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

2024-08-08

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共11篇)

1.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 篇一

论批评性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旅游宣传文本为例

批评性文化意识和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跨文化协调人对本族和异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对不同文化所持的态度、阐释本族和异族文化现象的语言应用能力.批评性文化意识表现为跨文化交流能力,体现在语言使用中.语言使用参与构建景点文化.缺乏批评性文化意识是造成对外宣传材料可读性不强的症结所在.参与跨文化交流的人士需要树立批评性文化意识,促使本族文化融于异族文化,更新并且发展本族文化.

作 者:钟虹 冯蔚 ZHONG Hong FENG Wei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广东,广州,510420刊 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8(4)分类号:H315.9关键词:批评性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流 旅游宣传 跨文化协调人

2.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 篇二

当前, 在“素质教育”、“高效课堂”等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焦点的同时, 校园文化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和“人人是创新之人, 时时是创新之时, 处处是创新之地”的创造教育思想, 体现了博大精深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早在1921年, 陶先生就提出“活的教育”的主张, “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活的教育”是他30年教育人生的精髓, “活的教育”对现代学校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特别是对教师和学生来源复杂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运用陶先生的“活的教育”思想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实际上就是一种校园文化的特色打造,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质, 学校校园文化的积淀和形成受到其历史因素、区域因素、生源因素和现代教育要求因素的影响。东方中学师生的特点是:学生方面, 学生生源结构复杂, 外来务工子女较多 (超过40%) , 学生兴趣广泛, 特长众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获奖面广, 获奖级别比较高, 获奖人数多。教师方面, 学校教师群体来自于全国各地,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 如何与南通地方教育特点相结合, 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的教师个人教学特色, 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大多数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提出了构建“和融教育”校园文化的办学设想,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也是陶行知的“活的教育”思想的合理运用。为此, 我校选择以《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与“和融”校园特色文化构建的实践研究》为课题, 并以此为突破口, 努力打造我校和融校园特色文化, 走内涵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道路。这对提升我校的学校形象, 将我校打造成一定区域内的知名学校、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活的教育”思想孕育“和融”校园特色文化

陶行知先生强调指出:“活的教育, 就是要与时俱进”。我们创造性地提出“和融”教育的理念, 就是要给来自四面八方外来务工的子女与本地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使个体生命得以健康的成长。

近些年来, 东方中学借着开发区发展的机遇, 在历任领导的精心打造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教学质量一直以稳健的态势攀升。

2010年, 在学校新任的校级领导推动下, 学校在保持学校稳定办学的基础上, 开始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思考学校的特色定位与发展问题。我们所提出的“和融”文化的构建是一种“活”的环境氛围, 是一种呈现方式, 是一种发展状态, 是一种创新精神。“和融”文化教育的内涵为:“和而相融, 融而不同”。其体现了“活教育”的一种教育价值的取向, 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自然体现。

和融校园文化的构建, 是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引领下的一个很有创见和特色的教育行动, 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和融课程、和融课堂、和融管理、和融评价、和融家校、和融校园。

和融课程:学校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 通过系列化特色校本课程的设置、社团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心灵得到美化、视野得到拓宽、能力得到提升、形成特长。

和融课堂:学校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要素导学案”为载体, 强调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关注学生的需求,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快乐学习。

和融管理:我校遵循“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观念, 强调把教师和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教师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 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营造“以和达融, 创先争优”的校园文化氛围。

和融评价:真实、民主的评价不但能激发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热情, 也融洽了学校干群、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师的评价, 侧重专业成长引领。对于学生的评价, 侧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引领。兼以团队干预, 发挥团队的影响力与互助力。

和融家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家校活动。使家长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构建和融家校关系, 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推进和融教育的同盟军。

和融校园: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无声的教育阵地, 引导学生走进历史, 走进经典文化, 置身书香校园, 承染墨韵。利用和融文化环境引领学生的日常行为, 效果明显。从本质上讲和融校园文化的构建更是爱的教育、生活的教育、行动的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创造的教育, 同时又是开放的教育、立体的教育、综合的教育、全面的教育、发展的教育。

三、“活的教育”思想在“和融校园文化”构建中的目标引领

陶行知对于“新教育”的一系列论述, 包括新方法、新学校、新学生、新教员、新课程、新教材、新考评 (评价) 等, 体现了教育的“活”, 对于我校建设和融校园文化提供了许多的借鉴。学校根据实际情况, 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学校的和融发展。

1.创造“活的”环境:和融校园文化

艺术化的校容是陶行知先生追求的, 我们的校园文化也要不断优化, 体现特色:显性环境和隐性文化。显性环境, 围绕学校特色开展一系列布置, 突破原有框架, 重新创造设计, 让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建筑、每一处绿化都能在精雕细琢中显现特色, 给人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文化的浸润。校门景点、教学楼间景区、园林长廊的设计与改造, 融绿化、美化、净化、现代化为一体, 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充满和谐人文气息的内容, 把和融文化的思想寓于可感知的校园环境中。让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画、一墙一壁都担负起隐性的教育功能, 使学校成为学生读书学习的优良场所。隐性文化, 一是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 彰显特色, 实现内涵发展。学校每月有常规性各类评比活动, 每学期有体现和融校园文化的专题活动, 每年举行自己的校园文化节活动。通过系列活动, 促使来自不同地域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相互认同, 和融发展。二是拓宽教育渠道, 促进特色不断发展。关心外来务工子女, 让特色教育走进家庭、走向社会, 让来自不同地域的师生共享开发区教育阳光, 形成教育合力。

2.实施“活的”课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了教改的“深水区”, 也是我校和融发展创先争优的一个契机。学校把打造和融理念下的高效课堂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来落实。在高效课堂推进的过程中, 我们着重做好以下工作:转变和提升教师教学理念, 以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 让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让教学符合不同水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要求, 改革课堂教学, 保证教学和融;以“要素导学案”为载体, 以备课组、课题组和学科基地的建设和优化为重点, 推进校本研究方式的改革;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为核心, 开发利用地方性的校本资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建设校本课程, 让“活”的教育内容走向生活, 贴近社会, 回归本色, 使生活和教育和融。

3.刷新“活的”亮点:彰显和融教育办学特色

我校作为陶研会“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陶行知获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验学校。2012年, 结合我校《和融教育校本实践研究》课题, 参加了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成果展示的申报。本次进行省陶研会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陶行知获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申报———《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与“和融”校园特色文化构建的实践研究》, 意在使学校在参与课题研究中增强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建立师生参与共同管理学校的机制, 着力培养师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以社团活动为突破口, 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计划在学校目前已有的校管乐团、合唱团、江海小记者、“江韵”诗社、田径队等21个学生社团的基础上, 进一步丰富社团活动的项目, 创新社团活动形式, 使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学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关心外来务工子女、贫困家庭学生、留守儿童学生群体, 确保让新市民子女享受同城待遇, 共享“开发区教育阳光”。

4.发展“活的”教师:专业成长

陶行知提出“新教师”须有信仰心、责任心、共和精神和实验的精神。我们要通过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 培养一支“和而相融, 融而不同”、灵动的个性化教师队伍。和而相融:使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同时, 通过相互学习交流, 与南通地方教育特点相结合, 适应东方中学教学要求, 达到教学上的相融;融而不同:鼓励特长发展, 培养敢于实践、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教师, 每个教师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的教师个人教学特色, 成就一大批一专多能的教师,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推进“活的”学习:和融共进的学习共同体

在全体教师充分沟通与共同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把“形成一支敬业型、成熟型、研究型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教师发展的共同愿景:集思广益形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制定个人规划, 融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为一体, 在和融共进的学习中更好地发展教师个性;建立互动的教研学习组织, 小组成员除了一线教师, 还包括有关专家、学校领导, 形成一个合作研究的互动性学习组织, 注重以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开展合作的校本课程实践, 学校依托省级课题《和融教育校本实践研究》为学校的主干课题, 整合教育资源,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使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成为教师智慧共生的过程;构建交互的信息共享平台, 学校尝试通过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师办公系统, 实现教师知识信息的共享。

6.开展“活的”研究:和融教育校本特色文化实践研究

学校校园文化研究其实是一种校本发展研究, 本课题我们以学校为基础, 运用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开展校本文化研究。通过研究的开展与制度的重构, 将学校办成师生共同的成长家园和精神乐园。在本研究过程中, 我们以灵活的工作研究方式方法促进校园文化发展:倡导问题研究, 即根据校园文化构建中发生的问题开展研究, 在“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硬环境和软环境;创新研究的方式方法, 如调查研究、参观学习、主题沙龙、网络专题讨论、师生交流等;完善规章制度, 利用网络、电子信箱等渠道, 教师工会、民主评议、意见征集等形式, 让教师、学生真正当学校的主人, 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在研究中不断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 出台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来自于教师、服务于教师、促进教师成长的制度体系, 以文化育人、制度规范, 营造出和融共进的校园人文环境, 促进师生、学校的和融发展。

四、“和融校园特色文化”构建中“活的教育”追求

“活的教育”在“和融”校园文化的构建中的现代价值追求是什么?简言之, 就是活的教师用活的教育内容、活的教学方法, 培养活的学生, 形成“和而相融, 融而不同”的和融校园特色文化, 使教师、学生、学校得到共同发展。

1.教师得到和融发展, 洋溢智者风范

学校通过“和融教育”校本实践课题研究, 进行了“和融教育”系列论坛、教学竞赛, 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在“活的教育”思想引领下, 教师们积极开展个人课题研究, 每位教师都有一个个人校级研究课题或根据学科特色、个人研究方向参与一项主题活动。将个人课题和学校总课题紧密结合, 与个人成长紧密结合。学校教师先后参与了不同的研究课题, 在“十二五”首批课题申报中, 学校有5个课题通过了申报立项, 其中省级课题有2项。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近三年, 学校教师共发表论文近300篇, 其中200多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开设区级以上公开课80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种比赛获奖500余人次;在市级和省级教学比赛中, 我校教师有10多人获得一等奖, 20多人获得市优课评比二等奖;此外, 我们还编著了《绿洲上的足迹》、《东方足音》教师优秀论文集。以上成绩的取得, 与学校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密不可分, 学校通过不同的教师专业提升途径, 塑造了学校教师队伍良好的团队形象。

2.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彰显青春靓丽风采

“和融教育”校本实践学生素质创新发展模式满足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课程资源,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和学习方法。

随着“五严规定”、“体艺2+1”、“社团活动”等系列推进素质教育政策法规的出台, 学校在陶行知“活的”教育思想引领下, 践行“和融教育”, 积极探索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机制,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 学校共有校管乐团、江海小记者、“江韵”诗社、合唱团、田径队、绳毽队等多个学生社团, 社团活动的开展, 成了校园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学生学习更主动了, 更有爱心了, 更快乐了。

3.学校获得内涵发展, 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校园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实施, 极大厚重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让师生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 大大加强了对学校的认同与归属感, 进一步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近年来, 学校教学质量呈稳步提升态势, 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得以提升。

同时, 在教科中心专家的理论指引下, 学校在原有办学思路的基础上制定了“四大工程”建设:即全面贯彻新课标为核心的高效课堂打造工程;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以打造学校和融教育为理念的校园文化建构工程;以提升师生幸福为核心的服务保障工程。学校近三年获得市级以上综合奖牌16项。包括“江苏省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南通市文明单位”、“南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南通市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南通市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南通市体育艺术2+1项目示范学校”、“南通开发区教育先进集体”、“南通市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先进集体”、“南通市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南通市教科研先进集体”、“南通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南通市中考目标考核评比先进单位”、“市级历史学科教育基地”、“市学校体育协会优秀会员学校”、“南通市贯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先进集体”、“巾帼建功标兵岗”等。这些成绩的取得, 是东方中学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 积极运用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思想构建具有东方中学特色的“和融”校园文化密不可分。

3.浅论无意注意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 无意注意 识字教学 教学法的运用

王筠在《教童子法》里有这么一句话,其文为“蒙学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在语文教学中,这也成为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在小学教学中,识字教学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呢?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人教版教材更是注重学生大量识字,仅一、二两册教材就分别要求识记500个、800个生字,共计1300个。汉字的积累关乎学生的阅读及口语表达能力,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汉字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因此,笔者认为在面对低段孩子自制能力较差,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倘若想要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无意注意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一个客观存在,本文希望通过关注无意注意,促进识字变革。

一、无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

所谓“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产生的注意。心理实验证明:低段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学生年龄越小,有意注意的时间越短。如一年级学生一般有意注意只能持续15分钟左右,二年级最多只能达到20分钟左右。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忽视了无意注意的利用,那么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其实很多时候是无法实现的。然而如何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无意注意的形成因素。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其中刺激物的特点主要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对汉字进行结构编排,通过偏旁、颜色、大小等方面进行对比以增强刺激。

另外,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内部状态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其中需求兴趣更是内部状态的重中之重。我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孩子们在这里收获知识与快乐。但是在面对枯燥的识字教学的时候,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便使课堂严肃化。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当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一味地把生词灌输给孩子,那么如何能苛责孩子们在学习时所表现出的消极和被动呢?所以,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开展各种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充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这种有策略有目的的游戏活动,不仅不会耽误教学目标的实现,反而会使孩子对于识字乐此不疲。

二、如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无意注意

(一)关注主体的内部状态

无意注意的产生,存在于外部刺激物符合人们的内部状态。其中,人物内部的状态主要受需求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影响。我们在关注无意注意时,可以有意识地创设适合学生内部状态的教学情境,以加强刺激的强度,使学生更快乐、更主动地触碰汉字,从而获得学业成长。

(二)针对刺激物的特点实施教学

兴趣的培养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因此,我们在识字教学的时候应该不断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把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对于学习方法的教授,如果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不断遇上坎坷与挫折,我想再浓厚的兴趣也有磨灭的一天,要知道学生可不是唐僧,没有历八十一难而不该求取真经的宏志,所以让学生能够在识字时有一些事半功倍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这种学习的成就感将是推动学生不断与汉字进行触碰的厚动力。

三、及时巩固,保障教学成果

通过无意注意填充课堂空白,促进教学的同时,我们不能半途而废。识字教学还有一个最大的敌人便是时间。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复习的最佳时间是学习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因此,在学生经过强刺激并正确识字后,还要科学地抓住遗忘规律进行反遗忘识字教学,进行间隔性再现。复习时可利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巩固识字,可利用卡片式识字复习、多种形式比赛读、找字卡,做游戏、找朋友,认一认、归类读、说话和写话等方式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和生字多见面,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总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识字教学更是如此。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关乎他们将来的成长。所以,教师不能单纯地把汉字作为一种工具,一种媒介,更不能把识字教学当成一个走过场式的灌输。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意注意的产生,只有真正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精神个体,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只有有效地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无意注意,识字课堂才能做到扎实丰满。

参考文献:

[1]阴国恩,曾隶.关于中小学生无意注意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1990(5):38-41.

[2]刘金枝.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写字能力[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9):38.

[3]蔡云中.小学识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20):85.

4.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 篇四

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红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结合,是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改进教育方法的有效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效性。

关键词:红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红色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具有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真实生动、价值永恒等优势,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从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积淀中获取前进的动力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和强大的思想源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教育的含义

红色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教育是指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的理想信念、历史传统及以爱国主义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狭义的红色教育是指教育主体以我国红色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为党、国家和人民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先进人物、事迹、纪念物、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先进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教育客体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红色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红色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1.红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红色教育的内容是始终贯穿其中的,高校学生在红色教育的指引下,积极宣传红色精神、爱国精神,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爱国力量。在新中国建立和建设时期,高等院校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积极倡导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红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导向,红色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了解历史的平台。

2.红色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也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内容。红色教育就是以无数革命先烈坚守理想信念,投身伟大的实践,不屈不挠的奋斗和奉献精神感染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开展红色教育帮助大学生抵御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和信念,将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

3.红色教育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教育以其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的优势,弥补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灌输―接受”式教育。在政治课堂上,可以通过直观的文字影响资料,就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一具体事件或人物进行讲授,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思想上也对革命先烈的精神进行渗透。在校外实践中,通过参观革命遗址、博物馆、走革命道路等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亲身经历在当年革命先烈的艰苦环境中逐渐受到熏陶,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红色教育的开展途径

1.利用当地红色资源优势,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

红色资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特点,将红色资源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列入到必修课程里,通过图片、影像资料或者直接参观学习可以使大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所学内容,避免简单说教的授课方式,同时可以使大学生身心受到革命精神、优良传统的感染和熏陶。

另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必修课中适当地穿插红色文化的内容,并且结合《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教学科目,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创新授课模式。例如,天津著名的五大道、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都可以列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同学们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理解所学课本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效果。

2.立足重大节日和事件,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以重大节日和事件为契机,充分利用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学雷锋纪念日”、“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万里长征”、“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事件,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例如高校可以把三月作为雷锋月,倡导“学雷锋”发扬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传承雷锋精神。在清明节前后,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祭扫烈士陵园,继承先烈遗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革命英烈的崇高精神。利用寒暑假期,开展红色实践以及红色调研、考察活动,为了让大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体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翻山越岭,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革命胜利的艰难历程。

另外,可以组织大学生集体观看《东方战场》、《长征》、《焦裕禄》等剧目并进行交流讨论,知识竞赛、演讲赛等活动,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形象化,开展相关红歌比赛、话剧情景剧,或者自主微视频的拍摄,同时在相应节日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报告、学术讲座等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生动地体验、感知、领悟红色文化,充实精神生活。

3.从党团建设出发,开展红色教育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通过党团建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导向是最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中央更是规范了高校学生党员、团员的学习计划和方向。因此,将红色教育在党员建设中开展,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首先,无论是初级还是高级党课团课培训中,将红色文化的内容纳入到课程中或者以思想汇报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作为考核标准。其次,营造红色教育氛围,将红色文化渗透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例如建立?t色书架,摆放有关红色文化的书籍供同学们免费阅读;邀请参加过革命的前辈们定期为大学生授课等。最后,建立长期合作的红色基地,充分发挥红色基地的育人作用,把大学生入党、入团的宣誓仪式安排到红色基地,并且组织开展参观学习和实践活动。

4.占领网络新阵地,扩大红色教育范围

网络阵地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接触最直接、最多的媒体平台,网络的强大功能决定了它在开展大学生红色教育中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运用新媒体网络,引导大学生正确分辨信息的有效性,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QQ群、app软件等方式推广红色精神。同时,向学生推荐相关官方媒体,例如人民日报、共产党员等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红色文化网”、“红旗在线”等红色网站,定期组织学习交流。以大学生喜欢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学习,具有趣味性同时也具有教育意义。

在现代社会复杂化,学生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开展红色教育,并且通过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能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同时能加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重视和推动红色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5.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 篇五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安全教育讲话稿: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生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它承载着人类的理想,承载着人类所有的感情。每个人的生命仅有一次,生命也许是一生,也许只是那短暂的路程。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追时尚,时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着,但人们心里唯独有一样东西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黯然失色:那就是人们对安全的意识!多少年来多少血的记忆证明着 “安全”在人类生活中永不可少!

如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凡是无视安全的行为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我不禁回想起那惨目难睹的事实:1月下旬,正值冬季,天气寒冷,是车祸的频繁发生的季节。我爸爸的一位好友带他的孩子回老家玩。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的飞奔着,这辆承载着回乡喜悦的车却在那一个瞬间,发生了车祸。原因是孩子坐在副驾驶位上时乱动,而导致了车祸。坐在副驾驶位上的孩子身受重伤,紧急送到医院救治,可,为时已晚,人无回天之术。站在一边的亲属与好友只能眼睁睁地望着,望着那鲜活的生命将永远沉睡了。

他走了,而留给他亲人的是无限的悲哀与伤痛。随便的一张报纸都不时会出现交通事故的报道,随便的一条马路上都曾溅染着受害者的鲜血。并不是每一个驾驶员都敢保证我们人生的安全。世界的每一天都有鲜活的生命在车祸中转瞬即逝,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4万余起,死亡人数98738人,而造成56万人受伤。世上成千上万的亲人就在车祸的转眼间中沉浸在悲痛之中。

交通安全,是人类又一个永恒的话题。每天,都有鲜命丧失,而这也成为交通安全路上又一个警示灯。如今的《道路安全法》讲的就是一个“严”字。“严是爱,松是害”,《道路安全法》决不姑息迁就,让敢于违规者,付出严重的代价。它永远提醒着人们,千万不要忘记那一个个惨痛的血的教训,千万不能把生命当儿戏,不能重蹈他们的覆辙。

这并不另人惊叹,生命只有一次,而又是如此短暂,如此的脆弱,如此的不堪一击。生命的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听天由命。生命难道就那么不为人们所重视,生命在就人们的眼睛里,难道就如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尘土吗?每一个生命都有繁华,都有自己的光彩,他们都能创造人生的奇迹。但命运总在自己手中,或许是无意,或许是有意,总在那一瞬间,铸成大错,但那时,并没有人会出来帮你,你只有深深的懊悔。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事实以成定局了,你无法将时间倒流。这时的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生命或轻于鸿毛,或轻于泰山,生命的轻薄在于人们是否重视,是否把它看成心中的珍宝。如此的生命才能与泰山媲美,与百花争艳。不为人所重视的生命,就如尘世间飘缈的青烟,终究不会放射华彩。

“安全”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时,安全则变得更加重要。和平,安宁的生活需要安全,世界的万物都需要安全。只有“人人事事讲安全”。让安全的警钟时常激荡在我们耳畔,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拥有美好的明天。

花儿因珍视而美丽,生命因珍视而五彩。

文 章

来源莲山

6.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 篇六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创新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将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基础素质教育进行对比并提出两方面的不同,引出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接着,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功能等特点,最后,提出四点建议来说明应如何加强建设校园文化,促进高校素质教育改革。

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素质教育决定》以来,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且如今已扩展到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素质教育已处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进程中,素质教育观念也进一步深入人心。但是素质教育开展的时间并不长,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体制等一时都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目前的素质教育更注重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对于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改革的研究却并不多。笔者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深深地感觉到高等素质教育也应全面拓展,旨在培养出具有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 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现状

大学是学生成材的最后一道程序,如若在这最后一道程序上不严格把关,之前的教育岂不前功尽弃·高等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新形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与培养过程、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方法等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性,就要全面加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一方面,在学生个人自身发展上要更着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发明创造全新的成果,实际上“推陈出新”也可以是一种创新,即把自己原有的知识根据新形势、新需要引入到新的领域内进行新的组合,实现新的效益。因此,高等素质教育要强调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耀、以创新为目标的氛围和共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应加强。校园文化既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又反过来对社会文化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校园文化的积极与否会直接影响渗透到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各个层面。由此可知,校园文化建设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就校园文化对高校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 校园文化的内容

应该如何界定校园文化·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较多。以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例,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校园精神说。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范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的综合体现,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树立良好的风尚。二是第二课堂说。校园文化等同于第二课堂,或者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素质而进行的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效果,是大学生接受的除课堂知识传授以外的其他教育形式,是学校正式教育的延伸。三是氛围说。校园文化是一种透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间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它是在校园这个特定范围中形成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氛围。

综合专家学者的各种意见和观点,笔者认为,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在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中,以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目的,由学校和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环境关系。从这个概念出发,校园文化实际包含着两方面内容,即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得以发展的载体。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反映人类认识成果的思想理论体系(书面、知识、课程文化)、言语

与非言语的沟通(行为文化)、校园艺术活动及其成果(审美文化)、认知方式、创造能力、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心理文化)等。校园精神文化作为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学风、教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各个方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高校的各种教学、科研、管理、生产和生活资料,以及校园环境。在学校,良好的物质环境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境,对培养学生的美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如果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室宽敞、洁静,宿舍明亮、整洁,图书馆资料丰富,实验设备先进,那么置身其中的学子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环境熏陶,激发出一种尊师爱校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

1.加强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管理,优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00〕52号文件精神,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要加强对学校周边商业店铺、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加强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秩序的管理等;要优化美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校园内学生宿舍与教工宿舍应分开,学习区与生活区分离,学生文化活动区域与学生宿舍、学习区域适当地分开,以避免互相干扰和影响。学校应加大在物质条件上的资金投入,建设种类齐备、内容丰富、借阅方便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加大对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投入;建设好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交互式教学管理系统;配备与学生专业学习有关的先进的语音设备、现代化的电化教学设备、基础课教学实验设备和先进的精密仪器等。建设好艺术活动和体育锻炼的设施和场所,以及劳动素质教育培训基地等素质教育场所。

2.规范校园制度,维系校园的良好人际关系

要确立并坚持正确的校园文化指导思想。高等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学目标和宗旨。通过正确的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的事迹,培育良好的校园风范和校园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谐严谨的校园制度自然会形成对个人不轨行为或异常行为的威慑力量。因此,规范的校园制度是校园内人们言行举止、交往互动的准则系统,是维系校园人际关系的纽带和一切文化活动的准绳。

3.有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寄情于学、寄乐于学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使每一个性格不同、爱好迥异或智力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各自的领域里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为此,学校应当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组织研究活动课程设置,制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规章条例,使课外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在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还应注意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与校风建设紧密结合,与发展学生特长紧密结合。例如,组建一些文学社团、音乐社团等活动,举办演讲、唱歌、球类等比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史党史展览等教育活动。

4.普及教育信息化,文化信息化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正迈入数字化时代。互联网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也成为一种文化载体,不断地向人们传递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大量的相关资料显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伦理观念都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要通过建设积极的信息化校园文化,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辨别真伪,健康成长。大学校园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是人类文化传递、发展与创新的基地。它既是一个教育环

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环境。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增强学校凝聚力,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建设校园文化对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谢祥清、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常天义、郑崇辉.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与第二课堂[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3]刘东升.论提高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效率的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4]杜德鱼、李拴斌.关于林业高等院校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S1)

[5]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王大中.促进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2

(7)

[7]钟启泉.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1999(5)

7.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 篇七

篮球拥有广泛的爱好者, 篮球训练则是将业余爱好者培养成职业、专业的篮球运动员, 对运动员从小进行系统训练, 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潜能的一种手段。现阶段的篮球训练拥有一套完整的系统, 包括科学的选材、合理的训练规划、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交叉学科的训练指导等, 是对运动员体能和思维的训练, 而战术意识则主要从思维和心理上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对客观物质的能动反映”, 即基于客观事物, 在大脑中对其进行认识和判断。战术意识则主要应用于运动项目等竞技之中, 《运动训练学》将战术意识定义为:“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表现有:明确的目的、准确的预见、灵活的应变和有效的运用。

篮球是一项技术性强的运动, 除要求球员具备投篮、运球等基本技术外, 还要求运动员掌握一些常见的战术;相比较而言, 战略战术能力更为重要。战术意识强的运动员在瞬息万变的球场上, 也能准确把握球场动态, 及时作出反应, 克敌制胜。在篮球比赛中, 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战术意识的强弱成为队伍胜出的决定因素, 所以在篮球训练中, 教练员会有意识的运用战术意识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增强其战术意识。战术意识是篮球训练的指导性方法, 具体包括六个方面:战术的目的性、行动的预见性、判断的准确性、行动的应变性、动作的隐蔽性和配合的整体性。具体来讲就是指在一定的篮球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带有一定战术目的的意识, 对现场战况进行分析, 能随机应变的处理当前问题并制定下一步骤方案的一种思维活动。现阶段, 战术意识已成为国际篮球训练和比赛工作中不容忽视的课题, 而在我国篮球的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导致其对实践的指导不强, 使得我国战术意识的发展受到阻碍。

2 战术意识在篮球训练中的运用

战术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性的介绍和讲解, 更需要教练员将战术意识融汇于实际训练项目之中, 通过各类项目和方法的训练让运动员了解战术意识在比赛中的运用。

2.1 战术的目的性

篮球不是一种盲目的运动, 每一个动作和每一种战术都有其目的性, 例如:掷前场端线球时, 场上的四名队员都可接球, 此时掷界外球的队员就需及时传球给投篮成功可能性最高的队员, 而这一系列动作就要求跑位、掩护和传球等每一技术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所以在训练时, 教练会训练某些专门动作和方法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在篮球训练中, 会有一些基础训练, 例如在训练移动技术时, 会练习起动、各种跑、急停、转身、交叉步等, 这些都是为了训练运动员在运球、传球时动作到位。

2.2 行动的预见性

篮球比赛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 双方都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为了把握短暂的时机完成战术、投球得分, 就需要运动员在采取行动时先对队友及对手的动作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见, 包括站位情况、移动速度、配合路线等。扩大视野的传接球训练, 就是扩大传接球的范围, 由局部传球扩大到到全场, 把握整个赛场的动态, 了解本队的战术状态, 同时观察对方的行动, 从而预见接下来的行动, 及时制定和变换战术方针。

2.3 判断的准确性

判断是对已发生的情况作出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判断的准确与否关系到运动员信心强弱和对战术的肯定与否, 更会影响运动员对赛况的把握。准确的判断是制定下一阶段战术的前提, 运动员要将一切行动建立在仔细观察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在赛场上, 对方队员经常会利用假动作来迷惑本队队员, 造成运动员对其行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不仅让对方得分, 更打击了自身的信心, 影响后阶段的比赛。所以在篮球训练时, 教练会十分注重这方面的训练, 让队员学习常见的假动作并在队伍之间进行演练, 同时还会将其他球队的赛况展示给运动员, 让其了解其他队伍中惯用的假动作, 防患于未然。

2.4 行动的应变性

队伍的应变能力是队伍获胜的关键, 在复杂多变的赛场上, 攻方会尽可能的创造机会进行进攻, 突破对方防守得分;而守方则要根据对手的进攻策略制定方案进行防守, 同时还要找准时机主动出击进行反攻。所以在训练中要训练运动员灵活运作, 做到既能主动出击, 又能积极防守, 战术运用变换自如。在篮球训练中, 会有个人形式的躲避训练, 即进行一对一的对决或者个人静态的反应训练, 锻炼个人的反应和应变能力;同时还有集体的攻防训练, 即将球队分为两小队, 进行攻防轮换训练, 以训练集体对战术的运用能力和针对不同状况作出的反应和采取的相应防守或进攻行动, 以及对反攻和得分时机的观察与把握, 从而提升队伍行动的应变能力。

2.5 动作的隐蔽性

假动作和隐蔽动作在现在的篮球比赛中运用普遍, 其目的干扰对方或给对方造成错觉, 避开对方的阻扰, 以提高动作的有效性。所以在比赛中, 运动员不能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 力求动作隐蔽, 虚实结合, 使对手防不胜防。隐蔽动作的训练与假动作类似, 都是要掩盖自身的意图, 在两人对决或准备投篮时假装进行另一种动作;此外, 隐蔽动作还会有团队合作, 例如在篮板下的队员作出准备投篮动作, 但实际上是要传球给另外一名队员, 这种隐蔽性的动作将对方球员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准备投篮的球员身上, 而真正进行投篮动作的球员则其投篮的阻碍降低, 出其不意, 从而提高命中率。

2.6 配合的整体性

篮球是一项集体项目, 篮球战术也多以团队的形式展现, 所以需要团队的合作配合来赢得比赛。每一个在场运动员都需要胸怀全局, 坚守自己的岗位, 同时与队友搞好战术配合, 及时弥补队友的漏洞, 将个人技术融入团队战术当中。此外, 对个人的投球、运球、传球等技术的整体融合也有一定的要求。在训练中会有跑动的综合性传接球练习, 结合变向、转身的多种运球技术, 结合快攻推进的综合性传接球练习, 这些是训练运动员对篮球各项基本能力的综合把握, 从而提高自身技术。在团队方面, 各项目都有团队训练方法, 如在行进间传接球联系中, 有三人行进间“8”字绕环传接球练习;在防守训练中有二对二、三对三综合性防守性练习。而且在不同队伍之间会进行友谊赛, 考验实力, 同时训练队伍的整体性配合。

3 战术意识的培养

运用战术意识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主要目标还是培养运动员在赛场上的战术意识, 将训练时所学技巧运用到比赛中, 所以教练员在自己运用战术意识进行训练的同时, 还应注重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 总结经验和方法进行传授。

加强战术学习。影响运动员战术意识的主要因素有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等。篮球中的战术变换多样, 实际情况也复杂多变, 难以全部把握, 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 教练员要运用图示、沙盘等方式对各种战术进行讲解和分析, 强化运动员对战术意识的理解, 使运动员对基本战术和固定套路熟练掌握;在技术训练的同时, 也要多看书目或比赛, 在观看中扩展视野, 增长知识, 吸取经验, 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知识水平, 提升战术意识。

强化实战训练。每一场球赛都是不同的, 所以能给运动员提供不同的经验。战术意识则需要在实战中加以融合与完善, 所以要将战术意识的培养贯穿于运动员的实践训练之中, 培养运动员的观察力、判断力、应变能力和隐蔽能力等。要加强运动员的观察训练, 通过观察对手的动作来判断其下一个动作, 先发制人;加强对抗性练习, 对抗练习是为了强化运动员对战术的理解和运用。在运动员初步掌握了攻、守战术是就需加强对抗练习, 使战术意识同战术训练同步进行, 意识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团队训练, 战术均由团队合作进行, 所以在训练时要注重培养团队默契, 要使运动员熟悉自身岗位和基本配合路线, 对在战术配合过程中跑位、接应时机、区域占领、技术运用等都能熟悉了解并灵活运用。

4 结语

篮球是一项爱好群众广泛的运动项目, 以其激烈的争夺和瞬息万变的现场状况而深受大众的喜爱。篮球对运动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除了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 对能力要求特别高, 包括判断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实战能力等等, 其中战术占据核心地位, 而战术受到战术意识的支配。所以, 在篮球训练和比赛中, 战术意识的运用至关重要。教练员要在篮球训练中运用战术意识, 增强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提高战术水平, 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摘要:战术意识是战术能力构成中的核心内容, 是运动员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评判标准, 在篮球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受到高度重视,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篮球战术意识作简要介绍, 论述篮球训练中战术意识的运用, 进而提出战术意识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篮球,战术意识,训练,运用

参考文献

[1]熊明亮.篮球训练中应注意战术意识培养[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8 (2) .

[2]钟璞.篮球运动训练系统及其控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02 (1) .

[3]孙闽君, 于德东.篮球运动的战术意识及其培养方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 (4) .

[4]张玉朝.篮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形成过程及其训练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7.

8.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 篇八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 图书馆学五定律 阮冈纳赞

中图分类号: G25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2-0057-05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 by Ranganatha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Commons

Lu Baoyi (Library of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223300)

Abstract: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 by Ranganathan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 was summariz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Five Laws which was implicated in the IC construction was analyzed in detail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dea, structural function, service content an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of IC. Conclusion was drawn from this basis that the Five Laws by Ranganathan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C.

Key words:Information Commons; 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Ranganathan

CLC number: G250.7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2-0057-05

1 绪言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自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国家的大学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IC或以IC的思想理念对原来的图书馆进行了功能与结构上的改造。根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2004年7月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其大学图书馆占90%的123个成员馆中,到2004年的时候就已经有30%的图书馆开展了IC服务,到今天,建成的IC已达上百个,美国已成为世界上IC建设最为普遍的国家。[1 ]另外,在英国、德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及我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许多大学图书馆也都开始了IC的建设工作,IC已然成为许多国家大学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流行模式。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都遵循一定的思想和理念。IC的产生和发展,同样受到有关学科理论的指导,它的建设与管理理念中或明或暗地蕴含着相关的科学理论与思想,包括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下文简称“阮氏五定律”)理论、协同学理论、合作化学习理论、公有物权理论、信息资源价理论等。其中,阮氏五定律应该说是IC产生和发展所遵循的或者说是对IC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最基本的理论,也是IC理论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

2 阮氏五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

阮氏五定律于1931年提出,内容包括: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等。阮氏五定律自产生以来,为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对图书馆发展的最大历史贡献是彻底推翻了传统图书馆“书是为了保存”的保守观念,改变了“书是为特定的少数人”服务的思想,从而提出了开放的现代图书馆的概念,使图书馆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并赋予图书馆工作以极大的社会意义,并且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启示。它“对于图书馆事业的继往开来具有永久性的指导意义, 并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作用方式, 充分显现出其在图书馆发展历史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2 ]因此,长期以来,阮氏五定律受到了图书馆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肯定,认为它的问世“拉开了真正的现代图书馆序幕”,“指引人类图书馆事业走上了科学化的轨道。”[3 ]

“作为最高层次的经验总结,阮氏五定律从本质上描述了图书馆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发展特征和工作指导原则,成为图书馆学科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也成为图书馆从业者和学科研究者必须瞻望默诵的经典,也成为后世图书馆学研究的基础。”[4 ]在阮氏五定律产生之后,许多图书馆学理论或定律都与其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如沃尔特·克劳福德和迈克尔·戈曼1995年提出的“图书馆学新五定律”,从形式到内容,看起来与阮氏五定律都是极其的相似;再如叶鹰的“当代图书馆学的三大基本原则”、张翔的“图书馆服务五原则”、Library2.0五定律、“图书馆学五定律之附会版”等,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五定律的影子、包含着阮氏五定律的部分思想内涵;黄俊贵的“图书馆发展五个原理”、龚连英与袁漪雯的“图书馆五原则”等,则是对阮氏五定律的内涵进行了更好的扩展和延伸。而网络上出现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之‘搅局版’”,更是对阮氏五定律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环境下所作的浪漫诠释。

阮氏五定律的思想内容也被充分地融入到国际图联的有关文件之中,如《公共图书馆宣言》、《学校图书馆宣言》、《IFLA关于图书馆和知识自由权的声明》、《国际图联关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未来的日内瓦宣言的立场》、《国际图联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及知识自由的格拉斯哥宣言》、《国际图联关于在数字环境下版权问题的立场》、《国际图联因特网宣言》等文件中,均蕴含着丰富的阮氏五定律思想内涵。正如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兰开斯特所言,“这五条定律从表面上看来很通俗, 但实际内容却很深刻, 它们从根本上阐明了图书馆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 在今天仍像几十年前一样适用”,[5 ]它是“我们职业的最简明的表述”。[6 ]大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在传统管理图书馆时期,人们一直利用它的思想来指导图书馆管理及服务工作的改革,图书馆的每一项变革与发展,无不遵循了阮氏五定律的思想。

3 IC建设中所蕴涵的阮氏五定律思想

3.1 阮氏五定律在IC理念中的体现

IC是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新的图书馆结构形态、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它的产生既是对图书馆传统思想的继承,也是对图书馆传统理念的发展。从国外的IC建设实践与相关的理论成果来看,在IC建设理念中,充分包含了阮氏五定律的核心内容。其中,“每个读者有其书”主要体现在IC的“信息共享共用”与“信息平等利用”的思想,“节省读者的时间”主要体现在IC的“‘一站式’服务”的理念。

“信息共享共用”与“信息平等利用”是人们普遍认同的IC建设的基本而核心的理念,国外学者认为,IC发韧于传统共有的理念,是“研究者将共有的理念应用于信息和新兴的因特网,从而形成了信息共有(IC) ”,[7 ]它“是人类古老的Commons理念在信息领域的自然应用,是信息市场化和公共利益之间的一种博弈”,“集中体现了‘空间共用、资源共用’的思想”。[8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 Kranich 则把IC看作是开放存取运动背景下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共有设施,任何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存取和利用,她认为“IC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存取和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通讯设施和资源等内容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9 ]IC的产生,可以说是图书馆在面临新的环境下而主动变革的结果,目的是要通过对图书馆内部实体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的重新设计,让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进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设计当中,也正是处处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一切以用户使用的便捷为核心,设计出各类大小不一、功能各异的小空间,配备各类辅助设施,供所有读者自由、平等的使用,不受任何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等因素限制,任何用户都能够在IC空间内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空间或文献信息资源,达到来馆目的。毫无疑问,“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平等利用”都是IC所蕴含的基本理念之一,[10 ]IC所追求的目标中包含有“人人有其信息”,与阮氏五定律“每个读者有其书”的精神是完全相符的,是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对“每个读者有其书”的时代化翻译。

提供“一站式”服务,是IC建设理念的又一重要特征。在“IC的出现之初,‘一站式’服务正是紧紧伴随于其身”的。[11 ]IC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强调为用户提供一个更适于研究和学习的有效集成图书馆各种功能的“一站式”服务, 努力追求学习环境、信息资源、技术与服务和人力的集成化,“为读者学习提供了全程支持服务”,[12 ]使得读者能够在进行IC之后于一处就可以获得学习、研究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文献信息资源、技术设备以及其他方面的帮助,解决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IC就是这样的“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创新实践,它的根本观点是要让“资源围着读者移动”、而不是要求“读者围着资源移动”,并在此基础上“将技术融入教学和研究过程中,通过开发图书馆服务空间、优化资源与服务,促进采用新的方法和环境,‘一站式’完成科研、教学用户工作、学习中的信息获取、汇聚、组织、分析、管理、创造、记录和传递”,[13 ]从而避免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不必要的浪费。“一站式”服务的直接效果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

无论IC的“信息共享共用”、“信息平等利用”还是“一站式”服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核心思想。正如学者所言,“IC为用户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服务体验,用户不仅能够一站式地利用图书馆的印刷型资源和网络资源,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享受到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学科专家的联合咨询服务,……真正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14 ]这种“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成为推动IC普及并大受读者欢迎的重要动力,许多大学图书馆正在改变“以馆藏为中心”朝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方向转变”,[15 ]这与“阮氏五定律的价值在于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永恒真理”又是完全一致的。[16 ]

3.2 阮氏五定律在IC结构与功能中的体现

自图书馆产生以来,其结构及其功能都在随时代变迁与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地改变,任何图书馆内部结构与功能布局又都是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而设计的,体现着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理念,并秉承着一定的传统经典思想。在IC的结构与功能设置中,同样反映着一些阮氏五定律的思想内涵。

IC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和空间构建模式,其结构与功能配置既不同于图书馆的整体,也不同于传统图书馆中的某一个服务部门或空间。在传统图书馆的结构中,其空间往往是根据工作流程或服务内容来划分为若干个功能相对单一服务部门或空间,而IC则是按照其建设思想和全新的服务理论,在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将其建设为一个功能多样、资源丰富的综合性服务设施和学习环境。在存在方式上,可能是独立的建筑,也可能是存在于图书馆内容某一层楼之中。在其内部的同一空间中,则包含有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的区域。就空间结构而言,IC的构成可用一个三层模型来描述,即物理层、虚拟层和支持层。[17 ]物理层提供具有可伸缩性的电子教室、促进小组研究的讨论室、指导读者写作和提高研究技能的咨询区以及帮助读者开发数字作品的多媒体制作室等;虚拟层提供协作学习社区、在线通讯工具、网上课程、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资源等;支持层主要由各类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构成。[18 ]这种“三层”结构设计,使得用户置身其中时能够感受图书馆提供的便捷服务,能够在IC服务中获取不受歧视、最大程度共享所需信息、最为便捷的获取所需信息的快乐与尊严,IC的“便捷、专业、协作、使用新技术、知识管理”等目标能够实现,都得益于这种复杂而精巧的结构布局。

在功能方面,显而易见,IC的功能远远超过了传统图书馆内部各单一空间所具有的服务功能。在传统上,图书馆各室是根据工作性质或服务项目来划分,用于读者服务的空间,要么是图书外借,要么是报刊阅览,要么是咨询服务,要么是培训指导,要么是信息查询,要么是上网,文献资料的组织布局也是按照学科或者文献的体裁、用途来分类馆藏,每一个空间的功能是非常精细和单一的。后来虽然有了一定功能组合的服务空间出现,但是相对来说可提供的服务项目还是比较有限,至多是借阅一体、师生合流,外加一些参考咨询服务。而IC大大突破了图书馆传统的空间功能配置模式,同时组合了借阅、培训、咨询、交流、讨论、查询、制作及传统上从来不会考虑的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其中一些功能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新增加的。

综上所述,IC的结构设计及其功能配置,从二个方面体现了阮氏五定律的思想内容。一方面是其设计思想与阮氏五定律的核心思想完全相同,那就是“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一切以方便读者、满足读者为出发点、落脚点,始终将用户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强调用户的主导性、用户与馆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注重掌握用户的真正需求;另一方面,IC的具有功能综合性的结构形式完整地体现了阮氏五定律中的第五定律——“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3.3 阮氏五定律在IC服务内容的体现

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的灵魂,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一个图书馆办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图书馆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服务是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对象的确定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图书馆办馆的指导思想。多少年来,图书馆的服务内容随着办馆思想和社会与读者的现实需要的变化而不停地发生改变,IC的出现正是现代图书馆的“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等传统思想在当今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下为更好地适应和满足读者的需要而发生的自适应变革,其服务既体现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的特点,又延续了阮氏五定律的经典内涵。

从国内外IC的建设实践和有关专家的研究来看,IC的服务内容可谓是多种多样,无论是服务项目还是服务方式,都超出了传统图书馆的范围。与IC的内部功能配置与空间区域设置相对应,IC的服务内容从书刊借阅到参考咨询、从信息资源查询到设备提供、从技术指导到教育培训、从学习辅导到休闲娱乐、从个人安静学习空间到小组研讨与班组电子教室,等等,应有尽有。特别是一些新增加的服务,如技术支持服务、IT培训与教育服务、助残技术中心提供的服务、写作培训服务与心理咨询、ResNet服务、Teamspot合作软件提供服务、数字地图服务、研究数据服务、学科博客服务、Coupe Resource服务等,均是根据读者的需要和希望以及社会发展为体现“人文关怀”而设置的,其实质不仅仅是简单的项目增加和内容丰富,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IC“以人为本”、“以读者为中心”建设理念。IC服务更关注读者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潜在和现实的信息需求,更加注重对读者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获取利用能力、人际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读者不仅现时在学科专家和学科馆员的帮助下能够有效学习、获得所需文献资料,而且在走出IC、走出图书馆、走出校园后还能够在任何情况下自主、快速地获取所需任何的信息资料以支持自已的学习和研究。某种程度上来说,IC服务隐含着“让读者尽可能快速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人人可以利用信息”的思想,与阮氏五定律中的“每个读者有其书”、“节省读者的时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3.4 阮氏五定律在IC运行管理模式上的体现

IC的产生说明了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反映了阮氏五定律中“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的内涵。无论是从结构布局、功能配置、服务提供,还是从管理运行模式、资源整合、人员配置等方面来看,IC都是图书馆这一有机体生长发展所达到的历史最高境界。关于结构布局、功能配置、服务提供等前文所述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管理运行模式、包括资源整合与人员配置等方面,同样是承袭了阮氏五定律的思想内涵。

就管理运行模式来说,传统上,图书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其上级主管部门或分管领导只是宏观政策上给予指导、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发挥行政职能的作用,而图书馆的具体事务的管理行为主体仅限于图书馆内部,即由馆长全权负责图书馆的运行管理工作,即使其上一层级或有“图书(馆)情报工作委员会”之类的组织,但也只是咨询性质的,对图书馆的工作可以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决定权或制约权,其他部门更是不可能对图书馆的工作有任何的强制性干预。一句话,图书馆的运行管理权属于图书馆。而IC则不同,以高校IC为例,其运行管理模式有三种类型,即独立管理型、联合管理型和合并管理型。[19 ] “独立管理型”相同于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由图书馆独立负责管理与运行。“联合管理型”则是“由图书馆与相关部门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共同管理与运行”或者“由图书馆全面负责管理与运行,来自合作部门的人员服从图书馆组织与协调”;或者由学校、图书馆及合作部门相关领导组建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合并管理型”则是“为实现资源与技术紧密融合,将图书馆、信息中心及其它服务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或实体组织”,委托其中一方或设立工作组负责日常运行和服务。这样的运行管理模式增强了图书馆的外部干预力量,促使图书馆从封闭式管理走开放式管理,强化了图书馆人的民主管理意识,是图书馆管理模式上的极大的进步。

在资源方面,IC十分重视资源集成利用,资源整合是IC的重要特征之一。IC对于资源拥有的特点,不在于其数量和绝对所有权,而在于它类型品种的齐全以及快速获取外部资源的工具和手段。从资源构成角度来看, IC在实施个性化、小组或团队研究, 强化协作和促进创造性学习等方面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资源高度整合集成的平台。IC“是一个‘聚合体’”,它把物理空间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包括各种印刷、数字化及媒体资源有内的信息资源集合起来,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信息服务。[20 ]IC的资源整合,无论是规模还是深度上,都是传统图书馆管理时期所未有的。有学者在评论IC的服务理念时,曾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以人为本,以资源为中心”。[21 ]这里的“以资源为中心”并非否定IC“以读者为中心”理念,其意图在于强调IC建设中资源的重要性,本意是要以资源为基础,来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要让所有资源得到开发、被读者所利用,让其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与五定律中“书是为了用的”和“每本书有其读者”的内涵是相一致的。

从人员配置来看,IC的人员构成和来源更加多样化,将来自于图书馆内外不同部门的各类相关人才整合到一个空间中为读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是IC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特点。人们普遍认为,“IC共用资源包括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也IC共享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人员是IC有效运行的关键”。因为很多IC都是由图书馆、网络中心、远程教育中心及部分院系共同建设的,IC的人力资源理所当然地由相关部门、机构的有关人员共同组织。“这使得IC的工作人员已不是传统的图书馆馆员”,[22 ]而是普遍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参考咨询馆员及“可以全职,也可以兼职”的IT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学科专家、指导教师和学生助理等。这种人员配备方式,打破了图书馆传统的用人与人事管理模式,既增加了IC工作人员协同作战服务读者的能力,又强化了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

IC超越传统图书馆管理时期的资源配置范围和方式,把各种不同类型和功用的资源整合到一个空间环境之中,不仅仅是资源组合形式的改变,而是为图书馆拓展服务范围、优化和提升了服务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动力,加之完全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管理运行模式和服务理念,使得IC充满着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也进一步证明了“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科学性和永恒性。

4 结语

阮氏五定律是在特定历史发展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产生的,它在当时总结了图书馆的一些基本规律,深刻阐述了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指明了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充实和完善了图书馆学的内容,对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条件下,五定律对IC的建设仍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图书馆学五定律”仍是IC建设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对IC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催动作用。尽管“目前人们尚难以准确地预料数字图书馆还会有哪些突破, 也不可能准确地预料其发展与应用将给图书馆带来什么变化, 但有一条是永远不会变的, 那就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始终离不开阮氏五定律理论”。[23 ]作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特殊阶段、特殊形式的IC,它的建设和发展更是离不开阮氏五定律理论。

参考文献:

[1][9][18]任树怀,孙桂椿.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2][3]王素琴.关于“阮氏五定律”深刻内涵的一点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1,(6).

[4]豫阳.不完全的图书馆之“道”[EB/OL].[2007-12-16].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0318027C71/.

[5]朱以彬,张四新.论图书馆学五定律对当代图书馆工作的哲学规范性[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1,(6).

[6]景海燕.图书馆学新老五定律之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4).

[7]毛军.以Information Commons的名义: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05,(8).

[8][14][22]杨广锋.Information Commons的理性审视[J].图书馆杂志,2006,(10).

[10][11]倪代川,卢志国.以人为本: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的基本原则[J].情报杂志,2008,(9).

[12]陈丽萍,王红梅.试论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学习支持机制[J].图书馆,200,(4).

[13]张冬荣等.图书馆Information Commons建设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

[15]王晓红.大学图书馆作息共享空间实践研究[J].情报科学,2009,(4).

[16]黄俊贵.图书馆原理论略——从阮冈纳赞五定律及戈曼新五定律说起[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

[17]Jim Duncan, Larry Woods.Creating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connection, community, collaboration[EB/OL].[2005-06-25].http://www.pace.edu/library/pages/ootul/infocommons/pacelib-creating_the_information_co

mmons.pdf.

[19]任树怀,盛兴军.论信息共享空间体系结构与实施策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0]盛兴军,任树怀.论信息共享空间人力资源的组织与管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2).

[21]孙瑾,刘宏亮.信息共享空间案例解析与服务理念探索[J].兰台世界,2009,(1).

[23]姬洪军.数字图书馆与阮氏五定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4).

9.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 篇九

课堂上,教师最讨厌坐不住或者不时东摸西搞的学生。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仍不见起色,真有恨铁不成钢之叹息。那么,真的是“不可救药”、“没有办法”了吗?其实,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注意的两种类型;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它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不需要作任何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例如大家正在开讨论会,忽然一个人推门进来,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转过头去看他,这就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工作或学习中,如果只凭无意注意去完成,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一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会分散,使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下去。相反,如果只凭有意注意去完成,也会感到难于持久,因为长时间的紧张的意志努力,注意容易分散。各种年龄的人注意稳定持续的时间有所不同; 能够长时间地把注意集中稳定在一定的对象上,是学习、工作高效率的保证,是具有良好注意稳定性品质的表现。但实际上人的注意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据研究证实,不同年龄的人,注意稳定持续的时间有所不同。一般5---7岁和儿童,每次注意稳定的时间约15分钟;7---10岁每次注意稳定的时间约20分钟;10---12岁是25分钟左右;12岁以后是30分钟左右。观察和实验都表明,经过一定时间之后,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客体,产生一种周期性起伏的现象。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根据注意产生和维持有无预定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随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如上课时,一个同学的文具盒掉到地上,大家会不由自主地砖头朝向他。这种注意就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有些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不可能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他们必须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分析和理解教材,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把注意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这就是有意注意。有效的实际活动必然是两种注意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和交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虽然存在着区别,但在有效的实际活动中,不可能只有无意注意或只有有意注意参与。因为只有有意注意伴随的活动,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和疲劳,投入的程度不高。反之,只有无意注意伴随的活动,难以使活动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只有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人们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使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4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教师讲授的内容,难易要适当,让学生既能听懂又要有新意。这是引起小学生兴趣、维持对学业注意的关键。在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语言要生动形象,语调要抑扬顿挫,配以适当的表情和手势,化难为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于教学中必须重复的东西,如课文的熟读、同一类题的反复练习活动,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以保持其新颖性。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教室的布置要相对稳定。在直观教具的运用中,背景材料必须淡化,出示的时间要适当,切忌过早显示。下半节课才用的教具,不要在一上课就暴露在学生眼前。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有的教师换了新装或理了新发型后,往往在上课前先到学生面前“亮亮相”,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减弱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分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如天气骤变、学习条件恶化(突然阴雨、停电、室外嘈杂等)、学生病倒或严重违纪事件等,教师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惊慌失措,要以自己平静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审慎、迅速地处理好,保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在课间休息时,不宜让学生做激烈的或竞赛性的游戏活动,以防止学生因过度兴奋而不能将注意及时转移到课堂上。(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儿童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说教来动员小学儿童的注意。2.激发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批改作业时要尽量挖掘学生优点,评分宜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如对每次作业应用红笔做出肯定的标志,如用“√”“古”“优”等;定期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和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又如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等。学生很难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不但无助于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养成心猿意马、疲疲塌塌等不良注意习惯,它将极大地妨碍学习的效果。(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y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10.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 篇十

(一)宽广的宏观意识。这就是说,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对当代中国、当代世界问题的阐述、理解、思考上具有宽广的视野、宏观的意识,这是国际意识的最重要内涵之一。宏观意识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局观的问题,时代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思考必须要有一个大局的观念。古人很早就指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客观地说,我们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也不善于从现实的大局与历史的长远看问题,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存在一个用宽广眼光观察历史、现实、未来的大局的问题。

从纵向来看,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进行纵向前后相联系的深远眼光,把历史上发生的问题,与现实出现的问题,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用理性的思维线索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可否认,当代的许多大学生是缺乏前后联系的深远眼光的,不善于从历史中去分析问题的根源,好像所有问题都是因为现实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所导致的,从而忽略了现在的某些社会弊病,如腐败、“FLG”邪教、社会黑势力等,实际都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遗贸物。由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从身边的人物、身边的事件中追溯到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这种现实与历史前后联系的深远眼光,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横向来看,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将历史、现实、未来视为一个发展整体的世界全局眼光,总揽古今,总揽世界全局,把国家、民族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养成将国家、民族的问题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的习惯。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既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更是一个彼此密不可分、联为一体的世界,世界之中有民族和国家,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在民族、国家的思维习惯里不能没有从世界的全局对本民族、国家进行全方位思考的意识。历史的发展证明,有些民族、国家之所以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是因为这些民族、国家从上层的决策者到下层的实践者,都没有世界的全局发展眼光,坐井观天。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世界全局眼光,是因为我们已经从封闭中走了出来,而且我们还要在更开放、更为整体的世界环境中求得我们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近来年,我国领导人对全国人民的视野问题的培养与教育高度重视,如对培养全国人民纵横视野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历史科学,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就非常重视,一再强调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

(二)开放的心态与意识。这里所说的开放的心态与意识,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态与意识:今天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程度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具有极其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应该具备一种开放的心灵或心态(openmind),也就是必须具备作为智力支撑的民族精神气质的开放性。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民族精神气质的开放性首先指大学生们要始终保持着一种对别的民族、国家的新鲜感和敏锐的反应力。而这种新鲜感和敏锐的反应力得以保持的重要前提,是国际关系平等意识的建立。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对别的民族、国家的文明与制度没有平等的理解、认同、尊重、宽容,而是以一种俯视的目光藐视地球上其他文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存在,其发展的前景只能是夜郎自大式的封闭。

民族精神气质的开放性还指我们的大学生对别的文明、制度要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新世纪,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只有勇于开拓、善于开放、敢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国家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一切的基本前提是善于向别的民族、别的国家学习。当今的时代,既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又是知识互通的时代,只有善于从别的民族、国家中学习,才会使我们这个相对欠发达的国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迎头赶上发达国家。

此外,民族精神气质的开放性还指我们的大学生要学会从更广阔的视野里去理解自己的历史发展、自己所处的位置,看待和分析自己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一个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与人类发展的命运,与整个地球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可能成“大器”。我们要塑造的,我们要培养的,就是懂得从我们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从人类共同发展的大趋势中去奋斗、去拼搏的大学生。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开放应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具备的主要精神要素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达到国际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狭隘观念和偏见,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加深以平等、公正、和平和自由为基础的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各地区间相互理解与合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三)遵守国际基本准则的意识。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缺乏规范意识。我们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中,“旧者已亡,新者未立”,因此,社会出现了一些“规范”的“真空”地带,或存在衡量事物的“双轨制”标准,这造成人们或不知所从,或言行不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越来越开放,中国也越来越加速融入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给大学生带来了开放、创新、融合等现代社会意识,如WTO制订的多边协议和规则不仅要求我国在经济层面融入世界,更要求我们在体制和机制层面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来办事,不论是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思想文化,都有一个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的问题,国际意识与规则意识将在全社会成为共识。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国际意识和规范意识的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而这没有长期的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是不可能实现的。应当说,这也是国际意识的基本要求。

人类历史的发展存在着一个从无规则到有规则,从无秩序到基本有秩序的过程。在以国家、民族为基本单元的地球村里,规则与秩序是发展的前提之一,我们老祖宗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使我们的国家、民族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就必须使我们的大学生树立起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

二、培养国际意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主题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收到实效,很大程度上看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能否跟上时代。跟上时代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随着世界越来越向中国开放,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跟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用世界眼光来把握时代潮流,激励大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需要跟上世界科技革

命迅猛发展的形势,引导大学生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跟上全球化时代问题的提出必然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新理念,注入新内容,远用新手段。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国情教育、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塑造大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涵盖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求,对此,过去多集中于爱国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理想教育等方面,今天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必须立足现实需要、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确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笔者认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应该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国际意识这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在称谓上有时称为“世界意识”,有时称为“全球意识”,但其内涵应当是一致的,都是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而构造一种民族的、国家的思想意识。目前,世界的高等教育由于国情不同,呈现出很多的发展模式,但不论哪一种模式,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我们的邻国日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际和提高国际意识。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将国际意识提到优先的地位,这是因为其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国际的力量。日本地小人口多,自然资源匮乏,离开了国际社会,它是很难发展的,所以它特别强调对新一代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

美国也很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国际意识,它虽然没有类似中国那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这不等于说美国的大学不对它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美国的历史课程在美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特别的作用,一般美国的大学生都必修美国历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过去,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强调美国文明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强调美国发展的特殊性,以激励大学生对美国的自豪感。民族意识增强了,但国际意识却淡化了。随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世界各国对美国挑战能力的增强,美国越来越认识到,缺乏国际意识的大学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所以,现在美国很重视对世界其他文明发展的认同,籍以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如新颁发的《历史课程国家标准》就很强调要通过世界历史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意识的培养是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教育主题,对这样的一个主题,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所作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国际意识问题的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国际意识的教育问题,对我们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看。

从微观的层面来看,国际意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主题的提出,对调整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修改我们的培养目标,变革我们的教学内容,深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我们的国情,有我们的制度特点,有我们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但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存在着一个与世界的教育思想接轨的问题。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根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理想与道德的合格公民,可是,当今世界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不得不思索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的问题。培养世界公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理念与新意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导向培养国家合格公民还是导向培养世界公民,既反映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矛盾的一面,也反映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促进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将两者对立起来,民族性与国际性是相关联的,民族性越强就越具有国际意义,反之,不走向世界的封闭性并不利于民族性的进一步强化。

我们之所以要为培养世界公民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因为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越来越面临许多需要全球联合方能解决的问题,中国如果要在地球上有所作为,就不能不在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意识上有所作为。全球问题一般具有普遍性(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单独解决诸如环境污染等全球问题)、整体性(危机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复杂性(全球问题的各方面紧密相联,并互相渗透,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可能在不涉及其他问题的情况下得到解决)、深刻性(任何一般性措施已解决不了全球问题)、严重性(全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等特征,鉴于此,联合国通过各种宣言、报告、公约,一再敦促和呼吁世界各国为缓解全球问题而努力,并由此应运而生了关注地球生存的全球教育思想意识。全球教育思想意识的核心是呼唤人们关心全球问题,关心人类的共同命运,并从全人类的利益和命运出发,为缓解和解决全球问题而奋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就定为“学会关心”,就是面对全球问题的严重化,呼吁世界各国要重视全球教育,教育人们要跳出只关心个人的小圈子,要关心全球命运,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树立关心全球的责任感和伦理观,强调全球合作精神,希望全球所有人的共同携手,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而努力。把对我们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顺理成章地扩展到对人类,对地球的责任意识,应当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世纪的新要求。

其次,国际意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主题的提出,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些层面的实效性是较差的,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太切合广大学生的实际。理论上讲,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出发,在目标、内容、方式、途径上符合大学生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际意识问题的提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它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观点,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不循旧,不保守;他们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激情,敢于向权威挑战;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做事讲效率,有竞争意识;他们注重平等,讲求参与,有法律意识;他们热心社会活动,有公益意识,有较强的公民责任感。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这些行为和心理特点,打上了全球化时代的深刻烙印。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和加入WTO,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何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和进取的精神来面对开放的世界,这是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界而言,如果我们不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还是做纵向的自我比较,或是用基于过去时态的“忆苦思甜”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难想像会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从宏观层面上看,国际意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主题的提出对加快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步伐,延续我们的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从中国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认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从而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而这一认识过程能否深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是否理性与正确。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中国走向世界,世界向中国开放的双向互动关系,但过去这种关系的运动很不顺畅,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轨之所以来得慢,北京大学的罗荣渠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缺乏对世界形势的认识”。缺乏国际意识,缺乏对世界正确的定位的结果,导致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路很坎坷。

同样,世界向中国开放之路也不顺畅。缺乏国际意识的中国封建王朝,不懂也不遵守国际规则,清朝统治者即便发生鸦片战争这样的大变局,也没有真正认识到世界已从“一统之世”发展到“列国并立”。由于闭眼不看世界大势,仍然在维护封闭的体制残局,因而阻碍了世界与中国的交往。清王朝在和外国人的交往中屡屡发生所谓的礼仪纠纷,清王朝在对外交往中可以赔款,可以割地,就是不能放弃要对方下跪、磕头,从清朝对觐见之礼的顽固维护中,我们既可见清朝体制的顽固,又可见清朝落后于国际社会,缺乏国际意识的程度。

在今天开放的世界体系中,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都在不同程度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开放”是形容当前世界的特征最恰当的词语,它不仅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反映,也是时代进步的主题。今天,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联系在一起。因此,培养新一代具有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这应当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世纪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给白寿彝同志的贺信[N].光明日报,-09-06.

[2] 江泽民.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在哈佛大学的演讲[J].光明日报,-11-02.

[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J].光明日报,1999-09-29.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 陈雄章.交往与世界历史变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1.论无意识教育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运用 篇十一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现实存在。这种“现实的存在”,要求校园内部各要素必须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协同并进的和谐状态。学校内部的和谐要素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发展与稳定的和谐;教学科研与质量管理的和谐;物质环境建设与精神环境建设的和谐等。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状态与辅导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德育教育作用。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既要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又要有强大的政治保证和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从而形成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辅导员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和大学生接触最多,能够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他们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能够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形成安全稳定和谐的思想文化环境。

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辅导员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次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注重人的终身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三是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以学生的集体主义行为为基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推动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辅导员要通过多种形式与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交流,引导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党的理论知识,坚持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学生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帮助大学生把这些内化为自己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构建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和谐,形成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2.班级组织管理作用。完善各项管理,维护校园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班级是高校管理的基层组织,也是大学生学习、交流的基本单位。辅导员是班级学生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对班级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对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努力构建和谐班级。

辅导员要主导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浓厚的学风。一个班级学风的好坏,班风的纯正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和道德品质、人格素质等的养成。因此,形成刻苦钻研、互帮互学的学风和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班风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刻苦钻研精神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学习品质,是学生成材的根基所在;互帮互学的学风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相互启发,提高学习成绩,成长成才;诚信友爱的品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班级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的成功;充满活力的班风可以增加班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使大学生能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到班集体的力量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辅导员要积极组织班级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以高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是大学校园文化修养和价值追求的表现,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也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首先要着眼于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引导,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凝聚力。其次要在活动中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要广泛发动,全员参与,形成有能力特长的学生让其发挥出来,有潜力的被挖掘出来,没有能力特长的被培养出来的活动氛围。

辅导员要实行人性化的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一种教育管理,辅导员要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的柔性管理,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制定切合班级实际的、科学的、有效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要以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前提,注重学生内在的需求,努力构建一个公平公正、有章可循的和谐班级管理机制。二是妥善处理学生关注的与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事务,体现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形成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合理竞争,人人心情舒畅、人人自觉遵守班级规章制度的和谐局面。三是建立班级管理组织,成立全员参与的民主选举产生的班委会、团支部等班级管理组织,充分发挥班委会、团支部的作用,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标,使班级管理成为大学生综合协调发展的有力保证。

3.综合协调作用。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和”,和谐校园是充满活力的校园、团结和睦的校园。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处理任何事情都需要协调沟通。

辅导员是学校、教职工与学生之间关系和谐的纽带和桥梁。一方面,学校和上级的重要决定及有关政策,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教师、职工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等各方面的表现评价,要通过辅导员传达、落实到每位学生;另一方面,来自学生方面的各种情况、要求,学生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也要通过辅导员及时上报。因此,在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方面,辅导员要做到上下通畅、及时沟通、实事求是、妥善协调,既要维护学校和教工的利益,也要真实反映学生的正当诉求。

辅导员是班级内部各种关系和谐的总负责人。在班级里,班级计划的制定、各项活动的组织、班级日常的管理、学生矛盾纠纷的调解、班干部选拔聘用、奖励处分等都离不开辅导员的协调。在班级内部关系的协调中,辅导员要做到统筹安排、一视同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区分;倡导集体中的每个人自觉地维护集体的荣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减少矛盾、增进交流,从而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

辅导员是与班级外各种社会关系协调的联系人。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班级是社会的细胞单元,班集体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辅导员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公共关系的处理上,充分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学会协调、善于协调,寻求外来的人力、财力上的支持,为班级发展创造机会,努力创造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

4.系统指导作用。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辅导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指导的职责,如在思想上引导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在道德品质上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高贵品质;在班级管理上形成刻苦钻研、互帮互学的学习气氛,树立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良好班风等。

辅导员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对大学生人生信仰的积极引导上。当学生产生信仰危机时,辅导员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路该如何走,人生的价值在何处等问题。以自己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影响学生,教会学生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中辨别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找到正确的奋斗目标,勇于进取,立志成才。

辅导员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对大学生心理疏导方面。一是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提高心理修养。二是通过开展心理辅导、咨询以及经常性的谈心活动,帮助学生塑造平和、积极的心态,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三是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境界、情趣和品位,使学生达到心理上的和谐。

辅导员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对大学生学业的帮助上。一是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大学阶段学习学业的重要性,摒弃混文凭的思想。二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坚定学习意志。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证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新形势新任务,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和谐校园建设的效果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提高辅导员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讲政治放在首位。高校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一是使辅导员更加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学习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二是辅导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善于从政治上分析思考问题,真正做到政治敏感性强,是非观念强,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政治素质。三是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思路,创造新方法,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四是要热爱、关心学生,怀有一颗爱心、一份责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楷模。

2.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做好辅导员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更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管理知识基础和基本的工作能力。首先,辅导员要加强职业素养、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培训,开阔视野和思路,拓宽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其次,要使辅导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同时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工作中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为学生解疑释惑。第三,要注意探讨辅导员工作规律,多思考、多总结,善于在工作中把握和探讨其特点和规律,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富有时代气息,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

3.加强制度建设。高校德育工作的政策性、知识性、规范性较强,必须有科学的规章制度作保障。高校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渗透、体现于辅导员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做到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辅导员要牢固树立纪律意识,把制度转化为照章办事的自觉性。一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做到职责分明,工作有序。二要按照零差错的目标,进一步规范各个环节的工作,细化任务,明确责任。

4.加强作风和廉政建设。辅导员虽没有多大的权力,但却是家长和学生关注的中心,辅导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高校要加强廉政建设,实行廉政责任制。在作风建设中,一要弘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作风,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二要弘扬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强化效率意识,雷厉风行,立说立行。三要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作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在开拓创新中实现各项工作的高层次、高质量和高水平。四要弘扬团结协作、文明和谐的作风,努力营造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营造风正气顺心齐的工作局面。

上一篇:高三英语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在中国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