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课庄子教学设计

2024-11-01

20课庄子教学设计(共12篇)

1.20课庄子教学设计 篇一

科目:语文 年级:九年级 教学设计:张红涛 核审: 张爱青 时间:2017.5.10 编号23

30.《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积累“安,固”等常用文言词语,感知文章内容。2.归纳文章的寓意。

3.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用快乐的心发现生活的美。

【教学重难点】

感知文章内容,归纳文章的寓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同学们,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濠水之滨,有一对好友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辩论,这两个人是——?(庄子和惠子)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板书课题)。出示PPT1。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2.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要自读课文,积累“安,固”等常用文言词语,感知文章内容。2.我能归纳文章的寓意。

3.我要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用快乐的心发现生活的美。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读课文,并独立思考完成自学检测,对于疑难问题做好标记,记到“我的疑惑”中。

(一)自学指导

1.请你参照注释及知识链接自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汇。2.抓住重要信息概括故事梗概。

(二)自学检测反馈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游于濠梁(háo)tiáo鱼出游从容(鯈).2.请你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疑问代词,怎么)②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固然)(本来)...③请循其本(按照,遵循)(最初)④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指代鱼的快乐)... 3.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4 科目:语文 年级:九年级 教学设计:张红涛 核审: 张爱青 时间:2017.5.10 编号23

(哪位同学能讲一下,通过翻译,你知道了文中一个什么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辩论——为何而辩?——鱼之乐?——人能不能知鱼之乐!)

庄子惠子在濠水桥上为人是否知鱼之乐展开辩论。

点拨语: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疑惑?提出来,请同学或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要求: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展示,后由组内,组间补存讨论。并用红笔更正错误。之后,教师及时评价,并展示正确答案。

(二)合作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自由、快乐、从容、洒脱的心境。庄子能知道鱼之乐,其实是自己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他自己快乐,便觉的鱼儿也快乐,仿佛自己就是鱼,鱼就是自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正是这种投射和外化,庄子的心灵和万物有了沟通,他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到鱼儿很快乐。庄子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投射到了外物上,天地万物都有了自己的灵性,他们和人类一样有情感。就如近代文学家王国维说的——以我观物,物皆我着我之色彩。

2.本文是一篇寓言,你觉得庄子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庄子想告诉我们应当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要用欣赏的眼观去看待事物,不要过分拘泥于现实,才会有超然物外之趣。

(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人心境有什么不同?)惠子求实的态度近乎呆板,而庄子极富灵性,有诗人一般的情境。《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过渡语: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课知识,那么到底掌握的如何呢?回到两千多年前那座桥上,聆听两位出游的哲人充满智慧的辩论,通过我们的思考讨论,我们也知道了许多超出字面的知识,甚至是不同于以往见解的东西。请同学们用“与--子同游,我知 ”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悟!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完成学案上的当堂训练。--

四、训练环节(13钟)

请同学们用“与子同游,我知 ”来写一段话,表达你的感悟!

例:鱼就是我,我就是鱼。现在我们肯定了庄子的情怀,濠梁之下的游鱼,天地间的庄子,他早已用自己睿智的目光超越了千年的界限,超越了鱼和人的界限,庄子他自己何尝不是一条鱼呢?在我们今天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我们视线的时代,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让我们打开庄子之门,让生活多一些诗意。

/ 4 科目:语文 年级:九年级 教学设计:张红涛 核审: 张爱青 时间:2017.5.10 编号23

我们要用心感悟这个世界,我们就会从世界中感受许多美好的东西。世界处处都是美,只是你没有用心去感受,只要用心感受,世界就会用心回报。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人(楚国都城里的某人,)垩(石灰)慢(通“墁”涂抹)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削,清除)之。匠石运斤(斧头)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宋国国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对手)死久矣。’自夫子(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1翻译句子:自夫子之死也,吾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2庄子与惠子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读完“运斤成风”故事,相信你能对他们的关系有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请进行简要概括。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一种子期不在对谁弹,失去知音的悲哀充分说明了庄,惠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可见,在庄子心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板书设计

事物本身有时候是捉摸不透的,所以有时后并不一定要从严密的科学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要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课堂小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北师大教授于丹老师曾经在《庄子心得》一书中这样说道: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的更通透。最后我把顾城的诗篡改一下,送给大家,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庄子给了我们明亮的眼睛,我们要用它来寻找诗意。

下面我们请同学说一下学了本课后的收获和易错点,以及对本堂课总结。

板书设计:

/惠子:求真﹨快乐自由 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尚美∕诗意生活

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要用欣赏的眼观去看待事物,不要过分拘泥于现实,才会有超然物外之趣

/ 4 科目:语文 年级:九年级 教学设计:张红涛 核审: 张爱青 时间:2017.5.10 编号23

/ 4

2.20课庄子教学设计 篇二

近日, C20全国慕课联盟 (初中) 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举办, 来自全国300多名联盟校和非联盟校的校长和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观摩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中的翻转课堂教学实例, 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吴志鋐教授关于翻转课堂如何高效的专题讲座, 并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与课例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

吴志鋐教授认为, 翻转课堂最重要的“翻转”就是教与学观念的转变。翻转课堂不是现有课堂的翻版, 而是利用技术手段将思维可视化。因此, 微视频成为思维可视化的载体。与传统文本式的导学案相比, 微视频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同时也可以集中集体智慧, 资源共享, 并可永久保存。但是他同时指出, 仅有微视频, 课堂没有变, 翻转课堂也只能徒有其表。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在于先学的材料和后教的方法。“好的”翻转课堂是什么样?吴志鋐描述为, 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进入学习准备状态;课堂上互动性强, 不但有师生互动, 还有生生互动;学生思维活跃, 常提出生成性问题;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讲解和辅导;课堂效率高, 作业练习尽可能在课上完成。

会后, 青岛市教育局局长邓云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 “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 教育的信息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我们必须顺应这个潮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对教育的影响可谓不断深刻, 特别是在实现优质教育均衡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同时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使真正的素质教育成为可能。

3.20课庄子教学设计 篇三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过程与方法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2.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难点

1.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意的艺术特点。

采用朗读、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学生感悟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收集有关庄子的资料;熟读课文,基本理解大意,课文录音磁带。

1课时

古时有一个人,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他笑道:“你们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们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他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璧,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师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

这位大师就是庄子,两千多年前,就有这样非凡的见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后人知晓庄子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明白如话。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关于《庄子》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五十二篇,现在仅存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文中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阐明事理的根据,构思巧妙,想象奇幻,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都、京城。.

(3)非梧桐不止。止:栖息。.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鸱得腐鼠。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鱼出游从容。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不忙”。..

(7)是鱼之乐也。是:这。.

3.翻译句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翻译: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国”及语序倒装的翻译)

于是鸱得腐鼠。

翻译: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翻译: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翻译: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翻译: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1.庄子去见惠子,惠子却在搜捕他。庄子是怎么应对的?

出乎意料,庄子只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

2.庄子讲鹓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的故事里,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3.庄子不直截了当地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形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4.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呢?

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唯恐不及,作为朋友应该要心胸开阔。

5.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6.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就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地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7.《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是庄子与惠子的一场辩论。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呢?

①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②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8.我们要关注一下这个字: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惠子那里,这个叫“怎么”,在庄子那里变成了“哪里”。你在哪里知道?我就是在桥上知道的。很明显,庄子在这儿偷换了概念。他靠偷换概念取得了胜利。这里涉及到的逻辑关系比较复杂。但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那就是庄子靠偷换概念取得了上风。我们本来关注的焦点是人和鱼之间的信息如何传递。但在庄子那里变成了人是从哪里获得鱼的信息的。

其实这和庄子超然的思想境界有关。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因为庄子心性旷达,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他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9.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大关。你支持哪一个人的见解?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唯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10.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

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也有独特的作用。

11.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2)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

鸱守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讨论并明确: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惠子相梁》

第一部分:庄子来梁看望惠子。

第二部分:惠子极怕庄子取代他的宰相职位,在都城大力搜捕他。

第三部分:庄子机智、风趣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写了两人相与游玩、辩论,围绕“出游从容”的鱼儿是否快乐展开辩论,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惠子相梁》

通过写惠子相梁之后猜疑庄子想要取代自己而又被庄子用言辞反击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丑恶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待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通过记叙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趣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庄子》从不干巴巴地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语言幽默、诙谐。

惠子相梁

描摹生动传神

人物形象鲜明

比喻巧妙贴切

情节出人意料

快乐自由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惠子力辩、求真、拘泥

庄子巧辩、尚美、超然

1.因文制宜,确立了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理解文本内涵,始终保持语言的品析与文本内涵挖掘的一致性。不仅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维度,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让学生有了全面的发展,达到了“全面发展”的目标。使学生既鉴赏了语言,又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在课堂流程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方式,以“悟”为活动目标,因文制宜,教法恰当。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很有成效。

2.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形式有个体独立的,也有小组合作的;有组内交流,也有班级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取长补短,在思维碰撞中产生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读”和“品”的环节中,让学生根据个性化的感觉选择精要的语句进行品味,并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关注了生命的独特性。

4.20课庄子教学设计 篇四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情况,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2、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3、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15分钟)

一、导入(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自制视频《东北少数民族风情片》,师生共同欣赏东北各民族独特的服饰、饮食及其他风俗学生边看边思考:短片中展现的东北少数民族的哪些习俗已经与汉族融合了?(从饮食习惯、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回答)待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设疑:历史上的东北地区还生活着鲜卑、匈奴等民族,那么这些民族为何今天不存在了呢?学生带着困惑,急于探索答案。教师由此引出本节课所讲主题。(板书课题: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展示学习目标

大屏幕展示目标(学生读目标),教师强调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先学(15分钟)

(一)自学教材(8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学习任务。好,开始!

1、北魏的建立的时间、地点、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作用?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目的?内容(语言、服饰、姓氏、联姻、汉制、学礼法,尊孔子)?作用?

(二)自学检测(4分钟)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邺城

(三)我的疑惑(3分钟)

过渡语: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解决组内的疑问和自主检测部分,解决不了的疑惑举手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科目:历史 年级:七年级 设计人:王世君 时间:2014-7-31 编号:18

三、后教(22分钟)

(一)教师点拨,拓展延伸。(7分钟)

过渡语:同学们自主学习部分完成的很好(评价优秀小组)下面共同梳理下本节课的知识点,请看大屏幕。

1.教师精讲点拨,构建知识体系;(见课件)。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5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迅速完成下面合作探究题,小组之间讨论统一答案。

(要求:1.个人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学案上;2.组内讨论,达成统一观点; 3.小组选派代表班级展示。)

合作探究题目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长提出来,课堂上由其他小组同学解决,或者由老师帮忙解决。第二部分是老师在本学案上设计的合作探究题目。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案上题目进行交流,分组分题目进行课堂展示,教师结合课件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精讲点拨。

1、本册书中学习了管仲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这写改革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当堂训练(13分钟)

(一)过程:1.每组的3号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和题目得分计入小组量化;

2.注意时间,提高效率,总结方法和技巧。3.学生整理学案。

(二)训练内容

1、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根本目的”争 论,你赞 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哪一条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

A.迁都洛阳 B.实行汉化政策 C.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政策 D.颁布均田制

3、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封建化的完成 C.阶级矛盾的激化

D.北方民族的融合

4、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5、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讲,实质上是少数民族()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农业化的过程

D.封建化的过程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①民族迁徙 ②联合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尊敬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科目:历史 年级:七年级 设计人:王世君 时间:2014-7-31 编号:18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进行的改革?

(2)这些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3)我们应如何评价这个历史人物?

2、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1)你能说出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一次中国古代改革吗?

(2)你能说出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吗?

(三)、反思收获

过渡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些什么?请你写在学案上面。

结束语:“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祖国大家庭中,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各民族互相学习交流,同时传承自己的独特民族文化,在发展的时代里,共同创造着祖国辉煌的明天!

板书设计:

5.20课庄子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经验教训。“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过必修Ⅰ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以及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因此有助于从政治、经济角度理解“双百”方针。同时本课内容素材丰富,学生了解许多文艺作品,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双百”方针的理解。本课主要任务是学习“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及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和经验教训。由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较丰富,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文艺作品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资源:(1)主要教学方式:启发讲解法,组织学生合作探讨,得出结论。(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双百”方针的贯彻、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2)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中国的国情;“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基本方针,对促进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3)运用:通过讨论在“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学会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1)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来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认识到这个政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国国情。(2)通过对“双百”方针提出的过程和基本内涵的了解;对春天的硕果展示与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对比分析,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双百”方针。

2、教学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合作探究: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②“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③自学“双百方针”指导下文艺繁荣的表现,并思考其对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④学习文革期间文艺遭到破坏的表现,以及文艺春天到来的原因?概述在贯彻“双百”方针中应该吸取得的经验教训?(3)课堂小结,及时训练。

七、教学评价:根据教学设计中教学环节的有效安排,教师能够做到合理掌控时间,有序进行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思考、讨论,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本节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首先,在授课前,我根据教学目标做出了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学案、多媒体课件等充分有效的准备工作,为能够完成本课内容做了周密的考虑,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完成。

其次,授课中我做到了的语言清晰、明白、标准,叙述事情逻辑关系清楚,节奏合适,而且语言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以表现,集中表现为: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情境。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各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在授课中,我让每个学生有思考、讨论和发言的机会,这样做到了对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和调控向着有利于每个学

生发展的方向来进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是启发和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方法,根据教学设计,这一目标基本实现。

再者,本节课课堂气氛的宽松、融洽、民主、和谐,师生的精神状态都非常饱满,共同创营造了的良好的学习环气氛。学生兴奋、进取、积极的精神状态表现了他们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和思维的活跃。

总之,本节课基本做到了充分准备、有序进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通过问题导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基本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

八、教学反思:由于这节课只给一个班级单次上课,不能够像之前那样,一人教数个班级,同样的内容教给多个班级,有很多弥补的机会,所以这节课做了大量的准备。当然,由于个人知识储备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足等原因,本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还很多。这里把各位听课老师的点评意见总结如下,供自己反思。

第一,准备充分,设计问题,准备了导学案,注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学目标比较明确。第二,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能更容易出彩。第三,难点简化,突出重点。课堂不能过于局限于课本,不能让课件主宰了自己的思维。第四,课堂内容小结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应该注重这一环节的作用。第五,历史认识基本到位,知识落实较好,但是能力落实方面存在欠缺,要注重学生思考力、总结、归纳、判断、推理等能力培养。

6.20课庄子教学设计 篇六

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道两家文化相互激荡,相辅相成,形成儒道互补的文化传统。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儒家讲究礼仪,道家讲求修身养性;等等。总之,儒家是热烈的,那种自强不息、心怀天下、刚健有为的人格一直被人赞颂。而道家是冷静的,其“无为”、“逍遥”遭到了误解和冷落。诚然,作为道教文化代表之一的庄子,他的思想中有许多消极因素,如随遇而安、柔弱不争、不可知论等。但他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世界、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对现实冷静分析,高度概括,挑战和批判传统观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深邃而充满内涵的思想资源和哲学宝库。所以,我们在教学实际中,以庄子散文陶冶学生情操,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时,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求庄子思想中至今对我们还有着深刻影响的东西。

一、崇尚自由,坚守独立

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群雄割据,激烈的兼并战争连年不断的年代。人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所以“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视相位如无物,选择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宁为“孤豚”,不做“牲牛”,蔑视权贵,抨击污浊的社会,打破枷锁,强调“无己”、“无功”、“无名”。无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在自由的精神生活与权力之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看守着纯净的心灵;不媚世献俗,不追求名利。这种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大,如晋代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唐代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无不是对此的传承和发扬,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是我们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和谐淡泊,豁达宽厚

当今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提出的和谐观就与之颇为相似。

1.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尤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他认为,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是因为人类生存于原始淳朴的自然环境之中,人类能从大自然中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也是事物协调完满、充满生命力的最佳状态。因为“圣人处物而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2. 人与人的和谐。

庄子希望人与人相处,就像鱼与鱼同游于水中那样,自由自在,自适其适,自然而然,自得其乐。“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放弃互相利用并超脱相对的人际是是非非计较,不为名利等外物而苟合。它是评价社会进步、文明发达的一个基本尺度。我们要以身作则,从具体事情做起,崇尚文明,遵纪守法,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诚信友爱,更要宽容。庄子曰:“与物穷者,物入焉;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宽阔的胸襟对待社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就能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3. 内心世界的和谐。

内心世界的和谐就是心和,是指人在沉浸冥想的悟“道”过程中,人的心灵在体验中同宇宙本体的深不可测、妙不可言的和谐融洽状态。天和只有经过人和,才能达到心和的最高境界,它是庄子实现和谐途径的最终落脚点。

庄子的和谐观告诉我们怎样以平和的心态与得当的处世态度追求我们的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遭遇挫折应怎样协调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他为我们学生怎样为人处世开了一剂良方。

三、敢于批判,张扬个性

庄子对社会政治的批判精神是无与伦比的,他可以说是古代无君论的宗师。这种思想经阮籍、鲍敬言、邓牧等,成了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宝贵资源。庄子这种激烈的批判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现在这个以创新为特色的社会中,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大胆创新,使得他们健康发展。

7.20课庄子教学设计 篇七

复习目标:

1、借助数墙对学生学过的知识分与合、组算式、加倍一半、推算进行梳理。

2、培养和提高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利用数墙对学过的知识分与合、组算式、加倍与一半、推算进行梳理。

复习难点:

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教学反思:

8.20课庄子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颀长、迟疑、单枪匹马、寥寥可数”等词语,自觉积累文中的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老师总结: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

二、自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通过独立阅读解决自己的问题。

2、默读课文,把课文中你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并做简要批注。

三、交流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问题一: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

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这一重点:作者更看重法国妇女的勇气。一方面,作者不厌其烦地引述将军的话,用意很明显。另一方面,美国青年身上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量。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因为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则更多地体现出人类由于对和平的渴望而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勇 1 气是人类向往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品质,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问题二: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农家门前时,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个刚刚失去丈夫的法国妇女再次收留了他?她前后两次回答说:“哦,当然啦。”这两个“当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否一样?

明确:这个法国妇女之所以会再次救助这个美国伞兵,是因为她痛恨战争,痛恨占领她家园的侵略者,痛恨战争带来的一切罪恶。对和平的渴望和信仰使她在这样一个惨烈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与镇定。这一切使她在刚刚因收留这个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后能够再次坚定他毫不迟疑地收留他。两个“当然”所包含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第二个“当然”包含着更大的勇气,更加表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

四、品讨朗读。

1、美国伞兵的到来使他们一家遭受巨大的灾难,但法国妇女两次都以她的勇气回答说:“哦,当然啦。”比较之下,法国妇女哪一次更需要勇气?(第二次)

2、文章的题目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两种“勇气”,同学们知道是哪两种勇气吗?

明确: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

3、你认为两种勇气一样吗?作者更看重哪种勇气?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

美国伞兵所表现出来的勇气是他的勇敢、智慧和顽强。

法国妇女表现出来的勇气还有她的勇敢、镇定、坚强和她心中崇高的信仰。

五、拓展迁移。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需要勇气才能去做的事情,下面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勇气的重要性。

六、请同学畅谈对文中人物的印象看法。

问题一:在整个故事中,联系美国伞兵所作所为,你认为他表现了怎样的“勇气”? 答案不要求统一。

9.20课庄子教学设计 篇九

一、在演读实践中显化语感

【片段1】

师:剧本括号里的内容是提示怎么表演的, 动作、神态、语气等等。请同桌合作, 一个演百足虫, 一个演独脚兽, 还有一位做小导演 (当时是三人一桌) , 台词可以照着上面的读, 也可以自由发挥。同学们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后, 教师邀请他们上前演读文本)

“百足虫”:大家好, 我是百足虫。

“独脚兽”:嗨, 我是独脚兽!

“百足虫”:喂, 你只有一只脚, 走路要小心点啊!

“独脚兽”:哇, 你怎么有这么多脚, 小心刹车不及呀, 你大概有一万只脚吧?

“百足虫”:哪里, 哪里, 只有一百只而已。

“独脚兽”:那你走起路来, 随时都要想哪一只脚先走, 然后第二只脚跟上去, 这样走不会累吗?

“百足虫”:不会, 我又不用想, 自然而然就会走了啊, 一想反而就不会走了,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独脚兽”:不会常常跌倒吗?不会打结吗?

“百足虫”:不会。

“独脚兽”:后脚不会常常踢到前脚的脚跟吗?

“百足虫”:跟你说了不会嘛!幸会, 幸会, 下回见!

【赏析】演读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 是朗读的升级版, 学生激情的演读不仅需要体态语言的参与, 更缺不了语感的紧密加入, 演读的境界如何更是体现了个人语感水平的高低。课外阅读教学有别于课内阅读教学, 不可能像课内阅读教学那么精雕细琢, 但关键地方还是要重锤敲打的。片段1中, 周老师先让学生注意剧本括号中的提示语, 暗示了学生演读时的要求, 然后让学生在合作的状态下练习,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则在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 很快进入了角色, 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独脚兽”和“百足虫”, 用夸张的表情、适切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再现了当时争论的场景。演读时学生眼前不是苍白的, 有着文本中的人、物、景, 而且心中有情感。这种演读不是简单的角色朗读, 是学生在对文本内容经过感悟内化后的“输出型”阅读, 整个过程显示了学生极强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使学生的语感有效地借助演读这种学习方式得以充分地彰显和成长。

二、于对话交流中强化语感

【片段2】

师:再看这个故事结局是怎样的。

……

师:这时候独脚兽怎么样?

生:独脚兽应该很快乐, 因为他一蹦一跳地自言自语。

生:他很高兴, 因为他说自己是快乐的独脚兽。

师:独脚兽非常自在 (请学生板书“自在”) 。刚才咱们看的是结局, 来看看他开始的样子。 (显示)

……

师:你们感觉这时候的独脚兽怎么样?

生:非常快乐, 跟结尾一样。

师:非常快乐, 用这个词就是———

生:也很自在。

师: (学生再板书一个“自在”) 独脚兽一开始很自在, 最后还是很自在, 看来, 故事里的独脚兽没有变化, 一直很自在。

生:不对。

师:两个“自在”一样吗?

生:这两个“自在”不一样。一开始的“自在”, 独脚兽没有经过委屈或者是扫兴, 后来的“自在”, 是他经过了跟百足虫一些扫兴的对话, 最后说了这段话, 再次感受了“自在”。

师:也就是经历了一个过程。

生:中间应该还有一个词, 我觉得是“扫兴”。

师:为什么扫兴?

生:因为独脚兽跟百足虫对话以后, 觉得自己不如百足虫, 觉得自己不怎么样, 所以很扫兴。

师:是有点沮丧。他认为中间经历了一个扫兴的过程。

生:我觉得独脚兽一开始觉得自己非常快乐, 但是跟百足虫接触以后, 就觉得自己速度不如别人, 有点自卑。不过, 我们知道鲁迅有个《阿Q正传》, 阿Q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会自我安慰, 我觉得独脚兽也是在自我安慰。

师:我们后面再讨论独脚兽怎么自我安慰, 怎么想才超越了原先的自在、不自在, 然后又有了新的自在。

生:我们了解过庄子, 他宁愿做一头快乐的野牛, 也不愿意一辈子当官, 所以说百足虫觉得自己不需要跟别人去争第一, 只需要自己快快乐乐生活下去就是最好。

师:这位同学是说独脚兽等故事里有庄子的影子。庄子当然是通过这些故事传递自己的主张与追求。所以这两个“自在”之间其实经历了一番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独脚兽成长的过程, 他在长大。由此, 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 我们做快乐的自己, 不必羡慕与追求像别人一样。

【赏析】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上述片段2 中周老师就是从孩子的心理认知水平出发, 紧紧扣住“自在”这个能够引领和串联故事的关键词, 巧引妙导学生关注这两个“自在”之间的不同, 通过反复揣摩比较、深刻体会, 形成敏锐的语感, 从而迅速捕捉到中间经历的一个“扫兴”的过程。周老师不是在简单地读讲文本, 也不是让学生在师生对话、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了解故事的内容和结果, 而是用富有思辨的语言引导学生咀嚼文字, 不断地强化学生感悟深隐文字其中的秘妙, 这正是课外阅读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交流中不断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 也为后面思维的碰撞和拓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种循序渐进式的深入不断让学生浅显的语感变得丰盈和深刻, 当学生语感达到一定层次后, 无论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 都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 语言文字的学习将不断变得轻松与唯美。

三、寓思考推敲中深化语感

【片段3】

师:面对一个问题, 有时候需要进行一种反向思考, 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刚才,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不必羡慕与追求, 如果反向思考, 应该思考什么?

生:我们应该羡慕与追求。

师:对, 应该羡慕与追求。 (显示)

这是两种完全对立的选择, 同学们做一个选择, 同意“不必羡慕与追求”的, 坐着, 认为人生“应该羡慕与追求”的, 起立。 (学生表决)

……

(学生小组热烈讨论后展示交流)

……

师:请你们用一两句话阐明最想说的, 先说观点再说理由。

生:我们小组的观点是应该羡慕与追求, 如果不羡慕与追求, 自己的短处就会暴露出来, 应该追求卓越、超越。

生:我们小组也认为应该羡慕和追求, 因为你不羡慕和追求, 就会永远站在原先的起跑线上, 不会有进步。

师:有没有小组持另一观点的?

生:我们组认为不必羡慕和追求, 如果你只羡慕和追求别人, 就会认为自己比别人低, 认为自己比别人不好, 就不会快乐。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 我们平时买一块糖心里就会甜滋滋的, 就不会想如果是糖果店老板的小孩更好了。一个孩子用一元钱可以买到一块糖, 就可以买到自己的快乐。

生:我们组的观点是应该羡慕和追求, 因为我们知道水滴也有自己的追求, 它希望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能滴穿大石头, 而它的坚持不懈最终真正把这个石头滴穿了。我们也知道, 喜欢玩电脑游戏的人知道游戏要更新, 这就是软件设计师不断追求的结果。

师:接下来, 请两种观点的同学都安静地想一想, 是否从刚才对方同学的阐述中受到启发。

生:我们原来的观点是“应该羡慕与追求”, 听了对方的观点, 我知道了羡慕与追求是对的, 但羡慕与追求得有一个度, 不能盲目, 否则会适得其反。

生:听了其他小组的观点后, 我觉得“应该羡慕和追求”与“不必羡慕与追求”都是需要的, 因为人在社会上, 如果只有羡慕和追求就会有压力, 但“不必羡慕和追求”就会轻飘飘的, 应该把握好这个度, 把握好度就能够做好一件大事了。

师:关键是这个度难把握, 所以遇到这类事情, 建议同学们从两个角度好好想一想, 这样可能会得出一个比较适合你的结论。今天对于“应该羡慕和追求”还是“不必羡慕和追求”这个话题, 我也很难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 大家面对具体事物需要具体、全面地来考虑。

【赏析】语感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对语言的悟性, 是一种对语言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心理行为。在上述片段3 中, 周老师并没有顺着学生的思维滑行, 而是在不断地调节学生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平衡点, 当学生的思维处于顺向时, 他适时地抛出“面对一个问题, 有时候需要进行一种反向思考, 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让学生在感悟文本、品味语言的同时, 思考文本中含着的内蕴, 推敲着最佳语言感觉的输出。朗加纳斯说:“卓越的语言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在周老师的启智和点拨下, 学生能表达出这样的语言, 得益于学生的心智已经被教师开启了, 他们已经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他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打开多元思维的模式, 激发了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的主观认识。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描述不断展示自己对“羡慕和追求”的思考和判断, 并给予充分的理由, 此时他们的语感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不断加强和巩固, 语感也由“片面”走向“全面”, 走向茂密生长的一片森林。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 (修订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叶立群, 田本娜.小学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10.20课庄子教学设计 篇十

1、知识目标

①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狮、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眼”7个生字。学习“羊字头”和“足字旁”2个新偏旁。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吸引学生,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多种声音,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书课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要求: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建议:用笔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把这些字读准;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3、再读课文,看谁能通过自己的读来解决问题。

三、学习生字

1、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认一认

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赛读词语)

3、玩一玩

①同桌拿出识字卡片,互相认读

②摘果子,(多媒体示一棵苹果树,苹果上分别写了生字,认对了,苹果就会掉下来)

4、议一议

①小组合作学习,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②谁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再读品悟

1、自己练习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2、四人小组轮着读课文,互相评一评,读的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读好的。

3、朗读檑台赛

4、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选“家”“怕”扩词。

2、同桌间说一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写好新偏旁“忄”和“足”)

4、生临写

5、练写,互相评价(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评价)

第二课时

一、激趣复习,导入新课

1、(多媒体:湖边长着几棵木瓜树,木瓜上有生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配“咕咚”声)

2、听,这“咕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引导说到“乱哄哄”)为什么呢?

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

(示图1)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

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你也有过吗?

填空:

,我急得撒腿就跑。

,我吓得撒腿就跑。

,我紧张得撒腿就跑。

4、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谁来喊一喊?

5、指导朗读

他吓得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了!咕咚来了!”

(二)学习3-5自然段

1、听到他的喊声,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它们是怎么做的?(跟、跑)读3、4自然段。

2、野牛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它是怎么做的?(追、问)读5然段,划出描写野牛的句子。

3、(示图2、图3)对比两幅图,小动物们和野牛的表情有什么不同?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你会用什么?(慌慌张张、不慌不忙)

动物们慌慌张张是因为

野牛不慌不忙是因为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找答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6-7自然段

“咕咚是什么呀!”小动物们谁知道呢?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小兔的话)

瞧,连小兔也不知道“咕咚”是什么,为什么?(没思考)怎么办呢?读6、7  自然段。

(示图4)这时,小动物们会说什么,小兔又会怎样呢?

三、总结深化

1、现在,你最想对谁说句话,说什么?

2、戴头饰表演“咕咚”这个故事。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喜欢的词填到“词语花篮”中。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读《同步读本》中的《数星星的孩子》。

板书设计

20.咕咚

兔子拔腿就跑

小猴跟着跑        沉着冷静

大伙儿        一个跟着一个       肯动脑筋

野牛 拦、问

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对学生回答作了充分地预设,因此上得也比较顺,但有一个环节,可是我未曾预料到的。书中讲大象也跟着跑,我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想到学生却揪着大象不放,当一个学生提出:“老师,大象这么大,为什么也吓得跟着跑?”我当时一愣,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更精彩。“大象可能认为这咕咚比他还要大,所以也吓得跟着跑。”我在心里为学生的回答喝彩。课到了最后一个环节,学生也慢慢领悟了寓意,可有个学生可能上课听得不是很认真,他又问了前面那个问题:“老师,只不过是一声咕咚声,大象为什么也跟着跑啊?”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大象没动脑筋啊,遇到事情也没去想就跟着瞎跑。”多精彩的回答呀,是学生的问题把课推向了高潮,这可真是所谓的未曾预约的精彩,我为我班学生的进步而高兴。

11.20课庄子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分组活动、编演情景剧,培养学生团体协作、创作表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表演、撰写论文、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

(3)学生编演情景剧: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新式交通通讯工具传入带来的变化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礼节和称谓等习俗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改造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辫易服、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文明史观和进步史观。

教学过程

一、利用谈话导入

师生交流:假期到过哪些地方去旅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一般有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怎样联系?(得出:交通、娱乐、通讯方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再以一则“旧闻播报”──“淞沪铁路通车”导入新课:

十九世纪后半期,许多科技发明纷纷由西方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影课题)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

生答:

1、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

2、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

3、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1组:精读第一子目,出示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学生演练,并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提出自己还想弄清楚的问题。

2组:下发助学资料(附后),结合课文内容,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分别撰写百字小论文。

3组:研究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自编自演情景短剧来展示这些变化。(重点指导:怎样把“剪辫子,易服饰,变礼节,改称呼,废缠足”编成情景短剧,为学生提供道具:剪刀、用毛线编成的辫子、西服)

四、成果展示:

1.汇报《穿越时空的旅行》

①我们从中得到哪些有效的信息?(生答:近代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使人们出行变得方便、快捷,促进了商品流通;电报、电话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便于人们通讯联系)

②你还想了解到哪些有关近代交通通讯的问题?(生成问题、配合投影探究解决)

2.宣读历史小论文“文化生活的变迁”

①我们了解到哪些重要的信息?(照相、电影传入中国、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品、中文报纸的出现和发展、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刷书馆及其贡献)

②无声电影是如何让观众明白人物在说什么?(思考交流)

3.自编自演情景剧:《剪辫子》《盐商见总统》

①我们从中发现了社会习俗的哪些变化?(剪辫子、易服饰、改称呼、变礼节、废缠足,通过投影展示一一了解)

②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通过讨论得出:剪辫易服、废缠足表现出自由、民主的潮流;改称呼、变礼节反映出平等的发展趋势)

五.小结、巩固

请同学小结本课内容;(投影配合)以抢答的方式巩固本课所学

?

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六、延伸:

1、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为什么近代许多发明都是由西方传进来的?(讨论交流:近代封建统治的腐朽,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毒害。教师点拨: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封建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差距,导致近代中国在科技发明创新上落后了)要赶超西方科技,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对外开放,汲取一切先进文明;改革教育,鼓励创新……)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火车、轮船的传入,使交通更方便、快捷,促进了商品流通;电报、电话的出现,方便了人们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照相、电影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这些科技成果的传入,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起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向着民主、自由、平等的方向不断迈进。)

(附:下发给第二小组的助学资料)

电影传入中国

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电影。

中国的民族制片业,开始于外国电影传入9年之后的1905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老北京的著名实业家任庆泰(1850-1932),在他自己开设的“丰泰”照像馆的天庭里主持拍摄了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这是一部由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的无声影片,片场约5分钟,它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正式的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在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

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中国电影是中国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凭藉自己的智慧创造的关于中国的“电影”。从1905年开始,中国电影就这样在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等诸种技术演变的同时,也不断以影像的方式,承载和表达着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好恶与思索、苦难与奋争、光荣与梦想。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创办于1897年。

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西方的印刷技术已很普及,曾在报馆当排字工人的夏瑞芳、鲍咸昌等几个人,于1897年以集资入股形式,成立了“商务印书馆”,主要印刷学校所用的课本。

商务印书馆集编译、出版、发行为一体,在其百年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商务印书馆以编译介绍国外重要学术著作而闻名海内外。清末,他们就出版了我国著名思想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推动了哲学界的变革维新,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此后,相继推出严复的一系列译著,介绍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影响很大。30年代,他们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印行两百余种,其规模之大,品种之全为全国首屈一指。在工具书的编纂出版方面,商务印书馆数十年来,成绩卓著,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他们于解放前出版的《辞源》、《新华字典》等辞书,经多次修订,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工具书。解放后,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大俄汉词典》、《现代日汉大辞典》、《新汉德词典》等数百种辞书,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成为我国最权威的辞书。

1932年,商务印书馆曾遭受侵华日军的轰炸,使总务处、编译所、印刷厂及“东方图书馆”等,损失很重,元气大伤。解放后的1954年,商务印书馆由上海迁至北京。根据国家统筹安排,为发挥商务印书馆的传统优势,确立了以翻译出版外国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地理等学术著作和各类大型词典、工具书等书为主的方针,成为我国具有翻译、编辑、出版特色的重点出版社之一。进入90年代以来,商务印书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经营范围,翻译出版了当代外国名著《西方的智慧》、《挑战风险》等。为开拓国内外市场,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及新加坡等国家的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日文版)、《中国自然地理纲要》等中外文工具书,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2007年举办了诞辰110周年庆典。百年老书馆,正跨入一个新时期。

照相术的发明和传入中国

1837年,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1839年,达盖尔把他的技术公布于世,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今天司空见惯的照相馆,清末在中国刚刚出现的时候称为:画楼、影相铺、像馆、照相楼、照相号、照相寓等。

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资请当地外国兵营中的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摄影术,学成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同时还兼营画像。他们店名叫“宜昌”画楼,这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尤其是当时照相还不具备放大技术,很多中国人想要“大照片”,画楼只能是先拍摄一个小照片,然后由画师再根据照片画像放大。

有闲阶层是像馆的主要顾客,象当时的戏剧演员、社会名流及社会富有阶层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为享受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照相术特别受到皇室和达官贵人的追捧。慈禧 太后酷爱照相,第一次请日本摄影师照相,赏赐竟达2万金,后来还聘了专职的摄影师;末代皇帝溥仪也非常喜爱照相,留下了许多生活照片,但是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照相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享受。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报刊《中外纪闻》。戊戌维新时期,光绪皇帝倾向变法,对报刊的出版持宽容的态度,因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国人办报的高潮,涌现了《强学报》、《务实报》、《国闻报》、《知新报》、《湘学报》等一大批著名报刊,从而迎来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第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以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宣传“民主”、“科学”,执中国南北报界之牛耳。

外国商办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最著名的为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邀约友人投资,在上海创办的《申报》,该报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949年5月停刊,出版长达7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久的报纸。为吸引读者《申报》的新闻内容办的非常丰富,体现出较强的信息观念。以《申报》为标志,中国近代报刊的四种基本形式新闻、论说、文艺、广告被确定了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申报》的创办掀开了中国新闻史的崭新一页。1909年该报因营业不振,产权由华人经理席子佩收买,1912年转让给近代著名的报人史良才,从此业务大兴,成为旧中国屈指可数的著名大报之一。提起《申报》,不能不谈到为《申报》发展作巨大贡献的史量才先生。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在遭暗杀前不久(1934年10月5日),他曾和俞颂华、黄幼雄说起他的办报,“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不挟任何主义,亦无任何政治背景”。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并以他的办报思想和报业实践丰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

12.20课庄子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述香菱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总结香菱学诗给我们的启示。2.列举作者围绕香菱学诗描写的其他人物及这些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3.比较在香菱学诗这一事件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态度有何不同。

(二)能力目标

模仿本文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三)情感目标

1.借鉴香菱求师心切,至纯至诚,好学乐学,善学苦学的品质。

2.体悟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强调的作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辞害意的美学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悟人物形象。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自读本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1)由《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过渡到《香菱学诗》。(2)简介《红楼梦》有关材料。2.相关背景介绍

香菱被人贩子卖给薛蟠作妾。当时薛蟠外山经商,香菱得以跟宝钗一起住进了大观园。本文开头就是香菱到潇湘馆拜访黛工请求学诗的缘起。

3.整体阅读

(1)学生自读全文,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词语——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揣摩

文中涉及的诗人诗作——“竹林七贤”,王维、杜甫、李白、陆游等有关的文学常识,以上内容都可以借助课本注释或工具书完成。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个?注意在文中画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精读引导

(1)学生讨论,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受尽凌辱和折磨。

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精华灵秀,陪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追求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大俗、合上书一想,倒仅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3)结合作品内容,讨论: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明确]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 2 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4)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方法。

[明确]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红楼梦》里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龙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这种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而《红楼梦》则把它发展到极致。它与作家通过自己的叙述,从旁静止地分析人物心理相比,更显得跳脱生姿而又富于内涵,同时也更符合生活实际。

2.自读点拨

(1)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暴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也正是作者美学观点之体现。

(2)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不正当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3)本文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什么样的诗歌创作思想? [提示]林黛玉收香菱做学生,提出作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多读。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自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诗,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洗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象。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象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象,大胆的想象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性质,令人耳目一新。

《红楼梦》中的这些文艺创作理论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四、课堂总结

1.试分析黛玉在本文中显现出的性格,写成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2.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题,讨论一下:怎样学习语文?

上一篇:产品销售合同二下一篇:八八战略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