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2024-06-17

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9篇)

1.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篇一

去年6月份,浙江省委、省政府同意省交通厅提出实施交通”六大工程”来推进浙江省交通新跨越战略,现”六大工程”已经全面部署。我从分管交通工作一年多来的实践,就今后如何推进我县交通建设跨越式发展,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打造生态旅游县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谈些看法和建议。

一、我县交通建设的现状与评价

(一)现状

1、公路的现状。

由于地域的关系,我县现有公路布局呈鱼骨状,即56省道瑞东线贯穿全县东西,县道与其紧密相接,通向城镇、林尝景区和乡村,构成省道和县道为骨架的全县公路网。至2003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为687.6km,其中省道2条75.8km,县道19条395.6km,乡道22条173.6km,专用公路42.6km,通村简易公路1250km,行政村的通村率为95.5%。

2、交通建设管理现状。

我县没有国道线经过,公路由省道、县道和乡村道路组成。现行的管理体制是省道建设以省补为主,地方出资为辅,一般对欠发达地区的补助标准为7:3,即省补70%、地方出资为30%。县道建设,以县为主,补助为辅,一般为4:6,即省补为40%、自筹为60%。省交通”六大工程”实施以后,补助比例有了提高,尤其是”乡村康庄工程”的补助标准大为提高,通村公路的路基路面二次改造省补合计达到24万元/km,即路基改造补助12万元/km,路面改造硬化补助12万元/km,并明确了乡(镇)政府作为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实施的主体。我县实施近半年,完成测量设计43个项目166.2km,开工建设23个工程项目达122km。

(二)评价

1、公路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从1993年~2003年的10年间,全县公路里程增加236.6km,平均每年增加23.66km,是我县公路建设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并组织56省道、文青公路、文平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改建和路面大修,公路技术等级尤其是路面结构有了较快的提高,路网的密度由1993年34.8km/百平方公里提高到2003年53.2km/百平方公里。特别是抓住”九五”期间省交通厅补助修建农村简易公路的时机,扩大了公路的通达深度,公路通乡率和汽车通行政村率均有一定的提高。

2、交通建设和交通运输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交通建设的角度上看,交通建设能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条公路的修建或开通,可以改变或兴起地方建设,形成各类市场和生产要素的集聚。现有的公路道路如同毛细血管,渗透于全县各地,其作用和影响非常之大。也就是说,现阶段的经济特点之一是”马路经济”。另外,交通建设等重要基础设施的投入,是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部分,直接对经济增长有拉动的作用。

从交通运输的角度来看,因县内没有港口,公路运输是我县客货运送的主要方式,2003年客运周转量为412万人次,公路货运量为116.4万吨,五年来客运、货运量的平均增速都在10%以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血脉的交通运输,基本上保证了客货的进出,加快了经济的流通和循环,为我县经济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矗

3、现有交通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公路等级很低,到目前为止全县还没有一级、二级公路,三级公路仅有54km,四级路及等外路占90%以上。从路面的铺装情况来看,全县水泥砼路面138km,沥青路面130km,只占总里程的39%。去年10月,省公路局局长郑黎明视察我县交通道路的情况后,说文成是全省公路等级最低的县之一。

二是里程总量的不足。初看起来,公路总数好象不少,但目前可以通客运班车的很少,全县有客运班车通达的总里程为

430km,通客运班车的行政村仅180个,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全县路网密度为53.2km/百平方公里,处于盛市的倒数水平。

三是混合交通严重。我县所有的公路都是混合交通,大量的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与汽车混合行驶,相互干扰,以路代市,以路代街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影响了公路的通行,也影响城镇的扩展,更是行车安全的隐患。

综上所述,我县的交通建设不管是从网路结构还是建设的总里程,以及道路的等级和畅通情况上看,都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交通建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明确和抓紧实施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和完善建设与管理措施的长效机制已迫在眉睫。

二、我县交通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所谓跨越式发展应该是个相对的概念,它目前已基本形成共识,相对常规发展而言的。我县交通建设跨越式发沟淖芴逡螅筛爬ㄎ浠袄幢泶铮炊酝馔ǖ揽焖倩⑾绱骞繁曜蓟⑼ň肮吠缁?缭绞椒⒄沟恼铰阅勘辏奔涞陌才糯笤夹枰?2年,经历2004~2007年、2008~2010年、2011~2015年三个发展阶段。即2004~2007年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一个全面交通工程的上马建设期,这是实现第一步的跨越,但基本上只能解决”通”的问题;2008~2010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二步,主要解决”畅”的问题,把景区与景区、乡与乡、乡与村及村与村的联网公路建成,是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2011~2015年为第三阶段,主要解决”快”的问题,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重要的标志是建成龙丽温高速公路文成段,为全面实现小康和全省著名的生态旅游县提供交通保障。

本届政府交通建设要完成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1、2004年,完成56省文成段改造工程,实现到温州1小时的时间距离。

2、2005年,县城至各乡镇至少要有一条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公路,实现通乡(镇)公路硬(黑色)比率达100%,即今明两年要完成7个乡120km的水泥路面建设。

3、2006年,完成57省道文成段暨文青公路改建工程、文泰公路峃口至珊溪段、文黄公路、十黄公路、十八公里至南田的改建工程,提高县内主要干线和对外的通行能力。

4、2007年,完成800km通村路基改造和硬化800km的通村公路,实现行政村撤并后的村村通水泥路。

5、2007年,完成县客运中心及八大镇的站场建设10个,形成与我县道路客运市场相适应的人性化客运站场体系。

6、2007年,完成省道和县内重要道路、通景公路的绿色通道370km,努力实现”建设一条公路、保护一线水土,营造绿色长廊”的目标,营造”畅、洁、绿、美”的交通环境。

通过以上六大任务的交通建设,完成本届政府交通建设总投资10亿,力争12亿元,实现总投入比前5年翻两番的目标。

三、实现交通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

1、规划不完善和规划执行不力。

虽然每逢五年规划制订的时候,交通部门也都投入大量精力编制规划工作,我县在”八五”和”九五”期末,也制定了交通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但每一次做了规划以后,既没有组织过严格和科学的评审,也没有经过县政府和市交通主管部门的审批。如2000年,我县委托温州市交通工程设计院做了《文成县中远期2000~2015年交通建设发展规划》,时过三年,至今还没有组织评审,这样编制的文本实施起来就没有什么效力了,执行的过程中也就大打折扣了,仅仅只能作为交通部门工作的参考依据。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在交通大建设时,一个全县性的、科学的、且可操作性的、适当超前的交通建设总体规划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2、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交通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最大原因是缺乏相应的、长期的、有效的资金保障措施。我县的交通建设,基本上靠省交通厅补助,县里没有一块固定的配套资金,乡村自筹能力也十分有限。”六大工程”的出台,虽然补助标准高,但改造的公路等级也高了,加上我县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公路建设的造价比平原地区要高得多,所以每个建设项目还得要1/3~1/4的比例自筹资金,所以对我县来说,不管是”畅通工程”,还是”乡村康庄工程”,建设规模越大,建设里程越长,融资的压力就越大。

3、建设队伍缺乏。

队伍建设主要分二块,一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我县交通部门拥有的建设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加起来不到10人,目前来讲,不管是外业的测量、工地现场的管理指导人员,还是内业的设计人员,都无法满足全面铺开的交通建设局面。一些急需建设的项目,由于前期工作无法落实,只能把时间给拖下来,所以,管理与技术人员的缺乏是影响整个建设进度的重要因素。二是施工队伍缺乏。现在我县施工队伍的主要问题是队伍杂、数量少、规模孝素质不高,县内公路建设的工程做来做去就是那么几个人,且均是挂名公司,用开介绍信的办法获得施工建设权。这种情况在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因为各地都在掀起交通建设的新高潮,外地区的大企业单位根本不来文成做小项目。施工队伍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项目的建设进度就无法保证。去年底,水泥等原材料一涨价,几个项目就停工停料,有的至今仍未复工。

四、实现交通建设跨越式发展的目的和意义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当今社会,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提前实现现代化,把欠发达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一港三城”的发展战略,把文成作为建设大都市后花园来要求。我县县委、县政府则根据省市对我们的发展要求,适时地提出了打造生态旅游县的发展战略。为适应我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交通必须先行,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交通建设的构成看,文成的交通是温州市乃至浙江省交通的组成部分之一,省交通厅提出实施交通”六大工程”,这给我县的交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所谓机遇应该是一定时间、地点、环境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有利于发展的可能性。抓住了这种可能性,利用了这种可能性,就能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采取一切可行的方法,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把机遇带来的可能性迅速转化为现实的跨越式发展。所以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整体推进,适度越前谋划文成交通建设新跨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实施交通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宏伟,建设规模大,涉及面广,投资额巨大,融资压力大,实施时间紧,技术难度高,这是史无前例的系统工程,如按现有的力量和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很难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为此,一定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全县上下统一思想认识,让全社会都了解、重视和支持交通建设,树立敢于面对问题的勇气,努力培养研究问题的热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县级领导的层面看,有必要建立更高层次、更强领导力量组成的”交通先行工程”领导小组,全面领导、负责和协调交通跨越发展的各项工作。各乡(镇)村要进一步承担交通建设的大业,负责辖区内的交通建设,对工程质量、资金和安全生产负责,真正成为建设和管理的主体。

2、超前规划,加强管理。

交通规划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专项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基础设施规划,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简而言之,规划是龙头,也是生产力。要从与全盛全市交通网相衔接的角度考虑,从全县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角度考虑,从打造生态旅游大县的角度考虑,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出行需要的角度考虑,深入群众,深入研究,着眼长远,立足当前,远近结合,以近为主,整体推进,制定一个适度超前、全局性、前瞻性的交通

建设规划,经过上上下下的充分讨论,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及时组织评审并按程度进行报批,认真组织实施,彻底改变规划只是挂在墙上、画在纸上可有可无的局面。要坚决纠正和解决当前我县交通建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在当前尤其要充分应用有限人才资源,节省管理费用,减少管理环节,提高管理效能,确保管理到位,加强对项目的前期、开工、建设、质量、造价、监督等全过程管理,以确保跨越式发展的顺利推进。

3、合力共建,兑现政策。

因为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不仅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也需要土地、林业、水利、环保等诸多相关要素的支持。去年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我县农村公路建设的若干意见》政策措施出台,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从执行的情况来看,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大部分县属部门单位和乡镇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对农村公路建设予以大力支持。但由于一些利益调整等原因,也有少数部门没有按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兑现政策,导致延误了建设的进度,这是”效能革命”政令不畅的表现之一,如果真正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出发,兑现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措施是可以做到的,因为象温岭、丽水各地,温州市的泰顺等县的政策力度比我县还大,且都能很好地贯彻实施下去。

4、创新机制,强化监督。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握和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发展克服困难,以发展赢得未来,以发展体现价值,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来解决跨越式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在机制上,要以改革促效率,以改革促成果,积极探索新机制,创立新体制。

一是突破前期工作机制。能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前期工作能不能跟上。如果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等政策处理方面不能实现突破,势必影响建设进度,所以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简化审批环节和减少审批程序,特殊的建设时期实行特殊的办法,确保建设项目无障碍施工。

二是突出投融资体制。跨越式发展的建设资金需求是十分巨大的,”争取为主,多方筹资”是我县的投融资方向,要充分利用上级政府扶持欠发达地区基本建设的有利机遇,建设项目资金的大头要积极争取,同时要利用土地、民工等资源,引导企业家投资、华侨捐资等途径,必要的时候可以举债建设,形成多元的投资体系,保证建设资金上的需求和供给。

三是创新激励机制。激励能够产生动力。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家主动参与到工作中来,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交通建设也是如此。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统一标准,分类指导”的原则,简政放权,充分发挥乡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形成领导重视,责任明确,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这种机制不仅要在交通建设管理中推行,而且要在建成后的公路养护管理上实行,真正形成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养护新机制。从今年开始,要建立和完善交通项目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制,与有关乡镇、部门签订责任书,实行定期、定量考核,对完成目标责任好的乡镇、部门和交通行业,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实行重奖。对完成目标责任差的,要严肃予以追究责任。

四是创新监督机制。把交通建设项目建设成精品工程、廉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上级领导的希望,更是老百姓所期望的大事。但能否真正落实,关键是看监督有没有到位。所以抓好工程的监督,无论是政治意义还是经济意义都非同寻常。从我县的情况和各地的经验总结来看,首先是要从源头上预防,从教育入手,建立思想素质上的防线,自觉抵制各种腐蚀和不正之风;其次是要加强对交通建设项目的程序、招投标、设计变更和工程财务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对违法违规的人和事,一定要及时处理,决不姑息迁就,逐步形成无孔可入、无洞可钻的监督工作新机制。

5、科技兴交,人才强交。

”科技兴交”,即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交通现代化。而交通信息化是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交通跨越式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有力支撑。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善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可以提高交通管理人员的素质、改进管理方法、提高交通建设运作效率,加快信息传递、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降低运作成本。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交通信息化建设,紧跟省市交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积极培养干部的信息化理念,大力推广办公自动化,开通与盛市联网的交通业务网络和视频、音频系统等,真正实现”高效率运转、高质量服务、高要求管理”的要求。

”人才强交”,即建设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解决当前交通人才紧缺瓶颈,为交通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和技术保障。一是大力加强交通干部队伍建设。要大胆启用新人,讲台阶不唯台阶,重学历不唯学历,坚持在交通建设实践中跟踪、考察、识别和培养、锻炼干部。同时,要以培训为主渠道,积极组织各类学习培训,着力提高交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即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破除传统的人才观和用人观,思贤若渴求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打破常规引人才,扬长避短用人才。要引进一些目前急需的管理技术人才,重点放在推进56省道改建工程、57省道文成段暨文青公路二期改建工程、文泰公路峃珊线改建工程以及乡村公路康庄工程等交通建设重点工程上,切实解决我县交通人才紧缺的问题。

以上是我对如何组织交通建设跨越式发展的一些工作思考,其中提出的想法和建议还不是很成熟,下步还需继续深入调查研究,特别要借鉴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工作思路,在合法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上做好工作,更加有效地加快推进我县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2.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篇二

关键词:现代林业,生态环境,绿色,发展,鄂州

1 引言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时代,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枯竭、人口膨胀、土地荒漠化、酸雨增多、森林退化、粮食短缺、温室效应、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也接踵而来,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安全问题[1]。面对这样的困境,公众形成了一个新的共识:林业不再只是一个社会生产部门[2],而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承担着生态建设和经济生产的双重重任,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途径,是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3],是人类长久生存与发展的关键。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认为在世界最高级会议要解决的问题中,没有任何问题比林业更重要了[4]。2009年6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代表时把林业提高到空前重要的地位,他指出:“林业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5]。林业对整个人类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人类存在,关系到地球消亡,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然而,随着林业的发展,以木材生产经营为主的传统林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反思,逐步形成以转变林业经营思想、调整林业经营目标和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为核心的现代林业建设思想[6]。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7]。现代林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生态效益综合体现、是经济效益全面提高、是社会效益突出显现的林业[8]。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濒临长江中游南岸,西接“九省通衢”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革命老区黄冈隔江相望,南同咸宁濒湖毗邻,是鄂东水陆交通枢纽。鄂州是古铜镜之乡,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原产地,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素有“百湖之市”、“鱼米之乡”等称号,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51.7万亩,占国土面积21.6%。其中有林地面积29.9万亩,森林覆盖率14.1%,森林蓄积量47万m3。鄂州市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有大小湖泊133个,其中梁子湖湿地属省级保护区。市级湿地保护区有洋澜湖、红莲湖、花马湖,湿地保护工作是鄂州林业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鄂州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市委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着力建设“产业鄂州、创新鄂州、全域鄂州、灵秀鄂州和幸福鄂州”、加快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建设的奋斗目标[9]。这些目标的实现需以现代林业建设为支撑,需要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繁荣,为鄂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绿色支撑,为改善民生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

2 鄂州建设现代林业的途径及意义

2.1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发展绿色经济

现代林业是科学发展的林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这是鄂州跨越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经济不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能为他们留下青山绿水,留下丰富的可供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资源,这有利于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源不足,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当前我们所处的客观条件和大环境已不允许再走“先粗放后集约”的老路,也不可能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繁荣,我们所需要的是绿色繁荣[10],绿色GDP。鄂州地处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加快革命老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最大的难题,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中最艰巨的任务。发展现代林业,促进林业相关经济发展,如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农家乐、林业观光园等,都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山区发展的巨大潜能,对于推进鄂州“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 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以最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最小的生态环境代价,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硬指标、硬要求。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鄂州绿水青山的政绩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鄂州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科学发展。

2.3 开展生态安全道德观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对社会的依赖性与其对自然的依赖性,构成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尖端科技发展水平等多项指标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为自己的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代价。我国的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很脆弱,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很惊人。更令人担忧的是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教育相对忽略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包括人类与其他生命之间关系的教育;而且,即使是现有的生态道德教育,也大都停留在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上,而没有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其中的重点来进行。针对目前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开展公众的生态安全道德观教育尤为必要。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道德建设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生态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方法和途径,使生态道德思想转化为人们的生态道德实践,并且使其真正成为公民的一种素质。

2.4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层次兴好林

发展现代林业,科技兴林是关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要实现林业科学发展,就必须强化科技支撑,最大限度地发挥好科技的推动作用[11]。目前,鄂州林业科技基础很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兴林总体水平很低。为了提升林业发展层次,一是要狠抓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特别要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林木种苗站、骨干苗圃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林业科技推广经费,保障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要突出抓好创新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 ,加快林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 ,提高林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三是要开展林业科技推广普及和林业科技培训,提高林农对科技兴林的认识,切实提高林农科技素养,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创新型林农,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林农收入[12]。四是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林业科研投入。林业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但这是不够的,可以充分利用森林的经济功能来筹集资金。还可以利用林地发展经济林、苗圃、花草基地等林业产业。林业中的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一般也大多来自财政拨款,还有企业和个人捐款,可以考虑采用发行环境彩票的方式筹集资金。

2.5 发展林业企业,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

传统经营方式的落后、体制和机制的僵化是当前制约林业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特别是随着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传统林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林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要积极探索体制创新,不断深化林业改革,以此拓展提升林业功能,发展林业生产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生态约束机制,理顺全市林业管理体系。着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化运作机制,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以效率为核心的扁平化运作机制,以规划为龙头的规范化运作机制,谋求林业效益最大化,构建与发展现代林业要求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因此,面对林业企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对林业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深入改革,以激发林业企业发展活力。一要大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构造多元化产权结构。这是解决林业企业体制和机制问题的核心。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林业企业,可以通过部分资产或全部资产出售、租赁、拍卖,采取诸如独资个体经营、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改制为国家控股或国家参股乃至完全变成个人经营的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二要大力进行劳动组织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则和要求,引导和锻炼职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独闯市场的能力。资源管护、采伐、营林、运输、公路养护等内部劳动组织结构都要以专业户的形式出现,使之与市场对接[13]。

2.6 推进重点林业工程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林业工程是森林资源培育、开发利用及林产品加工的过程,目前我国在实施的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该工程可以增加地表植被盖度和质量,提高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土地生产等能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14]。要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促进生态建设,为跨越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营造优良环境。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抓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湿地保护、荒山造林、长江防护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大力推进鄂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加快建设鄂州森林生态屏障,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7 以法兴林,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3.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 林业 生态 建设 发展

1.树立正确的观念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廣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1.2 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1.3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这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

2.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它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3.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机制

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

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4.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正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

政府应把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纳入政府组织生产公共物品的范畴,将生态建设和林业行政管理以及执法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对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业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不分内外商,加大政府贴息货款扶持,延长贷款期,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

4.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篇四

在广东“林业跨越式发展”形势报告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02-06-27 点击数:298

同志们:

这次到广东来,主要是向广东人民学习,向广东林业系统的同志们学习。广东是经济大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林业方面又是全国第一个实现灭荒,并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省份。广东的林业对中国林业做出过贡献,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建设、林业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强烈地表现在从实际出发,并且具有自身的特点。看了以后很受启发,我觉得,进入新世纪的广东林业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领导重视。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林业工作,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广东省委、省政府尤其具有远见卓识。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十年绿化广东”的宏伟设想和规划,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林业第二次创业”的思想,总体上看,广东林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各项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指导思想明确。新时期,林业的情况发生变化,我们国家不再需要像解放初期那样靠砍木头来搞原始积累,林业工作也改变了过去以木材生产为中心来组织安排工作的历史。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广东率先提出了一套全新的、从广东自身实际出发的发展林业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清晰明确,实事求是,重点突出。

第三,规划合理。以“三大体系”为目标,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全面地安排,系统地部署。在安排部署当中,突出了六个方面的重点,抓得都很有成效,工作很出色。

第四,措施得力。具体反映在“五个到位”上: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第五,成效显著。我看了广州以后很振奋。广州确实达到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这种要求。城区的老面孔得到了全面改善,道路畅通,特别是城市绿化,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大上了一个台阶,而且这个台阶是带有里程碑性质的,在指导思想上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城市绿化正由传统的绿化型向生态绿化型转变。所有这些变化,都给我们新世纪与时俱进的中国林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新世纪中国林业最富有活力的新鲜经验,非常值得推广。

广东省林业厅以邓惠珍同志为班长的领导班子,求真务实,朝气蓬勃,团结协作,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国家林业局很高兴,很满意,也很放心。

借此机会,我代表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向广东的全体林业工作者,以及全社会关心林业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讲四个问题:

一、关于怎么看林业

林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我们看林业要全面地观察,科学地分析,准确地判断,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建国五十年,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怎么样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失误中总结教训,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作为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我们也认真总结了建国五十年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纵向比较,横向分析,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要抓住林业所处的阶段和主要矛盾来考察林业。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生态经济社会形态的林业,则处在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所谓较低层次,主要是指林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有些地方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在东北、内蒙等主要林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广东也可以看到初级阶段较低层次的影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制定林业政策,就要从中国的国情、林情出发,不能一刀切。我们制定林业政策,必须制定一套政府好做工作、群众容易接受、操作性比较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广东这几年林业发展较快,关键是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工作。比如说,当非公有制林业在全国还在争论的时候,广东的非公有制林业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他们遵循的是小平同志“不争论”的论断,实践证明,这是今后中国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条很重要的道路。

第二,必须把林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中来考察。大家都知道,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弱质产业,有它本身的特殊性。在我们发展经济的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期,不适当地强调了 1

林业的特殊性,孤立了林业本身,未能及时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有的甚至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导致林业整体萎缩,板块变小,林业发展困难重重。也有一段时期,我们又忽视了林业的特殊性,一味地强调价值规律的普遍作用,也影响了林业的发展,同样造成了林业未能及时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因此造成林业在国民经济当中是一个严重滞后的环节。就是在广东、江苏、山东这样经济较发达的省区,林业仍然十分滞后,林业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不同步。特别是像广东这样的经济大省,不得不回过头来狠抓林业,否则,林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落后的瓶颈和制约因素。我和李长春同志交换意见的时候,他就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环境和林业问题,直接影响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的质量。市场的价值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但也要考虑林业的特殊性。比如市场上需要木材,难道你能够把所有的树木都砍光吗?显然不能。这就反映了它的特殊性。又比如农业产业化龙头和基地的关系,目前成功的经验有两个方面:一是先搞龙头后上基地;二是先搞基地再上龙头。而林业只能走先建基地再上龙头的路子,否则,就会引起乱砍滥伐,资源就会遭到破坏,这也是林业的特殊性。所以我们看林业,必须把它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局中考察,克服门户之见。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要自觉地把林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局中考察,同当前各大地区的政策结合起来,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同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这样才有源动力。中国的林业问题,当然要靠六大工程,靠国家的投资,但最终要靠人民的觉醒,要靠农民的积极参与。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周边环境的改善,如果我们还处在短缺经济时代,吃粮要粮票,吃肉要肉票,就不可能有退耕还林的政策。粮食问题没解决,怎么能退耕还林。如果财政不增收,国家也不可能拿出几千亿的资金来搞林业建设。

第三,要把林业放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来考察。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来展开的,林业也是如此。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再造新优势,寻求新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融入国民经济这个大熔炉当中去,林业本身才能得到发展,否则会越干越困难。前几年,林业很困难,部分林区、国营林场连工资都发不出。现在通过实行重组、整合,上了六大工程,再造了林业的优势,搞活了林业。六大工程首先缓和解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林业发展投资不足的问题。这本身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真正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把林业放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来观察,特别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这是前提。根据当前中国的林情,着重要坚持三个解放:

一是从不合时宜的,甚至是错误的观念当中解放出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人把林业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挖坑栽树,这显然是非常片面的。大家都知道,没有维也纳的森林就没有艺术家琴弦上流淌出来的蓝色多瑙河,所以如今的林业不单纯是挖坑栽树,更重要的还是大地的美容师,是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林业涉及到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又比如讲,有人说,一棵树就是一个抽水机,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江总书记的“5.31”讲话就是要求我们从形而上学的意识中解放出来。森林资源的作用是在具备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才表现出来的,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因为森林的作用是建立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而言的,要单独地把一棵树拿出来说它有多大效益,这就如同把人单纯地理解为只会吃饭一样。二是要从计划经济的体制束缚当中解放出来。江总书记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是无止境的,“三个代表”的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保护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都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社会是立体的、网络的、多层次的、多元的,每个人不学习,不解放思想,很快就会落伍。拿林业来说,在广大农村搞包产到户的时候,林业总是战战兢兢,一部分地区运用这种模式来发展林业的时候,由于各方面的条件不具备,很快掀起了一股乱砍滥伐之风。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不得不采取急刹车的方式,停止了分林到户的尝试,刹住了当时乱砍滥伐歪风。因此,林业没有像包产到户那样集中释放能量的经验,相反却有单纯分林到户的教训,长期以来不敢越雷池半步。特别是一些大林区,遵循的还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体制还是“大木头”挂帅体制,技术规程有的还是照搬前苏联的,这能算是与时俱进吗?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要想高速发展,就必须从计划经济的体制束缚当中解放出来。

三是要从过时的政策桎梏中解放出来。林业已经二十年没有召开过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了,我们现在主要遵循的还是二十年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现在有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一些政策已经成为开创新局面的羁绊,迫切需要调整。我最近学习“5.31”讲话感受很深,过去讲“三个解放”,我看还不到位。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怎么对发展生产力有利,怎么对改善人民生活有利,怎么对提高综合国力有利,就怎么干,别争论。书记说苦干,县长说巧干,争来争去什么也没干。倒是那

些不争论,踏踏实实干的地方干出了一番新天地。这样的典型,在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察林业,大家可以看到三个变化:

第一,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解放初期,我们遵循以木头为中心来全面安排、部署、指导林业工作。当时,我们靠砍木头来搞原始积累,现在情况不同了,国家不再需要靠砍木头来完成原始积累。市场上的木材有进口的,还有木材的替代产品等等,木材的需求也不再是国家对林业的唯一需求。新形势下的林业,已经由对木材的单目标需求向多目标需求发展,林业不仅要满足全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更要满足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需求。

第二,消费层次发生了变化。当贫困地区的人们还处在纯自然状态生存竞争的时候,发达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了吃饭讲营养,穿着讲时尚。当农村解决温饱之后,城里人又开始了讲环境质量,买房子首先考虑周围空气质量和绿化。小区周围环境改善好了,房价马上就上升。人们的消费层次发生了变化,实现了由原来的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享受消费的历史性转变。它对林业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林业在营造环境质量方面发挥主体作用,远远摆脱了原来单目标、简单经济效益的林业。

第三,资源配置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林业实行分类经营改革,公益林属于公益事业,属于公共财政的范畴;商品林属于市场行为,是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遵循的是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首先是要赚钱,其次才是生态效益。我最近在山东、江苏、广东看到公益林、商品林都发展很快,这就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除了经济效益以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那么它理所当然地符合价值补偿的理论,消费了价值,就理应给予补偿,而这种补偿集中体现为政府投资,公益林划分出来以后,要中央、地方拿出钱来补偿、保护,理论根据就在于此。没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先进的行业,就只能靠经验。所以,实行分类经营,使中国林业进程发生了变化。围绕分类经营,有些问题如木材生产计划下达、森林限额采伐等,都要作相应的改革。

以上三大变化,实际是在新形势下,国民经济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而林业严重滞后,还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举四个方面的数字说明:一是中国的荒漠化扩展问题,70年代每年是1560平方公里,80年代是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是2460平方公里,进入2000年是3436平方公里。目前,全国沙化土地已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过去我们说每年丢一个中等县,现在是每五年丢一个北京市那么大的地方。二是现在中国有10-15%的物种濒临灭绝,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物种一旦灭绝,对国家来说将是重大的损失。三是我们国家森林数量少、质量差,按林分的面积来计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78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工林更低,只有34立方米,所以在我国实行天然林禁伐后,要有效地实现从采天然林为主向采人工林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困难是相当之大的。当然今后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必须在森林经营上下大功夫、苦功夫,全面提升天然林和人工林的质量,以适应这种有效的转变。四是我国解放初期森林覆盖率为8.6%,现在是16.55%。如果按同比口径计算,解放50年每10年才增加1个百分点,不要说在发达国家,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很慢的速度。照此速度,要完成全国生态规划纲要提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至少需要100年。现在我们提出要用50年的时间完成这一任务,怎么办,这就要加快发展,要跨越式发展。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二、关于我国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是指落后地区、落后行业赶超先进的一种发展模式,一般选择的途径有三:高新技术的应用;优势产业的崛起;影响全局的重大工程的启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赶超英国的跨越式发展,靠的是电力和钢铁;战后日本的跨越式发展靠的是汽车和家电;亚洲五小龙跨越式发展靠的是科学技术。生态建设方面,全世界五大生态工程,包括中国的“三北”防护林,罗斯福计划,斯大林改造大自然工程,埃及、突尼斯等六国的绿坝工程和加拿大森林生态公园工程,都在不同程度上为该地区成为生态大国打下了基础。中国林业怎么实现跨越式发展?上述三种模式中,优势产业我们没有;科学技术,大家都在应用。什么叫优势,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才是优势。林业六大工程,别的行业没有,唯独林业才有,这叫“一枝独秀”。我们就以六大工程为载体,推动林业的跨越式发展。这六大工程是:第一,天然林保护工程,十年投资960亿元;第二,退耕还林工程;第三,“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第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第五,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第六,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和资金总是向基数大、流动快的地方迅速聚集。生产要素是流动存在的,处于动态

状态,哪里政策好、环境好,它就会流向那里。林业实行重组后,有了自己的“航空母舰”,国家投资几千亿,国外投资也看好。世界粮食计划署迪乌夫的代表坎特·坎布先生说:“中国拿出110亿美元来搞天然林保护,我为你们国家感到骄傲”。世界银行亚洲局局长威尔逊先生讲,中国林业重组之后,必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新西兰驻华经济参赞唐如诗女士说,中国林业的六大工程是林海里的一盏明灯。有关专家把六大工程与世界的四大生态工程作了比较,我们占了四个第一:天然林保护力度世界第一;“三北”防护林的规划周期世界第一;退耕还林的资金投入规模世界第一;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保护范畴世界第一。有了六大工程,林业全线搞活,必将推动林业大发展、大聚变。

三、关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林业工作

今年初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已经做出了安排部署,简单地讲就是:抓好一个重点、办好两件大事、强化三项工作。

(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六大工程作为重点抓紧抓好。为什么六大工程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因为它涉及林业最核心的问题。六大工程的启动,缓解了长期困扰中国林业的投资问题,标志着中国林业开始了历史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由以产业为主逐步转向既是产业又是公益性事业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个转变中,林业部门由专业经济部门转向了监督执法部门,因此林业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属于加强的部门。在这方面,江苏省认识早、行动快,江苏省39年没有林业机构,这次从省里到基层林业站全部恢复。他们的作法有三条:一是林业由“副业”变为“主业”;二是林业由“另册”进“正册”;三是林业由“四旁”进“大堂”。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把林业挤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去了。现在林业要乘势而上。最近国务院有关领导同志给中国林业作了一个很好的定位,就是在可持续发展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应该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

二是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大家都知道,现在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到了社会的公认,特别是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承认其具有价值或使用价值,这种价值或使用价值完全符合价值补偿的理论,集中体现在国家对林业的投资,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森林的经济价值,究竟有多少。中国的20多亿亩林子究竟能值多少钱,要把这个帐算清楚,公益林要政府掏钱予以保护,但是机制要研究,产权不明晰林子永远保不住。

三是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毁林开荒也是一部很悲壮的历史,在人们没有解决温饱的时候,刀耕火种、毁林开荒是最基本的手段,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前人。现在情况变了,把这些已经开的荒再退出来、种上林。上海市提出退耕造林,郊区不种粮食。“菜篮子”工程解决上海人的胃,退耕造林解决上海人的肺,湿地保护解决上海人的肾,胃好、肺好、肾好,那身体肯定好,这叫以人为本。所以林业兴衰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文变迁的历史。

四是由采天然林为主向采人工林为主转变。搞林业永远离不开木材,搞林业的人不讲木材,那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木材的作用永远存在。中国如果一棵树都不砍,就不叫林业了。当然也不能放开去砍森林,要稳步进行,应在政府宏观引导下,相关政策指导下有序开展。社会发展到今天,不能一哄而起、一哄而上,那是与现代文明相悖的。

五是由部门林业向社会林业转变。过去搞林业,就是林业部门的事。实践证明,不是一个部门就能搞好中国林业的,必须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环保、水利部门都栽树,积极性很高,我认为这样很好,应该欢迎。我们不应该有门户之见。在栽树这个问题上,有钱自己干,没钱请人干,钱少了就联合干。

此外,城市林业要由传统绿化型向生态绿化型转变。这是我在广东考察期间得到的启发。传统绿化型的特征是以“绿”为主,只要变绿就可以了,因此,在运作过程中比较畸形,以直线为主;生态绿化型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大量地引入生态景观,通过绿化让人们生活得舒适。种树不能搞千篇一律的模式,把树栽得像站岗似的。有一位专家说,绿化当中就是“直线”把人们害了,往往是为了求得“直线”,不因地制宜,而带来很大损失。在广州我看就没有这种情况,广州在核心区大搞生态绿化,在郊区全面提升一般绿化水平。城市绿化总的目标应该是跟国际接轨、与现代化同步。广东要率先实现现代化,林业如何跟上去?现代林业是个什么样子,应该首先在广东看到这方面的实践和答案。广东要始终走在全国前面,要给中国林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把以上转变看成是蝉蜕时期的痛苦和希望,转过来了不得,转不过来不得了,关系到中国林业的前途命运。

(二)办好两件大事。第一要开好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发一个加快中国林业发展的决定;第二要搞好林业可持续发展宏观战略研究。目前,四十名院士、三百多名科技人员正在进行系统、集成性研究。

(三)强化三项工作。一是严管林,包括防火、防虫、防盗;二是慎用钱,要把钱用好;三是质为先,质量是一个地区素质的表现,文明的表现,一定要把质量抓上去。

四、国家今后将从六个方面支持广东加快林业发展

一是在重点工程上倾斜。六大工程中有三大工程涉及到广东:长江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包括湿地保护)、速生用材林基地建设。这些工程的含金量都很高,广东首先要研究如何跟这几项工程接轨,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

二是从森林防火方面加大对广东的支持。

三是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加大对广东的投资。

四是从种苗建设方面加大对广东的扶持力度。

五是从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尽最大努力给广东以支持。

六是从森林生态效益补助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总之,我相信广东林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广东人民自身的努力,一定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向前进,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谢谢大家!

2002年6月7日

5.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篇五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跳出大丰看南阳,我们深感压力巨大,尤其是在省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形势下,我们更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做大做强铸造阀门产业集群,勇当沿海开发排头兵,推进南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我县铸造产业现状

铸造产业是泽州县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全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经过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创新,铸造企业在经济总量、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市场开拓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铸造产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已逐步显现,主要有以下特点:铸造行业是我的传统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产量已达100万吨的规模,在全县工业经济总量中占到20%左右。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县共有铸造企业110家,其中,年生产规模在1万吨以上的企业20家,年生产5000以上的50家,其余产量在5000吨以下。2007年底全县铸造企业产量达72万吨,工业总产值达30亿元,利税达1.5亿元。从业人数达到5000余人。全县铸造企业主要分布在南村、巴公、高都、下村等乡镇,尤以南村镇最多。主要产品有球墨铸管、球墨铸件、汽车配件、工程机械配件、井盖、电瓷钢帽等。

现有生产能力小,影响力较弱。规模较大的15万吨,一般的5万吨,大部分在5000吨以下。企业单体产品种类较少,有的为10余种,一般只有1、2种;企业单体生产规模较小,与国内同类型排名第一的企业差距较大,尚未在市场上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二是产业集中度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铸造产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需要较大的生产规模来支撑其资源、环境、成本、技术优势。2007年,全县铸造总量72万吨,平均单体产量1万吨,行业的集中度明显偏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较少,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售价在5000元以下。

三是企业的投资环境仍需改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肥水不流外人田”、“宁当鸡头,不作凤尾”等保守思想依然存在。企业投资环境,包括土地、环保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项目建设期过长。都制约着整个行业今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三、铸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一)产业发展原则和目标

1.铸造产业发展原则。根据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结合我县区域资源优势,加强专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等特色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科技含量,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和竞争力。2.铸造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在现有铸造产业的基础上,今后一个时期内重点抓好“一业两区”的建设。

明铸造、博特高新等公司组成,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围绕铸造为主的产业链缺失项目进行调研,外出温州、上海、江苏、重庆考察先进企业,并对各项目投资生产进行可行性研究。扶持做大做强斯特力气动工具公司、长虹精密铸造公司,成立设计研发中心,打造品牌,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主产品和新产品,采取灵活多变的营销手段,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使其成为龙头企业。同时,进行产业规划,延伸和拓展纸箱包装、物流配送、模具设计制造、气动工具配件、金属电镀、热处理、精密铝铸件、表面处理、气缸活塞装置、气动马达、不绣钢生产等产业链。

2.围绕铸造产业链项目,完成生产加工专业园区规划。园区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只有根据产业特色确定园区的产业方向,才能有效地促进产业集聚。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现有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留足用地空间,现阶段至少应有200亩气动工具产业链项目用地,使各企业之间有恰当的分工,错位发展,避免产业的过分雷同,形成优势互补、配套协调的企业群体,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全省有一定地位的特色产业集群。

3.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建议县财政拔出部分资金,并多方筹集资金,扶持龙头企业斯特力气动工具公司成立设计研发中心。构筑品牌战略,就发展气动产业制定相应特殊的优惠政策,吸引

为纽带的产学研紧密联合体。促进技工贸结合,通过技术与贸易组合,技术与引资结合以及技术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来加强技术的引进。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与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

五、主要措施与建议

(一)制定倾斜政策:主要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铸造产业,在土地、奖励、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同时铸造产业要重点抓好春晨兴汇、兴芳管业、世纪铸管、鑫环球铸管、清慧铸造、金工铸造、路宝铝轮毂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坚持“高档铸造、精密铸造、绿色铸造、数字铸造”的发展定位,提高铸件生产规模。

(二)延伸产业链,由“泽州铸造”向“泽州制造”转变 重点抓好清惠汽车配件加工中心,模具加工中心,实现从模具制作到最终产品的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精密机加工设备,发展精密机械加工项目,提高铸造产业的附加值,真正实现由“泽州铸造”向“泽州制造”的转变。

(三)实现清洁化生产,构建高效率、环保型的铸造发展体系

6.加快我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六

一、xx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依托

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县域文化品牌,实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促进县域经济与县域文化联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xx县也朝着这个方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哈尼梯田文化”品牌逐步建立。近几年来,xx县立足“哈尼梯田文化”资源优势,通过精心宣传包装,挖掘文化内核,打造“哈尼梯田文化”品牌,逐步建立了以发展“哈尼梯田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基础。首先,加大宣传包装推介力度。通过邀请省内外媒体到xx实地进行采访,开展特色文化系列宣传,集中宣传推介xx独有的文化资源。其次,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哈尼梯田文化旅游节推介会等活动,宣传推介xx“哈尼梯田文化”资源,有力地提高了xx的知名度。

(二)文化旅游得到大力发展。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建设旅游强县、哈尼文化特色县”的战略决策,不断加大了对哈怩梯田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了新街国际旅游山城排危美化第一期工程,重点打造了箐口哈尼族民俗生态旅游村,修善了勐弄司署,修复了xx楼、观音客,新建了老虎嘴、多依树、坝达景区的观景台建设,制定了《xx县哈尼族民俗生态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对“哈尼梯田文化”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利用。由于重视了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xx县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促进了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9万元;全县文化产业总产值已达9526万元,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6068万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例达到了4.86%。预计到2012年,可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亿元以上,旅游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三)文化产品开发形式多样。近年来,xx县采取多种形式,设计制作了挂历、明信片、信封、宣传折页等宣传品,先后出版发行了《xx人物春秋》、《红河土司700年》、《阿妈去逝歌》、《中华风度、世界奇迹—xx哈尼梯田作品集》、《红河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中国云南xx梯田旅游》等民族文化系列丛书;完成了《哈尼郡王龙济光》、《哈尼口碑传承文化》、《南疆第一猛》、《哈尼族民间故事》、《哈尼摩批文化研究》、《红河哈尼梯田稻作文化研究》、《哈尼族创世纪史诗》等民族文化丛书编撰工作;创作了以《xx·哈尼梯田的故乡》、《吉祥的日子》、《美丽的xx》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民歌,发行了《xx·哈尼梯田的故乡》和《一个神奇·令人神往的地方》等vcd民歌集,近年来荣获州级以上各类表演艺术奖18项。同时,成立了“xx县哈尼梯田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管理委员会”,下设“哈尼梯田文化资源保护组”,制定出台了《xx县梯田景区景点保护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箐口哈尼民俗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加快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和利用。做到古今结合、动静结合、将“死文化”变成“流动的文化”,以工艺品、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的形式表现特色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独特的魅力,从而提升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让它焕发出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

(四)“特产文化”开发初具雏形。为了开发文化产品,丰富旅游市场,xx县还十分重视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成立了“旅游市场开发组”,举办了“文化产业生产经营管理骨干培训班”,并组织考察组到浙江省义乌市等地进行旅游小商品开发考察,积极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开发旅游小商品,涌现出了一批旅游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哈尼特色旅游商品逐渐从无到有,渐成气候。所生产的哈尼豆豉、烟熏腊肉、南沙小黄牛干巴等让人回味无穷,哈尼族、彝族等民族服饰(头饰)让游客爱不释手,绿色有机茶“梯田秀峰”、“xx真香”等,凭其独特风味、内在品质和精致的包装,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不仅进入了北京、浙江等国内大中城市市场,还通过“国际名茶评比”大会进入了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哈尼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逐渐得到开发,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并且已占有一定市场。但由于诸多原因,市场开拓不广,产品销路不畅,出现价廉、卖难现象。因此,如何将这些名优旅游产品推向市场,需要借助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开发出具有特色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给旅游产品赋予文化品位,是将xx优质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是为食品工业发展创造良好平台的助推器,是实现xx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二、加快xx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xx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虽然有很好的条件和机遇,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很多人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只注重文化的精神属性和教育功能,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比较陈旧。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投入不足,城镇文化体育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县城文化体育场地破旧,县城文化馆、县图书馆馆舍面积规模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文化产业开发有待加强。xx文化产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总体规模偏小,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比较单一,没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文化产业市场潜力相比,xx文化产业的开发程度还较低,产业集聚能力弱。

(四)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对人才要求与现有的人才现状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得xx的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人才短缺的瓶颈将是xx文化产业最大的障碍。

(五)品牌优势不明显。虽然xx文化资源丰富,但是xx县对打造文化品牌的投入严重不足,宣传包装缺乏大手笔的运作,品牌优势不明显,哈尼梯田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打造出来。

二、发展xx文化产业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职能。二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借鉴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逐步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使现有文化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三要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转变经营和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二)做好规划,推动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以点带面,统一规划旅游与其他文化产业的布局。一要做好“哈尼梯田”所在乡镇、村庄的规划。以旅游业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推动xx旅游业的发展。二要做好“哈尼梯田”所在乡镇、村庄的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生态园,使之成为游览胜地和农业教育、技术咨询基地,推动生态旅游、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的发展。三要组织好产业项目的实施。结合xx文化产业的现实基础,确立以文化旅游、休闲食品生产、文化作品生产、工艺品生产等产业项目为骨干,构筑xx文化产业的新格局。

(三)突出特色,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必须积极实施“哈尼梯田文化”资源品牌战略,首先,加强对“哈尼梯田文化”内含的研究和原生态保护。使哈尼梯田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次,加大对“哈尼梯田文化”的个性化宣传包装。坚持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结合,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结合,实现产业互动,产业互促。并采取灵活的市场促销手段,实现品牌市场扩张的最大化。

(四)积极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一要强化新闻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营造有利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二要进一步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在认真学习和研究上级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尽快研究制定完善促进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并切实把政策落到实处,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要规范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各类文化企业的经营行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管理法规,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要积极争取省、州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同时,县财政也应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小企业贷款贴息以及重点优势企业的扶持。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投资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引导多元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全县特色文化项目的开发建设。三是要积极推行项目代建制。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建设主体、管理经营主体,促进文化产业项目“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职能分离,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

(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要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建设总体规划,县财政应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规模适当、配套完整的现代化文化产业集中区。文化建设用地纳入建设总体规划并予以优先安排,对非营利性文化设施建设,按照有关规定采取划拨方式提供用地,对标志性文化设施和重要文化产业项目,在立项、选址、征地、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二要建立健全县各级文化场馆,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功能齐全的文化网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在乡镇设置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村、社区或居民小区建设配套的文化设施,完善企事业单位的文化活动阵地。三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

(七)保护和挖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要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民歌民乐民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鼓励农民自办文化,重点扶持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反映本地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推出一批文艺演出精品,培植一批名牌栏目;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经营活动,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

(八)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发展文化产业,一靠政策,二靠人才。必须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研究制定文化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和奖励的办法,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7.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篇七

承上启下的重要会议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代表国家林业局党组作题为《抓住战略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主持会议并作“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说明。副局长张建龙、印红、孙扎根,局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局纪检组组长陈述贤,国家林业局和原林业部老领导王志宝、李育材、江泽慧、蔡延松、刘于鹤、杨继平、马福、卓榕生、姚昌恬,局林改领导小组副组长黄建兴,武警森林指挥部副主任李全海等出席会议。

贾治邦说,“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颁发了中央10号文件,召开了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明确了林业的“四个地位”、“四大使命”和“五大功能”,把林业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全国务林人奋发进取,锐意改革,扎实工作,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严重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成功应对了各种重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和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林业的内涵和面貌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一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为林业和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二是生态建设和保护全面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框架基本形成。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连续迈上两个大台阶,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地位已经确立。四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树立。五是林业应急处置工作取得重大成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六是林业对外开放加速推进,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七是强林惠林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为兴林富民提供了有力保障。八是林业基础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贾治邦指出,过去的5年,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成就辉煌、影响深远的5年,是林业地位不断提高、内涵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的5年,是林业改革波澜壮阔、林业活力全面迸发、林业发展亮点纷呈的5年,是林业投入力度最大、兴林富民成效最好、林农群众受益最多的5年,也是林业作用最为凸显、国际影响力最为显著、为国家大局和社会贡献最为突出的5年。林业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归功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国务林人的艰苦努力。总结林业“十一五”取得重大成就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大局谋划林业发展,二是坚持用实践的全面的辩证统一的科学方法指导林业发展,三是坚持以深化改革推动林业发展,四是坚持以工程带动林业发展,五是坚持以先进典型引导林业发展。

贾治邦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要满怀信心,审时度势,科学应对,趋利避害,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贾治邦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推动林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确保如期实现“双增”目标为核心,以兴林富民为宗旨,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依靠科学技术,坚持依靠深化改革,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加速培育主导产业,加快繁荣生态文化,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新贡献。力争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森林蓄积量达到143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达到3.09亿公顷,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林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生态文明观念全面增强,为到2020年实现生态良好奠定坚实基础。

贾治邦强调,“十二五”时期在全面完成各项林业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必须重点建设十大生态屏障,加快发展十大主导产业,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加快构建的十大生态屏障包括: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东部沿海防护林屏障、西部高原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珠江生态屏障、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平原农区生态屏障、城市森林生态屏障。这十大生态屏障,建设范围覆盖了全国主要的生态重点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内容包括森林、湿地、荒漠、城市等主要生态系统,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全国生态建设的主要抓手和战略重点。加快发展的十大主导产业包括:木材及其它原料林培育产业、林产工业、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森林旅游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林业生物产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沙产业。这十大主导产业,涵盖了林业一、二、三产业,是林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是农民增收的希望和出路所在。

贾治邦指出,要如期完成“十二五”各项规划任务,切实抓好十大生态屏障建设和十大主导产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中央关于经济发展的总方针、总政策,并结合林业实际,切实把握好五项重要原则:一要坚持把实现“双增”目标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二要坚持把兴林富民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根本宗旨。三要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四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五要坚持把森林经营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贾治邦对2011年林业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贾治邦说,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轉变林业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林业工作,对于确保“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意义重大。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十二五”林业工作总体思路,重点抓好九项工作:一要着力深化林业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二要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努力改善生态状况。三要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切实巩固建设成果。四要强化林业应急管理,提升灾害防控能力。五要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六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七要大力推进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林区民生。八要增强支撑保障能力,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九要全面抓好自身建设,提高服务管理能力。

热议“十二五”发展蓝图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与会代表以贾治邦局长的工作报告为中心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畅谈“十一五”林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认真谋划实现林业“十二五”大发展新跨越的具体思路。大家一致认为,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接的重要历史时刻,报告传递出全面开创现代林业科学发展的新信号和新目标。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魏殿生说,过去的5年,林业建设成就辉煌,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贾局长的报告对“十一五”期间林业建设经验所作的5条精辟概括,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今后林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十二五”同样要遵循并继续丰富发展。报告中今年重点工作提及要稳步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让人感到非常振奋。在林业发展整体格局中应把国有林区改革作为重点问题独立予以关注和支持,这不仅是工程问题或体制改革问题,而是国有林区社会经济的整体转型,应更加重视并给予更多支持。

重庆市林业局局长吴亚认为,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森林重庆建设的攻坚之年。重庆将以这次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绿化农村山头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重点,调动全社会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再完成造林任务500万亩,使重庆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为全面推进森林重庆和宜居之城建设而努力奋斗。

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说,林业建设取得的成就与围绕国家战略大局谋划林业工作密不可分,生态文化建设等对推进浙江林业发展贡献很大。以前人們认为林业就是木头经济,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宣传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和食用油安全等联系起来,极大促进了林业发展。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兴林富民就是为人民服务。浙江已累计投资4亿多元新建竹林道4415公里,1公里竹林道可让300亩左右竹林受益,每年增收1.5万元-2万元,农民兴林的积极性自然高。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9280元,安吉、临安的农民人均收入双双超过1.2万元,其中70%以上来自林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陈秋华说,林改的巨大潜力现在还没完全释放出来。随着改革不断深入,5年至8年后,林改的效果将在广西更加凸显。林改利国利民,再过10年,林改的重大意义将越来越凸显。

江西省林业厅厅长刘礼祖说,“十一五”是江西林业改革发展高潮迭起、成绩辉煌的5年。这5年,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林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书记、省长先后20次考察林业工作,作出30多次重要批示,每年两次参加林业会议。林业部门抓住这些重大机遇,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率先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深入推进配套改革,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借助这一机遇,一揽子解决了30多件事关林业长远发展的大事实事,不仅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也解决了林业部门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

辽宁省林业厅厅长曹元说,过去的5年是辽宁林业的地位不断提高、功能不断拓展的5年。2008年,全省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突破3000亿元,2009年辽东地区农民林业收入超过人均纯收入的50%。

甘肃省林业厅厅长高清和说,林业对农民增收贡献很大。甘肃发展苹果、核桃、橄榄等特色林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后5年将特别重视林果业发展。

山东省林业局局长贾崇福表示:“十一五”期间,全省林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大,发展速度快,山东将力争做林业产业大省。

四川省林业厅厅长王平说,过去的5年,全省呈现出兴林富民成效最好、林农群众受益最多的可喜局面。2010年,省委、省政府将林业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林业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非常大。

贯彻会议精神 实现林业大发展

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林业工作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分析了林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战略机遇,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具体部署了今年9项林业重点工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林业大发展、新跨越吹响了号角,发出了新的动员令。

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闭幕会上,祝列克要求,各地区、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用会议精神指导林业各项工作,推动“十二五”林业建设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8.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篇八

王彬虎

目前,苹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何实现我县苹果产业跨越式发展,不仅关乎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更关系到新形式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近日,我们采取走访、谈话、查资料等形式,对我县苹果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发展现状

我县苹果面积32万亩,占水果面积的91%,其中2006年栽植7万亩,2008年新建8万亩。2010年水果(苹果和梨)总产量35.46万吨,果品优质率81%,总产值8.88亿,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883元。近年来,先后被评为“中国苹果产业发展20强县(市)”、“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重点县”、“中国果品之乡”、国家农业(苹果)标准化示范区等荣誉,“彬州牌”苹果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在扩大果园面积的同时,我县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引进了通达果汁有限公司等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我县苹果面积虽然达32万亩,但挂果园只有17万亩,仅占苹果面积的60 %左右。2008年全县水果总产值5.27亿,2010年虽然水果产值较高,但剔除价格因素,按往年较稳定价格计算,约7亿元左右。产量增长不大是由于幼树长成需要一定时间,产值不高与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有关。但这只是我县苹果产业发展缓慢的表面原因,我县苹果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果品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模式严重落后于现代市场规模化、品牌化的竞争要求,特别是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严重滞后于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现行的体制框架内,如何适应市场竞争趋势,迅速提升我县苹果产业素质,是亟须解决的课题。

二、存在问题

(一)果业产业化程度太低。我县虽然是苹果大县,但苹果栽植是由分散的单个家庭进行生产的,果业大县是由无数个没有生产经营隶属关系的家庭自发种植形成的。这些家庭大多依靠道听途说和个人的感觉进行生产和销售,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存在组织,生产、销售过程都是孤立进行的。虽然我县有专门为果业生产服务的果业服务中心,但这只是个技术服务性的直属事业机构,并不涉及全县苹果业产业重组。虽然成立了果业协会,但只有几个,数量太少,并且组织松散,生产不规格,缺少企业支撑和政府的强力支持,只能算是果业合作组织的雏形。总体上来看,我县苹果生产组织化程度太低,产业化程度更低。

(二)果业生产技术不高。我县苹果以家庭为基本单元进行生产的形式决定了果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取决于农民文化技术程度的高低。目前,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剩下的多是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妇女或老年人,而这些人却正是我县果业生产的基本劳作大军。文化程度太低是这些人的集体标识。这些人对果业生产技术似懂非懂,生产多是通过经验进行的。虽然县上有果业服务中心,各乡镇都有果业技术专干,但人员太少,而且水平参次不齐,在指导果农生产时多的是理论而缺少实践性的技术帮助,根本不能有效改变生产技术低的事实,致使我县果业生产工艺朴实,技术落后,停滞在原初阶段。

(三)营销方式滞后。种苹果是为了卖钱,这个道理人人都知道,但不同的销售方式导致的是不同的销售结果。我县果农采摘苹果后,只等外地客商来给个感觉差不多的价钱买走,是一种简单的交易关系,而这正是我县农民卖果的普遍模式。一家一户的种植,一家一户的等着别人来买,价格完全为别人控制,一年的收成全在于果商给的价钱和收购的粗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家庭苹果产量太小,只能速卖为宜;一小部分果业大户不是没有地方存果子,就是市场知识贫乏,营销信息蔽塞。根本原因则是缺少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和网络,应对不了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近几年,虽然建立了几座气调库,但贮藏能力不到4万吨,且代理“存”多,自主买卖少。虽然在云南磨憨口岸开设了市场,但中兴公司只是一枝独秀。

(四)管理体制落后。果业主管部门往往具有许多良好的发展愿望,但在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模式下,变革的愿望往往很难付诸实际。行政职能转变后,基层政府的职能由以管理为主变成了以服务为主,但这种转变并不彻底,许多政策制度到这乡村这里就大打折扣。2008年县上新建8万亩苹果园时,县上很

重视,很着急,一些乡镇却并不积极。上面的许多政策到了乡村不是偃旗息鼓就是轻描淡写的开个会说上面的政策怎样怎样,乡村很少深入思考过如何实现苹果产业的大发展,几乎从来没有与农民一起讨论苹果树老了怎么办等现实问题,只一味地充当了传声筒。乡村干部的行政不干预,无为之治严重地影响了我县农业支柱产业---苹果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乡镇服务职能。目前苹果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但一些乡镇政府在事关这一主导产业的发展上却所做甚少。许多乡镇的苹果树由于栽植较早,一些果园不是由于病害就是由于老化面临着挖光的危险,但却很少补植,这是造成近年来我县苹果产量和产值增长不快的重要原因。这几年我们只重视了面积的扩大,却对质量顾及不够,致使我县苹果发展除过面积剧增外再没有什么实质性进展。目前,我县苹果产业已由量变跨入质变的关键时期,亟须强化管理,创新机制,加大扶持,重点发展。应把苹果产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作为乡村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应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多予少取”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重视生产、加工、流通三者的平衡发展;应关心果业合作社和果业销售公司的发展,制定专项扶助政策,协调解决融资难题,帮助他们由弱变强、由小到大;应推动企业与果农及果农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改善产销链接关系,实现果农与经营者的共同富裕,推动苹果产业突破式发展。

(二)加强果业技术指导。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我县苹果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果农技术素质太低。我县曾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成立农业科技“110”,在电视上提高果业生产宣传幅度,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苹果生产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艺,需要进行有力的组织,需要技术人员现场督促指导,否则,技术很难到位。洛川县是全国有名的果业大县,2008年时该县苹果40万亩,果业技术干部达400多人,每1000亩果园平均一名技术干部;我县苹果32万亩,果业服务中心干部却只有40人左右,每10000亩果园才平均一名技术干部,差距达近10倍,数字比较很清楚地表明了我县苹果与洛川县的差距。借鉴洛川经验,我县应增加果业技术人才,以便对全县果业生产形成真正的技术服务。可以将全县苹果生产技术人才组织起来,进行系统的培训,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聘用为乡村技术干部,以解决技术干部缺乏的现实。只有有了充足的技术干部,才能有效推行配方施肥、整形修剪、覆草覆膜等适用技术和铺设反光膜、果园微喷、病虫害防治、使用无公害农药等新技术、新成果,对老劣品种进行伐除,发展了一些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优良树种,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使果品产量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应与省内农业大学果品研究所联合,建立高科技苹果实验基地,以先进的科技推动苹果种植业的进步。

(三)加快土地流转经营。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明确“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我县一些家庭的果园长期以来由于缺少人力,不是让别人代管就是任期自生自灭,可以将这部分果园通过政府监督签定一定的土地经营契约采用出租或转让使用权的形式由人力充足的家庭或组织、公司来经营,盘活果园,促进生产。另外,由于国家实行较长期不变的土地政策,使农村一部分人不需要土地而拥有土地并闲置着,一部分新娶的媳妇和新生孩想有土地却没有,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可以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探索合理的土地流转形式,使一些人或组织、公司在一定的范围内出租到面积较大的土地,进行大面积的苹果栽植,形成苹果生产大户,进而成立果业生产公司,实现规模化生产。

(四)成立果业合作组织。苹果出口、超市经营和安全生产的形式迅速发展,致使一家一户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只有建立合作社,上联商家,下连农户,创办“合作社联农户”标准化生产模式,引导农户定单式生产,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合作社是解决农民组织化的最好形式。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国家还公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我县应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果农,实行户间联合,组建专门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对内是一个生产协作组织,对外是一个具有经济实体性质的经营机构。有了这样的经济合作组织,就可以统一生产标准,培育产品优势,寻找和开发市场,以经济组织形式应对复杂、多变、激烈竞争的市场。当

前,国内苹果产业发达的地区莫不是通过果业合作组织实现果业大发展的。江西省安远一个县登记注册的果业合作组织就达40个左右。通过农民果业合作社这一载体,解决了困扰果农多年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技术指导等老大难问题。我县果业要实现大发展,就非得变革现有的以单个家庭组成的没有关联的果业生产格局不可。建立以果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果业生产格局,变无关联的家庭生产为有组织的集约化经营,提高果业生产的产业化程度。在这种合作组织里,果农按照合作组织的统一要求,统一施肥,统一喷药,统一采摘,统一销售,能突破过去一家一户产量低的弊端,形成规模较大的果品集散中心。

(五)扶持乡村大建果库。我县许多果农之所以每年苹果采摘后不顾价格急于销售,最主要的原因是时间一长苹果就会变质。随着冬天的临近,随意堆放的苹果不是会失水份就是面临着冻坏的危险。因此,如何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苹果质量不变以便延长销售期限待价而沽就成为我县果业发展的一道难题。从目前全国的情况看,建设足够量的气调库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良药。“中国苹果之都”山东省栖霞市(县级市)有苹果65万亩,果品冷藏库50多处,储藏能力达50多万吨;我县现有苹果32万亩,却只有6个气调库,储藏能力只有4万吨左右,与栖霞市相比,差距达12倍多。因此,延长苹果保存期限,以便苹果提前卖不了好价钱时放至元旦、春节(每年价格上涨时)时再卖,大建气调库是必须的。按照栖霞市果园与储藏吨数的比例,我县应具备20-30万吨的苹果储藏能力,即每个乡镇应具备2万吨的储藏能力,也即每个乡镇应建能储存2万吨苹果的气调库。有了充足的气调库后,每年苹果采摘后,按统一标准收存到库中,时机成熟时统一销售,收入按当初交库的份额分配,不仅保证了苹果质量而且形成了规模销售,必定获利不薄。建气调库需要一定的资金,果农即使合作出资也有很大的奖金缺口,因此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扶持,帮助解决融资难题。

(六)组建果业销售企业。我县苹果质量极佳,是“中化名果”,但卖得一直不好,惟果商马首是瞻是一个主要原因。如果外地果商不来收购,果农就只好眼巴巴地等着受损失而毫无办法。只有有了自己的销售公司专事销售,才能不受制于人,同时因为减少中间商而增加销售收入。我县可以在果业合作组织及果品储存库的基础上,成立由政府补助(类似国家出口补贴)的联合性的或专业的果业销售公司,建立从产区到销区的直销通道,摆脱等客上门的被动局面。这样,由原来单一销售向纵深销售网络转变,由过去本地销售转向整个国内市场以至海外市场,有利于将苹果产业做大做强。被称为中兴模式的我县中兴果品销售公司果品营销最大特点就是把鲜果生产、加工保鲜贮藏、市场销售有机联系起来,自主实施一级市场批发,把产区和深圳销区紧密连结,建立起了苹果输出直销通道。今后,我县应通过实行销售和出口补贴等措施,支持销售公司不断开拓新市场,打通国内外市场。条件成熟时,如陕西省果业管理局张光伦先生所说:“通过筛选对象、特别扶持、撮合多方合作等手段,提高苹果内贸经营的集中度”,打造果业强势企业。我县苹果之所以知名度不够高,不仅由于过去对销售不够重视有关,还与宣传有关。栖霞和静宁等苹果产业大县都很注重宣传,在网络上大幅宣传自己的果品,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县在搞销售时也需大打宣传牌,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扩大知名度,提高销售质量。

9.我县林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篇九

一、我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业化经营步

伐,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以畜牧、薯类、蔬菜、林果、水产、种子和天然药物为主导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格局。2005年,全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值达***亿元,其中,畜牧产值达**亿元,薯类产值达**亿元,蔬菜产值达**亿元,林果产值达**亿元。

(二)产品开发企业时有进入

通过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客商落户会泽投资办厂,同时,也集聚了大量民间资本注入生物资源产品开发行列,并形成一定规模。黑龙江鲟龙有限责任公司在**镇投资300万元进行水产养殖,2008年后,公司将每年上市商品鱼700吨,种苗500万尾,产值超过1500万元;**畜牧养殖加工有限公司在者海镇拖茨村投资300万元建设了**黑山羊选育扩繁基地,并在县城筹建畜产品交易及加工市场,每年可实现产值500多万元。

(三)产业化经营环境进一步优化

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薯类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蔬菜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林果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种子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水产产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县内生物资源开发产业重点乡(镇)基本建立了信息服务网络,各种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四)品牌战略稳步推进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质量监测为重点,加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县共认定无公害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基地4个,认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3个,乐业辣椒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已被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正积极申报认定**、**、**、**四个乡(镇)三万亩商品蔬菜基地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认证娜姑弯葱、甜脆玉米、青花、花椰菜、莲花白等五种产品为无公害农产品和马铃薯为绿色食品。

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我县虽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与生物资源开发配套的水利、电力、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仍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制约着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程度低。我县虽然出现了部分生物资源开发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带动能力弱,加工比重小,精深加工则更少,基本上处于原料销售、粗加工阶段,对原料的加工远未形成规模,这与原材料的大量供应和市场的旺盛需求形成巨大反差,不仅没有能力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也不利于技术改进,这对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三)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县现有的生物资源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仍较滞后,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不健全,大多数生物资源产品销路还不够广,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竞争力弱,产品的供应体系尚未健全,对生物资源产品的增值、增效贡献能力不强,这与发展现代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另外,现有的绝大多数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弱,难以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生物资源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

(四)天然药材及生物化工产业发展落后。由于起步较晚,我县天然药材产业只有大海承担着建设“重要濒危药材雪上一枝蒿人工引种驯化栽培研究”项目和者海种植黄芩、柴胡、当归、桔梗等。同时,药材加工企业的资源消耗能力与现有药材的供应还有一定差距,现有制药厂对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

三、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调整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产业化发展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坝区、半山区和山区各具特色的优势生物资源产品产业带,实现生物资源创新产品从单一到多样、从低品质到高品质、从低需求弹性到高需求弹性、从初级原料产品到精深加工产品转变,才能最大限度提高生物资源经济效益。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实现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大力推进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绿色生物资源

上一篇:初中作文写英语老师为话题600字下一篇:机关工会工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