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2024-07-29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精选19篇)

1.《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篇一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片区学校联合教研的公开课教案。我选择的童声合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是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课的歌唱教学内容,此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曲者郭峰为国际和平年专门创作的组曲之一。歌曲采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段为齐唱形式,b段和变化再现的第三部分均为二声部合唱形式。合唱采用的是最常规的三度同节奏主调音乐写作织体,节奏规整,旋律以平稳进行为主,琅琅上口而又富有个性,适合班级教唱。

设计之初,我也曾参考过网络上一些同行教师的教案。发现大多数教师都是紧紧扣住歌曲中“爱”的德育因素,大谈“爱”的教育,几乎占据了课时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颇有说教之嫌,总给人感觉是借助音乐形式的思想品德课。

本人认为,尽管音乐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但却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德育功能,其本质还是以审美为核心的美育课程。音乐课就应该凸显“音乐”的特性,自始至终都应该围绕“音乐”实施教学。况且,目前初中年级一个班级每周只有一节音乐课,更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上。用音乐的基本技能来帮助学生正真地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如果自己的每一堂音乐课,能够教会学生用歌声来塑造美和表现爱,同样可以实现育人的价值。

因此,本人在音乐课歌唱教学中一贯注重学生声音品质的训练。包括启发学生寻找良好的发声状态,掌握正确的声音概念。班级歌唱教学,就象训练学校合唱队那样,采用适合少年儿童生理特点的假声位置和柔美音色,用轻声统一,并学会习惯用耳朵听辨自己的声音是否和大家一致,不断调整发声状态,依靠相互模仿,逐渐达到班级音色的人我合一。而情感表现则主要启发学生依靠控制气息来把握音准和表现不同的情感特征。《让世界充满爱》歌曲虽然有三个部分,但经过提示学生分析比较歌谱后发现,其实整个歌曲只有5个乐句是不同的(a段是2个2小节的乐句;b段也是2个2小节的乐句,结束句是一个3小节的乐句)其他都是这个5个句子的翻版(即变化重复的方法),而且变化的只是一二个音而已。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记住整个歌曲旋律,并且感觉音乐创作也不是什么很神秘的事情。对于几个节奏难点,比如前半拍休止节奏、切分音节奏和后附点节奏,只要在教唱过程中,单独找出来重点练习,学生凭借模仿的感觉很快就能掌握好。真正的教学难点是二个声部的合作,因为平时音乐课二声部训练的机会不是很多,学生不太习惯听到不同声部,加上歌曲旋律本身也不是很熟悉,很多学生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特别是低声部的学生,总是不由自主地跟着高声部“跑”,甚至连音都唱不准。有时连主旋律声部也不是很稳,加上有的学生不愿意自己的声音被淹没,特意加强音量,结果导致音准偏高,整个旋律很容易唱成“一锅粥”,这就是很多音乐老师感觉在班级中教二声部“痛苦”的根本原因。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课前,我特意把班级中音准感觉好的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的声音“抱成团”,其他学生也均匀地搭配好。在课上,要求全班学生边倾听钢琴边轻声跟唱,并且专门做了第一小节长时值音程(低音“5”和“7”)的和声训练,而且是按强弱力度交替练习。起始小节的声部合唱练习足足用了五六分钟时间,学生才找到一点感觉,不过,后面的声部合作就顺畅多了。这次教学实践也给了我一个信念:只要坚持不懈,并且要开动脑经,多尝试一些方法,班级合唱就一定能成功。

这节课上完后,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基本达到了我的心愿,学生也比较喜欢,还得到了听课领导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通过这次实践,我明确了今后音乐教学的努力方向。

2.《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篇二

人们都有这样一种感受, 当看一部感情色彩丰富的电影或戏剧时, 往往会随同情节的变化而欢笑、哭泣或愤怒。这就告诉我们:人们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鉴于这一点, 我在故事型课文的教学中, 抓住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当好导演和演员。如教学《孝敬父母》中的陈毅探母的故事时, 教师应细细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细细地回味陈毅元帅的心灵境界, 先做课文的知情人, 当好导演;然后去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的表达方式;再运用恰当的语气、声调、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和恰如其分的姿势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示出来:“旁边的人连忙把裤子拿出来, 想抢着去洗, 陈毅不让, 自己把母亲的尿裤子和其他脏衣服拿去洗得干干净净, 并且深情的对母亲说:‘娘, 我小时侯, 不知您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子, 今天我就是洗上十条尿裤子, 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哪!’”真挚的情感激流撞击着学生心灵的琴弦, 冲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陶冶了他们美好的情感, 让爱进驻到学生的心里。

然后, 我趁热打铁, 让孩子回家采访爸爸妈妈, 听爸爸妈妈讲讲养育自己的事, 回来后专题交流。在交流中, 孩子叙述爸爸妈妈为自己做的那些感人的事, 他们又自豪又感动, 借机问孩子们该不该孝敬父母?应该怎样孝敬?接着布置孩子们回家为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再次进行交流, 比一比谁为父母做得多, 做得好。至此, 一个爱的种子已经播播撒到了孩子的心田, 孝敬, 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扎下根来, 实现了思品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在思品教学中, 还有一件事情让我总是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星期二, 在六年级思品课结束时,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 要求学生回家后帮父母做一件家务活, 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第二天检查作业, 结果令我非常满意, 学生的认识非常深刻。因此, 这一次特殊的作业, 我破天荒地给每一位学生都定了“优”, 并且在作业后附上自己的希望:“爱是一个多么博大的词啊, 你知道吗?你每帮父母做一次家务活, 就是在一点点地积聚着你对父母的爱呀, 当这点点滴滴的爱汇聚成大江大河乃至大海时, 你和你的父母就都生活在爱的海洋和幸福的海洋里了!让我们的爱成为一种习惯吧, 就从做家务活开始!”

我的评语只是一个希望, 却没想到在孩子的心里, 我那句简单的评语却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爱原来可以这么简单, 却又是这么难, 简单的是我做了一件家务活就表达了对爸爸妈妈的一点爱, 难的是“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不过我还是愿意让我的心永远充满爱。现在我把这句话贴在床头, 让我每天看到它, 不忘记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看到这则日记我的心灵被震憾了, 我那则评语又何尝不是一种爱呢?让爱成为一种习惯, 爱学生, 我能为学生做些什么呢?我不禁如是想。

作为一个教师, 对学生的爱, 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崇高境界的追求。一个精于业务, 忠于职守的教师毫无疑问是爱学生的。只有我们认真钻研业务, 勇于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 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素养和教学技能, 时刻牢记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 时刻提醒自己“问泉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并将所学运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才能常教常新, 才能教出与时俱进的学生来。这是一种无形的爱。

其次, 爱无小事,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式的爱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潜移默化中, 学生得到了爱, 也学到了爱。作为教师, 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 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 又是学生生活的引路人和助手。对于学生的爱,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在学习上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 又要及时辅导, 带领学生扫除学习途中的障碍, 向知识的殿堂拾级而上;在生活上对学生要扶、放、牵、引相结合, 带领学生逐渐学会自理, 学会独立生活, 学会热爱生活, 在学习中快乐地生活, 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

其三, 要教会学生去爱生活, 爱他人。爱的博大缘于它的包容性大, 人可以爱人、爱物、爱国、爱自然……也缘于它的传承性, 世界之所以充满爱, 是因为这个世界有太多懂得爱的人。爱不是与生俱来, 学生也许更习惯于接受爱, 而不懂得施予爱。为人师者, “传道、受业、解惑”, 在“传道”中就包括了要教会学生去爱生活、生命中的一切值得去爱的东西,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的爱星火相传。要做到这点, 教师除了充分发挥自己的典范作用, 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外, 更应该明确地指导学生, 告诉学生该如何去做。如: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笑话别人的生理缺陷等都是爱的教育。

第四, 为学生营造充满爱的环境。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一个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的人, 他一定会有充满爱心的, 反之, 一个在仇恨中长大的人, 他的心里就一定会充满着仇恨。这个规律不是今天才有的。因此, 为学生营造充满爱的成长和生活环境, 对学生养成爱的习惯,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开展一些以爱为主题或与爱有关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爱心;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有爱心的事情;可以办以爱为主题的班报、黑板报;可以让学生摘录与爱有关的名言, 唱与爱有关的歌曲……

3.让世界充满爱 篇三

我常常想,读书意味着什么呢?

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心里想:对。可能还有一个理由,因为爱!

看《让世界充满爱》大型演讲会后,我的心触动了,好像我也跟随着故事走道情景中去了。

我听了一则故事,母亲为了让在大学的孩子过好,自己辛辛苦苦捡废品,甚至可以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岁月铭记着母亲的年华,无情地在母亲的额头上留下了痕迹。捡废品使母亲过度疲劳,晕了过去……看到这里,我仿佛想到了世界上所有的母亲。

仔细想想,10年了,这么多风风雨雨见证了我与母亲的爱。当我一次次让母亲偷偷流泪时,却没有说过一次:“对不起,妈妈!”原来,我天真地认为学习好了,母亲就会原谅我的任性。可我却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我忽略了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关心母亲。在寒冷的冬天,母亲生病的时候,还要把龟裂的手放进冰水里洗碗。我却在客厅里吃零食,看电视。当我7岁,第一次为母亲洗碗时,我的心疼痛了。那水是如此冰凉,如同我冰凉的心。回忆起以前,当我申请为母亲洗碗时,母亲微笑着对我说:“这些妈妈能做,看书去吧!”我看着母亲那勉强的微笑,以为洗碗是件轻松愉快的事,便走开了。

母亲是驶往成功的小船。而教师,是我们的航标灯。

夜晚,家家灯火熄灭了。唯独有一盏灯亮着。那是老师的家,她半夜仍在为我们批改作业!不畏大雪走访生病的学生家中。如果你认为你的老师很讨厌,什么事都管着你,那你就错了。在人生的旅途中,你唯一要珍爱的就是你的父母与老师。有老师在,不会有什么把你引入歧途。长大再想珍爱你得老师就晚了。

我们为什么读书?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为爱而读书。一方面为了你自己读书,另一方面为了爱你的人而读书。

4.《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 篇四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从而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所以这节课的各个环节在设计上是层层递进,逐步展开的,并紧紧地围绕着“爱”这一情感主题。几乎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全方位的参与,在自主、轻松、活跃、互动的气氛中学习,并通过音乐与美术、文学、摄影等其他人文学科的综合,去理解这个主题。从而拓展音乐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在课程改革中十分强调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特别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在这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以小组的为合作单位,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探究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性、网络的交互性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创设出宽松和谐学习环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还培养了与他人的合作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学会了歌曲,更懂得了爱,让世界大同;爱,带来和平;爱,带来欢乐和希望;那么请不要吝啬你的爱,献出你的爱让世界因为你而更加温暖。突出了音乐的审美性,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达到育人的目的。

最后采用的是以定性述评和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组评和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能展示学生的个性、发挥其特长,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在活动过程中体验音乐、热爱音乐,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体现自身的价值。

5.让世界充满爱教学案例 篇五

[教学理念]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对“爱”这种永恒的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本节课通过对以“爱”为题材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让学生在欣赏、演唱的过程中,感悟歌曲的主题,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美与爱的熏陶,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生懂得爱与被爱是并存的,要用一颗感恩的去心面对生活。[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特点:

《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是由陈哲、小林、王建、孙铭词,郭峰曲,由器乐引子和三个部分的歌曲构成,是一部规模不大,但寓意深刻、气势宏大的作品。《让世界充满爱》是由序曲和三首歌曲组成,教材中所选的是第二部分进行演唱,这部作品的音乐洋溢着时代的朝气,倾诉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憧憬。它的音调、节奏在保持民族性语言的同时,又借鉴了国际流行音乐。在此之前,世界流行乐坛的巨星们,举办了一场旨在为非洲饥民赈灾的音乐会,主题歌《我们同属一个世界》采用了先“群唱”,后合唱的方式。郭峰这首《让世界充满爱》不仅在气质上有所借鉴,而且还借鉴了“群唱”的方式,一百多位歌星同声歌唱,声震寰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学唱及同主题音乐作品《爱的奉献》的欣赏让学生深入感受“让世界充满爱”的真挚情感。让同学们在各种爱心故事、演唱、表演等活动中体验、感受:爱--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2、能够以柔和、统一、真挚的情感及满怀深情的声音学唱《让世界充满爱》。并通过分析、实践,处理歌曲;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

三、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

1、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用真挚的情感及满怀深情的声音学唱《让世界充满爱》

2、以“爱心”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感受人类的爱,并能在爱心活动中表现“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并积极参与活动

四、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法与学法]

1、根据这一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利用音乐的情感性原则,采用聆听、感悟、体验、合作、交流等综合手段,进行情感教学。

2、为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花,使其在愉悦的情绪下主动参与音乐学习,遵循情感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的音乐教学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营造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氛围和机会。[教学过程]

一、感受爱

1、课前放《爱的奉献》歌曲,渲染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

2、提问导入:你知道最近曾经发生过哪些天灾让你痛彻心扉?(汶川地震等)

3、展示几幅有关爱心的多媒体画面,找出其中最让你感动的一个画面,说出让你记忆深刻的理由。(以《让世界充满爱》为背景音乐)

4、出示课题:让世界充满爱

[通过观看多媒体画面,创设情景,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献爱心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之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引出“爱”的主题,导入新课。]

二、歌唱爱--学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1、师:刚才萦绕在耳边的音乐大家熟悉吗?生:(略)

2、介绍资料:展示多媒体画面介绍音乐人----郭峰并简单的介绍《让世界充满爱》作品,引入新歌教学。

3、听范唱,播放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听一听:思考问题:这首歌曲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呢?——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关爱,才能生活得更加美好。

(1)选一选:为歌词选择合适的情绪。

(2)读一读:配乐朗读歌词。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受、体验、和想象,在情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歌曲的理解,达到“以情育人,以情动人”教学目的)

4、下面我们就来学唱这首好听的歌曲,首先先请同学们听琴,老师把歌曲的旋律在琴上弹奏一遍,弹的时候请同学们听的时候用“LU”哼边注意歌曲按旋律走向可以分为几部分?(课件出示《让世界充满爱》曲谱)歌曲A段与再现段的对比

[由于音乐教学具有技艺性的特点,比较法能很快帮助学生突破歌曲中节奏难点。]

5、跟钢琴慢速视唱全曲(老师发现学生视唱过程中出错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

6、歌曲演唱处理

(1)、师生共同探讨歌曲的速度、旋律、声部等要素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

(2)、进行点评,归纳提升。

[通过自己多次听唱,学生对各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受,再通过同学们分组讨论,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同时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铺垫。]

7、合 作 尝试

-----用不同的形式更好的表现歌曲的内涵

[通过学生多形式的表演,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表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艺术实践的平台,并在表演中渗透评价意识。]

三、拓展爱-----爱心感悟

谈爱的感受

人生命运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因素,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不幸降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他人同情、理解和关怀的事。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受过别人的爱心和帮助?请你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感受。今后,你又将如何对待家人、对待朋友、对待他人?

分析讨论:(四人一组合作探讨)

教师小结并展示结论:

A 音乐的情感来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B 音乐形式千姿百态,爱------人类永恒的主题永不改变。

[通过这个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并在活动中感受爱、体验爱、创造爱。]

四、聆听爱——欣赏《爱的奉献》

1、提问:爱没有国界、爱没有种族之分,爱能让人感受到温暖。都说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你能用几种语言来表示“爱”

2、请听韦唯的《爱的奉献》

[通过韦唯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对爱的表达有更深的感悟,对学生适时的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通过最后的演唱使本节课达到高潮。]

6.《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篇六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

《让世界充满爱》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推荐资料】

1、歌曲:郭峰《让世界充满爱》、韦唯《爱的奉献》、周华健或臧天朔《朋友》;

2、书籍:《爱的教育》《泰戈尔诗选》。【使用说明】

1、有目的的搜集整理资料,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交流,大胆阐述意见。【自学导航】

一、倾诉爱心

1、写出以“爱”为话题的名言警句、歌词、诗句等。

2、访问、收集给亲人、给他人、给社会送温暖、关爱的感人事迹,并说说对这些事迹的感受。

3、准备好有关“爱”的影像资料。

八年级语文写作教学(导)学案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

4、调查、采访生活中的人们因环境被污染和被破坏的忧虑、痛苦。

5、列举反面现象,说感受、说策略。

丢弃亲子、虐待老人、家庭暴力、多个惨案还时有发生,你目睹、亲听过这些事吗?当你看到或听到这些事时,你想说点什么呢?你认为应该如何制止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关爱广泛

1、讲述人们在优美环境中愉快晨练、散步、谈心、工作等场面,“留下一片绿荫”“保洁一汪潭水”“纯净一片蓝天”这也是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的一片关爱,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你有怎样的感受?

2、讲述被污染、被破坏的镜头:河水在变黑、垃圾在乱扔、树木在砍伐、动物在被猎你做过哪些?你看见别人做过哪些?你认为这样做为别人

带来些什么?

八年级语文写作教学(导)学案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

3、假如你是市长或是环保局长,你会怎么治理?写下你的设想。

三、爱的思考

1、听《让爱住我家》《神奇的九寨》《爱的奉献》,感受充满 爱的世界是多么美好。

2、我们每天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聆听着关爱的话语,享受着美 好的生活,当“让世界充满爱”的话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 会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呢?

思考之一:

让世界充满爱,就是让爱心作主来关注身边每一位需要关注的人,歌颂充满爱心的人物,呼唤奉献爱心的行为。确立了这样的中心,作文时就不会偏题离题。

思考之二:

下笔之前,围绕中心从多方面作广泛的思考,以便打开思路。一方面,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助人为乐者有之,慷慨解囊者有之,见义勇为者有之,为民请愿者有之,无私奉献者有之……选择这样的事例诉诸笔端,歌颂他们爱心的博大,感动自己和读者。另一方面,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可有些人的爱心却渐趋泯灭。“学雷锋”走过场的多了,扒 手猖狂作案众人视而不见司空见惯的多了,英雄流血又流泪也时有发生了,……当我们耳闻目睹类似的情形,也可将这些内容来个“笔伐”,像 八年级语文写作教学(导)学案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

当年鲁迅先生一样大声呐喊——“救救爱心!”

3、启示:

用恰当的方法表达。

1、以小见大。写作时,我们可以让“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于半瓣花上道爱心,于小事情上看大问题。“以点带面”,反映现实,观照人生。

2、细节点化。“于细微处最见精神”,真实、典型、有表现力的细节最能刻画形象,表现主题,产生感人至深的效果。如一声轻轻的问候,一次及时的搀扶,一个鄙视的眼神,等等。

四、爱的永恒

1、写作:

(1)命题:《这就是爱》或《这也是爱》(2)话题:博大的爱

2、范文:

边缘

这是一个青青的苹果,躺在飞驰的汽车的门边。

只要轻轻地一碰,它就会跌落到柏油路上,它正处于危险的边缘地带。

我坐在车上,注视着那个苹果。生怕它一下子滚落下去。它的旁边站着胖胖的售票员小伙子。他无所畏惧地站在打开的车门边上,苹果就在他的脚边。他似乎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他正目不转睛扫视着车外来来往往的人群。

那个苹果的主人就坐在我的身边—— 一个看上去大约十二三岁的小男孩。他不时瞟向那个掉在地上的苹果,腼腆地。但他并没有去捡那只处在危险中的苹果,也许是车开得太快,也许是他觉得不好意思——这年头,谁会对一个小小的苹果太在意呢?车上的其他人也都没有去捡,当然也包括我。当时我想,苹果的主人都不去捡,我去捡,然后交给主人,这是什么意思?去捡了,放在自家的口袋里,更会招来怎样的眼神?我依然没有动身,心头却有点不安。

“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就连捡起一个苹果这样的举 八年级语文写作教学(导)学案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

手之劳也不屑或不敢,是什么样的难言的苦衷和无形的障碍让我们少了几份热情,多了几份迟钝?

突然车子“嘎”地一声停了下来,到站了。我提着重重的行李下了车,走到车门边,苹果呢,怎么不见了?我确信我没有把他踢下车去,那是谁踢的呢?或者是谁把它捡起来了呢?我疑惑地下了车,心里极不舒服。

我想起了冯骥才先生的这样一段话:“在世界的喧嚣和纷扰中,我们常常忘掉了自己的心灵。也许,现代社会太多艰难也太多诱惑,太多障碍也太多机遇,太多失落也太多兴奋,我们被拥塞其间,不得喘息;那些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是非利害都是牵动我们的绳子。就这样,终日浑浑噩噩或兴致勃勃地忙碌不停,哪里还会顾及无形的存在于我们身旁的每一个心灵?”

我提着重重的行李,歪歪斜斜地走着,觉得自己正走在边缘地带……

简评:

7.让班级充满“爱” 篇七

从2013年9月开始, 我校“奔小康时期畲乡初中的班主任工作研究”课题组以“让班级充满‘爱’”为子课题, 在七年级进行教育实验, 研究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成果作一个展示。

一、“让班级充满‘爱’”, 就是要让学生健康成长

所谓“健康”, 是指学生不但要身体健康, 还要心理健康和思想健康;所谓“成长”, 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让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班主任来说, 是“大爱”的表现。

1.理想培养人

理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是每一名班主任神圣的职责。班主任要善于帮助学生夯实共产主义世界观, 为中国的振兴、民族的腾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时代学生。比如, 在“中国梦·我的梦”教育实践活动中, 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述说自己的梦想,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祖国山河的专题片等。通过这些活动, 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历史的悠久, 灿烂的文化,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决心, 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

2.个性塑造人

当今社会, 需要兼具鲜明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个性和创新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担负起建设祖国的创新人才, 而只有保持学生鲜明的个性才能达此目的。学生的个性并不是培养出来的, 而是要学校和教师在承认学生有个性差异的前提下, 赏识其个性、保护其个性, 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展示自己的个性。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3.知识充实人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 我们强调素质教育, 并不是否定学生的学习行为, 因为教育学生学好知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 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

4.活动锻炼人

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 班主任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满趣味的活动, 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5.民风激励人

赤土畲族乡地处山区, 这里相对偏僻, 但民风淳朴, 世代在这里劳作的人们勤劳节俭, 讲求做人要本分、凭良心做事、做人要争气等。我们可以巧用这些淳朴的民风, 激励学生好好读书、好好做人, 为家庭争光、为学校争光、为祖国争光。

6.制度约束人

教育学生遵守校规校纪, 是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目前, 学校的教育制度很多, 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宿舍管理规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卫生评分规定》《学生安全自律守则》和《安全责任书》等等。如何教育学生切实遵守校规校纪, 笔者认为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中的办法非常见效:一是用“制度管理”学生, 二是教育学生“自我管理”。

二、“让班级充满‘爱’”, 就是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就是一个温馨的家, 有了这样一个温馨的家, 全体学生才能够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快乐成长。为此,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应该多与学生交流, 热爱、尊重学生, 理解、宽容学生, 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 既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 又做他们的好长辈、好朋友。

2.确保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赤土畲族乡的习俗, 是讲亲情的同时, 又有点排斥“外人”, 表现在同学之间的关系上, 就可能会出现来自不同的学生形成一些互相排斥的小团体。为此, 班主任要让他们懂得, 大家能够来到一个班, 是一种缘分, 既然走在一起, 就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建立一个富有凝聚力的班委

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学, 班主任就要注意通过民主测评, 选拔一批“有影响力”的学生, 组成临时班委, 培养班干部, 让学生初步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班委建立起来之后, 要鼓励、指导他们大胆开展工作, 同时要严格要求班干部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 在纪律上以身作则, 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还要培养班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 能够通过班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始紧张、快乐的学习生活。

4.提升班级的“正能量”

班主任可以采用以下两点:第一, 为班集确立一个响亮的口号, 如“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在家做个好孩子, 在校做个好学生”“学习要勤奋, 言行要文明, 做事要勤恳, 做人要踏实”等;第二, 建立有效评价激励机制, 创设良好的班风。

三、“让班级充满‘爱’”, 要求班主任能为学生排忧解难

初中生毕竟还是孩子, 家长把他们交到我们手上, 我们就应该经常关爱他们, 能为他们排忧解难。在这方面, 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心细

李镇西老师在他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中提到一件事:一次早读时让经常迟到的安妮站了15分钟, 后来知道安妮是因为生病才如此后, 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分, 认为自己缺乏爱心。其实李老师并不是缺乏爱心, 而是一时的疏忽。因此, 作为一名班主任, 必须时时处处关注自己的学生, 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 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同时还应发动班干部和全体学生, 让他们互相关注——班上同学有迟到的、早退的、违纪的、生病的……发现任何情况, 就要第一时间向老师报告。班主任工作就应心细如发, 当发现某个学生心情不佳时, 就要运用“望闻问切”, 从多方面把情况了解清楚, 才好为他们排忧解难。

2.话语亲切

学生遇到了难事, 往往会向同学求助, 而不愿意或不敢跟老师说, 但被求助的同学常常又无能为力。这时, 作为班主任, 就应该主动伸出援助之手。需要注意的是找他们了解情况时, 一定要做到话语亲切, 他们才愿意告诉老师情况, 接受老师的帮助。

四、“让班级充满‘爱’”, 还包含班主任对学生的谆谆教导

“玉不琢不成器”, 但教导后进生是令每一个班主任棘手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也是检验班主任是否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班主任工作艺术是否高超的试金石。在这方面, 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要有“爱心”

我曾仔细研读过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 发现万老师对后进生的管理教育大多“剑走偏锋”, 类似先给学生一巴掌, 然后再轻轻地抚摸几下, 或者把学生推下沟里, 再伸手拉上来的方式。我对这种方式并不认同, 因为做他的学生, 要想避免处罚就不能有任何闪失。班主任教导后进生, 更应该从正面入手, 用积极的教育方式, 分析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 帮助他们找到克服缺点的办法, 增强他们健康成长的信心。

2.要有“耐心”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次完成, 往往会出现反复, 甚至是多次反复。在转化出现反复时, 作为老师, 决不能因此认为“朽木不可雕”就放弃工作, 而是应当看到,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更应该坚持下去, 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和困难。

3.要讲求艺术

教导后进生是一门艺术。方法选得对、用得好,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几点个人经验。

(1) 巧借畲乡风俗 (家规) 。畲乡思维《蓝氏族谱》有《家规十则》, 并对每一条家规都做出了解释。这对我们的教育方法也有借鉴作用。比如有学生犯了错误, 班主任可以为他分析, 说明为什么不能犯这种错误的理由, 从改变认知的角度, 帮助他以后改正。

(2) 为教导后进生设计合适的情境。教导后进生要寻找、创设和利用合适的时机。比如借文体活动、观看影视、各类竞赛、学科兴趣活动、课题合作探究活动甚至公益性劳动来教导他们, 教导的方式不一定要老师直接“出马”, 也可以通过学生互动的方式, 甚至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后进生自己去动手操作、主动反思。

(3) 要以乐观的心态去教导后进生, 对他们充满信心。作为班主任, 要相信自己的学生, 相信时间能创造奇迹, 只要我们有耐心, 总有一天, 他们会乘风破浪、奋起直追, 加入到优秀生的行列中。

8.想起《让世界充满爱》 篇八

30年,不长也不短。时光无情,但值得记住的,从不会云散。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眼前在天边,真心地为你祝愿,祝愿你幸福平安。”

1986年,一首内容别致,曲调抒情,演唱形式特殊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由中国歌手送上了世界和平年的舞台。轰动一时,余音久远。

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罗斯金说:任何国家的艺术都是这个国家社会和政治道德的样本。

八十年代是充满活力的年代,是值得怀念的年代。一个古老的民族,一个古老的国度似乎正在又一次破茧。其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轻的大国,今天,这份殊荣已经不再!1985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青年年,中国政府曾组织了亚太地区青年友好联欢节。而1986年,国际和平年又是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主题。而说到国际和平年,中国百名年轻歌手共同演唱的《让世界充满爱》不得不提,她曾经被誉为音乐界的盛事,也是文化界的大事,整个中国社会为之关注。

由三首歌词组成的《让世界充满爱》一共578个字,全曲时间不过十几分钟。但未曾料到,她能掀起巨大的浪花,造成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代人的记忆,并且传唱至今。在那个不知版权为何物的年代,仅仅一家出版社的磁带就发行了上百万盒。原因何在?

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战国初期的墨子早就发出了这样的吁求: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然而,战争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在有记录的人类5560年历史中,发生了大小战争14531次,平均每年2.6次!八十年代,中国刚刚从一场浩劫中走出,以阶级划线,以正义的名义搞“与人斗,其乐无穷”似乎离去未久。一句响亮的“让世界充满爱”在改革开放的列车刚刚发轫时喊出,谁能说它不是一个民族发自心底的呼唤呢?这是一个新时代开启的信号,幕后的推手,无形中担起了船头瞭望者的社会责任,视野开阔,目光深远。

词作者之一陈哲当年接受采访时说:中录公司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他们利用音乐的舞台为中国青年提供了一次面对世界呼唤和平主题的机会。这个世界并不缺少阳光和空气,也不缺少土地和风雨,而多年来我们却在苦苦寻找着真挚的有爱和信赖。

让青年歌手齐聚一个舞台,形成百名演唱者的庞大阵容,用流行歌曲的形式展现,这在当年有石破天惊的意味。至少,通俗演唱歌手被高层封杀是彼时发生不久的事。“通俗”几乎等同“糜糜”,当百名“非正统”但充满朝气的通俗歌手走上北京工人体育馆的场地中心的时候,一万三千个座席上发出的欢呼声浪向百名歌手、也向中国社会释放了新时代的强烈呼声。此后,这批歌手成了中国歌坛的主力阵容,领风骚数十年矣。

“礼以道别,乐以道和。”音乐具有使人心拉近的功用。先人创造的《乐经》尽管已经失传,但对音乐、对艺术深刻的理解早已化作了中国人的基因。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国人更有耐心,更为达观,更爱好和平,更着重艺术。”而在国际和平年的大合唱中,《让世界充满爱》使中国人再一次以地球公民的形象回归人类大家庭。英国、新加坡等国家迅速引进了歌曲版权,这是中国通俗音乐的第一次。

唯音乐不可以为伪。由郭峰谱曲的优美旋律为歌曲安上了有力的翅膀。遥想当年,亿万青少年以哼唱《让世界充满爱》为时尚。

“但愿会有那么一天,大海把沙漠染蓝,和平的足音传遍,共有一个美丽家园……”

经典意味恒久。只要地球村还有战争、还有杀戮、还有仇恨,《让世界充满爱》就具有永远的生命活力。

2500年前,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向世人宣告:我不是雅典人或希腊人,我是一个世界公民。开放的中国正在成为负责任的“世界公民”,“一带一路”等正是具体行动,而《让世界充满爱》可以成为中国人的名片。

9.让世界充满爱 篇九

在我的记忆银河里,有很多颗小星星,每个小星星里都包含了一个故事。有欢喜、有悲伤也有感动。今天,我将摘下一颗与你们分享。

记得上三级的时候,数学老师要小测验,我复习到很晚才去睡觉。头有点迷迷糊糊,谁知忘了把笔袋,装进书包里了。早晨,便没注意就去上学了。由于是新学期,原来几个好朋友,也不在一个班,向几个平时关系不算好的,他们也不肯接给我,心里忐忑不安,当我正着急的时候。

你接笔吗?我正好有两只,借你一只吧。我连忙接过,圆珠笔并说了一声谢谢,他脸上露出甜美的微笑。他说:我是新来的,以后我们做朋友吧。还没来得及回答,叮铃铃铃声响了。只见老师抱着一摞试卷,走了进来。考试进行得很顺利,下课了,我马上跑到他座位旁,说了一声谢谢。

通过这个同学对我的帮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信任你、相信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从此,我的记忆银河中,又多了一颗小星星,又多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我的心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户,一束阳光直射我的心间,此时此刻只想到一个词温暖。

10.让世界充满爱 篇十

学科:八年级语文

编者:

审稿:八年语文组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教师寄语:在一个美丽的世界中,除了环境美以外,还需要有爱的存在,只要世界充满了爱,那么世界才能够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一起创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吧!

【学习目的】

1.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培养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推荐资料】

1.歌曲:郭峰《让世界充满爱》、韦唯《爱的奉献》、周华健或臧天朔《朋友》。

2.书籍:《爱的教育》《泰戈尔诗选》。

【自学导航】

一、讲爱的故事

对于爱,其实我们并不陌生,长妈妈给迅哥儿买来《山海经》这是关爱;《背影》中父亲送我到车站,这是父爱;《老王》表达了对弱者的爱;信客为了同乡而任劳任怨,诚信无私这是博爱。我们

每个人正是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十几年来,许多人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爱着我们,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让自己铭记在心的爱的故事,那就请大家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和体会。

同学们对爱都有的切身的体验,那么爱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爱有它的共性:爱、就是亲人间的关心和支持;爱、是对困境中的人的帮助;爱,是无私的给予;爱,是对爱自已的人的一种责任;„„。小为家庭,大为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构筑和谐社会,让全世界都充满爱。

在来自父母、亲友、老师等人的爱的滋润下,大家才能幸福地成长。我们当然应该用自己力所能及地方式去爱他们。可是还有一些人,可能他们从来没有给过我们爱,甚至都互不认识,在他们遇到困难地时候,我们是否应该伸出援手,去无私地帮助他们,给他们爱呢? ,如果一双乞讨的手来自于一个健壮的年青人,难道我们也要慷慨地给他十元、二十元吗?这可能只会助长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这就涉及到我们应该将关爱给予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们应该给那些真正需要关爱的人。

这个世界是需要爱的,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人也是需要我们去关爱的,他们还在为饥饿、寒冷、健康,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苦苦挣扎,请大家看看这些图片:(1)山区小孩曹会龙:八岁小孩曹会龙的每一天都在这样的重复着。(2)每天背砖长达两个小时,维系着刘小环上学的希望。

(3)这是一位偏远地区的农民:17岁的肩膀能承受得了这样的生活重负吗?

(4)除久之夜,流浪的老人该何去何从?

(5)从这两位母亲的肩膀上,你能读出生活的艰辛吗?(6)这是一对残疾人,除了对方,他们还能期待谁呢?

(7)还有在建设我们这个美丽城市的民工们,他们的生存状况又是怎样的?

这是一份民工的帐单,就这770元,几乎是母亲、妻子、儿子所有的

希望。

但是就连这全家赖以生存的救民钱也时常拿不到手。

这些人都在困难的生活中努力挣扎,这就是弱势群体。包括老弱病残的人、农民工、失业人员、城乡低收入人口、以及面对强权的弱者等。那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弱势群体呢?在文学作品中你又看到过哪些这样的弱势群体?

这些文学家正是因为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同情心,爱心,才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来,而作为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都应对这些弱势群体寄予深深的同情,并伸出援助之手,使他们早日摆脱生活的困境。那么,我们怎样去爱呢?

三、怎样去爱:(13分钟)

其实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涌现出了很多爱的故事,上课前,我们要求每位同学都搜集一个爱心故事,现在请大家先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推选1个故事在全班交流。(选过,要感人的,曲型的,)(2个故事)

正是由于人世间广泛存在着这些爱心,社会才有今天的文明,我们才会生活在这样和谐幸福的环境里,现在的我们更多地是爱的被给予者,其实我们也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给予。也许来自一个孩子的纯真的爱,更能让爱之花芬芳地绽放。

那么面对生活中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能提供哪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总之,我们要用爱心对待他人。从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做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可是面对如此多需要帮助的人,部分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人付出行动。因此我们还可以做一个爱心大使,在社会上广泛宣传爱心的必要性,呼唤全社会都投入到关注弱势群体、无私奉献爱心的浪潮中去,让每个人不再因无助而寂寞,让社会

之爱成风。

朱元生活在贵州织金县官寨乡化塔村一个贫困家庭,因父母双亡,朱元与瘫痪40多年的爷爷和7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读三年级那年,小朱元面临辍学,丛飞的资助让他重新走进学堂,丛飞的爱也从此根植在他幼小的心灵,唤起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震惊、哭泣,到坚强立志,朱元接受了丛飞去世的事实后,更坚定了学习目标: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帮助更多的贫困孩子!“丛飞爸爸说,知识才能改变我的命运。爸爸走了,全社会都在爱我们,只有取得优异的成绩才能报答爸爸的在天之灵。”说着,朱元热泪盈眶。

同朱元一样,所有叫丛飞为“爸爸”的孩子在丛飞离开后都开始发奋学习。织金县青山村丫口组的苗家女孩陈红说:“2002年冬天一个漫天大雪的日子里,丛飞爸爸在村口的山垭上暖着我的手对我说,有他在我就不会没书念。从那时开始,爸爸每年寄来学费和生活费。爸爸走了,我要用努力学习来报答天

堂里的爸爸的恩情!”

丛飞的生前好友、贵州省织金县普翁乡副乡长徐习文说,自2000年以来,丛飞在织金县资助了102名贫困学生。丛飞被确诊患上晚期胃癌后,为帮助这些孩子继续念书,共青团深圳市委接过“爱心接力棒”,继续资助这些贫困的孩子,并在原102名学生的基础上,又新增56名贫困孩子作为资助对象,使资助人数达到158名。

如今,“丛飞助学基金”、中国教育基金会、贵州省教育厅等许多机构、企业和个人接过丛飞的爱心接力棒,100多个孩子在全社会的支持下没有一个辍学。

二、倾诉爱心

1、写出以“爱”为话题的名言警句、歌词、诗句等。

2、讲爱心故事:

要求: 1.主题“爱心”,故事必须是真实的,要有连贯性,富于吸引力,能感染人; 2.内容要集中鲜明,所讲故事要能给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 3.灵活运用讲故事的方法与技巧。

3、谈爱的感受

人生命运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因素,生活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不幸降临,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需要他人同情、理解和关怀的事。当你面临困难、忧伤的时候,你是否接受过别人的爱心和帮助?请你谈谈自己的经历和

当时的感受。

三、关爱广泛

1、热爱他人要从热爱父母做起,父母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最直接依赖者,我们要体谅父母的辛苦,关心父母的健康,分担父母的忧愁。关心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关心父母到关心他人、社会、自然。生活中你做得

怎么样?

2、从“人”的写法来分析,“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相互支撑,彼此扶持。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都是互相关联的,因此环境优越的人不该漠视人类生活中存在着的苦难和不幸,尤其不该漠视处于苦难和不幸中的儿童。当有困难的人需要帮助甚至是需要捐款的时候,你持什么样的态度?假设我们周围有人因学习方法不当而考试分数偏低,或家庭环境不好而内心十分痛苦,或因外形不佳而自惭形秽„„时,你会怎样帮助他,让他在不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感受到爱?

3、列举反面现象,说感受、说策略。

欺侮弱者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弱点,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着。例如大国欺侮小国、富人欺压穷人、健全人歧视残疾人、高年级欺负低年级等等。强者对于弱者的优越感及这优越感引发的霸道行为既是普遍的,又是丑恶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4、我们不能对他人的苦难持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或居高临下的怜悯姿态。我们应尊重被同情人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去爱他们。(请把目光转向街头墙角,看看那些捡破烂的、耍把戏的„„他们的外表怎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不妨与他们交谈,甚至有一些交往,让彼此心灵沟通。)

四、爱的永恒

1.请每个同学在纸片上写一句话(和爱有关的),表达自己上完这节课的感悟和体会。

2、仿写:⑴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果没有爱,天空不会那样湛蓝;如果没有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没有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没有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作:

(1)命题:《这就是爱》或《这也是爱》

(2)话题:博大的爱

【收获与反思】

【爱心名人录】

(1)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

茨威格【奥】

(2)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惟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

——埃·哈伯德【美】

(3)当感到很多人都需要你的时候,这种感情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

——高尔基【前苏联】

(5)—个人与社会: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把你踩

成一条道路。——鲁黎 【例文】

这就是爱

这就是爱――――不爱则已,一爱惊天。

―――题记

爱其实有很多种。爱自己的子女天经地义,但是如果一个人不仅爱自己的孩子,还爱别人的孩子,而且一爱就是全世界的孩子。那么他的爱就是不爱则已,一爱惊天的爱。

在这个星球上,只有他对所有的孩子们有着父母一样的责任感;只有他这一个流行歌手没有一直在唱假惺惺的情歌却谱写了那么多的慈善歌曲;只有他这一个世界闻名的人能够做到每去一个地方就坚持去医院和孤儿院探望;只有他这一个钱多的没处花的有钱人肯大笔大笔地把钱捐给慈善机构,他就是迈克尔杰克逊,他用毕生的热情出色地完成了神交给他的爱的使命。

他似乎没有什么感天泣地的故事,也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举动,他只是在幕后默默无闻地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这个世界,去帮助这个世界的孩子们,去救助所有在这个世界上需要帮助的可怜的人们。为此他至少建

立了39个慈善机构和基金会。

从1979年至今他就一直不停地为这个世界付出爱,付出力量.他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就连上法庭都带着

代表“永远铭记世界上孩子们的苦难”的徽章。

他发起的慈善运动“拯救洛城”为7000名孩子建立了3000个指导顾问免疫站,并为超过72000名青年

提供了关于防止滥用药物、毒品的教育。

他向饱经战火的萨拉热窝儿童运去了47吨的食品、衣物和药品;向乔治亚共和国(位于前苏联高加索南部)运去了60000剂的疫苗;并且两次联合英国的“圣诞儿童计划”组织将从英国儿童处募集到的物品和礼

物紧急空运到了波斯尼亚共和国儿童的手中。

如果这都不算爱,那什么才是爱?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去花这麽多的精力去把真善美的足迹布满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没错,这种古老的魔法,叫做爱。

11.《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爱满人间;写作指导;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话题对教学进行独特的思考,将文章的主体思路传达给学生,尤其是面对学生无从下手的作文,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引导作用。

一、明确写作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里,你是否感悟到了爱的真谛,体会到了爱的博大和无私。这个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话题永远被人们歌颂着。”教师在展开写作指导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段话,导入课堂教学内容:心手相连爱满人间,《让世界充满爱》。

从教学目标角度而言,写作教学指导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在写作之前,围绕主题进行广泛的联想;如何能将自己内心的世界用新颖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写作,感悟爱的真谛。

二、引导学生对写作进行思考

1.对主题进行思考

在动手写作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审题,学会明确题意。《让世界充满爱》这篇文章中,主题很明确,就是关于“爱”的一切,这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话题,但学生怎样才能将文章写出自己的特色,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选取合适的写作素材

在确定主题之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搜索与主题相关的话题,然后,要求他们提炼出最经典的时事热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用这些素材来装点文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名人名言引用到作文中来,以凸显文章的新颖性。

3.确定写作的结构

写作的结构对作文的整体性有很大的影响,它体现着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因此,在写作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文章的整体构造简单地列举出来,通俗而言,也就是“提纲”。

4.表达方式和写作文体的确定

对一篇文章来说,用不同的方式写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而对于《让世界充满爱》这篇作文也是这样,可以写记叙文,用细腻柔和的写法让读者能为之动容;也可以写议论文,用有说服力的素材将文章的主要论点阐述出来。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最擅长的写作文体,将最好的东西写出来,展现对“爱”的理解,表达“爱”的真谛。

在享受被爱的同时,我们还應该主动去分享爱,去传播爱,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里都洒满爱的阳光。

参考文献:

[1]蔡明.具体,具体,再具体:一堂“材料记叙文”写作指导课的设想与反思[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3(12).

[2]吴应海.精故事巧编短剧:短剧本写作指导[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3(11).

12.让班级充满爱的阳光 篇十二

关键词:世界,充满,爱,阳光

世上的每个孩子都想感受到母爱的阳光, 学校里每个学生也都想感受到师爱的阳光, 而他也更是如此。他是我刚接这个班的一名身有残疾而成绩又比较差的一名学生, 我们暂且叫他为“王同学”。对于我这个班主任来说, 他是那样的陌生, 却又是那样的熟悉。因为他成绩差而感到陌生, 因为他惊人的变化而感到熟悉。对于他来说, 许多事使我难以忘怀。

“啪、啪、啪”, 我班教室传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带给我的是什么?是愧疚?是自责?还是欣慰?

我接这个班时, 正值期末考试总结评估, 于是我拿到了我班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单, 语文、数学两科全差的学生不下二十人, 其中还有一个两门相加不足三十分的学生, 他就是“王同学”。我满怀的信心却在这张成绩单前渺茫、彷徨了。此刻我感到压力很大, 是前进还是退缩?

“你班‘王同学’评比不算名额就是了, 你就别管他了, 估计其他学困生下一番功夫还可救药。”隔壁的王老师好心地对我说。是的, 他的确是一个成绩差的学生, 如果他不算考试名次, 也并不拉班级后腿, 我又看了一下成绩单, 发现去掉两门相加不到三十分的他, 其他学生语文成绩相加还有可能平均及格, 我心里就感到轻松多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自然而然地放弃了“王同学”。他小时患有小儿麻痹证未治愈, 落下后遗症, 行动不便。开学之初, 安排座位时, 同学们都不愿和他同桌, 于是我就给他单设了一个位子———在教室一角。从此, 他就在那个角落里, 好像过着一种世外桃源的学习生活似的。一开始我还提醒他要带书上课, 按时交作业, 他偶尔也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一点, 但他经常不按时交作业, 渐渐地我就不管了, 只要课堂上不捣乱就任由他去。有时候上课时还让他把他那个角打扫打扫、倒倒垃圾, 虽然我内心深处偶尔感到对他有些不公, 有些内疚, 可还是不知不觉地遗弃了他, 把更多精力花到了那些有希望的学生身上。

有一次我看了一篇“王同学”的作文《我被遗弃了吗?》, 我读过之后, 认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他应当受到公平的看待。他智力并不比一般学生差, 他只是缺乏得到一份关爱。时光流逝, 每当夜深人静时, 我总是反思自己, 好像失去了什么。哪一粒种子不呼唤阳光雨露?哪个学生不渴望得到一份关爱?何况是学困生?那时我从心底里感到我和他不应该越来越远, 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苦。葬送一个学生莫过于不关爱他。对一个学困生来说, 不理不睬、放任自流, 这是对他最大的不公, 使他感到孤独。这样会令他慢慢地继续向下滑去, 一落千丈、无可收拾。人人渴望关爱、渴望情感交流, 何况是学困生?许多老师忘记了给予, 往往对优生更加宠爱, 对学困生置之不理, 甚至一学期下来一次都没有叫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 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学习, 对他们来说是很可怕的, 也是很自卑的。学困生是自尊心特别要强的群体, 他们对老师的关爱更加敏感, 一句暖心话, 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会心的微笑, 都会令他们心灵震颤, 从而使他们从软弱到坚强, 从消沉到进取, 从懒惰到勤奋。

许多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 为什么端给学生是一盆火, 回报的却是一盆冰?“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教育教学的灵魂, 面对千差万别的生命要把我们的关爱献给他们, 洒向每一个角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我们的学困生将成为优秀生, 我们的班级将成为一个优秀班级, 我们的世界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每当走进教室, 面对全班学生, 面对“王同学”, 我感到欠他的太多太多, 我没有尽到班主任的责任。我决心给自己一个改过的机会, 据了解, “王同学”虽然贪玩, 但从不违反纪律, 也很聪明。于是我找他谈心, 婉转地向他道歉, 鼓励他以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 要振作起来, 重新开始。沉默的他虽然没说一句话, 但眼神里流露出一种希望。

因为对他关心、对他希望, 我开始按照我心目中的形象来塑造他, 不断地拿他跟同学相比, 不断地让他和同学交流合作学习, 对他的成绩给予肯定和表扬。面对挫折, 允许失败, 但失败了要勇敢地爬起来继续向前。

他还在第五组, 但他已不再孤独了, 因为他有了同桌, 一个主动要求与他坐在一起的同桌, 更因为他得到了师生的关爱, 他感觉到了身边的温暖, 他也随之改变了。上课时, 他的课桌上已不再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而是课本。每天按时交作业, 虽然错误很多, 但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

一颗畏寂的心灵抚平的时候, 他会接受老师的一切。那次在课堂上, 当我找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时, 突然两双小手也同时举了起来, 异口同声地说:“让我们试试吧!”一句多么渴望的话语!我一看是“王同学”和他的同桌。“你们就试试吧!”此刻班内响起一阵掌声。

13.让世界充满爱 篇十三

“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听着这首感人肺腑的《爱的奉献》,我的心里突然涌上一种难以形容的力量,这力量出自于爱。

爱是我们相互交流的最基本的情感。凡是正常人,都能体会到这种情感。爱,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都可表现出来。

在我们这个和谐的世界上,也有无数的爱心人士。当某个地方遭受灾难的时候,无数的爱心天使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有的捐钱,有的捐物,有的去当志愿者。正是有了这些人,世界才跨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正是有了这些爱心天使,才使的世界变得如此和谐,充满了温馨,充满了欢笑。充分的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

记得在让我们中华民族最难以忘记的5.12汶川大地震中,世界各地的人都伸出了爱的援助之手。是这些充满爱心的人们,让那一个个受难的人们从一片片废墟中脱离了生命危险。这些好心人看着让人揪心的场面,他们都不忍合眼,有的甚至几天几夜都奋战在救灾前线。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灾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两年后灾区人民都满怀信心地投入新的生活,这是全世界各地好心人让汶川有了喜人的新貌,这种大公无私的爱、忘我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铭记于心。

人常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说的也是一种爱。这种爱是人民团结而得来的,这样的爱是团体的爱,是“大爱”。爱,除了大爱,还有小爱——关爱。关爱是轻轻的风,关爱是及时雨,关爱充满和谐,关爱扶植善良、关爱善解人意。关爱能使人快乐,关爱能使人幸福。生活只有用关爱编织,才能绚丽多彩。

我们何尝不是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爱中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好,批评了几句,有些人就不爱听,就顶撞父母,与父母对着干,甚至离家出走。我觉得那些人就如同顽固的老玉米,什么都听不进去,不知道父母是为了自己。我们应该怀着感激的心态对待父母,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多么的真挚。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应该反思一下。

家长会批评我们,这其实是对我们的爱。家长是为了我们好。因为我们是家长的掌上明珠。我们好比一棵小树,需要经过剪枝,浇水,施肥才能茁壮成长。课堂上,老师时常教育我们,要去关心别人,关心别人就等于关心自己。因为爱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只有把爱处处撒播,生活才会变的更美好。爱也是完美的,它给了我们很大的勇气和信心,让我们充满信心在人生的道路上畅通无阻。得到关爱固然幸福,关爱他人更是弥补珍贵。韦唯的一首《爱的奉献》不知打动过多少人的心。是的,爱是心底的呼唤,爱是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爱,藏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就看你有没有去发现它,有没有把它找出来给予别人。人人都需要爱,让世界都充满爱吧!

当妈妈不舒服时,我们可以悄悄地把药片放在枕边;当爸爸累了时,我们可以把一杯热茶放在爸爸面前。走在路上,见到小朋友摔倒,我们可以轻轻地把他扶起;坐在车上,我们可以主动地给老人让座;课间休息时,看见哪位同学闷闷不乐,我们可以诚恳地陪他聊一聊„„关爱,就从这点滴做起。关爱不一定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关爱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眼神„„

世间的“爱”是永恒的,是不变的,是永存于世的.所有的惊人举动,都有爱的力量,都是爱创造出的,没有爱,就没有一切。一个人心里有别人,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有爱的奉献,那么得到的将是内心的充实,高尚的人格,爱心的照耀。甘愿给社会付出真情和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幸福总是偏爱那些热爱生活而乐于奉献的善良的人。

因此,爱,使我们心灵相通;爱,使世界不再孤单。让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中处处开满真、善、美的鲜花。

14.让世界充满爱 篇十四

一个清晨,他像往常一样走到那个靠窗的位子,静静地拿起语文书,准备早读。再翻开语文书的同时,一张天蓝色的信纸飘然落下,在无数只千纸鹤的衬托下,一行娟秀的小楷伏在纸上:

有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创造奇迹。

他傻眼了,心中怦然一惊。打开了那张传单。那是今早叶小沫塞给她的。“5月18日,全校举行第四届歌唱比赛,参赛者到教导处报名。”他将目光投向窗外,在那空灵的天空中,她仿佛能看见一只千纸鹤在自由的飞翔。他双手摩挲这那张传单,一脸的犹豫。但是忽然起身,向着办公楼跑去……

两个星期后,大赛开始了。最后一名参赛者便是他。他一出场,大家都惊呆了。当那清脆甜美的声音响彻在校园上空时,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撼,掌声连连不绝。最终他成功站在领奖台上,自信的笑了。

当他充满喜悦的踏入教室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墙新出的墙报。两个可爱的女孩,在蓝天下,放飞了千纸鹤,17个美术字嵌在中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创造奇迹!她看见负责出墙报的叶小沫在默默的看着他微笑,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叶小沫缓缓的朝她走过来,轻轻地为她擦干泪水,紧紧地将她抱入怀中。他听到叶小沫真挚的声音在她的耳畔响起:千纸鹤告诉你我的心。

15.让教师充满诗意让教学回归本真 篇十五

在高中新课程标出台之际, 在语文的美不断流失的时候, 我们更有必要对今天的语文和明天的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 从而还语文以本来面目。那么如何做一名充满诗意的教师, 让语文回归本真呢?

一、提升教师文学素养, 做一个才华横溢的诗意教师

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育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造就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 必须下工夫提高教师的素质。”因此要让语文回归本真, 先做一个具有人格魅力诗意的语文教师, 这要求我们既要有丰富的学识, 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首先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文学常识, 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 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比如面对不同的文学作品应采用不同的格调来设计课型, 讲《荷塘月色》那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绝不能等同于《赤壁之战》那样历史背景的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场面描写的欣赏。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 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唯有如此, 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如此, 语文教师也就具备了语文的专业性。

其次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丰厚全面的文化知识。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 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 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甚至于美学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 要晓天文、通地理, 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 才能游刃有余。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木兰诗》时, 有个学生认为“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可能的。古代妇女都缠小脚, 一洗脚不就看见了吗?于老师说:“南北朝时期的妇女, 还未包小脚呢”。学生接着问:“中国妇女裹小脚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已远远超过课文内容的范畴。于老师说:“弓足”源于五代。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答, 非常高兴, 对老师又多了几分敬意, 无形中产生了很大的教学魅力。一个学识渊博, 谈古论今, 引经据典、有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其边缘学科知识的老师, 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

二、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做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诗意教师

语文是人文的, 语文课要凸显人文关怀, 因为语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要宽容学生, 保护学生创造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设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维护学生的尊严, 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生命感悟, 培育他们求真向善的心灵。《卡尔·威特的教育》如是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 播上思想和种子, 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 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 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 就会有命运的收获。”要相信:我们播种了人文的种子, 必将收获健全的人格。收获健全人格, 学生方能健康成长。

三、打造诗意的课堂, 做一个充满情意创意的诗意教师

1. 备课出创意, 主动为语文教学增添诗意, 回归语文的原味

对于老师而言, 要备出不失语文特色, 且能增添创意的语文课, 不是一件易事。因此,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紧扣语文及语文的原味展开, 首先就应当下力气搞好自己的备课。只有头脑中常有出新的意识, 我们才不会人云亦云, 我们才能避免照本宣科, 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 我们才会在不断地探讨与摸索中最大程度地接近语文教学的本真, 这样语文的原味才会在语文课堂上象潺潺的小溪一样不断流淌。比如, 我在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第一单元课文时, 我就对《蜀相》与《书愤》的备课进行了大胆的摸索与创新。首先, 我打破诗歌一首接一首的教学模式, 把两个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到一堂上进行教学。其次, 我改变以往学生看课文看注释的预习模式, 改由自己精心搜寻“两作者, 一人物, 三典故”的资料, 提前分发给学生, 当作预习, 以此加强学生课前对作者及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了解。最后, 我改变课堂教学贪多的一般做法, 整个教学只定一个重点教学目标, 即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只贯穿一种方法指导, 即知人论世, 从而很好地把印发资料与教学内容从方法与内容上紧密结合起来, 既添了味, 又还原了语文的本真。

2. 朗读出情意, 深情呵护语文教学的诗意, 回归语文的真味

语文之美在文字, 文字之美在情感, 情感之美在朗诵。这是我对语文真味的另一重理解。正是因为这样, 语文教学是离不开朗读的, 特别语文课堂更是不能没有朗朗书声。语文缺少朗读, 就会变得枯燥乏味, 就会失去语文原有的趣味与情味。比如《陈情表》的教学, 如果我们只注重从内容上去深挖的话, 我们是很容易让学生明白, 其中表现出亲情与孝情以及忠情与感恩之情。但是, 对于这篇文章的了解, 并不是说带领学生分析出文章所表现的这些情感, 就等于学生真正读懂了全文, 把握了全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学生不一定读得出, 读得合适!很多时候, 我们看到老师文章都讲完了, 但学生读得还是“一马平川”“波澜不惊”。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把握住文章。只有当我们真正地与文章融为一体, 情从文出, 情随文动时, 动情之时“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我们才能说我们触摸了一把作者的脉搏, 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对于语文学习而言, 读得好, 能合适地读出情与味, 反过来是可以反哺语文的, 是有利于培养出学生化繁为简、走“捷径”的语文学习能力的, 同时也才保有语文课堂的真味。

3. 营造课堂氛围出乐意, 协力打造语文教学的诗意课堂, 回归语文的美味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 许多时候需要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 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心理环境。课堂教学的氛围美就是这样一种心理环境, 它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和信息的无障碍交流, 这种心理环境主要体现在一种师生关系美。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教得神采飞扬, 学生学得兴致高涨, 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 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此时此刻, 如果把教师与学生当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人”的因素, 而把教材、教法、教学环境当成是教学过程中“天”的因素, 那么, 弥漫着“语文味儿”的语文课, 就会出现“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优美意境。在这里, 语文教学也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这样的教学当然是美的。

4. 走出课堂出新意, 努力创设一个开放的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的生活味

语文课堂不应只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 还应该在自然、社会、生活中。“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新课程标准》) 。为此我们的“新意”课堂, 应向自然拓展, 往社会延伸, 与生活连接, 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不仅给学生“松绑”, 更要“放飞”孩子, 让他们在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会运用, 学会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 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 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一直以来, 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读好生活这本“大书”, 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 学生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学习。

在当下教育有点急功近利的环境下, 在人心日显浮躁的情况下,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还需坚守, 坚守语文的本真, 坚守诗意、人文的心灵净土, 怀揣这些梦想, 继续在教育的路上前行。

摘要: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理应成为负载人类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 它的使命是给予并塑造学生的终极价值, 使他们成为有灵魂有信仰的人。灵魂的教育, 语文学科无疑是首当其冲的承担者, 语文老师当然也成为最主要的承担者和最大的责任者。

关键词:教师素养,诗意,情意创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师素养有待于提高.教学研究, 34.

16.让惩罚充满爱 篇十六

一、身临其境法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对老师的训导已经耳熟能详,大多不以为然,这时,教师就要在学生的感官上做文章,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实践、尝试和感晤。一次刻骨铭心的体验胜过世间最动人心弦的词语,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意境。

S是班级成绩偏下的一名学生。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S没有养成及时修正作业中出现的差错的学习习惯,以至于在考试中曾经错过的题依然一错再错,而这正是我反复强调过的,却始终没能引起他重视。一天,我把他请到办公室,以工作繁忙为由,请他帮我批一个班的作业,并交待了批作业的具体要求。一小时后,他终于批改完作业,我抽查了几本,又一一指出他在批改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问他:“累吗?”“累!”他回答。我语重心长地说:“你花费了一个小时批一个班的作业,就感觉辛苦了,可你知道吗?我每天要上三节课,再批三个班的作业,是不是更辛苦!如果你在做作业前不改正那些错题,我做的这些工作还有价值吗?”此后,S转变了学习态度,知错即改,成绩也日益攀升。

二、欲擒故纵法

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日趋成熟的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他们在行为上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在正面疏导不很起作用的情况下,适当地放纵、疏远学生,同时,利用学生也需要别人关注和尊重的心理特点,一“放”一“收”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W的学习成绩位于班级中游,但缺乏组织性、纪律性,常常破坏自习课的秩序,既影响自己的学习,又扰乱他人的注意力。几经规劝,仍然不改。为了彻底改变他的毛病,我吓唬他,如若再违反纪律,就视其为不想好好学习,将其调到最后一排,以示惩罚(当时他坐第一排)。一天,W再次违反纪律被我调到了最后一排,同时让他知道是自己的表现造成这样结局的。起初,W觉得山高皇帝远,有点小动作也不易被老师察觉,自由自在蛮舒服的,但不久,他就发现自己正远离老师的视线,像一个与世隔绝的人,加之个子矮小,听课成了头疼的问题,心里很不是滋味。经过—段时间的“冷”处理后,我问他:“你觉得在后面听课效果好还是前面好?”“当然是前面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某某转学了,听说你在后面看不清黑板,你想做她的坐位吗(第一排)?如果想,就看你的表现了。能管得住自己,就坐前面;如果还是我行我素,没有商量的余地,还是回后面。一句话,机会是自己争取的。”“明白。”W如释重负地走了。第二天,在课堂上,我趁大家不注意,抓起了W的手,说:“看,W举手主动回答问题了,我们是不是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呀?”这样,W不仅顺理成章地坐到了前排,还在不知不觉中把我的表扬变成了对自己的鞭策。

三、将功赎过法

对于学生所犯的过错,部分教师习惯于把分配给学生的学习或劳动任务当作学生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付出的代价。例如,让学生背课文、抄单词、跑步等,其中的人为因素不仅使学生难以消除负罪感,而且还会使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就不必有所转变了。面对这种情况,我是这样做的:不尊重同学的,罚他给学生唱支歌或朗读一篇文章;不顾及班级的荣誉,给班级抹黑的同学,罚他做一件好事来补偿;指甲长的同学,罚他买指甲刀并负责检查全班同学的个人卫生;损坏公物的,罚他修理教室所有的桌椅,负责给花草浇水……总之,只要适当、合理地选取“补偿媒介”,就会取得很好的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12中学)

17.让世界充满情让生命充满爱 篇十七

2011年9月29日19:30,由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心理咨询中心主办,心理学会承办的“重阳节感恩”活动在八下阶展开。今天到场的嘉宾有:校区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王琛老师,校区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季秀华老师,心理咨询中心指导老师伍敏老师。

首先由王琛老师讲话,王老师提及到感恩是我们每一个人对情感的诠释,我们的情感是不断改变的,并告诉了同学们:“心的改变决定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决定我们习惯的改变,习惯的改变决定我们性格的改变,性格的改变决定我们人生的改变”。接着是季老师的讲话,季老师生给我们讲解了感恩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这种情感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并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主持人首先让同学们回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把同学们带到那美好的重阳节。重阳节又被人称为感恩的节日,让同学们感受那最纯真的情感。重阳节蕴含着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每一个中国人心底最美好的情感。让世界充满我们的情,让生命充满我们的爱。在这样的理念下同学们观看了“让生命充满爱”的视频,视频是著名演讲家邹越老师在松原市实验中学的演讲,主要讲的是希望同学们爱老师、爱父母,同学们都被感动的纷纷落下了泪水。第二个环节书写明信片。同学们把自己的祝福写在了明星片,然后把自己的明信片带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同时希望同学们学会爱的表达。第三个环节大家积极的发言。同学们大多是11级的心理委员,同学们都和其他人分享着他们身边深深爱爱着他们的人,有老师的爱,有父母的爱。同学们都用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诠释他们的爱,他们用同样的爱回报爱他们的人。同学们感到了他们生活中还有好多需要回报、需要爱的人。并真正的学会了爱的表达。第四个环节手语表演“感恩的心”,让同学们感受那感恩的心灵的纯真。

最后,伍敏老师作总结。伍敏老师告诉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需要爱的,但是我们要学会爱自己、珍惜自己。只有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他人。并从学习生活方面表达了对同学们的祝福。

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这次“重阳节感恩”的活动。

18.让古诗教学充满活力 篇十八

1. 抓住“诗眼”整体感知

古诗语言精练, 内蕴丰富。教学时如果抓住诗眼,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将有助于准确把握全诗的主旨和诗人内在的情感。

《赠汪伦》这首诗写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泾川游览, 受到当地豪士汪伦的热情款待后, 在欲乘舟返回时汪伦又前来踏歌送行。真挚的友谊温暖了李白的心, 遂作《赠汪伦》以表感激。“送”是这首诗的关键所在, 所以孙双金老师在教《赠汪伦》时引导学生:“对这首诗, 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呢?

生: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

师:问题提得很好。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 再思考思考, 讨论讨论, 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生: (疑惑地) 老师, 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 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

生: (大声地) 老师, 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 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

师: (高兴地) 这两位同学很聪明, 提出两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按常理送人应在家里告别, 送别朋友一般比较难过, 他们发现了诗上写的与生活实际不同。下面请你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想想看, 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中第四句的“送”, 提出疑问, 并解决疑问。学生进入了本诗的整体意境, 体味了诗人的情感, 合情合理地想象, 说得有理有据, 成了李白和汪伦的知己, 成了这首诗的知音!

2. 关注“空白”展开想象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古诗的语言特征为精警、跳跃与含蓄, 为读者留下很多的“艺术空白”。引导学生根据诗的意思, 发挥想象, 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 展示意境, 表达情致, 使学生产生共鸣。

3. 进入“意境”品味情韵

教材选编的古诗都是名篇佳作, 每个字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推敲的。优秀的教师往往在教学时通过品词析句, 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品味其情韵。孙建锋老师在教《泊船瓜洲》时, 这样安排:

师:这首诗写景自然, 抒情真挚, 所以受到了后人的喜爱, 但是这首诗更为后人称颂的是王安石用字用得特别妙。你认为这首诗中, 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呢?

生: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师:对, 这个“绿”字用得特别好, 据说有人看过王安石的手稿, 他开始用的不是“绿”字而是“到”字。 (板书:到) “春风又到江南岸”, 觉得不行, 又换成“过”, 还是觉得不好, 就换作“入”, 仍然不行, 又改成了“满”, 前后一共改了十几个字, 最后选定了“绿”, 那么我们来讨论讨论看, 用“绿”好在哪儿呢?我们一个一个摆到句子里试一试, 先把“到”摆进去读一下, 齐读——

生: (齐读) 春风又到江南岸。

师: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不好, 用“到”读不出春风的动感, 与其他的季节夏、秋、冬没有区别, 只是说明春天来了。

师:春天到江南, 江南有没有变化? (生齐说:“有。”) 江南有变化, 但在“到”字里能不能体现出来?

生: (齐声说) 不能。

师:这样太平淡了, 没诗味, 不行。那再把“过”字摆进去读读。

生: (齐读) 春风又过江南岸。

师:这句话怎么样?

生:不准确。

师:春风一吹而过, 什么痕迹也没留下, 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这种感情。但比“到”字稍好一些, 把春风的动态写出来了, 但是没有把江南岸的景色写出来。

师:把“入”字摆进去呢?

师:“入”字用得怎么样?

生:“入”字用得不好, 因为“入”字一般指人到什么地方去, 写春风用“入”好像一定是春风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师:用“入”字, 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江南岸是—— (师生齐说:是一扇门、一座房子一样) 。江南是一个很辽阔的平原, 用“入”字显然不合适, 再把“满”摆进去读一读。

生: (齐读) 春风又满江南岸。

师:大家感受怎样?

生:不准确, 因为春风是会动的。

师:春风来无影去无踪, 满不满有谁看得出来呢?还是不准确。

师:再把“绿”字摆进去齐读。

生: (齐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

师:“绿”字用得好在哪儿?

生:把形容词当作动词, “绿”字把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师:说得好。谁还有补充?

生:增加了诗情画意。

师:这个“绿”字使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色彩、美感、生机感、勃勃的春意, 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个“绿”字使全诗生辉, 一个“绿”字, 使《泊船瓜洲》成为了千古绝唱。

19.让班级充满“爱” 篇十九

关键词:关心学生;责任感;学习 我是2009年参加工作的,担任了五年的班主任。一开始我对班主任工作一无所知,通过向老教师请教、自己的实际锻炼,在这四年班主任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如下:

一、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班主任要时刻注意班里孩子的一举一动,在孩子生病的时候、遇到困难的时候……班主任要主动去帮助他们。虽然孩子小,但是在他们内心里对老师特别感激。慢慢的学生会喜欢上这样的老师,越来越喜欢上他的课。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每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用严厉的话语去讽刺他们、伤害他们。如果我们总是责怪他们,时间长了,会更让孩子失去自信心,做什么事都没有底气,有一种自卑感,更谈不上好好学习了。

二、试着和学生做朋友

不要认为老师就高高在上。总是板着脸,让孩子特别怕我们。孩子们带着畏惧感怎么能学习好呢?所以我们每天要带着微笑走进教室,让孩子们感觉老师特别亲切。孩子们慢慢就会喜欢我们,愿意和老师交流,慢慢地,我们在课堂上是师生关系,在课下就是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关系,并且我们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班级里的一些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减少一些问题的发生。

三、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做

我认为学校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地方。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我们不能为社会培养只会学习的“书呆子”,要让孩子从小得到各方面锻炼。因此,在班集体中设多个班干部。如:除了班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还要设有以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组长、管地面卫生的干部(实行分片管理,每片都设有一个卫生监督组长)、擦黑板组长、擦玻璃组长(分三个部分,每部分都设一个组长)、专管板报的组长、管理班级布置组长、值日组组长、拖地组长……总之,让班里大部分学生都有事可做,这样不但他们得到实际锻炼,提高了自身能力。还让他们没有多余时间去打闹了。

四、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表扬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这种表扬不仅表现在学习上,还要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及时发现、及时表扬。老师的一句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自己还是有优点的,变得更有信心,从而更愿意学习,学习成绩也会得到提高。

总之,老师要多关心孩子,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更多的表扬代替批评、用更多的鼓励代替责骂,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让孩子们在一个快乐、轻松、团结的班集体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上一篇:忆峥嵘岁月 惜幸福生活下一篇:行为养成国旗下讲话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