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2024-10-24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共12篇)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一

《一个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莱西滨河小学 徐晓静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教科书五年制五年级上册第44—45页。【教材简析】

《一个数乘分数》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教材共分三部分,情境图及文字说明的设计意图是引导教师以“编织能手”为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关于乘法应用的经验,进而提出不同时间织围巾长度的问题,引入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学习;合作探究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的设计意图是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第二层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第三层的意图是巩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自主练习共9道题,其中1、2题适合第一课时解答。第1题的意图是借助直观图示,进一步直观地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第2题的意图是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巩固计算方法。【学情分析】

一个数乘分数,包括整数乘分数和分数乘分数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的意义都可以概括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是乘法意义的扩展,其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因此,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算理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图示,给学生提供画一画、折一折、涂一涂的机会,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意义、算理。【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经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教具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 【探究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大家喜欢做手工吗?你最喜欢做什么手工?请看屏幕,在学校举行的“小手艺展示”活动中,王芳获得了“编织能手”的称号。她每小时能织几米长的围巾?根据这一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不同时间织围巾长度的问题,并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经历过的日常生活情境“手工艺”出发创设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提出不同时间织围巾长度的问题,及时引入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学习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独立思考

谈话:2小时能织多少米呢?该怎样列式? 1/2小时呢?2/3小时呢?不仅要会列,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同学们可以利用学具折一折,也可以画一画,涂一涂。先自己做(教师巡视了解,为组织学生交流做好准备)。

2、同桌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说,看能不能让对方明白。

3、班级交流

谈话:2小时织多少米,该怎样列式?谁愿意说说?(根据学生交流,强调: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或每小时织的米数×小时数=织的米数,并板书1/4×2、1/4×1/

2、1/4×2/3。)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评价引导,帮助学生结合长方形纸条解释算式的意义,如: 1/2小时织的米数就是1小时所织米数的1/2,也就是1/4米的1/2,所以1/4×1/2表示1/4的1/2是多少。)你听明白了吗?你能像他这样说说1/4×2/3的含义吗?(根据学生交流,强调:当倍数大于1时,通常说是几倍,当倍数小于1,不够1倍时,通常说是几分之几,进而概括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板书: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提出“该怎样列式”后,先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有利于他们体验方法,积累经验,找准问题,为合作交流奠定基础;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同桌交流,有利于学生理顺思路,为班内有效交流做好准备;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组织班内交流。引导学生倾听、比较、建构,有利于学生思维碰撞、互相借鉴、共同提高,初步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二)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独立思考。

谈话:怎样求出1/4×1/

2、1/4×2/3的积呢?想不想自己求?同学们可以利用学具折一折,涂一涂,也可以算一算。先自己做。(教师巡视了解,为组织学生交流做好准备)

2、班内交流。谈话:你是怎么做的?能说说是怎样想的吗?(根据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1/4的1/2是1/8,1/4的2/3是2/12,也就是1/6。教师适时板书结果。)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如果学生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关系,教师加以强调:两个分数相乘,积的分子是两因数分子相乘的积,分母是两个因数的分母相乘的积。如果学生没发现,教师要及时引导。)你能用刚才的发现,计算1/4×2/3吗?你能把计算过程给大家展示一下吗?(结合学生计算过程,强调:计算时可以先约分再乘。)

[设计意图:设计“怎样得到它们的积”这个问题,目的引导学生在直观操作验证中,通过“做中学”自主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更进一步理解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含义。]

(三)巩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独立思考。

谈话:想不想自己解决一个问题?请看,王芳8/15小时织了多少米?先自己做,要想明白为什么这样做?

2、同桌交流。

谈话: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说,看能不能让对方明白。

3、班内交流

谈话:你是怎么做的?能说说是怎样想的吗?(引导学生讲清楚计算、约分的过程,强调格式要规范。)现在,你能说说怎样计算一个数乘分数吗?(引导学生自觉总结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计算时,能约分的要约分,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准确把握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掌握方法。]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与计算方法,你能用刚才获得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吗? 1.教科书第46页第1题(1)独立思考

(2)班级交流(引导学生分析重叠部分表示的分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2.教科书第46页第2题(1)独立练习

(2)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总结全课,交流整理

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个数乘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二

案例 (教师) :

第一层次:方法渗透

师:先填空, 再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分数除以整数, 可以乘整数的倒数。

生2:我们可以依据商不变的性质把整数变成“1”, 实际就是乘以它的倒数。

生3:我也可以把除数是分数的除法也转化为乘法。

第二层次:探究计算法则

师:谁能把这位同学的例子计算出来? (小组学生讨论)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

生3:我想可不可以将中间过程省略, 那么就可以将除法算式直接转化为乘法。

(师对学生即将达成学习目标感到高兴。)

师:确实, 有了自己的想法, 也找到了最简捷的计算方法,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呢?

生:一个数除以分数 (0除外) , 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第三层次:教师出示法则, 进行针对巩固性练习 (略)

课后调查学生反映:

生1:老师, 我看了书, 已经知道了法则。

生2:我是由分数除以整数的法则猜想到的。

生3:我由书上图理解的。

生4:实际上这道题还可以化成小数来计算, 结果一样。

生5:老师, 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来推导法则的?

生6:书上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推导呢?

……

案例2 (B教师) :

师:这是整数除以分数, 请同学们想一想, 该怎样计算?

生1: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 (✕✕✕方法)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有局限性, 当除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 这种方法就不能计算出正确结果。

生3:因为分数除以整数 (0除外) , 等于分数乘这个数的倒数, 我猜想整数除以分数也可以用整数乘分数的倒数。 (✕✕✕方法)

师:这种方法究竟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下面的线段图)

师:根据上面的线段图, 你能推算出汽车1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吗?

师:从上面可以看出, 整数除以分数只要怎样计算就可以了?

生: (计算法则) (师引导补充)

生:老师, 我利用商不变性质, 同样可以推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同案例1类似) , 学生举例阐述。

……

课后反映:

生1:书上的方法仅仅是一种, 实际中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解答。

生2:我也能创造出✕✕✕计算方法。

生3:老师, 你想到我们有这么多方法吗?

……

《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体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案例1教学, A教师表面上看突破了书本的束缚, 以“商不变性质”推导法则。但深究一下, 不难发现, 教师为学生学习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 形成解题的思维模式, 导出计算法则似有水到渠成之感, 但实际上教师取代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 学生在固定的轨迹中学习感受数学, 学生变成了“操作工”, 失去了自身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难怪乎, 学生有那么多感想。而案例2的学习, B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问题, 合理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 (表现为三个层次的思维训练。第一层次, 直觉思维。由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猜想到一个数除以分数也可以用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第二层次, 形象思维。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从而借助直观图展开思维, 培养了形象思维能力。第三层次, 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联想“商不变性质”的旧知探索创造出新知, 这种解释深刻而富有创造性。一方面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新旧知识的沟通应用能力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展现。另外, 渗透了“猜想—验证”的科学思维方法) ,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渐进式探索学习过程, 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在观察、分析、发现的交流中获得数学经验, 数学能力得到了发展。

3.“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三

【关键词】“分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48-02

一、学习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通过自学、共同探讨,让学生了解分数是怎样产生,理解并掌握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的含义。正确读写分数。通过一些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合作意识,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2.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分数、分子、分母所表示的意义。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数的产生。

师:把四个鸡蛋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2个)

把两瓶牛奶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瓶?(1瓶)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呢?能用整数表示吗?(不能)那可以用什么表示呢?(1/2)板书。(1/2)是一个什么数?(分数)

關于分数,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二)理解分数的意义。

做一做、想一想。

1.师:现在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物体,可以是纸条、圆片,你能不能通过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圈一圈、分一分等方法,并用彩笔涂上色(或斜线),表示出一个你学过的分数。

2.教师巡视,展示。

3.学生汇报。(同时展示到黑板)

4.小结:这些分数都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让一位学生把一个整体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让他说说是怎么想的。如把一个西瓜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5.通过实物让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求平均的一份或几份。

6.师:我们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一个苹果是1/4,4位同学每人得1/4,那么8个苹果可以看着是1吗,你还能分得它的1/4吗?(每人得2/8,也是1/4)

7.师:谁来归纳分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说出:把单位“1”的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

8.通过实物演示,板书数字,根据数字理解什么叫分子、分母、分数线,并分析它的意义。

9.通过课本和课外习题让学生做一做,巩固已学的知识。

(三)回顾总结,质疑延伸。

1.分数是怎样读的?先读什么?再读什么?分数的正确写法?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你还想知道什么?

4.布置课外练习题目。

三、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联系生活,逐步抽象分数意义

教学中,我借助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苹果、牛奶,引导学生先认识各个分数的具体含义,再逐步抽象。最后让学生结合这些具体分数的含义,在想一想、议一议的活动中,不断提炼对分数的认识,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整个学习过程遵循了学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2.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动手操作,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教学中,让学生用圆片摆一摆,表示自己想要表示的分数这个活动,用圆片当学具操作,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小组交流,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本环节不仅满足了学生手脑并用的学习需要,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

3.关注学生情感发展,激发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我将分数表示方法的演变过程用猜数的形式引入,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新知的建构做好了积极准备。在课尾练习环节,以拿糖果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再一次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到顶点。

四、结束语

4.《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四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算理,总结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看到下面的分数,你都想到了什么?

瓶        吨        米

二、新授

(一)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出示一张10平方分米的长方形的纸

(1)列式计算:2张这样的纸,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10×2=20)

5张这样的纸,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10×5=50)

8张这样的纸,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10×8=80)

(2)讨论:  张纸的面积是多少呢?表示什么意思?

10×     表示求10的  是多少.

(3)  张纸的面积又怎样求呢?  张纸的面积呢?怎样列式?每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

(4)谁能说一说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2.出示例2

一个水杯装水  千克.一瓶桔汁  千克,3瓶、  瓶、  瓶分别多重?

(1)学生分别说出怎样列式,每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3   表示求3个  ,也就是求  的3倍是多少.

×    表示求  的一半,也就是求  的  是多少.

×   表示求  的  是多少.

(2)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巩固练习

(1)一根木棒长  米,2根长多少米?  根长多少米?  根长多少米?

(2)列出乘法算式:80厘米的  是多少?     的  是多少?

(二)推导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法则

1.教学例3

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  公顷,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2.读题,说一说  公顷、  小时分别是什么意思?各表示什么?

3.怎样列式求  小时耕多少公顷?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

求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就是求  公顷的  是多少,把  公顷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一份,结果是  .

计算:  ×  =  =  (公顷)

4.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呢?

×

求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就是求  公顷的  是多少,把  公顷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三份,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三份,结果是  .

计算:  ×  =  (公顷)

答:  小时耕地  公顷,  小时耕地  公顷.

5.练习: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  公顷,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  =  =  =  (公顷)

6.根据刚才的计算,说一说分数乘分数应该怎样计算?

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三、巩固练习

(一)做一做

(二)计算  ×4,6×  ,指名板演,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整数可以看成分母为1的分数,因此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与分数和整数相乘.

(三)做一做

8×         ×9       ×

四、布置作业

(一)

(二)1.  吨的  是多少?

2.  米的  是多少?

3.  千克的  是多少?

4.  公顷的  是多少?

五、板书设计

一个数乘分数

教学设计点评

5.《一个数除以分数》 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推理过程,运用转化的思想领会计算方法的来由。

3.熟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加以运用。

4.培养分析、推理、辩证思维等能力。

教学重点: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推算过程。

[评:目标表述具体、简便,便于检测和评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说出各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结果。

÷3 ÷4 ÷2 ×5

(2)说出应用题的算式及所表示的意义。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根据分数除法意义,把下面乘法算式改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45× =18 × =

2.设问。

(1)上面所写出的除法算式中,哪个是分数除法?

(2)我们已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的分数除法,那么,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

3.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看谁最先学会。

[评:复习、设问、揭题紧密相联,设置新旧知识矛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二、新课教学

1.讲解算理。

(l)出示例2。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列出算式:

①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应列出怎样的算式?

②板书:18÷

③想一想能不能按照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计算?

(4)讨论算法。

①根据题意画出思路图:

②分析:

a.已知 2/5小时行18千米,求1/5 小时行多少千米,该怎么算?(18÷2)

b.18÷2,还可以写成什么算式?(18×1/2 )

c. 1/5小时行“18×1/2 (千米)”,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又怎么样?(18×1/2×5)

d.18× ×5中的“×5”是什么意思?

e.这个算式还可以写成什么算式表示?

③板书:

18÷2/5 =18×1/2×5=18×2/5

④观察思考:

a.这个等式前后有什么变化?

b. 与 是什么关系?

c.由除法转化为乘法,说明了什么?

d.从“18÷2/5 = 918 × 1”这个等式,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教师小结:由上例可知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板书:18÷ =18× =45(千米) 答:(略)

(6)做一做。

12÷3/5 24÷2/3 1÷5/7

[评:以除法转化为乘法为思路,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思考,强化认识过程,注重理解,不轻易下结论。]

2.研究算法:

(1)出示例3:小刚3/10 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指名学生板算:

14/15÷3/10= 14/3×2/3=28/9=3又1/9(千米) 答:(略)

(4)师生研讨:

①列算式的依据是什么?

②算式中的“÷ ”为什么可以变成“× ”?

③整数或者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时分别转化成什么样的计算?

④怎样验证这种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⑤指名学生板算出验证过程:

14 1 1 3

× = × = ÷ = × =

3 5 5 2

⑥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用一句比较恰当的话来叙述吗?让同桌学生相互议论,再指名回答。

⑦教师板书: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原分数的倒数。

[评:采用让学生自学、尝试、验证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能因素,调动了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3.概括法则。

(1)出示: ÷9 9÷ ÷

(2)学生独立计算。

(3)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算并说出计算方法。

÷9= 1× 3= 9÷ = 93× 1=12

÷ = 1× 2=

(4)观察议论:

①上面三道题分别叫做什么除法题?

②上面三道题的计算方法与过程相同吗?为什么?

③想一想,计算分数除法能否找到一个统一的法则?如果有,那么这个统一的法则是怎样的?

(5)启发概括:

①板书: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②齐读法则。

4.看书质疑。

5.强化论证。

(1)启发思考:

①这个计算法则,除以上我们研讨的推导方法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推导出来?

②当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时,除数是什么数算起来最方便?

(2)师生共同议论:

①出示: ÷

②怎样使这个算式中的.除数变成1?被除数应怎样?

③板书:( × )÷( × )= × ÷1= ×

④让学生各举一例动手验证一下。

[评: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可以促进知识的发展。对法则的概括统一和进一步的强化论证法则,就说明了在数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联系规律,从而促进知识的沟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 )。

(2) ÷ = × (3) ÷ = ( )

(4) ÷ =( )×( ) (5) ÷ =

2.判断。下面各题如果有错误在( )更正。

(l)9÷ = 93× 1= =6 ( )

(2) ÷3= ×3= = ( )

(3) ÷ = 1× 1=4 ( )

(4) ÷ = 2× 1= = ( )

3.口算抢答题:

(1) ÷3 (2)3÷ (3) ÷

(4) ÷ (5) ×2 (6)6×

(7) ÷ (8) ÷

4.记出下面各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 - × ÷

5.独立计算。

÷10 21÷ ÷ ÷

[评: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练在点子上,层层推进,在运用法则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认识,深化记忆,形成知识。]

四、全课小结

1.一个数除以分数包括哪些内容?

2.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略)

6.《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篇六

他的教学思路独特,简洁。出示几个简单的分数,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乘法算式并尝试计算,在有了多种方法算出答案后进行横向比较,得出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与化成小数进行计算最后的得数是相同的,由此说明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这种方法是可以计算。然后又通过纵向比较得出,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的方法计算分数乘法不仅适合全部这种类型的计算,而且比较简便。紧接着徐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画图来验证这种方法为什么可行,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目的,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与空间。与前一节课有着截然不同的探索步骤。

探索步骤的不同,是因为今天有了前一节课做铺垫。课一开始徐老师就展示了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然后就很自然地引出分数乘分数的一道题,让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发展新知识,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促使学生形成优化的认知结构。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但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恰恰是学生所不理解的,所以这才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徐老师采用了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画图验证,从中也让学生有探究的需求,让我们刚刚得到的抽象知识用直观的图画,形象地展示、说明。这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索、解释新知的过程,是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着学生进行反复的验证,说明,解释,然后归纳,概括,最终反映出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算法的真正含义,不光突破了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探究精神。最可贵的是,在懂得这个算理后,徐老师引着学生又回到起点,看看整数成分数的乘法,原来它也适用这种方法,使学生更加了解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是反映计算分数乘法普遍规律的一般计算法则。

虽然学生要学的知识是前人发现的,书上写的明明白白,但对于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因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作为数学教师也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由此可见,在新知生长点的教学环节中,留下适当时空,让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很必要。

7.《分数乘分数》数学教学反思 篇七

周四下午小组内进行了课前备课,因为这节课的的学习目标有两个,(1)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2)一个数乘分数的的计算法则,文本上首先出示的是一个工人师傅每小时刷一面墙的,小时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列式没有问题,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时间,也就是×,但是这节课的难点不是列式,而是如何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通过备课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来突破难点,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是直接出示例题让孩子列式,再出示动手操作的步骤和自学问题分别是(1)拿出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用直尺找到这张纸的,并用斜线画出来,(2)再把这张纸的平均分成4份,找到它的,用双斜线画出来。(3)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知道的?(4)观察×怎么等于的,自己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5)从刚才的动手操作中你发现的表示的结果就是×,自己说一说分数乘分数的意义。自主学习后小组再合作交流,最后的疑难解答环节,再让孩子们提问,突破难点。

上课的过程中我是这样来操作的,动手操作环节,孩子们都在同桌的帮助下找到了,以及的,但是对于法则和意义的理解孩子有点含糊不清,我想如果这节课加上直观的课件演示一张纸的和的的过程,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这节课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8.《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八

不久前,在教学分数乘分数时,有一些反思,现整理如下:

}案例一

浙江版教材是这样安排和处理的:一台饲料粉碎机,每小时粉碎饲料1/2吨,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引导学生想:3/4小时粉碎饲料多少吨,就是求1/2吨的3/4是多少,算式是1/23/4。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1小时粉碎饲料1/2吨,1/4小时粉碎1/2吨的1/4,就是把1/2吨平均分成4份,取中的1份,也就是把1/2吨平均分成(24)份,取其中的1份。3/4小时粉碎1/2吨的3/4,就是取3个1/ (24),结果是 ,最后师生归纳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反思一】

这样的安排侧重于意义的学习,但由于例题的安排缺乏一定的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比较枯燥和抽象,很难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习。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出发,基于这样的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这样的处理:

〖案例二

先创设问题情境地,分数单位乘以分数单位。课件出示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米。然后,在正方形一角又出示一个小长方形,请大家估计一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大约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学生猜测、估计)。课件出示背景格子图,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来整个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20份,而这个阴影部分恰好是1/20平方米;这个格子图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和5份,即:这个长方形阴影的长和宽分别是1/4米和1/5米。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那么1/51/4和1/20平方米之间有什么联系?你有什么想法?指导学生进行交流

【反思二】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掌握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孔企平说,我们在课堂里讲的数学学科与数学家研究的数学是有区别的。数学家研究的数学学科是从概念、公理、定理出发的以逻辑体系为基础的数学,而我们给学生讲的数学则更多地建立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是这方面生活经验的升华。所以,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但这样的设计显然对算理的学习不足,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也是不足的。另外,所有这一切,包括图形和数据,都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的所有猜想与活动都是在老师所划定的圈子里进行,虽然我精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索的情境,但是,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案例三

活动与问题:1、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涂上颜色;再把这张纸的1/□看作单位1,表示出它的1/□,也就是1/□的1/□,把折出的1/□涂上然后把这张长方形展开看一看,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把刚才折纸的操作活动用算式表示出来吗?3、猜想与验证:涂两种颜色的阴影是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打开折纸并验证。4、把学生的算式和结果尽可能多的都写在白板上。5、小组讨论并发现规律。

【反思三】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让小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因为这样做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使他们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概念和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践中设计本课时,有以下三个想法:

1、开放式的教学设计。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1/□,可千万不要轻视这个小小的□,它给学生的很大的空间和权利。我们常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就是在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有了大胆的猜想才会更有继续研究的欲望。

3、在亲身活动中感受数学。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案例三的设计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把较复杂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用折纸这一直观动作进行反映,有利于学生感受和理解计算方法。

9.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篇九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3)计算时能约分的一定要约分。基于以上的目标,我给自己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予以实施,下面想和大家交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一、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部分:

师: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来做一道思考题。

(在黑板上板书算式:2×3= 下面的学生本来神情紧张,看到我出的“思考题”是这样一个题目,都忍不住笑了,有几个口快的早已喊出了答案:6!6!…)

师:是啊,答案是6,看来这个思考题难不倒大家!其实,对于这一题来说,不用乘法,用加法我们也可以把它计算出来,知道算式是多少吗?

生1:2+2+2

生2:3+3

生3:1+1+1+1+1+1

生4:1+2+3

(下面有几个同学举手还要说,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嘀咕:这不成凑得数的了吗?我也知道学生开始错误地“发挥”了,我把他们拉回来,让学生思考,如果是用2×3这个算式来表示的,黑板上老师板书的算式哪几个是对的,哪几个是错的?然后在学生的纠错中擦去错误的算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由于过分的“激动”而忘乎所以,所思所想偏离了我的教学课堂,在学生偏离了课堂之后及时地把学生拉回来固然重要,但如何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不偏离课堂呢?我真应该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师:(指着2+2+2)知道这个算式的意义吗?

生:表示3个2是多少?

师:那这一个呢?

生:表示2个3是多少?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不过通过这个题目,我觉得学不学乘法无所谓。(下边的学生一愣)因为我觉得加法计算也行,没必要用乘法来计算啊?

(下面的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几个学生把手举的高高的,要求发言。我请了翟卓起来说。)

生:不对!那要是1000×1000就不能用加法算。

师:不能,怎么不能?我也可以列加法算式。

(于是我就开始在黑板上板书:1000+1000+1000+1000+1000+1000+…,写了不多个,下面的学生就开始叫了,老师,不写了!老师,不写了!…于是我也装作疲劳状,向学生承认:看来还是乘法简便!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

师: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整数乘法的意义,那分数乘法呢?下面就我们一起来研究。

(师出示例1,审题后)

师:你会列式吗?

生1: ×3

生2: + +

师:看第一个算式,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不同,它是分数乘整数。联系刚才回忆的整数乘法的意义,你能知道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吗?

(生稍思考后)

生:表示3个是多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第二个算式的。

(师及时总结,沟通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

思考: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我兜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有没有必要?对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这一个知识点,是教师讲授性教学,还是在学生的回忆探究中获得?我这样兜了一个圈子之后,学生就已经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还是从整数乘法的意义中“套”过来的?我觉得,这么一大堆问题,我似乎都回答不了。但值得肯定的是,在后来的练习中进行检验的时候,学生回答的都还是不错的。

★ 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 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 分数乘整数练习题

★ 新人教版分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 小数乘整数的教学反思

★ 《分数乘分数一》教学反思

★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

★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 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整数》说课稿

10.分数连乘教学反思 篇十

课堂是按照这样的几个环节设计的:

一为复习铺垫,为新课做准备;二为提出和课本同步的尝试题;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四学生尝试练习,检查自学效果;五学生讨论交流尝试练习,说说为什么这么做;六教师评讲、引导总结归纳;七为课堂反馈练习提高。

整节课,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主动学习探索新知。

课前备课,虽不是挖空心思,但也费尽脑力了。课本78和79两页知识点较多,有连乘、连除、乘除计算,还有分数混合运算应用。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尝试学习,我认真研读教材,翻阅人教版相应的课题,仔细研读教学用书和他人教学案例,翻阅自己的以前所做的笔记,最后把课本浓缩的知识一一挖掘出来,让课堂目标变得单一明了。

课堂回顾:

一、在自学环节,总是担心学生自己学不会,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本78页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信心有点动摇。还好,坚持了原来的想法。回顾以前的课堂和这节课,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不善于向同学或老师提问题。比如“这个是怎么计算的”、“这步计算,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在碰到不理解问题的时候,不敢甚至不会求助。这除了师生关系影响外,更多是“提问”这个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没有做好。如何让学生学会求助,这是一个要尝试解决的问题。

二、这一个关于学生讨论交流引发的问题。习题做完后,学生的一个鲜明举动是高举小手并“老师,是这样做的吗?”。在你的课堂中,请留意这一点。当然,学生完成练习后,问老师是很好的一件事——能把想法告诉老师,从而得到肯定——这是一种被动的肯定。我们能不能针对这个“被动”再做些动作呢?比如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来自其他人的肯定。这种肯定就先来自他的同学、好朋友、好伙伴,而不仅仅是他的老师。这就需要有时间有空间让学生去讨论交流。

我是这样处理的:当学生完成练习之后,就可以自由下座位,找自己想找的同学讨论交流解题方法和过程,最后统一答案。当然,整个课堂需要学生做到令行禁止,不然课堂纪律会比较乱。和学生约法三章,当听到老师说回座位等停止讨论的信息时,没有马上按要求做的,下次将不能在课堂上离开座位。学生也是愿意接受的。如果学生直接来找老师交流答案,当然你可以建议他先和其他同学讨论交流,统一答案后再回来和老师交流。

上面有些是本节课的额外语。今天的课堂,只看到那么一两个人敢离开座位,说明学生还是很守纪律却又比较胆小的。总想:公开课也让学生大胆离开座位讨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同桌或前后四人。

三、本节课的连乘计算脱离了情境题,为了计算而计算,没有让学生结合例题说一说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虽然学生学会了连乘计算,但没有联系实际问题解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课堂教学机智不足,缺少有效调整。在绝大多数学生熟练掌握连乘计算之后,还是按着教案上课,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跳开教案上课,导致后面的练习趋于简单,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

1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篇十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5,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中连续进位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7×8+5=6×7+4=4×9+7=8×6+3=

2、笔算

(1)出示214×5,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1人板演。

(2)集体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个位上时怎样算的,十位上为什么是7?

(3)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1)出示情景图: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时114分钟,这颗卫星绕地球9周要用多少分钟?

(2)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独立列式)

(3)你会算出结果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

(4)反馈交流:你是怎样算的?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计算过程,同时要结合提问:为什么要向十位进3?为什么9乘十位上的1还要向前一位进1?积的百位和千位上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5)验算:请你们用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6)比较复习题:这一题和我们刚才做的一题又什么异同?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笔算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连续进位),要计算这样的题目,应该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计算过程,重点要让学生说一说第三题:为什么十位要向百位进“4”,百位要向千位进“2”。

小结:做连续进位的乘法,要注意把每一步都算对,弄清应该向前一位进几,然后再横线上写几,算出是多少。

2、练一练--2

指名3人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有错的.学生说明原因,然后改正。

3、练一练--5

(1)学生观察,说明错在哪里?让学生说说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什么?

(2)学生独立进行改正。

4、练一练--2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的内容与前面的学习内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计算这样的题目,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12.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篇十二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范文一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算理难度就比较大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巩固和进一部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首先在复习中,通过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1/2,再取1/2的1/4和3/4,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接着以2/3×1/5、2/3×4/5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教学中我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推理等活动,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通过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相结合。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课教学中就显得尤其重要了.纵观教材,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例如分数乘法前两节课中是利用具体的实物图形,帮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分数乘法第三节课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使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

经历探究过程,优化互动生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统整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这里关注了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在两个班的上课中,关于分数乘分数法则都有不同的验证和说明的方法出现,这些方法远远超出课前的预设。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的更主动,潜能发挥到了极至。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范文二

本节课《分数乘分数》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的内容,重点是巩固和进化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数学目标。对于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得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1)、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2)、以3/4×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在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积累认知。整体教学的效果很好。

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分数计算过程的探索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好。

学生在计算分数乘分数时能根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过程的约分,部分学生的约分意识不强,如3的倍数,7的倍数,甚至更大质数的倍数,学生不知道约分,使结果不是最简,还要加强训练。

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范文三

本节课内容是《分数乘分数》,它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难点。教学设计中主要是突出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直观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

首先在情境中,先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然后通过直观演示,依次折出长方形纸条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并让学生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初步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由于学生已有了分数乘整数的基础,所以不难猜出结果,接着就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感受分数乘分数为什么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再借助教材中“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算式与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类似几道题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小结分数乘分数的方法。在计算法则的发现上,因为在前面花费了许多的笔墨,到法则的形成时,就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五个算式让学生观察“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由于本节课只是初步让学生通过折纸活动感受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整节课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学生“折一折、涂一涂”的直观感受上,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于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整个教学的流程是非常清晰的,由复习到新授再到练习老师都对教材进行了很好的研究,并且非常熟练自己的教学程序。

上一篇:现场奖罚管理办法下一篇:请求协助调研的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