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8-05

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13篇)

1.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农村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鲁甸县龙头山中心小学曹德权

调查时间:2011年8月

调查地点:鲁甸县龙头山镇龙井村

调查对象:受污染者

调查人:曹德权

调查内容:农村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口头采访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使

之日益完善,服务于民,使被污环境得到改善。

调查步骤:1.拟定问卷

2.发放问卷,口头采访。

3.回收问卷,分析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目前农村的环境状况

近几年来,我县广大农村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导下,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产业进一步调整,农业现代化水平,产业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环境有了大的改变。到2006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1.8平方米,比1999年增加10平方米,新建、改建公路1264公里,建设沼气池1万个,打深水井28眼,解决了28个村群众的饮水问题。2000年以来,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300平方公开i,全县绿化面积不断加大,森林覆盖率达到26℅,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今年,县委、县政府把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环保的重中之重,加强环境整治力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力推进综合整治工作,但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距我县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尤为突出的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一部分地区空气污浊,粉尘含量高,群众难以呼吸到新鲜空气,特别是居住在大工厂附近的群众。第二是一些地区土壤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控制,有机质含量不高,肥力下降;部分土壤受到污染,重金属含量超标,1

2005年来,我县耕地面积为16万多公顷,其中,几污染面积为2200多公顷,占耕地面积的0.77%。第三是有些地区水质较差,群众饮水不安全。第四是部分地区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一些企业在开采资源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致使一些地方出现塌方、裂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水土流失,植被受到破坏。第五是村镇规划不到位,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特别严重。

二、我县现在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城市农村转移,加速了环境污染进程。在我县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污染向农业转移,城市污染向乡村转移的趋势比较明显。一是污染型企业向乡村转移。二是城市部分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超标排放。三是城市垃圾在近郊农村堆积,造成周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二)重点污染区域、行业,加重了环境污染。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采取了 “一控双达标”、关停“五小”等大规模的污染治理行动,但由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以及产业结构等原因,乡镇企业的污染仍然在加重。新兴煤矿场,昊丰水泥厂、副达造纸厂等这些重点污染区域和污染行业。这些污染区域和行业中的企业大部分规模化程度低,设备简陋,能耗系数高,环保投入不足,“三废”排放量大,加剧了这些地区的环境污染。

(三)重发展轻环保的思想,导致了环境污染。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些基层干部缺乏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意识,对保护环境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严重的重发展轻环保思想。有的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环保工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实际行动,一些企业和农民缺乏环保意识,不能用环保理念维护自己的家园,更不能规范自身的行为,为了获取自身利益,不惜污染环境。

(四)村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加剧了环境污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集点规模迅速扩大,由于一些领导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短视行为,造成绝大多数村镇缺乏长远、整体规划,有的虽有规划,但缺乏环境影响评估,我县80%以上的村镇建设至今仍处于无政府状态。以致形成“有新房无新村”的反差现象。

三、加强农村环境整治的几点建议。

在城市显著改善的今天,农村环境问题相比而言越发突出,无论是从改善

我县总体环境质量的需要,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需要考虑,都必须重视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因此,对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村镇规划和实施力度,从设施和制度上解决污染。我县应把

生态村镇建设作为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指标,做好村

镇生态规划。在规划中要把农村环保设施建设纳入到公共建设。

按照农村现实条件,分布实施,首先要从解决垃圾和污水处理入

手,加快个村镇的污水处理建设。建立“村收集,镇运输,县处

理”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家里农村卫生保洁制度,抓好生态文

明村试点,逐步推开。

(二)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污染。要借中央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我县农村工作的实际,要采取多种

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宣传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等,使人人都了解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危害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加大环境管理和治理力度,从重点污染源着手治理污染。一是严

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新污染防治。二是要积极开展治理违

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严格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

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管理可逐步推行集中治理,综合利用模式

“种养平衡区域一体化”。四是要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的有效处

理。加快治理排污企业,关停城郊农村私设垃圾场,阻断城市污

水向农村转移途径。

(四)制定农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依法防治污染。我国的环境保

护法,农业法等有关法律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予以规定,但由于它

们比较原则,针对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和有效实施,我县应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使农村的环境保护

工作真正纳入法制轨道。

总之,在保护农村环境中,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发挥好政策引导,法律督导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同时要组织,协调社会各个方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

供舒适环境,是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真正实现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生态与社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面貌。

2.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依安县地处松嫩平原北缘,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面积3685平方公里, 16个乡镇148个行政村人口37万, 拥有农村劳动力21万, 主要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依安县现有耕地318万亩, 2006年转移3.5万户, 涉及人口14万人, 流转面积84万亩。流转形式有转包、转让、出租、代耕等, 其中转包和代耕是流转的主要形式, 转包占流转总数的80%, 代耕占流转总数的5%。从流转机制上看, 自行发包占90%、政府组织占5%、委托代包占5%。从土地流转关系上看, 口头协议、签订合同、第三者证明三种情况都有, 但90%以上的农户都签了流转合同。流转期限1年、2年、3年期不等, 也有长期的, 但大多数都是3年期以下, 占85%。

2 农村土地流转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原因

2.1 土地流转纠纷多。

究其原因, 一是农村土地流转不依法进行。土地流转应在乡镇人民政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指导下、在村委会协调下进行。承包方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应当与受让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书面流转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但大多数农民土地流转都是在私下进行的, 并没有向发包方提出流转申请, 签订流转合同的也不向发包方备案。他们认为土地经营权是自己的, 没有必要向村委会申请或备案, 造成村委会无法进行协调、指导, 引发一些农民间的矛盾和纠纷, 无法有效解决;二是流转行为不规范。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 农户不愿意村委会介入他们的土地流转, 村委会感到费力不讨好, 对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也不对农户签订的流转合同进行指导。

2.2 思想认识不足、观念落后。

当前, 仍有部分农民满足于过去那种“七亩地, 两头牛,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只求有吃有穿过得去, 能够年吃年用就可以了, 缺乏“富而思进”、“快富大富”的意识, 老守田园过日子。另外, 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缺乏对土地流转重要性认识, 没把土地流转作为一项主要工作, 去积极协调和帮助, 而是无所作为, 任其自然, 使土地流转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状态。

2.3 承包地分散影响土地流转。

由于农村土地实行家庭承包, 面积小, 地块分散, 好坏搭配, 每户承包地少则几块, 多的八、九块, 除自身经营管理不便外, 也为土地流转带来了极大影响, 不便于形成片, 集中规范经营。

3 土地流转的意义和作用

3.1 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 农村土地已由过去的生产资料单一性质变成了生产资料与生产资本的双重属性, 使农民对土地由耕种到经营成为可能;国家实施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 尤其是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 “一免两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 调动了农民科学种田、规范种地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 使分散的土地得到集中, 形成了规模, 防止土地荒芜, 实现了土地规模化和集约化,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2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随着土地流转的多样化、规模化, 种养的特色化, 要求的生产条件, 技术条件大幅度提高。规模经营必然促进资金与技术密度高度集中, 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3.3 促进了农村经济产业化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吸引规模开发, 规模经营土地, 进行区域化种植, 特色农业的生产,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3.4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土地成功流转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 不断向外转移, 进入城乡务工经商, 安心打工挣钱, 甚至投资置业, 减少了农民富裕了农民。

4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4.1 转变观念, 切实解决干部群众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的问题。

思想认识的程度决定着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质效, 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高效流转,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方面, 应解决基层干部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的问题, 应当引导基层干部把土地流转工作重视起来, 千方百计抓好这项工作, 切实维护好农民权益, 并以此为契机,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水平。另一方面, 应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让他们明白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应当保值增值, 流转后土地的平均产出率和效益不应该低于现在水平。

4.2 因地制宜, 进一步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式。

推进农村土地进一步流转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水平。一方面, 科学引导流转,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应该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转移, 甚至是农业经营公司和主要龙头企业;引导畜牧业生产大户、流通业大户以及一些生产投入不足的农户把土地流转出去。其次是探索好经营形式。现阶段的主要形式就是把农民流转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优先向大户集中, 培育家庭农场式农庄。有条件的地方, 也可探索“公司+农户”的企业化经营模式, 农户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等方式与龙头企业结成一体化程度很高的企业化合作组织。同时也可探索农户联合经营和合作经营的形式, 促进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集中, 做大农业化比较效益。另一方面, 规范组织流转, 解决好后顾之忧。在工作推进方法上规范, 注重引导和服务, 尊重农民的意愿, 宜转则转, 不搞强迫命令, 不搞“一刀切”, 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在土地流转的程序上规范, 凡是流转的土地都应严格按照《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国家有关政策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做到流转程序合法、合同规范、手续完备。坚持农户申请, 选择对象, 双方协商, 集体协调, 签定合同, 并报村或乡镇管理部门备案的土地流转程序, 以便于乡村组织对土地的管理。尤其是签定合同必须规范, 具有法律效力, 内容要包括流转土地的坐落、面积、质量等级、流转年限和起止时间、土地用途、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等条款。这样既可有效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也有利于协调好农民与乡村组织的关系。

4.3 强化责任意识, 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

推进流转不是目的, 让农民增收、让经营增效才是终极目标。这就需要各级组织对流转双方都要“扶上马, 送一程”。一是为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服好务。各级组织应当因户而宜, 积极为农民找致富门路, 能够外出打工的, 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搞好相关培训, 有目标地向外输出;能在就地务工, 选好带头人, 成立劳务协作组织, 就地劳务增收;有发展畜牧业意向的, 在争取中长期贷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和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多加力;对于那些从事流通、加工业的农民, 在税收政策、市场信息等方面扶持、多提供。只有这样, 以土地流转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带动农民多元增收的目标才能实现。二是为土地经营者服好务。规模经营需要科学投入, 需要多方面支持。对于种植业贷款, 应向种植大户倾斜。同时, 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良种良法应用与推广、市场信息等方面, 切实给予支持, 并且有针对性地加强农业大户经营区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真正让这些大户以规模土地创造出规模效益, 带动我县农业生产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

4.4 贯彻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一是坚决贯彻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 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 积极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农村土地长期、有序流转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指导。各级农经部门应加强对村级组织的指导, 指导村级组织如何按规范的流转程序, 在双方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签订流转合同, 保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制定规范的流转程序。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制定出适应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的工作程序, 便于操作;四是搞好宣传。采取培训村级干部、发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让农民明白如何进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三

随着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出外打工已成为农村青年的首要选择,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而生,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为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了冀南地区的5个村子,走访入户,展开留守儿童情况的相关调研。通过与村民、村干部、留守儿童监护人及留守儿童的走访,调查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被随机抽样调查的5个自然村,共有住户1802户,总人口7968人。第一个村,人口1900人,留守儿童数达20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10.53%,是本次调查的5个自然村中比例最高的;第二个村,人口2600人,留守儿童数达23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8.85%;第三个村,人口为520人,留守儿童数达42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8.08%;第四个村,人口有2227人,留守儿童数为50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2.25%;第五个村,人口数721人,留守儿童数仅1人,占本村人口的比例为0.14%,为所调查的5个自然村中比例最低的。

二、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1.生活质量低下,卫生状况堪忧。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一是监管人的身体不好,没有精力照顾好留守儿童。二是监管人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受文化水平限制,缺少营养搭配的相关知识,衣服是否合身是否干净也是放任自流。

2.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疏导。由于家庭教育不到位,留守儿童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心理问题。走访中,调查的第二个村小学的王校长告诉人们,该学校四年级有一个男孩,在学校整天不说话,也不与别的男孩玩,经常受欺负,听课看着很认真,但是成绩一直倒数,后来才了解到他父母都出去做小吃生意了,他跟着爷爷生活。

3.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加上监管人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教育不够,导致孩子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得不到解决,日积月累,学习的积极性被打消,成绩越来越差。

4.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调查中了解到,监管人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存在拐骗、交通、打架、斗殴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同时,学校与家庭缺少沟通,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极易被忽视。

5.学校关注不够。通过访谈发现,学校均无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项管理办法。鉴于近期县域内有溺水事件的发生,暑假前各类学校开会强调不能游泳、不能在水源附近玩耍。但是针对安全保护性较差的留守儿童,却没有任何管理措施。

三、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调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原因来自于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社会方面:社会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农民工”工资住宿待遇的低下,使广大农民没有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家庭方面:家庭的务农收入不足以养活家人,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1.由于城市学校招生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愿意接收,父母也很难承担高额的费用。城市中一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本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甚至都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2.农民工一般在城市从事的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3.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根本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较大,难以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各项费用。

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家庭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父母外出打工时最好留一人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如果父母双方外出,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同时,父母与孩子的班主任要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商讨教育的方法。

2.学校发挥自身优势,多措并举关注关爱留守儿童。一是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并记录在档。二是加强沟通,学校与留守儿童监管人要保持沟通,定期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三是寄宿制学校对于留守儿童要成立专门组织或自愿帮扶组织,在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四是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从思想上技能上让留守儿童学会自强自立。

3.社会加强新闻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帮助。政府相关部门要号召爱心人士组建“爱心妈妈”之类的慈善团队,让留守儿童在学校在村内都能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五、结语

4.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调研情况报告 篇四

根据人行要求,我联社对自身农村支付结算手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现状

(一)目前情况

1、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

“新一代系统”上线以后,联社陆续为全辖16个营业网点开通了“农信银”业务系统和“农民工特色终端”业务,办理全国农村信用社异地卡、折存取款和查询业务,全国各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的小额取现业务。今年向人行提交了乡镇网点 信用社、分社、信用社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申请。介入后,将实现县级、乡级营业网点之间的业务畅通。提高小额支付系统利用率,通过小额支付系统办理公用事业缴费、财政各项涉农补贴资金、农民养老金发放等业务,让农民切实享受到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快捷和方便。

2、现代化支付手段建设。截止4月底,联社共发行银行卡66154张,其中在农村地区发行42984张。在全辖8个乡镇信用社驻地,均安装了自动取款机,提供24小时金融服务。在距离信用社驻地较远的乡村安装17台农民自助服务终端,解决偏远地区农民金融需要。今年以来,积极贯彻人民银行指示精神,为完成“双百”目标,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为农村客户提供足不出户的取款、转账、余额查询服务。截止4月,共审批通过41个乡村服务点,其中28个已经安装到位。在服务点内开展刷卡有奖活动,提高客户用卡意识。向农村个体商贩,中小超市、烟酒门市经营者等客户群体,推广手机银行(短信版)、个人网银等现代化支付结算手段。

(二)成绩与问题

从各项支付手段的使用情况来看,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因为安装时间较长,已经为当地农村客户接受,使用较多。财富在手卡因为使用简单,可以满足随时随地金融转账需求,也越来越多的为大家接受。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虽然均设在了交通便利的乡村超市、副食店、卫生室等地方,但由于农村客户持卡人数低、刷卡意识淡薄,担心银行卡丢失,无随身携带银行卡习惯,记不住银行卡密码等原因,即使有刷卡奖励,仍然使用不多。截止4月底,28个服务点中仅有2家发生了取款业务。个人网银在农村青年人员中,能够得到较多使用,但对于岁数比较大的客户,掌握起来非常困难,使用情况也不是很理想。

二、推广中存在的困难

从目前工作情况看来,困难主要存在于两方面。

一是客户对新支付手段的接受存在困难。农村客户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比较慢,农村年轻客户虽然接受快,但大多在外打工,在家的多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员。他们思想观念还是比较陈旧,习惯使用存折,能看到账户信息,信任网点,习惯到信用社网点办理业务,因此,对新的支付手段的接受存在抵触。

二是业务成本问题。由于新推广的业务不能为广大客户接受,使用率低,导致很多投入得到到应有的回报,造成很大的成本流失。例如,在一台农民自主服务终端的成本大约在2万元,工作人员每月补助1500元,一台POS大约500元,再加上各种辅助设备,开展的刷卡有奖活动成本等,但收效甚微,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负担。因此,除农村信用社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很少涉足农村支付建设。

这两方面的困难,阻碍了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及完善的步伐。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进度,争取“双百”目标的实现,今后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式。

一是扩大刷卡有奖的影响范围。自4月份开始,联社在助农取款服务点内开展“取款乐无忧,刷卡拿大奖”活动,中奖率100%。活动开展以来,收效不大。5月份以后,在下属网点、乡村服务点、行政村显著位置张贴海报,利用农村集市发放传单等方式,提高活动影响力,创造高涨的活动氛围,带动农村客户刷卡。

二是加强新业务、新知识的讲解。组织员工深入基层,利用农村集市,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在网点设立咨询台,随时接受客户咨询,增强农村客户对新业务、新知识的了解,提高其使用率。

5.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五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08年工作部署,区人大常委会教科委牵头组织了部分人大代表和教科委委员,组成调研组,于8月4日至7日,围绕农村人畜饮用水源保护、畜禽养殖污染状况、工业污染情况、面源污染和农村环保机构建设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调研,征求和收集了这些乡、镇人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实地调查和座谈,调研组对我区农村环保工作的开展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农村环保工作情况。

在自然条件上,全区农村多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降雨量比较充沛,水文条件较好,水利设施比较完善,适合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殖。目前,我区形成了以花草苗木、果品药材、水产养殖和农家娱乐休闲为主的多元化农村经济结构形式,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农村环保优化经济增长模式,把农村环保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施农村环保行动,推进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建设,逐步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全区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认真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逐步改善人畜饮水条件。区政府积极争取人饮工程建设和以工代赈项目,为全区各乡镇村组打凿水井,铺设输水管道,较好的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同时在建设上,实施排污处理与人饮工程相结合的方式,使农村人饮工程基本上达到环保要求。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开展了“一池三改”项目实施工作,积极争取上级国债资金投入到乡、镇沼气改建中,并结合沼气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人畜粪尿循环利用率有所提高,对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生态效益。同时,通过通村水泥道路项目建设,农村的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沿途村落及农户环保意识有所加强。

3、加强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减少农村大气污染。一是开展了禁烧宣传,在人口密集区域、村组和交通要道广泛张贴《禁烧令》,散发宣传资料,采取广播、刷定标语、悬挂横幅、工作通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二是各乡、镇与所辖村、组签订了禁烧责任书,实行领导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层层落实责任,并抽调机关干部组成巡查组,分片巡查,发现焚烧行为及时制止,并通报相关情况。三是利用稻草加工草帘和草袋,即消化处理了稻草,又增加了群众收入。四是推广了秸秆回收利用技术,秸秆氨化养牛技术、小麦油菜免耕盖播技术、食用菌袋料栽培技术和秸秆粉碎回田技术普及率逐年上升。目前,全区秸秆焚烧现象得到一定遏制,空气质量有较大改善。

4、抓好农业污染源处理。对上规模畜禽殖场地,抓好畜禽类粪便综合利用,一方面结合沼气建设,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另一方面结合果园建设,利用畜禽粪便给果树施肥,变废物为宝;第三是实施了循环处理,利用畜禽粪便壮塘喂鱼。

5、利用“创卫”契机,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区政府及其各乡、镇紧紧围绕“创卫”工作,认真开展城镇和农村村容貌整治活动,城镇以突出治脏,农村以治理“六乱”、开展“五清”、美化“四口”为工作重点,大力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并对村内主干道路和农户房前屋后进行绿化、亮化,提高了农民群众卫生、环保意识,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问题。

1、农村环境污染种类繁多,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一是生活垃圾污染。菜叶、瓜果、煤渣等垃圾基本采用空地、河沟、渠沟沿线丢弃,农舍边随意填埋或直接焚烧的方式处理。大部分家庭人、禽、畜粪便未经生化处理,直接排入水沟池塘、河道,或直接用作农作物肥料。农村垃圾围村、堵塞河道、侵填池塘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村容村貌和居民生活环境质

量。二是废弃塑料农膜污染。随着大棚农业的普及和地膜种植的推广,以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废弃塑料农膜、编制袋、农药瓶等回收利用率较低。三是秸秆污染。我市秸秆农业利用率(指秸秆还田、培植食用菌、填栏、用作饲料等用量)较低,秸秆废弃率较高,尤其是农作物夏秋两季露天焚烧情况仍有发生。

2、畜禽养殖业排污量大,部分地区综合利用率低。养殖业是我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农村分散喂养和规模化集中养殖发展较快,生猪存栏量近年来不断增长,但由于科学养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不到位,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利用处置率不高,直接排放量较大。一些养殖业集中的区域,特别是养猪成规模化村,养殖粪便和污水随意堆放和外排的现象比较突出,不仅污染农村的水体、大气环境,畜禽粪便中所含的病原体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3、农村水环境潜在威胁较大。由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使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水体。目前,全区农村及集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少,粪便经化粪池处理率较低,厨房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4、农药化肥使用量大,面源污染较重。当前化肥、农药的使用已成为农民提高粮食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测土配肥、科学施肥刚刚起步,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氮、磷、钾比例失调,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种植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使一部分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遭受污染威胁。

5、农民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有待提高。由于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长久陋习的影响,加之农村住宅建设规划滞后,缺乏必要的环卫设施,随意处置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低下。

三、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意见和建议。

1、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各级环境保护意识。一要提高乡、镇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环保工作措施和责任,推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做到有职能、有人抓、有制度。二要提高农民群众环境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环保的意义,用典型案例说明污染的危害。逐步在农村普及环境安全卫生知识,引导群众转变生产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地维护、建设良好的农村环境。

2、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一要大力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按照“村收集、乡镇中转、区上集中处置”的运行机制,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二要积极开展农村污水治理。采用沼气处理技术,结合“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综合处理畜禽粪尿和生活污水。充分利用农村池塘、水田的自净能力,开展清淤保洁、养鱼养萍,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三要用循环经济方式解决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通过发展“畜禽养殖+沼气+作物”的生态农业模式,解决畜禽养殖污染,增加农村新能源和有机肥源。四要合理规划村镇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统筹考虑农村的村镇布局,按照资源有效配置的理念,将环保基础设施和饮用水源建设等优先配置到中心镇、中心村。

3、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在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基础上,组织开展以保护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的各项调查,进一步摸清我区农村环境准确状况和突出问题,以此为基础,统一编制近、远期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结合实际,分期实施。一要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建立垃圾中转站、垃圾焚烧炉、生态公厕,配置垃圾箱、垃圾运输车。要在土地出让金、城市维护费和排污费中划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配套污染防治措施的“三同时”落实;开征畜禽养殖排污费,并专门用于该产业带来的污染整治。三要大力推

进生态农业和特色村建设。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树立“经营村庄”的理念,要把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与开发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农耕文化等,发展茶果采摘、农家情趣体验等“农家乐”休闲项目。四要切实推广污染防治技术。基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强适用我区农村环境防治实用技术的研究,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的流失,减轻环境负荷。

6.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六

填表单位(公章):学校全称(含镇村名)

一、基本情况

(一)学校类型:村小,中心小学,初中,高中,九年制小,初中

(二)学生人数:人、寄宿人数 :人。

二、学校供水情况

(一)供水方式:自来水、自备井简易自来水、自备井取水

(二)水源类型:深水井、浅水井、泉水、江河、水库、塘沟、溪水

(三)处理方式:完全处理、仅净化、仅消毒、未处理

三、厕所情况

(一)厕所总数量座,其中无害化卫生厕所座。

(二)卫生厕所类型:三格式、双瓮漏斗式、沼气池式、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完整下水道水冲式

四、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情况

(一)平均每周产垃圾量kg。

(二)垃圾的处理方式:随意堆放、定点堆放、统一收集。

(三)平均每日产污水量M3。

(四)污水的处理方式:随意排放、排入河道沟渠、排入下水管网。

7.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概念界定

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当前的合作学习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斯莱文、约翰逊兄弟以及卡甘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内涵和实践模式由于研究角度不同也有不同的观点, 但总体上说,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提出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 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 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 以目标设计为先导, 以全员互动为基本动力, 以班级授课为前导,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的内部社会心理气氛, 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 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县及县以下农村中学。随着经济的发展, 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当前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艰苦, 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教学资源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在农村人口占50.32%的中国, 农村教育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乃至整个国家的进步, 因此关注农村教育成为迫切问题。本文着眼于新课程理念在农村学校的落实情况, 从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标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的使用现状、效果以及在使用时遇到的困难等三方面进行调研。

二、研究概述

本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以2011年度河北师范大学“国培计划——农村地区初中数学置换培训班”的教师为研究对象, 这些教师来自河北省各地市的农村中学, 且基本上是各个基层学校的教学骨干。其中乡村教师占75.2%, 城镇教师 (主要是县城) 占24.8%。教龄在25年以下的占94.4%, 教龄在10~20年的占58.7%。职称为中二, 中一, 高级教师的分别占43.2%, 40.0%, 7.2%。以上情况说明, 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能够反映农村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140份, 实际回收127份, 其中有效问卷125份, 回收率90.7%, 有效率98.4%。

三、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使用合作学习的现状

1.合作学习的使用情况。

调查表明, 在实践教学中, 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标准明确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已逐渐被农村教师所接受。如表1所示, 有70.4%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使用合作学习教学方式, 且其中有45.6%的教师能够意识到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 他们会针对自己所讲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 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将近30%的教师只是偶尔用或根本就没用过合作学习方式, 这说明农村数学教师大多认同合作学习的教育价值并在实践中践行, 但也有相当多的教师抱有排斥心理或怀疑态度, 如在访谈中, 有相当多教师认为, 采用合作学习“课堂容易乱, 教师不易驾驭课堂”, “小组合作的形式可能给学困生偷懒、说闲话的机会”, “极易造成差生边缘化, 造成两极分化”。事实上当问及“您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否会加剧学生学业成绩的两极分化?”时, 有33.87%回答“是”。当被问及“您的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时, 68.55%的受访者认为喜欢, 也有29.84%的老师回答“无所谓”, 继续被问及“若不喜欢, 他们喜欢哪种教学方式?”时, 21.21%的教师选择了“讲解——传授法”, 59.60%的教师选择了“引导——发现法”。可见, 这一部分教师还是倾向于在课堂上自主讲授。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些教师抵触课改, 僵化保守, 他们也在试图革新传统课堂,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的有效使用, 不仅要基于教师熟练掌握合作学习的操作模式, 更在于教师要深入系统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和目标实质。在调查中, 当被问及“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合作学习的”时, 有63.20%的教师选择是通过同事之间相互交流来了解合作学习的, 35.20%是通过到外地参观学习了解到的, 通过查阅文献、听专家讲座来了解的分别有16.00%、40%。由此可见, 虽然多数老师了解并在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但接受系统培训或深入学习的不多, 是否真正能够对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有深入理解和研究却值得怀疑。事实上, 在访谈中, 许多教师认为对于合作学习“缺少很专业的讲解和观摩, 大脑里没有一种明确的概念, 比较模糊”, 这与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的低效使用或只是形式化使用合作学习的现象不无关系。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达到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的活动, 因此在合作学习中, 首当其冲的是科学分组, “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是基本原则, 异质分组可以保证小组成员的多样性, 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认识不同的对象, 听取不同的看法, 分享彼此的经验, 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 可以激发出更多、更新颖的观点, 使全组成员形成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更好地达成小组学习目标。调查表明, 在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划分时, 59.06%的数学教师能够注意到“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这一原则, 将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也有31.50%的教师选择了同桌或前后桌一起讨论, 他们认为, 这样的分组简便易行。事实上, 目前有相当多的农村学校在安排学生座位时往往是成绩相近的学生排在一起, 上述建组方式实际上得到的是“同质小组”。另外在回答“在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没有明确分工时?”有60%的教师选择了“无”, 这就导致了在教学中出现合作无序, 随意化倾向, 无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效果。

合作学习的小组形式以及集体目标、团体评价等特征都意味着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更关注集体。在小组合作讨论后, 有47.69%的教师选择了让小组代表汇报成果, 采用随机提问和师生一起讨论组织教学的分别有29.23%、22.31%。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 有65.08%的教师更侧重于对小组集体成果的评价;也有19.05%、15.08%的教师更侧重于学生个人成果评价和班集体成果评价。这说明在实践中, 大多数教师都在尝试着评价方式的变革, 将常模参照改为标准参照评价,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小组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 努力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 使得整个评价的中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合作达标。但也有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还不太了解, 导致采取了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进而减弱了合作学习的评价功能。

2.合作学习的使用效果。

合作学习为提高学生的主体创造作用以及民主意识和平等参与机会, 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 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表5显示, 有90%左右的农村数学教师肯定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中差生对数学的理解以及提高中差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包括有很大作用和有一点作用) ;仅有10%的教师认为没作用或起到了反作用。有60%的教师认为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对中等生的学业成绩提升幅度最大;学优生次之, 占52.18%;认为学困生提高幅度最低, 占78.27%。可能的原因是在组织过程中学生参与不均, 合作不公, “部分学生成为看客、不参与, 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 得不到独立思考和建言献策的机会而被边缘化。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如表5所示的三个调查项目中, 选择“有一点作用”选项的比例远远高于选择“有很大作用”选项, 这说明合作学习的实际使用效果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期望值。分析其中可能原因, 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 合作学习的使用存在形式化、简单化的问题, 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教学效果的根本改观, 涉及各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单纯依赖教学方式的变革也不可能达到预期。

3.使用合作学习时遇到的困难。

表6表明,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 有79.20%的农村数学教师觉得课时紧张, 担心影响教学进度;有44.80%的教师因学生不配合而带来困难;受传统考试制度及评价机制的影响, 有36.80%的教师忧心使用合作学习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另外, 由于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必须照顾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较高, 否则课堂就会出现混乱的局面, 从而使预定的教学目标难以达到。调查结果显示, 有35.20%的农村数学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时, 因自身课堂驾驭能力不足而存在一些困难。

四、研究结论

1.新课程理念被农村中学数学教师认同并努力践行。

虽然教学条件落后, 信息闭塞, 学生学习基础差, 但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村一线数学教师对于新的教学理念普遍认同, 并积极寻找各种途径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主动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更有相当多教师不盲从、不教条, 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反思, 寻求适合的教学方式。事实上, 教学中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学情境的万能方法或模式,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与特定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 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自有其优势和不足, 只有根据具体教学情境, 与其他教学形式有机整合, 灵活运用, 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另一方面, 重“教”轻“学”的现象也不容忽视。一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对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借鉴不够深入, 有抵触或怀疑的心态, 把探究、合作作为某种“点缀”——“小组合作学习只在公开课时运用”,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依然奉行“教师中心”、“教材中心”, 出现“重大纲, 轻课标, 重知识轻能力, 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 没有真正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第一位。

调查表明, 虽然教师有革新课堂的愿望, 但由于担心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会“影响教学进度”、“影响考试成绩”而却步, 说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及其衍生的评价机制依然制约着课堂改革向纵深发展, 教师自身素质等主观因素也导致广大农村地区中学数学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时困难重重。因此, 转变农村教师的教学观念, 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依然是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

2.系统培训的缺失和信息资源的匮乏制约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看, 虽然多数农村教师具有改革和创新的主动性, 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 但调查结果也表明, 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在农村地区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 突出表现为:第一, 缺乏目标, 随意合作。合作学习不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为突出某个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设计, 而是“为合作而合作”, 流于形式化。第二, 部分教师对合作小组的划分有一定的随意性。成员间分工不明确, 责任不到位, 导致合作效果不佳。第三,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重个体评价轻集体评价, 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重认知性评价轻情感性评价普遍存在。之所以如此, 是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认识不清, 仍停留在表面层次, 没有触及到实质, 导致机械运用、形式化运用、盲目套用, 不善于对模式灵活变通运用, 最终回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教师系统培训的缺失和信息资源的匮乏是关键所在, 事实上, 由于条件所限, 真正能够接受系统培训或走进教改先进校深入考察学习的农村教师只是少数, 更多的教师是依赖同事间交流、借鉴和模仿来了解学习先进教学模式, 难免流于形式或片面, 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师对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3.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的缺乏制约着农村中学教学改革的发展。

不可否认, 目前, 农村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依然不够, 表现为职称结构不合理 (高级职称比例偏低) , 科研意识较弱、新课程实施能力不强, 学术视野不开阔导致教学思维僵化等。在所有调查对象中, 近五年来, 经常阅读教育书籍和报刊的占15.3%, 偶尔阅读的占67.6%, 几乎不读的占16.1%, 从未读过的占0.8%。在被问及“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提高的作用, 教师做科研的必要性时”有92.8%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有作用, 认为教师有必要从事教育科研, 然而真正准备从事或进一步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只有67.2%, 真正独立撰写科研论文的教师只占到20.5%。因此, 农村学校不仅要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等多种措施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 更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专业素养的学科带头人, 以此推动校本研修或区域研修氛围的形成。实践表明, 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 不仅能够带动一个团队, 更能带动一个学校的教研水平的提升, 乃至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当然, 这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3.

[2]王坦.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7.

[3]吕世虎, 巩曾泰.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6, 5.

8.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八

【摘 要】广西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情况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农村就业条件不优越、地方和高校宣传不到位、父母观念陈旧、个人就业定位不准等因素,很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对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国家、基层政府、高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等各方面的努力,让更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

【关键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 反哺 农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11-04

要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人才资源的引进比物质资源的投入更加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急需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然而高校毕业生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意到农村基层就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对于回到农村就业更是望而却步。众多毕业生待业在家,农村基层求才若渴,于是就出现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现象。透视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出现的障碍性因素,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难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因素,又有个人因素,既有经济上的困难,又有心理上的困扰,既有传统观念的影响,又有自身综合素质的制约。本研究希望通过此次调查,描述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实状况,大学生对反哺农村的看法及态度,展示当前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工作成绩和差距,为国家、农村、高校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个人认识到反哺农村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想方设法为他们反哺农村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他们积极投入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查阅资料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和相关书籍,了解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状及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的各项优惠政策,为本次调查提供方向。

(二)发放问卷

通过网络派发问卷与实地发放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使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涉及面更广,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通过问卷测量了解高校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现状,找出影响大学生反哺农村的主要原因。

(三)访谈实录

调研队伍深入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罗白乡枯隆村岑吞屯、岜乙屯、板饮屯,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木山乡厂圩村和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的忠良村,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那蒙坡示范村和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柳杨村与村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更直接地了解对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看法和态度,为鼓励更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提供思路和可供借鉴的对策。

二、研究设计与操作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是指在农村地区出生、成长,具有农村户口,由于家庭贫困,在考入各类大学后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如办理过生源地贷款、助学贷款,获得过国家或地区学费减免、各类奖助学金、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等的大学生。

(二)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等五所院校中的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作为被试对象,所取样本绝大部分来自于广西各地市生源的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为90.75%。

三、研究结果分析

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难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农村、高校、家庭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特点及成因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回农村或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2.59%,而愿意去沿海开放地区和发达城市的比例高达77.41%。如图1所示。

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选择去沿海开放地区和发达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就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而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希望改变家庭命运、工资待遇丰厚和户籍、职称晋升、社会保障等制度更完善都是大学生选择离开农村的其他重要因素。如图2所示。

在众多的行业中,最不受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待见的要数民营企业了。而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较高的政府公务员、外资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则受到普遍青睐,成为大学生最理想的职业。如图3所示。

与沿海城市和发达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就业岗位少、工作岗位不稳定、户籍、职称晋升、社会保障等制度不完善、工作环境恶劣,因此更多从农村出来的贫困大学生不愿意返乡就业。如图4所示。

(二)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情况

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也不关注家乡经济发展以及就业需求现状。调查数据显示,在“您对家乡经济发展、就业需求等情况了解吗?”问题上,34.99%的大学生认为“了解”,57.02%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还有7.99%的大学生表示“不关注”。如图5所示。

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普遍不关注。在问到“您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了解吗?”问题上,89.53%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不了解”或“不关注”。如图6所示。

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普遍认为家乡的政府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的力度不够。在问到“您家乡的政府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宣传的力度如何?”问题时,45.45%的学生认为“宣传不及时,不全面”,19.83%的学生对此并不关注。如图7所示。

高校在针对农村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展开的职业生涯规划较少。在问到“高校单独为农村贫困大学生组织过职业生涯规划吗?”问题上,50.69%的大学生表示“偶尔有”,36.0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如图8所示。

农村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的针对他们这部分群体的感恩教育较少。在问到“高校为农村贫困大学生开展过感恩教育吗?”问题上,60.6%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开展,而13.5%的大学生则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如图9所示。

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到“高校开展过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宣传吗?”问题时,60.88%的大学生表示“偶尔”开展过,21.49%的大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相信每个高校都应该开展过此类政策宣传,部分表示从来没有开展过类似宣传的大学生应该是对学校的宣传工作关注不够,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宣传的效果并不乐观。如图10所示。

(三)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父母的意愿对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影响较大。在问及“您的父母希望您毕业后回老家就业吗?”问题时,仅有14.05%的大学生表示父母不希望他们毕业返乡,但是有55.92%的大学生表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如图11所示。

接下来的数据调查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父母的意愿对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影响较大。在问到“父母是否从小教育您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出人头地?”时,48.48%的大学生表示“时常是”,38.29%表示“偶尔是”。如图12所示。

在问到“父母的意愿会影响你的就业去向吗?”问题上,60.33%的大学生表示“有部分影响”,17.36%的大学生表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如图13所示。

在问及“您毕业后更愿意前往哪个地区就业”问题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有22.59%的大学生选择回到农村或西部地区(如图1所示),且他们选择回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原因主要有“服务农村、建设农村”和“有很多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如图14所示。

四、原因与结论

(一)国家对大学生在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

从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意愿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或发达城市,而不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主要是因为,经济比较发达往往意味着就业机会多,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解放,各项制度比较规范,职业发展潜力大。”在农村大学生看来,农村发展现状的就业吸引力仍然不足,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政策倾斜和配套措施尚不够完善。国家只有营造更加适合大学生在农村发展的政策环境才能不断提高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性。

(二)农村政府与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及其家庭缺乏联动

国家虽然对农村有详实的政策支持,广西新农村建设也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相关部门、新闻媒体等也做了大量的宣传,但大学生对此仍知之甚少。这也反映了农村基层对这些政策的宣传还不全面。农村基层往往以大学生常年在校无法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为由,将国家政策宣传的工作完全推给高校。农村基层如果能与大学生家庭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全面地向大学生家庭宣传中央农村政策和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便能有效转变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进而有助于解放众多大学生及其父母的择业思想。

(三)高校对中央农村政策和大学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大学生常年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对于各项政策关注程度不够、了解不到位等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高校对政策宣传不全面、不深入,对农村籍受资助大学生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目前高校的教育定位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但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和日常教育中都带有明显的城市特征,还是在为城市的人才培养服务,对非农专业的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高校的普遍做法往往只在固定的时间段,如仅在每年的资助活动月对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诚信、感恩等教育,只是在每年的毕业季例行公事般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优惠政策的宣传,宣传教育工作缺乏系统化、常态化。对于农村政策和建设等问题,如果没有高校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少会自发主动地去了解、关注。

(四)家长的观念对子女的就业去向选择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素有“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农村这样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一个农村大学生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期望。在农村基层调研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对于大学生就业去向的问题上,父母嘴上往往都会说随子女的意愿,但是内心上还是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回到农村,总是希望子女能找到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光耀门楣,不少父母甚至认为上了大学还回到农村是件很丢脸的事。如果农村籍贫困家庭能够理解和支持子女大学毕业后返乡就业,那么将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建立返乡就业的信心。

(五)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就业目标定位存在偏差,择业期望值偏高

不少农村籍贫困毕业生将就业目标定位在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城市,薪水较高的外资、合资企业和待遇、福利、社会地位较高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但是这些行业每年的职位供给十分有限,竞争必然激烈,往往是一家欢乐九家愁,而大多数贫困生即使在城市就业竞争中失利,也很少有主动回到农村、服务家乡、奉献基层的心理,他们总感觉如果在城市找不到工作而回乡就业就有失颜面。”面对目前社会新增就业岗位远远低于求职人员的巨大缺口,农村籍贫困大学生如果能够主动转变就业观念,而且谁能更早转变,谁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尽管大部分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毕业后希望离开农村,但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村建设的投入以及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很振奋人心的。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凡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新农村建设已见成效的农村家庭和大学生普遍表示毕业后愿意回到家乡参与建设。同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两成的大学生对反哺农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肯定的态度(见图1)。他们亲身感受到家乡巨大的变化,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也比较了解,愿意回到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家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通过中央、基层政府、高校、家庭多措并举,大学生自身调整就业观念,就能够引导更多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回乡就业,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邵雅利.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以福建为例[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4)

[3]王昌松.高校贫困生工作(上)[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广西高校农村籍受资助贫困大学生‘反哺农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14ZZ006)

【作者简介】赖远妮(1982—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问题;孙宝会(1983—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9.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情况汇报1 篇九

(2011年6月13日)

根据上级要求,我乡确定了6月份为我乡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主题月,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布置了相关工作,积极采取整改措施,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力进行整改,在最短时间内扭转被动局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迅速组织召开会议。5月31日晚,我乡在县农村清洁工程会议召开之后,迅速传达了会议精神,确定了我乡活动月时间,制定了主题月活动方案,明确了工作开展的步骤,指出了今后工作开展的难点与重点。6月1日,我乡召开了全乡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专题会议,全体机关干部、站所长和支部书记参加了会议,会上把主题月活动的方案下发到了各单位,部署了近段时期的相关工作,要求各村各单位要积极宣传,落实工作。6月7日、8日,我乡连续两天召开专题班子会议,针对我乡实际情况,研究解决对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6月10日,我乡召开了全乡性的工作会议,把任务分到组、到人,实行责任包保。

(二)及时成立领导小组。我乡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农村清洁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由***任组长,***、***、***任副组长,乡党政办、乡农牧站、乡水利站、乡林业站、乡城建站、乡动防站、乡国土所、乡派出所、乡卫生院、工班、学校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

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日常工作。

(三)大力展开宣传发动。我乡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的宣传工作。一是通过标语进行宣传。全乡现有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横幅标语30多条,红纸标语100多条,特别是漆伍公路沿线、路口、村部等醒目位置都进行了标语的张贴悬挂。二是通过发放宣传单进行宣传。我乡动员了所有干部力量,下到各村各户发放传单,每个农户都收到了“致农民群众的一封公开信”,集镇的每户居民都受到了我们发出的“环境卫生倡议书”,共计发放传单2000余份。三是通过组织活动进行宣传。6月10日,我乡动员学校开展了发放宣传单的活动,利用场期与学生家长会的契机,通过学生发放宣传单,给全乡群众做出了一个带头作用,在全乡范围内掀起了农村环境整治的高潮。

(四)切实落实责任到人。在6月10日的工作会上,下发了集镇区域和各村环境卫生整治责任划分表,把我乡集镇划分为6个区域,每个责任区由一个班子成员负责,组织该责任区的干部、站所以及责任区内的各个单位展开环境卫生整顿工作,并设立专门的卫生监督员,监督卫生责任区内的环境卫生,对乱扔乱倒乱设等行为提出制止和批评,保证该责任区的清洁卫生和良好秩序。

(五)积极完善设施建设。我乡在活动开展以来,投入了10万元加强我乡的卫生设施建设。新增环卫工人1名,负责集镇区的卫生清理;新增集镇街道垃圾箱19个,环境保护公示牌12个;计划新增节能路灯10盏,治安监控摄像头8个,这些硬件设施的跟进,将有利于我乡卫生环境工作更加顺利的长期的开展。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群众环卫意识还需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整治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长期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反差较大,保护农村环境卫生的意识还跟不上,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现象依然存在,解决乡村脏乱差问题困难较大。

(二)资金缺口过大,环卫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资金严重短缺是制约我乡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瓶颈,目前,我乡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所需经费主要通过项目经费或者“自己筹一点、下面收一点、企业捐一点”的方式解决,但耗资巨大,长期保障困难。农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很大程度上停留在集中整治、临时应对阶段,尚未建立长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机构、人员、经费三个根本性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很容易出现反弹现象,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成果难以巩固。

(三)管理机制不全,部门协作缺乏统筹兼顾。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自扫门前雪就能取得成效,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统一的管理机制。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队伍力量薄弱,集镇区保洁员力量不够,各村保洁员力量配备不足。

三、下步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标语、宣传车、黑板报等方式,全力做好专项宣传工作,向群众宣传环境治理、卫生整治活动的重

要意义,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并通过学校的班会等活动,向学生强化宣传环境卫生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小养成习惯,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带动全家、全社会的环境卫生保护的行动。

(二)进一步完善的工作体系,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清理垃圾活动。各包保责任小组和各行政村切实负起责任,坚持经常性巡查,坚决做到生产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对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治理,并定期组织包保小组成员带领群众开展清理街道、河道、沟港、田园以及自家房前屋后垃圾的行动。

(三)进一步制定长期规划,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成果的巩固。认真研究和制定环境治理的长期规划,建立经常巡查、定期督查、及时治理的一整套长效机制,确保全乡环境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0.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情况汇报材料 篇十

今年以来,我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镇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加强领导,落实关键措施,着力打造“整洁、优美、宜居”的人居新环境,镇村面貌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镇省级专家组验收。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现有人口2.02万人,下辖11个村、2个居委会,共有81个小组。自从2009年启动垃圾集中处理以来,我镇对环境卫生工作进一步重视,目前,镇村组配备专兼职保洁人员99人,配备了必要的保洁车、垃圾池(屋、桶)。2009年,镇里投资40多万元新建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

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开展情况

1、重抓集镇环境卫生管理

(一)抓认识,转变思想观念。镇党委、政府对集镇管理和卫生高度重视,提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通过改善居住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镇里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理顺了集镇卫生管理的责任主体,以前由镇村建站负责集镇的管理,去年把集镇管理办公室划归到居委会,由居委会负责集镇的管理和保洁,今年,我镇加大改革力度,将管理和保洁承包给个人,由居委会定期进行检查,实行严格的考核,此措施实施以来,集镇的卫生和管理变化喜人。今年,我镇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文件,要求各村积极创建优美村庄。

(二)抓宣传,营造氛围浓厚。今年以来,镇政府已投资5万多元加强对环境整治的宣传,先后印发了《致集镇居民的一封信》3000多份,制作了“三清工程”布幅标语40多条。对沿河路段的80多户居民,每户写下承诺书,不将垃圾和污水倒入河中,集镇的河道明显干净多了。对农村,通过宣传车进行集中宣传,宣传生态镇创建,提高村民的卫生习惯。截止目前,各村已悬挂横幅26条,书写永久性标语150条。

(三)抓重点,开展综合整治。重点实施了“六大工程”。一是绿化工程。中心集镇相关路段空地植草绿化,今年以来集镇已投入近100万元用于绿化和游园建设,新增加公共绿地面积1.9万平方米。二是净化工程。今年我镇已投入200多万元新建了日处理400吨、200吨、60吨的污水处理厂各一座,并已投入运行。投入280多万元配套了8.8公里的污水管网,达到路面排水畅通。建设垃圾中转站一座,实行组收集、村转运、镇集中、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新添置移动垃圾箱、固定垃圾池(箱)480个,改造水冲式公厕三座。投入150万元完成集镇农贸市场改扩建工程,我镇的农贸市场建设规模和运行质态排在乡镇的前列。三是美化工程。投入200多万元,对集镇主要路道进行美化亮化,两个集镇基本实现了墙体白色化。四是通达工程。加大道路硬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投入,目前全镇现有农村四级道路75公里,实现了村组通公路,交通条件极大改善。五是禁烧工程。全面推行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责任到户,干部深入田头地块,以“不点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的要求落实禁烧,去年禁烧率达100%,建设秸秆预处理站一座,把秸秆预处理后当成沼气原料使用,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率达95%,六是环境整治工程。今年以来,共清理疏浚河道20条,达30公里,土方15万方,清理河道杂物、漂浮物800吨,清运路道、河道两旁垃圾1400吨,清理草堆杂物280处,清理小摊小贩占道经营和“四小”车辆乱停乱放乱占道,清理乱挂乱画乱拉乱摆现象,保持环境整洁,生态不被破坏。

2、开展村组环境卫生整治与管理

今年,我镇把3月、6月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突击月,各村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扫除”,各村将河道、道路两侧、庄台前后所有看得见的垃圾集中进行了清除,据统计,全镇共清理出垃圾至少200车,仅清运到垃圾中转站的就有50多吨。

通过环境整治,各村还拿出一条长庄台进行集镇整治,重点整治内容包括卫生、道路、河道、庄台前后、绿化、垃圾池建设等。我镇还组织各村支部书记和分工干部进行观摩,提出整改。通过此次活动,各村加强了保洁队伍建设,建设垃圾池的进度明显加快。同时,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全镇已改造无害化厕所1600多座,加大沼气池建设,已建设600多户沼气池。

3、加强镇村道路和河道保洁

对道路保洁,我镇聘请了18名养护人员,实行集中保洁,要求逢3的倍数必须上路进行保洁,并规定了每次保洁的长度和要求,各村对本村组的道路也聘请了专兼职的保洁人员,对公路、路面和河道进行保洁。

对河道保洁,一方面,我镇由水利站牵头,投资10多万元对全镇26条主要河道进行了集中保洁,聘请了15名专职保洁员,购买了15条小船,水利站定期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各村对其他河道也进行了集中保洁,各村在主干道上还配备了垃圾池或垃

今年以来,我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镇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加强领导,落实关键措施,着力打造“整洁、优美、宜居”的人居新环境,镇村面貌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镇省级专家组验收。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现有人口2.02万人,下辖11个村、2个居委会,共有81个小组。自从2009年启动垃圾集中处理以来,我镇对环境卫生工作进一步重视,目前,镇村组配备专兼职保洁人员99人,配备了必要的保洁车、垃圾池(屋、桶)。2009年,镇里投资40多万元新建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

二、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开展情况

1、重抓集镇环境卫生管理

(一)抓认识,转变思想观念。镇党委、政府对集镇管理和卫生高度重视,提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通过改善居住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镇里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行“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模式。理顺了集镇卫生管理的责任主体,以前由镇村建站负责集镇的管理,去年把集镇管理办公室划归到居委会,由居委会负责集镇的管理和保洁,今年,我镇加大改革力度,将管理和保洁承包给个人,由居委会定期进行检查,实行严格的考核,此措施实施以来,集镇的卫生和管理变化喜人。今年,我镇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文件,要求各村积极创建优美村庄。

(二)抓宣传,营造氛围浓厚。今年以来,镇政府已投资5万多元加强对环境整治的宣传,先后印发了《致集镇居民的一封信》3000多份,制作了“三清工程”布幅标语40多条。对沿河路段的80多户居民,每户写下承诺书,不将垃圾和污水倒入河中,集镇的河道明显干净多了。对农村,通过宣传车进行集中宣传,宣传生态镇创建,提高村民的卫生习惯。截止目前,各村已悬挂横幅26条,书写永久性标语150条。

(三)抓重点,开展综合整治。重点实施了“六大工程”。一是绿化工程。中心集镇相关路段空地植草绿化,今年以来集镇已投入近100万元用于绿化和游园建设,新增加公共绿地面积1.9万平方米。二是净化工程。今年我镇已投入200多万元新建了日处理400吨、200吨、60吨的污水处理厂各一座,并已投入运行。投入280多万元配套了8.8公里的污水管网,达到路面排水畅通。建设垃圾中转站一座,实行组收集、村转运、镇集中、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新添置移动垃圾箱、固定垃圾池(箱)480个,改造水冲式公厕三座。投入150万元完成集镇农贸市场改扩建工程,我镇的农贸市场建设规模和运行质态排在乡镇的前列。三是美化工程。投入200多万元,对集镇主要路道进行美化亮化,两个集镇基本实现了墙体白色化。四是通达工程。加大道路硬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投入,目前全镇现有农村四级道路75公里,实现了村组通公路,交通条件极大改善。五是禁烧工程。全面推行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责任到户,干部深入田头地块,以“不点一把火,不冒一处烟”的要求落实禁烧,去年禁烧率达100%,建设秸秆预处理站一座,把秸秆预处理后当成沼气原料使用,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率达95%,六是环境整治工程。今年以来,共清理疏浚河道20条,达30公里,土方15万方,清理河道杂物、漂浮物800吨,清运路道、河道两旁垃圾1400吨,清理草堆杂物280处,清理小摊小贩占道经营和“四小”车辆乱停乱放乱占道,清理乱挂乱画乱拉乱摆现象,保持环境整洁,生态不被破坏。

2、开展村组环境卫生整治与管理

今年,我镇把3月、6月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突击月,各村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扫除”,各村将河道、道路两侧、庄台前后所有看得见的垃圾集中进行了清除,据统计,全镇共清理出垃圾至少200车,仅清运到垃圾中转站的就有50多吨。

通过环境整治,各村还拿出一条长庄台进行集镇整治,重点整治内容包括卫生、道路、河道、庄台前后、绿化、垃圾池建设等。我镇还组织各村支部书记和分工干部进行观摩,提出整改。通过此次活动,各村加强了保洁队伍建设,建设垃圾池的进度明显加快。同时,加快农村改厕步伐,全镇已改造无害化厕所1600多座,加大沼气池建设,已建设600多户沼气池。

3、加强镇村道路和河道保洁

对道路保洁,我镇聘请了18名养护人员,实行集中保洁,要求逢3的倍数必须上路进行保洁,并规定了每次保洁的长度和要求,各村对本村组的道路也聘请了专兼职的保洁人员,对公路、路面和河道进行保洁。

对河道保洁,一方面,我镇由水利站牵头,投资10多万元对全镇26条主要河道进行了集中保洁,聘请了15名专职保洁员,购买了15条小船,水利站定期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各村对其他河道也进行了集中保洁,各村在主干道上还配备了垃圾池或垃

圾桶,方便群众投放垃圾,方便清运。目前我镇的河道基本干净,群众的满意度比较高。

4、推进城乡垃圾统筹

目前,各村都有垃圾池,群众的卫生意识也在逐步提高,组保洁、村收集的工作进一步推进,各村能定期将垃圾运送到镇垃圾中转站。我镇制订了环卫基础设施设置标准和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保洁标准及考核办法,要求各村将本村范围内的生活垃圾统一清运至镇垃圾中转站。加强垃圾中转站的日常管理。对站内员工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明确专人负责机械设备的操作和定期保养保洁,维护站内车辆进出秩序,打扫站内卫生并负责消杀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回顾总结我镇开展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上级要求和先进地区的经验,仍有一定差距,群众还不能自觉的参与到治理、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来。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对照上级要求,大力开展“四位一体”工作,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大力度: 一是继续加强宣传,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干部群众开展环境整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教育,通过对全社会的广泛宣传,进一步营造领导重视、群众参与的浓厚氛围。二是以文明小康村为标准,继续改善村庄环境。从治理“散、小、乱”和“脏、乱、差”入手,加大村庄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对各村聚居点的人居环境实行“六化”工程,即: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

三是实施生态城镇建设工程,提升小城镇的档次和品位。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做到“六整治、六提高”,用三年时间把各村的环境进行整治。在此基础上,将对镇村骨干道路进行绿化美化,规划建设绿色走廊,栽植香樟、垂柳、紫薇等绿化树木,提高绿化普及率。

四是订立责任制度,提高综合养护。我们将与各村订立环卫工作责任制,重点加强河道和路面的保洁,要求每条河道设置管护牌,明确管护责任人、管护范围和要求;要求各村建立保洁队伍,对村居实行定期保洁,村庄垃圾做到定期清运;将创新管护机制,继续把农村公路养护与村保洁进行挂钩,实行统一考核。

11.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一

一、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基本情况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已经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没有连成片,形成的“斑点田”,不利于大型农机具的耕作,不利于水利设施的应用,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不利于合作组织开展规模化经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转变,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逐年加大。截至2011年末,调查统计的讷河、克山、肇源、肇州、呼兰等5个县(市、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58.1万亩,占该范围耕地总面积的41.6 %。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统一耕种、统一收获和统一销售,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其中:讷河市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623个,入社农户达到5.9万户。入社农户100户以上的合作社158家、1000户以上的3家,实现整村推进的35家;规模经营土地面积3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规模经营充分发挥了农机、水利、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合作社现有大型农机具962台套,利用率达90%, 大型水利设施143台套,利用率达86%,良种化率、科技化率均达到100%,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克山县昆丰现代农业农机联合社基本框架是县里设立联合社,每个乡镇设立一个分社,每个村屯设有联络员,覆盖了全县所有乡村并辐射到周边县市。目前,合作社共吸纳包括种田大户在内的农户7.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6.8%,带动农民规模经营土地1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0% 。联合社通过推行“五统一”的运作模式,即农资由联合社统一购买、产品由联合社统一开拓市场销售、资金由联合社统一协调落实、规模经营由联合社统一种植计划、技术由联合社统一邀请专家指导,统一规模经营实现了大幅度的节本增效。合作社采取统一农机作业,耕作费用由原来的亩均70元,减少到56元,亩均节支14元,年节支近3220万元;统一农资购买,平均每吨化肥可降价400元、种子每亩可节支12元,年节支3400万元;统一标准管理,亩均减少种子、化肥、农药等支出18元,共计减少支出4140万元;统一产品销售,普通种植的农产品每吨提价100元以上,专品种植提价300元以上。合作社每年可为社员节支增收近3.5亿元,户均达8200元;入社成员人均收入达8823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6%。呼兰区大用农机合作社自2005年成立以来,不断扩大规模,目前入社土地面积已从初期的1500亩发展到现在的4.5万亩,经营全部实现“五统一”,粮食产量从2005年的330万斤增加到1亿多斤,2011年入社社员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410元。土地规模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土地流转的具体方式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采取多方式合法、合理、有效流转土地。

(一)农户间自由流转。主要是在亲属朋友之间的自行流转。这种形式大部分为村民举家外出务工,将土地交由亲属朋友经营,租金一般较低,且租期较长。肇源县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涉及27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7%。

(二)通过合作社流转。由村委会将农民组织到一起,成立合作社,农户以自有土地折合股份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组织少部分社员对土地进行连片经营,制定《章程》,社员按照股份分红。肇源县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3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8.5%。肇州县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2.95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5%。

(三)通过村委会流转。由村委会牵头,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以“高价”连片反租到集体,再租给愿意经营的农户。这种方式流转土地5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14.3%。截至目前,肇源县复兴村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4000亩,涉及农户582户,建设大棚1500栋,每栋棚室占地2亩,效益在1.5万元以上,是种玉米效益的10倍。肇州县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通过村集体流转双发乡双发村、二井镇实现村和永乐镇新路村农民承包土地1万亩,实现规模经营。

三、流转土地的经营形式

目前,土地流转后,除农户之间的流转仍是小规模经营之外,出现了多种经营形式,呈现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相互交织的局面。比较典型的经营形式有六种:

(一)种植大户经营。大户通过与农民或村集体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从事规模种植。2010年克山县共扶持发展4000多个大户,经营土地121.4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52.1%。

(二)龙头企业直接经营。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农民土地建设生产原料基地,并以在资金、机械、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生产。如2010年齐齐哈尔市12家农业企业共经营耕地4.7万亩。博天糖业依安分公司租赁农户土地2.6万亩,采取集约化手段种植甜菜。克东县飞鹤乳业公司租赁农户土地1万亩,为企业两个万头奶牛牧场建设青贮饲料基地。

(三)专业合作社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农民土地实施规模经营。绥化市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土地达70.7万亩。青冈县兴农海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玉米,经营规模达4000亩。

( 四)“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龙头企业推动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从事生产,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克山县昆丰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推动建立了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共同种植大豆。合作社向社员无息赊销良种、化肥,提供农业科技培训,无偿为社员缴纳农业保险,免费代储代销大豆。农户种植大豆实行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等“六统一”。

(五)集体统一经营。村集体依托农机合作社等组织,将本村农户土地反包后统一经营。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利用国家支持的价值100万元的农机具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004年依托农机合作社的大机械优势,在依法、平等、自愿、有偿前提下,以每亩160元的价格把全村2.13万亩耕地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经营,年均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2008年该村成为全省1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投入价值1000万元的大型农机具37套,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作业的现代农业又上新台阶。目前,北联镇已有4个村实现整村规模经营,耕地面积达到6.5万亩。

(六)股份合作经营。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土地经营权的出租、转包等,年终根据收益情况分红。五大连池市新发乡德安村德安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社员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每亩1股;农户和合作社分红以大豆130公斤单产为标准,亩产低于130公斤时合作社不参与分红,超出130公斤的部分由合作社和社员按二八分红。目前合作社经营耕地由2000亩扩大到105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7%。

四、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现状影响土地流转。目前,农村存在着人多地少问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基层政府对土地流转认识不一致,放任自流和过度干预两种倾向都不同程度存在。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而不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有的发文多、行动少,一味依靠行政手段,忽视农民的意愿,这些都不利于土地流转的正常开展。

(二)土地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土地流转。由于土地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农机和水利设施的投入后,土地收益预期增长幅度较大,导致一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心存疑虑,现在每亩地的出租收入是400元,五年、十年后的收入是多少,无法预计。大多数农民处于观望状态,一部分农民即使流转土地,期限也较短。

(三)农民靠地为生的陈旧观念影响土地流转。很多农民存在“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观念。过分依赖土地,视土地为命根子,小富即安。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离开土地谋生成为问题,宁可守在家里、依附在土地上,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不愿把土地转让给种粮大户或合作组织。

(四)流转期限短期化不利于经营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各地土地流转期限多在五年以下,很多地方土地流转合同一年一签,根源在于转出土地农户对土地流转价格上升的预期。由于期限较短,土地经营者对修建灌溉设施、培肥地力等事关长期发展的项目不愿投入、不敢投入,加剧了当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困境。很少有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愿意投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总体恶化的局面已经显现。

五、政策措施及建议

(一)把握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等法规和政策,把政策交给农民。同时要宣传土地流转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宣传好的典型,教育广大农民正确处理好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推进土地流转的关系,让农民了解政策,大胆流转土地。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建设,拓宽农民进城务工空间,帮助农民增加再就业的机会,增加非农收入, 促进农民流转土地。

(二)典型带动,加大引导力度。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以及种粮大户,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循环经济等,发展农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搞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创新土地规模经营方式,有序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引导更多农户参加土地流转。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让流转土地的农民能够再次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引导更多的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

(三)规范程序,加大服务力度。建议国家出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管理办法,地方政府根据办法和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解决土地权属不清问题,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进一步规范流转程序,特别是要重点规范农户之间的流转行为,完善流转合同,指导农户流转土地必须签订合同,以保护双方利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协调流转价格、督促合同兑现、处理流转纠纷等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健全土地流转动态管理台账。

(四)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在每年预算中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作为土地流转奖补资金,通过担保贷款、以奖代投或贷款贴息的方式对土地规模经营达到一定数量的市县给予奖励。同时整合现有涉农资金,重点向土地流转度高、规模经营好的项目倾斜。金融机构要加大贷款投放规模,对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扶大作强。同时,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发挥工商资本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积极作用,提倡和引导工商资本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参与土地流转,提升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话语权和分配地位。

(五)强化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要进一步强化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始终坚持流转过程中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变,耕地用途不能变的原则。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不下指标,不限面积。土地流转后确保农民“三个不失”,即“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损害。

12.农村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十二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0%, 大量的中学分布在农村。重庆市教科院在2004年对重庆各地区的40多所中学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乡镇中学及部分区县中学中, 完成教科书上要求的学生实验不足40%的占一半;完成教科书上要求的演示实验不足40%的占1/3;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中学 (7%) 基本上不做学生实验。由此可见, 农村中学实验教学设备利用效率是很低的。而实验设备利用效率的高低, 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优劣, 目前, 国内外对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设备利用效率的研究还极为少见, 尤其是对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实验教学设备利用效率的途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 对农村中学提高实验教学设备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 有着重要意义。

2 调查提纲与调查重点的确定

2.1 调查提纲:

(1) 实验教学设备的配置; (2) 实验教学设备的使用; (3) 学校的管理; (4) 实验室的管理; (5) 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态度; (6) 教师的动手能力。

2.2 调查样本的选取

对渝北区及周边的四川省邻水县的农村中学进行了随机抽样, 共抽取样本为49所农村中学。

3 调查情况与分析

3.1 调查的基本情况

从2009年4月中旬到6月下旬, 我们对渝北区、四川省邻水县部分农村中学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农村中学49所, 共发出调查问卷800份, 收回660份, 问卷回收率达82.5%。

3.2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及基本结论

3.2.1 实验教学设备的配置

(1) 数据统计。经调查:“学校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或维护教学仪器设备的”占35%, “教学仪器能满足现阶段实验教学要求的”占15.5%, “目前实验仪器能满足今后新课程课改要求的”占1.7%, “要求政府多投入以解决实验教学设备缺乏问题的”占61.8%, “学生分组实验时, 实验教学设备能按要求配置的”占7.9%, “学校实验教学设备完好程度低于65%的”占65.9%, “实验教学设备配置落后且种类不达标的”占75%, “实验教学设备老化的”占79.7%。

(2) 数据分析及结论。a、有84.5%的学校的现有教学仪器设备不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学校的实验教学设备基本上不能满足新课程课改的要求。b、实验教学设备的完好程度偏低, 学生分组实验时, 难以按标准配置实验仪器。c、学校目前实验教学设备配置落后, 实验教学设备普遍老化或损坏, 配置不达标。d、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不够, 政府应加大对实验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以保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2.2 实验教学设备的使用

(1) 数据统计。经调查:“实验教学设备及仪器损坏后, 维修、补充不及时的”占62.9%, “实验药品不足时, 能及时补给的”占30.9%, “学生实验、演示实验的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95%) 的”占17.4%, “实验教学设备闲置在40%以上的”占53.9%, “实验教学设备补闲置的原因是实验仪器不能满足实验要求的”占42.9%。

(2) 数据分析及结论。a、有82.6%的学校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开出率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b、实验教学设备被闲置在40%以上的占53.9%, 被闲置的原因是实验设备普遍老化, 实验药品供应不足, 无法进行实验教学。c、实验教学设备及仪器损坏后, 设备维修、补充不及时, 实验药品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 学校应对实验仪器的维修和药品的补充加大投入。

3.2.3 学校的管理

(1) 数据统计。经调查:“学校对实验员或任课教师有专门针对实验开设的奖惩制度的”占173%, “学校设有专门的实验教学设备管理部门的”占50.9%, “学校能按要求配足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占45.6%, “学校领导重视实验员岗位的”占53.8%, “学校有对未按要求或未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教师的处理措施的”占38.8%。

(2) 数据分析及结论。a、有82.7%的学校没有制定针对实验开设的奖惩制度, 多数学校对未按要求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教师没有具体处理措施。b、学校领导对实验员岗位没有足够的重视, 多数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实验教学设备管理部门, 多数学校没有按要求配备实验室管理人员。

3.2.4 实验室管理

(1) 数据统计。经调查:“学校有专用的理、化、生实验室的”占47.3%, “有专用的仪器管理室的”占61.5%, “周末及课外时间要求有必要开放实验室的”占48.2%, “若周末开放实验室, 实验设备及药品不能满足学生实验需求的”占74.5%, “实验室的实验教学设备外借 (其他学科的老师借出) 的”占2.3%, “实验药品50%以上超过保质期的”占48.2%, “实验员热爱实验管理员岗位的”占77.6%,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学历是大专及以上的”占88.2%, “实验室管理人员所学专业与所管实验室专业不同的”占57.3%, “实验员的管理年限3—5年的”占39.7%, “实验管理员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占17.3%。

(2) 数据分析及结论。a、有专用仪器保管室的学校占61.5%, 半数以上的学校没有理、化、生实验室。b、近半数的学校认为周末及课余时间有必要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但学校实验药品严重过期, 若周末开放实验室, 有74.50%的学校实验设备及药品不能满足学生实验的需求。任课教师几乎不外借实验教学设备。c、占88.2%的实验管理员学历在大专及以上, 多数实验管理员热爱实验管理员岗位。实验管理员的管理年限一般在3—5年, 多数实验管理员实验管理专业, 82.7%以上的实验管理员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

3.2.5 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态度

(1) 数据统计。经调查:“教师对实验教学有一定积极性的”占79.2%, “教师对实验教学积极性高的”占11.8%, “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设计及操作的”占8.5%, “老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活动的”占4.4%, “进行教学设计时, 考虑了课程标准中‘活动与探索建设’的”占4.1%, “教材的‘迷你实验室’栏目里的实验只做了10%以下的”占51.8%, “分组实验按教学进度开展的”占41.2%, “演示实验按教学大纲完成的”占53.9%, “教材上的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完成了的”占9.5%, “认为多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的”占35.5%, “任课教师不愿意做实验的主要原因是实验仪器缺乏的”占68.5%, “任课教师不愿意做实验的主要原因是实验仪器陈旧、老化的”占70.8%, “教师不愿意做实验, 认为实验效果不明显, 达不到实验目的”占40.8%, “学生分组实验开设不好的原因是教师怕麻烦的”占42.1%。

(2) 数据分析及结论。a、理、化、生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积极性的占79.2%, 但积极性很高的只占11.8%。b、近半数的理、化、生任课教师能按教学进度开展分组实验, 半数以上的教师按教学大纲完成了演示实验。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设计及操作, 很少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活动。在教学设计时, 几乎不考虑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 教材的“迷你实验室”栏目中的实验, 有51.80%的任课教师没有做足10%。c、绝大多数教师不愿做实验, 他们不愿做实验的原因是实验仪器缺乏、陈旧和老化;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实验效果不明显, 达不到实验目的, 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分组实验开设不好, 有47.6%的教师认为分组实验不安全, 有42.10%的教师怕麻烦。

3.2.6 教师的动手能力

(1) 数据统计。经调查:“在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时, 用其它器材代替的”占50.6%, “在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时, 自己动手做器材的”占14.8%, “在教材规定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时, 不做实验的”占32.9%, “自制实验教具的”占61.5%, “对实验仪器的改装、修复的”占66.2%, “对演示实验进行过改进的”占68.5%, “可以维修好的实验教学设备能及时维修的”占60.9%。

(2) 数据分析及结论。a、大多数教师能够自制教具, 能够对实验仪器进行改装和修复, 能够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当实验设备损坏时, 对实验教学设备能进行及时的维修。b、教师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差, 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教师只有14.80%, 有32.9%的教师根本不做实验。应加强教师的实验动手能力。

4 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与建议

4.1 由于实验教学设备配置落后、设备严重老化、设备完好率

低, 导致了实验设备使用率低、实验设备被闲置, 建议政府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 多为学校配置一些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实验教学设备。

4.2 鉴于目前学校实验药品补给不足, 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

应该建立健全和改进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 制定能提高农村中学教学实验设备利用效率的相关规章制度。

4.3 绝大多数实验室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 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对实验员的培训提到议事日程。

4.4 教师要改变思想观念, 重视实验教学, 在充分应用利用好现有实验设备的同时, 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

13.环境污染情况调查报告 篇十三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

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在寒假里,我与同学和朋友参与了一项“关于县城环境污染情况的调查”。

经走访调查县城内的居民,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

1、公共厕所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人恶心。

2、工厂排出的废水又黑又臭,还浮着一些秽物。

3、工厂排出的废气很刺鼻,会散发到县城的各个角落。

4、化肥厂排出的气体中含有粉尘、铅、煤灰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5、公园的草坪上常有游人丢弃的垃圾,既不卫生,又影响市容。

6、水泥厂飘散的粉尘,对人、土地和庄稼等危害极大。

二、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

废水、废气、粉尘、粪便、腐肉、塑料袋、垃圾等。

三、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

一是大量的废气、粉尘使空气变得浑浊,对人的皮肤和肺等

器官有极大的危害;二是生活垃圾处理不好会滋生大量细菌,严 1

重影响人的健康;三是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损坏了肥沃的土地;四

是未经处理的污水会影响附近的庄稼和生活用水,直接侵害人体。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呢?对,环境

上一篇: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求职信下一篇:摩尔庄园拉姆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