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

2024-06-26

初中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精选17篇)

1.初中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3、赏析语言,体会对称语句的好处。

【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2、掌握生字词。3、理解课文,总结人物形象。4、赏析语句。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注意感情。查工具书,在括号中注音或填写汉字,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信服 两全 拆散( ) 分歧( ) 嫩( )芽 一shà( )时

水波lín lín( )( )各得其所

2、找出散步的时间(季节) 、地点 、人物 ;散步中产生分歧的原因 、经过 、结果 。

3、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4、参考课后第一题,请换一个角度给本文拟一个题目。

二、合作探究

1、回顾歌曲《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唱几句)

2、在空格上加上一个形容词 。

的爸爸 , 的妻子 , 的奶奶 , 的儿子。

3、课文中有许多对称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答:句子有对称的美感。写出了老人和孩子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答:

(2)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答:

(3)我蹲下来,背起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答:

三、成果展示

1、请一个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请一个同学把自己拟的标题展示给大家,并说出自己从哪个角度拟的。

四、精讲点拨

1、《散步》是一篇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记叙了什么样的“生活细节”,渗透着什么样的亲情,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2、《散步》和孟浩然的诗歌《过故人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当堂训练

1、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点的词语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

(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

2、母亲开始想走大路,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了?( )

A、因为小路有意思,好玩。 B、因为她看见孙子要走小路。

C、她怕儿子为难。 D、因有儿子在身边,可随时背她。

3、说说下列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特点:

作用:

【完成作业】

1、仿写句子(任选一个)

(1)亲情是受伤时,父母那温暖的怀抱;亲情是 ; 亲情是 。

(2)那回荡着欢声与笑语的餐桌上充满着亲情;那 着亲情;那 着亲情。

2.初中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 篇二

关键词:广韵,反切,破读,虾

一、虾蟆

《童趣》 (P20) :忽有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而来, 盖一癞虾蟆,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虾”是“蝦”的简化字。【说文解字】 (2) :“蝦, 蝦蟆也。”蝦蟆也就是蛤蟆, 学名蟾蜍。《史记·龟策列传》:“月为刑而相佐, 而见食于蝦蟆。”描写的是蟾蜍吃月 (古人对月食的误解) 的景象。【广韵】麻韵167页 (3) :“蝦, 胡加切, 蝦蟆。”麻韵164页:“蟆, 莫霞切 (mɑ) , 蝦蟆。”【康熙字典】1090页:“蝦, 《唐韵》胡加切 (xiá) , 《集韵》《韵会》《正韵》何加切 (xiá) , 并音遐。”根据见系二等字语音演变成细音的规律, “蝦”反切的现代读音应为xiɑ, 但是现代汉语中“蛤蟆”一词和“蝦蟆”正是同一个词, 可知在表示“蟾蜍”这个词的时候, “蝦”的语音演变比较特殊, 延续旧音读为ha (匣母浊音清化为h, 声调转为阳平) 。

“蛤”字本义为蚌蛤。【说文解字注·虫部】670页, 即为蛤字, 释为“蜃属”。【康熙字典】1082页:“蛤, 《唐韵》《正韵》古沓切 (ɡé) , 《韵会》葛合切 (ɡé) , 并音鸽, 《玉篇》蚌蛤也。《礼记·月令》:‘雀入大水为蛤。’”“蛤”本义为蚌蛤。现在读ɡé音的词有蛤蜊 (ɡélì) 、蛤蚧 (ɡéjiè) 等。故, “蛤蟆”一词本作“蝦蟆”, 后来“蝦”字语音发生变化, 读为xiɑ?, 后来和“鰕”共同简化为“虾”, 用来表示鱼虾之“虾”。既然“蝦”字已不能正确表示hɑmɑ的语音, 就开始借用“蛤”字来记录语音, 就成了现在的“蛤蟆”。因此, 清人沈复《童趣》中的“虾蟆”应破读为hɑmɑ。【现代汉语词典】488页同。而教材未作注音, 恐易误导学生错读。

二、禁

《紫藤萝瀑布》 (P16)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就要绽开似的。

【广韵】侵韵220页:“禁, 居吟切 (jin) , 力所加也, 胜 (读shenɡ) 也, 又居荫切。”沁韵441页:“禁, 居荫切 (jin) , 制也, 谨也, 止也。”可知“禁”表示承受之义时读阴平, 表示制止、禁止之义读去声。【现代汉语词典】656页、662页“禁”字同。教材中, “忍俊不禁”中的“禁”表示控制的意思, 故读去声。本册教材《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152页) “他情不自禁地把手掌挨近自己的眼睛”中的“禁”字同样读为去声。

三、晕

《春》 (P53) :一点点黄晕的光, 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说文解字注】304页:“晕, 光也。”【广韵】问韵396页:“晕, 王问切 (yùn) , 日月傍气。”广韵中的晕字只有去声这一个音。【康熙字典】497页:“晕, 《广韵》《集韵》《韵会》王问切, 《正韵》禹愠切 (yùn) , 并音运, 日傍气也。《史记·天官书》:“两军相当, 日晕。”看来不独广韵, 诸家韵书都只有去声一个音, 都是作“日傍气”解。【汉语大字典】1527页“晕”注有平去二声, 平声释义很简单:“昏迷, 失去知觉, 如:晕倒;晕厥。”并未举任何文献例证。看来, 义为晕倒、昏迷、眩晕等的平声读音是近代才产生的。【现代汉语词典】与【汉语大字典】同。因此, 《春》中“黄晕”之晕当读为去声。

四、澄

《济南的冬天》 (P57) :看吧, 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广韵】蒸韵198页:“澄, 清也, 直陵切 (chenɡ) 。”庚韵:“澄, 直庚切 (chenɡ) , 水清定。”【康熙字典】651页:“澄, 《集韵》持陵切 (chenɡ) , 音惩。谢灵运诗:“秋水共澄鲜。”又《集韵》唐亘切 (denɡ) , 音邓, 清浊分也。”【汉语大字典】1750页“澄”注有chenɡ、denɡ二音。【现代汉语词典】同。二者区别:音chenɡ时作形容词;音denɡ则表动词, 当“使澄清”讲。所以, “澄清”中的“澄”读作chenɡ。

五、荫

《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 (P126)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说文解字注】39页:“荫, 草阴也。”荫的本义是草阴。【广韵】沁韵441页:“荫, 於禁切 (yìn) 。”同一小韵中还有“廕”字, 释为“庇廕”。【康熙字典】1055页:“荫, 《唐韵》《集韵》《韵会》并於禁切, 音廕。《荀子·劝学篇》:“树成荫而众鸟息焉。”又通廕, 《左传文公九年》:“本根无所庇廕。”又《集韵》於金切 (yin) , 音阴, 草木荫翳也, 班固《西都赋》:“茂树荫蔚。”由此可知, 简化字中的“荫”实际上是“蔭”和“廕”两个字共同的简化字, 读yin时, 表示阴凉、树荫之义;读yìn时, 表示保护, 荫庇之义。【现代汉语词典】同。故本文中应读去声。

六、稽

《皇帝的新装》 (P137) :这也真够滑稽, 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广韵】齐韵89页:“稽, 古奚切 (ji) , 考也, 同也, 当也, 留止也, 又山名, 亦姓。”荠韵269页:“稽, 康礼切 (qi上声) , 首至地也。”所以稽查、稽留、无稽之谈、滑稽等都读ji阴平;而稽首之稽读qi上声, 比如“再拜稽首”。【现代汉语词典】同。

七、予

《皇帝的新装》 (P138) :封他们为爵士, 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广韵】鱼韵68页:“予, 以诸切 (yú) , 我也。”语韵256页:“予, 余吕切 (yu) , 郭璞云予犹与也。”读平声义为“我”, 读上声义为“给与”。【康熙字典】85页“予”同, 【汉语大字典】52页“予”同, 【现代汉语词典】同。故文章中的授予一词应读上声。

参考文献

[1].余迺永,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3].丁声树, 《古今字音对照手册》[M], 科学出版社, 1958

[4].郭锡良, 《汉字古音手册》[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5].张玉书等, 《康熙字典》[M], 中华书局, 1958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M],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86

[7].阮元, 《十三经注疏 (影印本缩印版)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3.初中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层级分解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发展,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分数比较高。作为教学极大的考验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内容需要围绕考试转,及时教学改革模式进行分析,按照改革体系的具体要求进行落实。作文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教学形式的特殊性,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收集和整理资料,指导学生开展写作研究。

一、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模式的不断落实和推广,作为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好整合改革工作,按照教学本质要求对教学系统进行落实。以下将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一)作文教学地位不明显

根据现有的教材要求,对作文教学存在重视度低的现象。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是重要的参考资源,但是教材仅仅起到示范的作用,甚至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受到地方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很多内容不符合区域性作文教学现状的要求,导致教学难度比较大。此外多年进行反复的训练后,教材内容和现实社会存在脱节的情况,使得作文教学缺乏创作的个性。最为重要的是,教材不能突出作文教学的地位,作文内容围绕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练习为主。学生对作文技巧的学习缺乏了解,导致教学难度大[1]。

(二)作文教学环境受到限制

考虑到语文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需要对教学题材进行分析,按照设定形式的具体要求进行。但是在实践阶段存在教学计划不完善的现象,作文教学环境受到影响,缺乏生活化的引导,关于生活化作文训练形成虚设。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也是素材的关键所在,考虑到教学途径的具体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建立和生活以及写作的联系,了解写作目的,使其指向生活,而后回归生活。

(三)作文教学训练单一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仍然很难摆脱原有框架的限制,以强调写作技巧为主导,讲究语言方式的表达。考虑到文章结构布局的具体要求,作文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按照客观发展规律要求进行落实。作文的本质是表达,根据题目的不同对生活进行认知。受到传统思想形式和意识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要对作文类型进行分析,避免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现有的作文教学,侧重的是命题作文训练,考虑到自主性和适用性的要求,必须提升作文教育的时效性,提升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2]。

(四)教学要求不明确

现有的作文教育以模仿为主,一味地按照教材要求进行设定,指导学生照本宣科的套写作文。学生的世界是多样化的,不能采用原有的教学体系,在模仿教育过程中,需要强化和巩固写作知识,如果一味的采用模仿教学的形式,则会导致整体上缺乏个性,作品缺乏生命力。教学要求不明确,会让学生产生迷茫的心理,无法突出创新作文的本质要求。

二、初中语文七年级作文教学能力层级分解

初中七年级作文教学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也对后续教育奠定了基础。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从不同方面给予学生帮助,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下将对初中语文七年级作文教学能力层级分解进行分析。

(一)作文单元编排

作文单元编排的落实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写作和阅读必须密切结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此外写作和综合量练习也要结合在一起,在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指导阶段,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尽量将其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选择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理论和实践处于并重的阶段,因此文章生产要符合自然规律,将情感的积淀、素材的积累等进行融合,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保证各个环节都落实到实处。此外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在层级分解过程中必须遵循实践上的共鸣,对各个章节进行修改,做好做细[3]。

(二)确定层级主要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在层级分析阶段,要对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进行了解,及时确定层级主要要求。写作过程中需要保证感情真挚,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对于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要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根据表达中心的具体要求,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安排和内容一致的内容,保证条理清晰。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对作文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详细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此外需要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独立完成写作作业,适当对文章进行润色和修改,进而提升作文写作水平。

(三)掌握作文的基本构成要素

初中语文教学本身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掌握基本构成要素,做好积累和汇报工作。在平常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课前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日记等引起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根据活动类型增加对语文案例的了解。在平日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作文的汇总和讲评工作,专题知识辅导对整体教学有重要的影响,要掌握立项、审题、构思等基本要素,面对作文题目可以在第一时间确定思路。讲评和修改对作文的完善起到关键作用,要采用作文汇报会的形式对其进行完善,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完成,采用反复修改的形式进行,直到满意为止[4]。

(四)层级案例分析

考虑到专题知识辅导和训练体系的具体要求,在作文修改和分解阶段,必须做好层级案例分析。例如以我喜欢的小动物为例,属于无命题作文,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抓住动物的形态特征,适当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式进行描述。讲评修改以景物、动物描写方法、修辞方法(比喻、拟人)的运用为主。

三、结语

针对初中语文作文单元教学的特殊性,在具体教育阶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做好单元设计工作,按照层级分解体系的属性变化对其进行引导。在初期教育阶段,必须突出作文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促进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应用,满足语文教学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永光,吴丽珠,王美英.初中语文七年级作文单元教学能力层级分解与教学设想[J].科技资讯,2014(12):122-123.

[2]陈祥俊.新课标下的三套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01):35-39.

[3]王超群,韦冬余.初中写作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的分析[J].教育探索,2016(12):60-62.

4.初中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 篇四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主备:龙化文 复备:驮中语文教研组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味浓浓的亲情。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难点】

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分钟)。

三、导学问题

(一)(5分钟)

用木马旋转方式组内交流答案,四个小组分别展示第1、2题。(提示:其他组成员质疑,补充。)

四、导学问题

(二)(14分钟)

1、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请按照记叙的六要素,以“我从文中第___段了解到了散步的_____”为句式,把你筛选的信息说给大家听。

2、从(句子)中,我感受到了(谁)的(性格/品质)。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说一说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家庭。

(1)独学

(2)组内交流

(3)小组口头展示

(4)点评

五、导学问题

(三)(14分钟)

1、为什么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在你的家里,谁的担子最重,为什么?

3、作为年幼的一代,你又该怎么做呢?

(1)独学

(2)组内交流

(3)小组口头展示

(4)点评

六、作业(6分钟):

1、请以“爱”“亲情”为开头写一组对称的比喻句。①亲情是饥肠辘辘时的一碗米饭,··· 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①爱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 ②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2、请同学们回到家后,用自己独特方式向父母表示理解、感恩:比如和爸爸妈妈说句贴心话、为父母端上一杯茶、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筷子洗洗碗······

七、小结(2分钟):

谈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七年级语文《散步》教案 篇五


一、课题:散步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课文莫怀戚的《散步》是第五本单元中的一篇文字浅显、内容亦不庞杂,但是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文章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单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

文章通过描写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经历,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礼赞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可以说,这是一曲用文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全文语言平易朴实,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既有意在言外的大词小用也有散发着清新淡雅芬芳的精美对称句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三、设计思路: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3.诵读品味课文,领悟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4.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学生喜欢《散步》是很自然的,想要真正理解就不容易,欲求将其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殊为难得而我的教学目标设想是希望通过教学中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全面感受文本,感悟作品的语言美、人性美,并勾连生活,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最终将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镌刻在学生的心里

导语设计:有一种最为简易而又永远时尚、永远流行的健身运动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是散步散步是件挺不错的事儿——消化食物、锻炼身体、延年益寿,还能减肥如果是一家人在一起散步,那意义就不仅是上面所说的这些了——散步,还能增进家人之间的了解与和睦

不过,如果散步中有了分歧,又没有得到合理解决,不但不能增进和睦,还会伤感情呢!今天我们学习《散步》这篇文章,看看作者遇到了什么情况,是怎么解决的本环节设计意图:自然亲切,又非常浅显的问题式的导入,能够激发同学带着问题进入阅读状态

预习检查:词语积累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嫩芽(nèn)霎时(shà)水波lín lín(粼粼)分qí(歧)

【自主学习】

1.听课文配乐朗诵,思考: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节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发生了什么事?⑤事情的结果如何? ⑥从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①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

②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

3.从课文中你读到了课文表现的是什么主题?

((1)一家人的互敬互爱(2)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3)尊老爱幼的颂歌)

本环节设计意图:通过听读、自读,简单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感知人物形象,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合作交流】

学生再读课文,品评课文美点

1.品内容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

(先读句子,然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同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该同学的体会是否合理,有没有读出感情

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员参与)把找到的句子或词语与全班同学共享先读后谈体会其余学生准备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可让学生多读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与词语: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品语言 文中有不少语句是大致对称的,请你为它们划分节奏读读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3)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提示: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和谐美满的亲情,且富于趣味

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还有让你感动或你特别喜欢的语句吗?为什么?

3.品写法

本文叙述的是初春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写着墨不多,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二处描写的是母亲所望见的小路远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

6.《散步》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六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一、自主学习

①生字词。请将你认为生疏的字词写在下面,与同组同学交流。

②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③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二、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3、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4、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交流讨论

1、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2、“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四、课堂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煎熬(2)波光粼粼()(3)一霎时()

2.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各得其所:

分歧:

委屈:

3.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上的嫩芽也蜜了。()

(2)我想折散一家人,终不愿意。()

(3)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4)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二、阅读理解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4.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XXXXXXXX和XXXXXXXX。

5.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6.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7.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

8.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答案

一、1.(1)2o(2)l0n(3)sh42.(造句略。提示:句子要造得完整,营造出具体语言环境来)3.(1)密(2)拆(3)竟(4)决

7.初中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 篇七

一、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程后的亮点

1. 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 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春》这课的开头时, 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播放几张具有代表性的春天景物, 如繁花、翠柳、绿草等, 在视觉上形成很强的冲击力, 让学生都陶醉在美的氛围之中。

2. 利用多媒体技术, 增大课堂容量。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相比,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 让学生能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路径, 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结果的比较中, 形成创造性的思路。

二、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和几个不容忽视的弊端

1. 教师完全依赖多媒体, 缺乏个性与特色。

2. 课堂呈现量过大, 学生如走马观花。

3. 容易造成想象能力的缺乏。

4. 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适可而止, 恰当运用, 便会相得益彰

美国教育学家埃根等人在其所著的《教师的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 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应所有教学情境的模式或结构, 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 如何转变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观念, 怎样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 体现大语文的性质特点呢?

首先,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毕竟只起辅助作用, 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教师要刻苦钻研业务,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不要只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技术含量”, 而忽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次, 在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不能颠倒教与学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绝不能由过去的“人灌”变为现在的“电灌”。再次, 适时地在恰当的地方, 穿插一些技术来辅助教学就行了, 不能把传统的东西丢得不见踪影。

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具有传统教学所无以比拟的优越性, 但它并不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我们只有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的各个环节, 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 不至于走入误区。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媒介则为中介, 要优化课堂教学, 真正做到“教育创新, 与时俱进”, 其路漫漫且修远。

摘要: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开拓了新的天地。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 不仅能节省时间, 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使语文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整合,研究

参考文献

8.巧用学案教好初中语文 篇八

一、学案导学的好处

众所周知,语文最难教,难就难在不知道从哪儿入手,不知道一节课究竟应该让学生学些什么。一旦我们有了学案,就可以按照它的提示安排学生自学,并按照学案预设的层层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或合作学习,目标明确,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手,有好几次都是“学案”帮我“逢凶化吉”。其中有一次是市教研员推门听课,我没想到会听我课。当我来到教室的时候,上课铃已经响了。我就把学案发给学生,先让他们自学,然后按照学校总结的“学案导学”的四个模块(自主合作,展示分享,精讲小结,巩固达标)组织教学,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受到了市教研员的好评。这都是“学案导学”帮了我的大忙。不然,我是很难上好这些课的。

二、学案的编写

学案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直接影响着课堂的容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说,学案的编写至关重要。学校要求,语文的每一课,都要先各自备课,写好教学案,然后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交流,最后由主备教师整理出学案。它应该是集体备课的结晶。

我个人认为,学案的编写应该紧扣课本和《教师教学用书》。备课前应该首先查看课本的单元说明、课文导读、课后研讨与练习,明白单元主题、文体特点和训练重点,并把课后研讨与练习作为学案的重点内容。编写学案其实就是教师对所有教学资源整合的过程,学案不可能涵盖课本、《教师教学用书》的所有内容,我们必须慎重选择,找准教学的重难点和切入点,以点带面,万不可面面俱到。

三、学案的运用

学案导学沿用的是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达标”。只有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思考学案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学生才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小组讨论时才会有啥可说,上台板书、讲解时才会充满自信。如果一节课的内容较少或比较简单,教师认为可以当堂完成的,可以到上课时再下发学案。否则,就要提前下发学案,并给学生充分预习的时间。

一份完整的学案,往往内容较多,如果教师要求学生一一汇报交流,即使提前把学案做了,也未必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运用学案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内容选取恰当的交流方式。课堂上只需要交流哪些学生不会的,或者老师认为易错的地方。教师应当把有限的时间用到学生理解有困难或者需要加强训练的知识点上,在学生的困惑和分歧之处、重难点的突破上、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下功夫。学案导学,只有做到主次分明,才能集中学生有限的注意力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学案导学要有多媒体作辅助手段,课堂学习不能仅仅限于理解和掌握,还应该关注课堂的容量,否则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容量的方法,除了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外,其次就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语文学习中,有的问题必须让学生观看视频或图片之后才能理解,有些问题需要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资料,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学案导学,一定要有课堂检测。但是,我认为课堂检测的题目最好不要印在学案上,否则将混同于一般的课堂练习,起不到检测的作用。课堂检测最好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既不会提前让学生知道,又可以随时呈献给学生。课堂检测一定要紧扣当堂学习的内容,且题目不能过多、过难,只要能达到反馈教学效果的目的就行。否则,不仅起不到促使学生学习的作用,还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

学案导学,一定要给学生留白。一节课,不是学完了就算学生掌握了。每节课最好能给学生留下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进行回顾反思,巩固记忆,以期达到消化吸收的理想状态。

9.七年级语文散步读后感 篇九

今天看了一篇课文《散步》。讲了一位爸爸和他的妻子,儿子,一同陪身体不好的母亲去田野散步。母亲老了,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母亲希望去平顺的大路走走,而儿子却觉得小路有意思。伴同儿子的时间还久,爸爸决定还是顺母亲的心意。但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的地方你就背着我。“这样,他们在阳光下,向着那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走去。到了一处,爸爸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了下来,背起了儿子。()爸爸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的很仔细,好象爸爸背上的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佛教讲”诚爱“,儒家讲”兼爱“,基督讲”博爱。“此刻,他们的身影构成了一条和谐的音符,一道亮丽又温馨的风景线。 他们彼此之间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一刻,让我体会到了真正的爱的感觉。我们的生活倾注了父母对我们多少的心血,多少的爱。而我们又该如何回报那份无私的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带着一颗爱心活着。多关注和关心身边的人与事。用我们的真诚和关爱打动所有人。用恩情传播爱意,用爱连接心灵。爱让我们的真情永存,爱也让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的道理。有了爱,我们的世界才会和谐。让我们手拉手,共同迎接和谐的明天。

有爱就有和谐。

10.初中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 篇十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1-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

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

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

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略)

11.初中语文导学案优化设计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向案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51-01

一、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导学案的设计在总体上遵循“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的要求,在实践中,需要通过学习策略的选择,灵活、科学的调节教学内容,促进课堂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氛围的形成。其基本要求:

(一)做好学生基础现状的科学诊断

从学情调查在红来分析学生的起点,研究当前教与学的差异性,并从学生为原点来进行导学案设计与优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学生的心智特点,明确应该教什么,如何去教。

(二)在以学定教后,要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凸显学生的主动性

哪些是需要去发现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学会的,哪些是学生不懂的,哪些是需要重点跟进的。这些问题的明确,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自我学习创造条件。

(三)注重教学的分层性,凸显学生的差异

分层教学是导学案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兼顾以生为本理念,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上来贯穿分层教学与评价。

(四)注重学法的渗透

从学习过程中来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避免单一被动的教学方法,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特别是在一定情境下来转化教法,凸显导学案的可操作性,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注重合作学习的渗透

合作学习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中来进行重新编组,以互动、互助来沟通与交流,提升学习效果。

导学案在设计中,应该能够从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中,为学生创造机会,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六是鼓励学生在导学案设计中的参与性。学生不仅仅是接受导学案,还要从导学案的学习准备上参与到设计中,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来进行文本质疑,从参与设计中获得启发。

二、基于导学案的课程设计

与传统教案相比,导学案在设计上更加注重教学实效的展开,特别是从语文课的备课及教学重点难点的预设与解决上,利用相应的导学活动,来优化课堂教学流程,突出教学任务,引领学生从中来掌握相关的知识体系。以《马来的雨》一课为例,在目标设定上,一要明确马来雨的特点,主要通过课文阅读来寻找关键词句;二要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从多视角上来进行刻画;三要体会作者的情感,对马来雨的一份深情。在重难点设定上,一要掌握个体、小组合作朗读的方法,对关键词句的鉴赏与学习;二是难点要从情感的理解上揣摩马来雨的内在含义。在导学案设计与优化上,明确四项教学任务。

(一)做好课前的预习与准备

从初读课文来整理易错字词,并有计划的查阅和归纳课文中的描写特点,不同的观察位置,不同的感官体验、表露的情感及名句鉴赏;利用听雨、淋雨、观雨来进行自我感受书写,以一百字为限进行文笔练习。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本任务的实施上,要从教材的熟悉及学案的分发上,锻炼学生的提取阅读,自主学习。

(二)做好课堂实施中的互动与交流

如在全文朗读中注意字词的梳理与思考;对于文本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圈画,并归纳马来雨的特点。在本任务中,可以通过表格设计来进行不同观察点的多重描写,利用小组间的探究与合作,从文章字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句子段落的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教师在点拨中需要强调,语言特色的分析,三个感官、三个视角、多重修辞手法的对比;利用小组合作来进行关键词句的品读,把握文章的主旨及思想。

(三)做好课堂达标训练

主要涉及到马来雨的特点总结,不同感官的不同体验。如手伸到窗外来触摸雨的清凉;雨点落地时对泥土的挑衅,对青石板的撞击;引入《虞美人·听雨》中诗句来讲解。本阶段任务主要侧重于课堂练习,对知识的掌握及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与检测。

(四)进行课后延伸与课堂拓展

结合文本内容来多角度的描写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力;熟读文章的重点词句,并结合《僧庐雨》进行范文延伸;结合本地实际来描写雨的特点。通过对本节内容的优化设计,在导学案的实施中,需要从任务的明确上抓住课前准备环节,特别是对学生自主朗读及预习习惯的养成,要从学生的学情实际来制定导学案,凸显导学案的因材施教。

(五)导学案的设计要凸显“导学环节”

导学案的设计要凸显“导学环节”,要从具体的学习任务及学习过程中,结合个别指导与小组学习,积极的开展对学与群学,发挥各自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如通过问题情境的构架,引导学生能够从教学预设中进行自主学习,有效掌握相应的知识;最后,对于导学案的优化,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方法及方式,要避免传统单一的讲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三、结语

12.初中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 篇十二

一、实行“分层教学”是保证“导学案”有效实施的关键

“导学案”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体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导学案”的作用, 了解学生的学情是关键。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认真思考:教学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知的?哪些知识是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可以明白的?哪些知识是需要教师引导点拨才能弄明白的?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使这些知识得到有效的落实?这些问题在备课时尽可能地考虑周全, 才能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导学案”。事实上, 初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能力和知识积累上的差异是很大的, 每个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需要。所以我们只有根据学情实行“分层教学”, 才能保证“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二、“导学案”教学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 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 并针对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需要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 以达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也推行“分层教学”, 但是这样的分层教学最后还是在为精英们服务。教师们在语文课堂上不可能面对每一个学生, 关注到的往往是在课堂上发言积极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在很多课堂上, 当教师以导演的身份排演节目的时候, 总会有几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角色。当一个或几个学生面对教师的问题侃侃而谈的时候, 很多学生只是其中的一个观众, 甚至有一些观众还游离在这出戏之外。虽然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情况将问题分层设计, 可真正思考这些问题的往往也是班级的几个学生, 很多学生其实并未真正参与其中。

“导学案”是以学案为主体的。学生人手一份学案, 先自学文本, 教师再根据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制订自己的教学程序。这势必发挥出所有学生的能动性, 教师在备课时候也自然会关注到所有学生。“分层教学”在这样的平台下, 就可以得到很好地实施。

三、“导学案”教学中推行“分层教学”的要求

(一) “导学案”中的教学目标要单一, 且要确定分层目标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导学案”要高效利用, 教学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因为针对同一个文本, 让学生自学, 学生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 如果每个学生都随意发挥, 整堂课就会支离破碎。如果就同一文本, 确定一个目标让学生去自学, 那课堂就会高效得多。此外, 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所以在确定目标后, 还得就这个目标确定分层目标, 以便教学层层推进。如一教师采用“导学案”教学《夏感》, 他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学会使用较多的赏析方法来赏析文本。根据这个教学目标, 他设计的“导学案”有以下几个步骤: (1) 找出文章中你喜欢的词语 (一般学生都会) ; (2) 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一般学生也都会) ; (3) 就全班学生都喜欢的句子展开讨论, 说说大家都喜欢的理由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 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弱的) ; (4) 全班讨论怎样的句子会有美感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会赏析句子的方法) ; (5) 采用四组竞赛的形式, 用刚学的方法赏析文章中其他好句 (每个学生采用一种或两种方法赏析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句子) 。在这个“导学案”中, 教师始终围绕同一个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掌握方法;而且针对每个学生, 教师做到了任务分层, 人人参与,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要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且要根据互补原则精心编排学习小组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 可以使“导学案”教学事半功倍。笔者在执教《唐雎不辱使命》时, 先让学生通过自学疏通文本, 掌握必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然后, 让学生就遇到的难点在小组内探讨, 效果不错, 学生连“‘今日四矣’中的‘四’在文章中做动词使用”也发现了。

语文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是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可是, 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动脑经、不愿意开口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是很不利于语文学习的。而小组互助互学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这个压力。当然, 在编排小组时,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尽量按互补原则精心编排。魏书生在班级管理时让学生“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其实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如此, 即要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所以在小组讨论的时候, 我们得将任务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至于互补, 主要有性格互补、男女生互补、成绩优差互补等。

此外, 在编排小组时, 我们还得考虑学习资源的分配。“导学案”需要发动学生自学, 而这需要学生会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网络、课外书籍或专业人事等。所以, 我们得把拥有这些资源的学生尽量分配到各个小组, 使他们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和作用。

(三) 分层教学不是分等级教学, 要尊重每个学生, 且做到润物无声、滴水不漏

在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能力可以提高, 但没有兴趣, 那就等于没有“源头活水”, 总有一天会水枯河干。语文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任何学生都可以学好语文, 关键在于让他们爱上语文。

在分层教学中, 我们在安排教学目标难易和安排学习小组的时候, 不能让学生觉得我们在分等级地对待他们, 而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被关爱、被认可的感觉。

在教学《变色龙》的时候。笔者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全班演课本剧。笔者先在黑板上把文章中所有的角色列出来, 让学生选择自己演或推荐其他人来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在确定了重要演员之后, 笔者让其余学生全部演文章中的群众, 而笔者作为观众有可能采访参与演出的任何一个人。在演出时, 笔者叫停了好几次, 有采访群众的, 也有采访原告的 (如“你为何要说你有个宪兵兄弟”“你为什么要把手指竖得这么高”等) 。通过采访,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那节课, 学生的笑声不断, 课堂高潮迭起。这样, “变色龙”这个形象一定会让他们终生难忘。在这一过程中, 这个环节中, 笔者对学生是进行了分层的:表演的、朗读的、评论的, 每个人有自己的任务, 每个任务有自己的难易度。这样, 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老师对他们进行了分层。

13.初中七年级语文散步学案 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

2、朗读感悟

3、情感体验法

4、小组合作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

观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由此导入新课:洗脚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这平凡的小事,却蕴含了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散步》。

【设计意图:观看妈妈洗脚这个视频,给学生营造一个浓浓的亲情氛围,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二)、朗读课文,感受亲情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阅读效果:(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嫩芽 分歧 霎时 拆撒 熬过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2)思考问题:

①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 ②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③从散步这一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1、语言美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 ”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人性美

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3、景物美

默读课文,请画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在课本上做标注)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人物情感,从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四)理解主题,升华亲情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五)拓展迁移,表露亲情 诗意表达(仿写句子)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让我们向往。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家,是

(六)真诚行动,亲情延伸

1、将本文朗诵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请他说说听读文章的感受。

2、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设计意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七)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14.七年级语文《强项令》导学案 篇十四

班级

姓名

完成情况

2.请写出文中你划分节奏有困难的句子,先独立思考,然后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进行解决。

强 项 令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文章结构。2.分析董宣形象,学习精神品质,分析写人方法。重点难点:

1.文言词句语法归类。2.理情节,析形象。学习方法:

1.查阅法 2.合作探究法 3.讲析法 4.作业训练法 学习流程:

一、解题知人。

1.结合课下注释,补充介绍本篇文章的作家作品。①范晔:

②《后汉书》:

二、诵读文章。

1.请找出文中你不会读的字,利用课下注释或工具书查出读音,标注在课本上,并写在下面。

2请找出文中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写在下面。

句子:

3.标注段落序号,然后给你同组成员大声朗读课文,朗读时要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组内成员互相听读,并按要求进行评价,指正对方朗读中的不足之处,指导其重新朗读。

三、译读语句。

1.熟背课下注释,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把翻译过程中你不会解释的语句画在课本上,利用手中的参考书解决疑难语句,将这些语句的解释写在下面。

2.按照下列语法现象,对本文的文言词句进行归类整理。

A.词语类:①通假字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词④一词多义⑤一义多词 B.句子类:①省略句②倒装句③判断句。我的归类:

四、品读内容。

1.分析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概括段意和文章主旨。

2.找出文中对董宣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精神品质。

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五、研读写法。

15.关于初中语文阅读学案教学的探究 篇十五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学案教学

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且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阅读学案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对于语文教学以及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改进学案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阅读学案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

1.学案习题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缺乏深入的了解与全面的认识,只是将学案教学理解为强化习题训练,在设计学案的时候,缺乏深入的研究,只是将学案变成翻版的教案,将阅读内容简单的设计成练习题,运用题海战术,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感觉不到阅读的乐趣,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邓稼先》这篇课文时,教师习惯于将课文肢解成几段,然后针对每段设计出一些简单的习题,让学生去做,而忽略了对于学生阅读的培养,这样学生就不能理解邓稼先先生那种崇高的爱国情怀。

2.学案教材化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不带语文阅读课本,将学案作为教材,只是对学案进行讲解,而忽视了教材的作用。语文阅读的学案教学,依然是以教材作为主要载体,学案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是针对教材中的课文来进行阅读的,教师如果只是针对学案进行机械性的讲解,与教材缺乏有效的联系,那么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针对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部分教师只是针对这篇课文进行简单的学案设计,忽视了原文的作用。

3.学案问题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只是针对阅读原文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在具体的教学中,只是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根据阅读来进行回答。这不仅无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降低了学案教学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诚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应该结合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以及学案教学的特点,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给与学生提问的机会,并让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因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着诸多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探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学生在阅读后,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鲁智深的性格特征?打死镇关西后的结局?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初中语文阅读学案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1.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学案教学的关键所在,是教师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法的研究,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从旁进行积极的引导。特别是对于语文阅读来说,大量的习题,不仅降低了语文阅读的魅力,使得阅读索然无味,也不利于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出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并将这种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这样就是的语文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生在其余时间也可以进行作品阅读,使得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针对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设计出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得学生在之后遇到同类型的文章时,能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学生在阅读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对济南这座城市有一个初步的介绍,使得学生能够了解背景,然后在文本阅读后,学生应该提出各自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根据阅读写几百字的读后感。

2.细读文本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材也就是文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特点,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以学案为依托,将教材作为凭借、范例和素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真正的走进教材。语文阅读,是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与掌握。学生在对文本进行了多次的阅读后,自然而然会对文本的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文字的魅力有一个模糊的印象,然后教师在依托学案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的时候,教师在设计阅读学案设计时,应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熟读课文,提醒学生思考这一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对课文要有自己的感悟。再如阅读《社戏》,其中写月夜行船和归航偷豆部分有很多优美的景物描写,教师不能只针对考试给出问题,而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人物在那时那地的心情,以及在写作上能给我们哪些有益的方法。然后教师积极指导,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3.组织活动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硬性灌输、被动接受的模式,应该适当地组织课堂活动,从而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阅读氛围。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最后一课》这篇课文,组织阅读比赛与读后感习作,这样能够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通过阅读活动来感受阅读的魅力。另外,读后感写作,能够让学生将阅读后的感悟写出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感悟,这样不仅提升了阅读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写作能力。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的学案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适当的教学改进,在语文阅读中,充分发挥出学案教学的作用。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并且综合提升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使得阅读能够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喜欢阅读,乐于阅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林,李香花.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变“教案”教学为“学案”教学[J].科技信息,2009(01).

[2]李多.“学案教学”的生命力——必修化学课堂教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09).

[3]严建彪.关乎宏旨 应然而生——也谈《春酒》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9(11).

[4]张素梅.书海泛舟撷精英——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辩证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

16.七年级语文上期期末训练学案 篇十六

执笔:李晓静

审核:

审批:

班级:

姓名:

期末测试题

(一)一、积累及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2分)

A.洗濯(zhuó)酝酿(niànɡ)踉踉跄跄(liànɡ)获益匪浅(fěi)....B.霎时(shà)猝然(cuì)头晕目眩(xuàn)忍俊不禁(jìn)....C.贮满(chù)滑稽(jī)春华秋实(huá)随声附和(hé)....D.雏形(chú)磅礴(bó)玲珑剔透(tì)苦心孤诣(zhǐ)....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喧腾 蹂躏 海枯石滥 慧心未泯 B.喑哑 眩耀 芊芊细草 瘦骨嶙峋 C.奢望 弥漫 心旷神怡 窸窣作响 D.静谧 虐杀 闲情逸至 轻飞曼舞 3.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在原句上修改。(2分)

交通拥堵,是近年来在全国普遍凸现的“城市病”。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在谋划“十二五”发展时,①均把防止“不堵车”列为具体目标,表明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中国一线城市面临的共同挑战。不仅如此,交通拥堵还在向二三线城市迅速蔓延。②即使城市规划更加具有前瞻性与合理性,那么,城市交通拥堵完全可以限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4.古诗文默写。(每空一分,共11分)

(1)《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4)白居易《村夜》中点出秋色浓重、切切虫吟、行人绝迹、万籁无声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浩然《早寒江山有怀》中运用典故慨叹自己彷徨失意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梅尧臣《鲁山山行》中体现“内合情趣,外有好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性学习。(9分)

2013年是农历癸巳年(蛇年),下面是一张贺岁生肖邮票的设计图。请仔细观察,完成下列题目。(1)请用简洁的语言对邮票中间的画面进行描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3分)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两个含有“蛇”字的成语。(2分)

_____、_____

(3)《伊索寓言》里有许多关于蛇的故事,请说出下面关于蛇的故事的寓意。(4分)

农夫与蛇

冬天,农夫发现一条蛇冻僵了,他很可怜牠,便把蛇放在自己怀里。蛇温暖后,苏醒了过来,恢复了牠的本性,咬了牠的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农夫临死前说:“我该死,我怜悯恶人,应该受恶报。”

这个故事得出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蛇和鹰

蛇和鹰互相交战,斗得难解难分。蛇紧紧地缠住了鹰,农夫看见了,便帮鹰解开了蛇,使鹰获得了自由。蛇因此十分气愤,便在农夫的水杯里放了毒药。当不知情的农夫端起杯子正准备喝水时,鹰猛扑过来撞掉了农夫手中的水杯。

这个故事得出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6题。(11分)

捡来的手机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我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了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 2

5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就说:“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苍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6.本文安排故事的结构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围绕手机展开故事情节;二是围绕儿子的情绪展开故事情节。请你依据文章思路填空:(2分)

①故事情节:()手机—讨论如何处置手机—()手机—回顾还手机情景 ②儿子的情绪:惊喜 ——()—— 心情很好 ——()

7.儿子不愿把手机交给学校,我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对他那番评论,我为什么又感到“欣慰”?(2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第⑤段对小伙子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表扬儿子“善良”“不虚伪”,写出儿子的“善良”和“不虚伪”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链接:在街上扶起摔倒的老人,却惹官司上身,被一审法院判赔老人损失,让不少人觉得好人难做,那么,当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选择怎么做?请说说你的想法。(2分)

_____

三、阅读《狼》,完成9—13题。(15分)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1.(1)目似瞑().

(2分)(2)

舐其喉().(3)信不诬哉()(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2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

(3分)

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13.(1)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17.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 篇十七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1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五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散步》,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和技巧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a、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b、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教师还可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一)、如何导入

结合日常生活,引入学习。

出示问题:你们一家人经常一起散步吗?散步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请两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共享。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给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

(据有关人士分析,有明确目标的学习与目标不明确的学习,效果相差9倍,设计这一步的原因是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2、轻声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内容。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

3、检查阅读效果:(屏幕显示)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四)、研读课文 探究主旨

1、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2、那么究竟听谁的呢?

――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的,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的。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的、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的。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的,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1、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能有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

――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写出了母子二人的情态,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正因为如此”一句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的。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的。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好文章应不厌多读。)

(七)、拓展升华,拥抱亲情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的,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八)、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九)、课后作业: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2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散步》。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入牧歌式的情景,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学生讲述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学生先推选代表与我进行配乐朗读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归纳出本文的朗读要求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一家人在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这样,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的第一、二节,找出并品味这两节中比较“特别”的词语和句式,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句话,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与习惯上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郑重其事地推出这样一个镜头?这样,通过比较、讨论,归纳出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举轻若重。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发现本文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切入到本课的主要目标——通过语言的探究,品味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分四人小组合作,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体现“举轻若重”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这样,小组活动,师生互动。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本文运用“举轻若重”方法的词语和句式很多。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

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渗透情感教育。提出“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么大的词?”等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意境,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得到情感的熏陶。

在探讨文章中“举轻若重”的句式时,我注重锻炼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文中体现主旨的一句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句式上整散结合,使文章语言显得错落有致,同时也使文章更有深意,富有哲理,它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鼓励他们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出主旨,感受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强化发现

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散步》这篇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我出示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因为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学生有一定难度,我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我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且放杜鹃林中啼”,因为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平等的,从而养成学生平等审视的意识。

然后,我又努力调动学生的积累,向课外拓展。指出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引导学生联想平时生活或阅读中类似的例子,从而使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在学生理解运用之后,我进一步点明:语言运用上有举轻若重,也有举重若轻。并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最后进行小结:无论是举轻若重还是举重若轻,关键要注意场合,把握分寸,得体是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然后,我出示北京申奥时何振梁先生的一席话让学生课后去仔细品味语言的得体、精妙。

六、比较:验证发现

在课文后面有一篇题为《三代》的短文,主题与《散步》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各有千秋。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验证发现,探讨哪个故事更感动?并说说理由。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因此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这项任务如果来不及在课上完成的话,就作为一项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与小结

在反思与小结这个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通过本课学习后的收获和启示。设计这样一个空白点,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我进行总结,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八、作业布置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布置了两个作业: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我认为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

2、尝试用“举轻若重”的写法,描述自己生活中被小事感动过的经历或者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九、板书设计

我这节课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略)

本课的板书,我把它分成主板和副板,主板设计了一个围着“爱”字的心形,四个人物的位置也做了处理,这些都紧扣住了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副板的设计扣住文章的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3

一速读文章,整体感知

组织同学们用最短的时间读文章,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做好归纳与整合。本文主要写了我们一家四口人早春在田间散步的事情,展现了作者一家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生活画面。

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还是遵循了“轻松走进”课堂的原则,让同学们感觉到学习语文是很简单的事情,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事情。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所说的内容不同而已,程度好一点的学生概括的全面一些。同时,这样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整体感知能力,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并且还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下面课堂的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时间5分钟左右。

二细读文章,感悟品味

同学们细读文章,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要求每人至少找两处来品析,并且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提示学生可以从句子内容出发,抓住关键词语来赏析,比如“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子中“熬”字既写出了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还可以从语言特点方面来分析,如“有的浓,有的淡”“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句式对称,形式优美,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还可以从个人感受来谈。在这个过程中,要别关注待转化生,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很难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这时老师一句温馨的话,比如有困难吗?需要我帮忙吗?或者是一个友爱的眼神,就能帮助他们尽快投入到学习中。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

根据学生圈点批注的情况,组织同学们小组交流,互相借鉴、补充、添加、完善。

时间约8分钟。

三自主汇报,成果分享

汇报的环节为先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哪一段,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来,然后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其他同学可以即兴评价,可以补充,可以质疑,可以拓展。比如有的同学可能会谈到文章第四段: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对初春美景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一般情况下,同学们都会说到这一点。有的同学不仅理解了这一点,可能还会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写景的片段诵出来;或者想到自己家乡初春的景色,即兴说出来或写出来;或为这段文字写上一首小诗;或者围绕着这种美景画出一幅画,然后说出画面的内涵;或者为这段文字配上音乐唱出来等。

补充说明:由于此处设计的是学生自主回报,难免会出现学生的发言头上一句脚上一句的现象,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别着急,越是这样,越能看出老师的教学智慧。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便是对学生的发言要洗耳恭听,当学生说到某一个关键词或句子时,要追问。比如文章第五段: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同学们可能会说出这个地方可以看出家庭的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我抓住关键点:和谐和幸福,气氛融洽、祥和。请同学们找一找文章中哪些地方还表现了这一点?同学们便会把体现这一点的内容找到,老师做好总结与归纳,再进入下一个关键点的赏析。

由于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往往孩子们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对于个别较难理解且又是重点的句子无人设计,比如文章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如果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把问题抛出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自主发言,根据学生发言的情况进行总结:中年人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既尊老又爱幼,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以上内容预计15分钟左右。争取人人展示,个个发言,每个同学既是分享者,参与者,合作者,又是学习者,收获者。

结合学生发言的情况,教师做好总结和归纳:《散步》这篇文章是集人性美、情感美、景物美和语言美于一体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新课标》强调审美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文学作品,进而受到感染和激励,得到情感熏陶。

四拓展延伸,回味亲情。

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学生小组交流,代表发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时间约5分钟。

五。动情落笔,抒写亲情。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的理解或祝福。可以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或对联的方式,或仿写,或歌曲,或三句半,或写一点自己独特的感悟……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六。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4

一、情理结合说教材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通过四篇不同国度、不同时段人们对亲情的理解的学习,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继而感受到亲情之类的情感内涵。《散步》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首先,它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资源。本文不仅篇幅短小,语言精美,而且内容贴近生活,人物形象鲜活,很适合拿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它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资源。作者莫怀戚运用小说笔法,在叙述“散步”这件简单的生活小事时,通过运用截选、嫁接与改造等方法,使事件富有了曲折性和镜头感,引人入胜。同时,在语言的运用上,作者还善于采用对称句、大词小用等方法来丰富文章内容。这些技巧都可以作为教师指导学生“跟课文学写作”的资源。

第三,它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资源。这篇文章选取的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思考。特别是当下,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往往忽略的年迈父母。这篇课文可以作为真切、鲜活的情感教育范例,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反思自我,接受伦理和情感的教育。

二、以生为本说策略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点:一是学习朗读技巧,把握全文感情基调;二是畅谈朗读感受,理解课文深层意蕴;三是运用朗读方法,品味本文优美语言;四是设计活动方案,增加家庭幸福指数。

为了更好地解决理解课文深层意蕴和品味语言这两个重难点,我用“朗读法”贯穿整堂课的教学,用“散步”这一事件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赏析和深层情感的挖掘。具体策略如下:一是试读课文,找出要素概事件;二是美读课文,畅谈感受最深处;三是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四是走进生活,设计家庭日活动。

这四个活动分别体现如下意图:一是试读课文,旨在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并要求学生迅速找出六要素,概括本文所写事件;二是在美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自己的读后感,畅谈感悟,从而多角度理解课文内涵;三是品读课文中的“对称句”,体会语言的对称美;四是学生通过家庭活动方案的设计,感受到自我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和重要性,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在这四个活动中,我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其中,在畅谈感悟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尊重学生个体感悟的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三、以读促学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一)试读课文,找出要素概事件。

首先让学生试读课文,揣摩朗读的语气和节奏,然后演读,同学间互评互读,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范读。要求学生在把握本文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然后,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找出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括本文所写事件。学生不难概括:一家四口在初春的田野散步。我再相机引导学生完善散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本环节我以读带思,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又带着他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美读课文,畅谈感受最深处。

第一步骤的设计,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了补充。然后,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批注。提示他们可以以六要素为感受点来谈。

出示范例:“初春的田野”给我感受最深,你看,“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我再把他们按座位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读出来,或者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

学生展示时,我引导他们通过谈对一家四口的印象来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引导他们通过谈“散步”的起因、经过、结果来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情味。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归纳总结:通过朗读优美的景语,我们仿佛也走进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感受到了勃勃生机;通过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慧机灵的小男孩,一个颇有担当、体贴孝顺、深沉稳重的中年男人,一个年迈体弱,却十分善解人意的慈祥老人,一个温柔贤惠、通情达理的年轻母亲;通过朗读结尾的关键语句,我们仿佛明白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不仅是亲情和生命,而且还有一个中年人所要承受的扶老携幼的责任感和对家庭的使命感等等。

这一环节我通过浅显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畅谈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深层意蕴,力求做到深入浅出。

(三)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

这篇散文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除了因为在叙事中穿插了生动的景物描写外,主要还归功于文中大量的对称句。

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具有“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特点的句子。

出示范例:“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根据范例,学生不难找出“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对称句。找出这些句子后,我让男女生配合读,然后不失时机的讲解对称句的特征和作用,并鼓励他们写一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本文的语言除了大量运用对称句之外,还有大词小用、小题大做的显著特点。例如,“分歧”“责任重大”这样的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结尾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起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找的同时,也明确其作用,让学生将这些写法运用到以后的作文写作中。

(四)走进生活,设计家庭日活动。

通过前面三个环节的朗读、感悟、品味,学生对本文已有了自我的阅读体验,我适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家庭生活,可以是温馨瞬间,也可以是相处困惑,提出来大家一起分享讨论。

然后,提出建议,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为自己的家庭日设计一个活动方案,给几分钟让学生写一写,再拿出来在班上分享。设计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只需要像散步一样自然、亲切,有可操作性,能增加家庭幸福指数就行。

设计这个环节的说和写,旨在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所学所悟运用到生活中,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心家人,尊重长辈,珍爱生命。

四、浅文深教说感悟

《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精巧的散文。文章虽然简短,意蕴却十分深厚。作者只是选取了生活中散步这一日常小事,却为我们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这篇看似浅显,却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教出深意呢?我尝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品味优美语句,透过生活小事,感知事件背后的亲情,挖掘背后的生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每个学生的阅读感悟不同,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内容,用朗读和表演的形式来演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如果能够突破寻常的课堂教学常规,引导学社积极开动脑筋,联系文本,深入体悟,一篇看似简单的散文所蕴含的深意也能被我们理解得很透彻。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

探究标题的作用

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难点

探究标题的作用;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

四、导入:

曾经有人这样问过我,“家“字到底有什么含义呢,乍听起来,当时的我被难倒了,其实细细想来,“家”多么温馨的字眼呀!一个宝盖头遮住了外面的寒风冷雨;一横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向外的两撇,是天涯羁旅对家的眺望;一个竖钩,把全家紧紧系在一起!多么美妙的一个字!我们也听过很多发生在家庭中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出家门,和作者一家人一起到南方初春的田野间散步。

(师生齐读:让我们一起走近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阳光下金色的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有这么多美好的人、事、景、情,那么让我们非常专注地走近本文!

五、本文学习,我们要努力地完成三个目标:

1、理解文意

2、朗读课文

3、品味语言

六、第一个:理解文意

(一)、思考片刻,请学生回答这样的一个一个问题:给文章另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读出文章的味道。

(设想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例如:

1、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南方初春时节的故事,所以标题为“初春的故事”

2、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分歧——走大路小路的分歧,所以标题为“分歧”

3、因为这篇文章里充满了亲情的温暖—对母亲的爱,对儿子的爱,所以标题是“关爱”

面对学生的回答,我一定要鼓励他们这种积极思考,多角度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并以这样的语言小结此环节:这是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表达了亲情的关怀,更表达的是不变的亲情与责任。

(大家看:)三代同行,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幸福吗?这是个幸福的家庭,我们还可以用以下词语作为标题:

如:春意(春天里的故事)呵护(亲情的温暖)

生命生命(故事中的一切都发生在不同的生命中)

和谐家庭(尽管家庭成员间也有分歧,但是能和谐解决,留下的只有温馨)

温馨世界

但是作者为什么要用“散步”这个标题呢?让学生思考并作答:

学生很可能会说因为“散步”是一个故事(或者)

因为正是通过“散步”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然后我会明确的启发学生说:其实“散步”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用这件事展现人生。三个词“简明”“准确”更“含蓄”,引发我们想象,很生活,变得有情致,有画面的感觉,带有故事的味道。

(同时引导学生就此课)探究文章题目的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点明文中故事的主要人物、发生的时间或地点;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开门见山点明主题;吸引读者的兴趣

并举出初中阶段语文课文的两个标题: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点明本文要阐释的哲理。

“杨修之死“——点明中心人物,中心事件,引发读者对杨修之死的原因进行思考。

(二)、在整体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集中对“一家人散步产生分歧”的段落进行思考:当面对岔路时,母亲要走平坦的大路,儿子要走新奇的小路,作者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委屈儿子,听从母亲,让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决定这样的选择到底对不对,并各自阐发自己的理由!

初有结论时,我会让学生欣赏这样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老师自己:

晚饭后,一家人享受着浪漫而温馨的傍晚时光,我的母亲为我们切了一盘美味的西柚。美食当前,我五岁的小女儿跑来,甜甜地对我说:“妈妈,我要吃柚子!”于是我很细心地为她剥着,一块又一块,不时还很骄傲地说“我的宝贝,你真棒!妈妈太喜欢你吃东西的样子了!都吃了!啊,你吃的多,妈妈高兴!”眼看这盘柚子所剩无几了,突然我的眼前有东西晃了一下,我下意识地看了一眼,是我的母亲,她手里拿着一小碗剥得干干净净的柚子,我心头酸痛不已。而母亲只对我幽默说了一句:“你的孩子吃美了,我的孩子怎么办?”……

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在家庭中的身份是多重的,你在尽情享受你之所爱的同时,更不应该忽视别人对你的爱——最爱你的父母!

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意!

七、第二个:朗读课文(在整体把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用欣赏的眼光来朗读课文)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

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

学生自读课文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体味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

我先会找出课文中的这个句子进行范读:

先以快速、平淡的语调读“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再以中速、强调波澜的语调读“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语速、抑扬顿挫”对文章感情色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接着我会让学生自主地说说自己在朗读时,波澜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氛围中,总结出“波澜在人与人的矛盾中,波澜在感情波动中,波澜在文章情节高潮中……抓住波澜,朗读就有了目标,朗读就有了韵味!”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好像你带着深深地体会给人家做示范朗读一样: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停一下)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意味深长的,好像很轻,实际上很重)

最后让学生再次饱含深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小结:不同的朗读形式,会取得不同的效果。掌握好语速、语调、抑扬顿挫的朗读,别有情趣!

八、品味语言:

建议大家这样品味语言:找出字、词、句、段,说说它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举例: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字很重要,它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妙语鉴赏:(让学生说一说以下的句子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最后的这句妙语我会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它很有生活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风趣幽默,对,这句话就是)4、“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增加了文章的情致,使文章更有生活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小结:作者斟词酌句,都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从而突出主题。

九、总结

今天我们和作者笔下的一家人一起漫步于南方初春的田野间,欣赏了这首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最后送给大家一副对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相亲相爱)

十、作业:

完成这个特别的任务——真行实感

1、真行: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2、实感: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6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叫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当代著名作家莫怀戚写的一篇文章《散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活泼好动,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

(3)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②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

难点:

③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2.朗读感悟3、情感体验法4、小组合作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

观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由此导入新课:洗脚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这平凡的小事,却蕴含了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散步》。

【设计意图:观看妈妈洗脚这个视频,给学生营造一个浓浓的亲情氛围,唤起学生的亲情意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二)、朗读课文,感受亲情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阅读效果: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嫩芽分歧霎时拆撒熬过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思考问题:

①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

②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③从散步这一小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家人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1、语言美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

(2)采用“我最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人性美

课堂活动设计:鲜花献给可敬的人

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你结合文中描绘人物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你献花的理由。

3、景物美

默读课文,请画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在课本上做标注)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人物情感,从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四)理解主题,升华亲情

一个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着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请同学们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五)拓展迁移,表露亲情

诗意表达(仿写句子)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老人孩子都怡然自乐,让我们向往。

家,是一副沉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

家,是

(六)真诚行动,亲情延伸

1、将本文朗诵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请他说说听读文章的感受。

2、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帮助父母做点家务,陪父母散散步……

【设计意图: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已知与未知的中介,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课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七)总结全文,表达祝福。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7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3课《散步》。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说一下我的讲课思路。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平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习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习,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学生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2)请学生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学生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至此学生才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六)拓展延伸

作者抓住了生活中一个平凡的镜头。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散步》8

尊敬的评委下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莫怀戚的《散步》。

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学法指导、大致的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汇报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注重人生体验。《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寓景美、人美、情美于一体,字里行间扬溢着浓浓而真挚的亲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家人散步时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画卷,更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尊老爱幼的道德颂歌。虽然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风筝》《羚羊木雕》一样都以家庭生活为主,都有矛盾冲突,但前者给予的更多的是反思,而本文则主要从家庭伦理准则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并且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我认为本文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在“人生体验”中达到体验人生目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增强亲情观念,提高人文素养是本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基本是都是90后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唯我独尊”,家庭亲情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因此,本文教学时,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事件本身并不难,但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主旨、感悟亲情及由此引发对于家庭伦理准则的思考会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2以文本为范例,指导学生揣摩词语的含义,品味文章语言的方法。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一事一理,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写法;

4体味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传统美德。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重点为:目标2、4

教学难点为: 目标3、如何理解文章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为达成以上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以文本为范例,组织学生自主品味语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相关方法。

2、以小组形式,通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

3、朗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品读文章。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初读叙事类文章,整体感知内容的方法(初读“三问”:谁?在哪里?什么事?)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文章的美点(从内容到形式)

五、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常回家看看》作一个铺垫。

1、猜字游戏导入

谜面:上有老下有小—学生猜---教师解字:老小不分开为孝,老在上子在下,儿子担任着背负老人的责任这样才为孝。

当堂调查:你们一家三口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吃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很少),如此看来大多数是老小分开的,孝出了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从今天学习的课文《散步》中也许能够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歌曲作情感铺垫,猜字游戏可以很快地激发七年级孩子的兴趣,抛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为突破教学难点设伏。)

2,听读、朗读,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轻声地朗读课文。

(“听”和“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

(3)、检查阅读效果:

从记叙的要素、顺序入手理清内容和文脉。并在概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出核心事件“分歧”,以及产生分歧原因和解决分歧的办法。

(学习起步阶段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强化“要素”意识,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4品读课文 感悟亲情

我设计的主问题是:

①、你说说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在散步的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老师在学生讨论结束后,再总结全班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明确。一家人的权力无大小之分,只有平等的关系。一切由爱决定。 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②、学生总结归纳人物的特质 (这一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学会运用精炼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儿子:聪明乖巧,非常懂事。(着重引导学生将文中的儿子与现实中的“儿子”(自己)进行对比,突出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形象。)

③关于教学难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讨。

铺垫:再问导入部分的两个问题:如何解决“孝”这个问题?能不能不分开呢?分开与不分开的主要责任以在谁呢?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具有象征意义的话---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家庭是这样,民族、国家也是如此。(边归纳边板书要点)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初步体会文中“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5、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①、让学生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主要引导学生品味:(1)写景的句子 ,发现他们的意境美。 (2)对称的句式(体会它们的对称美,情趣美。)

(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精彩片段。

(朗读是感受、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通过朗读加深印象,培养语感)

6、结束语: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子欲养而亲不待。对长辈、父母我们要心怀感恩(播放《感恩的心》),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或最想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说些什么?用一段文字把它写下来,课后和大家一同分享。

最后是作业布置:

7、布置作业:以家庭生活为素材,以亲情为主题,运用“以小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刚开始学习“以下见大”“一事一理”的写法,特作出分层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也符合个性化的要求,具体是:最低要求:仿写文中的某个片段//一般要求:独立构思,能表现出亲情//较高要求:能提炼出一个简单的道理。

8、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是为了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重难点。

附:板书:

百 善 孝 为 先

+

散 步 分歧 +

(莫怀戚)

||

上一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办法下一篇:珍惜水源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