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2024-06-19

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18篇)

1.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一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1、创新思维能力要从小培养。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世界,脑子几乎一片空白。随着一天天长大,小脑瓜里慢慢填装了各种东西。思维能力也慢慢增强。不经意间,从他/她嘴里可以冒出一个新词。女儿小时候曾创造过一个词“鼻熟”,意思是这种气味她在哪里闻到过。

还有我们刚满两岁的小孙子OK居然知道可以用信用卡买东西。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有一次,他要买什么东西,我问他,有钱没有,他说,没有,我说,那怎么买东西呢?他说用信用卡。天哪,我和他爷爷从来没直接告诉过他,可以用信用卡买东西,他见都没见过信用卡。后来,我问他爸爸,告诉过他没有,他说他也没告诉过他。后来,我们回忆,可能是他自己举一反三想出来的。去年十二月,我和他爷爷带着他在外面跑了一两个月。去加油站加油时,爷爷问过几次,可以刷信用卡不?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会回答说:“可以”。然后,我们就加了油。小孙子可能看到我们,用信用卡,买了油,估计也可买其他东西,于是,就有了上面的回答。对小小的他而言,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呀。当听到女儿的新词,小孙子的神回答,我们要表扬他们,鼓励他们。

2、孩子有不同的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事情尽量让他自己做主。父母或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还要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有一次,我在微信上读到一篇文章,说孩子真可怜,他吃饱了没有,他自己“不知道”,他要问:“爸爸,我吃饱了吗?”因为,孩子说吃饱了,大人往往不相信,说他没吃饱,硬要他再吃一点。一个连饱饿都不能自由表达的孩子,他的创新思维是不是受到很大的限制?大人为他操心太多。

3、引导孩子养成看书的习惯,带孩子多旅游,多见世面。孩子见多识广,脑子里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越多,举一反三的能力越强,思维自然更灵活,创新能力也越强。

4、让孩子从小学音乐或画画,艺术是能开发智力的。学音乐或画画,能开发人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是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他常常凭借演奏小提琴给他带来的灵感,使他思维大开,头脑灵活。还有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名人,不但是自己专业领域的顶尖人物而且很多都是音乐家,可见音乐对于人类的大脑开发是多么至关重要。

5、让孩子多运动,适当运动也能开发智力。人的智力主要是由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记忆力构成,它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运动能增强体质,促使大脑健康灵活,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和记忆力提高。六、给孩子足够的爱心、安全感。如果孩子缺乏爱,连身体都长不好,哪还有什么创新思维能力?如果孩子缺乏安全感,经常生活在焦虑当中,他的身心都会受到影响,更无从谈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如何开发和引导孩子的创新思维

(1)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探索。孩子的天性是玩,聪明的孩子不可能是不会玩的孩子。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

(2)启发孩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从多角度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慢慢养成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的好习惯。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实际上就是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家长要注意从小引导和培养。

(3)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孩子的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和不足之处,要让孩子具有创新能力,就看父母怎么调教。在素质教育中父母的作用不是包管一切,却是不管中的管,宽中有严,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广阔天空,让孩子科学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向导,离开了这个向导,就有可能被伪科学钻了空子,就可能分不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科幻,什么是神话,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魔术。

三、创新思维训练的五本书

1、《小学思维训练:八大思维图示法》

《八大思维图示法》作为思维训练的基础,从基本的八种图示入手,教你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丰富的应用案例和清晰的知识讲解,为读者讲述了八种思维图示的应用情境和使用方法,可作为教师开展直接思维课教学的参考书籍,也可作为学生上课或自学时使用的读物。建议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使用。

2、《博赞儿童思维导图》

学习思维导图的根本是开发大脑,启蒙思维能力。不能光是关注如何把图画得很漂亮,而忽略了思维能力的提升。对于学龄前儿童更是如此。因此,“思维导图”的发明者Tony Buzan先生专门为学龄前孩子量身设计了100+个创意助推法,并在书中提供大量有趣的亲子小活动,帮助各位父母用科学的方法“喂养”孩子的大脑,全面启发孩子的创意天赋。

3、《中学生思维导图学习法》

一本适合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书。将“思维导图”这一概念引入到中学学习中,四两拨千斤,再配上贴心的例题,生动、活泼的图表解说,如同一幕幕在我们眼前放过的电影。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

4、《思维风暴》

一本思维工具全书,并且有很多有趣的思维游戏。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阅读,既可作为思维提升的训练教程,也可作为大脑潜能的开发工具,使读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思维更敏锐,让大脑更聪明。

5、《如何高效学习》

一位因为快速学习而成名的神奇小子,他应用自己发明的学习方法,完成了10天搞定线性代数,1年学习4年MIT课程的“不可能任务”。本书就是对他学习方法的全面介绍,其中包括整体性学习策略的核心思想和具体技术,详细介绍了快速阅读法、流笔记法、比喻法、内在化等七大方法,并为高效学习提供了从生活到时间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2.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二

1、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1.1、教育观念落后

在小学的所有科目中, 按理说体育应该是最受欢迎的一门课程了, 但是目前大多数小学的情况都是学生对体育的课兴趣不高, 这是由于我国目前小学体育的教学工作的落后观念导致的。很多小学体育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采取有效的教学。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喜欢的运动, 而且都希望能过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可很多教师都无视这一点, 只按照自己的那一套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来, 缺乏体育教育的创新, 不会与时俱进, 这样只会磨灭学生对体育这一门课的兴趣, 上起课来无精打采, 更别说提高身体素质了, 最后都会产生逃避体育课的想法。

1.2、课程总被占用

小学的体育课作为小学课程中唯一的户外课程, 无论是从释放学生学习压力, 还是从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角度, 其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 由于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 产生了一些普遍的现象, 例如:小学体育课很多时候都会被占用, 上一些所谓的主课, 这样本末倒置的行为只会使我国的整个教育事业不断走下坡路。因此, 针对这一普遍现象, 有关部门应该认识到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性, 并积极采取措施, 使得小学体育课程得到数量和质量上的保证。

1.3、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小学体育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以及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除此之外, 还希望通过体育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但目前存在的情况是教师对体育活动的开展并不积极, 也没有确立一个明确地教学目标, 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对待体育教学, 这样的教学态度, 很难达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不仅不能带给学生创新的思想, 还会给学生留下体育课一点都不重要的思想, 从而影响以后的体育教育。

1.4、体育教学缺乏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目标

因为我国实行计划生意的政策, 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 学生在家里是娇生惯养的小王子, 小公主, 几乎没有认真的参与过体育锻炼, 更不要说体育训练了。在小学体育课程中, 学生不能忍受体育训练的强度, 也不能认同小学体育老师的教育方式。很多学生不能理解, 为什么体育课要增加耐力训练, 例如跑八百米等等, 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吃苦能力, 就不能让体育课的一直处于低运动强度的情况下。而且, 部分体育老师在增加体育训练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抱怨和协商, 而对学生产生怜悯的情绪, 这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体育老师就会同意学生不合理的要求, 降低训练强度甚至放弃训练, 这样不仅不能达到最初的训练效果, 还会滋生孩子的懒惰心理, 最终是体育教育教学的侍卫训练模式变得混乱不堪。小学体育教师应始终牢记体育课程设立的宗旨,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2、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中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现在, 我国小学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学中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并且使得体育教学的效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针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断地增强, 就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2.1、要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 转变旧的体育教学模式

作为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领路人和组织者, 体育老师在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转变旧的体育教育模式?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了解旧的体育教育模式在现代教学中已经不可行了。随着时代的发展, 小学体育教育也需要跟随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而营造出一个民主、快乐的体育教学氛围。另外, 任何学科在进行具体教学前, 学科老师都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备案, 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案。在体育教育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学习加以引导, 并进行实施讲解, 在学生们易错之处进行纠正。在学习新的运动技能时, 可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情景, 例如在学习前滚翻时, 就可以根据小学生对动物的喜爱而设计这样的情景:有一只小刺猬, 回家路上看到许多既好看又好吃的果果, 那么小刺猬应该怎么把这些果果搬回家, 小学生们的思维本来就活跃, 所以大家各抒己见, 有些学生会说把果果抱在怀里, 有些学生会说刺猬是把果果扎到刺猬身上, 有些学生说小刺猬可以在地上打滚, 能把所有果果扎到身上, 全都带回家。那么这个时候, 体育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个活跃的气氛进行前滚翻教学, 要求学生学习小刺猬翻滚。在这种情况下, 大部分小学生会非常感兴趣, 所以会主动练习。老师在学生们练习的过程中给予指引, 教导学生们在前滚翻时需要蜷缩着身子, 需要双脚并拢, 向前翻滚才能成功。这样的一节体育课, 不仅教会了学生们需要学习的新的体育技能, 联系生活让孩子们进行思考, 还营造了一个快乐的课堂氛围, 这种体育课, 难道会有孩子们不愿意上的吗?这样的创新课程, 不仅改变了学生们对旧的体育课程的认识, 作为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体育老师, 也进一步的转变了旧的体育教学模式。

2.2、保证体育课的上课时间

在小学教育中, 体育课程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加强体育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更应该保证小学体育课的上课时间, 尽量不要被所谓的主课占据。保证了小学体育课程的上课时间, 是促进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重要途径。学校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合理安排体育课程, 为学生的体育课堂创新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 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要加强与学生们的互动, 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但是,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的依赖较强, 因此体育老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 加强与学生们的交流, 这样才能进行更加合理的教学, 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2.3、耐心对待学生, 训练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也相对不高, 对体育技能的掌握更是因人而异。所以, 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不能机械性的将体育技能填鸭式教给学生, 要让学生们了解体育技能的作用, 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让学生学会对体育技能的灵活运用, 着就需要体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外,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愿意积极的展示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通过让学生们自己组成团队进行自我评价。这些过程, 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而且可以牢记体育课程中教的体育技能。

2.4、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问题使创造性思维的无形动力。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体育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积极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实际教学, 教师应该设立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好的观察和思考。例如乒乓球拍怎么拿才更有利, 抛去教材, 通过实际教学对问题不断的挖掘, 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题, 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逐渐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变得敢于质疑权威,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地升高。

2.5、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使用良好的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 体育老师应该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创新教育方式, 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增强对体育课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热情。例如在体育游戏的编排过程中, 体育教师通过创建不同的教学情境, 将学生们带入教学活动中, 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游戏, 在设计和参与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2.6、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何为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是以感知、记忆、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的, 以综合性、探索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不同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而进行的, 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应与体育教学特点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 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不仅与体育老师的创新能力有关, 还收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意识有关。有研究表明:小学体育老师忽视体育教学的创新价值, 停滞于掌握运动技能为主的接受式教育模式, 学生缺乏自主性, 积极性。但是, 如果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比较强, 就会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除此之外, 还有重要的一点, 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具体的做法有两点:第一,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掌握某种技巧后, 通过想象, 模拟更好的完成方式,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还能够更好的完成体育锻炼;第二, 完全摒弃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 在体育课不仅进行单项训练等活动, 还可以组织团队活动, 多种多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 还能增强其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更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总结

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要从较小的年纪开始培养。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也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在实际课堂中, 老师要为学生的创建一个良好的、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氛围, 同时, 老师自身也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给孩子们做一个好的榜样。通过体育教学, 要做到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身体和意志, 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谷玉冰, 耿兆启, 李士萍, 张淑玲, 张少农.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40 (8) .

[2]魏劲松.小学体育教育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漫谈[J].当代体育技术, 2013, 3 (33) .

[3]造性思维的训练[J].中国校外教育 (中月刊) , 2015, (10) .

3.如何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计算能力 篇三

一、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

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如果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就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掌握,那么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二、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发一本口算册,老师要把这本口算册充分利用起来。低年级教学内容相对来说少一些,老师可在课堂上给孩子计时让孩子们做,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给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能在规定时间内考满分的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另外,还要注意口算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平时把这项工作坚持下来,这样才能使口算这项能力不断提高。

三、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可借鉴语文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写评语。在学生出错处加上评语导出错因,让学生知道出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在知错的基础上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师要因人、因题地重点分析错题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讲解,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进行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类似的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有如下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上采取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达到了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在进行“9加几”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拿出小棒一起来学习,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口诀求商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进行继续学习的。又如,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要讲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从而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五、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4.看宝宝妈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 篇四

幼儿思维训练就是要根据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借助一些有组织的、系统的材料,对幼儿的思维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从而提高幼儿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灵活性等,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全面提升幼儿素质,使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在朋友的推荐下,接触到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这个教材,记得当时朋友跟我说:“你家孩子都4岁多了,还不赶紧用用幼儿逻辑思维训练,训练一下孩子的逻辑思维?”,我当时抬头就问:“幼儿逻辑思维训练是什么?”朋友取笑我无知,看来,我确实是out了。

后来我回家后在网上查看了很多资料才知道,幼儿逻辑思维训练,是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专门针对幼儿成长的书,它也是杨其铎教授在《四五快读》之后的又一力作,是杨其铎教授17年的教学研究的精华,最能体现杨其铎教学特色的逻辑思维系统训练套书。本套书是将“壹嘉伊方程”中的逻辑思维训练内容进行精选、梳理后分为归纳思维、推理思维、判断思维三部分,并将创造思维并入其中,共有四部分。再按照幼儿的年龄,将其分为八册,即:四岁上册,四岁下册,五岁上册,五岁下册,六岁上册,六岁下册,提高(适合6~8岁)上册,提高(适合6~8岁)下册,由易到难,进行阶梯式训练。每本书都是大开本的全彩印刷,每本书中都安排了大量的贴士和纸质教具代替实物进行训练。低龄幼儿多用贴纸,渐渐进入识图训练,到学前逐步进入文字练习。在愉快的游戏中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幼儿逻辑思维训练六岁下》将4种逻辑思维20余种形式由易到难,逐步上升呈阶梯状合理安排于12课中,符合6岁儿童认知心理,适合6岁儿童接受,对基础较好的6岁儿童进行难度加大的逻辑思维训练。

5.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逻辑能力 篇五

制订计划。对于复杂的事情要学会去一一分解,对于简单的事情要学会坚持,从而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充分发挥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

理性思考。对于很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学会理性的去思考,从而让事情可以在理性的分析下一一解决好。

细节观察。在现实当中要注意事物的细节观察,从而可以不断的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方面的提升,学会推理,学会分析。

6.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篇六

在孩子学习编程的同时,就锻炼了孩子的逻辑思维。编程课要求孩子必须要有自己的思维和逻辑,每个孩子做出来的作品都不同,最后,孩子还可以参考和学习别人的作品,把自己的作品做的更完善。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孩子利用编程思维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小事情有大道理

在和孩子一起生活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事情是需要逻辑思维能力来解决的。当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会邀请孩子来一起分析一下,这些事情怎么处理。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但是,孩子参与进来,一起分析一起学习进步了,对孩子逻辑思维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思维数学课

7.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七

关键词:变式教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梯度,参与度

教学研究和事件表明, 进行恰当的变式教学, 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但我们对变式教学的“度”应把握得好, 单纯求“变”, 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如何进行变式教学, 提高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是本文研究的主题。变式教学是指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出发, 不断变更问题情境, 改变思维习惯或角度, 不断迁移, 促使学生知识形成的教学方式。变式教学是使新课程三维目标得到落实的重要手段。

数学的变式教学是以“课堂问题”展开的, 在平时教学中可以从一些最简单的命题入手, 设计一些有层次、有梯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例题、习题, 训练学生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 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发展;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的概念、法则, 可以进行“变式教学”, 促使学生作出客观的评价, 从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一、课堂上进行“一题多解”的变式教学

二、课堂上进行“一题多变”的变式教学

我们从上面有什么启迪呢?当讲完一个题后, 再对题目进行研究:增减条件, 改变设问方式, 揭示解题技巧及思维方法, 给学生设置“最近发展区”, 这可以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解的触类旁通的作用, 易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笔者对上题的处理并没有在解出此题就此结束, 而是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 适时地进行下面的探究, 达到“因一题知一类”的目的。

探究1:是否对任意椭圆, 都存在椭圆上的点与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

问题提出后, 学生对五花八门的椭圆进行观察、分析、猜测并估计椭圆较“圆”时不存在, 较扁平时存在。

通过以上探索挖掘出更深刻的结论:

三、变式的内容与难度要有“梯度”

变式教学的设计要循序渐进, 应当考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逐步深入,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例2:空间四边形ABCD中, E、F、G、H分别为AB, BC, CD, AD上的点,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满足什么条件时, 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学生1∶E, F, G, H分别为AB, BC, CD, AD的中点。

教师:正确。

学生2:当AE∶AB=AH∶AD=CF∶CB=CG∶CD时, 四边形EFGH也为平行四边形。

教师:正确。

(2) 满足什么条件时, 四边形EFGH为矩形?

学生1∶E, F, G, H分别为AB, BC, CD, AD的中点, AB=AD, BC=CD, 能够推出BD与AC垂直。

教师:正确。

学生2:AC⊥BD, 且E, F, G, H分别为AB, BC, CD, AD的中点。

教师:正确。

(3) 满足什么条件时, 四边形EFGH为正方形?

学生:在 (2) 的基础上, 添加条件AC=BD。

教师:正确, 这样能推出EH=EF。本题图形可作适当的变式, 如A—BCD为正四面体, E, G分别为AB, CD边的中点, 那么异面直线EG与AC所成的角为多少?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和探索, 学生对不同的条件四边形EFGH形状有了深刻的认识。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 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讨论和思考, 会帮助学生打通思维中的障碍,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变式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 这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变式教学不是教师的“专利”, 教师应该提倡让学生参与其中, 并在其中起到引导、及时点拨的作用。对于学生在变式教学获得的成功, 教师应给予肯定,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3:有一块扇形铁板, 半径为R, 圆心角为60°, 从这个扇形中切割下一个内接矩形, 即矩形的各个顶点都在扇形的半径或弧上, 求这个内接矩形的最大面积。

分析:本题入手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 内接矩形的放置有两种情况, 如下图所示, 应该分别予以处理;

(2) 求最大值问题这里应构造函数, 怎么选择便于以此表达矩形面积的自变量。

教师:如图 (1) , 设∠FOA=θ, 则FG=Rsinθ,

又设矩形EFGH的面积为S, 那么

我们在讲解如图 (2) 的时候, 别急着求解, 而是给学生练习的机会, 提醒学生解法与图 (1) 一样, 这样学生会大胆去尝试。

学生1:设∠FOA=θ, 则EF=2Rsin (30°-θ) , 在△OFG中, ∠OGF=150°,

设矩形的面积为S.

那么S=EFFG=4R2sinθsin (30°-θ)

又∵0<θ<30°, 故当cos (2θ-30°) =1,

教师:这样简单一些, 也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不错。若本题将圆心角为60°改为120°呢?结果又如何?图形发生了改变, 请学生思考。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多设计一些问题, 改变题中某些条件, 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参与进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可见,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对数学问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讨论和思考、改变以往“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 一问一答多、交流少, 记忆多、操作少……”的现象;运用“变式教学”的观点, 我们可以对教学中定理、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 采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方法进行设计。这样的教学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不仅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表象, 更能让他们自觉地探索事物的本质, 使他们明白复杂问题都是从简单转变而来的, 消除了学生的定式思维和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总之, 变式教学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 在美妙的演变中体会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8.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方法

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实现。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这一阶段的思维能力训练对小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是训练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工具,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小学数学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从营造有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数学问题。

一、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数学课堂学习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创设数学学习环境,将数学同小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使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环境放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中,以发挥数学学习的价值。简单地讲,就是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不能完全按照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生搬硬套地讲课,而是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学生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实例来诠释涉及的数学知识点,这样才能让小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知识点。据笔者了解,当前许多小学教师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对于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要求小学生记住,下节课对该知识点进行提问,但实际情况是到了下节课教师提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为何会造成小学生记不住知识点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科学合理地创设数学课堂学习环境。没有给小学生提供一个他们比较熟悉的同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小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应将其同小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上“元角分”这节课时,教师可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一个游戏。游戏内容为:教师让一名小学生扮演超市收银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让学生在付款和收款的过程中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享受到商品交易成功的喜悦,而且也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采用教学用具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地将小学教学用具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更能改善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对知识还是不理解、记不住的尴尬教学问题。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一些几何图形还不能在大脑中抽象地建立清晰的图形轮廓,比如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形等。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教学用具,将抽象的数学几何图形用实物的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每节课所讲的知识点不同,应针对性地选用教学用具。例如,在教几何图形认知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先提供给学生几何图形,让学生看完图形后,联系生活中的实物,然后说出该图形的名称,最后画出图形可有效地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中强调,现代教育教学应将学生的课堂主体突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要按照新课改理念和要求对现有的、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性地记忆数学知识,教学质量低下。为了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探索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为主动学习知识的方式。比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和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测量工具认识”这节课时,笔者将几种测量物体所用尺子放到讲台上,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手中拿的这个工具的用途是什么吗?”这时学生回答:“是测量东西用的!”然后笔者又问:“你们知道是用来测哪些东西的吗?”这时,学生开始谈论起来。其实,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联系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联系生活中尺子的具体用途。

总之,小学数学是有效训练和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同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地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喜欢上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9.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九

叶圣陶先生强调,作文关键在于学会“想心思”,即学会思维,主张想清楚了再写,要想清楚怎么样写,做到思路顺达,语言有条理。可见得思维训练是训练作文的核心,发展思维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以下是我对发展思维提高作文能力的几点想法:

一、结合阅读发展思维。阅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熟悉语言吸收语言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思维的准确性。文质兼美的文章,是阅读习作的范文。阅读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分段,归纳中心等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条理性,进而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懂得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材组材,怎样选段成文,转化为作文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可着重抓以下几项基本功的训练:

1、抓读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读得好,理解得正确,并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来说,书读得好,阅读能力高的学生文章才写得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通过让学生多读,正确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心情,把作者的语言真正学到手;

其次,要让学生读得多。平时除了上好阅读课外,注意多给学生创造读的条件,如老师可利用自修课,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选出一些优秀文章读给学生听;

同学之间比一比,课外书籍谁看得多,读得好;

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使学生多读。形成读书风气,日积月累,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条件,为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2、抓字、词、句的训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正确地写,正确地理解意义,句子写通顺。练习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词语归类,找反义词,选词填空、辨析、词语搭配,改错句,补充句子成份等,训练思维的正确性,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3、抓说的训练。说话和写作两者均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训练思维方面,说话训练体现得更直接、更明显。首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口头回答问题和复述课文的能力,要求说得清楚、明白、连贯,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及时表扬;

其次,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要与口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正确地说话,逐渐过渡到通顺、流利地写文章,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努力。

二、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观察是儿童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写作能力的必备条件。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儿童周围的生活是丰富的,但由于年龄小,缺乏观察习惯,即使一些常见的人和事,他们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起文章来也就言之无物,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没有任何确定的目标、任务,就不容易进行观察,因此,在集体活动前,我总是引导学生把观察的对象、范围要求弄清楚,把观察任务具体化。如写一次“野炊”活动,活动前,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观察范围、任务,多注意搭灶、烧菜时的情景,遇到困难和解决问题的经过。

2、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这可以训练思维的条理性。观察景物可按方位顺序、游览顺序观察物体、人物、动植物形态时可按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观察运动着的事物按先怎么样,然后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的顺序。

3、指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在观察时,我们要指导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用多种感官去认识事物的特点。例如观察物体就引导学生从位置、形状、色彩、质地、光亮、结构等方面去找差异;

观察人物就要从各人的语言、行动、外貌、神态、个性等到方面去抓特点,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三、启发想象联想发展思维。作文写得是否丰富,有创新性,启发想象联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适当增加想象作文在整个作文中的比重。要让学生多写看图作文,多写描述性的续写、扩写、插写、改写,多写童话、寓言、故事、诗歌,还可以一题多写,大题小写等,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创造性思维。

2、加强在以真人真事为对象的写实作文中,怎样补充、生发的指导。如学写《我的课余生活》,看见题目,学生大脑中会浮现出许多活动。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分析、筛选,哪项活动认识、感受最深,根据平时的经历,把有关材料恰当地组织起来,并作必要的补充、想象,成为一篇真实新颖的文章。这样做既训练了思维的流畅性、又训练了思维的独特性。

3、丰富课外活动,开阔视野。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威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作文实践活动,寓作文于游戏或趣味活动中,如有趣的剪内贴、创造绘画、组织竞赛等。

10.如何开发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十

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慢,因此我们会发现学生思维呆板和功能僵化是大量存在的,这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应变能力,学生陷于题海不能自拔,不能灵活解题。课堂讲授例题,过多地或片面地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也容易造成学生只会按模式解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练习较多,这里所说的练习包括口答与笔练。一连串有计划的课堂提问,可以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使学生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有些提问是学生无法预测的,因为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来的。应用各种方法转换教学形式,使学生适应各种变化,加快思维节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很有好处。

3如何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教学

设计发散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想出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从相同的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校有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相当于住宿生人数的3/5,外宿生人数是多少?”这种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教师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是要刻意的指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来探讨:①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是外宿生人数的5/3,外宿生有多少人?②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是全校总数的3/8,外宿生有多少人?③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比外宿生人数多2/5,外宿生有多少人?④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比住宿生人数少2/5,外宿生有多少人?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像这种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之多,我们只要加以分析、探索,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从不同方向思考就能想象出多种可能。只有这样穿插运用才显出效果,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培养和训练。

运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自我评价,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思维导图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情况进评价,了解内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以后的在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培养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帮助老师了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领悟能力,给老师一个更直观的画面。

另外,学生在进行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帮助学生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在和老师讲解过程中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快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在轻松中提高自己的成绩,从而有效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

4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巧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整理

在小结和复习时使用思维导图精心备课可以让课堂更主动地掌握在教师手中,知识脉络的清晰有助于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每节课的内容多是零散的,理解难免有些片面,容易导致记忆的混乱和理解的不深刻。如何避免? 对学完的完整一节进行总结,是避免这种情形的有效办法。

巧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和板书设计

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全册教材进行书目整理,制作提纲导图。这样的导图可以在学期开始时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既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又能在期末复习时进行双向整合,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帮助。 在板书设计时,教师可以一改以往线形的板书结构,用彩色粉笔勾勒“思维导图”,它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边讲边展示在黑板上,最终学生以知识块的形式保留在大脑中,这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便于学生参考、复习、记忆。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笔记效率

11.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一

2013年12月3日晚,琪琪跳河自杀身亡。前一天,她曾到一家服装店购物,店主蔡某怀疑她偷衣服,将视频截图发到微博上求“人肉偷衣服女生”。很快,琪琪的信息全盘曝光,同学朋友指指点点,网上一片辱骂之声,让琪琪在黑暗与沉默中走向绝路。(2013年12月15日《京华时报》)

这样的悲剧让人看着唏嘘慨叹。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缺失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许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是否穿得暖吃得饱,而对他们的心理却很少关注。其实,要想让孩子在未来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坏情绪泛滥不利于身体健康,还容易使孩子变得焦躁不安,情绪失控而失去判断能力。家长想要孩子积极从容地面对挫折,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学会面对问题,让他们在面对成绩不良,被人威胁、侮辱,家庭的不幸等问题时,能冷静地面对,客观地分析,并能清醒地应对。当他们做到顺利时不骄,失利时不怨时,他们就拥有了强大的心脏。孩子只有具备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才能够直面困难,独立面对问题。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去独立处理事情。

12.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二

1.创设思维情境, 激发思维动机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 即所谓“把知识融在问题中, 把问题融于情境中”, 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更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 并尝试自主、主动地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就其内容形式来说, 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 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 有以回顾所学知识为目的的知识性问题, 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例如,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功》的教学中, 教材通过一段文本阅读, 直接给出功的定义。学生会觉得很突然, 无法和前面力学知识联系起来。如果结合八年级物理中“能”的概念, 并创设下面的生活情境, 学生还会觉得枯燥乏味吗?

情境:搬砖比赛:课堂上老师带来砖块, 给两位同学布置不同的任务, 一位同学要把3 块重60N的砖搬到1.2m高的讲台上。另一位同学要将4 块重80N的砖搬到了0.8m高的课桌上。

师问:这两件事你愿意选择哪一件事来做?你的依据是什么?你认为两位同学在完成各自任务的过程中谁损失的能量比较大?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的认为甲同学损失的能量大, 因为他搬的高度较高。有的认为乙同学损失的能量大, 因为他用的力较大。有的认为乙同学损失的能量大, 因为他用的力与高度的比值较大。有的认为甲同学损失的能量大, 因为他用的力与高度的乘积较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深度锤炼, 大多数学生都能感受到“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接着让学生回忆速度、密度、压强等概念的定义方法, 告诉学生物理学中定义物理量有的用“比值”的方法, 也有的用“乘积”的方法, 速度、密度、压强是用“比值法”定义, 功就是一个用“乘积”的方法来定义的物理量。

以上教学环节围绕直观、具体的“搬砖块”活动展开, 贴近生活实际, 学生很感兴趣, 创设了良好的思维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通过这样的互动, 师生间、生生间分享彼此的想法, 交流彼此的经验、观点, 从而达成共识, 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目的。

2.精心设计问题, 添设思维阶梯

问题串是问题导学理念下一种有效的设计方式。问题串中的问题不仅是思维训练的良好载体, 还是思维链条中的路标和思维方向的指引者, 也是教学中实现“小步前进”的重要阶梯。问题的有机串联, 有效克服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琐碎、离散和随意, 不仅能简洁有效地驱动教学进程, 还能让学生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提炼知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一节新课教学中, 围绕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以下六个问题:

问题1:根据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会处于哪两种运动状态?

问题2:现实生活中, 物体除了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外, 还会处于哪些运动状态?

问题3: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会说 “是受到力的作用”)

问题4: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运动状态一定会变吗?

(此处要留足时间, 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并互相交流, 暴露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问题, 使学生自己去领悟、总结, 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迫使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 )

问题5: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学生自己完善 “是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问题6:你会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决下列问题吗? (判断正误和简单应用型的填空题)

以上问题串, 从学生具备的“牛顿第一定律”知识出发, 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 逐步深入地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问题层层递进、梯度合理,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当然, 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出发, 设法暴露出学生原有思维中的错误, 引发思维冲突, 再因势利导, 引领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鼓励一题多思, 培养发散思维

尝试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或把某个封闭性的问题转变为有新意的问题, 让学生获得一题多思、一题多练的机会,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相应的提高。

例如:在学完“力”这一章的内容后, 复习课上不妨出示一瓶矿泉水, 问:你能利用这瓶矿泉水设计一个与“力”的知识相关的小实验吗?说出你的实验步骤、现象与结论。

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想到多种答案, 如:用手挤压瓶身, 发现瓶子变瘪, 得出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将瓶子放在桌面上, 用手推, 需要用力, 原因:瓶子受到摩擦力;将瓶子举到空中, 松手后瓶子竖直下落, 原理:瓶子受到重力, 且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等等。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萌发, 都将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4 诱导多题归一, 建立思维模型

很多物理习题虽然题型各异, 风格不同, 但实质一致。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对这些“型异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 抓住共同的本质特征, 建立某种“物理模型”, 就能“弄懂一题, 旁通一类”, 从而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学生常做常错的几个与摩擦力有关问题:①某同学用力推讲台 (或推桌子、木箱等) , 但没推动, 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吗?②磁性黑板擦能粘在竖直的黑板表面而不掉落, 是因为受到黑板的吸引力吗?③同一物体在相同的水平表面以不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速度越大, 所受的滑动摩擦力越小吗?速度大时所需推力也较大吗?等等。

此类问题属于同一类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一个与“摩擦力”相关的物理思维模型。该模型往往涉及到两个物理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知识。上例中的问①和②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 问③则两个知识要融合起来运用。这类题目题型、研究对象、内容可以千变万化, 但只要抓住问题的本质, 就能应付自如。建立物理模型, 可以使问题的解决有章可循, 同时也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5 利用思维导图, 展现思维过程

思维导图应用到物理教学中, 有利于学生及时记录学习笔记, 使思维过程可视化。采用思维导图做笔记, 用简单的短语记下重点, 顺应大脑的思维方式把它们连接起来, 在记的同时再加上了自己的创意。这样, 学生不仅能轻松跟上老师的节奏, 而且解放的大脑还可以顺着老师的思路展开联想。课后, 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喜好涂上颜色, 加上图画, 加深记忆。当过一段时间后再看到这张图时, 与此相关的内容就会立刻浮现在眼前。

“思维导图”还可以很方便地建立准确的物理知识网络。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画出物理概念、规律的思维导图。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 学生可以共同总结、完善思维导图。下图是某学生在学完光学单元后制作的光学部分的思维导图。

经过长期实践, 笔者发现, 尤其在基于思维可视化原理的思维导图引入到物理复习课中以来, 已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自己在完成了一章知识模块的思维导图后, 每个同学都能从中找出自己的点滴回忆, 经历整个知识网络的重新建构过程, 使已掌握的知识更结构化、体系化, 真正实现了复习课中的知识重组, 使复习课呈现出新意;同时, 学生也不再认为复习课是枯燥的, 而认为是有趣的、有效的。总之, 思维导图不仅实现了思维过程的可视化:将“看不见的转化为看得见”、“抽象的转化为具体的”, 还真正体现出物理学科的简洁美。

13.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三

1、数学学习的2个层面

对于做数学题,我觉得,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和解决。

(1)数学思维能力

这取决于对知识的熟悉程度,对题目类型的见识,以及主动性的探究。思维能力强的标识有二:一是喜欢钻研难题;二是对于碰到的难题能比较快的想出解法。

这部分是需要“创造性”的。不好“培养”,也就是传说中的天赋的部分。但其实就学校学习的内容而言,范围毕竟有限,只要见得足够多,也是能解决的。不是非拼“天赋”不可。

小学时就上数学思维班的孩子,一般这方面都会比较强。

(2)工程能力(或者也可以说是数学技能)

做一道题,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设及到很多的细节,一个细节的错误,会导致全盘的错误。对人而言,出错是不可避免的概率问题。要发展一套严谨的、工程化的解题过程,把审题(对已知和未知条件的充分分析)、计算、作图所有这些操作都尽量的标准化、规范化、最优化,才能避免低级错误。

这部分需要人能够做到像机器一样,精确、严格。

由于这部分工作相对刻板,而且更依赖于习惯养成,很多孩子没有学到。

一般好的老师会在课堂上示范,但是很少有老师好到一点一点地去规范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一般最多也就是纠正卷面上能看到的不良行为),毕竟这太个性化,太费时间和精力。所以看到“心平气和心和”帖子中说初一数学老师规范她家孩子数学操作的描写,我很羡慕她的孩子能碰到那么好的老师(来自老师方面的要求比家长说更有效)。

很多孩子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好。表现就是:简单题错误比较多,“粗心”。(当然,心理紧张因素也会造成“粗心”,例如前面说的,“慌”)

很多人,尤其是孩子,会更加看重第一个层面,觉得这代表“聪明”;而轻视第二个层面,觉得这只是低层次的劳动,“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不想,只要我想,我就能做到”(其实远非如此,如果没有熟练到成为习惯,到做题时,根本就没机会去想)

这两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随着课程难度的提高,题目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这两个层面的相互牵制就越强。实际解题时,需要“工程能力”步步为营的推进,也需要“思维能力”突破关键点。

就当前应试而言,显然把简单题的分抓牢更有效率。也就是提高“工程能力”、改进解题过程更有效。

2、数学考试的2个策略

前天晚上看到孩子在做数学的填空题和选择题,很奇怪。问他为何不做“压轴题”?他解释说,“最后一题的最后一问分不多,又费力,还不如先把填空题和选择题练熟一点。”当时觉得他的这个想法有问题,但问题在哪却有点模糊,于是忍着没和他争论,且让他先练着再说。

昨天就这个问题请教了孩子的数学老师。老师支持我的意见,认为基础题有作业就够了,自己练,还是应该重点练压轴题,这是有“畏难情绪”。“畏难情绪”这个词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前天写周末日志的时候,就特别的写到,我注意到孩子做作业都是按照化学-物理-语文-数学的顺序来写的,当时就感到这个顺序表现了某种问题,但并没有归纳成型,现在看来,就是老师说的这个“畏难情绪”了。

仔细考虑后,我觉得这里实际上存在两个层面的策略:

(1)考试策略。

就考试而言,每一分的代价是不一样的,总体而言,试卷上基础题占分比例高,所需代价小;难题占分比例低,所需代价大。

前几次周测,就是太想满分,想为最后一题多留点时间,导致前面的基础题做得比较毛糙,最后难题得分了,简单题却到处起火。

所以考试的时候,做到“基础题不失分”比“挑战难题”更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有放弃难题的勇气,“不慌不忙”的把基础题做到位。

(2)练习策略

从练习的角度而言,心理学认为在“邻近区”进行挑战性的练习,才能获得最大的收益。

就数学而言,在基础题部分进行练习,实际上是起不到提高能力的作用的;应该要做自己感觉稍微有点难,但经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题,才能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对我家孩子而言,压轴题就正好是这样的题。

所以平时练习需要重点练习“难题”,逐步的把“难题”变成自己的“简单题”,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孩子的观点,是模糊了“考试策略”和“练习策略”,因此是不合适的。有了老师的意见加持,和上面比较清晰的想法,昨晚跟孩子谈了谈,很顺利的说服了他。准备以后每天做1、2道压轴题。

二、至于文科,思维导图如何帮助记忆?

以前在论坛中讨论,受到一位家长意见的触动,“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就开始跟孩子一块进行了一项“大工程”。

为了做到“合上书本,能写出东西”来,我能想到的办法也就是尽量的抓住骨干。所以找了个思维导图软件,跟孩子把历史课本从头到尾的过了一遍,基本上每天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耗时大约1小时。开始时比较慢一些,我和孩子都不知道该如何整理好。3个单元之后我慢慢找到了感觉,5个单元后孩子慢慢找到了感觉。

最后的做法,就是逐句的分析课本,看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然后整理到思维导图上。整理过程中,发现孩子存在下述主要问题:

1、分不清重点。有些很无关痛痒的举例论证的例子,孩子把它当做了重要的“史实”;而有些很重要的观点性的表述,孩子却忽视了。

2、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多意义什么的,背的很溜——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但是却没有跟相应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

3、看书、背书和做题有点脱节。

整理完后,又根据孩子的课堂笔记,把老师讲课的逻辑结构整合进去。从笔记看,老师补充了不少答题很重要的标准说法,对于材料的详略处理跟我们自己整的也有较大差异,老师的重点更突出。整个整理累计花了约10个小时。

虽然类似的大纲在孩子的教辅书、习题册上都有,但是自己从原始文本整理出来,效果还是不一样的。

这样的一个整理,我觉得非常有用处。对于孩子应该如何阅读课本,如何把课本和老师的讲课相结合等都非常有用。应该是能提高孩子的看书、听课效率的。可惜做得有点晚,现在的课程节凑已经无法继续整理另外几册了,等体育和实验考完,不知道会不会能找到时间。

目前只是整理完就暂时搁置了,还没有按这个方式进行记忆和复述练习。可见的收获是,孩子开始用这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其他科目的知识了。有点遗憾没有早点教他这样做。在此也感谢那位家长的提醒(虽然当时并非针对我)。

三、思维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重要?

前几天在论坛中的一个其他家长写的帖子,有家长善意的提出了批评,认为孩子在课业上投入的时间过度了,恐怕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会毁了孩子的”。

因为我的孩子和作者孩子情况很相似,无论是成绩还是学习状态。看到那位的家长的批评,后来又得知他/她的孩子在时间少得多的情况下成绩更好,不禁让我思考了很久。

其实班里存在个别特别优秀的孩子,遥遥领先;另外存在相当多的孩子,他们虽然努力不比最优秀的孩子差,但却只是在二线沉浮。这后面应该是存在深刻的原因的。

从那位家长的后续评论“历史的学习,我不看你的计划,让孩子合上书本,能写出什么?英语试卷你做多少套,花多少时间去总结了,你的所谓的错题有没知识点是一样的,是知识面不够、词汇量不足还是重复性、习惯性错误?

学习必须要刷题,但每份卷子我们学到了什么?”中,可以看到ta家孩子做得很好。这些方面作为家长我也不是不知道,初一暑假还专门教过他思维导图的画法。对于试卷分析、作业错题分析,也经常在孩子做过之后,我再帮他做一遍,帮助他分析自己的分析的不足。但F这方面的能力总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4.如何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篇十四

平舆二高语文组

刘贺丽

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根据思维的特点,从教材出发,多角度、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创新思维训练,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语文 创新思维 训练

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全面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亟待探索的问题。创新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排除各种定势思维的干扰,根据储存的信息,触发联想,敏捷思辨,科学推断,得出独创性的结论。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培养能力型、开拓型和创新型的人才。

一、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

创新思维训练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内容,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教育以积累知识为目标,学生的思维活动局限在已有的知识范围内,学生只具有相应的模仿能力和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而创新教育旨在培养深造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不仅教会学生探求知识的本领,而且授给学生创新的方法,使其思维空间超越现有的知识范畴,研究、探索和开发新的知识,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和有效途径。

二、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创新思维是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由多种思维形式协调完成的。其基本形式主要有: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是把各种信息集中起来,有方向有范围地寻求一个正确的结论和方案的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低层级表现。如在阅读教学中的随文释义、依文释句就是这种形式的思维训练。求异思维是不拘泥于已有信息,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答案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运用求异思维,可以拓宽思路,丰富联想,获取独创性的结论。当然完成一个完整的创新思维过程,将包含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多次转变和运用。但在具体过程中二者并不是平分等同的,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运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因题制宜。如在《荷花淀》《荷塘月色》《药》

三篇课文开篇均为描写月亮,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这是求同思维推出的结论。但三篇文章描写的月亮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荷花淀》描写月亮是为了渲染清新宁静的气氛,烘托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荷塘月色》描写月亮的目的是创造一个静谧的环境和孤寂的氛围,表现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而《药》则借月亮勾勒出黎明前最黑喑的时代特征;暗示夏瑜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这是求异思维推导出的结论。所以创新思维要求以求同思维为基础,把求异和求同两种形结合起来,做到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两者并举,但传统教育习惯于搞求同思维,只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在同一方面思考问题和寻求答案,结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利于求异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三、求异思维能力训练的方式方法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培养求异思维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关键,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求异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增加思维的发散量,提高思维的敏锐能力和应变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采用下面一些培养深造求异思维的方式和方法。

(一)横向思维训练。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比较,从事物的时间、空间的接近,性质的相近或相反,以及因果关系作横向比较思维。其方法是:

1、同类作家类似作品的横向比较。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记念刘和珍君》二篇文章都是悼念文章,对象都是哀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但两文有差异,左联五烈士是共产党人,作者战友,为革命而被反动派杀害;刘和珍是爱国青年,作者学生,因请愿而被反动军阀屠杀,这些差异导致了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不同特点:前者直抒胸意,泼辣尖锐,锋芒毕露,直指独夫;后者是幽思深广,悲愤沉郁,情急深沉,崔人泪下。两文差异的原因是写作时代和革命形势的不同,以及作者由进化认者转到阶级论者的思想不同。这样进行横向比较思维,可以拓深文章的思想内容。

2、同一体裁作品的不同写法的横向比较。如《核舟记》、《岳阳楼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记叙文体,其写法各异,或记物、记人、记事、记游,或写景、抒情、议论、说明;或述志、写意、说理、抒怀。通过横向思维训练,可以了解古代散文的文体知识,为现代散文创作提供借鉴。

3、同一类人物性格牲特征的横向比较思维。如祥林嫂、水生嫂、母亲、窦娥等都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因生活时代和环境不同,性格各有差异。祥林嫂生活在黑暗的封建社会,被旧中国四大绳索绞杀,形成了一个被歧视,被践踏,被愚弄,被抛弃的妇女典型;水生嫂处在我国风起云涌的抗日年代,党的领导和现实的教育使她走向抗日战场,造就了自己特有的性格,巴威特的母亲,身处沙皇统治的黑暗时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斗

争,由于深受沙皇专制制度、宗教迷信和夫权三重压迫的普通劳动妇女变成了坚强的革命战士;窦娥生活在恶人横行,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封建社会,蒙受了千古奇冤,形成了反抗性格。这样横向思维,可以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纵向思维。即从一种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各个方面相比较,深入探索事物内在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其方法:

1、运用纵向思维剖析单篇文章。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的比喻之中,在批判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言辞尖锐泼辣,语多讽刺,显示了鲁迅杂文的风格。通过进行纵向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思维规律,掌握议论文写作和思维方法。

2、运用纵向思维分析文章。如学习了说明文之后,借助已有信息,从纵的方面总结说明文的写法和要求:做到言之有“的”(说明文写作目的是介绍一个知识,使人有所知);言之有“别”(突出所说明事物的特征,以别于其他事物);言之有“序”(要有说明顺序);言之有“据”(要依据客观事物如实说明);言之有“法”(要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写作规律。

(三)、多向思维。就是多角度思维,即从事物多种不同的侧面或方面,用不同的方法思考问题,诱发思维的敏锐力、灵活性,其作法:

1、阅读教学中的多向思维训练,如读《邹忌讽齐王纳柬》后,可从三个侧面进行多向思维训练:“邹忌的敢谏善谏,齐王敢纳善纳,敢谏善谏与敢纳善纳的关系和作用。”这样可以拓展课文的思想意义。如读了入选教材的鲁迅的小说后,引导学生从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以文艺为武器,改变国民的病态,提高民族的素质,并为“猛士”呐喊助战,总结鲁迅小说的反封建、反黑暗和反映辛亥革命的三大主题,就不难明白鲁迅笔下的人物分“许多熟睡的人们”和“清醒的几个人”两类。笔下的环境是闭塞、落后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其内容均是社会悲剧。就体裁说,有章回体、对话体、和日记体;就语言说,是以口语为基础的现代典型的白话;就结构说,有的情节完整,有的只截取一两个片断;就线索说,明线、暗线、明暗线结合;就行文顺序说,有顺叙、倒叙和插叙;就表现手法说,有白描,有工笔刻画,有夸张,有讽刺。这样通过多向思维可把分散的知识点联结起来,构成网状的知识链,有利于对鲁迅作品的整体认识。

2、写作教学中的多向思维。如以《水》为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构思写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从时光如流水的角度写珍惜时间;从细水长流的角度写开源节流计划开支;从大河涨水小河满的角度写积累;从潮水汹涌的角度写顺应时代潮流;从洪水泛滥成灾的角度写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从水不怕阻挡,一往无前的角度写拼搏精神;从

杯水见真情的角度写社会风尚等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展开思维,使学生从单一的定势思维中解放出来,开阔思路,提高思维的多向辐射能力。

(四)、逆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就是对事物或现象从反面去思考,得出相反的结论。即所谓“反弹琵琶”。这种思维可以避免模式化,不落窠臼,另辟蹊径,推导的结论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一是在写作教学中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如“玩物丧志”的逆向“玩物焉能丧志”,说正常娱乐的必要性和业余爱好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一心不能二用”的逆向“一心能二用”,说熟练地掌握技能能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开卷有益”与“开卷未必有益”、“班门弄斧”与“弄斧到班门”、“学海无涯苦作舟”与“学海无涯巧作舟”等等。二是在阅读教学中的逆向思维训练。如《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在当代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依靠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手段,事不目见耳闻,同样可以断其有无。又如学生在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引导另一逆向思维结果:如果齐王不敢纳善纳谏言,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因此,巧妙运用逆向思维,可引导学生突破定势思维的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但不能每事必反,违背辩证法。

15.家长如何巧妙应对孩子的无理要求 篇十五

孩子的无理要求,是在试探家长的底线

当孩子发现他可以向父母施加压力,以满足自己的不合理、不公平的要求时,这会让他们习惯性地产生负罪感和变得脾气暴躁。他们感觉到这是不对的,应该对父母表现出更多的尊重他们需要界限(正如我们都需要界限)。

成年人知道界限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孩子原本就和母亲没有界限,孩子的界限是要教的。不知界限的时候,孩子会无所适从,不知怎么做是对,怎么做是错,只好进一步施压,潜意识中希望最终发现父母的一些底线。

家庭教育,其实是一个与孩子心理沟通的过程,是一场心理战,所以,家庭教育是要讲究策略的。为此,要研究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制定自己的策略。

拒绝孩子无理要求专家意见

这方面让我们借鉴一下霍华德·加德《改变想法的艺术》中总结的几种对孩子说不的方法吧!

1.用“可以”取代“不行”

心理学家布鲁斯·格莱朗博士表示,听到父母说“不”时,一些孩子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会拒绝自己的要求。

例如孩子提出要吃糖,父母说:“晚饭前不准吃糖”,那么只会导致孩子怒气冲天。如果父母说:“可以,饭后我会给你吃糖,现在咱们先吃一个苹果吧”,这种表达方式,孩子会更乐于接受。

2.耐心解释说出感受

美国西北大学争端问题专家雷·汤普森教授建议,要向孩子耐心解释,家长为什么不喜欢他的行为。

比如,当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敲饭桌的时候,家长可以说:这样敲会把饭桌敲坏的,这会让我很伤心。别敲了,好不好?

跟小家伙讲道理似乎是徒劳之举,但是的确会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他所做的影响了别人,要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3.让孩子二选一

美国著名非盈利机构育儿资源主管克莱尔·勒纳表示,给孩子选择机会,会让小家伙感觉自己有“权力”控制局面。

鼓励孩子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选择,有助培养其独立性。但是选项不宜过多,对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而言,二选一即可。比如,在家里只能滚球,在室外可以扔球。你选择哪个?

4.亲自示范并告诉孩子

《不打屁股不溺爱》一书作者,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表示,有些孩子不停地做某件恼人的事,其原因就是小家伙不知道还有啥别的事情可做。

这时,父母最好能给予示范并告诉孩子怎样做更好。比如,2岁的亨利老是爱戳小妹妹,家长可以告诉亨利,“亲亲妹妹”或类似的提示,下次小亨利就知道以后怎么做了。

以上是4种巧妙拒绝孩子无理要求的方法。

另外,父母专制的确很省事,但不利于孩子身心发育,也不利于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慎用!

拒绝孩子无理要求孙子兵法

1.调虎离山

爸爸应和颜悦色,找个借口,立即带孩子出门,使孩子暂时脱离情绪对抗的情境,也避免爷爷奶奶的“保护伞”过度的呵护。

2.声东击西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淡化其物质需求。爸爸可以说:“你看,为了保护环境,街上卖羊肉串的都没有了。你看,那个人那么胖,走路都喘,咱们吃多了羊肉串,也变得那么胖,多难看……”

3.暗渡陈仓

妈妈也可告诉孩子,自己学会了做羊肉串,可在家里自己做炸羊肉串,既卫生又好吃。家中其他成员都应持同样观点,充当不同的角色,共同在孩子眼皮下做戏,以缓解冲突。

4.以逸待劳

让孩子尽情发泄,但家长不对他的要求做出任何回应,以冷漠说明自己的反对,沉默是金,岿然不动,家人照样都吃饭;孩子自己闹得没劲了,再给他一个台阶下:“你饿了吧,快吃饭,吃完要看精彩的动画片了!”家长们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以淡化冲突。

16.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十六

思维训练到底能带给孩子什么呢?这也许是您最关心的问题,孩子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课程训练之后,您会惊喜的发现孩子的很多变化:

孩子更快乐:

思维训练课程是通过孩子操作游戏化教学材料进行的,孩子到这里只需要玩,而且越来越会玩,智慧从玩中产生,有快乐才有进步。

注意力更集中:

孩子对游戏的喜爱,使他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指令、和对游戏材料的操作上。而成功操作的喜悦才是他集中注意力的动力。

孩子听指令的能力变强了:

思维训练中语义认知的部分,让孩子听指令的能力逐渐加强,从会听关键词到接受多重指令,再到理解复杂语句,让听课和沟通从此轻松、简单。

优势思维更加卓越,弱势思维快速提高:

思维能力课程的种类较多,一定会涉及到幼儿的优势思维部分,这时,孩子是最有自信,乐于表现的,思维训练会使孩子的优势更加突出,而弱项得以提高,让思维能力发展得更加均衡。

孩子有了更多奇思妙想: 您会发现,玩过思维训练中创造性游戏后,孩子想问题的思路变宽、变广,您会惊叹:“宝宝,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习常规在不经意间形成了:

游戏过程中,孩子会对游戏材料按次序取放、归类和管理,很好的训练了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学习的前提保证。有一天孩子在家里把玩具管理的井井有条时,您千万不用吃惊。

孩子更善于思考:

孩子会将思维训练的效果在生活中延伸,爱提问爱思考。您惊喜的发现,孩子不再说“妈妈我不会”,而说“妈妈,让我自己想!”

孩子更喜欢合作:

思维训练课程中,游戏任务的竞赛制和合作制,让孩子体会竞争,乐于合作。

孩子更乐于与人交往:

思维训练中,游戏项目的成功体验,带给孩子自信与快乐,让孩子更喜欢分享,更爱交往。

17.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十七

包括唱数、计数。唱数是1、2、3、4、5……计数是孩子能查清到底是几个,比如几根手指等。这两种家长都比较重视,却常常忽视另一种--测量,包括对刻度、重量等单位的感知。

不妨抽空带孩子拿一个棍子,量量跑道有几棍子长,或拿橡皮量量铅笔盒有多宽,让他知道测量是用一个个单位去量,并且这个单位是统一的,让他能在最简单的测量中理解和感受单位。

02、计算

多数家长可能是掰着指头教孩子算加减法的,这不够。我们不是主张让孩子在小时候一定学会计算多少数,而是在算的过程中,更多地让他去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比方说,小明有10颗糖,毛毛有8颗,小明比毛毛多了几颗?豆豆有20颗糖,他分给小朋友8颗,还剩几颗?

虽然都用到减法,但实际不同,前者是比较型,后者是剩余型,家长重要的是帮孩子去理解两者间有什么不同,而非算出最后的结果。

03、分类

想让孩子思维发展,必须重视多元化分类。比如:一个三角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你会把三角形归属一类;但把这三样变一下,一个蓝色三角形、一个红色圆形、一个红色三角形,除了按形状,也可按颜色,把红的归为一类,这就是多元化分类。

它能更好地锻炼孩子思维的清晰程度。不过,在孩子刚接触一个高的、矮的、粗的、细的等新概念时,可以先单一分类,当这些概念形成后,再开始多元化分类。

04、集合

从小学开始,所有计算、概念都是在集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集合的概念清楚了,以后解决问题会好很多。

比如:小明10颗糖,毛毛8颗糖,小明的糖和毛毛的糖各是一集合,两集合比较相减,就得出了小明比毛毛多几颗糖。当孩子感知集合以后,就能分析出两种集合之间有何相关或完全不同之处,也有助分类。

05、时间

除认识钟表,让孩子知道这个针走到哪儿是10分钟,要让他感知时间,亲身感受一下多长时间是10分钟。

06、空间

除让孩子感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等方位词,还要培养孩子的空间建构能力。

拼积木、拼图等游戏都是在进行空间建构。拼积木是随意的、创造性的、立体的空间建构;拼图前事先就想好要拼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是有目的、平面性的空间建构。

07、对应

小猫对应小狗、小狗对应动物等等,找相同、找关系的对应,是家长常给孩子布置的连线游戏。

除此以外,空间对应就比较欠缺。事实上,老师排座位,在黑板上列一个座位表,下面的同学根据排表找到自己座位,这就是空间对应。

08、排序

现在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循环排序,比如一说三角形、圆形、三角形、圆形,你就知道下面跟着的是三角形、圆形。

但是,还有另一种排序的能力是“第几”,比如小朋友们排排队,从左到右第几,从右到左第几,以及让孩子把一些东西从大到小排序或从高到低排序,这些能增强孩子对序数的感知力,和以后数学学习密切相关。

09、抽象

抽象思维的意义就不再多讲了,怎么培养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你看妈妈今天和平常穿的衣服有什么不同?”孩子就要通过思考,在提取一个个信息比较后,分析出不同在哪里。

10、解决

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它绝不像语言那样是用来背的,更多地体现在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过程最重要,结果不是最重要。

18.加强思维训练 发展思维能力 篇十八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训练方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离不开思维,离开了思维,数学便失去了意义。所以,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谈两点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加强发散思维训练

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知识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鼓励学生在解题时找出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提出别具一格的解题思路。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方式最重要的莫过于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1.一题多解。一题多解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剖析数量关系时,用不同的知识进行纵横沟通,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的解题思路就会更加开阔,思维就会更加活跃,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

比如,教学六年级的一道几何题:如下图,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分析1:由图我们可以得知此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它的两个锐角都是45°,所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减去三个扇形的面积之和,就能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1列式:

分析2:由图我们可以得知三个空白的扇形恰好拼成180°的扇形,所以用三角形的面积减去圆形角是180°的扇形面积,就可以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2列式:

分析3:同分析2一样,圆形角是180°的扇形面积正好是半圆的面积,用三角形的面积减去半圆的面积,即得阴影部分的面积。

解法3列式:

(10×2)×(10×2)÷2-3.14×10×10÷2

比较以上三种解法,第二种解法优于第一种,第三种解法的思路最灵活,运算也最简便,所以这三种解法中第三种最好。

2.一题多变。一题多变是应用题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往往在练习课、复习课和思维训练课上使用,可以利用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改换,使知识向纵向与横向延伸,使基本题向深度与广度发展,从而让学生对复杂问题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搏击于知识的大海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开拓和创新的精神。

比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条件:梨子25个,苹果20个。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几个些问题。大家一般会提出以下四个问题:①梨子是苹果的多少倍?②苹果是梨子的几分之几?③梨子比苹果多几分之几?④苹果比梨子少几分之几?

拓展开来,教师将25个梨子用红笔圈起来作为问题,把苹果与上述提出的四个问题的答案作为条件,这样就能形成四个新的问题。如果再把20个苹果圈起来,将上述四题的结果与梨子作为条件,这样就再次形成四个新的问题。

通过一题多变,我们就将梨子与苹果两个基本条件先后组成了十二道基本应用题,这十二道应用题清楚地揭示了分数乘法与除法应用题的转化关系。假如我们再进一步把梨子与苹果的个数和作为标准量时,变化出来的题目就会更多。这些例子只是横向上的一题多变。如果我们在一道基本题的基础上,再附加些条件或者引申问题,那就会形成纵向上的一题多变。这种训练方法,无疑能防止学生思维呆板,使他们摆脱思维定势的羁绊,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值得强调的是,运用一题多变有两点需要注意:(1)我们应该把一题多变当作促进学生灵活思维的手段,不能看作是目的,不要为了多变而多变,更不要变得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训练,做到适可而止;(2)我们在训练学生一题多变时,弄清学生是否明确而清晰地掌握了基本数量关系和“量”与“率”的对应关系,因为这一点是一题多变的基础。如果这一点不能掌握,就匆忙起步,仓促地多变,就会适得其反——引起部分学生思维的混乱。

二、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指在思维中能够自觉地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思维习惯或以往的思维成果,在事物的各种巨大差异之间建立一“中介”,进而突破经验思维束缚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不仅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揭露出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更主要的是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新颖的、超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成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最重要的是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并在多种结构比较中选择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而又超乎寻常的新构思。

比如,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时,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用12根火柴摆出相等的6个正方形,你有这个能力吗?”我先让小组长将准备好的火柴一一发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习惯思路在桌面上摆弄,10分钟过后,我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检查,结果无一人能达到题目要求。这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你们学过正方体吗?它有什么特征?”学生齐声回答:“12条棱的长度相等,六个面的面积相等。”这一问,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问题解决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噢——”的感叹。

又如,十一册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甲、乙两人沿着400米的圆形跑道跑步,他们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甲每分钟跑280米,乙每分钟跑240米。经过多少分钟甲追上乙?”对这个问题,学生很难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因为在以往的应用题中都是甲、乙双方,不在同一个起点出发的追击问题,突然出现了在同一起点出发,学生不知如何解答。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甲追上乙,就是甲要比乙多跑一圈,即甲比乙多跑400米。因為改变了思维角度,学生就能轻松地解题了:400÷(280—240)。

如此的求异思维训练,摆脱了常规思维的支配,打破了常规思维的定势,引导学生从新的思维角度思考问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使学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不仅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的“形而上”,而且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所升华。

上一篇:隆冬春意作文400字下一篇:一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