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工作

2024-07-20

牧区工作(共9篇)(共9篇)

1.牧区工作 篇一

农村牧区公路工作总结

XX年上半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交通厅和公路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全力抓好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各部门积极响应,相互督促,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一、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进展情况

截止目前我市共开工实施计划内通乡油路15个项目1001公里,已全部通过公开招标进入实施阶段。

为切实贯彻落实自治区交通厅的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确保我市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取得实效,去年我们制定了《巴彦淖尔市农村牧区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推进了我市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进一步提升了公路设计质量,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理的力量,使全市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好经验、好做法

农村牧区公路与农村经济息息相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牧区生产和生活条件的重要保障。养好管好农村牧区公路是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延长公路使用年限,减少建设的重复投入,保障公路安全畅通的有效形式,也是对交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科学利 1

用。既要重建设,更要重养护和管理,以提高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和服务能力。近几年,我市农村牧区公路的发展,既方便了农民出行,方便了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进出,也缩小了城乡差距,是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发展农村牧区公路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几年前,农副产品因雨天运不出去而腐烂在地里,而现在,农村公路的发展,农民走上了水泥路和沥青路,晴雨通车,农副产品再不会因调不出去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按照全区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我们坚持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台了《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创新养护模式,切实推进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的规范化、长效化。

(一)协会管养。今年,我们组织成立了全市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养护协会,充分发挥社团的组织功能,多渠道推进管养工作。一是通过协会组织,更有效地利用农牧民“一事一议”的形式,组织季节性集中养护。二是协会牵头,动员农牧民投工投劳对农村牧区公路进行建设养护。三是协会成员单位共同出资进行公路养护。

(二)上划管养。就是将乡村道上划一级管养,即实行“乡道县管县养、村道乡管乡养”的管养模式。临河交通局从2007年开始新组建13个乡道养护道班,对境内所有小油路和乡道砂石路进行接管接养。村道养护由乡镇组建养护队伍,区财政 2

补贴养护人员工资,开展兼职养护。

(三)委托或承包管养。就是农村牧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推行之后,原公路段转制实行公司化运作,采取招投标和合同化管理的方式,委托其养护农村牧区公路,按计量支付养护工程费,或面向社会招投标,对承包单位进行合同化管理,全年经费包干,实行“联质计酬”,独立核算,节约归已,超支不补。

(四)村民认领管养。对于车流量相对少的村社道路,实行就近村民划段认领的方式进行养护。主管部门制定养护标准,并与村民签订认领协议,检查验收后给予一定的养护费补助。

(五)企业赞助管养。对企业经常使用的农村道路,按照谁使用、谁养护的原则,由企业按农村公路使用里程交纳养护赞助费。

三、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一)农村牧区公路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1、养护资金缺口大、来源少

随着乡乡通油路和村村通公路工程的推进,农村公路的养护任务越来越繁重,养护和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养护难度加大,养护成本逐年增加。而真正用于农村公路的养护费用却少之又少,养护资金难以筹措,投入明显不足。

2、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缺乏,标准较底

截止2008年底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8246公里,其中县道23条1813公里,乡道136条1988公里,边防公路8条1074公里,村道13351公里。自治区对计划内通乡油路每公里补贴建设费40万元,我市主要涉及河套灌区和草原荒漠区两部分,河套灌区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公路建设需解决翻浆和防冻的问题,使得公路建设造价较高,实际每修建一公里通乡油路需60多万元。地方财政困难,由于受资金所限,农村公路建设等级低,路网技术水平不高,抗灾能力弱,仍有不少乡村公路处于晴通雨阻状态。

3、农村公路养护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乡村公路工程技术与养护管理人员缺乏,乡(镇)公路养护机构、养护队伍、农村公路村规民约、专用养护经费和养护管理的奖惩制度等尚需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4、缺乏公路养护技术和机械设备

乡村公路大都是当地农民养护,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机具,因此给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维修带来一定的困难,通乡公路大多以三、四级沥青路为主,需具有小型化、价格便宜、多功能、操作简单的机械设备,光靠铁锹、铁镐和扫帚不能满足农村公路养护的需要。

5、路政管理难度大

由于农村牧区公路点多、线长、面广,各种侵占、损坏路产的行为难以制止,且国省道加大治超力度后,部分重载车辆 4

绕行农村牧区公路,加剧了农村牧区公路的损坏速度。乡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出现空白,沿线农牧民缺乏公路法制意识,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乱堆乱放现象时有发生。

(二)主要措施

1、拓展养护资金筹措渠道

增加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市政府以《关于加快农村牧区公路交通发展意见的通知》(巴政办发[2006]29号)要求设立农村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专项基金,市、旗(县、区)两级财政分别从本级地方财政增量中提取5%,列入财政预算,作为地方配套资金,全额用于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另外,根据“一事一议”的原则,发动当地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参与公路养护,保证农村公路养护有稳定的资金投入。同时向公路沿线的工矿企业,旅游部门等提取一定数额的公路建设资金,用于该路的养护维修或直接将该路交给这些企业、部门进行养护维修,交通部门进行管养技术指导或定期检查验收。

2、加快机制转换,解决人浮于事

加快机制转换,把农村牧区公路的养护和管理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市场化管理。加快公路养护改革步伐,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营管理机制。用现代化的管理与经营机制提高农村公路的管养水平。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认真解决机关人员超编、人浮于事的现象,将有限的小修费足额用在养护方面。

3、理顺管理机制

县乡村公路总量大、等级低、分布面广,国省道公路的养护管理办法无法适应农村牧区公路。随着农村牧区公路的大发展,县乡公路占整个公路网的比重越来越大,其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实行乡、镇独立开展公路养护管理,每个乡镇配备一名专业干部,负责上下工作衔接,协调农村牧区公路规划、日常管理、业务指导和检查考核。并进一步明确县乡公路的管理权限,即县道由公路部门养护,乡道和村道由乡(镇)养护,有条件的可上划一级养护,并把农村牧区公路养护管理纳入乡镇领导任期目标进行考核,形成全社会重视公路养护的良好局面。在每个乡镇设立乡村公路养护机构,落实2—3名管理人员,并制定《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有村规民约配合维护《办法》的实施,逐步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的长效机制。

4、提高农村公路养护的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

大力推进养护方式的改革,加快养护机械化进程,购置必要的养护设备,组建专业养护公司,推进县乡公路养护的市场化,积极培育养护市场,推行招标养护和养护承包制。确保新修油路及时得到维修,延长油路使用寿命。

5、加快农村公路黑色化进程,提高公路通达能力和通达水平

县乡道路以修建等级沥青路面为主,村道以修建小油路或小水泥路为主,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农村公路的现状和养护条件。

6、强化路政管理,保证建设成果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牧区交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由于重载车辆绕行农村牧区公路,使设计标准较低的农村牧区公路不堪重负,影响了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各旗县区路政管理部门严格执法程序,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高执法成效,做到宣传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使全市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实现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以及农牧民朋友的意见和建议。

2、积极争取有利于农村牧区公路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紧紧依靠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的坚强领导,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分类指导,严格把关。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工程建设有序进行。把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扎扎实实地抓好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的质量,建设“放心工程”和“满意工程”。紧紧围绕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降低工程造价这几个关键性问题。开展工作加强养护管理,充分发挥农村牧区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大农村牧区公路安全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农村牧区公路安全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存在安全隐患。乡 7

镇(苏木)政府对设置农村公路安全设施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应采取“县级财政出资配套、乡镇政府负责实施、行业部门指导监督”的建设模式,确保农村公路安全设施配套齐全,让农牧民走上“放心路”。同时建设农村牧区公路安全设施要与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审查、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近年来,我市承接全区公路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大好来势,在农村牧区公路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上级领导的期望和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借鉴兄弟盟市的先进经验,自加压力,克服困难,力争在加快农村牧区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进程中再添新举措,再创新佳绩,为促进巴彦淖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

二OO九年六月三十日

2.牧区工作 篇二

1 反窃电工作困难重重

(1)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虽然对查处窃电行为作了规定, 但规定较为笼统, 在反窃电的执法主体、窃电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及立案标准等方面不具体、不明确, 使反窃电的实际操作性不强, 取证侦破困难, 窃电能量多少的认定难度较大。这是因为普通盗窃案件要求人赃俱获, 而电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产、供、销、用同时完成, 在查处窃电过程中, 尚无有效的、及时的手段掌握窃电人窃电的准确时间和数量, 给查处窃电的效率和取证工作带来很多困难。法院对供电企业提供的证据和所窃电能量的计算方法仅仅作为参考, 不作为处罚的法律依据, 使窃电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间接助长了窃电者的嚣张气焰。

(2)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供电企业自身不再具有行政执法的职能, 原有的行政执法职能移交政府管理部门。由于政府管理部门人员编制少, 难以适应查处窃电范围广、工作量大的实际情况, 对窃电的检查和行政处罚职能相对弱化。根据工作实践, 供电企业对窃电者拒不交纳 (交纳不足) 电费和违约使用电费的, 除了停止供电之外 (有的甚至不能停电) , 缺乏更有力的手段。供电企业的反窃电机构既无行政执法权, 又无治安、刑事办案权, 因此, 大部分窃电案件的查处, 都局限在违反供用电合同的民事范畴, 执法力度明显不足。用电检查人员依法查处窃电的阻力较大, 在实际工作中, 经常会遇到部分窃电嫌疑户拒绝正常用电检查, 还有一些窃电户被查证后, 拒不接受处理, 有些窃电户甚至采取围攻、威胁、殴打用电检查人员的暴力手段阻碍查处工作, 供电企业员工为此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3) 反窃电的法制环境较差。一些单位和个人法制观念淡薄, 对窃电的违法犯罪性质及危害性认识不足, “窃电不为偷”的观念根深蒂固, 对窃电行为视而不见, 使窃电行为滋生蔓延。

(4) 对窃电活动的检查和处理困难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窃电手法五花八门, 不断变化翻新, 并趋于多样化、技术化、智能化, 发现和检查窃电越来越困难。同时, 对查获的窃电案件难以处理, 许多窃电者被停电后, 迟迟不到供电企业办理相关手续, 反而更加明目张胆地窃用电能。由于窃电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 对守法用户来说也是很不公平的。

(5) 反窃电综合治理的工作体系和措施尚不健全。窃电行为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社会问题, 仅仅依靠供电企业或某个部门开展反窃电工作是难以奏效的。一方面, 涉及窃电案件频发, 逐年上升;另一方面, 地方公安警力不足、经费不足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以致造成大量案件报案后不能及时有效侦办, 积案甚多, 从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反窃电专项斗争的开展。

2 反窃电工作的对策

(1) 供电企业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立法来确定反窃电行政执法队伍的法律地位, 行使行政管电职能, 以改善当前政府反窃电职能缺失和供电企业自我保护乏力的不利状况。要积极依靠全社会力量, 通过采取法制教育、监督检查、技术防范、依法惩处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2) 要充分认识反窃电工作是当前供电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电力营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把反窃电工作提上日程并落到实处, 在组织上要成立专门的用电检查机构, 负责具体的用电检查工作。通过全员参与, 落实责任, 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在人力、物力以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3) 增加资金的投入, 提高反窃电能力。反窃电能力强、技术先进的设备是开展反窃电工作的基本技术保障。针对当前窃电者使用的高科技、高智能的窃电手段, 必须配备先进的现场检查、校验仪器, 以便于用电检查人员在现场及时发现计量装置的异常情况。要提高计量装置的科技含量, 推广使用具有防窃电功能的电能表和互感器。

(4)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公安机关的大力支持, 持续开展“警电联手”反窃电专项整治工作, 严厉查处重大窃电案件, 制造强大声势, 打击窃电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遏制农村窃电的势头。

(5) 做好反窃电的舆论宣传工作, 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要积极运用多种宣传工具, 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电力法律法规, 对一些重大或典型的窃电案例进行公开曝光、公开审理, 还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形式广为宣传, 扭转“电是国家的, 不偷白不偷”、“窃电是小事, 窃电不算偷”的错误认识。树立并强化“电是商品, 窃电与偷盗其他公私财物的性质一样都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的观念, 从而增强用户依法用电的自觉性。

3.浅谈农村牧区小学的德育工作 篇三

一、加强自身修养、言传身教

积极参加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加强教师几个方面德育业务素质培训学习,掌握和遵循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规律、原则、方法和少年儿童年龄、心理的新特点,科学的,自觉的,创造性的因材施教。教师要在校里校外表里如一,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学生的知心好友,为学生排忧解难,进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言传身教,不仅要言传,更重在“身教”。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引导学生,与无形中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就是学生成长中的路标和航灯,在潜移默化中打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为良好道德和品行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德是航船的指南针,而教师就是航船中的舵手,作为一名教师都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二、构建良好的校园德育教育氛围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同仁的重视,新课改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认真贯彻《小学生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做到育人先育德,积极开展校园内德育教育活动。

1.利用晨读让学生学习一些传统文化,如《三字经》《弟子规》等,接受国学的洗礼,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知礼仪,明廉耻,懂规矩。使学生深层理解为什么“八荣八耻”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基本行为准责。

2.利用课、队活动,开展勤俭节约、遵守秩序、法律宣传活动,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珍惜他人和自己的劳动成果。

3.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本地区的辉煌成果,如内蒙古自治区的“十个全覆盖”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4.组织学生观看有教育的影视节目: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孝心少年》等节目,让学生懂得如何识别善、恶、美、丑,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5.通过宣传栏、手抄报、校园小广播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加强“三结”合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强调的德育“三结合”问题,针对学校教育的“短期性”弱点,应通过三结合加以强化和巩固。学校每学期最少要组织一次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听取家长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为学生健康成长夯实基础。做到校园有人教,校外有人管。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少年儿童的健康常常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四、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巩固成果

因地制宜的设立校外德育基地,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辨别是非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的惠民成果,通过参观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远大目标。从小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2012年农村牧区党建工作思路 篇四

2012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重点围绕以“创先争优迎十八大”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深入实施中央在创先争优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和自治区推进实施的“北疆基层党组织固本”工程,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工作要求,全面推进以“健全组织体系、强化班子队伍、巩固创先争优、完善基本制度、落实组织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五项建设”,促进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示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品牌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进我旗“十二五”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健全组织覆盖体系。以构建城乡统筹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为目标,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积极探索推行“一统三化”(一统:即在村民小组、产业链、示范园区、行业协会、重大工程项目一线,按照党员数量或分布情况以及个人特长等下设若干党小组,由镇党委统一领导;三化:即党支部管理区域化、党小组活动常态化、党员联系农牧民普遍化)党建工作新模式,各镇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要在村村联建、村企共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立嘎查村和社区联合党组织,实现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设置,适应农村牧区社区化发展趋势。在产业园区(企业)与相邻嘎查村、社区建立区域性党组织,整体发展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建双赢。组织部要成立农村牧区社会管理创新办公室,提升全旗社会管理创新水平,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将基层党组织的职能转向强化社会管理、服务

人民群众、解决信访问题和化解基层矛盾方面。今年,要成立进城农牧民务工服务中心,全力帮助进城务工农民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从而实现新农村人口“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强化班子队伍建设。围绕以嘎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以“两委”班子为核心,以党员和乡土人才为主体,以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为补充的班子队伍建设,切实建强基层班子、优化党员队伍。抓好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为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全面推行嘎查村支、书主任“一肩挑”和两委交叉任职,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基层干部、党员群众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从行动上积极拥护和支持“一肩挑”和交叉任职,力争通过换届选举实现嘎查村“一肩挑”占到50%。提高村委会主任党员比例,力争在年底达到97%及以上,到2013年底,实现村委会主任党员100%。结合“两委”换届,及时调整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建立健全选拔任用、教育培养、激励保障、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嘎查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要认真实施基层党员增强党性、提高能力“双育”计划,按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管理有序、作用明显的要求,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重点在回乡创业青年、本土大学生及农村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方式,发挥好嘎查村活动场所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统筹推进、整体开发的要求,加强村“两委”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农村牧区乡土人才、回乡创业青年、农村大学生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两委”班子后备干部库、乡土人才库、回乡创

业青年库、农牧区大学生库、入党积极分子库等各类人才信息资源,按照储备充足、动态管理、备用结合的要求,及时更新信息资源,保证正常联系。

——巩固创先争优活动。中央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要重点围绕以“创先争优迎十八大”为主题,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把基层组织建设年办成群众满意工程。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得实施意见》,着力深化“五联一包”和“城乡互联、村企共建、百村结对、万户帮扶”活动,选派一批40岁以上科级领导干部和30岁以下年轻干部组成的1+1服务梯队,以“察民情、听民意,排民忧、解民难,惠民生、谋民利,兴民业、帮民富”为内容,开展为期一年的驻村入户活动。既解决农村牧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又使年轻干部接受了帮带,得到了实践锻炼,提升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为民办事的能力,进而肩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要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全旗120个农村牧区党支部都要建立一项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努力使每个支部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工作制度、一个好的活动阵地、一个好的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基本制度。坚持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为核心,结合实际完善基层党组织制度体系,实现党员教育管理、党内生活、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责任体系,制定出台《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星级评定考核办法》、《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制度》,完善以“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以党员培训教育、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党内表彰、关怀帮扶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等

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管理服务党员制度;以“四权四制”工作法为核心,完善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等。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引导领导干部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完善培养、管理、使用政策,促进作用发挥。

——完善组织保障体系。要深入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完善嘎查村各项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基层组织建设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使基层党组织工作有力量、办事有经费、活动有阵地,调到广大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是建立科学完善务实管用的嘎查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嘎查干部管理办法,配套完善学习培训、管理监督、工作考评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推行嘎查干部任期目标和目标责任制,进行绩效量化考评,采取各镇按月督查、通报;组织部门按季督查、通报;旗委年终考核验收。今年,组织部要将季度督查作为年终实绩考核和评先表优的重要依据,各镇要将每年的嘎查村实绩考核结果纳入到村干部三年任职规划中,作为下一届换届选举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稳定规范适度增长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体系。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党费使用为辅、党员基金关爱为补充的多元化党建工作经费投入机制。按照基本场所实用、基本设施完备、基本功能健全、基本制度规范的要求,建好管好用好基层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筹集20万元,设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做好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新建18个村级活动场所。各镇可结合实际,在基本报酬发放以外,采取以绩效工资、奖励工资等方式,提高嘎查村干部待遇,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建立科学完善公正合理的嘎查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以“定职责目标、收

5.农村牧区科技服务员工作职责 篇五

农村牧区科技服务员工作职责

一、服务农牧业工作职责

(一)协助制定本嘎查村农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二)协助嘎查村引进和推广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协助农牧业部门做好各项技术的示范、试验和推广工作。

(三)协助业务主管部门为“三农三牧”提供科技扶贫、吨粮田建设、设施农牧业、节水高效农牧业、模式化饲养、草原管护、动植物疫病防治等科技服务。

(四)协助上级业务部门完成农(牧)情统报、测报等业务工作,完成地方苏木镇政府交办的农牧业工作任务;协助嘎查村做好涉农事务的管理等工作。

(五)做好工作计划、总结和技术工作计划、总结。

二、科技服务工作职责

(一)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服务工作规划、计划和实施办法并抓好落实。

(二)扎实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努力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科技示范户和科技明白人。

(三)认真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帮助组建农村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和经济利益共同体;积极领办、创办、协办科技经济实体,提高农牧业经营管理水平。

(四)搞好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帮助嘎查村解决在农牧 1

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因地制宜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引进转化科技成果,提高农牧民的科学种养水平。

(五)认真落实工作汇报联系制度,定期向相关部门汇报学习、工作情况。定期反馈本嘎查村工作信息,反映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及时提出发展当地经济的建议、措施。

(六)承办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服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职责

(一)认真学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帮助合作社建立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经营行为,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二)建立合作社、协会与供销社、农牧业局、科技、科协等涉农部门纵向沟通和与相关合作社、协会纵向联系的桥梁,及时传递信息,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促进业务联系。

(三)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为合作社、协会收集政策、经济信息,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广种养业新品种、新技术,帮助农牧民增收节支。

(四)选择有前景、易推广、适合当地条件的专业项目,组织农牧民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并规范运行。

6.新农合及农牧区卫生工作自查 篇六

自查总结

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开展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及农牧区卫生工作督导检查的通知》(新卫明电[2012]138号)文件要求,我局按照自查内容开展逐一自查,现将自查总结汇报如下:

一、新农合工作运行情况

(一)人均筹资标准及最高支付限额目标落实情况 全县共20乡镇,308个行政村。2012年,我县参合人数为37.69万人,参合率100%。我县参合农牧民人均筹资标准提高为每人每年30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156元,自治区财政补助94元,个人自筹50元(其中:30元由自治区财政代缴,20元由农牧民自缴),全年应筹资11308.80万元。截止目前到位资金8212.9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到位资金4010万元,自治区财政到位资金3449万元,参合农民个人缴费753.92万元(其中:新增10元已足额到位并于6月底全部纳入县财政专户)。最高支付限额达到7万元。

(二)新农合支付改革试点工作及医疗补偿报销情况 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印发推进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支付该是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及《关于调整和完善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补偿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按项目模式支付将“子宫平滑肌瘤、胃十二指肠溃疡、腹股沟疝、老年性白内障、计划内自然临产阴道分娩、痔疮、剖宫产、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胆结石摘除”等10种疾病改革为“按病种”限价限额付费机制。

根据***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方案(试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精神(*政办发[2011]47号文件,2011年6月1日已将乡级起付线设为50元,报销比例提高至90%,县级起付线降低至150元,报销比例提高至70%,地区级起付线降低至350元,报销比例提高至55%,自治区级起付线降低至500元,报销比例提高至45%。

(三)开展重大疾病救治情况

乡镇卫生院住院实行50元保底补偿制,在常规住院补偿最高封顶7万元的基础上,再次实施大病医疗救助(单次就诊医疗费用超过4万元的),最高救助基金提高为2.5万元;同时将17种重、特大及慢性传染病等疾病纳入门诊就诊补偿;将艾滋病、白血病等重大血液病纳入新农合住院补偿范围;将14岁以下患有“先心病、白血病”的儿童按照“春苗计划”全程给予救助。

二、农牧区卫生项目工作

(一)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情况

乡镇卫生院人员核定编制560人,实际在岗554人,自聘20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92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480人,取得执业(含助理)医师104人,执业护士108人,乡村医生总数474人,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424人。2006年以来通过自治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招录318多名大中专卫生技术人员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通过培训、进学习修等方式,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综合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培训机制,鼓励医疗卫生单位在职人员进修培训,促进医护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完成230名乡村医生在职医学教育培训。

按照全科医生及社区护士转岗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共选派30人参加自治区、地区、县级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培训,进一步加快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县医院制定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基地临床实践培训工作方案,并在规定的医院完成实习任务,确保培训质量、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的专业水平。

(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卫生院项目情况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11年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管理方案》要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地区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我县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卫生院方案以县医院、维吾尔医院为主,优先考虑中心乡卫生院(镇)和且医疗技术力量薄弱的乡(镇)卫生院。每支医疗队对口支援一所乡(镇)卫生院,人员不得少于3人,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主要开展临床医技教学培训、规范妇科诊疗制度、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帮助乡(镇)卫生院建立健全科医疗服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培养业务技术骨干等任务。同时对口支援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双向转诊、会诊、疑难病例抢救、死亡病例讨论等业务协作关系,帮助受援乡镇卫生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诊疗制度,全面提高诊疗服务质量和受援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开展支援帮建业务工作的内容和实效由卫生局组织检查评估。考核结果将作为年度考核、晋升职称条件的重要依据。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工作

(一)乡村医生财政补助、基本药物制度专项补助情况 乡村医生补助标准提高至9600元/人/年,按月发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金额,根据村医每年完成实际工作量发放。乡村医生实施基本的药物由乡镇卫生院配备,按照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差额由新农合补助7.5%,财政补助7.5%给予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助。

(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进展情况

卫生局已将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纳入管理范围,由乡镇卫生院对乡村医生进行技术指导,对村卫生室的业务、药品、器械供应和财务管理及绩效进行考核。乡镇卫生院利用村卫生室中等医学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完成210名村医中等学历教育,为我县今后全面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打下坚定的基础。

(三)开展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情况

根据《***地区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试行)》要求,每半年对乡镇卫生院开展一次绩效考核,主要对财务管理、人员结构与岗位设置、基础设施建设与医疗设备使用、公共卫生服务与效率、基本医疗与规范用药、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信息收集与报告、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院内精神文明建设、群众评价与监督等内容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各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和工作人员绩效工资发放挂钩。

四、信息化建设

(一)新农合“一卡通”建设与及时结报情况

2011年底,新农合完成全县约38万参合农民的个人信息校对、照片编辑、上传和合作医疗就诊卡的定制、写磁。2012年年初,将“合作医疗就诊卡”全部发至参合农民手中。新农合“一卡通”管理是强化新农合监管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参合农民异地就医补偿的必要渠道。目前,“一卡通”已在我县全面实行,新农合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均可实施参合农牧民就诊、住院、补偿及结算等网络化管理的操作,地区级和自治区级部分定点医疗机构也在逐步实施网络信息共享,患者可以通过新农合结算窗口完成及时结算。

2012年1—6月,全县参合农民就诊人数为75353人次,就诊总费用为7920.52万元;总补偿医疗费用5649.67万元,其中:门诊补偿40.32万元,住院补偿5609.35万元,四级次均住院政策补偿比为65%,实际补偿比为71.34%。

(二)居民健康档案进行情况

项目实施以来,全县共建立314342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67.76%;其中高血压规范管理8718人,管理率96%;糖尿病规范管理1470人,管理率98%;建立重性精神病患者档案377份,管理率100%。

(三)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情况

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工作已于今年6月中旬启动,将有卫生室、有村医、网络可介入的49个村级卫生室的村医进行了为期4天的封闭式学习和培训。目前,49个村卫生室宽带已介入,工作就绪。其他村因网络线路受限或硬件设施不足及村医条件有限等因素未能开展,计划将于2013年底前逐步完成。

存在的问题:

(一)经办机构人员配置不足,截止目前还没有落实县合管中心驻乡镇派出人员的待遇问题,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管、核实农民群众就医情况、督导检查等方面带来了困难。

(二)村医业务水平低或老龄化或不懂汉文和电脑,很难担当起推行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的重任;大部分山区乡村没有网络,开展村卫生室信息化管理很难,影响了农民群众“就近就便”看病就医。

7.牧区工作 篇七

一、主要制约因素

(一)国债承销机构网点过度集中市区,难以满足送国债下乡农村牧区对国债发行机构的需求

近年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县域金融机构网点不断萎缩,县域金融服务缺位。以内蒙古包头地区为例,7七家国债承销机构361个网点中91%的网点集中在市区,农村牧区仅占9%,机构网点集中在市区,难以满足西部农村牧区对国债发行机构的需求。

(二)承销机构国债发行任务分配格局,制约着发行范围的延伸难以满足送国债下乡农牧民的购买需求

受发行任务所限,国债承销机构的发行任务主要集中在市区,以内蒙古包头地区2009年第一期凭证式国债发行情况为例,98.6%的发行量集中在市区,各旗县仅占1.4%。从承销机构各自在城区的国债任务分配格局看(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任务由上级分行控制),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全部集中在市区、包商银行99.3%、中国银行97.2%、工商银行92.9%的发行份额集中在市区,旗县发行额度缺失,难以满足农牧民购买需求。

(三)目前各地实行的送国债下乡模式单一,忽视西部农村牧区农牧民购买国债的个性化需求

包头市进行“送国债知识下乡”的同时也将发售网点真正送到了乡村,包商银行负责凭证式国债的现场发售,尽管咨询的村民络绎不绝,表示购买的村民也热情高涨,但是在现场发售的仅有1笔,金额2万元,事后了解到农牧民思想仍然很保守,怕“露富”,想买但不敢现场买。在宣传当日下午参与宣传的包商银行沙河支行就向村民发售了20.7万元,说明应向农牧民提供多种模式的销售方式,满足农牧民购买国债的个性化需求。

(四)现有国债宣传方式忽视国债宣传的长期传播效应,难以满足送国债下乡对农牧民国债理财知识需求

从现场宣传的结果看,农牧民需要通俗易懂的国债理财知识,在我们与广大农牧民面对面进行宣传交流时,他们认准的是“国库券”而不是“国债”。在谈到“国债”这个名词时,只单一地理解为国家财力不足,没有真正理解发行国债的目的是国家为积聚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财力支援经济建设。由于农民对国债在思想上存在模糊、片面的认识,由此会起到一些负面影响。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债知识传播需要一个长久的认知过程。现有国债宣传方式主要采取集中宣传的方式如发放宣传单、布置国债知识展板、发送国债知识短信、设立咨询台现场解答等,具有规模大、时间短的特点,缺乏系统的、持久的宣传,忽略宣传的长期效应,难以满足农牧民国债理财知识长期需求。

二、相关建议

(一)准确定位农村国债需求市场,凸显国债惠农效应

一是准确定位农村国债发行市场。考虑到西部地区大部分农村牧区信息比较闭塞,还不十分富足的实际,国债发行首先要渗透到近郊,其次是偏远乡镇,最后逐步扩大到广大农村牧区。因此国债下乡在近郊农村牧区可侧重于国债的发行,偏远地区则要侧重于国债知识的普及。

二是要合理调配发行任务分配格局。要充分发挥现有国债网点资源的发行优势,灵活调配发行任务,适当向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的农村牧区的网点倾斜,先侧重近郊逐步向偏远乡镇延伸。

(二)建议总行突破现行制度规定,尝试代销发行试点,增大涉农金融机构发行范围,凸显惠农本色

一是吸纳邻近城区、资质优良的农村信用社试点分销部分国债,为以后承销资格的取得积累发行经验。现在西部地区广大农牧民投资渠道单一,除储蓄外,几乎没有其他选择,购买国债更加贴近百姓。从包头市宣传和发行的结果看,近郊的村民购买意愿高于其他乡镇。原因是近郊村民多数以经商为主,闲置资金比较多,购买意愿强烈,而远乡主要以农业为主,时值春耕备耕时节,资金需求比较旺盛,国债购买意愿不强。如第一期凭证式国债发行期结束,分配在各旗县的161万元的发行任务有80%是通过郊区的网点发售的。从地区实际来看,包商银行获得承销资格后发行量多,但网点远离乡镇鞭长莫及,即使送国债业务下乡,却不方便到期兑付。建议吸纳邻近城区、资质优良的农村信用社试点代销部分国债,将包商银行的发行任务分销出一部分,一方面扩大农村发行市场,提升国债信誉,为下一步农村信用社获取承销资格积累一定的发行经验,另一方面也缓解包商银行发行任务偏重的局面。

二是尝试允许包商银行控股的乡镇金融机构代销部分国债,满足农牧民国债需求。由包商银行控股的包商惠农村镇银行、包商惠农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位于经济相对较好的固阳县下湿壕镇、达茂旗百灵庙镇,经过几年的运行已经初具规模,在当地为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其代销包商银行承销的部分国债,能够直接将国债送到乡镇,满足农牧民的国债需求,真正体现服务“三农”促“三农”的服务宗旨。

(三)注重宣传实效,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宣传方式,凸显国债惠农声誉

一是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在宣传方式上不拘泥于形式,采用更加贴近百姓的宣传方式进行宣传,切实做到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采用通俗易懂的宣传语言,加深农牧民对国债的认知程度,激发农民对国债的投资热情;采用生动活泼的小事例进行收益的讲解,让广大农牧民更为直观地了解国债理财知识,体会到国债的益处;采用图解的方式宣传购买、兑付流程,方便农牧民购买、兑付国债,达到实实在在的宣传效果。

8.牧区工作 篇八

关键词:西藏牧区;学校管理;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前言:近年来,很多学者相继提出“兴藏必先兴教”,其原因在于西藏牧区受环境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教育发展极为落后,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因此只有在学校管理工作方面不断创新,才能满足西藏牧区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与需求。

一、西藏牧区教育的意义

(一)牧区教育是促进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无论哪个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其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是众多高素质人才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发挥人的创造性,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提高。西藏牧区教育不仅肩负着提高牧区文化的责任,也是为牧区经济进步与发展提供人才的必然途径,尤其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冲击下,使牧区社会商品化程度速度加快。因此,发展牧区教育对缩小牧区与城镇发展水平差距以及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有重要的意义。

(二)西藏牧区教育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受过去政教合一体制的影响,包括牧民在内的广大群众,其主要精神文化多来源于宗教。尽管现代经济飞速发展,但很多现代化的思想与理念仍然不为牧区群众所接受。因此,推进西藏牧区的教育工作,既能够为地区文化传承提供保证,也可以为牧区群众带来更多的先进思想与理念,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牧区教育对青少年意义重大

牧区教育内容在传递先进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使党的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相关法律等深入牧区青少年的内心,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而为西藏地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1]。

二、西藏牧区学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意识不强

当前,西藏牧区学校管理人员对学校的长远发展缺乏合理的规划,而且在办学理念方面较发达地区相对落后。即使一部分管理人员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却过多集中在客观因素方面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办学经费不足等,没有从学校及管理人员主观方面寻找原因。

(二)基础设施薄弱

西藏牧区受自然环境影响,教育基础极为薄弱,这就要求持续的投入教育经费,所以在较大的教育需求与有限的教育经费之间产生了矛盾。同时,因与外界接触与交流较少,在教学方式上仍比较落后.尽管牧区每年会选派校长或管理层人员到内地进行培训,但时间较少,加上牧区当地对教师的培训不够正规,使教师整体水平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基础设施的薄弱是抑制学校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环境的制约

对任何管理活动的创新都需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尤其在西藏牧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制约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高原缺氧、地广人稀,加上学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为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除自然环境的制约外,也包括很多的人为因素,如西藏牧区的牧民在观念上较为落后,对孩子上学不够重视,使教育水平无法真正提高[2]。

三、西藏牧区学校管理工作完善的策略

(一)加强对西藏牧区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

国家相关部门应认识到学校管理工作的完善对改善牧区教育薄弱情况的作用。首先,通过政府出资或社会援助的渠道,为牧区学校管理工作的完善建立专项的资金。其次,引进先进的管理成果与教育成果,使牧区的管理人员与教师能够不断进行自身的完善。最后,对牧区教师的生活给予更多的关注,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改善牧区教师生活及工作条件。

(二)西藏牧区帮扶机制的建立

对观念落后、基础设施较差的西藏牧区,通过外力的借助对提高办学水平、加强管理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在优质学校与弱校之间,城区与牧区学校之间应建立起帮扶机制。例如,发达地区学校可以以分校的形式在西藏牧区实现帮扶工作,或定期组织内地教师到西藏牧区学校进行学校管理与教学的指导。

(三)政府部门以及牧区学校应坚持实事求是

西藏牧区教育管理工作应坚持实事求并与区别对待的原则。政府部门需正确认识到西藏牧区,尤其是边远高海拔贫困地区的艰苦条件与特殊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牧区学校管理工作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提高创新意识,保证牧区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师资力量的建设

学校管理工作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根本保证在于师资力量的提高。西藏牧区在教室培养模式中应注意中师与师专教育的方针相结合。据近年来数据统计,中师学历的教师相比大专学历教师,更容易留在牧区工作,所以在教育水平与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可加强对大专学历以上教师的培养,对教育水平与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可对中师毕业学历加强培养,而且鼓励教师到牧区进行授课,从而为牧区教学内容与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活力。另外,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定期组织培训教师到牧区进行新知识与管理经验的传授。

(五)寄宿制管理工作的完善

现阶段,西藏牧区学校大多实行寄宿制,采用“包吃、包住、包学习用品”的三包政策。但在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宿舍管理中生活老师的管理缺位、寄宿学生人际关系的困惑、宿舍文化过于单一等许多问题。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应重视生活老师的地位,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人员采取定期的培训与考核,并对学生做好学会交往、学会成长的教育工作。从而完善寄宿制管理工作,也为整个校园的管理工作带来方便。

结论:西藏牧区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关键在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加强。尽管当前牧区学校的管理工作仍然受到一定客观因素的制约,但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建设。同时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在牧区实行帮扶机制,并在学校管理中采用寄宿制等,为牧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证,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林鸿雁.浅谈西藏牧区教育发展—以那曲地区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12-14.

[2]刘尧.西部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探析[J].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115-120.

[3]黄昭委.西藏农牧区学校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及策略[J].教育论坛,2014(2):14-16.

9.牧区工作 篇九

巴林右旗为进一步规范农村牧区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按照嘎查村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制度和“四议三公开两报告”民主决策法,在农村牧区专项推进嘎查村重大事项契约化管理。

抓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领导抓、抓领导,坚决落实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责任制,在党员干部中牢固树立将契约化管理贯穿于农村牧区工作全过程的理念,在全旗全面推行契约化管理的工作模式,逐步构建横向联结、纵向贯通、运行通畅的契约化管理工作网络。

抓落实,规范工作打造阳光村务。实施契约化管理,从提出建议到契约文本的形成过程和落实“四议三公开两报告”民主决策法同步进行。契约化管理使嘎查村级事务更加公开、透明,同时促进工作顺利开展。例如:索博日嘎镇常兴村是季节性禁牧区,往年借场放牧的外地牲畜30000余头(只),借场放牧现象严重,养畜大户占用无畜户的草牧场,无畜户意见很大。村党支部、村委会运用契约的方式来推行以草定畜制度,杜绝招收外来的牲畜进入本村放牧。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契约,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即:2010年以户为单位人均可饲养羊30只,每超30只缴纳200元作为付给无畜户的补偿费。目前,18000元的补偿费现已发放到位,借场放牧得到遏制,彻底解决了借场放牧的历史性老大难问题。同时,通过契约的形式实施划区轮牧,轮牧的50000亩草场预计产草量在1250万公斤左右,节省购草资金1000万元。幸福

之路苏木乌义日图嘎查下组实施集体搬迁项目,嘎查委员会与搬迁户就水、电、路建设等内容签订了6个协议书,确保了移民搬迁工作顺利完成。这些只是巴林右旗农村牧区实施契约化管理的一个缩影,契约化管理已经在全旗农村牧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

抓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具体工作中力争在落实契约化管理工作创新上求突破,每个苏木镇选树契约化管理典型嘎查村不少于2个。重点抓、抓重点,达到作法可学、经验可推的效果,做到一个典型带动一个地区、辐射整个苏木镇。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利用简报、设置电视宣传专栏等形式,及时将在推行契约化管理工作中采取的好做法、总结出的好经验予以及时宣传报道。

村级公益事业难做,西北农村尤其如此。为破解这一难题,甘肃省从2008年起,开始推行“一事一议”,即“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它由政府财政支持、村民投资投劳,开展村内公益事业建设。

记者近日采访发现,3年来,这一政策的效果日益明显,通过“一事一议”,许多试点村路更好走,饮水更安全,居住环境更好,而农民的观念和生活习惯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一政策激发了农民参与村级公益事业的热情。目前,“一事一议”正在甘肃省“提速”,今年预计将覆盖全省所有县区。

“一事一议”了却农民心中所想

甘肃省景泰县寺滩乡玉川村村民今年格外高兴——2010年村上通过“一事一议”,把旧戏台整修一新。今年春节,大伙在新戏台上连唱了好几天戏。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玉川村。当时正值三九时节,天气寒冷,但村民在新修的戏台前,笑声爽朗。戏台坐落在村委会院内,右侧有一个化妆间。“演员不用露天化妆了,四周有围墙,不用担心被风吹到。”村民高兴地说。

“我们村文化底蕴深厚,都喜欢听戏、唱戏,每年正月都连着唱许多天。原来的戏台四面漏风,村上没钱翻修。实施„一事一议‟,财政给一部分,大伙出一部分,一下子就修好了。”玉川村村支书王有禄说,“这个政策了解我们心中所想啊!”

玉川村的邻村——永川村,也于去年10月份通过“一事一议”,把村上一条两公里长的土街修成水泥路,还安装了26盏太阳能路灯。村支书王飞介绍,县上给了30万元,折合成水泥500吨,村民平均每人只出资15元,其余都是投劳,“大家热情高涨,仅用20天,路就修好了。”

玉川村和永川村是甘肃省“一事一议”的缩影。记者从甘肃省财政厅了解到,2010年,甘肃省“一事一议”试点县从2009年的20个扩大到63个,共投入30.56亿元,其中中央和甘肃省两次追加预算,共实施项目3654个,建成小型水利设施139个,村内水渠1734公里,人畜饮水管道4641公里,硬化村内道路3483公里,直接受益群众801万人。

一条普普通通的水泥路,给农村带来的是多重变化——出行更方便,街道更整洁,乱堆乱放柴火的现象少了许多,而观念和生活习惯也在悄然间发生变化。

连接起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心路”

村级公益事业,对于甘肃省广大农村来说,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这倒不是农民认识不到位,根子上还是缺乏资金,干部不愿主动推动。而“一事一议”解决的正是资金这一“短板”,对于破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难题,针对性很强。

景泰县财政局局长闫培庆说,“一事一议”主要解决村庄内部“行路难、吃水难、环境差”等突出问题,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可以说是当前全省农民群众最满意的一项惠农政策。

据了解,为实施“一事一议”项目,甘肃省试点村通常要成立三个小组:一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理事小组,负责提出项目;二是村级公益事业监督小组,负责监督工程质量及后期管护工作;三是村级公益事业理财小组,主要负责向村民筹资,并监督资金使用。

“一事一议”中,通过财政引导,激发起村民从事村级公益事业的热情。秦安县莲花镇的几个试点村,在修建水泥路时,都预埋了自来水管道,而这并不是“一事一议”范畴,完全是村民自掏腰包。他们意识到,将来修建自来水,还要重新挖路,不如现在把管道埋好,可以减少投资。

在试点村的示范作用下,那些非试点村的积极性也被带动起来。景泰县红水镇曾家井村三湾社,去年修建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还建起环村的水泥渠,整个村庄面貌大变。另外两个社的村民看到这一巨变,非常着急,他们找到村干部,强烈要求把自己的村子纳入“一事一议”试点中。

村镇干部告诉记者,过去最憷头向农民催粮收款,农村税费改革极大改善了干群关系,“一事一议”则使干群关系更紧密。在一些试点村,干部是农民家里的“座上宾”。“一事一议”项目虽然需要农民出资,但因所实施的项目完全由农民自主决定,解决的又是他们最急

迫的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他们自愿出钱出力,这正是“一事一议”深得民心的关键。

“水泥路不仅通向村民家中,更通往村民心里,它是干部群众之间的一条„心路‟。„一事一议‟让干部们觉得有事可做,党和政府的威信也树立起来了。”秦安县陇城镇党委书记董文海深有感触地说。

财政奖补资金尚需更“给力”

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陆代森介绍,甘肃省“一事一议”工作有四个特点,一是组织保障有力,几乎所有试点县区都成立了以县上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机构;二是工作模式有创新,在各个环节都明确了规范的操作程序;三是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新局面;四是产生了一批先进试点县和优秀项目。他说,今年全省“一事一议”工作将扩大到全省,对于试点愿望强烈、领导重视、基础工作扎实的县,还将给予重点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试点时间较短,“一事一议”在实施中存在着“四难一低”问题。一是组织议事难,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较多,有的全家在外,难以顾及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二是通过表决难,留在村里的多为妇女和老人,他们通常在家中做不了主;三是合理筹资难,村级公益事业并不是均等地带来好处,个别村民存在抵触情绪;四是统筹规划难,个别村庄存在“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你报我也报”的错误观念;五是奖补比例偏低,导致部分项目难以实施。

甘肃省财政厅税政处处长刘凤会说,甘肃省已经注意到存在的问题,比如要求各地趁着农民春节返乡时机,抓紧组织“一事一议”;还制定出4个规范性文件,对实施程序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建立项目竞争机制,“落实好的地区,给予奖励;干得不好,将取消试点资格。”

秦安县财政局局长任发祥认为,当前“一事一议”应在两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大财政奖补力度,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更多的村庄,二是适度提高财政奖补比例,以适应西北农村经济落后的现状。

陆代森说,甘肃省村级公益事业历史欠账较多,“一事一议”正在填补这一空白。甘肃省将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投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财政奖补资金总额将达到80亿元,加上引导农民筹资筹劳、部门扶持、企业个人捐助等,总规模将达到300亿元以上。“可以肯定,这一惠民政策将更快、更广地惠及到全省广大农村地区。”他说。(记者朱建军 王衡)

瓮安农民搭上“一事一议”致富快车

发布者:孙健 作者:顾 桥 李良旭 吴慧娴 发布时间:2011-02-21 点击率:33

近年来,我县群众依托“一事一议”修建的便民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步入了致富快车道。

自从一事一议项目在在松坪乡的马场坪村实施后,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美化了该村的环境,也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马场坪村900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青山环绕,水泥路纵横交错,似飘扬的“玉带”缠绕在基地四周。村委会主任杨通屏正组织村民在中药材基地观察太子参的长势,看着这些长势良好的中药材,他心里可乐开了花。

松坪乡马场坪村村委会主任杨通屏说,现在一事一议道路硬化了,运输靠车辆,耕田靠农机具,以前需要三天做的工作,现在我们一天就能做完。

路修通了,车辆进出方便了,同村的安志全在继续扩大自家果园场的同时,也将重点发展中药材种植,不断扩宽收入渠道,实现丰产丰收。

松坪乡马场坪村村民安志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后种植的果树我们会发展一点,其他还是以种植药材为主,我们还是会大力的发展药材基地。现在我们这个路修通了,做劳作又方便不用人挑,农资都用车子拉了。

据了解,这条道路总长近5公里、宽3米,总投资62万元,它的修建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促进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也改变了群众的观念。

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发展的事例在我县不胜枚举。

在雍阳镇城南村,实施“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项目改变这里的生产生活条件,当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积极种植大棚蔬菜,农民每年的纯收入可达每亩15000元左右。雍阳镇冷家堡等5个村民组的群众将600多亩土地流转发包出去,建成了沿河两岸的“十里荷花长廊”,在城郊搞起了观光农业,收入较之以前增加了很多。

近年来,我县始终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标准粮田建设、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使农村“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治理,农村群众搭上了致富快车道。

去年,我县共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项目114个,硬化村内户外道路221公里,新建桥涵2座,硬化村级活动场所3个4188平方米,新修排污沟1.4公里,新建垃圾池2个,治安岗亭5个,亮丽工程1个,群众参与一事一议试点项目建设投工投劳44万个,折资880万元,项目建设惠及试点乡(镇)、村农民40153人。

县财政局副局长 县综改办副主任兰才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下一步,我们要以解决出行难作为基础,结合农民增收,农民致富和改善居住环境,美化居住环境,把一事一议项目的实施进一步的进行拓展,使我们农村的面貌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加快我们小康建设的进程。

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曹育明就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有关政策及做好今年试点工作答本报记

http://ld.rednet.cn 2010/8/20 9:23:11 娄底日报

2009年,根据《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湖南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在所辖80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的720个村开展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下简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近日,本报记者就“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内涵、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及如何做好今年试点工作,采访了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曹育明。

记者: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特别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请问开展试点有何重要意义?

曹育明:一是有利于完善和激活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集体和农民都有投入责任,政府不可能全部包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农村“两工”,规定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解决。但由于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这项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出现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现象,从农村税费改革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前,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总体呈下滑趋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成为农民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迫切的重要民生问题。通过试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激发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机制的活力。二是有利于拉动农村消费和投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建立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是拉动农村内需的重要举措和有利平台。通过试点,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调动农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有效带动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和投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

快发展。

三是有利于健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国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根本消除,农业基础仍很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

民增收仍然困难。解决“三农”问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项长期的艰巨历史任务。通过试点,有利于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向农村,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四是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通过试点,推进以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村民民主议事决策实践,既有利于促进乡村政权组织转变职能、密切联系群众,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又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中民主议事、定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农村基础民主政治建设。

记者: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作为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工程”,其实施的指导

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是什么?

曹育明: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村民自愿出资出劳为原则,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以加强基层民主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基本原则主要有四点:一是农民自愿,量力而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农民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受能力,妥善处理好筹资筹劳与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和新增乡村债务。二是民主决策,村民受益。财政奖补以村民民主决策、自愿筹资筹劳为前提,政府投入和村民出资出劳相结合,共同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确保农民群众直接受益。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认真搞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规划,优先支持农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项目。选择基础较好的村开展试点示范,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四是加强管理,规范操作。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项目议定、村民表决、筹资筹劳和奖补资金、项目预决算等都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群众监督。

总体要求有六个方面:一是统一名称。将新农村建设相关支农政策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有机统一起来,统称为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二是统一规划。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和村容整治要求,规划好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既要明确长期目标,又要突出年度计划。三是统一办法。统一制定议事规划、项目管理、政策配套和绩效考评等管理办

法,充分体现村民民主管理的要求。四是统一组织。由县乡政府统一组织部署,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五是统一实施。村级组织负责项目实施具体工作,县乡有关部门负责考核验收、督促检查,落实财政奖补政策措施。六是统筹兼顾。以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为平台,统筹相关支农政策和资金,集中解决农民群

众最关心的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

记者:请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对奖补范围及其标准是如何规定的,奖补资金如何筹集,如何加强资金监管,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曹育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为:以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基础,目前支农资金没有覆盖的村级公益事业项目。主要包括:①村内道路,包括行政村到村民小组或居民点之间道路;②村内小型水利设施,包括支渠以下的斗渠、毛渠、山塘、桥涵、机电井、小型提灌或排灌设施;③村内公共环卫设施;④村内公共绿化,等等。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标准:总体上,对贫困地区以补为主,其他地区以奖为主,具体标准是: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原则上不得向农民筹资,对农民筹资筹劳开展村内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的村,政府按村或建设项目规模大小给予5-10万元的补助;其他地区按农民一事一议筹资总额1:3的比例给予奖补。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筹集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省财政根据试点县市区农村人口、财力状况、财政配套安排奖补资金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情况、工作努力程度等因素,给予适当补助。二是县市区财政在预算内安排资金,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稳定来源,原则上按省财政补助资金的50%配套安排。

财政奖补资金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在县市区财政部门设立专户,专账管理,专项用于一事一议项目奖补,当年有节余的,可结转下年使用。具体管理方式可实行项目村经乡镇审核后到县财政报账,也可由乡镇汇总报县财政审核后将奖补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村,实行“村用乡代管县监督”。

记者:“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在操作层面上有哪些具体工作程序?

曹育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原则上实行自下而上、先建后补。确有必要的,经审核确认村民已筹资并开工后,可预拨部分资金。具体程序为村申请、乡镇初审、县审核拨付。一是村申请。村级一事一议项目完成后由村级组织向乡镇政府提出奖补申请,并附筹资筹劳到位情况、项目竣工决算等材料。对实行资金预拨制的项目,原则上只有在村民筹资、村集体经济投入、社会捐赠等相关资金已经到账、具备开工条件后,才能提出奖补申请。二是乡镇初审。乡镇政府对村级组织申请奖补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核、集体研究报县财政和农民负担监管部门。三是县审核拨付。县市区财政和农民负担监管部门对各村申报奖补的项目组织复审,符合规定的及时验收,验收合格才拨付奖补资金。对预拨资金的项目,项目完成后,县、乡有关部门要及时审核验收、结算奖补资金。

记者:“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政策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请

问我市2009年试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曹育明:2009年8月25日全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抢抓机遇,行动迅速,积极争取试点。经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同意,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双峰县被纳入2009年全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市。四县市党委、政府严格政策,严密组织,强化措施,明确责任,有条不紊地开展了试点工作。目前,试点奖补项目已基本完成,达到了预定目标。2009年全市共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720个,其中村内道路项目466个,水渠项目110个,山塘项目97个,其他小型水利设施项目41个,公共环卫及绿化项目6个。项目共投入9761.5万元,其中农民筹资509.24万元,省级奖补资金2770万元,市级财政奖补20万元,县市配套资金1166.31万元,社会赞助捐资1466.15万元,其他资金3829.8万元。农民共投工181.77万个,惠及村民80.34万人。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形成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元投入机制。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充分发挥了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了各方投资,增强了“三农”基础,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据统计,2009年省财政和县市财政通过投入3956.31万元奖补资金,带动了村级公益事业投入9761.5万元,硬化、新建和维护村内道路1119公里,修建村级水渠171.1公里、山塘97处、库容1675.4万立方米,修建其他小型水利设施41处,公共环卫设施6处,形成了“政府激励引导,农民筹资筹劳、社会捐资赞助”的农村公益事业多元投

入新机制。二是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加大政府对村内道路、水利、环境卫生和文化设施等公益事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支持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和问题,而且有利于引导农民自觉主动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三是激发了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热情。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过程中,由农民民主决策、自主建设、自主管护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通过试点,许多村干部和村民转变了观念,自发组织议项目,主动要求搞试点,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民主议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议出了农村团结、发展的和谐景象。四是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通过试点,为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联系群众、为农服务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解决了村民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基础组织和干部找到了工作抓手,服务得到了认可,群众得到了实惠,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

了农村和谐稳定。

记者:实践充分表明,2009年试点是成功的,为今年扩大试点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请您谈谈对做好今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有哪些具体措施?

曹育明:为顺利推进今年试点工作,我们决定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具体措施:一是制订“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本地新农村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建立村级一事一议建设项目库,科学制定一事一议奖补规划。坚持“普惠制”和“特惠制”相结合,既要集中财力抓重点村建设,又要保证一定的试点面。总体上,2010年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覆盖面要由去年全省行政村的20%扩大到30%。试点中,要防止随意扩大财政奖补范围,超过农民和财政承受能力贪大求全,造成加重农民负担或增加新的负债。二是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第一,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坚持“村民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上限控制”的原则,搞好民主议事,合理确定筹资筹劳标准,强化筹资筹劳审批程序,引导农民出资出劳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第二,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按照规定,要将用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资金支出全部列入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的“对村级一事一议的补助”科目予以反映,省财政根据财政总决算中该科目的决算数和现行有关规定清算对市县的奖补资金。第三,建立试点工作考评机制。省里将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试点工作考评,工作成效显著的,予以奖励;对违反

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加重农民负担、截留挪用农民筹集资金和财政奖补资金的行为,及时责令纠正,追回资金,追究责任。经多次督促整改不到位的,除追回财政奖补资金、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外,不再安排下年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并停止其向农民筹资筹劳。三是建立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的有效机制。各地要增加对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投入,并纳入年度预算。要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强部门协调,整合有关涉农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建设农民急盼解决、直接受益的村级公益事业。同时,鼓励社会捐资赞助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提倡集体经济投入,形成多元稳定的投入机制。四是加强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将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内容、农民筹资筹劳数量、财政奖补金额等作为村务公开内容,及时向村民公布。建立项目公示制,全面公开财政奖补政策、实施办法、办事程序和服务承诺,将奖补项目的资金、实物、农民出工的安排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村民和社会的监督。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乡镇要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会议记录、村民签字情况、筹资筹劳方案、项目奖补申请、竣工验收报告等相关原始材料汇总归档。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财政奖补项目及资金使用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五是推进村级公益事业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明确小型公益设施的所有权,落实养护责任主体。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形成的资产,归项目议事主体所有。对现有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可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实行市场化运作,提高项目使用效率和养护水平,探索建立农村公益设施运行维护新机制。六是加强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领导和政策宣传。各县市区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坚持以县为主组织实施,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责任。乡村干部要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发动,组织农民开展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落实好各项试点政策。市级要强化措施,抓好办点示范等工作的落实,搞好对县级的分类指导和督查。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财政奖补政策的制定,奖补资金的分配、管理和监督,指导基层开展财政奖补工作。农民负担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一事一议制度的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审批,指导乡村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和对农民筹资筹劳的管理。综改办、农办(减负办)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通过新闻信息、召开经验交流现场会、举办业务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强政策宣传和工作指导,总结推广经验,确保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

描绘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画卷

―――敖汉旗“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纪实

项破解时代困境的战略举措,一个为农牧民办实事的有效载体,一次民主法制建设的生动实践。赤峰市敖汉旗操起“一事一议”的如椽巨笔,描绘出一幅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画卷。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三提五统”和“两工”被取消了,兴办村级公益事业该怎样投入?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路子如何走?

在这关键时刻,国家农村牧区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作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在这一发展阶段出台了。敖汉旗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三个试点旗县之一。

2008年5月,敖汉旗从15个乡镇苏木、101个“一事一议”项目中筛选出21个作为试点项目。先行先试,没有模式,没有范本,敖汉旗开拓创新。

敖汉旗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农村综合开发等有机结合起来,以道路硬化、小型水利建设、村容整治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敖汉旗财政局局长杨福建为“一事一议”项目总结出三大成效:

成效之一:“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改善了农村牧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0年春季,丰收乡房申村嘎海沟组的村民都有一种格外喜悦的心情,这是因为他们结束了20余年车拉人挑的人畜饮水难的生活,告别了水车和水桶,吃上了“一事一议”自来水。

成效之二:“一事一议”项目建设强化了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玛尼罕乡马家店村马家店组有一河道,每年村里都修简易塘坝,但山洪一下来就冲垮了。旗财政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一事一议项目为该村修建了塘坝一处,不仅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问题,还保证周围200多亩水浇地和附近300多亩果园的用水,人均年增收162元。

成效之三:“一事一议”项目建设整合了各类资金,提高了使用效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以项目为平台,统筹规划,为整合资金创造了条件,拓宽了村级公用事业建设投入渠道,激活了社会资金参与,凸显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多元投入的村级公用事业建设新机制在敖汉旗初步形成。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不仅办成了农牧民多年想办而办不成的事,还加快了基层民主化进程。

笔者在萨力巴乡黄花甸子移民新村财政奖补项目修建的村级公路旁,看到了一个“一事一议”项目决算公示,设在这个位置,不论是上级部门、社会各界还是本村百姓,人人都能看到,人人都能监督。记者发现,这种形式的决算公示,在敖汉旗“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区随处可见。

小河沿村村支书王文玉感慨地说:“过去村里找村民商量事很难,村民闲着喝酒打麻将也不来,因为他们也定不了事。现在不同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同意才能定。现在我们村‘两委’班子的思想也统一了,村民的事必须由村民来定。”村民刘景海激动地对记者说:“现在我们村民特别热心村里的事务,因为村民不但能够议事,而且能够定事和管事了,也就是村里的事我们说的算了!”

敖汉旗的决策者对建设新农村想的更多更远,他们尝试通过“一事一议”项目的实施引导农牧民学科学用科学,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生活品位,在精神层面得到更大提升。各各召村以种植玉米为主,年产秸秆3000多吨。2009年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起了大型秸秆气化站,改变了过去烟熏火燎的生活方式。扎赛营子村过去村里因缺少集体文化生活,村民农闲时无所事事。2009年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起了文体活动中心,使农民在健身之余,通过网络、图书多方面了解致富信息。整体搬出大山的红娘沟村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接通有线电视,还修建了浴池。难怪温家宝总理再次来到红娘沟村时,高兴地称赞敖汉旗“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真正给农牧民办了实事好事。

如此惠及民生的“一事一议”项目在敖汉旗俯拾即是。2008年21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项目总投资697.49万元,2009年总投资1955.16万元。2010年立项103个,项目总投资3360.42万元。截至目前完成项目31个,其余72个项目正在建设中。(文达 杨晓天)

妙解难题——我县稳妥推行“一事一议”制度纪实

信息来源:建始网

发布日期:2009-12-16 17:09:26

字体:【大 中 小】

记者刘定坤

“盼望了10多年的村级断头路终于修通了”、“我们全组人平也只出50元,就彻底解决了全组人吃水问题”、“科学民主决策,大家一起商量,每个人出钱自己改善基础设施,愿意!”„„

12上旬,走在我县的村村寨寨,尽管寒风刺骨,但到处都是采取“一事一议”后热火朝天忙碌着改善基

础设施的人们。

县经管局局长杨洪告诉我们,“通过开展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推动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解决了村级兴办公益事业出现的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三难”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据悉,今年来全县共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358个,总投资1045.6万元,项目覆盖全县357个村委会,3213个村民小组,受益农户10多万户。一事一议村民共筹资572.57万元,筹劳201.34万个。

完善制度,规范运作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取消了乡统筹、村提留和劳动积累工、义务工,使轻装上阵的

农民致富路上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可是由于连产承包后,单家独户独自拼搏为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带来了难处,普遍形成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状况。

今年,我县被定为全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试点县后,抢抓机遇,做到筹资项目建设到位、资金管理到位、筹资程序把握到位、工程验收检查到位,并制定了全县《关于规范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程序的通知》,由此拉开了规范全县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的序幕。

钱永远是最敏感的话题。我县的决策者们知道,如果不把群众辛苦筹集的钱管理到位,“一事一议”工作的推广不仅不能改变群众基础设施建设,反而会影响党的威信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为此,他们要求各乡(镇)、村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规定,严格管理机制,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平调、挪用“一事一议”所筹资金;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立项或者提高标准向村民筹资筹劳;不得以“一事一议”为名设立固定的筹资筹劳项目;任何机关或者单位不得以检查、评比、考核等形式,要求村民或者村民委员会组织筹资筹劳,开展达标升级活动。凡是村级进行公益事业项目的建设,必须开展“一事一议”,按规定筹资筹劳。另外,村级利用自有资金开展项目建设的,虽然没有筹资筹劳,也必须进行“一事一议”,并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同时,在开展工作中,他们始终遵循“村民自愿、群众受益、量力而行、民主

议定、程序规范、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

全县对村级组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范围、次数、程序、申报审批、征缴管理、决算公布、审计监督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每年村内兴办的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一事一议”项目,原则上只进行一次,并且要求在农闲时进行,且每年上限人均15元,筹劳每年劳均10个标准工日。

规范的操作绝对不含糊。12月4日,村坊村为了建设村级断头路,他们把《建始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审批表》、《村民(代表)会议“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决议》、《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村民代表会议表决情况统计表》、《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减免情况表》、《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村民代表征求农户意见表》,连同会议记录、村民或农户代表签字盖章的原件等相关资料,正式报请乡镇人民政府审批。据统计,今年来全县有40多个“一事一议”项目因为不规范操作被否决。

统筹规划,科学确定项目

“我们在全方位公开议事项目,增强议事透明度的同时,依法议事,严禁议事范围扩大。“一事一议”只限于村内兴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桥梁、造林植树等集体公益事业”。谈起“一事一议”,县减

负办领导这样说。

为根除“领导动员,群众交钱”的陈旧模式,始终坚持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属于合理的议事项目过半数的村民或超过2/3以上到会代表的签字认可,然后报乡镇审核,经县(市、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审批;对重大建设项目,要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之下进行公开招标,及时公布中标人单位、姓名、资质等事项;所筹资金要在民主理财小组的监控下运作,实行专户核算,专款专用,若有节余,应用于以后的公益事业项目;公益事业项目兴办结束后,要核算收支情况,搞好验收结算,年终将村民会议表决、明细到户筹资、资金使用及结余、审核报批等情况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坚持统一建帐、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实行用钱报批制度,一支笔审批,不得垫支或超前支付。全县各村都把威望较高,群众基础较好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同志,选入到民主监督小组里,对“一事一议”运作的全过程及后继工作进行监督、评议。通过完善“一事一议”筹资项目、预决算和审计监督制度,将“一事一议”筹资的提取、使用、项目建设和

落实情况向群众张榜公布。

杜绝形象工程。县委、县政府在调查中发现有乡镇干部插手“一事一议”的事情,有的借发展生产之名下达生产指标,有的借机催收欠款,有的领导为追求个人政绩,以“一事一议”的名义逼农民上项目、搞形象工程,从而引发民怨,对“一事一议”失去信心。为此,县委、县府对全县乡村干部进行“一事一议”工作的专题培训,县纪检监察部门对借“一事一议”搞形象工程进行了专项查处,处置了相关干部。同时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县抽调400多名干部到基层驻村组,指导各村依法建立健全村民代表会制度和村民会议

制度,督促各村依法推行“一事一议”,并对违规者及时处理。

实施“一事一议”制度是推进农村公益事业的有力保证。能否实施好,取决于基层干部的素质。今年来,各乡镇都注重从事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制定好近期和长远规划,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分批实施的原则,科学确定公益事业项目、范围和所需资金等,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同时,还制定议事程序、议事范围和上限标准,科学测算“一事一议”方案,使之实施项目科学

合理,符合民意。

受村民的监督,使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今年来,全县无一例因“一事一议”违反民意而上访的事件。

妙解难题,注入了活力

“一事一议,彻底解决了全村祖祖辈辈夏天走路一身灰、雨天走路一身泥的历史”。12月4日,干沟村

14.51公里环村公路落成后,群众满腔喜悦地说。的确,2258口人的高坪镇干沟村,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交通问题,农民致富的道路并不平坦。村支两委结合村民提出的村组公路维修具体要求,按规定编制了项目预算和实施方案,于今年6月8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表决,全工程共投资33435.00元,投劳11810个。

像干沟村一样,全县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的开展,取得的辉煌成效。全县新修村内道路117.2公里,村级道路硬化升级及路基改造610.35公里,维修整治村级公路1374.46公里,修建过河大桥3座,人畜饮水引水40700米,新修及整治塘堰1300立方米,维修灌溉水渠3000米,小型河堤整治4700米,造林绿

化达300多亩。

“‘一事一议’进一步强化了村民主体意识,发挥了村民主体作用,同时唤醒了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激发了农民参与管理的热情,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了主人地位的回归,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长梁乡党委书记李朝福这样说。今年,全县357个行政村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议事会议,占行政村总数的87.3%;参与议事的村民代表0.96万人,占出资投劳农民人数的2.46%;同意年度“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投资方案的代表0.91万人,占出席村民代表会议人数的94.79%;年度实际参与出资投劳的农民39.25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87.75%。

群众的眼睛始终是雪亮的。我县正深入开展的“一事一议”工作不仅顺乎了民心、合乎了民意,得到了群众的满意和认可,而且树立了村干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形象,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

谐稳定。(编辑刘冬)

财政奖补惠万家---杭锦后旗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纪实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10-01-17 09:05

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截至去年12月31日,安顺市西秀区完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项目134个,完成投资1790多万元,完工率达98.5%,82.42万群众从中受益。

安顺市委常委、西秀区委书记余显强说:“一事一议集群体之力,办群体之事,唤醒了半睡状态的集体意识,使更多的民众享受到民主的实惠。一事一议制度的推行,为农村群众参与村内社会事务管理、提高参政意识搭建一个良好平台,促进农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一步加快村民自治的步伐。”

让群众决定自己的事

“以前通知开会从晚上八点要等到十点过,而且村里大多数人都不到,现在只要七点半就全部到齐了。”水溪村党支部书记吕少其告诉记者,水溪村得到项目资金(物资折现)14.03万元后,共组织群众开了4次会议,最后大家决议用于通组道路硬化、浆彻路沿、路灯安装、河道护栏建设等5个子项目。目前已完成总投资18.24万元,群众投工投劳860个完成了736米道路硬化、350米浆砌路沿、220米河道护栏修建,20盏路灯安装已全部完工。

为把一事一议做成“民众工程、民心工程、民主工程”,西秀区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的程序阳光操作,做到群众想办的事群众来议,力争议得成、见效快,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受益。

在试点工作中,西秀区以一事一议为着力点,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程,通过开展一事一议投资投劳,为村民解决村内事务搭建了一个广泛参与、平等协商的平台,使村民之间、干群之间得到了交流和沟通的空间,发挥了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成功的议事会之所以群众参会积极,意见统一快,是因为群众对议题有强烈的要求。如例村民多年受无水吃的困扰,对解决饮水困难非常关心,所以群众对这样的议事会积极响应,所有接到通知的农户都按时参加了会议。”石厂村党支部书记杨秀珍说,以前村民和干部之间存在很多矛盾,都是“一言堂”,现在不行了,事情都是有群众说了算,80多岁的大爷看见村干部都会主动打招呼,以前从来都没有过。

让制度作为推进民心工程的保障

“能让民主改革真正深入到民众心中,搞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制度是关键。”西秀区张本强区长说,在“一事一议”试点工作中,西秀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机制和制度,力保工作的阔步前进。

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西秀区规范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切实加强工作的指导监督,制定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财务报账管理暂行规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项目财务公示制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项目物资采购领用暂行规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项目督查制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项目检查验收制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项目管护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并将制度编制成册印发区直相关部门、各乡(镇)、办及试点村。

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建设过程中,西秀区充分结合构建和谐“五新”村创建活动和产业结构调整、乡村旅游等农村生产发展项目建设来开展工作;对村干部带头能力强、群众积极性高、最急需、受益面最广的项目、资金项目或社会捐资的村实施优先支持,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试点工作中,西秀区立足把有限的“一事一议”资金建成群众放心的民心工程,建成大家都知晓的节约工程,让每一分钱都用在群众急需的“刀刃”上。

罗仙村的群众对记者说,在“一事一议”工程中,他们村支“两委”以“罗仙

精神”鼓舞大家,加班加点做“夜猫子”,村干部在资金使用上当“老抠门儿”,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心安理得。用正在修沟渠的村民任明卫的话说:“一事一议是国家支持我们致富的民心工程,尽管报酬低,但是我们都全力支持,带头出工出劳,会技术的干技术活,力气较小的妇女拌石砂、拉石砂,男女老少齐上阵,好多年没见到这种欢声笑语集体干活的场景了。”

“为用好每一分钱,我们水溪村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落实上,还实行一事‘多议’,大家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在工地上、茶余饭后都要进行讨论,大部分通过的才能执行。”村支部书记吕少其告诉记者。

西秀区东关办事处工委书记陈大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水溪村道路硬化736米按招投标需要17万元,但群众出工出劳才花4万余元;罗仙村道路硬化等六个子项目节约了20万元左右;石厂村通组道路硬化750米,砌筑路沿1000米节约了20余万元„„东关办事处就节约资金150万元左右。”

“一事一议”议来好日子——安徽省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纪实

时间: 2010年01月26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 丁莉娅 尹立祥 编辑:汪承红 浏览次数:

当了10多年村干部的洪连进在花甲之年去掉了一块心病。

2008年,从筹资到建设只用两个月,就将三个村民组的800米水泥路修建完毕,群众十多年来一直强烈呼吁的行路难问题彻底解决。“我现在的心情就像大晴天,一丝郁闷都没有了!”洪连进说。

老洪是安徽省休宁县陈霞乡洄溪村村委会主任。他告诉记者,是休宁县自2008年开始探索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消除了他的心病。

有了休宁县成功试点经验的基础,2009年,安徽省被列入全国新增的7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省份。

一条路盼了好多年

农民“一事一议”筹资额度低,农村公益建设缺口大,一直是制约当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老大难。

洪连进告诉记者,由于地处山区,洄溪村经济条件较差,取消农业税后,原由乡统筹和村提留开支的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只能靠“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但是按照规定,“一事一议”向农民筹资的上限只能每人15元,全村2000余人最多也不过每年筹集3万余元,而整个村有13个村民组,这点钱平均到每个村民组只有2000多元,对于修路修桥来说是杯水车薪。如果把这3万多元集中使用,先修哪个村的路也往往成为村民们争执不下的难点。正因为如此,洄溪村的村民们虽然盼修路盼了这么多年,但这路始终没能修起来。

针对这一制约农村发展的问题,休宁县作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确定的安徽惟一试点县,从2008年开始探索实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根据这一新制度,该县农村公益事业投入在原有“一事一议”农民筹资筹劳的基础上,由政府财政给予资金奖补,同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和社会捐助,即实行农民出资、政府奖补、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新筹资机制。

奖补做大公益投入“蛋糕”

安徽省财政厅综改处处长胡德林介绍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就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通过各级政府的奖励和补助,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村内户外的公益事业。„事‟就是农民迫切需要、直接受益、愿意筹资筹劳来办的事;„议‟就是由农民来议,让农民自己决策。„财政奖补‟,是对农民办好的事、办成的事,政府给予奖补。”

胡德林说,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通过财政资金的奖补,调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一事一议”积极性,扩大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筹资盘子。

按照休宁县的试点制度安排,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标准由原来人均15元提高到人均50元,其中农民筹资仍严格按照人均15元的上限标准执行,剩

余35元由中央、省及县财政奖补,其中中央和省财政补助20元,县财政补助15元。在具体执行中,考虑到该县地处山区,各行政村地理位置不同,公益事业建设任务、标准、成本不同,该县又制定了平畈区村人均25元、丘陵村人均35元、山区村人均45元的三种标准进行奖补,从而较为科学地体现了山区的实际需要。

新奖补制度实施后,洄溪村村民盼望已久的道路建设终于提上日程。根据村民代表会议的商议,一致决定将13个村民组的道路作为“一事一议”三年规划的重头戏,2008年先对三个村民组的道路实施拓宽硬化。

“当时我们听到这个政策的时候,都感到很高兴,村里面干部来筹集钱,我们每个人都自愿地拿出来,有的人甚至自己送去,一个人只要交15块钱,国家还要贴我们45块钱,我们整个村2000多个人,就有10多万块钱,可以干好多事了。”老洪高兴地说,“„一事一议‟,咱老百姓当家作主,村里的事大家说了算,大家议着干,多好!”

“这项改革试点,中央和省、县财政奖补占一大半,农民自筹还不到项目建设总投资额的三分之一,村民们可欢迎啦!各村总是争先恐后要项目,谁也不愿放弃。”休宁县财政局长邵接后说起这话满脸都是笑。

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以来,休宁县各行政村都掀起了“一事一议”办公益事业的高潮。很多村连夜召开村民代表会,制定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规划。有的村村民代表会决定通过“一事一议”修建道路后,很多村民主动清理,让出自家的菜园地。有的村为了节约资金办更多的事情,村民们纷纷主动投劳,自愿多捐钱。

2008年以来,休宁县通过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已新建和维修村内道路160余公里,新建农村公共饮水工程10多处,安装路灯520盏,修复小型水利设施71个,修建农民公园和农民活动场所2380平米,大大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使全县24万村民从中受益。

“磁石”般的新机制

作为安徽省2009年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市之一,池州

市老百姓也感受到了“一事一议”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开着自家满载鲜鱼的卡车行驶在平坦的丁湖路上,东至县东流镇金山村鱼湖承包户胡新民满脸笑容:“这条路以前非常狭窄,坑洼不平,汽车根本开不过来,全靠手提肩挑把鱼送出去。自从道路硬化改造后,车辆可以直接开到湖边上货。”这就是金山村一事一议通组道路项目给村民带来的明显效益。

金山村村支书程启和介绍,通过一事一议,老百姓自筹3.033万元,申请一事一议财政奖补7.077万元,整合资金4.923万元,村集体投入5.117万元。全部用于修建丁湖圩连接村村通公路一段长1700米、宽6米的高标准砂石路,解决了附近三个村民组共450人的行路难问题。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极大增强了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意识。程启和对此深有感触:过去村里想办事找村民们商量很难,大家都忙着自己家的事,对参与村里公益事业建设不积极,有什么想法和意见也不愿和村干部沟通。但通过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主动到村委会议事的村民逐渐增多,干群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村民们愉快地称,“一事一议”议来了农民的好日子,如今,金山村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山”村。

据了解,去年8月下旬池州市全面启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在试点过程中,各县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己来决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同时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严格项目管理,规范操作流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加大督查力度。去年全市623个村已申报项目604个,获批561个,完成109个。项目涉及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修建、安全饮水、环境卫生和文化体育设施等,受益人口106.32万人。全市共筹措资金9674.3万元,已安排项目资金6127.2万元。

安徽省财政厅副厅长罗建国说,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对于激发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改进干群关系,促进农业发展和村容村貌的改善都具有积极意义,也为今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截至去年年底,安徽省农民共筹资45909.34万元,筹劳5826.01万个

工日,其中以资代劳10609.8万元;村组集体组织共出资13732万元;社会捐赠7822.27万元。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安排奖补资金95031.8万元。目前,全省共申报项目22354个,审批项目20655个,已经实施项目18858个,受益人口达3182.52万人。

上一篇:中心药房工作流程下一篇:关于《白鹿原》陈忠实小说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