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组织原理

2024-08-02

信息组织原理(共11篇)

1.信息组织原理 篇一

老大妈六十多岁了,这些年来一家人攒了70万,最近打算买房子,要买多大的房子?怎样才能买到功能齐全、经济实惠的房子?老大妈算了一下,家里现在有两个儿子、一个媳妇儿、一个孙子,加上老两口共六口人。在市区只能买50平米的,在郊区能买到120平米;在市区安家就住不下一家人,郊区虽然远点但能够买到120平米的,可以买个三室一厅,在把阳台改造一下变成四室一厅,这样三代人就可以住下来了。如果二儿子娶了媳妇也可以住进来,虽然有点拥挤但毕竟是自己的家。

老大妈从家庭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到了人口现状及未来的变动情况,考虑到祖孙三代人的需求,最终决定在郊区购买房子。这就是整体思维在实际中的应用。我们再把老大妈对家庭规划的方法用到企业管理中,这就是类比思维,

企业由不同的生产要素和具有不同技能的人组成,如果能从整体上思考,根据功能划分形成不同的部门,使每个部门功能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就可以使组织功能最大化地发挥作用。

道理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样简单。没有学习过组织学的人,可能感到企业组织设计很难;学过组织学的人,可能也会感觉到不太好用。如果我们能用日常中熟知的方法去思考,那么不懂的、不会的、不熟悉的内容不是很快就熟悉了吗?我国著名的战争方法地道战就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的结晶,首先从整体上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基本情况,明白硬拼是没有用的,必须灵活作战。后来发现老鼠虽然弱小,但一旦钻进四通八达的鼠洞里,再强的动物也就没有办法。解放区就把这种原理用到抗战上,在战争中取得了较大的优势,常常打得日寇落荒而逃。

所以并不是只有西方管理学才是真正的管理学,管理无处不在。我在以前的博文中介绍过很多原理,如田忌赛马与SWOT分析是同样的道理,保姆管理原理与科学管理也是同样的原理。管理并不难,只要学会观察思考,掌握基本的思维模式,就会使管理效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管理学并不神秘,只要懂得把熟知的原理和方法用在不熟悉的事物上进行类比思考,就会容易理解。但每个思维模型都不是独立的,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往往需要联合应用。

2.信息组织原理 篇二

一、调整备课思路, 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备好课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是上好课的前提。“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 “原理”课基础性、学理性、政治性较强, 知识点较多。要在新的课程体系框架下上好这门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就会遇到教材结构的整体性与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部性的矛盾, 教材性质的抽象性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的矛盾, 教材内容的复杂性与课时安排的紧凑性的矛盾。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 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 二是教学对象。然而, 实践证明, 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 并非教学内容, 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 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要认真备学生, 了解自己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生理、人格、社会经验、学习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什么。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 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往往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也有自己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看法。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不够, 只说一些空话、套话, 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状态, 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 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 让每个同学体验和享受学习的快乐。

备课时还要对每节课的具体组织形式进行设计。首先, 要考虑到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不管采用哪种组织形式都要事先设计。如果采用讲授方式就应该考虑到应该如何开头和结尾, 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如果采用活动式教学, 就要考虑到怎样安排学生参与活动, 在活动中教师怎么指导, 怎样与学生互动;考虑学生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 教师怎样进行调控, 怎样评价等。其次, 教师还要考虑到, 如果在课堂上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时, 还需要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再进行补充备课, 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闪光点和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二、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有效地组织“原理”课课堂教学,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要转变观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 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 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 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原理’课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整体性研究的新课。就我们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 还难以适应教学要求, 其原因不在教师本身, 而在于中国长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欠缺和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从整体上建设不足, 过去只是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而现在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 苦练内功。在“‘原理’课教学中, 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教学规律与方法等。通过研究才可能对相关的形形色色、庞杂的理论和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和批判, 才能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掌握主动, 成竹在胸, 掌控局面”[2]。只有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了, 才能使教学生动、精彩, 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在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的同时, 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有了兴趣还要为学生找到展现兴趣的平台, 我们改变了教师照本宣科、独霸讲台话语权的传统做法, 进行了让学生担当“原理”课课堂主角的探索与实践。首先,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讨论题目, 布置给各个学习小组, 其次, 每组由一位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和评价, 并把发言成绩作为该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这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兴趣,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造了更多的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使学生在“我参与, 我快乐”中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

教师还要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选择、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 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原理”课具有容量大、理论性强等特点, 要增强其教学实效性, 对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原理”课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需要, 灵活地、有选择地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定期组织课堂讨论或演讲、小组合作学习法。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是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目前, “原理”课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普遍采用的是学生和督导组评价的机制。学生在对“原理”课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 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情感倾向和人际交往等主观因素往往影响着该评价的过程与结论, 容易导致这一评价过程失实失真, 违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发展性原则。虽然专家的督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学生评价中的主观因素, 但其中也可能存在学科偏见、年龄偏见等问题。同时, 许多高校的“原理”课课堂教学评价与其他课程评价一起执行全校统一的标准, 较少考虑学科和专业特点;此外, 在评价过程中还存在着评价主体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性, 评价功能缺乏引导性和激励性, 评价制度缺乏规范性和实效性, 评价结果缺乏质性分析等问题。

“原理”课教学效果内容上的“教书育人”特征决定了教学实效性评价的鲜明的政治立场。评价教学效果不能从教学过程本身是否有效进行单方面批判, 而是要结合目标和内容来定性。我们对“原理”课的评价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 联系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本课程具体的教学目的、目标进行效果评价。“原理”课的评价不能离开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

对效果进行评估就既要注意其表现的现实社会效果, 又要注意其潜在的和长期的效果。因此, 评价的指标体系应改革单一的“以分数论高低”的传统办法, 建立一个包含多方面要素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应包括理论知识评价、思想心理评价、行为表现评价三个部分, 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平时表现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以人为本, 动静相融, 表里结合, 使之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 由于教学效果表现的多样性, 还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综合比较来评判结果。

“原理”课主要进行的是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化。教学的内容是连贯一体的, 教学过程也是随着内容的展开而不断渗透的。“‘原理’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 其目的一要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容的信息有效地传递给信息接受者———大学生”[3]。对于受教育者而言, 其接受信息、转化思想、行为也是逐步进行的, 不是一蹴而就的。记住几个理论知识点, 可能是很快的, 但是要真正内化却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效果往往在教学过程实施后的一段时间内得到体现。如果仅凭一次评估活动就对教学效果下最后结论往往是不客观的, 这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原理”课最终教学效果如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效果的形成受到外部社会客观环境因素和教学系统南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考虑到这种相互联系的情形, 教学评价也必须具有系统性特点。在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外在因素对教育目标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又要注意对教学过程的不同条件、校园相关氛围以及教师队伍和教学方法等相关因素进行评价。另外考虑到“原理”课教师和受教育对象范围广, 具有不同层次性, 在进行教学评价也要注意参考到不同群体的层次差别, 具体对待。

“原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调控机制是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原理”课是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对“原理”课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系统的工程, 构建课堂教学动态评价体系, 是当务之急。“原理”课课堂教学动态评价就是要构建起课堂教学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评价体系, 通过任课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听课教师评价实现各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 从不同的需要出发实现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学生学习、课堂效果等方面作出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 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功能, 使“原理”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总之, 增强“原理”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品质是一个永恒的教育教学主题, 它需要广大“原理”课教师始终如一的刻苦钻研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把控课堂的能力, 切实增强“原理”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学习辅导——教材编写的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 2007, (增) .

[2]陈占安.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科研含量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6) .

3.信息组织原理 篇三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先行组织者 初中英语 认知结构 有效教学

教育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影响而改造他人头脑与世界观的过程,英语教学亦然。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学规律而使教学更有效,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很多要求。传统的课堂英语讲解往往采取满堂灌的办法而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课堂信息没有站在学生所能接受的起点上:教师要么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而面面俱到;要么从教师主观感受出发,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也和自己一样能很方便地理解语法、掌握词汇而把本该有的教学程序简单化甚至干脆不讲。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站在建构主义的角度指出,一个人"已经明白的"与"想要知道的"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有效学习新课前打通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联系,教师就应当通过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现一些辅助性的内容,以便给学生获取新知与增长能力时产生一个较好的固着点,这种事先提供的具有铺垫作用的素材就叫做"先行组织者",它是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与要学习内容之间的信息桥梁与认知中介。(图1)

二、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分析

1.利用共同要素,降低学习成本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正迁移,即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英语学习中,如果要学习的内容与以前学习的内容之间关联越大,正迁移的产生就越有可能。而如果两者差距太大,则有可能产生负迁移。中学生原先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越好,就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比如八年级下学习过去进行时,而七年级时学生已经学过现在进行时,所以笔者就利用它们之间的共同要素(动作正在进行,以be+doing为基本结构),来创设活动场景,展开教学:

T:What are you doing now?

S1:I am playing with my pen.

S2:I am doing Chinese exercises.

T:What is S1 /S2 doing now?

S3:He is playing with his pen.

S4:She is doing Chinese exercises

……

在简单复习现在进行时后,我要求每位学生停止动作,听教师和两位优秀生的课堂对白:

T:What were you doing at 8:05 this moring ?S1/S2。

S1:I was playing with my pen at 8:05 this morning.

S2:I was doing math exercises at 8:05 this morning.

T:What was S1 /S2 doing at 8:05 this morning?

S3:He was playing with his pen at 8:05 this morning,.

S4:She was doing math exercises at 8:05 this morning,.

……

训练完毕,笔者问:这两类问答中有什么共同之处,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学生答,都是be doing 结构;但第一种 am/is/are +doing, 时间状语 now, 第二种 was/were +doing, 时间状语at 8:05 this morning。就这样,利用两种时态之间的共同要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轻松地进行了能力的迁移,大家觉得学习新知识其实也不难,因为他们有了原有学习作为基础。

2.避免定势效应,克服消极影响

英语学习虽有规律可循, 但有的旧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则存在消极影响,抑制了原有知识的学习与提高,这是一种负迁移现象。

比如学生在七上年级时对第三人称的动词变化进行了大量地运用与强化, 学生产生这么一种学习心理定势:第三人称主语后,谓语动词一定要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于是他们在学习"所有人称+can+动词原形"这种新句型就会适应不了,觉得很不习惯。

于是在七上Unit10中我设计了一组比较性的组织者,并作如下示范:

Yao Ming plays basketball every day.

Can Yao Ming play basketball?Yes,he can.

Langlang plays the piano well..

Can Langlang play the piano?Yes, he can.

Deng Yaping doesn't play the violin.

Can Deng Yaping play the violin? No, she can't.

通过反复比较与训练,就会学生扫除习惯障碍打下了基础。

3.巧设形象情景,引导激情练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训练状态,必要的实物展示起着调节课堂节奏并引导后继训练的作用。

在八年级下Unit3第一课时的教学结束中,我先呈现刘翔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夺冠的视频这个组织者,通过"interview"的方式,让学生用"What were you /was your father /mother/sister/brother doing when Liu Xing won the gold medal at 2010 Asian Game"进行巩固练习,实现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进而变成了他们的语言技能。

4.凭借听说训练,形成综合技能

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 其最终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在遵循听说领先原则的同时,首先着手训练学生的听力。

在七年级期末复习There be句型前,我先作了以下训练:

Listen to me and draw a picture

(1) There is a river in the picture;

(2) On the river, there is a boat;

(3) Is there a boy in the boat? Yes, there is;

(4) There is a house near the river;

(5) Behind the house, there is a tree;

这样,学生通过绘画尝试听懂老师的每一句话,这勾起了学生的回忆,他们的语言复习就水到渠成了。

三、先行组织者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在具体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时,教师要用学生认可并熟知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自己的先前学习内容,使之与教师提供的先行组织者发生有效的联系,以便学生能较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学习中去。

1.利用教材中的组织者,挖掘课本资源

教材的编写者在教材设计是都是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学懂相关内容的,在多媒体普及的今天,教师会对课本的设置不屑一顾,这其实是极为错误的。比如 新目标八年级上Unit12 SectionB(2a-2b)的听力教学中2a要求学生能把表演者的名字写在图片下,其中Dennis的表演是juggle,学生没有学过这个单词无法捕捉这个信息点。但在教材2a中安排了五幅图片,这五幅图片给我们进行听力预测架设了平台,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组织者。

2.借助生活中的组织者,丰富学习素材

日常教学时,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有关组织者。英语的课外学习资料很多,书籍、影视、广播、图片等等都是。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与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来选择最容易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的、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素材作为组织者。

4.信息组织原理 篇四

一、名词解释:

(20分)1.质量通量散度。2.冷式锢囚锋。3.气旋族。

4.大气活动中心。5.热成风涡度平流。

二、填空:(36分)

1. 连续方程根据------------------原理求得,P坐标中的连续方程------------------------。

2. 固定点温度变化由---------------------------------决定。

3. 推导马格拉斯锋面坡度公式假设锋为---------------------------面,其动力学边界条件为--------------------。

4. 一型冷锋与二型冷锋区别是--------------------------------------。

5. 在中、高纬大尺度系统运动中,通常固定点涡度增加(减小)和该固定点等压面位势高度降低(升高)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赖以存在的根据是----。

6. 用方程诊断上升及下沉运动是由-------------------项决定。

7. 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有-----------------------------

---------。

8.任一层风速可用vvAvT表示,它能成立的条件是------若v为地面风速,则A取---------------------(填:0,0,1)

9.我国北方气旋活动,一般与-----------急流相对应,南方气旋活动一般与-----------急流相对应。

三、综合题。(44分)

1.从力的平衡观点说明为什么在北半球大尺度系统运动中,高压内空气作顺时针旋转?(8分)

2.解释在稳定大气中,冷锋上山(爬坡),此锋是加强还是减弱?(8分)3.请写出位势倾向方程:

2f22f2f2RdQvgpcppdtp2tfvgfgp p右端各项的名称,并用此方程定性解释图中槽的变化(图中波长L<3000KM,,实线为500hPa图上等高线,虚线为等温线,闭合G,D为地面高低压中心)(14分)

4.请用高空形势预报方程及地面形势预报方程物理解释上图中槽及温带气旋变化?(14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学原理试题二

一、填空:(25分)

1.尺度分析含义是----------。

2.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有------------------------。

3.一型冷锋与二型冷锋区别是------------------------。

4.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其含义是---------------------。

5.热成风涡度平流的含义是---------------------。

二、选择:(25分)(对打)

221.惯性离心力表达式是1r2r3R4R(其中r为地球半径,R为纬圈半径)。

2.高空等压面图上等高线密,则等压面坡度是1大2无变化3小

3.某站风随高度逆时针旋转,表示有可能1冷锋通过2暖锋将来临。4.以c速度相对固定坐标系运动的闭合高压中心有:

HH21d00txdtx

HH3d400tydty

5.位势涡度守恒条件是1无水平辐散辐合2斜压大气3正压大气4大气不可压缩5大气可压缩。

三、在图中标出,无相对涡度平流及正、负相对涡度平流区。(10分)

四、下图为单站高空风分析图上的热成风vT,试分析:

1.冷平流及暖平流层次(4分)

2.3KM高度上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4分)3.5—6KM高度上的平均温度梯度方向。(4分)

五、下图为地面天气图上的冷暖锋的分布,试沿AB线作一空间垂直剖面图请画出垂直剖面图上锋附近及其周围等温线的分布示意图。(8分)

六、试从地形影响分析自西向东移动的高空槽,在青藏高原各点A,B,C,D,E上空的移速情况。(10分)

七、请写出位势倾向方程

右端各项的名称,并用此方程物理解释图中槽的(图中波长L<3000KM)。(10分)2f22f2f2RdQvgpcppdtp2tfvgfgp p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学原理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20分)

1.地转风和热成风。2.绝对涡度。3.冷式锢囚锋。

4.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5.东北信风。

二、填空。(32分)

1.固定点温度变化由-------------------项决定。2.一型冷锋与二型冷锋区别是---------------。

3.若锋作为密度的一级不连续面,则锋附近气压分布特征是--------------------------------------。

4.极锋锋区与副热带锋区的区别是------------------。5.用方程诊断上升及下沉运动由--------------------------------项决定。

6.在中、高纬大尺度系统运动中,通常固定点涡度增加(减小)和该固定点等压面位势高度降低(升高)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赖以存在的根据是----。

7.平均层涡度方程中,相对涡度平流项在自然坐标系中采用地转近似后,可以分为------项讨论平均层位势高度局地变化。8.用运动学公式,描述低压中心强度变化用-表示,椭圆型高压中心将向------移动。

三、综合题。(48分)

1.等压面分析比等高面分析有哪些优越性?(12分)2.解释在不稳定大气中,冷锋上山(爬坡),此锋是加强还是减弱?(8分)3.写出位势倾向方程:

2f22f2f2RdQvgpcppdtp2tfvgfgp p

右端各项的名称,并用此方程物理解释图中槽的(图中波长L3000KM,实线为500hPa图上等高线,虚线为等温线,闭合G,D为地面高低压中心)(14分)

4.请用高空形势预报方程及地面形势预报方程物理解释上图中槽及温带气旋变化?(14分)

天气学原理试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1.质量通量散度:v表示单位时间通过固定单位体积的净流出或净流

入的质量。当v0,表示单位时间通过固定单位体积为净流出(为

质量通量辐散),等于单位时间通过固定单位体积的质量将减少,即00v0t;反之,,为质量通量辐合,即t(该体积内流体质量会增加)。

2. 冷式锢囚锋:暖气团、冷气团、更冷气团,三者相遇迫使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在高空,此两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在交界面两侧,如果更冷气团推动冷气团往冷气团方向移动使冷气团更冷称冷式锢囚锋,或高空暖舌处于冷式锢囚锋后为冷式锢囚锋。

3. 气旋族:在同一条锋系上出现的气旋序列,即一连串气旋在一条锋上出现,沿锋线顺序移动,最先一个锢囚,其后跟着一个发展成熟的气旋,再后面跟着一个初生气旋。

4. 大气活动中心:对大范围天气或气候变化有一定影响的半永久性高、低压系统,经常出现在一定地区,其位置强度和范围随季节变化。如北半球地面图上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

5. 热成风涡度平流:vThT热成风涡度在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借助热成风输送使得固定点热成风涡度增加或减少。从而引起该点上空平均层相对涡度或位势高度变化。

二、填空。(36分)(每题4分)

uv0xyp1.质量守恒原理;

2.温度平流、稳定度和垂直运动绝热变化的乘积及非绝热变化

3.物质面;PLPN 4.1一型冷锋是高空槽前对应地面冷锋;二型冷锋是高空槽后对应地面冷锋。

2一型冷锋沿锋面暖一侧的低层和高层都是沿界面抬升上升;二型冷锋沿锋面暖一侧低层抬升上升,而高层是下沉。

3一型冷锋降水处在锋线到锋后附近为稳定性降水;二型冷锋降水处在锋前到锋线附近为不稳定性降水。

19.82gh2hHff5.要求大气是准地转即。还要考虑固定点位势或位势高度变化在x,y,p方向按正弦波变化。

6.考虑大气准地转绝对涡度平流(或简称涡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对波长小于3000KM的波而言,以相对涡度平流随高度变化为主;厚度平流(或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项;还有非绝热变化的拉普拉斯。7.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不均匀,地面摩擦。8.各层等温线平行或各层之间热成风方向相同,-1。9.极锋急流;副热带急流。

三、综合题。(44分)

1.从梯度风的三力平衡原理,注意对于大尺度系统运动,中、高纬地区惯性离心力C是小量,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等高线)且由高指向低G,从而可得水平地转偏向力A方向,由此才可确定运动方向V,因此高压周围的空气作顺时针旋转。(8分)

2.从锋区中等温线变稀角度可确定冷锋上山是减弱。因为冷锋上山(爬坡),靠近等温线密集带冷一侧上升运动很弱或基本无上升运动,其冷一侧温度基本无变化,而靠近其暖一侧上山(爬坡)上升运动较强,由于在稳定大气中,上升绝热膨胀冷却使其暖一侧降温,这样锋区中等温线密集带变稀,此锋上山(爬坡)减弱。(8分)

3.第一项 地转涡度和相对涡度的地转风平流(绝对涡度平流),通常L3000KM波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

第二项 厚度平流或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

第三项 非绝热加热随高度变化项。(6分)

第一项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槽前有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引起槽前固定点正相对涡度增加,考虑准地转关系,等压面高度降低,有负变高,槽后相反有正变高,槽线上变高为零,对槽强度无影响,指示槽向变高梯度方向移动即前进。

第二项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通常对流层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弱,尤其是在对流层中上层。对于对流层中上层等压面来说,500hPa槽线处及其下层,风随高度逆转,有冷平流,此气柱降温收缩,500hPa槽线处等压面高度降低,有负变高,槽加深。(8分)

4.上图500hPa槽变化

要求:物理解释: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使槽强度无变化,向变高梯度方向移动即前进;L3000KM波地转涡度平流输送小,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物理解释有正热成风涡度平流输送使槽加深。(7分参考)上图中温带气旋变化

要求:用平均层约500hPa图中物理解释正热成风涡度平流输送使槽加深,曲率变大。槽前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加强,温带气旋上空对应槽前,由于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加强的同时,在水平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伴随水平辐散加强,引起低层地面质量减少,温带气旋降压,此气旋加深发展,另外平均层约500hPa槽前脊后本身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也可解释使此气旋加深发展。还有平均层以下温度平流的平均物理解释使它向变高梯度方向移动即前进。还有平均层以下稳定度乘以垂直运动绝热变化影响。因为稳定温带气旋上空上升绝热膨胀冷却会使气柱收缩,地面等压面升高,又会抑制温带气旋发展。(7分参考)

天气学原理试题二答案

一、填空。(25分, 每题5分)

1.将大气运动进行分类,引入各种尺度系统运动的特征尺度数量级,以此可比较方程中各项所对应的不同数量级,从而对方程进行简化。2. 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不均匀,地面摩擦。

3.1一型冷锋是高空槽前对应地面冷锋;二型冷锋是高空槽后对应地面冷锋。

2一型冷锋沿锋面暖一侧低层和高层都是沿界面抬升上升;

二型冷锋沿锋面暖一侧低层抬升上升,而高层是下沉。

3一型冷锋降水处在锋线到锋后附近为稳定性降水;

二型冷锋降水处在锋前到锋线附近为不稳定性降水。

2AT2AThAT22xy4.数学表达式,其中ATvhT(温度平流),它可以反映大气的上升,下沉运动或地面系统的发展情况,注意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不同与温度平流本身它决定于温度平流的分布,但其符号与温度平流相反。

25.vThT热成风涡度在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借助热成风输送使得固定点热成风涡度增加或减少。从而引起该点上空平均层相对涡度或位势高度变化。

二、选择。(25分,每题5分)

1.2

3

2.1 3.1 4.2

4 5.3

4

三、AC为负相对涡度平流区。

CE为正相对涡度平流区。EF为负相对涡度平流区

无相对涡度平流为A,C,E

(共10分)

四、1.1.04.0KM风随高度顺转,此气层1.04.0KM之间为暖平流。(2分)

4.06.0KM风随高度逆转,此气层4.06.0KM之间为冷平流。(2分)

2. 由东南指向西北。(4分)

3.由东南指向西北方向

由东北指向西南。(4分)

由东北指向西南方向

五、(8分)

六、槽在A点变高梯度减小,移速慢;B点变高梯度加大,移速快;C点变高梯度无变化,正常;D点变高梯度加大,移速快;E点变高梯度减小,移速慢。

用位势涡度守恒原理说明在地形作用下,上坡引起等压面高度增高,下坡引起等压面高度降低,使得槽前后等压面高度增高、降低发生变化。再用运动学公式中槽线两侧变高梯度加大、减小说明槽移动快慢。(10分)

七、第一项 地转涡度和相对涡度的地转风平流(绝对涡度平流),通常L3000KM,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第二项 厚度平流或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

第三项 非绝热加热随高度变化项。(每项2分,共6分)

第一项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槽前有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引起槽前固定点正相对涡度增加,考虑准地转关系,等压面高度降低,有负变高,槽后相反有正变高,槽线上变高为零,对槽强度无影响,指示槽向变高梯度方向移动即前进。

第二项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通常对流层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弱,尤其是在对流层中上层。对于对流层中上层等压面来说,500hPa槽线处及其下层,风随高度逆转,有冷平流,此气柱降温收缩,500hPa槽线处等压面高度降低,有负变高,槽加深。(4分)

天气学原理试题三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1地转风: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两力平衡,风沿等压线或等高线吹,背风而立,高气压在右(北半球)。2热成风:上、下两层地转风矢量差或地转风随高度变化称热成风。热成风沿着等平均温度线或等厚度线吹,背热成风而立,高温在右(北半球)。

2.绝对涡度:是大气绝对运动所产生的旋转运动的度量是由地转涡度和相对涡度两部分之和所组成,其垂直分量的表达式为

vggKhf

afz2sinzvuxy,若空气运动是水平、正压、无辐散辐合,则绝对涡度是不变的。

3. 冷式锢囚锋:暖气团、较冷气团、更冷气团,三者相遇迫使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在高空,此两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在交界面两侧,如果更冷气团推动冷气团往冷方向运行,使得冷的地方变得更冷,称为冷式锢囚锋或高空暖舌处于冷式锢囚锋后。

2AT2AThAT2xy2,其中4.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数学表达式

2ATvThT(温度平流),它可以反映大气的上升,下沉运动或地面系统的发展情况,注意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不同与温度平流本身它决定于温度平流的分布,但其符号与温度平流相反。

5.东北信风:行星风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北半球低层大气中从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带的盛行风。在北半球称为“东北信风”,该风系稳定,长年盛行。古代,海上的航行常常借助该风,故又名“贸易风”。

二、填空。(32分,每题4分)

1.温度平流、稳定度和垂直运动绝热变化的乘积及非绝热变化。

2.1一型冷锋是高空槽前对应地面冷锋;二型冷锋是高空槽后对应地面冷锋。

2一型冷锋沿锋面暖一侧低层和高层都是沿界面抬升上升;

二型冷锋沿锋面暖一侧低层抬升上升,而高层是下沉。

3一型冷锋降水处在锋线到锋后附近为稳定性降水;

二型冷锋降水处在锋前到锋线附近为不稳定性降水。

2PN2PF2PF2PL22223.x》x及x》x说明锋区内等压线气旋式曲率比锋区外大得多,或锋区内等压线反气旋式曲率比锋区外小得多。

4.1地点不同及高度不同,极锋锋区发生在高纬60N附近中低层,副热带锋区发生在较低纬度30N附近高层。

2极锋锋区对应低层地面是极锋;而副热带锋区对应低层地面是下沉辐散气流,无锋存在。

3极锋锋区上空对应极锋急流,与副热带锋区上空对应副热带急流相比后者有一个很强的副热带急流与锋区相对应。

5.第一项绝对涡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简称涡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对于L3000KM波以相对涡度平流随高度变化为主。

第二项厚度平流(温度平流)的拉普拉斯。

第三项非绝热加热的拉普拉斯。

19.82gh2hHff6.要求大气是准地转即,还要考虑固定点位势或位势高度变化在x,y,p方向按正弦波变化。

22HKHHs2Kssn,疏密项sn 7.曲率项ns,散合项8.变压表示,长轴与变压(高)升度方向之间。

三、综合题。(48分)

1.1实际工作中,不观测空气密度“”,在等压面分析中,研究大气运动不需要非观测值空气密度“”,而在等高面分析中,研究大气运动需要

空气密度。所以等压面分析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而等高面分析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19.8vgkhkhHff

2等压面分析中计算地转风简单,而在1khPf等高面分析中计算地转风多一个变量,另外等压面分析中,上下两层地转风可以进行比较,仅决定于等高线的疏密确定地转风大小,而等高面分析上下两层地转风无法比较,涉及到的变化。

vg

3等压面分析计算水平气压梯度力简单,Gh9.8hH,而等高

1GhP面分析计算水平气压梯度力

多一个“”。

hvhp,而等

4等压面分析水平散度简单,取决于垂直运动分布

1dwdtz

(12分)高面分析水平散度多密度变化,即

2.从锋区中等温线变密角度确定冷锋上山(爬坡)是加强。因为冷锋上山

hvh(爬坡),靠近等温线密集带暖一侧上升运动较强,在不稳定大气中,上升绝热以大量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为主,使其暖一侧增温,而靠近其密集带冷一侧上升运动很弱又干燥,基本上无上升运动冷一侧温度变化不大或无变化,这样锋区中等温线(等温线密集带)变密,此冷锋上山(爬坡)加强。(8分)

3.第一项 地转涡度和相对涡度的地转风平流(绝对涡度平流),通常,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

第二项 厚度平流或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

第三项 非绝热加热随高度变化项。

(每项2分,共6分)

第一项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槽前有正相对涡度平流输送,引起槽前固定点正相对涡度增加,考虑准地转关系,等压面高度降低,有负变高,槽后相反有正变高,槽线上变高为零,对槽强度无影响,指示槽向变高梯度方向移动即前进。

第二项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项。通常对流层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弱,尤其是在对流层中上层。对于对流层中上层等压面来说,500hPa槽线处及其下层,风随高度逆转,有冷平流,此气柱降温收缩,500hPa槽线处等压面高度降低,有负变高,槽加深。(8分)

4.上图中500hPa槽变化

要求:物理解释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使槽强度无变化,向变高梯度方向移动即前进;L3000KM波地转涡度平流输送小,以相对涡度平流输送为主;物理解释有正热成风涡度平流输送使槽加深。(7分参考)上图中温带气旋变化

5.信息组织原理 篇五

【内容提要】本文以网络信息组织继承和发展传统信息组织的方法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网络信息组织对传统信息组织的借鉴,这四个方面包括用体系分类法完善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用分面分类法改进网络信息组织;用分类主题一体化改造网络信息组织;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最后提出了网络信息组织研究和工作的发展趋势。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

1 引言

信息组织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信息有序化的过程。它通过揭示信息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使之系统化、浓缩化,从而达到便于信息传递和交流的目的。传统信息组织,主要是指对文献信息的组织,即使在采用计算机技术后,所处理的信息对象仍主要是文献信息,并进行人工著录、分类、标引,组织形式大多通过手工编制的目录、索引、文摘等。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多以数据库、信息库的形式存在,电子信息占主导地位,信息组织的对象逐渐多样化,范围也随之扩大,它不再停留在对文献特征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知识单元、信息单元。

从本质上讲,网络信息组织是对网络中的节点(服务器)中的各种格式的文件和数据库(或信息库)中的各个信息单元(如数据项)的组织。具体地讲,网络信息组织有两层含义,一是某一特定网络服务器(网站)的信息组织;二是对整个网络信息(网站集合)的组织。前者是网络局部(节点)的信息组织,后者是网络全局的信息组织。前者的.工作主要由各节点的网站开发和维护人员来完成,后者由专门的信息服务公司,通过搜索引擎来完成。两者对图书情报部门的信息组织均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以后者为研究对象,即整个网络的信息组织。

传统信息组织主要包括分类法、主题法、索引法、文摘法等。与传统分类法相比,网络信息组织在立类与列类、分类标识与分类对象的对应关系、分类标引过程、分类标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与传统主题法相比,网络信息组织在搜索引擎对主题检索的支持以及元数据的产生和运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与传统索引法相比,在索引对象、索引类型、索引生成以及使用目的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与传统文摘法比较,在编制方式、编制速度、编制质量以及与主题法的结合程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

比较和分析网络信息组织与传统信息组织有利于展现两者的优缺点,从而为网络信息组织继承和发展传统信息组织提供了借鉴,促进网络信息组织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深刻认识这两种各有千秋的信息组织方法,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依据,并以此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来论述网络信息组织方法与传统信息组织方法之间的相互借鉴关系,以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相关成果改进现有工作,以满足现代信息用户的需求。

2 借鉴体系分类法完善信息资源分类体系

从体系分类法的角度看,网络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确实存在着一些低级错误,改正这些错误将有利于网络信息资源分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尤其是提高查准率。

2.1 类目设置缺乏规律性和层次的不平衡性

在网络信息分类中,其类目设置往往同时采用多个标准,运用每个标准设类时缺少完整性,有时甚至在同一层次上列出不同等级的类目,致使同位类设置显得混乱,缺乏规律性,增加了用户通过浏览查找信息的难度。因而,需借鉴体系分类法的立类原则,一般采用同一标准,类目级别往往不能混淆。此外,有些网络信息的类目划分只有两三层,有些则多达十多层,类目层次显得不均衡,应当在现有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尽量使同位类下的层次保持均衡。

2.2 类目划分缺少一致性

不同搜索引擎的类目划分都有自己的体系,相互之间缺乏一致性。

6.信息组织原理 篇六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研制《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必要性以及软件设计思路及开发过程,着重阐述了该教学软件的特色和教学效果。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是测绘工程、土地管理专业方向的专业课。作为“3s”之一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支持下,对空间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适时提供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决策服务的一类信息系统。目前GIS技术广泛应用于测绘、地质、环境管理、资源规划、交通、水利、邮电、通讯等领域,并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如数字化仪的操作和软件的使用等,即使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如何使用数字化仪以及使用数字化仪的操作步骤,但是课后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下手。为解决此问题有必要设计一套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软件中的演示模拟实验、典型实例分析、知识层次的有机组织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门学科,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软件的设计思想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来设计开发的,可以改变多媒体教学软件过程开发中的小作坊的操作模式,提高对开发过程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软件的质量、对教育教学软件的维护、升级和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的内容涉及到GIS相关概念、GIS基础理论、GIS软件设计、GIS软件应用、GIS发展趋势等相关内容。多媒体软件基于上述内容,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在交互状态下学习,掌握系统开发程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学过程的一种辅助手段,它的设计必须遵循教学大纲与教学进度的原则来设计开发。

根据教学内容,明确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以及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学策略的分析,确定课件的总体框架和表现方法,进行课件的总体设计,确定教学软件开发所使用的平台。

三、多媒体软件的开发流程

(一)总体框架设计

该软件具有先进、丰富的可视音频、可视媒体集成制作解决方案,由于它具有提供多样化的文字处理能力,可以在屏幕上编辑对象的功能,以及提供的模版等功能及多样化的交互手段、具有动态链接功能等诸多特点。通过总体框架设计实现了对教学内容整理与组织,做到资料详尽确切、层次丰富、链接灵活。[1][2][3]下一页(二)脚本的编写

课件的脚本是课件的设计蓝图,作者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课件的具体表现方法和内容,直到每一屏幕(页)的具体内容安排,如各种媒体的排放位置、媒体元素出现的时刻、交互方式以及画面的链接等,都要非常具体和明确。脚本的设计还要根据创作工具的特点以及人接受信息的心理特征等综合因素来考虑。脚本的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意过程,创意的好坏取决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创作人员的水平,对课件的最终质量有很大的决定作用。[!--empirenews.page--](三)素材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的基本素材有相当一部分要事先准备好,如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原始素材,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采集或制作,有些还需要预先处理和编辑,如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具体操作等内容均需要制作成视频讲解的形式,使学生在观看软件操作后,在以后的上机操作过程能够较好地掌握软件具体的操作过程,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视频文件的制作主要采用Snagit窗口捕捉文件,把捕捉到的文件转变为.way格式的文件,然后借助Premiere软件进行剪辑、添加音频文件。或者直接利用数码摄像机进行拍摄,然后用Premiere进行剪辑。

(四)创作设计CAI软件

根据脚本设计的要求,在Authorware环境中把各种媒体素材集成创作为一个课件。对教学内容的组织进行评价修改,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机地结合,针对个性化自主学习需要,创建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课件完成后,还要经过试运行检验和使用评价,必要时还要作修改。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取决于所用的创作工具和创作软件使用的熟悉程度。在多媒体课程开发过程中遵循总体设计、结构设计、知识点设计的软件工程方法,采用螺旋式生命周期,在原型设计基础上开发并经试点后反复修改设计制作,并将多媒体教学的实践经验实施在多媒体课程中,对不同部分着重体现不同的教学思想。

四、多媒体建设内容与特色

(一)多媒体建设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多媒体课程主要包含有GIS相关概念、GIS基础理论、GIS软件设计、GIS软件应用、GIS发展趋势、系统设定和结束学习等7个模块组成。在GIS相关概念模块中,主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背景、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在各国的发展历史;在GIS基础理论模块中,有按照篇章结构组织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两种主要的数据结构: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以及两种数据结构之间的相互转换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模型——数字地面模型网络模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等内容;在GIS软件设计模块中介绍了GIS软件设计的基本技术、方法、路线等;在GIS软件应用模块中介绍了基于Arview、Maplnfo等GIS软件在具体的行业中的开发实例;在GIS发展趋势模块中包含GIS将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使用的主流GIS软件;系统设定模块可以添加背景音乐,了解开发本课件人员的相关情况;结束学习模块用来结束本课件的学习。上一页[1][2][3]下一页(二)多媒体建设特色

1.基于资源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课程的设计是依据马明栋教授主编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基础进行的,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成果,并反映了GIS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程的教学内容紧跟GIS技术的发展趋势,涵盖本门课程全部基本知识点,教学内容新,内容组织结构清晰合理,便于课件组织、扩充、修改,随时可添加计算机新技术、新概念和新知识。

2.多媒体课程系统性强、信息量大[!--empirenews.page--] 完成了全部以Authorware页为表现形式的教学内容,约300页。基础理论篇动态案例5个,图片约100幅;GIS动态案例15个、视频5个(以上数据在课件的制作中仍需要改动)。完成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指导电子教案。设计了与课程内容配套的l0个教学实验完成实验案例2个。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参考学时及教学大纲,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充分发挥计算机存储与检索的功能,实现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目录检索和关键字检索;以知识点为单元,树状目录与网状结构共存,提高学习灵活性。

4.多媒体课程功能丰富

浏览功能通过目录、导航、热字及超链接进入相关知识点。做到资料详尽确切、层次丰富、链接灵活,树状目录与网状超级链接并存。多渠道的内容导航,方便学习者在课程内容之间进行跳转。结构导航功能使学习者在整个多媒体课程范围内迅速地进入想学的内容。

五、初步教学实践

近来,利用开发建设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主要从多媒体课程进行教学实践。自2002年1月开始利用多媒体教学支撑软件平台和多媒体课件,在2002级开始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多媒体化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上课的同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采用多媒体化教学的满意率比较高。大部分学生认为多媒体上的教学资源好、内容系统、重点突出、’适合于自主学习、课件设计、内容安排有启发性、注重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相比,知识的获取多;而且大部分的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自学、自控能力有所提高并提高了归纳总结能力;但是应该看到在多媒体上教学的质疑情况并不好,如对于喜欢传统授课的同学,他们更习惯面对面的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对他们的影响相当深。

六、结束语

7.信息组织原理 篇七

人体组织在电磁场的作用下,会表现出一定的电磁特性,即电特性和磁特性[1]。电特性又称为介电特性,包括相对介电常数ε和电导率σ。磁特性是指组织的磁导率μ。一般而言,生物组织的磁导率μ与真空磁导率μ0接近,因此可将生物组织的磁导率μ看作为常数μ0。人体组织的介电特性与组织内离子浓度,蛋白质含量及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例等有关[2],并具有频率依赖性。当人体组织的生理或者病理状态发生改变时,组织的介电特性也会发生变化。相关文献已表明,人体癌症组织与对应的正常组织的介电特性往往存在较大差异[2,3,4,5]。这种由于组织、器官生理或者病理状态发生改变导致的组织介电特性变化,有可能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目前,测量生物组织介电特性的方法主要包括谐振腔法、自由空间法和开端同轴探头法[6,7,8,9,10]。谐振腔法[6]是通过比较谐振腔体放入待测组织前后,谐振频率的偏移和品质因数Q的变化来算出待测组织的介电特性,具有所需待测组织少,精度较高的优点。但由于谐振腔法需要将待测组织放入腔体内,这使得其不能术中实时测量在体组织的介电特性。自由空间法[7]是将发射和接收天线分别与网络分析仪的两测试端连接,通过测量散射参数的幅度和相位计算出组织的介电特性,具有非接触、宽带等优点。但自由空间法是在开放空间中进行,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多路反射和其他背景的干扰,这些因素将会影响自由空间法的测量精度。开端同轴探头法[8,9,10]是早期用于测量介电常数的比较成熟的方法,其原理是在均匀同轴线上传播的电磁波,由于开端同轴探头终端与待测组织的阻抗不匹配,将在探头终端面上发生反射,通过测量反射系数可算出组织的介电特性。开端同轴探头法具有简单、非破坏性,可在体实时测量等多项优点,为生物组织实时在体测量介电特性的首选方法。

1 开端同轴探头法测量原理

1.1 两参数开端同轴探头法

由于开端同轴探头终端与待测组织的阻抗不匹配,在均匀同轴电线上传播的电磁波将在探头终端面上发生反射,通过测量反射系数可算出组织的介电特性参数,见图1,探头终端的等效阻抗为ZL[8,9,10]:

其中ω为测量频率,Cf为开端同轴探头内部等效电容,C0为真空中开端同轴探头外部等效电容,ε0为真空介电常数,ε',ωε''ε0+σdc分别为待测组织的相对介电常数和有效电导率。



高频下,由于同轴线损耗因子的存在,理想传输线假设不再成立,此时需将同轴线等效为二端网络端口,见图2。

入射信号ai和反射信号bi可通过散射矩阵联系:

根据反射系数的定义,则有Γm(ω),ρm(ω)为:

联合方程(2)~(4)可得

通过3种终端负载已知的待测物(ZL,1,ZL,2,ZL,3),可求得(5)式中未知的散射参数S11,S22和S12S21,如下所示:

式(6)中的Γ1,Γ2,Γ3分别为开端同轴探头终端负载的反射系数

其中,Z0表示同轴线的特征阻抗,一般为50Ω,而ZL可通过(1)式获得。

式(1)中C0,Cf则可通过测量已知介电特性的校准液的反射系数Γ来算得[11]:

其中有|Γ|,ϕ分别为校准液在探头终端的反射系数的幅度和相位;ε2',ε2''分别为校准液的相对介电常数和损耗因子。

当C0,Cf和散射参数S已知时,由公式(1)、(5)、(7)可算出待测组织的介电特性为:

其中有σeff=σdc+ωε0ε''。

1.2 三参数开端同轴探头法

由公式(1)、(5)、(7)可知:

其中

通过测量短路、开路和已知介电特性的校准液的反射系数(ρ1,ρ2,ρ3)可求出A1,A2,A3值。

短路时,Γ(ω)=-1,由式(5)和(11-c)可知

开路时,ε'=1,σeff=ε''=0,由式(10)可得

当校准液[12]的介电特性(ε',ε'',σdc)已知时,则有

联立方程(12)~(14),解得

此时,A1,A2,A3均为已知,整理式(10)可得组织的介电特性为:

2 开端同轴探头法在人体结直肠组织介电特性测量中的应用

测量对象为肿瘤外科手术中切除的人体结直肠癌组织及其周边3 cm以上的正常结直肠组织,组织的癌变部位与正常部位将通过医生根据其临床经验、组织的外观检查等来判定。测量频率范围为50~500 MHz,在低频率范围内,对于低含水量组织,大尺寸的同轴线具有更好的精度;在高频率范围内,尺寸较小的同轴线对高含水量组织具有更好的鲁棒性[12]。综合考虑测量的频率范围以及待测组织的特性,实验所用的半刚性同轴线将选取填充介质为聚四氟乙烯的UT-141半刚性同轴线。室温下(25℃),利用开端同轴探头法分别测量了参考液(甲醇)和离体人体结直肠组织的介电特性,3种校准终端负载分别选取短路,开路,去离子水,其中去离子水和甲醇的介电特性可从文献[13]中查出。在50~500 MHz范围,人体结直肠癌组织的相对介电常数、电导率均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的相对介电常数、电导率,这可能与癌症组织的高含水量、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等因素有关(图3)[14]。

注:(a):结直肠组织的相对介电常数的中值曲线;(b):结直肠组织的电导率的中值曲线。

3 结论

8.信息组织原理 篇八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测绘科学、遥感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边缘学科。随着GIS不断发展壮大,GIS人才培养已逐步呈现多元化、层次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格局。GIS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国土管理、城市规划、农林牧业等几乎所有的国民经济生产部门。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桂林理工大学GIS专业开设的GIS原理课程共80学时,其中实践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空间数据获取与编辑(空间数据采集、编辑)”、“空间数据处理(误差校正、投影变换、裁剪、数据格式转化)”、“空间数据入库(数据分幅入库)”和“空间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三维分析)”4大部分,实践教学软件主要运用MapGIS和ArcGIS软件,实践教学过程以教师指导为主。通过对目前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教学过程中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实验项目由教师写好指导书,学生按照指导书完成实验。学生主要是被动的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突出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主体地位。

2.实践教学项目之间缺乏系统性

GIS原理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实验项目之间相互独立,各个实验项目之间不能形成有机的结合,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逐步提高。课程设计的4大部分实践内容,第一部分至第三部分主要在MapGIS软件中完成,第四部分在ArcGIS软件中完成,每部分指导教师提供的练习数据各不相同,这样学生在做完每一个独立实验之后,对各个实验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明确认识,看似对GIS软件的功能已经基本掌握,但在后续运用GIS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1.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完善实验内容

根据社会对GIS人才的需要,设计满足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实验教学项目。实验项目设置时,可以分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三大模块。基础实验包括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采集、编辑、处理、建库、分析、专题制图等环节,该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该实验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考虑实验所用数据的一致性,保证各个实验环节之间的系统性,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GIS的基本功能。综合实验注重综合运用GIS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选址分析、农作物适宜区分析、土壤侵蚀评价等,该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够系统地梳理,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创新实验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学生可以以组为单位自主设计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分工协作完成实验内容;该环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思想、方法

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思想,转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根据上文设计的三种不同的实验项目类型,指导教师分类进行指导。

1)基础实验模块最为重要,是后续两个模块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教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无需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实验指导书,只需告诉学生具体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同时为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确保每个学生能够掌握GIS的基本功能。

2)综合实验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运用GIS技术综合分析、解决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案例,要求学生分析需要哪些数据、给出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阐述用到哪些空间分析方法,并结合GIS软件的具体实现过程。综合实验内容的合理设计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思路,并能够熟练运用GIS的相关软件工具进行实例分析。例如,以某研究区的土壤侵蚀评价为例,学生在分析需要哪些数据时,首先需要知道影响土壤侵蚀的相关因素,假设影响土壤侵蚀的因素有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土壤类型、降雨强度4个因子,如此才能回答出需要哪些数据的问题;学生在设计具体实现的技术路线时,需要具备扎实的GIS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软件操作能力,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技术路线。如果学生能够顺利设计出技术路线,证明学生对基础实验模块中的内容掌握比较扎实,而且具备熟练的GIS软件操作技能,那么后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通过该模块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将基础实验模块中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3)创新实验模块的设置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该模块是综合实验模块的延伸,可以作为课后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题目,教师可以不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该模块的设置不仅可以增进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了解课题的研究进展,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态度及遵守纪律情况,占总成绩的10%;2)专业能力情况,占总成绩的50%,包括:①软件运用的熟练性;②数据获取、处理、分析的准确性、完整性;③成果图的整洁性与美观性;④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的能力。3)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10%;4)实验考试,占总成绩的30%。指导教师根据以上环节,综合评定最终成绩。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拓展和深化,合理设计实践教学模块,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掌握GIS技术,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信才等编著.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侯立春,徐磊,许正昊.高师院校GIS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的探索[J].地理空间信息,2014(2)

[3]刘远刚,蔡永香,陈华军等.GIS专业《地图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

B150),桂林理工大学校级教改工程立项项目(2014A34)。)

9.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制度 篇九

1、规范管理和发展改革方面:机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与机构管理和社工服务相关的文件;机构发展的规划、计划及其进展和完成情况等。

2、与服务对象相关的事项方面:影响服务对象享受社会服务或者终止某种社会服务的预报,以及其他与服务对象相关的信息。

3、资金使用和监督方面:机构财务预算、决算和实际支出以及审计情况。

4、重大决定草案方面:机构拟作出的决策、制定的规定或者编制的规划、计划、方案等,涉及员工、服务对象和其他组织的重大利益,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5、机构认为应当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以及机构承诺办理事项及其完成情况等。

二、免于公开的机构信息

1、属于国家秘密的;

2、属于机构秘密或者公开可能导致机构秘密被泄露的;

3、属于个人隐私或者公开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权造成不当分割的;

4、正在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5、尚未确定是否是属于国家秘密范围的,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同意后,可以暂缓公开;

6、法律、法规规定免于公开的其他信息。

三、信息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的机构信息,经审核后应当采取符合该信息特点的以下一种或几种形式及时予以公开:

1、广播、电视、报纸等公众媒体;

2、机构专门的信息专刊;

3、机构门户网站;

4、机构宣传栏;;

5、机构关设立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屏幕等场所或者设施;

6、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信息的形式 。

四、机构信息公开发布制度

1、机构各部门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机构信息通过机构公报、机构网站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公开;

2、各部门应当在机构档案室、公共接待室设置信息查询场所,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3、机构各项目点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政治信息;

4、机构各项目点应当编制、公布相应信息公开目录和信息公开指南并及时更新,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信息原则上应当在其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

五、信息公开时限制度

1、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信息,应当自该信息形式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

2、机构及其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发布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公开。

3、其他各类主动公开的信息,各部门应当在制作、获得或拥有该政府信息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

六、信息公开审核制度

为深入推进机构信息公开工作,规范机构信息公开内容,确保机构信息公开内容真实可靠、形式合适,特制定本制度。

1、机构各部门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时,对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必须通过审核后,方可进行公开。

2、机构各个项目点部门应当确定相应的人员,负责信息公开审核工作。

3、机构信息的公开应重点审核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4、机构信息公开内容审核,主要包括公开内容的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简洁性和通俗性审核,确保公开内容全面、真实、合法,便于群众了解掌握。

5、机构信息公开形式的审核,主要是对公开内容与公开形式的一致性、公开形式的合理性和公开形式的连续性,以保证公开内容在更加广泛的范围方便群众查询。

6、违反机构信息公开审核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七、机构信息公开检举指正制度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本机构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本机构检举指正。

2、检举指正内容。县政府及其部门在开展政务公开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下列问题:

(1)不履行机构信息公开义务的;

(2)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机构信息内容、机构信息公开指南和机构信息公开目录的;

(3)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4)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机构信息的;

10.信息中心组织结构设置 篇十

办公室、信息部、调研部、宣传部、编辑部、外联部、仓山分部 XX 师范大学教学信息中心是校教务处、学工部(处)共同组建的一个全校性学生组织,由教务处教学质量科负责管理,负责学校教与学的部分相关事宜。

教学信息中心,其目的是畅通学生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渠道,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及时了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校教学信息中心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为指导思想,积极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管理与制度建设,为教务处更好地了解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为大家提供一个获取有关教学政策等信息的窗口。部门全体成员享受校学生干部的待遇。顺利通过试用期考核合格的学生教学信息员,将由教务处、学工部予以颁发聘书。

三、各部门设置 1、办公室 负责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及日常工作安排事项等。

办公室下设三个小组:联络组、文秘组、财务组。其中联络组负责大部门和办公室内部等各种重要事项的通知工作,文秘组负责做好各种会议的记录,财务组负责部门流动资金和账目的管理。

①对外联络组:主要负责部门内部各种会议的通知联络;负责部门通知文告的起草、传达;并且负责制作教学信息部的无课表收集工作和制作大部门通讯录的工作。制作大部门办公室值班安排的工作和办公室小部门无课表的收集汇总。

②策划组:负责策划部门的各种创新性活动;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由全体办公室成员组成)

③文秘组:准备各种会议的主持材料,会议记录,会议发言稿,新闻通稿,活动、会议总结,年终工作报告,部门长短期规划等的撰写工作;负责相关文件资料的留档保存工作。并且要规范会议记录的制作,在每次的大小会议之后两天内将它上传到群里,期末时一整理一学期的会议记录上传到群里。

④财务组:负责完善部门的财务制度并完成的账务体系的建立等工作。并且在每月的月末上传每月支出,将财务情况反馈出来。

2、信息部 主要负责绩效考核工作;值班通知;无课表的制作;常规制度的制定;与各学院学习部的对接合作,收集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学信息。部门内部分为以下几组:

①听课记录考核组:每个月出一期的听课简报。主要负责听课记录总结、问卷调查统计与汇总、文书总结等;优秀听课记录表的提取。

②出勤考核组:主要负责部门内部例会纸质版的会议记录,活动出勤统计,大部门值班情况的统计汇总。

③值班通知组:主要负责提醒大部门全体成员按时值班。

④部门要务处理组:负责管理部门的成员个人信息收集;负责部门各项事务的下达工作;负责建立个人的工作评估的量化体系,完善考核制度;负责与其他部门的交接工作;负责部门成员的团队培训,部门内部交流会,部门联谊等工作。

3、调研部 负责校教学信息部对外信息采访和调研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为目标,以积极推动校园学风建设为宗旨的部门。其属下分为调查组、信息组、新闻组三个小组。

①调查组:负责策划、组织调研任务;对外采访信息收集;完成前期的调研方案。

②新闻组: 负责现场信息采集和记录(现场问卷、个人采访、图片);后期实施情况调查。

③信息组:负责收集和统计数据;对信息分析和整理;完成后期调研报告。

4、宣传部 负责拓宽宣传渠道,管理微博,发布每日自习教室,积极和校内相关部门合作,负责部门活动的海报、横幅制作以及部门各活动的宣传工作;丰富部门文化生活,及时传达学校、教务处、学工部等文件精神等。

5、编辑部 负责收集学校教学动态和与学习资料有关各方面信息,加以汇总整合,制作成电子

版期刊,努力将部门特色期刊定位成具有团训宣传、思想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多元服务的一个宣传平台,建设成为学习青年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一个重要舆论阵地。

平时负责大部门活动宣传文稿工作、微信运营,以及每年新生特刊的制作。

6、外联部 主要负责活动前期的赞助以及与部门内部之间的交流与配合;通过加强与校外各商家间的联系与合作,为部门的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从而扫清工作上的障碍,使活动顺利进行。

11.信息组织原理 篇十一

关键词 英语 厌倦情绪 信息沟

一、何为“信息沟”

在日常生活的交谈过程中,谈话者需要有话可说,听话者或觉得话中有新鲜的内容,值得一听;或觉得有 疑问,听完话之后,了解到原来不曾知晓的事情。这种新鲜的内容我们称之为信息。新鲜的内容越多,信息量 就越大。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互通信息便是交际。交际的目的是疏通二者之间的信息沟(information gap)。如果一个人知道的东西另一个人不知道,那末,他们两人之间便存在信息沟。信息沟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 的先决条件和动力。谈话者与听话者之间如无信息沟,厌倦情绪很容易产生。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听话者不 能获得信息。在外语教学中,信息沟的存在与否是判别教学中是否把外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判别学生能否通过课堂教学学到新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重要标志,也是判别课堂教学是否使学生感兴趣的 重要标志之一。

二、厌倦情绪的根源—一缺乏“信息沟”

下面,不防根据信息沟的基本原理,看看外语教学中几种常见的现象:

第一,用外语复述课文是过去常用而至今仍有人袭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解释完课文内容和语言“难点 ”之后,请一位或几位学生复述课文。因为复述意味重复课文的内容,所以听者与复述者之间不存在信息沟。 在有限的课时内采用这种教学手段,要求学生用语言去表达他们在正常情况下不说的东西,复述者会感到是一 种负担,无话找话说,缺乏动力,听者也会觉得枯燥无味,浪费宝贵的时间。复述这种方法,充其量是为学生 提供一次语言操作的机会。

第二,外语教材的编写方法与使用也是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的原因之一。例如,现行全国中专统编教材,语 文篇幅较短,每课通常围绕一篇文章提供一些语言练习。教师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往往解释一些学生已 理解的课文内容和已学会的语言表达法,令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更为突出的是,现行中专外语教材与中学外语 教材相比,其难度和深度反而不如中学教材,充其量不过是多了几个专业词汇和术语罢了。这难道能完全归咎 于教师的语言水平不高,责怪学生不想学习吗?问题的关键在于:该教材很少提供信息沟,教师在课堂上通常 又缺少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信息沟。这对于抱着学新东西的目的来上课的学生来说无疑会感到不满意,而产生 厌倦情绪。好在近年来我国在外语教材编写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出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新教材的 使用和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大大减轻了学生对英语课的厌倦情绪。教师一反过去的传统做法,强调课后复习,不鼓 励课前预习。这样做,必然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教师不必为教材内容的贫乏而苦恼。学生只要愿学,总有 可学的新东西。

第三,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也是学生厌倦情绪的一个原因。要使学生对外语保持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学习 动力,教师首先得考虑如何在课堂上建立信息沟。而要建立信息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语言水平,使 教学有的放矢。但要做到这一点决非易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接触到新材料、新课文,及时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但因学生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光靠讲课是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的。所讲授的内容对一部分 学生也许存在信息沟,对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是老生常谈。如果反过来,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讨论,形式多样,教师精 讲,学生多练,在语言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语言水平,教师仅起引导和督促作用,创造机会,在学生中建立起使 用语言的信息沟,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些,我们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放心大 胆地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不应该老是放不下,觉得不讲够便未完成教学任务,未尽到教师的职责。我们 应该懂得,课堂不是教师利用讲台练习口语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外语的场所。学生每节课下来,应有新的体 会,新提高,有一种满足感。

三、创造“信息沟”的几点思考

以上几例,反映了外语教学中信息沟与厌倦情绪之间的关系。当然,厌倦情绪的产生还与其它因素(例如 学习动力)有关。但是一般来说,课堂上出现厌倦情绪,往往是因为信息沟不存在或信息沟很小。如果教师注 意到这个问题,课前备课时有意识地想一想如何创造信息沟,课后问一问自己是否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信息 沟,那末,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厌倦心理便可能得到缓解。下面就创造“信息沟”谈几点想法:

第一,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因为学生一般都喜欢寻求自己感兴趣的新知识以满足求知欲,所以, 自学便为学生提供了机会去自动建立信息沟。学生从中学考入中专,已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课程安排上 应尽可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学,尽量减少那些质量不高而对学生帮助甚微的课程,切忌搞花架子。不保证 学生的自学时间,就谈不上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更不利于优秀学生拔尖。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供“信息沟”。提供信息沟的方法很多,基本做法是:模拟现实生活中人们用 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只为一部分学生提供信息,而使另一部分学生知道这些信息;或 使两部分学生知道不同的信息,然后让他们互通有无。由于现在招收的大部分学生为初中毕业生,他们的外语 水平较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信息沟较大,教师可适当多做些解释。

上一篇:创建防灾减灾社区下一篇:汕尾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9年度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