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创新活力的培养(精选8篇)
1.教师创新活力的培养 篇一
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特征及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论文
摘要:创新型教师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健全的创新人格特征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目前,创新型教师成长中还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高校应从内外找原因对症下药:一方面,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形成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要创设有利环境,建立激发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教师;特征;培养
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可以说,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
一、创新型教师的主要特征。
林崇德教授认为,创造型教师,即指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笔者认为,创新型教师既拥有一般意义上创造型人才的思维特点,同时,作为完成发挥人的潜能、培育人的创新能力的使命的承担者,他们应具备更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驱动人行动的内在力量,创新的表现来自于表达情绪的需求以及内在的驱动力。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特里萨・阿玛贝尔的有关创造动机的重要研究显示,能产生最具创新性成果的人应该是具备“内在动机”、“场地独立”以及“内在控制”的人[1]。按此分析,即是说,创新型教师热爱并能以自信与独立的态度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因此,他们源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能自发表现出对教学与科研工作创新的浓厚兴趣和勇于献身的精神。同时,创新型教师的创新动机是以任务为中心的,他们关心正在做什么,而不是过多将目标放在功利性上。
(二)具有健全的创新人格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1991年就建立了创造力的多维投资模型理论,他的研究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六种人格特征:面对困难的坚韧性;敢冒风险;想要超越自我;在理论未形成前,能够忍受模棱状态;有自信心;对新经验保持开放性[2]。因此,创新型教师在教学与工作中,有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乐观向上,勇敢坚韧,敢于承担后果,即使面对挫折也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有顽强的创造意志,坚定自信,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能在各种情况下有效进行主观上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始终获得前进的强劲动力;有始终保持“第一眼”看事物的心态,对奇异、奇怪、反常的事物自动引起注意,对新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能积极参与;有与人合作的精神、真诚的工作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多元的知识结构。
即能敢于突破前人的思维定式和传统的惯性思维,有创新的勇气与激情,有独到的见解,以发现和培养具有创造性精神和能力的学生为教育目标,有不断学习的内在驱力,能致力于渊博的、多元的、学科交叉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不断建构,具备创新的基本推动力。
2、具备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
即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艺术,具有较高的教学调控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能根据教育规律发现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以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将其积极地融合到教育、教学、管理中,促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引导学生大胆实践,以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3、是学生创新的示范者。
能够以自身饱满的创新激情、高尚的学术人格、科学的批判精神影响学生,能言传身教地带动学生养成主体创新意识,形成创新人格。
4、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能营造出既有自由宽松的气氛,又有适当的创新压力的氛围,通过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和主动创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型教师成长障碍的主要表现。
应当看到,高校创新型教师的成长速度很快。然而,仍有高校教师不积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趋势,不善于吸收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与教育科学成果,存在“坚持使用低水平的解释模式与表达模式,同时迫使学生接受过时的知识,造成学生知识负载”的现象[3]121,教育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技术与艺术差强人意,教育信息甚至落后于学生,间接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创新能力。
(一)存在创新的心理障碍。
满足现状,认为自身现有的教学与科研不存在问题,盲目自大,不思进取,因而找不到创新点;刻板僵化,以固定的眼光看待问题,循规蹈矩,因循守旧,不能考虑多种可能的思维方式与态度,对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变化不予理睬;迷信权威,“唯书”、“唯上”,对教育论著、教育权威的判断深信不疑,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批判与证实,怀疑精神与创新活力遭到扼杀;对创新认识不正确,害怕失败,自卑,创新意识薄弱,认为创新是少数天才人物的专长,是特殊能力的表现,缺乏创新推动力和创新的意识与胆量。
(二)教学与科研难以达到协调。
一方面,部分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局限于书本,忽视科研,没有把层出不穷的科研成果、教改成果渗透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中,也没有促使教学为科研提出问题以及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很难传授给学生科技创新的经验;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因为种种原因将精力主要放在各级科研、教改项目的获取上,但不注重或者没有足够的精力将成果运用于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三)客观环境的限制。
营造创新的风气和重视创新的表现是增强创新力的要件,适宜、合理的学校环境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中重要的包括学校管理、教学评价等等。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的不完善以及整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定位滞后导致的学校整体创新氛围的不足等等,这些都对创新型教师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客观障碍。
三、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一)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形成创新的`内在驱动力。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4],人的天生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人天生具有创新的“类本能”冲动。高校应该引导和支持教师的创新“类本能”的释放。这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引导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形成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养成顽强的创新动机。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习需要。“倘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有独特价值和尊严的创造个性,就必然会选择创造、发现、探究学习;倘把人的本质理解为无独立人格的社会元素,服从既定秩序是其人生使命,就必然会选择维持、接受、顺从学习”[5]。
教师要自主选择以创新的教学激发学生创造、发现和探究学习。再次,树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质量观,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工作不是照本宣科,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好的教学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教师在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会不断体会到乐趣,获得自我的突破和超越。最后,树立教师是“促进者”的观念,激发教师不断学习。教师作为促进者,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创造精神,要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发现学生的亮点与潜力,要以反思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勇敢的创造。这些,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改革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性知识,还要具备对多种知识进行整合并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一旦教师具备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主动意识,就意味着教师具有了从事教学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创设有利环境,形成创新的激励机制。
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通过培训以及各类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了解和掌握教育教学创新的理论和经验,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提高技能和创新能力。把好岗前培训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专业专家来校为教师讲学,交流讨论最新、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成果;选派优秀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接受不同文化和思维模式的熏陶和影响,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其成为学校的创新骨干。大力开展校本培训,一方面可以进行青年教师交叉学习计划,建设博学型师资队伍,并由不同专业的导师构成导师组,以更好地引领创新的研究和教学;另一方面,加强教研活动的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建立教师创新激励机制。高校要尊重教师主体的差异性和创新的“类本能”冲动,创设创新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教师的潜能变成现实;努力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重视并鼓励教师出科研成果,为造就一批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提供基本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保障政策,消除教师对创新后果的忧虑;多方位、多层次地综合采用目标激励、奖惩激励、民主激励和关怀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鼓励教师开拓进取,探索创新。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钱伟长在谈到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时曾说:“教学没有科研作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3]124高校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了解并开拓科学与教育的新领域,及时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并不断钻研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社会呼唤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所有学生的创造能力”[3]70。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美]简・皮尔托。创新的特质与灵感――高创意人的早期发现与训练[M]。陈昭仪,陈琦,张素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308。
[2]沈世德,薛卫平。创新与创造力开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1。
[3]徐辉,季诚钧,等。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周蕖,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70。
[5]张华。试论教学认识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6):6―18。
2.激发课堂活力 培养创新思维 篇二
一、营造创新的氛围
不少人都认为“严师出高徒”,这话有一定道理,但是这应该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师亲切地对待学生是必要的。现代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放下自己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帮助,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朋友关系。其实,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语文课堂应是为学生设计的,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营造出良好积极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笔者常常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教学《松鼠》一课时,笔者先展示非常可爱的松鼠图,随后发问:“在生活中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谁知道这是什么动物?你喜欢吗?谁能用‘我喜欢什么,是因为什么’造句?”这样就创设了轻松、活泼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放开声音讲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看法,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不可或缺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意识,迎合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漪也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大半。”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景物描写这一段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依照书中的内容画出课文中描绘的画面,再挑选出较好的几幅,让学生欣赏,并问他们画面美在什么地方(色彩:碧绿,紫红;形状:高大,肥胖,像人样的,像小珊瑚珠的)。通过对这些直观形象的感受,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他们表现得兴致勃勃,并能结合画意以及老师简洁形象的描述,弄清景物的特点,而且对书中的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也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领悟力和鉴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掘了学生巨大的潜能,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思考问题、挖掘问题和拓展问题的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发表新的见解。教师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很精辟、有的问题很浅显,但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各样甚至“出格”的问题,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例如在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七颗钻石》一文时,有学生就问到:“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而当小姑娘绊了小狗时,小狗却尖叫起来,这里的‘尖’‘叫’用得不准确,这只小狗没有焦渴而死也肯定是奄奄一息了。“尖”指声音高,“叫”指还有不少力气,这就与上文不太相符。”笔者当场就表扬了他的说法的新颖和独创性。
在课堂教学中,哪怕学生对问题有一点点的疑惑,教师也要给予尊重和解答,因为那很可能是一个新知识、新领域的引点。即使学生是错误的也要对他的态度倍加肯定,因为“怀疑”的过程远比“结果”珍贵得多。
四、发挥学生的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课堂中教师要坚持“少讲多学”、“少讲精讲”把时间留给学生,把课堂留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展现自我。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展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实际,创设情境,留足时间空间,让学生深入学习、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在教学《三峡》这一课,学习“清荣峻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这四个字的意思,并根据这四个字来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再如笔者在教学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文言文时,引导学生从“老虎初见驴,以为神。蔽林间窥之。”中的“蔽”“窥”这两个字来体会老虎的心理,想象老虎的谨慎、小心、害怕,让学生想象老虎的心理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知道课文“惧驴—识驴—吃驴”的线索。
3.培养创新型教师心得 篇三
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战略。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必然“兴教”,“兴教”重在“兴师”,这是必然的逻辑。实施素质教育重在创新教育。组建创新型国家,需要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知识经济首要的就是需要发展的主体——人,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时代发展和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师资队伍的文化和智力支撑。因此创新型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目标和任务。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其灵魂和核心是创新教育。当今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
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让受教育者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同时,重视和加强他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其中,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更是创新教育的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决定》深刻地阐明了智育工作的重心,就是“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如何发挥人力资源大国优势,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教育的实践任重而道远。广大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努力推进教育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社会价值。从宏观上讲,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师,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兴盛使教师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人才的神圣使命,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二、新时代教师的素质关乎民族的素质
重教必先尊师。振兴教育,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师资就办不出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句话特别强调了教师在学校育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教师素质是以创新教育为重要内容的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名师出高徒”,“大学,非大楼也,乃大师之谓也”,教师素质如何,决定大学生的素质。决定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决定素质教育实施的深度与广度,决定创新教育的成功与否,只有明晰教师素质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什么是教师?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我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同时肩负“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可谓任重道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底下最灿烂的职业”。国家制定《教育法》的目的之一是要为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提供法律保障,从而将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只有使教师队伍成为社会上最优秀的人才的集合,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全面地提高民族素质。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和主导者。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具体策划者、组织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创新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被赋予全新概念和意义的创新教育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而提出来的,是指建立在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基础上,高校采取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最终以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模式。其实施模式是: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在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加强实验、调研、科学研究为主要手段,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激发解放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培养学生的过程看,“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这个“领”很重要,“师傅”的水平如何,决定“领”的艺术。大学生在本科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其导师的“导”功,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时代的发展在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观和引领着教师新的行为。教师传统的教育观是:“传道、授业、解惑。”而现代教育更加强调的是学习的革命,更加强调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因为“学会学习,就等于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是通向21世纪深处的护照。“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语)根据现代教育的终身教育观,教师本身也有一个终身学习的任务。我国正组建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大学应该自觉成为“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社区”的样板。大学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及其实践,不断提升自我的开拓进取的精神,必将“辐射”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给大学生,对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也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大学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素质的“急先锋”和先行者。
4.创新型教师培养下公共教育学论文 篇四
一、公共教育学教学现状的困境审视
目前高校教师教育的公共教育学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要求,遭遇的困境主要有目标困境、地位困境、认同困境、教学困境和评价困境[4]。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公共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之一,如何定位其教学目标直接影响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尤其是影响着师范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动机和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在很多本科院校中,对于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是模糊不清就是不当,如有的学校将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为师的意识和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这个课程目标很容易引起歧义,我们培养的是学生为什么“师”的意识?创新型教师需要哪些知识与技能?这些都没有明确界定,不免被教师和学生认为公共教育学主要就是学习教育学理论。不仅不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的“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更不符合培养创新型教师的价值理念。
(二)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师的知识分类一般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在提倡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虽然教师的理论性知识仍然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被看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其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自我认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7]。创新型教师培养的三大理念之一就是实践取向,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公共教育学教学内容时应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应注重将教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践,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环节。但现在大多数的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仍然按照传统教育学理论进行编排,内容与实践脱节严重。这种从理论到理论、用思辨式理论来解释理论造成学生对于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教条认识,缺乏如何运用相应的教育学理论阐释基础教育中的教育现象和解决基础教育中的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不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型教师能够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培养创新型教师基础课程的公共教育学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在高校课堂已经广泛应用,但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使用的多媒体手段教学仅仅是板书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学生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单一的讲授法虽然具有提高教师的讲课效率的优点,但教师的“满堂灌”很难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影响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最终还是会影响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机械呆板
教学评价是对公共教育学教学是否达到预定教学目标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一般分为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现代教育提倡使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顺应现代教育潮流发展,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培养创新型教师过程中应注意课程评价的目的、方式、内容和主体的多元化。现在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评价往往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成绩,一般占总分的20%-40%;另一部分是总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笔试成绩,一般占总分的60%-80%,评价内容往往以笔试为主,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由此可见,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评价方式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而对诊断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不够重视。此外,教学评价主体单一,往往只是教师自己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而学生没有参与,这就会造成教师教学评价尤其是对于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会有失偏颇。
二、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创新型教师的要求,高等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改变以往的各种教学问题,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探寻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使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我们认为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一)树立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从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角度,公共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仅应改变以往定位不当和模糊不清的弊端,还应明确树立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目标定位,即在公共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创新思维能力,既善于与人合作,又具有独立个性,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只有让师范生体会到公共教育学对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意义、教育意义、自身发展意义和教师职业意义,才能真正摆脱公共教育学教学困境。
(二)构建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体系
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关于创新型教师实践取向的教育理念,公共教育学的课程体系应在重视理论性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实践性知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调整和构建培养创新型教师的课程体系,突出创新型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应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层次的师范生来调整公共教育学的课程内容和结构,注意与师范生所学专业知识和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相关课程的融合。另外,还应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能力训练,并可以增加教育见习和教育体验活动,并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经验来反思教育,让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和教育体验中切实体会基础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和学习模式
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单向传递,“课堂不再只是传播知识、形成技能的场所,而是一个创造意义的地方,教与学的过程是意义建构、分享与创造的喜悦之旅”。公共教育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活动实现公共教育学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改变以往对教育学理论的程序化和技术化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转向以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和社会文化属性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教学模式和将教师教育经验和学生学习体验相互融合、基于创新共同体发展的学习模式。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和情境的形式进行教学呈现,学生在对话与体验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对创新型教师培养的意义和对教育意义的整理理解。
(四)实行综合、多元的教学评价手段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公共教育学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对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的运用,不仅关注对学生的总结性评价,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前的诊断性评价和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因此,要建立综合、多元的公共教育学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创新素质的掌握程度。首先,明确评价目的,在进行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应对所教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前期初步了解,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基础来调整和组织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评和互评,调动学生的评价积极性;再次,在期末考试时,应以开放性和实践性知识考查为主,帮助学生综合检验自身理论掌握情况;最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改变学生课程总成绩结构,变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结构为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成绩结构,三者的比重为30%、30%和40%,从而将发展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
(五)提升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的素质
创新型教师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这要求在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指导下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一方面高等院校应重视创新型教师教育团队的培育,加强对公共教育学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鼓励教师进行校内外教学经验交流,为任课教师教学素质提升提供系统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和学生观。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按照基础创新型教师培养的课程目标组织多种形式教学,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教学反思和素质提升。
三、结语
5.也谈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五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师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086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就在讲话中指出:“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的实际行动。”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起主导作用的时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们教育的目的已不仅着眼于获得学科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着眼未来,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和教师的创新能力则成为关键所在。“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也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而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则是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大势所趋。因此,笔者不揣浅陋,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彻底转变观念,要深刻认识到创新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将教育创新提高了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样的高度,并提出教育创新要为多方面的创新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培育新型的人才必须使其由学习学科知识转化为内在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潜能的发挥,是否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旧教育观和人才观的根本区别。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教出来的学生肯定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
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新一代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个民族就不会有发展的希望[2]。但是,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3]。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实践中切实做好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优化创新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学校环境是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之一,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学校管理体制,教师创新活动激励机制,教学评比体系等。适宜、科学、合理的学校环境是教师创造力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优化学校教育创新环境的关键要素——学校领导班子。任何一所学校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环境、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敬业、创新、不断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唯有这一关键因素,才能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能够创造性的热忱主动地开展工作,不要受常规所限制,善于发现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并想方设法地予以圆满解决。作为老师还应该率先垂范,千方百計地为教师提供创造性的工作,搭建一个使教师能够真正广泛开展创新教育的坚实平台。
其次,建立一个有利于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培训体系。我校在认识总结了教师队伍建设经验基础上,根据“因人而异,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原则,在提高教师业务理论水平的同时,逐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第一,抓好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新教师是教师中的新鲜血液,又是未来开展教育的主体。搞好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会起到促进作用。我校每年都利用8月上旬、9月下旬采用老新帮教的方式进行新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这一方法,新教师在短期内已能站稳讲台,并在许多学科中已呈小荷露角之势。
第二,组织教师外出,我校组织教师向兄弟学校请教,本着“走出去,带出去,迅速发展、提高”的原则,在教师创新工作方面吸取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第三,抓好骨干教师的培训。从更高的标准出发,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科研活动,促使骨干教师创新能力的再提高。近几年来,我校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前往上海等名校进修培训,跟教跟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切实以生为本,精心构思教学艺术
“因材施教”是我们从事教学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却受到十足的冷落。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否则,教师虽然费心机也是枉然,其根本原因便是教师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从事有效且富于创造性的活动上。这需要教师激励学生思考,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构思、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力求艺术性。
我校为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不断创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特别制定了教学工作条例。其中说道:“精心设疑,努力开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教材问题化是寻求教材切入点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质疑能力、实践能力、自主能力的前提”。
四、拓展学习渠道,培养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
现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使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个不懂信息技术的教师将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它主要包括各种硬件设备的使用,教育软件、网络资源的应用等知识。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更给人类获取与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便利。因此,教师应该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尽快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既能学会新技术,同时又能够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的时代。只有敢于面对各种挑战,我们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努力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才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罗小霞.试论创新型教师的创新特质[J]才智 2011,(17).
[2]范江虹.教师创新素质初探[J]《云南教育》2007,(2).
6.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教师的责任 篇六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教师的更大责任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比如,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比如,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总之,在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发展,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
7.教师创新活力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幼儿围棋;创新智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12-001
围棋能启智已得到社会共识和认可,那么对四五岁的孩子实施围棋潜能开发,能否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开发呢?我们塘桥中心幼儿园多年来以围棋活动为办园特色,在长期的围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围棋创新活动与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开发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采取科学的措施,实施生动活泼的引导方法,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可激发幼儿的爱好,达到在玩中教,在玩中学的目的。
一、教学活动中的围棋,启迪幼儿多元智能发展
我园以围棋作为特色教学,在传统的教学内容、模式下,又开发设计了许多以围棋为教学内容的适合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教学活动,并编纂成了一本《幼儿园围棋案例精选》。
1.围棋与故事相结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故事以其生动、有趣、浅显、夸张的语言吸引了无数的孩子。我们就将一些围棋术语、定式编成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快乐的学棋。如小班围棋活动《星星的故事》,教师以《星星的故事》作为导人,并贯穿整个活动。通过名人故事、围棋典故等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教会他们坦然面对困难与挫折。
2.围棋与儿歌相辅助,激励幼儿学习动力
儿歌是幼儿喜欢的学习形式之一,其语言精炼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既容易总结知识的重点,又易于记忆,是总结围棋教学内容的好方式。如我园资深围棋教师张金祥老师创编的围棋儿歌:“小妹妹,小弟弟,大家都来下围棋。我放黑子右上角,你再跟着放白棋。开头不要放天元,金角银边草肚皮。三三小目还有星,三个要点牢牢记。”等等。这样爽朗的儿歌让幼儿简单记忆,又掌握了下棋的方法。
3.围棋与表演相配合,启发幼儿学习热情
活泼可爱的表演形式最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指南》中指出,3-6岁的幼儿最喜欢模仿和表演。对小班幼儿进行围棋教学时,我们还可以用幼儿都十分感兴趣的情境表演来开展教学,把原本处于静态的纸上谈兵式的围棋知识变成动态、具有表演性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接受围棋知识。如小班围棋活动《跳》,教师就让幼儿扮演青蛙、小兔子、袋鼠,在大棋盘上表演“跳”,配着音乐,孩子们一起蹦蹦跳跳,开心极了!这样便于幼儿在学围棋中掌握和理解“跳”,并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对围棋的感悟能力和认知能力。
4.围棋与数学相呼应,拓展幼儿思维发展
围棋的每一局都是新的,许多选点都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不可测性。布局伊始,头脑中就出现一幅自己设计勾画的蓝图,随着棋局的进程,幼儿必须不断地根据棋局的形势调整行棋的思路、方针,调整构图。从一手棋考虑到整个棋局,征子、弃子、打劫、死子活用、落子的先后、子效的大小等等,根据幼儿自己的理解、判定、分析、想象,使空虚的棋盘在大脑中充盈起来,使具体的棋盘在大脑中抽象起来,看见“没有”的东西,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形象,孩子的想象力丰富起来,开阔起来。有效地弥补幼儿因为年龄结构、知识层面、生活经验造成的不足,这有利于改变孩子的思维结构和大脑的功能,为智能的开发奠定宽厚的基础。
二、游戏活动中的围棋,开拓幼儿多元智慧创新
《指南》指出,需要我们真正理解和体会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不管是在集体活动,还是区域活动中,游戏都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活动,幼儿的游戏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围棋本身就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游戏,一种模拟战争的游戏,棋盘是辽阔的土地,黑子与白子是争夺土地的两支军队……每一堂围棋课就是一次游戏活动:教学是在讲述游戏方法,对弈是在进行游戏过程,整个围棋教学的组织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其中。孩子就是在快乐的游戏中不断体会围棋游戏带来的乐趣,感受它的魅力。
我园开展围棋教学是从小班上学期就开始的,我们将围棋与游戏整合,让幼儿在围棋游戏中了解初步的围棋知识,如小班围棋活动《碰》,整个活动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让幼儿通过身体和好朋友碰一碰,了解碰的含义,幼儿学的比较自由,活动最后以游戏“碰一碰”结束,“找一个朋友碰一碰,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碰到谁?白棋碰黑棋。”幼儿边唱边玩,感受着碰的不同方向的乐趣,进一步巩固认识“碰”。还有小班围棋活动《气》,以游戏“警察抓小偷”渗透其中,让幼儿理解棋子的气。类似的围棋游戏还有很多,幼儿都比较喜欢。
三、生活教育中的围棋,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围棋是古代文明发展史最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围棋知识博大精深。我园以围棋文化作为幼儿园的特色文化,围绕“走好每一步”的办园理念,老师们还分年级组充分挖掘了围棋的棋理:胜不骄,败不馁;你一子,我一子(公平);你冲我挡做游戏(学会合作);先角后边讲秩序(做事有秩序,有条理)等等。
8.教师创新活力的培养 篇八
何为创新型教师呢?
首先,创新型教师应该有很强的人格力量:豁达自信,兴趣广泛,襟怀宽广,热爱真理,志向高远,不拘一格,富有批判精神,锲而不舍,意志力强,能不断超越自我。
其次,创新型教师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观:懂得尊重学生人格,实行教学民主,唤醒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超越自我。
最后,创新型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教学艺术:思维敏捷而富于想象,充满理性而富于激情,严谨而不乏幽默感,执著两不乏灵活性。
所以,“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为人之师者的信条。但要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需要教师在各方面努力,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履行创新教育的职责。
一、教师必须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教师本身具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用什么样的标准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质疑如何处理等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在不少人看来,发明创造只是少数名人名家的专利,其实,创造并非神秘莫测,高不可攀,正像陶行知先生所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我们真的无法预料在课堂上是否坐着将来名扬中外的天才,你的学生也未必能创造出惊世骇俗的成就,但作为教师,都应该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善待每位学生,重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须知,学生未来的点滴成就恰恰基于儿时不断闪烁的思想火花。众所周知的发明家爱迪生,当他坐在鸡蛋上孵小鸡时,又有谁能想到他会成为一生中有2000多项发明创造的发明大王呢?
陶行知先生也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每位教师铭记:“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掌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二、教师必须要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成功的先导。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爱好和钻研,95%以上是从兴趣出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時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青少年的学习目的、意志、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他对某一件事情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和智慧,并且在实践中对其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形成明确的目的性,这就是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的一点即要教师在教学中想办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新。
三、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是使学生个性获得自由发展、创造力获得培养的重要条件。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45分钟满堂讲的作法已不多见,但仍有部分教师长于此道,急于表达,甚至代替学生得出结论,极少给学生留下思考、探讨的余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呢?
四、教师必须善于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的,质疑为潜能的开发提供了方向,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巴尔扎克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明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问,由疑而思,由思而判,追根寻底,释疑求真。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五、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提出的观点、想出的办法,新奇而不落俗套,有创新。教师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一定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在一次看图写话时,面对画面上正在给小树苗浇水的男孩写道“哥哥在种树”,结果被老师判为错,因为标准答案是“哥哥在浇水”。而同样是小学教育,在美国,老师让学生为同一个故事每人编三个不同的结尾。相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前者是用框框束缚住了学生,而后者则是在鼓励学生创新。其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每个教师应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师、不迷信、不盲从、不拘泥于现成的方法与答案,而要大胆思维,善于创新,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
总之,“科学的生命在于探索,人类的生命在于创造”。创新已成为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真正做一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者。
【教师创新活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教师创新创业培训心得10-23
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方案06-23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7-11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10-10
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6-08
服装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05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10-08
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0-27
浅谈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06-19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