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8篇)
1.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实践主题: 调查分析(王马社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任务及目的:
一、了解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发表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反思。
四、提高调查能力和沟通能力。
调查时间:2013年8月1日~8月5日
调查地点:华宁县王马社区
调查方式:群众访谈、网上查阅
前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为加快新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寻求破解我区城镇建设与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区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树立文明风尚。狠抓各项惠农政策和工作措施落实,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环境、农民素质、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减少,淡水紧缺,部分农产品产需缺口正在扩大,农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中,随着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及城市化建设,我区大量耕地被征用,农村耕地日益减少,失地农民日趋增多,后续产业基础薄弱,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任务艰巨。在2012年,我区因为扩宽公路,公路沿线大量水田被征用,农民虽然获得了赔偿,但是钱总会花完的,十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2012年年末,又因建设需要,征用农民土地大约600平方米,所获赔偿较少。仅在我区,耕地减少的问题就如此突出,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因新农村建设而被征用的土地更不在少数,耕地减少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2、农业科技有待进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区在在这一方面,常常体现在农民种田全凭经验,烤烟自己烤,没有系统的一个规划和管理,往往导致因操作失误而减少烤烟收入。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在很多事上只顾全自己的利益。在蔬菜收购一事上未能顾全全区人的利益,任凭收购商压低蔬菜价格,这非常不利于我区农业经济收入的增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推
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3、资源,环境有待加大整治力度。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得不到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我区中,这样的问题也很普遍,虽然建设了统一的垃圾站,但还是有很多人因嫌路远麻烦而不愿将垃圾扔到固定的垃圾站,严重影响了环境。在打完弄给药后,将药瓶随意仍到附近的沟渠中,导致水污染。
4、惠农政策不能有效落实
5、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
二、关于解决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1、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要增强忧患意识,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来发展农业。要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自学把它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逐步做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地方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整体水平。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实现种田科学化,系统化,增加农民收入。
2、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进上步放宽有关政策,安排有关事项特别是涉及村里有关建设项目时,多与农民群众商量,进上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把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宽基地使用,村干部报酬等村务及时向村民公开,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意识,弘扬农村新风尚。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倡导邻里和睦、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三、总结
这次调查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对比于自己的理想和目前的状态,我们和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一样也任重而道远。这次调查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了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这代学生不能袖手旁观,要行动起来,努力让自己成为杰出人才!
新农村建设是一条漫长的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无疑也会遇到重重问题,但只要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改变以往的不好的工作方法、态度,并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培养新型农民 始终把“三农问题”放于发展新农村建设方针的重要位置,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把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2.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二
1. 调查缘起。
“三农”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的焦点, 同时也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一个国家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则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举措。当前, 我国经济水平已触及到这一临界点, 初步具备了加大对“三农”予以扶持和保护的能力。2005年10月, 我国“十一五”规划指出,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1号文件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具体部署, 要求一改过去“少予多取管死”和“以农养工”的发展思路,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 改善农民生存环境。于是, 全国各地正积极落实这项具有重大举措的战略任务。
自2006年至今, 已历时三年之久, 新农村建设仍在如火如荼进行, 然所取得的成效如何?乡村基础设施是否日益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日益提高?乡村容貌是否日益整洁?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土地抛荒、乡村医疗设施匮乏、农村生活垃圾引发的环境污染等具体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这都成了新农村建设中值得我们寻查与反思的地方。基于此, 湖南省社科院立足湖南实情, 以省为区域, 举行了新农村建设“五乡十村”调研活动, 深入乡村, 贴近农民, 纪录事实, 以期从中发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制约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从而推动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鉴于湖南作为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 处于洞庭区域澧岳平原的澧县宜万乡成了调查组抽取的样本之一。
2. 研究方法。
毋庸置疑的是, 以宜万乡这个单一个体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色的范例, 采取个案实证的研究方法在所难免。在调查方法的运用上, 仍是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调查问卷主要侧重于数量的掌握和客观问题的记载, 以便在对后面相关问题的讨论中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但需要强调的是, 在调查中, 问卷的量化调查固然重要, 访谈更是必不可少。原因在于, 调查人员希望获得的不少信息、资料, 需要调查人员通过访谈使其坦诚相告, 而这些资料不仅是调查问卷资料的有益补充, 更是新农村建设中问题寻查和反思的关键所在, 它更有利于我们还原事实, 接近真相。
3. 样本选择。
在调查方法的介绍中笔者曾谈到拟以澧县宜万乡新农村建设为个案展开调查, 然乡镇作为中国农村的组成单位, 数量众多, 如何在湖南成千上万个乡镇中选择一个作为研究之用的那只麻雀, 这是极其复杂又应谨慎的事。在分层抽样的过程中, 调查组把握了以下二个原则:一是代表性, 二是便利性。宜万乡地处洞庭湖区域的澧岳平原, 从地貌特征、经济状况、农业结构、生活方式等来看, 极具湖乡特性, 在湖南稻作区极具代表性。深入乡镇的调查没有熟人朋友一般很难进行, “熟人社会”的特性在此刻体现明显, 要想获得完成人类学研究先决条件的信任, 光靠介绍信远远不够。所幸的是, 调查组成员之一与该乡负责人为至交, 为调查组进入乡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 进入万乡。
经过思考, 带着问题, 调查组一行于初秋的八月来到宜万乡, 对宜万乡新农村建设情况展开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普调与专调两个方面, 普调侧重于宜万乡基本情况记录, 包括地域位置、行政面积、所辖村数、人口及对当地经济有着极大影响的农业结构情况;专调则侧重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粮食直补绩效、乡村医网建设、乡村垃圾处理、外出务工及土地抛荒和集体经济情况等六个方面。需要说明的是, 拟定的专题并非完全是新农村建设问题中的“真问题”, 仍需就宜万乡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故问题的失位在所难免。在宜万乡展开的六项专题调查中, 土地抛荒与集体经济现象都不复存在, 这虽然为我们的反向思考提供了机会, 但在此调查报告中不会予以分析。
从地理位置看, 宜万乡隶属澧县, 位于其北端边界, 中心区域离县城31公里, 东邻盐井镇, 西靠金早镇, 南接雷公塔镇和中武乡北抵湖北省松滋市万家乡, 地处澧岳平原。全境地形多为平原和丘陵, 行政区域面积64.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5565亩, 其中水田29124亩, 旱地6441亩, 林地35000亩。下辖8个村、1个居委会和1个园艺场, 64个村民小组, 据2006年统计, 全乡农户6996户, 总人口20366万, 其中农业人口19229人。从占地分布来看, 全乡山林和水田较多, 旱地较少, 再加上为水, 山门两大水系贯穿乡域全境, 宜万乡具备发展农业的较好条件, 种植业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
据统计, 2006年, 宜万乡粮食种植面积达16284亩, 其中水稻面积137329.7亩, 粮食总产量7330吨;棉花15500亩, 皮花总产1395吨;油菜29100亩, 产籽3639吨;境内林业资源丰富, 森林覆盖率达26.7%, 果业得到一定发展, 柑桔载种1.2万年亩, 年产柑桔120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464元。宜万作为典型的湖区乡镇, 为省内粮棉产区的乡镇代表、新农村建设合理的调查对象。
二、寻查与反思
本着从整体到局部、从基本到专项的调查分析理念, 调查组在对宜万乡基本情况进行掌握的基础上展开前已拟定的六项专题调查。调查主要以访谈形式进行, 访谈对象包括乡、村二级干部和农户, 以求在沟通中发现更多的问题。随着调查的深入, 调查组发现, 宜万乡新农村建设在稳步推进的同时,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更有甚者, 某些局部发展今不如昔。结合问卷资料与访谈记录, 调查组将从财政与债务、公共产品供给、粮食直补、乡村医用建设、务工与抛荒五个方面进行描叙, 以期寻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待完善的问题, 找出制约乡村社会发展的瓶颈。
1. 乡村债务:
迈不过去的坎。乡级财政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这是宜万乡负责人在访谈中就乡级财政谈到的第一句话。在2002年税改前, 乡级财政可以向农民转移部分负担, 政府财政拨款加税费征收使宜万乡财政足够维持周转。自中央加强对农民负担监管, 进行税费改革之后, 乡级财政陷入困境内, 与此同时, 乡级集体经济也不复存在。以宜万乡蔡家坡为例, 2004年村集体经营收入达20.41万元, 但自2005年起村级集体宣告解体, 村集体经济不复存在, 使得乡村财政仅靠转移支付, 调整弹性极小, 而宜万乡集体经济与蔡家村有着相同的命运。乡负责人认为, 乡级组织作为联系县、村的桥梁, 对新农村建设具体事宜的操作仍靠乡级政府展开, 而实惠则由上级组织直接转入农民手中, 如粮补就采用银行卡发放而非由乡级政府转发现金, 但土地的丈量, 统计造册等工作则由乡村政府负责, 形成上、下级部门之间的权事不对称。全乡去年仅此项工作就需花费约2.8万元费用, 而这笔费用并不在财政的拨款之列。负责人粗略估算了一下, 要完成乡级政府运转, 年财政刚性缺口不低于8万元。
负债是宜万乡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且与全国各地乡镇极具相似性的问题, 形成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形成,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就财政支出理论曾指出, 人们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 用于基础设施等行政消费性支出就会增加, 宜万乡在水利设施、敬老院建设等方面负债较多;二是90年代过多的达标创级导致政府支出混乱和膨胀;三是因税费收缴不齐而形成的债务, 在税改之际, 不少农民采取观望的态度拖欠税费, 税改完后, 粮食直补政策的实行, 让农民有了国家富裕到给农户发钱尾欠税费自不必交的想法, 征收难度加大。总体来看, 宜万乡债务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额较大, 覆盖面广。全乡共负债800万元, 村均负债61万元;二是债务结构复杂, 还债难度大。债务资金来自财政、基金、企业、社会等各个方面, 乡级财政十分吃紧, 税费的免除和集体经济的崩析使乡级政府很难筹措到资金, 还债压力与难度日益增加, 政府的公信力正逐步减弱。面对这种情况, 宜万乡政府也曾作过努力, 开展了从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开源节流到加大对农户尾欠的回收力度等一系列消赤减债工作, 但效果并不明显。债权资金的难以收回加上年均8万元刚性缺口的存在以及由债务资金生成的利息, 使得宜万乡债务数额不仅没有减少, 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只不过在近5年之内, 增长的速度有所减缓罢了。乡级财政的吃紧和乡村债务的繁重, 使得宜万乡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程度上难以理顺工作头绪, 资金的缺乏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最大的问题, 成为宜万乡想迈过去但又迈不过的坎。
2. 公共物品: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体现。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否满足农民的需求, 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自税费改革以来, 宜万乡级可调配的资金仅为基本水费、乡里向外“化缘”所得和极少的税收提成收入。在维持防汛抗灾、社会优抚救济、机关正常运转、村干部工资等刚性支出外, 结合上级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固定转移支付, 如2006年为10万元, 宜万乡乡村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曾作过一些工作。自新农村建设以来, 共完成通村公路建设20.6公里, 每公里造价19万元, 上级财政每公里拨款14万元, 另1公里5万元的缺口由村级自筹解决, 基本完成了通村公路的建设;乡办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得到一定程度的维护, 共计花费资金110万元, 资金来源为县级危房改造资金, 现宜万乡有乡办中学1所、完全小学3所;乡卫生院扩建为中心乡级卫生院, 配有病床40张, 已具备常见病及多发病诊治能力;为集中供养40名五保老人, 2005年10月修建宜万乡敬老院, 花费资金51万, 来自乡里筹借, 现已纳入乡级债务;另外, 作为湖区的宜万乡, 自新农村建设以来曾对水利灌溉设施进行过维护, 共花费70万元, 其中村级自筹50万元, 专项资金20万。在对宜万乡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物品供给工作进行描叙的同时, 通过访谈, 调查组发现, 宜万乡公共物品供需矛盾突出, 其中以电网改造和水利设施问题尤为明显, 成为影响农民生产生活共同稳定进行的大事。
电网改造:博弈主体的不对称。在座谈会上, 就电网改造问题, 宜万乡8个村干部有6个对此发言, 其中3个明确表示乡里电网已满足不了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当头, 宜万乡电网改造并未得到完满解决。万观寺村李书记介绍, 村内集资办电在1985年~1986年展开, 当时每户出资250元左右, 到2001年, 由于电网老化, 曾对电网进行改造, 并将产权移交县电力局, 并议定, 今后的维修由电力局负责。随着时间的推移, 村内再度出现用电紧张, 现有电网已满足不了农民需求, 原因在于农民生产、生活用电急增。具体体现为:在生产方面, 生产工具已完成更新换代的转变, 铁牛代替了耕牛, 收割机、抽水机等电器生产工具已进入农户生产过程, 耗电较大, 至2006年, 澧县共有农用水泵47339台, 人均乡镇1289台;生活方面, 随着农民经济条件的改善, 家用电器也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新华村端书记估算, 村民家庭基本都有电视机、电饭煲、电风扇, 5%的农户有冰箱, 这就使电网的负荷能力与农户用电需求形成矛盾。万观寺李书记进一步谈到, 一般情况下, 农户家庭照明的亮度只及蜡烛, 抽水机在抗旱排洪中更是丧失能力。新华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端书记在访谈中谈到, 农户用电变得困难, 离变压器近的地方电灯照明还看得见, 远了连灯都打不亮, 要改变村内用电情况, 至少要加安一个100V的变压器和二根电线。针对这种情况, 村联合乡与电力局进行过协商, 要电力局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具体的协商过程虽不得而知, 但至今存在的事实是, 作为公共物品中的基础设施, 用电问题在宜万乡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主体地位本身的不对称使得基层组织村民委会在与电力局的博弈中处于劣势。
湖区缺水:曾经的悖论如今的现实。在访谈中, 乡、村二级干部及村民一再强调, 宜万乡原来从不缺水。诚然, 宜万乡有着较好的自然水利条件, 澧水横贯澧县, 为水、山门二大水系贯穿乡域全境, 理论灌溉受益面积可达3.3万亩, 另外有中小型水库5座, 加上原有较好的渠道、堰塘, 宜万乡缺水, 也就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事。但现实摆在面前, 宜万乡缺水, 成了不可回避的事实, 福新村村民谭在访谈中介绍, 天气一旦连续晴上20天, 村内就会出现生产性用水缺乏的问题, 不少村民已将双季稻改成单季稻另加种棉花, 从面积与估算约占全村双季稻田的30%, 另有不少村民干脆把稻田改成旱地改种棉花, 除去作物的市场因素, 缺水虽算不上根本原因, 却也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宜万乡民政助理汪民生也就此谈到, 自2003年开始, 全乡水稻面积以每年1000亩的速度递减改种棉花, 造成宜万农村生产缺水的原因并非乡内没水, 而是水利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的维护。自2004年起,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 在免征农业税的同时, 又全面取消了农村义务工和积累工, 在宜万乡, 曾有的10个农村义务工和10~12个农村积累工主要用于水利设施的维护和修建。取消“两工”之后, 乡村无权组织农民出工, 即使“派工”, 在现金货币收益最大化的驱使下, 没有合适报酬村民也决计不干, 乡村财政在集体经济破产和农业税取消的情况下, 已是举肘损襟。随之而来的后果是, 在宜万乡作引水之用的渠道和作储水之用的堰塘淤积严重、杂草横生, 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形成晴上10天, 塘口无水, 而一旦连续下雨10天, 地貌近乎平原的宜万乡因水无渠可道而肆意横流, 连路、桥都会淹没, 这也导致了农户的生活用水出现问题。用乡负责人的话说是山洪来前喝清水, 山洪暴发喝洪水, 洪水过后喝污水。就这样, 由于“两工”的取消和财政不能对应跟上反而削弱, 使得水利设施维护问题在宜万乡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乡村二级组织虽曾作过一定努力, 如在新农村建设以来采取村级自筹和专项调拨的方式筹措70万元用于水利灌溉设施维护, 但离乡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仍有较大距离。
3. 粮食直补:
政府口中的麻烦事。将原来在流通环节中进行价格保护的方式改成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 湖南自2003年起, 已按农民种粮的实际面积予以试点, 2004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宜万乡作为湖南粮食主产区乡镇, 粮食直补政策对其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调查问卷资料, 宜万乡2004年向种粮农民兑现补贴资金58万元, 受益农户达4380户, 平均每户增收133元;2005年, 全乡粮食直补资金达68万元, 直补农户4470户, 户均增收152元;2006年全乡粮食直补资金更是高达106万元, 直补农户数为4578户, 户均增收231元。从近三年相关数据可以分析得出, 全乡粮食直补资金逐年增加, 2006年与2004年相比, 同比增长约83%;种粮农户数也有一定数量增长, 2005年比2004年增加90户, 2006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增加108户;从户均增收角度来看, 从数字上分析, 2006年的231元比2004年的133元接近增加100元。
然在与乡村干部的走访中调查组发现, 粮食直补政策, 却成乡村干部口中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鸡肋”, 失之无味弃之不舍。原因在于, 一方面粮食直补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种粮热情, 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另一方面, 粮食直补成为乡村组织心中麻烦事的是, 粮食直补政策并未使乡村二级组织成为直接受惠者, 即使直补政策带来种稻面积的增加也会因农业税的取消使乡财政得不到丝毫好处, 而直补政策在发放程序上的日益完善, 也使得财政转移支付在落实过程中层层过滤的“漏斗效应”不复存在。更有甚者的是, 由于“财政上交, 事权下放”的权责不对称, 粮食直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行政成本将由乡级政府承担, 按照“丈量土地, 农民申报, 张榜公布, 复核再公布”的操作程序, 在2004年至2006年3年执行过程中, 使得宜万乡深感行政成本过高之苦。在2006年, 全乡参加直补发放人数12人, 历时30天, 在印制宣传材料、发放表格、填写存折等方面花费约2万余元, 加上召开会议等支出, 即使除去人力成本费用, 也累计达2万元之多, 与2006年发放资金总额106万元相比, 约达2%。乡负责人还一再强调, 以上开支都为节约性支出, 原因是粮食直补的行政成本并不在上级转移支付之列。除去执行成本过高、执行工作事关政绩要求过细之外, 乡民政汪助理认为粮食直补并没有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 也没有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其原因是, 户均100至200元不等的粮食补贴并没有给农民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而将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的农户, 少之又少, 充其量只是使农民手中的余钱稍有增多, 然如果把每年100来万的资金用于乡村统筹, 定点分批对乡内水利等公共设施进行完善, 对于粮棉作区的宜万乡作用更大。汪还认为, 粮补资金不折不扣的直入农民之中, 使农民有国家已富裕到给农户发钱之感, 会对税费尾欠的收缴工作带来难度, 不利于乡村债务偿还。
相对颇有微词的乡村干部, 农户在肯定粮食直补政策的同时并没有太多的兴奋。在走访过程中, 农民普遍反映补贴标准过低, 每亩20~40元的补贴, 在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普涨的情况下, 一旦再遇到粮价下跌, 尚不足弥补由此带来的损失, 放弃粮食种植也就成为农户的自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 乡里种植业以水稻、棉花为主, 2006年乡平均亩产粮食513公斤, 棉花亩产100公斤, 按照当时的市值折算, 除却在农村不被看重的家庭劳动成本, 棉花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仍要高于稻谷的栽种, 这也就使得乡里每年约有1000亩稻田转化成棉花地, 在乡村干部看来, 这种势头并没有得到遏制。
针对稻田流失情况, 调查组成员不仅陷入深层次思考, 作为洞庭湖区域的乡镇, 大多与宜万乡有着相似的特点, 既是省内主要的稻作区, 又是棉花生产基地, 如果稻田过多的转化成棉地, 势必给湖南粮食安全问题带来影响。通常情况下, 粮食与棉花为组合型物品, 在种植面积的调整下, 粮食价格上升的同时, 棉花价格势必下降。一旦棉花价格下降至某一临界值, 棉贱伤农, 理性的农民自然会改种水稻。众所周知的是, 棉花种植时的水利设施要求远不如水稻种植时高, 此时, 水利设施一旦满足不了种稻要求, 就会形成湖南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 引起缺粮恐慌。因此, 纯粹的让市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就会付出较大的社会成本, 政府的适时引导也非常重要。
总体来说, 粮食直补在宜万乡远没有农业税取消让农民深受鼓舞, 补贴标准过低对激励农民多种粮食作用不甚明显, 而执行成本过高让乡级政府欲罢不能, 在推动宜万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取作用不大。
4. 乡村医疗:
农户心中的美中不足。对乡村医疗情况的调查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乡村医生网点的建设情况;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与补偿情况, 这也是在访谈中, 村民重点谈及的问题。
具体到乡村医网建设方面, 据统计, 宜万乡有中等一级乡卫生院1个, 村级医疗诊所18处, 医护人员51名, 其中乡村医生19名。乡卫生院已具有一定规模, 有病房40余间, 村级诊所村平均1到2个, 各村诊所平均有1名医生, 大多经过正规培训, 且全为个体经营。但在被调查的村民看来, 除了感冒发烧的小病, 一般都不会上村级诊所而是选择卫生院, 经济条件的适度改善使得村民对乡村医疗有了进一步要求。
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 不少村民举双手赞成。万岭村黄书记在访谈中谈到, 农村合作医疗是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大好事, 宜万乡在澧县经济条件不算太差, 农民经济情况还算可以, 但一旦遇到生病, 尤其是大病、重病, 依靠家庭的力量还是远远不行, 而合作医疗每人只需每年交10元钱, 生病了可以报不少, 这是好事。在2006年的合作医疗参合与补助情况的统计中, 宜万乡参合人数为13043人, 参合率达72%;住院人次为455人, 补助金额为449096.27元, 门诊人次为72人, 补助金额12618.2元, 共计金额461714元, 受益率为4.04%。在肯定医疗合作为大好事的同时, 不少村民仍觉美中不足。原因在于, 在医疗补贴制度设计中有不少地方村民觉得人性化和科学性不够, 黄书记介绍家里有一个亲戚生病, 到湘雅治要花3万元, 而到湖北武汉只要5千元, 但问题是, 制度中的定点规定使得在湖北治病就不予补助。定点问题还会让一些需到专业医院看病的农民为难, 因为区域限制, 专业医院并不一定在自己看病的定点之列。也有不少村民认为, 平时有个小灾小病完全可以在村诊所对付, 但制度规定在村诊所不在定点之列, 这就使得村民如要得到补偿至少需要到乡卫生院, 除去所花的时间不说, 交通成本也是个问题, 有人还笑称有时看病报得的费用还抵不上交通费。由访谈可以看出, 宜万乡乡村医生网点建设基本已经形成;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仍有不少的地方有待完善与改进。
5. 务工与抛荒:
并非如影随行的孪生兄弟。在2006年农村劳动力统计数据中, 宜万乡总劳动力为8937人, 其中男性劳动力为4793人, 在总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约为5830人, 而每年至少一个月以上外出务工的人数达到了3107人, 在外打工兼种责任田的人数为2807人。作为稻作区的宜万乡, 水田面积达29124亩, 人均可达3.258亩, 生存问题足以能够解决, 过密化劳动在宜万乡又并不存在, 为何有占农业人口的34.76%选择外出务工。针对这个情况, 蔡家坡村叶书记在访谈中与笔者算过一笔账, 蔡家坡约有1/3的人口在外打工, 作为“村庄熟人”, 叶书记估计每人每月纯收入在600元左右, 每年可得7200元;在家种田, 一亩棉花按亩产100公斤算, 除去生产成本, 获利也不足800元。更有意思的是, 外出打工并不代表放弃了农业生产收益, 在外出的打工者中有2807人仍兼种责任田, 高达打工人数的90.34%;将土地转包他人的只有300来人, 不足打工总人数的10%。这表明, 在农业生产与外出务工的收益对比中, 农业并不能成为农民增收的依靠;均衡稳定的农业生产已经打破, 追求现金货币收益最大化已成为农民行为动机。
在对土地抛荒情况的调查中, 调查组发现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宜万乡有高达34.76%的外出务工人口, 却不曾出现土地抛荒现象, 外出务工与土地抛荒如影相随的孪生现象在宜万乡不复存在。究其原因, 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有村民在访谈中反复提到的农业税的取消、粮食直补等政策的实施大大消轻了农民负担, 增加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即使付费请人耕种, 收益也远远大于成本;二是宜万乡地势较为平坦, 水田面积较多且相对集中, 为生产机械化提供了便利, 现乡内不少农民都采取机器生产, 对劳动力的要求已远不如从前高, 劳动力的解放使打工变得现实可行。同时, 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使农村劳动力资源得到较好配置, 产生了现时的“帕累托”最优, 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宜万乡的农业生产向埃米尔笔下的农民终结的方向推进。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宜万乡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及专项选题的走访调查, 经过寻查与分析, 可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1. 新农村建设从总体来说仍任重道远。
通过对宜万乡整体情况和专项选题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 宜万乡自新农村建设推行以来, “三农”工作虽取得较大进展, 但总体来说仍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 与新农村建设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在政策的指引下, 各级政府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筹措资金, 加大投入;因地制宜, 有效深入;分清责任, 明确职责;规划优先, 有序推进。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早日出现。
2. 乡村财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从宜万乡财政与债务专项调查可以得出,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和集体经济的消失, 乡村财力对新农村建设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 加之90年代过多的达标创收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形成的债务, 已使乡村二级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很难理顺关系, 成为乡级政府难以迈过去的坎。这需要在乡级政府节缩非生产性支出、积极收回债权款项的同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并制订相关制度加以规范。
3. 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在宜万乡体现最为明显的是水电问题。电网的老化与水利设施的年久失修, 已对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从长远看, 水利问题一旦得不到有效解决, 对作为稻棉作区的宜万乡的农业发展和经济都会构成威胁。在电网的改造上, 乡村应积极与电力局协商, 明确权责, 排除分歧, 达成共识, 以求尽快解决问题;对水利设施的维护, 在乡村二级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 应充分调动当地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也可与相关部门协商, 采取试点的方式, 尝试恢复部分积累工。
4. 粮食直补政策对激发农民种粮的作用不甚明显。
在宜万乡, 农民对粮食直补反映态度并不热烈, 一是因为粮食直补标准过低, 只能算是政府想补贴农业的信息表达, 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大;二是市场机制的生产配置作用起了效果, 棉花的种植收入高于水稻种植收入, 这是当地稻田每年以1000亩的速度转化为棉花田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情况, 政府在制订补贴标准时既要参考农资价格也要参考棉花与稻田形成生产组合式商品的价格, 适时提高补贴标准。
5. 新型医疗合作制度有待完善。
在宜万乡具体表现为定点医治的设置有待改进和村级医疗不在医保定点之列给村民造成看病不方便二个方面, 这需要政府站在农民的角度, 从农民利益出发, 就近、实际、科学、合理的完善医疗合作制度。
6. 外出务工与土地抛荒共生的问题在湖南稻作区可以解决。
宜万乡34.76%的外出务工人员, 但不存在土地抛荒, 农业税、粮食直补政策是前提, 而稻作区人均稻田面积较多, 生产工具更新则是解决共生问题的保证。
摘要:十七大报告指出, “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至今已历时三年之久, 然所取得的成效如何?乡村基础设施是否日益完善, 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日益提高, 乡村容貌是否日益整洁?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土地抛荒、乡村医疗设施匮乏、农村生活垃圾引发的环境污染等具体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这都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值得寻查与反思的地方。基于深入乡村、贴近农民、纪录事实、寻求真相的理念, 结合问卷资料与访谈记录, 调查从乡村债务、公共产品供给、粮食直补、乡村医疗、务工与抛荒五个方面进行描叙, 以期寻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待完善的问题, 找出制约乡村社会发展的瓶颈, 以期为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做出较为合理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寻查,宜万乡
参考文献
[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1987
[2].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
[3].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 1986
[4].陈吉元等.人口大国的农业增收.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
[5].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6].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译林出版社2001
[7].徐浩.农民经济的历史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新农村建设的进展、问题及建议 篇三
一、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
(一)新农村建设步伐快慢不一,进展参差不齐
有些地方如浙江、河北、北京、江西等省市,早在2004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就已经开展了类似于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这些省区目前和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扩大试点和在“面”上推广。多数省区市刚刚启动,处于开会动员、开展试点阶段。部分省区还处于调研和制定规划阶段。
(二)成立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很多地方都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有些省、区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省长挂帅担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有些地方则依托农工委(办),设立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三)较大幅度增加省级财政支农支出预算,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资金支持,今年不少省、区、市在财政支农方面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如黑龙江省今年计划安排财政支农资金44.9亿元,比上年增加12.5亿元,高于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增幅29.6个百分点,占去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1.2%。其中,增量资金的60%用于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重庆市政府着力调整2006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安排5.2亿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26.4亿元用于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饮水等及电气化等方面的建设,14.54亿元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和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山东省今年省级财政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资金达4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积极开展试点,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
抓好试点、以点带面,是很多地区确保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开好局的普遍做法。吉林省提出要在2006年基本完成100个村改造试点任务,启动30个镇整治试点工作。重庆市决定启动“千百工程”,通过3年努力使1000个重点推进村和100个典型示范村面貌显著改观。广西壮族自治区决定于2006—2007年在南宁市武鸣县和原邕宁县辖区整片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涉及33个乡镇、454个行政村。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倾向和做法。
(一)规划滞后,新农村建设中投资浪费现象凸现
长期以来,我国的村庄规划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各级财政用于村庄规划的资金非常少,村庄建设规划成为各级规划中最薄弱的环节。由于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农村投资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农村建设的投资相当多成为“无效投资”。近几年来, 各级政府加大向农村道路、自来水、电力、学校、卫生和广播电视等设施的投资力度,然而,不少投资却因村庄撤并或整体移民搬迁被浪费,多成为“无效投资”。部分支农资金因为投放过散,不能使大部分受益村庄的水、电、路、文、教、卫配套起来,出现了“资金年年投,却不见水花”的怪现象。二是农民盖房投资浪费严重。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不少农民盖的新房子没住几年,就过时和规划调整拆了重新盖。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民盖房是10多年一个周期,近几年变为6年、7年一个周期,很多农民辛苦一辈子攒的钱全都花到房子上了。
(二)试点村不具有代表性,打造的样板不可学
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是我国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一贯做法。但是,在如何选点上,普遍出现了一种错误做法。不少地方在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时,首先想到的是产业基础好、生活比较富裕的“富村”;有的地方甚至提出举全县、全乡镇之力搞好试点;有些乡镇后进村的群众常年喝不上一口干净水,而干部们却在讨论选择一个先进村开展亮化、美化工程。这种做法尽管能够在短时间出效果、树样板,但由于缺乏代表性,在“面”上不具有可推广性,即所谓的“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现象。更严重的事,还可能在农村人为制造两极分化,使得“好村”越好,“差村”越差。这种过分集中资源、单纯垒“大户”的做法,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应当引起注意。
(三)“长官意志”浓厚,过度依靠行政力量指导新农村建设
主要体现为:一是大包大揽。一些地方的新农村试点由领导说了算,而不是由农民自愿申请、综合审核得出来;新农村建设规划、推进措施和扶持项目均由干部拍板,而不管是不是农民所需要,是不是受农民欢迎,能不能让农民得到实惠。二是大拆大建。一些地方领导同志片面认为,村庄建设的布局太乱,应该整齐划一,于是替代农民搞设计,在原有的村庄外另辟了一个新区,建设崭新的别墅,以为这样规整就是新农村建设。殊不知,这种做法既增加农民负担,又不经济实用,农民对此颇有怨言。三是贪大求洋,盲目追求村容的整齐划一。一些地方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指导新农村建设,依照搞开发区的思路搞新农村建设,盲目要求建房的楼层数,盲目地克隆城市的广场、草坪、运动场,把原先风景优美的道路、河道全改成直马路、直河道;盲目要求建设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化的污水处理厂,追求用先进、昂贵的技术等等,这些都是把城市里的形象工程搬到村庄里去的表现,既破坏了农村的自然美,又抬高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本。
(四)层层下任务,增加基层干部的工作难度
尽管中央多次强调,新农村建设不能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层层下任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现象还是屡屡发生。对此,基层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的情绪比较大:一方面,上面下死任务,要求乡镇管辖的各村都要如何如何;另一方面,费用却只拨部分示范村的,其余由乡镇自行解决,其结果要么增加乡镇财政负担,要么使得很多工作流于形式。个别地方甚至搞起竞赛活动。
(五)宣传不到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
根据我们的调查,能够比较准确说出新农村建设内容的农民约为10%左右,大多数农民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建房子。不仅如此,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上级的资金支持期望过高,并导致农村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有些村干部认为,村内道路硬化的经费,上级部门迟早会给,村委就赊账先修起来。少部分农民甚至误以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要给钱给建楼。但是,另一方面,很多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又有“三个担心”:一是担心新农村建设向农民摊派收钱;二是担心搞形式主义,建设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形象工程,造成人、财、物大量浪费;三是担心国家领导人任期届满调整之后,新农村建设不能坚持下去,出现半途而废。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以规划统领建设,减少农村投资浪费
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当前,要迫切需要抓好村庄、乡镇和县市新农村建设规划。通过规划编制,把新农村建设、管理和整治有机结合起来,避免相互脱节,同时整合各种渠道的资金和物资,形成合力,让有限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规划编制要适度超前,有一定的前瞻性,充分考虑本区域人口变化、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新农村建设规划既要与当地城镇发展规划互相协调,也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互配套。
(二)科学确定试点村,确实发挥试点的示范作用
选择新农村建设试点时,应充分注意其典型代表性和今后在“面”上的可推广性。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村庄作为试点,探索出不同的模式,打造出符合本地实际的试点村,引导和带动其他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在试点过程中,对试点村加大指导力度,给予一定扶持是必要的,但不能因此不做好“面”上的基础工作,忽视非试点村的发展。那种认为只要抓好“点”就自然带动了“面”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加强培训和宣传
针对目前部分干部和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应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宣传,通过电视、报纸、宣传册、派干部下去宣传等方式,把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完完整整地告诉广大干部和农民。
(四)“删繁就简”,建立新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应全面改进自上而下对农村工作考核评价的办法,建立新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旧的检查考核办法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禁止各种脱离实际的检查评比、达标升级活动。新的绩效考评体系要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度,坚决打破上级考评下级、系统内部运行的体制内封闭式考评的老办法。要通过机制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工作导向,改变过去工作上“号召动员型”、“指标压力型”的老套路,逐步向“民主合作型”过渡。
(五)注意保持农村应有的特色,切忌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城市建设
很多农村都是风光秀丽的村落,如果为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把农村搞得像城市一样,那么农村就不能称之为农村了,而是城市。新农村建设应该强化农村自己的特色,保留农村独有的东西,比如良好的居住环境、清洁的空气、适合居住的房子、充满农家气息的庭院等等。
4.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四
学号:110911137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住房拆迁安置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社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改变目前农村“ 脏、乱、差” 的局面, 这势必要涉及农村房屋拆迁安置的问题。拆迁安置工作的每一步都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城市功能的提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关键词:新农村、城镇化、安置
正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发展小城镇,新农村逐渐城镇化,因此农村房屋拆迁范围和力度逐步加大,百姓的拆迁安置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此次我就自己家乡安置房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此为背景对新农村建设中百姓拆迁后安置情况进行了分析、整合。
基本情况: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城东新区保定社区简介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保定村有居民700户,人口2600人,原先房屋建筑有1200户左
右,村庄占地面积2400亩,房子建设较为混乱,村内小道、树木较多。2011年秋天村干部开动员大会,说县里准备改造旧城,扩建新城,我们村被划为新城的中心。我们村将进行大改造:道路重修、房屋拆迁改为楼房,建居民小区。为了让村民们安心,村里的政策是拆迁后会给补偿作为外出租房的费用,老人们不必出去租房,村里会给他们安排老年公寓。
2012年三月份有上级有关部门人下来测量房屋进行第一次评估,评估标准是:地皮每平方米450元,瓦房每平方米550元,平房每平方米650元。可是大部分村民对测量评估结果不满意,不满的呼声很大。2012年七月下旬上级有关部门又来了一批工作人员进行二次测量。二次测量之后,不满的人数大大减少,大部分村民都签订了同意拆迁、满意补偿的协议合同。但仍有部分村民提出抗议,拒绝在协议书上签字。可是工作总是得进行的,村里采取的方案是搬走一户拆一户。最后在给坚持的民众做工作。2012年8月份村子里
开始进行拆迁工作。2012年10月1日保定社区安置房建设动工奠基仪式开始,县、市领
导莅临。下面是保定社区安置房的规划图:
近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城规模不断膨胀,县城居住人口达20万,目前城市道路既定格
局已制约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使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城市扩张势在必行。县城向东部发展
将有益于蒙山品牌资源的利用,也使区位优势更加明显。2012年3月10日,由山东省住房和城
乡建设厅、山城东市建设职业职业学院、临沂市发改委、临沂市国土资源局、临沂市规划局
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平邑县城东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
了评审论证并获通过。该规划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范围为浚河以东,兖
石铁路以南,东环路以西,日东高速以北,占地8平方公里。新规划实施后,城东新区将建设
成一个集行政中心、商业金融服务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大型城市体育中心为一体,配套设
施完善的现代化新区。城东新区建设不仅提升平邑整体形象,增加城市扩容,同时也大大提
升居住区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使老百姓过上城市美好生活的愿望成为现实。我所调查的保
定社区是城东新区的一部分。城东新区的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中发展小城镇的路线,而百姓的拆迁安置问题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小城镇中的重要环节。
早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就提出了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
大历史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面对不断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和农村人
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局面,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小城镇。实践证
明,小城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只有龙头发展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
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统筹城乡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去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要推动
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
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不仅提出了城乡一体
化战略,而且对实施这一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
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
更好生活。”这在党的十七大提出“五有”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的更高要
求。因此我县的新城规划更是将十八大精神付诸于实践行动。
1、领导重视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保证。
县领导在讲话中强调:搬迁安置工作,一定要让老百姓在利益上得到满意,决不能因为
搬迁让群众变穷、受穷,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实现老百姓利益这一目的。坟头搬迁工作
要搞好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安放办法,从现在就要紧锣密鼓实干;道路施工和管网建设、重点项目工程也将破土动工,所有工作人员都要做好前期工作,要有和艰难困苦作斗争的思想准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性工作。
2、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总结新经验,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平邑城东建设考察团分赴沂水、德州、河东、临沂经济开发区、费县等地,观摩学习
城镇化建设工作。县委常委、平邑街道党工委书记时光晓和指挥部领导成员,平邑街道
班子成员,街道部门相关负责人,浚东、保定、河湾、等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
等300余人参加了观摩学习活动。通过考察学习,大家耳闻目睹了兄弟县区城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感受了在抓城镇建设方面的宏伟气魄和实干精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
家认为,这次考察学习起到了学习经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启迪思路的效果,可以说是深受教育、受益匪浅,通过考察,大家纷纷认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是城镇化的重要前提,从考察的县区来看,凡城镇建设有大手笔、大气魄的地方,都是
思想解放大、观念更新快的地方,各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在转变观念中完善思路,开拓创新、敢为人先,提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城镇化发展思路。
3、依法办事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关键。
拆迁安置工作事关每一位拆迁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只有严格依法律办事,才能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严格按政策补偿,二是严格坚持原则。
4、妥善安置是搞好拆迁安置工作的重点。
我县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衔接,全力促进农民安置用地的落实和农民安置房的落实。东城新区单在保定社区就建设了11幢高层居民楼,38
幢居民住宅低层楼。下面是建设中的安置房:
结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将会更加美好,在两年之内我的小村庄就会成为大家所谓的城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我县的建设正是对十八大精神的实践贯彻。这次通过走访的形式了解了关于安置房建设的问题,其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以后我会再接再励紧跟时代的发展关心国家大事。
参考文献:
1、《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0年6月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
月11日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12月
31日
4、东方财富网
5、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
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
5.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其总体要求为在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一)历史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上看,许多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后都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发展模式。从而加快本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我国现在正处于国民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加快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三)建设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各地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促进新农村建设合理健康进行。并且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四)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滕州在中央、山东省和枣庄市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 2 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突出发展农村生产力,强化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化,同步推进城镇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从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现代农业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展示新农村建设情况。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近年来,滕州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2006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96亿元,增长19.1%;开工建设过亿元重点项目45个,完成投资71亿元。开发区建设卓有成效,滕州经济开发区入区项目达到210个,总投资143.1亿元,154个项目建成投产。工业化进程加快,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0.8亿元、利税60亿元、利润35.4亿元,分别增长30.6%、38.9%、36.5%。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168亿元,增长31.6%。城市规模档次不断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1.8%。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促进了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2亿元,是200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市财政支持“三农”的资金达2.1亿元,是2000年的14.8倍,年均增长71%;在全省率先全 面取消农业税,4000多名村级“四职”干部工资由市级统筹发放。
现代农业建设近年来,滕州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植壮大了粮油、蔬菜、畜牧、林果四大优势产业。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150.5万亩,总产82.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90万亩,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60万亩;建设高标准养殖大棚308栋,年出栏肉鸡3700万只,肉免240万只;农机总动力87万千瓦,各种配套农具2.6万台(套),农业机械化程度达65%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2%以上。滕州市先后被授予“中国马铃薯之乡”、“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全国第二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市)”、“全国畜牧生产先进县(市)”、“全国出口肉鸡标准化示范区”、“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市)”等荣誉称号。
农业产业化经营 滕州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不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品牌农业。2006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发展到68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枣庄市级22家,实现销售收入58.7亿元,利税3.73亿元。以盈泰集团、春藤食品为龙头的畜牧产业化,以东谷面粉、恒仁工贸为龙头的粮油产业化,以海风冠都、泰兴源食品为龙头的蔬菜产业化初具规模。全市 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3557个,带动农户10万户。注册农产品商标23个,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滕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06年,全市完成投资6.1亿元,完成各类村镇建设130万平方米,新修道路18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和客车,进一步增强了小城镇的聚集能力,建成文明生态村118个,其中枣庄市级文明生态村48个;全面启动工程总投资6700万元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确保两年内全市农民都可吃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亿元,实施世行三期项目和湖东堤治理工程,改造中低产田8万亩,开发复垦土地3.3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9.6万亩。积极推广户用沼气,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6690户,中小型沼气工程40处。滕州市到2010年,建设户用沼气池5万个、小型沼气工程500处。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每个户用沼气池补助600元,对每个小型沼气工程补助1万元,五年共投资3500万元。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滕州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成功创建了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 到98.6%,投资1450万元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三新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镇村卫生院建设,75.9万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农村常住人口的78.3%。全市创建文化大院615个,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7.2%,百户拥有彩电100台、电冰箱23台,全市农村拥有小轿车3235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滕州市在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乡村移风易俗活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治本之策,全面推行民主自治和村务公开制度,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农村面貌和精神面貌明显改观。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使各地农村在许许多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随着建设的深入进行,在一些方面矛盾逐渐显露,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于农村传统经济体系、社会环境、文化习俗对新兴事物的阻力,而且存在于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政府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恰当、不合理中。就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制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农村传统与改 变,发展与现实的对比,对于新农村建设中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进行分析,并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一)经济建设
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资价格持续走高,农业生产成本增加;部分农民生产资金不足;农民增收缺乏新亮点。是现阶段困扰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
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并不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依靠“多予、少取”政策增收的空间有限。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不会有太大增长,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经过两年的恢复性增长后逐步开始回落,对农民农业收入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畜牧业生产形势严峻,劳务输出难度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减弱。
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农村产业化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实惠不大,农村产业化需要进一步调整。三是村民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以及其他生产项 目的确定上存在着盲目性。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盲目的确定生产项目也使农民的生产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二)政治建设
农民政治参与不足与缺失,集中体现为政治参与热情不高;政治参与的质量较低;参与的制度化程度较低,非制度化参与有扩大的趋势。另外主体意识缺乏与制度性缺陷也是制约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
相当数量的农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程度不高,不能正确利用国家赋予自己的政治权利,习惯于行政越权安排。他们热衷于能带来实利的经济活动,忽视政治生活。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虽然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根本的保证,但规范参与行为、畅通参与渠道、保证参与实施的具体制度却不够健全。此外,利益表达对象的不作为和信访途径的尴尬也制约农民有序政治参与。
(三)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程度滞后于其它方面,新农村建设出现木桶效应。新农村建设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 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各种农村陋习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向前发展,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
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村级的文化室名存实亡,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率不高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导致赌博等不良现象突出。
(四)社会建设
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一方面,教育布局调整不科学。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较远的中心完小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 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
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我村对主干道进行了硬化,但是路面狭窄,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五)法制建设
农村封建思想的残留使农村法治的思想障碍。有的农村基层干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人治而藐视法治,漠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习惯“人治”来管理社会事务,忽视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
农村管理体制的残缺使农村法治的环境障碍。当前,农村管理体制的变革,使农村管理面临新的问题,农村法治难以推进。具体表现在:一是现行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体制特征是政出多门,多头领导,职责不明,看似重视,却往往流于形式,落不到实处,特别是基层政府,有责无权,指导不力,服务不够,管理松散,尤其对乡镇“两所一庭”管理放任,延缓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二是由于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宅基地建房等利益问题上呈现不调和性,导致许多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三是涉农行政执法的不规范、涉农司法的不公正和涉农维权的艰难,“人情案”、“创收案”还依然存在,农民工维权举步维艰,严重损害了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形象,进而影响人们对法律权威的看法,对民主法治丧失了的信心。
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使农村法治的物质障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法治同样如此。农村法治的基础就是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状况决定着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农村法治的演进。当前,由于土地征用制度的随意性,征地补偿范围窄,计算方法不科学,不考虑区位差异,导致农 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土地产权不完整,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和经营的积极性,使农民的财产权益受到很大侵害和剥夺,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支柱产业,农村经济还相当薄弱,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导致人们对法律需求不高,对法律不了解,许多纠纷往往只局限于村干部调解或双方自行和解。这种薄弱和落后的农村经济基础决定了农村法治进程处于先天性不足和后天性障碍。
农村民主法制的缺陷是农村法治的制度障碍。法治以政治民主为保障。当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和缺陷,形同虚设,多数农村一直没有执行,农村政治民主在实践中尚有较大的缺陷,已成为农村法治进一步推进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政权对村民自治的“过度侵蚀”,乡镇政府、党组织往往无视村民自治制度,进行“权力干涉”,使村民自治的民主制度无法真正实现。二是村民委员会议事、决策、选举的民主程度不高,村民民主自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村支两委关系不明确,对村干部没有硬性约束,使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成为村干部说了算,无法真正体现政治民主的本意,导致出现“贿选”、“家族控选”“一言堂”等不和谐现象。三是农村“四民主、两公开”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运行不规范,难以执行,制约了民主法治的进一步推进。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 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乡村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对全乡来讲,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乡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可以是农村社区式,也可以是可分散村落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乡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 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在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七)加强思想认识,增强新农村法治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级立法机构、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只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树立民主法治观念,增强民主法治意识,才能扎实推进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这是搞好新农村民主法治工作的根本前提。加强普法教育,培育新农村法治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法治的主体。加强农民普法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培养农民法治主体意识,增强农民法律素质,提高农民法治能力,是新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加强依法行政,营造新农村法治环境。确保农村社会的平安与稳定,为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6.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六
绪 论..........................................1
一、当前绵阳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及特点............3
二、当前绵阳市社区建设面临的形势...................6
三、绵阳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基本问题.................9
四、关于建设和谐社区的基本思路....................14
绪 论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不断以社区和谐推动城市和谐,进而促进全社会和谐,已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本项目正是在项目组成员长期研究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城市社区发展的现状、特点、问题、对策,进行的跨学科、系统性、综合性的调查研究。
2006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绵阳市社区建设调研组深入绵阳市进行实地调研。本调研报告对此次调研情况做一总结,并针对绵阳市社区建设提出一些探索性对策和建议。
当前绵阳市社区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绵阳市有19个街道办事处396个社区居委会中,现阶段已涌现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和“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各1个,全省社区建设模范镇2个,市级社区建设模范乡镇(街道)10个,创建示范社区52个。“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全国文明示范社区”5个,市级“文明社区”、“先进社区”25个,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我们通过听取工作汇报与实地调研、随机采访与定量测定、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绵阳市主城区131个社区居委会中抽取出三大类别共8个社区居委会,作为调查和研究的对象。
在调研组的实地考察过程中,得到绵阳市委、绵阳市各区各职能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各位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令调研组成员深深感动,谨此深表谢意。希望这份调研报告能够对绵阳市及其他西部城市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绵阳市社区建设调研组
2006年12月
社区服务功能较弱;社区建设资源供给不足;工作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完善和信息化建设滞后等6大问题,是制约当前绵阳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因素。其中,政府与社区间之事责职不分,权责不明;社区建设资源供给不足,是核心制约因素。目前绵阳社区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其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认真归纳、总结和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由于客观性因素的制约,有些建议是方向性的。仅供参考。
一、当前绵阳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中央和省委关于社区建设的有关文件下发后,绵阳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普遍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社区建设新路子,形成了上下齐心协力、同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绵阳市有19个街道办事处396个社区居委会中(其中城区131个,市县城区和乡镇265个),现阶段已涌现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和“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各1个,全省社区建设模范镇2个,市级社区建设模范乡镇(街道)10个(市级10个,县级3个),创建示范社区52个。“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全国文明示范社区”5个,市级“文明社区”、“先进社区”25个,先后有2名社区干部荣获“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称号,有2名社区干部荣获“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个人”称号,有18名“社区优秀工作者”受到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的表彰。
1、社区建设工作制度逐步趋于完善。2003年以来,绵阳市委和市政府陆续制定了关于《绵阳市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关于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意见》和《关
全部覆盖区市县政府驻地。建立社会捐赠站点136个,接收捐赠衣物10万余件,接收社会各界赠款560万元。落实“星兴计划”项目91人,建设各类老年服务设施780余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休闲、娱乐、健身场所不足的矛盾。通过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形式,帮助25000余名下岗失业和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问题。
全市已建社区图书馆和阅览室213个,建全民健身路径86条,并通过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有效地扩大了居民的健身和娱乐活动范围。建社区法律服务机构167个,900多名法律工作者参与了社区法制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活动。成立了100多支各类老年文艺活动团队,丰富了社区文化活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24个,有社区服务工作人员487人,一定程度缓解了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建社区警务室317个,建社区治安巡逻队392个,落实社区民警388人,交警、巡警和消防队员236人,巡防队员1900人,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社区治安综合治理进展良好。
(二)社区建设的特点
1、社区类别不同。根据调查情况初步分析,绵阳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社区:(1)纯居民式社区,即游仙开元中街(属城市拆迁居民聚集区)、涪城顺河社区(属老城区居民聚集区)和金菊社区(属工薪阶层聚集区);(2)国有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较集中的社区,即东材社区和工区街道办事处;(3)城乡结合区,即游仙六里社区(属“村改居型”社区)、高新东段社区(属农转非、企业职工和小区居民混居型社区)和经开区板桥社区(属“失地农民安臵型”社区)。其中,既有建区时间较长,功能发展比较成熟的社区,如游
1、宏观政策的调整,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过度偏重于GDP的增长,而对于地方政府政策创新重视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政府关于向基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和解决基层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问题的探索与创新。可喜的是,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来,中央连续提出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系列新的执政理念和政策。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集体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为地方政府构加强社区建设,探索以社区和谐促社会和谐的新路子,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绵阳社区面临发展契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普遍认为绵阳市社区建设“第二个春天”即将来临,并对社区建设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我们开展此次调查所始料未及的。绵阳市相关部门领导,受市委谭力书记的指示,对上海、南昌等地的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市委政研室根据实际整理的考察报告,受到了谭力书记的肯定性批示。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责、社区管理制度、社区政策性事务办理条件和程序等作出了具体的明文规定。市民政局、涪城区、游仙区等相关部门领导,也普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近年来的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认真总结。目前,全市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对于社区建设工作上下一心、高度重视,必将有利于促进和推动全市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
3、经济实力壮大,社区建设瓶颈现象有望消除。经过
居民向城市居民角色与身份的转变,同时其社会需求也逐渐从单一的物质需求向政治、社会乃至内心情感和归属意识的多元需求方向发展。这加大了社区工作和治理的难度。
三、绵阳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工作机制不健全,社区工作偏离正常轨道
1、领导定点联系,部门结对帮扶制度功能弱化。为帮助解决社区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加大对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力度,2001年绵阳市委和市政府联合印发了加强市级领导干部和部门定点联系等方面的文件,并确定了市委、市人大和市政府等五部门46名领导,92个市级部门定点联系绵阳城区9个街道办事处的46个社区的定点帮扶制度。在当时,这对于积极帮助社区解决各种实际困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近年来,领导联系和定点帮扶制度因各种因素的制约而逐渐流于形式化,制度功能明显弱化。其直接表现是,住在社区的有关领导对社区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社区建设明显缺乏推动力。
2、社区的责、权、利之间不对等现象突出。2002年绵阳市委办、市府办联合发布的《关于转换政府部门部分职能、加强社区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政府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之间都是指导与服务、协调与监督的关系。但是,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区级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街道办与社区居委会间权责界定不明,社区的责、权、利之间不对等现象突出。主要表现在:社区在承担着繁重工作任务的同时,却没有享有到对等的权利和利益。据不完全统计,社区办公室除承担社区党建、城管卫生、综治维稳、计划生育、民政优抚等工作外,还要完成招商引资、财税指标、消防督查等一系列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与权、利不对称,致使社
区的建设发展与自己生存发展的关系。因为,若自己遇到问题,可以去找单位或者政府解决,社区是与自己是无关的。
3、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淡漠。这种淡漠任然是与社区身份意识淡漠联系在一起。驻社区单位或个人也可能基于某种特定的考虑,为社区建设捐“钱”、捐“物”,但并没有把社区建设当成自己应尽责任来承担。
4、社区文化的认同意识淡漠。由于把自己当成了外人,社区的特有文化就不能引起共鸣,更不会为保护、延伸、弘扬社区文化尽心尽力,而是以局外人漠然视之。
(三)服务功能较弱,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服务需要 社区服务主要包括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开展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和面向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和社区安全服务等。绵阳市社区服务功能较弱,突出表现在:
1、政事不分,机构重叠,便民利民服务实施难度较大。据调查分类,目前绵阳社区事务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它不仅包括办理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劳动保障、医疗保障和计生服务登记等,还包括对来绵人员居住登记等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诸多事务。由于政事不分,机构重叠,导致便民利民服务难以切实有效地全面开展。
2、再就业服务存在局限。再就业服务对象单一,重点放在解决“4050”人员的就业上,对其他就业困难群体,如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和缺乏工作技能的青年人群体的就业服务关注程度不够。再就业服务范围较狭窄,主要集中在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领域。就业信息资源缺乏城区间和社区间的整合。就业培训形式单一且缺乏针对性,主要集中在烹
1机关的积极参与。虽然绵阳的综合治理工作进展良好,但也存在指导、支持和扶助社区平安建设各行政和执法部门功能不协调的问题。对于政府和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安全建设的整合力度较差,过度依赖政府参与的特点,这导致了社区安全服务过于简单化,制约了社区安全服务的长远发展
(四)资源供给不足,社区建设遭遇经济瓶颈
1、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跟不上社区建设需要。办公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筑面积,按绵阳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至2007年全市80%以上的社区不应低于300平方米,80%以上的乡镇社区不应低于150平方米;新建商住小区应按建筑总面积的1-2‰的标准配臵。但目前全市绝大多数社区的办公用房平均用房不足80平米,公益性服务设施严重匮乏,部分社区甚至还没有办公用房和公益设施。
2、社区工作经费远远低于社区发展的需要。财政开支不足,活动经费有限,已成为各城区社区发展的瓶颈。调查发现,目前绵阳绝大部分社区居委会的年度开支为3万元左右;各社区工作人员的月工资(补贴)仅为400-600元/人;社区年度办公办经费总计不足2000元;多数社区干部的劳动与社会保险根本无法落实。
(五)考核机制不完善,部分社区工作没有到位
1、社区工作人员职责模糊。虽然《居委会组织法》及相关文件对社区工作人员职责作出较明确的规定,但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履职要求、工作标准、需要具备的能力知识等方面的规定模糊不清。同时由于当前的目标管理只将可量化的工作任务分配到人员个人,而对其他任务一般没有作细化分解,对质量、效率等没有提出更明确详细的要求,从而导致社区工作安排的随意性较大,部分社区的工作不能到位。
3则,身体力行,不断加强和完善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并在形成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力推进社区建设的责任意识。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建议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至两次社区建设推进会,充实完善有关政策,建立科学考评体系,与部门、街道考核挂钩。
各区县应将社区建设作为党政工作的主要抓手。建立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实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责任追究制,督促各区县、各单位部门党政主管及分管领导将抓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承担起创建和谐社区的政治责任,真抓实干,全面落实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措施。完善联动责任机制,建立健全针对社区领导工作的“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的责任体系,将目标层层分解并周密部署,落实具体工作部门及责任人。
各社区要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确立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组织和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并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结合各社区党员的分布情况,在所有社区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明确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按照“上级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党建工作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服务”的要求,把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切入点,在社区建立党员服务中心及党员志愿者服务站,推进党组织之间结对共建、党员领导干部扶贫帮困、党员奉献社区。
2、实行分类指导,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分工协作机制。首先,因事制宜,对社区工作进行科学、合理分类。根据通行标准,当前社区承担的工作可分为四类:一是必须
5考核;对社区管理中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适度引入市场竞争,以适应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应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地配合社区工作,社区要在保证这些单位正常工作的基础上有偿或无偿使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制度性条款对社区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约束,如规定开发商在项目建设以前必须按开发规模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在项目完成并且出让社区办公场地和活动场所以后再返还。把对社区工作的支持纳入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将单位所在社区的发展情况作为对单位的绩效考核的参考。
(二)着力培育社区意识,确保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工作
1、合理划分社区,奠定社区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城市社区划分要以生存地域为特征,以方便自治自理;要以文化特色为纽带,以形成文化认同;以守望相助为标准,以满足社区人互助互利的基本要求。在自然,文化和利益的连结下,社区意识就具备了形成的现实条件。
2、适度授权社区,建立社区与社区成员(包括自然居民和驻社区单位)的密切联系。在社区建设中,政府可以把一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权限授权到社区,从而赋予社区一定的政治资源,让社区成员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工作离不开社区,从而催生社区意识并,加强政权的政治权威。
3、深入宣传社区,彰显社区的内在价值。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充分展示社区建设与社区成员体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关系。要让全体社区成员认识到社区是安身立命的第一家园,社区是参政议政的第一平台,社区是养身愉心的第一乐园。这样,社区意识就深入人心了。
4、开展社区活动,给社区成员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就业与社会保障,从社区文化活动到
7参加次数少或不参加再就业培训的人员,收回再就业优惠证或取消优惠待遇,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积极参加再就业培训者。拓宽社区就业范围,将更多失业人员纳入社区就业体系。除“4050”人员和下岗失业人员外,逐渐将残疾人、外来劳动者和新增劳动力纳入社区就业范围。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便民服务岗位和弱势群体服务岗位,鼓励相关企业通过连锁经营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社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就业信息和服务岗位资源,加大就业信息的资源共享。
3、调动整合民间力量,加大社区保障和社会救助服务。针对各社区目前经费少、人手紧的情况,除适度增加政府的社会保障财政预算拨款外,建议政府充分发挥党组织、群团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充分了解对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需要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各种应急服务,为优抚对象、残疾人及特困群体缓解生活困难提供服务,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辅助性生活救助。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充分发挥社区民间组织的作用,建立社会志愿者工作机制,加大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力度,并根据因人而异的原则,帮助扶持弱势群体。
4、因地制宜,积极创新,拓展社区文化教育服务。以社区教育学校平台,增设教育培训的科目种类,扩大教育覆盖面。设立各类社区教育点、教育课程班,教育科目应涉及基础教育、网络、英语、艺术、戏曲等多个种类。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深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积极孵化居民自我管
9员收入与卫生服务中心收入脱钩的政策,切断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与市场联结的利益链,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和生殖健康等保障功能。
6、全面参与,整体联动,不断强化社区安全服务。在社区建立融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于一体,兼有信访问服务功能的民事调解服务中心,以及时疏导和化解群众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创新工作机制,推行“信访代理员”与“律师参与涉法信访接待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把化矛盾于萌芽状态。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责任制度,确保代理的信访事项及时得到办理。配合各方力量,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监外执行人员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整合民间力量,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加强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控制,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加强社区防控队伍建设,强化社区治安防范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的自防意识,鼓励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和见义勇为,形成治安防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四)加大资源供给力度,确保社区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1、加大财政投入,动员社会参与,切实解决社区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为了使社区工作者能够专心于社区建设,优化社区服务,政府必须加大对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根据绵阳市社区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市、区两级财政应共同承担至少5万元的社区工作经费;具体拨付金额应该根据社区人数多少按比例分配,适当照顾转制企业社区和有特殊困难的社区;逐年适当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以满足社区工作的需要。同时还应广泛争取企业单位的财力支持,积极争取社会
(五)建立科学绩效考核机制,确保社区工作落到实处
1、科学界定社区工作绩效考核的主体。社区工作绩效考核的主体应是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应根据或委托居民议事会等机构参与在制定绩效计划、实现绩效的过程、评价绩效结果等一系列绩效管理的活动,使社区居民能在实施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或计划中,不断增强社区意识。社区工作人员应以此作为开展各项社区工作的基础,并将其个人的发展计划和社区工作目标结合,促进社区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外,社区居民应委托居民议事会等针对因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工作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社区工作人员本身能力的原因,而可能出现的偏离工作绩效计划要求的情况进行跟踪考察,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调整绩效计划,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给予引导和支持,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
2、确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内容。由于社区工作人员绩效计划的内容包括职位说明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两个部分,前者针对具体的职位,明确每个职位的工作职责和标准,其内容相对稳定,后者针对具体的人,明确每位社区工作人员在本绩效周期内需要完成的目标,可以适时调整修订。职位说明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共同构成社区工作人员当年的绩效计划。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岗位的不同,社区工作岗位的职责性质、工作模式、人员分工和组合等有许多差异,客观上需要通过建立多样化的绩效标准来体现或适应这种差异。所以实施绩效管理先应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制作职位说明书,确定每个岗位的职位关系、职责范围、工作项目、工作标准、承担责任和任职资格。
3、建立科学的定员、定责、定酬考核机制。确定岗位
3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以及网站维护和建设技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工作的无纸化办公。
2、围绕居民需求,搭建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和打造阳光救助服务平台。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以市委、市政府等核心网络系统和区、街、居多个节点的城域网络系统为依托,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类别的信息资源,以使其足不出户就能全面了解政府信息和在网上完成办理申报手续等工作。着力打造“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建立公益信息数据库,让困难群众自主选择援助项目和物品,以增强救助工作针对性。促进社会各界通过社区门户网站,实现救助形式救助项目、救助内容的有效对接和快速交换。利用电子政务网络整合救助资源,为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提供物质、医疗、就业等全方位的援助,实现社区信息化的成果共享。
建立社情民意服务平台和便民利民服务平台。在建立“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臵“社区工作效能投诉、区长信箱、网上评议、民调新闻、意见征集”等栏目。依托社区门户网站,成立“民意调查中心”,集网络调查、电话访问、入户访谈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地获取社情民意,不断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并通过社区信息化网络,对失业医疗、保险、就业等业务,实施网络动态管理;建立“网上社区缴费通”,使居民群众可以轻松完成水、电、气、数字电视、电话等各种费用的缴纳和票据打印;实现社区房屋管理、社区安全、社区环境、工商业户管理、地名公共服务等日常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将社区居委会从繁杂的数据统计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和谐社区建设。
建立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在“绵阳市社区门户网站”增设
7.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当前农村犯罪特点
(一) 农村犯罪类型主要以侵犯财产权益犯罪为主并且对妇女和儿童的性侵犯案件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
近年来, 农村犯罪类型虽然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但其中盗窃、抢劫等侵犯群众财产权益的犯罪在农村刑事案件总量中占较大比重, 据相关调查表明, 河北省侵犯财产犯罪占刑事案件总量的70%以上[1]。农村强奸、强制猥亵妇女儿童的犯罪占农村刑事案件一定比例, 其中主要表现为对留守家庭妇女和儿童的性侵犯。从媒体大量相关报道中看到:苏北农村“留守妇女”成强奸案主要侵犯对象;安徽临泉县一男子17年强奸百余农村留守妇女;某地男子性侵农村留守亲外甥女达5年;根据河南省某院通过对2007年以来所公诉、审理的62起强奸、猥亵儿童案件统计发现, 针对留守女孩的性侵犯案件共21起, 占同类刑事案件的34%。
(二) 农村犯罪所危害的对象主要是成年男子外出务工的留守家庭
农村大部分成年男子的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家庭”成为农村普遍现象, 而如盗窃、强奸、猥亵等所直接侵害留守家庭人身财产权益在同类刑事案件中占据较大比例。直接针对留守家庭的性犯罪案件在上文已作出说明, 此处不再赘述。针对留守家庭的盗窃案件据有关数据显示, 约占农村盗窃案件总量的63.1%。
(三) 农村犯罪主体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法律知识缺失且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
以海南省为例, 海南农村刑事涉案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8%,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65%,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有5%, 对于法律知识更是知之甚少, 法制意识淡薄[2]。农村犯罪主体呈低龄化发展趋势集中体现为未成年人犯罪占据农村犯罪总量的较大比例。据有关数据显示,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以平均每年上升13%递增且犯罪率以每年8.3%增长[3]。在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案件中, 以团伙方式进行共同犯罪尤为突出, 主要涉及盗窃、抢劫、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等犯罪。大部分的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
二、当前农村犯罪原因分析
(一) 乡镇派出所辖区面积大、警力配备不足
由于地域条件、经济等条件的限制, 地方财政无法提供农村大部分地区所需要维护地方治安工作足够的警力[4], 一个仅有几名正式民警的乡镇派出所无法全面维护乡镇辖区数万人村庄治安工作, 这也就会出现部分农村地区处于无警力维护治安的盲区以及出警不及时等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也是农村地区犯罪频发一重要原因。
(二) 在经济发展规律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 随着中国人均GDP在2006年已经超过2 000美元, 中国已经进入社会发展的高风险期[5]。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的出现。部分农民由于经济收入较少、生活水平下降、没有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加之受教育程度低且无一技之长, 在市场经济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 农村社会内部环境因素的变动
在现在农村成年男子不满足在家务农低微的经济效益而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纷纷选择外出务工, 所以, 在农村地区普遍出现很多“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然而, 成年男子作为家庭顶梁柱是家庭财产权益和家庭成员人身权益的捍卫者和保护者, 他们的外出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加之“黄、赌、毒”等不良风气在社会上蔓延, 使得部分原本纯朴的农村人价值观发生严重的扭曲, 基于某种丑陋心态或者目的将其罪恶的魔爪伸向无辜而又无助的广大农村妇女和儿童。
(四) 未成年人犯罪日趋增加
笔者认为, 主要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风气等因素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首先,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 尚不能完全辨别是非和易受不良诱惑的诱导, 并且未成年人情绪不稳定而易冲动, 因而很多时候犯罪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未成年人一时冲动、做事不计后果造成的。其次,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父母是子女的首任教师,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不仅表现为溺爱式的家庭教育、暴力式的家庭教育。而且还存在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使得未成年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不当或者缺失的家庭教育不利于未成年人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使得未成年人很容易染上恶习, 从而走上违法犯罪之路。再次, 受教育既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国家积极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但是部分农村地区仍有部分中小学生在未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情况下中途辍学。再者, 学校片面看重升学率, 存在重教育轻育人的严重偏差, 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将学生、班级、学校片面的以成绩的优劣为标准划分为不同等级, 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被划分为等级低学生的心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6], 有的甚至辍学。无论因为何种原因而辍学的未成年人在脱离学校、家庭和社会监管很容易走上犯罪的不归路。据有关数据表明, 辍学回家的未成年人犯占未成年人犯人数总量的61.3%[7]。最后,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腐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以及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的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五) 法制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大部分农民的法制意识淡薄
乡镇党政领导及村民自治委员会对法制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加之经费较少进而没有对农村法制宣传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农村法制宣传工作往往流于形式, 农村法制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既存在法制宣传对象针对性的缺失, 也存在法制宣传工作重点内容突出的不足[8], 眉毛胡子一把抓, 基层领导在农村法制宣传工作上没有真正按照“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的要求为人民服务, 广大农民群众的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
三、预防和减少农村犯罪的几点建议
对于预防和减少农村犯罪, 很多学者主张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教育、社会等手段多管齐下, 提出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如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规范农村经济秩序, 建立和完善农村保障和救助体系, 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积极开展致力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培训等等[9], 这些意见无疑对防控农村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笔者认为, 首先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未成年人进行引导、教育, 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其一,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正确、充分、能动地履行其监护职责, 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和对未成年人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 并以身作则为未成年人树立榜样。其二, 学校教育改变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的办学理念, 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和进一步强化德育教育。其三, 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净化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学校和家庭教育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 指导并协调公安、文化等部门联合加强对娱乐场所和网络信息资源的监管, 扫除“黄、赌、毒”等不良社会习气进而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娱乐、生活环境[10]。其四, 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以“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为原则对未成年人实行感化教育, 使其意识到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减小再犯的可能性从而重新步入人生正轨。我们非常欣喜的看到此次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对未成年人酌定不起诉等一系列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更好引导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制度的设计, 不仅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体现, 同时也是基于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可塑性强的考量。其次, 加强法制宣传, 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广大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增强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 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前提, 懂法、守法、用法、爱法对于未成年人更尤为重要。因此法制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与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基层党政机关更为突出。基层党政机关及村民自治组织对法制宣传工作应予以足够重视并加大宣传力度, 调研未成年人法律服务的具体需求, 根据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年龄结构、理解能力等制定法制宣传工作的具体形式,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突出法制宣传的重点, 如加强对未成年人关于继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刑法、民法等法制宣传[8]。切实认真贯彻落实法制宣传工作进而弥补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的不足, 让未成年人解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了解犯罪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摘要:农村犯罪问题的日益严重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严峻挑战。鉴于当前农村犯罪呈现犯罪侵害对象以留守家庭为主、犯罪类型多样化且以侵犯财产权益的犯罪为甚、犯罪主体日趋低龄化且受教育程度较低等特点, 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控制对于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犯罪,犯罪特点,犯罪预防
参考文献
[1]张学超.河北省农村犯罪调查报告[EB/OL].http://www.doc88.com/p-33679541797.html, 2008-10.
[2]杨雪云.对当前农村犯罪控制的社会学思考[J].公安研究, 2005, (7) .
[3]中国“90后”未成年人犯罪数量激增8成犯罪受网络影响[EB/OL].http://www.law-lib.com/fzdt/newshtml/shjw/20101109092031.htm, 2010-11-9.
[4]邱帅萍.建设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犯罪问题探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
[5]陈鹏忠.农村贫困群体犯罪原因及特征分析——以社会代价论为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 2009, (1) .
[6]张桂荣, 宋立卿.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矫治制度[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6.
[7]康丽颖.越轨与失控:中国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状况研究[J].中国教师, 2007, (11) .
[8]吴玲.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研究[J].中国司法, 2012, (6) .
[9]安徽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安徽省农村刑事犯罪问题研究[J].安徽省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7, (6) .
8.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新农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46-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使农业得到加强、农村得到发展、农民得到实惠,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但必须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十六大以来,党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走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这五句话,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全面体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方面,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部署,强调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充分調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教育落后、农民增收难度大、农村金融事业落后等多方面的限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村基础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新农村建设最坚实的基础是农村基础教育,它承担着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农民的重要责任,并且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目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农村地区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但是,“现有的一套体制基本上是围绕硬件发展、规模扩大、普及率来运作”。也就是说现有的一套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农村教育。因而,农村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是以升学率为其单一目标;农村师资力量薄弱且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等。这些问题关系着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进而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
亿万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素质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环节就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着基础教育落后,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严重问题。它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障碍,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所以说改善农村教育是目前我们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
1.2 农村金融事业落后
农村金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命脉,广大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包括建设新农村的20字要求都离不开金融。随着国家政策对农村扶持力度的加大,农村金融组织和机构的发展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农村金融体系改革还没有满足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从而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其中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网点分布不平衡,农民存贷款困难;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农村资金外流,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撑日趋弱化。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促进粮食的增产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还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离不开农村金融发展这一关键的环节。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要素配置,其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如今,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则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抓好这项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以此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3 农民增收难度大
新农村建设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地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加强,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民增收困难的深层矛盾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解决的不好,将会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也会制约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其中问题表现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影响着农民的增收;农业的主要资源缺乏影响着农民的增收;农民自身的素质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而其中农民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农民的增收问题。如果农民增收缓慢,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度增长的局面,会阻碍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扎实的经济基础。
1.4 基层组织建设薄弱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国家政权大厦的基石,是党和政府直接联系群众的桥梁,是我们党领导群众进行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其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在新的时期,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由于出现了问题,不能发挥其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不能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从而无法很好的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农村党员干部民主意识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目标,而且还必须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因为,基层民主不健全不仅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无法为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民主利益提供一个保障机制,更不能让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所以,加强基层政权和民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改革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2 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改革和发展与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基础教育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影响和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农村基础教育摆到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不断改革和创新农村教育体制,使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首先、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实施“双证式”教育。“所谓双证式是指中学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 “双证式”教育它承担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任务,形成了农村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村社会培养更多合格劳动者的基本理念。其次、提高农村教育投入,统一城乡办学标准。“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因此,政府要优先保障农村教育发展,在资源配置上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第三、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稳定和提高现有的农村教师队伍。第四、完善教育监督机制,保证城乡教育师资平等。
2.2 大力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命脉就是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必须要依靠农村金融的支持。为此,我们应切实加强农村金融建设,改变目前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使农村金融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首先,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其次,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建立多层次的小额信贷载体;第三、选择合适的农村金融模式,以弥补我国地区差异大,农业生产不平衡的特点。
2.3 发展新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新农村建设“生活富裕”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基础,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首先、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其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业来实现。第三、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技术能力较差是农民增收难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要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2.4 强化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推进民主管理,深化农村改革
加强村干部的文化素质,重视农村领导班子建设是农村政权建设和民主管理的核心环节。为此,我们要抓好基层干部的学习教育,对农村村级主要负责人实行培训制度,提高农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此,带领农民致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健全民主管理机制。通过民主评议制度我们可以选拔优秀的能干的好干部,通过村务公开制度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了群众民主监督机制。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一个社会目标,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而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农民所面临的问题自始至终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由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党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因此,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从制度、经济、社会各个角度去寻找综合解决的办法,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最终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2008年基础教育发展五个关键词[J].人民教育,2008,3:
【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新农村建设的述职报告08-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10-14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08-05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10-28
关于江西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07-25
延庆县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结题报告09-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报告07-23
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报告10-30
新农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书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