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科学发展观(精选14篇)
1.和谐科学发展观 篇一
构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新局面的重大任务。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基础必须是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学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加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中,充分发挥 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
一、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1.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树立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的中国,解决一切问题靠发展。牢固树立科可以学发展观,对建设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发展好我们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可以提高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工作以及其他工作的 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2.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入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全面指引党和国家发展,一定要深刻地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3.构建和谐校园,能够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力源泉和动力,也是社会进步和协调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条件。为了使学校每个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切实保证和充分发 挥,要求学校保护和尊重好广大教师的创造精神,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体差异。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广泛征求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合理化建议,发挥创造才 能、支持创造活动、肯定创造成果,有效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关系
1.科学发展观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思想指导和基础
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认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 问题,更快、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指导,处理好校园内外各种关系和问题,使教育教学事业协调发展;使和谐教育 中的师生体验着校园的和谐幸福与成就感,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传授知识、获得知识的神圣家园。学校的各项事业坚持以人为本,校园和谐主要体现在人的和谐。结 合学校的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人的工作,达到人的和谐。
2.和谐校园建设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和谐校园建设,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是在社会实践中对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诠释。和谐校园建设是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环境和背景下进行的,要利用校园环境宣 传科学发展观理论,让教师和学生把握好以人为本的核心和努力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 一切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学校始终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职责,做到学校和谐了,就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好行动体现。
三、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校园建设
1.和谐校园的特征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纽带,达到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以师生、学校发展为整体效应。当 前,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密切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和学校师生思想实际,找准工作着力点,以校园为载体,以文化 为内质,建设科学、民主、开放的和谐校园。科学发展观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学规律,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专业。和谐校园主 要体现为学校的民主意识,师生员工行使法律赋于的民主权利,民主是校园健康发展的根本。开放就是针对市场经济形势而言,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要跟上时代发 展,它要求师生关注社会发展、生活变革,反映科技进步,教学要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活力,开放是和谐校园之源泉。
2.学校工作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
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要和谐,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和谐校园,学校办学的根本问题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问 题,提供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向,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始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努力 做好人的工作;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保证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例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笔者所在学校 深刻体会到高职院校就是要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对部分专业教学实行“二加一”教学改革模式,为学生毕业就业奠定实习经验和岗位实践基础。学生入校前两年在 学校学习,最后一年走出学校、走向就业岗位,给予学生提前就业、适应社会的机会。通过对学院这部分专业学生进行就业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拿到毕业证就可及 时就业,大大缓解了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3.加强和谐校园建设
加强和谐校园建设,就是要使学校的校园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诚信与友爱,充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到处是动听的和谐之声,满眼是悦目赏心的和谐画 面。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校园的和谐包括丰富的文 化生活、浓厚的学术氛围、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园环境、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校园的和谐主要是要做到人、事、物、景、情各方面的协调 与和谐。要做到人的和谐,就是按科学发展观办事,做到以人为本;事处理得好,事业就健康发展;物是和谐的保障,校园和谐离不开软、硬件设施配置的和谐;景 的和谐,能使人感到愉悦,感知校园文化的底蕴;情是和谐的基础,而情的载体是人,所以,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还要归结到人。
总之,校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中重要的一部分,和谐校园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建设者和 创造者。因此,人人都要积极投入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来。学校和老师要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坚持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共同建设高尚、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使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兴旺发达
2.和谐科学发展观 篇二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和谐校园
指导, 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全面协调可持续, 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 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 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 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 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 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 人的和谐与否, 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校园中的人, 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三类人构成, 而其中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关键中的关键, 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基础。校园是否和谐, 首先就看这个学校班子是否和谐, 这是由领导班子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而要处理好干群关系, 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就应当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人际构建。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在党的十七大上, 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高校而言, 就是要我们深刻理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 以此构建和谐校园。
一、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干群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 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 是一切发展的基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也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组织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 在组织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认真研究人的成长规律, 把握人的本质特点和个性特征, 正确看待人才、公正评价人才、及时培养人才、合理利用人才。
对高校广大师生员工而言, 就是要尊重、引导和保护好广大党员、干部、人才的正当需求, 努力实现、维护和发展他们的合法利益,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使他们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和得到社会尊重的荣誉感。积极服务师生员工, 促进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人文关怀, 实行人性化服务, 努力想人才之所想, 急人才之所急, 帮人才之所需, 增强基层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
二、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机制体制
和谐校园构建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体制机制建设。体制机制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 因此, 要实现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建立良好的体制机制。高校要在遵循教育内在规律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 积极探索有利于高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内部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以及各方面工作体系的改革创新, 以人事分配制度和机构改革为抓手, 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理顺学校、机关、学院的职能关系。实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全面对各类人员设岗定级、定编分流, 进一步实施人员分类管理和分层考核办法;实施机构与管理模式改革, 精调整管理机构、直属业务单位、教学科研及议事机构, 优化机关职能, 提高管理效能;完善干部选拔、培养、任用和考核制度;完善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 激发基层组织学术活力, 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 使他们相互依从、相互协调、相互作用, 达到相互和谐的整体发展, 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 加大力度调整和改善专业结构, 做强优势专业, 做亮特色专业, 使结构更加合理, 学校教育能够满足各
◇种各类各层次的社会发展需求;要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李学校生命线和永恒主题。
林在发展中要实现体制机制的和谐, 还应坚持和完善
霖
以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重点的理论学习制度, 推动校院两级班子的建设, 使校院两级班子成为一个团结、和谐、民主、有力的集体。在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加强校内管理制度建设、扩大服务社会范围等方面, 呈现出思想统一、工作有力、团结和谐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统筹兼顾, 构建和谐教育事业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高地, 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 要构建和谐校园, 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还应统筹兼顾, 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高校要统筹三大功能与改革发展稳定, 进一步处理好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关系, 在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 加强学校科
学研究, 是学校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尤其要使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更好地衔接, 使科学研究高度关注地方和社会需求的热点问题和实用技术问题, 大力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促进三大功能平衡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 还要统筹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要坚持在师生员工根本利益保持一致的基础上, 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把最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要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环境。要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一个以人为本的的和谐校园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级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推进民主管理, 发挥教代会、工会的桥梁作用, 发挥共青团的教育作用, 统筹兼顾公平与效益, 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构建和谐校园的积极性, 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紧密结合高校实际,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统筹兼顾, 处理好影响学校和谐的各方面的矛盾和利益,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快学校的改革, 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邓红, 聂磊.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4月, 第29卷第4期.
[2]谭振康.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J]宜春学院学报, 2007年12月, 第29卷.
3.科学发展 和谐城乡 篇三
“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授予范围将扩大到地级和县级市
据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主办单位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消息,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将于5月9日至1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论坛主题为:科学发展·和谐城乡,旨在总结和推广城市森林建设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和谐城市建设。
本届论坛由国家林业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和经济日报社联合举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论坛设“市长和专家论坛”,来自国内外100多个城市的市长和各省(区、市)林业部门负责人及城市森林研究领域的专家将应邀出席。
关注森林组委会从2004年起先后在贵阳、沈阳和长沙举办了三届中国森林论坛,对加快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第二届论坛上,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明确了城市森林建设标准和发展方向,使城市森林建设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在第三届论坛上,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发布了《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申办办法》,明确了论坛的宗旨、组织机构和申办程序,为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深入持久地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评价指标》和《申办办法》的出台受到了广大市长们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响应。根据论坛精神,许多城市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申办办法》,加紧制定城市森林建设规划,加大对城市森林建设的投入,争创国家森林城市,争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2006年以来,湖南、四川、河南、内蒙古、广东等省(区)人民政府相继要求本省城市申办城市森林论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有的城市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写进了本届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中;有的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森林意识;有的城市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积极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面推进城市森林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和谐城市、和谐农村建设,国家林业局决定从今年起,把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范围扩大到地级和县级市。
4.和谐科学发展观 篇四
建设和谐新农村
----灌涨镇前楼村党支部“创业富村”事迹简介
灌涨镇前楼村位于灌涨镇东南8公里处,属丘陵地区。全村辖区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00人,党员48人。2009年,村党支部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开拓创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快经济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2009年村固定资产达到7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40%;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比上年增长6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0元,实现两位数增长。2004年以来,村党支部被县镇命名为“五好”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其主要事迹有:
一、加强班子建设,打造一流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村党支部一班子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当好表率,成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坚持用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利用村党校,坚持对党员干部进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经常性的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了执政水平。全村“双强”型党员干部比例达到80%以上,权重对党员干部满意率达到98%以上。二是坚持开展“双日”活动,重大事项严格按照“4+2”工作法进行民主决策,赢得了权重的好评和拥戴。如再烟叶大方落实上,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到村组农户,宣传大方大户种烟的好处,带动了权重发展这一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烟叶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成为河南省现代烟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009年全村烟叶产量超过50万斤,实现产值400多万元,贡献税收80多万元。三是加强廉政建设,带出一支廉洁队伍。村党支部坚持做到不公款吃喝,不接受群众遗赠,清正廉洁,务实为民,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以年来,党员干部没有一例违法违纪行为,群众满意地称村党支部是老板姓的主心骨、领头雁。
二、培育烟叶产业,发展特色经济
前楼村地处岗坡丘陵地区,适宜发展烟叶生产。为了发展烟叶这一特色产业,支部、村委一班子人向上争取项目,改善生产条件,培育烟叶产业,实现了产值400多万元,税收80万元。一是科学规划。党支部一班子人经常深入村组农户,和广大群众一道,科学规划大方,连片种植。2009年,全村烟叶全部大方种植,亩均产值效益位居全县、全镇前列,成为全县全市全省规化种植烟叶先进村。二是认真组织实施烟水配套项目,提高了烟叶种植水平。全年向上争取土地治理项目、烟水配套项目资金200多万元,打深水井28眼,修塘坝1座,硬化水泥生产路3500多米,新修烟叶密集型炕房32座,进一步完善烘烤中心配套建设,主推了这一产业的迅猛发展。三是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烟水平。全年共组织烟叶技术培训6场次,受训农民达到1000多人次,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时刻关注民生,多半实事好事
前楼村地处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广大群众对支部村委寄予希望,村党支部时时刻刻关注着民生,想着群众的所思所盼。一是想方设法,争取外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陈书法是前楼村的一个农民企业家,村党支部经常与陈书法沟通联络,争取他的支持,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2009年,陈书法无偿向前楼村投资50万元完善学校建设,受到了家乡人民的好评。二是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今年以来,共筹集5万余元,为村小学、幼儿园又添置了电脑10台登教学器材,进一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深得广大师生和群众的好评。三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建设舒适宜居的优美环境。围村造林、沿路栽树,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全年共投入1万余元,新栽补植补造各类树木1500多株,绿化美化了群众居住环境。已经筹资6万多元,建设农民文化广场。目前这一工作正在规划实施中。
四、加强治安防范,构建和谐社会
5.和谐科学发展观 篇五
认真开展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大讨论活动
为贯彻落实好市委二届二次全会和区委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我局积极响应区委号召,把开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在全局范围迅速掀起了大讨论活动的高潮。
一是高度重视,组织领导到位。接到通知后,我局迅速 成立了以局党总支书记、局长马怀谦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 责大讨论活动组织实施,形成了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 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二是认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为确保活动不走过场,我局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大讨论要达到的目的、采取的方法、落实的步骤和具体的要求,并对开展大讨论活动的具体任务进行了安排。
三是方法灵活,学习效果明显。通过会议动员、集中培训、系列专题讲座、中心组学习、案例研讨和个人自学等形式,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群‛教育相关学习资料等内容进行了学习,进一步树牢了全局干部职工开展大讨论活动的思想意识。
6.和谐科学发展观 篇六
构建和谐新教育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
根据上级安排部署,斗门街道中心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就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坚持以提高认识、改进工作为目的,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立足本职、献身教育”这个主题,学理论,转观念,查问题,找原因,不断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1、统一认识,周密安排。
根据区教育局和斗门街道党工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意见,中心校专门召开各校校长会,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有关文件;成立以党总支书记、中心校校长陈佰让同志为组长,工会主席赵西峰同志为副组长,各校校长为成员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方案;要求各校召开动员大会,使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切实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中心校领导小组要求各校充分利用广播、条幅和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截至现在,订制横幅13条;书写标语78条;办黑板报36面;办学习专栏15面;斗门中学还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学习活动6次。一系列
位对学校支持不够;第二从内因看,学校几任领导对科学发展教育认识不足,疏于管理,缺乏办好学校的决心和勇气,师资条件差,教学平平,质量不高……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学校领导班子找出了问题症结,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制定出新常小学五年发展规划和学期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纷纷表示,他们将脚踏实地,扎实工作,用最短的时间重塑新常小学的形象,改变新常小学的后进面貌,以优异的教学成绩回报社会,回报村民。
三、分析检查,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创新型学校。
在学习宣传、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第二阶段我们重点抓好分析检查工作,为办好创新型学校奠定基础。
1、确定分析检查学校,以点带面。根据街道学校实际,中心校决定把镐京初中、张村小学作为分析检查的重点,以此带动其他学校开展工作。中心校领导及小组成员深入以上两校,参加该校组织的分析调研活动,认真听取了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成员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上的讨论和发言,并对同志们提出的问题作了解答。在此基础上,我们召开了中小学领导会议,通报了以上两校的具体做法,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带动并促进其余学校的学习活动,起到了示范和引玉的作用。
7.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篇七
着眼新高度,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求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必须着眼于以下三个高度, 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其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理解和把握这个新高度要从以下三个“新”着眼。其一是新成就。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 使我国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2052美元, 经济总量超过了法国和英国, 跃升到世界第四位。经济的发展, 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其二是新形势。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那样:“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世纪新阶段, 人民群众有着新的期待。其三是新期待。当前, 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期望更高, 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更强, 要求推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呼声更高。在新世纪新阶段,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就是要全面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需要。
在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上达到一个新高度。一方面, 我们要尽快把思想认识提高到“6·25”讲话上来, 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 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深刻认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进一步把握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 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 我们又要脚踏实地, 贯彻落实, 主动用讲话精神指导实践,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科学实施。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开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把握新方位, 深刻认识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实现条件
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必须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 找准经济社会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 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新方位。全面分析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因素, 深刻认识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深刻认识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历史条件。翻开历史的长卷, 我们可以看到, 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业绩, 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这是黑格尔对世界历史上各文明古国进行了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自豪和骄傲的方面。在16、17世纪以前,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写道:“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 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 就是到l5世纪, 也还远远超过欧洲。”据他统计, 从打通丝绸之路到18世纪, 中国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的重大发明创造就有30多项。我国的四大发明, 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特别是对欧洲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始终是推进中华50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柱。所以,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发展史是我们顺利推进科学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的历史之根和现实依托。
深刻认识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现实条件。第一, 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是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政治保证。安定的社会局面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无论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党的领导, 可以说当前我国各项政治制度的运行与过去相比都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依法治国深入人心、人民当家作主意识增强等, 这些都为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第二, 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发展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更是为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第三, 我国进入经济发展黄金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是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社会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加快发展, 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 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 更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旺盛期。第四,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为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了动力源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为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了动力源泉。
探索新思路, 不断增强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开展各项工作的追求目标和工作中心, 我们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要求, 把握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期待, 认真学习、深入贯彻, 不断增强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加强教育, 尽快形成最大社会共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推进科学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 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 打牢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
一要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不动摇。二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 武装党员, 教育群众, 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行之有效的手段, 让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深入人心, 使科学发展观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所实践, 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 凝聚力量。
加强领导, 形成新的发展自觉。一是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 创新发展理念。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 统筹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努力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二是把推进科学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的考核体系, 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科学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进程中不断取得新成绩。三是自觉形成推进科学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新格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尽快形成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政府部门分工负责、依法管理, 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广泛参与新格局, 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实现新的突破。
8.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 篇八
摘要:一所学校,只有和谐发展,才能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构建和谐校园,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优良的校风。以改革促和谐,以稳定保和谐。
关键词:发展观 和谐 以人为本 校风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65-01
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提出了“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同心同德,奋力开拓”。 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一所学校,只有和谐才能发展,也只有和谐才能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构和谐校园呢?
1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校长是关键。校长要有高尚的情操,光明磊落,以德服人,要相信学校里的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是为了搞好教育工作而来学校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为了搞好自己的学习而来学校读书的。校长和老师之间、校长和学生之间和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领导的亲和力在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起到示范和凝聚的作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育人使命的需要,是建设文明校园的需要,也是完善人格的要求,教师主人翁意识增强,就能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在班集体中,所有成员都应该进行直接交往。要弘扬人文智慧,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尊重人格,注重人格,注重心灵的共鸣。师生以尊重关心为前提,体现以“关爱、宽容、和谐、共生”为宗旨的人文素质特征,着力从人心、人格、人性、人生的四个方面推动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共同提高。通过创设的情境和教育机智,大力弘扬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优良的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学会关心”,达到“管理与自律的和谐”。几乎所有教育活动都是以人际交往的形式进行的,学校越是追求教育效果,学校的人际关系也就越加丰富多彩,有领导的示范作用,群众对组织,对领导就会多讲一点服从,多看一点大局,多做一点贡献,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点尊重、多一点爱心,个人对自己也会多一点自律,多一点修养,何愁校园不和谐?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引导相信“学会学习”,达到“施教与求知的和谐”。
2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给学生以关爱、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和年级。建构和谐课堂,要充分调动教师的情感和课本的人文因素去感染学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尊重是和谐课堂的核心,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尊重,才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有了尊重,才有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才有沟通、合作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教师的敬,保证教学成功。教师要从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组织者,要看到学生思想品质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学校要加强生活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生存素质,拓宽劳动教育内涵,加强加大科技含量,传授科技知识,训练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会欣赏并享受美好的生活,达到“生活与生存的和谐”。 学生学习,重点是研究学法,改进教法,精讲精练,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感官同时使用,激发兴趣,引导思维,探究问题,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引导相信“学会学习”,达到“施教与求知的和谐”。
应该指出的是,“以人为本”绝不是“随人所欲”,我们也绝不能用“以人为本”作为不服从管理,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借口,而是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行之有效的制度一定要严格执行,并辅之以保证措施,这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缺失的一环,也是“人本”管理的前提和保证。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良校风
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校园环境的核心是“校风“。校风是学校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整合而形成比较稳定的观念系统、信仰系统、目标系统等。学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还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教学教研水平以及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的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学校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学校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依法办学,依法治校
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改进治校方式,做到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学校要坚持对师生进行的法制学习和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规范办学,提高学校的社会满意度和公信力。依法治校,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广大师生要做依法治校的模范,要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既要使全体师生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要懂得如何利用合法权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9.和谐科学发展观 篇九
**镇地域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下辖37个村,农户8958户,人口29000余人,共有企业75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8家,省级集团4家。去年以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快发展、协调发展”为主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接轨大都市、建设新**”这一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建框架、铸精品、创环境”三大策略,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18.82亿元,同比增长19.28%;工业产值54.8亿元,[本文出自月亮船 教育资源网-http://]同比增长22.06%;农业产值2.11亿元,同比增长24.7%;三产增加值7.51亿元,同比增长19.14%;引进内资1.03亿元,实到外资412万美元;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7.22亿元;自营出口2899万美元,完成市政府指标132%;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亿元,同比增长53%。近年来,我镇先后荣获文明乡镇、体育强镇、标志性教育强镇等荣誉称号,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千强镇”、省“百强镇”和杭州市“十强镇街”行列。现将我们的做法向领导和同志们汇报如下:
一、深化“工业立镇”,努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面对宏观调控和要素制约的双重压力,我镇坚持“工业立镇”战略,科学应对、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化挑战为机遇,化困难为力量,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落实四大措施,激发内在活力,促进了**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一)及时转变工作重心。针对宏观调控后工业功能区进展缓慢的现实和集镇周边发展较快、而西北山区发展缓慢的现状,我们及时调整策略,转变工作重心,由集中抓工业功能区转向分散抓块状经济,着力培育西北部山区的“五大基地”,即弹簧基地、蚕桑基地、锅炉部件基地、毛笔基地和农业观光基地,较好地实现了320国道集聚带、工业功能区和西北区块五大基地“七柱擎天”的经济框架格局。
(二)努力破解要素制约。努力突破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的制约,加强用地指标管理,全面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充分挖掘一切可用之地。通过收购、置换等市场化运作方式,使一切闲置土地物尽其用。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力度,采取向山坡要地等措施,努力拓展用地空间。
(三)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工业功能区基建力度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承载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去年共投入基础建设资金1643万元,累计投入基建资金7200万元,基本完善了供水、供电、通信、路灯、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城镇骨架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金桥北路为中心的三纵二横一环的交通格局。功能区共引进企业40家,其中外资企业6家;已建成投产12家,正在动建33家,2005年功能区共实现产值30亿元。
(四)切实抓好扶优扶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突出“关键中的少数”,做大企业,做强产业,做精行业。做大毛笔这一特色文化产品,扶持企业扩大再生产;做强机械产业,积极为三普机械、金火机床、恒立机械、宏世电器等企业创造条件,促使企业发展壮大;做精弹簧行业,建立了弹簧科技孵化器,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竭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主导作用,着力培育橡胶、通讯、轻纺、化工、机械五大支柱产业。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依托已有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引导企业做行业尖兵,努力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行业分工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统揽“三农” 工作,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建设步伐。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大“三农”工作力度,不断加快集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一)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抓住实施“百千”工程这一有利契机,大力开展了“空心村”整治,完善村镇规划,加快农村道路、饮用水库、改水改厕、文娱健身等设施建设,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了彻底改善。按照三年完成整治任务的要求,去年完成1个示范村、1个重点村和8个一般整治村建设任务,其中唐家坞通过杭州市和浙江省验收,成为省级示范村。深入开展农村“双建设、双整治”工程,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巩固“卫生村”创建成果,不断完善卫生保洁体系建设。加大对贫困村的结对扶持力度,缩小贫富差距。扎实推进村级办公楼建设改造,村级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不断加大“文明村”、“生态村”、“园林村”、“广播村”的创建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扶持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加快农业生态园区、杭州蚕种基地、优质茶基地、香榧基地的建设步伐,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效益农业健康发展。建立了面积300亩的香榧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效益显现,被评为浙江省十大花卉苗木乡镇;新建杭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富阳市级1家;创建国家部级无公害茶叶基地1个,省级和杭州市级农业示范园区各1个。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扎实推进,“银鱼戏水”茶叶通过农业部认证,“东吴坊”豆浆获省农博会银奖。
(三)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加大农村劳动转移力度,积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就业安置。积极探索征地补偿与农村养老保险办法,保障广大农民失地不失业、减地不减收。农民增收明显,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达到10228元,同比增长10%。
(四)加快集镇建设步伐。我镇的新集镇建设起步较迟,论规模比不上新登、大源,论历史也比不上富春、龙门,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亮点,我们的发展空间比较大,可塑性强,所以,在集镇建设上我们重点突出一个“精”字,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地建设“精品集镇”。按照“东延、南联、西扩、北接,两点布局、带动发展”的战略布局,努力经营新型集镇。几年来,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亿元,集镇面貌日新月异。**西路商贸一条街建设扎实推进,金宇房产项目一期建设完工;**村村委大楼动建;360间商贸安置房完成前期建设工作;顺利完成**江整治一期工程,启动二期建设。大力实施了集镇“绿化、洁化、美化、亮化”工程,改造农产品交易市场,集镇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
三、打造“平安**”,全力构建和谐社会格局。
经济要发展,稳定是基础。我镇在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以“发展决定一切,创新重于一切,稳定压倒一切,为民高于一切”为工作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协力推进的原则,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了治安的好转和社会的稳定。
(一)落实一个载体。以组建综治工作中心为载体,大力加强综治规范化建设。按照“主体不变、分工负责、联合运作、方便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要求,建立了由综治办牵头,集司法所、信访办、警务室为一体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工作中心建立联防、联勤、联调工作机制,按照信息联网、部门联手、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原则,统一开展工作。
(二)创新两种机制。一是创新“四前”工作机制,开展“一月一排查一解决”工作。镇政府实行一月一排查制度,对各种不安定因素和社会矛盾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二是创新平安保障机制,构筑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在人防方面,已累计投入50万元组建专职巡守队,并以每年20万元的标准用于日常运作。2005年,镇巡守队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分子80余名,刑拘20余名,挽回与避免经济损失20余万元。在物防方面,投资13万元在主要道口设置12只治安岗亭,每只岗亭配备2名巡守队员,形成了动静结合、点线相联的巡守网络。在技防方面,投入30万元,建成了以110区域报警系统为主的技术防范网络。
(三)狠抓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四五”普法与法制宣传,推进依法治理。二是加强严打工作,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三是加强重点人口和外来人口管理,防止违法犯罪。同时,切实抓好信访和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和市长电话,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重大事故发生,2005年实现安全事故“零增长”,先后获得了富阳市“平安乡镇”、杭州市综治示范单位和浙江省综治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四、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物质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力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我们全面贯彻科教兴镇战略,积极实施教育布局调整,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顺利完成中学“二并一”工程和小学“六并一”工程。通过省“东海明珠工程”和杭州市体育强镇验收,文化设施日益完善。不断健全保障体系,低保救助达到396人,特困户住房救助11户,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6.7%,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91.5%。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新增就业岗位671个。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生态镇”建设顺利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首创了党员发展“凡入必考”制度;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开展,第三批先进性教育试点成效显著,“**经验”得到推广;积极开展“先锋工程”,村级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杭州市、富阳市“三心工程”现场会先后在我镇召开,非公党建活力进一步增强;村两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新一届村支两委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
10.和谐科学发展观 篇十
各位主任、各位代表:
我叫张玉玲,是云门山街道瓜市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青州市人大代表。今天市人大常委会举行“关注民生促和谐,为青州发展作贡献”主题活动动员会议,我作为一名来自城区基层的人大代表作表态发言,感到十分荣幸,我发言的题目是科学发展、成果共享、关注民生、构建和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强化代表意识,积极投身主题活动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人大代表为了人民。我作为一名基层社区的代表、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天天与广大居民生产生活在一起,更需要时时牢记代表职责,积极履行代表职务,为选民代言,为选民办实事好事。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这项主题活动,为我们人大代表更好的履职为民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活动中,我一定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代表意识,按照活动方案要求,少说多干,狠抓落实,带头参与各项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人大代表是活动主体的要求。
二、加快科学发展,让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
实现富民强居、让社区居民生活得更体面、更幸福,既是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参与主题活动的根本目标,也是今后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活动中,我将围绕这一目标,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副食品批发商场和开发区工业项目两大经济支柱,积极作为,实现率先发展。2010年,社区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38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11800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已形成了一整套以关心群众、关注民生为主题的福利发放制度,今后将进一步做实做好。一是每一个社区居民每季度按时发放50斤面粉,10斤大米,5斤食用油,2斤肉馅。二是继续落实好利用集体拆迁补偿,对被拆迁社区居民实行基本生活养老保障,保证社区55岁以上的居民每人每月都会领到115元—185元的基本生活养老保障金。三是始终如一的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对困难家庭进行及时救助,帮助他们共度难关,真正让群众享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
三、为民办事,始终做选区群众的知心人 深入群众、工作透明、民主公开、接受监督,是我当选社区党支部书记以来坚持的执政理念。在这次主题活动中,仍将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刻绷紧廉洁、勤政、务实、为民这根弦,把我个人及社区两委的每一项工作放在群众监督下,认真做好党务、居务、财务公开,一切公开透明,一切让群众明白。结合推进代表进社区活动,继续实行公开监督询问制度,认真接待居民对党务、居务、财务公开中疑难问题的咨询,向他们解释、沟通,以此推进和谐居民关系的巩固。扎实开展文明新风进社区活动,带头并组织选民开展好互帮互助、扶危济困等活动,对需要帮助的选民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真正为民办实事好事。继续严以律己,坚决杜绝社区建设工程以及场地厂房租赁中的人情关系,切实维护发展好集体利益,确保集体经济收入,为全体居民民生改善提供物质保障。
各位主任、各位代表,在今后的主题活动中,我一定尽职尽责,真正为民办事,正确履行自己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做广大选民的知心朋友,努力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11.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村居 篇十一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倒十星”管理法社区管理
0 引言
早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加强“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社区保障”、“城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对城乡社区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政策的制订与落实,使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加快,城乡发展迅速进入大调整时期,期间各种矛盾冲突也呈多发趋势,因此,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成为对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对下是社会问题,对上是政治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意义十分重大。威海市原王家钦村创新管理法——“倒十星”管理法为破解村、居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 当前村居管理的突出问题
当前村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考量基层组织和村(居)民,可以概括为“软”、“散”无序。这种无序状态表明,当前村居管理上除了物力与人力资本,更需要社会资本,即城乡社区民众的长期合作能力,也叫社区凝聚力,这是当前村居最短缺的公共产品。社区凝聚力的缺乏,直接导致社会凝聚力的缺乏,将使广大村(居)民难以团结在党的周围,将使党的决策意图难以转化为广大村(居)民的实际行动。分析社区凝聚力丧失的原因,从村居组织层面说,主要在于其失去了曾经拥有的行政权力资源,这一资源已随着村居的官治改自治而一去不返,基层组织没有唤鸡的米,说话自然不灵;从村(居)民层面说,主要原因在于个人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替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解决村居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体制机制,其中必须考虑三个关键因素,一是村居集体必须具有良好的合作收益;二是村居社区必须具有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舆论和价值系统;三是将合作收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一套考核奖惩指标体系。在此,推出威海市高技区怡园街道办事处中盛园社区(原王家钦村,下用此名)居委会的“倒十星”管理实践。
2 王家钦村的“倒十星”管理实践
多年来,王家钦村党支部始终把加强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促进村级规范化管理,作为两委的重要工作来抓。早在2001年,该村就在“十星级文明家庭”评比方法的基础上,推出了“倒十星”村务管理法。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办法不仅使干群关系、社会治安、村风民风等焕然一新,在诸如旧村改造等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实施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倒十星”村务管理办法产生的背景。1997年,王家钦村开始进行了“十星级文明家庭”评比活动,运行几年下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2001年,村两委对如何加强村务管理进行了专题走访和调研,发现这一管理机制本身不合理。一是评比标准过于笼统;二是村民缺少发言权,威信力差;三是评比结果缺乏经济性制约,缺乏约束力;四是门前挂牌方式负面效应大,难以调动积极性。经过分析总结,村两委多次调研,村民“三读通过”,最终探索出了“倒十星”村务管理法。
2.2 “倒十星”管理法的基本内容。“倒十星”管理法以“人之初,性本善”为指导思想,首先确定每户都是十星级文明家庭,每户的十颗星都挂在村务公开栏上,并与村民的福利待遇挂钩,如果有违反星级管理标准的,就要摘掉相应的星并扣减相应的福利待遇。
一是改革行为规范确认机制,破两委专治为村民民主自治。该村专门聘请了法律顾问,对十星级文明家庭评比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然后印发到每位村民反复征求意见,再由村民代表会议“三读通过”,新评比标准实际成为要求大家人人遵守的“村规民约”。一旦被摘了星,就要受到通报批评、经济处罚,其中经济处罚实行家庭连带责任制,即一人犯错要扣掉其家庭全年劳保收入的一成;只有做了有受益人、证明人签字的好事,居委会才能允许“立功复星”。这些行为规范由老百姓自己制定,实现了基层组织和集体成员权利与义务的标准化,避免了矛盾冲突。二是创新违规行为确认机制,改“评星”为“摘星”。原来的评选“十星级文明家庭”活动,实质上是先把村民作为“有问题”村民来看待,是不是十星级文明家庭,要在年底由村委评选决定。“倒十星”管理法是把每一户村民都看作是最优秀的、平等的十星级文明户,只有当家庭成员违反了相关的文明家庭标准,才摘掉相应的一颗星。被摘星的村民还有2项补救措施。三是改革公开机制,从分散公开到集中公开。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再好的措施方法也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永远焕发活力。2001年推行“倒十星”管理法以来,王家钦村村务管理有了新起色;但两委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一机制。其一,调整奖惩标准。其二,强化自我监督。其三,建设凝心工程。
2.3 “倒十星”管理法的效果。“倒十星”村务管理法实施后,该村村民的素质显著提高,村“两委”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村风民风明显改善,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旧村改造圆满完成。二是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三是村(居)民成功转为市民。
3 “倒十星”管理在新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村改居”后的王家钦村从400多户的村成长为6大楼群、6000多户、近20000人的大型社区,虽然整个新社区拟被命名为“安馨苑”小区,但由于外来买房的多、暂住人口多,其实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区”,想要“安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时,居两委又用上了“倒十星”管理这一“法宝”。
3.1 大社区意识,促进新社区建设。为了让“安馨苑”小区成为名符其实的和谐、现代一流社区,居两委统一认识,树立大社区意识,及时提出共建新社区的理念:不排上下级、不论所有制、不分原户籍、共建安馨园、大家都受益。社区服务方面,引入“倒十星”管理法,真正做到“人民社区人民建,人民社区人民管”;社区环境方面,采取公办、民办公助,企民联办,企业和民众联办等方法;社区文化方面,通过图书馆、老年大学、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设置,配合以定期举办的纳凉晚会、以及与电视台共同举办 “法律知识大赛”等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素质,树立大社区意识;社区稳定方面,设立六位小区长;小区下面五户为一个管理小组,设小组长,层层负责,保证了对社会环境的良好管控能力。同时,该村建有七人组成的社会治安巡逻队;居民自治方面,居民委员会组织健全,主动接受社区党委领导及时受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居民对居委会组织的活动参与率达九成以上;党的领导方面,实践表明,要保证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社区党的领导必须要健全,要有党组织,并认真地开展活动。
3.2 “倒十星”管理法健全社区管理系统。具体实施三步走:第一步是发动新老居民一起创建文明楼栋。第二步是管“小”考“大”,建立整体效益。把全居划分成六个居民小区,分别管理大约200到300户不等,每个小区由小区长、党小组长、物业经理、业委会主任和公安干警等八个方面组成“小管委”,联合开展工作。第三步是通过“小管委”逐家逐户摸底调查,建立详尽的居民档案,实施针对性管理。
3.3 “倒十星”品牌效应凸现,保和谐促发展。王家钦村实行“倒十星”管理法,保证旧村改造、“村改居”、社区管理以及其它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成功经验,已成为一个“管理品牌”。
4 基本经验和建议
王家钦村的实践证明,一盘散沙的村居重新组织起来的重要保证,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村民自治管理的法治化”。村民自治管理法治化的基本方向,是由“两委决策—村(居)民被动接受”的“自上而下”型向“民主表达需求意愿—两委集中决策”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协调型决策机制转变,这种转变靠三条。一靠民主法制建设。二靠组织化程度提高。三靠需求表达机制健全。
12.和谐科学发展观 篇十二
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和经济组织, 其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每一个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和现实问题。
1 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企业和谐的关系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而企业和谐, 首先就要发展。这是因为:第一, 只有经济的发展, 才能为企业的和谐与安定有序提供物质前提。第二, 企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归根到底只能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认识, 似乎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 要讲效率就要牺牲公平, 而讲公平就要否定效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 效率不仅包括经济效率还包括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 相应的公平也是经济公平、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统一。和谐企业的建设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而是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保证企业和谐。
2 科学认识电力企业面对的形势, 增强发展的紧迫感
在当今电力企业面临着严峻考验中,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电力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种种矛盾集中地表现出来了,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传统的行业优势和市场优势面对新的挑战。
我国将继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力度, 电价调整使高耗能产业抵御市场变化的能力进一步降低。高耗能市场持续低迷, 使今后的电力市场形势复杂多变, 存在着大起大落的风险。
2.2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职工整体素质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由于历史原因, 职工整体素质偏低成为影响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滞障。在社会高速发展, 竞争日趋激烈, 人才日益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砝码, 引进高水平人才或者通过专业培训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尤为重要。
2.3 外部环境的飞速发展与企业内部机制不畅之间的矛盾。
目前, 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 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 政府正在大力解决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就电力企业而言, 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积极协调各方, 统筹运作, 合理布局, 确立“合理增加总量和着力调整结构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电力市场的需求, 坚持发电装机容量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电力建设周期相适应, 电源规划选点与国家电网发展规划相协调, 与目标网架相适应。以增量优化存量结构, 以存量带动增量发展。
3 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经营发展环境
要解决以上矛盾, 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积极构建和谐企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3.1 抓管理, 实现企业内部和谐
首先, 要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以建设“四好班子”为契机, 加强学习, 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坚强领导集体。各级领导都要更新发展观念, 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企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 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按客观规律办事。
其次, 要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 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职工队伍。进一步提高企业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发挥整体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运用党内监督、职工民主监督和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手段, 加强对涉及企业人、财、物等重点岗位、关键部门、重要环节的监督, 实现依法治企与民主管理的协调发展。
3.2 促发展, 实现生产管理和经营机制和谐
电力企业以提供安全可靠的电能保障为发展基础, 经营好电网, 是电力企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因此, 必须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督保证体系, 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超前管理;其次要加强电力企业资源整合, 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三是要规范资金运作方式, 降低财务费用, 严格控制成本;四是加强节能管理, 降低线损;五是要抓好用电营销工作, 努力开拓电力市场。
3.3 抓队伍, 实现企业职工发展和谐
人是和谐企业的主体, 人的高素质是构成和谐企业的重要因素, 所以在工作实践中, 企业一定要把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去抓。
一是要注重提高职工队伍的道德素质。要在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企业、当前和长远、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同时, 把培养广大职工健全的人格,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为道德教育的首要课题, 通过教育, 使职工能够把自己真正融入到企业之中、融入到集体之中, 并形成快乐地工作和生活的融洽氛围。
二是要注重提高职工队伍的科技素质, 强化对职工的技能培训。对电力企业而言, 最有效地培训方式是岗位培训, 它可以针对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和技术特点而设计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的培训。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理所当然地包含着“发展”的理念。电力企业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肩负着“服务社会和谐、促进行业和谐、建设和谐企业”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 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我们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只有坚持走发展之路, 才能进一步巩固企业的综合实力,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 坚持科学发展观, 必将促进我国电力企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冷溶.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
[2]魏礼群.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报告[M].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12.
[3]李鹏.电力要先行//李鹏电力日记[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6.
13.和谐科学发展观 篇十三
和谐税收
演讲稿四:诚信为民 和谐税收
每次当我看到一身身湛蓝色的税服在大街小巷上忙碌的身影,看到他们头顶着庄严的国徽,无私奉献,为国聚财的时候,同作为一名共和国税务人的我,内心的就会涌现出无比的自豪和骄傲。税收,国之命脉啊!没有税收,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税收,就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没有税收,更没有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我
们明白这一切都是与税收密不可分的,但我们是否考虑过税收的关键究竟是什么?是的,这就是诚信征纳,而关键的关键正是诚信。但是遗憾的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为追求眼前利益,为满足个人欲望,缺乏诚信已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的事情。从假烟假酒假名牌,到周正龙虎照的横空出世,弥天大谎;从求职升迁中假文凭假学历,到足球“黑哨”吹痛吹碎了亿万球迷们的心;从少数政府部门朝令夕改,监管缺失,到全国奶制品企业深陷 “三聚氰胺门”的悲哀。“民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政无信不威,国无信不强”。失去诚信,人们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失去了坚强有力的支持,更可怕的是也失去了人格和尊严。
诚信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诚信”呢?顾名思义,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有着多么举足轻重的作用。曾几何时,商鞅语重心长的告诉秦王诚信揽人的道理,于是有了城门立信的故事;又曾几何时,周朝的周幽王面对冷若冰霜的妃子,竟然开起了烽火戏诸侯的玩笑。于是,假作真来,真亦假,在烽火的燃烧中,在妃子的灿然一笑中,在诚信的悲叹中,一个国家灭亡了。王者体信而万国以安,得诚信者得天下,这是多么深刻的道理啊!
税务部门代表国家履行着为国聚财的重要职能。作为共和国的税务人,诚实守信、节身自律显得更加重要。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的优秀税务人。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武汉市汉阳区局普通干部刘丰收,一身正气、英勇无畏、淡泊名利;全国三八红旗手襄樊市国税局稽查局普通干部任百鸣,敬业爱岗、开拓进取,巾帼不让须眉;荆州市国税局街河市分局税收管理员杨松,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直至热血铸英魂。他们用诚信和智慧为税收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无数个厂矿企业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无数个深山密林刻下了他们匆匆的足迹,无数个寒冬酷暑见证了他们的忠诚。他们以诚为上,以信为本,用诚信追求人生的辉煌,用诚信塑造了优秀的税官形象。他们,就是诚信为民的楷
模!
诚信要求广大公民和企业诚信纳税。“税赋不丰,何以兴国;国家不兴,焉能富民”,这正是诚信纳税的意义之所在。每年我局都要反复遴选、层层评审,评出上一年度全省国税“双十强”和“百佳”纳税人。他们是广大纳税人中的龙头群体,他们年纳税总额占据了全省国税收入总量的半壁江山;他们中既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有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还有个体工商户;他们的诚信纳税为全省的纳税人树立了典范。
诚信,同样要求我们国税机关诚信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要求,做到诚信为民,和谐税收,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我们时刻不忘我们的权利是人民所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我们想纳税人之所想,急纳税人之所急,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纳税环境,是我们维护广大纳税人利益的最实际行动。那种“门难进,脸难
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已被摈弃。
按照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要求,做到诚信为民,和谐税收,就是要取信于民。我们严格执行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坚决贯彻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我们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规范市场秩序;我们构建了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营造了“诚信纳税光荣,偷税骗税可耻”的氛围。近年来,在全省范围举办的各行业的行风评议活动中,作为执法部门,我们连续取得了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这是广大纳税人对我们最真切的肯定和最实际的信任。
按照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要求,做到诚信为民,和谐税收,就是要“打铁必须自身硬”。当你看到我们税务干部上矿山、下企业,经常爬山涉水走街串巷的时候;当你来到我们办税大厅,看到同志们总是笑脸相迎任劳任怨的时候;当你看到税务干部为了履行职责,明知是得罪亲朋好友也要坚持原则甚至牺牲生命的时候,你会和我一样,从心
底里为他们赞美,被他们感动。是的,这就是我们的队伍,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我们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献”为主要学习内容,在全系统形成了奋发向上的良好风尚;我们常常思考:人要如何做,权应如何用,法该如何执。
14.用和谐诠释农村社区建设科学发展 篇十四
汇川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始终把扩大基层民主、改善农村环境、繁荣农村文化作为出发点,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以“和谐”诠释社区建设成效,增强农村社区建设活力,推动社区科学发展。
民主政治建设保和谐。从加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完善民主选举、民主议事、公开办事程序入手,进一步健全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一是切实保障群众的选举权。凡是涉及“两委班子”换届或增补班子成员,都由村民或村民代表和全体党员共同投票选举,让村民和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落实。二是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凡是涉及村里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与村民利益相关的实际问题、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全部进行公开,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每一步都规范运作,环节一个不少。三是切实保障群众的决策权。凡是涉及村集体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资产处置以及兴办公益事业等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都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切实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做到各项决策群众定。四是切实保障群众的参与权。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制度,通过民主推选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有效监督村务和财务,确保集体资金真正用于为民办实事、谋福利上。五是切实保障群众的监督权。积极推行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建立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制度和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对村民委员会应公开而未公开,或已公开但不详细、不清晰的村务以及其他要了解的问题,向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小组提出,由村支两委成员当场或限期答复。
基础设施建设助和谐。紧紧围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目标要求,结合“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和黔北民居建设,着力抓好农村社区规划,积极推行“四有五通三改三建”工程。一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通村通组公路、人畜饮水工程、通电等基础设施建设。08年统计表明,全区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完成通村公路315公里、硬化通组公路220公里、修建连户路582.3公里、安装自来水21273户、电话17363户、广播电视23602户、改造电路27088户、改厕10682间、解决农村4.1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二是以改善农村群众居住环境为切入点,加快农村危房改造。采取上级发改、民政资金和区级财政自筹,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对全区1000多户危房进行了改造维修。在董公寺金星村、高坪镇鸣庄村、泗渡镇双仙村、板桥镇娄山关村,结合黔北民居建设风格,连片打造了“黔北民居”示范带。三是以“清洁绿色家园”为主题,大力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认真开展农村改水、改厕、改灶等工作,对周边卫生环境进行整治,修建村民休闲、娱乐、健身场所,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近年来,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建沼气池473012口、硬化院坝210105平方米、修建花池19541米、建护栏18333米、清排污沟20685米、新增路灯813盏、建垃圾箱2315个,覆盖农户5千多户、2万多人受益;四是加强农村社区办公阵地建设。组织本级和争取上级经费485万余元,对全区56个农村社区办公阵地进行规范化建设,确保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用房不少于300平方米;五是建立农村社区长效投入机制。现每年都要投入农村社区建设创建专项经费50万元,重点用于农村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和谐科学发展观】推荐阅读:
科学发展提高和谐创新12-01
践行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新教育07-28
凝心聚力保安全 科学发展促和谐07-05
论文打造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科学和谐的发展10-16
以发展和谐文化推动和谐阿坝建设07-10
环境和谐发展07-31
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10-01
创建和谐企业 推动企业发展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