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论文(精选15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论文 篇一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社会向信息化方向的发展,使当今文盲不再只是目不识丁的人,还包括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我们今天与其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这也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自学,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通过独立阅读教材进行感知和思考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过程。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动脑、动手、动情,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和本领。
近年来,笔者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六步自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自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明确目标
教师根据“大纲”和教材“学习重点、难点”的要求,拟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实行“定向”,让学生对本课学习重点、难点心中有数,在教学中与教师达到“共鸣”。
2、提示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在指导学法中一般是要求学生按“四自”法进行自学。
①“自读”即阅读教材内容,对重点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进行圈点批画,明确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找出注意点;
②“自参”即参阅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物理规律和定理等解决基本问题;
③“自思”即思考学习重点和教材后边的问题、小实验、练习题,发现疑难、提出问题;
④“自写”即学生按“释疑”、“质疑”等自学要求写出自学笔记,积累自学问题。
3、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或某个问题)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强烈地求知欲。例如,讲《牛顿第一定律》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出示用幻灯机将问题打在屏幕上):
(1)物体为什么有的在运动,有的静止?
(2)“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停下来。”亚里斯多德怎样分析这个现象?用正确的观点又怎样理解?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包含着几层含义?
(4)牛顿第一定律比伽利略的结论进了一步在何处?
(5)你能说出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区别与联系吗?
(6)你能举出几个运用惯性的概念分析应用惯性的实例吗?这一系列问题的创设,顿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4、学生独立阅读
学生独立阅读是自学的核心环节,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师讲课的真谛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实践去掌握知识。在上述问题情景的激发下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有效地促使学生进入主动参与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情不自禁的去阅读教材,并把自我探究知识视为一种自我提高和取得发展的需要,从而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同时,教师巡视课堂,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做单独辅导,实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了解学情,收集学生疑难,作为后面启发点拨的重点对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组织讨论
问题通过争辩,就会更加明晰,因此,让学生前后四人组成一组,在认真阅读教材之后,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言交流,争论反驳,形成信息的多向传递,充分发挥思维的“共振效应”,让学生扬长避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
6、启发点播与归纳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请部分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讨论结论。教师结合前面所掌握的情况,相应进行启发、点拨、补充订正,把讨论所得引导到一定的深度,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穿插读、议、讲,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师生共同讨论学习,基本解决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教师再归纳小结,使学过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掌握新概念、规律,完善认知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论文 篇二
关键词:自学能力,培养策略,教学活动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想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达到要想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就要讲究教学教法,学生要讲究学法。良好地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自己天赋的才能,如果善于自学,就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并能运用已知获得新知。随着终身教育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如何来教会学生学习,以使走出校门的学生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在工作中能够自我学习,这是学校教育所研究的热门课题。为了寻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最佳途径和方法,我在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和尝试。
一、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诚然,抓好预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途径。有道是“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习是有规律的,而学习的方法是多样性的。预习则是重要的环节之一。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必要阶段,也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这其中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听说准备。倘若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也就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阅读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预习,预习应做哪些事呢?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 “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体会、审度之类。”具体地说阅读课文、翻查字典资料,初步了解课文中的生词、新词、难词、结构、中心思想等,以便为进一步理解、鉴赏课文打下基础。比如说,学习一篇课文,要求学生: 课前预习看课文时,自己查下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发现不懂得地方用“?”做记号,并把想不通的地方写在书本的空白处,明天上课提出来。在阅读课文时感到写的非常好的地方也标记起来,再用简单的句子写下当时的想法,再分析讨论课文时,要谈谈自己的感想。这样,使参加小组讨论的行动、心理准备有所落实。
二、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写出设计,帮助他们由“会学这一篇”到“会学这一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现代语文教育教学强调把“教会学生学”放在教学内容的重要位置,注重教给学生关于方法的、带动规律性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更带普遍性,更具有理论指导性。
我们可以在每个单元教学中,着力抓好一篇精读课文,因为它是本单元的示范课,像这类课文以教师指导为主,关键教给学生“学案”的设计方案。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作个别指导。有一点值得注意,如果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课外同类文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能对他所选的内容横加指责,需要耐心指导,。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主要有以下一些设计方案:
首先,要改变学生的座位编排形式。在教学中,改变“种田式”的座位法,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或围团而坐,做组成马蹄形,或排成田字格,这样不仅缩短了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利于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开放式学习的群体空间。既强调小组内的互助与合作,又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展示个性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其次,要组织学生来成立合作学习小组。为了培养学生既有自己的见解,又能尊重别人,倾听他们的正确观点,具有综合各种意见的能力,教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只是个倾听者。在这样的讨论课上,不必为纪律担心,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人人都在积极的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
再有,要让学生来当小老师。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教师换位,也是一种促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互教互学,能者为师,技能改善学生的成绩,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得以发挥,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从同学处得到比在老师那儿更大的帮助。有助于克服自我中心,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自我意识。这样做,不仅改善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三
一、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选择性突出表现在对学习活动全程的选择上。从学习目标到学习内容,从学习进程到学习评价等都是选择的结果。
2自主性。首先突出表现在学生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自觉自动感知、学习和理解教材,其次是能对学习活动进行白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以达到学习目标。
3实践性。突出表现为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始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和自身经验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尝试、体验、经历、收获。
4创造性。突出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善于质疑问难、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敢于创新。创造性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
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形成尊重、合作的师生关系。
(1)教师的角色要定位于发生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指导者。
(2)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的内涵就是信任,要对学生最终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行为充分信任:要坚信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必要的技巧;要相信所有学生都有能力来调整自身的行为和自我评价。
(3)教师要创设条件和契机,让学生独立自我思考、决策,自己解决问题和自由表达他们的思想。
(4)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要通过延迟评价,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要把评价化为一种期待,让学生即使在失败时也能体验到教师的鼓励和期望。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维。
教学内容的商讨要以问题為线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其以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问题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选择要突出重点、难点;
(2)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即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
(3)问题的编排要适当、适度、适量,具有可接受性。
(4)问题的表述要有科学性,即要正确、合情合理。
3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思考、探索、发现知识发生过程的活动。老师要尊重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结果,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要为学生创设探索的学习情境。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多角度思考问题。
(3)要为学生提供结构材料(这些材料应用学生实践活动的对象,探究发现的工具)。
(4)提供表述和交流的机会。
在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教师还要通过以下三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一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二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探索知识的机会,体验探索学习与成功带来的满足;三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切合自己实际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其逐步形成自己调控白己行为的能力。
5提倡合作学习,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和谐互助。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对学生客观进行开发、提高、改造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同时也是师与生、生与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门主学习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最行效的形成,行助于形成师生间、生生间、教学间多角度的合作互动。
4.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四
摘要】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深入理解和领会知识的内在含义,形成相应的解答练习或解决问题技能的过程。笔者从三方面: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数学知识;激活思维;要求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等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自学能力数学思维阅读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并形成客观理论和解决方法的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学习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现代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便捷的手段。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浅谈几点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培养的体会。
一、给学生一点自读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自读技能
学生自读技能的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数学自学能力是在教师的亲自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数学课本或有关参考资料,深入理解和领会其中重要知识的内在含义,形成相应的解答练习或解决问题的技能过程。读的方式有粗读、细读、精读。粗读就是把数学材料的内容浏览一遍,知道其中大概意思;细读就是把数学材料中的内容从头到尾仔细地钻研一遍,要读懂其中概念、定理、公式、原理、法则和例题的应用范围、适用范围、解题思路;精读就是在粗读、细读的基础上还能领会数学阅读材料内容中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能分清内容中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能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能用精炼的语句概括所阅读内容的精髓之处。这样长期、持续的训练,学生可以形成符合自身认知特点的自读技能,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读能力,为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指引了方向。
二、激活思维,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授课中,必须设计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和过程,强调理论联系实践,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从实践中找答案、寻方法、探结论,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过程改革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它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具体应用,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从近几年的初中升学考试题型来看,题目形式灵活,综合实践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加强训练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要培养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过去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的联系,对知识综合应用方面训练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重书本知识、轻直接体验;重机械记忆、轻实际应用;重书面应试、轻动手创造的局面。因此,为了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应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用数学知识解决学生身边问题,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注重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把教学的主线放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拓宽思维的积极性,最终通过激活思维加强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为培养数学自学能力提供了方法。
三、要求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对数学自学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和能做练习或解答一般性的作业层面上,还要在学生深入理解书本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实践的训练,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与贯通,抓住精神实质,解题时要求学生想出不同于书本上的解法和解释去探索书中的定理、公式和例题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其证明和解答又是怎样想到的,所使用的数学解题方法又是什么,公式、定理等结论能否加以推广使用,条件是否多余等。这些问题的处理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能独立思考书本上明摆着的知识,而且更要去思考隐藏于书里但看不见的知识,只要各种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协调发展,就会激起学生爱科学并且更爱数学的思想热情,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善于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原则,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学性和主动性,把精力放在探索知识的能力上,为培养学生数学的自学能力夯实了基础。
5.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五
朋友的孩子读初三,前几天和他聊天谈起了孩子的学习情况,朋友很发愁的说:孩子进入初三的几次考试成绩都在年级70名左右,周一到周末每晚放学之后都要到老师家里补习各科,功夫比初一初二下的多了,成绩却越来越差。朋友的孩子在初一初二都是年级20名以里的孩子,这样的成绩让朋友很难接受,百思不得其解。听了朋友介绍孩子的目前学习现状,我试着分析说:我觉得孩子的主要问题就出在补课上,初三本来学习节奏就快,孩子需要一个消化理解反思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而你周一到周五每天安排孩子放学后出去补习各科,孩子几乎等于总在被动的接受学习,学习的知识总是不能及时的消化吸收,不能将知识系统化,长此以往造成孩子的对知识掌握不扎实,还容易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我觉得你现在应该马上停止各科的补课,每天给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复习巩固。预习、课堂、复习、反思每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反思、总结在初三阶段更加重要,学而不思则惘。朋友听了我的话,半信半疑,打算照我说的做观察一段时间。
现在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不注重对孩子长久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不影响孩子暂时成绩,很多家长选择随波逐流的让孩子去补习功课,这样做也许暂时对孩子的成绩是有所帮助的,但是我觉得孩子要想成为真正出类拔萃的孩子,家长协助老师帮助孩子养成一定的自学能力更重要。这一点我非常感谢女儿的各科老师,初一时他们就注意引导、培养女儿养成自学的能力,及时归纳总结反思的能力,女儿的老师从不要求女儿随同学一起补课,他们总要求女儿独立预习,有不会问题归纳整理后一起找老师帮忙解决,经过两年多的训练,养成了女儿很强的自学能力。现在面对紧张的初三学习生活,习惯了初三快节奏生活的女儿,并没有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的忙乱,相反近来学习越来越轻松,每天晚上回家又可以悠闲的看小说和杂志,或者上网玩一会儿,对各科的学习大有“运筹帷幄,调控自如”之趋势,从平时各科小测试的成绩反馈来看,知识学得也还扎实。
6.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六
杜
涛
子洲县马蹄沟九年一贯制学校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浅谈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子洲县马蹄沟九年一贯制学校杜涛
联系电话***
内容提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论。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把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作为首要任务。尤其是自学能力更是小学阶段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从以下几点入手,便可水到渠成。
1、教师要尊重学生。
2、加强课前预习。
3、教学过程巧妙转换角色。
4、有效引导讨论学习活动。
关键词:自学能力培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每上一节课,宁可少学一点知识,也要把能力培养凸显出来,因为,知识欠缺将来容易弥补,而能力欠缺是很难弥补的。小学生正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是小学阶段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呢?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有疑而问,知无不言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遨游知识的大海。像导游一样把孩子们带到知识大海,一方面有目的的引导,更重要的是让鼓起他们远航的信心。教师只要当好行船的指南针,不要让他们偏离航道即可。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师生都要努力,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民主氛围,要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善于消除学生紧张畏难心理,而学生也要有积极的求知态度,合作精神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教师还应重视课堂上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多种自主学习形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明白,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源泉,但兴趣并不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设多种自主学习形式,才能引发的。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可以水到渠成。
第一,加强课前预习。预习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条件,在完成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预习设计,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应包括预习的内容、方法和预习的要求。通过反复的训练,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觉能力。
第二,教学过程巧妙转换角色。我们过去的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模式学生会觉得单调,如在语文学习中抽出
每单元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让学生充分钻研教材,充分思考然后在课堂上分别说出自己所尝到的,并且让学生们相互点评,教师注意在学生点评过程中作必要的引导。教师发现亮点及时鼓励,充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学生还能在课堂学习中体验成就感,从而更加自觉的进行自主学习,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三,有效引导讨论学习活动。科学研究表明,在教学中,学生同伴之间的互助,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发表意见,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的悉心指导也至关重要。教师要做到“导而弗牵”要给学生最大的自由想象空间,循循善诱,能在思维方法上给学生以启发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智慧,让学生大胆议论,争辩、总结、评议,也要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在讨论中,学生的能力自然而然的会得到提高。
当然,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还有许多,这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峦老师谈语文》,崔峦。
2、《当代教育》,2009年第2期。
7.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尝试 篇七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做法
学生在新的班级中, 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许多不适应、不熟悉的地方, 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有依赖性, 不善于独立思考, 习惯于具体形象的思维, 记忆方面, 机械记忆大大强于理解记忆, 他们习惯于照老师讲的, 书上写的去模仿套用解题, 而不善于分析思考。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 教学中注意逐步过渡: (l) 用比较生动、形象的语言, 通过具体事例、实物演示,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 培养兴趣。 (2) 开始阶段, 讲得多一点, 注意引导, 逐步放手。 (3) 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
由教师讲为主, 到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过渡
(1) 思想动员, 明确自学的重要意义, 自学是时代的要求, 四化的需要, 使学生愿意自学, 家长支持自学。
(2) 指导读书, 开始指导具体一点, 逐步提高自学要求, 使学生懂得自学。
(3) 启发诱导, 加强辅导, 特别是对中、下学生的辅导, 中、下学生多一些的班, 更应加强对他们的辅导, 培养兴趣, 增强信心, 激发动机, 使学生热爱自学。
2、实验的开始阶段狠抓了以下工作
(1) 逐步教会学生使用实验课本, 适应自学实验课本的学习。
(1) 首先明确要求, 了解实验教材编排体系及使用方法, 对比统编课本, 介绍实验教材的特色。
(2) 然后, 迸一步使学生明确什么叫粗、细、精读教材, 逐步养成三读教材的良好习惯。通过具体例子教会学生怎样阅读、理解、掌握教材。
3、自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形成在实验后期, 学生已初步掌握一些自学方法, 形成了一定的自学习惯后, 有必要作一次系统的概括、归纳、小结。怎样读书?怎样做读书笔记?怎样做练习?怎样进行独立思考?怎样进行自我检查?善于求师等问题分别地进行介绍, 以便完善自学方法, 进一步形成自学习惯。
二、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习负担问题
进行自学辅导教学实验, 并未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生学得生动、愉快, 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掌握的自学方法, 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极影响。从目前情况看来,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 通过实验对于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智力, 造就适应未来世界的建设人材都有积极作用。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取得成效的原因初探
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成效, 就在于它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且能恰到好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学形式之所以行之有效, 是因为它符合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心理原则。
1、在自学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和其它心理活动自始自终地处于积极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人们对外界事物变化和相互关系的理解速度快, 灵敏性高, 因此接受知识既较快又较牢固。
2、学生的学习是在自己原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 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既容易接受知识, 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有益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3、自学以视觉器官为主要手段, 刺激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消失, 便于学生对接受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比较, 也就是说, 对所学的知识可以有一个消化巩固的过程, 能加深理解。
4、自学这种形式能做到及时强化, 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巩固正确、剔除错误, 掌握的知识准确性高。
5、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初中教学质量
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能动的心理状态, 其主要成分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初中学生, 一般思维逐渐成熟, 好奇心强, 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好奇, 但意志力较差, 单调的重复, 无味的讲授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辅导教学正是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按照心理学的原则、规律, 力图改变教师统治课堂, 单调讲授的局面, 使课堂气氛和谐, 从而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
另一方面, 通过初中自学辅导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开始系统全面地学习各科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培养各种能力, 特别是自学能力, 让学生逐步树立自学志向, 养成自学习惯, 掌握、完善自学方法,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学会怎样去获取知识, 学会怎样学习这对于学生的学习, 对于他们今后进入社会后的自学成才, 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束语
8.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八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学欲望。由于学生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一下脱离教师自学往往很难把握要点。这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认真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我们可精心设计读书提纲,让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带着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与教材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接触,通过问题化的读书提纲送学生一程,为学生自学提供“路标”。
优化师生关系,增强指导的有效性。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听从老师的指导,使自学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吝惜自己的赞美语言,善于激励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才能激发起其主动学习的兴趣。
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针对学生有自学兴趣而不会自学,或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现象,我们要对学生的自学方法予以引导,严格要求,培养其良好的自学习惯。引导学生做到:集中精力,不赶进度;难懂章节,反复研读;对重要语句、关键字词要认真领会;对例题先思考,后对照,着重比较、学习操作方法和技巧;组织讨论,开拓思路;坚定意志,持之以恒。
通过反馈发现问题,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练习或自检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调整自学方法,使自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反馈发现问题,进一步指导学生调整自学方法,并通过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小结,锻炼他们对知识结构的归纳能力,提高抽象、概括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9.阅读课文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九
双牌县五里牌镇中心小学 马翠凤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 生自学的兴趣: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如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找骆驼》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商人是怎样找到骆驼的。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槐乡的孩子》《听听,秋雨的声音》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 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小摄影师》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核心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培养自学的习惯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 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此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教《科里亚的木匣》一文时,突出抓好描写“科里亚”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在学习这一片段时,让学边读边思考:科里亚找不到木匣时想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想?学生通过看图,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议论、回答问题,深入到课文中,与作者想在一起,逐步体会到: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不权使学生受到教育,受到感染,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读写人记的事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通过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10.在教学在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十
如何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根据我这几年的尝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认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少讲几句,多相信学生。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接受知识来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内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能通过启动学生的学习内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起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必须废止“注入式”,少讲几句,多相信学生,贯彻“启发式”,实行“群言堂”,否则,教师的主观愿望再好,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就很难改变。
二、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来了,课堂上教学气氛活跃了,教师必须因势利导,不能抑制,否则,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持久。在改革课堂教学,实行讨论式的“群言堂”中,为面向全体,避免学生讨论发言机会不等不均现象,教师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同学们要轮流担任学习小组长,尽可能让大家都参与教学,得到讨论发言的机会。在学生基本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自学任务的前提下,开始小组讨论,人人发言,遇到有疑难或模糊不清的问题时,教师要适时精讲点拨,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使学生解疑消化,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升华一步。学生在自学语文发言讨论中时常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适时启发引导,对自学有畏难情绪的同学要热情帮助鼓励;对知识的学习掌握有问题的学生要启发指导,举一反三,要注意树立学习典型,以点带面;要注意让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多一些学习交流发言的机会。在学生自学讨论中,正确的,教师要及时肯定;差点的,要鼓励指正,不能冷漠对待;对于有争论分歧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表态,要多举一些具体实例启发指导,使学生领悟弄通;对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集中争论谈看法,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课堂上实行“群言堂”、讨论式,教师所布置的预习自学要求及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一定要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梯度,使教师的指导切合学生实际。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得恰到好处,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兴趣就能不断激发出来;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环境氛围创设得好,就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语文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自学语文习惯,提高学生读说写的能力 。语文是属“工具性”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更是如此,因此,教改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读、说、写能力的训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我主要采取教师“少讲几句”的做法,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上下功夫,学生能讲的,教师就不讲,学生不能讲的,经教师启发诱导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讲,在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总结经验,促使学生掌握学习规律。一般地说,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文体结构、写作艺术等方面的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都由学生自己去努力完成。主要做法是:大搞试验课,指导学生按读、划、批、写、讲(说)这几个教学过程去完成每一课的教学任务,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指导学生自学语文的教学过程。这里说的“读”,不单指课上指导学生读。一篇课文结束了,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自学把下一节新课文“读通”,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等,先把课文中的字词等基础知识掌握好,弄明白,上新课开始达到基本“读通”。学生自己“读”的机会增多了,日久天长,基础知识就掌握得比较牢固,“读”的能力也提高得快。以上可以说是培养“读”的过程。“划”就是在读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关键词语、重点语段,划分文章结构、段落层次。“批”就是在划的基础上,学生动脑、动手写批注,按着课文的语意、结构形式、写作特点等写出自己的见解认识,以此深一步理解学习课文。经过以上过程,学生对课文内容、脉落已掌握了六、七分,在读、划、批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动脑、动手写出分析段落提纲、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综合性自学笔记,为下一步讨论做准备。培养学生批写的过程,既是使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得到训练的过程,也是使学生“天天练笔”,培养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完成以上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有反复深入阅读课文的时间,培养学生动脑分析问题的习惯。在学生完成批写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说”和“讲”,指导培养学生“说”和“讲”的过程,就是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过程,学生按着自己的分析提纲、自学笔记在组内或班上讲解课文,交流学习成果,教师起个“提头引线”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机械套用上述教学环节,经历读划批写几个教学阶段,要根据课文篇目、体裁形式和教学目标要求的实际,灵活掌握,有所侧重和创新。
四、培养学生自学语文能力,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指导学生自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掌握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语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要拟定好预习指导题,启发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好语文并不容易,学生开始总感到难度大,抓不住要领,如果指导不得力,学生越发感到困难,就会失去积极性。每篇课文都有其深难独特的地方,要使学生抓住要领,教师布置新一课的预习任务时所提出的预习指导题特别要注意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既要结合课文和教学目标实际,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使预习指导题真正起到帮助、引导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拐棍”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备课。
3、学生主动学习,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有了积极性,并不是教师省心了,而是对教师指导要求的标准更高了,教师必须掌握摸清学生的自学情况,多方面示范指导。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掌握好上中下三种学习情况,教师所提出的预习指导题和课上所提出的启发问题要基本适合三种学生情况的学习态势,难易适度。在时间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对差生帮一帮,辅导一下,使他们尽可能跟上,对好学生来说,能有使其提高一步的余地。课上自学讨论的启发指导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备课要精深,要“吃透”学生,吃透教材。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贯穿于学生自学语文过程的始终。
4、要重视学生读、说能力的培养。语文是工具性基础学科,学生走上社会运用语文进行交际活动是十分广泛的,重视培养学生读、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方面,不光是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就行了,要根据课文篇目、体裁形式的不同,可以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也可以教师重点读其一段或反复读一两句。为了提高学生的辩读能力,在指导“读”的过程中还要做到读中有评、评中有讲、讲中有读。培养学生“说”和“讲”的能力也是如此,难度小的课文主要由学生自己说和讲,难度大的课文教师可讲其一段,或来个“范讲”,学生“说”“讲”完,大家评一评,议一议,教师做小结。这样,在“群言堂”上,大家动脑、动口,做到讲中有评、评中有争、争中有小结,这样不但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学语文能力,一定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
11.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篇十一
一、“引导自学”教学思想.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深远意义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学是“为的学生,要学生进步和成长”。而学生决非“空瓶子”,他们是活生生的社会的“生活体”,是“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自我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因此,教学绝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内容的消极被动的容受,而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凭借“自力”对所学东西进行探索、消化、实践、建构。从而“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身的东西”,促进自身发展,增强自学能力的过程。
因此教学要培养的是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和世界变化,不断探求新知,主动开创未来的跨世纪的公民和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最根本的是在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掌握当代先进技术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强调:本来.“所有做人的必需的东西非常之多,教不尽的,各种教育机构只能取其重要的,作为例子来教”,“教了一同时要引导来学的人能够反三: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为此,他反复地阐明这个观点:“从幼儿园到大学,还有其他有关的补习进修班级,其实都是鼓励来学的人自学成才,辅导来学的人自学成才。”“要是不在学的时期学好自学的本领,离开了学校或班级之后怎么能够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我想,学生受教育,就是要学到一辈子能够坚强的自学的本领。”而就在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不但是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真正掌握知识,同时也就在他们身上塑造起了未来社会所必需的主动好学、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人格。
自学能力也正是这样一种人的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由发展的根本能力。而“自学能力的强或弱根据在校时所受教育的好或差。假如在校时候常被引导向自学方面前进,学生有福了,他们一辈子得到无限好的受用。而且,不但他们自己,社会和国家也得到无限大的利益。”学校教学不可能为人的一生准备一切,可是人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却又必须靠学校教学打好基础。这就充分说明了学校教学“引导自学”对实施终身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二、活用叶老的“自学”观,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养成
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灌输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因此如何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就成为了教师的首要任务,叶老的“自学”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和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能活用叶老的“自学”教育思想,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养成。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预习—讨论—直用—考查”。
1预习,初获阅读兴趣和快感
预习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先自己进行探究的教学阶段。它也是教学中学生自学活动的开始。叶圣陶先生分析:通过预习,“他们动了天君,得到了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设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率,都有很高的价值。”可见预习对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并且学会自学,实在是至关重要的。把预习作为第一教学阶段,打破了以教师讲解开始,并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教师一开始就把引导学生自学作为自己的任务和职责。
2讨论,深刻认识的开端
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向交流、切磋琢磨,使全体学生求得对新的学习内容比较正确、系统、深刻认识的教学阶段。它也是预习阶段学生自学活动合乎逻辑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指出,预习之后,“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应当讨论的都讨论到,须解决的都得到解决,就没有别的事了。”讨论,必须充分发挥全体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主动性。讨论,也进一步改变了教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教师“一味讲解”,学生“一味听讲”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思维高度开放、活跃,并体验到当主人的种种快乐,使教师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亲密的组织者、合作者、鼓励者和指导者。
3应用,创造性得以施展的结果
应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应用已获得的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去解决有关的和类似的问题,进而掌握所学的东西,增强自学能力的教学阶段。它也是教学中学生自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在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应当得到更加自由、充分的施展。教师根据具体学科、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课的目标要求,可以让学生精读之后,去略读、参读类似的和相关的文篇,“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或者可以布置适量的作业,出些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来做,不过这些练习“着眼在巩固学生的记忆固然有其必要,可是尤其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4考查,学与教双方的积极反馈和调整
考查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温故知新,学与教双方积极地通过考查获得反馈和调整的教学阶段。叶圣陶先生指出:“既要知新,又要温故,在学习的过程中,匀出一段时间来温理以前读过的,这是个很好的办法。”“在精读几篇文章之后,且不要上新的;把以前读过的温理一下,回味那已有的了解与体会,更寻求那新生的了解与体会,效益决不会比上一篇新的来得少。”“温故知新当然包括知识的巩固,但是决不等于单纯的背诵记忆,而是学生对已学东西的再认识和新探究。”由此可见,这里的考查,与传统的考试和应试教学根本不同,是“引导自学”的一个必要的环节。
三、“引导自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方法和原则呢?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论述,“引导自学”,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定目标.致力于“导”
“引导自学”,首先要认定目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教师特别致力于引导学生善于自学,绝不是越出了教师的职责,绝不致贬低了教师的尊严。正相反
……唯有能这样做的教师才够得上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导”,包括多方设法诱导、启发、指点和必要的讲说,也包括参与、示范,为人师表。“导”,应当从学生实际出发,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致力于“导”,不但要求教师改变旧的观念和教法,而且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思想、业务修养和功底,练就新的教学本领。“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善于“引导自学”,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2教材入手。举一反三
“引导自学”,不能不从教材人手。叶老强调,“认为‘教’就是老师讲课本给学生听,‘学’就是学生听老师讲课本。如果真的照这样做,学生得到的益处就非常有限。学生要学的,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各科的学习中学会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他们的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的第—需要。”因此,凭借教材进行教学,一定“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这里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对教材,“教师就在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其次教材不是终点,“领会教材之质与文犹未已也”,“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一’是课文,‘三’是自己阅读东西。自己能不靠老师阅读书报,得到正确的理解与体会”,这也才是善于运用教材,真正发挥了教材在“引导自学”中的重要作用。
3指点学法,逐渐放手
学法,包括反映学习对象特点和学习心理规律的学习的方式、程序、要领,思考的角度、方法等等。不同学科的不同性质、类型的学习对象,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学习主体,应有不同的学法。学法的指点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鸟瞰地讨究”,在接触某类学习对象之初,先总的指点一下该对象的学法,“譬如走路,先经指导,免得东转西回。”“鸟瞰地讨究其学习方法,讨究有所得,再与教材体会,更有‘左右逢源’的乐趣”。还有一种随时地点拨,尤其是让学生从教师对学习的引导中得到领悟,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既符合教的要求,又符合学法规律,这样“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指点,亦即于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学法的指点,特别要注意让学生学会根据对象和自身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还要注意总结、推广成功的学习经验。
4注重实践,养成习惯
1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论文 篇十二
回归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从教育的超前性来看, 今天的在校生都是将来的建设者。只有会终身学习, 才能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因为就职前的学习只占其一生的五分之一左右, 绝大部分时间要靠自学来更新知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技能, 相对于他们的未来永远是旧知识、旧技能。从人才成长的角度看, 应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会带动、促进其他能力的养成, 从而改进学生的死记硬背、事倍功半的学习状态, 转变学生唯师、唯书、唯心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古今中外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无一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造者、开拓者。
回归学生主体地位是前提,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关键。那么, 如何在思想上、实践中转变传统观念, 将两者落实到位呢?
一要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在教育史上有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模式: (1) 以德国赫尔特为代表的“外因决定论模式”。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 被称为“传统派”。 (2) 以美国内因主义者杜威为代表的“内因决定论模式”。这种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 称为“进步派”。
在20世纪, 两者“分庭抗礼”数十年, 这股国际潮流也强烈影响了中国教育界, 其实两者都有片面性, 未能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出发, 我们既反对片面的“外因决定论”, 也反对片面的“内因决定论”。我们主张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将两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系统。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既包含“教”又包含“学”。教是为了学, 学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影响上, 但这种“影响”在实际生活中却异化为“包办”代替。君不见“满堂灌”的“一言堂”吗?君不见“目中无生”的“才情表演”吗?君不见粗暴的“填鸭”吗?富有个性、天真无邪的孩子哪里去了?这种培养方式势必会出现“高分低能”, 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弱苗”。
从古至今, 我国教育家“既重导, 又重学”的事例不胜枚举。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只有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分析“教学”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才能更深刻地领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深刻含义, 才能真正还学生以主体地位, 才能真正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落到实处。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关键在教师, 重点在营造求知氛围
第一, 启发、引导学生, 激发其求知欲, 使学成为其自觉要求, 在感情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前提条件。
第二, 自学能力强弱主要看是否善于综合运用以下各种能力的程度: (1) 观察能力——学生各种能力的前提; (2) 读书——善于选择书刊, 会读书, 能质疑; (3) 动脑、动手、动口能力; (4) 分析综合及反馈能力。自学能力的养成与志向、意志、兴趣密切相关, 是一个系统培养的过程, 有个培养的过程, 有个培养途径和方法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改变教学教法,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变强行灌输为科学理性引导。教师一定要讲, 但要“抓住关键, 讲明要点, 解决要点”, 要讲“活”, 要富有“启发性”。一句话, 要调动学生的思维, 发展其思维能力, 这样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 不仅要教知识, 更要掌握知识的规律, 既教方法, 又教思路。在学习能力上完成“学会”到“会学”的过程中, 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个别到一般”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第四, 要因材施教, 注重习惯的养成, 发展学生的个性, 使他们有各自的兴趣爱好, 学有所长。平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预习、复习、总结、质疑等习惯。
第五, 拓展知识层面, 广泛开展“二课”活动, 使学生自学能力得以充分巩固和提高。第一课堂是生长枝叶, 第二课堂是利用各种因素生长成果。第二课堂内容十分广泛:调查研究活动, 各种兴趣小组, 各种竞赛活动, 开展“二课”的目的, 就是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二课”的广阔天地里得以锻炼, 得以充分发展。
回归学生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强化教学改革,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之主动活泼地接受教育的内容, 不断地将客观形式的教育影响变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意志等。随着这种内部因素的转化和发展,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他们独立观察、分析处理各种问题的自学能力能得到更充分的培养。而这些正是教育者所期望的, 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13.小学生自学数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十三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在这种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小学数学教改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数学课堂要想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我们一线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改意识,还要不断创新教改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是教学改革的最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在不断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索、尝试和实验。
第一部分培养阅读教材的能力
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籍始终成为胜利者。只有在书籍成为学龄初期儿童最有吸引力的精神需要的地方,才会有学习的愿望,这种学习愿望才能确立起来。”要想培养儿童对书籍的敏感度,提高对知识渴求的愿望,就要从儿童初入学就开始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只凭着在课堂上看书学习是有局限性的,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课堂这个舞台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教师用熟练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提高对知识的探索的欲望、和对各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字的含义并会恰当运用。
虽然素质教育倡导了许多年,但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老师把教材内容彻底讲透了,双手捧给学生,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非常依赖老师,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也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首先让学生学会自己看书,让教材上的内容成为引起学生思考的资源源泉,引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关注,逐渐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敏感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到自主学习的轨道。如:我在课堂上教学生时,我说:“把书打开”,学生就七嘴八舌的问:“翻到哪一页?”我就反问:“你们这么多人都记不住,我一个人能记住吗?自己找找看。”从此以后每天该学习哪一页学生记得非常清楚。所以老师适当“懒”一些,学生就会“勤”一些。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非常有利,使他们从小养成勤奋的好习惯。
又如:在一年级上学期数学课本上,课本上没有专门讲左右的认识,但是可以渗透在习题上,就同样可以让学生辨别左右,很容易就理解、掌握、并会运用。题目如下:1、在下面图形的左边画6个三角形、右边画5个三角形。2、在下列图形中从左数第三个什么图形。这样通过这类题目的练习就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学会了左右,比专门讲左右效果还好。另外要学生知道左右是有方向性的,如教师的左右和学生的左右是相反的,看书时图画的左右和呈现图画的方向是相反的。学生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实实在在分清左右。再如在讲新课时,例题可以用小黑板出示,还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还可以用投影仪出示,还可以做成课件展示,但是现在能让学生自己读的题目我尽可能地交给学生去读,自己读题、自己理解题意、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遇到困难时才给以适当点拨、引导。对学生好的表现给予适时表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法去解决问题。用这种探究学习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克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懒惰思想和依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部分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数学理论又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也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才真正学到了数学知识。例如二年级“分一分”这节课,在授新例1过程中,把六个五星分成两组,引导学生观察有几种分法,其中有一种分法两堆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平均分的概念用讲解处理。在教学例2:把18个苹果进行平均分,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通过动手摆一摆能得出结论。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所以用分小组说一说、摆一摆、填一填进行。由于所填表格是第一次用,对他们来说难度非常大。本来就只做了一张表格,想让学生回答,我自己填,后来想让学生试一试,所以又给每个小组做了一张表格。从实验结果看在意料之中,符合学生真实情况。教学例3,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平均分,体现平均分的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只要分的结果是平均分都可以。这个题我让学生上台演示一遍,让其他学生也感受一下如何平均分,自己也学会若何进行平均分,这样对他以后的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在演示活动中让学生边分边说,也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第三部分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创新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独到的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是别人没有思考到的内容。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所以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如上课之前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想办法自己解决,同时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讨论不同的解题方法,相互评价结论的正误。
1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论文 篇十四
随着社会的高速进步与发展,人类知识呈几何级地增长,“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埃德加?富尔语).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而高一学生刚升入高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加深,思维要求的提高,课堂容量的增加,老师讲解课时的减少,学生课后自由安排时间的增加,许多同学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致使成绩下降,甚至影响部分同学的学习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中去探索,去发现,提高思维能力,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思路.笔者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下面就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反思.
一、指导预习,培养习惯
指导预习是学生自学的第一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教材,掌握大意,理出疑难点,加强听课的针对性;还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学生预习前提出问题,列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使预习更有目的性、更扎实.预习的要求不宜过高,难度不宜太大.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1.读
第 1 页 指导学生要细读、深思;对读不懂的地方和思不透之处,要提出疑点,找出问题,带着这些疑问上课,力争听懂,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 2.圈
即圈点勾画,预习时,应该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读边写.“划”就是划关键字眼、划重点.“批”就是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这些体会、看法究竟对不对,可以在听课中验证.“写”就是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简单地整理出来. 3.疑
这是预习的深化.疑,就是要求在精读教材,思考揣摩教材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钻研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学得深刻,便于讨论研究.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 4.思
预习后,自己关上课本想一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自己懂不懂?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听老师讲?这样检查,可以看出自己预习的效果怎样,以便进行调整、改进. 5.做
第 2 页 做每节课后的练习,检查预习的效果.课后的练习的难度不大,基本上与本节的例题相似,做对了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做错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二、设疑引读,启发思维
设疑引读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第二环节.高一学生开始接受自学教学,看书时遇到许多困难.首先是缺乏阅读的习惯,不懂阅读的方法,读书时一带而过,不善于进行思考;其次,高中学生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课文的特点是语句精练简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有的学生读书时犹如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不知“其味”;再次,对于数学的专用名词术语,抽象的数学符号更是不明词意,死记硬背.虽然许多地方没有真正领会,但又提不出什么问题,这就说明学生还不会自学数学.
针对以上情况,在指导预习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阅读提要,设计一些相关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看书时能抓住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思考问题,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了解什么,弄清什么.
以高中《数学》(必修1)的“1.3函数的最大(小)值与单调性(1)”一节为例:在学生阅读前,给出了以下阅读提要:
1、单调函数的图像特征是什么.
2、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刻画函数的点调性的概念;
3、有几种途径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证明函数单调性的基本步骤有哪些?让学生们带着这
第 3 页 些问题看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将书本反复看上好几遍,边读边思考,运用主动获取的知识来分析,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在概念、重要的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下面打上标记,从而使自学章节的基本内容在头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三、质疑导议,激励发散思维
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部分理论,并能加以应用,还需要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提出“议点”问题,启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第三环节.
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通过不同角度改变问题,激励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质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探索,解决问题.给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充分时间.
四、释疑排难,指导集中思维
把学生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议论中去探索,求发现,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性就在于打开学生思路,学生思维发散后,再及时集中释疑排难,把学习引向深入.结合学生中存在的带有共性的疑难问题,重点讲解.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横向思维.教师在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如果能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知识,或者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有效
第 4 页 地利用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释疑讲解要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对学生解决的和教师指导解决的问题适当加以拓展.
及时的释疑排难,把学生的思维从“发散”到“集中”,这样的点拨可收到拨云见日的效果,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化思考,进一步提高阅读和自学能力.
五、课堂练习巩固,检查自学效果
在自学教学中,由于教师真正做到了精讲,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更充裕.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安排检测题,通过做检测题,学生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的自学“反馈”,教师要注意观察分析,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们注意纠正.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对教师来说能及时检查教学效果,对学生来说是保持知识的连续性,并及时评价学习情况,有效地评估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改的本质是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真正强调以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活动为重点.因此,我们必须在体现“学生为主体”,能力为中心、活动为重点的原则
第 5 页 下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自学能力,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5.小议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 篇十五
自学能力包括课堂之外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堂范围内学生的自学。本文主要讨论课堂内学生自学, 课堂内学生自学能力的指导分别从预习、听课、复习三个环节以及记忆方法指导四方面讲述。
1. 预习方法指导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课前预习就是寻“疑”, 每课学习之前,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要求, 对将要学习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据此, 记录预习中的疑难词组、句型等问题, 产生求知的欲望。学生的这种欲望反映在课堂上就是被动求知转化为了主动求知。培养预习习惯就是培养自学能力中的主动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 听课方法指导
学生的听讲是使学生在听取知识时, 能充分调动一切感官, 培养眼、耳、口、手等科学协作的能力。学生在接受知识时, 能把源于眼、耳等的信息及时记录下来, 同时还要不影响其他新鲜的接受。听讲过程中, 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运用判断、分析等方法寻求答案。在听讲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等自学能力。
3. 复习方法指导
复习就是培养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英语学习要挑战“遗忘”就必须不断强化学习, 即复习。科学的复习方法既能巩固知识, 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用语的兴趣及信心。我们知道每节课的作业是对学生当堂所学知识具体运用能力的反映和听课效果的反馈。学生在做作业前, 应先要求他们将本节所学的词汇、句型等要点在脑中回忆, 系统化复习一遍后, 再让他们独立做作业。这样有助于他们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同时也能强化他们归纳和总结的自学能力。这反射到学生的品格上, 多具有做事有条不紊、统筹安排得当等良好品质。利用早自习时间及时将前一天所学知识进行复习。英语属于语言, 练唱固当不可少, 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早自习的作用, 让学生学会有效地支配时间, 把学生的语言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4. 记忆方法指导
记忆的基本思想是对感知的信息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心理加工。俗语说得好“是艺好学, 一窍难得”, 说明记忆要有窍门, 即需有科学的记忆方法作先导。
(1) 口头记忆法这是一种记忆零碎无序单词的行之有效的记忆法。它的优势是能把所学的毫不相干的单词互相“联系”起来。如在Unit 1 My name’s Gina中, 一节课只学了八个单词, 于是我让学生这样记忆:nice to meet you look clock answer question汉语意思是:见到你很高兴, 看钟回答问题。类似这样有“创意”的记忆方法, 印象比较深刻, 所以记忆会持续较长时间。
(2) 派对法反义词成对记忆可以减轻记忆负担, 提高记忆效果。如white---black short---tall
(3) 归类法根据同音归类或对应归类来进行分类记忆。如
I.two---to---too r---are u---you for---four right---write no---know
II.good---nice---fine---great hi---hello
III.I---my---me---mine you---your---you---yours He---his---him---his she---her---her---hers
记忆对象不同, 应采用相应对的记忆方法。但无论用怎样的记忆方法, 须特别强调是:影响记忆力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间接因素是注意力。如果注意力不够集中, 即使再好、再高明的方法, 记忆收效也会微乎其微。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论文】推荐阅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07-11
高中化学课前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10-12
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11-08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08-01
如何培养初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论文12-04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8-03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论文07-31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08-19
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论文07-09
广告摄影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论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