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二类疫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024-07-14

我国二类疫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共10篇)

1.我国二类疫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一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我国现行临时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立法建议

刘彦

关键词: 土地法学/立法/临时用地/管理

内容提要: 研究目的:针对我国现行临时用地管理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见解和立法建议。研究方法:采用实证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临时用地概念、特征和范围,以及临时用地所设权利,对如何从物权法角度规范和加强临时用地管理,合理确定临时用地补偿标准,规范临时用地合同的签订等方面提出了相应见解和立法建议。我国现行有关临时用地规定的法律特征

我国现行土地法律法规中,仅在新《土地管理法》(以下简称新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中《实施条例》)提到了临时用地。新法第五十七条中规定:“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其中,在城市规划区内的临时用地,在报批前,应当先经有关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土地使用者应当根据土地权属,与有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并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临时使用土地使用费。临时使用土地的使用者应当按照临时使用土地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并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临时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二年。”《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二十八条规定:抢险救灾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使用土地。其中,属于临时用地的,灾后应当恢复原状并交还原土地使用者使用,不再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属于永久性建设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灾情结束后6个月内申请补办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临时占用耕地的,土地使用者应当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1年内恢复种植条件。

上述对临时用地的规定可归纳为3种情况:①因建设项目施工需要;②因地质勘查需要;③因抢险救灾等急需临时使用国有土地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分析上述规定可知,“临时用地”(包括另外3种临时用地情况:①架设地上线路;②铺设地下管线;③建设其他地下工程),是指任何单位或个人,短时期内占用、使用他人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土地,除抢险救灾急需外,用地者一般应给予一定合理补偿,到期恢复土地原状、返还土地的一种用地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①目的特定:即一般是为满足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查的需要或抢险救灾等急需。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②短期占用或使用:临时占用或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

③合同约定,有偿使用:临时用地者与被用地者必须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并按照合同的约定支付临时使用土地使用费。

④需经行政许可:临时用地行为实施前,需经过国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的审核批准。

⑤需履行特定程序和义务:临时用地者必须履行一定程序和义务,如需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必须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按照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到期恢复土地原状,恢复种植条件,归还土地等。

以上5个特征是一般性临时用地的判别标准,但当国家或代表国家法人或公民出于抢险救灾需要,临时占用使用他人土地时,则无需支付补偿金。我国目前临时用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土地法律法规体系中,仅对临时用地做了原则性规定,但对于临时用地目的、范围、临时用地权利设置和权利内容、临时用地的补偿标准和审批管理,以及如何签订临时用地合同等方面均无明确规定,导致临时用地管理混乱。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2.1随意扩大临时用地范围

因现行法律对临时用地仅规定了3种情况,一些地方性行政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存在随意扩大临时用地范围的现象,将采矿、以售卖为目的的挖沙、采石、取土等用地,猪栏、牛棚、肥料房及养鱼(含养鳗、养鳖)池、塘等养殖用地,临时商亭、摊位、广告牌等用地,也纳入临时用地范围。如2001年5月1日起施行的《湖南省临时用地管理办法》第三条,将采石、挖砂、取土用地,从事经营性活动需要搭建临时性设施或者存储货物用地纳入了临时用地的范围。2002年5月1日实施的《福建省临时用地管理办法(试行)》也将临时性的采矿用地、未固化的畜牧和养殖设施用地纳入了临时用地范围。

2.2审批管理不规范

一是审批范围过大。规定所有临时用地,无论占用的土地是建设用地、农用地还是未利用地,均须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

二是审批程序不一致。从一些地方已经颁布的有关地方性行政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看,主要有3种不同的规定:①所有临时用地一律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②按地类或面积分别由省、市(地)、县三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级审批。如2000年7月5日施行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临时使用土地二公顷以下,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部门批准;临时使用土地二公顷以上,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中临时使用土地五公顷以上的,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福建省临时用地管理办法(试行)》第九条规定:核准临时用地申请和颁发《临时用地许可证》的权限为:使用非耕地的,由所在地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颁发《临时用地许可证》;使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耕地2000平方米以下的,报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由所在地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颁发《临时用地许可证》;使用基本农田或使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耕地2000平方米以上的,报经省国土资源厅核准后,由所在地县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颁发《临时用地许可证》。③仅对占用耕地的实行分级限额审批,临时占用使用建设用地的由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如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修订)》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察,需要临时使用土地的,耕地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非耕地由所在地市(州)、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2000年4月29日施行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第三十五条也规定:建设项目施工和地质勘查需要的临时用地,属于非耕地的,由市、县土地主管部门批准;属于耕地的,0.4公顷以下的,由地区行政公署或者设区的市土地主管部门批准,0.4公顷以上的,由省土地主管部门批准。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2.3补偿原则和标准不一

因新法和《实施条例》未对临时用地补偿标准给出明确的规定,已经颁布施行的地方性行政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中,绝大部分规定对临时占用农用地的按平均年产值逐年给予补偿,但标准不一,且对不同目的的临时用地,以及对被占土地为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的应如何补偿等问题缺乏明确规定。对我国临时用地管理的立法建议

针对临时用地管理工作上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国土资源部应从国家层面上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临时用地管理予以规范。以下仅从如何设置临时用地的权利、界定临时用地范围、规范临时用地的审批程序、合理确定临时用地的补偿标准以及临时用地合同签订等方面,提出下一步的立法工作建议。

3.1 合理设置临时用地的权利

目前临时用地管理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其根源在于未理顺临时用地作为一种用地行为,应设立何种类型的土地权利。笔者认为,对一般性临时用地应设立“私权”-地役权(约定地役权或法定地役权),对特殊性临时用地(如抢险救灾)应设立“公权”-土地征用权。

3.1.1 一般性临时用地权利设置的法理分析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当公民和法人出于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查等需要,临时占用使用他人土地时,其目的是取得“为了满足自己土地的某种便利的需要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 [1] “是在他人的土地上设立负担”。[2]这种便利包括通行、通过、取水或排土、土地占用、空间利用、通风、采光、眺望,以及其他需要被临时用地者容忍的负担,或更广义角度的一种不利益。临时用地者自有的土地享有因该行为而带来的便利,它与被用地者所有的土地之间形成了需役地-供役地关系。两宗土地可以不相连。而临时用地者与被用地者之间则形成需役地人-供役地人关系。临时用地者享有的是一种短期地役权,它依附与临时用地者自有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具有从属性和不可分性,不可能与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分离而单独转让,成为其他权利的标的。因为地役权对临时用地者是便利,对被临时用地者是负担,所以临时用地者必须取得被用地者同意,就用地范围、期间、有偿或无偿等达成一致,签订临时使用土地合同后方能用地。按物权法基本原理,临时用地者取得的土地权利为地役权,属于不动产物权,需经登记才能成立,享有物权保护。

如果临时用地双方是地位平等的一般民事主体,他们之间设定的就是约定地役权,是双方合意的结果。当被用地者不愿意提供土地时,可以拒绝达成合意,除非法律规定其有相应义务,否则包括临时用地者在内的任何人均不得强加给他以负担。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当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施工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临时占用使用他人土地时,建设单位就取得公共地役权。在这种情况下,临时用地者是基于公共利益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临时用地,而被用地者是一般民事主体,按照法理,被用地者负有提供便利或忍受某种不利益的义务,且是法定义务,被用地者即使不愿意提供土地也不能拒绝,虽然有造成牺牲个人利益去满足公共利益需要的可能性,但仍应是无偿的。当然如果因公共地役权的行使而使被用地者或其拥有的土地遭受损失,或者超出了一般可容忍程度而对被用地者自身造成伤害时,他仍有权向临时用地者(国家或代表国家的法人或公民)请求损害赔偿。

3.1.2 特殊性临时用地权利设置的法理分析

国家或代表国家的法人或公民因抢险救灾需要,临时占用、使用他人土地的,不宜通过设立地役权来规范临时用地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应该设立土地征用权予以规范,理由如下:①仅存在供役地,而没有需役地,或者说无法从面积、位置、四至等具体指认出需役地。例如洪涝灾害期间,防洪部门占用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田设立临时性的防洪堤坝,给该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带来的是负担,但是因此行为而享有利益或便利的土地,却是所有本次洪涝期间可以避免受到洪水侵害的土地,无法具体地指认出哪一宗地是需役地。②无法准确界定需役地人。需役地人是需役地的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由他对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供役地人提出设立地役权的要求。在抢险救灾期间,国家或代表国家的法人或公民临时占用使用他人土地,并不是为自己的土地谋求便利或利益,因此不是需役地人。③一般情况下,地役权的设立需要供役地人和需役地人双方协商一致并达成协议后经登记成立。在抢险救灾期间,国家或代表国家的法人或公民根据抢险救灾需要,可以不经与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协商,且无需征得其同意就可以直接占用使用其土地。

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以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征收和征用都是为了公共利益需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征收和征用的区别在于:征收主要是所有权的改变,征用只是使用权的改变。笔者认为依据宪法规定制定的《土地管理法》虽没有区分征收征用。但从实际内容看,其有关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有土地的规定,实质上是征收;有关临时用地的规定,实质上是征用。

从法理上看,抢险救灾时,国家或代表国家的法人或公民出于抢险救灾需要,临时占用使用他人土地的行为,是一种国家征用行为,实质是强制占用使用他人土地,可以不经与土地所有权人或使用权人协商,且无需征得其同意。国家或代表国家的法人或公民在临时用地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期间给予被征收单位和个人以一定补偿,仅在造成土地毁损或因修建了永久性长期性建筑物构筑物而无法恢复土地原貌时按价补偿。

3.2 严格界定临时用地的范围

笔者认为,凡符合临时用地特征的用地行为,均应纳入临时用地范围予以规范。原《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架设地上线路、铺设地下管线、建设其他地下工程等3种情况符合临时用地特征,应继续保留,统一纳入临时用地范围。因此,临时用地范围扩大为5个方面:①工程项目施工中,确需在批准的项目用地范围外临时设置材料堆场、运输通道或其他临时设施,或者设置取土场或弃土、弃渣堆场的;②地质勘查或建设项目选址勘探需临时使用土地的;③架设地上交通或电气线路、铺设地下管线、建设其他地下设施等需临时使用土地的;④因抢险救灾需要,临时占用、使用他人土地的;⑤其他符合临时用地特征的用地行为。

但采矿、以售卖为目的的挖沙、采石、取土等用地,猪栏、牛棚、肥料房及养鱼(含养鳗、养鳖)池、塘等养殖用地,临时商亭、摊位、广告牌等用地,则不应纳入临时用地范围管理。理由如下:

采矿、以售卖为目的挖沙、采石、取土等用地行为,用地者的目的是取得自然资源,用于经营牟利,可以从中取得直接可测算或可衡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量的经济效益,它设立的应该是采矿权一类的资源性土地使用权,而且这类用地行为因很难在用地行为结束后恢复土地原状。

短时期内占用他人土地设立商亭、摊位、广告牌等用地行为,实质是占用使用他人土地并直接获取收益,设立的是短期的承租土地使用权。一方当事人短时期租赁他人土地或连同地上建筑物一并承租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属于土地租赁或房屋租赁的行为,不属于临时用地。

在土地上修建猪栏、牛棚、肥料房及养鱼(含养鳗、养鳖)池、塘等从事养殖的,因为主要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村居民,在自有而不是他人土地上开发建设,而且这类用地,极易破坏土地耕作层,形成固化硬化的地面,造成耕地向建设用地不可逆的转化。这时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相关政策和规定予以规范和管理。

3.3 有效行使临时用地的审批权

临时用地是否都需要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值得商榷。绝大多数情况下,临时用地者和被临时用地者均是地位平等的一般民事主体,他们之间设定地役权,是双方合意的结果。当被临时用地人不愿意提供土地时,可以拒绝达成合意。只要不违背新法确定的用途管制原则,完全可以由临时用地双方,按照平等协商、等价有偿原则,订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立合同解决。双方发生纠纷时,可根据《合同法》、《民法通则》或将出台的《物权法》相关条款,由法院裁决。但是可以规定双方订立合同后,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登记的地役权,方可享有物权保护。现有部分地方规定凡临时用地涉及的土地为建设用地的(包括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必须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有违“民法自治”原则。

当临时用地涉及的土地为农用地、未利用地时,为防止临时用地者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在临时用地上建设永久性或长期性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临时用地期满无法恢复土地原状造成农用地毁损,则必须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事前批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法行使国家赋予的土地用途管制权。只有经依法批准后,用地双方方可签订临时土地使用合同。

临时用地的审批权应由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为宜,而且宜规定仅限于临时占用、使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情况需要经过批准。主要理由:一是临时用地时间短,而且合同必设条款中有期满必须恢复用地原状归还土地作为保证,对占用农用地的还可规定预先缴纳部分耕地开垦费等强化对农用地的保护。二是对临时用地的监管、土地登记等工作主要在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三是设立多级审批,落实和监管的效率较低,增加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量,降低行政效率。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3.4 科学规范临时用地的补偿标准

临时用地双方为一般民事主体且临时占用、使用建设用地的,应当由双方平等协商,由临时用地者给予被临时用地者适当补偿,对此不宜规定上下限。但对基于公共利益或为公共利益需要而临时用地的,应当对被临时用地者要求补偿的权利予以一定限制,防止漫天要价,损害公共利益。补偿费用应规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原则上等于或略高于临时用地期满恢复土地原状需耗费各项费用之和,以及用地期间因临时用地行为给被用地者生产和生活带来的直接损失。如果双方合同中约定临时用地期满,由临时用地者负责恢复土地原状的,则只需对直接损失给予补偿。对于非直接损失,可以不予补偿或给予少量合理补偿。基于公共利益或为公共利益需要临时占用、使用农用地的,为在保障建设的同时切实维护农民利益,避免农用地质量下降,笔者认为应当规定补偿费用的最低和最高标准。最低标准除包括临时用地期满恢复土地原状需耗费各项费用外,还应包括按该土地前2~3年平均年产值逐年给予补偿的金额,而最高标准则可以规定为临时用地期满恢复土地原状需耗费各项费用,以及该土地平均年产值3~5倍的金额之和。

临时占用、使用未利用地的,原则上不存在补偿费用问题。但是对集体所有未利用地,为保障农民的权益,笔者认为可以参照集体所有农用地的补偿标准适当降低予以规定。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因抢险救灾需要征用公民或法人拥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土地的,可按照基于公共利益或为公共利益需要临时用地的补偿标准予以规定。

3.5 规范临时用地合同的签订

3.5.1明确临时用地合同双方

新法规定临时土地使用合同由临时用地者与有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签订。笔者认为不妥,因为两者都是临时占用使用土地的土地所有权人或其代表,忽略了土地使用者的权利。因临时用地行为主要对他人土地使用权造成妨害,因此,从保护物权的角度出发,临时用地合同的签订,应在临时用地者和被占用使用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人之间进行。对于临时占用未利用土地,由于尚未确定土地使用权人,临时用地者只需与所有权人或所有权人代表签订临时用地合同。

3.5.2规定临时用地合同的主要条款

除特殊性临时用地外,一般性临时用地发生在地位平等的一般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行为,设立的土地权利是地役权,因此,临时用地合同属于平等民事主体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经济合同,作为经济合同,它必须首先要满足合同有效成立的一般要件,即具备主体合格,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内容合法,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三要素即可。但临时用地涉及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时,临时用地合同的签订必须先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批准,方能有效成立。

总之,为规范临时用地合同的签订和管理,在今后制订临时用地管理办法时应对临时用地的数量及位置、临时用地的用途、临时用地的期限、土地补偿费用数额及支付方式、归还土地时土地应恢复的状况、双方当事人违反合同应承担的责任、双方当事人认为应当载明的其他事项等主要条款进行规定。其中临时用地的用途和归还土地时土地应恢复的状况是最重要的条款,不可或缺。

注释:

[1] 佟柔主编:《民法原理》,152页,北京,法律出版社,1989

[2]王利明.物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我国二类疫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二

本文在对我国铁路建设工程造价形成的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铁路建设工程造价的经济属性, 借鉴工程造价计价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 针对铁路建设工程自身技术、经济特点, 提出实现铁路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方案和必要的配套制度改革措施, 为科学有效地进行投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2 铁路建设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的现状

单位:亿元

表1是“六五”至“九五”期间建设的一部分国家铁路重点建设项目 (包括新建铁路和改扩建铁路建设工程) 的造价控制情况。从表1数据进行初步分析, 有以下特点:

(1) 铁路建设工程的实际建设期超过合理工期导致概算调整幅度增加。比如, 浙赣复线工期达16年之久, 调后概算相当于原概算的241.8%。而新菏线实际工期不到3年, 而且与合理工期接近, 投资没有超过部批概算, 被建设银行总行赞扬为当时全国数百个建设项目中几个投资好的项目之一。

(2) 铁路建设工程的实际建设期比合理工期缩短过多, 也会导致造价上升, 主要是由于工程施工措施费用大幅度上升。如北京西站, 合理工期应为4-5年, 而实际工期只有2.5年, 加上超标建设征地拆迁费用较高, 工程造价由23亿元上升到60亿, 增加160.8%。

(3) 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项目的造价控制效果优于实行工程建设指挥部或投资包干责任制的项目。如“九五”期间建设的芜湖长江大桥, 初步设计概算约30亿, 实际投资27.15亿, 节约9.48%。

(4) 扣除工程造价先天不足存在缺口的因素, 作为运营单位的铁路局主管的项目比铁道部成立的临时的基建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主管的项目的造价控制效果要好。

(5) 从表中所列数据直观分析“六五”至“八五”期间, 原概算与调整概算相比工程造价数据偏差较大。

3 铁路建设工程“失控”或“失真”的原因分析

3.1 基建投资管理体制的影响

目前, 大型铁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价由国家发改委审批, 而组织初步设计、确定铁道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条件、概预算、资金筹措、外资统借统还等职权都由铁道部的职能部门行使, 项目建设实施则由铁道部委托给铁路局或专门组织的项目法人作为建设单位进行, 运营则在项目所在铁路局。因而无人对投资项目的筹资、建设、经营、偿债和取得资本回报全过程负责。

这种管理体制导致概算编制者、审批者、执行者之间职责不清、权益不明。审批者有权决定概算, 但不对概算负责;执行者无权审定概算, 但要对概算负责。因此, 编制的概算很难切合实际, 形成审定概算层层“砍”一刀, 而实施过程层层“超”。其次, 项目业主没有落实到企业法人实体, 投资约束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为了争项目, 有意压低投资估算, 以便顺利立项, 使项目成为“钓鱼”工程。因此, 在传统基建管理体制下, 建设工程造价不能合理确定与有效控制,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3.2 勘察设计的影响

设计阶段是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环节, 其中每一项工作都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后续投资。据有关资料分析表明, 设计阶段对工程投资的影响程度达75%以上。我国铁路工程建设中一向比较重视勘察设计工作, 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目前的勘察设计工作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铁路勘察设计质量控制体系还存在漏洞, 对勘察设计质量控制不严;同时由于目前对设计优化没有有效的奖励机制, 不利于设计工作的精益求精。

(2) 受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铁路建设立项项目增加, 开工建设时间比较集中, 项目建设周期相较过去大大缩短, 同时也缩短了勘测设计周期, 这也为设计院的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同时, 在目前大规模铁路建设背景下, 铁路勘测设计还未建立“储备”制度, 往往使勘测设计的时间不充分, 这就造成本来可以勘察准确的地方, 由于时间限制不能准确。

(3) 铁路技术标准的提高为设计工作增加了困难, 一些工程的技术标准尚不明确, 对于工程使用寿命中的关键性指标还缺乏严格的可量化的技术标准。

3.3 计价依据和计价模式不科学

3.3.1 定额指标不合理

定额本质应该是一种消耗量指标, 即只含量不含价。但是由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 价格长年不波动, 因此为了使用方便我国铁路实施的定额一直是既含量又含价的, 即实际上是一种单位估价表。这种定额的表现形式一直沿用至今。但随着我国市场价格的放开, 这种定额的表现形式己经越来越不符合实际的需要。虽然铁路工程定额所定期发布各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信息, 但这种发布的价格信息仍然不能摆脱其统一性, 只不过是从统一的单位估价表换成了统一的工程价格信息。我国幅员辽阔, 区域发展水平相差很大, 各地的建材价格、工资水平差异甚大, 全国采用统一的定额指标作为计价依据并不合理。同时, 由于工艺标准的提高和专用设备的投入提高了工程造价, 导致原有概算指标的不适用。

3.3.2 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

目前铁路工程已经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度, 目前的招标工作多数实行最高限价和下浮率制, 投标人要想中标很难自主报价;最高限价和下浮率制极大的减小了招标人的风险, 而最高限价是根据量价合一的定额计算出来的, 当招标人提供的最高限价和下浮率不合理时也很难通过招标过程中的竞争机制来修正价格, 不合理的工程价格给建设管理单位的投资控制带来困难, 又给施工单位带来潜在的亏损, 并有可能影响到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

4 铁路建设工程实现合理定价的对策

4.1 改革铁路建设管理体制, 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由于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己向市场化方向迈进, 今后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要按建设项目的经济属性实行分类建设, 经营性项目要大力吸引社会投资, 公益性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 国家铁路大中型项目实行投资包干责任制或项目法人责任制, 合资铁路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

铁路基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表明, 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的项目比设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实行投资包干责任制合理定价和投资控制效果明显要好。通过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项目法人责任制, 由项目法人对项目实行全过程负责, 变阶段管理为全过程管理。在项目法人负责制下, 业主可自己或由社会造价中介机构代理对工程造价的估算、概算、预算、承包合同价、结算价、竣工决算实行一体化管理, 建立一体化的管理制度, 改变铁路各管一段的现状。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投资咨询中介市场的发展, 对投资合理定价的评估应由政府审批变为社会评估或审计, 从而建立合理定价的外部约束机制。政府由对项目直接调控改为间接调控, 实行“政府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

4.2 加强与改进勘测设计工作

第一, 应改革设计程序, 建立设计储备制度。增加预可研, 为路网规划、项目建议书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加深可行性研究, 将初测、初步设计各专业的大部分工作, 特别是线路、地质工作提前到可研阶段进行, 达到稳定线路方案, 提供比较准确的工程数量。同时对设计阶段进行调整, 分为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两阶段, 现在的初步设计水平要达到三阶段设计的技术设计水平。配合设计程序改革措施, 可推行勘察设计储备制度, 允许设计单位在项目决策时较早介入, 提前进行勘察和初测。并且, 为保证勘察与初测精度, 还建立勘察与初测成果的质量与报酬挂钩的约束机制。

第二, 应改革设计计费办法, 建立设计激励与约束机制, 由于设计费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占75%以上, 为从项目实施的源头控制造价, 必须改革现行铁路设计计费办法, 建立工程设计激励与约束机制。我国现行设计取费标准的原则仍是劳务性取费, 这种计费方式, 使得造价越高, 设计单位的营业收入也越多。这样的取费标准和计算办法, 极不利于设计者主动考虑降低造价, 节约投资。因此设计计费时应考虑优化设计的奖励计费。

4.3 改革工程计价模式

计价模式改革应借鉴国内公路等其他行业和国外合理定价的先进经验, 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路情, 以“控制量、市场价、竞争费”为改革方向, 最终目标是逐步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

第一, 应实行量价分离。“量”是在符合国家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的条件下, 完成分项工程所必须的人工, 材料, 机械台班的实物消耗量的定额指标, 由国家按社会平均水平统一制定, 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定程度的法定性。“价”是“量”的货币表现形态, 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升降, 是影响工程造价最活跃的变动因素。

第二, 应实行工程实体性消耗和施工措施性消耗相分离。在实施量价分离的基础上, 下一步实施“工程实体性消耗和施工措施性消耗相分离”。主要材料的消耗量, 宜与周转性材料、机具等施工手段和措施性消耗量相分离。对于施工措施性消耗, 在同一工程中因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施工方法差异是很大的, 是竞争中最活跃的部分, 因此, 宜由企业视具体情况自行选择;并可对那些价格变化不大、用量小、对工程造价变化不敏感的材料, 实行“量”、“价”结合, 以某基准年价格为计价依据, 编成基价。使用时, 按造价管理部门统一发布的调整系数进行调整。

第三, 应适时更新铁路工程计价定额体系, 重新测定实体工程的人工和机械台班消耗量, 并分析由新技术、新工法的应用而投入的新型设备的台班消耗, 因为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是随文化知识、机械配置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因此编制时应当以最近时期的实际生产率为依据。

第四, 应鼓励施工企业建立企业定额, 突出铁路行业的统一定额的指导性, 鼓励各承包商发展自己的企业定额, 要作到这一点, 需要改变标底评标模式, 鼓励承包商按企业定额确定的个别成本报价, 采取合理低价中标的模式。

4.4 建立铁路建设工程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

第一, 应加强政府对工程造价的监督管理职能。铁道部是政府部门, 是铁路基本建设的投资主体, 同时又是建筑市场主体成员。作为政府部门, 要对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规范化和法制化, 必须大力整顿市场秩序, 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机构, 同时加快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为规范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提供法律保证。铁路建设主管部门要按《价格法》的规定, 取消对铁路建设工程的定价, 还定价权于市场, 这是建立新的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

第二, 应发展造价管理中介服务体系。可在铁路工程系统内发展工程造价咨询机构, 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发挥中介机构作为政府的补充助手作用, 发挥其作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媒介与桥梁作用, 使投资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真正有人负责。建设单位应该抛弃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 每个建设单位都要拥有自己的预算造价班子的习惯, 转变为委托或聘请社会上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机构, 充当投资者的顾问、代理人。

3.我国二类疫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三

关键词:高速公路 财务管理 建议

近年来,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十五”期间,建成高速公路2.47万公里,总里程达到4.1万公里。而财务管理作为高速公路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高速公路的运营中的资金进行分析管理,为我国高速公路健康、迅速的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高速公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高速公路作为我国发展的基础设施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其建设特点体现在资金投入大、资金收回期长、经济效益明显、资产非流动性等。在高速公路建设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速公路建设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结构中资产负债比例逐年增大,财务风险加大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交通设施建设的增加,高速公路建设由此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国家的财政资金投入已经适应不了高速公路建设的要求。高速公路的投资金额大,政府必须采取多种途径筹集资金,使得高速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更为广泛。除了各类专项税费和财政性资金外,还有国内外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当前高速公路企业融资时,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给予的贷款金额占到一半,而中央及地方政府财政的资金投入极少,同行企业公司中的资金支持和民间资本投资都极为少数。因为银行信贷资金对于高速公路建设关系重大,使得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大增加,加大了财务压力。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中逐渐显现出了各种问题,例如:经营亏损、资金不足等,对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二)缺乏科学管理建设资金,偿债能力较低

由于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资金管理环节多,致使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管理不严,建设资金严重浪费、挤占、挪用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资金使用甚至超过预算,造成这些现象关键在于缺乏科学管理建设资金。同时高速公路除了国家财政投入外,还通过国内外银行贷款建成,建设投资巨大,其偿还贷款主要靠通行费收入,由于通行费收入零散,投资回收期较长,在投入运营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自行达到资金流的平衡。与其他行业相比,高速公路偿债能力较低,很难在短期内还款。

(三)财务管理监督体制不健全

我国高速公路经营体制改革正处于探索阶段,高速公路经营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行政管理的职能尚未完全从公司中剥离。财务管理体制必须与公司管理体制相适应,公司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必然导致财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从而造成财务管理战略不明确,突出表现在财务会计监督的“缺位”。近几年来,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出现的财务混乱和腐败现象主要是由于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财务失去了监督约束机制。高速公路财务部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筹集资金上,而忽视了财务监督的作用。由于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资金管理环节多,财务管理的明细账核算比较复杂,导致对资金的浪费、挤占、挪用、摊派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由于种种原因,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四)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能适应高速公路财务管理的要求

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是一种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工程,对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很高,因而会计队伍素质状况是影响会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高速公路财务管理的特性不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能运用高科技手段、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还要求其能较好地协调各种对外关系,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目前,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财会人员从业资质比较低,导致大部分财务机构日常工作以资金收支、会计记账、报表为主要任务,以财务管理为重点的成本核算、定额管理和盈亏分析等工作涉及得比较少。另外,高速公路系统目前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使得在会计组织定员方面缺乏相对的稳定性,会计人员频繁更换会导致一些单位的会计人员无证上岗,致使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使得会计应有的职能得不到发挥,会计监督弱化,也给违规运用资金留下空隙。

二、完善我国高速公路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实现建设资金的优化配置

在高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融资手段多样化,但是融资结构不合理,因此我们要不断的丰富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结构单一带来的风险。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创新新的融资方式,除了传统的银行贷款、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之外,可以尝试信托、资产债券等新的金融产品。由于高速度具有稳定的通行费收入,最理想的融资方式是资产债券化。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负债可以带来杠杆效益但同时也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必须处理好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关系,做好现金流量的预测工作,促进两者的协调进行,把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少,以此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二)实行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实现企业有效的财务管理与监控

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是指将高速公路建设资金集中,实行“统贷统还”、“收支两条线”政策,以规范管理漏洞和经营风险,通过在高速公路上引进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将贷款与收费还贷公路发生的建设贷款、借款、欠付款合并,把效益高的通行费收入补贴到效益低的高速项目中,实现高速公路平衡还贷、优势互补。同时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及“专款专用”管理,保证各部门在预算额度内使用资金。通过集中式财务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资金统筹管理能力,实现企业有效的财务管理与监控,确保贷款本息的按时偿还。

(三)完善高速公路财务管理监督体系

对高速公路进行财务管理不能只靠制度,还要建立一个符合管理需要的监督体系,以此避免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能够有效扼制违规违纪现象,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出台财务管理精细化单项考核条款,将责任范围内的可控性财务指标纳入经济责任制强化考核,使责任人真正享受到管理成果,激发管理潜能。二是对上一年投入运营的单位,由公司审计部门牵头组织系统内部审计人员进行通行费收入和收支预算的交叉审计,内部审核部门要经常进行通行费收入和收支预算的审计监督。

(四)努力提高高速公路财会人员素质,提升财会人员专业知识

人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者,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提高管理效率的直接途径。企业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来增强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让其工作更加体现出政策法规、真实可靠、准确无误的需要。同时加强对在岗会计人员的政策法规、财务会计业务知识的培训,充实和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建设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队伍。财务管理人员自身需要注意,不仅要了解业务知识,还要准确掌握会计制度以及国家的财政规定,及时对社会上的经济活动做出观察、预测,以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广大财务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广泛吸收、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才能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有利于促进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

三、结语

在面对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时,应该结合实际状况下高速公路管理自身所存在的特点,清晰地认识财务管理中的核心任务和问题,找准造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切实加强高速公路财务管理以保证高速公路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琼.高速公路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

[2]黄晞.浅议我国高速公路公司资金管理与控制[J].会计之友,2011(19)

[3]阿提汗·吾门尔.浅谈高速公路财务管理模式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0)

[4]刘屹.高速公路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交通财会,2007(03)

4.我国二类疫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四

********卫生院

关于进一步规范二类疫苗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二类疫苗预防接种管理工作,杜绝二类疫苗预防接种不规范行为,减少和避免群众误解及投诉,保证疫苗使用的安全有效,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根据********„2014‟34号文件、******†2014‡123号文件及•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规范我县二类疫苗预防接种管理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规范采购管理,确保疫苗质量

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除一类疫苗外的其他疫苗,是预防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本单位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向县卫生局和县疾控中心报告并获得批准后,再自行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采购。

本单位二类疫苗的进购必须与有资质的单位签订二类疫苗进货合同,并索取相关文件备案,不得在没有资质的企业或个人进购疫苗。同时将二类疫苗纳入单位药库管理,严禁以个人名义采购、接种二类疫苗,购买疫苗往来必须用单位转账支付,杜绝现金支付。

二类疫苗的运输和储存,必须严格在冷链要求下运行,以确保疫苗效价不受影响。

二、规范接种程序,确保安全有效

本单位要严格落实二类疫苗接种“知情同意、自费自愿”的原则。在二类疫苗与一类疫苗接种安排上,遵照一类疫苗免费接种、优先接种的原则,不允许用二类疫苗代替一类疫苗。要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履行告知义务和知情同意、手续完善的情况下接种二类疫苗。

防疫专干不得诱导或强迫接种二类疫苗,严禁在受种对象或其监护人不知情或不同意的情况下为其接种二类疫苗。防疫专干在接种二类疫苗时,要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价格收取相关费用,不得违规收费。防疫专干从即日起立即清点库存二类疫苗,登记造册后将剩余二类疫苗退回原购买单位,并确保与购买单位无经济纠纷。清点工作必须在本月10日之前完成。

防疫专干要严格接种报告,每半年将本单位接种二类疫苗的品种、受种人数向县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报告。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由县疾控中心提出申请报县卫生局,县卫生局请示汇报县人民政府同意后实施,并报市卫生局备案。严格禁止个人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

三、规范疫苗宣传,杜绝夸大诱导

接种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由国家和省卫生计生委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发布,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发布。我院要积极宣传国家一类疫苗接种相关政策,在做好一类疫苗接种服务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规范告知二类疫苗接种知识,群众自由选择。

防疫专干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不得在接种门诊内张贴、发放二类疫苗宣传材料。

四、夯实工作责任,强化督导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我院要高度重视二类疫苗的使用与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切实加强二类疫苗接种的全程管理,从现在起本单位采购、使用二类疫苗一律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防疫专干具体执行的安全责任管理体系,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确保责任落到实处。

今后,凡本辖区内预防接种因接种二类疫苗,造成不良影响,经查实存在问题,将予以通报批评,限时整改,必要时追究直接负责人的责任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当年本单位相关评优资格。对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五十八条和第六十五条的规定,给予相关人员相应的处分,必要时将追究其民事及刑事责任。

5.我国二类疫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五

中小企业是企业群体中的主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类企业中,中小企业是一个点多面广而又数量众多的企业群体,是国民经济中非常活跃的重要力量。在促进创新、增强效益与提供就业机会方面,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探求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企业管理层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举足轻重作用.并相应建立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与管理系统。但是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与实践的种种误区,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益得不到体现,其中人力资源规划不能发挥基础性作用是根本的原因。人力资源规划是指预测企业未来的目标和环境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目标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当前中小企业管理者普遍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始终存在许多困惑和无奈,使得人力资源规划面临着可有可无与执行不力的困境与危机。

一、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上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开展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依据。当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型人力资源规划缺失、人力资源规划与中小企业实际情况脱节以及人力资源规划执行不力等几个方面。

(一)同类型的人力资源规划缺失

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源规划缺失的中小企业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处于创立初期的中小企业,业务和人员规模比较小,企业内部的分工也不明确,企业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生存下来而不是如何发展的问题,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来讲没有意义。二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处于杂而无序的管理阶段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很多实际工作是一直在进行的,但不系统,比如:招聘规划和培训规划等人力资源职能规划,虽然也在进行,但没有统一在一个规划框架下来制定,使各个模块之间不能形成合力,最终导致企业人力成本上升,人力资源不能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第三是家族式或传统式中小企业,企业的竞争和对人才的争夺不是很激烈,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也仅仅停留在相关利益群体内部,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缺失。

(二)资源规划制订缺乏科学性指导,人力资源规划存在技术应用的偏差,使得中小企业规划脱离企业实际情况

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本上是来自于对管理比较规范的大企业的经验研究。对于这些理论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适用性,美国学者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结论是: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很少能适合中小企业的。然而,由于企业规模小组织不正规,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长期以来很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亦是如此。在诸多的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与操作中,主要是针对规模大、组织结构健全以及人力资源职能完善的大企业或集团,针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研究成果以及方法技术很少。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借鉴。使得人力资源规划的技术应用容易出现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不顾该企业实际情况照搬大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法与技术。致使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缺乏适用的环境,脱离实际,生命期短,甚至无法执行。其次,盲目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不清楚企业发展战略,不了解企业内外部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状况,缺少基本的人力资源规划的技术与方法的指导。最终导致整个人力资源规划不具有可操作性。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不能照搬照抄大企业规划的教条,而应当立足解决问题。形成具有自身风格和特点的、灵活多变的规划模式。

(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支撑体系不完善,人力资源规划无法完全实施

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程序应该包括:企业战略确定、内部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各部门岗位定编状况和需求分析、制定企业3年人力资源规划、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执行计划及评估。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制定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人力资源规划支撑体系的不完善,致使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无法实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中小企业战略模糊。使人力资源规划受到方向性的制约。企业战略规划应当是人力资源规划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外部环境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导致中小企业战略模糊,甚至战略缺失,所以导致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时就会产生规划依据不够充分和明确。其次。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对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有力的支撑。一方面,战略的不确定性会带来相对频繁的组织结构调整,使得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如职位分析、考核等)更为复杂。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一般“重业务、轻管理”,再加上人力资源管理相对滞后于业务管理,资源配置也不够充分,从而人力资源管理很难形成系统、完整、成熟的支撑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根本无法实施

(四)资源规划执行不力,人力资源规划的预期目标无法实现

据《东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企业的战略与规划执行力普遍偏低,仅有40%的企业能够将已经有的规划执行下去,多数企业无法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作为战略规划之一的人力资源规划亦是如此。人力资源规划执行不力主要有三种情况。首先,在人力资源规划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无常。企业发展战略也随之调整。可能造成人力资源规划不能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而无法执行。其次是人力资源规划执行过程中。由于规划制定本身存在缺陷,脱离企业实际情况,使得企业发展无法达到人力资源规划的预期目标。第三,人力资源规划执行过程中需要决策者、业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而实际工作中,多数中小企业的直线经理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业务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分离。这种“两张皮”的现象容易造成规划工作中。人力资源部门一头热,致使规划的输出大打折扣,可执行效果较差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原因分析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原因分析

导致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但是,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从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原因讲,主要体现在1.对人力资源规划认识不全面;2.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和环境的多变性及模糊性;3.中小企业特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缺陷,人力资源规划中缺乏沟通与协作性;4.中小企业专门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者短缺,员工素质相对较低四个方面。

(一)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认识不全面

所谓人力资源规划(Human Resource plan, HRP),是指一个组织科学地预测、分析其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状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组织获得各种必需的人力资源的计划。它包括三层含义1)一个组织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规划就是要对这些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分析,以保证组织在近期、中期和远期都能获得必要的人力资源。(2)组织应制定必要的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对人力资源需求。(3)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满足员工个人利益。

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有三部曲:明确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具体的执行计划。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而这此内容又为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具体的人员补充计划、人员使川计划、人员接替与晋升计划、教育培训计划、评估与激励计划、劳动关系计划、退体解聘计划等等提供了方向指引和依据。广义上的人力资源规划包含了所有这此具体内容,而决不仅仅“只是此招聘、薪酬之类的内容,有时再加点培训方而的东西”。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而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HR们恰恰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在具体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各级部门主管和直线经理也未能有效配合。

(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和环境的多变性及模糊性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但许多中小企业没有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和明确的战略目标,使人力资源规划没有方向感,不知道企业末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人才。企业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大多是走一步,看一步。由于企业战略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导致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方向性和目的性。

人力资源部门必须结合企业战略的实施予以人力资源的支持和保证。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应从战略目标出发,以战略为指导,确保人力资源政策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因此,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是企业发展与企业战略首先要明晰,而后才能分解到人力资源方面,随后才会有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薪资福利计划等与之相配套。而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

其次是环境的多变性及模糊性。事实上,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文化等一系列因素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相应地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不断地变化,从而又会导致人力资源规划随之变化。因而,人力资源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保持一定的弹性,以免企业发生战略转移时出现人力资源僵化、失调而妨碍企业的发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便有时公司战略会发生变化并调整,可人力资源规划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前瞻性、方向性和预见性的根本功能是不变的。

(三)中小企业特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缺陷,人力资源规划中缺乏沟通与协作性,限制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实施、执行与进一步发展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上的缺陷。是造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企业规模中等偏小,企业职能部门的划分较粗略,部分企业甚至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履行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有的企业虽然设了独立的人事部门,但往往分工粗、人数少。其次,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可能是健全的,但领导的个人意志往往凌驾于制度之上,使得制度形同虚设。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规划一定是建立在内部充分沟通、相互协作基础之上的。一个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一般是由营销规划、生产规划、技术规划、财务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等组成。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不是各职能规划的简单集合,而是在各职能规划的具体目标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对各职能规划的综合平衡。一个规范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过程应该是一个非常综合的、互动的过程,从高级经理到部门主管都参与其中。第三,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使用的短视现象,即只强调人力资源的使用与管理,不注重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与激励。在这种人力资源管理式下,员工是被动的,限制他们的特长和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员工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员工流动率较高。

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陷的情况下,人力资源规划不可避免的存在缺失、规划不全面、无法实施等状况。

(四)中小企业专门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者短缺,员工素质相对较低

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在人力资源部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很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专业技能不够:第二、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第三、许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土生土长,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没有经过正规大公司的熏陶,眼界不高。人力资源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尤其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更需要战略的眼光与沟通协调能力。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的培训造就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所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没有可行性。因此,高素质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缺乏也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的重要影响因素。除此之外,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也是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执行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正在向中小企业渗透的现实,随着各家企业对人力资源工作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加深,人力资源规划工作一定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对于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

关键的在于企业经营者个人。通常企业经营者是管理者同时也是企业所有者。一般中小企业的所有者特别是家族企业的所有者不会撒手放权让外人来管理。企业经营者个人大权独握,决策随意性很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企业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企业经营者,企业经营者在企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管理规范性不足,体制不健全,对政策的制定与预测能力不强;企业效率低下,事情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情况严重;企业业务体系混乱;权力独裁,中层管理人员的权力与斡旋的余地有限。企业中存在一种严重的重博弈、重计谋、重随机处理,轻规则、轻机制的现象。

因此,最重要的是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不要说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企业中有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还是一个问题。一旦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提高了,他所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是企业眼前的利益而是企业未来更大的发展。出于对未来的考虑,企业经营者自然而然的就会重视人力资源规划,那么这种内在对未来发展的动力就会促使企业经营者去构建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制,科学地作出管理和经营决策。

(二)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增强人力资源规划的科学认识,促进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融合解决中小人力资源规划缺失与脱离企业发展实际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明确企业发展的战略。明确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指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生命周期与实际情况,明确企业发展的分时期战略。如果长时期战略由于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确定,也应该确定短期或企业发展的方向。科学全面认识人力资源规划是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包括,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重要性,让企业领导决策层要充分重视,并将人力资源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中去;加强人力资源规划内容、方法技术以及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特殊性的培训,促进先进人力资源规划发展与企业发展的有效相结合。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融合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发展的最高境界,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最终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避免了企业内部各种人力资源问题的产生。

(三)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人力资源规划的支撑平台

主要是改变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为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包含着对人力资源管理旧模式的否定和发展,有时甚至包括模式的重新构建。这一过程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过程。伴随着利益的调整以及对原有习惯的冲击,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工作往往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只有实施有效的变革管理才能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打造完善的支撑平台。完善的人力资源规划支撑平台除了人力资源部门相关的职能工作如职位分析、职位设置、绩效管理、激励机制、职业规划等外,有些甚至超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域,比如计划与预算管理体系、企业目标管理体系等。

(四)加强中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的培养,提高中小企业员工整体素质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的培养也是避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危机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强竞争性,使得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更为复杂,这样就要求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者具有很高的战略思维与实际操作经验。因此加强培养高层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除此之外,改善中小企业员工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也能大大促进企业员工对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的认可与执行。

(五)探索适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发展的新思路,建立中小企业灵活、多变、动态的人力资源规划创新模式

6.我国二类疫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六

摘 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实行财政支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着支出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以及支农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加大财政支农总量、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和改革财政支农体制等建议。

关键词 农业 财政支农 增长机制 对策研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目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弱质特征决定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必须从长远和战略高度,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并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即为“财政支农支出”,主要包括支援农村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各种补贴与补助等。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年来财政支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建立并完善我国财政支农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财政支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虽然中国的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规模扩张了,但其相对规模却没有明显改善,与中国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

首先,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份额逐年下降,从1978年的13.43%下降到2005年的7.22%,下降了6.21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每年也表现出较强的周期性波动,反映出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缺乏持续性。其次,我国农业财政支出占当年农业总产值水平为7%-10%,按照相同的口径,发达国家的支持水平约为30%-7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约为10-20%,存在明显差距。在WTO规则允许的12中“绿箱”政策措施中,我国仅使用了6种(政府的一般服务支出、实务安全储备、国内食物援助、自然灾害救助、生态环境保护和地区发展援助)。“黄箱”支出也有较大提升空间。最后,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多数年份里都低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不能实现《农业法》规定的增长要求。

(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1.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少,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增长过快

支援农业支出包括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補助费,支援农村合作生产组织资金,农村草场和畜禽保持补助费,农村林木和水产补助费等。农村各项事业费主要指农村各项事业单位人员机构经费和农业事业专项经费。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居高不下,增长速度明显;且该项事业费中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的部分比重偏高,目前基本维持70%左右,而用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比重很小。

2.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其中用于带有社会性的大型水利和生态建设比重较大,直接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小型公益项目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

3.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比重小且增长缓慢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但目前我国科技投入不足且占农业财政投入比例逐年下降,约占农业总产值的0.49%(2005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升值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啊的水平。据测算,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只有48%,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的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发的贡献率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农业生产还有很大的潜力。

(三)财政支农资金运作机制存在缺陷

财政农业支出实行分块管理,部门分割严重,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目前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较多,农业财政支出分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是,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但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协调不够、重复投入等问题。这种体制造成了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力量分散,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不能形成合力。

二、完善财政支农支出的政策建议

(一)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稳定增长

解决农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考虑到目前中国财力规模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支农,但我国财政支农力度至少要符合中国《农业法》规定的“国家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经常收入的增长幅度、从预算外筹集资金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水利建设基金等专项基金”。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要重点向‘三农’倾斜”的政策,促进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

1.精简农业行政机构,减少农业事业费支出

精简农林水利气象部门的行政机构,降低农业部门事业费支出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所的比重。目前,我国农林水利气象等各部门的事业费支出过多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各农业部门了人员和机构的膨胀,许多部门出现人员编制严重超标,机构重复。各地政府应建立控制人员增长的约束机制,各部门不得违反人员和机构数量的有关规定。对于已有的超标人员,各地政府应做好分流工作。

2.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加上近年来对农业基础设施支持力度不够,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相对于农业发展来说依然薄弱。要实现农业的发展,就要加大支农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条件,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政府进行财政支农时应重点保障,特别是要重点支持与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领域,如节水灌溉、草场围栏、农村水电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把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增加对农业科技三项的投入,提高其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加速农业科研成果与技术的创新、转化和推广应用,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直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提高农业竞争力。政府支持农业科技进步的重点应是:(1)对各种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走产研、农科教结合的路子,鼓励产业化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联合进行农业科技开发。(2)对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是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兴办和补助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加大对农民的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

(三)提高财政支农资金运作机制的效率

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和政府公共支出的、“统一、效能、协调”的管理体制。应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中。对于目前按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和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能够归并的支出事项建议有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对个分管部门的职能和分工加以明确,以确保农业财政资金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王胜.财政支农的文献综述及引申.改革.2009(1).

[2]叶翠青.国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财政研究.2008(4).

[3]张新华.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未来与发展.2008(4).

7.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七

一、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1.管理会计缺乏严密、完整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管理会计向来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对管理会计研究素来都是偏重于方法研究,而不重视理论结构的研究。像管理会计的假设、对象、原则等基本问题还没有定论,有些理论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理论的贫乏,导致管理会计实务长期缺乏理论指导,从而严重制约着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

2.管理会计应用经验亟待系统总结和提高。从实践上看,我国部分企业已有了一些开展管理会计的成功经验,如20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会计界对实践中已有的一些典型成功案例明显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归纳总结,到目前为止只有很少的案例得到了系统的研究与总结。缺乏具有示范性或样板性的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是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

3.企业经营者的认识不到位。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职能便是向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经营决策信息,在当前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市场经济对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企业经营者不仅仅要懂得经营更要懂得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在我国,有许多企业家的文化素质不是很高,他们认为企业的会计仅仅是记账、报账之类的繁杂小事,对其不够重视。正是由于企业管理者的观念淡薄,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广泛应用。

4.信息化程度不高。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至今仍用手工记账,虽然大型企业和部分合资企业以及金融系统引用了电算化技术,但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和利用效率较低,多处于事后记账的初级水平,没有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的能力。现阶段企业引用的电算化软件大多是适用于财务会计体系的,而用于管理软件系统目前还很少见。

5.缺乏职业化管理会计师队伍。由于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得到较好的运用和发展,致使企业对它的认同程度远远低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会计循环上,只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二、完善和发展我国管理会计的建议

1.建立健全科学的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动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管理理论体系”,并提出了多项措施。由于我国的国情特殊,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对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不能只是借鉴西方的研究理论,还应与管理会计的具体应用者、国有企业的具体应用经验结合起来,广泛吸收其他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对原有的理论体系重新推敲研究,推翻其中不科学的假设,不断丰富其内涵,逐步形成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本量利分析为基本原理、以经营决策为核心、以经营活动的预测和控制为主要内容的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案例研究。《指导意见》中提出“形成以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统领,以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指引为具体指导、以管理会计案例示范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管理会计能否在实践中是有效的推广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及时地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推广,形成示范效应,不断缩小管理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的差距。任何理论均是建立在成功的实践上才成立的,而案例研究就是通过对企业组织实际情况的调查,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写出研究报告与分析结论,再将具有价值的技术与方法在实践中推广使用。案例研究在运用理论解释、揭示行为以及再用行为检验理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重要手段。因此,应加大对成功案例的宣传推广力度,促进理论的进一步升华。现阶段我国企业应加紧对成功案例的研究,同时,结合研究成果,建立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3.培养企业领导人管理会计意识。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企业领导已经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当企业的领导者重视了管理会计,企业才有可能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的从业者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拥有的作用。提高企业领导者的管理会计意识有益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和管理会计的发展。增强企业领导人尤其是重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应该建立一定的社会约束机制,促使企业领导层重视管理会计应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在组织企业领导人培训时应适当添加管理会计的内容;企业领导人自身也应不断完善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认识。

4.加快电子计算机开发与应用的步伐。《指导意见》中提出“指导单位建立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推动会计管理功能的有效发挥”。管理会计要求企业平时收集、整理来自各方面的多样化信息,包括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各类资料、行业分析报告、政府政策、国际市场行情、国际经济发展动态、重要的新闻报道以及其他一切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调用都需要电子计算机的配合才有可能顺利实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在提供丰富、准确、及时的信息资源方面,还是在提供强大的信息处理手段方面,都将为管理会计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技术基础。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企业的信息库,在进行决策时,管理会计人员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准确的为企业领导者提供预测、决策等方面的信息,满足企业领导者决策的需要,同时可以扩大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

5.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并赋予独立的职能。企业的主要财务目标是所有者财富的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管理层和每位员工需要共同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职能和作用。其中管理会计工作就是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大效益为最终目的,以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为对象,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整体经营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等职能。管理会计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节点上,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守门员”。这种把关位置将管理会计部门置于一个重要的地位,它连接管理层和其他各部门,控制信息的上传下达,确保信息使用者了解报表的信息和目的,协助制定经营计划和政策。它的地位之所以上升,是因为它能掌握信息上至管理层下至各部门及外界的流向。

6.进一步加强管理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指导意见》中提出“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完善现行会计人才评价体系”。多年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要真正使管理会计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还需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不仅要精通企业财务会计的原理、方法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不仅要熟悉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且要对整个企业经营生产活动全过程、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在高等学校教育中,要重视管理会计学科的教育,改革现有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引进案例教学方法,增强所学模型的实用性。同时,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我国现有会计人员很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管理会计教育,因此,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管理素质的一条途径。此外,应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并借鉴西方先进经验,设立管理会计师资格考试,促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这必将推动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

《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管理会计的发展将步入快车道。管理会计的应用与推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实务界与理论界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管理会计的应用定会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内在的要求,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也将不断深化,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8.我国二类疫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八

摘要随着我国进入高速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怎样和谐相处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调动科研与应用的集合力量,研究、总结出规律性的应急管理的对策,并以此为指导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危机意识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内涵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带有异常性质的,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公民的正常生活,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及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事件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一是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等;二是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三是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四是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發事件等。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

从突发事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突发事件不是预期的,这种突然发生的特性决定了我们无法充分地掌握其相关的信息,而事态的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需要决策者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突发事件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所谓突发性是指事情突如其来,出乎人们的意料。例如,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是指事情的发生具有非预期性和非常规性,很难预料其带来的危害和后果。例如全球性的“非典”事件。

2.危害性和连带性。所谓危害性是指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就会对生命财产、生态环境、社会秩序、公共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造成巨大损失。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近七万人顷刻丧生,整个汶川县惨不忍睹。同时这种危害还具有连带性,一个突发事件往往会引发一些连锁的效应,如洪水过后会引发瘟疫,核事故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等。

3.紧迫性。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危害性决定了决策者的反应时间非常有限,如果不迅速做出决策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后果不堪设想,这就是突发事件的紧迫性。例如舟曲泥石流,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就会有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意识不强

我国较少发生影响社会秩序和正常生活的大规模突发事件,从政府到社会、到群众,普遍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导致我国政府官员和社会民众的危机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和危害程度认识不足;二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和安全防范教育重视不够。

(二)政策体系不规范

1.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不完善。虽然在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还没有实现法制化,总体上还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少统一的紧急状态法;二是现行应急管理的法制执行不到位。

2.应急管理培训制度不够健全。我国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养的培训制度。突发事件需要专业人员和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而我国现在缺乏对这些人员和救援队伍的定期培训的制度,人员和救援队伍的素质和技术难以适应形势的挑战和要求,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三)救援措施不完善

1.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缺位。中国现有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行行政机构,往往临时针对特定需要而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设立临时机构,缺乏专门、常设性的应急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员,所以就不能把突发事件的前期控制过程纳入各级政府长远的战略目标、规划与日常管理中,导致政府很难发现危机潜伏期的种种表现,预警和防范能力不足。

2.广泛的社会参与力量缺席。应对重大危机挑战,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加。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的环节还十分薄弱,几乎还停留于募捐赈灾物资等初级阶段,民间社会力量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我国政府官员和社会民众的危机意识

1.开设应急教育的教学课堂。突发事件的应急教育应该从中小学的教育开始,从小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了解防灾救灾知识,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可以编写相关的教材,在中小学开设应急教育的课程。同时要在大学开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专业,培养应对突发事件的专业人才。

2.开展防范训练和应急演练。一方面要规范、强化危机管理队伍的日常训练与定期演练,教会工作人员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使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衔接顺畅、沟通便捷,避免在真的突发事件来临时出现杂乱无序的状态;另一方面要在城市设立突发事件应急训练中心,向所有专业的应急机

构、学校和社会大众开放。

(二)规范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政策体系

1.健全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制的政策体系。2007年8月30日,我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制的完善。但是,目前我国还缺乏一部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紧急状态法包含突发事件的应对,它不仅是国家处理紧急状态事务的基本法,而且也应当是全部国家应急事务的基本法。建立综合性国家应急处理体制是当代国家应急处理的基本取向,建立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和突发事件应急法,是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制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2.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的政策体系。要建立健全专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突发事件应对法》第25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的培训制度,加强经常性培训,可以提高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足够技能及良好装备的专业救援队伍。

(三)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

1.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应急管理机构应该是一个常设的专门机构,而不应该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由国务院和相关部门临时组成指挥协调中心。

2.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有时难以完全征服危机,把突发事件的危害减少到最小。这样就要形成全民参与、共同战胜灾难的局面,培养广大公众的参与意识,鼓励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介入。

3.成立专业的灾后心理疏导机构。在重大的灾难发生时,我们不能只是临时组织那些从事一般心理辅导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而是应该成立专门的灾后心理疏导机构,培养从事特殊心理疏导的专业人员。这样,在一般状态下可以对社会公众进行心理预警,在紧急状态下可以及时地对灾区的人民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傅思明.突发事件应对法与政府危机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李保怀,童书元.浅析我国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高等函授学报.2010.12.

[3]"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课题组.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质的现存问题分析.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05.

[4]刘新民.重大灾难性事件的心理救助——突发事件心理救助与心理干预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陈丽华.公共视角下的危机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我国二类疫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九

关键字:案例教学法 电子商务 多媒体教学

一、引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目前,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几乎样样商品都能从网络上买到。据国内知名电子商务第三方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同比增长22%。电子商务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便捷性、全球性等特点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传统销售渠道改到网上。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急需大量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教育部从开始批准在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院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目前众多院校在经济、管理、贸易、金融等相关专业也都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的专业课,电子商务课程涵盖了商业、金融、计算机、通讯、管理、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是一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关联紧密的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与其它课程有较大区别。由于涉及内容过多,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子商务课程内容较为复杂、关联性差

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涵盖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网站建设、电子支付、管理学、现代市场营销、物流、法律、税收等多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目前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电子商务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面俱到,以上提到的内容教材中基本上都有涉及,但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内容,彼此的关联性很小。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对学生来说,往往前一次课是关于营销的纯社会科学的内容,而下一次课却是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纯自然科学的内容。短时间内要接触大量的陌生概念,而且跨度又很大,就觉得电子商务过于抽象,一下子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实践中应用很广。

2、电子商务教材更新速度较慢,且很多教材内容脱离实际

和其他学科相比,电子商务的发展更为迅速。不仅各类电子商务数据每年都会大量更新,而且在理论方面的发展也更快,而这些新的理论及相关数据在给学生讲课时每年都需要及时补充。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使用的很多教材往往是几年前编写的,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案例及数据较为陈旧。因此,电子商务教材的建设远远落后于现实,这极大的增加了老师的备课负担,因为这要求老师备课时要从多方面搜集相关资料,掌握最新理论动态及相关数据。

3、电子商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的电子商务师资构成主要包括:经济类专业出身的教师、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以及管理类专业出身的教师。很难找到电子商务专业出身的教师,这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老师的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如上所述,电子商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但现有的这些专业出身的师资力量很难掌握如此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就会比较生疏,也就很难给学生透彻的讲解。另外,电子商务的技术及相关应用发展非常迅速,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新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近年来一些新名词层出不穷,如从“拍卖”、“秒杀”到“团购”,从“晒客”、“试客”到“威客”,这些都代表了一种新的电子商务的应用。而学生往往是各种新生事物的爱好者和追随者,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地进行知识更新,则很容易落后于学生,这势必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质量。

4、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难以应对电子商务课程中复合型知识的要求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学科,要求学生有比较宽的知识面,比如要求学生要掌握计算机、营销、法律、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但是现在的学生由于受专业的限制,知识面较为狭窄。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涉及网站规划、网站建设、电子商务安全、加密算法等内容时,较容易理解,但当涉及营销、电子商务法律以及电子商务经济理论等内容时则往往一筹莫展,有的时候,即使了解这些内容也往往一知半解。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5、目前电子商务教学中缺乏实践教学

目前,在电子商务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大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多数教材都是有关电子商务内容的介绍,涉及的案例较少,对操作技能的培养的内容则基本没有,无疑这明显不适应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需要。因为电子商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性、高技能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电子商务竞争的需要。过多的理论知识既不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又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老师的教学增加了不少困难。

三、对电子商务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是将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s)、文本(Text)、动画(Animation)、视频(Video)和声音(Sound)等多种媒体技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以单一或集成的方式运用于教学中,表现为辅助教师完成教学的手段。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课程,其中涉及许多新技术,引入多媒体教学后,可以很好地对某些抽象问题进行解释。但在多媒体教学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利用多媒体教学,需要教师掌握多种计算机技术,除了制作课件必须用到的Powerpoint外,还需要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等。有了这些技术的辅助,制作的课件才能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层次清晰。如果课件只是简单的“Word搬家”,那么对电子商务这门新兴的快速发展的技术来说,显然是不符的。

例如,在讲解制定电子商务网站的目标时,可将常见的电子商务网站的用途用图1显示。具体在制作时,首先将每一个目标进行精简,然后引入相应的图画,将文字显示在图片中,有了图形,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在一张幻灯片上显示这些图片,要比简单的显示几个汉字效果更好。做成这些图片后,对每一个图片增加一个简单的动画,在讲到每一个步骤时,逐步打开,细细讲解。

(2)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包含图片、动画、声音等。所以在讲课中最好将这些技术综合运用,共同为课堂服务,而不只是简单地制作几张幻灯片而已。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Flash软件,是最适合制作动态导航控制以及动态画面的多媒体制作工具。它通过多彩的图、文、声、像等形式,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电子商务方式下的采购方式与传统采购方式的区别时,传统采购方式较为复杂,过程较多,简单的静态图片很难讲解,而如果利用Flash制作一个动画,将每一步采购过程逐步显示,则具有很强的条理性,不但方便教师讲解,而且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再例如在讲解数字证书的作用时,可以直接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网站上下载“证书应用动画”,一个很好的Flash演示动画,通过“怕上当、跑断腿、商务难”等故事,幽默、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数字证书的作用。

另外,对讲课中用到的案例,也可以采用视频、音频等形式,搜索一些有趣的、对课堂有用的案例,在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时,链接或者直接插入,灵活运用。例如,在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业务流程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淘宝网的一个广告片段,虽是广告,但很好地说明了电子商务的购物过程。

2、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

太多的“填鸭式”的理论教学不仅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但如果在讲解某个问题时,引入相应的案例,就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电子支付的网上银行安全时,可总结近几年发生的典型的网银诈骗案例:冒充银行发送警告邮件、李鬼网站钓“鱼”、短信引诱窃取信息、打广告设下连环套、木马病毒盗取密码等。对于每一类型可再搜集相关案例视频直接展示给学生,生动形象。在讲解中国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电子商务的发展时,可给学生介绍前,8848创办时的市场环境以及学生感受到的当前电子商务与物流状况做一对比,将“72小时网络生存实验”的参与者所面临的困境与当前网上商品种类繁多、促销手段多样的现状做一对比。也可在多节课程中穿插“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的发展状况。

案例教学法的重点是如何选择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能匆忙地、不加辨别地选择若干案例,而应该以每次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来组织案例选择,选择的案例要能很好地解释问题。高质量的与教学目标相符的案例才能带来较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质量的案例应满足案例的内容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案例涉及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案例的具体情节要符合客观实际等要求。

教师在精心选择了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后,还要灵活地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方式主要有:(1)穿插式。教师在讲解电子商务基本原理的过程中,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2)讨论式。教师在对某章或某问题系统讲授后,由教师提出某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也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3)组织专题辩论。这主要是选择些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也可以组织同年级的班级,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4)组织专题讲座或报告。

3、注重实践教学

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应用型课程,其实践环节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验环节可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地认识课堂上的内容。另外,通过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特长,有的学生适合技术,有的学生适合营销,而有的学生则适合管理。

(1)课堂上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可以直接在课堂进行,比如让学生尝试做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网站,此方式主要是技术的培养;也可对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可行的营销方案,其它同学对此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价等。

(2)课下的实践。目前的电子商务主要是通过网络实现的,所以更多的实践/应依赖课下进行。可以鼓励学生去淘宝网、拍拍网注册,销售自己的二手商品,如不用的电子词典、以前的教材、参考书等,当然还可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购买日常用品,尝试电子商务带来的低价与便捷。

四、结论

电子商务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针对电子商务的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不断进步。各个院校的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自身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适应电子商务的考试方法,培养出更多的适合电子商务实际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沈晓平面向创业训练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第8期,150—151。

[2] 文俊 姚蜀军 夏瑞华 等 由多媒体教学引发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高校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 ,467- 469。

[3] 曹玉枝 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15,196。

[4] 蒋科蔚 符可 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年第10期,308—310。

[5] 张盛茹 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与市场需求[J].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8期,94。

[6] 赵婉鹛 实践教学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必备环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第4期,106—108。

10.我国二类疫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篇十

[关键词]课堂 问题设计 存在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54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起于问。提问是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课堂上,如果教师能预设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成更有智慧的内容,则能为教学锦上添花,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一、课堂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课堂提问随意性很大

笔者走过很多学校,也听过不少的语文课,发现很多教师由于备课不深入,教学过程随意发问、信口开河,使得学生应接不暇。课堂看似很热闹,其实学生一节课下来收获甚微,甚至不知道课堂中究竟要学的是什么。如一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课时,板书课题后就问:“同学们,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带劲了,逐一回答:“我想知道‘我’的伯父是谁?”“讲‘我’的伯父的什么事情?”“文章为什么用这个作为题目?”……学生的问题漫无边际,包罗万象,教师怎么办?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紧扣教学目标的,可很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就脱口而出的,这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按照常规教学来说,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懂得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所以,教者应该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眼,设计问题:“课文是写什么为主的文章?”(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回答:写人为主的文章)“写的人是谁?”(伯父)(鲁迅先生)“有谁听说过鲁迅先生吗?”“他是怎么样的人?”“课文写了几件事?”(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阅读课文)

2.设计的问题难度大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设计问题,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情况,问题没有坡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如何解答,学生只好作罢。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厌倦甚至恐惧的心理,从而对语文学科失去兴趣。这样教学,质量怎么可能提高?

3.课堂提问设计过于肤浅

“好吗?”“懂不懂?”“好听吗?”“对了没有呢?”这些肤浅的问题没有很高的思考价值,缺乏挑战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当然,一节课偶尔出现类似这样的问题也没有什么。如果反复多次出现,那就失去意义了。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回答:“好!”“对!”对这样的课堂,学生似乎没有多大压力,而且课堂给人表面上的活跃,实际上学生却觉得乏味而没有激情,不屑思考教师的提问。

4.教师课堂提问方式单一,满堂提问现象严重

由于课堂提问频率过高,没有思考的余地,学生常常不能马上回答出来。怎么办?为了赶进度,教师干脆包揽了。因此,整节课变成了教师的“单口相声”,学生只能机械的接受,容易产生疲劳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教学质量无疑是极其低下的。

二、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的几点建议

1.深入备课,认真推敲,精心设计问题,围绕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问题设计要难度适中,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

2.关注全体学生,照顾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让他们能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愉快地获得知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教学各个环节问题设计的特点。

(1)新课导入时问题的设计注重激趣。新课的导入是很讲究艺术的,教师应抓住文章题眼,设计一些精简而富有情趣的问题,以激活学生兴奋的神经,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例如,教学《凡卡》一文,开始我就设计了问题:“文章主人公凡卡,年仅9岁,应该是在父母的疼爱下愉快的生活,而他却远离家乡到莫斯科打工,在一个安静的夜晚给爷爷写信。你们读读他写的那封信,想想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学生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认真地读起书来。接下来,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汇报着:“我觉得凡卡太可怜了,那么小就去打工,吃不饱,受冻挨打,没有人关心他。”“我觉得凡卡太凄惨了,小小年纪就跑到一个陌生的大城市里打工,还受尽折磨,我们比他还大,可是有那么多人的疼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我很同情他。”……学生们的读书成果让我很高兴,教学的目标自然而然就完成了。

(2)教学环节衔接问题的设计注重承上启下,环环相扣。课堂教学应过渡自如,既承接上文,也能勾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我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了系列问题。“《一夜的工作》主要人物是谁?”(周总理)“课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总理的为人?”(他的工作那么劳苦,生活那么简朴)“从哪里看出‘劳苦’‘简朴’?”(学生通过读、找、画、悟,真切感受到了总理的伟大人格)“同学们都已经从文章的细节描写中了解了总理的工作和生活,作者亲眼目睹这一切也是心潮澎湃,课文中哪个词看出了作者的心情难以平静?”(从“不断”这个词可看出作者内心激动,难以平静)“课文强调‘新中国的总理’‘中国的总理’,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幸福自豪的情感,这是什么写作方法?”(对比)“‘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总理只有一个夜晚这样工作吗?”“‘每个’跟‘一个’是什么关系?”(一个夜晚只是千万个夜晚的代表,这叫“以小见大”“小事情现高品格”)……由于问题设计切入了教学重难点,指引了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方向明确,兴致勃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训练,达到了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境界。

(3)教学结束时的问题设计注重创设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如《穷人》篇末写了渔夫和妻子决定收养西蒙的孩子。我讲解到这里的时候,动情地问:“西蒙的两个孩子从此就跟他们一起生活了,今后日子会过得怎么样?幸福快乐吗?你们能够帮助作者续写这部分吗?”《凡卡》篇末写了凡卡在做梦,梦见爷爷在读他的来信。这个时候,我动情地说:“凡卡的梦看起来多么美好!其实这是一个凄美的梦,一个让人心酸的梦。他的爷爷收到他的信了吗?他的命运会改变吗?大家课后认真思考,大胆想象,明天看看哪个同学想象得更丰富、更大胆。”这样的问题设计是最能触动学生灵魂深处的,也最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所以每次我都能收获超出期望的教学效果。

4.课堂提问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表达出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教学《牛郎织女》一课中牛郎织女相会的片段时,我提问道:“聪明的你们,能想出此时他们在诉说些什么吗?”学生们沉默片刻后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牛郎说:“娘子,这些日子你瘦了。”织女说:“你和孩子过得好吗?让你受苦了。”学生们热烈地想象和表达着,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学生们需要这些空白,这样才可以成长他们的思想,才可以挖掘他们的潜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够用心去思考、实践、总结,并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好课堂问题,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上一篇:唯美微博句子下一篇:大学班干竞选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