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角色游戏计划(共15篇)(共15篇)
1.小班角色游戏计划 篇一
小班角色游戏阶段计划
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孩子31人。从开学这阶段以来幼儿活动的情况中了解到,大部分幼儿没有过玩角色游戏的经验。一部分幼儿情绪还比较不稳定,有五、六名男孩还喜欢哭闹,个别小朋友还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喜欢到处乱跑。因此在小班阶段的角色游戏中,主要是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规则意识,帮助幼儿明确在角色游戏中,要遵守哪些规则,逐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同时鼓励幼儿大胆模仿成人的行为,体验游戏的乐趣。
第一阶段:
预设主题:娃娃家、菜市场
一、游戏目的:
1.能认识游戏玩具、材料及环境,对游戏感兴趣· 2.愿意选择和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反映简单的游戏情节。3.乐意与同伴共享玩具,玩具玩过后,懂得归类摆放好。
二、游戏准备
1.物质准备:娃娃、娃娃家里的家具、炊具、各种各样的菜、称、袋子等。
2.知识准备:幼儿认识过炊具、餐具,认识1——2种常见的蔬菜。
三、游戏指导:
第一次游戏:9.9 1.出示娃娃引入。启发幼儿说出娃娃家里的家具和炊具等,并说说它们的用处。2.提出要求:不争抢玩具、不乱跑。
3.幼儿分组到几个娃娃家玩,教师观察幼儿是否愿意参与游戏。4.着重指导那几个爱乱跑的幼儿在家里认真扮演角色,不乱跑。5.鼓励幼儿把玩具收拾好。第二次游戏:9.11 1.启发幼儿说说:娃娃家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要做饭时要到哪里买菜,引出菜市场的主题,并鼓励幼儿说说各种常见菜的名称。
2.请中班的哥哥姐姐带领小朋友一起自由游戏,并教给小朋友正确的使用材料的方法。
3.表扬在游戏中能正确使用材料的小朋友和较遵守规则的小朋友。第三次游戏:9.16 上次游戏经过中班小朋友的示范指导,大多数幼儿能正确使用材料,但有争抢玩具、破坏玩具的现象。本次游戏重点指导幼儿分配玩具,提醒幼儿不争抢玩具、破坏玩具,并指导幼儿在家里把每件事认真做好。
第四次游戏:9.18 上次游戏中,幼儿不懂得模仿做饭、做菜,游戏时争抢玩具的现象依然存在,本次游戏启发幼儿说说:家里怎么样做饭、做菜?并在游戏中加以指导,继续提醒幼儿不争抢玩具。
第五次游戏:9.23 表扬在上次游戏中能简单模仿家长做家务的孩子,要求那些不好好玩的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做个能干的小主人。重点鼓励幼儿分工合作,并与幼儿一起收拾整理玩具。
第六次游戏:9.25 说说在上次游戏中存在的情况,和孩子们说说在家里每个大人一般都会做些什么,鼓励幼儿向家长们学习,发展游戏情节,同时提醒幼儿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促进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并继续指导幼儿收拾整理玩具。
第七次游戏:9.31 表扬在上次游戏时能使用礼貌用语的幼儿,和幼儿一起说说玩菜市场的幼儿要怎样招呼客人。本次游戏重点指导玩菜市场的幼儿怎样招呼客人,怎样卖菜。指导玩娃娃家的幼儿到菜市场去买菜,并提醒幼儿使用礼貌用语。
四、阶段小结:
经过第一阶段的角色游戏,大部分幼儿喜欢参与游戏,幼儿对模仿成人的生活较感兴趣,有了初步的角色意识,游戏时能使用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但幼儿常常独自玩,缺少交往活动,玩具不能分类摆放好。
2.小班角色游戏计划 篇二
一、角色游戏的含义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 通过模仿、想象, 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 其中扮演的是熟悉的、了解的角色;模范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
二、角色游戏的影响因素
1.环境布置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影响
吉欧教育认为, 环境是“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 游戏环境不仅包括空间、场地布置, 还包括各种游戏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大多是无意注意, 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他们随意性较强, 同时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 甚至是匮乏的。 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 他们的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 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 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 对他们来说, 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看到好玩的游戏材料和同伴游戏或者老师的示范, 都会激起他们玩游戏的欲望, 这些都能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 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 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 使得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戏材料。 老师在帮助学生开展游戏时, 要注意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 并且保证充足的数量, 以免因引起争抢, 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 在小班, 为了避免幼儿争抢玩具, 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 物体的数量应多一点。 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 多布置一些幼儿感兴趣的, 并且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环境, 使幼儿置身于相对真实的社会情境之中, 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 在角色游戏中制作爸爸、妈妈、医生的头饰, 区分角色, 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影响
游戏中, 由于小班幼儿的社会经验较少, 表现能力不强, 且小班幼儿喜欢平行游戏。 因此, 他们较难玩好角色游戏。 教师应当成为幼儿游戏中的引导者, 引导幼儿参与游戏, 明确角色分工和游戏规则;教师应该是幼儿游戏的玩伴, 和幼儿一起游戏;要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空间, 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自由想象、玩耍、交往。 教师应该是幼儿游戏的引导者, 在出现纠纷的时候, 适时介入游戏, 引导幼儿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小班幼儿刚开始不太会玩游戏, 他们在娃娃家中只会把娃娃抱来抱去, 小客人们不知道去哪里, 老板们在店里也无所事事。 这时老师可去“娃娃家”当客人, “笃笃”敲门, 引导幼儿招待客人, 让娃娃家的姐姐买吃的, 妈妈做饭等。 在菜场, 做客人排队买菜、问老板什么菜好吃? 多少钱一斤? 提醒幼儿能在各个区域游戏进行游戏, 不要乱跑, 避免摔倒。
三、指导方法
⒈参与式介入法:参与式介入是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 介入幼儿的游戏中, 一般可以采用平行式介入发和交叉时介入法。 比如:老师以小客人的身份一同参与游戏, 引导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如何招待小客人。
2.平行式介入法:教师在幼儿附近, 和幼儿参与相同的游戏, 利用相同的或不同材料和情节玩游戏, 目的在于吸引幼儿的注意, 引起幼儿的模仿欲望, 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
3.交叉式介入法:教师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 以游戏情节需要的动作、语言指导幼儿游戏的发展。 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 教师则扮演配角, 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作出反应。
四、如何有效指导
教师需要先观察幼儿的游戏, 只有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 才能给予适时正确的指导。
首先, 先把握好介入游戏的时机, 根据观察需要而定, 我们必须先进行观察, 在观察的基础上判断是否要介入游戏, 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并且拓展游戏。 反之, 我们不仔细观察游戏, 匆忙打断游戏, 就会破坏孩子们的游戏, 导致游戏的破裂。
其次,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指导方式。 教师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时, 不要过于急躁地介入游戏的游戏, 必须选择适当的指导方式参与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 无论是采用平行介入游戏还是交叉介入游戏或者是垂直的干预指导幼儿游戏, 教师都应该仔细观察, 根据实际游戏情境采取相应的指导方式。
最后, 实施有效的指导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参与、材料指引和言语引导等策略指导幼儿的游戏。 同时要把握游戏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症下药, 不可以影响游戏的过程。
五、及时有效地评价游戏
游戏后的评价, 对于指导幼儿玩好游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活动发现好的榜样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今天曹俊杰小朋友的煎饼店生意特别红火, 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叫卖声音特别响亮, 而且招呼客人很热情, 引导幼儿思考, 共同解决问题, 避免出现意外。
3.小班角色游戏四步曲 篇三
一、帮助孩子积累知识经验
孩子的生活内容越丰富、知识经验越多,他们的游戏内容就会越丰富、逼真。小班孩子的知识经验还很缺乏,为此,我们除了在平时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外,还要经常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
例如,组织孩子春游时,学会有秩序地排队出发;当路过十字路口时,向孩子介绍红绿灯的作用,知道过马路的要点;观赏景物时,懂得不攀摘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等。另外,还建议家长组织好孩子的生活,带领孩子去观察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如带孩子去逛超市、看电影、买菜、到旅游境地游玩等等,这样,不仅开阔了孩子的视野,还积累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丰富了孩子的知识。所以,当孩子获得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他们就能较好地开展游戏,游戏的内容也才会越充实、新颖,越具有创造性。
二、引导孩子确立游戏主题
小班孩子往往只停留在对动作的模仿上,他们不能明确地把游戏的主题说出来,因此需要我们利用玩具以及富有情感的语言,启发幼儿有做游戏的愿望,帮他们明确主题并去实现它。
一天,我看到欢欢和乐乐两个孩子都坐在“娃娃家做单纯的烧饭游戏时,我就以奶奶的身份启发说:“呀?娃娃怎么哭啦?”听我这么一说,欢欢和乐乐立即围了过来,互相讨论着:“娃娃肚子饿了,想吃东西吧。”“娃娃睡醒了,想要妈妈抱呢。”“娃娃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我也参与到了孩子们的争论之中。后来,我摸了摸娃娃的额头,说:“呀,娃娃的额头好烫,怎么办呢?“在我的语言启发下,欢欢和乐乐赶紧抱着娃娃,去医院看医生。就这样,医院的主题游戏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三、协助孩子挖掘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幼儿表现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水平的重要物质支柱。当确定了角色游戏
的主题之后,我常常和孩子一起讨论,在同孩子们谈话的过程中,他们已有的经验就会显现出来。
如开展理发店游戏前,我组织孩子进行了讨论,孩子们名抒己见,归纳出了以下所
需物品:吹风机、木梳、剪刀、剃刀、脸盆、水池、热水器等。材料确定了,没有怎么办呀?问题一提出,孩子们沉默了。于是,我就提议大家一起来准备,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制作理发店用品。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积极性是非常高的,第二天,他们便带来空洗发精瓶、各种大小不同的纸盒、小棒、花布等。我们的理发厅果然布置得非常有真实感。这次共同寻找材料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经验,而且提高了孩子们把握材料的能力。
四、指导孩子丰富游戏内容
小班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当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游戏,成为他们的伙伴时,格外高兴。他们喜欢游戏,可又不会游戏,这时,老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非常重要。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游戏活动,注意保持他们做游戏的自然状态,这样他们更容易接受。
游戏过程中,我以一定的角色参与,这样,既可以观察孩子们的游戏情况,又可以找出他们的不足,对他们及时地进行指导,促进游戏的发展。如,当我发现娃娃家的妈妈给娃娃喂饭动作幅度大时,这时,我就装娃娃的哭叫声等,启发孩子动作要轻柔,耐心细致地照顾好娃娃,让娃娃开心。又如,在玩超市的游戏中,孩子们买完某一东西后,便跑到自己原来的位子上坐着,观望着,就算完事了。我发现后,启发他们到娃娃家去做客,去送礼物等等。孩子们又快乐地投入到了游戏之中,游戏情节变得更丰富了,同时,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逐渐得到了发展。
4.小班角色游戏商店 篇四
1.对游戏活动感兴趣,愿意参与活动,能自愿扮演各种角色进行游戏。
2.初步学会模仿各角色,反映简单的现实生活。
3.能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学会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
4.建立初步的分工意识,尝试“事情分着做”。
5.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及初步合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爱惜玩具的习惯,并能简单的收拾玩具 游戏准备:
1.物质准备: 各种商店物品:电脑 货柜 多种多样的食品 各种玩具 冰柜 冰棒等冷饮食品 塑料袋 纸币 服务员卡片 衣服 玩具 鞋子等
2.知识经验准备:
让家长带幼儿参观商店,观察商店里都买什么东西,人们是怎样进行购物的,服务员是怎样对待客人的 第一次活动指导:
一.师幼共同讨论确定主题“商店”活动内容
1.教师出示木偶娃娃与幼儿谈话 师:“小朋友你们好呀,今天妈妈要带我去逛商店买东西,我可开心了,我还没逛过商店呢?小朋友你们知道都有什么商店,都买什么吗?”
2.引导幼儿回忆多种多样的商店(如服装商店,食品商店等)3.引导幼儿讨论班开展什么商店 师:“不如我们在班上开一个商店,让木偶娃娃到我们的商店里来买东西怎样.”“那我们要开家什么商店呢?”“不如我们问问木偶娃娃最想买什么东西吧,它想买什么东西,我们就开什么商店”.二.师幼共同讨论确定商店的物品(活动材料)及设施
1.引导幼儿了解商店里的基本构造 有放物品的货架,给顾客装东西的袋子,收钱的收银机,还有电冰箱等
2.师幼共同讨论商店里要有什么 师:那我们开的食品店里都要买些什么好吃的呢?
3.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幼儿与教师共同收集材料(如零食包装袋,饮料瓶等)师:“商店里要有这么多好吃的,可现在我们店里什么也没有呀,怎么办呢? 三.服务员--要有礼貌,面带笑容接待客人”您好,需要买些什么吗?“
收银员--要有礼貌,要给买东西的人算钱,客人走时”再见,欢迎下次在来.“
顾客--要有礼貌讲清自己要买的是什么东西,买了东西一定要付钱.”你好,我要买果冻,请问多少钱.“ 四.引导”商店“与其它游戏间的相互联系
师: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带小朋友去商店买东西,那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可不可以带宝宝到商店里买东西呀!五.游戏规则
1.顾客买东西要付钱,服务员,收银员要有礼貌
2.每个幼儿一次只能卖一样东西,每样物品价格都为一圆,纸币每张为一圆
3.各角色要坚守岗位,不能乱跑
4.爱惜玩具,不乱扔玩具,能够进行简单的玩具收拾 六.分配角色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
2.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角色纷争
3.教师有意识的让能力较差的幼儿与能力较强的幼儿进行搭配游戏,让其更有机会模仿
观察推进:
幼儿上幼儿园以来除了最常见的娃娃家外第一次接触的商店,孩子们对商店的“开展”都非常的期待,家长也积极的配合手机各种食品日用品的包装。
第二次活动指导:
1.师幼共同讨论,确定”商店"主题活动内容
2.师幼共同讨论,确定商店的物品需要什么
3.在确定各种材料的基础上,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幼儿与教师共同收集活动材料
4、能够简单的模仿各角色进行游戏
5.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玩具收拾 观察与推进:
大部分幼儿会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但游戏情节还较简单,缺乏与同伴间的交往,在收拾玩具方面还较薄弱,还需增强。在下阶段游戏中应注意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及收拾玩具能力。第三次活动指导:
1.布置游戏场所,引导幼儿观察大班幼儿游戏使其了解各角色的语言,行为,反映角色 职责
2.教师参与游戏,观察幼儿的动作,语言,与同伴间的交流.3.教师利用角色身份给幼儿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以建议
4.教师引导幼儿根据玩具的类别及框框的标志收拾玩具(娃娃家的放在一起,商店的放一起)观察推进:
整个游戏我发现中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很少,基本都是个顾个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决定下次游戏中我以顾客的身份参与孩子的游戏中,让幼儿在我的暗示中进行游戏,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
第四次活动指导:
1.开设娃娃家,商店,满足幼儿游戏的欲望
2.教师参与角色扮演,重点引导娃娃家与商店之间的交流
3.提醒幼儿根据玩具的类别及框框的标志收拾玩具八.收拾玩具引导幼儿按一定规则收拾玩具
4。教师进行游戏评价
(1).教师针对每次游戏存在问题及时给以评价,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并确定解决办法
(2)引导幼儿进行自评及他评
(3).教师从幼儿角色的扮演,玩具的收拾进行总的评价
阶段小结:
本此活动,幼儿都很积极的参与游戏,游戏欲望很高。幼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的角色意识有所增强,初步会按意愿选择游戏主题。
由于我的加入孩子会学了各个角色的简单交往,加强了他们的礼貌用语,收拾的也比较正确快速,只有少部分能力比较弱的幼儿在收拾方面有些困难。通过游戏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
5.小班角色游戏教案反思 篇五
角色游戏教学反思
角色游戏是幼儿游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玩角色游戏中,我们要学会细致地观察,随时发现孩子的需要,引导孩子把生活中的各种经验迁移到自己的游戏中,再通过分享和同伴沟通,在相互模仿中互相习得,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游戏的发展和自身交流水平的提升。
每个区域的活动设置还要注重游戏和游戏之间的串连。比如在角色游戏中,去银行取钱,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可以去超市给娃娃购买生活用品,然后带娃娃去理发或者去寿司店;有的家庭里来了老师客人,缺少水果,幼儿会协商安排留妈妈在家招待客人,让爸爸去超市购买水果,还可以带宝宝去理发做发型,把客人招待的好好的,孩子自己内心在获得了当爸爸妈妈的满足感的同时,也懂得游戏中的相互协商和沟通的重要性,还学会怎么尊重老师和招待客人。
角色游戏中还发现了以下几点小问题:
一、材料的准备和添置,我观察到孩子一般玩了一段时间的角色游戏后,如果没有新的东西投入就会对这个游戏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及时更新游戏的内容和材料,让孩子们对游戏充满兴趣。
二、给孩子充足的时间整理和收拾玩具。我们要从小就要培养孩子收拾物品的习惯。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养成有责任收拾自己玩具的好习惯,一个好习惯能让孩子将来受益终身。
三、游戏活动中要引导孩子多动手操作,区域之间要有关联性。
像我们寿司店会提供半成品让孩子动手操作,随后再卖给顾客;
理发店也会引导幼儿设计新的发型,装扮顾客。
建构区我们会给幼儿提供图纸,让幼儿根据图纸进行搭建。
开心农场里我们准备各种时令的蔬菜水果,孩子们自己动手种植,成熟后再拿去超市进行贩卖。
四、游戏活动中,活动纪律不容忽视。另外在游戏活动情境中交流时,要让孩子们学会轻声说话。对于有些孩子我们也要注重其心理情况,比如有的孩子当天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这也会影响到他们在角色游戏中的情绪。老师也要适当理解孩子的心情,不能勉强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最后关于今后我们该如何指导幼儿园的幼儿进一步的完好角色游戏,关键在于教师要以准备者,启发者,支持者和参谋者的身份去帮助孩子,支持孩子,让孩子充分发挥游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要评价角色游戏是否有趣,就要看这游戏是否能吸引孩子,关键我们要看孩子是否下次还想玩这个游戏。此外,我觉得以后我们还要注重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进行的,恰当、及时的评价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通过展示、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与同伴、教师之间互动交流,既在同伴面前展示了自己,让同伴对自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又是一个相互交流、提高的过程。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评价,也是对幼儿活动的一种认可,幼儿才能从中获得自信,获得成功的与他人交往、与他人合作的社会性的意识倾向,并在不断的循环中得以逐步的发展成熟。
通过这次角色游戏的观摩,相信我们老师今后再开展角色游戏活动时,幼儿和老师都会有很大的提高的。
小班角色游戏教案:超市的游戏
活动目标:
1、初步懂得超市工作人员的职责,学会玩超市的游戏。
2、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游戏,增进各游戏之间的联系。
3、进一步培养幼儿按要求归类摆放游戏材料的意识、能力。
活动准备:
营业员标志、钱、柜台及超市的各种货物
活动过程:
1、简单讲述上次“超市”的游戏情况,提出游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超市中,不能按类收拾游戏材料。
(2)个别幼儿不懂得礼貌待客。
(3)游戏情节较单调,与娃娃家的交往不够。
2、让幼儿按意愿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游戏,教师给予适当的调整。
3、幼儿分组游戏,教师重点指导超市。
引导幼儿在学会分清“超市”游戏中营业员、保安等角色的工作职责基础上,能与娃娃家
进行简单的游戏交往。
教师以经理的角色身份帮助幼儿发展相应的游戏情节。
活动结束:
6.小班角色游戏超市教案 篇六
1、了解超市购物的基本程序:选择超市→付款,得到商品。
2、初步使用礼貌用语。
3、懂得超市卖的东西不只是一种,会有很多。
游戏准备
1、一个有货架的类似超市的.场地准备。
2、给幼儿普及关于超市的基本知识。
3、投放洗发水、沐浴露、蔬菜等玩具,饮水机,收银台等。
游戏过程
一、教师出示新增的超市游戏材料,导入游戏。
1、教师:之前我们也玩了“买东西”的游戏,学会到超市购物。懂得要怎么样去买,上星期我们在“娃娃家”游戏中开了一家超市,我们也看过超市里都有哪些东西,但是在看的过程中我发现到小朋友们对超市还不是很了解,他们总觉得很好奇但是不不知道怎么玩,他们也会混了以为超市里只有一种东西可以,不对的哦!超市里可以有很多东西是可以买的。(教师出示新增的超市材料,如洗发水、沐浴露、蔬菜等。)今天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就可以到超市里买东西了。
2、教师与幼儿一起回忆超市购物的流程:选择商品→付款。
二、进一步导入游戏。
教师:在上次的游戏中,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一直忙着煮饭炒菜,你们的爸爸妈妈平时在家还会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有了超市,那么,爸爸妈妈也可以去哪里呢?
爸爸除了在娃娃家他还可以去哪里呢?有谁知道而且娃娃家新增的超市要谁来看店呢?
三、提出游戏要求。
1、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做家务要分工。
2、超市的营业员与顾客之间要使用礼貌用语,上次啊!老师发现到很多小朋友们都很没礼貌,不管是当老板还是当营业员,还有客人来了他们也不会去招待。
四、幼儿自主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1、重点观察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到超市购物的情况。
2、帮助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丰富游戏情节,提醒他们去超市买东西等。
3、提醒营业员和顾客使用礼貌用语。
五、整理游戏材料,师幼分享游戏体验,评价游戏情况。
1、整理游戏材料。
2、交流游戏情况。
7.小班角色游戏计划 篇七
一角色转换, 让幼儿体验爱的情感
角色游戏是幼儿乐意参与的游戏, 但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 对社会中的各种角色不会仔细观察, 最熟悉的是家庭生活中的角色, 自己的爸爸、妈妈, 抓住幼儿这个特点, 创设以“娃娃家”游戏为主线, 引导幼儿交流, 就说“娃娃家”的“妈妈”吴××, 她只知道给娃娃烧饭、烧菜, “爸爸”林××只知道打电话、玩电脑, 他们都只停留在动作的交往上, 没有语言的交流, 无法体现社会区域之间不同的关系, 其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好交往性语言, 在游戏中不知道要说什么?该说什么?为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有话可说、想说, 我也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 引导孩子想想、说说“你们的爸爸、妈妈爱你们吗?他们在家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由于孩子在生活中有各种爱的体验, 再加上老师的参与互动和引导, 幼儿慢慢学会了交流, 会说:“请进、请坐、愿意吗?可以吗?没关系”……经过多次训练, 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在游戏中与人交往的交往性语言了。记得尤××刚开始当“娃娃家”“妈妈”时, 只用一二句短句来交谈:“你请进, 你想吃什么?”说完就只顾自己去烧饭了, 再没有话了, 随着游戏逐步的深入, 她能自然地用较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了, 你现在去做客, 她就能先请你坐下, 然后倒好茶, 请你喝茶, 又去端水果, 让你先吃, 再问你, 喜欢吃什么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幼儿能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游戏、交往, 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爱的情感。
二提供机会, 让幼儿快乐交往与合作
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 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较多带有以“自我中心”的倾向, 我们要帮助幼儿从自我中解脱出来, 体验关心和被关心的快乐, 角色游戏是培养幼儿交往与合作能力的最佳场所,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 思诺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游戏, 我看到能干的欣怡正与孙瑜一起在整理厨房, 把煤气灶放好, 把碗、筷分开摆放整齐, 我提醒欣怡能请思诺到你家里做“妈妈”吗?她听后, 马上跑过去把她拉到家里, 对孙ד爸爸”说:“今天思诺是妈妈, 我做宝宝了。”思诺笑眯眯地走到欢欢家, 和他们一起玩“娃娃家”了, 可是, 她就独自烧菜、烧饭, 一会儿烧好后就站在边上看欣怡在与娃娃玩, 欣怡看见她不说话, 就对她说:“我们一起带“娃娃”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吧”, 她边看边讲, 思诺在她的带动下, 也讲起了喜羊羊的故事, 两个人的话很多, “爸爸”看见了, 也跑了过来, 他们玩得很高兴, 真的像一家人, 孩子从角色游戏中提高了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体验到彼此间的交往与合作带来的愉悦。
三经验迁移, 学会快乐生活的能力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来说, 他们不会进餐、不会洗手、不会穿脱衣服等, 这些环节都需要老师的帮助。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 在游戏中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是最好的教育契机。为此我们在“娃娃家”中放置了一些操作材料:几套颜色、款式新颖的娃娃衣服, 形象逼真的水池、大小不同的碗、盘、勺、锅等, 当幼儿见到了, 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操作、摆弄, 娃娃家的魏×ד妈妈”, 她平时最怕的就是自己穿衣服, 午睡起床, 常常是等着老师、阿姨去帮她穿, 你教她, 她也不学, 穿倒衣服就说:“老师我不会穿。”可到了“娃娃家”去, 看见娃娃的漂亮衣服, 就忍不住了, 要去给娃娃穿, 但又不会帮娃娃穿, 急的请我帮忙, 这时我便告诉她给娃娃穿衣服的方法, 她边听边做, 我做一步她也做一步, 她听的可认真呢, 几次练习下来, 她不但会给娃娃穿衣服, 连自己的衣服也会穿了, 每次给娃娃换好衣服就会大声告诉大家“我又给娃娃穿新衣服了”。这种方法生动活泼、自然亲切, 既能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又能帮助幼儿将许多经验和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 使幼儿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学中玩, 从而学会快乐生活。
8.小班角色游戏计划 篇八
关键词:情境创设;小班幼儿;角色游戏
一、确定适宜的主题
某幼儿园小班教师设计了以农场劳动为主题的情境游戏,A组幼儿扮演农民的角色,主要负责种植、施肥、收割等任务;B组幼儿担任机械操作手,帮助农民收获;C组幼儿为肥料商家,负责运货;D组幼儿扮演风、雨、太阳等自然角色;E组幼儿扮演城市超市人员,负责采购农场蔬菜。然而,该游戏并不受欢迎,很多幼儿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在第一次试验后,再没人愿意参与。
其实,这个游戏在设计上并没有太大毛病,只是所选主题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至于每个幼儿都不愿参加。
因此,在创设游戏情境时,主题一定要适宜,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就小班而言,很多实践都已证明,娃娃家和幼儿园类的家庭生活类游戏最受欢迎。所以在最初应以此类游戏为主,创设相应的情境,之后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可适当开拓新的主题。
上面这个游戏,可进行如此改革:A幼儿扮演爸爸,B幼儿扮演妈妈,C幼儿扮演娃娃,某天娃娃病了,“爸爸”和“妈妈”很是焦急,在教室内走来走去。很快就联想到自己生病时,父母会带着去看医生,于是向教师求助,而教室还没有设置医生的角色。此时可鼓励其他幼儿主动出演,并帮助娃娃看病。
可见,如果创设的游戏情境合理,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会发现新问题,不需教师设计,新的主题就会自然生成。
二、突出幼儿的自主性
受年龄限制,小班幼儿缺乏主动意识,在扮演角色时多是教师指定角色。即便是自主选择,其动机和目的也不明确。教师指定角色扮演并没有错,但这种方式不能长久使用,随着幼儿之间熟悉度的加深,应培养其主动意识,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角色,并为之提供相应的游戏情境。一方面,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也是体现幼儿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必然结果。如果每次游戏都由教师指定,表面上看,也许竞争和争抢较少,教室秩序很和谐,但长期下去极易导致幼儿主动意识的丧失。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角色,自己在旁指导协调。
某小班教室,老师让学生分6组扮演娃娃家,有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另外的学生分组扮演超市收银员和医院护士。因为幼儿都在此学习了一年左右,对普通的娃娃家游戏已经很熟悉,多少表现得有些喜新厌旧。在选择游戏角色时,很多幼儿因为蒙古族家庭有蒙古包可以居住,都争相去抢;有些幼儿因为觉得收银机新颖,抢着去扮演收银员的角色,以至于其他角色无人扮演,而且很快便起了冲突。
对此现象,教师应当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看待,在这个年龄阶段,不管是出自人之本能,还是心理特点,幼儿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先考虑自己,如果违背自己的意愿,很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而且这也是以后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躲避冲突,而在于发生冲突后如何合理解决。教师可引导幼儿展开讨论,有些幼儿会选择谦让,有些会据理力争,有些会选择包剪锤的方式,有些则要求建立新规则。在此过程中,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能够和其他小朋友融洽相处,对其日后成长也大有帮助。
三、幼师与幼儿要多互动
自主选择并非随心所欲的自由,而是在框架规则中凸显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更加活跃、活泼。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依旧不能忽视,应多与幼儿互动沟通,随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根据他们的行为变化,适时调整方法。当然,互动沟通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介入游戏中扮演角色。
某天的小班游戏中,进行的是娃娃家游戏,“爸爸”“妈妈”都去超市购物了,只剩娃娃自己在家,因为手中有特制的工具代替货币,“爸爸”和“妈妈”感觉很新奇,在外好长时间都没有回家。教师发现后,以路人甲的角色在超市跟“爸爸”“妈妈”相遇,并问他们宝宝的情况。妈妈说:“宝宝想吃蛋糕,我出来买蛋糕。”爸爸说:“宝宝想喝汽水,我出来买汽水。”老师问他们在家时,爸爸妈妈是否同时长时间离开过,他们想后说没有。老师进一步引导,如果宝宝在家遇到坏人怎么办。于是,爸爸叮嘱妈妈购物,自己匆匆赶回家。以后再出现妈妈出去购物后,宝宝又想要新东西的情况,爸爸会直接以手机通知。老师只是以几句话引导,幼儿就能意识到自身的责任,而且还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与家庭协作交流
现在很多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逼迫孩子学习各种才艺。殊不知,游戏教学、寓教于乐才最适合教育幼儿。老师会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幼儿生活的点点滴滴,然后发给家长观看,并反问他们幼儿是否有所改变。经此提醒,家长才意识到,自己的孩子的确有了很大改变,变得更加活泼、快乐,更懂礼貌,也会经常体贴父母。在不断的交流中,父母很快和学校展开协作,加入到游戏中来。
在小班幼儿的教育中,角色游戏发挥着重大作用,为使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首先,主题要符合幼儿的心理成长规律;其次,创设的情境要突出幼儿的自主性。当然,不管是何种情境,教师都不可或缺。若能够加上家庭父母的理解和参与,教学效果将会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晓岚,王慧茹.在角色游戏中提高幼儿同伴语言交流能力[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4(5).
[2]蔡国蓉.在角色游戏中发挥小班幼儿自主性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
[3]龚丽丽.创设生活化的小班角色游戏情境[J].当代幼教,2014(1).
9.开展小班角色游戏的体会 篇九
徐华芳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随意性强,生活经验少,所以扮演角色能力较差,游戏水平很低。为此,我们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幼儿的角色游戏水平。
一、让角色游戏成为主题活动延伸的有效途径。
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为了使游戏与主题内容相融合,我们充分挖掘主题的内涵,丰富角色游戏内容,努力让孩子们有的玩、玩得开心。
例如:在开展《我的故事》这一主题的时候,我们和幼儿一起讨论“你是怎样慢慢长大的?”“你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从而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老师和幼儿一起准备生日蛋糕、图书等用品。幼儿在开展游戏时,就主动增加了给宝宝过生日、讲故事等情节。
又如:当我们开展了《我家的洗涤用品》这个教学活动后,孩子们在游戏中很自然地把自己在主题活动中所了解和接受的知识经验体现出来了。原先我们东边阳台上娃娃家的水池基本上是用来洗衣服、洗拖把的,现在他们会增加洗碗、洗头等内容,而且自己把洗发水、洗洁精等用品搬到了那里。而且在观察孩子们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各种洗涤用品的使用流程还是非常规范和正确的,在游戏中加深了孩子们对生活经验的理解和感受,对孩子们生活技能的锻炼和提高很有帮助。
再如:我们的《小舞台》表演一开始的节目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鼓励孩子们把自己拿手的节目展示出来。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孩子们可以表演的内容越来越多,歌曲、童谣、舞蹈、故事表演等逐渐融入进来,角色游戏和主题活动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
通过角色游戏,孩子们加深了对主题活动内容的理解,角色游戏也成为了主题活动延伸的有效途径。
二、加深与材料的互动,发展游戏的情节。
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对角色的动作有兴趣,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各个游戏点之间开始产生联系。
尽管我们的《娃娃家》游戏是延续上学期的,但是孩子们依然爱玩。在这学期,我们根据幼儿能力发展的情况,增添了一些自制的材料,这些自制的用具都
比较大而且摆放平稳,幼儿操作起来很方便,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容易表现出来。激发幼儿扮演爸爸、妈妈的愿望。
例如:为保证游戏情节的发展和进行,我们根据孩子们的需要,阶段性地投放一定的材料,如电话、私家车(其实就是原来嘟嘟车行的出租用车,孩子们对这个游戏已经不感兴趣了。)、台灯、电脑等。随着这些游戏材料的逐步添加,孩子们在游戏中自发地增加了好多游戏情节: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会打电话相约一起吃饭或者出去旅游;爸爸妈妈会上网给宝宝找动画片看、上淘宝网买衣服、玩具。在《小舞台》中逐步增添头饰、演出服装、道具,使孩子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
又如:我们的《点心店》游戏,在经过了自选、自制等情节的逐步发展后,孩子们慢慢失去了新鲜感,产生了懈怠的感觉,而且每次游戏的时候,能够轮到当点心店服务员的毕竟只有少数几个孩子,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冷清,有什好办法呢?正好看到有个孩子用手抓点心喂宝宝,被娃娃家的妈妈嫌太脏了,我们一下子有了主意。
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我们给点心店提供了几个比较松的家里夹被子的大塑料夹,引导孩子们使用夹子取点心。夹子的投放,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游戏的积极性。随着孩子们夹取点心的动作越来越熟练,手部肌肉的力量逐渐发达,我们又增加了一些比较紧的夹子,以此来锻炼孩子们的手部协调性,也使孩子们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
游戏材料的投放,加深了孩子们与材料的互动,丰富了游戏内容的深入发展,大大激发了他们扮演角色的兴趣。
三、及时捕捉游戏中的闪光之处,深入游戏的情节。
《宠物宝宝》和《点心店》是本学期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逐步开设的新游戏,孩子的参与积极性就更高。在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游戏水平有所发展了,经验更为丰富了,此时孩子在游戏中会不断地有闪光点。
如:《点心店》在最初的规定种类逐渐演变为可以自选点心(提供盆子),客人可以挑自己喜欢的点心买。后来发现客人一下子拿很多,不仅后面的客人买不到点心,连小银行里的钱都快要被领光了。王泽宇小朋友马上就提出:“少买几个,不能拿这么多,挣钱很辛苦,钱要省着点花!”老师及时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在讲评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来讨论,然后根据他们的大概意思老师进行总结:每次去银行最多只能领3块钱,一次可以选择两种点心,这样既节约用钱又不浪费粮食。随着孩子们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点心店》游戏中我们还逐步增加了自制点心的品种,鼓励孩子们在生意不忙的时候制作点心,不仅进一步发展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够避免产生在游戏中出现无所事事而离开工作岗位的现象。
再如:新开设的《宠物店》,一开始是为了满足那些想当爸爸妈妈可是因为人数的限定而一时轮不上的孩子的需求的。虽然只是去买一个绒毛玩具,但是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会主动带上自己的宠物宝宝去浴室洗澡;有的会带宠物宝宝去点心店吃好吃的东西;有的会带宠物宝宝一起去找朋友聚会;还有的孩子手里抱着宠物宝宝肩上还背了一个包包,一问才知道包里准备的是宝宝换洗的衣服和裤子。孩子们流露的那种关爱宝贝的神态、情感真切自然,十分感人。我们当即就表扬他们的做法并在游戏讲评时再次提出来,引导其他的孩子学习他们的做法,以个别来带动全体的发展。
虽然在游戏中有的孩子还不能够都做到,最起码孩子们已经从原来的简单模仿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游戏情境、语言交流和思维有了新的碰撞,让孩子对自己及他人的游戏有了新的认识,有助于角色游戏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促进角色游戏的深入发展。
四、深入生活拓展游戏经验,引领孩子自主快乐地游戏。
小班孩子的角色游戏以模仿为主,指导时就应注重联系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游戏内容的选择也应贴近孩子的周围生活。
《洗衣店》的开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天气渐渐转热,孩子们看到妈妈把家里的好多冬衣送到洗衣店去洗,方便快捷。正好我们也在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根据幼儿的需要就决定新增设这个游戏。
利用阳台原来的自然角柜子和旧的洗衣机进行改装,我们制作了洗衣机、干洗机、烘干机、洗衣液等设备,游戏就这样开始了。
随着游戏的开展,产生了许多问题和新的需要,我们又增加了电熨斗、刷子、包装袋等材料。孩子们用刷子先刷一遍衣服再放进机器里,可以使衣服更干净(这是客人发现衣服洗的不干净后孩子们想出的办法,来自于生活经验);电熨斗可以使衣服洗后变得平平整整的;包装袋可以让客人取衣服比较方便。在练习刷洗
衣服、烫衣服、扣纽扣、拉拉链、叠衣服的过程中,幼儿的动手操作和自我服务能力也在游戏中得到了发展。
在《洗衣店》这个游戏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号码牌的使用。原先是没有的,有一次游戏中洗衣店老板把客人的衣服弄错了,结果客人没有拿到自己洗的衣服。怎么办?游戏讲评时,我们想试试孩子们到底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请他们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刘佳颖小朋友说:拍照,衣服就不会弄错了;吴宇清小朋友说:把衣服画下来„„
孩子们想了很多办法,可是都不能够又快又好地做到,毕竟小班孩子的能力实在有限。我请孩子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再说。第二天,好多孩子都来告诉我:在衣服上钉布条。可是孩子们又发现自己不会用针线,有什么又快又方便,布条不用针线缝也不会掉下来呢?我请孩子们看看阳台衣架上,有什么东西能帮上忙的?孩子们看到衣架上的小夹子,终于想出了办法——用夹子夹住布条。在随后的游戏中,孩子们又发现用两个相同数字的号码牌更简单,衣服上夹一个、客人手里有一个,再不会弄错衣服了。
10.浅谈小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篇十
摘 要: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但是,小班幼儿随意性大,生活经验少,扮演角色能力差,游戏水平低下。
关键词:角色游戏;指导;生活经验;材料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角色游戏是3~6岁幼儿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戏,也是幼儿园孩子们很喜欢玩的一项游戏之一。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小班幼儿随意性大,生活经验少,而且刚接触游戏。因此扮演角色能力差,游戏水平低下。那么如何提高小班角色游戏水平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小班幼儿游戏特点,提供几点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一、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特点
1.幼儿缺乏角色意识,注意力不稳定,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
如在游戏开始前,教师明确分配给幼儿爸爸或妈妈的角色,但幼儿根本不予理会。在游戏中,他们往往按自己的想法、喜好模仿着成人的各种动作。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们“炒菜”“吃饭”“抱娃娃”,忙得不亦乐乎。有的还装模作样地拿个筐子去买菜;有的给“娃娃”喂东西,还自言自语地哄娃娃。虽然作为教师们希望孩子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但幼儿玩的时候一点也不考虑自己扮的是爸爸还是妈妈,他们既做爸爸的事,又做妈妈的事,角色混沌不分,只要玩着、做着,就十分开心了。
2.幼儿游戏内容简单,比较单一
由于小班幼儿小手肌肉发育不够完善,反应出的都是吃饭、炒菜、抱娃娃等重复性动作。而且非常享受这种动作带来的乐趣。如幼儿在炒菜时,拿个勺子在锅里不停地搅啊搅,搅的这个工作很让他享受。
3.幼儿在游戏中动作多于语言,缺乏交往能力
由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游戏中大多是自己玩自己的,很少交流。但有时也会进行交流。如:明明拿着酸奶瓶说:“喝酸奶吧!”兰兰接过酸奶喝了一口说:“好甜呀”,然后又进行自己的游戏。
二、小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1.角色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生活经验来充实游戏的内容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经验越丰富,幼儿在游戏中就越积极,角色扮演越逼真,自然玩得很开心。反之,游戏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甚至无法开展下去。根据这一情况,教师应在平时教学、日常生活、节假日等各种活动中,拓展幼儿的视野,抓住一切契机,引导幼儿多方面地去观察和了解社会生活,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幼师在组织幼儿外出活动时,就应引导幼儿观察警察叔叔如何指挥交通,行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红绿灯的作用等。
2.角色游戏中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
教育家陈鹤琴说:“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教育孩子促进认识、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对具体直观的游戏材料往往比对语言更有兴趣,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可见,材料在角色游戏中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娃娃家游戏时,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一个布娃娃,这个娃娃就是幼儿扮演角色的必须材料,它激起了幼儿想扮演爸爸妈妈的愿望,让每个幼儿学抱娃娃,学哄娃娃。然后,根据主题,投放相关的操作材料,如:玩具电视机、茶几、煤气灶、电脑、奶瓶、洗漱用品等。这些玩具颜色鲜艳、摆放平稳,便于幼儿操作。这样与之相应的动作也就表现出来了。由于材料的投放大大激发了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也提高了游戏质量。
3.角色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进行个别指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是指导者,又是游戏伙伴,更重要的是教师是一个观察者。在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扩展游戏内容。同时可以发现何时需要增加游戏时间、地点、材料和经验,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使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游戏。如一个扮演妈妈的幼儿拿着小铲在锅里反复做炒菜动作。这时教师以客人的身份问她:“你是孩子的妈妈吗?你今天要为你的娃娃做什么事情呢?”幼儿马上醒悟过来,赶紧给娃娃喂奶,哄着睡觉。教师以客人的身份介入指导,帮助小班幼儿从模仿动作兴趣转移到对扮演角色的兴趣。
4.角色游戏结束时,引导幼儿评价、总结游戏
讲评是角色游戏的重要环节,恰当的讲评能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提高游戏水平,引导游戏深入发展。教师应该丰富讲评方式,充分发挥讲评对游戏的指导作用。如可以先让幼儿说说他在游戏中参与的情况,以及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并适时指导,指出具体问题,引导幼儿共同讨论,以便更好地开展游戏。
11.小班角色游戏计划 篇十一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有效的促进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扮演角色能力差,游戏水平低下。那么如何提高小班角色游戏水平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分析小班角色游戏特征入手,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一、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特征
1.游戏情节简单而零散。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内容简单,情节单一、零散。如“妈妈”喂娃娃、抱娃娃、给娃娃穿衣或打电话、扫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内容。或者是爸爸烧饭、妈妈烧饭、你喂娃娃、我也娃娃。游戏情节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间缺乏联系。
2.游戏动作重复而简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手肌肉发育不够完善,喜欢做重复动作。所以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多是简单的重复动作,较少的系列动作是凭兴趣操作材料。如反复地做切菜动作、炒菜动作、反复做接水、饮水动作。
3.游戏语言交往较少。
由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游戏中大多是平行游戏,幼儿独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无语。一起玩时也是各说各的话,专心于自己的游戏,旁若无人,有时也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但是是围绕模仿的材料开展的,如:姝彤拿着空饮料瓶说:“喝饮料吧!”伟然接过就喝了一口说:“真好喝”,然后又进行自己的游戏。
4.游戏时缺乏角色意识。
幼儿的角色意缺乏。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他当爸爸时,看到妈妈做饭做得特别高兴时,他就放下手中的工作,也去跟着做饭。可当他看见妈妈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餐具也要泡茶招呼客人。
5.游戏时是依材料而进行的游戏。
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小班幼儿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实物或是具体形象的材料。游戏中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更多依赖玩具进行游戏,满足于玩具的摆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烧烤店孩子埋头看烧烤的材料,对来买烧烤的客人置之不理。
二、小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1.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条件准备
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条件主要是物理条件,即游戏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具备了开展角色游戏的条件,就为角色游戏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主体与广泛、情节越深入。因此,教师可以渗透情境化的小游戏,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以支持他们的角色游戏的开展。同时引导家长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多带孩子外出,多接触事物,多与孩子交流,从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如星期天可以和他们一起去银行、理发店、商店等地方,看看叔叔、阿姨是怎样工作的。
3.提供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
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幼儿深入自主地开展角色游戏的重要保证。教师应根据游戏的难易程度,分配好时间,根据游戏的需要,保证每次都有不少于30分钟的游戏活动时间,每天都安排一次角色游戏活动,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4.把握有效时机介入,关注幼儿活动,促进游戏开展。
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还是比较弱的,游戏目的性较差,操作时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低。老师要适时适度介入,激发幼儿游戏兴趣,促进游戏的开展,让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游戏。
1.1当孩子扮演了角色但不明确如何进行游戏时(当孩子满足于随意摆弄操作材料时)
小班孩子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孩子常常满足于随意摆弄材料,虽然充当了角色但并不明确应当如何进行游戏。这时教师可采取直接指导的方法进行介入指导。如一个扮演妈妈的孩子拿着小铲在锅里反复做炒菜动作。我便问她:“你是孩子的妈妈吗?你这妈妈今天要为孩子做什么事情呢?”孩子马上醒悟过来,知道要做什么。教师这样的介入指导,帮助小班孩子从模仿动作兴趣转移到对扮演角色的兴趣。
1.2当孩子在游戏中,反映内容单调时(当幼儿喜欢游戏又不会游戏时)
小班孩子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他们对老师创设的游戏环境非常着迷,可是又不会游戏,在游戏中反映出简单的内容。这时,他们需要老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老师以角色身份介入指导,幼儿更容易接受。
5.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采取多样评价,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
教师应更多关注幼儿游戏过程,多采用积极的纵向评价,创造宽松的评价氛围,培养小班幼儿游戏活动的积极情感,提高游戏水平。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较朦胧,往往需要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依靠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来评价自己。因此,对小班幼儿的游戏评价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在游戏结束时,发现问题应立即评价,特别对于小班幼儿,便于他们回忆在活动中的行为,否则很可能当幼儿收拾好游戏材料后,对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已记不清了。
第二对于需要着重评价的共性问题,可以集体进行示范操作,及时直观具体评价,更适合小班幼儿。
第三小班幼儿自我意识欠缺,对同伴的关注更少,受记忆、行为再现和语言表达等能力的限制。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但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评价,多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同伴间相互评价等,充分發挥幼儿互动的作用。
12.小班角色游戏计划 篇十二
《指南》指出:应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游戏是没有社会功利、目的的,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因此,游戏世界才是孩子的真实世界,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要理解孩子们的游戏,支持孩子们的游戏,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一、关注兴趣,创设生活化的游戏环境
生活化: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化”是指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解释为“变得„„”,是个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环境还原幼儿的生活情境是前提,只有孩子熟悉的环境里他们才不会觉得陌生,才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游戏行为、发展游戏情节。因此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游戏环境,才能引发幼儿的游戏行为。
1.环境生活化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刚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都是一个重大的环境转变。家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最能感受到温暖和安全的港湾。所以我们在创设娃娃家环境时,注重的是温馨和谐的感觉。只有创设温馨、和谐的娃娃家环境,才能使孩子获得安全感和心理慰籍。
首先,娃娃家氛围的营造。我们在营造娃娃家氛围时,尽量体现出热闹、丰富、充实、温暖的感觉。如在颜色上统一色调,娃娃家的床上用品、沙发等都采用淡淡的粉红;在划分娃娃家的区域时,也采用和孩子们实际家庭一样的分布格局:有卧室、卫生间、厨房、客厅,孩子们犹如在一个真正的家庭中模仿成人的活动交往。在选择娃娃家的家居用品时,选择带有孩子喜欢的动物图案的布料做装饰材料,同时在娃娃家的墙面上呈现孩子家庭合影,让孩子在家的氛围中情绪得到缓解和放松,在游戏情景中再现生活经验„„
其次,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玩具。一是娃娃的投放。娃娃家的娃娃是最惹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之一。所以娃娃的投放既要好看又要柔软,能吸引孩子抱娃娃玩。幼儿抱着娃娃会感到柔软、舒适,尤其是能让小班刚入园的孩子一种家的体验,缓解心理焦虑,稳定情绪。二是厨房操作材料的投放。锅、碗、瓢、盆、围裙、煤气灶、饮水机、热水器、洗手池等等,都是符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他们喜欢操作,能够模仿的。你瞧,孩子们完全融入到熟悉的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她们在娃娃家烧饭、烧菜、喂娃娃喝奶、洗衣服,自主地到卧室去看看书,到浴室去洗洗澡,到镜子前梳梳头,在呈现生活经验的同时又获得新的经验。
2.材料生活化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小班幼儿年龄小,好模仿,具有直观形象性,喜欢操作和摆弄,他们在游戏活动中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创设丰富多样的平行材料,让孩子在摆弄、操作物品中,获得各种感官活动的经验,使其在摆弄过程中获得发展。
在小班初期,我们创设了两个平行的娃娃家游戏,每个娃娃家都投放了厨具、洗衣机、娃娃等满足幼儿模仿和操作摆弄的需求。但是在每个娃娃家的创设中,教师又有目的地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有侧重地投放了其中的内容,如一个娃娃家放大卫生间,投放两个洗衣机,孩子们在洗衣、烫衣、晾衣、折衣的互相模仿中获得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又如在一个娃娃家中放大厨房,一个厨房两套灶具,仿真的蔬菜、彩色面泥,幼儿模仿着成人的动作搓汤圆、包饺子,还在不断地翻炒中使手臂动作得到发展。
2.私密空间生活化
所谓私密空间,是为幼儿提供的一种小型的、封闭的一种游戏空间,是给幼儿提供一种有安全感、归宿感的环境。目的是为了更尊重幼儿的个人空间,让孩子们有一个舒适、溢满童趣的自由空间。
于是半透明的浴帘区隔成娃娃家的浴室,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模拟着自己爸爸妈妈为自己洗澡的情景,为她们的宝宝洗头、洗澡,她们一会儿为孩子抹上洗发水轻轻地揉搓着头发,“妈妈”还不时地叮嘱着“爸爸”说:小心点,别弄到宝宝眼睛里。一会儿又让宝宝站在澡盆里,为她涂上沐浴露,还时不时地试着水温,“爸爸”也不停地对“妈妈”说:快点,不然宝宝会生病的。
几个屏风隔成几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洗衣房”,为喜欢独处的孩子提供了游戏的心理保障。小鑫是个比较内向的孩子,他不喜欢大声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而是选择了抗拒参加一切活动,因为平时都是奶奶陪伴着他,他天天看着奶奶洗衣服,也会和奶奶一起洗自己的手帕,洗衣房便成了他情感的依托。每天早上他都是洗衣房的主人,不断地重复着洗——晾的过程,很少与人交往。渐渐地老师在洗衣房增加了洗衣机,多了两位同伴进入游戏,发现小鑫会教小伙伴怎么洗衣服,在洗衣房中开始了交流,找到了朋友。
二、关注经验,创设情景化的游戏环境
“情景”是指人们在行动前对所处的既定环境或在交往前对将要面临的情景所作的主观解释。“化”是指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解释为“变得„„”,是个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指南》指出,教师要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游戏和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幼儿在情景化的角色游戏中主动地、积极地、自愿地去探索、发现,以自己的方式去获得各种生活体验,让幼儿扮演“角色”进入“情境”去“玩”,用自己喜欢的健康的方式尽情的演绎自己。
1.角色情景化 角色,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和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在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特别是初入园的幼儿角色意识弱,或缺乏角色意识,所以他们玩起来难于进入角色,游戏形式单调、平淡,使角色游戏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意义和目的。因此,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通过挂牌或语言引导使幼儿在角色的情境中强化角色意识。
如森林小吃的游戏中,“服务员”或“顾客”的角色贯穿游戏的始终。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服务员”一会儿变成“收银员”,一会儿又变成制作甜甜圈饼干的工作人员,而那些用餐完毕的“顾客”会变成餐厅清洁员,立刻整理好吃剩的盒子和“垃圾”,将这些收拾好的“垃圾”整理好后再送到餐厅的厨房里。游戏在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流动中进行着,而这些角色的扮演随着该次游戏的结束而结束,又会随着另外一次游戏的开始而重新开始。因此,一个幼儿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角色情景能让他们很快投入到游戏中,不仅能保持较长的时间,而且能使幼儿全神贯注于所玩的游戏中,玩得乐此不疲。
3.材料情景化
材料是引发幼儿游戏的关键,因此材料情景化能够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增强游戏的情景性。
学期初,在娃娃家材料的投放过程中,教师就根据娃娃家的角色进行提供,三个不同大小的碗、汤匙,三件不同颜色的衣服,三双不同花纹的袜子„„幼儿根据游戏材料进行分类,也能根据自己的角色选择不同的餐具等,既避免了游戏中的争抢,又帮助孩子增强了角色的意识,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情景。
随后,教师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不断提供材料,或者提供一些情景化的材料来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如教师提供一个自制的玩具蛋糕,以娃娃家客人的身份参与游戏,“今天是你们娃娃的生日,我去超市买了一个蛋糕来为娃娃庆祝。”于是原本无所事事的“爸爸”,马上投入到了游戏情景中,为娃娃烧喜欢的菜,和妈妈一起为娃娃过生日。
为幼儿准备成品与半成品的游戏材料,也能为丰富游戏情景创设条件。在肯德基游戏区,分别设置了加工区、厨房、用餐区等,为幼儿准备了可乐杯、冰激凌杯、毛巾、餐巾纸、报纸、杯子、盒子等材料。这些材料的投放,不仅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更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当成品买完了,孩子们有的用废旧的纸条剪成一根根薯条后,送到厨房请厨师在炸薯条;有的把毛巾卷起来塞到杯子里变成了蛋筒;有的用两个园纸盒做成了汉堡包„„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忙得不亦乐乎。
4.指导情景化
教师的指导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要根据游戏的情景及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兴趣来指导。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还时常会忘记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需要老师及时给予提醒。如在一次游戏中,当一个娃娃家的妈妈抱着娃娃去散步时,看到别人在理发,他就把娃娃放在桌上,自己去理发了。这时老师就抱起娃娃大声喊:“这是谁的宝宝?谁家丢了宝宝?”当幼儿走过来抱娃娃时,老师就适时提醒他:“娃娃家的妈妈要照顾好宝宝,不能让宝宝走丢了。”“今天是你们家宝宝的生日,你也让他到理发店一起洗洗头吧。”于是妈妈又抱起了宝宝一起到理发店去洗头了。由此可见,教师用情景化的语言指导,可以帮助推动游戏情节的延续和发展,大大提高孩子们游戏的积极性。
三、关注整合,创设多元化的游戏环境
多元化:指事物的发展,到了一个很丰富的境界,有多种分类,多种行业。通过学习《指南》,我们应该以幼儿的年龄特征为依据有效整合不同功能区域,创设多维功能区域环境,关注儿童的学习能力和社会性的同步发展。
1.常规的多元化
常规,经常实行的规矩或规定。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还处于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阶段。他们的游戏主题和角色均带有不稳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看到别人玩什么,就扔掉自己手上的东西去玩别人的。孩子们常常不知道知己在做什么,目的性不够强,没有角色意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角色游戏与区域活动融合在一起,教师与幼儿共同选择了幼儿喜欢的小动物为不同的角色区域和学习区域设定为小动物的家,并在各区提供适量的挂牌,以去小动物家做客的形式入区,幼儿的角色意识增强了,在游戏中还引发了各种角色情景,如:入区时,孩子们会边敲门、按门铃边说“某某小动物在家吗?”,离开时,会与区域标志上的小动物说“再见”。一段时间后,发现幼儿入区常规相当稳定。
1.内容的多元化
内容,物件里面所包容的东西。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主,教师通过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让幼儿在摆弄、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经验,获得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有机地将角色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进行融合,发挥其教育的综合效应值得大家研究和探索。
我们在娃娃家投放一些学习性区域活动的操作材料将角色游戏与区域活动融合。如:折衣服、卷袜子的示范图;给衣服、袜子等生活用品分类的整理箱;挂衣服用的大小不同的衣架;幼儿自制小点心用的彩泥、纸条等。
3.主题的多元化
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探索中实现的。主题活动需要幼儿的经验和兴趣,角色游戏内容也往往源自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二者有共同点,完全可以促使其整合。
在开展小班主题活动《我喜欢》时,幼儿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糖果,很快就生成了“糖果商店”。“糖果商店”开张不久,就吸引了很多的顾客,很快糖果就卖完了,还有很多客人没有买到糖果怎么办呢?游戏交流的时候,孩子们都在想办法,有的说“明天我再带些糖来。”有的说“我们再去买点。”有的说“我们自己做吧”„„于是,在大家的热烈响应下,决定自己动手做糖果,孩子们为了第二天的糖果店能够生意兴隆,做得都非常的投入和认真,有的还边做边说“这是草莓味的、这是葡萄味的„„”孩子们以包糖果、买卖糖果等角色化的游戏情景展开糖果制作活动,打破了原有的美工区与角色区界线,随主题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充分发挥了区域活动的灵活性和能动性,更有效的促进角色游戏的的产生、发展和延伸。
13.小班角色游戏计划 篇十三
游戏目标
1、让小朋友初步了解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并认识几种常用的医疗器械:听诊器、体温表、输液器、注射器。
2、能积极的参于到活动中和同伴一起游戏,并能有礼貌的交往。
3、教育小朋友要讲卫生,预防疾病。
4、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游戏准备
1、准备好类似医院的场地。
2、为幼儿普及医院以及医生的知识经验。
3、几种常用的医疗器械:听诊器、体温表、输液器、注射器。医院标志,白大褂。
游戏过程
1、课前谈话,引起幼儿对医院的兴趣,并提出游戏的要求。
(1)人生病了怎么办?到哪儿去看病治病?
(2)谁看病?谁护理病人?
(3)认识医院标志,认清大夫听诊器、体温表,并看清使用方法。
2、请3~5名幼儿游戏,按自己的意愿协商分配角色(医生、护士、病人)。
3、医生、护士戴上帽子,等待病人进来,请几名幼儿去看病,鼓励小朋友勇敢地与医生密切配合。
4、游戏指导。教师重点指导医生按一定的程序给病人“看病”。
(1)先给病人挂号、排队。
(2)医生热情地询问病人哪里不舒服。,仔细地用听诊器等为病人诊治。
(3)护士护理病人,教育幼儿不把打针看成可怕的事,了解护士的辛苦。
5、换角色,游戏继续进行,其他幼儿进行观摩,并轮流进医院游戏。
6、游戏结束时,教师对服务好的医生、护士给予表扬。
游戏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初步了解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情况,认识了一些医疗器械,个别小朋友对医院的恐惧感逐渐消除。在活动中,个别幼儿会一直忘记自己手中的仪器是干什么的,教师适当的给予提醒。还有部分幼儿说到打针就怕即使是假的,通过这次活动,部分幼儿觉得打针也不是很恐怖。幼儿通过这次活动也加深了预防疾病的意识。
14.小班角色游戏计划 篇十四
关键词:小班;角色游戏;策略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通向真实世界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游戏来改变幼儿的状态。在小班主题角色游戏中教师对幼儿无目的地放纵会使孩子失去导向,任意妄为,整个活动无法开展下去。教师适时介入和启发性的暗示、提问、建议,才是有效的行为,它也应当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灵活多样的指导,不应当是指令式、强加的、随意的干预。
一、善于观察幼儿,给予启示和鼓励
游戏是孩子们自身生活经验的反映,同时也是对成人社会的模仿,角色游戏之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因为它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教师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观察是最为重要的,通过观察教师能了解到孩子实际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教师能准确地寻找到孩子游戏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教师不应急于将自己认定的游戏目标、游戏内容灌输给孩子,要时刻认识到:游戏是孩子们的游戏,游戏满足的是孩子们的需要;教师要安于做“旁观者”,在小班孩子游戏水平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观察重点,刚开始玩游戏,要观察孩子能否被游戏所吸引,正确地使用材料,会很简单地模仿成人的一些动作;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游戏水平有所发展了,经验更为丰富了,此时孩子在游戏中会不断地有闪光点,教师此时的观察重点就是捕捉闪光点。例如,刚进幼儿园的小班孩子是喜欢玩“角色的游戏”的,面对着教室里琳琅满目的玩具孩子们会忍不住地去摆弄摆弄,在与玩具的“交流”中他们嘴里不停地念叨:“妈妈快来、妈妈快来……”作为教师我们没有马上对孩子的游戏进行干预,而是将观察重点放在让孩子充分自由地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来自不同背景家庭的孩子在游戏中反映出的不同的生活经验,我们的观察就落在对孩子已有的水平的了解上,熟悉孩子们各自的经验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我们班级角色游戏的主题,从而使游戏更符合孩子们的需求。
二、从情感支持到环境提供,把握幼儿年龄特点,提供充分的空间
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的原因,使他们的游戏进行不仅需要情感的支持,更需要环境的提供。游戏是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形式,儿童通常将一些刚刚经历过的、看到过的新鲜事物反映在游戏中;儿童也常常把一些已经熟悉的各种事物综合起来,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改造,创造性地反映到游戏中。但是由于年龄所限,小班孩子的角色游戏大都停留在动作的模仿,尤其在角色游戏的初期孩子并无明确的目的和角色意识,而且这些情节通常随该幼儿角色的变换而消失。因此,教师不仅应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游戏现状,预测幼儿的发展水平,更要从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所及出发,把握游戏中的闪光点,及时地提供支持游戏发展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创设适宜的环境,适时适当地进行指导。教师应让小小的闪光点得以发扬光大,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既使幼儿自主游戏,又使其获得各方面的提高。如,生活游戏区的小衣服成了小演员的新装;建筑工地大型的“砖头”被用来搭建成了高楼……幼儿在活动中充满了快乐。
三、从环境创设到适时回应,建构幼儿经验与教师预设之间的桥梁
材料提供了,环境创设了,教师并非大功告成了,还要注意幼儿在材料的使用和新的环境中的适应反馈情况,建构幼儿经验与教师预设之间的桥梁。例如,当娃娃家有了“大浴缸”后,“爸爸”洗澡时又想出用矿泉水瓶做龙头。这一新点子立刻受到其他孩子的青睐,相继仿效。但是,几天后热情很快消失了。教师经过观察发现,原来这种新“龙头”极易被碰落,“安装”也不方便。分析得出,由于操作不便,幼儿丧失兴趣,材料是干扰和影响游戏发展的因素。于是,我们在游戏中生成了用什么方法将“龙头”固定住方便孩子使用。老师和几个对解决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孩子成立了“物业维修公司”,开始在孩子家进行研究,教师从中预设了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尝试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当幼儿陷入困境时,如果教师不闻不问,幼儿的创意可能就此消失,所以,需要教师细致观察,分析把握幼儿的游戏动向,预设孩子可发展的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在游戏中不断地推动孩子游戏水平的发展,提高幼儿游戏兴趣。
在主题角色游戏中教师的介入与适时的指导,在实践的操作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如,每个班级孩子的发展不同,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个老师对“适时”的理解也不同,对介入的尺度把握更难以掌握,需要经过自己的实践和及时地调整才能逐渐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和策略,但多给予孩子发挥的空间,多关注孩子的行为,并及时地调整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参考文献:
[1]陈芳.谈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的结合[J].科学大众.
[2]张晚枫.让游戏奏响和谐之音:浅析角色游戏与其他区域活动的融合[J].家庭与家教.
15.小班角色游戏计划 篇十五
孩子的天性爱游戏,这不仅是因为游戏的形式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而且是因为游戏能满足幼儿模仿、交往的需要,因此游戏成了幼儿生活的第一需要。游戏的种类有许多,比如: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还有角色游戏,而在众多游戏之中,最受小班幼儿青睐的仍是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所熟悉和喜爱的角色,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和活动,它为独生子女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社交能力提供了机会。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动脑筋、出主意,创造性地反映生活,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情,他们体会着做“医生”解除“病人”的自豪感,当“妈妈”对“孩子”的亲切感……同时,“乘汽车”要排队,买东西要文明,“好朋友”要相亲相爱,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游戏中已成了一种约定 ,俗称的规则,每个孩子都必须遵守,否则,会受到舆论、谴责。孩子从这些准则中学会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角色游戏能促进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一、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能为幼儿创造再现生活的空间。
小班幼儿因其年龄特点,活动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游戏内容也比较简单。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幼儿有时会用圆盘做驾驶盘,想象着在街上开车并模仿汽车喇叭声;有时幼儿又会抱着娃娃对娃娃自言自语,这些都是幼儿最初的角色意识。小班幼儿喜欢角色游戏,我们就要想办法多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使小班的角色游戏无论是内容、形式变得更丰富、更有趣味性、更有吸引力。幼儿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情绪波动较大,对外界的人或事易排挤,同时也表现出想家、念家的情感,教师的安慰话自然少不了,可一下子面对眼前这么多的幼儿,教师该如何一一应对呢?此时,我们通常的办法是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一个三岁孩子的生活经验可能只来自家庭和托儿所,因而娃娃家就是这个年龄阶段最喜欢玩的角色游戏。娃娃家里必备的一些玩具是娃娃、家具、餐具,常用的生活用品等。他们把对父母亲的思念转移到对娃娃的关心、照顾上,以此来体验父母亲对他们的体贴和爱抚,这也是他们对所了解的生活的再现。
小班幼儿入学前我们都要求家长为幼儿准备一个长毛绒玩具,幼儿入园后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让幼儿做玩具娃娃的爸爸妈妈。本来会因环境的变化造成情绪变化,可是因为体验到了游戏的乐趣,幼儿忘记了自我,积极地投入到游戏中去,有的给娃娃讲故事,有的跟娃娃说悄悄话,有的带娃娃到窗边看太阳,还有的哄娃娃睡觉。会把自己的感情在娃娃身上体现出来,虽然游戏的整个过程都是处在以幼儿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下,相互之间没有交流,看不出是游戏,但幼儿都进入了各自的角色,并按着自己的意愿进行着活动,从中得到了愉悦,教师也从中体验到了教育的快乐。
我们在进行角色游戏环境的创设时,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还要考虑到幼儿的性别差异。女孩子对娃娃家比较感兴趣,如果班上的女孩子较多,我们不仅要在班上多创设一些娃娃家,还要在材料的投放上多下点功夫,多备一些娃娃的衣裤(女孩子有给娃娃穿衣裤的喜好)、脸盆、饰物等;如果班上男孩子较多,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一些圆盘(做驾驶盘)、车票、红绿灯等男孩子喜欢的材料,这样游戏开展起来就更有意思,幼儿也更投入。
二、通过角色游戏,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之间交往的空间。
角色游戏可以通过幼儿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实现角色的转换,使其进入他人的角色,体验各种角色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经验,从而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状况。小班幼儿已形成了初步的角色心理,这为幼儿逐步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进行多种角色的转换提高角色游戏的水平奠定了基础。
3岁前的幼儿由于独立性差,他们的社交活动往往只限于父母、亲人、家庭范围之内,和别的儿童接触很少,即使在一起也是各玩各的,彼此很少交往。幼儿园使幼儿生活周围的人增加,每天能接触到许多同伴,他们会从不认识到认识,直到熟悉。在幼儿的交往过程中,角色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交往的场合,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由于角色和角色的关联,角色和主题的关联,幼儿尝试着交往的多种方法,感受到交往的成功和失败,这些都促使幼儿去调节自我,理解他人,尽早走出“自我中心”角色游戏,帮助幼儿学习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增强了幼儿的角色心理,让幼儿体验到了交往的乐趣,学习了交往的技能。
三、通过细心地观察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指导空间。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自生的游戏,必须确保幼儿有选择、交往、表现、创造的自由。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适时适宜的指导,而观察又是指导的前提,观察就如教师工作的探路器,是为了更仔细更具体地了解幼儿游戏,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缺乏观察的指导,使教师走入盲区,武断的歧路,与自由自主的角色格格不入。没有观察而对游戏所谓的指导实际上是教师中心式干预,当教师并未了解幼儿想说什么就盲目指挥,必然抑制和挫伤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小班观察是指导的重点。观察分一般观察和重点观察。一般观察是指观察幼儿每次的游戏主题,每个主题中参加游戏的人数、角色、游戏的主要情节、玩具的使用情况及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的情绪等。
而重点观察是对每一幼儿重点观察或对游戏要素等某一方面的观察,如对主题角色、动作语言,情节发展,交往能力,材料使用等方面较详细的观察。观察可以是短期的一般观察,也可以是长期的专题跟踪观察。因为小班幼儿所表现出的对游戏无明确目的性,游戏的不稳定性,以及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因此多以一般观察为主,可以通过一般观察了解幼儿对游戏的喜好内容,了解幼儿游戏的发展情况。这里举两个事例来加以说明。例:一位“妈妈”嘴里不停地对宝宝说:“噢,宝宝乖,宝宝不哭,妈妈给你吃东西”,可宝宝不理睬(“妈妈”表现出仍在哄宝宝的神态),这时一个在“妈妈”旁边驻足很久的`男孩抢过“妈妈”手中的娃娃。教师没有指责男孩,而是以客人的身份去抚慰女孩,同时也在观察男孩接下来的一举一动,只见他像模像样地把娃娃抱到医院对“医生”说:“这孩子怎么一直哭,是不是生病了?”“医生”对新来的病人表现得很高兴,忙以医生的职责为娃娃看病。看到眼前的一切教师应该明白,男孩已进入“爸爸”的角色,这时客人对女孩说:“原来娃娃的‘爸爸’发现孩子生病才这样做的,等一会娃娃看好病回来,你们可要好好地照顾好娃娃啊!”女孩破涕为笑了。教师的观察与指导不仅为幼儿明确角色的定位,又保证了游戏的正常进行。又如:一个男孩戴着家里带来的大盖帽,腰里束着皮带,在游戏时到处对别人讲:“我是‘警察’。”可是无人理睬,显然同伴们不接纳这个角色。教师见状,即以公共汽车乘客的身份上前请求“警察”援助,对男孩说:“‘警察’叔叔,不好啦!前面十字路口的交通乱透啦!车辆堵塞,请你快来指挥呀!男孩立即奔赴现场,指挥起交通来,道路畅通了,司机和乘客都对“警察”表示感谢,此时“警察”真正进入角色状态。事例告诉我们:没有教师敏锐的观察力,或许以上两个游戏都会因为问题的产生而终止。
教师仔细的观察既可帮助其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明确其工作的方向,如分析正确选择游戏的内容,活动方式以及如何帮助幼儿丰富生活经验等,也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愿望,帮助幼儿愉悦地开展游戏。
【小班角色游戏计划】推荐阅读: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分享中的集体讲评09-15
小班角色区08-13
小班角色商店教案10-20
中班上学期角色游戏阶段计划08-08
角色游戏爱心医院06-28
中班角色游戏银行09-02
角色游戏组织方法09-09
大班角色游戏总结09-12
中班角色游戏观察10-15
游戏角色名字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