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分析讲稿

2024-10-07

问题与分析讲稿(8篇)

1.问题与分析讲稿 篇一

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产生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自古就有,从最早原始社会因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地局部的生物资源从而导致的生活资源缺乏甚至饥荒;到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人口聚居区的居民或手工业者抛弃生活垃圾曾出现的污染;再到工业革命之后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与各种公害事件的出现,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的资源的稀缺与枯竭,照成的局部区域的生态失衡现象;在到最后的当前世界的范围大难防范的威海中的全球环境危机,都反映着不同时期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紧张关系表现的越来越严重,两者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强烈。人类总是迟钝的,任何事物只有严重危及到他们的安危,以至于让他们感到恐慌,他们才能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正应为如此,环境问题被人们真正当一个问题予以讨论,重视的则是从工业革命后机械化大生产对于环境严重破坏和污染之后才出现的,自工业革命之后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是我们平时观念里典型的环境问题,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环境问题。对于它的产生,我们可以从经济根源、宗教根源、哲学根源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经济根源:

应为人类的生产行为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负外部性而环境作为一种共有资源也存在着非排他性,使得环境问题的产生变成了一种必然。

所谓负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使之支付了额外的成本费用,但后者又无法获得相应补偿的现象。例如:工厂在生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而环境作为一种共有法人资源存在的非排他性则更是加重了生产行为的负外部性的严厉程度。共有资源是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和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导致共有资源的枯竭。

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就是我们个人不需要对自己对于利用环境资源所产生的负外部性买单,而在造成的这一部分危害则会平摊在政府,社会,甚至其他完全与利用这部分环境资源不相关的人身上。用一句比较有趣和话来形容这就是,“光上车、不买票”。马克思说:资本家为了百分百的利润就不惜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不惜上绞刑架,而正是由于环境这种共有资源的对于个人的低风险性,则贪图便宜的资本家蜂拥而至,则环境资源被过度使用也在意料之中。

宗教根源:

西方的基督教对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传统基督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解释是:惟有人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上帝造人是要人在地上行使统治万物的权利。根据这些教义,传统基督教认为,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

《旧约全书·创世记》的第1章第28节说,“上帝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

《创世记》的第9章说,“神就赐福给挪亚和他的儿子,对他们说,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

正式在这样一种对于人类的超然与自然地地位的强调,使得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利用不可能自发的去寻找一个适当的限度,完全是一种支配一切的世界统治者的姿态去面对环境,所以人们从心理上不会对自然有所敬畏,夹杂着利用环境资源蕴藏的巨大的利益的诱惑,也就不可能有着对于这种行为可能照成的后果的考量,从这一点看出现现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必然。哲学根源: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反映。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西方世界“主客二分”的哲学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开“主客二分”思想之先河,近代的伽利略、培根和笛卡尔,特别是笛卡尔,对“主客二分”式的机械论哲学的最终确立和占据统治地位,做出了最有成效的努力。

在著名的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中,他在精神和肉体之间划出了一道截然分明的界限,他“以外科手术般的精细态度,从物质本性中剔除精神的每一丝痕迹,留下一片由惰性的物质碎片杂乱堆积而成的、没有生命的疆域。”

主客二分的哲学模式对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科技的发展,的确发挥了进步的历史意义。但是它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它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对于以人类的纯粹的理性去征服改变世界妄想,使得人们盲目的相信通过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去改变就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难,以至于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之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存在的必然性,还妄想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完善最终可以克服自然的反作用。小结: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大体感知到当代社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用一个模式来总结环境问题的产生来说,我想用佛家的一个因果关系理论来解释,环境问题这是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问题。对于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问题,不是通常意义做了“好事就会有福报,进天堂,做了恶事就会入地狱”的简单的单线因果关系,这是被世俗庸俗化了的佛教哲学。原始佛教上的善恶报应之便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使得人们难以正确选择其中的多样化的利益关系。

以环境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某做山上有着一片稀疏的树林,但也有一定数量的树木可以被人利用,现在你和你的朋友来到这片山上,你们有两种选择,善的方向是你们可以在这座山上广泛种植花草树木,这样做的结果是山林变得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变成一片人间天堂这算是你们善行的善报;还有一种选择是砍伐山上所有的树木,这片山头的生态从此被破坏,变成寸草不生的荒原,这就是你们恶行的恶报。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会选择善行还是恶性?

相信大多数人一定选择的是善行。现在我们继续看看这个问题,你要种植花草树木把这片荒地变成人间天堂可能需要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以及漫长的的时间,而当你的不断地付出,快要或者已经要得到福报的时候,你已近死去了,虽然你的行为时造成的福报可是这种福报并不是落在你的身上,而如果你砍伐所有的树木,把这些变卖,你有了一笔不小的财富,然后你离开了这片山林,去其他的地方,可能你拿着这笔钱做生意发了一大笔财,虽然还是会有这片山林变成荒原从此被完全破坏的恶报存在,可这样的恶报与你个人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可能会落在其它人身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是会选择辛辛苦苦一场,到头来却为他人做的嫁衣裳的善行呢,还是选择虽然会让其他人受到危害而自己却走向完美生活的恶性呢?

善恶行为与报应之间的不对等,造就了这样选择的纠结,似乎没有一种选择是绝对正确的。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上,则是以完全理性人作为他们建立学说的主体,所谓的理性人就是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按照他们学说的选择则是选择作恶行而自己得福报,而把恶报转嫁给他人的身上。在这样的学说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环境问题的产生,对于环境的污染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二.环境法的产生与效用

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面对这样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我们要如何解决,如何消除这些负外部性对我们带来的损害?我们都知道,目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建构在一些列法治原则下运行的,那么人们在解决棘手问题的时候,第一想到的还是走法律途径。于是乎环境法则由此产生,这也是历史发展上的必然。

环境法产生问题的辨析:

对于环境法的产生,不少人认为这是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激化不可调和的产物。但是,其实这样的提法有所不妥。

首先,古代社会人们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远较现在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来的更加激烈。许多人只是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看作是二者矛盾的表现,其实,自然对人类近乎“残忍的”反作用也是这对矛盾的重要表现啊!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近代以前,人类改造自然、应对自然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总是处于绝对的劣势,一个灾害发生,动辄数万人的生命丧失,而我们却没有一点抵抗的能力,而现在虽然面对环境的反作用,至少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现在大还是以前大呢? 可以说,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自古有之,且古胜于今,现在的矛盾相对于以前来说是减轻了的。

既然环境法或许不像多数人所说的那样——是近代社会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产物,那么,它到底是源于什么而产生? 依我浅薄的见解,它还是是人与人的矛盾的产物!

我们可以顺着以下的思路展开:

人类为什么要制定环境法?是因为要保护环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因为不保护,环境会恶化。环境恶化又有什么后果?环境一旦恶化,人类自身将受到致命的打击。而使得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又是谁?是人类自身。

仔细分析从以上的因果关系链,可以看出,制定环境法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原因,而环境法由人类制定出来以后,又是规范谁的行为呢?毫无疑问,还是在规范人的行为。所以简单地说,从环境法产生的原因、环境法的制定者、环境法产生后规制的对象、环境法实施后的受益者等诸方面来谈,这些统统只和人类自身有关!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法律思想,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换言之,法律是由于人与人的矛盾而产生的。环境法的产生的确源于一对矛盾,但是这对矛盾与其说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倒不如说是人与人的矛盾更恰当!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大家到底在争些什么?我觉得是一种利益,用法律语言来说,是一种权利,即人类对自然所享有的权利。

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是在行使这种权利。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时候,当然人口也比较少,无论自然与人类的矛盾又多么尖锐,人类的这种权利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满足,其实这个时候人类只是行使了可行使权利中的一小部分。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人类行使这类权利的能力增强了,诸多人行使权利时,矛盾就产生了:你行使了这些权利,就很有可能侵犯了我的权利,比如你有权在这块草地上放羊,以前我可以去别的地方;现在人口膨胀,资源没有增加,甚至还减少了,我去哪里放羊?单独个体之间、各个群体之间,对环境利用权力的争夺使大家迫切需要一种行为规范来指导大家合理、公平地行使这种权利,使大家在行使权利时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于是,大家在一起制定了各种规范,我们给这类规范性文件的总和一个气势恢宏的名字——环境法!

马克思诉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虽然这单一的决定论存在着一定可商榷的空间,但是在更大程度上还是存在一定的普世性的。我们现在的环境法的立法观念与其运行模式,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发展模式之上的,还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创造的市场经济制度而维持的,虽然对于其奢望能调和当下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但是现在似乎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我敢妄加断言,这样的环境法的调整,不可能取得任何的实质性的效果,更本没法妥善解决我们现在所面对的环境的威胁。

道理很简单,你想维护现有的制度,但是又想极力消除这种制度的副产品,这是没有任何可能性的。这就如何朱元璋想肃清吏治,但贪官越杀越多的道理一样。

环境问题中的超稳定结构:

上次听了王加卫老师对于中国传统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剖析,感触良多。于是在整理这个报告的时候呢,不自觉的与那超稳定结构的那套概念去套这个论题,居然找到了一定的契合点。

按照超稳定结构的说法,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又三个方面的组成,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放在环境法问题上,经济制度自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制度;而意识形态方面则是以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三大资本主义思潮所建立的,对于广泛自由和纯粹理性的鼓吹;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又是以法治为核心,强调私法自制的权利本位论,和民主制度。是的这三者联系起来的,则是作为掌握了当代社会话语权的企业或资本家们。他们渴望建立无线的私有制,与广泛的自由,从而决定了资本主义指导下的市场经济的特性,从而影响意识形态的形成,当资本家们掌握了政治权利之后,又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来维护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并且迫使更多的人接受他们意识形态的洗礼。然而超稳定结构中有一种无组织力量的蔓延,是的原本设计好的完美路线出现了异化,这种无组织力量就是上面我们所提到的生产的负外部性,由于资本主义对与生产力的无限制的要求解放,则这种负外部性不断的累积,从而导致了环境问题的越发严峻,众多的生态资源被完全的破坏而人们却束手无策,从而种种公害事件频发。

当然,资产阶级也不是傻瓜,他们意识到这种负外部性的难以可克服之后,开始吧这种风险向外转嫁,而这些发外部性引发的风险的承受者,也就是对于这些负外部性买单的人,就是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在众多发展中国家,我国为这些负外部性买单的数额是最大的。很多人感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环境优美,远远没有像我们中国的污染如此严重,从人认为那些发达国家在各种制度上非常健全,他们的环境法实践取得了重大的实效性。其实这都是表象,发达国家环境清洁的更本原因,只不过是他们把生活必不可少的,附加值不高的,但却污染严重的低端产品放到了以我们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污染的量少了,治理自然也方便,而他们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高端技术的研发与使用上,从而以低成本,低风险赚取高额利润。所以不是说发达国家的污染由于治理而减少,而只是他们把自己该承受的污染所转嫁了。

这种转嫁自然是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自然界是一个共同体,不断增加的负外部性终将会蔓延到世界的某个角落,现在的全球性气候事件,正是这种境况的反应。转嫁给发展中国家的污染和对于环境资源的消耗,最终还是会波及那些罪魁祸首。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凡此种种全部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发展与生存,从中蕴含着颠覆这种超稳定结构的因素,但是这样的颠覆的危害性却不是想中国传统社会的改朝换代的颠覆这么简单,这是破坏的地球整体的稳定,这样的颠覆后果,我们还不能明确的获悉,但是从2012中也可略见一斑了。三.打破超稳定结构——中国当代的努力

面度这样的危机,我们能做的是什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依我浅见,最重要的是打破这种超稳定结构,而打破这种超稳定结构最重要的则是,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产发展方式的改变。用具又红又专的话来说,就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但是这种中国特色不是指当下的柔和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标准的经济体制,不是现在即民主又集中的政治制度,不是现在的一颗红心向着党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可为中国民众广泛接受的,含有西方思想精髓的一种博采众长的制度。

这里的话说的已近有点大了,而且很空泛,有点夸夸其谈的味道。但就环境问题而言,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传统取经,在我们传统的意识形态中,对于自然地亲近感,与尊崇感是独特的。我们有着丰富和天人合一的体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到“形神凝视,与万化冥合”,我们骨子了那种对于自然地向往与追求者在西方人是不曾有的。而早在我国西周在颁布《伐崇令》中就有:“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的规定,这些规定本为军事纪律,但是它却包含了生物资源保护的内容。夏代规定(据《全上古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以成鱼鳖之长”,亦有如此的理念,而这在外国传统中式不曾有的。

中国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远远没有西方世界那么激烈,我们的环境问题的计划,也是在接受了资本主义理念的洗礼之后才出现的。虽然我们在出现近代环境问题的早期就提出了对于环境问题要注重防御,不走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却倒现在依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其原因不仅是在于大家说烂了的中国立法效力低下,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效用低下者,更重要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层面上,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不过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翻版,并没有多少真正特色的成分。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在环境问题上的弊病,我们无法克服,甚至由于中国传统中的部分劣根性与中国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等多种顽疾的竞合,是的在面对环境问题上我们遇到更大的苦难。要从根本上结局环境问题,我觉得应该先建立起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而不是拘泥于资本主义所建立的市场经济的体制。

某禅宗大师所言:老衲三十年前尚未修行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略有修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今修行在身,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段话本是修身之言,这里我用来概括今天我想要表达的理念。我们创造了五千年的绚烂文明,这是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国度不曾有了,我们传统挂念里必然有着很多远超西方世界的优越性,到了近代我们被迫卷入了近代化,工业化,西方化的洪流中去,备受压迫和欺凌,而现在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之后,我们所需要的是重新审视一下我们面临的当今社会,洞悉西方制度的弊病与我们经历挫折的原因,回顾我们的传统,在传统中寻找我们的出路,达成那个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的最终境界。

话题讲到这里,已经太过空泛了,也该就此打住,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了,今天我所做的不过是——告诸往而知来者也,仅此而已。

谢谢大家!

2.问题与分析讲稿 篇二

随着近200个公约缔约方完成《巴黎协定》的签署, 环境保护和减排问题正成为全球的共识 (张文松, 2016;张永香, 2015) 。国外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有Jayadevappa、Sumedha (1995) 、Attanasio (2012) 等学者, 其中多数西方经济学家从宏观经济增长视角研究碳排放问题, 如Nwaobi (2002) , 部分经济学家则从排放税对微观企业生产影响的视角研究环境污染问题, 还有少数西方经济学家从金融市场排放权交易视角研究环境问题 (Gronwald, 2011) 。国内学者有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研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 如仇方道、顾云海 (2007) 等;亦有部分学者模仿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我国经济增速与碳排放问题 (黄晓勇, 2015) ;还有一些学者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视角研究环境经济问题, 如陆如泉、戚永颖 (2016) 等。本文拟从贸易发展的视角研究我国环境污染问题 (余北迪, 2015) 。

二、贸易发展与环境问题Granger分析

(一) 模型的建立。为验证我国在发展贸易过程中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引发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加剧的基本假设, 本文选择碳排放总量作为衡量环境污染指标的代理变量, 建立格兰杰模型如下:

模型 (1) 和 (2) 中EXPt表示我国在t期出口贸易总额 (统计单位为亿元) , ENEt表示我国在t期碳排放总量。α、β、λ和为回归方程中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假定ε1t、ε2t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当α (ii=1, 2, …s, 其中s为滞后阶数) 在整体上显著不为零时, 那么我们判定出口贸易总额是碳排放总量的格兰杰原因;当λ (ii=1, 2, …s, 其中s为滞后阶数) 在选定的显著水平下不为零时, 那么我们判定碳排放总量是出口贸易总额的格兰杰原因。

数据来源:通过Eviews计算得到 (其中, △ENE、△EXP分别指ENE和EXP一阶差分)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86-2015) 中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

数据来源:通过Eviews计算得到

(二) 数据的处理。我们选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 其中不同类别能源消费统一换算为万吨标准煤, 我国出口贸易总额采用单位亿元。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不同类别能源消费的碳排转换系数可知, 煤炭类能源的碳排转换系数为0.702, 天然气的碳排转换系数为0.389, 石油的碳排转换系数为0.478。在使用EVIEWS对1985~2014年历年出口贸易总额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格兰杰检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检验分析, 如果变量在水平的形式上不平稳, 那么我们必须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使其平稳。平稳检验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由表1知, ENEt在10%的水平下不平稳, EXPt在1%的水平下不平稳;△ENEt在10%的水平下平稳;△EXPt在1%的水平下平稳。由此我们对原始模型 (1) 和 (2) 进行差分后再进行分析如下:

我们对以上差分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同时在表2中给出本文所使用原始数据的统计特征。 (表2)

(三) Grange Test分析。根据上文数据处理和模型分析我们使用EVIEWS对1985~2014年历年出口贸易总额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 得到滞后期数从1期到4期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根据表3的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 我们判定:当滞后期数为1期到4期, 在1%的显著水平拒绝△ENE不是△EXP的原因;当滞后期数为1期时, 在5%的显著水平拒绝△EXP不是△ENE的原因;当滞后期数为2期时, 在10%的显著水平拒绝△EXP不是△ENE的原因;当滞后期数为3期和4期时, 在10%的显著水平不拒绝△EXP不是△ENE的原因。因此, 根据1985~2014年碳排放总量与出口总额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认为当滞后期数小于3期时, △ENE与△EXP存在统计学上显著的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结语

在环境污染成本没有被严格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情形下, 出口厂商高能耗生产模式会直接导致总产出与能源消耗总量正相关, 从而导致出口贸易总额与碳排放总量正相关。根据本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当滞后期数小于3期时, 1985~2014年碳排放总量与出口总额存在统计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当滞后期数为3期和4期时, 碳排放总量与出口总额存在统计显著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文松.全球环境合作:气候变化的双层博弈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1.

[2]张永香.巴黎气候大会浅析[J].世界环境, 2015.6.

3.审计判断问题分析与对策 篇三

审计人员相对于被审计单位而言存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审计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中,被审计单位依然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审计人员则处于劣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表示意见,只能借助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及经验进行判断。

二、会计方法的可选性

我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业务的具体状况对会计处理方法进行选择。这就更加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由于会计人员判断失当导致会计政策选择不恰当,都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可靠。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报表审计时,不可避免的要对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恰当性作出再判断,以验证会计人员所做的判断的合理性。

三、现代审计模式需要大量运用审计判断

在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广泛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同样需要运用审计判断。实施的新审计准则规定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是首要必要审计程序,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不仅要求注册会计师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

1.注册会计师在运用审计判断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及经验不足。作为一个审计人员,首先应该具备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审计方法,熟悉各项操作规范。同时还要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会计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审计判断的正确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

(2)审计人员道德素质不足。作为一名审计人员,首先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审计时做到客观公正。然而,一些自身道德素质差的审计人员见利忘义,在审计时加入了个人私利,使得审计结果出现重大失误,致使审计报告失真。

(3)审计人员的自身独立性问题。独立鉴证是审计的核心,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中以及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因审计人员受到自身利益和外界事物的干扰,进而影响到审计判断的公允,这就使审计判断很难客观公正,使得审计结果出现差错,给相关利益方造成损失。

(4)市场环境对审计判断的影响。随着审计机构的不断增加,加剧了事务所之间的业务竞争。由于审计职业的竞争,增强了成本效益意识,这就使有的审计机构只看重审计效率,往往略去应有的审计环节,从而导致审计项目不能按正常的审计程序进行,造成取证不足或不准,影响了审计判断的质量。

(5)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判断影响。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中,被审计单位依然拥有信息上的优势,他们控制着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和披露上的主动权,他们在披露会计信息时,会表现出明显的自身利益导向。审计人员则处于劣势,审计人员不可能审查到所有的相关信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容易导致审计单位的审计判断出现错误。

2.审计判断问题的解决措施

(1)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审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定期开展后续教育,不断接受最新知识;组织开展审计问题研讨会,加强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加强审计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风险意识,在处理问题时尽量消除主观偏见对审计判断的不利影响。

(2)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使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使审计人员知法懂法,有利于减少审计犯罪,提高审计判断正确率。

(3)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大审计人员的责任认定。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时,应该依据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建立健全本所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有效地保证审计判断的质量,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明确审计人员审计责任,对审计人员实行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对审计人员审计判断质量考核以及审计目标责任考核,对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程序、职业道德等方面形成有力的制度约束机制。

(4)加强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保持不偏不倚的客观态度,从而实现实质上的独立,使审计专业判断不受外部因素干扰。可以考虑对审计付费形式进行改革。比如设立一个中间机构,按照审计收费标准向被审计单位收取审计费用,并负责为其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结果实行监督,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审计人员及中间机构对审计结论负责,这样通过建立一种权力制衡的机制,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

(5)加强行业监管。针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造假行为,首先要保证政府、行业监管部门监管到位。加大监管的力度,继续制定和完善检查、惩处一系列规章制度。

(6)加大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审计判断的错误很大程度上是被审计单位的原因。被审计单位掌握着原始的会计信息,同时有掌握着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利益,因此,一些被审计单位会利用其优势和便利,为审计单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又或者利用经济相威胁,使审计人员做出错误判断。因此,应加大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和处罚力度,使被审计单位在违法后受到严重的处罚,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 鹏:避免审计判断偏误并增强其有效性初探,现代财经,2012,2:56-60.

[2]付同青:论审计职业判断,商业经济,2010,12:46-48.

[3]董凤莉 刘 晔:审计判断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11,33:118-123.

[4]李 艳:审计专业判断及其改进策略,财经界,2012,3:256-257.

[5]杨明增、张纪勋,经验、努力程度对审计判断偏误的影响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10,13:151-158

[6]谭嘉玲,浅谈审计专业判断及如何进行改进,现代经济信息,2011,21:154

4.问题与分析讲稿 篇四

——储汇支局风险的控制措施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向大家介绍了商业银行风险的概念以及四种商业银行风险,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其中的法律/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在储汇支局业务中表现非常突出。如果说,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风险的识别和有效的控制措施,那么我们在了解了“储汇支局风险识别和表现形式”后,接下来,我针对法律/合规风险和操作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法律/合规风险的控制措施

金融机构的运营时刻处在一个强大法律制约和高度监管的环境中,任何违反法律、合规及监管规则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制裁。在邮储机构的日常运营中,严谨的法律/合规风险管理环境,不仅有助于减少法律诉讼、提高诉讼成功率,更重要的则是关系到邮储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在支局(所)日常管理中,对于法律/合规风险主要的防范措施和基本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确立依法合规经营理念,提高法律/合规风险防范意识

依法经营、规范管理是邮政储蓄自身发展的要求,邮储必须将其所有的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纳入到国家法律规范的轨道上来。支局长作为邮储支局的主要管理人员,对法律/合规风险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如何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或减少邮储机构出现违规行为和法律纠纷。这就要求支局(所)长在加强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合规经营意识,认真学习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储蓄管理条例》、《人民币管理条例》、《商业银行法》、《合同法》等等,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准确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尽快树立依法经营、防范风险的理念。当然,由于邮储的产品和服务日趋复杂,要彻底避免或完全解决违规行为和存款争议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有效的法律/合规风险管理可以尽可能地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 加强支局内部的法律/合规培训,规范经营行为和业务操作

在邮储支局,业务人员是贯彻执行金融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者,处于防范法律风险的第一线,培养业务人员法律风险意识是将法律风险防范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支局长可以通过经常性的组织学习、分析讨论等方式,向所有员工详细提示各岗位、各业务可能存在的法律/合规风险,以及应执行的相关政策、流程和管理方法,提高所有员工对于法律/合规风险的关注程度,在经营操作源头将法律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3. 提高对法律/合规风险的识别能力,加强监督检查 作为邮储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支局长要对本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法律/合规要求负责任。所以,支局长在日常管理中,应熟炼掌握基本的、关键的金融法律法规,及时了解最新的法律/合规要求,加强对法律/合规风险的监督检查,主动识别潜在的违规行为或争议问题,如办理非实名开户、擅自冲正存取款业务、变相提高利率揽储、一米线服务不规范等等,并采取适当的解决方案,防止违规行为和争议演变成法律诉讼。下面简要对基本的合规风险防范要求说明如下:

(1)邮储机构和业务合法合规的风险防范:邮储网点必须要三证齐全,即具备金融许可证、营业执照、安全合格证,且要保证三证在有效期内使用;邮储业务用章、牌匾、工商营业执照的支局名称要与金融许可证上的支局名称相符;网点因故停业、迁址、合并必须向上级机构和监管部门报批;开办的储蓄业务种类要全部经过监管部门批准,不能超范围吸收存款,不得公款私存,不得提高或变相提高利率吸收存款;严格执行为储户保密的原则,有权拒绝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以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查询、冻结、扣划储户个人存款。

(2)实名制的风险防范:坚持存款实名制原则,认真审验、录入存款人身份证件,他人代理的还需审验、录入代理人身份证件;存取款凭条、利息清单要由临柜人员交储户签字确认。在实行个人存款实名制之前已经存在的假名存款,如果储户不能证明该假名与其本人之间的关系,储蓄所应当拒绝为其办理相关的挂失、支取、代理支取等手续,必要时可建议储户通过法院依法对该存款的所有权进行确认,然后再根据法院的判决办理有关手续。实行个人存款实名制之后,储蓄所在办理开户手续时应当严格审查开户人的身份资料,确保开户人身份的真实性。在现行法律法规对银行的身份审查责任规定不甚明确的情况下,储蓄人员应当提高警惕,避免不法分子利用虚假证件开户,导致存折调包、洗黑钱、伪造存款凭证等风险。

(3)代收付业务的风险防范:针对代收付业务中存在的合同法律风险,各级邮储部门要重视对合同文本的法律审查和修订,因邮储支局(所)不具备法人资格,在经过市县局的法定转授权情况下,可以发展代收付业务,如代发当地私营企业、服务性行业员工工资,代收辖区内水电费、燃气费等业务。支局长在与代理单位商定代理协议(或合同)时,要按照规范的代理合同模板,确保合同条款规范、明确,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明晰,与代理单位签订的协议必须要加盖市县邮政局公章。要树立通过规范的合同文本对法律风险进行事先防范的意识。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需要建立在防范法律风险的基础上,对新业务的推出要进行法律论证,确保每项业务的合法和有效,切实维护邮储合法权益。

(4)反洗钱的风险防范:为确保邮储系统不被用作犯罪资金的转移渠道,支局所应采取适当措施确定所有客户的真实身份。对大额现金交易、存款汇款业务等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洗钱的业务环节加以防范,若发现业务交易有洗钱嫌疑,客户未能做出合理解释,则应要求客户补充和提供可确认交易为合法业务的资料。若有充分理由怀疑某些交易与洗钱活动有关,或与违法犯罪行为有牵连的,业务经办人员必须按内部规定程序及时上报有关部门。邮储支局(所)必须将异常交易记录完好保存到足够的期限,以便事后发现可疑的洗钱活动,执法机构得以用作对洗钱当事人起诉的证据。邮储分支机构应严格遵守当地法律规定,准确、如实地填报监管部门规定的报表,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可疑交易,必要时按照法律要求提供相应的佐证材料。

(5)大额现金支付的风险防范: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大额现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邮储机构在办理大额现金支付业务中应履行核对义务和登记备案制度。大量的储蓄存款合同纠纷案例说明储蓄机构如果没有认真履行核对义务,就会面对败诉和赔偿经济损失的后果。虽然储蓄机构在法律上只负有对身份证件进行形式审查的责任,但大额现金支取历来是储蓄业务的高风险区,在一些冒领存款案件中,虽然储蓄机构已经履行了对身份证件进行形式审查的责任,但是由于柜员对身份证件的认知程度有限或工作不认真,没有发现冒领人的明显破绽,造成储户资金的损失。所以,邮储人员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像管理自己的财务那样管理客户的财产,加强大额现金支付业务的风险防范。

此外,在邮储支局(所)的日常经营活动或办理的各类交易中,因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邮储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造成经济损失的法律风险还有许多,而邮储积极防范法律风险的关键就是在经营活动中严格按照金融法律法规的要求,合规经营、按章操作,真正提高执行能力,这样才能积极地识别、化解法律/合规风险。

(二)操作风险的控制措施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邮政储蓄内部管理失误、控制缺失、交易系统不完善、诈骗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潜在损失。造成操作风险的因素比较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控制,使风险损失对邮政储蓄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下面,我将针对操作风险中与支局风险管理有关的部分进行分析。

1. 由于人员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的控制措施

操作风险分布于储汇业务的所有工作岗位,这种分散化特征决定了每一个业务点都是操作风险点,操作风险无处不在,每一名员工都是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其行为的合规与否将直接决定操作风险控制的成效。因此,人的因素在操作风险的产生方面占有重要比重,这类风险包括支局内部岗位职责不确定、互控制度不落实、员工操作失误、员工违规违法等因素造成的风险。针对这类风险的主要控制措施是:

(1)岗位设置科学,职责分工明确。

在储汇支局的前台业务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岗位和风险环节,如储蓄、汇兑、中间业务都分别设置支局长、综合柜员、普通柜员三个岗位,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权限虽然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共同点却基本上是一致的:普通柜员主要负责前台业务系统的操作,在规定限额内办理储蓄开销户、存取款、挂失、收汇、兑付、代收中间业务款、代售国债、代理保险等业务,至于超出限额之外的现金收付业务、特殊交易如司法查询、冻结、扣划交易、双挂失、取消、冲正、退汇、改汇、批量业务、返销业务等,则需要综合柜员或支局长的现场授权方能办理。综合柜员主要负责网点尾箱管理、支票管理、内部账管理、后台查询、普通柜员启用等综合性工作,并在其权限范围内授权普通柜员办理大额现金收付业务(储蓄10-20万元、汇兑5万元、中间批量业务等)和特殊交易,不直接对外办理业务。支局长主要负责本网点综合柜员启用、设备、劳动组织管理、日常检查等管理工作,并负责授权普通柜员办理大额现金收付业务(储蓄10万元以上、大宗汇款)和修改帐户信息、资费调整等特殊交易,不得直接对外办理业务。资产业务的岗位也是按照支局长、综合柜员、普通柜员三级权限来设置的,普通柜员负责储户贷款申请、质押凭证、身份证件的初步审验,综合柜员负责授权普通柜员录入并上送贷款信息,支局长负责贷款合同的签订。

由于支局长、综合柜员、普通柜员岗位在各类业务中的权限和职责各不相同,在风险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应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因此,岗位设置要遵循重要岗位分离的原则,有权限制约关系的人员不得互相兼职。大家可能会说: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得配多少人啊,这在支局是不现实的。我认为可以采取必要的兼职来解决这个矛盾,如储蓄支局长可以兼职汇兑支局长、中间业务支局长、资产业务支局长,储蓄普通柜员可以兼职汇兑普通柜员、中间业务普通柜员、资产业务普通柜员,也可以按照业务种类交叉兼职等等,但是在同一业务内部,都不允许三级权限中的岗位相互兼职,如储蓄业务中的支局长兼综合柜员或普通柜员、综合柜员兼支局长或普通柜员、普通柜员兼支局长或综合柜员等等,否则,权限过于集中容易发生空存实取、虚假挂失、盗窃储户存款、盗取库存现金等难以预料的风险事件。

岗位确定后,各岗位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以及在储汇系统中的操作权限,严格管理个人私章、业务用章、空白凭证、操作密码和智能令牌等,已经运用指纹系统的,在进行指纹采集时,要对应身份进行采集,不得弄虚作假,留下隐患。由于特殊原因,有权人需要暂时将操作权限移交他人代理时,也要考虑回避与其权限不相容的岗位,并做好授权登记,记录授权的时间、授权的原因、授权的对象、被授权人的岗位、授权期限等等,切不可为了图方便将权限滥交与人。合理的职能分工和恰当的岗位分离,可以控制需要分级授权的大额业务、批量业务、特殊业务(如挂失、取消、修改账户)等操作风险。

此外,在支局银行账户管理方面,要按照钱账分管、支票印鉴分管的原则设置出纳(或支票管理人)、会计(或印鉴管理人)岗位,岗位之间不得相互兼职。各岗位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分工,管好自己保管的支票、印章、银行回单、银行对账单和保险柜密码、钥匙,发生银行业务,特别是现金提行、转账划款业务必须经有权人审批后,双人办理,相互监督,这样可以有效控制银行账户风险。

对有配偶、父子、兄弟姐妹等亲属在同一支局的职工,不得同时在储汇班组内安排岗位。“家庭储蓄所”既违反了金融部门近亲回避制度,给储户带来不安全感,又给业务操作留下了风险隐患。

(2)合理组织作业,相互制约操作。

银行业务的业务流程有别于工业企业的流程,工业企业的工作流程是强调“上一环节为下一环节服务”,是以提高劳动效率,简化劳动流程,实现企业最大价值为主要目的。而银行业务经营的是资金,也就是经营的是风险,他的工作流程明显有别于一般的工业企业。银行的工作流程是强调“下一环节对上一环节进行监督”,不能由一人经办所有业务,所以银行才会有双人临柜、双线复核、双人出入库、业会对帐、分级授权等基本的内控制度。

储汇业务涉及资金的安全问题,是高风险的业务,营业柜台绝大部分业务,特别是现金收付、资金划转、账户资料变更、密码更改、挂失、解挂等业务都不能一手清,而必须建立事中复核制度,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地完成,才能保证整个业务过程的安全性。如分级授权控制、用管分离、交叉复核、当面交接等都体现了相互制约的过程。

ATM自动柜员机发生的业务虽不复杂,但是它在开箱取钞、点钞、放钞、入柜的整个操作环节中,同样要求双人眼同、双人复核、双人开关机。最近在某家商业银行就发生了营业员利用单人为ATM配钞之机,窃取机中现金达26万多元的案件。

营业结束后,为了确保结存资金账实相符,综合柜员要盘点柜员现金,也可以由柜员之间相互盘点,确认账实相符后,双人眼同封箱入库。综合柜员在发放尾箱时,不能定人定箱发放,而应该交叉发放,防止定人管理尾箱可能带来挪用现金的风险。

合理的劳动组合及班次搭配对制约效果的发挥至关重要。从制度要求方面,邮政储蓄网点建立普通柜员、综合柜员、支局长三线监控体系。普通柜员只负责交易,综合柜员负责复核和授权范围内大额交易审批,支局长负责对综合柜员的监督及网点日常的管理和监督检查,综合柜员和支局长不允许代替普通柜员直接经办业务;此外,掌管保险柜的人员不得安排值守支局库房;押运钞人员不得兼职送款员;任何人不得携带空白凭证、业务印章外出揽储等,都是在充分考虑无制约风险的条件下提出来的。支局长对柜员间随意排班、换班或顶班等反常行为要引起重视,严肃制止,不能视而不见,确保相互制约制度能够落到实处。

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业务不熟练的员工与业务熟练的员工搭配在一起,遇事方便请教,可以控制操作中的支付风险和欺诈风险;粗心的柜员和细心的柜员搭配在一起,能时时相互提醒,防范风险发生;年龄大的柜员和年纪轻的柜员搭配在一起,年长的同志生活阅历丰富,思想成熟,做事稳重。而年轻同志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富有冒险精神。新老同志的思想差异、知识水平可以在工作中磨合提高,既弥补了相互缺陷,又能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从而因势利导,化解风险。

但是,在一些支局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员工人数不多,彼此非常熟悉,关系比较融洽,相互制约会伤面子。于是就产生了以“权”代规章、以“人”代制度、服从性违规等陋习。明朝作家刘元卿,在一篇《揉》的短文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揉是一种动物,它的体形很小,但爪子十分锋利。老虎的头痒痒,揉就爬上去给它搔痒,搔得老虎飘飘欲仙。揉不住的搔,并在老虎头上挖了个洞,老虎因感觉特别舒服而未察觉。揉于是把老虎的脑髓当做美味佳肴吃个精光。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业务的发展始终伴随着风险,需要我们时时保持忧患意识,否则,就会象老虎一样在心安理得,自以为是的意境中,遭受致命的伤害。因此,我们在业务操作中必须放下“人情”包袱,摒弃一切陋习,以对自己、对同事高度负责的态度,遵章守法,按章办事,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3)强化岗上培训,全面提高素质。

员工的道德水平、对风险知识的掌握、业务熟练程度等方面的素质,对操作风险的控制有很大影响。大家可能听过管理学中有个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支局所就好比这只大木桶,每一个员工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如果没有持续的学习提高,那块短木板就不会加长,桶里的水就会从这个缺口泄漏出去,就有可能成为风险的导火索。因此,支局对员工的在岗培训必不可少。

支局长可以利用班前晨会、每周例会、岗位练兵等形式组织员工学习培训。首先,加强各类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熟悉和掌握各项业务的操作规程和核算规定,可以防止柜面人员业务不熟导致的操作风险。其次,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学习,增强员工遵守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可以防止道德风险的滋生。第三,通过组织培训,全体员工可以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操作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和不足,从而制定措施,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对风险的防控能力。

(4)岗位经常轮换,强行安排休假。

储汇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历上级部门的考核、奖励、惩处、职务升降等一系列检验,经历个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等一系列心理历程。这其中,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有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矛盾与统一,有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国家利益、顾客利益的偏离与一致,有个人行为与法律纪律的违背与服从,有职业需要与家庭需要的抵触和协调等等,这些因素都时时影响和支配着员工的行为。分析商业银行发生的内部资金案件,无一不是银行员工思想观念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造成的,事后除了犯案人员的追悔莫及外,银行在痛惜资金损失的同时,也为没能及时挽救员工而反省。如果说由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及时阻止和引导这种变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认为,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可以发挥如此效用。一般地说,一个职工长期固定在一个地方或一个岗位上工作,容易形成关系网,出了问题也难发现,只有破坏这个关系网,潜在的问题才会暴露出来。假设对一个想挪用现金但尚未实施的员工来说,经常且不打招呼的岗位轮换、强行休假会给他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不敢下手。而对一个已经有挪用行为的员工来说,岗位轮换和强行休假能及时暴露问题,降低风险资金。近年来,发生在邮政储蓄的一些案件就是在岗位轮换过程中发现的。(举一个职工长期挪用储蓄现金,但是由于支局负责人从不检查现金,不要求其交班、不安排其休假而未及时暴露,以至挪用资金越来越大的案例)因此,支局长可以在支局内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轮岗和强制休假做出安排,并通过上级部门协助实施。如支局内部人员权限、岗位在系统中的调整,人员异地岗位轮换,上级派人强制顶岗等等。

(5)深入了解员工,防范化解风险。

支局长在营业网点的内控管理中具有双重角色,一是作为业务操作者,对特殊业务、重要业务进行事中授权。二是作为组织和管理者,对营业网点的生产组织、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和人员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

支局长在日常检查监督时,可以通过调看监控录象、审查业务凭证、突击到岗巡查等方法,对重要部位、重点环节、各种特殊业务进行重点监控,不放过任何细小环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检查的重点可以放在五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对人员权限的管理,落实授权制度;二是加强岗位制约,防范空存实取案件;三是重申上班期间,严禁柜员为自己办理任何业务;四是加强重要岗位的管理,严格落实重要岗位分离及轮岗制度。五是加强库存现金限额管理,防范现金被盗被抢的风险。通过日常检查和必要的处罚手段,让员工养成遵章守纪、规范操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克服习惯性违规,消除服从性违规,杜绝无知性违规,制止“变通”性违规,提高员工的制度执行意识和合规经营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支局长除要加强员工工作时间的监督检查外,应在平时多了解员工的八小时外的情况,多找员工谈心,一方面,关心员工生活,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通过思想交流,及时掌握柜员的思想动态和日常行为。储蓄网点员工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在五光十色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网点员工也可能会受到“黄、赌、毒”等的负面影响,沾染不良习气而入不敷出,少数员工可能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从大量的金融系统违法违纪案件来看,绝大部分是由于个体因素不健康、背离良心和职业道德、对金钱和财富有强烈的非法占有欲所造成的。(举一个职工由于家庭矛盾,夫妻不和,最终因妻子索要巨额孩子抚养费而铤而走险,携款潜逃的案例)因此,思想防范是控制风险最根本的措施。只有管住了思想,才能管住人的行为。

支局可以通过座谈和调查的方式定期对员工开展行为排查。一是支局长日常调查。对网点营业人员可以采取“五看”方法进行摸底和排查,即看工作表现,是否遵纪守法,照章办事;看经济往来,是否有大额借款,参与经商等其他异常情况;看生活习性,是否染毒、好赌,有不良嗜好;看家庭情况,是否有与经济能力不符的大项开支等情况;看社会往来,是否与社会上涉足黄、赌、毒或有其他劣迹人员交往。二是组织座谈。支局长可以不定期的组织网点营业人员进行自我鉴定、互相评议和谈心活动,对人员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认真研究分析,查看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要根据排查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思想教育、告诫谈话、建议调离营业岗位等管理措施,消除案件隐患。对不遵守劳动纪律、工作不认真、上进心不强,平时比较自由散漫的员工,重点是加强思想教育,指定网点其他人员为重点帮教责任人,定期与其进行谈话,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从思想上教育,工作上帮助,生活上关心,使其尽快改掉不良习惯。对参与经商的员工,要进行告诫谈话,让他们放弃经商念头,解决一心二用的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邮政储蓄事业上来。对存在违规揽储、高息揽储和不良嗜好行为的员工,要立刻报告储汇管理部门或局领导,建议调离营业岗位,力求通过加强人员管理,将各种发案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建立网点员工思想行为排查档案,规范排查记录,对每次排查的时间、对象、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详细记录,确保排查帮促工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有效防范各类案件和责任事故发生的基础上,能够充分调动被排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6)重视群众监督,内外共同联防。

支局可以通过在网点设立群众举报箱,发布举报卡,公布举报电话等形式,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支局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定要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在处理上也要讲究策略和技巧。既不能一昧偏袒员工,为其护短,这样会助长员工的违规行为。也不能偏信群众的一面之词,动辄处罚职工,这样会挫伤职工的工作热情。支局长在出外开展营销的同时,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了解储蓄网点工作人员是否有借工作之便对客户吃、拿、卡、要等行为,是否存在私自外出揽储、柜台外办理业务的现象,了解每名员工的思想、纪律、作风、收入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2. 流程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的控制措施:

银行业务流程的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首先,银行的每一项业务都要设计出科学、合理、严密、可以防范风险的流程。其次,业务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制定出防范风险的配套的执行方法和管理措施,既要注意各环节的分离与制约,又要注意各环节的衔接与配合。第三,选择适于各业务流程环节的能够有效监控风险的技术。第四,制定对各个业务程序环节的活动与结果进行监管、再监管的制度。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总结出流程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控制措施主要有:(1)根据业务发展变化,及时更新业务操作流程。

近年来,随着邮政储汇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储蓄统版系统、储汇两网互通、汇兑业务大集中相继在全国铺开,加上各省自行开发的中间业务系统、国债业务系统等等,无时不在改变原来的业务操作流程。比如:大额现金支付业务,统版前的系统没有设置三级权限管理,大额现金不论多少金额都是由营业员、复核员直接办理支付,而统版后大额现金50万以上,必须经支局长授权方可支付。储汇业务两网互通前,汇兑资金有一整套管理程序,有独立支配的银行账户系统。两网打通后,汇兑资金通过储蓄结算,银行账户也移交储蓄使用。这些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改变都不同程度地更新了原有的业务流程,因此,只有把新的业务流程及时传导到支局,传导给每一位员工,才能使员工充分认识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环节、风险点,避免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误用过期流程,导致操作风险。

(2)对地方特有的业务操作流程进行风险评估。

在储汇业务的经营活动中,除了国家邮政集团公司制定的《中国邮政储蓄业务制度》、《中国邮政储蓄会计制度》、《中国邮政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等基本制度确定了基本业务的操作流程外,全国各省市、各地区、各县市都会有自己特色的业务,比如:上门代理商务汇款、组织上门营销、代客户取送汇兑款、代理各项中间业务款等等,于是,各式各样的业务操作流程也应运而生。这些区域性流程并不是一出台就科学、合理、严密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支局所是业务流程的具体操作机构,要对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比如,上门代理商务汇款业务,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评估:与被代理方签定的协议是否存在未尽事宜、上门代理的时间路线是否安全、收款人员证件相片和车辆号是否在被代理方所属机构备案、双方的现金交接手续是否严密、押运钞需要的警力是否配备充足、代理的款项过大时是否考虑增加上门次数或车辆往返数、收回的资金如何处理等等。通过评估,找出流程中的风险环节,制定整改措施,有效控制风险。

(3)狠抓整改、加大对违反业务流程行为的监督和处罚。

由于邮政储汇风险管理工作启动较晚,内控机制不够完善,内控文化并未从上到下真正形成。因此,储汇网点重营销、轻管理、打“擦边球”、钻制度空子、违反业务流程的行为并不少见,如先办业务后授权、先划出款项后审批、账户之间的转账先存后取、代理挂失业务不要求本人办理、应双人会同的业务单人操作等等,这些不良的习惯随时都可能带来风险。因此,必须加大对违反业务流程行为的监督和处罚,惩前毖后,深纠造成违规的原因,用反面教材教育和警醒员工。

支局长加强储汇资金风险隐患整改工作,一是要提高认识。对检查出的问题不护短、不遮掩,如实反映,及时上报,及时落实整改。二是落实责任,针对内部发现或上级部门查出的问题,要逐条、逐项、逐人、落实整改责任人和执行人,制定明确的整改时限,要在规定时间内,按照整改要求进行全面整改。三是彻底整改,在整改中务求每个环节都整改落实到位,对问题突出的重点环节,要集中力量、全网点联动、全力突破,逐项整改,对本网点难以解决的问题要书面上报上级储汇管理部门,积极沟通、督促上级部门协助整改,做到问题的全面彻底解决。四是严格复查,对已整改问题,定期复查和抽查,杜绝屡查屡犯、先改后犯现象。五是建立整改台帐。建议在储汇网点内部建立隐患整改台帐,对存在问题的责任人、检查责任人、整改责任人、复查人、问题的原因分析,解决措施办法,问题检查和整改时间等进行全面记载,以备考核复查之用。

3. 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的控制措施:

由于商业银行的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系统发生的故障可能导致银行停业,造成损失。如某家商业银行在调整计算机系统参数表时,发生了系统故障,前台被迫停业。该事件不仅给用户办理业务带来了不便,而且给银行信誉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这种损失是无形的。假设这次系统故障造成的不仅仅是停业3小时,而是更为严重的系统瘫痪,数据丢失呢,那恐怕就不是简单的损失了,可能造成储户的恐慌,进而引起挤兑,其后果不堪设想。储蓄网点由于系统因素导致的操作风险主要有计算机的操作风险、不按时开关机风险、系统检查维护不到位等风险。针对这几种风险的控制措施主要有:

(1)加强计算机操作管理,防范计算机操作风险。

邮政储蓄计算机的操作风险主要是在邮政储蓄电子化业务中,由于某些业务操作人员素质跟不上电子化建设的步伐,对邮政储蓄推出的硬件设备以及电子化业务处理功能不熟悉或风险意识不强等原因所造成的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加强计算机操作管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操作员号的管理。不允许一人拥有多个操作员号。二是加强权限和密码管理。实现权限和密码分级管理,严禁越权操作,密码强制定期修改。三是加强非网点人员的进出管理,实行非网点人员进出登记制度。

(2)严格按照规定的营业时间开关机。

为了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统一管理,各邮政储汇机构都确定了网点的营业时间,并要求按营业时间开关机。其目的有三个,一是确保主机系统能按时跑批量,以保障次日的正常运行;二是防范网上黑客远程侵入系统,实施破坏;三是严禁网点人员在非营业时间内登陆计算机系统,防止不法分子利用营业外时间,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作案。因此,支局所要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的营业时间开关机。快下班时,如果仍有尚未处理完的业务,需要加班处理时,必须向上级部门报告,经许可后才能延长工作时间。

(3)定期检查和维护相关设备。

做为储汇计算机系统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机构,支局所对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负有重大责任。支局长要定期检查计算机终端、ATM柜员机、打印设备、监控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技术部门派人维修。维修的时间、维修的人员、维修的过程、维修的结果都要详细记录在案,防范技术操作风险。

(4)时时监控系统运行情况。

支局长可以通过营业前打印网点轧帐与前日轧帐进行核对、调阅监控录象、查看柜员交易日志、分析柜员临时轧账来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检查凡要求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的业务事项,是否均有合法的凭证,是否存在输入无凭证的数据及非法操作,以及凭电话或口头通知进行输入数据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交易,要及时与经办人员分析原因,确定是系统原因后,要将出现的异常症状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及时排除风险。

4. 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险的控制措施:

对于来自外部不法之徒采取故意骗取、盗用财产、伪造凭证等欺诈行为的,邮储机构最基本、且最有效的对策就是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内控制度和内控措施的有效执行。首先,应强化储蓄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认真做好存单/折验视、实名证件审核、大额挂失核保等基本制度的执行。对于在业务处理中发现有存单、折信息刮擦涂改、单折印刷号与系统内不符、伪造凭证、ATM机异常等可疑情况,要提高警惕、妥善处理,并及时向市县局进行异常情况的报告。(举98年被成功堵截的双假案件的案例)

其次,储蓄所的安全设施建设和配备应符合公安部相关标准,配备防火、防盗、防抢设施,储蓄网点与110联网报警器应运行正常,实现营业现场的封闭作业。对于储蓄所存在的安全防范设施配备不齐或损坏的问题,支局所负责人应及时向市县局进行报告,请求增配或更新。

第三,要严格落实安全保卫制度。缓冲门、通勤门要随时上锁,开关缓冲门按规定执行,非营业人员不得进入柜台内,因工作需要需进入柜台内的,应持本人身份证件及有关证明材料,与上级部门核实无误后或在上级管理人员的陪同下方可进入,并做好登记手续;自卫防范器械应放置在规定位置;夜间值守应达到双人值守。

第四,要建立和实施营业机构完备有效的应急预案。支局(所)要建立防抢、防盗、防火、重大资金案件或技术故障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制度,支局长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应急的设施、设备和系统,确保其处于实用状态;支局内可以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使全部人员熟悉掌握各类预案的处理,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及时做出应急处置,妥善处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化解各类风险。

5.学生问题与问题学生个案分析 篇五

导生姓名: 陈祥

一、前期综合表现

1、行为表现描述

该生在生活上自由散漫,纪律观念不强;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平时不爱与同学交往,在处理同学关系时过于重感情、讲义气,常常不分是非地感情用事;情感不稳定,变化多端,喜怒无常,存在着反抗和逆反心理。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不能统一,不能处理好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与同学交谈不健康的话题,看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另外,就餐就寝的自觉性仍不够,说谎话、顶撞长辈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学习成绩描述

该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自卑感强,成绩不佳,每次考试级段排名在190—200名之间。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不自觉、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抄袭作业的现象等。

3、非智力表现描述

该生思维较活跃,语言表达能力一般,运动能力较好。对班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学生问题分析

1、家庭背景

父母经商,家庭条件较好。

2、教育背景

家长忙于经商,工作节奏加快,造成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平时对孩子关心管教不够细致,缺少正确细心的引导和良好的表率作用,更缺少沟通和交流;又因为过分溺爱,导致其许多行为习惯不大好。家庭教育也逐渐失去作用。半个月只能回家一次,在校时间过长,血缘亲情得不到及时呵护,这也导致该生有厌校、厌学之感。

3、突发事件的影响

4、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分析

问题学生所指的是客观上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至于“问题”,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作为一名学生除学习之外的其他方面。如果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人才,那么这些问题学生的出现在教育范畴内却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肃而又严峻的话题。我们有一些学生,在他们眼里,学校仅仅是学校,老师也只能是老师,初中教育还是义务教育阶段,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德育报》上曾有文章曰“老师怕学生”:学生屡教不改,教师甚至连一些严厉的话也不能说,否则一旦出现异常情况,教师将处于一个尴尬而艰难的境地。现实中,某些时候也的确如此。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时显得是如此的困难重重和艰辛,在一次次的收效甚微中茫然、疲于奔命。这样的学生虽然为数不多,但他们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

三、教育导向、措施

1、为该生确立的教育目标(含行为目标、学习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

⑴学会立志,树立奋发向上的志向;

⑵增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和学习责任感;

⑶要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⑷培养爱心,学会关心他人。

2、已采取的教育方法、手段及采用依据

⑴发现闪光点,多给予表扬,帮助树立自信心。随时随地的表扬、鼓励是一种欣赏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训练,专治学生们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

⑵经常沟通,培养情感,及时发现问题。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打开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灵窗口,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得以开发,找到自信,找回自我,找到成才的阶梯。

⑶与家长进行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学生。

3、已有教育案例中相似情况及措施的引述

⑴多管齐下,以诚感化。对问题学生仅靠班主任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方位强化管理。任课教师与家长都应该参与,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为他们的转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耐心激励,换位认知。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对学生的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忍耐、等待;对其转化过程中表现的闪光点或进步,则要及时挖掘,予以激励,使其有成就感,并转化成前进的动力,从而树立改正缺点、纠正错误的信心。谈话时多以朋友的身份、商量的口气,常采用“角色换位”的方法,引导他自我检讨,找出自己错在哪里,该怎么处理,同时也让他学会宽容和体谅别人。

⑶量才而用,建立威信。为了较好地约束他的行为,消除其一些不良的意念于萌芽状态,可以让他当班干部,负责班级的一些活动。同时协助他出色得完成工作,使他的才能得到了施展,让他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师、同学的重视,从此他的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规范,在同学中的威信也增加了。

4、专家、学者对类似情况的分析

爱尔维修说过:“即使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让问题学生在师爱中学会自我教育,用真诚的爱帮助问题学生转化;发现差异,利用差异,培养能力,转变他们的思想,改变行为习惯,调整学习状态,挖掘内在潜能,使这些问题学生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不再有“问题”,尽快转变成优秀学生。

四、教育成效(与第一部分对应的学生现状描述)

1、行为表现描述

能基本遵守校规校纪,按时就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与同学的关系有所改善,懂得辨别是非;近来没有发现看不健康的书籍。

2、学习成绩描述

学习比以前努力了,上课也能认真听讲,作业基本能独立思考,遇到不懂的题目也能

主动问老师了,成绩有些进步,但还不是很稳定。由以前的月考190—200名到现在的160—180名。这也是成功的一个表现。但由于意志薄弱,学习的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非智力表现描述

比以前热爱班级,关心集体,关心同学了。

五、结论与反思

1、由此案例归纳的具有普遍性的教育规律

⑴转变问题学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造成偏差定势,要转变并非件易事;况且其转变也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教师在转变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充满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同时,教师在转变过程中要有“四个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生活上要多关心,处理矛盾要当心,做思想工作要细心。

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形成合力。问题学生的出现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必须得到家长支持和配合。教师可及时通过家长收集和反馈信息,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同时,要求家长努力改善家庭环境,改进教育方法,与教师通力协作,尽快促使问题学生的根本转变。

⑶教育学生要因人而异。学生品德过错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不同,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喜好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其过错的严重程度和个性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不能一概而论。

2、今后对该生及类似学生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总结

6.企业管理与问题分析 篇六

乔万谋

【内容摘要】文章对企业管理中信息处理、传递偏差,以及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缺少有效沟通导致企业管理出现偏差,企业执行力降低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通过中层管理人员的有效沟通消除信息传递偏差,通过企业各级领导培养企业执行文化来提高企业的执行力,最终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关键词:企业管理 偏差 管理能力提升

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中,经常遇到一些使管理者头疼而又无可奈何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执行力,制约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甚至导致企业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管理的悲剧一次次重演,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问题究竟在哪里?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就企业管理中出现偏差的原因和对企业执行力的影响作一浅析,以和大家探讨。

1.企业管理瓶颈之一—企业中信息处理、传递偏差导致管理偏差

信息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是人与外界的一种交互通信的信号量。人们对信息处理是先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传递与存储,最后通过言、行或其他形式发布信息。管理是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借助于信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换句话说,管理是借助管理信息的传递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中由于信息处理、传递偏差导致管理偏差的现象经常会发生,分析信息处理、传递出现偏差的原因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性。对同一信息由于不同的信息接收者个人知识、阅历、地位不同,对信息敏感性不同,对信息接收就会产生 偏差。同时由于信息来源不同,对同一信息也会产生偏差。

2)信息传递失真。由于个人理解、对信息记忆、加工甚至人为制造等原因导致信息传递产生失真。通常人脑在一时段记忆限度约为7个信息,信息再多就接受不了。再加上记忆偏差以及人为因素,使信息传递失真。电视游戏中几个互不见面的人传递几个动作,到最后一个人时动作已面目全非了就是这个道理。

3)信息传递衰减。有资料统计分析表明,企业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只有约20%的信息到达员工,而企业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只有约10%的信息到达高层。

管理是依靠信息实现的,信息掌握的不对称性、传递失真、衰减,在决策层往往会因决策者信息掌握不全或由于决策者知识面不全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在执行层由于执行者信息掌握不全或错误理解造成执行不到位或错误的执行,造成管理偏差。

2.消除管理偏差的有效手段—有效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它有三大要素即: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②达成共同的协议;③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管理者的真正工作就是沟通。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企业管理都离不开沟通,沟通能力的大小影响整个企业。通过沟通能够很好地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领导在上下级之间起着 沟通桥梁的作用,在员工面前,他要维护企业的利益,在企业面前,他要替员工着想。高层领导要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中层和员工,需要进行沟通。中层领导是连接上级与员工的管理平台,更需要沟通。领导者有70%的时间用在沟通上,而管理中70%错误却是由于不善于沟通造成的。

企业管理中中层领导的沟通至关重要,一个合格的中层领导沟通能力应占80%,其他能力只需20%。其沟通分三个层次,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

1)与上级的沟通是一门艺术。中层领导要主动与上级沟通,充分掌握上级意图,表达自己对上级指示的理解,避免执行偏差。对超越自己职权范围的事情和上级布臵的事情要注意事前请示和事后汇报。给上级领导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时要善于给领导选择题而尽量避免问答题,自己对上级的责任是解决问题而非汇报问题。在不同的上级领导之间汇报工作内容要一致,杜绝投其所好或内容不一致结果在上级领导之间制造矛盾。

2)与下级沟通是本职工作。你的意图要让下级去执行,就必须让下级理解你的想法,掌握工作的要点。在沟通过程中要掌握下级对你要求工作的理解程度,是否真正掌握你的意图。错误执行的原因往往是你在布臵工作时下级在听,但同时在根据自己的经验加工信息,其实并没有完全掌握你想法的要点,而根据自己的想法执行,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沟通后让执行者表述对你意图的理解,谈他自己的想法,在执行中关注事情的进展,及时修偏。3)与平级沟通是工作水平的体现。在企业中,跨部门领导之间的沟通对于企业来说更加重要。在企业内,如果协调不好,就容易造成很多问题,在一个部门内部,各分部、各科室之间,与各不同部门之间一直存在着一堵墙,互不通气,各自最关心的就是使自己的职责臵于公文、命令和通告的保护之下;谁也不考虑企业整体利益,企业里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这样企业的发展就容易陷入困境,各个部位步调不一致,企业的计划就难以执行。只有它们步调都一致,各个工作才能有条不紊,有保障地进行。对企业领导、管理者来说,横向沟通协调能力是评价领导者科学化管理与管理人性化兼顾的有效标尺。身为中层领导者,同事之间的平行关系有时比上、下级关系更为重要。如何提高企业内部沟通的有效性以改善运营效率?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来协调中层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中层干部做到以下几点:①主动与其他部门领导进行沟通。在与其他部门产生冲突时,能够换位思考,避免陷入谁都有理的怪圈。②寻找共同利益点。人无利,沟不同;没有权力施压,只有实在的利益。③扮演公关+发言人角色。④ 永远不厌其烦。⑤适当使用沟通技巧。⑥沟通要对等。与同级部门领导协调工作时,要注意身份对等,如果让你的下属去协调其他部门的领导,其结果很难保证沟通成功。

3.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关键—提高企业执行能力

企业的管理能力体现在领导的决策能力、理解能力和企业的执行力上,而决定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是企业的执行力。执行力既反映了 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反映出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管理者如何培养部属的执行力,是企业总体执行力提升的关键。

1)提高执行力,领导要起到“领路人”的作用。“领导”的职责无非两条,一个是“领”,一个是“导”。所谓“领”,就是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不搞特权,充分发挥领导的模范和带头作用。所谓“导”,就是要在“领”的基础上,把握方向和大局,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纠正出现的偏差和错误,积极引导广大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促进企业的发展

2)提高执行力,各级中层干部要切实发挥“桥梁”作用。中层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承上启下、上传下达,既要对上级负责,又要对下级负责;既要吃透上级精神,把领导的意图完完整整地向职工传达,又要结合实际,把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全面地向领导汇报。好的主管要能独立思考及独立行动,只要最少的指示,就能去执行工作。一位主管的主要责任是,指导他手下员工的活动——他们的工作。指导就是指示领导,因此好的主管人才,一定要像领导者一样能统御及思考

3)提高执行力,员工要充分发扬“蜜蜂”精神。提高执行力的关键,是员工真正明确和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在其位、谋其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执行合力。员工的本职就是落实,就是执行。要进一步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识,加强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扬“蜜蜂”那种兢兢业 业、任劳任怨的精神,扎实高效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上级精神。

4)企业的执行力,其实质是体现了企业的领导力。许多企业领导总是抱怨下属如何不主动,如何不听话,如何拖沓,素质如何低下等等。但是,事实上,企业里出现效率低下,完不成任务等问题,多数情况下原因在执行力培养推行的问题。执行力培训应该在一开始施行时,由企业高层领导自上而下的推进,当执行文化形成后,将成为一种企业习惯而自行推动。培养企业的执行文化,就是把“执行”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所有有利于执行的因素都予以充分而科学的利用,所有不利于执行的因素都立即排除。以一种强大的监督措施和奖惩制度,促使每一位员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并从骨子里改变自己的行为,养成自觉执行的习惯。最终,使团队形成一种注重现实、目标明确、简洁高效、监督有力、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执行文化。

让所有员工明确:执行力培训就是培养员工在企业战略下,在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全心全意立即行动。企业要将执行力培训作为企业自身的执行文化来修炼,是一个企业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企业的执行文化形成的一个过程。所有企业的问题,事实上都是人的问题,而只有文化才能改变人的意识从而改变人的行为。因此,多数企业的失败,是由于没有建立起一种执行文化,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所致。

对员工而言,执行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但对企业领导者而言,执行力培训培养则是一套系统化的运作流程,包括领导者对方法和目 标的严密讨论、质疑、坚持不懈地跟进,以及责任的具体落实。它还包括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做出假设、对组织的能力进行评估,将战略、运营及实施战略的相关人员进行结合、对这些人员及其所在的部门进行协调、以及将奖励与产出相结合。因此,由于领导比员工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资源,领导在领导风格上就不仅仅是一个起到监督作用的角色,而是一个教练加老师。

总而言之,企业管理出现偏差,结果出现重大问题和失误,无外乎都是人的行为所造成。要避免管理出现偏差给企业带来严重危害和重大问题,就必须从领导人员掌握全面信息,根据自己的知识面作出正确决策,到企业各级管理层有效沟通,保证决策信息在企业的正确传递,以及企业各部门直至每一员工根据所承担的角色对决策的正确执行,每一环节都正确无误才能保证管理不出现偏差。在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给企业带来危害甚至产生致命性错误。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认真研究管理规律,除有正确的决策外,还要在企业的信息传递、沟通、企业执行力的培养各个方面下功夫,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保证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的正确执行,从而保证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

作者简介:乔万谋,男,1963年出生,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电力企业管理工作。曾担任过电力企业班长、部门技术员、部门主任,企业总工程师、生产副职、企业主要负责人。

7.挤奶机械泄漏与能耗问题分析 篇七

但是, 在检测鉴定过程中也发现挤奶系统泄漏量严重超标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下面就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并对检测指标的设定和企业规范生产提出意见和建议。

1 挤奶系统泄漏量严重超标

在2008年挤奶机械选型鉴定中, 经过对23家企业123种机型的性能检测发现系统泄漏量偏大是非常普遍而突出的问题, 其中尤其以挤奶系统泄漏量超差更为严重, 总不合格率达到了67%;管路式挤奶机挤奶系统泄漏量不合格率达到了85%。因此, 不得不来考虑这些泄漏量超标机型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及挤奶机能耗和经济性问题。

挤奶机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在于保持系统内具有持续稳定的50 kPa工作真空度。要保持必要的真空度, 就需要达到系统的平衡, 即如下式:

真空泵总抽气量 (生产能力) =工作所需排气量+系统泄漏量 (系统泄漏量包含管路泄漏量和挤奶系统泄漏量)

由上式可以看出, 系统泄漏量大小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中能耗的大小, 系统泄漏量过大会带来生产效率低、能耗过大及挤奶机械经济性差等问题。

2 挤奶系统泄漏量过大情况分析

(1) 挤奶机械的有效储备量和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国家标准要求。经过对48台6~24杯组挤奶机械检测数据和国家标准相关指标的比对 (见表1) 不难发现, 挤奶机生产企业生产的挤奶机械实际的有效储备量和生产能力比国家标准要求要富余很多, 有些甚至超过指标的100%。而多余的这些正是正常工作以外的气流量, 也就是系统气流量的泄漏。泄漏量越大就需要真空泵全力工作不断补充泄漏的气流量来维持系统的工作真空度 (50 k Pa) , 企业也因此配置了有抽气量足够大的真空泵。

(2) 挤奶机械的挤奶系统泄漏量相当严重。挤奶机械的有效储备量和生产能力的过大是由于系统泄漏量过度造成的, 而系统泄漏量过多主要因素是挤奶系统泄漏量严重超标 (见表2) , 超标幅度在100%以上的机型占46%。正是因为如此严重的泄漏才造成真空泵全负荷工作, 同时也使用户耗电量上比满足挤奶工作所需的耗电量增加许多, 使用户增加了使用成本。

(3) 挤奶机械能耗高、经济性差。以1台16杯组的管路式挤奶机械配套2BV5110型水环式真空泵, 额定功率4 kW, 额定抽气量为2 750 L/min, 转速为1 450 r/min, 进行耗电量试验检测, 得到挤奶机械每杯组每升耗电量为0.133 (W·h) (见表3) 。

在6~24杯组挤奶系统泄漏量超标的42台挤奶机械, 已超过标准要求的泄漏量为过度泄漏量, 计算出不同杯组数下挤奶系统平均过度泄漏量, 以单杯组每升耗电量0.133 (W·h) 计算, 得到不同杯组数的挤奶机械每小时耗电损失量 (见表4) 。

因此, 6、8、12、16、20、24杯组的挤奶机械, 一天挤奶3次, 每次2 h, 每天损失的耗电量分别为0.49、0.71、0.60、0.57、0.85、1.38 kW·h。天天这样下去, 实际上是每天要多耗费用户的电能和资金。尤其是对于规模化的养殖户和牧场, 挤奶机械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 多损失的电能和资金也就更多。

3 挤奶系统泄漏量过大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多家企业调查了解和实地检测, 发现挤奶系统泄漏量过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企业对挤奶机械的安装、调试不规范, 对挤奶系统的密封性未进行严格检验。

(2) 挤奶杯组各部件、集乳器等各部件配套不合适造成泄漏的发生。

(3) 挤奶系统缺少监测仪表 (真空表) , 一般只在系统管路的前端和末端装有真空表, 而挤奶系统却没有。

(4) 标准监管指标的缺失, 至使不能够有效地控制泄漏量的普遍超标, 应适时建立挤奶机械能耗考核指标和注明能效标示。

4 改进措施和建议

(1) 尽快制定挤奶机械安装验收评价规范, 规范统一挤奶机械产品交付用户验收标准。

(2) 适时开展挤奶机械能耗状况研究, 建立能耗考核指标, 分阶段推进能效标示的标注。

(3) 生产企业应按国标规定在安装时预留检测口和真空压力检测仪表。

(4) 生产企业要保证挤奶机械各部件、系统配套合理适当。

(5) 生产企业要建立定期回访、巡检制度, 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8.物理问题的分析技巧与方法 篇八

一、学会审题、掌握建模方法

1.学会审题

在分析问题时能快速、准确的提取题目中有用的信息,要想有这种能力,就必须苦练审题。物理解题中的审题就是通过阅读题文和题图,想象物理情景,弄清题目中所涉及的物理过程,明确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等而进行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活动,审题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解题的成败,笔者建议审题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键词语的理解,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讨论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忽略了它们,往往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二是隐含条件的挖掘,有些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所在。三是排除干扰因素。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有些是有用的,也有些是无关的,而这些无关条件常常就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常常能迅速正确地解答。

2.建模的方法

建模的思维流程如下:审题——排除次要因素——提取信息——确定理想化的研究对象和物理情景——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寻找问题所满足的定量或定性规律,科学的思维方法往往是通过联想、迁移、类比等方法再现学生知识发展过程中“物理模型建立的思维过程”,并结合信息重组、思维转化、进而建立切合题意的新模型。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根据问题的启示,确定物理建模的对象;②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取物理情境发展的过程;③进行信息重组,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④进行知识迁移,变换与组合物理模型。

二、物理过程的分析策略与技巧

物理解题的过程就是物理过程分析的过程,物理过程的分析策略与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分析物理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基本物理过程的分析与整理

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到的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除了这些运动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过程,一个是碰撞过程,另一个是先变加速最终匀速过程(如恒定功率汽车的启动问题)热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容变化、绝热变化等。电学中的变化过程主要有电容器的充电与放电、电磁振荡等。以上的这些基本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学习中都必须进行认真分析,掌握每个过程的特点和每个过程遵循的基本規律。

2.分析物理过程的要点

①阶段性——将题目涉及的整个过程适当地划分为若干阶段;②联系性——找出各个阶段之间是由什么物理量联系起来的;③规律性——明确每个阶段遵循什么物理规律。

三、常用的物理模型

①斜面模型;②弹簧模型;③传送带模型;④平抛运动模型;⑤圆周运动模型;⑥行星运动模型;⑦碰撞模型。

四、常见的物理方法

在分析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往往会有不同的效果,物理方法的选取尤显重要,具体方法如下:

1.整体法与隔离法

物理习题中,所涉及的往往不只是一个单独的物体、或一个孤立的过程、或一个单一的题给条件,这时,如果把所涉及到的多个物体、多个过程、多个未知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解题方法称为整体法;而把整体的一部分单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则为隔离法。

2.等效法

物理学的一些问题中,研究对象、题设条件比较复杂,按实际发生的状态变化进行讨论困难很大,等效法就是要保证效果不变的前提下,对研究对象、背景条件、物理过程进行分解、变换、替代、重组,使他们更简单、更符合各种理想化模型,从而达到简化问题的目的、等效思维的方法有时还用于物理学的不同分支之间。具体分为:

(1)物理模型的等效;(2)力的等效;(3)电路的等效。

3.图解法,本方法包含图线法、矢量图法和几何图法

(1)图像法。首先,做出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像,然后再利用图线的交点、斜率、截距,图线与坐标组所围几何图形的面积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

(2)矢量图法。矢量图法不仅用于物理量中各种矢量的叠加,而且用于一些带有相位差异的代数量的运算,矢量图法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法、多边形法、正交分解法等。

(3)几何作图法。几何作图法即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求解物理问题,如最常见的光路图、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图。

4.临界法

所谓临界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从一种状态变到另一种状态的现象,这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解决临界问题的关键在于熟练掌握临界条件及物理意义,并善于准确运用临界条件和物理规律巧解问题。

物理学中的临界条件有:

(1)两个接触的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力为零。

(2)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为作用力达到最大,绳子松弛的临界条件为作用力为零。

(3)靠摩擦力连接的物体间发生与不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为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4)追及问题中两物体相距最远的临界条件为速度相等;相遇不相碰的临界条件为同一时刻到达同一地点。

(5)两物体碰撞过程中系统末动能最小,即损失动能最多的临界条件为碰撞后速度相等。

(6)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条件为:a.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b.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5.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就是有意识从习惯思维的反方向研究问题的方法,有些物理问题,顺向思维、正面分析、可能思路受阻、陷入困境,而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则能使问题的求解独辟蹊径、柳暗花明。常用的逆向思维法有反演法、反证法。反演法可解决具有可逆性的物理问题;反正法可解决结论只有互不相容的两种可能性之一的物理问题。

6.极限思维与极值

(1)极限思维法是指题目所述的物理现象或物理过程形成、变化的一般条件推向极端,在极端条件下进行讨论、推理或判断的一种方法,这里的“极端”条件是指极大、极小、或临界条件。极限思维法只能用于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的情况。

上一篇:B140 卫生法学下一篇:语文教学非言语行为与减负课堂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