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4-10-26

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建议(精选12篇)

1.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一

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和对策建议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末以及“十二五”开局以来被提及最多、最普遍的热门话题。就机械行业的情况而言,已经把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了《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前不久召开的中机联三届四次会员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又一次提出了“经营结构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业态的发展理念,强化效率、成本与风险防范意识,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并按照国际化市场事业发展主业延伸产业链,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特别是开拓装备工业高技术服务业,制造服务业收入占比力争达到15%以上”的明确目标。作为机械工业主要支柱之一,电工行业也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路,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企业在生产服务体系方面建设,提高服务增加值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求。可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经成为机械工业在“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调结构、转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电工行业发展制造服务业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电工行业也和机械工业的其他行业一样,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是从制造企业的一项“功能”经过拓展、演变,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介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交叉型”产业。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对制造业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获得更高的利润,围绕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的各种业务,开展为客户提供的以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为特征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及制造企业派生出来的与原有的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独立的专业服务的总称。同时,随着 “称谓”上的逐步统一,也推动了产业地位的确立。尽管还留有“边缘产业”的痕迹,但基本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行业。

二是产业规模正在逐步做大,特别是在一些行业排头兵企业中,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情况更为显著,现代制造服务业在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以发电设备龙头企业中的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为例,在2011年的400亿元产值中,专门从事制造服务业的服务公司实现产值为25亿元,占比为6.25%,如果把工程总承包实现的产值计算进去,整个制造服务业实现的产值比重已接近15%。上海电气集团及其旗下的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是目前电工行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成绩最突出、具有示范作用的的企业之一。

从目前电工行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一些做法看,主要有:(1)工程总承包,从工程设计、土建施工、装备制造、安装调试及人员培训,实行“一揽子”服务,也就是“交钥匙”工程;(2)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包括前期咨询、“168”后服务(即试运行168小时后的服务如机组运行维护、维修保养等)、备件供应、发电机组主机设备改造(如汽轮机通流改造)、辅机脱硫脱硝改造和电厂其他设

备改造;(3)再制造,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回收再制造。“再制造”就是废旧产品修复、改造的产业化。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修复,但不是简单的修复;再制造的内核是采用制造业的模式搞维修,是一种高技术的修复过程,而且是一种产业化的修复,既属于绿色维修发展的高级阶段,又属于制造范畴,是先进制造的新模式。由于我国的再制造主要基于先进的寿命评估预测技术、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等,近两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朝阳产业。目前内燃发电设备行业已经认识到再制造的广阔发展前途,正把注意力放在本行业产品主要配套件发动机和发电机的再制造上。(4)在拓展产业领域及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方面,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采购、物流、仓储方面也有不少举措。(5)在电子商务领域也有成果。(6)为用户提供卖方贷款的金融服务等。

我会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发展重点应放在前三项内容上。

二.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尚小,产值占比还很低

尽管经过前几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电工企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行业总体而言,由于电工行业近些年来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加工制造业,而使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比较缓慢,现代制造服务业产值在行业实现的总产值中的占比还很小,甚至不足5%,和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发展不够平衡

现代制造服务业在电工行业的各分行业以及各企业中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仍然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从分行业层面看,发电设备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得比较快,服务种类和服务方式比较多,服务内容比较丰富,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拓宽。在电站主机制造业,特别是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东方电气集团和哈尔滨电气集团等,在印度、越南、印尼等南亚、东南亚国家,近些年来以工程总承包方式承接的合同项目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以优良的全方位服务出色完成了工程项目,扩大了在国际电力建设市场上的份额,仅2011年我国发电设备出口量就达到了3000万千瓦;内燃发电设备行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正在把利用纳米技术内燃发电机组(包括发动机和发电机)旧部件修复。相对于整机制造行业来说,而其他如电线电缆、绝缘材料等只从事基础材料或元器件制造,不提供或很少提供成套设备和装置的一些分行业,可能是由于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不高以及使用过程中对服务的要求较少等原因,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则进展比较缓慢。

从企业层面看,发电设备行业除了上面提及的上海电气电站、东方电气和哈电这三大动力之外,其他还有南汽、湘电等企业;输变电设备行业的特变电工、西电、许继等企业,最近几年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上的成绩也比较显著。这些企业主要是以工程总承包方式,使自己从设备制造商转变为成套供应商、服务商。

对上述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成果比较显著的企业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三个显著的共同点:即一是这些企业都是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

强的行业内的大型龙头企业;二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基本属于整机产品或成套设备;三是这些企业自身产品之间的成套性强。

因此,行业内规模不大、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主要从事零部件等非整机生产的配套企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上的举动就比较少,成果有限。

3.激励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还不到位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12月12日还以国办发【2011】58号文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些鼓励支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其特定对象为高技术服务业,所以针对制造领域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各类股励性配套政策(包括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信贷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鼓励优惠政策)还没有到位,这就从政策环境方面制约了制造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制造业企业发展制造服务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展途径和政策建议

1.发展途径:从制造服务业的发展途径上看,一要内涵式发展,即不能单纯依靠不断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而应该通过发展方式上的转变,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二要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前提下的多元化发展方式,要因企而异,避免发展模式上的雷同。在发展制造服务业方面,整机产品制造企业主要应把努力方向放在产品成套化和工程总承包上;从事材料生产和零部件配套的企业的努力方向主要是从专业化角度做好两个方面的服务,一是通过提供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

为绝大多数用户进行一般性服务,二是通过提供特殊性能产品对少数用户进行个性化服务;科研院所则更应该在研究开发、设计、试验和技术培训方面发展。三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一是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专 ”与“全”的关系。“主”与“辅”问题上,在企业母体与由其派生的“制造服务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上,既要保证服务于母体主业发展的大目标,又要使为主业服务的派生产业(辅业)的发展有足够的空间;“专”与“全”问题上,“专”而不拘泥于“单一”,不能因强调专业化而造成企业的功能缺失;“全”却不丢“专业特长”,“全”是在发挥专业化优势基础上的服务领域、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全面扩展和提升。

2.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财政和税务部门根据目前制造服务业在服务内容、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上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出台差异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

二是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出台对鼓励再制造的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是建议国家统计局通过文件对统计对象和统计范畴的明确要求,一方面对现代制造服务业进行更科学的界定,使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规范;另一方面也使统计数据更准确,以便为国家制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政策提供依据。

2.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二

目前, 枣庄市共有家庭服务业机构463家, 从业人员约2.5万人, 分别较2010年底增加了46%、57%, 主要涉及维修、保洁、物业管理、妇幼育婴、养老护理等服务项目, 呈现以下发展特点:

(一) 育婴业成长较快。

育婴业经营方式灵活, 吸纳劳动力优势明显。目前, 枣庄市从事月嫂服务人数约768人, 从无到有发展只用三五年的时间。服务项目由传统的新生儿和产妇的基本护理, 扩展到月子餐开发、育婴早教等, 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提供“订单式”服务。枣庄市从事育婴行业的多为经过培训的40、50岁人员, 工资从2, 000元到8, 000元不等。

(二) 养老业形式多元化。

以居家养老为主, 社区养老、社会化养老为辅的模式进行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 分别占养老事业比重的90%、7%、3%。养老理念由传统的“管吃、管住”向全方位关注老人健康转变。在硬件设施上, 更注重运动休闲场地和景观绿化场地建设;在软件服务上, 突出科学养生和营养配膳等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针对健康检查、生活料理都做到了定时定量, 服务人员定期培训。

(三) 物业管理业覆盖面广。

据统计, 枣庄市共有180余家物业企业, 其中一级资质企业2家, 二级资质企业15家, 三级资质企业163家, 基本实现了对城区内新建小区的全覆盖。就业人群集中, 目前枣庄市从事物业管理人员约13, 000人, 其中近60%为40、50岁人员, 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问题。服务范围广, 在传统的物业管理项目基础上, 积极推进街道社区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 提供办事咨询、困难求助、医疗服务、日间照料等全方位服务。峄城鹭鸣山庄、山亭君兴物业等企业还创新服务模式, 开展蔬菜配送、货品连锁供应等有益尝试。

(四) 维修服务。

个体经营者较为普遍, 多采用点对点对接模式, 工作效率高, 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交易量大。

二、枣庄市家庭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需求与消费不匹配。

一是服务门类与市场需求不适应。枣庄市家庭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家庭服务、养老服务、物业管理、维修服务四大门类, 医疗服务、社区导购、法律服务涉及较少, 经营范围狭窄。二是刚性需求与消费能力不适应。一方面, 人均收入低, 消费能力不足。2013年枣庄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 238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 878元, 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较低的现实难以对市场的刚性需求形成有力支撑。另一方面, 现有资源少, 服务供给不足。就养老来说, 目前枣庄市养老床位1.5万张, 到2015年实现千名老人30张床位的目标, 尚有5, 000张缺口。

(二) 养老服务统筹谋划不到位。

一是发展规划缺失。农村幸福院入住老人少, 服务形式单一, 膳食供应不足, 尚不能实现高效、持续运营。中长期看, 伴随计划生育政策影响逐渐释放, “70、80后”将面临更大的养老压力, 预计到2020年, 枣庄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0万人, 需要养老床位3.2万张, 而现有床位数量仍不到1/2。二是资源分布不平衡。以养老为例, 枣庄市60处乡镇敬老院, 主要是供养农村五保对象, 其他老年人不愿意入住;市 (区) 驻地、设施条件和服务质量较好的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床位紧张, 普遍存在“一床难求”的现象。三是工作差距大。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只有12.86%, 农村互助幸福院只有21.89%, 距离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半数以上农村社区的要求差距较大。四是公私不均衡。虽然公办民办养老机构享有相同的政策扶持, 但由于建设风险大、回报低、供地难等原因, 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的动力不足。目前, 市、区 (市) 公办机构及公办性质乡镇敬老院共66家, 拥有床位11, 176张;民办养老机构40家, 拥有床位4, 954张, 在数量、规模上与公办机构还有明显差距。

(三) 行业自治缺失。

枣庄市家庭服务业协会于2011年4月经枣庄市民政局批准登记成立, 业务主管单位是旅服委, 但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 协会自我发展不足, 对带动创业基本没有影响力。同时, 协会组织的经验交流、技能培训等活动少, 基本未能发挥出行业规范协调作用。缺少科学合理的行业评价体系, 无法对企业等级进行有效认定, 对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作出合理评定;缺少基于市场需求的指导价格和浮动机制, 企业各自定价, 相同的服务项目价格悬殊300~500元。

(四) 就业理念滞后于行业发展。

许多人认为家庭服务业是“伺候人”的行业, 缺乏职业认同感, 部分无业人员碍于面子, 宁可只领取最低生活保障, 也不愿“低就”于家庭服务, 创业动力不足。家庭服务业本身具备的公益性质, 决定了其行业经营的微利特点。同时, 枣庄市家庭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整体经营水平不高, 大多勉强维持运营, 很难吸引个人进行投资创业。

三、促进枣庄市家庭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完善家庭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 制定全市家庭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指导目录。由一名副市级领导具体负责牵头, 有关部门参与, 在人社部门设立办公室, 明确成员单位和职责分工, 确实做到各司其职。二是设立家庭服务业发展公益基金。在争取上级资金的基础上, 从财政、彩票公益金、社会募集等多方面筹措专项资金, 鼓励用于支持家庭服务业发展。三是力促政策落实。对目前制定和出台的优惠政策进行统一梳理, 进一步明确扶持重点, 强化贯彻落实。研究出台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纳入社保的具体办法, 切实解决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二) 合理规划布局, 创新发展模式。

一是整合闲置资源, 对乡镇废旧学校、卫生室、物业用房等闲置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完善养老等行业的科学布局, 强化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功能。二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建设运营, 支持混合所有制经营, 但不以营利为目的。

(三) 搭建信息平台,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一是针对相关企业及就业人员提供各项政策资源, 搭建公共信息平台, 建立信息上报和发布机制。二是在高职院校设立家庭服务相关专业, 借鉴菏泽家庭服务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经验, 坚持定向与非定向相结合, 推进多样化、专业化教育。三是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形成有技术含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依托公共信息平台, 建立学校、企业、就业人员互动交流机制, 提供市场需求的产品。

(四) 突出行业自律, 引导规范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强行业自律, 对从业人员进行备案、培训并提供资格证书鉴定等服务。二是制定建立行业标准。制定家庭服务业管理和服务标准, 完善服务细则, 每年根据市场变化制定行业指导价。三是设立调解仲裁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对家庭服务业纠纷进行协商调解, 促进及时、有效解决纠纷问题。

(五) 强化市场理念, 促进创业就业。

一是引进品牌企业。在人员培训、就业等方面享受与本地企业同等的资金补助和政策支持, 对带动本地企业发展或为行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二是创建自有品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支持家庭服务业发展, 并通过新闻媒体树立行业公益形象, 营造有利于家庭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打造本土优秀品牌。三是加强就业引导。瞄准市场需求, 找准定位, 进行分类指导培训, 促进合理化就业。

摘要:家庭服务业是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盈利性服务活动。发展家庭服务业, 对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服务需求, 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家庭服务业的现状、问题, 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3.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三

关键词:人力资源服务业;就业;市场监督

一、中国人力资源行业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中国人力资源产业的范围持续拓展,服务范畴与内容更为多样化,服务于市场经济的能力持续提高,在推动就业上产生了重大的价值。

(一)人力资源产业发展迅速,覆盖面日益扩大。直到2012年末,我国人力资源服务组织逼近30000家,相关职员有33.64万人。由服务组织类型来看,主要有政府主办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民营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港澳台与中外合作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就业服务也逐渐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多元化、民营化。目前,民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占比高达60.3%。截止到2012年末,我国各种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共创设稳定的招聘场地大约2万个,构建各种人力资源服务网站将近10000个,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呈持续快速拓展之势,为满足各级地方经济发展对用人的需求,各地也逐渐出现了一大批中小型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

(二)服务范围逐渐扩大,业务种类日渐多样化。中国人力资源企业的服务职能与范畴持续扩大,业务种类也日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招聘模块、供需见面会、培训模块、劳务派遣、人事代理等模块外,还增加了职业引导模块、咨询顾问模块、人员测评模块、高级人才中介模块、人力资源资讯网络模块等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模块。某些人力资源服务组织把各个服务模块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给用户提供完成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实现了各服务模块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提高了人力资源供应的质量,达到了运营模式的创造性发展。

一些人力资源企业在市场的发展中持续扩大,进而成为行业的领头者,如北京外企、上海外服、中国四达、中智公司等发展较为完善规模较大的国有公司,还有一些在专业化和规模化建设方面做的很好的私营公司和合资公司,如公众熟知的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1job、中华英才等网络招聘公司,经验成熟、专业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上海诺姆世达、易才等私营企业;另外还有一些中外合资的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他们的服务网络有的已经遍及全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跨区域化发展上起到引领作用。

(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逐渐提升。为增强人力资源产业就业职员队伍的构建,中国各省区都构建施行了有关的从业资格机制。直至2013年末,市场就业职员里面获得就业资格证的有将近12万人。由学历组成与获取从业资格的人员的大致情况来看,人力資源市场就业职员团队的综合素养获得了小幅度的提升。

(四)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在推动职业市场供需方面产生了重大的价值。伴随“史上最难就业年”与“用工荒”等情况的出现,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在人力市场调配中的价值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已变成职业供需双方选择的重要渠道,在推动就业方面体现出了重大的价值。在2013年,我国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共服务了流动人员将近43000万人次,记录有需要的流动人员大约有25000万人次;组织各种供需见面会约20万场;前来求职大约有11000万人次。给很多流动人员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尤其是对于推进大学生的就业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价值。

二、目前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亟需统一整合。政府性的人力资源服务组织多是招聘、档案、人事代理、教育培训等以往的公共服务工程为主,伴随整合过程的推动,有些地方的原有的人才市场与劳务市场的公共效能逐渐汇合,达到了服务程序的再造与深化变革。然而,在有些地区,这两大市场彼此间的整合仍未落实,在某种程度上存有地区市场彼此分离的情况,导致政府服务资源的耗费。当前,政府性的人力资源服务组织的自身定位模糊,办公室与服务人员、设备不均衡,导致其服务性能未能充分地发挥进而弥合日渐增长的就业与求职需要。

(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环境还有待优化。第一是各级政府对人力资源产业的支持机制还不够。第二是整合市场系统尚未完善。在进行跨地区的运作时,人力资源产业组织常常会有资格未能认定、要求再一次申请运营允许等难题,在某种程度上存有地区保护、经营垄断的情况、阻断了人力资源服务组织跨地区运营与拓展的可能性。第三是市场运营不够规范。一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存在短视行为,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恶性竞争、违法操作、有些公司甚而贩卖虚假信息,侵犯了用工企业与求职人员的合法效益,破坏了市场规则。此种运作问题在人员派遣范围上显得特别明显。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小服务公司管理粗放,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地区分布来看,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员需求旺盛,人力资源服务咨询业也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据统计2011年北京市人力资源企业已到达1040家,早在2006年,上海市获批的中介机构就达到了800余家。并以形成了层次多样的服务系统。而中小城市的人力资源企业数量较少,主要以政府的公共服务为主,本土化民营企业少,规模小,管理粗放,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人员流动大,提供服务仅限于人力中介、劳务派遣等,缺少专业化服务项目,如人员测评甑选、企业咨询、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等,不能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人力资源服务,尤其在服务高端客户上非常欠缺。

(四)人力资源产业法规构建与监督系统不完善。第一是人力资源行业法规构建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中国人力资源层面的法律层级不高,对产业的范式化与引导作用不大,造成进行人力资源产业监督的依据不够。第二是各省市人力资源产业监督团队构建迟,组织职员配置不完备,力量较弱。某些地区未有专门的人力资源产业管理与维护法纪人员。第三是有些监管机构,由于运营经费不足、人员不足,在运营引导、规范管理、监督监测等方面做得不够。

(五)高级人才极度缺乏。中国人力资源产业的就业职员素养架构矛盾凸显,高级的专业的有才之人非常缺乏。根据统计资料,2013年,该行业里面就业职员中大专及往下的学历占就业职员总数的58%,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只占就业职员总数的不到3%。人力资源公司一般存有职员流动性强,职员从业状态不平稳、服务成绩偏向短时行为等难题。

三、推進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提升我国就业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整体统筹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增强政府性就业服务,对人才市场与劳务市场做出统筹整合,增强系统构建,突破人力资源市场里面存有的区域隔离、身份隔离等问题,构建统一、规范、灵便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达到资源的分享目的。在这一方面,东北地区、长三角与天津均已经进行了实施探索,获得了相关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在吸取各地有效经验的根基上,从政府层面明晰统筹人力资源产业系统构建的目标,抑或是指明其发展道路。将两大市场统筹作为契机,致力于推进涵括城乡的多元化就业系统的构建。

(二)高效进行市场监督。当前,中国人力资源产业仍未有组成依法监督的有效体制。笔者认为,主要进行下面的一些工作:首先,适应人力资源产业变革和发展的新情况,健全人力资源产业的法律规范与相关政策,规范中国人力资源产业的市场秩序。再者是增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督团队的构建,逐渐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督系统。人力资源产业管理组织需逐渐由组建市场往管理市场转换,指引、监管、范式化人力资源服务方面转变。第三是开发监督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增加监测信息来源的准确性,健全统计调研方式,建立信息数据共享与交换机制,保证监查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第四是扩大监管的范围,增加对中小人力资源企业的监督、引导工作。

(三)增强对人力资源产业的支撑力度,促进中小型人力服务企业发展。第一是探究编制新情况下推动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第二是指引人力资源企业产业化发展。参考成功地区的经验,支持有能力的地区构建人力资源整体产业园区,构建人力资源产业发展的现实平台,孵化和扶植中小人力资源企业。第三是增强投资融资扶持强力,各种渠道筹备资金。激励各种创业风投组织进驻人力资源产业,推动中小人力资源产业组织的发展,形成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不同层次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充分的人员配置服务。第四,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企业扶持力度,为地方经济发展引进人才。

(四)深化人力资源产业的发展大背景。加大产业协会与推动行业联盟构建,促进其在监督引导行业发展的作用,促进行业内的交流与协助,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培养市场的发展环境。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要实现对人力资源企业的从资质审批管理向质量管理的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强监督,规范其经营行为。同时要提高整个从业人员的素质,创新服务项目,研究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新趋势,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小华.加快首都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化发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2).

[2]董志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现状与发展[J].人事管理,2012(1).

[3]来有为.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选择[J].中国发展观察,2012(3).

4.统计局发展家庭服务业 篇四

一、我市家庭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据调查,目前我市共有家庭服务机构272户,从业人员747人。其中:农民工68人,下岗职工451人,灵活就业人员113人,专业院校毕业生75人,其他人员40人。按照服务机构类型分:共有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22户,从业人员85人;公益性中介机构6户,从业人员24人;居民社区服务站点8户,从业人员40人;社会中介组织77户,从业人员175人;个体工商户152户,从业人员390人;其他7户,从业人员33人。

二、存在的问题

1、市场供需存在着矛盾。据统计,截至2010年末,我市的市辖区人口已达95.1万余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需要家庭保洁、照料老人、管教孩子等家政服务,但还有一些家庭需要一些特殊的家政服务,比如中高级育婴师、养老护理员、病老陪护等,目前我市的的家政从业人员远不能满足需求。同时,由于家政市场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居民面对家政服务供需现状往往无从选择,不是找不到满意的服务,就是不敢接受服务,而家政公司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市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2、行业观念陈旧。家政服务业作为从传统“保姆”发展而来的新行业,尚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目前家政服务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员。不少人受“侍侯人、低人一等”等旧观念的影响,怕丢面子,怕受歧视,宁愿无事干或到工地打小工,也不愿意干家政。

3、人员培训不足,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家政服务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农村外来务工等弱势群体,计有632人,占从业总数747人的84.6%,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许多家政公司为了单纯追求利润,缺乏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4、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家政服务业由于市场广阔,供不应求,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可以经营,从而造成市场结构混乱。另外,我市的家政服务业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对服务质量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市场价格不统一,从业人员的自身安全和利益无法保障。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政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5、家政服务人员的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家政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一种“零距离服务”,当家政服务人员走进了客户的家庭“私人空间”时,就要求家政服务供求双方的责权利必须明确。而目前家政服务协议有的不规范,有的甚至根本不签订服务协议,这样双方权益保障没有依据,家政服务人员与客户发生纠纷和争议时,很难得到妥善处理。另外,家政服务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工作

期间的伤害、致残、死亡等问题目前也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这些因素的存在,致使供求双方均存在后顾之忧,造成家政服务行业发展步履维艰。

三、对策及建议

1、要提高家政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家政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内涵在实践中已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它不只是为下岗人员和农村进城打工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各种各样的人才施展能力打造了一个平台。为此,社会各界应该广泛宣传,改变以往人们对家政服务的传统观念,认识家政服务在深化机构改革和城市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家政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为家政服务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通过丰富服务项目、提升服务层次积极拉动家政服务消费。家政服务业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基础性家庭劳务服务,第二层次的家庭衣食住行指导性服务和第三层次的家庭投资理财及生产经营、教育顾问等服务。家政服务的需求具有较大的潜在性与伸缩性,要靠有效的供给去拉动。当前要不断丰富第一层次的服务,大力开发第二、三层次的服务,不断开发家政服务市场,拉动居民消费,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

3、尽快成立家庭服务业协会,规范家政服务市场秩序。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个地方行业协会组织的健全程度反映了一个地方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据了解,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于1994年成立,至今已发展会员单位900多家。我市应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XX市家庭服务业协会,履行好其作为全市家政服务行业管理服务主体的职能,规范市场,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对行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协调服务价格,监督服务质量,组织家政服务管理经验交流,开展法律和经营准入等咨询服务,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树立行业品牌,使家政服务这一小行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实现大作为。

5.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五

2009年以来,呼市妇联全力实施“巾帼家政服务工程”,将促进下岗失业女工、进城务工妇女的就业创业、促进全市家政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相结合,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建立了“呼和浩特市妇联巾帼培训基地”,各级妇联组织培训各类家政服务员1400人,90%以上实现就业,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八方保姆家政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家政公司成为自治区家政协会会员单位,20名家政服务员被自治区妇联授予“优秀家政服务员”受到表彰奖励,呼市新城区心顺心月嫂护理部等5家机构被自治区妇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全区“促进就业示范企业”,呼市妇联和玉泉区妇联被授予自治区家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受到表彰。

今年,市政府明确了由市妇联牵头,培育1-2个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信誉度的家政服务品牌公司,确立1-2个具有较高水平的家政服务业培训基地,举办几期较高水准的家政服务业培训班的工作任务。为此,市妇联在对全市家政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2010年呼市妇联实施“巾帼家政服务工程”方案》,并做了大量工作。

为开阔思路,进一步推动我市家政服务业向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今年3-4月,市妇联带领旗县妇联、家政公司及培训基地的负责人赴湖北省武汉市、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等地学习考察巾帼家政服务工作,并结合我市实际,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家政服务业发展现状

呼和浩特市家政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早,但是发展极不平衡,在近200家各级工商局注册的家政服务机构中,除22%单一经营家政服务以外,其余均兼营中介、物业、咨询等项目。家政服务项目:主要有保洁、陪护病人老人及婴幼儿护理、月嫂等;用工形式以中介为主,收取介绍费,极少数的公司采取员工制,员工也只有十几人,按每月1000-1200元发放固定工资;所有公司与员工签订的是简单的用工合同,有个别公司为员工购买意外伤害险,为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公司几乎没有。家政服务市场缺乏规范管理和统一的行业标准,首府地区供需状况不平衡,总体呈现供不应求和中高端需求上升趋势,家政服务员技能培训专业性不强,家政服务员队伍不稳定以及雇佣双方合法权益缺乏法律保障等问题屡屡出现,严重制约着我市家政服务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先进地区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模式

各地家政服务业的起步,与我市时间大致相同,都在上世纪90年代,起步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一个过程。其中,妇联组织为促进再就业工作,开展家政服务工作创办家政公司的占大部分。随着家政服务市场的发展壮大,经营管理模式逐步多样化。

第一是由妇联组织参与宏观管理,入股经营、提供场地、协调资源。如山东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公司就是济南市妇联的二级单位,由市妇联聘用公司经理人经营,市妇联妇女发展部对其业务指导。湖北省木兰花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就是湖北省妇联整合知音集团、湖北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宜昌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孝感市巾帼家政服务中心,共同出资组建的家政服务专业机构,由知音集团控股,注册资金100万元。同时,由公司出资,经省妇联同意,省劳动厅批准,省民政厅注册登记,创建了一所培训初、中、高级家政服务员、育婴员、保洁员、插花员为主的湖北木兰花职业培训学校。第二是妇联组织成立家政协会或家政联盟。无偿向妇女领办的家政公司提供服务,从中扶持、培养典型,推动妇女在家政行业的发展。如湖北

武汉巾帼家政联盟是武汉市妇联妇女创业中心指导下成立的互助型产业联盟,由全市家

政行业中有一定规模、成长性较好的家政企业联合组成,形成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经营格局。目前有会员单位21家,家政服务人员1万余人。

第三种是妇联组建发展指导中心。下设分部开展培训指导、信息发布、权益维护等。青岛市妇女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原青岛市妇女再就业信息指导中心)成立于1996年4月,是青岛市妇联为帮扶下岗失业妇女就业和创业而成立的专门机构。中心成立以来,根据市妇联的部署和下岗失业妇女的需求,开展妇女就业和创业信息收集;及时掌握妇女就业和创业动态,开展调查,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和数据;为下岗失业妇女就业培训和安置、为妇女创业提供咨询和指导、培训。中心成为青岛市妇女就业和创业的基地。下设爱心大姐服务社、妇联家务服务公司、爱心大姐家政服务培训学校和女子就业服务市场。

第四种是政府出资直接建立。如哈尔滨市妇联家庭服务中心,1985年成立,隶属于市妇联。是市政府批准并陆续投资150多万元建造办公大楼购置设备。中心的服务项目,从最初的3 项增加到目前的22项,共安置农村进城打工妹和下岗女工3万余名。

三、对我市家政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家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适应社会日益高要求、多层面的需求,我市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是机遇也是挑战。通过考察学习,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先进地区家政服务工作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是党政的高度重视。湖北省将由省妇联创办巾帼家政服务品牌,写进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家政、家教服务,重点扶持木兰花巾帼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家政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湖北省“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也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全省重点抓好湖北海员、湖北数控、湖北建工、湖北厨师、湖北缝纫、木兰花巾帼家政服务等劳务品牌的创建工作”。这些为木兰花公司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第二,优惠政策支持。2009年,湖北省妇联联合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州、县必须认定家政服务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将全省妇联系统家政服务培训纳入当地政府培训补贴范畴,并协调落实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和家政服务企业应享受的相应优惠政策(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员工素质、提供小额贷款、减免税收等),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微利的家政服务企业,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第三,经费、场地的保障。木兰花家政公司的办公场所,由省妇联无偿提供,位于湖北省妇联的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四楼,一栋四层的培训学校办公楼由省妇联主管的知音集团提供。木兰花家政服务员的社保、医保全部由政府埋单。武汉妇女创业中心孵化中小企业的经费由武汉市政府每年出资100万进行扶持。

第四,经营模式至关重要。妇联组织占公司51%的股份,参与家政服务公司的宏观方向管控,在宣传发动、政策争取、项目倾斜上服务于家政公司的发展,企业经营由家政公司总经理负责。

四、对我市发展家政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第一,提高认识,大力宣传,从战略高度认识家政服务业在促进我市创业就业、家庭和谐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家政服务员90%以上都是妇女,失业妇女拥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和稳定的经济收入,直接影响着一个家庭的状况和妇女自身价值的体现,也关系着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以及家庭和谐、社会稳定。近年来,首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家政服务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目前我市家政服务业现状与首府发展极不相称,发展提升家政服务业势在必行。发展家政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广大妇女掌握技能促进就业、提升自身价值;有利于提升首府地区家

政服务乃至首府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所以,要下大力气宣传家政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引导广大失业人员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这一朝阳产业之中,逐步形成全社会关注关心家政服务业、尊重家政服务员的良好氛围。市妇联、商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促进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我市家政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推动我市家政服务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第二,抓好培训,持证上岗,提升家政服务员的素质。从去年对家政服务员培训之后的情况看,培训后的学员95%被争先恐后地录用,待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拿到月嫂证书和育婴师证的工资增加300-500元,市场对持证上岗的认可和需求日益彰显,所以以后的培训应该长期坚持,既满足家政服务员技能知识需求的渴望,也满足社会对家务劳动社会化层次不断提升的要求,同时逐步规范市场,形成家政服务业持证上岗的良好局面。

第三,制定行业标准,提高家政服务业的整体水平。目前我市家政市场的不规范,急需首府家政行业标准的出台,因为一直以来家政服务主管部门没有明确,家政服务行业游离于一种个体工商户和社会民间家政服务中介机构,或隶属于办事处、社区的非营利性服务组织,所以,建立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的多部门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家政服务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制定行业标准和家政服务业管理办法,规范家政服务市场,提高服务管理层次,推进我市家政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势在必行。

第四,成立促进妇女创业就业指导中心。根据自治区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专题会议精神,以及首府发展家政服务业的需要,建议成立市促进妇女创业就业指导中心。为广大妇女提供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开展技能培训、市场信息发布、维护妇女权益等。针对我市家政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的需求,积极为下岗失业妇女搭建家政服务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创业培训指导的平台,成为市妇联推进妇女成长成才、对外宣传的窗口,逐步建成全自治区妇女创业就业示范点,为市委、政府全面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作出贡献。

6.中国老年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篇六

行政09一1班尹丽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服务逐步兴起并得到初步发展。同时,问题也逐渐显现,老年服务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借鉴福利发达国家的经验,依据我国的国情,促进老年服务业的发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实现老年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与专业化,政府指导下,综合社会各种社会资源。

关键词:现状 需要 社区养老 社会化 产业化 专业化综合资源

正文:

一 中国老年服务业的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增加。我国从1990年以后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至199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中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口近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以上。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64%。因此,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具有速度快、绝对数量大以及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等鲜明的特点。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迫在眉睫,但我国的养老服务业起步晚,发展二十几年来虽已初具规模,但是仍与老年人当前的迫切需求相距甚远,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观念认识不到位,政策法规不健全,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等现状和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加大,空巢老人数量急剧增加,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完善社区养老势在必行。由于我国在老年服务业的发展方面经验不足,对政府依赖性较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资源利用不合理、不充分,管理经营不善,客观上使得老年人需求得不到最充分的满足,最终使得老年服务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二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

根据组织行为学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的五层次理论,人在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五个方面都存在这不同程度的需求。发展老年服务业的首要前提就是做到全面有效地满足老年群体的五种需要:

(一)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这是老年人最基本最现实的生存需要。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

增大,身体机能的衰退,从而对衣食住行的要求会更高。发展老年服务业,政府应该鼓励老年用品产业的发展,使老年人能方便快捷地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企业要注重老年保健产品,在卫生部门的监管下,提供有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保健用品,改善老年人体质。鼓励养老院等老年养老场所的发展,是老年人有处可依。完善老年设施,在公共场所设置老年专用设施,尤其要加强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建设。开展城乡互助合作,建立城乡互助中转站,鼓励城镇老年人捐衣捐物,定向帮助农村贫困老人。

(二)满足老年人的安全需要,只有自身安全得到了保障,老年人才可能安心、安稳定的度过最后的时光。首先,要在最大限度内保障老年人对医疗卫生的需要,在其受到病魔困扰的情况下,要做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对社会养老、医疗等保险事业的完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要深化农村的合作医疗建设,解除农村老人就医的后顾之忧。其次,应鼓励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鼓励健康老人帮助孤寡或是空巢老人的康复治疗。再次,鼓励老年人结伴出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设立老年活动场所,保证老年人的人身安全。

(三)满足老年人爱与归属的需要,这是对老年人最大的精神慰藉。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空巢老人数目大幅上升。保障老年人内心得到安慰应是发展老年服务业不变的宗旨。在鼓励亲人定期看望老人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志愿者进社区,看望老人的活动,同时定期集中开展老人间的文娱活动,丰富老人的文娱生活,减轻他们的孤独感。促进养老场所的建设,扩大养老场所的规模,是老人能自愿、快乐、安心的住在一起,得到爱的满足。

(四)满足老年人的尊重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劳动能力逐渐衰退,其对自身的认同感也会随之降低。当企业人变成离退人,劳动人变成无力人,老年人会觉得自己是无用人。鼓励城乡老年人的互助合作,通过城乡间老年人的交流,可以是老年人在互助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满足。设立一些老年人能够担任的职务,实现老人的二次就业,鼓励低龄老人扶住高龄老人,高龄老人教育中青年人,使老人能够最大限度发光发热,得到尊重与自身的满足。

(五)满足老年人的自我实现需要。鼓励老年学校的普及,是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学,学有所长,实现未完的心愿。设立老年人才市场,鼓励老年人的二次就业,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组织老人间的互助合作,文娱活动,是老人获得自我的满足。

三大力推进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业的建设

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要,促进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这不仅从根本上明确了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为开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组建社区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老人村等社会福利机构。根据老年人自身的给付能力及自身需求,提供适当的生活场所,保证老年人有满意的容身之所。

(二)设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在劳动能力日渐消退的同时,对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更加渴求,多样的老年文娱中心的建立,能够增进他们的生活情趣,扩大其社交范围。同时,还可以建立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开展各种适宜老年人的体育活动,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利于老年人长寿久安。

(三)建立老年人物质服务中心。老年人能够及时买到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物品。

(四)普及法律知识,为老年人维权提供专门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再婚、瞻养、老年人受虐待问题与财产分割问题等等,使老年人权益得到充分具体的保障与维护。

(五)设立老年结伴、交流、婚介等情感服务场所。社会家庭逐步小型化,空巢、鳏寡老人日益增多,这些场所的设立可以帮助鳏寡、孤独、寂寞的老人,使他们得以互相照顾、关心、温暖,安享最后的时光。

(六)完善社区医疗保健,为老年提供定向服务。方便老年就医,促进健康保健的习惯化,本着就近原则,使小病就地解决。设立老年门诊,本着老人优先原则,简化老人就已程序,扩大上门服务范围,建立老年康复治疗机构。普及医疗保健知识,加强老年的防范意识。

(七)设立志愿服务中心,开展一帮一活动。由志愿者定向向老人提供服务。解决老人物质、精神生活中的难题。

四实现老年服务业的社会化、产业化与专业化

(一)老年人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群体,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实现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应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因此,必须实现老年服务业的社会化。首先,要加大政府应稳步实行各项福利政策,促进法律的健全完善保障老年人的各项权益,加大监管力度保证老年服务业的正常运作。其次,政府应整合社会资源,鼓励企业,各种团体及个人,投身于老年服务业,广泛集资,多方监督。号召企业保障离退员工的权益,号召部分企业加大对老年用品的开发及对老年事业广泛投资,号召个人投身志愿服务,组织老年救助团体。再次,多方合作,加大对落后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以整个社会之力共创缔造城乡老年人的天堂。

(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实现老年服务业的产业化。我国当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促进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将其与社会主义的市场相结合,实行产业化管理

与经营。淘汰落后的老年服务产业,激励建立更符合老年需求的衣食住用行产业,最终使老年服务业在竞争中得到优化升级。

(三)针对老年服务业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参与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等不规范现象,实现老年服务业的专业化已势在必行。应建立并完善老年服务业专业机构,统筹地区发展,加强对参与人员的专业教育,如老年保健、护理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老年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完善福利政策及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专业的保障。

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老年服务业必将迎难而上,得以完善、健全。我国的老年人必将得到最大的满足,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王辅贤: 《社区养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 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 [J],2004年第1期。

[2]郭毅.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韩明谟: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

[4]王斌:《试论中国老年服务业发展的和社区养老服务》,2008年7月。

7.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七

1. 科技信息服务业面临的现状

(1)历程回顾。

在我国,科技信息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从无到有,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在计划经济时代,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在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很好地发挥了尖兵和耳目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科技信息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得到空前发展,省、地(市)建有独立的科技信息机构,县市也建立有相应的机构,全国共有400多个科技信息机构,科技信息从业人员达10万之众,为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行业服务模式正发生重大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管理自动化、服务知识化已成为主要趋势。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在手段、方式方法、途径、服务深度上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从一般的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方向转变;从提供共性服务向个性服务方向转变;从传统上的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方向转变;从等待服务向推送服务方向转变。更注重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完善个性化定制机制设计,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的功能和效率。

(3)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科技信息服务行业的环境继续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由于市场需求牵动,各种信息资源机构发展迅猛。国有、个体、集体、外资信息服务机构纷纷登台,共同角逐竞争市场。国内科技信息咨询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崛起,尤其是民营信息机构因采用灵活的机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特别是一些国外的信息研究咨询机构,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上乘的服务质量,很快赢得国内的一些用户,占据部分市场,给国内信息服务业造成极大的压力,这也加剧了竞争的复杂性和激烈性。

2. 科技信息服务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信息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但是,与全球信息化事业发展相比,与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无论是在产业地位、规模,还是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全社会特别是科技信息工作者大力研究探索加以解决。

(1)指导思想不明确。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科研生产两张皮、社会管理模式以及从业人员队伍等多方面影响,我国的科技信息服务业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服务实践方面,都存在指导思想、工作目的不够明确的问题。在开发资源与服务社会两方面主次颠倒,往往重资源开发、轻用户研究,重信息手段、轻服务效果。应该明确,科技信息服务业,服务是目的,其他均是手段。为此,必须加强信息市场、用户问题研究,一切以用户需求为第一出发点。多年来,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问题,科技信息服务业队伍虽然庞大,但社会服务效益整体水平不高。

(2)条块分割,缺乏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缺乏宏观调控和总体结构设计,信息服务机构间缺乏合作。我国的科技信息机构大多隶属于政府部门,或者隶属于国企、高校和科研院所,这种依附性强、体制上独立性差、开拓发展的动力机制缺乏的服务体系难以适应社会现实发展的要求。而且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缺乏活力等状况相当普遍,影响了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拓展市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科技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了不少困难。

(3)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少信息服务机构仍然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研究,信息市场发育不完善,信息服务产品单一,针对性不强,层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和用户多样的需求。

(4)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信息服务业是一种智力密集型产业,对服务人员的要求很高,既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又要求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从事信息资源开发的人员还要在信息的处理加工技术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而我国许多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规模小,经营能力差,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科技服务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专家奇缺。

3. 科技信息服务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科技信息服务业如何能走出目前的窘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很大程度上需要国家宏观引导与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更主要的是主动走向社会,调整发展战略,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一是要树立“用户第一”观念。科技信息服务业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为此,必须深入社会研究用户需求,开发潜在市场。新时期科技信息服务业不但要为政府部门、科技机构服务,而且将主要面向科技型企业及农村市场开展服务,不仅要面向国内还要面向国外。

二是要树立“新型信息”观。传统的科技文献查新、检索等服务已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用户或服务对象对的现实需求。传统的科技资料信息已被政策法规、技术预见、产业跟踪、市场调查、竞争情报、专利服务等具有针对性、有较高层次水平的“新型信息”所取代。任何信息机构如果无视这一社会发展现实,不及时深化研究服务内容,调整人才知识结构,必将被社会所抛弃。

(2)明确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服务行为。

政府应把科技信息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提高各级领导与决策者的科技信息服务意识及对科技信息服务性的认识。

一是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将有关事务交与科技信息服务机构承担,做到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分离,这样既能使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发挥双向服务功能,更好地为企业、社会服务,又使政府与企业、社会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二是政府部门应在财力、人力、信息等多方面加大对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实行政策、法律、税收、财政金融、人才、数据信息提供及物质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倾斜,使科技信息服务业向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3)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随着科技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和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科技信息服务的模式随之要更新,要变一般的信息传递、文献服务为知识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等待服务为推送服务,变一般服务为个性化服务,变表层服务为深层次服务,变单一服务为一站式服务。

二是科技信息机构的一切活动都应以适应且满足社会需求为中心,生产并提供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为政府、企业和广大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要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更新服务观念,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潜心在技术、内容、质量、服务上下功夫,使科技信息服务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确保以优质的商品、优良的服务、优惠的价格赢得社会用户的青睐。

(4)积极构筑信息人才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科技信息队伍。

一是要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和保护机制,优化科技组织结构和科技人员布局,推动科研机构的合理调整和科技人员的合理分流,造就高素质的科技信息服务专家队伍。

二是要加强国际人才引进,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引进人才机制,扩大国际人才引进渠道,逐步建立起国际人才市场,培育和发展国际人才市场中介机构,实现科技信息服务人才的国际化。

三是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大胆起用年青业务骨干,把他们放到关键的岗位,在实际工作中磨炼,提高能力和水平,不断为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增添新生力量。

(5)努力营造科技信息服务业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加强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数字化。

二是政府部门要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制定和实施保障信息市场有序运作的法律规范,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保证信息市场拥有规范、公正、公平的良好发展环境。

三是健全和完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加强现有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治理整顿力度,限制盲目发展低水平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鼓励扶持一批知识型、技术型、网络型、外向型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

四是行业协会要尽快摆脱传统意义上的社团组织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其在宏观调控、组织协调、跨行业合作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力,做好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业务培训、质量考核、同业交流、行业自律和信誉评定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沈蓉蓉.发展我国科技信息服务业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7(6).

[2]秦志前.科技信息服务业现状及其发展[J].中国信息导报,2006(2)

[3]孙敬华,周雪松.我国科技信息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技成果纵横,2005(4).

[4]顾国章.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信息服务业[J].华夏星火,2004(6).

8.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八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现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67-01

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开始发展,到2009年,旅游服务贸易总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增加到395.6万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150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居世界位次由1980年的第34位上升到第5位,入境游客人数的增加,带动了周边交通,民航,住宿等行业的发展,也缓和了就业形势。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以及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届时不仅会对中国服务贸易发揮更大的作用,而且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二)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成为了旅游服务贸易大国,但并不是旅游服务贸易强国。

1、外国客源市场不够丰富

据国家旅游局的数据统计,在外国客源市场中,日本和韩国分别是我国第一和第二大客源国,此外是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澳大利亚。虽然这几个市场很重要,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市场需求增长已经进入平稳期,当需求逐渐趋向饱和,其开拓能力必然也会受到制约,而有开拓潜力的欧洲等国的入境游客人数却没有显著增加,这反映出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出更广阔的市场。

2、立法滞后

我国先后出台了十几部针对旅游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法规对规范旅游行业,加强旅游监管,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没有从法律层面对旅游业的发展加以保护和约束,旅游业法律的空缺不仅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现在的发展规模极不相称,也导致了旅游服务业监管的不力。

3、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问题

一直以来旅游业都被当做“无烟产业”或者“绿色产业”,旅游服务贸易由于前景广阔,因此一些地方政府更是把旅游当做支柱产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国旅游资源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环境污染严重,二是生态环境破坏,三是旅游景观资源破坏,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地区性不平衡,东部11个省级行政区旅游外汇收入大于中西部20个省级行政区,且东部地区旅游外汇收入在81%以上,占据绝对优势。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开发均不足,而东部地区刚好相反,不仅开发早且交通便利,基础配套设施配置到位。如果这种差异性发展持续下去,不仅将导致东部地区的旅游资源长期负荷,而中西部地区旅游设施闲置,还会严重阻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

我国旅游市场既缺乏效果显著的营销方式,也缺少资金投入。首先在方式选择上,大部分旅游项目缺乏创意,自然资源没有和人文背景结合,宣传方式简单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其次就是旅游投入不到位,据旅游协会资料显示,每增加1美元的营销投入,就可以增加123美元的收入,但是我国国家旅游局的年营销投入只有350万美元,仅占世界总数的0.175%,可见,缺乏有力的营销,会直接影响到旅游收入.

二、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客源市场

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地区特色突出,适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必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创新旅游产品,并结合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旅游产品的供给,吸引国外游客。例如西班牙发展成为世界旅游强国,不光是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吸引旅游者的旅游资源,还依靠一系列的措施,在产品的开发上注重多元开发,强调品质取胜。我国不能只局限于旅游观光这种传统方式,也应增加休闲度假,商务旅行,自助游等旅游方式的选择,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出精品路线,来吸引国外游客。

(二)加强政府主导,完善立法

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协调和参与,我国应加强政府的主导地位,扩大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消除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壁垒,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同时要加快旅游立法的工作进程,参照WTO的相关规则,建立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其次要加强监管力度,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

(三)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中国早在1985年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这意味着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做到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开发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好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眼前利益和将来利益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建设旅游服务基础配套设施。同时要从政策、科技手段、经济投入多个方面对旅游资源实行有效地保护。

(四)结合地方特色,协调区域发展

促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整体快速发展,必须打破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域的限制,从全局出发协调区域发展,同时要结合地方特色,例如西部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独特而神秘,对外国游客很有吸引力,但基础设施薄弱;而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全面,交通便利,长期来是我国入境游客最大的集散地。因此对于发展西部旅游,要注重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走出一条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同时要注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民的路子。对于东部地区要加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新,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加强各地区之间交流合作,发达的东部地区扶持中西部,在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内部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开展多样化、特色突出的旅游活动和交流活动。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任晓燕,霍朱莲.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4.

[2]陈洁.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

[3]张莉.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障碍及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7,2.

9.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建议书 篇九

一、抓好规划实施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区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街道有关科室应制订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实施情况跟踪评估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并发挥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更好的发挥综合规划、政策制订、统筹协调、督查落实、考核考评的作用,促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三、在优化服务业市场发展环境方面,应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各类服务业企业登记注册时,一律不设前置性审批事项。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建设等部门要对本领域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服务,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清理进入壁垒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四、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对区政府上级部门提出的`传统商贸、金融、科技、教育、旅游、文体卫生、节能环保、社区服务等领域,以及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大学经济、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在行业准入、土地供应、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五、扶持总部经济发展。重点培育传统优势民营本土总部、

开放型经济跨境经营总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总部、现代服务业高端总部。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总部经济,扶持发展总部企业和总部基地。并根据街道下辖地区的特点,在经济政策上鼓励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服务机构。

六、加大服务业重大项目扶持力度。应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对符合服务业重点领域、且列入年度省、市、区级重点工程建设和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项目,在土地指标上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区级重点项目,积极申报省、市级服务业重大项目。此外,应积极搭建金融机构和服务业企业的交流沟通平台,促进服务业银企融资对接,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基地和服务业重大项目的支持。

七、切实落实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扎实推进服务业用水(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除外)、用气价格实现与一般工业同价。各有关部门应制定服务业用电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的执行时间表,确保政策尽快全覆盖。

八、切实加强服务业发展用地保障。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制定符合服务业行业实际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逐步增加服务业建设用地总量。对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信息软件、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同等价格优惠的供地方式。

九、加大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将服务业贷款比例纳入金融机构年度评价依据,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增加服务业贷款规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服务业企业的授信额度。鼓励产业投资基金、私募投资基金、创业投资机构以及信用担保机构积极面向服务业中小企业开展服务。对于发展前景好的服务业企业,应支持其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短期融资融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对

于规模较小但具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支持其通过项目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扩大资金来源。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集团申报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十、加大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支持。今年我辖区内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税收政策,并广泛的做好了房屋契税宣传活动;开展了税收政策咨询服务化平台。在辖区内主要干道,设立宣传点。此外,应继续细化营业税差额征税具体政策规定,扩大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的惠及面,提高政策落实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营业税差额征税操作程序,简化办税手续。对服务业重点领域的重点企业,以上一年实交地方税收为基数,每年上交的地方税收增速超过一定比重的,应予以奖励;报经地税部门批准,对其新增加的房产和用地给予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

十一、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对于服务业企业聘用的高层次归国人员、全球高端创新创业团队,按照相应的政策进行奖励和扶持。对服务业企业聘用的国内外领军人物,参照引进高层次归国人员、全球创新创业团队的相应政策进行奖励和扶持。对规模较大或创新能力较强,能引领行业发展的服务业企业副总经理以上人员,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不受学历、资历、任职资格等限制,破格直接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对经资格认定的留学回国人员,可根据其学历、资历,直接申请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完善和规范服务业职业资格制度,规范服务业职业资格准入机制、注册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按规定申请为非营利组织,享受相关政策。

十二、完善统计监测分析。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开展统计方法研究,建立健全行业统计体系,努力做到应统尽统,客观真实反映我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强服务业形势分析季度例会制度,完善服务业和重点联系企业运行监测分析。

十三、强化服务业考核。鼓励各地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服务业营业税收入增长快的单位应给予奖励。建立健全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科学调整考核内容,增加服务业政策落实情况考核,增设重点服务业主管部门定量发展目标,加强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的分析指导作用。

10.关于我县发展科技服务业的建议 篇十

2009-09-30(2009年9月29日县七届政协第十二次常委会议)

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领域很广,主要包括各类科学研究、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等行业。具体涉及研究与试验发展、科技信息与咨询、技术推广与转让、技术孵化与咨询、科技交流与培训、技术检测、环境监测、工程技术与规划管理、互联网信息服务、广电传输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及认证、科技评估与论证、计算机系统与软件服务等专业领域。根据次本次常委会议协商议题子课题调研分工,本委重点就为工业经济服务的科技服务业领域(以下简称科技服务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县的科技服务业总体上是近几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发展规模十分有限。目前,有技术研发机构1家(海泰克标准件研发中心),该中心成立于2007年,从事标准件高端产品的技术研发工作。自成立以来,主要开展了高速铁路道钉的技术攻关并获得成功,产品由浙江七丰五金标准件有限公司生产并已进入京沪高铁的建设市场,2009年的订单已超过6000万元;有科技信息咨询及服务机构4家,主要开展项目申报、科技信息咨询、专利代理等业务。但规模都很小,其中最大的海盐科能咨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万元,现有员工5人;有科技创新平台1个(科技创业园),目前园区入驻企业34家,其中科技孵化器入驻孵化企业25家,毕业企业12家,园区累计实现产值3.5亿元。另外,中核武汉核动力运行研究所已选址秦山镇核电产业园,一家为核工业企业服务的科技服务机构即将落户我县。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技风险投融资机构等在我县仍为空白,有待今后发展。

二、制约我县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科技服务机构人才缺乏。一是科技服务机构缺乏有相应资质的科技服务人员。科技服务的许多项目都需要从业人员通过执业培训,取得执业资格认定,如专利代理就需要专利代理资格证,而我县尚没有人拿到此类证书。二是科技服务机构缺乏引进人才的经济实力。由于科技服务的市场经济环境及项目见效时间长等因素,我县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引进人才缺乏相应的经济实力。如海泰克标准件研发中心自2007年7月成立以来还没有产生任何的收益,海盐科能咨询有限公司自2008年6月建立以来也只有9000元的收益。因此,目前我县的科技服务机构面向企业的科技服务只局限于项目申报、组织材料及低层次的技术、信息服务等,一些深层次的科技服务因缺乏人才而无法拓展。

2、企业主主动寻求科技服务的意识不强。一方面,我县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产品档次普遍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客观上对技术研发及其他科技服务的需求不足。而且,即使企业在需要科技服务时,由于本县科技服务尚不成熟,也大都寻求与县外机构的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科技服务市场的总体规模;另一方面,本县企业家对技术研发及向上开展专利申报、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等的申报工作,从而为企业提升形象和无形资产的意识不强。这从2008年,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58亿元,只占7.69%,而同期全省平均为20%以上,就可见一斑。

3、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一是科技服务的市场经济环境还没有真正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技术服务,大量的都来自于国有、集体企业中的老科技工作者和政府部门中的科技人员,而且大多是以扶持或极低的报酬方式实现,远没有形成科技服务的市场经济环境。二是缺乏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如:人才公寓建设滞后,人才居住分散,造成引进人才的业余生活单调,相互学习交流机会少;科技资料查阅平台缺失,影响科技人员业余学习、信息查询、科研创新工作的开展等。三是行政管理体制挤占了社会资本的发展空间。由于受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政府职能部门仍然存在职能“错位”,未能把本应由科技中介组织承担的职能转移出去,存在着政府“兼中介、代中介”的现象,做了不少本该由专业中介机构做的事,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

4、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缺位。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我县只是刚刚起步,各方面对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目前对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扶持还是一个“盲区”;在统计工作上,由于科技服务业发展在我县总体发展规模十分有限,也还没有建立科技服务业统计制度,统计监测工作缺失,使我县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还难以从数据上予以反映。

三、几点建议

科技服务业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举措。在当前工业化发展的转型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是十分必要而迫切,它对于实现县委提出的创业富民、创新强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建议

1、科学规划,统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产权交易、专利服务、科技项目申报服务、产品鉴定、项目验收服务等,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其领域还会不断拓展。目前来看,这些服务有的是政府部门自己在做,有的是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在做,有的还是空白。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对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总体战略规划。县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县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出发,根据县域实际和我县科技服务业现状,科学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以规划为龙头,统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

2、优化环境,营造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一要加强科技服务业的宣传工作。加强对科技服务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普及科技服务和科技创新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科技服务业的认识与理解,使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充分认同科技服务的价值,逐步确立科技服务业的应有地位。科技部门要采用多种手段,鼓励、引导企业吸纳新技术、新成果和各种技术服务,以提高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二要积极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在广泛引进各类人才的同时,努力营造有利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特别是要加快人才公寓建设步伐,建立一个科技资料网上查阅平台,为科技人员生活、学习、工作、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三要以创新观念对待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大扶持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发展的力度,逐步改变政府行政部门兼做科技服务、代做科技服务的做法,把“事务”、“服务”性的职能从政府行政职能中逐渐剥离出来,交给科技中介组织承担,营造良好的科技服务市场环境。

3、加强整合,推进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一是依托规模企业,构建开放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引导、鼓励企业以主辅分离的形式,将研发机构分离出来,在解决自身企业需要的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小企业技术难题的攻关,建立以共享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体系和有效运行机制,凝聚一支专门从事科技基础条件服务和技术支持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依托行业协会,构建行业科技服务平台。把行业协会纳入全县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加强工作联系和指导,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的同时,拓展行业协会的科技服务功能,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综合性的服务机构,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4、搭建平台,抓好创新科技园建设。据了解,我县的创新科技园作为科技创业服务平台,目前园区规划已制定完成,园区部分区块将以工业房地产的形式予以开发。建议一是尽快启动园区工程项目建设;二是严格入驻条件,将园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同时,不断完善孵化器软硬件条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强化管理咨询、投融资服务、人才培训、网络信息、市场营销、法律服务等服务功能建设,为待孵企业和创业人员提供全面、便捷、优惠的服务,有效提升科技企业孵化的效率和成功率。

11.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十一

关键词:合作社;烟叶生产;现代烟草农业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05-1

全国烟草行业历经30余年的发展,虽然已经进入到农业生产现代化行列中,但是扩大发展却是从2007年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不断推进、烟农合作社组织出现才开始出现和发展。由于烟叶生产的地域限定和行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导致黑龙江烟区现代烟草农业“起步晚、起点低”,真正的建设烟草专业合作社是随着烟叶生产基地单元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衍生”的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没有真正发挥出合作社的主导功能和优势作用。怎样建设烟草专业合作社,并使其发展与职能化,突出发展烟草专业服务合作社的功能性是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本文以烟草专业服务合作社发展意义和基础设立条件来作为研究对象。

1建设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意义

1.1 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与现代烟草农业的关系

所谓现代烟草农业,就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运用科学生产方式通过加大生产要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信息化管理,达到保持烟叶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目的的烟草农业形态。而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正是适应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从农民个人独立经济转变为农民集体经济,从而达到整合资源、分工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所以,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既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基础,也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保障。

1.2 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与烟草基地单元的关系

烟草基地单元建设是适应烟草行业“大品牌、大物流、大市场”的发展趋势,专门针对相应工业企业而建立的对口专业化种植烟叶产区。按照国家局相应要求,在基地单元建设与烟草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关系方面,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基地单元建设的有效手段。但是,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不是基地单元建设的目标要求。从而明确二者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应该因地制宜,根据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来建设烟草基地单元和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

2 黑龙江省建设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基础条件

2.1 结合黑龙江省烟叶生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一基一社”或“一基多社”

针对产县与基地单元大小与种植品种不同,形成地区特色化烟叶种植加工。目前,黑龙江省共有两家烟叶公司,分别是哈尔滨烟叶公司和牡丹江烟叶公司,根据行政地理划分有20多个产县生产烟叶。由于产县大小、种植规模、收购数量、基础条件等不同,较大的产县内可以多设立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较小的产县可以根据地缘因素联合成立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对于跨区域联合,既可以保障小产县的存在必要性,也在规模经济上发挥其应有的效益。而目前,黑龙江省烟叶生产基地单元的设立和烟草专业服务社的成立是基于较大产县中的基础条件好、人员素质高的条件来建立的,发挥其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和经验总结是好的,但是,还要在黑龙江省烟叶生产的整体发展布局和地区间行业发展的平衡性上综合考虑。

2.2 结合黑龙江省烟叶生产现状,明确烟草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由小到大、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专业服务。由小到大,即按照合作社自身的发展规律,由农民互助合作组,逐渐发展为发展目标明确、服务定位明确、发展方向明确的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即按照地区与人员差别,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基础好的区域形成以当地带头人带动行业发展,当地政府协调发展,当地企业支持发展的模式;基础较差的区域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扶持大户、培养行业带头人,通过乡、村的行政体制来帮助建立专业合作社;科学发展,即按照经济学发展的一般逻辑,一切事物都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建立、发展烟草专业合作社也是如此,因此要把握住行业发展、烟叶种植发展之间的关系,明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服务,即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要以服务烟农为核心,通过建立不同的专业型服务生产队,如移栽、农机、施肥、收割、烘烤等专业职能服务队来提高生产率,达到农民减少生产投入,增加生产收益的目的。

2.3 明确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动因是“烟农需求”

目前,很多地区建设烟草专业合作社都有盲目性。烟草行业一蹴而就式的发展,形成“烟草搭台、烟草唱戏、烟农看戏”的局面,而忽视了农民自身的内在需求。在现有政策和体制下,农民种植、销售都是按照既有合约来执行,因而导致加入合作社与不加入合作社的需求差别不大,这往往是烟草专业服务合作社发展与其他行业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区别,即缺少能动因素。黑龙江省烟草服务专业合作社是基于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从而导致烟草企业扶植过大,烟农缺少积极性,甚至不清楚合作社设立的意义。

黑龙江省烟叶种植生产相对落后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实现烟叶行业的发展,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态度,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查找、分析总结问题,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才是持续发展之道。黑龙江烟草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仅要利用土地、行业优势,更要秉持“烟农利益”为本的主导思想来做,而不是本着“企业利益”的思想,企业只是扶持、引导农民建立合作社,而不是建成烟草企业“自己的”合作社。

参考文献

[1] 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基于对浙江省农户的实证研究[J]. 中国农村经济, 2004(05).

[2] 张从明,谢义亚.美国农村合作社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启示[A].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论坛文集[C],2000.

[3] 田杨,刁朝强,赵宏,刘波,林松,杨德愉,耿红,颜勤飞.贵阳市烟农专业合作社调查与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3(04).

12.服务业-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篇十二

一、装备制造服务业的简介

1. 装备制造服务业定义

所谓装备制造服务业, 是指融合了互联网、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和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的制造服务业。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围绕生产制造和加工装配开展的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交钥匙工程等均属于现代装备制造服务业的范畴。装备制造服务业不是制造业的简单延伸, 而是制造业的纵申发展, 其发展趋势是装备制造服务业的产业化。

2.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

在一定的发展阶段, 制造业和服务业应有一个客观的比例。不能简单认为服务业经济所占的比例高就代表经济发展水平高, 关键要相互支撑、互动发展。在做强制造业的基础上发展服务业, 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支撑或者提升制造业。以三菱电梯为例, 它和其他产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 它的售后服务量很大, 因为每一台电梯都需要安装, 安装以后都需要保养。以前很长时间, 三菱电梯只是把它作为售后服务业务来做, 近些年公司提出, 要把安装、维修、保养作为一个服务产业来做, 仅去年上海三菱80亿元的销售收入, 就有10亿元来自于安装维修保养产业。

二、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

上海市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向高级推进的阶段, 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也是加速推进上海市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

1. 将技术引入生产过程与产品的良好媒介

装备制造服务业将社会中日益专业化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源源不断地导入商品和服务, 从而提高生产销售过程的营运效率、经营规模。

2.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与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

装备制造服务业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从外部获取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 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技术进步与分工的有机结合, 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

3. 装备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装备制造服务业在经济格局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发达国家装备制造服务业占GDP比重将近40%, 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产业。

4. 装备制造服务业是节能减排的“生力军”

首先, 服务业以科技和人力资本投入为主, 属于“无烟产业”;其次, 其他产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也需要装备制造服务业的有力支持, 如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处理等。而上海市目前的石油化工产业、黑色金属产业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 这就急需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来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原有工业发展。

三、基于SWOT分析法的上海市装备制造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

1. 上海市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的优势

(1) 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及其强大的投入

上海市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工业的发展, 尤其是最近这几年, 更是加大了对制造业的发展, 目前上海将临港和长兴岛打造成为以超、大、重为特色的重大技术装备基地, 如临港装备产业区是国家第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闵行极端制造、宝山冶金装备和包装机械、青浦输配电、松江和奉贤工程机械等特色装备产业园区取得进展。浦东、闵行、奉贤、松江等区进一步加大了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力度, 引进了一批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如:晶澳500MW太阳能电池组件扩产、山晟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正泰200MW太阳能电池组件、吉富通用投资7000万美元建设生产太能薄膜电池和关键设备等项目;华锐风电投资30亿元建设5MW大型风机整机生产基地、华仪风电投资2.4亿元建设3MW整机生产基地等共30项重点项目, 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2) 具有一批发展制造性服务产业的龙头企业

上海市目前有着一批很有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实力的工业企业, 例如中国石油上海石化公司, 其在具有大量生产汽油、煤油、柴油、合成树脂、化肥等化工产品的基础上, 还具有物资采购、仓储、配送和石化产品销售、运输以及消防、治安保卫等综合装备制造服务业务, 虽然其装备制造服务业还不是其主要业务, 但其在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构成中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 并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

(3) 增强自主创新意识, 推进产学研联合

上海市以自主创新为目标, 充分发挥上海装备制造业的配套齐全优势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 鼓励和支持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开展重大项目攻关, 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提升制造产业竞争力。上海市政府成立了新能源汽车领导小组, 分管市长亲自挂帅, 支持上海汽车企业与上海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联合攻关, 力争在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替代能源汽车方面形成先发优势, 燃料电池汽车研制出“超越”三代样车, 在巴黎第8届“必比登”清洁能源汽车挑战赛上取得优异成绩。上海市政府积极推动上海电气集团与上海交大、核电设计研究院、发电设备成套研究所等共建上海市核电技术与成套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和上海市燃气轮机工程研究中心, 开展了18项燃机和核电关键技术攻关。上海电气集团与中科院开展了四批高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合作, 将产业优势与中科院在基础研究、战略高科技、应用技术研究等领域的研发力量和科研成果相结合。在微电子装备方面, 目前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微电子产业基地。上海市政府积极支持海外留学人员在上海创业, 通过产学研联合, 发展微电子装备, 逐步形成不断壮大的核心研发团队, 研发、制造、供应体系初步成形。

2. 上海市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的劣势

(1) 装备制造服务业准入门槛高、管制多、发展规模小

分析上海市装备制造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原因, 主要在于装备制造服务行业目前仍存在门槛高、管制多、垄断经营现象严重、对外开放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专业化程度低, 以及规模小、效率差、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而且许多领域实行高度国有垄断经营, 将许多本来应该交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服务部门由国家专营、牢牢控制, 这样既阻碍了服务供给者改善服务的积极性, 又制约了对消费者、对服务的有效消费需求。

(2) 思维陈旧, 对装备制造服务业的认识不到位, 各项法律法规不健全

长期以来, 我们不自觉地将服务业当作不创造新价值的非产出部门、辅助性部门, 夸大生产决定服务、服务从属生产的作用, 过分强调服务业的非经济职能, 忽视其产业功能。在这种扭曲的思维模式导引下, 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不完善、法规不健全, 这就阻碍了装备制造服务业的发展。

(3) 自身实力有待提高, 装备制造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

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较弱, 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自主产权不多;粗放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 整体素质不高;高新技术与传统装备工业改造结合不够,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不高、装备制造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

3. 上海市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面临的机会

上海市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 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重心。2009年2月4日, 国务院原则通过《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以下简称《振兴规划》) , 该规划是继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之后, 中央下发的第二个振兴装备制造业战略性、纲领性文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 该规划明确提出, 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即要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服务化, 以服务化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因此, 上海市应率先开始行动, 以争取国家在各方面给与的支持, 大力发展制造服务争取实现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1) 借助上海市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优势,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

借助上海良好制造业基础这一优势, 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 推动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其他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向高端化升级, 为上海市装备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上海市拥有装备制造服务的强大消费能力

目前上海医院的专业冰箱, 绝大部分是进口;专业的摄像机、特种汽车 (消防车救护车) , 绝大部分都是进口。在电气方面, 上海电气目前业务是能源装备和工业装备, 与西门子相比较, 西门子多出了医疗装备。“医疗装备从城市化发展趋势看, 医疗装备肯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上海战略角度看, 顺应上海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政府应该把发展医疗装备业提上议事日程, 因此上海这一块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 积极投身国际业务的本土企业有对外贸业务操作服务的广泛需求

目前上海市正积极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分工, 扩大机电产品出口, 积极谋求国际合作, 大量的进出口业务将因此而产生, 而很多企业对进出口业务还是陌生的, 对专业外贸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大大增加, 所以可以发展专门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外贸服务支持的咨询、培训产业。

(4) 国际产业和资本正加速向我国的服务业领域流动, 这给上海市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也带来新的机遇所以可以借助这样的大好时机, 上海市应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争取多吸引国际大型服务企业进入上海, 更好地促进上海市装备制造服务业的发展。

4. 上海市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

虽然上海拥有以上诸多优势, 但装备制造服务业仍然面临威胁和挑战,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如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较弱, 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自主产权不多;粗放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 整体素质不高;产业基础薄弱, 基础制造装备、基础元器件、关键原材料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与传统装备工业改造结合不够,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不高、装备制造服务化业发展比较滞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等。

四、上海市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的战略规划

上海市作为快速发展的一线城市, 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服务业基础, 例如宝钢、上海电气等大型制造业企业, 同时以诸多高校为核心的研究基地为上海市装备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着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 所以, 上海市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服务业已具有良好的条件和背景。因此, 上海市各地在发展战略上不能仅仅停留在高污染高耗能的石油化工等工业, 而必须通过寻求自身装备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和大力提高第三产业附加值的途径, 来实现制造中心更快更强的发展道路。具体地说:

第一, 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着力改变部分服务业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过低的状况,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服务业, 帮助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促进服务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

第二, 加速培育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行业, 把信息服务、会展商务、物流配送、文化教育、社会中介等新兴产业内在地联系起来, 逐步形成服务功能多层次、投资结构多样化的新型服务体系;

第三,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当前, 对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 不少地方和企业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些认识上的偏差, 导致了我国装备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缺乏产业政策的引导, 更缺乏配套政策的支持, 以及市场需求的支撑, 严重制约了装备制造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第四, 拓宽渠道, 集聚人才。由于大部分装备制造服务业是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为基础, 因此装备制造服务业对人才有比较高的要求。为集聚人才, 应拓宽渠道:一是充分利用国外人才的优势, 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二是加大人才开发力度, 制定分类开发计划, 在装备制造服务业各个领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质专业人才。三是加快装备制造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步伐, 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专业教育, 积极组织实施服务人才能力培训工程。四是积极发展职业培训, 健全装备制造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质管理, 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 为服务业发展培训各类从业人员。第五, 创造并维持产业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产业区位调整的主要追求目标, 防止区内企业的非聚集化是区位调整成败的关键。为此, 政府可以采取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与承诺”, 实施区位品牌战略, 拓展销售网络, 构造技术创新平台,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等措施促进企业间的聚集并增强聚集效应。

摘要: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也是加速推进上海市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有效途径和战略选择。基于SWOT分析, 上海市装备制造服务业发展存在优势和劣势并存, 威胁和挑战同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 上海应充分发挥行业优势, 抓住有利的契机, 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加速培育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行业;拓宽渠道, 集聚人才, 走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创新道路, 使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化, 吸引更多国际大型服务企业进入上海, 更好地促进上海市装备制造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上海市,装备制造服务业,产业结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张爽.装备制造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6)

[2]杨世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J].经贸论坛, 2008 (8)

[3]杨波.甘肃装备制造业产业分析[J].兰州学刊, 2006 (8)

上一篇:老舍《养花》读后感作文500字下一篇:六一少先队辅导员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