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4-12-15

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共20篇)

1.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一

对小学生而言,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好数学的保证,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年我教的是一个新的班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而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课前,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习惯,首先,根据不同的年级采取不同的方法,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读课本。学生在读课本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到“三动”即动脑、动笔和动嘴。读题时要让学生积极的动脑思考题目的关键部分,动笔圈画出题目的关键词语,动嘴读出题目的主要条件和问题,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题目意义的理解。

二、课堂上,教学生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会听课,而学习困难的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上课不会听讲。教学生会听课首先教学生五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会记。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课上要给每个学生说自己想法的机会,可以个人独自小声说,同位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学习思维方法。长此训练,学生就会习惯于说想法。会记,数学课一般很少记笔记,但是,在数学上,如果也适当地要求学生记笔记,对学习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正、反比例 ”时,书本上的叙述不是非常清晰,那我就在黑板上把意义具体化: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2。变化方向相同3。除法关系,商(比值)一定。并要求学生记笔记

这样的话,学生就很好理解并容易记忆。

三、课后,教会学生认真作业和评价改错的好习惯

1、教学生会审题,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我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每教一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2、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

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如口算的家庭作业,可由教师指定范围和数量,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计时,自己口算,自己用笔算检查订正。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但老师批改后,找错题原因,改错时可以互相研究,这样促使同学们课下互相研究,养成求甚解和对自己工作负责任的习惯。再做题时就细心多了,错题率大大降低。

四、课外、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画出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学生就可以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交电费、交水费、算电话费等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2.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二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生首次独立地接触新课文, 在预习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经过自己阅读, 可提供如下教会学生预习的做法。

(一) 阅读课题, 揣摩课文内容

每学一篇新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题, 把自己通过第一次读课题提出的质疑记下来, 再根据所提出的问题, 揣摩课文内容。然后再读课文, 看自己的判断和课文内容是否一致。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 让学生根据阅读课题, 提出质疑, 爬山虎是老虎吗?爬山虎有怎样的特异功能能在墙上爬呢?它的脚像什么?这些问题, 引起了学生急于探究文本内容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 查阅资料, 了解时代背景

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 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很难引起共鸣。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 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初读课文, 掌握生字、新词

学生在前两步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 然后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与同学讨论,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 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 更便利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四)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在前面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在预习后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从而掌握文章的精妙之处。例如:学生在预习《太阳》一课后, 在课堂上检查这预习情况, 发现学生能否理出作者行文的思路:太阳的特点, 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方法是学习的“钥匙”, 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阅读课文中, 注意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 学会积累, 运用语言

首先要学会理解鉴赏语言, 主要对美句, 好段理解和赏析。其次学会摘录、积累词句。学生预习时, 明确要求学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于三句;摘抄下来后, 指导学生通过读、背等方式积累。最后运用语言, 提升表达能力。运用语言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层次。“学为所用”仿写练习就是非常简单, 有效的方法, 这在大多数课文预习中都可尝试进行, 例如在学习叶圣陶的《荷花》一文, 针对作者对荷花的描写, 以及作者的想象, 让学生回去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写成片段作文。

(二) 学会质疑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 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慧的荒原。他们不仅仅有了完全属于自己思维的绿洲, 智能的园圃, 而且有一定的质疑问难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因此, 每一位教师都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质疑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 大致篇章的结构, 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

三、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养成复习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必不可少的部分,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 首先要指导他们根据遗忘的规律及时复习, 多次复习,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因此, 及时复习能够阻止在识记后立即就会发生的急速遗忘, 而多次的复习, 才能达到巩固知识保持记忆的目的。如生字的识字, 在每一课学完后及时巩固, 一个单元学完后再复习, 期中期末测试时再进行集中复习, 这样一般能达到很好的识记效果。

3.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三

【关键词】培养 学习习惯 观察 探究动手动脑 反思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1.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2.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3.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4.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5.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地进行下去?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

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4.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四

为学贵慎始。清代文学家刘善在《习惯说》一文中讲述了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他住的一间屋子里,“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屋里有坑,每走到那儿,脚总要被绊一下,不自在,难受。然而,时间久了,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了。后坑填平,刘善“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坑填平,刘善走在上面反倒被绊了一下,吓了一跳,好像屋里地面突然高出一块,过了一会儿,走在这里仍然是这种感觉,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于是,他感叹地说:“习之中人甚矣哉!”习惯一旦养成真厉害呀!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习惯具有巨大的惯性,一旦养成,就成为人的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行为状态;二是习惯可以改变;三是“养成”与“改变”的条件都是时间——“久”,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语文的阅读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真读是读懂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时,不能浮光掠影,只求大致了解,字的读音,笔画,与前后字的搭配等,要仔细的思考,认真的推敲,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要逐字逐句地看,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地看,以提高阅读速度。

其次,阅读离不开读,朗读是体会文章思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应用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时要求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时要求学生用舒缓赞叹的语调展现优美的景色,有时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抒发作者的情感。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掌握朗读的方法,培养朗读的习惯。如在教学冰心《谈生命》一文时,我把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但是这里的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形式、多层次的,横向来说有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评价读、配乐读等形式;纵向来说有以下几个层次:初读要求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再读理清思路、质疑问难,三读理解课文、把握文意,四读充分领悟、美点寻踪。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体会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激情的目的。

再次,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宋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果“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显然,读书要眼、口都聚焦在“心”上,用心专一,字才识得真,文章才读得顺,才能真正理解,有所收益。因此平时就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脑子一定要跟着眼睛的看和口

用心爱心专心 1的动一起到位,用心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边读边想中体会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把文章读懂。如在教学《变脸》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把自己当文中的小主人公——狗娃,想一想狗娃在受到一次又一次被卖时痛苦而又欲罢不能的复杂内心,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情境,深刻体会狗娃对家庭的渴望和对水上漂深深的爱。这样通过经常化的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二、培养勤于动手的习惯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不是很好吗?因此,在阅读时,我要求学生用圈、点、划、记、批等方法,更扎实地掌握阅读内容,提高阅读的质量。(1)圈: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和难解字词,以便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予以解决。(2)点:点出体现文章中心或主要内容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阅读中快速地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3)划:划出文中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反复朗读和背诵,以便从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表现手法。(4)记:记下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以便请教老师和同学,养成虚心好问的习惯。(5)批:在书上有些地方可批上自己的读后感想,以便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平时总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做到至少读三遍书:一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二读课文,点出重点词句或优美词句,并在旁边用铅笔批一批感受和体会;三读课文,记下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上问老师或同学。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学生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阅读中的疑难,从而提高自学的效果,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增强主动求知的自觉性。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勤用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在阅读教学前的预习和读课外书时,我一贯严格要求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务必自行翻阅字典解决,决不允许障碍跑,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解词能力和阅读能力,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2)勤查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新课前,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阅读新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又能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如在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他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就能很快地理解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一文后,学生通过查找其它乡愁诗歌,丰富了知识,加深对诗的理解。查阅资料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通过书报杂志查阅资料,还可以上网查阅。平时要经常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提高查阅资料的能力,逐步养成勤于动手查阅资料的习惯。

三、培养勤于摘抄、练笔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常常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及时摘抄文中的好词佳

用心爱心专心

2句,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所教的两个班中,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积累本,每天摘抄一百字左右的美文并背诵,读完文章后还要求学生写一写读后感(一般每周写一篇),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几段话,还可以是仿写、改写或续写。只有多写,才能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宋朝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环境的创设,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既可在讲课之前质疑,也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质疑,还可在讲完课之后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敢问、爱问,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作为一个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应该认真对待、善意对待,激发学生敢问的热情,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给质疑方法,指点质疑途径,提高质疑质量。(1)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是一篇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指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眼”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如阅读《不朽的失眠》一文,我就引导学生抓住“不朽”一词进行质疑:文章的题目是“不朽的失眠”,用“不朽”修饰“失眠”似与日常用语相悖,从文章内容来看,“不朽”的是什么?(2)从重点词句入手质疑。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从课文前后知识或新旧知识的联系、矛盾入手质疑。

4、从篇章结构特点入手。

5、从标点符号入手等。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状态,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开拓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一辈子受用不尽。

5.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五

盐城市盐阜中学 李晓萍

【摘要】

在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好好研究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说我们的教学是有效的,才能称之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反之,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收到实效,那么一切都是白费功夫,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习惯成自然地持续下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等多方面的培养,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学习活动变得有趣味、生动活泼,使学生“乐于学、爱上学”。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会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谈起?我们要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迫切的需要,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利用电脑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键盘指法课时,我就采取游戏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小游戏,同学之间比赛,看谁打字速度快;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输入一首自己熟悉的儿歌,慢慢地掌握中文输入的方法,学生学得认真,练得愉快,记得牢固,兴趣很浓。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多布置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和学生很贴近的作业,让学生感到电脑就在身边。例如,学习文字处理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编写课程表;举办Word小报比赛;学过表格的加工处理后,让学生替老师输入每个学生若干次单元考试成绩,计算每个学生所在整个班级的总成绩、平均成绩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会发现除了电脑可以玩游戏外,还能帮你做很多有趣有益的事情,比如,利用计算机画画、写作文、制作演示文稿、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资料等;除了上网聊天,你将会发现因特网还能帮助你快速查阅各种有用的资料,收发电子邮件,你甚至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网站等等,让学生从心里爱上这门学科。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为他们的主动参与创造心理条件。上课时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言,有权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即使没有举手的同学,老师也应向他提问。对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但没有能正确答出问题的同学,老师不应批评,而是要表扬他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学习态度,多加鼓励,不能伤害学生的自信心。

以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教育教学,只有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例如在上“网上导游”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参与到课堂中,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究,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最大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创造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使学生既不会产生自满情绪,也不会悲观失望。努力调动全体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教会学生记好上课笔记的习惯

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所以教育学生在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并做好课堂笔记。听课时要仔细,不要交头接耳,私底下议论,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发言;告诫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不要在老师讲课时乱动机器,做与听课无关的事情。教会学生科学的记课堂笔记的方法,课堂笔记不是泛泛地记录老师的知识点,而是记录重要知识、易遗忘的知识。理论课的讲解比较枯燥,学生很容易走神,如果能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话,知识点可以列得很有条理,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动手写一遍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印象的过程,等到考试前复习的时候,课堂笔记又是一本很好的复习资料,因此,教会学生记好上课笔记,即可以防止上课开小差,又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罗列知识点,还可以作为考前的复习资料,真是一举三得的好方法,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记好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教育学生要对课本上的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有的学生对待问题不愿意动脑思考、钻研,人云亦云,只想吃现成饭,拿别的同学现成答案代替自己的想法。因此,教育学生对待问题一定要自己独立思考去获取答案,要会想问题;对待困难要刻苦钻研,不要畏惧困难,被困难吓倒。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的好,这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五、培养学生敢于动手,规范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上机时要敢于动手,告诉他们不要怕动坏机器。同时要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细节开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初中信息技术上册“图片的获取”的讲授中,我给学生分组练习,提供给学生扫描仪,数码相机,并让个别同学从家中带来无驱的摄像头等设备,让学生逐一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从而认识到图片的获取是多途径的。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在规范学生操作行为上进行规范,提示学生注意器材的安全。放手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新知,不仅释疑,而且还使得学生对新鲜设备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

六、培养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探讨的习惯

教育学生通过同别人合作获取答案,在共同探讨的气氛中学到知识,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知识较缺乏的学生,更不能盲目地试图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要防止一些学生出现孤僻症和独霸机器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教育学生,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结束语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一个人今后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6.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六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一、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专心听课的习惯

数学课本给学生标明了学习内容,指明了学习的重点,点明了学习思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关键是要抓住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重点、难点、关键处以及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把“听、看、读、思、练”结合起来,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学会看平面图、立体图、表格、数据等,精心创设一种既有趣生动又有吸引力、和谐的课堂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多思善想的求知欲望。数学知识有着严密地系统性和逻辑性,课堂教学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要使学生上课听要入神、入脑、入心,听懂老师的每一句话,必须根据小学生好奇的特点,在课堂上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方法和手段,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让学生在不断变化了的情境中,运用计算方法、运算定律和已学过的知识,去积极动脑思考,认识事物,理解知识,启迪智慧,也使学生对学习的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努力调度学生上课思维集中和动脑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解题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尤其是应用题。只有认真审题、读题,才能知道条件问题是什么,才能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

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一)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

(二)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三)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1)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4)8再添上几就是17 7(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独立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艮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上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总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7.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七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这里讲的教学过程是指学生的整个中学求学时代。学生只有时刻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英语学习,而且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的。叶圣陶先生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无疑,它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教学导向:在教学中,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可以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要求,告诉学生为什么要改进,怎样改进,并且还要采取强制措施,以免不良习惯反复发生。

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英语学科的特点,从接触英语的第一堂课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英语教师就必须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初一是学英语的基础阶段。初一学生的听觉敏锐,模仿能力强,而且他们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必须趁“热”打铁,抓好学生的书写关、发音关,为其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好的开端。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坚持用英语进行教学和利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浓厚的英语气氛中学习,初步培养乐于听说的习惯。

三、教师要有敬业、乐业精神和奉献能力,在教学中发挥指导作用

教师必须具有敬业、乐业精神和加强自身英语素质修养和业务学习,提高奉献能力,不断地积极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时刻注意加强学生英语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想方设法注意和克服可能出现的、常见的不良习惯。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发挥指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潜移默化影响之下和在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中就能够主动学习思考。可以想象,一旦学生学会和掌握了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正确方法去学习英语,他们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听、说、读、写四会能力,习惯也能随之养成。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英语语言教学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教师的自身英语语言教学素质偏低,祈望在教学中高水平发挥,是不可能想象的。除了在日常的教学中吸取养份,丰富自身知识外,教师还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知识学习,订阅各种报刊杂志,了解最新教学动态和教研成果,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才能真正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如果教师都是“井底之蛙”,又怎能有机地、灵活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呢?没有站得高,永远不会看得远。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汉语和英语语言教学素质,并且把它作为我们执业的荣辱标志。

五、加强课后辅导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英语要大量实践,就必须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45分钟课堂为中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英语学习课内外一体化。在课余,我们可过师生交谈、考试、测验及平时作业等途径,反馈教学信息,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存在问题,达到预期效果。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需要,补充形式多样的语言材料,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形成宽松的英语学习环境,开阔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丰富英语知识,加大语言输入量,逐步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知识素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六、良好记忆品质习惯的养成

1. 不畏困难,持之以恒。

英语要攻克的最坚固的堡垒就是让学生广泛识词,准确记忆单词。很多学生有这样的感受,一个一个的单词识记之后就会遗忘,所以有些学生就放弃学习英语,认为太难了。其实英语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瞬时遗忘和长久遗忘,遗忘是学习单词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所以学习者要多读,不厌其烦地读,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直到读熟为止。

2. 把握规律,化难为易。

无论发音还是语法,英语中都有很多规律可循。如被动语态的进行时是学生记忆的难点,但只要把进行时be+v-ing和be+pp错位相加,即可得出be+being+pp。

记忆时当然还要注意发音规则,即是开音节、闭音节、元音字母组合,还是辅音字母组合或是特殊发音。学生应正确掌握单词的读音,把握读音规则是英语学习的基石。出色的发音能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一种莫大的兴趣。学生还应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功夫特别要下在嘴上,一个句子要练上5—10遍,做到脱口而出。

3. 勤归纳,帮助记忆。

对所学知识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归纳可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更是变瞬时记忆为长久记忆的方法之一。比如对初一学生讲“be”的用法,记口诀:I用am,you用are。is跟着他、她、它。要问复数用什么?其后全部都用are。教师只要常归纳,多积累,勤总结,教学肯定会趣味横生。

总之,良好的记忆品质习惯包括勤读书、勤思考、勤归纳、勤动笔,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由难到易的快乐。

七、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严格要求和经过长期的训练,要重视开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还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有计划地提出不同的要求。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时,就要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严要求,丝毫不能放松。在严格训练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多以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当某个学生反复出现某种不良学习习惯,教师要有耐心,多去挖掘“闪光点”。

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会时时受到不良英语学习习惯的干扰。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自觉地、坚持不懈地改掉不良习惯,才能达到整个目的。学和领悟能力有高低,习惯的养成时间有长短,有的学生有时还会有反复。因而教师要因人而施教,要有耐心,持之以恒。

摘要:有效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初中生学习英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这样的习惯需要老师和学生从诸多方面入手进行培养。

8.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过于注重数学知识与解题技巧的传授,却忽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培养认真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及学生认为,数学是不需要阅读的。这样的观念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还有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流于形式,只是对表面知识的浏览,没有深化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也就是费了力却没有得到对应的收益。

阅读要反复品味,直到完全理解才罢休。阅读的过程不只是对文字简单的浏览,而是一个知识消化与转化的过程,将课本知识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灵活使用。例如,一幅图上画了6只母鸡,4只小鸡,在旁边还画了的过程鸡笼,在鸡笼上标注了可以放3只大鸡,或者放4只鸡。另外,还标明了一只母鸡需要10元,而一只小鸡则只要5元。本题的问题是:若是要购买6只母鸡需要准备多少个鸡笼;若是买4只小鸡需要多少钱?当然,题目本身不会以全文字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需要从图画中去搜集类似文字的信息,并需直观地分析出有哪些种类的鸡,每一种类型有多少只。学生阅读之后,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这类问题进行自行解决。在通过整理信息之后,分析实现分类,然后在这些信息中选择有效信息进行对解决。这样,阅读的效率不仅提升起来,阅读的意义也充分呈现出来。

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与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作业能将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效反映出来。良好的作业习惯包含了作业完成态度认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完成、书写工整等等。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良好的检验习惯,而且书写潦草,常常因为这些方面而后悔,这类习惯我们统称为马虎,这就是学生能力培养缺失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会重视这方面的训练。

比如,在进行计算时,有的学生因为书写潦草而使本已算对的题却写错得数,而有的学生却因为看错小数点计算错误,还有的将题目抄错,过后也不进行验算等。这类错误不断地出现都是因为学生的不良习惯所造成。

因此,在平时的作业中,教师需要对字迹潦草学生进行适当惩罚,不要对学生的检验能力过于相信,而且每一个问题的检验方式也有很多种,如脱式计算、解方程等方面的检验都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回顾,要依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检验。

三、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活泼好动,在课堂上往往都不会专心去听讲。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每节课的集中注意力时间平均约为30分钟。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课,认真对待一件事物的习惯是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

1.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直观来讲是指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地学习,提升学习主动性,从而保障学生在课堂听讲过程中能够跟上教师的节奏。拥有学习的兴趣,才是课堂顺利开展的基础。预习过程中,学生能初步了解课堂上可能会讲到的知识,而且会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探究,不懂的地方课堂上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

2.要有正确的做课堂记笔记的方法。笔记主要是记课堂上的重要知识点、概论以及提示等内容,关于部分内容需要留下空白,在课后进行填补,使其学生明白课堂上应该掌握什么。要培养学生注重听解例题解析的关键部分,让学生学会认识重点,抓住重点的技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保障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

3.教师教学方法多样化。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不能过于单调,要注意采用多样的灵动的教学手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专心听讲。小学生认知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感情的色彩,主要表现是是否喜欢数学这门学科,是否喜欢数学老师等。因此,要不断提升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要努力寻找与小学生的切合点,建立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老师,让学生对数学更加富有兴趣。唯有坚持这样,学生才会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四、培养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

在计算的过程中,小学生常常出现思维定势而导致的错误。

例如:600÷(20+30)

=(600÷20)+(600÷30)

=30+20

=50

针对例题进行错误原因的分析,本题在运行的过程中顺序搞错了,首先要先算20+30,然后再算600÷50。在这道例题解析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思维定势非常重要,它是思维先前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会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这次解题主要受到乘法分配律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导致运算顺序出现错误。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过程本来是非常枯燥的,而且具有很强的规律性。由于平时练习还比较充足,学生的自信心也很强,在计算过程中就不会过于专于题目,拿笔就写。因此,教师要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升计算的正确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才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的基本方法。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学生学习综合素质,必定能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教学预期目标。

9.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九

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行为,没有端正的态度,就不可能有学习行为的坚持,也就形成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态度的保持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不断激励,只要学生态度端正了,一切行为就成功了一半!

坚持良好坐姿

坐姿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育。学生处于一个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坐姿不当,极易让学生身形发生变形。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和家长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坐姿,保持坐姿的端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课外阅读

10.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

姜堰市大伦中心小学 卢蓉

“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完。”这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他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近半学期的低年级教学生活,我深有感触,我认为小学时期更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生。然而我发现,在低年级小学课堂中,大多数的孩子因为各方面的影响只是重视语数英这些学科的课堂良好表现,只把美术课作为一种放松课、解放课。即使有的孩子对美术学习有着极高的热情,却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从而造成在课堂上的不良习惯比比皆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讲话、做小动作、作业随心所欲、上课不拿美术用具(如剪刀、胶水、蜡笔„„)、乱抛纸屑等等。根据根据美术课的过程特征和一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准备的习惯。

美术课是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它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料和许多特定的工具。如上绘画为主的课要带各种涂色工具和材料;剪贴课要准备彩色卡纸、双面胶、小剪刀;国画课又要准备毛笔、水墨、宣纸、调色盘等等。有了这些工具,才能保证美术课的正常进行。然而要做到让每个孩子带齐美术工具,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出了一个办法,请每个小朋友准备一个美术工具箱,然后在上美术课的前一天放学时我还抽空到班里去,告诉学生第二天要带的美术用具,如果第二天还有小朋友忘带了,我就把他的名字记下来,在任务本上写明情况请家长一起督促他带美术工具。经过我坚持不懈的努力,孩子们也有了不小的进步,三周以后孩子们基本上都能拿齐上美术课用的东西了。由此可见,好习惯能否最终养成,需要教师坚持不懈,需要教师不断地用方法去督促孩子、提醒孩子,这样孩子一定能养成良好的认真准备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踏入小学的校门,对美术这门学科还不是很熟悉,因此,我发现大多数的小朋友都认为美术课就是我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我讲完了,他也画完了,最后画出的作业还不符要求。因此,我觉得培养学生美术课认真听课的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1)有效的教学手段、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只有对某样东西感兴趣了,才可能以全身心的状态投入。为了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孩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欲望,每次备课时,我都会查阅相关的资料,尽可能地设置好每一个环节,让孩子感到我的课是既丰富又生动的。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会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生动的导入,讲演结合的示范,多样的作业等。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还将手工制作、美术欣赏、动手绘画穿插进行,久而久之,学生的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了,画出的作品也越来越好了。

(2)宽松的课堂氛围,足够的思考空间,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美术课的学习包括了看、听、想、说等许多方面,而思考是贯穿其中的唯一线索,没有思考,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就无从谈起,更别说认真听讲了。一年级的孩子无意注意比较频繁,一有风吹草动他们的注意力就转到了别处。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尽量地创设安全、自由的开放式课堂氛围,给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为了让“思考”变得更加有趣,我还想出了一个新的方法,变“学答”为“学问”,鼓励学生向我提问,通过这样方法,不仅逐步改变了我提问孩子答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对孩子的注意力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大胆作画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年龄比较小,自信心没有完全树立的缘故,在画画的时候我发现好多小朋友都不敢把形象画大,对于心中所想的画面不敢轻易下笔,对于自己喜欢的颜色也不敢果断的使用。在上课时,经常有一些小朋友问我:“老师,可不可以„„.”因此,培养学生大胆作画是对一年级学生的迫切要求,也是美术良好教学效果的表现之一。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大胆作画的习惯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想出了“示范”这个办法。每次上课学生作画前,我并不急着让他们画,而是先看我画一遍,然后再让他们画。在画的过程中,我还会注意观察哪些小朋友构图比较大,哪些小朋友构思比较独特,哪些小朋友用色比较大胆,并进行表扬,同时指出其优点让其他小朋友学习。长此以往,我发现孩子们明显进步了,画的画越也来越大了,原来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无限的,有时并不是他们做不到,而是我们教师没有正确地去引导。

四、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

相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低年级儿童的环保意识并不是很强。每次上手工课、色彩课都是最头疼的,纸屑、颜料弄得到处都是,严重影响了教室的美观整洁。针对这一点,我让每个小朋友都制作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环保垃圾盒,每次上完课后,我都会提醒学生将剪下的碎纸装到盒子里。上色彩课时,我还为每个班级准备了一个颜料桶,让他们先把颜料倒进颜料桶里,然后下课的时候再倒进水池里。长此以往,不需要要我提醒,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11.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一

一、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基本现状

1.课堂教学的一般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数理概念的把握和基本运用,比如,对加减乘除和简单方程式的了解和运用,对一些常见数学符号的掌握等都是该阶段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目前的教学形式下,教师一般按照简单概念到复杂形式这样的逻辑去教授数学知识,但是由于该时期的数学知识相对特殊,教学的持续性和关联性可能会随着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长度和内容的枯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更好地把握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成为此时需要重视的教学问题。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主要是根据教材去制订教学计划,但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教学目标产生偏差的情况,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课堂所讲解的一些数学知识并不能完全接受理解,而且教学内容并不与学生期待的相一致,以上这些情况的出现也正好印证了该阶段的数学教学其实需要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做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尽可能产生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总结和授课方式,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需要有比较准确的预判。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有效性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作用

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去判断一堂数学课是否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有帮助主要是通过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即时的检测,这也是许多教师所认可的检验学生是否很好地掌握一般数学知识的常用方式;同时,学生如果没有及时对这类知识进行总结分析也就基本丧失了后续的良好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从课堂上得到答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内容的专注度去初步判断学生对于该堂课程的喜爱程度,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喜爱程度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自发地形成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因此,这种方法一般也会得到教师的青睐,这种即时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快速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在短短的一节课或者几天时间基本了解学生对于自己所讲解的数学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教师即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并且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在课堂上不经意间逐渐形成的。

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具体方法

1.学生制定合理有效的学习目标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明确是保证课堂教学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同时对于特定群体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决定教学过程是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所以学生一旦在具体的教学中制定了合理的学习目标就会朝着该目标努力,显然后续的学习习惯也会在学生的学习探究中逐步养成,因此,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甄别对待,比如某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对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算能力,但是学生本身对于方程式的基础内容不太了解,因此,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在学习中将其作为短期的学习目标,并将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最终在沟通交流以及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慢慢化解自身的疑惑,这样学生在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后使自身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可以从教学的基本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否契合来判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是否合理,如果说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范围并不是在一个水平线上就很可能导致其学习有效性不足,进而影响他们基本的学习习惯。

2.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首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形式必须新颖并且很好地符合特定年级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对于教学目标而言,学生对于教学目标所涵盖的具体数学知识必须是和自身的理解接受能力相对应,而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体现也主要是从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应对方式中得到体现的。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的知识体系做简要的分析,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身对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在一定程度决定了其在接受新的知识时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以此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很显然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就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教师只需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且让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的同时发挥该阶段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从学习目标的制定到实施过程以及总结阶段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得到体现。

对于学生而言,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为了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和教师的教学保持高度一致,并且能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而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进行数学学习的必要条件之一,一旦小学生在该阶段基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便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且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张卫星.小学数学教材灵活处理策略例谈[J].教育科学论坛,2011(4).

12.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二

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养成专心听讲的良好学习习惯, 才能快速掌握所学内容。而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 自制力较弱, 不能专心听教师上课, 特别是一节课过半, 搞小动作的学生会逐渐多起来。还有的学生在听的时候比较认真, 但方法不恰当, 抓不住重点。这就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 培养他们专心听讲的习惯。

例如在上课时,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的眼睛必须看着老师, 在讲述重点内容时, 应该提醒学生, 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在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时, 要做到仔细、专注聆听, 不随便插嘴和否定;遇到不懂的地方, 及时举手提问, 把疑难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教师要适时运用注视、提问等关注方式, 帮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质疑”是思维的开端, 也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得到应有的发挥, 有利于真正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因此, 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质疑环境, 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课本上的数学规律、概念等大胆质疑。对于其中有价值的问题, 可通过争辩活动做进一步探讨, 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学习和质疑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因式分解时, 有一道题如下:已知a 2 +a-1=0, 求a 3 +2a 2 +2013的值。大多数学生都是采用常规处理的方法, 由“a 2 +a-1=0”的已知条件, 得出a 2 =1-a, 再代入“a 3 +2a 2 +2013”的题目中求解。这时我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道题目, 思考能否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本题寻求一个更简便的算法呢? 在思考过程中就有学生提出可以把已知条件“a 2 +a-1=0”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将原题a 3 +2a 2 +2013化为a (a 2 +a-1) + (a 2 +a-1) + 1+2013, 很容易地求出值为2014。

三、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

说起阅读, 人们总是会习惯性地认为这是在语文、英语等文科学习中的行为, 至于数学, 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实则不然, 数学虽是一门由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所组成的学科, 但数学的命题都是由概念构成的, 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又是由命题构成的, 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又如何完全掌握数学的名词、公理、定理、定义、公式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 这对学好数学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平方差公式的语言描述:“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 等于它们的平方差。”对于这句话, 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这句定义的关键句或关键词, 即“两数和”、“两数差”、“平方差”, 然后理解“平方差”是指a 2 -b 2 , 而不是 (a-b) 2 , 在细读中发现规律 , 避免因为理解不透而产生的概念混淆。

四、培养学生学习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对过去的经历再次认识,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 可以在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 在剖析问题本质的过程中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 在找出错误成因的过程中探讨纠正策略, 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发展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

例如在教完课上的内容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上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 使学生加深理解, 抓住概念的本质。在学生做完题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 看看有没有因为粗心大意而造成“隐性错误”, 以便作出及时修正, 或者思考有没有更便捷的方法, 使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通过启发学生进行反思, 并指导反思的技巧, 不仅培养学生反思问题的习惯, 而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3.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三

韩京格 三年级

小学生活泼好动,时常坐不住,思维容易发散,遇到新鲜事物会异常兴奋。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一来到电脑室上课,看到了他们感到神奇而又向往的计算机,就足够可以让他们兴奋得谈论一整天。当发现什么新奇有趣的事物,就大声叫嚷,其他同学就像小蜜蜂看到蜜糖一样,一窝蜂地被吸引了过去。要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就很有必要从学生一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课,就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要自觉遵守计算机室的规定

要学生自觉遵守计算机室的规定,是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计算机专用室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场所,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小,对电器的使用认识不多,所以信息技术课除了要求学生像其它学科那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外,还要注意遵守计算机专用场室的要求。例如,为了保护计算机设备,不许携带饮品、食物、磁铁等东西进入计算机室。饮品和事物带有水分,一不小心会把计算机弄脏,还会导致漏电的危险;而磁铁带有强大的磁场,会造成计算机的损坏。在要求学生遵守这些要求时,对学生说明原因,有助于他们接受这些规定,并能自觉地遵守。

2、要明确学习目的 对于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学生都要求在课堂上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在一开始上课就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要达到什么学习目的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要学会信息处理的原来,还要学会信息处理的操作技能,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才能沿着这节课要完成的目标的方向走。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在每节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的。

3、要有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 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是学生以后学好信息技术的坚实基础,也是保证学生的健康。要学生有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细节开始。从学生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规范地操作计算机,端正坐姿。因为没有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和端正的坐姿,而有长期工作又不注意适当休息所引起的。因此,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计算机操作的良好习惯,将终身影响着学生的健康。

4、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动手

信息技术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学科,甚至有的学生会感到困惑、触手无册、无从入手。导致他们对待问题不愿意动脑思考、钻研,人云亦云,只想吃现成饭,拿别的同学现成答案代替自己的想法。所以更要要求学生要善于思考,对待问题时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答案,对待困难要刻苦钻研,不要畏惧困难,被困难吓倒。有的学生遇到了困难就会退缩、逃避,这样是永远获取不到知识的。只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不断追求新知识。

5、要积极与人合作交流,学会共同研究探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与别人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能使他们与别人都获得更大的进步,如果学生只是个体学习,在研究问题上很难有所突破。所以说要培养学生善于与人人合作交流,学会共同研究探讨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才会有新的突破。

二、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习惯

让好习惯走在学习的前面,以人为本地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在学生第一次到计算机室上课,就要向学生说明进入专用场室的规定,并从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就要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求他们一下子都自觉遵守是比较困难的,在每节课上课时要反复提醒,反复纠正错误是不够的。因此在管理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习惯,我采用了以下以人为本的措施:

(一)明道理,提要求,制规范。

1、习惯培养故事化。要让学生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当然给小学生说大道理是行不通的。那我们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给学生童话故事,让学生明白好的习惯是成功的重要前提,故事浅显易懂,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课前的故事或情境的引导,让学生在故事或情境中明理比教条式的说理更为有效。在让学生明白学习习惯重要性的同时,我还告诉学生必须要克服哪些毛病,让他们心中有数,这样做起来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落到实处。

2、习惯培养具体化。让孩子明白怎样做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不对。这是非常重要。所以,学生进入计算机室的第一天,我就开始向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并注意严格执行。如小椅子坐时要摆正,学生离开座位时,椅子要轻轻地放进桌子下;学生要用电脑时,先轻轻地打开开关;耳机放的位置怎么放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果孩子每天都能够做到,这个习惯就养成了。总之,有助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我们都注意到,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孩子“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3、习惯培养互动化。开始的“规”是我们老师来定的,每过一段时间,老师就与学生一起讨论商量修改、补充要求,完善规范。这时,由学生提出的规范往往是学生自身或其他同学的一些不足之处,而老师没觉察到的,这刚好弥补了规范的不足。而且,这些由学生提出来,学生在思想上加深了认识,加强了自我约束。还让每个小组自己选出小组长来负责管理小组的成员,公正严明地指出小组成员存在的问题,督促他们纠正。

4、习惯培养科学化。学习环境的创设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在“硬环境”上,首先我们把教室做成一个小型的局域网,教师机上安装了网络教室管理软件,便于教师控制和管理学生,当出现有小学生不按课堂游戏规则出牌,教师就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调控课堂教学。在“软环境”上,教师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为“技术”找个“载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练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创作,教师通过巡视不断地肯定、表扬、赞赏那操作正确规范,作品精美,创作新颖的同学。

(二)重示范,多训练,要坚持。养成就是训练,训练中非常重要的是示范。不仅要告诉学生怎样做,还要给他们做样子,给他们可学习的榜样。例如,要求学生上课铃响后要趴在桌子上休息,静静地等老师上课。开始的时候,老师总是提早到课室,上课铃一响,老师就像学生一样,静静地趴在讲台上休息,脸跟学生一样向着门的方向,一动不动。学生看见了老师的做法,不用说,也会跟着一起做。这时,老师的一个动作比说教上百次、千次要强得多。单单提出要求,做出示范是不够的,还要进行训练。反复检查,如训练学生又快又静地启动计算机时,老师示范以后,反复地进行训练,个个过关。不行的,我们还会适当地把个别学生留下来,利用课间的时间强化训练,当然这是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进行。总之,养成就是训练,而且训练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

(三)会欣赏,多激励,善引导。

欣赏学生,激励学生,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作对于孩子来说,习惯的培养就是在老师、父母无数次的肯定中得到强化。而作为老师、父母,当孩子做对以后,欣赏他、鼓励他、表彰他,这些都是为了强化习惯的养成,这些绝对是起很重要的作用。

14.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四

巧家县金塘乡中心校陈秀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该怎样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教育学生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

语文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下列要求:不论是作业、课堂、笔记本或是其他形式的书面材料,都要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字迹清楚。教师在这方面更要做出表率,特别是上课的板书,要规范,清楚、整洁。另外,拿出适当的时间,让学生临摹字帖,开展写字指导,举办写字展览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愿望,在班内形成写字、练字的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这种写规范汉字的习惯会逐步形成。

二、教育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在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中,工具书是必不可少的“拐杖”,是不开口的良师益友。因此,要培养中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教师可规定每个学生配备

1《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部经典工具书,要经常性地训练学生运用音序、部首、笔画、四角号码等常用的检字法。在读书时,遇到生字新词定要查字典,还要把其整理到“专用本”上,教师定期检查督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遇到问题,就会自觉去翻词典,这样既提高了读书的质量,又养成了“勤用会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习惯

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名篇名句的习惯

朗读是语文训练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各种读的能力的培养中,朗读是

处于首要地位的。这不仅因为朗读是各种形式读的基础,而且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朗读还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学习诗词,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汉语的韵律、节奏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更是把朗读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朗读训练时,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节奏、语气等技巧,使学生读出节奏之美,体会文章的意境之美,进而感受作者的胸襟。

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能丰富人的知识储备。那些名篇、警句、成语、典故,只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脱口而出,成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招之即来,奔涌到自己的笔下。

五、培养有益的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今天的中学生,大部分的阅读能力都很差,他们一般都爱阅读生活中流行的书籍,而有的流行性读物,含有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学会鉴别,选择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有用的读物来读。名家们经常建议读者要读一流的好书,也就是名著,如《安徒生童话》、《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西游记》、《水浒》等。这些经典作品,对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和增强认识、体验情感有很多的益处。在阅读的时候,要用心体会故事所要说明的问题,体会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作品篇幅比较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比较感人的情节,仔细地、反复地读一读,细细体会,才能对阅读的内容理解得比较深,印象也就比较牢。

六、培养课外练笔的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练笔习惯对语文的写作尤为重要。课外练笔,一直是语文教学大纲倡导的内容之一,课外练笔的形式不拘一格:一段思想火花、一则日记、生活学习中的灵感、观看电影节目后的小评论、跟父母的交流、跟亲朋好友的通信、跟同学之间的一次误会等等,都应让学生以练笔的心态对待。这些都是生活的记载,是学生成长旅程中的一串脚印,我们应鼓励他们去创作。这种写作的欲望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15.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五

一、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起始, 在重大的科学史上很多自然科学都是在不断观察中发现的。例如, 牛顿在观察苹果落地的时候,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因而这种观察能力要不断得到培养以及锻炼。科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具有以下四个要点。第一, 实事求是。教师要对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培养。要求学生真实记录他们整理出的数据, 不要为了实验结果, 随意篡改数据, 伪造数据, 在学习中养成学生客观谨慎的学习态度。第二, 耐心持久的品质。很多的科学现象要经过十几年的坚持不懈和努力观察才能取得成效, 只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持久性, 才能够让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得到充分发挥。第三, 多角度全面性的观察能力。当教师从多个角度观赏事物的时候, 能够教会学生把零散和孤立的事物链接成一个整体, 全面推进综合观察能力。第四, 明确教学目的。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 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最终忽略观察的本质。比如, 让学生观察酒精灯加热物品的时候, 让学生观察物品加热时候产生的变化, 但有些学生容易被酒精的火焰所吸引, 忘记观察物体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火焰跳跃上。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是非常关键的教学步骤。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核心, 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 但小学生因为主动探究能力的缺乏, 对知识和很多探究性的东西没有深入分析, 并且在平时的学习中习惯于教师的讲解, 虽然学生也善于提出问题, 但从小习惯于教师和家长把很多问题回答的明明白白, 所以, 就没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小学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引导他们, 鼓励孩子主动探究知识学习, 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课的时候, 教师不要给学生讲解过多, 带领学生引导和探究相关的知识学习, 教师让学生回家种植一两棵植物, 从开始发芽到最后长大, 每天记录它的成长变化, 每天测量种植植物的情况, 找到植物的生长规律, 并且总结规律。要对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进行培养。

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手脚并用

在小学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好习惯, 在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中, 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悟, 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但小学生一般更愿意动手不愿意动脑, 当实验器材摆放到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首先动手操作, 有的学生甚至更喜欢玩闹, 对实验本身的专注度不够。因此, 在开展科学实践课的时候让学生强化自己动手和动脑相配合的意识, 在动手活动之余要培养学生思考, 多分析产生的现象, 先通过了解问题, 思考和解决问题, 动手之前要先缜密思考, 先想后动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习惯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因素, 不但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有帮助,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 要培养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发展。

摘要:主要从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自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为主要论述内容,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善于观察,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6.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良好学习;习惯培养

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小学数学教育是奠定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它为未来数学学科的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阶段的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该是小学阶段每一位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事情:一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二是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实施因材施教,关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习惯呢?如何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培养专心致志的习惯

专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上课专心听讲、专心完成作业是学生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障。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需要教师在讲课时注意突出重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善于巧妙提问,引起兴趣。需要教师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常规训练,注意调动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出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条落实。

培养学生专心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师需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如认真审题,规范书写等要求。经常开展优秀作业的展示,树立榜样和目标。注意及时反馈、认真纠错。

二、培养勤思好学的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教师要善于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探索求知,解决问题的积极要求,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钻研动脑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展现数学本身的魅力,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好习惯。

三、培养敢于质疑的习惯

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低年级学生还比较敢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表扬。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问,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要耐心询问学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励、诱导、启发等尊重、爱护学生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切忌责怪。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发问。启发学生在阅读课本和听课时,把疑难的地方随时画出来,特别是对书上的新课叙述部分,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细看深究习惯,哪怕对一个词产生疑问也要提出来。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克服自卑不敢发问,满足于一般理解的倾向,教师对各类学生的质疑都要给予鼓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四、培养善于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数学材料。比如,数学概念应指导学生精读概念;关键词语重音读;省略句式补全读;意思隐含换词读。例如,针对低年级,教给学生看数学课本的初步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先讲解后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针对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读书的技巧。

五、培养准确表达的习惯

首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语言来叙述图意,复述题意,说明计算过程和回答问题,逐步做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训练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明算理,分析数量关系,理由充足地与他人讨论数学问题。

六、培养动手实践的习惯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重点或难点,一方面利用形象的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另一方面充分让学生有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领悟算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7.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七

---不动笔墨不读书

半学期以来,我始终不忘“一定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几乎篇篇课文的第一教时教学中都让学生在读书中度过的。要求只有两个:

一、是把课文读正确;

二、是把课文读通顺、流利。每一次读课文时,都一定要把笔拿着,随时圈画、作记号。起初几乎是强制性地要求执行,渐渐地学生习惯了,不由自主地做了起来。

18.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八

“讲文明有礼貌”是青少年应具有的道德规范。但这方面的现状令人忧虑。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呢?第五册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提出语言要得体。“得体”有三个要求。除注意场合,注意对象外,还包含着礼貌要求。我于是在这上面大做文章。课堂上布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学习运用“敬辞”和“谦词”。

例如:有不懂的问题,不会做的作业求人帮助解答时,应用什么敬辞?问路时,探望病人时,家中接客时……又各应用什么敬辞?考试测验成绩优秀别人别人夸奖时,做好事受到表场时……又应用何种谦词?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外我要求每人收集10条以上的敬辞,谦词和委婉语。一时间班上出现了文明用语的热潮。最感人的是一次故事会上,一位女同学在讲“郭沫若智斗洋人”时,因一时紧张,讲了一半讲不下去了,只见得她急得脸发白,汗直流,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时课堂上异常的安静,没有一个人起哄,嘲笑,也就在这时只见主持人走近她、轻轻地说道,“别慌,再想想”,并随手塞给她一张手纸让她擦汗,台下的同学不约而同的鼓起拿来,鼓励她。在这文明、友好的气氛中她渐渐镇静下来,终于坚持讲完了故事。这仅仅是我班“文明”之风吹拂下绽开的一 朵小花。

19.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九

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通过看书和自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学习教材中描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做到心中有数。上课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边听边思考。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知识,而应该配合教师积极思维,注意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记录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开展讲座和进行课堂练习,一方面,便于巩固和反馈有关教学内容的信息;另一方面,督促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课后要求学生结合听课情况,再次认真阅读课本,及时进行复习和总结,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课本中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要学习课本上用文字、公式、图象几种形式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提高运用数学工具描述和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习惯

物理要领和规律是初中物理的主要内容,深刻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一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层层深入,使学生逐步达到深刻理解物理要领和规律的目的。

在新课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引入物理要领引入物理概念。对于物理量要理解它的物理意义,明确它的定义和单位。对于物理规律要明确它的适用范围,掌握并理解它。

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反复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在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帮助学生理清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物理学的知识结构和一般思维方法,这样对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将大有裨益。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是巩固和检查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物理问题的习惯。

1.示范引路,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分析思路,重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教学中要注意以例题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

认真细致阅读题目,多角度收集题目信息,弄清题目中阐述的物理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在头脑中建立相关的物理图景,画出必要的示意图。在认真审题、分析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找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至关重要,选得好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研究对象选取后,要认真分析研究对象在整个物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把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挂起钩来,根据物理现象,灵活而正确地应用物理要领和规律。

2.指导与督促相结合,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作好示范,讲例题时板书要规范,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指导学生。在练习和作业时,提出明确的解题规范要求,讲评中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还要表扬做得好的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使多数学生能够达到规范解题的要求,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四、动手动脑,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精心组织,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明确要求,检查落实。对于每一次实验,都应提出明确要求。实验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弄懂实验原理,了解所用仪器的性能,分清实验步骤,设计好实验记录表格,为顺利地进行实验作好准备。实验操作完毕要整理好器材,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达到培养学生认真进行实验的习惯。

2.注重落实,培养能力。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要求学生会处理实验中的一般故障。对学生操作中不规范之处,注意及时纠正,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学生认真作好记录,根据客观事实,认真分析给出科学解释。必要时要求部分学生重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配合,不懈地努力。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将有意的教学指导融于学生无意的学习活动中,坚持以导为主,引导学生逐步养成物理学习的良好习惯,有效地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呢?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解题习惯;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应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物理教学,良好习惯,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李荣山.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习惯的培养[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3,(08).

20.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二十

【关键词】音乐教学 ; 学习习惯 ; 学生 ;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82-02

说起习惯,首先想到的就是培根所说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而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美育教育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意味着在学习中掌握了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意味着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只把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能作为自己的任务,而更应注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受益人。

一、关注常规训练。

习惯是一种不会忘记的东西,是通过许多次的训练习得的。关注平常,关注每一次,显得特别的重要。首先,课前准备要做到整队快、静、齐。其次,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再次,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坐姿、发声的姿势、演唱歌曲的姿势、欣赏歌曲的姿势。我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规范课堂纪律。每一次学生进教室之前,我要求学生排好队,比一比哪一队排队时最快、最静、最齐,每一节课我都进行评比。学生得到表扬时心里有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成功的满足。每次坚持这样做,逐渐养成整队快、静、齐等良好的行為习惯。

二、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情感。

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内容更为重要。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学陶冶人的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是我的追求。口琴教学是我校“今天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部分,帮助学生的发展是音乐课堂教学的目标。在音乐课上,我关注学生对器乐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努力让每个学生学会口琴的简单吹奏。一段时间下来,我们的学生喜爱上了口琴,喜欢吹奏口琴(哪怕学的曲子非常简单)。我深知,那是因为他们获得了成功。成功不管大小,它都是让我们的学生继续发展的最好动力。有了兴趣可以产生情感,情感可以上升为审美,审美可以积淀情操,情操可以升华人格。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探究,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让我们的学生发展得更好。

三、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学能力。

在唱歌教学中,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演唱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字,另一方面是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在懂得音准和节奏的基础上提高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觉和造就音乐的“耳乐”。在教唱一首新歌时,我一般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一遍,我将全歌范唱一遍,让学生有个整体感受,然后学生哼唱歌谱,学唱歌词,理解歌词含义,最后学生完整演唱歌曲。这样利于音乐程度的提高,利于复杂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后自学的能力。

四、运用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激励评价,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为宗旨的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激励评价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早日形成。在教师的激励下,我们能看到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纪律表现良好、主动参与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的学生的比例有所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挥;课堂教学秩序良好、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有明显进步。这样,学生在和谐的音乐氛围中不但学会了如何在音乐课上进行学习,同时也初步养成了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形式的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我最亲密的朋友小学作文650字下一篇:2022年最新证券从业资格库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