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振兴计划

2024-09-23

农村振兴计划(精选13篇)

1.农村振兴计划 篇一

关于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招聘到基层 从医类高校毕业生后续培养培训班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振兴办):

根据《陕西省“十二五”期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陕政办发 [2011] 46号)和《关于印发2011年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陕人振发 [2011] 01号)要求,各市已按分配的计划确定了参加从医类后续培养培训的学员,我中心联系了有关院校,培训班各项准备工作已落实到位。根据培训计划,现对从医类培训班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时间

8月29日到9月10日,报到时间为8月29日全天。

二、报到地点

具体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西路17号,第四军医大学继续教育大楼。

乘车路线:西安火车站乘42、105、240路等公交车到安仁坊下车,向东走200米即到学校正门。

三、联系方式

1、第四军医大学

联系人:王老师,联系电话:029-847118192、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联系人:范老师,联系电话:029-85266535

四、其他事项

1、请各市做好学员所在单位协调工作,按照要求及时通知培训学员本人按时参加培训学习。

2、学员学习期间食宿由学院统一安排,洗漱用品自带。

3、学员需带3张1寸免冠照片。

十六日

○一一年八月二

2.农村振兴计划 篇二

装备制造业处于国民经济的上游产业, 相关行业的需求关系到装备制造业的繁荣与振兴。目前, 由于钢铁、汽车等行业的影响, 装备制造业受到了较大冲击。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 要结合大产业的重点项目, 推进装备自主化, 对推动钢铁、汽车、电力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将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的核心制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加快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承担着钢铁、电力、能源、汽车、矿山、石化、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国家重点项目的中国一重集团公司, 近年来一直以自主创新、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为己任, 迄今已填补国内工业产品技术空白400多项, 开发研制新产品300余项, “一重”正向具有核心制造能力的大型国际企业集团目标迈进。

规划提出的装备自主化方向, 更坚定了一重集团持续发展的信心。集团已根据市场的变化, 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目前, 国内外市场对大型铸锻件的需求迫切, 为此集团投资40亿元建设世界最大的铸锻钢生产基地。同时, 一重也承揽了国家在建核电项目90%的大型铸锻件合同、70万千瓦以上大型水电站近50%的大型铸锻件生产任务。预计在2009年末, “一重”将建成我国铸锻钢基地, 使能力等级达到世界级制造目标。

3.加强师资队伍管理,振兴农村教育 篇三

关键词:师资;管理;农村教育

一、提高认识,更新学校管理理念

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学校的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人”是全新的学校管理理念,是人本管理的终极目标。那么加强师资队伍管理,首先要认识到加强师德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教师的责任感。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相关材料。通过学习,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

二、务实规划,确定长期发展目标

学校要结合实情制订长期的发展规划,既要发展教师的能力,也要发展学生的能力,既是发展当前,更是顾及长远。就教师而言,主要是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如,制订教师三年或五年的个人发展目标,以鞭策和激励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就学生而言,应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学生的能力。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进行共性的管理。

三、加强师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体系。挖掘教师的潜能,学校管理者要制订长远的培训计划,要在培训上敢于投入、善于投入、乐于投入。学校要建立专职的领导班子,负责规划、设计、督促、评估培训工作的实施,还要把培训经费纳入学校行政列支预算。

四、开展教研,树立典型全面推进

定期规划教研课题,让教师围绕教研课题在教学中研究、总结,形成培训与教研相结合的学习系统,使教师在学校生活中本体性知识不断拓宽、条件性知识不断提升、实践性知识不断丰富。学校要把有潜质、有成果的教师推举出来,有意识地培养本区域的“名望”教师引领学校教师队伍前行。名师、优师、能师是学校的脊梁,是学校希望所在。

五、注重人文,构建温馨和谐校园

作为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教师,放下架子,真诚待人,要让教师觉得你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并肩奋斗的同路者。作为管理者还要细心观察教师的细微表现,能体察教师的生活,关爱每一位教师,让大家感觉有着家的温馨,从而构建和谐校园。

加强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作为管理者必须以百倍的信心,千倍的耐心,万倍的恒心,以明确的目标鼓舞人,以合理的制度约束人,以阳光的形象感召人,以创新的机制激励人。只有以人为本,农村教育才会振兴!

參考文献:

罗新芳.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民主,2009(2).

4.农村振兴计划 篇四

2陕西省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基层服务人员信息采集表

填表时间:审核人:管理部门盖章

填报说明:

1、填表时间统一填为2010年1月29日,审核人不填,管理部门盖章由人劳局统一盖章。

2、”助学金”指的是从医从教从事农业服务人员。

3、录取时间:06届的统一填2006年12月4日

补充06届的统一填2007年7月24日07届的统一填2007年12月1日 08届的统一填2007年9月20日 09届的统一填2009年10月13日

4、到岗时间:06届的统一填2006年12月27日

补充06届和07届的统一填2007年12月3008届的统一填2008年12月2日 09届的统一填2009年12月13日

5、服务年限从到岗时间起,卫生类的6年,农技和教育类的5年。

6、家庭主要成员情况:结婚了的填配偶及子女,未结婚的只填父母。

7、在校学习主要课程成绩及表现和个人学习和工作阶段奖、惩情况暂不填写。

8、资金领取情况: 2008年5月12日发放06届

2009年7月13发放06、补充06、07、08届

9、年度考核情况按每年全县考核情况实际填写。

5.农村乡村振兴思考建议3 篇五

乡村振兴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版块。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然而农业产业大而不优、农村劳力大量外流、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村社会聚合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横亘在X庄通往“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为此,“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力强化政策、产业、人才、环境、文化、服务‘六要素’资源整合利用,积极探索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农村模式。全面规划统筹协调,夯实乡村优先政策;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增机制;加强农村资本、人力及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保险杠杆合力,推广农业保险;制定优惠政策,强化科技、人才、土地、资金“四大保障”。

作为带领农村发展的基层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意义深远而重大。经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干部队伍“老化”、主体作用“虚化”、凝聚群众手段“弱化”等系列问题。如何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成与群众“零距离”?大力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转型升级,将加强农村党建与加大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支持、扶持、保障的政策力度有机结合,强化农村党建的经济支撑。重点推进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整合优化。探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等合作组织建设,按照“有所依托、就近就便、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的原则,推行“基地+党组织”、“合作社+党组织”等设置模式,使党的活动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角落。我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现我村参加土地流转率高达90%以上,剩余耕地为每家留存菜园用于日常耕种,为每家都做到有收入,无贫困户。积极发挥党建作用,我村一家企业加入我镇非公企业党支部,积极调动企业内部人员入党积极性,发挥党建企业模范带头作用。

农村劳力大量外流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原因。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让回乡的人有更大的创业空间。同时,还要重视对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对现有种植养殖大户、经纪人、专业户培训,提升其技术、市场经营、管理水平,让他们成为懂得乡村、热爱乡村、根植乡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所以积极寻找北京天津的农业公司,寻求合作,提供耕地等形式,先期学习技术,经验,寻找销售模式,销售渠道,争取早起能够有吸引外流人才的资本。以后村民们在家养牛养羊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现在,村里建起了小广场,晚上很多村民去跳舞,精神生活丰富了,村民的心也留住了。

从长远来看,乡村人才的培养还要从娃娃抓起。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是一大块,教育扶贫也必不可少。在农村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助于孩子们从小传承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孩子们在学前教育阶段接触民族文化,对保存一方乡土文明、用优秀传统文化维系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从农村人才看,乡村振兴关键看人气,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难以真正振兴。总体上,我国仍处于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短期不可逆转,但今后人口回流回归农村的现象将会大量出现。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要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一起抓,两个轮子一起转,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乡村的留得安心,创造条件让农村产业留得住人,让农村环境留得住人,让农村更有人气。助力乡村振兴必然无法绕开“教育”话题,而作为教育起点的学前教育,我村现在还没有幼儿园,一方面是村内适龄儿童少,现在计划是前后塔,杜家营通村村通道路,解决小孩上学交通问题,让学生与学校、幼儿园的距离更近,也留住了村民的心。

6.农村振兴计划 篇六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这是在充分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后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创乡村振兴大好局面指明方向,注入动力。人才聚则事业兴,事业兴则国家强。要坚持“派强用好”与“严管厚爱”双管齐下,用好人才这张“王牌”,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早日照进现实。

打好人才“选拔牌”,任人唯贤“尺度”清。干部人才队伍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要把好“三关”,把真正愿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留下来。把好“政治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把党性纯洁、信念坚定、明辨是非的干部选出来;把好“能力关”,坚持“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原则,结合地域实际,对队伍进行科学搭配、优化组合,发挥人才最大效能;把好“作风关”,坚持“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持之以恒端正干部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打好人才“管理牌”,责权明确“戒尺”严。驻派干部不仅需要在改善农村产业布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上专研发力,也要成为基层党建的带头人,使基层工作不断在党的指引下实现突破、开创新局。同时,驻派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共同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还需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共谋乡村发展。此外,要严格考勤、请销假、工作汇报等要求,明确请示报批流程,让纪律成为规范言行、强化担当的有力手段。

7.农村振兴计划 篇七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化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要素合作两个阶段。笔者认为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集体经济繁荣和发展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次振兴, 第二次振兴应为重新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框架, 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改变“空壳村”现状, 使村集体“手中有粮”, 从而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 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农村集体经济二次振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实现农民富裕的需要, 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现状迫切需要完善和二次振兴, 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

2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对如何在中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进行了十分艰辛的探索。其成果集中体现为关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集体经济繁荣和发展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次振兴, 但是, 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也将必然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1 国家政策落实不够

虽然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些重大的政策,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但是面对国家的政策, 仍然存在部分地区落实不够, 村里对于经济发展的投入不足的现象。

2.2 制度不够严格, 管理存在问题

由于集体经济在体制上存在先天不足, 有的村不能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 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方面做得不够, 少数村干部法制观念、民主意识、自律意识不强, 尊重村民民主权利不够, 集体资产管理处置不依法依规按程序进行, 从而导致集体经济财务不清、管理混乱等现象。

2.3 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短缺

集体经济是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的主体。我国“三农”问题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短缺。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 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及取消农业税以后, 农村中用于公用事业的费用严重不足。大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受到严重的制约。

2.4 农民对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

有些农民认为目前很多家庭都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觉得农村集体经济已经过时, 而且认为发展集体经济难度大, 收益小, 难见实惠。部分农民还存在着“等、靠、要”的心理, 等待国家政策扶植, 不爱付出劳动, 一些农民仍存在着“平均分配”的思想。

2.5 部分农村地域偏远, 资源匮乏

众多集体经济发展不好的村子面临着地域偏远, 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境遇, 而且这些地域交通不便, 技术更加落后, 这种情况下, 村民愈发贫穷只能外出打工或守着自己的一点土地过日子, 难有稳定收益。

3 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二次振兴的有效途径

3.1 国家重视, 稳步推进

国家应进一步重视农村集体经济问题, 从政策层面需要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二次振兴的理论创新, 重新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框架, 加大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科研投入, 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 改革农村管理体制, 以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探讨科学的振兴道路, 营造良好的环境, 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如走集体化道路, 集体化是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是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具有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3.2 制度严明, 管理严格, 做到有据可依

从建立规范的制度入手, 完善管理, 从而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 强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应把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的集体资产管理放到首要位置, 生产资源虽归集体所有, 但要做到账目公开, 有据可依, 群众可以对其进行监督。

3.3 加大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集体经济是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集体经济发展对农民就业和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在集体经济发达的地方, 农民在集体企业就业, 是所有者和生产者的统一, 是资金合作与生产合作的关系。相应地, 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就业的途径更广。同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是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问题的迫切需要。因此国家应加大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短缺富裕劳动力转移的角度迫切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的完善和二次振兴。

3.4 统一思想, 培养“带头人”, 促使农民提高认识

国家应加大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宣传力度, 使广大基层村干部能够统一思想,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在村中培养出“带头人”, 一部分人带动其他农民, 促使农民不断提高认识, 认识到振兴农村经济集体的重要性及优越性, 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更好地做好农民的工作, 促使农民转变观念。同时, 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改变“空壳村”现状, 使村集体“手中有粮”。

3.5 因地制宜, 灵活多样

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二次飞跃, 需要因地制宜,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学会整合当地的资源, 发挥当地的特色和优势, 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如国内有的村子集体种植大棚草莓, 形成产销一条龙, 靠近沿海的村子集体养殖海参等等,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魏宪朝.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农村集体经济[J].理论前沿, 2008, (24) .

[2]齐力, 梅林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条件、现存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J].南方农村, 2009, (01) .

[3]卢晓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与完善[J].社科论坛, 2009, (01) .

8.农村振兴计划 篇八

关键词:干旱地区;水资源节约;思路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212.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6.022

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礎要素,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干旱地区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瓶颈”。要破解干旱地区农村缺水的困境,农村水利工作者既要注重水资源的开发,更要强化对水资源节约的思考与研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水资源节约措施。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能,为干旱地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培养农民节水意识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干旱地区农村水资源节约自然离不开农民的参与。由于文化水平和传统耕作观念的局限,加之水权不清晰,尽管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但很多农民没有在农业生产中节水的意识,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并存的现象比比皆是。为此,干旱地区农村水利工作者要积极利用专题讲座、墙报、标语、宣传单等形式,让农民了解本地区水资源、水生态的严峻现状,使广大农民树立水危机感,从而产生节水的意识和愿望。

2 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强度

在大部分干旱地区,农田灌溉用水取之地下,长期的过量开采和地表水补充不足,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以位于干旱地区的辽宁省朝阳县大庙镇为例,2014年10月平均地下水位较2013年10月下降15厘米,2015年10月平均地下水位又较2014年10月下降12厘米。要实现干旱地区农村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必须根据水资源平衡分析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强度。具体办法:建立灌溉水井水位变化数据库,坚守水资源平衡底线,关注开采量、蓄变量、地下径流和地下水位深埋之间的关系,明确每眼水井生态及地质环境安全取水的阈值和自我恢复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手段随时监测水井水位,智能化调整灌溉水井密度、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强度,给水井创造“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提高农田灌溉渠系防渗能力

在目前的生产力条件下,农田灌溉输水最主要的方式还是渠道输水。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严重,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系数,加剧了干旱地区农村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因此,水利工作者要强化对农田灌溉渠道常用防渗施工技术的研究,在技术层面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农田灌溉渠道的输水效率。各级水利主管部门应本着节约水资源和投入产出比兼顾的原则,结合本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工程投入等客观因素,灵活选择土料压实防渗、石料衬砌防渗、混凝土衬砌防渗、沥青混凝土衬砌防渗、膜料埋铺防渗等技术手段,优化农田灌溉渠道的施工工艺,提高农田灌溉渠系防渗能力。同时要加强农田灌溉渠系的日常养护,做好渠道的防冻、防冲处理,保持渠道的完整性,有效控制渠道渗漏造成的水资源浪费,推动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

4 采用先进的农田灌溉技术

国内外的节水灌溉经验充分表明,面对干旱地区农村水资源的短缺,采用先进的农田灌溉技术是一种必然选择。最典型的实例是以色列,由于采用了压力灌溉、滴灌、埋藏式灌溉、喷洒式灌溉等先进节水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取得了农业生产增长12倍,农业用水量只增长3.3倍的骄人成绩。几年来朝阳县在“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实施中,大面积采用膜下滴灌的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与传统地面灌相比节水60%以上,农作物对水的利用率可达97%。所以,各级水利部门要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原则,在干旱地区农村大力推广先进的农田灌溉技术。如对玉米、高粱等高秸粮食作物采用滴灌,对果树、葡萄等耗水量大的木本植物采用微灌。让先进的农田灌溉技术手段在干旱地区农村节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 科学有效利用地表水资源

尽管干旱地区农村地表水资源相对短缺,但如果能够科学有效利用,对于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科学有效利用地表水资源,一是应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明确本地区地表水的形态、储量和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地表水利用方案,强化地表水利用的前瞻性预设;二是要加强雨水集蓄工程建设,加大对自然降水的收集和存储力度,提高对地表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做到丰蓄枯用,冬蓄春用,变雨、洪水害为水利;三是要重视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坡改梯、布设鱼鳞坑、修建拦水沟(谷坊)等措施,改变小区域的地形结构,有效留蓄天然降水,阻缓坡面径流,增加土壤含水率;四是要加快15度以上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进程和宜林荒山、荒坡的造林进程,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地表涵养水分能力。

6 结语

水是农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关键性要素,节水是维护干旱地区农村水资源、水生态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水利工作者应按照水利部制定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出发点,探索更多适合干旱地区农村水资源节约的方法和途径。在“量水而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供给的关系,打造一条干旱地区农村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志杰.潍坊市农村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1,(10).

[2]秦大庸.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与计算方法[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S2).

[3]宋凤洲.干旱地区农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与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5,(10).

9.乡村振兴工作计划 篇九

二、产业引领,壮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大胆谋划,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党组织领导合作社项目,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立足当地实际,聚焦特色产业,围绕优势产业,整合各类资源,着力提升产品质量,激发产业潜力活力。

三、补齐民生短板,合理构建民生保障新体系。带领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朝着实现群众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一是要强化就业保障,不断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探索建立政府与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常态化合作机制,举办技能培训班,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二是做实民生工程,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关注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强化民生资金监管。三是重视教育事业,在教育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关心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积极开展各类捐资助学活动。四是落实医保政策。抓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落实大病医疗保险,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10.规划城管局农村振兴战略工作汇报 篇十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安排,我局严格按照我市实施乡村战略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对目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整理汇总。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推进村镇建设规划编制

我市应编制规划的行政村数为177个,其中有规划的行政村数为123个,今年计划对**乡中欠、连庄、小东沟、花木及刘石岗石岭等19个村庄进行村庄规划。目前,市政府已研究同意编制我市县域村庄建设规划及村庄规划,县域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资金申请正在财政局进行资金审核,村庄规划编制申请批复已转交给各乡镇办,由各乡镇办组织编制。

二、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

2018年5月21日,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工作由市住建局移交给我局负责。移交后,我局高度重视,一是按照《**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方案》相关要求,成立了**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农村垃圾一体化运营实施方案》,明确职责,由乡镇办直接管理保洁公司,我局对全市(含经济开发区)城乡环卫工作进行监管;二是制定《**市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办法(试行)》,确立考核打分机制,严格按照考核办法对各乡镇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打分,每月一排名,印发督查通报。三是起草了《**市农村垃圾分类方案》,已报市农工委审核。

目前,我市采取全公司化及“乡镇+公司”运营模式,将所有农村生活垃圾运至双基垃圾焚烧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处理目标,有效治理率已达90%以上。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待财政局资金审核完毕后,立即着手县域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招标手续,确定设计单位;全力配合我市美丽办、各乡镇办做好村庄规划编制相关工作,确保完成各项规划编制任务。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的监管督导力度,完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网络,我局计划在相关乡镇办建设8座压缩式生活垃圾中转站,筹建1个农村生活垃圾运输调度中心,统一调度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清运车辆,切实做到布局科学、设施完善、运营有序。

11.农村振兴计划 篇十一

2006年, 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印发后, 湖北省从本省实际出发, 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与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结合起来, 统筹实施。5年来, 8798名“特岗生”和“资教生”奔赴湖北省81个农村县市的792个乡镇, 为1300多所农村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 也为数以万计的农村孩子照亮了未来。2008年12月, “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荣获首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

把希望播散在乡村田野上

查方云是蕲春县詹大悲中学的校长, 多年来他一直为缺少师资头疼不已, “学校处于两省三县交界的穷三角, 每次到县城开会必须4点起床才不误点, 大学生都是到我们这里看看就走了。”多年来教师补不上, 查校长只好从小学里提拔教师使用, 好不容易培养出个把年轻教师, 却又出名后有一个走一个。在这种情况下, 詹大悲中学的教学质量实在高不上去。

事实上, 农村教师短缺是许多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 尤其是农村乡镇学校, 教师数量短缺, 结构极不合理, 整体素质不高等等, 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2004年, 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正式出台。这项计划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政府购买阶段性服务岗位的方式, 每年选拔一批优秀应届普通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 (简称资教生) , 服务期三年。

“资教生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詹大悲中学的发展轨迹。2004年蕲春县录用了15名资教生, 一次就给我派来5人, 真是雪中送炭。”说起资教生, 查校长满面笑容。由于资教生学历高、知识面广, 他们很快就成了学校的教学骨干。2006年该校一举打破历史纪录, 17人考入县一中, 3人进入黄冈中学。

“资教生年轻, 有知识, 有激情, 他们带来了城市的文化和现代的气息, 不只改变了学生, 也启发了教师。我希望每年都有资教生到我们学校来。这样, 我们农村的优质师资链条就不会断裂了。”查方云说。

“当我用E X C E L电子表格迅速做好月考成绩综合统计时, 那些老师们放下手中的计算器、算盘时的惊喜表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一刻起, 我突然无比清晰地意识到, 我们这些大学生来到农村, 不仅仅是教书育人, 还肩负着传播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任。”大冶市刘仁八镇四中的特岗生张海华说。因为他和另外6名特岗生的陆续到来, 全校教师掀起了一股计算机知识学习热潮, 学校搁置多年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已经开始广泛投入使用。有了特岗生手把手的指导, 现在他们所在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掌握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

“在资教的岁月中, 在闭塞的大山里, 我竟然帮孩子们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想, 给予了他们一次心灵的飞翔。”恩施州鹤峰县燕子乡朝阳村朝阳小学的特岗生费宝莉通过网络, 想方设法从浙江一家航模公司募集了四十七架飞机模型。当她托起飞机放飞的一刹那, 整个学校, 76个孩子都欢呼沸腾了!在她的带动下, 朝阳小学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校小学生航模比赛, 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制作模型。一名学生说:“老师, 谢谢您!总有一天我要制造出真正的飞机, 我要带着您坐在飞机上, 飞出大山。”

在三尺讲台上被肯定、被需要, 使得这些年轻的大学生有了责任感与使命感, 而来自学生、家长的关爱和温情、来自社会的信任和尊重更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

“明小华的奶奶走了十几里山路, 用手绢包了5个土鸡蛋送给我, 说是感谢我对他孙子这个留守孩子的疼爱。”胡宝钗说。“教室里蚊虫多, 我束‘脚’无策……后排的学生就把从自家带来的蚊香传到前排, 前排的学生把为数不多的蚊香掰成一小段一小段, 一一点燃, 将它们分散在讲台周围, 一切都是悄悄进行。”李艳桃说。“镇委书记跟校长说, 小张是个人才, 这样的特岗生我们也想要几个。”张林说。“乡亲们称我们这一批特岗生为智囊团。”付万能说……

据初步统计, 在这些特岗生和资教生中, 有3100余人次获得校级以上表彰奖励, 175人获得省级以上表彰, 2人获得全国表彰;580人次获得了县以上优秀教师、人民满意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800余人担任了学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学科带头人;560余人次在各级教学教研竞赛中获奖。

好政策催生好风尚

“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渴望像他们一样, 到大山深处去播种希望。”这是两年前, 三峡大学毕业生段登朝在听资教巡回报告时的内心独白。日前, 作为湖北省第五届“播种希望与未来”资教巡回报告团的成员, 段登朝又用同样的话来鼓励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去, 为渴望读书的孩子点燃希望之光。

为了营造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服务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 湖北省教育厅每年都要选拔一批在基层表现优秀、事绩突出的特岗生代表, 组成报告团赴全省高校和市州, 为在校大学生和中小学教师作巡回报告。

在神农架资教的范献龙, 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他还走进中南海, 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带着养父到仙桃资教的陈敬道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06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在丹江口资教的熊婷婷获得“湖北省十大女杰提名奖”和“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监利县资教生群体深得当地群众尊重, 被评为“青春感动监利人物群体”……这些优秀的大学生不仅为农村教育注入了活力, 也在基层广阔的天地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更用他们乐于奉献的感人故事激励着更多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在激励政策的运用上湖北省更是实实在在。伴随“特岗计划”和“资教行动”的6项政策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列出专项经费用于“行动计划”, 服务期内经考核合格的, 每人每年奖励5000元;可提前定级, 免试用期。工资由县 (市) 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 按月足额发放;取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毕业生, 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 办理注册手续。服务期满后, 回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并经过一定选拔程序, 可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的户口档案关系可自愿选择保留在原就读高校或省毕业生就业中心, 也可直接转入县 (市) , 免收户档托管费等。

2007年3月, 湖北省教育厅在原有6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又出台了3项政策和措施, 其中一条就是服务期满且表现优秀的特岗生, 愿意继续留在基层任教的, 经过选拔, 由省教育厅出资送到国外培训。除此之外, 湖北省将相对提高特岗生的经济待遇, 给予每位毕业生每年5000元的奖励, 同时要求由各地教育部门统一为特岗生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 所需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

“财力支撑是这个项目得以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在这点上, 湖北省政府态度非常明确, 将这个计划列入省‘十一五’规划, 在经费、政策上给予全力支持。同时我们还获得了国家西部特岗计划的部分项目经费支持。”该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介绍。

与此相应, 各高校也纷纷出台政策,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资教。“当你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最艰苦的农村时, 母校就是你们这些优秀学子最有力的支撑。”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王传忠在巡回报告会上公开表态。4年来, 武汉大学共有41名毕业生参加了资教行动和特岗计划。武汉大学规定, 给予每人2000元的奖励, 同时报考本校研究生享受10分的优惠政策。

资教于鹤峰县邬阳乡中心学校的向巍常用“三段式”来概括自己的资教历程——被录取为武汉大学公费研究生时却选择了到农村资教;一开始报名到监利县, 当得知鄂西山区更需要农村教师时, 主动申请到更偏远的鹤峰县第二高级中学;听闻邬阳乡民族中心学校急缺英语老师, 又当即向县教育局递交了申请书, 从高级中学转到了初中小学。“别人都是‘人往高处走’, 我却是越走越往山里去。”向巍说, 但是他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 “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 我学会了去爱, 也获得了爱。我教育了学生, 也锻炼了自我。我骄傲于我的选择, 我自豪于我的青春。”武汉大学也为向巍保留了三年入学资格。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热烈回应了这些青年学子的特别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对参加行动计划、具有保研资格毕业生, 优先保送, 并奖励5000元, 帮助代偿助学贷款;武汉理工大学奖励特岗生2000元并授予“优秀毕业生”的称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领导带队到神农架下谷坪中学看望慰问该校的特岗生, 每年对口资助2万元以上物资;长江大学校领导专程前往宣恩县等地看望本校毕业的特岗生, 与当地签定“校地共建”协议;襄樊学院优先从特岗生中招聘辅导员……

各市县教育局和学校更是张开热情的臂膀迎接着这些“珍贵的客人”。郧西县教育局每年要召开各种规模的特岗生座谈会10次以上, 想方设法把确定了恋爱关系的特岗生调到同一所学校, 尽量平衡同一所学校资教生男女的比例, 为特岗生举行联谊会;阳新县将特岗生纳入学校全员管理, 对特岗生工作实行跟踪考核, 考核结果与教学奖励和福利发放挂钩, 并记入学期考核档案……学校把最好的房子腾给他们住, 有的食堂还专门设置“特色窗口”, 以照顾他们不同的饮食习惯。

“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极富创意和极具智慧的计划。每个大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几年, 都是最有激情和活力的。其实, 不在乎三年之后是否还留在学校, 只要每年都有这么一批大学生走进农村, 我们的农村学校就一定会充满生机和希望, 整个农村的面貌也将随之发生改变。”费宝莉说。

把关爱送给每一位特岗生

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背后, 湖北省教育厅对特岗生和资教生倾注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每位特岗生在教育厅都有专门的电子档案, 我们的毕业学校和专业、任教学校、年度考核情况、奖励情况等都记录在里面, 可随时查询。更神奇的是, 每次我们一报上名字, 厅人事处管理档案的老师就能说出我们的性格、特长等, 五六千人啊, 这一点我们真是佩服得不得了!”刘仕来说这话时感叹得连连摇头。

“其实我们并不孤独。因为教育厅建了一个专门的资教网, 有问题有困惑都可以在网上交流, 还可以提意见, 基本上每次都有答复。厅里还按月编发《资教通讯》, 让我们了解兄弟姐妹们在各地的情况。今年起, 又为我们每人赠送了一份《中国教师报》, 帮助提高专业水平。每年春节, 我们还能收到由厅领导签名的贺卡。每年暑假, 我们全部会回到武汉接受教育厅组织的全免费的学习培训。”在湖北最西部——鹤峰县邬阳乡中心学校资教的向巍说。

“我结婚的时候, 陈安丽厅长亲笔给我写了祝福贺卡, 还委托县教育局的领导专程送来蚕丝被和电磁炉。2006年8月, 在中央电视台教师节《奠基中国》的晚会现场, 教育部长周济还专门为三对资教生新人主持婚礼, 可惜当时我已经结婚了。以前有人说, 大学生下基层, 就像小石头扔进大海, 连泡都不冒一个。可事实是, 到基层去, 社会在关注我们, 群众也都在关爱我们。”柯文平说。

为了让特岗生在专业上能够迅速成长, 省教育厅还把“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与“特岗计划”捆绑实施, 按照各地接收特岗生的数量, 特岗生每年都能接受一次免费的省级培训。同时,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还为特岗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巴东、利川等地在发展党员时优先考虑特岗生, 并将优秀特岗生纳入后备干部培养。2007年, 恩施州等地出台了特岗生报考教师岗位加分政策, 阳新县、麻城市等地对愿意继续扎根基层的特岗生全部进编定岗, 蕲春县对愿意继续扎根基层的优秀特岗生提拔担任副校长、教导主任等职务, 加大培养使用力度。今年, 恩施州还将拿出200个教师编制, 招录服务期满的特岗生。

2007年, 首批资教生服务期满。教育厅和人事厅联合发文表彰77名优秀资教生, 表彰人数占04届资教生总数的25%, 时任省长罗清泉亲自出席表彰大会。

2007年, 选派范献龙、李利琴、杨青、吴天亮等四名资教生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费攻读教育硕士。2009年, 熊婷婷、张林等19人又远赴英国参加了短期培训。

2008年末, 曾在湖北嘉鱼县高铁中学资教的詹维被诊断出患有肝腹水, 医院下发了病危通知书。此时, 詹维的三年资教服务期已满, 然而省教育厅得知情况后, 还是专门安排了医疗补助费, 陈安丽厅长立即拿出8000元慰问金。詹维逝世后, 陈厅长在第一时间赶到詹维的老家, 对他的家人进行慰问, 并鼓励资教生接过詹维的接力棒, 让资教的火把越烧越旺。

“我们对于资教的大学毕业生不能一派了之, 一定要从人性化的角度给予他们以特殊的关注、特别的培养。重点在选派、关键在管理。”陈安丽厅长多次在各种场合指出, 要让特岗生感受到关爱。

2009年2月25日, 湖北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要求县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他表示, 以后各地中小学新进教师, 要将在乡镇以下学校服务三年以上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作为主要招聘对象;同时, 进一步加大服务期满特岗生攻读专业硕士的力度和选送优秀特岗生到国外培训的力度;还要选拔符合条件的特岗生到国外进行汉语教学, 选送服务期满的特岗生到大型企业工作。

12.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计划 篇十二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健全防返贫监测与帮扶机制

围绕抓牢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健全和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一是依托省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管理平台,常态化开展监测预警和动态管理,进一步明确监测范围、对象和标准,规范监测方式和程序,对监测对象不设规模限制,确保早发现、早干预,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二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开展针对性帮扶,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使用行业政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对所有监测对象开展精准帮扶。切实做到精准监测、精准帮扶。三是严格把握风险消除标准,规范风险消除程序,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切实防止返贫致贫,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2、落实各类政策保障措施

按照“新政不出、旧政不退”的原则,督促各行业部门在完善提升相关扶贫政策的前提下,使现有帮扶政策在过渡期内保持总体稳定,增强政策的延续性和扩展性,使原有的扶贫政策保持不变,支持力度不减,从而更好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跟踪脱贫人口“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实现情况,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重点抓住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两个关键”,及时针对政策落实情况组织开展“回头看”工作,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倾斜。抓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扶贫项目资产“两个基础”,强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充分发挥强短板、补弱项的项目资金使用绩效,让衔接资金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建立健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护,并落实管护责任人,推动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3、构建乡村振兴帮扶体系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化帮扶工作体系建设,完善区级领导联点和区直单位干部结对帮扶机制,保持帮扶力度不减,不断拓展帮扶领域,调整完善结对关系,更好发挥区直单位帮扶作用。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开发用好中国社会帮扶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我们村”平台开展各类社会帮扶活动,不断凝聚全社会帮扶的强大合力。持续开展对口__帮扶工作,积极对接好产业发展与项目建设。用好“两支力量”,即驻村工作队和农村基层组织。____年要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重点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及农村党建等工作。要做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推动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促进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更多本土人才充实村“两委”力量,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编制好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各个乡村都要拿出符合实际的规划设计,切忌大而空,要充分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民意,拿出符合村庄实际、通过努力又可以实现的规划。

2、发展好产业。要鼓励好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和实体经济,特别是要引进能人、流转土地、集中发展名优特农业产业,让农业产业红红火火。

3、示范好样板。__区农村体量不大,各个乡镇每年以“幸福屋场”或“自然村落”为单位办_-_个示范样板,持续通过_-_年的努力,_-_年后__区一定是个全域的美丽乡村样板区。

4、整合好资金。将各级涉农资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整合,分期分批集中投放到对应的区域和项目,与此同时区级财政要适当拿一些引导资金,让乡村建设的开展有资金保障。

5、治理好乡村。在办点示范的同时,对大面上的农村区域,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为抓手,推动面上工作的平稳推进。

6、发展好集体经济。要整合一切力量,调动一切因素,分村施策,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实现村富明强。

1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篇十三

(教育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又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提高;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所有这些为21世纪教育事业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结构和体制、教育观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顺应时代要求,振兴我国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方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把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教育推向21世纪。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重在落实。

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

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城乡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教育与培训;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高新技术产业为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做贡献;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

12000年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基”已进入攻坚阶段,要确保全国目标的实现。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中西部地区,在“十五”计划期间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重点放在山区、牧区和边境地区。

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健全督导机构,完善督导制度,保证“两基”的质量和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2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3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继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

4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要使学生有健强体魄。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到2001年,通过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深化教育改革和器材配备等工作,初步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体育、艺术教育体系,保证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教学水平。

5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活泼开朗的性格与求知的欲望。

重视特殊教育,努力为广大残疾少年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自主自强的精神和生存发展的能力。

6继续扩大内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规模,促进各民族素质的共同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要继续办好内地为边疆少数民族举办的教学班(校),适当扩大培养规模。内地高等学校要为培养少数民族的优秀专门人才做出更多贡献。要重视加强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教学和师资培养培训工作。

7建立和完善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体系,全面推进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汉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宏观管理,依法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到2010年在全国实现文字应用基本规范化,使我国语言文字的应用更加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需要。

二、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8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3年内,以不同方式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中小学专任教师及师范学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要在新师资培养以及教师培训中做出贡献。

9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1999年、2000年,在全国选培10万名中小学及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其中1万名由教育部组织重点培训)。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巡回讲学、研讨培训和接受外校教师观摩进修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在当地教学改革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10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考核,竞争上岗,优化教师队伍。2000年前后,要通过提高生师(包括职工)比、下岗、分流富余人员等途径,优化中小学教职工队伍,提高办学效益。同时,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认真解决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师范毕业生的定期服务制度,对高校毕业生(包括非师范类)到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任教,采取定期轮换制度,并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倾斜政策。鼓励各级政府机关公务员到中小学任教。

三、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11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要重视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团结、协作和奉献的精神。要从国内外吸引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按照“选到一个聘任一个”的原则,国家给予重点资助,学术带头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享有人员聘用和经费使用的自主权。

12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使高等学校知识和技术创新基地尽快取得创新成果。从1998年起,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重点学科中,设立一批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学者进入岗位,设立专项奖金并鼓励地方政府和学校相应设岗奖励。

13全国高等学校以竞争选优方式分批精选万名骨干教师,采取国家拨款与自筹经费相结合的办法增强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提高科研、教学质量及设备装备水平。

设立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奖励基金。从1999年起每年评选百名35岁以下取得重大科研和教学成果的青年教师,连续5年加大支持其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力度。

14高等学校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访问学者制度,实现重点学科的开放效益,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国家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实验室业务费用。

15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博士生培养质量,增设博士专项奖学金。从1999年开始,每年评选百篇具有创新水平的优秀博士论文。对于获奖后留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博士,连续5年支持其科研、教学工作。要稳妥扩大高等学校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和规模。

16加强国际学术交流。除按现有留学基金制度继续派遣短期访问学者外,由国家资助,选拔大学系主任和研究所、实验室骨干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有针对性地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研修交流。邀请海外知名学者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任国内大学客座教授,来华进行短期讲学和研究。还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或以其他方式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水平贡献力量。

四、继续并加快进行“211工程”建设,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能力

171995年启动的“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一批学科,已经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九五”期间,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要保证2000年切实完成“211工程”首期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启动二期计划,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

“211工程”二期计划建设资金仍采取国家、部门、地方和高等学校共同筹集的方式。其中,中央专项投入部分的力度至少与首期计划持平,主要用于加大已立项的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同时加强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18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按照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的精神,“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我国少数大学在少数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尤其是本科生培养质量较高,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条件。

19国际上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的。一流大学建设要有政府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长年累月辛勤奋斗的结果。特别是学生毕业以后在国家的各个建设岗位上乃至在国际上体现出了公认的信誉。同时这种学校集中有一大批知名的学者教授。因此,办成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过程,要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对此,既要有雄心壮志,又必须脚踏实地。要相对集中国家有限财力,调动多方面积极性,从重点学科建设入手,加大投入力度,对于若干所高等学校和已经接近并有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今后10~20年,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

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20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原有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

21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示范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提高主干网传输速率,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通信资源,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2000年,全国全部本科高等学校和千所以上中等学校入网,并争取计算机网络进入5万名高校教授家中。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22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广播电视教育传输网络,建设中央站,并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进行高速连接,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2000年,争取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要运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把教育电视节目办好,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等地区的教育需求。

23改变落后、低水平重复的远程教育软件开发制作模式,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利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竞争和市场运作机制,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软件。要重点建设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库和若干个教育软件开发生产基地。同时注意引进国外优秀现代远程教育软件。

24教育部对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实行归口管理,负责组织制订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实行短期国家支持、长期自力运行的发展策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水平。

为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按国际惯例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行费用实行优惠,并依法对境外捐赠设备、进口设备的关税给予减免。

25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继续教育基地。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组织全国一流水平的师资进行讲授,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向各行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提供多种继续教育课程。要发挥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优势,不断扩大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

七、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带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

26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培育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服务。

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优势互补,讲求实效。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鼓励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集成与扩散的示范中心,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鼓励高等学校向企业转让技术,或利用现有中小企业兴办高新技术企业,探索企业与高校从立项到投产“一条龙”的全面合作。

27在高校周围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要创造条件在高等学校周围,特别是高等学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科技园区,成为有目的地吸引国外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国外高新技术最新成果的窗口,并发挥科技开发“孵化器”的作用。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28高等学校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了重要的动力和辐射源的作用,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基地,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今后,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方式,组建一批以高校为依托的高科技产业集团。

29建立健全高等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保障机制。教育部成立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资助机构,用于资助高校有开发前景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控股、参股和信贷等方式,重点支持包括高校在内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开发活动。同时,尽快组建一批专门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允许技术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科技成果转让的收益应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提取一定部分,按贡献大小分配给有关研制开发人员。要研究建立创业投资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上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八、贯彻《高等教育法》,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0切实落实《高等教育法》关于“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的规定,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根据各地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及师资条件的可能,在采用新的机制和模式的前提下,2000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将达到660万人。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应有较大的增长。高等教育入学率由1997年的91%(新口径),提高到2000年的11%左右。普通高等学校生师比由1997年的10∶1提高到2000年的12∶1,独立设置的普通高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到4000人左右。

31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继续实行“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除少数关系国家发展全局以及行业性很强需由国家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外,其他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由省级政府管理或者以地方为主与国家共建。中央财政继续拨款鼓励和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高等学校布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

32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迟就业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要求。对于学历高等职业教育,除对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进行改革、改组和改制,并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中专改办(简称“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外,部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本不搞新建。挑选30所现有学校建设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发展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进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允许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经过考试接受高一级学历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主动适应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要通过试点逐步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和文凭发放等方面的责权放给省级人民政府和学校,省级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对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有资源进行统筹。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探索多种招生方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一定比例(近期3%左右)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普通高中毕业生除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外,多数应接受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素质。

33加大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要从有利于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公平选拔合格人才、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和社会稳定的原则出发,进行高考科目、内容、方法和制度的改革试点,增加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分量,探索适合不同地区和学校特点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评价的方法和制度。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学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学生自谋职业”的试点。到20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要通过多种形式对高校特困生给予资助,保证经高考录取和已在校的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国家继续安排资金资助特困生,地方财政和学校相应配套资助。同时,积极开展高校学生贷学金等多种助学制度的试点工作,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

34积极推进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改革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要大力推进高等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特别是改革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本科教育要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今后3~5年,将专业由200多种调整到100多种。继续推进“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建成200个文、理科基础性人才培养基地、100个各科类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20个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基地,使之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示范基地。积极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体系,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

35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行聘任制,减少冗员,精简高校职工队伍,使学生与教职员工之比、学生与职工之比、专任教师与职工之比均有较大提高;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要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进度挂钩。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城市组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高校后勤生活服务集团公司,从事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以及学校后勤生活服务。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

九、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

36依据《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要努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培训相互贯通的体系,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相互衔接,并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基金,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依托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

继续实施初中后教育的分流,从各地实际出发,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国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应保持现有比例,努力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极少数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对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应实行职业技术培训;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已基本合理的地区,要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放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推迟到高三年级分流。要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进行科学预测,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对各类新就业人员进行时限和形式不同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等职业教育要改革专业和课程结构,实行弹性选课制度,提高培养质量,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努力在各地办出一批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技术学校。

37成人教育要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通过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使各类下岗和转岗人员都能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职业培训或正规教育,为再就业工程服务,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积极为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在职培训。促进企业、学校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和行业发展趋势,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健全教育、考核、使用相结合的制度,建立继续教育基金,促进继续教育基地和网络的建设。还要加强公务员培训教育,健全培训机制,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38加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在政府的指导下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走产教结合的道路,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努力办出特色,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各类教育统筹的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扫盲工作要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切实巩固脱盲的成效,把脱盲与脱贫结合起来。今后3~5年,使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毕业生或肄业生能够在从业前后接受一定方式的职业技术培训,包括“绿色证书”培训,使一部分人掌握一两项生产致富的实用技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特别要采取多种教育和培训形式,为乡镇企业和农村产业升级提供充足的、适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39认真贯彻国务院对于社会力量办学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要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和民办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民办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在评定职称、业务培训、升学考试、社会活动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的同等待遇。国家设立社会力量办学表彰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40社会力量办学要纳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轨道。社会力量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鼓励滚动发展。要完善法规建设,充实学校设置标准,健全管理体制,加强校容管理,严格财务审计,不断提高教育和管理水平,鼓励现有学校发挥规模效益。

要保证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高等教育机构可面向社会自主招生,依法自行颁发非学历教育学生的结业证书,也可组织学生参加国家举办的自学考试或学历文凭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

41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要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试点。基础教育阶段要与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高等教育阶段主要以地方高校和成人高校为对象,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在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学校产权必须明晰,国有教育设施不得挪作他用,国有和公有资产不得流失。

十一、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

42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转变把教育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的观念,要切实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投资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投资,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各级财政要认真落实已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特别是要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按照《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

逐步提高中央本级和省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自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按同口径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00年,将此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除按原有政策保留目前每年由中央安排的教育专项外,上述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振兴行动计划中中央财政支持和资助的项目。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也应根据各地实际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通知的通知》(国办发[1998]23号)的精神,从1998年起,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财政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

加强对城、乡教育费附加的征管工作,以确保足额征收并由教育行政部门商财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积极支持勤工俭学、校办产业的发展,并对其继续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在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的基础上,建立中华教育发展基金会,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43加快高校筒子楼建设和危房的改造,争取到2000年基本解决高校青年教师住房困难。中央部委所属高校此项工程所需资金,中央财政予以专项支持,其余部分由学校及其主管部门分担,改造后的筒子楼作为高校的公寓和周转用房。

44利用银行贷款,进一步加快中央部委高校的教职工住房建设。为解决高校教师住房困难、稳定高校教师队伍,在2000年前建设银行基础设施贷款中,安排一部分用于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住房建设,以支持利用学校自用土地,加快新建“经济适用型”住房,资金不足部分,应多渠道筹措解决。同时,要继续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安居工程”的建设。

45各级教育部门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拨款制度,精简机构和冗员,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同时,加强对教育经费的审计与监督。

十二、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等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46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泽民同志对全国青年和大学生提出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树立远大理想,投身社会实践,自觉艰苦奋斗,立志振兴中华,把培养“四有”新人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47认真组织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加快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的步伐,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要加强“两课”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的研究,把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好。加强“两课”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

48加强高等学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人文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通过增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和各种知识性、文艺性业余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49加强高等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研究,发挥高等学校“思想库”、“人才库”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设立理论研究和教学优秀成果奖,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上一篇:捉迷藏教案设计下一篇:《血肉筑长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