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青玉案尹志平,青玉案的意思,青玉案赏析(共4篇)(共4篇)
1.青玉案,青玉案尹志平,青玉案的意思,青玉案赏析 篇一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鉴赏空间
元宵节放灯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东汉明帝刘庄因提倡佛法,曾敕令正月十五“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南北朝时,元宵张灯已蔚然成风。到了唐代,元宵放灯活动盛况空前,大街小巷灯光通宵达旦,人们熙来攘往,车不能掉头,人难得转身。除了民间放灯的风俗活动之外,历代文人也创作了大量生动的诗词传唱吟咏。
本词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读有所思
1.词人苦苦追寻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性格?简要分析词中词人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她的形象。
2.贺铸《青玉案》赏析 篇二
这首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上片写相恋和怀念,下片开头两句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黄昏,仍不见踪影,或“闲愁”太多。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下片的“碧云”句喻指时光流逝之迅速,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黄庭坚更是极口称赞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
=======================
断肠一曲贺梅子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龚明之《中吴纪闻》说,贺铸有一座小屋,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一个叫横塘的地方。他经常在这一带盘桓,后来写下了这首词。
从词的开头两句“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看,大概是偶然的一次机遇,使作者结识了词中所写的这位女子。但她未能到横塘来,便只好看她姗姗而去了。
“凌波”不见,“芳尘”已渺,此刻的画面上只有一个伫立“目送”的人。开头三句,破空而来,一下子把事情揭示出来,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从平淡的叙述中,暗示出情在其中,因此有下面的遥想: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锦瑟华年”,直用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全句说你青春的美好年华将怎样度过呢?“谁与度”本意是和哪个在一起度过。但联系下两句,这个女子似是孤独寂寞的,所以这句猜想、不肯定的口气更重一些。想象着的情景是:大概你是在桥上踏月,院落赏花,或者生活在有着雕花窗子的朱阁里面吧。“月桥花院”写室外环境幽美,“琐窗朱户”写居室富丽清雅。虽然只八个字,但璀璨绚烂,给人以恬适惬意的感觉。但接以“只有春知处”,就象从高山一下跌入深谷,方才的良辰美景更反衬出人的凄凉寂寞。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乐景写哀,十分明显,一眼可以看出。《牡丹亭》里杜丽娘唱:“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春光如海,明媚鲜艳。可是在杜丽娘看来,却是“奈何天”,有不知此身何寄之感。直抒胸臆,一点都不隐藏。贺铸的写法与此两例相似,他是用院之幽,室之丽的“实”来反衬“春知”的“虚”,从而更深一层表现出人的寂寞情怀。
贺铸是一个“喜谈当世事”,“人以为近侠”,想一显身手,建立“奇功”的人,但他一生沉沦下僚。在他的诗中,常寓有对政治和身世的感慨。此词也可能是另有寄托的吧。
过片。从奇幻的想象再回到“但目送”的眼前现实中来。天空,碧云缓缓流动;地下,临水的岸上香草轻轻地摇曳。伫望既久,望断云天,而“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江淹)。愁情难遣,于是希望象江淹那样能有一枝五色彩笔,写出动人的诗句来--可是即令有,恐怕也只能写出肠断魂销的伤情来,又有什么用?从“目送”到遥想,最后满腔“闲愁”不禁喷涌而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时候,你问我的闲愁到底有多少么?那么请看那“一川烟草”,是多么密密层层,匝地皆是;那“满城风絮”,是多么地漫天飞扬,穿帘入户;那“梅子黄时雨”,又是多么地连绵不断,永远无休无止吧!
词的上阕,似乎不曾有一字言愁,但是仔细看去,第一句便埋下了愁的种子。下阕愁如山风海雨,滚滚而来,一发不可收拾。宋人罗大经曾作过一番比较,他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苟床豢啥蕖,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此三者比愁之多也”(《鹤林玉露》)
同是用比喻来形容愁之多,贺铸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如罗大经讲的“以此三者比愁之多”,用的是博喻手法。这种手法易于加强被喻者的形象性,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与贺铸同时代的诗人苏轼写“百步洪”水波冲泻的神速有“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其次,刘熙载认为:“其末句好处全在‘试问’句呼起,及与上‘一川’二句并用耳。或以方回有‘贺梅子’之称,专赏此句,误矣”(《艺概》)。刘熙载的话或许有感而发,因为黄庭坚很欣赏这首词说:“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寄方回》)。王直方说:“贺方回初作《青玉案》词,遂知名”(《直方诗话》)。实际任何佳句都不能脱离全文孤立地来看,特别应和上下前后的环境气氛密切相联。所以,刘熙载的“专赏此句,误矣”之说,很有道理。我们应该看到:在这里作者用“试问”句呼起后,引起人们的遐想,但接着又用舒徐而低沉的口气,满怀幽怨地答出“一川”三句。前句张,后三句弛;前句急,后三句缓;张弛急缓之间,而人的感情也倾吐无余,最后戛然而止,韵味更长。
还有,贺铸是“以此三者比愁之多”,然而这三者的内涵并不尽同。“烟草”连天,是表示“闲愁”的辽漠无边;“风絮”满城飞舞,是表示“闲愁”的纷烦杂乱;“梅雨”连绵,是表示愁之长,永无尽期。在如此辽阔的空间,如此长远的`时间,把本不可捉摸的东西,写得形象、真切、丰实而不觉其抽象了。同时这三句既是比喻,又是写景,更是抒情,表里如一,不见痕迹。
张炎称贺铸的词“善于炼字面”(《词源》)。从这首词也可以看出,他遣词用字恰到好处,很注意锤炼字句,并长于抒情。他自己不无夸张地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温、李的写诗技巧,确实被他运用到写词上来了。
==============================
【赏析三】
横塘路 即《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虽是宋代帝王的后裔,又曾娶宗室女为妻,但由于他秉性耿直,“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文苑传》),因此政治上长期悒悒不得志,最后愤而退隐苏州,寄情山水。他的咏史怀古之作如《凌R台》(“控沧江”)、《台城游》(“南国本萧洒”)、《将进酒》(“城下路”),言志抒愤之作如《行路难》(“缚虎手”)、《六州歌头》(“少年侠气”),都写得沉郁顿挫.雄豪杰出,表明他不屑于剪红刻翠,眼光自远,落笔自高。他把唐诗中的边塞题材写到词里来,他的《喜雨》诗曾有“少缓麦租期,庶将秋稼补;输入太仓中,蕃肥任黄鼠”的句子,又表明他有政治抱负,关心国计民生,“尚气使酒”是他不满现实、愤世嫉俗的感情的发泄。他是宋代词坛上从苏轼到辛弃疾之间的过渡作家。他与苏轼似无直接关系,但与“苏门四学士”中一些人的交往却颇为密切。黄庭坚写诗给他,特别赞赏他的《横塘路》(即《青玉案》)一词,把他与秦观并列;张耒为他的词集作序,给他的词很高的评价,既称道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袂”,又颂扬其“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
3.抒情诗《青玉案吊古》原文及赏析 篇三
青玉案·吊古
清代:徐灿
伤心误到芜城路,携血泪,无挥处。半月模糊霜几树。紫箫低远,翠翘明灭,隐隐羊车度。
鲸波碧浸横江锁,故垒萧萧芦荻浦。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
鉴赏
“吊古”是古典文学中的常见题材,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几乎又没有纯粹的“吊古”。绝大多数吊古的文字都是“借力打力”,真实目的在于“伤今”。徐灿身际乱世,这首《青玉案》中“伤今”之意尤其明显,其中的`“芜城”、“伤心”、“血泪”、“人事错”等字样饱蕴沧桑。这首词应注意两点:第一,词中的“芜城”指扬州,有鲍照传世名篇《芜城赋》可以为证。从“羊车”典故(《晋书·后妃上》:“(晋武帝)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横江锁”典故(晋武帝时,王濬水军东下平吴,吴人在西塞山横江装设铁锁阻挡船舰)及化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意来看,主要又凭吊金陵。扬州为长江天堑之门户,史可法守城失败后,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屠城事件,而南京又为明初都城和为南明弘光政权首都,在明清之际是牵动人心的两处“要穴”。所以,徐灿的“吊古”就格外具有着“当下性”,从而引起知识群体血泪交迸的同感,自然也就“为世传诵”(张德瀛《词徵》)。
4.青玉案 元夕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引导学生鉴赏辛词的意境;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引导学生鉴赏辛词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的不同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2、引导学生鉴赏三首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引导学生鉴赏辛词的豪放、婉约兼具的风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中学过的《西江月》入手,导入新课。
二、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北宋已沦亡十多年,出生地早已被金兵占领。他21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次年率领队伍参加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任掌书记。之后,他建议耿京投归南宋,耿京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与南宋联系。当他南下时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他在归途中得知此事,率50多人闯入金营,生擒叛徒,解至建康献给宋高宗。从此,在南方任事,将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南宋统治者身上。到南方后,先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湖北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后被免职,闲居江西上饶。1187年,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安抚使。后又被谏官弹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一住八年,1203年,起用为绍兴知州,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1207年,回到铅山,9月病卒。
他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一直存在对金妥协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和战之争。辛弃疾是主战派,有出将入相之才,智勇兼备,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力主恢复,矢志不渝。但南宋小朝廷长期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不敢放手使用,使一生不得重用,最终抱憾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他的词作长于用典。
三、第二教学板块――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
3、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4、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提示: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
“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
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花千树(花灯之多)星如雨(烟花之盛)
香满路(贵族之众)动转舞(舞灯之欢)
5、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提示:下片从“我”“寻他”的目光出发,具体描写观赏元宵的女性人群。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写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运用了借代的手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的神态表现她们兴高采烈的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暗写抒情主人公寻找的急切。
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6、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正如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所写:“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面对这样的现实,词人怎能与之同流合污?这就是此词的主题所在。
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四、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最后是个名句,如果作为爱情词来解读,那么“那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把整个作为政治词了解读,那么“那人”又应该是怎样一个人?王国维先生却将其视为哲理词,在他的解读中,这个“那人”又是指什么?
提示:如果用爱情词来解读,“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心仪已久苦苦追寻的爱人,之所以如此,也许正是她这种不同流俗志怀高远的个性; 如果作政治词来解读,“那人”就是与词人有着同样思想性格的人,他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王国维先生将其视为哲理词,那这个“那人”指就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
2、梁启超认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
“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
“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地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五、第四教学板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地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东风夜放花千树”化用了谁的什么名句?表面的美景暗示着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心境? 提示:化用了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然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词句表面绚丽多彩的美景其实暗示着抒情主人公迷惘伤感的心境。
3、“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4、“玉壶光转”中的“玉壶”有人认为可以代指月亮,这也有一定的道理;那么道理究竟在哪里? 提示:第一,用圆月可以反衬情人间离散的悲情;第二,通过月亮的“光转”一方面暗示“我”寻觅的时间很久,与后面的“一夜”呼应。另一方面一个“转”字又暗示了“我”寻觅路径的繁密,与后面的“千百度”呼应。
5、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风格?
提示:①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②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③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④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
六、比较鉴赏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示:
相同之处:从立意上看,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都是为了抒发自己难以遣发的忧国忧民之情。
从艺术手法上看,第一,都运用了比兴,通过生动比喻来引发读者的联想;第二,都运用了烘托对比;第三,都有用典,李词中的“风鬟霜鬓”是移用了历朝威的《柳毅传》对龙女描写的词语,而辛词的“东风夜吹千树花”,是对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点化创新。
不同之处:从立意上看,李词幽情中还有个人身世苦楚,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辛词则饱含报国无门的愤懑,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
从艺术手法上看,第一,李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明写,而辛词主要采用暗写的方式;第二,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第三,对比手法运用有简繁之别,李词的对比是比较繁复的,既有现实他乡与回忆里故乡元宵情景的对比,又有自己与他人不同心境的对比。辛词的对比,严格说是一种渲染对比,前面极写元宵夜的热闹非凡,最后笔锋一转再写那人的冷落之处,重点突出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七、拓展——散文式改写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译写:元宵之夜,那树枝上张灯结彩,仿佛是被春风吹开了的无数花朵,那纷纷从空而降的火焰,又像是春风吹落的无数星星。
2、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译写:装金饰银的骏马,雕龙画凤的车轿,上面全是俊男美女,一路走来,就把香气弥散了一路。箫鼓声声,动人心弦,彩灯飞转,令人眼花缭乱,整个夜晚都是鱼龙竟舞,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3、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译写:(我眼前闪现的是)女人娥儿雪柳一类的首饰和金黄灿灿的服饰,(耳里充盈了)她们欢声笑语,浓烈的香气随着她们的离去(而留在我的嗅觉里)。
4、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写:(我)在众人中寻找了一遍又一遍(却总没看见她的身影),猛然间一回头,却发现那个(我苦苦寻觅的)人,却独自一人站在灯盏稀疏火光零落的地方。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青玉案?元夕》。
2、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