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报告(15篇)
1.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报告 篇一
关于中学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调查报告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影响。本文作者最近对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以中学体育教学实施新课改为视觉,寻求学校体育教学新课改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结合点的客观分析,将在校的中学生都
培养成为具有终身体育意识的未来高科技人才,为全民健身计划二期工程和学校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现在将调查情况综合归纳如下。
1.中学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的基本情况:
1.1 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的具体目标:
有以下5个方面:⑴.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能技能;⑵.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⑶.具有良好的效率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⑷.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⑸.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国家、学校与个体的统一。教师可以在新的教学空间里,结合新课程,制定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动态和发展变化,合理、灵活、科学的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吸引力,达到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同,从而进一步的实施体育教学。
在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和2002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出台以后,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迈向了一个新阶段,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同时,对学校体育原来的课程管理方式、运行机制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新的形势为改革的契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以及素质结构内容的多面化和多层次。利用学校体育的健身、健智、健心、娱乐性、教育性等多功能和多形式,不仅可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而且可以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达到教育的目的。学校体育教学新课改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和新环境下,如何发挥更显著的作用,则是摆在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1.2 学校体育教学新课改应走出“困扰”:
当前,由于理论上对体育的人文性隐性课程的重视、建设、开发远远不足,没有正确理解学校体育发展的真正内涵和人文需求,对显性课程的重视和对隐性课程的忽视,(这里指的是体育教学中教师的心态、热情,教师与学生的融洽和配合的积极性,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师对教学投入,也包括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管理等内容)。通过对各方面的资料分析,有65.87%的管理者,63.94%的教师,51.61%的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认同率不高,各个方面对教学的投入也感到有些不足,校园体育文化精神不好;由此可见,体育人文科学对社会人文学科是“困扰”的,同时社会人文学对此也形成困惑。体育工作者应系统地掌握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技术和方法,从传统的“灌输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向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在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这一工作领域发挥自身优势。
2.中学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存在的问题:
2.1 专家对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的看法:
通过对12位专家的调查与访谈,76%的人认为体育教学新课改内容可以相互渗透。体育与健康的新标准给体育教学及其改革带来新的刺激和动力,给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带来更大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劳和厌倦情绪,教师可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下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2.2 学生对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的看法:
通过对学生问卷的统计与分析,97.5%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很有必要并具有可行性。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最直接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教师不单单是带学生打打球、跑跑步的简单技能,还应该是现代文明的载体或传播者,就要求教师必须端正学风,不做损害体育教师自身形象的事,更不应该挖苦、讽刺、谩骂学生,而应该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学教人,以严慎的态度、广博的知识、高雅的气质、文明的语言、坚强的品质、整洁的仪表、健康富有活力的精神状态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但是现在我国的体育教师流失率、改行的比例在60%以上。只有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会努力钻研业务,深入研究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才会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自己的教
学手段和方法,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体育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都存在授课班级多,还要组织全校性的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竞赛,以及全校性的集会活动等,接触的面多而广,影响广泛、深刻。
2.3 终身体育指导思想:
体育教育应以实施素质教育和终身 体育为指导思想,注重学
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充分利用体育技能的特点,通过动作技能的教学训练、体育游戏活动的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朋友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比如通过运动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通过体育欣赏课,组织观看体育赛事及组织学生对体育赛事进行点评,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利用一些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由(来源:好范文 http:///)此可以看到,21世纪体育教学趋向是使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得到全面的发展锻炼,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中学体育教学新课改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这次体育教学实习本人的实习感想和总结如下:
3.1 学校体育教学的评价问题应当规范科学:
评价应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向学校管理部门及授课教师反馈评价结论,学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评价人员要求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正直的人格,以实现评价的公平、准确,并掌握一定的评价知识测量分析技巧。评价人员之间还要相互协调;评价应重视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3.2 学校体育新课程人文科学品质观念:
通过对从事体育教育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与咨询,探讨体育教学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内容相互渗透,并纳入体育教学计划之中,确定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应当重视,学校及上级体育主管部门应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和条件,让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在新的教育形势环境下,体育教育不能脱离学校教育而存在,当然也不能脱离科学。体育科学学科是“站在其他学科的肩膀上”而存在的,也是大量运用其他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借鉴其他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有他的严密的逻辑性,也应该是体系化了的理论,同样能给人文科学品质的启迪。有专家、学者认为,除了必备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学习体育管理学、涉猎教育学、社会心理学、人文科学等跨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体育教育发展的需要。
3.3 加强和树立正确的体育素质教育观念:
体育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非智力因素等有着独特的优势,体育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尤为重要,体育教育教学应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素质教育的实质是破除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培养或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造精神。加强和树立正确的体育素质教育观念和.终身体育指导思想。体育课程和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始终将学生的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等资源,如投影仪、课件、录象片。
3.4 学校体育的组织与管理问题:
体育管理各个部门,应该制定教师的培训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进行轮训、培训,支持、鼓励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技能的学习,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帮、代作用。要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在本部门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发展的环境,在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平等、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观念。
3.5 体育教学新课改评价目标:
体育教学的评价,是指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进步情况、思想品德、组织能力、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也是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评价,一般通过信息反馈调控教学,保证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预定目标的衡量。通过学习评价这一教学环节激励学生,教育学生,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里,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不同、学习情况不同,评价要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发展学生个性。同时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教育性和综合性。
3.6 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应当重视:
新的形势下,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的不单单是专业知识丰富,还应该有边缘学科的必备知识。坚持在职,脱岗培训制度,重视现有人员的继续教育,用现代化原科学模式培养适合现代体育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国中小学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的理论讲座带动教师对教育思想和理论的研究,对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的探讨和交流,使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领域内形成参与、发展和自觉研究的意识,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从而使体育教师的知识能跟上时代的要求。现有体育教师能参加县级和州级以上体育运动会及服务以及教研活动比较少,实验中学有的教师几乎没有条件不能够参加。应通过改革来挖掘和盘活资源存量,并消除现有人才流失、浪费现象;人才是关键、是核心,是体育的基石。应彻底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的旧观念、旧意识;树立新观念、新意识。学校体育工作应根据人、财、物的配置和自身的工作侧重点,挖掘教材潜力,形成新的,各具特色的,能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的新型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结构体系。体育与健康的新标准给体育教学及其改革带来新的刺激和动力,给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带来更大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劳和厌倦情绪,教师可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下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3.7 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最直接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体育教师不单单是带学生打打球、跑跑步的简单技能,还应该是现代文明的载体或传播者,就要求教师必须端正学风,不做损害体育教师自身形象的事,更不应该挖苦、讽刺、谩骂学生,而应该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学教人,以严慎的态度、广博的知识、高雅的气质、文明的语言、坚强的品质、整洁的仪表、健康富有活力的精神状态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但是现在我国的体育教师流失率、改行的比例在60%以上。只有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才会努力钻研业务,深入研究教学理论和教育思想,才会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和问题,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才能更上一层楼。体育教师是整个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都存在授课班级多,还要组织全校性的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锻炼和课余运动训练竞赛,以及全校性的集会活动等,接触的面多而广,影响广泛、深刻。
【主要参考文献】
⑴.辛振海·《素质教育中推进学校体育的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3.9第50页。
⑵.王爱华·《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3.9第60页。
⑶.梁金生·山东.《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中国学校体育杂志94.2.第63页。
⑷.孙全洪.北京.《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体育文化导刊2003.6第50页。
⑸赵军飞.北京.《体育教学改革应防止极端化》.中国学校体育.2004.3第14页。
⑹.朱万良.湖北.《教研员任何评课的若干问题分析》.中国学校体育.2004.3第70页。
⑺.陶建盅.《目标体育新课改、选择开发新内容》.教育管理与科研2004.6第97页。
⑻.宣笑龙.上海《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认识理沦思考》.教育管理与科研2004.6第57页。
⑼.陈建军.江苏《快乐体育浅谈》.教育管理与科研2004.11第144页。
⑽.严志锋.江苏《新课标下体育教学心理环境之研究》教育管理与科研2004.11第76页。
2.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报告 篇二
说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是就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言的。如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 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劳等, 就是对综合素质的概括。在综合素质教育中, 历史学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教学任务, 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在此谈一下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实施上述三种素质的尝试, 以求教于同行。
一、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首先表现在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上, 所以要加强素质教育, 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窗口, 是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笔者在历史教学中是通过以下方式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
1. 让学生科学地、有结构地、分层次地掌握历史概念。
例如, 在讲“士族制度”的兴衰这一概念时, 要求学生抓住四点: (1) 魏晋时期, 在地主阶级中形成“士族制度”; (2) 东晋南朝时期, 士族势力发展; (3) 南朝末年, 士族势力衰落; (4) 唐朝末年, 在农民起义打击下, 士族被进一步摧垮。这样, 学生对“士族制度”的兴衰有了完整明确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意即掌握方法和技能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 怎样学比学什么更重要。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在历史教学大纲中统称为“能力”。如果不掌握方法和技能, 只记一些七零八碎的一大堆历史知识, 不能算是有丰富历史文化素养, 把历史知识割裂成碎片的题海战术, 用短期突击去死记硬背成堆历史知识的方法不能称为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它与新课改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呢?在高三历史教学中, 笔者常用“联想教学法”, 使学生掌握方法、技能。具体地说有:整体联想、纵横联想、中外联想、古今联想等。比如“中外联想”, 即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的屏幕上, 通过对比分析, 求同找异, 强化记忆, 加深认识。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 指导学生联想同一时期的中国史。如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 当时中国处在明朝统治后期, 李自成起义进入河南, 提出“均田免粮”口号;1644年英国克伦威尔指挥骑兵取得马斯顿荒原大捷, 开始扭转战局, 中国李自成起义攻占北京, 推翻明王朝;1645年英国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一役, 击溃王军主力, 内战取得决定性胜利, 中国李自成起义军却在湖北遭地主武装袭击而失败。这样联想类比, 加强了对这段中外历史的识记。以上是对“中外联想”的简单论述。历史教学中的“纵横联想”、“古今联想”等在此不一一赘述。总之, 历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3. 让学生掌握运用已有知识认识社会和考察社会现象的能力。
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历史中获得的历史意识来考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而培养正确的社会认识, 培养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即所谓“鉴往知来”、“以史为鉴”。这一点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更是新课改的要求。例如, 通过对清初人口增加, 人均粮食产量少, 大量垦荒向河湖要田, 造成河湖泛滥, 生态环境破坏这一现象的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要妥善处理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要坚持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 历史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
1. 政治思想素质。
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振兴中华的教育等。历史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例如, 在讲“东北易帜”时, 使学生理解张学良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之心, 从而强化学生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认识。再如, 通过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内容, 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再如, 我国蜚声中外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兵马俑等遗产至今还被世界各国人民交口称赞。通过对这些方面材料的教学,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使其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
2. 道德品质方面。
教学大纲要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历史教材中有这方面的大量材料, 既有仁人志士的嘉言懿行, 也有奸佞之徒的丑行劣迹。前者如司马迁敢于坚持真理, 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戚继光忠心报国等, 这些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 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 因材施教, 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 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包括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趣、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原动力。有无好奇的兴趣、充沛的情感、乐观的心态, 对人一生的成长和事业的成败, 关系十分密切。那么, 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在教学中, 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的:
1. 注重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接触学生的时候, 可给他们讲赤壁大战、诺曼底登陆的惊险壮观;秦皇汉武、华盛顿、拿破仑的故事;古长城、唐三彩、金字塔、空中花园的惊世之处。这种妙不可言的历史魅力, 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学生广泛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只限于好奇的层面, 缺乏持久力。接着给他们讲历史智慧的博大精深, 分析“历史现象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例如, 给他们讲: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别的国家?“二战”后美国为什么会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 而别的国家却没有美国强大?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述使他们产生稳定持久的、不断强化的兴趣, 迫切地想要了解历史。
2. 培养学生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心理。
素质教育要重视一般, 也要重视个别, 要重视每个人的个性。素质教育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学习主体的不同心态会通过不同的历史见解折射出来。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要尽量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个性, 因材施教, 培养其奋发的进取心和健康的个性心理。例如, 生活坎坷、学习艰苦的学生, 对历史上苦学成名的人物就容易产生“亲近情缘”, 有认同感乃至热爱, 从而对这类历史人物做出较高的评价。女同学对李清照、武则天、秋瑾的事迹比男同学记得牢, 评价也相对高些。还有一些同学受文学作品对历史人物、现象描写的影响, 加入了不少感情色彩。例如, 对曹操的评价, 有些同学因受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把曹操歪曲了的形象影响, 认为曹操是一个阴险毒辣的白脸奸臣, 其实, 曹操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再如, 《三国演义》电视剧中, 有一组镜头是写曹操的军队在一片玉米地里啃玉米棒, 有学生就认为玉米在三国时期在我国就已经种植, 实际上, 玉米的引种是在我国的明朝时期。针对这些情况, 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同学们发挥个人见解, 同时加以正确引导, 逐步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心理和对历史现象客观公正的认识。
3.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报告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 人格教育 新课改
自从高中历史课程新标准正式出台以来,高中历史教育更加突出了人文精神教育。这就要求当代的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全面实施人格教育。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讲解与本学科相关的内容,更要将学科内的知识渗透到学生的人格发展当中。因此,如何科学地进行人格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新颖的教学方法
当代的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摒弃一些效率不高的传统教育手段,在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之下,利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应当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谋求提高教学质量的全新方法。国外的一些学者发现,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发地利用教师提供的信息或者教材内容进行独立思考,进而掌握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学习方法。着眼于新课改形势之下的历史教学,必须摒弃从前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为学生独立思考提供良好的条件,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对思考的问题进行升华,最终强化人格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人教新课标版教学方法举例
人教新课标版教材在在编排上别具一格,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历史学科,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重新整合。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师加大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广度非常有利,有助于学生领悟历史学科的精髓和魅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
针对人教新课标版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师应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譬如:历史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以此作为提出问题的切合点。紧紧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拓展,使拓展资料与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串联,之后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切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此外,教师应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之上,适当地补充课外知识。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注意力也被吸引在课堂教学中,进而形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落实新课标精神的过程中,教学方式是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最先遇到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对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借鉴,利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如:建立合作探究模式,就目前我国的教育形势而言,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是当前最好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仅仅有数量较少的学生进行回答,课后的复习工作也是由学生自行完成。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之后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材料搜集等工作。这些工作不会对学生产生任何的课业负担,进而使学生们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学习、探究,使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一定不能忽视人格发展的影响,给予学生认可和鼓励,是强化教学成果最有效的办法。如此一来,学生在得到老师、同学认可的同时,满足了自身的求知欲望,并以此为动力,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历史教学活动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克服了障碍,切实落实了新课标精神,真正做到了教学知识的内化,引发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重新审视,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才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人格教育的最有效途径。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名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应当熟练掌握本学科的教学技巧,充分理解学科内的教学内容。当前的教育形势要求,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这要求教师必须对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提升,历史教师应当把教学目标渗透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准确的品评,将历史元素与现代思想相融合,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最终让学生的内心当中形成深厚的历史情感,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历史教师应对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重新审视,将自己从知识传授者逐渐向学习促进者的方向转变,从而让教学目标得以升华。教师应当利用历史文献和资料将学生的真实情感开发出来,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真正使历史教学活动与时代潮流相适应,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这也是历史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的核心内容。
总结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人格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作为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更应当与时俱进,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优化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强.人格与社会[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姚尚右.试析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24).
4.课改实施自查报告 篇四
初三(1),(4)班从全年级人数来看,人数相对较少,男女比例较为均衡,但是学生间学习思维,学习习惯差别却较大,这对实行新课改来说,难度就大了些,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较为多些,通常在学习中,我事先会给他们发一些导学案,给他们学习提供些线索,尽量给每一个学生留足思考,交流,展示的机会;争取给学生提供尽可能的时间增加阅读量,并通过读书笔记加强监督;
在这一个月的探索时间里,我收获了不少:课上几个平时调皮捣蛋学生的超乎见解让我窃喜;几个平时较为讨厌学生的热心帮助让我着实感动了几天;学生渴望的眼神,积极的学习态度让我上课信心十足;一篇篇真挚动人的文章让我爱不释手以及通过新课改,我对教材又有了一个新的理解;自己的课堂鲜活了,少了往日的沉闷,多了应有的热闹,笑脸。。。。。但是也有很多困惑,诸如:新课改,导学案花费时间太多,一节平常课必平时多一两节课,费时费力;其二,由于学校的原旧体制还没有彻底改革,所以小组学习给一些贪玩好耍学生提供了抄袭,代做机会,尚且还没有一定的教育体制去督促,约束,激励他们;其三,新课改的落实,耗费了我们大量的工作量,目前还找不到事半功倍的办法。
5.新课改实施心得体会 篇五
现在小学生接触新事物越来越多元化,在这个教育极速变革的时代,知识的吸收,应该有更合理科学的引导,大胆的尝试,而不是固守原有的模式,裹足不前。无论对与错,不尝识永远是错,是对现代教育的一种犯罪。我们肯定一切变革的勇气和胆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改,我的感触颇深,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老师真的轻松了吗?
新课改课上,有时候一节课下来老师说不了几句话,有时候也就是一两句,与以前的课堂相比老师的教学任务轻了,但是老师们真的轻松了吗?不是的。因为“功夫在课外”,老师的任务更重了。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作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习提纲包括:预习目标、预习重点难点、预习过程、预习方法、拓展提升等由于教师备课充分自觉地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想学、能学、抢着学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们不但能积极参与课堂并且能有效地参与课堂。
二、学生们真的是“疯”了吗?
新课改课上的学生们再也不是安分守己、各就各位的小绵羊,他们有的或者站着,或者斜靠在桌子上,有的干脆直接走到黑板前手舞足蹈,滔滔不绝说个不停,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是学生“疯”了?不是的。学生们上课形态各异,干什么的都有,好像很散乱,但他们都围绕着学习目标而动,精力集中,所以神并不散。相信学生,相信我们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让学生去亲自经历知识,获取知识,而不要我们教师再一味的去灌输给孩子们知识。当然这还要先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全员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们先“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参与每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力争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动中学”、“容量大”、“落到实”、“高效率”、“快节奏”、“收获多”。
三、创新离不开双基的落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展示课上不论是语文课堂上学生自创的诗歌,小品的表演,还是数学课上体现出来的积极的思维,敏捷的答辩,都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夯实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任何地方都是学习的天地,我们可以利用黑板、地板、墙壁等等让学生写、算。有布置就一定要有检查,有反馈,可以发动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来帮助老师检查,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教师不要再只靠自己单干,要相信并培养班干部、课代表和小组长,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特别是小组长的带动和管理作用。落实“兵练兵,兵强兵”,使更多学生有提高的机会。
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每个人都动起来
1、每一个小组中,都有好学生也都有许多较差的学生.其中还有这样许多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没问题但是就是不敢或者是不愿意在班内表现自己.针对这种情况可由组长选出最活跃的和最不活跃的学生各一个.几天下来,效果不错.因为他们也都意识到,这样的确能让自己的精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2、善于激励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及时的肯定是让他们动起来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最可怕的是讽刺挖苦。如果一位同学的发言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教师当堂予以明确的否定,并表示出对该生的不满,甚至让他难堪,那么这位同学将永远不会在你的课堂上主动提出或回答问题,也就是说因为你的一句话或一种态度或者是一个表情,都能影响该生的这一节课或者这一门学科.3、要有耐心
没有比学生更坚强的意志,是不能让他们动起来的。关键时刻必须挺得住。当学生不想开口或不习惯开口的时候,当学生停停顿顿、结结巴巴地读句子和课文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之后剩下的就是启发和等待了。只要问题适当、时间充分、善于启发,学生很快就会奋起而参与。这时候教学就开始轻松愉快了。
6.干河小学新课改实施方案 篇六
一、工作目标:
实现在新课改中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及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具体目标: 教师
1、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探索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
2、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发挥创造力,与教师共建生命课堂。
3、从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入手,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共同成长。
三、工作方法:
在需要状态下学习;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创新状态下发展。
四、实施途径:
立足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将建立以“教师课堂”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培训”为切入点,以“强化队伍建设”为保障的整体改革方案,实现学生主动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人才。
㈠创新育人方式
新课改最倡导的两大转变为——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课堂动起来”正是构筑课堂互动式转变的着眼点,也是学校实施新课改的“令旗”。
学校将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探索实施:
1、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机制
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构建评价指标,并在不断的学习、讨论中弄清每个指标的理论内涵和操作要领。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不断促进新课堂理念能在各学科课堂实践中的渗透和落实。围绕新课标要求,强化备课立足于“两个要点”: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克服“以教代学,依教材表演”的倾向。力求上课实现“三个沟通”:即全员活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课后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做好“三个反思”:学生的核心地位是否得到凸显,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得到激发,思维是否得到激活。
2、为学生而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学校不断构建新的课堂运行机制“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我校落实新课改提出的口号,我们认为“课堂世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促进,共同成长发展的场所。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感到工作是快乐的,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节课的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努力实践以达到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学习,不断追求进步与成长,相融共济的境界。拟从以下六个机制的构建上体现“新课堂的新面貌”:
⑴、建立“营造情景,利用情景、促进情景”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机制。
⑵、建立着眼于“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的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⑶、建立“收集典型课案、观摩课堂实录、名师现身说教、设计课堂说评”的随机而变的课堂“应变”机制。
⑷、建立课后反思机制,具体要通过教学小结,反思日记,教学经验文章,座谈会,建立评课卡等信息,利用它们的整理和推广完善课改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
⑸、建立以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为一体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体验”机制。
⑹、不断尝试搭建师生沟通的平台,畅通师生交流的渠道,通过书面传递,日记对话,聊天谈心和共同活动等多种形式增进师生的积极互动,融洽师生关系,建立起课堂拓展的“场外交流”机制。
3、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倡导和推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校要以各学科为主体,立足教材的作用在于用的观点,积极组织学生以主题调查报告、小论文、小提案、小交流、小介绍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图书室、阅览室、小书架等具有个性化、创新性学习的平台的作用,借助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尝试运用分组学习法、讨论法、辩论法等来推动互助性学习。此外,学校还要将利用读书活动、课外活动、班会活动、社区活动、慰问演出活动为突破口,让学生接触生活,从而能够学会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处。
㈡坚持“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直面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如何激发全体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得到
真正全面的发展?我们认为教师的成长必须立足于教学实践,我们积极以 “校本研究”为突破口,着眼于“以校本为本”的教研活动三大要素:①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②倡导同伴间的交流与互动,使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够得到客观的反馈;③专业支持。立足学校本岗,融学、研究、实践为一炉。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施。
1、营造学习氛围,建全学习化组织围绕新课程改革,在推行校本研究的工作中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
⑴培养教师养成读书的习惯。具体包括三个层面:学校组织学、年级组互动学,个人研究学。要求教师:每学期要读一部教育专著。做到学中悟、学中做、学中思,要求每周在教研活动时间、课余时间、业务学习时间种采取灵活多样的读书形式。
⑵为教师开拓学习资源,学校将会不断搭建专家与名师的舞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教师带着困惑去学,带着启迪和反思开展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每个人要向学校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心得体会与课堂展示)
⑶开展“教师论坛”活动。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学校每月组织一次,将教师集中的问题以互动参与的方式进行交流。让教师能在交流中发现更深刻、更精彩的见解,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认识。
⑷强化教师自我反思的渠道。我们将引导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践行中坚持多方面的反思,不仅是行为后的反思,更注重行动中的反思。如“校本研究活动中的反思、教师论坛中的反思、读书活动中的反思、观摩名师课堂后的反思、与学生谈话中的反思、与专家对话中的反思、与新课改中点点滴滴的反思,学校将从教师反思日记中 对每一位教师给予客观的评价。
2、加强校本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校长在校本教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优化的管理将对教师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校长要以身示范,制定校本研究管理制度。学校将明确建立领导干部兼课、听课、评课制度,倡导校长和老师在课程改革中同成长,学校将以保证校本研究顺利进行的角度建立五个校本研究制度。①校本研究制度;②校本科研制度;③理论学习制度;④管理制度;⑤激励制度。
让教师展示自己,不断搭建教师成长舞台。实施中我们将注意三个方面的创设。①每位教师均等机会展示自己;②创设必要的基础条件和物质条件激发教师内驱力。③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展示和提高。
建立制度激发教师自我发展,具体将以考评制度和激励制度为着眼点,考评关注教师工作与月工作的结合,注重过程考核。激励制度力求做到多能多酬,技能享酬,真正实现教师的“要我做”为“我要做”。
3、创设课题研究的平台,让教师在科研中成长
问题课题化管理。我们提出“人人有课题”的口号,让课题研究源于校情。从计划、管理、实施反馈,总结一体化。倡导人人立项—
—人人学习——人人岗练——专业考评——专业研训、引导——形成成果的运行模式,由校教科室具体管理。
鼓励教师在活动中展示独特教学风格,学校将开展不同形式的以授课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激发教师研究热情和实践活动。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学习中进步,在研究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挑战。素质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需要雷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为此,在新的阶段下,我校将立足于新课改的实施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力度,从以下几个途径提出相应要求。
1、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坚持师徳师风建设的长期性,我校要以“八不一树”为切入点,不断强化师德建设,并赋予时代的气息。要求全体教师要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以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在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中,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营造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
2、突出继续教育的时代性
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构筑信息平台,改造和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让不断更新的新知识丰富教师的头脑,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常规手。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
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达到培训人员逐年递增,两年内实现100%的中青年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3、培养青年教师
为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学校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有目的、有序列地进行培训,青年教师经过三年的锻炼,成为学校的合格教师;经过六年的培养,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经过九年的实践,成为省、市认可的学科带头人;
在教师中开展“传、帮、带”活动;示范课、研讨课、评优课、优质课展示等活动;开展“课堂教学展示”“评选优秀青年教师”等一系列评比活动等,通过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教师早日成长。此外,学校要通过在职培训,离职培训,校本培训等,采取多种形式提升教师学历水平,提高教师素质。在培养的基础上,我们将对评出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表彰,同时在校内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展示他们的风采,为青年教师树碑立传,以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
4、建立新课改中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队伍”
只有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师德优秀、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学校的高质量,才会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为建设一支中青年教师队伍,要在全校形成一种“学校推名师、名师带高徒、敢于想名师、努力成名师”的成长氛围,制定对骨干教师培养的要求:
⑴每学期必须学习一本教育科学理论书籍,做好反思笔记。⑵每学年必须有一篇论文发表或被评奖。
⑶每学期必须有一节成功的公开课。⑷必须能较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5、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导向作用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大力倡导“学习——实践——科研之路,让每位教师承担教育科研课题,迫使教师向理论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学校的教科研室要专门指导教科研工作,建立“市、区、校”三级教科研课题网,并制定相应措施:
⑴每个教师每学期要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⑵每个教师每学期要研究一项科研课题。⑶每个教师尽量每学期要参加一次教研活动。⑷每个教师每学期上一堂教学研究课。⑸每个教师每学期写一篇教育科研课文。
7.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报告 篇七
一、鼓励探讨、操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阶段,更是学习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的最佳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化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在这个时期,学生对数学还没有很好的认识,更意识不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那么,教师的引导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数学,不同于其他文科性较强的学科,能够独立思考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同学间互相探讨的必不可少的学习路径之一。此外,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自主人在不受心理束缚的情况下,创造力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小学生的心理也符合这一常规。主动地吸取,永远比被动地接受要效果好。
二、培养学习意识,强调学习精神
学习意识的有无是学生能否有效学习的关键。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意识的指引下,自然而然地,课堂的参与度随之提高。这一过程,不仅能保证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享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这对学生个人今后的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意识的推动作用下,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有了汲取知识的渴望,改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是教学水平的最高标准。此外,学习意识和学习精神在今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传统教学为主,游戏教学为辅,二者相结合培养思维能力
游戏教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非常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天性。把游戏教学带进课堂,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更容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然而就中国目前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水平来讲,游戏教学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在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我们采取游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会达到意料不到的效果。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了上千年,之所以未被淹没在时间的浪潮下,自然有它难以取代的优越性。实践也不断地证明,中国传统教学模式是最适合中国思维的。而适当地加入游戏教学模式,也会为课堂增添生气,为孩子们打好数学基础提供了更好的帮助。游戏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创新,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四、鼓励开放性思维,激励学生大胆创新思维
死搬教材,没有自己的见解,是中国学生的通病。在数学教学上更是如此。我们来举个例子,教师告诉学生乘法具有分配律、结合律,学生在课堂上也学会了解决这一类题目的方法,而在生活中遇到需要使用分配律和结合律这两大定律的时候还是不能搬出来灵活运用。这就导致了,“读死书”的现象出现,更谈不上开放思维、大胆创新了。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只是拘于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甚至连灵活的能力都不具备,更何谈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进步,所以创新在数学学习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五、引入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现代化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计算机在我国崭露头角,这个初期并不被人们看好的新事物,在21 世纪初得到广泛使用,并深受人们喜爱,甚至很多人对计算机形成了依赖。计算机对于今天的我们,就像鱼与水的关系,把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减少很多课堂上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事例来说明一下,在课堂上,教师讲解完一个知识点,想要随机测试一下学生的掌握情况,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随堂出一道相关的题目,而不是利用学生手头上现有的资料。在多媒体教学引入之前,教师大多采用在黑板上手抄的办法,而多媒体的应用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就要学校、教师、家长最主要的还是学生各方面共同努力,为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列芳.数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19).
8.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报告 篇八
一、建立健全德育监管机制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确保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序推进,必须建立健全德育的监管机制,切实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避免一切形式主义。学校要将德育课程纳入教学考核体系中,包括德育课程成绩、一切形式的校内活动参与与表现、有组织的社会实践融合及一些自发性的校内外义务活动等。学校要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监管体系,教师、家长及社会合力促进小学生德育水平提升,积极配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广泛宣传德育。
二、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德育教育平台
德育教育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学校要充分合理利用不同平台进行德育教育,如学校开辟网页德育教育专栏、校内公告栏,德育教育、教育文化布置要求体现德育好的做法、利用QQ及微信社交软件推送优秀德育实践等。学校要时常搜集平台上值得推广的案例,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德育践行模范,使小学生从内心认识好的德育践行做法,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及生活过程中,不断创新德育实践。
三、科学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开设德育课程,但毕竟课时有限,在课堂上所获得的有益的德育知识太少,因此,学校及教育要科学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德育知识。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教授一些常见的体育活动的基本要领,但也要培养他们坚韧及坚持的优秀品格;在自然课堂上,教师主要培训他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自然之美,主动利用网络平台及一些优秀的电视栏目收获更多的科学知识;在社会品德课堂上,教师要循循善诱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培养爱国情怀及遵守社会美德的情操。总之,在学校里,教师给学生更多的是学习的方法,所学的德育知识过于局限,一定要引导学生不断丰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9.当前实施新课改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九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界,课程变革不但成为中国课程学着难以割舍的话题,也是教育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其中的问题也显露出来,仍然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根本,本文就实施新课改的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课程改革;现状;对策;
1实施新课改的现状
1.1思想意识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
当前,课改中教师的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安于现状,各项工作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第二,观念落后,不接受或者难以接受新课改的思想和理念,第三,改革依赖别人,缺乏创新精神,照旧硬搬理论。新课改要求教学由原来的单一知识传授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和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求知者①。教师的思想观念在课改中还是带有传统填鸭子式的教学,再者,在现行的教师队伍管理上和科研文化上还存在问题,教师的思想意识比较安于现状,不从自身开始改变,就难以成为新课改的先驱力量,1.2教师师资不足、素质不高经费不足
教师在新课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教师在如今的社会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缺乏一定的政策支持培养教师,激发人民对教师的热爱;现在教师缺编,队伍不稳定,导致了新课改的实施落实不到实处;教师任务重,压力大,还有的教师所教科目与自己所学专业有不对口,并且对课程内容和知识不熟悉,特别是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仍然在老师的身上。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是需要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对教师要求更高,备课更难,教师备课量大,不宜带多头、周课时不能多;要求小班化,这些都要求学校增加老师,另一方面,现在学校编制是以前在规模较小,教师带多头,周课时较多的背景下核定的。在经费方面,教师培训和教师备课要调研。要资料。要上网。教学活动要器材和材料、带学生参观、现场教学要外出,这些都将增加学校的开支,信息化设备也要大量投入,行政部门安排的推广新课程的专项经费相对太少,对众多学校是杯水车薪②。
1.3教师的传统理念和新课改的理念不同
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也是课改的中的现实困难,新课程要求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对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的教师们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万万不自觉滴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而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在现实中,教师要达到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还需要做出很大的改变,这需要教师在认知教育理念下去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
1.4新教材和老师的知识体系矛盾
教师面对洗难道教材,总是觉得新教材的体系不完整,只是量不够大,新课
程很强调学科间的融合,这对所有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有些教师的旧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教师在备课、讲课、说课中往往又回到熟悉的旧的知识体系上
1.5学生转换角色慢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已经习惯“唯书、唯师”,接受和听从。过去课堂上教室不让学生乱想乱说,如今,提倡学生放飞思想,畅所欲言,学生却难做到,填鸭式的教学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和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上课就像嗷嗷待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教师长期的细嚼后的喂养,使得学生的消化功能已经逐渐减退。新的学校方式打破了学生独自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合作精神,小组讨论、小品表演、社会调研参观访问„„每一个活动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由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单门独户居住,又不是不干事的小皇帝,以前学校也很少安排学生合作交流的活动,所以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往往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不能从合作中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更多的知识。
1.6评价交流的缺失
评价交流缺少表现在:一方面,教师将课堂学生的评价的结果信息以分数等内容记录的形式呈现给学校管理层,学校管理者只是负责将信息加以记录归类入档,而不是用来明了学生的实际进步或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校的统一考试也仅仅以分数的形式反馈飞教师、学生家长,而不予以说明分数所包括的内容,这样以来,教师无法通过考试来明确学生状况,改进自己的教学,学校管理者也无法利用学生评价调整学校的评价计划与方案,学生本身也无法知道本应从分数上可以看书的内容和信息,无法知道自己在此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法等③.评价交流的确实导致学生和家长乃至教育管理者都无法从学生评价中获得学生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学校管理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无法做出适切性的决策,家长无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及时纠正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学生无法全面清晰的认识自我,更无法发挥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对目前新课改的建议和对策
2.1健全城乡二元教育制度
不公平的城乡二元教育制度是导致目前农村学校教育与新课改经费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统筹的教育经费投入必将有力改变目前这种状况,极大地支持农村教育与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我们可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国民教育的环境,农村教师专业化先天不足的局面必将得到有效改观,城乡二元身份的协调,必将使得农村孩子们拥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城乡二元教育经费的投入的统筹,有可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假如农村教师的队伍,有可能为农村教师专业话提供更好的学校支撑条件⑤。
2.2课堂教学变革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有所变化,教学活动应该灵活多样,很多教师能够传射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流油更多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可以各显其能,还可以组织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对新教材大胆地进行逐课的教学设计,并涉及每一单元的主题活动。这种设计起一种示范的、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时机或教师的思维,使教师在实验中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对教研员的设计进行富有创造性的补充、修改和深化,每个人设计出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的新形式,把教学改革的精神自觉、这举动、灵活的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灵活自如的运用教育科学基本原理,除了不能对教育科学理论生搬硬套外还必须做到,将书本的知识和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认真钻研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育科学研究④。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改革的目标是改变现行课程与教学的六个过于:“过于注重传授知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⑥。
2.3校本教研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科研兴校在中小学已经成为共识,校本教研成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成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受到空前关注,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做一个研究的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反思、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只要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他就能成为有才干、有经验的行家。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是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他们构成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⑦。
2.4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生的学习并不像行为主义所说的那样,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过程,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的途径来建构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的 过程,学生获得知识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充分利用学习的资源,是通过学习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一一建构的过程。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引领学生主动融于文化的洪流中,掌握主流文化知识,增强为国家、社会做奉献的本领。
2.5教师专业化
任何一轮课改的有效实施,教师应该是其中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尤其是目前正在实施的新一轮课改要求教师及研究者,从某种角度上讲老师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败,并且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收到社会的尊重。教师整体专业水平低下,这直接冲击了人们对教师职业专业性地位的认识,极易导致教师角色的模糊化,教师的专业性与教师在执行课改精神具有很大的关联,其主体作用直接加付在学生的身上,有专业的、博学的、专攻的教师才能给学生传授好的知识体系,才能引导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更有力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6摆脱传统教育评价
制度改造要求新的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以科学的教育为指导,教育评价体系应当坚持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充分反映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充分调动评价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制度改造核心就是要寻求选拔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的一致性,就是要改造中高考制度,热别是高考指挥棒的改造,制度改造应当是创造平和的改造,即让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素质的人适合不同的标准。其次是观念改造,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教师的观念、学生的观念、家长的观念、社会舆论以及媒体的观念,都理解,都认同。
[1]董毅 邬旭东,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G],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2).264
[2]董毅 邬旭东,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反思[G],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2).265
[3]王凯。问题与对策: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状况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5):31-34
[4]王守恒 姚运标,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G],安徽教育出版社192
[5]王勇鹏,论当前农村学校新课改可能面临的文化困境[G],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11月第4卷第6期.[6]孙亚玲 范蔚,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G],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8)10-11
10.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报告 篇十
一、新课改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1、新课改要求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学历水平,以胜任教师职务,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大学以上的文化学历应当成为基本的学历要求。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充实提供了条件。师范教育的发展直接加强了我国的教师队伍。教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实行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当今社会,教师的高学历、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目标完全可以达到。
2、新课改要求教师向综合化发展。即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角色定位,变过去单一的角色为多重角色。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专业和学科,从事某一种课程的教学,而对其他的学科和专业不闻不问。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教师角色不同。高等教育的教师强调专业性,基础教育则强调综合性、全面性。因为二者面对的教育对象不同,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新课改对教师的综合性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新课程改革,而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教师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数学教师应当知道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语文教师要了解历史、地理、政治方面的知识。
3、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知识更新和知识扩展的能力。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知识生产能力很强。因此,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扩展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具备信息处理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能够获得新知识,创造新知识。能够发现和运用科学原理,能够提出探索性问题,并能够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演绎,构造新知识和新观念。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4、新课改要求教师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代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的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代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方便地选择、贮存、处理、创造信息,顺利地完成信息传递任务,教师便可以摆脱一些繁杂的资料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这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高教学质量。
5、新课改对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当今社会更应当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师不能只是教书而不与人,育人则必须先育己。这就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有基本的忠诚和热爱,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求教师为人师表。另一方面,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教师应当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教师应当具备豁达开朗,亲切和蔼,自信乐观,兴趣广泛等心理品质。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升教师素质水平的途径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因此,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面向少数学生;其次,全面发展是指学生思想品德、知识文化和能力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全面发展也是和谐发展。要改变当前教育中的重功利主义倾向,基础教育不能以升学为目标,不能用升学来评价教育的成绩。
2、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显然,要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教师本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就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要能够自觉地抵制那些消极落后的人生观价值观,抵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侵蚀,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要有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教师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政治学习,在思想认识上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则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要提倡奉献,爱护学生,虚心学习,精益求精。
3、要着力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首先,应当发展学历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培养更多的大学生充实到基础教育中来。要通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其次,对教师队伍进行学历教育,通过成人教育途径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加强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再次,加强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应当具备基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而且应当随着教育科学知识的更新而不断学习。国家应当在教师的学习培训方面加大投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定期培训,尤其是加大对落后地区的培训投入。
4、加强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首先,教育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国应当加强教师资格考试,让更多专业技能优秀的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其次,加强教师综合技能的训练。教师的综合技能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普通话、粉笔字、信息工具的使用,以及实验、制作技能,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当然还包括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培训应当是长期的经常性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要投入资金购买教学设备,从而为教师运用教育技能创造条件。
总之,新课改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升,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为教师素质的提升提供条件。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也应当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加强学习和培训,只有这样,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11.农村新课改实施之我见 篇十一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我国的绝大部分学生都生长在农村, 农村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农村新课程改革直接影响着课改的深度和广度, 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说农村新课改是一个重点体现在学生数量之多上;说农村新课改是一个难点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教学观念落后。
可以说任何教育行为都是在某种教育观念支配下的实践,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任何一种教育改革要取得成效, 转变观念至关重要。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做好任何事情的首要条件。长期以来, 由于城乡的悬殊差别, 农村学生从小在家长的教导下, 学习目的大都是为了“跳出农门, 端上铁饭碗”, 我国的农村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为升学服务的倾向。在各科教学中, 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 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 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2. 师资力量不足。
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 有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高中学校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占12.5%, 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32.3%, 农村初中学校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34%, 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占52.6%, 农村小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54.8%, 25.7%的农村教师仅具有中专学历。低学历导致农村教师整体素质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 受限的农村教师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可以说, 新课程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影响。然而, 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却普遍偏低, 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不到位, 新课改中的新教法实施很困难。实际上, 农村教师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一是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少、层次低。二是获得表彰奖励的机会太少。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学生基础薄弱、办学方向单一, 使学校难以办出特色, 教师难以取得突出的教学成绩, 从而难以获得影响工资待遇的高级别的表彰奖励。由于发展机会少、难度大, 使得大多数农村教师的教学热情随教龄增长而消减, 专业能力随教龄增长而萎缩。
4. 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观念的差异性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 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农村教育的发展还能有相对充足的资金支持, 基本可以调动起本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的教师工资低, 奖励少甚至根本没有奖励, 广大教师仅靠工资维持生计很困难,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
当然农村新课程实施以来,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 甚至学生, 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大的变化:首先, 广大教师是课程改革中的引导者。教师传统的“课程忠实执行者”角色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在教学中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其主体地位, 关注个体差异, 提倡个性化发展。新课程实施三年来, 教师作为研究者, 不仅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而且在考虑为什么教的问题。同时, 由于知识结构单一, 教育资源贫乏, 农村的教师感到原有的知识已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要, 教师地位面临巨大挑战, 必须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适应课改的要求, 具备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其次, 在学生方面,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 学生更加喜欢老师的课堂教学, 更多的开始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再次, 学校方面也在新课改脚步的催促下, 尽最大可能地提供各种教具, 并逐年补充年轻教师到学校教学, 进行各种课改评价, 给老师提供一个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的平台, 从而也更加坚定了教师进行新课改的决心和信心。
参考文献
[1]王童, 杨改学.新课改在农村实施的阻力与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38 (3) :103-107.
12.新课改的调研报告论文 篇十二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全力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
在应试教育彷徨面前,在专业人员匮乏的当下,在模式化、批量化、同质化教育的质疑声中,教育的唯一出路在改革,抓住了变学生为老师的课改就找准了最佳突破点。县委、县政府对西华新课改高度重视,县委书记王田业亲自赴北京与中国教师报主编雷振海接洽,商议加入中国区域课改共同体有关事宜。王田业书记表态:“我知道如何支持教育。”12月20日下午,在西华县教体局机关召开的课改座谈会上,王田业书记又提出“三给”,即: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政策给政策。县政府出资200
万元,运作“中国区域教育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工作。2月8日,县长林鸿嘉主持“中国区域教育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启动仪式”会议,推动我县新课改工作新启程。确定了县处级领导课改包乡、包校任务,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了责任和工作目标。
2、专家支持,坚定课改不动摇
20以来,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课改专家李炳亭多次到我县实地考察、指导新课改工作。202月8日,“中国区域改革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启动仪式”后,李炳亭先生对我县部分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进行了为期5天的课改通识性培训,培训人员达600多人。年6月17-18日李炳亭主任率课改专家团队对我县的课改工作进行诊断回馈,对诊断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对我县下一步课改工作进行指导,专家的支持,增强了师生课改的信心。
3、主动作为,稳妥推进课改实践
我县教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发扬“能吃苦、肯吃亏;善思考、敢创新;重责任、不懈怠”的西华教育精神,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倾力打造高效课堂,使西华教育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1)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课改伊始,各校都印发了《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们介绍课改的意义和对孩子成长的
重要性。学校开展的课改活动也邀请了部分家长代表参加,还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了解他们对课改的看法和建议。教体局每周一期的《课改战报》,也成了我县课改工作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经过近几个月的宣传发动,社会各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课程改革是国际形势的大势所趋;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是对模块式、批量化应试教育的突破和挑战;是提高教育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学校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客观要求。要振兴西华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坚持推行新课改是唯一出路。
(2)、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著名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可以说,在陶行知的心中,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一个太阳,只是要让他发光,而点亮这个潜藏在每个学生身上太阳光芒的按钮非切实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不可。惟其如此,新课改才能走向成功。推行课改以来,县教体局机关及二级机构、各乡镇中心校、各中小学校所有人员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提升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课改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相长”,对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程改革(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学生
素质的全面提升、综合测试成绩优秀、发展潜能卓越是检验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在这些教育理念指导下,全县教师大胆实践,积极改造课堂模式。
(3)、努力做好课改理论学习培训工作。课改之初,教体局带领全县中心校校长、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以及教体局相关同志到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北京房山区房山二中、安阳殷都区、洛阳西工区、山西省泽州一中等学校和地区学习。学习归来,学校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学校制定的课改方案。经过多次学习,促进了教师转变观念,形成了“以学促教,以教引学,边学边改,勇于探索”的良好风气。
(4)、以点带面扎实推进。中国区域教育样本西华基地建设整体推进启动后,城关中学等六所课改实验较早、推进效果较好的学校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者。这6所“区域课改样本实验校”涵盖了高中、城区初中、乡镇初中、城区小学、农村小学等各个层面。教学管理中心人员实施两级包校制度,首先将教研员按学段、学科等因素组成六个课改工作组,分头进驻确定的6所课改实验校进行全方位督查指导,发现亮点及时在全县推广。其次是配合县处级领导及局机关领导的包校分工,将教研员分包到各乡镇及局直部分学校参与课改实验工作。对课改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反思问题,定期做好汇报交流。同时,各乡镇也都选定2—5所乡级课改实验校,都在积极进行课改实验,并以此为试点,带动全县课改工作全面展开。
(5)、评价跟进课改有章可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教师的主导作用,县教体局出台了《西华县中小学课程改革评价体系》。其内容包括:组织建设评价、文化建设评价、课改管理评价、机制建设评价、课改相关活动评价等5大块24个分项38个评价点。印发有专项量化评价表。同时还出台了《西华县中小学课堂评价方案》,印发西华县中小学课堂“双向”评价表。该评价表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堂上教师的行为作了具体规范,即:导学设计的细度、执行流程的精度、自主学习的热度、展示质疑的效度、师生互动的温度、回馈生成的高度、教师关注的广度、课堂放手的程度。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评价从六个方面着手,即;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
二、初步成效
调研组通过对课改的全方位调研认为:课改实践使西华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教学模式得到改变,教育理念得到转变,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西华教育的春天已经显露。
13.2013年生本教育课改实施方案 篇十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认真抓好各校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心校决定于从本学年(2012-2013)开始,在所辖学校中开展“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决摈弃原来以“师本”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推行“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有困难、找学生”的新教育理念,按“为学生好学,能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设计教学,推进我校课程改革,全面提升质量,解放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校。
二、课改内容
1、变革课堂
切实改变过去一堂课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以“教师前天下午布置前置性研究---上课时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组间交流学习研究所得---质疑问题---当堂检测”等环节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把时间还给学生,把主动权放给学生,鼓励他们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解决。
2、课改策略
1)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给班级分好大组、中组、小组,选出各种组织机构,搭建适合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的平台
2)高度重视激励、肯定、表扬等手段的运用,由学生自己制定小组评优的细则,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方式,变原来的个体评价为小组团体评价的,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进步。
3)学校大力改善课改实验班的教学设施设备,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力争教室内投影、视频展示台等多媒体的教学设备。
3、课改原则
结合我校地处城乡融合的实际情况,遵循“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有困难、找学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多学少教”等基本原则。
4、课改督查
学校针对性开展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常规大督查活动。实行 “推门”进课堂,督导和检查任课教师的生本教育课堂教学实施情况(当堂课的教案设计、上课效果),并立即交换意见,现场给出等级评定。
三、领导小组:
1、中心校成立生本教育课堂改革领导小组 组 长: 刘辉 副组长:李兵 张文天
成 员 :陈小芳 邓利华 刘光明 曹曙娜
2、各校要成立“生本教育”课堂改革工作小组,具体开展生本教育课堂改革工作。
3、中心完小要基本保证50%以上班级、锁石桥完小一个班、白鹿洞两个班都开展课改实验。其他各校以自愿形式开展生本课堂改革实验工作。
四、活动安排:
1、外出学习:分批派出骨干教师赴炎陵、永州、广州等参加培训,观摩课堂教学,学习生本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感悟生本。培训后要向全校做汇报,推出汇报课。
2、召开“生本教育”课堂改革启动大会。时间:9月上旬,各校要成立“生本教育”课堂改革工作小组。
3、全员理论培训:认真学习人民教育15-16期“生本教育”专辑;利用网络畅通优势,到生本教育研究网等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生本教育理论学习笔记,认真研究、领会、反思。要求每位教师学习笔记不少于5000字。
5、开展交流研讨。组织教师利用教研活动、座谈会、恳谈会、集体备课、学习沙龙等形式进行交流研讨,针对课堂教学改革发表意见和建议,畅谈感受及体会,实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组织教师观看生本教育等课堂改革录像课,6、推出示范课。11月中旬,开展“生本教育课堂改革示范课展示”活动,执教2节示范课,并做听、评课记录。
7、组织听、评课活动。积极开展校际间课堂教学改革听、评课活动,和校内教师听、评课活动,要求每位教师不少于15节,并做好相关记录。
8、进行总结评比。期末,教师认真反思教改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与好的做法,撰写生本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或经验论文,评选表彰生本教育优秀和先进个人。
14.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报告 篇十四
【关键词】幼儿园管理;教育评价;意义;方法
一、教育评价在幼儿园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实施教育评价,幼儿园园长可以及时获得关于教育状况的反馈信息,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教育评价的根本意义在于形成价值判断,为幼儿园管理决策服务
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及管理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而预定的目标是否正确,各种举措是否有力,方法步骤是否切合实际,获得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都需要作出价值判断。教育评价过程,就是按照评价标准进行动态与静态、定量与定性的系统分析,全面考察,从而形成价值判断的过程。只有获得客观的价值判断,才能真正为管理者作出选择与决策服务。
2.教育评价有利于幼儿园实施目标管理
幼儿园实施目标管理,不能搞短期行为,需要通過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管理过程来逐渐实现。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管理要素也会发生有序或无序的变化。通过教育评价,对各种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系统论证,可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提出有的放矢的解决措施,可以减少偏差、避免走弯路,使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朝着目标管理的方向前进。
3.教育评价有助于幼儿园优化管理模式
通过定期的、全面的教育评价,既能看到幼儿园的成果和进步,也能发现幼儿园教育活动和管理过程存在的薄弱环节,促使园长进行分析研究,寻找症结所在,作出新的决策。不断地评价总结,有利于幼儿园管理模式的优化。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和管理水平,存在于不断通过教育评价来促进管理模式优化的过程之中。
4.教育评价有利于提高园长的科学管理能力
管理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幼儿园实施科学管理,要求园长具备科学的管理方法、高超的领导艺术、系统综合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善于总结工作规律。通过教育评价,可以提升园长的管理素质。同时教育评价对管理活动起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园长对管理活动的驾驭能力。
5.教育评价有助于激励教师积极进取,打造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
教育评价的对象之一是教师。教师的思想状况、职业道德、业务水平、教育能力、工作才干和心理品格等素质要素,是评价的主要内容;而对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对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评价。通过评价活动,可以促使教师主动反思、寻找差距,确立努力方向。
二、教育评价在幼儿园的实施方法
正确的教育评价方法是完成幼儿园管理评价任务、实现幼儿园管理目标的手段,需要遵循正确的评价途径和程序。教育评价方法包括思想评价方法和实践评价方法两大类。思想评价方法是实践评价方法的方法论指导,而实践评价方法是思想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
1.思想评价方法
第一,坚持尊重客观实际的原则。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应意识到正反两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坚决克服教育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思维定势偏差”“感情投射偏差”以及“中心化偏差”等主观偏见。
第二,坚持事物发展的观点。不能用形而上学、静止僵化的消极眼光,对某个教师、某个幼儿的行为或状态,下最终结论或贴上标签。教师一时的轻率或疏忽、孩子一时的愚钝或顽劣,或许背后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如果及时找到问题根源,及时帮助解决,疏导出教师和孩子主动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又将是另外一个天地。所以,在幼儿园管理和教育评价中,要支持积极评价、杜绝消极评价,支持发展评价、杜绝静止评价,支持过程评价、杜绝终结评价。
2.实践评价方法
第一,找准教育评价的维度和切入点。幼儿园服务于教师、幼儿和家长,因此幼儿园应关注教师、幼儿和家长当前及未来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并争取超越他们的期望。针对幼儿,分阶段评价身心发展情况和专项能力水平。针对保教活动,评价班上教师的教学状态、幼儿游戏活动的参与情况等,促进教育活动计划性和有效性的提升。对教师,评价政治思想、师德修养、工作态度、教育观念、业务水平等多个方面;对班集体,评价组织水平、风格特色、纪律水平和精神面貌等,这对于塑造良好师生情感和优质园本文化等都起到导向作用。对教育环境,评价幼儿园趋利避害的方法、与社区互动的效果等。
第二,精心构建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正确的教育评价,为幼儿园科学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据和客观标准。幼儿园管理的主要职能就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园长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带领,只有抓好教育管理,才能提升幼儿园的品牌和声誉,保持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制订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不能仅靠园长个人的经验,需要吸收全园教职工的集体智慧,实行民主集中制,先让教职工提出各种建议,然后从中汇总提炼出精华。由于做到了全园参与,对于讨论结果的认可度有了保证,执行起来也会容易得多。一位成功的园长,应及时听取教师意见,不断地寻找机会改进幼儿园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如果教师有了建议或意见,这正是改进的良机。
第三,通过PDCA法来保证教育评价质量。幼儿园科学管理过程,就是将相互联系的各环节,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系统控制的过程。幼儿园教育的科学管理,需要通过系统的评价制度,将各环节有序连接起来。采用PDCA法即解决这个问题,将幼儿园管理工作分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节点,这四个节点形成一个循环,成为实施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工作流程,便于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
15.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报告 篇十五
临泽县城关小学课题组丁秀敏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在小学开展的素质教育,无疑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依然还停留在单一的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上,重知识点掌握的考察,重基本概念掌握与否的考察,英语的评价中听、说、读、写看起来面面俱到的都进行了评价,就评价的方法和手段而言,英语的口试、听力加笔试,都在教师一人的操作下进行,教师一人说了算,学生的命运的掌握在一人手中,这不符合现代开放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与21世纪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评价要求相背离,长期以往下去势必会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因此,新课改中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番反思,必须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建立面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并提出新的改革学习评价的原则、意义和实施办法。这也是实现《新课改中小学英语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这一课题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要建立全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形成性评价的含义是: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对他们的语言发展状态作出判断,对他们的学习尝试作出肯定,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就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实验的方法
1、行动观察法
2、问卷研究调查法
3、搜集评价信息的方法
课题组成员职责是: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学习、研讨和执行,确定小组课题计划。参加集体备课,及时发现和反映实验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及建议,做好阶段小结和经验交流,收集保存资料,确定
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七、研究成员分工:
{湖南省新化县西河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作者:黎明华 文章来源:http:///view.asp?articleid=231 点击数:
4092 更新时间:2006-5-16
课程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扎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今年我区加入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的行列,要求我们以此为契机,致力于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英语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今社会,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上,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但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不小距离。从近年来我区的实际来看,一方面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热心教改的骨干教师队伍正在形成,随着我区“考试内容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两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的
教学观念逐步更新;另一方面,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还不同程度地在一定范围占据着我们的课堂,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还在不少教师的教学中体现;同时,近几年非师范类教师的不断涌入,也给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实施带来了挑战。但是,我们要抓住本次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启动和实施的极佳机遇,凭借原有的良好基础,扎实工作,把新课程改革实施工作做好。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和研究《英语课程标准》及其他学习资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速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索和完善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让全体学生接受更加优质的英语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实施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总体目标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验证《英语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教材的科学性及在我区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探索课程改革的规律和方法,研究解决课改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积累和总结新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全市、全省的新课程改革推广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通过新课程改革,验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在我区的适应性、可行性,探索和积累落实此方案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
2.通过新课程改革,检验《英语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探索其他初中英语教材的适用性,为修改和完善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教材提供实践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3.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和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在全区内形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4.通过课程改革的实践,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确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5.通过教育评价改革实践研究,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探索初中英语考试内容、方法及学生素质评价的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学生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新标准,并以此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三.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学习《纲要》和《英语课程标准》,用新课程的理念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突出学生为主体,构建主体参与、合作学习、体现差异、发展个性、师生互动、主动探究、任务驱动等能够有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机制,重点对任务型教学途径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初中学生英语素质发展评价改革的研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在考试内容上,突出全面性和基础性,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在考试形式上,采用口试、笔试、实践、平时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相结合的办法;在评估方式上,定性与定量结合,百分制和等级制结合,过程评估和终端评估结合。此外,让家长及学生参与部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初中英语评价标准的研究,完善和具体化《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分级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初中英语评价手册来指导教学。
四.新课程改革的范围及步骤
(一)新课程改革范围
2004年秋季起,初一进行新课程标准的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3.8—2004.8)成立区初中英语课改新课程改革中心小组;制订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确定新课程改革课题:初中英语评价标准的研究;对全体初中英语教师进行通识培训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形成共识。
第二阶段:新课程改革阶段(2004.9-2005.6)逐年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贯彻和落实,研究新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的具体细节,对《英语课程标准》进行具体化和完善,以评价标准指导各中学的英语教学和评估,构建新课堂教学标准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建立和探索任务型的教学新模式,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通过三年时间对全体英语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等进行一次有效的引导,提高他们对教材的处理能力。积累基本数据和有效的课例,为新一轮的培训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5.7—2005.9)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课标实施情况,撰写教改工作总结,完成课程改革课题研究报告,编辑课程改革实践研究的成果集(含新课程改革研究报告、课题结题报告、课改论文、经验总结、优秀课例、课件等)。
五.新课程改革措施
1、选择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骨干教师参加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工作,组建区课改新课程改革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课改新课程改革工作中的骨干示范作用。
2、定期组织新课程改革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以确立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先导,注重提高新课程改革教师实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施教能力。
3、成立英语课程改革中心研究小组,定期专题研究,促进本学科课程改革工作不断深入。
4、各新课程改革教师人手一本新课程改革记录册,随时记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试教情况及课题研究情况,提倡积累教学案例并分析,撰写教后心得及新课程改革反思,并记载对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意见与建议。
5、完善教学研究制度。教研室就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定期组织一些专题性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交流研讨、现场观摩、研究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推动全校英语课程改革的实施。要坚持每周一次的新课程专题研究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要经常组织听课、评课、说课和集体备课,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使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形成随时研讨新课程的浓厚的教学氛围。襄阳区第四中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方案
一.指导思想:
襄阳四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是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积极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减小落后面,破除培养少数“英语精英”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具体目标:
1、通过“导学达标,减负高效”教改实验,真正实现英语教师观念的转变,达到课堂优化,提高效率,当堂达标。由“面向部分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 由“重传授”转向“重学生主动学习”。
2、鼓励学生掌握语言项目进行信息交流、传递;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推理、概括或演绎,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要学生根据某种特定的情境和话题,辨别和表达个人的情感(爱好、感受、态度等),在此过程中老师只是充当讲解任务情景、展示任务或做一些指导、示范的角色,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3、从教师单向的信息传输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项信息交流转变。
4、由依赖“课外大量作业”转向“当堂达标”。针对课堂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做到单元清,堂堂清。达到教与学同步。
三、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一)、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特制订襄阳四中每日一吼活动。规定每个班每个小组每日轮流从学的重点句子中选出一句重要的,课前写在黑板上,并在课前领着全班同学一起读三遍,课后齐读三遍。所选的重点句子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会读、会背,并记录在笔记本上保存下来,每个月末让学生加以归纳整理,要求人人都能达标,熟练地说出这些重点句子,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二)、提倡预习,教师细化引导。
“预习”是我们四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步。就英语来说,学生一般都在课堂上预习。而老师预设的预习内容很详细。包括:预习目标、预习重难点、预习诊测、达标测评。我们学校规定以年级组为单位把预习内容打印成导学案,直接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一目了然。
七、八年级学生在预习、总结方面能力较弱,因此需要老师细化引导。每一步都要预设的到位,以免学生在预习上出现误差。英语的课堂流程主要包括:1.目标展示2.出示重难点3.单词学习与反馈4.主要句型总结与诵读5.分配任务:语法、词法展示6就所学内容进行对话、复述等表演7.整理笔记。环节虽多,但内容很少,这样照顾到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与参与。
(三)、学生展示时,教师要注意细节的指导。
首先,老师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展示。每个参与的同学,无论答的对与否,都能得到同样的加分。由此,只要有好的想法,学生会积极的表现自己。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如语言表达方面、教态方面、倾听他人方面,因此老师要在观看学生展示的同时,还要在点评时加入这些方面的纠正。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又规范了他们的行为。
(四)、充分利用预习笔记本和错题本。
我们四中规定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笔记本和纠错本。每节课老师都应留几分钟整理笔记,要求学生注重双色笔的应用,将双色笔的应用列入评价的一个方面。只有具备了这些评价措施才保障老师、学生每天将所预习、展示、反馈中所出现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类,巩固了知识点,反思了当堂的内容,并且要求教师每小周检查一次、评比一次给小组进行分数量化。
(五)、制定详细的小组评价方案。
以学生的成绩划分六人合作小组,编排1——6号(5—6号为学困生),并在小组内结成帮扶对子,进行一帮一。小组长掌握本组每个组员的学习、纪律等情况,并每节课给组员打分,记录组员每天的预习、展示以及反馈情况。在开始阶段,我们就细化得分的规则:一二三号岗回答、点评不得分,除非出现大多数答不出来的难度较大的问题。抽查时一般抽5、6号岗的作业,他们的成绩代表全组的成绩,由此来激励好与差的合作学习,优秀学生在帮助别人时提高了自己,较差的学生可以受到一对一的辅导。对表现好的同学、小组每小组评比一次,以口头表扬或物质奖励等刺激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有扣分项。如一天之内从未进行展示的;别人展示时不能认真倾听的;虚报自己发言次数的等等。
四、英语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及细则:
(一)领导小组: 组
长:孙元武 副组长:肖邦根 刘明国
成员:各年级英语教师
(二)课堂量化细则:
1.坚持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五统一”: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教学方法、统一进度、统一教学案,形成个人详案(主要强调写教学反思)。
2.英语教学专班坚持一周一查,一月一结,将教学案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发现正反典型,及时通报表扬或整改,并将备课结果纳入教师评优表模和奖励的重要指数,激励教师精心备好每一节课,提高整体效益。
3.基本要求是:A、书写认真美观,信息量大,提倡用电子稿。B、教学目标(知识点)齐备。C、过程详尽、具体。D、措施操作性强。E、时间分配合理。F、预测有价值的问题。G、注重教学反思。
4.备课应体现“四主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创造性思维为宗旨。突出“三侧重”:侧重规范、侧重过程、侧重反思。备课用双色笔:集体备课简案用黑色笔,个人备课详案用红色笔。备有用的教案,备出自己的特色教案。
(三)课堂教学量化细则
1.当堂知识当堂掌握,当堂作业当堂完成,彻底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2.学习任务均衡到组,分组合作探究,分组展示交流,分组点评共进。3.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活动率应达到100%,让每位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升。
4.指导学生写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养成不断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5.师生课堂应说普通话,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声情并茂。6.注重“三类题”:精讲例题、精选习题、精编试题。
我们四中的英语课堂教学要真正做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襄阳区第四中学英语组
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当堂训练 课改实施方案 背景:
近几年,我校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和邻近的乡镇中学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总是处于最后明显的位置(倒数第一),从全县排名看也是出于靠后的位置。现今竞争非常激烈,我校的形势严峻,急需通过有效的方式走出这种窘境。从我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看,可圈可点(即使是日光加灯光老师也无怨无悔)。但教学质量始终不见起色。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传统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老师讲的很详细,生怕有遗漏,讲的嘶声力竭,把知识活生生地灌给学生,再让学生消化,学生能否消化,消化多少,如何才能消化,依靠的是“检查+批评+教鞭”
作为消化剂,而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探究、思考,学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被教师剥夺,学生被动地的接受的是教师的思想,扼杀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我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也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尽管我们的成绩和原来相比有所进步,但在前进的队伍中,别人是轻装上阵,大踏步前进,而我们依然闲庭散步,别人使用的是现代化武器,我们依然是小米加步枪。这就呼吁我们必须革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纵观历史,我们在退化,横看课改,我们按兵未动,结合全县如火如荼的课改势头,要追上前进的队伍,惟改革是出路。
如果采取“先交后学先练后讲当堂训练”的教学方式,他们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了他人的学习方法,有了自己的体验,还收获了别人的思想。其次,教师灌给了学生一瓶水,不如让学生自己获得半瓶水。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教完,教师不可能永远扶着孩子走路,学生掌握了方法,它需要的时候可以自己去获取。况且,学生能自己学懂得的,老师何必还要做无用功呢?因此,我们必须采用“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当堂训练”的模式进行教学。理论支撑: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
1.突出学生
从矛盾论的关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
(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 3.突出合作
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
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实践与收获
课改的目标和意义:
(一)课改目标:
1、通过课改,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主动地学习,并努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通过课改,提炼基本经验,探索规律,寻找适合初中教学策略。
3、通过课改,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二)、课改意义:
1、优化课前先学策略;
2、优化课内的解惑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地质疑和排难;
3、优化课内的训练策略;
4、优化学生评价;
5、优化教师评价。课改内容:
(1)研究的过程内容。课堂进程;效果评价;教学设计;教学进度。(2)研究的策略内容。学生自学;教师调控;师生切入;习得能力。(3)研究的原则内容。个体能力;知识内化;智力培育;心理健康。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课改班级课堂教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过程、策略、原则,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教学模式:
预习(20分钟)——交流展示(5分钟)——质疑释疑(5分钟)——拓展训练(5分钟)——巩固练习(5分钟)模式解读: 预习环节:
1、每节课或每个课题必须有预习,时间为20分钟,保证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学习内容。
2、教师出示预习目标,明确在预习阶段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3、小组讨论交流,形成统一的学习结果,列举出有争议的(问题),为质疑环节作准备。交流展示:
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将小组的学习所得在班级进行交流展示。质疑释疑:
小组不同意见,有分歧的问题或在学习中未完成的目标,展开讨论,教师点拨。教师利用其他小组合适的、正确的答案帮助解决,老师果重难点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拓展训练:
教师针对重难点学习目标,链接相关题例进行训练,训练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巩固练习:
根据学习内容,出示习题让学生练习,形成技巧,牢固掌握所学内容。实施内容:
(1)督查和指导小组根据学科分组必须完成对课改教师一周两次以上的听课,认真指导,并有详细纪录,教案存档。
(2)课改教师每两周必须开一次阶段性总结会议,依照模式对照,总结得失;学校教学模式改革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汇报会,解决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为课堂改革保驾护航。
(3)各课改教师要通力协作,摒弃偏见,对课堂模式改革不存疑虑,做到资源共享,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4)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视学生学习情况,灵活掌握“先学与后教先练后讲 当堂训练”过程时间,但必须坚持学生以学为主的原则,不可偏废“当堂训练”的环节。
(5)以两学月为单位必须开出一堂“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当堂训练”精品课。说明:
1、一节课教师的讲解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以上的环节时间可作适当调整。组织形式:
各班4至8人为单位,学生围坐在一起,形成学习小组。各组配备小黑板便于展示。小组建设:
1、各组选1——2名组长,4人小组组长一名,8人小组组长两名。
2、按成绩均匀搭配,进行异质分组,确保小组学习有效进行。
3、小组长管理能力训练,让小组长领导本组成员学习,并分配学习任务,组织小组交流,明确各成员职责(记录员 汇报员)。
4、培养合作学习习惯,切忌有效组织名无合作之实。
5、小组内组长安排学生兵教兵,兵带兵,建立结对帮扶帮扶机制,成绩好的学生人成绩差的学生能够听懂,能学懂,让学生有学会变成会学,实现共同进步。实验步骤:
1、选1——2个班级为实验班试点。
2、有明显效果一二年级全面实施。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秋第15——20周
第二阶段:2010年开始全面实施。保障措施:
一、学校实行领导负责制,校长为组长亲自抓课改。
二、学校划拨课改专用经费,保障课改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动,规范课改行为。
四、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照相机、录像机等)。
五、建立指导小组,为课改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六、督查小组落实过程督导和考核。
七、研讨和交流机制,解决课改中的困惑。
八、学习机制保障课改教师的知识摄取和理念更新。
九、落实积分和津贴考核,调动课改教师的积极性。
十、实行汇报制和月查制确保课改的落实。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 组长:刘建平副组长:向昌荣
成员:向涛 向於 陈小华 鲁红尧 督查小组: 组长:刘建平副组长:向昌荣
成员:向涛 向於 陈小华 鲁红尧 指导小组: 组长:刘建平副组长:向昌荣
成员:向涛 向於 陈小华 鲁红尧 何永红 付华英
【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报告】推荐阅读:
学校新课改工作实施方案06-18
四年级语文课改实施计划08-26
新课改培训的学习体会和总结07-29
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总报告10-29
新课改标语口号09-15
36新课改感想10-04
信息技术新课改10-15
物理新课改总结反思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