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论文(精选9篇)
1.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论文 篇一
《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
研 究 方 案
主研:赵友梁 王宇明 马治淮 贺劲松 付丽华
一、课题的界定
农村初中学生:县城以下的乡镇初级中学学生。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轻者,厌学的孩子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人也会变得烦躁不安,多思多虑,容易发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厌烦,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重者,当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再也学不进去的时候,当他觉得上学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的时候,他就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干预策略:以我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厌学成因,边实践边研究,探索出可供操作的措施,让更多的学生摆脱厌学的困扰。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小锟,男,14岁,八 年级学生。初一成绩一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进入初中二年级以后,成绩下降。父母在上海务工,每年才能回家见一次,由外祖父管理教育。今年九月,租房到街道居住。最近,上课的时候不专心,自习课上经常与其他同学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多次不交作业,还常常在课堂上吃零食,老师多次教育,没有多大变化。偶尔/18
有不到学校的情况出现。
小萍,女,今年15岁。小萍读小学的时候,父母感情不好,最终离异。她和姐姐都由父亲抚养。初中一二年级,她的学习成绩位于全班中等水平,其他方面也还可以。最近几个月,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学课还在认真学习,其它课程几乎已经放弃了。
小涛是一名九年级学生,今年14岁。他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可到了初中,初一时成绩还是很好,处于班级的上等水平,到了初二,随着功课难度的加深,他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因为考试成绩差,多次遭到家长责骂,老师的批评。一次,班级一个同学告诉他,网上有许多游戏很好玩,因而迷恋上网,有时候,深夜起床,上网玩游戏。最近,他就觉得心里特别烦躁,经常说头痛,不想上学。上课也是无精打采的,提不起精神,老师讲到哪里都不知道。老师对他多次批评教育,都无济于事。他不愿意听课,不愿意记笔记,特别是英语课,拿起课本就烦。
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中小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发了对我国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农村初中厌学学生”也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它给无数师生带来了福音。然而,我们在为素质教育大声喝彩的时候,同时也为不少青少年忧虑,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中学── 尤其是农村中学中,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玩玩混混”、“看看瞧瞧”的态度,/18
甚而对一向视作“宝”的分数也不再看重。对此,教师也在犯难,“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不难看出,“厌学”已成了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之一。这个学习阶段可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命运.这个尴尬的成长阶段,不合适宜的出现厌学,是我们的同学、家长和老师所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棘手问题。
1、父母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和严重的家庭问题,影响学生厌学的家庭教育因素很多,可以分为客观性变量和主观性变量两个方面。客观性变量主要是指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等等。主观性变量主要指家庭教育中与家长本人的观念、意志、行为等相关的因素,如家长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厌学学生的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均偏低。现在农村的家长,他们本人接受的教育就先天不足,有一定比例的家长既无能力又无恰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即使有的家长经济上比较富足,但是精神生活贫乏,对子女的教育不得法,他们给子女足够的零花钱,用于吃喝玩乐,而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导致厌学;一部分家庭生活贫困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进取精神,也导致厌学。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当也会导致学生厌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指对子女学业成绩、就职前途的主观期待。大多数厌学学生的家长并不是一开始就对子女学业抱着低期望的,他们起初对子女也抱有较高期望,但缺乏积极有效的教养行为,以后随着子女经常性的学业失败,他们逐渐降低了/18
期望水平,教养行为也进一步消极,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与学生现实的学习水平相矛盾。家长一方面抱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这同样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进而厌学。
由于传统的家庭道德受到冲击,一部分家长生活作风上的不检点或家庭的破裂,使一些学生在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从而导致厌学。有的父母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也影响子女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天钟,进而导致厌学。
2、学生自身的问题。①入学时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厌学的一部分学生中,在小学的学习中,基础没有打好,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的下游,已经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习惯于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瞧不起,心理上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心,完全没有自信,总觉得已经学不好了,因此学习兴趣更加没有了。②思想素质低,克服困难毅力差,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就是“后进生”,平时纪律松散,毛病不少。老师的教育对他来说,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即使已经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还是缺乏毅力去克服。③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有一部分家长收入低,工作累,因此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大有“望子成龙”的思想,给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压力。特别是学习本身有点困难的学生,心理负担更加严重。④骨子里既自卑又自负,利已主义严重,多功利思想。这部分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吃不得半点亏。在初中生中,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借故不上课,严重的甚至逃学,成群结队,泡网吧、打群架,甚至敲诈小学生等。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18
3、学校中存在的问题。①长期以来,学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运转,而极少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基本上按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更难做到针对厌学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相反,在“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支配下,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是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特别是忽视后进生,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如:学习时间过长,考试次数过多,作业量过大等,必然然会加剧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②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不当。教师在教学上往往重视学习优、中等生,而忽视了因种种原因导致厌学的学生。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抱着很高的期望,而对学习困难、厌学的学生期望很低。教师对厌学学生的消极期望更加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判断、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使他们进一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另一个问题是对厌学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有些教师往往只把厌学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能动的主体。他们缺乏对厌学学生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把厌学情绪归之于学生,而极少归因于教育教学问题,没有从教育教学的不足上寻找引起厌学的原因,而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由于对学生厌学的成因缺乏全面、科学的分析,必然使他们的教育、教学走进误区。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教师如能经常及时了解和研究学生,并针对他们的学习的能力提出恰当的教学要求,及时反馈调节教学,是纠正学生厌学或变厌学为好学的一个重要措施。/18
4、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较大。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会使学生无心学习,而一心想弃学赚钱。又如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涉世不深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因此而无心学习或染上不良习气。中学生时代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若交上不三不四有流氓习气的朋友,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相关研究述评
1、国外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外学者在分析学生厌学原因时大多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偏差。如日本教育家依田新提出,厌学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怠惰产生沮丧,产生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在日本,传统学历主义思想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学校偏重以书本知识为主,而忽视学生的个性、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成是扼杀人性的教育。教育方法呆板,强调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的难度也很高。另外由于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早己成型,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再加上能力的限制,所以即使日本也已经有了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新的价值取向并不能很快地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改变已有的授课方式和教育行为。国外对于学生的厌学研究主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进行研究。在哈维曼德尔《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及对策》一书中指出有的孩子厌学是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怎样努力,都会掉到别人的后面。因此,就感到灰心丧气,从而/18
产生厌学情绪。”美国的苏白劳德认为孩子产生厌学的原因是有心理疾病,解决的方法是教师要从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疾病,解决厌学问题。
此外,有研究表明厌学情绪主要表现在潜力生身上,潜力之所以差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差生极容易自暴自弃,以逃学、旷课的方式逃避学校生活,他们对于自我前景感到渺茫,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所以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和自卑感,这种消极情绪很快就影响了差生的各种行为,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方面会形成一定障碍,有的表现在害怕与人交往,不敢亲近别人,而有的就表现在强烈的逆反行为,与学校生活格格不入,逃避他人,逃避学习,严重的干脆退学。国外研究分析表明,初中生由于厌学,无法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正确引导,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学校暴力、青少年自杀等,有些青少年离开学校游荡街头、吸毒、贩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长。
2、我国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内有关厌学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专门的论著很少,崔雅的《孩子厌学怎么办》,也只是从家庭因素入手,如家长的过高期望值,家长的过分溺爱,家庭环境不良,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相关的东子的《快乐教育18法》,主要从学校的教育制度,教师的个人素质等因素来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有的论文及课题青少年群体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表现单调、畸形;自然天性受到压抑,创造明显不足。有研究主要从课程视角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课程设臵的“专业化取向”,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课程理论/18
和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等等。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找到自己熟悉的知识,以及实用的知识,当他们觉得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与他们今后的谋生联系不大时,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弱化,淡化,又由于课程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兴趣范围而产生了学业困难,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目前学生的厌学现状,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孙庚的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以厌学心理的研究为切入点,从总体上对厌学心理进行了阐述,所谓厌学心理就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学习心理。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体制的僵化,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师生关系紧张及过重的学习负担等,都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文化环境,社会不公平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是引发学生无心于课堂学习的原因;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自身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主观要求不严等,也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我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加以综合归纳,并结合本人几年一线教学经验,进行详尽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阐述,更注重素质教育的切实实施,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城市与农村生心理的不同解决办法等,力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一条出路。
2007苏州大学的吴军的教育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着重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等方面对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学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及建议。通过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推进所在学校的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改革,力争使学校各方面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18
从上面的综述来看,学生厌学问题已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不过他们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且触及到农村初中生厌学现状的研究这一领域的人却不是很多。基于上述原因,所以,提出这一研究课题。
(三)理论依据
1、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当主体学习时反应速率就增强,不学习时反应速率则下降。因此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的变化。在他看来,学习是一门科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则是一门艺术,是把学生课程标准结合起来的艺术,是安排可能强化的事件来促进学习,教师起着监督者或中间人的作用。斯金纳激烈抨击传统的班级教学,指责它效率低下,质量不高。他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改革,设计了一套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方案。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18
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四)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并未得到同步加强,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少社会成员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判断力与抵抗力尚未健全,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武侠小说、电影、动漫、网络等外在的因素左右,直接导致他们较早地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对学校的厌恶与恐惧感,如上课注意力不/18
集中、不持久,学习上进心不足,精神脆弱,易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对老师的疏远感等。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农村初中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
社会要求我们学习,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的现状却又不容乐观,那么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还是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只有真正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且最好地完成学业,反之,学习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就会事倍功半。中学是培养人材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阶段,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人材的培养构成潜在的威胁,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农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初中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其厌学情绪继续流传和扩大,向下延伸至小学,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是不可估量的。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以学生的厌学行为、表现追究发生的原因,并进行分类,在次基础上探索干预学生厌学可供操作的措施。
分目标:
1、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状调查研究
2、厌学学生学习目标合理设臵的研究
3、优化教学方式的策略研究 /18
4、情感补偿具体操作的研究
5、加强亲情感恩教育
6、利用活动转移学生的思维研究
四、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立了以下具体研究内容:
1、行为习惯的教育训练
2、心智成长的训练
3、心理调整与疏导策略
4、利用团队的力量,榜样作用,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帮扶方式。
5、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因
6、唤醒学生自我向上意识策略研究
7、对学生的评价研究
五、研究假设、预期目标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假设
纵观我国现代农村教育,不难看出,农村初中中厌学学生很多,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推进,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拉大,不利于山村教育的发展,如果加大对农村初中厌学学生的转化,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将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的和谐。
(二)预期目标
1、找出我校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厌学表现。/18
2、分析我校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3、了解我校学生的厌学情况,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我校的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建议。
4、对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层提供借鉴性学生管理策略。
5、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形成论文集,报告,出版《教研园地》等。
(三)创新之处
填补了农村厌学学生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的空白。
六、研究样本的选择
以我校全体学生为研究样本。
七、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以总体规划——分项分层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检测与小结——针对新的问题修订措施——对修订措施展开实施——目标性检测与评价为整个研究的总体思路。重点研究在农村初中学生中厌学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以此得到转变。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为了改善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由研究者进行具体的实践研究和论证。
2、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各种个案进行细心地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以进一步提出建议。
3、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过程中、结题时,均以实验对象为对/18
象进行单项或综合的调查、分析,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4、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相关厌学学生转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
5、叙事研究法:对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进行描述与揭示。
(三)实施策略: 学校总体规划
首先对学校的厌学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综合分析,制定出学校对厌学学生的宏观整体研究规划。制度干预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厌学学生行为加以适时的引导与规范,二是进一步落实好我校已有的评价制度,对评价方案作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活动培训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提高课题教师的研究能力。
2、对厌学学生现状以问卷调查、无结构访谈等形式展开对实验样本和对比样本全面调查、分析,形成厌学学生实践研究的参照基点,建立实验样本个体成长档案。以课题组与厌学学生个体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每一位实验对象分析其成长的特点,拟定个人成长中长期计划,力争做到持续发展与阶段目标相结合、个体成长与同伴互助相结合、自我监督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全程记录厌学学生成长的历程。/18
3、继续创造性地抓好常规校本教研活动。
4、每个研究人员确定实验研究个体,建立个案成长记录 动力支持
1、物质基础。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等都已配臵,逐渐走向了办公教学信息网络化的轨道。且学校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各种教学影象资料,确保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先进。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2、师资基础。
领导小组中赵友梁校长,对课题研究十分重视,并亲自参与课题的研究,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开展提供时间和经费上的保证。
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学历都为本科及以上,全部达标,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实战经验和研究能力,这为课题开展提供了师资力量上的保证,是实施本课题的坚实基础。
八、实施步骤及研究措施
(一)实施步骤
根据课题研究总体目标和实施具体安排,预计实验周期为三年。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12月):制定课题方案,专家论证、申报立项,拟定具体提出研究计划,论证开题。
实验研究阶段(2010年12月——2012年6月):个人建档,制定个体成长计划。建立健全干预制度,实施计划,落实调控干预措施,阶段测查评估,典型案例,阶段研究报告;
总结结题阶段(2012年6月——2012年9月):完成实验后期测查,/18
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接受专家检测,结题。
(二)研究活动计划(附件)
(三)研究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弄清本课题与学生发展、素质教育的紧密关系,增强教育科研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加强师资的培训。对所有参研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操作要求。邀请专家诊断指导。每阶段完后,邀请上级有关教育专家对课题进行验证,进行评估和指导,为下一阶段课题的进行提出明确的方向。
3、建立健全研讨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4、及时总结。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经验交流会,研讨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方案,以有效地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1、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
2、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专集、教研论文、典型案例,子课题成果;
3、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
4、出版教科研专刊《教研园地》。
十、研究人员的分工 课题指导小组:
何柏才 曾旭 杨怀通 张远莲 赵志 肖清海 王家全 课题组织领导小组: /18
组长:赵友梁
组员:侯华山、徐文观、马治淮、杨继坤、何开军 课题实验研究机构: 课题主研
赵友梁: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成果推广。
王宇明:负责对《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的组织调控和相关制度建设,组织构思整个课题研究实施工作,沟通协调有关研究关系,并负责子课题《学生行为习惯及自我评价的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马治淮: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的理论指导和子课题《学生行为习惯及自我评价的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贺劲松: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的档案建立及子课题《学生心理调整和疏导及自我向上意识策略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付丽华: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中厌学学生资料的收集和子课题《学生心理调整和疏导及自我向上意识策略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参研人员:邱兴国 闫登科 彭泽民 成尔平何太宏 周德坤 罗钦彦 周复正 邵丰 王斐 何政 彭晓军 余定川 马治烈 邓礼鹏 闫兵 雷仕荣 李继 冯光明 聂发志 熊东垣 王红梅 白良城 王碧明 胡晓丽 /18
王海波
子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子课题《学生行为习惯及自我评价的研究》 主研:王宇明、马治淮
子课题《学生心理调整和疏导及自我向上意识策略研究》 主研:贺劲松、刘铖、付丽华
十一、研究经费预算
业务培训:10000元;购臵相关资料:5000元;各项活动经费:元;日常办公经费:10000元。/18
5000
2.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论文 篇二
1. 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农村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房改造、道路硬化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有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于是借便利的交通条件, 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总是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区学校, 这样造成农村中学学生流失, 学生人数减少, 优等生往往留不住, 生源普遍较差。造成农村学校学生竞争力不强学习氛围不浓厚, 极少数优等生无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久而久之,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就有了厌学的想法。
2. 家庭因素的影响。
农村学生和城区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 他们认为那都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 就算完成了任务, 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很少及时过问。孩子做得好与坏更不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肯定, 指出努力的方向, 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与上进心。如上课自由散漫, 自主性、积极性较差, 不按时完成作业。时间长了, 孩子的学习自然跟不上, 越是跟不上, 越是不愿学习, 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而产生厌学心理。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自己没有文化或因文化程度较低, 他们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对孩子的要求无限度地升高, 又不讲究教育的方法, 轻则训斥, 重则打骂, 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厌学。近年来, 农村家庭中, 父亲大部分外出打工, 孩子多有母亲操心, 对于一些男孩, 母亲是管不住的, 加之爷爷奶奶的要求和爸爸妈妈的要求不一致, 使孩子觉得爷爷奶奶就是他们的保护伞, 不好好学习也没多大关系, 以致成绩下降, 慢慢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另外, 根据自己的调查发现, 农村学校问题学生很多, 例如单亲家庭对学生的生活起居与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的现状;导致学生很少有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且养成了不少恶习, 给班级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这类学生着实让人头疼。老师们要求一旦严格, 也会产生厌学心理。
3. 学校因素的影响。
尽管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 但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学校办学水平所限, 没有创造出有助于他们健康发展的心理环境, 加之一年一度教师调动, 家长有些不放心, 学生由于老师的更换难以适应, 个别教师评价方式、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而挫伤了学生自尊心, 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心理。学生厌学、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4. 自身因素的影响。
受周围事物的影响, 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态度极不端正,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没有成就感。由于成绩越来越差, 考一次自尊心就被打击一次, 于是产生了自卑心理, 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和动力。有些学生攀比心强, 不思学习;有些学生迫于家长的压力, 只好硬着头皮过完一天算一天;有些学生与教师关系不融洽, 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导致师生之间冷漠、对立, 由“恨师”而“厌学”。
二、学生厌学的对策
1.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网络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响了农村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网络成瘾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所以学校周边地区对于网络或网吧的管理要和镇 (乡) 派出所联手切实加强,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作为家长, 应该时刻关心子女的身心成长状况, 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家庭出现的任何问题, 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既不能溺爱子女, 也不要对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 父母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 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家长们必须明白, 学习成绩和分数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 要尽量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 做到相互理解, 相互沟通。
3.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 把自己融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之中, 使其精神世界更为充实。学校可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组织,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咨询等做到切实有效的服务。
4. 教师必须控制教学的进度和难度, 在讲课时应特别关注那些注意力分散、意志力薄弱的学生, 促其思考和钻研, 在布置作业时应分层要求, 使其循序渐进;要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减少考试的次数, 不搞排名统计。此外还可组织各种兴趣小组, 吸收不同个性倾向的学生参与, 以展示其才智, 认识自身价值。给厌学学生更多的关爱, 充分挖掘厌学学生的特长,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5. 班主任应经常深入班级, 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 讲究工作方法,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用真心感召他们, 打动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作业布置适中, 分层处理, 区别对待, 减少厌学学生人数。
6. 对于学生自身来讲, 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注意培养锻炼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要自觉学习, 确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其二要培养挫折承受能力,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凡事从大局出发,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 在日常生活中, 要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 懂得生活知识, 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 科学地对待心理疾病, 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 自觉调节控制情绪。
3.农村学生厌学成因分析及对策 篇三
一、厌学成因分析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身原因
心理素质、性格特征、学习方法与学习目标是影响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厌学学生大多呈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弱,抗压、抗干扰、抗挫折能力差,性格偏激消极、孤僻抑郁,学法不当,奋斗目标不明确等表象特征。随着知识的加深,成绩跟不上,学习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导致厌倦情绪。
2.家庭因素
包括家庭教育方式、经济条件与家长价值观,其中家庭教育方式为主要因素。溺爱、粗暴、放任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影响下的孩子,最易出现厌学情绪。而经济条件与家长价值观也占有一定的影响力,很多时候农村学生的厌学甚至辍学就是三者合力作用下的产物。
3.学校教学
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乡村学校里普遍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比如师资欠缺,教师管理方法失当,师生关系不良,教学内容枯燥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社会影响
主要是社会认知的偏差与不良社会文化。在现阶段,受就业难、滥招生以及乡村大学生收入低下甚至不如外出打工等“冷酷”现实的影响,“读书无用论”在乡村普遍存在。这些世俗观念影响了大部分农村学生甚至是家长的思想,引发学生厌学情绪。
二、农村学生厌学对策思考
农村学生的厌学状况若不加以疏导,势必影响整体素质的提升,影响新农村建设,进而阻碍国民素质的提高。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应从乡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措施加以疏导,以期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
1.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育人水平
为人师者要树立正确的“三观”。努力做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从心底尊重、热爱学生,无论在学业上或是在心灵上都要对学生进行呵护,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是有道理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厌学情绪干预要及時、科学
学校应制定相应的预案机制,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干预,以充分体现教育中“爱与责任”的理念。在尊重学生感情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心理状况。对于已经发现的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分情况进行心理干预:既要关注细微之处,找出厌学根源;又要实施硬性管理,从情感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制订具体的教育计划,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及时改正。
3.家校互联,形成合力
学生厌学,学校、家庭要联手,在教育观念上达成一致,形成合力。学校班级管理,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合力。利用成功案例,与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与教育经验,扭转“读书无用”的短视观念,树立为孩子计长远的育人观念,形成“一切为了孩子”的良好氛围。
总之,解决农村学生的厌学问题不能一蹴而就,消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在遇到此类问题时,应该多想、多分析,找出学生厌学情绪的根源,结合现有条件对症下药,定能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4.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论文 篇四
重庆市綦江区邓会 论文类别:教育管理类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厌学已经成为目前农村小学生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险性的问题。如今农村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已成为了困扰学校的一大难题。厌学现象的存在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它不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健康,也阻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是对我国教育改革的严峻挑战。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矫正厌学心理,这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本文试着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原因;对策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分析
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结果显示,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1]。而目前在广大农村小学,学生厌学现象普遍。据有关资料统计,小学生厌学率高达20%。厌学行为根据其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是轻度厌学,主要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等。二是中度厌学,主要表现为不按时完成作业或不做作业、上课迟到早退等。三是重度厌学,主要表现为逃课、逃学甚至想辍学等。
二、农村小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因素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农村小学生家庭的因素是造成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
1、农村家长落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许多农村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许多观念都比较落后,“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盛行,得到广大农村家长的认可,他们只 1
看到眼前的利益,许多家长便宁愿孩子少读点书而出去赚钱,农村有一说法“多得不如现得”,正是很好的体现,这对小学生学习影响很大,厌学成为必然。在农村还有一些家长都坚信“黄荆棍下出人才”,认为孩子的成绩是打出来的,一旦孩子考得不好便棍棒招呼,孩子形成考试恐惧症,从而导致厌学。
2、农村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农村贫困家庭,很多小学生放学后都要承担很多的家务,孩子多的家庭,大的还要照顾弟弟妹妹,这种精力耗费可能会给一些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
(1)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赌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不时流露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对孩子的放任自流。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农村家庭许多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有的对孩子不闻不问或是很少关心,孩子在家成为留守儿童,缺少关爱甚至有的认为父母不要自己了,造成小学生性格孤僻、自卑等,从而导致厌学。
(3)对孩子过分的溺爱。随着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以及长辈对孩子百般顺从和宠爱,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使得小学生从小便养成享乐主义,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便难以接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厌学。
(二)、学校方面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里的一切不合理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小学生的厌学。
1农村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的师资队伍就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偏低、职称结构偏低、学科专业教师匮乏等问题。就教师个人素质而言,受知识水平、教学方法和手段、物质条件、个人修为等因素的限制,教学效果一般,工作积极性欠缺,这也会助长小学生的厌学情绪。
2师生关系不良。一些教师不能做到善待每一位学生。一些教师厌恶、歧视后进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情绪低落。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讨厌学习,甚至公然与老师对抗。
3学生管理上,“严”的多,“宽”的少,课余活动单调死板的多,生动灵活的少,这些都让学生无法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也就不会对学习产生多大的兴趣。
4教学设施不齐全,实验、实习等设备或仪器配置不全,造成了学生不愿学或不愿勤学,不愿钻研的客观条件。
(三)、社会方面因素
1、社会认知的偏差不良。受就业难及滥招生影响。受一些知识群体如教师等的生活仍然较为清贫,待遇较低的影响。正是这种世俗观念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引发厌学情绪的出现。
2、受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由于在信息网络时代,小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其中有高尚的、健康的,也有低俗、消极的,它们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如受社会“黄色文化”影响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受校外玩乐场所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网吧等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思维水平还不够全面深刻,行为易冲动。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传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
(四)、小学生个人因素
1低水平的心理素质。农村小学生普遍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抗干扰能力、抗挫折能力差。他们情绪极其不稳定,接受能力较强,极易受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2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诸如过于内向、孤僻、抑郁、多疑、偏激等消极的个性特征以及做事马虎、贪玩、注意力不集中、自私散漫等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一点小挫折就可能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自然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学习方法不当,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4人生奋斗目标不明确。许多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及所接触的人的视野的限制,没有远大的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机基础知识差,成绩跟不上,一旦遇到困难可能就轻言放弃,甚至出现厌倦情绪。
三、农村小学生厌学的解决对策
农村小学生的厌学是在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不管是哪个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造成农村小学生的厌学,因此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必须就要控制住每一个可能影响的因素,争取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配合形成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以学校为主导,争取家长和社会密切配合的机制。
(一)、家庭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作出表率,给孩子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多关爱孩子,要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科学的教育方式。农村家长必须正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要么是对孩子放任自流或是百般溺爱,要么是过分的严格甚至有的还有暴力倾向。科学的教育方式,家长不应该那么看重孩子的成绩,孩子考得不好作为家长要做的事是帮助他(她)分析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打骂,对孩子还应用采取“赏识教育”,有一句话说得好,“孩子是夸出来”,家长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亮点,多夸奖他们。在孩子做得好或者有进步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孩子就会更有信心,会做得更好,进步也会越来越大。
3、培养孩子稳定的学习情绪。家长要把孩子当作朋友,用心与之沟通,帮助提高孩子对学习的认识水平,要使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身的需要。随着认识的逐步提高有助于孩子学习情绪的逐渐稳定,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校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关爱学生,建立友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有人说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的家长,作为教师应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更多心灵上的关爱。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以朋友的身份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建立友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摸清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实施因材施教,找到师生心灵沟通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2]。教师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亮点,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农村孩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更是中国农村的希望。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安心学习,健康成长,走好人生每一步。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改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3]。
3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作为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接受,而期望通过课外活动或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来获取其需要,印证所学的知识,这就大大激发其学习动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勤学成才”等为主题的讲故事、演讲、读报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分类组织兴趣小组或特长班,让学生充分施展其才华,以此推动学生勤学乐学。
4树立教学新观念。认真落实国家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采用分层次教学。
5、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得当的教学方法,对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如何付诸实施?(1)实行民主教学,变“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表演、演讲、辩论、讨论、竞赛等和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尤其厌学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做课堂的主人,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班主任上班会课也应如此。(2)要多检查、指导厌学者的作业。这样,才使他们体会到平等观念,感受到老师的慈爱、好学上进。(3)布置作业应适度、新颖,体现能力培养,杜绝“题海战术”。(4)多指导学法,交给学生学习“钥匙”。教给学习的方法,能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提高自学能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联系社会热点。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教师应把它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6)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情感,教态要得体。(7)用发人深省的漫画、插图,用工整、美观、精巧的板书,也能增强趣味性,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6、老师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横眉冷对,厉声呵斥,那样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越来越讨厌学习。作为人民教师应该多与他们交谈,找到他们厌学的根源,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和兴趣[4]。
(三)、社会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父母要尽可能的多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对他们的学习要多关心,尽量做到每天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心理上有种紧迫感。
2、控制孩子的零花钱,让他们没有机会去接触那些成人娱乐设施,多给子女心灵上的关怀教育比多给儿女们一些物质金钱的关照显得更为可贵。
3、父母及学生的亲属要教给孩子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勤奋好学、助人为乐、团结互助、报效祖国等优良传统和精神,培养子女自强,自立品质,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4、如果发现孩子成绩有所下降或是出现违纪现象,不能简单粗暴的斥责或打骂他们,而应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和严重后果,使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四、结束语
小学生是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农村小学生更是农村的希望,厌学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厌学问题不能一蹴而就,消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并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成长。然而一时制定的对策并不可以一劳永逸,农村情况复杂多变,政策、措施要多种多样,更要随着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核心是学会做人青少年教育大家谈》人民日报2006、02、22第5版
[2]吴明华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辅导[J].广西教育2002(l4)
5.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论文 篇五
一、背景
我校地区城乡结合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厌学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爱讲空话,课后不能主动完成作业,对作业拖拖拉拉。更有甚者的是个别学生上课故意捣乱,顶撞老师,逃学逃课现象也时有发生。面对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我们通过调查确定对象,并对他们的家庭进行了走访、了解,希望从中找出家庭方面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措施,以期帮助扭转学生厌学这一不良局面,配合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更好进行。本文将就这个角度对厌学现象的成因作一个初步的分析、探讨。
二、现状分析
(一)富裕家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都市化、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乡结合部中的大部分农民逐渐富裕起来了,生活条件好了,家庭存款多了。而这些富裕起来的农民家长信奉的是:再穷也要“富”孩子,更何况现在孩子不多。所以他们对子女往往是过分的溺爱、娇惯,对孩子言听计从,姑息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家里的各种家务劳动,也从来不让孩子沾手,更不用说让他们过艰苦的生活了。例:小陈同学,小学时的成绩一般以上,人比较聪明,学习也比较认真,但在家里,他俨然是个“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对他,真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旦有个身热头痛、感冒的,父母一个电话打到学校,请假少则二三天,多则一星期,随着年级的升高,拉下的课很难补上,小陈就由此而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有的富裕家庭,还聘请家庭教师,但由于没有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导致孩子在校不认真学习,完全依赖家庭教师,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庭在孩子的卧室内摆放大彩电、电脑,为孩子配备手机等。这样一味地满足孩子物质生活的需求,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造成了孩子好吃懒做,追求享受,贪图安逸,怕吃苦,怕受累,学习缺乏动力,遇到一点点困难时,缺乏一定的意志和毅力。所以学习稍有难度,成绩略有滑坡,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在孩子畏难、退缩时,有的家长不是鼓励、帮助,而是一味的纵容。例如有一位家长知道孩子学习成绩明显退步,不肯做作业时,无可奈何地对我们说:“我们也不敢去逼他,万一有个三长二短的该怎么办呢?还不如随他去。”
产生学生厌学现象的另一原因是富裕起来的家庭给孩子的零用钱相对比较多。孩子有了较多的零用钱,在节假日会约上小伙伴外出进行本不属于他们的娱乐活动:上卡拉OK、下饭馆等。玩物丧志,最终沉迷于娱乐之中,抛弃书本,导致厌学、弃学。
(二)离异、单亲家庭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非常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不在身边的父亲或母亲有强烈的思恋情结,但由于相见的次数较少,父亲或母亲与子女的交流减少,父爱或母爱被剥夺,时间稍长,容易造成这些孩子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多愁善感,不善于交际,缺少知心朋友,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只能自己解决,若自己解决不了的,则不了了之,日积月累,这些学生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离异、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一般来说家务繁忙,无暇顾及子女,他们的子女多半由祖辈抚养,而祖辈对孙辈总是极为纵容、溺爱,家庭教育方法简单,不了解孩子,常以迁就为教育手段,寄希望于年龄大了以后会懂事。因此,平常重视生活上的呵护、爱惜,而缺少思想上的教育和学习上的关心,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的厌学。
有些离异家庭再婚,后父或后母与子女之间由于没有血缘关系,又缺少交流与了解,容易产生摩擦,产生隔阂。有些后父或后母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解,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子女不问不闻,出了事情也不过问。这些子女容易自卑,心理情感闭塞,也容易产生厌学。例小韩,后母对他的事情一律不管,父亲远在外地打工,一年中难得回来一次。于是,小韩便成了“游牧民族”,自由自在,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自制能力又不是很强,学习也就一落千丈。
离异、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且父亲或母亲又忙于工作,非常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少年的引诱,从而导致逃学厌学。例如小丁同学,由于父亲忙于工作,而自身性格又比较内向,缺乏与别人的正常交流。于是他就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慢慢地,他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三)家长自身因素
(1)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在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为数不少的一些家长迫于当前的形势,急于无奈,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误导下,便演绎成了粗鲁式的棍棒教育,给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使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家庭不和
有些家庭,夫妻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的体验是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到失望与不信任。夫妻吵架、打骂往往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学习,这样的孩子整日提心吊胆,心事重重,上课时精神难以集中,在家又无法安心学习,容易造成成绩下降,产生厌学情绪。
(3)家长观念错误 有的家长受“金钱热”的影响,错误地认为“知识不值钱,只要孩子爱劳动,活动能力强,将来能赚钱就行。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放松要求,任其自然,成绩好坏一个样,导致孩子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一旦成绩出现滑坡,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三、建议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将对孩子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就此,我们提出一些建议供家长们参考。1.转变观念
把再穷也要“富”孩子变为再富也要“穷”孩子。因为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所有的孩子长大以后早晚是要离开父母去独自闯一片天地的,与其到那时面对困难挫折困惑无助,不如让他们摔摔打打,“摔”出勇气,“打”出能力。
父母亲要创造“条件”让孩子经受磨练,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公益劳动,树立以劳动为光荣,以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为可耻的思想。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精神振奋和手的技巧相结合的活动,劳动反映了人对他人、集体和祖国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劳动,参与公益活动,能使孩子从中体验艰辛、体验快乐,也从中培养了做人的高尚品格。2.言传身教
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起着很大的影响。有的孩子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不良习惯是从哪里来的呢?不用质疑,是从父母那里学得的,而且,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使通过学校的再教育,也很难更改。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所以做家长的,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在工作之余进行正常的适当的娱乐活动,是不容置疑的,但首先得保证子女有安静的学习环境这一前提条件,同时对子女的学习情况也必须予以关心。家长一味地随心所欲,对孩子的学业冷漠处置,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
在一个家庭中,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都有矛盾,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但家庭中的孩子却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家庭矛盾激化的受害者、牺牲品。所以大人们不管是吵闹也好,打架也罢,静下心来,为孩子想一想,尽可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3.关注子女,学会沟通
作为家长,不管工作繁忙,也应抽空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关注子女的各种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当孩子情绪上有波动,思想上有疙瘩时,家长应主动与其沟通,好好地加以引导。一旦父母平等地和子女交流,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沟通的了。不容置疑民主型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成长的非常有利的。综观各种成功的家教个案,无不说明了: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孩子当作朋友看待,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在孩子进步时提醒孩子要戒骄戒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鼓励孩子继续努力。这样的做法比那些命令式的、棍棒式的教育要有效得多。
以上的分析,我们仅从家庭方面来探讨中学生的厌学原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成绩好,那么请让我们的家长们从自身做起,焕发精神,为培养孩子而不断努力。
6.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论文 篇六
重庆市武隆县平桥中学 廖政明
摘要:我在一所乡镇中学担任英语教学的工作,进入八年级后,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有些甚至是讨厌学英语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成绩优异,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根据此情况,我分析了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英语学习两级分化 成因 对策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但由于各种原因,进入八年级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甚至是讨厌学英语了,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越来越差;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轻松且成绩优异,两极分化不断加大。如何处理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学生以后能否继续学好英语的关键。
一、分化的原因
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村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的意识
我们农村乡镇中学的学生,觉得在课余说英语是“装洋”,甚至有学生还觉得可笑。另外,一些家长觉得读一点书和考大学没有多大的差别,都是打工,所以不重视。所以,英语学得好不好,在他们的心中都没有关系。这实际上是最关键的。要改变他们的意识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2.拼读没有过关
虽然现在农村的中心小学开设了英语课,可是一开始就没过好字母关,更不用说音标关了。在初中后,有些学生觉得简单,没有重视,结果到现在连26个字母都还不能熟练地会读会写,更谈不上根据音标拼读单词了。当然,没有开设英语的村小,一开始就觉得难,就没有入门,学习起来既无信心,也无兴趣。这部分学生往往学习没有自觉性,根本就没办法学习。要转变这部分后进生需要下很大的工夫,也比较难。
3.教材难度加大,容量也加大
仁爱英语教材的内容多、语法难。面对这么多的词汇,再加上部分学生的意志力薄弱,许多在七年级时的中等生甚至中上的学生都感到记单词力不从心。由于单词未掌握扎实,听课的质量、作业的效果就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七年级时,这些学生几乎每段对话、每篇课文都能背诵,到了高年级,能把课文、对话都背会的是少之又少。没有了背诵,当然就缺少了必要的语言输入,其他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发展都受到了影响。再加上,时态的增多,各种时态间的用法相互混淆。就这样,许多原来的中等生也慢慢地退步了,进入了英语学困生的行列。夯实基础看起来是很简单,实际上又是很难的一个环节。
4.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上课进度过快
在高喊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和学校根据成绩给教师排名等各种外界因素给教师造成的压力,许多教师课堂上忙于讲语言点、做练习,却舍不得花点时间搞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更不愿尝试多样化的新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上课越来越觉得无趣而不喜欢学英语。另外,由于教材难度加大,容量也加大,照顾学生听懂了,理解了,大约三分之一的课程完成不了;完成的教学的进度,很多学生又没有听懂。这也是我在教学中感到最无奈的!
5.学习习惯差、学习策略不科学。
有些学生不是学习不够努力,也不是对学习缺乏热情,而是学习方法不恰当。他们不能根据拼写规则记单词,而是在死记硬背字母的顺序,以至记单词的速度缓慢;单词的记忆也
不会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做好复习;对待错题更不会去分析错因、深刻体会、反复理解等等。所以,这些学生学得很苦、很累,成绩却上不去,最终还是掉队了。
二、对策
为了防止和杜绝两极分化现象的形成和进一步扩大,我认为应该根据两极分化的成因,对症下药:
1.营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和增强学生的意识
针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我们可以在班上和学校建立“英语角”,让学生多说英语,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和环境。另外,强调英语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意识。只有学生自己想学习,学生才能学好!
2.互助合作
把班里英语成绩差的学生与成绩好的学生“接对子”,让他们自由组合“拜师学艺”。一旦建立“师徒”关系,“徒弟”就必须听从师傅的话,完成师傅布置的任务,而“师傅”则必须对“徒弟”负责,对他的学习严格要求,督促他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如监督记单词、默单词、背课文等。“师傅”还可给“徒弟”布置适当的任务。如当天单词听写较差时,可要求他重听写。同时,“师傅”还要给予“徒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2.注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个性差异,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的实际,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在备课时,要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益处。同时还应及时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予帮助,千万不可因赶进度而对学生学的情况置之不理,致使部分学生因不能及时掌握而成绩越来越差。
3.教学手段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要求学生反复地模仿,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就会感到枯燥,学习就不主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更多实践英语的机会.例如在课前学唱英文歌曲、课中开展英语辩论会、讲英文故事比赛;课后还可组织学生看英文版的电影等。同时还要利用中学生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多搞一些竞赛,如单词竞赛、猜测游戏或配音、演课本剧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英语,既增加了学生实践英语的机会,提高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英语,这样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教学中学习策略的指导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学习策略的能力。例如在课前预习的策略、课后复习巩固的策略、有效记忆单词的策略、根据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巩固单词的策略等。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5.亲近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对于英语学困生,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多与他们聊聊天,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创设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喜欢你,进而“爱屋及乌”也喜欢学你教的英语。另外,在课上或课外多多鼓励他们,也在学习上给予一定的帮助,让
他们觉得教师是真心为他们好,而且他们是受到教师的特别关心的,这样他们会对英语学习越来越有劲。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只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注意做到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一定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功;融洽师生关系,注重情商的培养,就一定能扭转英语教学中慢、少、差的现状,走出两极分化的教学困境,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农村初中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2.《英语教材教法》
7.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论文 篇七
关键词:小学生;厌学心理;家庭;学校;成因;对策
“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负面情绪的表现,是由不想学习到不喜欢学习,甚至发展为对学习关系的厌倦、厌恶从而逃避学习的心态。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的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小学生厌学是指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厌恶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的心理状态,及其不良行为表现。它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的学生所有。小学生厌学表现为多种形式,比如: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心烦意乱,完全没有看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逃学则是厌学的极端行为。
厌学心理不但阻碍了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也对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带来十分负面影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亟待解决的学生不良心理问题。那么,本该对学习和学习过程充满热情、充满好奇的小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厌学呢?
一、造成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正在不断地影响着孩子们,包括影响他们的心理。首先受大众传媒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同学之间互相攀比:谁家有钱?谁穿的是名牌?谁家的车子高档、住宅豪华?谁的爸爸是高官、是大老板?一些有虚荣心、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因此变得自卑,消极对待学习。读书无用论的滋生蔓延,使一些不明事理的孩子也跟着认为读书无用,放松了学习。
其次是社会低俗文化氛围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常见的活动多为搓麻将、玩扑克、手机游戏、网络聊天,很少见到具有文化气息的活动。小学生好奇心强,易受外界的影响,在猎奇的过程中,心思不放在学习上,放松了对学习的追求。
2、学校因素的影响。
(1)校园生活单调
由于经费的制约,农村小学本来体育器材就不多,学生的课间几乎没有器材可用。这几年,在校园安全这条高压线下,出于对安全问题的担忧,许多教师不敢也不愿组织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取消了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如爬山,春秋游,野炊等。课间活动项目显得单调无趣。
(2)教师的“偏心”
一些教师总是把自己的微笑和亲切的目光投向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他们的眼中,只要学习成绩好,这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很好的。这样的老师成为孩子们厌恶的对象,该老师所教学科自然成为孩子们厌恶的学科。教师也自然把这样的学生重新圈定在一个圈子里。一部分学生的厌学,就是教师在“不知不觉”中造就成的。
(3)教学缺乏趣味性
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教师一人兼任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繁重、压力特大,这些导致教师无心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当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中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心理。
3、家庭因素的影响。
(1)顺其发展的思想严重
有些家长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对孩子关心不够,把孩子送进学校就算完成了任务,既不督促也不引导,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不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好成绩,但对孩子获取成绩的过程态度漠然,听之任之,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鸭”般地伏案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2)期望过高的现象严重
有些家长自己没有文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要求无限度地升高,不讲究方法,手段粗暴,这样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厌学。如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夏某,男,13岁,安徽人,老家读书时一直是班上学习委员,酷爱学习,遵守纪律,聪明活泼,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的骄傲。三年级时转学来到绍兴,由于种种原因,成绩不如老家时好。父母不考虑客观原因,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每门课的成绩必须在90分以上。如达不到要求,父母则对他严厉批评。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夏某各种学习丝毫不敢怠慢,心理压力很大。从四年级开始,他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尤其对考试产生了恐惧。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以致严重的身心疲劳,厌烦学习,造成逃学。
(3)家庭教育不和谐的现象较为普遍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本来就很难达到统一。尤其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较多,一些家庭中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常年外出打工,偶尔回家对孩子特别疼爱,甚至溺爱,造成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其次,农村三世同堂的家庭较多,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的要求又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使孩子总觉得有避难所。
4、自身因素的影响。
(1)、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但大多数学生缺乏老师的及时指导,难以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欠缺,学习效率不高,导致其产生厌学心理。
(2)、注意力缺乏和多动现象严重
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安静久坐,爱做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
(3)、学生惰性现象严重
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很少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长期以来学生养成了懒惰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学习任务稍重的情况下就对学习厌倦。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疏导对策
学生厌学心理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因而必须要有“大教育”意识,社会各方面都应负起责任来,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创设一个有利的环境,对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才会卓有成效。
1、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人才学的研究表明,环境是影响人们成才的重要条件之一。学校环境的优劣是关系学生学习好坏的主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达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感,教学要符合现代特色,要善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积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艺术性。这对于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十分重要。
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生。他们得不到学习的乐趣,没有成功的喜悦。加拿大精神病理学家冈斯·谢尔耶在各种不同活动条件下所作的大量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的极度疲劳往往是由于经常失望和失败造成的。如果能使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他们便会爆发出蕴藏在自身的一股巨大的学习力量。学生在学习中如果获得成功,又经常地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强化,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劲头和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不断地提高。”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多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中产生、增强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还要善于发挥学生的长处,“教也者,长善而救失也”,让他们也看到自己成功的一面,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习困难生,教师首先要帮他们树立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要使学生有信心,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有信心。教师要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关心,在和他们交谈时,语调、表情、眼神等要传达自己强烈的“期待”。使学生逐步在教师强烈的“期待”中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心理学研究中“贴标签”效应,对学习困难生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在作业中,写上“今天你又进步了,继续努力!”、“你写的字越来越好了!”、“老师为你的进步而感到高兴!”等。在组织学习竞赛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内容,按完成的质量统一评价,燃起他们希望的火花。
2、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起点、第一课堂,儿童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家庭作为孩子生活的基地,能否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直接影响。家庭的学习环境不但包括物质条件、环境布置,还包括家庭的学习氛围等。家长是镜子,其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长首先要持续更新、获取知识和经验,给孩子作出学习的榜样。
其次,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应转变观念,不应一味死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一旦成绩不好,轻则恶语相向,重则举手就打都是错误的,要与孩子做“朋友”,进行“心贴心”的交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每个家长都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格外精心,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有的家长盲目为孩子选择“特长”项目,如:弹钢琴、学英语、学绘画等,殊不知自己的孩子是否爱好,但家长一相情愿还振振有词地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把过去我不会的通通在孩子身上体现。”这样的“特长”项目是孩子的需求还是家长的需要?有的家长星期六、星期日为自己的孩子安排了很满的学习内容,孩子游戏玩乐的时间没有了,更谈不上与人交往的乐趣,孩子的脑袋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他们怎么会不产生厌学心理呢?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所以,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能过高,要求也不能过严,要与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切实纠正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不正确的认识。这才有利于消除厌学心理。
3、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外,社会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上特别是街道、社区、图书馆等要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活动的场所和机会,使这些地方成为促进小学生学习、发展的“阳光地带”。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守旗 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M] 安徽人民出版社
[2] 赵建华、田夫、吴垒 走出学校教育的误区[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8.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论文 篇八
黎平县地处东经108。31’—109。31’,北纬25。41’—26。全县管辖面积为4441平方公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口总数最多及面积最为宽广的地区。辖15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10个镇,403个村民委员会,19个居民委员会。拥有人口总数五十余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39.62万人,非农业人口13.56万人,人口较多的民族有侗族、苗族。主要矿藏有硅、黄金、煤等。森林覆盖率78%。
近年来。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黎平机场至洛香高速公路基本建成、以及三黎高速的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同时县内通乡道路的改造加快,县城至天生桥二级旅游公路、中潮至洪州的红色旅游公路、东风林场至锦屏敦寨(果园)出县油路、坝寨至大稼通乡油路,肇兴景区过境公路,平途经尚重至德化通乡油路均已建成。城区“两横四纵”骨架路网,北门新区主干道、五开大道、黎阳大道等重点工程交付使用,交通的不断改善,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提供平台,从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得到了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各项征地费用的补偿落实到农民手中,因此全县农村占地建房呈现出一个新的高峰期。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村每年翻建、新建约1500幢,占地面积约180亩,且大多数未办理用地和建设手续。因此农村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亦呈高发态势。我县农村公路两旁,老百姓修建房屋的趋势越演越烈,使得公路呈街道化发展趋势。有的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任意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建房,无土管部门批准的宅基地手续,有的跟别人臵换土地,有的买卖宅基地。任意在公路上堆放建筑材料,堆放垃圾、填埋公路边沟使得公路排水不畅。房屋修建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车辆行车震动,也会影响房屋建筑使用周期,特别是在陡坡、弯道内修建房屋的老百姓,给其自身也会带来不安全因素。
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等行为既触犯国家法律、法规,又破坏城乡规划建设
和土地管理秩序,影响我县对外形象和投资环境,损害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阻碍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给社会稳定带来新的不安定因素。
一、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产生的原因
一是干部群众土地资源法律意识淡薄。对“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对土地管理的禁止性规定和依法用地的合法性知之甚少,有法不依,甚至在利益的驱动下,违法批地用地;农民对农村土地管理、使用的相关法规政策意识不强,也是导致违法违规用地的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是监管不力,动态巡查不到位,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制止、及时处理,未能将所有的违法违规的占地行为发现、制止在萌芽状态,导致目前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或多或少还处于忙于应付,被动作战的局面,基本上都是事后被动查处,增加了行政执法成本和查处到位的力度。
三是违法案件数量大、涉及面广。具有突出性、短期性、效仿性、复制性,如征地拆迁范围内的农房抢搭抢建,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就会冒出一节、长出一片。众所周知,土地违法一旦发生,查处难度就大。对一个农民来讲,一幢房屋可能就是其一辈子的财产,拆除就意味着可能重新返贫;对小企业来讲,不符合规划,就要依法查处、没收,可能是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亿元的资金打了水漂。这些都将导致土地执法难、难以查处到位。
四是乡镇(街办)等基层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违法现象,乡镇一方面要发展,另一方面又有招商引资任务,然而没有足够发展空间和用地指标,导致胆子大的个别乡镇就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
五是法人违法比较突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政府和法人两者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因计划用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的需求,因而出现了“以租代征”或未批先用、少批多用现象。
六是农村防火线拆迁、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各乡镇为完成任务,对于拆建用地和改建、新建的房屋均没有办理任何用地与建设审批手续。其改建、新
建处于无审批手续。
二、采取有力措施,狠杀农村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
1、树立预防为主,全程监督的观念。全面实行动态巡查责任制,由重事后查处轻事前防范,向着眼于事前防范、事中监督转变,把执法监察工作从单纯查案中解脱出来,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巡查工作是整个执法监察的重中之重,也是事前预防、事中查防、事后促防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巡查的重点要放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郊结合部、公路沿线等区域,同时要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由过去单纯以堵为主,向堵疏结合转变,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全面推进依法管好地用好地的长效机制。
2、以防为主、查防相结合、以查促防三者相辅相成,是一个完整的预防有机整体,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土地执法监察工作方针,对症下药,采取一系列措施,消除或控制土地违法诱因,形成多层次、全方位预防土地违法行为的有效机制。
第一、事前预防,以“人”为本。事前预防就是在土地违法行为可能或者将要发生之前,采取有效措施,从思想上改变当事人的最初的想法,从而达到预防的目地,以“人”为本,就是围绕可能或者将要实施土地违法行为的人进行预防。所以,事前预防是预防有机整体的核心,事前预防应从认识根源着手,在人的思想认识上进行,为此,宣传、教育则是事前思想预防的重要手段。
第二、事中查防,以“事”为本。事中查防,以“事”为本,就是在土地违法行为刚开始,通过巡查、执法检查等手段早发现违法,针对刚开始实施的土地违法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将其制止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土地违法行为只有早发现,才能早制止,而且还要制止的了,使得土地违法最终实现不了,达到预防的目的。
第三、事后促防,以“育”为本。违法行为不可能百分百的预防,只能通过预防,来降低案发率。事后促防,以“育”为本,就是通过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严厉打击土地不法分子,以此来教育后人,实现打击一点教育一片的
目的。
3、注重体制创新,全面建立多元执法体系。
建立内外配合、上下联动的执法监察体系。让部门协作实现有序化、规范化、刚性化,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建立与纪委监察部门联合办案和案件移送制度,既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又查处违法责任人,特别是对涉及党员干部的土地违法案件,积极争取纪检监察部门的配合支持,坚持各级联合办案,对下级处理不了的案件,由上级直接查办。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做到查处、执行、追究、移送四到位,切实提高执法监察效力。对违法用地的单位(个人)供电部门不予供电,从根源上切实杜绝违法用地的现象发生和蔓延。
要疏堵结合,畅通农民建房的渠道。建立农民建房管理的长效机制,开通农民建房的“绿色通道”。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并且要严格按照政策兑现。
三、农村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治理
在农村推进查违拆违整治工作,应着眼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这个大局,把查违拆违与重点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与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与加强新农村建设改善民居条件结合起来。以“拆违”保障和推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全力以赴维护和加强城乡规划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1、摸清家底,全面调查清理。为进一步加强农房管理,拟对农房进行普查工作,同时为规划建设、征地拆迁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农户现有住房进行丈量并拍照、摄像,每户都建立详细的房屋档案资料。对各类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登记造册,分类统计、汇总。
2、建立违法用地违法建筑档案管理制度。对查实确属违法建设的建筑户建立包括停建通知、现场勘察笔录、询问笔录、现场照片、摄像等详细的卷宗和影像、数据档案。
3、因地制宜,明确拆违重点。对重点区域进行蹲点值守,对一旦发现有
违法建设苗头的区域即予以重点看守,确保不出现新的违法建设。在执法过程中,做到一调查、二取证、三劝导、四制止。同时强化“日巡查和重点巡查”制度。根据地理位臵及实际情况,在查违拆违工作中,不搞一刀切,明确查违拆违工作重点,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
4、广泛宣传,层层进行动员,深入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将“查处农村违法用地和拆除违法建筑”的目的、意义和政策告知广大市民,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营造浓厚的查违拆违整治工作舆论氛围。
5、在做好违法用地和违法建筑调查摸底的同时,稳步推进自拆、助拆工作。对违建户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拆除的,予以免责,不再追究。对隐瞒不报,或者拒绝拆除的,除依法强制拆除外,按党纪政纪予以严肃处理。
9.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论文 篇九
执笔 许士顺
一、课题的内涵概要:
在社会不断发展,家庭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家长素质不断提高,学校硬件设施不断更新,教育大环境不断优化的今天,可是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上却未能有新的突破,相反,随着农村学生年级的升高,课业的加重,怕学、厌学的同学却是越来越多了,这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的个人发展都产生了及其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提出了“引导农村初中生克服厌学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农村初中生:指在农村初中就读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1-15岁,心理认知、情感及个性发展都处于发展阶段,学习动机还不够稳定,意志品质还不够成熟的学生群体。
厌学:“厌学”即“厌烦学习”、“不愿意学习”。在当前的初中生中普遍存在这一现象。严重的就形成了厌学症。厌学症是指患儿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专心,效率低,易健忘,成绩差。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朗读、写作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一般来说,厌学学生是有厌学行为的学生。厌学的主要特征:心智活动差、学习消极被动、动力不足、学习随意多变、学习成绩差、形成恶性循环、具有破坏性,爱寻找别的途径实现自我价值。
“引导农村初中生克服厌学的策略研究”就是结合当前社会和我校实际情况提出的一个课题。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自身认知水平、家庭情况、受教育情况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心理辅导和矫正,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力量,使厌学学生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圆满完成初中教育,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使其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强调要有好心境,要爱好,要快乐。近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应试教育被人声讨批判。可是,现在不少学生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情绪越来越低。学生厌学是当今初中生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小学中高年级就已有所显现,到初中阶段,表现尤其明显。厌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二、课题研究预期并已基本解决的问题:
1、《农村学生厌学情绪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的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学生厌学情绪是什么状况,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目前已经进行调查并进行科学分析统计,为结题报告打下基础。
2、查阅有关资料加深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为深入的研究做好准备。通过网络途径和图书馆借阅了《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完全手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书籍。
3、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走出厌学的阴影。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开通“知心信箱”、“知心热线”,及时解决厌学学生心理、生理上的困扰。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功能进行心理辅导、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实施分层作业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设立家长、老师、学生互动联系卡,定期 由学生对自己近期表现自我评议,再由老师、家长评议,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召开了学生家长会,并对家长进行了专题培训辅导。
5、针对厌学类型不同,成立互助互学小组,展开讨论、交流,组织厌学学生与优秀学生结对帮扶。
6、开通“校园网站”,让家长、学生、老师以及关心厌学学生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参与讨论、交流。通过以上各种渠道,给厌学学生以生理上、心理上,特别是精神上的关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为当前农村学校提供一套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教师提供帮助厌学学生走出厌学情绪,重新对待学习,投入学习,甚至热爱学习的途径和措施,同时也给农村学生一次对读书再认识的机会,重新审视读书在自己一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升、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2、心理学理论依据。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
3、个人本位论。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 4、4、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当今建构主义对于学习的基本解释大致有三大点。(1)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的经验背景。(2)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个方面的构建。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构建,同时有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的,二是从记忆系统中所提供的信息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单是提取。(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5、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它可以使知识信息的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更具吸引力,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五、农村初中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造成农村初中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因素影响,同时也有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原因:
(一)、学习本身的局限性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同时,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持续努力学习十几年,甚至更长。所以,学习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从而 导致厌学。
(二)、学生内在动因
1、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或不明确
中学生动机不足或不明确的现象极为严重,其原因有:(1)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社会不良风气也走进了学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2)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到家长及社会上“脑体倒挂”现象的影响,误认为知识不重要,花钱读书不合算,认为知识够用,不如早点参加工作或经商赚钱好。
(3)学生本身对为什么学习不明确。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是有书读就可以,而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2、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缺乏兴趣
造成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时间长,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其次,教师教法陈旧、师生情感不良。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很难说不产生厌学情绪。
3、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许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目前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
4、智力因素、心理特点。
一般地说,大多数的厌学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但容易为情绪左右,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对难学和讨厌的功课,往往偷懒取巧。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当老师讲课乏味、作业负担过重,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成绩不佳或受老师冷嘲热讽、轻视,家长的打骂或受到外界的某些诱惑之后,就会兴趣转移,产生厌学的心理。同时,厌学的学生中有大部分的学生属于后进生,其中有部分学生的智力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表现在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理解力、创造力等方面都不及其他学生。有一个初三的学生是这样写道:“我每天晚上都要学习到10:30,可是总觉得自己学得不好,成绩总上不去,一次一次地挫败,又受到老师、同学的嘲笑,父母的责骂,我已经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三)不良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外在原因。
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然而,目前不少中学将学生的早晚自修时间都用来辅导、上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仅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2、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是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人是有感情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带着情感性的,都是在情感的驱动下产生并进行的。学习也是一种带着情感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也需要情感的交流,他们需要教师的爱,教师只有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才能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才能取得教学的最优效果。初中生除了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和信任。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也会促进学生厌学情感的发展。
3、考试焦虑、学习压力是产生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
当前,学校中频繁地进行测试,排名次,使学生超负荷的学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学生在考试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之前,其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就更为严重。一种害怕考不好和名次下降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同时,初中过难的教材促进学生的厌学心理的发展,过难的教材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考试的忧虑感更加强烈。
4、课堂教学效率差是产生厌学心理的很大的原因。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方式。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发展。良好的课堂教学不但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素质和广泛的学习兴趣。
5、过少的激励和表扬,不合理的批评和怀疑是产生厌学的不可忽视的原因。足够的激励和表扬对于厌学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及时、正确、科学的激励和表扬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产生不竭的内驱力。不合理的、过于粗暴的批评甚至怀疑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导致厌学。
6、“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厌学学生本身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不好,认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反正考进重点高中和大学也无望。同时,由于受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有一部分学生贪图眼前实惠,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对于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考虑很少。长此以往,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六、克服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初中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要克服厌学心理,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使用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而从根本上克服我市初中生的厌学心理。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绝对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学校可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成就动机。通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成功教育,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为提高民族素质、实现自我价值而学习的决心。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向导。学习动机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对某些对象给予优先的注意,并伴随着紧张的情绪和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在学习上,它表现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致勃勃、孜孜以求、津津有味。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渐渐消除厌学情绪。
(三)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特别是抗挫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多为顺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抗挫能力低,但外界的刺激与压力却很大,教师要时常注意对他们进行对挫折的认识与抵抗的教育。比如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整自己过高的期望值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遇到挫折时会找到适当的方法减轻心理紧张。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设置一些挫折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
(四)教师要在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关心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最起码的要求是要爱学生,而爱学生首先体现在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上。特别是对待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教师应该用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语言、足够的耐心对这些学生进行疏导,要详尽了解他们的过去、现在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智力水平、学习方法、个性特点、家庭情况等,分析出其厌学心理的具体原因和相关因素,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行克服教育。
2、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言生动、形象、幽默,且重点突出,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兴奋起来,注意力集中。教师特别要注意经常使用幻灯片、投影、实验、多媒体、录音、录象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减少笔记和作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新鲜感和乐趣。
3、课内多关照,边学边鼓励;课后多辅导,作业评语要有激励性。
课堂上对厌学的学生要多关照,多提高,巡视练习时多点拨,及时把他们错误的想法引导到正道上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即使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没有答好,教师也不能责备、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应在纠错的同时鼓励他们不要灰心。批改作业时要特别留意这些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帮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直到他们弄懂为止,要针对厌学学生作业的优缺点给以相应的评语,最大程度地激励他们作出有效的改进和努力。
(五)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因此,在帮助学生纠正厌学心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作为校方,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的形式向家长宣传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并且要让家长明白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不能一厢情愿地给学生施压,更不能打骂、体罚孩子。学校应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
七、课题研究的效果与结论:
1、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记得有人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有关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有时能弥补智力发展的不足。我们也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兴趣,他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应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善于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用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精心设计各种有创造性的作业,如折纸剪纸、手工制作、实验、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游戏、竞赛、收集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积极鼓励,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的不是新奇、满足、愉悦的感觉,而是枯燥、乏 味和失落的感受。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针对这一现象,研究者采用了如下措施:
(1)改变对厌学生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
(2)提供给厌学生展示的舞台。
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手工制作比赛”,“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自信心是施教成功的钥匙。
3、分层作业,为学生铺设进步的阶梯。
将班级学生分成三个组:提高组(学困生组)、奋进组(中等生组)和宏志组(优等生组)。作业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分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A.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等次。按优,中,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别设计不同的题目。即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设计A、B、C习题套餐,按学生的层次,依次发放套餐。让学生领取符合自己的套餐,完成以后,分类上交。
B.根据题目和学习实际情况,作业量分段确定。如同量的作业,要求后进生完成60%,中等生完成80%,优等生完成100%;
C.作业超市,学生自选。如10道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
D.对号选题。如总共10道题,规定奋进组学生做1、2、3题,提高组学生做4、5、6题,宏志组学生做7、8、9、10题。
然后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学困生,评价应注重鼓励,多使用爱心评语,拉近师生距离。可以改变以往的错了的打“×”,对的打“√”的评价方式,对于错题,可以不批或者画提示符,让学生改正后再打“√”。学生可以擦除错处,不留痕迹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再让老师打一个“√”,并跟他打上一百分,这样可以极大地保护潜能生的自尊,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4、家校沟通,形成教育的合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是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二者组建的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熏陶和约束作用。因而教师还应主动与家长加强联系,通过家长会和个别访谈等形式,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双管齐下,协调工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1)父母对子女学习状态的估计要客观,期望要合理。在调查问卷第11题中:你的父母对你的学习要求高吗?选项①“要求很高,难以达到”的比例占了70%以上,可见家长望子成龙心理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落差多么巨大。因此作为家长应对子女恰如其分地作出估计和评价,设置合适的、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如果个别家长不善于客观地分析子女的实际情况,过高的期望不进行适时的调控,而是一味地要求每次考试每门功课一定要考多少分,排第几名,这样做往往造成学生厌学、畏学,进而弃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的悲剧。
(2)家长也应帮助子女树立必胜的信心。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所说:“自信是成功的 第一要决”。家长的信心、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纠正厌学情绪。在孩子每一次作业、考试或是成长经历中表现有进步时,家长应该有意识的表扬,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家长还应该给子女降压、松绑,做到多倾听、多宽慰、多疏导,鼓励子女只要花了力气,学出自己的水平就是成功,还要多关心孩子的休息和心境。
(3)父母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孩子一块制订一个其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合理作息,松弛有道,不要一天到晚千叮咛、万嘱咐,让子女感到唠叨个没完。另外家长要注意克服自身不良嗜好(如赌博等),以身作则,营造学习气氛;家庭成员内部应和睦相处,相互配合,平时要多抽一些时间陪陪孩子,交流思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缺点。
5、心理辅导,搭建沟通的平台,有利于学生心理的疏通。
厌学学生对学习往往存在抵触、烦躁甚至恐惧的情绪,由于学习失败,学习成绩跟不上,受到来至老师、家长的批评训斥和同学的压力和鄙视,造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形成自闭甚至暴力等倾向,久而久之形成极大的心理问题。我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每周一、三、五开放的时间,鼓励班级学生到“心灵小屋”里去做客,或运用向“马老师信箱”写信的方式,敞开心扉,向心理辅导老师倾诉自己的烦恼,接受比较专业的心理干预,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八、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附《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现状》调查报告、《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报告。
2、编辑论文集:附发表论文、获奖论文、交流论文等。
3、将教学案例、个案研究、教育叙事、随笔整理成册
4、结论与反思。
从被研究者学生来说,由于老师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对策,经常鼓励学生,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意志更加坚强,学习的主动性得以调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有少数具有强烈厌学倾向的学生的厌学情绪也得以缓解。厌学是普遍存在而且十分复杂的一种社会现象,涉及到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等多个方面,比如说“新的读书无用论”等社会思潮以及网吧、游戏等场所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应该进一步作深层次的探讨,同时也需要得到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
【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论文】推荐阅读:
发表论文关于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思考与对策研究论文12-20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中学高级职称论文)——浅谈如何转化农村数学学困生08-15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0-09
农村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研究09-05
农村初中体育教育论文12-12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 (仁爱版英语中考复习)06-28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08-16
初中班主任论文:农村初中班主任工作初探07-04
浅谈农村养老及其对策10-08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