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编辑的心理问题及调适途径

2024-09-24

医学期刊编辑的心理问题及调适途径(2篇)

1.医学期刊编辑的心理问题及调适途径 篇一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

1复合型医学编辑应具备“四心”

1.1高度的责任心

所谓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家人、企业乃至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态度,是做好一项工作或完成一项任务的基础。责任心是编辑的重要心理品质,编辑的责任心是指编辑对他所承担的各种责任自觉地做好的心情,包括对他所属群体的各种编辑出版活动(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版式设计、期刊装帧等)、行为规范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编辑出版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出版质量。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编辑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份稿件,认真处理每一个问题,才能圆满地完成编辑出版任务。

1.2良好的敬业心

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编辑这个行业看似有趣,实则枯燥乏味,每天要重复着几乎相同的工作,有时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常常看得头昏眼花。编辑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就可能影响着编辑各个环节工作的完成,最终影响着医学期刊的质量。因此,编辑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把办好医学期刊作为毕生追求,以扎实、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甘愿为他人作嫁衣,充当“无名英雄”,致力于办好医学科技期刊,全心全心为编辑出版事业服务。

1.3坚持不懈的进取心

编辑人员要有不断学习、努力上进,立志有所作为的心理状态。医学是一门深奥且比较难理解的科学,随着现代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知识技术更新很快,新的分支(如分子微生物学、分子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等)的不断出现,医学论文的分类日趋专业化,医学编辑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追踪新时期医学研究热点,策划新的选题,才能使期刊体现出新颖性。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的编辑手段、编辑模式也随之出现,医学编辑也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掌握现代编辑技术,才能适应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1.4高尚的道德心

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我们党和政府历来所提倡的,它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构成我国社会道德的全部。恪守《中国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编辑出版有效管理的有力保障,编辑人员必须坚持正确的编辑出版导向,认真把好出版物的质量关,把期刊内容、编校、印装质量列入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中,反对粗制滥造,玩忽职守的行为,多出好作品,不出平庸作品,杜绝坏作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面对着更多的权钱交易的诱惑,低级庸俗之作随之出现;不少期刊编校质量较差,错字连篇;有的来稿即用,不顾质量,有些甚至出现买卖刊号、外包出版的现象,严重影响出版正常秩序。对这些负面的影响,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保证期刊市场的健康发展。

2复合型医学编辑应具备的三种基本意识

2.1创新意识

创新是期刊的生命力所在,编辑的创新意识应贯穿从选题策划到编辑活动的始终。在选题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挖掘出有前瞻性、创新性和预见性的选题。选题策划的创新体现在探索新原理,发现新的科学现象与客观规律,解决新难题的学术论文上。作为地方性复合型医学学术期刊,我们组稿中不但开发项目研究形成的论著,更注重实用价值大的学术论文,为临床一线提供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拓宽应用范围,使论文紧贴科研和临床实际,在表现内容上独具特色。内容上创新越多,特色越突出,对读者的吸引力越强,论文发表的意义越大。

2.2精品意识

精品期刊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创建品牌期刊的意识,提高期刊国内国外影响力,增加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医学期刊而言,姜敏认为,精品就是遵循整体选题策划,把对学科有指导作用,反映医学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其创新技术、创新方法,探讨其新机制和新思路,对专业人员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论文有机的编排在一起,编校质量高,印刷装帧好。精品应体现在论文质量上,装帧设计上,还体现在精品栏目上。医学编辑只有具备精品意识,才能使期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创建品牌期刊为突破口,发挥本刊专家优势、拓宽读者资源和突出品牌特征,打造一条适合自己的市场化道路,为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2.3市场竞争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加深,期刊的取向愈加集约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期刊要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竞争,包括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同行的竞争,期刊内部的竞争。所以期刊编辑要有一种优胜劣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笔者认为,复合型医学科技期刊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更新观念,以敏锐的眼光和竞争意识,打破传统办刊的束缚,突破传统营运的模式,改变旧的办刊角色,推进编辑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产品向品牌转变,由“在纸”向“在线”转变。通过市场调研找准期刊市场定位,找出不足,扬长避短,找出期刊自己的准确的市场切入点,贴近读者,创造市场,驾驭市场,挖掘潜力,以适应市场和读者需求。

3复合型医学编辑在业务上应具备“专而博”科学文化知识

3.1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编辑工作是一项集政治思想、学术理论、科学技术为一体的高级而复杂的工程,编辑的素质贯穿其全过程,编辑素质包含政治修养,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是编辑人员在知识、品质、秉赋和感悟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笔者认为,加强编辑人员素质,首要的是坚持政治修养,强调编辑出版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具备良好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责任心,把好论文的政治责任关。法律意识,就是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和编辑出版的政策法规,懂法、执法,遵纪守法,一切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避免编辑出版工作的失误,杜绝期刊出版发行造成的法律后果。遵守职业道德与编辑出版工作同等重要,在审稿时要严格认真,选用稿件要坚持以学术质量为前提,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篇文稿,杜绝与办刊宗旨、栏目不符的关系稿,保证期刊沿着正确的轨道上发展。

3.2全面而扎实的医学知识

扎实的医学知识是做好医学编辑的基础。从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除了要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专业知识的积累,如儿科专业的编辑,除有儿科学深厚的知识积累,还要有内科、外科、病理、影像等方面的知识。而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涉及更多的专业领域,需要掌握更广泛的医学专业知识,虽然要求全面掌握是不现实的,但对医学专业核心的几个学科要有所精通,专业达到较高的水平。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医学有着必然的联系,医学编辑不仅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鉴赏许多与医学专业有关学科内容,这就要求医学期刊编辑必须具备渊博的学科知识,做一个专而博的“大杂家”,才能对来稿用专业的眼光去判断其学术价值,准确取舍,择优劣汰。对于稿件的缺陷,能向作者提出更专业的、合理的修改意见,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随着医学知识更新的加速,也要求医学编辑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随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才能有助于跟踪新课题,组织高水平的稿件,报道新成果。

3.3广泛的编辑出版学知识

我国大多数的高等医学院校没有开设编辑出版学课程,专门培养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当前从事医学编辑的人员大多数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经过系统的、全面的编辑出版学知识的学习、培训。编辑出版学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编辑学概述、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编辑出版史、应用文写作等编辑出版基础知识;也包含出版工作流程、出版校对工作、出版物印刷和发行、出版历史知识、出版行政管理等编辑出版业务知识;还包含著作权法、期刊管理规定等编辑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由于涉及内容多,医学编辑应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如现代汉语、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出版校对工作、出版物印刷与发行、出版行政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应重点掌握。只有具备广泛的出版学知识才能较快适应编辑出版工作。

3.4较高的英文水平

较高的英文水平是医学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化的需要。目前,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同时拥有中文版和英文版的较少,中文版期刊要想被国外著名检索机构如SCI、EI、CA、IM等收录,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英文摘要。而且随着期刊的国际化,医学科技期刊还要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争取国外优秀稿件,只有具备较高的英文水平,才能审阅外文稿件,查阅外文文献,才能与国外作者、读者、专家进行交流沟通。这对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立足中国,走向世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具有深远意义。

3.5科研知识和统计学知识

科研知识是审阅和判断医学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否可行、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研究目的是否明确、实验的样本(对象)是否符合、研究结果是否可靠、研究内容是否新颖。特别是论著(原著)栏目,是医学期刊最具代表性的论文,也是论文质量高低的体现。医学论文多数涉及到医学统计学,评价一篇论著质量的高低,论著是否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规范性,主要是通过统计学来判断的。科研的总体设计、资料采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与统计学有密切关系。一篇论文如果出现统计学错误,那么所得结果就会被全盘否定,结论就是错误的,研究意义就不大,论文就没有发表价值。因此,医学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了解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不同统计资料、数据的表示法,应采用的合适的统计学处理。不但要掌握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2检验、秩和检验等),还要求学会使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算。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把好论文质量关,保证期刊内容质量。

3.6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

21世纪是网络经济时代,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编辑部都开始实现办公自动化,大多数编辑工作流程如编辑审稿、文字加工、刊样校对、信息传递等都可以网上完成,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办公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期刊编辑也顺应时代的变化,基本上实现办公自动化,编辑排版也从“在纸”向“在线”过渡,但技术上还有待改善,编辑人员有必要加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的力度,加速编辑网络化的进程。

4复合型医学编辑在能力上应具备多种技能

4.1现代编辑技能

(1)运用计算机进行稿件编辑加工能力:传统的编辑加工,稿件常常被修改得面目全非,排版人员比较难辨认,经常出现输入错误等现象,增加校对人员的工作量。编辑应用计算机网络,学会并熟练应用Word、WPS文字编辑软件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修改不仅方便,而且能明显减少错误,保证期刊出版质量。

(2)图片处理能力:医学论文,特别是有关影像内容的论文,常附有图片,而作者提供的图片由于各种原因不是很理想,可能会影响印刷质量时,应用图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Corldraw、ACDSee等)对图片进行优化处理后再排版,可以提高图片印刷质量。

(3)编辑具备排版能力:目前很多编辑部已实现内部自行排版,一般仅配备一名排版人员,如果遇到请假或其他情况,编辑排版工作就会处于被动。编辑具备一定的排版能力,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完成排版任务。在最后的连排过程中,也能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调整,加快排版速度,保证排版质量。

(4)运用计算机进行查阅资料的能力:编辑在加工稿件过程中,通过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专业的大型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就可以查新相关知识,查证检测论文是否有新颖性,特别是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成功推出“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后,更加方便了编辑检测论文的抄袭与剽窃、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不端行为。因此,现代医学编辑必须具备运用计算机查阅资料的能力,才能胜任现代编辑工作。

(5)运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办公的能力:随着期刊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医学编辑应该掌握从选题策划到校对这一系列的现代编辑办公流程。

4.2一定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在干中学、主动学、不断学、终身学,才能成一名合格的编辑。因此,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具备过硬的写作能力,才能不断总结自己工作中的新经验和新成果,促进编辑之间的交流,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才能不断得到学习和提高。

4.3社会交际能力

编辑活动的整个过程离不开社会交际活动。编辑是读者与作者、作者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现代编辑是出版活动的源头,只有勤于交往、善于交往,才能获得最新的出版信息和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只有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才能很好的将专家的审稿意见如实、客观的反映给作者,让作者真正理解和领会专家的意见;才能与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争取更多更优秀的稿件;才能争取更多的广告,为期刊发展注入活力。

4.4团结协作能力

现代的期刊是一个团队的期刊,是一个大家庭。编辑出版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整个编辑出版工作是不现实的。科技期刊要把建设学习型团队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首要工作来抓,鼓励大家以刊社(编辑部)为家,树立家兴我兴,家衰我衰的观念。在工作中通过大家的互动、互帮、互学,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共同提升素质。作为科技期刊管理者,应尊重人才,熟悉每个人的能力与特长,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发挥每个人的优点,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现代医学编辑如果没有团结协作能力,总想独来独往,这样必将会被社会淘汰。

5小结

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线,而高素质的期刊编辑队伍是期刊质量的保证。在期刊逐步国际化、网络化的新时期,担负着传播先进医学知识、先进技术、先进成果的医学科技期刊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建一支责任心强、敬业心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多种知识和多种技能编辑队伍,为医学科技期刊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医学期刊编辑的心理问题及调适途径 篇二

1 青年编辑的心理特点

青年编辑大部分是由刚毕业走出校园的研究生或有几年相关工作经验走上编辑岗位的青年构成, 他们在生理发展上已经成熟, 但在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特性上仍不够成熟, 在编辑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中, 青年编辑除了具有同龄青年的一般心理特点外, 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心理特性。

1.1 较强的心理安全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Maslow) 把人的需要归结为五个层次, 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说来, 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 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而且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 对较高程度需要的追求也就越强烈。马斯洛指出, “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地得到了满足, 接着就会出现一整套新的需要, 我们可以把它们大致归纳为安全类型的需要 (安全、稳定、依赖、保护、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对体制的需要、对秩序的需要、对法律的需要、对界限的需要以及对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 。”②青年编辑刚刚步入工作岗位, 进入到一个新工作环境中, 需要进行大量的学习, 进行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交流, 加上处在转型改制的大环境及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 寻求一种轻松自在、不受约束、稳定有序的安全需要成为青年编辑的主要追求, 在安全需要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前, 更高层次的需要诸如自我实现的需要则不会出现, 青年编辑的成长则会受到较严重影响。

1.2 角色意识模糊

所谓角色意识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对所扮演的角色的内涵有着充分的认识, 这种意识包括对角色身份的期待、角色权利与义务的明确、角色人格的不断完善等。③大部分青年编辑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步入工作岗位的, 由于对编辑角色的认识不深, 在由学生角色转换为编辑角色时就会出现角色意识模糊。角色意识模糊导致青年编辑对编辑角色的认识不深刻, 对编辑的权利与义务不明晰, 编辑角色人格亟需完善。具体到工作中, 变现为切入点不准确, 无法将自身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在工作发挥出来, 在审稿中对稿件模棱两可, 无法做出准确专业的判断;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 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 学生角色中被动接受教师教学的思想依然对工作产生影响等。

1.3 自我效能感较低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 Bandura) 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班杜拉指出,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先行因素即班杜拉所说的期待。他认为, 除了结果期待意外, 还有一种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 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的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 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④青年编辑刚刚步入到编辑领域, 在知识结构和编辑技能方面有很多不足, 在日常工作中, 当面临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 青年编辑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和害怕失败的心理, 不能对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 造成了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1.4 人际关系处理问题

青年编辑大部分是由学校毕业后直接步入编辑领域, 人际关系由相对简单的同学关系转变为工作中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编读之间、编审之间等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期刊行业的特殊性需要青年编辑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在期刊的编辑过程中, 青年编辑要同作者进行联系, 此外, 还要经常同审稿专家、读者、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在青年编辑的日常工作中, 还需要经常与编辑部同事进行频繁的人际互动。青年编辑因社会资历较浅, 社会化程度不高, 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 在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时, 难免会出现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

2 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形式

青年编辑的继续教育是青年编辑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帮助青年编辑尽快适应编辑工作, 克服心理方面的不成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青年编辑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2.1 自我学习

自学是青年编辑成长的主要形式之一。在青年编辑的成长中, 基于不同的教育背景、个人修养等, 除编辑行业的通识知识外, 每名青年编辑所要学习的内容不尽相同, 如对于教育类的期刊, 教育学背景出身的青年编辑和文学出身背景的青年编辑在进行自我学习时, 学习的方向必然不同。因此, 青年编辑在进行自我学习时, 应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 坚持进行自我学习, 如可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 加强编辑学、语言学、期刊专业方面知识的学习, 做到随用随学、随时随学、随地随学, 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与知识修养, 做编辑工作的有心人。

2.2 培训班与学会会议

2010年出台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第7条指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 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其余48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⑤培训既是青年编辑成长的重要形式, 也是完成新闻出版总署要求所必须进行的继续教育形式之一。但是, 培训班又不拘泥于“官方”的各种培训。各个杂志社、期刊编辑部也可结合自身工作需要和资源, 通过邀请校内专家、审稿专家、编委会专家对青年编辑开展系统培训。培训内容既可以是编辑方面的, 也可以是结合期刊专业方向, 就近期学术热点开展培训, 提升青年编辑专业技能。

学术会议是以开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为主题的会议, 能够较为集中的反映本研究领域内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青年编辑通过参加编辑类的学术会议如中国期刊协会及分会会议, 及期刊专业类会议如笔者所在《高校教育管理》编辑部, 可能就会参加一些和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相关的学术会议。通过参加学会会议, 增强了对本研究领域内最新进展的把握, 促进了与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

2.3 网络在线学习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逐渐成为青年编辑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 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具有及时性、交互性、便捷性等诸多特点, 基于网络而构建的编辑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也比传统的面授形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首先, 网络在线学习可实现学习的“碎片化”。与传统面授形式不同, 在网络学习平台选课后, 在规定的时间内, 青年编辑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灵活调整, 既可以一次性学习多门课程, 也可以一门课程分成多次学习, 将课程“碎片化”处理。其次, 网络学习平台具有针对性。网络学习平台拥有编辑方面的多门课程, 青年编辑可以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及实际需求, 按需选择。最后, 网络在线学习终端的多元性。随着web3.0的发展, 网络学习终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学习平台不仅仅局限于电脑, 青年编辑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实现随时随地在线学习, 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时空限制。目前, 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是青年编辑进行网络继续教育主要的学习平台, 青年编辑凭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后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 课程学习结束后通过考试则获得相应的学分。

3 通过继续教育促进青年编辑心理成长的对策

青年编辑进行继续教育, 对于提高青年编辑自身知识结构和编辑素养, 帮助青年编辑继续成长具有重要作用。青年编辑在进行继续教育时, 应针对自身心理特点, 做好心理调适。

3.1 进行积极心理暗示

青年编辑在进行继续教育时, 应进行积极心理暗示, 充分利用“皮革马利翁效应”, 实现自身的继续发展。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进行了一个实验:他们将一份“精心挑选”的学生名单交给了老师, 并告诉他们, 这些学生在智商和情商上都远远优于其他学生。一段时间后罗森塔尔等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测评, 结果表明, 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生活态度及自信心等都比其他学生要好。测评结束后, 罗森塔尔说出了名单真相——那些学生是随机抽取, 而并非精心挑选!⑥这一结果启示我们, 心理暗示特别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青年编辑在进行继续教育时, 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 应该予以正视, 找准目标, 给予自身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的实施有两种方法可供参考:一是每天有意识的进行自我暗示, 如每天早晨起床前、晚上睡觉前进行自我暗示, 将教育教育目标细化为可执行策略, 并暗示自己一定可以完成目标, 确定详细的完成日期。二是在工作环境中如电脑周围、办公桌之上贴一些需要学习的内容、奋斗目标、需要完成的工作等, 以强化自我暗示效果, 将外在暗示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暗示, 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3.2 向资深编辑虚心请教

老编辑无论是在编辑素养、知识结构方面, 还是在社会化程度、社会实践经验方面, 都具有很多切身体验和经历。青年编辑在日常工作中, 应积极与老编辑交流互动, 学习老编辑在每个工作环节中的工作方法和态度;学习老编辑在与专家学者、作者、读者互动方面的方法与技巧, 学习约稿过程中应掌握的方法与注意问题;向老编辑请教学术研究, 使自己尽快成长为学术型编辑, 在编辑中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 在提高自身学术修养的过程中增强审稿能力, 提升编辑工作效率等。向老编辑学习是青年编辑快速成长的重要部分, 青年编辑在请教过程中应谦虚谨慎, 对老编辑充分尊重, 摒弃“清高”、“骄傲自满”心理, 尽快由编辑“新手”向编辑“老手”转变, 实现自我成长。

3.3 学会恰当归因

人做完一项工作之后, 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 这就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 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 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 (机遇) 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⑦一般来说, 个体的归因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为内部归因, 即个体认为, 无论成败与否, 都是由自己的能力或者努力程度等内部因素造成的, 自己应对行为负责;外部归因则不论成败, 将原因归为运气等外在因素, 因此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心理学研究表明,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个体今后的行为产生影响。青年编辑在进行继续教育中, 应恰当运用归因理论, 促进自身在继续教育中继续成长。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反思, 每完成一项任务或者教育目标后都要进行反思, 找出失败或者成功地真正原因, 即进行正确归因, 这有助于青年编辑正确认识自己。二是要根据具体情形, 进行积极归因, 哪怕是不真实的归因。青年编辑刚开始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 在进行归因时, 在适度的范围内, 可以对成功地工作多进行内部归因, 而对于失败的或者不成功的工作进行外部归因, 提升自身工作的整体效能感, 减轻心理压力, 保持健康心理, 不断在继续教育中成长, 明晰对“编辑角色”认识, 实现由青年编辑向资深编辑的转变。

摘要:随着我国期刊出版的深入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年编辑进入该领域。青年编辑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较强的心理安全需要, 角色意识模糊, 自我效能感较低, 人际关系处理困难等。青年编辑通过自我学习、参加培训和学术会议、网络在线学习等进行继续教育时, 应做好相应的心理调适: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向资深编辑虚心请教;学会恰当归因。

关键词:青年编辑,继续教育,心理调适

注释

11 徐晶.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健康职业心理的培养[J].常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114.

22 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第三版) [M].徐金声, 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21.

33 张爱梅, 章诚.青年编辑的社会角色初探[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92.

447 冯忠良, 伍新春, 姚梅林, 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237;233.

55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关于印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的通知.[EB/OL].[2013-10-22].http://www.gapp.gov.cn/rss/rss_old/contents/3632/141211.html.

上一篇:赤壁之战 教学设计示例 教案下一篇:优秀童话作文: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