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及其分析(共11篇)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及其分析 篇一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教案
【教学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第一课时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52页上的例
3、例4,练习十二第3~7题。【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课本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出示例3情境图。王叔叔从家到果园上班,每分行223米,12分到达,问王叔叔家距果园多少米?
教师:从情景图3中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提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23×12。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题中要我们求王叔叔家距果园多少米?是要算出它的精确值。这就要涉及笔算的问题了。(板书课题:的笔算)
教师:先写下竖式,注意在写的时候数位对整齐,同学们看一看这样的会算吗?同学们摇头了,老师变一变。
教师檫去“223”中百位上的“2”,只留下“23×12”。
教师:现在会算了吧? 学生:会算
教师:请大家用笔算算出结果。
学生计算后,抽学生的作业在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所示:
×
……2×23的积 2 3……10×23的积 7
…….12×23的积
教师:也就是说,同学们是把12分成2和10来分别和第一个因数23的每一位相乘,然后把两次的积加起来就是23×12的积。为什么这个“3”要写在十位上呢?
学生:因为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3相乘得到3个十,所以应该把这个3写在十位。
教师:这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孩子们一定要仔细点。我们来看一看这个46是谁和谁的积?
学生:2和23相乘的积。教师:23是谁和谁的积? 学生:10乘23的积。教师:676是谁乘谁的积? 学生:23乘12的积。教师: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那现在我们要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同学们先来猜想一下这些分别是谁和谁的积?
学生讨论后回答:分别是2乘223的积,10乘223的积,223乘12的积。
教师:同学们刚才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猜想三位数乘两位数每一步谁是谁的积,同样能否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来计算两位数乘三位数每一步的具体得数呢?那现在就用你们知道的方法来试一试计算这一题。(教师巡视学生完善情况,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
教师:我们一起来说说2乘223的积是446,10乘223的积是2230,把两次乘积加起来,就知道223×12的积是2676了。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如下所示: 2 2 3 ×
2 4 4 6…..2×223的积 2 2 3…..10×223的积 2 6 7 6…..223×12的积
教师:现在同学们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了,那能说说第二次的乘积“2230”最后的“0”可以做怎样的处理?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223×10=2230,后面这个“3”是已经对着十位写了,所以后面的“0”是可以去掉的。
教师:这是笔算乘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同学们要注意。现在同学们会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了吗?
学生:会算了。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黑板上的3道题。
121×12=
213×32=
234×21=
1,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教师巡视课堂,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全班集体订正答 案。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最后算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片断一是突出笔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笔算的应用价值;有效地借助学生原来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讨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关注学生容易出错的一些地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重研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教学例4。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一列载水果的列车从水果基地开往广州,平均每时行128km需要28时到达。水果基地至广州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指导学生列出算式。128×28 教师:同学们这道题也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算了,那老师有三个问题需要同学们注意了。
1,计算时思考这道题和前一道题有哪些不同? 2,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3,你是怎样解决这个新问题的?
教师:带着这三个问题开始你的计算。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交流,然后再抽一个同学台上展出,并请这个同学结合自己的计算回答上面三个问题。
学生:这道题和上一道题比计算上复杂得多,主要是在计算时要连续进位。
教师:这是计算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你是怎样解决的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进位的数记在心里,也可以用很小的数字把它标出来,然后相加时再把这个小数字去掉。方法很多,都是为了计算准确。
教师:老师提醒大家,进位是很容易出错的地方,大家在做题的时候一定别忘了进上来的数。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它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有差别吗?
引导学生说出:我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只是每一步乘的位数要多一些。
课堂练习:
教师:1,请同学们完成黑板的3道题
216×41=
128×32=
142×63= 2,独立完成数学书第55页的第7题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然后分别全班集体订正答案。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片断从“做”入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完整地呈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片断中的连续进位是计算中的一个难点。]
三,课堂小结
教师: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些什么? 2,那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怎样计算的呢? 教师总结:其实三位数乘两位的计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再把两次的积加起来就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了。四,课后作业: 数学书第54页练习十二的4,5,6题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23×12=2676(m)
128×28=3584(km)2 3
2 3 2 8 × 2
×
2
×
8 4 6 ….2×23的积
4 6….2×223的积 0 2 4 2 3
….10×23的积 3
…10×223的积
5 6 2 7 6 …23×12的积 7 6…223×12的积
5 8 4
六、课后反思:
2.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及其分析 篇二
一、复习引领
指名板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同时其他同学做口算练习。
1.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师:同学们,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朋友, 你们看它来了。
生:小老鼠!
师:是的, 它给大家带来一个问题想要考考大家。
演示课件:学校准备发练习本, 发给12个班, 每班发45本。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师:请同学们默读题, 谁能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学生读题分析列出算式:45×12
指名板演:45×12 (用竖式计算)
2.其他同学同时做口算:45×2=145×2=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说算理:先用2乘个位的5得10, 再用2乘十位的4得80, 最后把10和80加起来, 所以45×2=90。
学生口述, 师演示多媒体:同法叙述145×2的结果。
3. 全班学生交流黑板上板演的同学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说算理时强调学生说出: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乘起。
二、新知探索
1. 创设情境:请你试一试。
师:同学们你们能试一试解决这道题吗?
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 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2. 分析。
求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也就是求12个145是多少, 用乘法145乘12或12乘145都可以。
师:同学们看这个算式, 比较一下它和我们以前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因数的数位多了。
师:是的,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师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同学们你会做吗?
生:可不可以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那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呢?
生:那就先用个位的数乘另一个因数, 再用十位上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吧, 这样做应该是可以的。
3. 学生试用笔算求积。
师:那同学们就用自己的笔来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吧!
4. 指名板演。
师:同学们这两种算法都对, 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生:看来用竖式计算乘法时, 一般把位数多的因数放在上面, 把位数少的因数放在下面, 这样算简便。
生:我们还可以再看一下题目, 知道1740千米的路程, 乘火车需要走12个小时。
生:也就是说, 火车跑12个小时, 能行驶1700多千米的路吧。
生:这节课的关键是学习使用乘法竖式, 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乘起。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得数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5. 练习:请你说一说下面的题该怎样做?134×12 176×47
三、实践应用
1. 考考你的眼力 (屏幕演示改错题, 学生口述, 师演示) 。
师:同学们, 我用刚才你们总结的方法做了三道题, 你们看我做得对吗?
2. 你喜欢算哪道题, 就算哪道题:232×13 213×12 122×21
学生练习, 全班交流, 再述乘法法则: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乘起。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得数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 解决问题 (只列式, 不计算) 。
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 一年可滞尘32吨, 一天可从地下吸出约85吨水。
(1) 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大约可滞尘多少吨?
(2) 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大约可从地下吸水多少吨?生:用124×32和124×85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四、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我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你能帮我吗?
出示1 4 5×2 1 3=
生:我想先用个位的3乘145, 再用十位的1乘145, 接着用百位的2乘145, 最后把三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应该可以。
师:太好了, 你真棒!同学们你们大家说说, 这样做行吗?
生:试试就知道了。
师:敢于挑战, 你们太棒了!那就动手吧!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是本单元的开始,以简单的行程问题为素材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再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完成笔算过程,明确笔算算理,最后用计算器验算。多项计算技能的交互整合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多种计算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二、说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的乘法运算,不论是估算、口算还是笔算,其基本算理和运算方法学生是不陌生的。因为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掌握了乘法计算的基本技能,本课所不同的是仅仅是运算数据由两位数扩大到三位数。因此,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个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自行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解决与三位数乘两位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模式
本校申请立项的实验课题《应用多媒体一体机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用的是“2+6”教学模式。2即导读单和训练单,6即六环节:复习巩固-导入新课、确定目标-自主预习、问题生成-合作探究、展示点评-精讲点拨、当堂检测-效果评价、课堂小结-方法回馈。本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和策略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法及技能训练,学生深感计算枯燥。新课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指出“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因此,在课堂上首先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示,让学生先按照自学提示自学。然后,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按自学提示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例1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汇报交流中,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不断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体验。
六、说教学设计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口算:
50×90 40×80 32×30 300×30 21×40 25×30 190×5 70×140
2、估算
43×12≈ 61×49≈
3、笔算
43×12 61×49 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观察389×43算式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笔算。【设计意图:本课是本单元的开始,在前几单元的教学中都很少涉及到计算内容,学生已经对以前知识遗忘了。设计这3个题的目的是复习以前学过的运算技能,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确定目标-自主预习
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出示自学提示,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1、读教材47页例1,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为什么要用乘法?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145×12的?
3、尝试完成145×12的笔算过程,说一说每一部分的积怎样乘?怎样写?表示什么意思?
4、回想一下乘法有哪些验算方法?
5、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用两位数上的 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尾与两位数的 位对齐;再用两位数 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与两位数的 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参与课堂学习,做到心中有数。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以自学提示为依据进行自主学习,并形成个人问题,有利于重难点的把握。】
(三)问题生成-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向小组成员请教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形成小组问题。】
(四)展示点评-精讲点拨
汇报自学问题,教师精讲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 12 290――145×2(表示2小时的路程)
――145×10(表示10小时的路程)1740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尾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展示自学成果,提出共性问题,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和讲解,使学生不但会算法,更要懂算理。】
(五)当堂检测-效果评价 [基础练习]: 1.计算引课题目。2.完成教材47页做一做前4题。3.判断对错并改正。134 × 16 804 134 938 [能力提升]:
1.学校要为各班新购买一套百科全书。129元一套,全校共36个班,购买这些新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拓展训练]:
不计算,选择答案。(1)425×19=()
A.2825 B.8020 C、8075 D.46325(2)425×219=()
A.93075 B.68000 C.46325 D.80000 【设计意图:设计有针对性的分层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并及时反馈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方法回馈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最值得你学习的同学是谁?为什么? 【设计意图:总结出本课获得的知识,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说出自己的不足。】
七、说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 12 290――145×2(表示2小时的路程)145 ――145×10(表示10小时的路程)1740 【设计意图: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计算过程,使学生对本课重点内容做到一目了然。】
八、说教学得失
三位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在口算乘法和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了突破难点,先铺垫口算和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算理和算法是完全一致的。本课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笔算的技能,构建算法。
教学时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首先在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然后按课文提示完成145×12的计算过程,最后总结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一节课下来,觉得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是在时间的设计上不够合理,复习的时间过多。其次是课型还不够完整,虽然理念上是按“2+6”的教学模式来做的,实际上各环节做得还不够完整,还需要进一步训练。再有就是学生过于紧张,没放开,表现不够积极大胆。
以上就是我对于这堂课的理解,如有不当之处,望随时指正!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及其分析 篇四
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乘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地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运用笔算和估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在思考、交流和总结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在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4.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1.注意把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相结合。首先,以小区生活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提出一些关于乘法计算的问题,引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计算时解决问题的需要,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发展数学意识。其次,在学习乘法计算之后,适当安排一些现实问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计算方法去解决,体验乘法计算的应用,进一步感受学习计算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与学过的乘法计算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只是其中一个因数的位数有所增加,但笔算的基本算理是相通的,学生具有利用已有认识自主探索和理解计算方法的能力。因此,老师把计算留给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就为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提供了机会,促进学生用已经掌握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为基础,通过类推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注意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初步感受乘法中乘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方法,并为自主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做好准备;通过几十几乘几百(不进位)、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与已经学过的几十几乘几十的比较,引导学生把几十几乘几十的口算方法类推到相应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中,安排乘数中间有0的与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比较,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掌握熟悉的计算技能。在练习里,通过三位数乘两位数与相应连乘式题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算式之间的联系。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课时 2 3 4 5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1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1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1课时 整理与练习1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材第27页)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和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课件。
师:同学们,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练习题)36×60
150×8
127×
3102×9 98×23
指名让学生到前面板演竖式计算,其余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订正。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相信大家已经回想起我们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那么三位数乘两位数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设计意图: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起到知识迁移作用,使学生看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以便更好地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看题,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1题)生:已知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 师: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是怎样想的?跟同学说一说。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明确:要求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其实就是计算16个12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28×16。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可以先算10幢楼住了多少户,这样128×10=1280(户);再加上其余6幢住了128×6=768(户),这样一共住了1280+768=2048(户)。
·我们可以进行估算,因为128接近130,这样就可以算出130×16=2080(户),所以说月星小区大约一共住了2080(户)。
·我们可以假设每幢楼住了100户,这样16幢楼住了100×16=1600(户);而实际每幢楼少算了28户,这样一共就是比实际少了28×16=448(户),所以月星小区一共住了1600+448=2048(户)。
„„
只要学生的算法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师: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呢?可以跟小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后,汇报小结:在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先用两位数中的个位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中的十位数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探索并发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最后全班进行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 学生自由交流。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中,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使算法与算理有效融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独立试做,互动交流,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精心设计教学思路,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不足之处,缺少变式练习。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拓展延伸环节,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A类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99×42=
538×48=
138×16=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能力要求:能正确熟练地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B类
月星饭店平均每天要用掉258双一次性筷子。这个饭店3月要用掉多少双一次性筷子?(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99×42=16758
B类: 258×31=7998(双)
538×48=2582138×16=2208
9 ×2 9 8 1 5 9 6 1 6 7 5 8 3 8 ×8 4 3 0 4 2 1 5 2 2 5 8 2 4
× 1 6 8 2 8 1 3 8 2 2 0 8
× 3 1 2 5 8 7 7 4 7 9 9 8
教材习题
教材第27页“练一练”
1 3 × 3 2 4 2 6 6 3 9 6 8 1 6
5 × 2 4 1 5 0 0 7 5 0 9 0 0 0
0 9 × 2 6 1 8 5 4 6 1 8 8 0 3 4 4 8 ×5 1 2 4 0 9 9 2 1 1 1 6 0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材第28~32页)
1.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两种数量关系。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含义,理解并掌握这两种数量关系。
难点: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以及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课件。
师:同学们,请看下面的问题并口答列式。(课件出示下面问题)(1)每个文具盒10元,5个文具盒多少元?(2)用50元买文具盒,每个10元,可以买多少个?(3)用50元买了5个相同的文具盒,每个多少元? 指名让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师:你能自己列式解答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下面问题)(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3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行了15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行了多少小时?(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然后口答、校对。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许多应用题,知道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并且我们已经接触了许多数量关系。像上面做的题里有哪些数量呢,这些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1.教学例2。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看图了解信息,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2题)学生仔细看图。
师: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 生:钢笔的单价是每支12元,购买的数量是4支;练习本的单价是每本3元,购买的数量是5本。
师:单价每支12元可以写成“12元/支”(板书),元/支读作元每支。你知道练习本每本3元可以怎样写、怎样读吗? 生:练习本的单价可以写成“3元/本”,元/本读作元每本。
师:根据我们获得的信息,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填写在课本第28页的表格中。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表格填写情况,给予填写正确的学生以表扬。师:从上面的题里,你发现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总价=单价×数量。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生:如果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数量,总价÷单价=数量。
师:再想一想,如果已知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你是怎样想到的? 生:如果已知总价和数量,可以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根据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实际生活中例子都可以想到。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三个数量关系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觉得只要记住了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的两个?根据什么知识来记其他的两个?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汇报交流,归纳小结:我们从这里的三个数量关系式可以看出,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出“总价÷单价=数量”和“总价÷数量=单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数量,思考求的是什么数量,是怎样求的,既可以巩固刚学到的量的概念,又是对这两题计算方法的分析。接着引导寻找共同特点,归纳数量关系,在分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感知、分析的基础上认识抽象的数量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例3。
师:认真阅读,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3题)生:知道了一列和谐号列车每小时行260千米;李冬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
师:这里所说的“每小时行260千米”,“每分行200米”,都是速度,可以写成“260千米/时”“200米/分”,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米/分读作米每分。你能根据所得信息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完成课本第29页的表格吗?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表格填写情况,给予填写正确的学生以表扬。师:从这道题里,你发现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路程=速度×时间。
师:如果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生:如果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时间,路程÷速度=时间。师:如果已知路程和时间,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生:如果已知路程和时间,可以求速度,路程÷时间=速度。
师:这里主要记住哪一个,就能记住其他的两个?根据什么知识可以从乘法的关系式想出其他的两个?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请大家把这三个数量关系式齐读一遍。
小结: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一组联系紧密的数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想出“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设计意图:采用与上一例题相同的教学思路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生2:常见的数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生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总结和应用数量关系。„„
两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1.本节课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经过合作和谈话的过程,自觉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是速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总结常见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生应用这些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A类
从西村到东村两地相距2400米,张叔叔从西村出发去东村,每分钟行60米。
(1)出发10分钟后,他大约在什么位置?(用△在图中做标记)(2)张叔叔8:10出发,走完一半路程时是什么时间?(考查知识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能力要求: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小唐从家去学校,如果每分钟行80米,能在上课前6分钟到达学校,如果每分钟走50米,就要迟到3分钟,那么小唐家距离学校有多远?(考查知识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能力要求: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
(2)2400÷2÷60=20(分钟)8时10分+20分=8时30分 B类:(80×6+50×3)÷(80-50)=21(分钟)80×(21-6)=1200(米)教材习题
教材第29页“练一练”
1.(1)218元/套(2)16米/秒 2.340×5=1700(米)3.325×48=15600(元)教材第30~32页“练习五” 1.25 41 20 40 32 35 2.1 2 1 × 1 3 3 6 3 1 2 1 1 5 7 3 0 4 ×6 3 6 2 4 1 2 0 8 1 5 7 0 4
× 3 7 1 7 3 6 7 4 4 9 1 7 6 3.8804 2800 20502 9315 4.2650 3645 5.84 540 92 90 64 75 1500 81 6.285×12=3420(米)7.54÷18=3(本)8.910÷13=70(米/分)9.360÷8=45(元/个)10.(1)537×16=8592(元)(2)(845-537)×13=4004(元)11.85×8÷10=68(千米/时)12.2128 8050 6576 9614 13.(按行填)(1)18 58 2712(2)245 7 6125 14.京沪高速铁路:264×5=1320(千米)京沪高速公路:105×12=1260(千米)15.(1)24×8=192(个)(2)192÷24=8(时)(3)192÷8=24(个)16.104×24=2496(元)72×24=1728(元)17.115×45=5175(个)5300>5175 不能打完。18.(64+20)×135=11340(千克)19.(26+31+24+28)×12=1308(元)思考题:
或
积的变化规律。(教材第33页)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2.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和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直接求出积。难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课件。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亿以上的数,下面老师写了两个十二位数,给大家几秒钟的时间,看你能很快的记住哪个数:123412341234 950382573014 学生记数。
师:记住了哪个?(第一个)为什么这么多人记住了第一个数?(因为第一个数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数学中有很多有规律的情况,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看到题目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有什么规律? ·学积的变化干什么? ·积的变化规律和谁有关系? ·怎么就知道这个规律了?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相信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设计意图:借助记数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师:请同学们自己按要求算一算,填写表格。(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4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比较填出的结果,跟同学讨论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怎样变化?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 ·第一个乘数不变,第二个乘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第二个乘数不变,第一个乘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师: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与同学交流。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 生: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乘几。
展示交流:请两组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的举例情况,说说乘数和相应的积各有怎样的变化。师:我们举了很多的例子,确实存在着刚才同学们讲到的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完整的表述? 同桌互说规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以算式为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当一个乘数不变时,另一个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探索出规律解决问题的? 生:我是结合具体情况举例验证,得出的结论。
师:这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其实关于积的变化还有其他规律。课后有兴趣可以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梳理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一个乘数乘几,另一个乘数必须除以相同的数,才能使积不变
1.本节内容是整数四则运算内容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以两组较为简单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乘数不变时,另一个乘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两个乘数相乘时,积随着其中的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2.在本课教学中,充分注意在经历中感悟,把课本表格让学生自己独立填写,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的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3.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引导作用,通过语言过渡,让学生列举例子来验证。再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A类
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1248
17×12=204 26×24=()17×24=()26×12=()17×36=()(考查知识点:积的变化规律;能力要求: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B类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考查知识点:积的变化规律;能力要求: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624 312 408 612 B类: 256平方厘米 16厘米 教材习题
教材第33页“练一练” 1.60 200 100 400 2.720 1050 320 7200 10500 560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材第34~37页)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3.在学习中不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难点:用简便方法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班今天来了一位小客人,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好,闭上眼睛3,2,1,睁开!(课件演示:喜羊羊动画)生:喜羊羊!(喜羊羊:大家好,我是喜羊羊,很高兴能来到你们班做客,早就听说你们班学生个个都很聪明,数学顶呱呱,所以今天特地前来,想请大家帮我个忙,帮我救出被灰太狼关在山洞里的美羊羊,要想进山洞需要闯关,每一关都需要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要知道,我对付灰太狼还行,可是解答数学问题可不行,你们能帮我这个忙吗)生:能!师:好,那我们就出发吧!(课件出示:口算题)3×2=
13×2=
95×0=
21×4=
4×300= 学生完成口算练习,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恭喜你们闯过第一关,进入第二关。(课件出示:改编后的例5题)月星小区有85平方米草坪。每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5克,吸收二氧化碳20克。这些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灰太狼不服气,决定来点难的刁难你们,他把“85平方米”的草坪改为“850平方米”,现在你还会算吗?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练习,渗透了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方法,为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做好铺垫。同时又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故事创设情境,和喜羊羊一起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
1.教学例5。
师:先读题,再想想该怎样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5题)学生读题,列式15×850或850×15。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吗?试一试,然后跟同桌说说。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交流算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算法:
或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种计算方法中0参与了计算;第二种方法中0没有参与计算,是计算结束后把乘数末尾的0移到积的末尾。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说说你的想法。生:0不参与计算这种方法更简便。我们把乘数末尾的0不参与计算,等算出积以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就可以了。
2.教学“试一试”。
师:这一关终于顺利通过了,在营救美羊羊的行动中,还有一关需要闯过呢。用这种简便的方法,你能算出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计算方法:
师:你能总结出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简便吗? 生: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把0前面的乘数相乘,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相应乘积的末尾再添上几个0。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并能运用这一简便算法解决问题】
喜羊羊:谢谢你们解决了灰太狼的问题,灰太狼彻底失败了,我们终于救出了美羊羊。师:在救美羊羊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得很好,可见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么闯关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梳理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或
1.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重点主要放在探究计算方法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本节课,不但要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乘法计算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培养估算意识,还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2.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和追问进行自主的探索,让学生在离真知不远的地方,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地拨开云雾,获得清晰的思路。鼓励口算方法的提炼就是为学习简便的笔算方法而设计的,笔算的简便方法也是通过学生的尝试获得的。在练习中,我让学生板演后,由学生进行批改,对于批改的是否正确再由学生指出,把判断正误、发现错误及如何修改全权交给了学生。
A类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80×22=
170×60=
18×400=
500×30=
(考查知识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B类
小华骑自行车去学校,每分钟行150米,15分钟到校,你知道小华家到学校有多远吗?(考查知识点: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8360 10200 7200 15000 竖式略 B类: 150×15=2250(米)教材习题
教材第34页“练一练”
8740 11200 10800 竖式略 教材第35~37页“练习六”
1.2400 210 1000 4200 1800 3200 3500 1200 300 2.6000 600 4200 260 780 40000 3.60 600 6000 12000 300 600 6000 12000 4.120 600 6000 12000 24000(单价不变时,每次购买的数量越多,总价就越高)5.8280 14000 10200 16800 竖式略 6.20000 390 56000 12000 8400 600 7.20 80 40 60(答案不唯一)8.120×48=5760(元)9.25×12×30=9000(千克)10.320 3200 320 3200 11.1800 1400 2000 18000 14000 20000 18000 14000 20000 比一比略
12.8280 18446 18300 10800 18860 21000 13.5×6×150=4500(千克)=4.5(吨)5吨>4.5吨 一次可以运完。14.80×80-120×50=400(平方米)15.(1)850×36=30600(千克)(2)能提出的问题不唯一,例如:回收废纸5吨,可节约多少吨水? 100×5=500(吨)16.(1)48×15=720(元)49×15=735(元)52×13=676(元)(2)(48+49+52)×10=1490(元)思考题:
410×32=13120 234×10=2340 换五个数字略
整理与练习。(教材第38、第39页)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2.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难点:乘数中间的0是否与另一个乘数相乘的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学习就要结束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1:我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生2:我学会了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生3:我知道了积会随着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师:同学们学会的知识真不少,今天我们一起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看你掌握的怎么样。
【设计意图:做到“温故而知新”,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1.回顾与整理。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明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要对齐数位,注意进位情况及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要在积的末尾相应地添上几个0。
师: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路程与速度、时间呢?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生1: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总价=单价×数量,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生2: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为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2.练习与应用。
师:你能完成下面各题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第3题)学生尝试独立解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来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这道题是考查我们对积的变化规律的掌握情况的,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也相应地乘几。
所以14×9,相当于乘数3乘3,积42也相应地乘3就是126;14×15,相当于乘数3乘5,积42也相应地乘5就是210;14×30,相当于乘数3乘10,积42也相应地乘10就是420;14×90,与算式14×9相比相当于乘数9乘10,积126也相应地乘10就是1260。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鼓励。师:你能用竖式独立完成下面的计算吗?(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第2题)指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订正,给予计算正确的学生以鼓励。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整理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点,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整理与练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1.从本质上讲,本单元并无新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运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推动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针对容易出错的地方特别让学生来互相提醒,强调了“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所以作业反映的情况还比较好,只有个别同学出现了错误。
2.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A.教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B.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C.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D.效果明显。
A类
计算题。(能用口算完成的题目,也可不写竖式)
(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能力要求:正确熟练地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B类
改错题。
3 0 × 5 0 3 6 5 0
0 × 8 0 2 8 0 0
0 2 × 2 3 1 5 6 1 0 4 1 1 9 6(考查知识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能力要求:熟练掌握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34×3=102 20×45=900 60×90=5400 8×105=840 50×70=3500 18×5=90 350×4=1400 500×5=2500 300×9=2700 B类:
3 0 × 5 0 3 6 5 0 0
0 × 8 0 2 8 0 0 0 0 2 ×3 1 5 0 6 1 0 0 4 1 1 5 4 6 教材习题
教材第38、第39页“整理与练习”
1.1000 3000 63000 12000 16000 2700 2.12663 3640 21560 36000 3.126 210 420 1260 4.(1)130×40=5200(元)(2)595÷7=85(千米/时)(3)975÷65=15(分)5.300×20=6000(千米)6.742(112+105+96+101+86+118+124)÷7×30=3180(元)7.320 3200 3200 32000 64000 ×10 ×10 ×100 ×200
5.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及其分析 篇五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
算乘法的教学反思
学生对末尾有0的竖式,0和非0数的对位经常出现不够简便的现象。我发现四年级的孩子计算速度很慢,错误率很高,因此,本节课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三类具有梯状的计算题型,通过自主计算产生矛盾,再加以引导比较、择优,突破这一难点,明确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再解决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也是呈现三道有坡度的计算题型;不进位的、进位的,同时需进位和不进位的,通过自主计算,以引导比较,明确不需要进位的要写0占位,进位的可直接写上进位的数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最后出示一组综合了有0的各类题型,加以巩固,总结算法。
6.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及其分析 篇六
内容:(例1)课本第63页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乘法格式。
2.能熟练地运用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笔算的教学又分为进位和不进位两个层次,本课时只学习不进位的笔算乘法,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乘的顺序及第二个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原理,从而使学生能够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也为四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及混合运算做准备。因此,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全册的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地运用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1).口算
11×7= 12×10= 100-80= 254+46= 2)想挑战吗?
23×13= 11×21=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下面请同学看课本P63页例1
比如,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这一套有12本,而每本是24元,那么这一套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钱?或者这一套书需要多少钱? 24×12=288(元)
× 1 2 4 8„„24×2的积 2 4 „„24×10的积 2 8 8 通过课件生动的展现行数由少到多的过程,既复习了学过的口算乘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又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围绕演练情境引出新课题,使学生轻松、顺利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数学味道浓厚。基于“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观念,教师让学生借助点子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理解算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体现了学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的过程。关于240个位上的0写不写的问题,这里教师有意引起学生争论,通过争论最终统一学生的认识:个位的0写不写都对。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给学生创设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鼓励学生遇到问题积极动脑筋想办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遇到新问题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同时,对学生生的算法进行适时的提升,让学生体会到把新知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重要性。
3、判断
22×21=66 2 2 X 2 1 2 2 4 4 6 6
33×13=3399 3 3 ×1 3 9 9 3 3 3 3 9 9
22×21=462 2 2 × 2 1 2 2 4 4 4 6 2 33×13=429 3 3 × 1 3 9 9 3 3 4 2 9
4、课堂练习
1、列竖式计算
276×3= 33×31= 43×12= 11×25= 41×21= 32×12=
5、小结: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下一个因数的每一位数分别去乘上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从个位乘起)
3).个位乘得的积与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与十位对齐。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法 24×12=288(元)2 4 × 1 2 4 8„„24×2的积 2 4 „„24×10的积 2 8 8 布置作业
课本第64页的2、4题。
教学反思
7.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及其分析 篇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进位)的计算的探究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认真学习,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要进几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记忆宝库垫新知
(1)口算38x20= 72x30= 28x40= 57x62≈(2)笔算 34x21= 57x11=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发现问题
(1)出示教材第49页例2的主题图
仔细观察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求什么呢? 春风小学有几个班?平均每个班有多少人?一共需要多少盒牛奶? 师:你们可以列式吗?生:可以
师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加以解答 2.学习新知(1)估算:48x37 学生讨论:48≈50,37≈40 50x40=2000 师:同学们估算得不错,一顿午餐春风小学大约需要2000盒酸奶。但实际上需要多少盒酸奶呢?
(2)独立思考:怎样计算48x37=?
(3)交流、汇报,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生汇报 1.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独立思考并汇报
2.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肯定或补充,让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明确竖式计算更加简便、直观
(4)自学课本48页例2 思考: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5)小组探究
1.探究48x37的笔算方法 2.设计笔算板书 重点评议笔算(6)总结算法
师板书竖式并小结:
先用个位上的7去乘48,积的末尾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慢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积的末尾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积相加。同时,注意在计算时不要忘记加上进位的数。(7)对比发现
师: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呢?
三、巩固发展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分4人小组完成,完成计算后,小组内组织交流。师指名板演,并要求棋在黑板演示后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将全班学生分成8组,比比哪组学生计算得又快又好。整组全部计算正确的为本次比赛的获胜组。
3.完成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5题(1)弄清图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2)独立解答,小组交流
(3)提问:足球的价钱可能是多少?说明什么
让学生思考,动手试一试,算一算
今天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你没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只是计算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数。
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8
8.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及其分析 篇八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两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教学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可以直接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虽然是笔算乘法的关键,但学生有了二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如果单是由教师讲解,难免会有枯燥无味感。在教学时,我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课堂创设思考、交流空间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对于如何笔算144×15,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交流时,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有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与合作交流得出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是探索者,由于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了、主动了。
在练习的评讲,将重点放在学生容易错的题目或常见错误上。让学生做老师,进行批改纠错。分析这道题是否正确?如果是错的,那么错在哪里?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纠正了学生错误,加深正确做题的印象。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提出明确要求,包括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等,作业批改时也从严要求。
9.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及其分析 篇九
学生对除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要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经验和生活中的估算经验,让他们在尝试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体会到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是方便而有效的,从而在实际计算时能自觉到运用这一方法进行思考。所以我们利用导学案的复习引入环节对以往知识进行了复习。其次,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判断除数几十几最接近的是几十,以及把除数看作整十数后商大约是几,为了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课前预习导学,我们在导学案中以文字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计算算理的引导。之后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由于整堂课我们是利用了导学案,教学实效明显提高。首先导学案引导了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课前预习其实也就是学生的自学环节,学生之所以不预习,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或不知道预习什么或者教师授课不是建立在预习的基础之上。有了导学案,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不再茫然,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对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点、难点、目标,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数学学习。因此我们将导学案中的课前导学提前一天发放。对于课前预习的落实,在上课前我们会将课前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预习情况,将学生在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教师便可以适当调整教案,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10.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及其分析 篇十
教学内容
教科书38~39页的例3、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索、研究,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会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法则和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第一位商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指名用竖式板演 56÷4・ 56÷7
计算完成后,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
2.全班口算.
420÷2・ 420÷6・ 150÷3・ 400÷8
320÷4・ 200÷5・ 320÷8・ 120÷6
问:说一说420÷2、420÷6的口算过程.
3.出示128÷4
师问:和上面两道题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例3、例4.
1.教学例3:128÷4=
(1)小组讨论完成例3.
(2)全班交流:选一个小组将竖式板演或在投影仪上展示并讲解.其他小组如有不同意见可提问,小组进行答辩,教师也可就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提出让学生讨论.
如问:12个十除以4得3个十,3应写在什么位上.
(3)教师小结:在计算128÷4 时百位上的1不够除,我们把1个百看成10个十,与十位上的2个合并,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4得3个十,对着十位写3,用除数4去乘3个十,积是12,表示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12的下面,12减12得 0,表示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8,要落下来继续除,8除以4得2,要写在个位上.(出示课本38页算理图)
(4)不用计算,判断下面商的最高位的位置.
明确: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 时,就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商要写在第二位上.
2.教学例4.
(1) 出示例4:184÷5=
(2)独立完成例4.
思考: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在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了哪些方面?与例3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重点强调:1、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竖式的书写格式.
三、总结法则
问:看谁能试着总结除法法则?(小组讨论,研究,总结法则.)
1.指一小组进行汇报,其他小组纠正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归纳总结.
①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3.运用法则计算.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出计算过程.
四、巩固与反思
1.基本练习.
・
2.改错:说出错误原因,并改正.
五、反馈小结
根据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进行反馈,并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师生共同补充、完善除法法则的歌诀:除数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
1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案 篇十一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学习任务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咱们班的学生,个个非常聪明、能干,计算能力很强,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咱们来口算几道题好不好?电脑出示题:145×3、421×2、45×11、35×12、135×8、214×9。
2、笔算。
师:大家看这道题,45×12得多少呢?
请拿出练习本,开始笔算吧。(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他计算的结果正确吗?
师生共同检查竖式……
师:谁能说说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让全体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有的学生也许会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列竖式或用计算器等。指名板演,并组织反馈
学生继续讨论计算方法,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
师:同学们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这么熟练,我相信大家这节课一定能学好,你们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提问:李叔叔的城市离北京有多远?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
145×12=
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2、自主学习
师: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把你的估计写下来,与同桌交流。
(1)那有什么计算方法让我们的计算结果更加精确呢?
(2)请拿出练习本笔算吧,做完后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笔算的?要求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3)谁愿意把你的笔算过程分享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估算方法:
A、把145看成150,150×12=1800
B、把12看成10,145×10=1450
C、把145看成150,12看成10,150×10=1500……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研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反思《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A.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B.不管是正确的竖式还是错误的竖式都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学生分享后,再通过集体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三、检测导结
(一)目标检测
1、课件出示:书第4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练习
师:谁来说说你的笔算过程和结果。
2、我做得最快
322×24=145×27=679×13=286×35=
(1)分组算
(2)公布比赛结果
(3)表扬
2、结果反亏你
出示课本第50页练习七的第7题
(1)谈话:有位同学他也做了三道题,请同学们帮他诊断一下,他有没有做对,把不对的改正在旁边。
(2)生独立完成,交流汇报结果。
3、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我们运用的就是迁移类推的办法,这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要是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三位数或多位数乘多位数你有办法吗?你敢试一试吗?愿意动脑筋的孩子,请你们试试吧。
鼓励学生大胆的展示、交流:1、数位对齐;2、分位相乘;3、合并相加;4、满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及其分析】推荐阅读: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09-08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09-05
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 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1-29
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教案07-23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反思10-28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设计08-06
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估算教学设计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