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

2024-10-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共16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内核,也是整合社会价值、引领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稿,仅供参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稿(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行动”。党的报告指出,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通过“三个层面、三个倡导”积极培育“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标准上的统一,兼顾了国际、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既有浓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弄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感召力。

作为一名初中生,怎样从实际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件难事吗?

自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活动启动以来,学校积极组织一系列活动亲身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支部开展的为漓江洗脸,重阳节为敬老院打扫卫生、“向经典致敬”朗诵比赛,还有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的布置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也都在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变化,从越来越整洁的宿舍内务到越来越干净的校园;从步伐越来越整齐、口号越来越响亮的早操队伍到晚自习越来越安静的教室;从越来越融洽的师生关系到越来越温馨的宿舍生活,我们看到的是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幸福之花。

老师们,同学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承担责任,努力奋斗,以实际行动来维护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我们青年一代以一个崭新的面貌担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与富强!

谢谢大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稿(二)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我今天的讲话题目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新时代文明小学生》。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吗?让我们一起把这24个字的内涵背一背:富强1、2起、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看来同学们都记住了,那我们小学生要怎样践行它呢?其实大家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早上在校门口吃完早餐后垃圾应该怎样处理?(放进垃圾桶);当发现地上有废纸应该怎样做?(主动把它捡起,放进垃圾箱);当发现有同学乱扔垃圾践踏草地等不文明的行为时又该怎么做?(及时阻止,要爱护校园的环境);当发现有同学课间在走廊追逐打闹、大声吵闹时又该怎么做?(马上制止,做到文明课间活动);当发现有人遇到困难呢?(主动去帮忙);当同学身体不舒服呢?(及时向老师汇报并送校医室);当捡到钱币或物品时呢?(主动交给失主或老师);当遇见老师、同学、长辈时呢?(有礼貌地打招呼“老师,你好!”、“老师,再见!”);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呢?(不放弃任何一道难题,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其实,这些点点滴滴都是再用实际行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它并不抽象也并不遥远,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能做到这些!

同学们,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新时代的文明小学生!

我的讲话到这里,谢谢大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稿(三)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上午好!我是九(3)学生张欣慧。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话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为实现伟大复兴之路提供精神动力。党的报告中首次以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概括,与党的奋斗目标保持一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典型特征,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这一价值理想鼓舞人心,满载我们对于祖国未来的美好期望。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改革,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党和政府不断重视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社会的公正和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只要每位公民都能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友爱善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我们的社会一定更加和谐幸福,我们的国家一定更加富强文明。

作为一名张中学子,应该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张中梦、人生梦。

在此,我提议同学们做好以下几点:

1.人人都能爱校如家。注意我们的一言一行,见到长辈、老师、同学时,主动发自内心地问声好;尽孝不必等到父母年老,尽孝不必惊天动地的壮举,父母需要的是你的点点滴滴。

2.人人都能明礼诚信。以礼貌赢得别人的好感,以信誉赢得别人的信赖,以人品赢得别人的尊重,以胸怀赢得别人的认同。

3.人人都能努力学习。我们不应该好吃懒做,贪图享受,遇难而退,我们应肩负时代使命,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敢为人先,为振兴祖国而努力奋斗!

各位同学,最后祝愿我们人人都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都能实现心中的梦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二

关键词:德育教育,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都会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体现。英语作为人文学科, 基于其较强的人文性和实践性, 其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这些对学生的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劳动意识、环境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目的是英语教师怎样把语言知识和技能传给学生, 并且让学生提高和运用英语技能。在大学阶段, 由于学生知识面不断扩展, 英语教学的内容也应该做出新的变化, 调整英语教学目的与要求, 发挥英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德育和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岗敬业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要深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全过程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研究, 提出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的意见建议,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是公共性学科, 他不仅要完成“传播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任务。而且要求学生学会语言运用能力的素质。素质教育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 是指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 发挥自己的潜能, 获得一个稳定的, 可长期运用发挥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不仅可以通过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相结合而实现, 而且在学校里要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 课外活动来实现。高职高专英语课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指出素质目标, “不仅传授英语学习的本领, 而且激励, 唤醒, 鼓舞每一个学生, 加强对学生的人品, 人格, 品德, 道德, 修养, 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要求。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感恩”。这正说明了英语课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点在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忽略德育和素质的渗透。并且片面认为德育是思想政治学科所完成的, 致使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脱节。并且自己所教授的英语相互独立, 分工不同。但是英语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 体现了德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教师是学生德育教育的榜样, 是学生的教育者, 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者。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言传身教, 以身作则。在课堂上和课下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并使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诚实守信, 尊师重教。

注重教材中体现的德育和素质教育点, 例如:1、民族英雄。如在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有这样一课《Nelson Mandela-a modernhero》, 主要介绍了黑人领袖纳尔逊曼德拉的事迹, 讲述了南非黑人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以及他们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情况。通过这一课文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了解纳尔逊·曼德拉, 认识伟人所应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 向他学习, 并且提高自身的素质。2、环境问题。在全球变暖的课文中, 探讨了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 地球变暖, 水资源短缺, 最近的雾霾天气等等。由于人类滥砍滥伐, 过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 还有, 汽车的使用率上升,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微小颗粒的含量的增加, 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和产生雾霾天气。通过学习本文章, 让学生了解能源是可以用尽的, 帮助学生树立 "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 的道德意识。

三、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推行的必要性

1、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不仅吸收外来信息, 还要向外部传播中华文化。实际上,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培养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能力和知识, 只是一味的去学习和运用西方文化中的一些知识。我们知道, 文化词汇在英语词汇中不好找, 比如: 汉字、剪纸等如何用英语正确的表达, 知道的学生不少。这就说明英语教学对外传播母语文化功能的缺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的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我们的人才不仅要有很好的英语水平英语, 同时还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修养。然而, 没有本民族价值取向的人, 是价值取向上的外族人。英语作为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必须注重道德渗透功能, 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传播、弘扬民族文化。

2、在现实生活中择业都是英语四六级为门槛, 在教学中就很重视英语水平提高, 重视专业技能的提高, 而轻视了德育素质的判断。英语成了各种考试的重中之重, 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 忽略了德育和素质的训练。因此, 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忽视了英语课堂的德育功能。

四、进行德育教育策略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 传播民族文化。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介绍中国文化内容材料较少,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同样的话题, 比如在介绍国外传统节日时, 我们以传授一些我们本民族相同话题的词汇。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有条件还可安排一些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版赏析。总之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来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推动英语的素质教育。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求指出, 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让学生全面发展, 塑造完美人格。并且英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中加入德育指标,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3、提高英语教师的个人素质修养。作为一名高职高专英语教师, 在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和技能外, 利用教学课堂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 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正确引导, 从而加强学生对道德品质的理性认识, 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对教材中典型事物和人物进行深刻剖析, 找出德育教育的因素, 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形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要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整个教育的最重要的工作。

4、强化主流意识。当前由于中西文化冲突, 导致文化差异性非常明显。在教学中不仅在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对中西文化进行合理地批判与吸收。这就需要有分析地进行文化整合, 在中西文化冲突中, 充分利用我国的和谐圆融文化底蕴, 把我国优秀的文化与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形成并坚持主流文化意识形态,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价值取向, 政治态度和思想观念体系, 以形成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凝聚力, 统领社会思想, 促进社会形成普遍共识, 从而引导学生坚持用正确的观点, 立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正是当前对学生进行文化培养的一个重要维度。

总之, 通过英语教学推进学生德育教育以及素质教育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途径。利用所授教材中的道德意识,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 把语言教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增加语言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可红, 吴华.外语教育的文化取向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 2005:46.

[2]刘润清, 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际交往 原则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明、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讲的也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相处的基本规范。高职学生将来属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今天在校有必要遵守这一基本规范,在人际交往之间应该彼此诚信,友善他人,建立起一种文明、和谐、尊重、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从而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

1人际交往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1)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三个方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大的方面来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应对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不断渗透的需要;是为了应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是为了从严管党治党的需要;是为了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2)人际交往中正能量传播的需要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各种人际关系,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成长与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们在美好的人际关系中徜徉,就像在一池碧蓝的清水中畅游,会倍感惬意。人类的寻求安全、乐群、归属、友谊和爱的需要都可以在正确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满足。但在经济发展、物质丰盈的今天,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老人摔倒敢不敢扶”、“让座该不该”……这些言论和否定的行为颠倒了是非黑白,冲击了原本正确的价值观,使得人们的交往方式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成分。不按规矩办事、不按制度办事、不按民约办事、不按法律办事的风气,严重影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更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扭转这种局面的办法就是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学校教书育人的需要

对学校而言,要重视人际交往活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组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的方式,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和人文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要强调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要在学生心里深深地种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扎根学生的心灵,积淀为成长的力量。

(4)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对学生个人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在人际交往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现“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强化植根于内心的修养,唤起无需提醒的自觉,向往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传递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以实现自己丰满的文化表达和高尚的文化追求,从而在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中,创造人生辉煌。

2人际交往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一是与人为善。善是伦理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指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他人幸福的行为,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遵循的原则,也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持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出发点。“喜气迎人,亲如兄弟。”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的人群和组织,因而不可能不与他人打交道。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对他人友善也必然会得到他人的友善,对他人敌视的人也必然会受到他人的敌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孤立无缘的人常常会陷入困境,而一个多助的人则处处是坦途。能团结他人,友善他人,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幸福和前途。

二是言而有信。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要求之一。信,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交往双方要说真话,而不说假话,即所谓“言必信”;二是交往双方遵守并兑现若言,所谓“行必果”。信,作为道德生活中的要求,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经过董仲舒等人的加工和提炼,信,作为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要求和人的应有品质,被作为“五常”之一上升到国家之“大德”的地位,而且经过社会不遗余力地倡导和教化,力求使“大德”入耳、入脑、入心,代代延续,保持之今。

三是注重礼节。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节包括礼仪、礼貌活动,是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社会群体生活中逐步约定俗成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评价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标准之一。因此中国人在道德生活中很讲究礼节,这种“礼”来自并区别于国家制度和纲常伦理的“礼”,后者是制度之“礼”,而礼节的“礼”则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与“物”相匹配,即“礼物”,二是指交往言行或神态之“礼”,即“禮貌”。对注重礼节的价值理解是“礼尚往来”。“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四是同情弱者。在传统意义上,中国人是最富有同情心。同情是道德生活中主体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它是具有良知的人及社会对地位低下或境遇不佳群体的一种无私的关爱和尊重,同情弱者表现在以人为本,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为他人着想,乐于奉献。真心实意关心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他人遇上困难时,慷慨解囊,给予力所能及的关爱和帮助。助人不是为了获取生活的幸福,而是精神的一种必需。同情弱者的文化渊源与佛教伦理文化的关系更为密切。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人们的交往方式既是由人们的生产活动决定的,同时又反作用于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人们从事劳动、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必然产生的基本行为方式。在这个基本行为方式中,提倡人际关系协调、和顺、和谐,就必须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重点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nlc202309040017

(1)尊重原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人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要原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伦理精神的内在要求。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自尊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就是重视他人的人格、习惯与价值,承认人际交往中双方的平等意识,摒弃封建社会的等级意识。只有做到尊重、理解、关心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帮助。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应与他人平等相处,坚守平等原则,不损害他人利益,避免人际冲突。只要能把交往对象放在与自己平等或略高于己的位置,可以说交往就成功了一半。

(2)相容原则。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人的存在方式。在人际关系中,由于经历、文化、修养等个别差异存在,因误会、不理解二产生矛盾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提倡相容原则。宽以待人,求同存异,尊重对方个性,接受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以及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的现实,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和处世标准强加给别人。相容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也有助于消除人际间的紧张和矛盾。要加强自身修养,对他人的言语和行为过失,要豁达、宽容,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人际环境和氛围,减少人际交往的摩擦和消耗。

(3)诚信原则。诚信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与美德,也是人立足社会的基本原则。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诚实守信是人们相互联系的道义凭证。只有心胸诚恳老实,方能做到有诺必践,恪守信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和交通条件便利的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职业化,人们的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关系网络越来越密集,要使关系和谐,合作共赢,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得以巩固和发展。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旺、政府无信不威、社会无信不稳。只有诚信才能事业发展,道德弘扬。我国许多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靠的就是“诚信”二字。

(4)互利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互助互利。互利是指交往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得到对方的报答,双方的交往关系就能继续发展。如果一个只考虑自己狭隘的个人利益的人,是不可能有宽广的未来发展前景的。常言道: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互利包括物质和精神。互利性越高,交往双方关系就越稳定、密切;反之,交往双方关系就疏远。倘若能将乐于助人的诚意、主动奉献的热情、注重公平的理性、捍卫个人正当群益的勇气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就可维系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现代市场经济交往中的“双赢”,其实就是“互利”原则的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

[1] 韩震.青年要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先锋.中国教育报,2014.5(15).

[2] 张大良.推动核心价值观“三进”.中国教育报,2014.7(11).

[3] 李松林.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意义.中国教育报,2014.7(11).

[4] 颜吾佴.公益广告应坚持“三个有助于”中国教育报,2014,7(16).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四

国旗下讲话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敬业”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英语刘老师,很荣幸能够有这个机会站在这里做旗下讲话。

相信大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不陌生,我们经常能够在大街小巷的商铺、店面、社区的宣传栏等地方看到这个宣传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有一个关键词叫“敬业”。大家一定觉得奇怪了,敬业不是跟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们才有关系吗?我们还没有工作,怎么敬业呢?其实啊,作为学生,我们也有“业”,就是我们的学业,我们的学习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能够好好学习也就是敬业了。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六年级的同学们是学校里面年纪最大的哥哥姐姐了,他们在各个方面都为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做出了榜样,尤其是在课堂学习上。升入毕业年级后,课本上的知识点增多变难,大家的学习任务也因此加重,但学习态度却比之前更好了,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了,这是让我很欣慰的。

六(5)班的谭**同学让我印象非常深,五年级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性格内向,回答问题声音都不太响亮的男同学,进入六年级之后我感觉到了他的变化。课堂上他专心致志地听讲,能够跟着录音或者老师大声的朗读课文,每节课都能积极的举手回答问题。不仅仅是课堂表现,他的课后作业也比以前做的更加认真了,考试成绩也因此有了明显提高。

随着年龄增长,有些同学变得害羞起来,即使遇到不会的难题,不懂的知识点,也不再像低年级的时候那样主动向老师提问,但这方面六(5)班的齐**、郑**、鄢**,六(6)班的田**、田**等同学做的非常好,他们仍然能够做到不懂就问。

对于科任老师来说,课堂纪律有时候会让我们感到头疼,总有几个调皮的同学偶尔会扰乱课堂秩序。不过这学期大家也都有进步,尤其是六(5)班的徐**,六(6)班的项**等几个同学。他们渐渐能管住自己了,课堂上能够安静听讲了,作业考试也能够按照要求书写规范了,成绩也有所提高。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五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家者,先修其身。” 曾子虽已作古,其言汗青永存。今日我泱泱中华欲雄立于东方,必先新我国民,而新民在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民之本也。红旗之下,烈士之热血沃我华夏疆土。是故炎黄子孙,歌颂祖国,不忘先贤之志,庄严肃穆,以示诚敬。

敬业乐群,行之道也。吾辈志学多年,理应通达:“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之道,亦该知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之理。勤奋刻苦,求知若渴。团结进取,广结益友。力求知行合一,与人为善。

诚信,人之常也。古有卫君商鞅南门立木;今有孙氏兄弟风雪接厉。实为诚信之楷模,我辈虽无此大德,然须知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诚信于应试,切莫窃他人之答。害人害己,亦失美德。

6.高中生核心价值观国旗下讲话 篇六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和谐校园、成就梦想。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根基。

和谐畅想,古已有之。

《左传》曰: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礼记》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这些都逝人心中美好的理想。

进入新时代,和谐第一次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战略布局。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我铭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动写照,历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理想,正在我们的努力下变为现实。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一中这个大家庭,建设和谐校园,就是我们积极融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

和谐是校园里阳光雨露下的青青小草,和谐是教室里朗朗书声,和谐是教学相长的温馨画面,和谐,是成就梦想的一中校园。

和谐的春风吹过校园,敦品立德,尊师重道,同学们在师长的教诲下学会了包容并蓄,明白了大海的胸怀和高山的格局,接纳了规矩意识和制度文明。

和谐的夏雨洒满校园,修学致知,审问明辨,学习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要传承改革创新的精神。

和谐的秋叶飘落校园,励志明道,不忘初心,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先贤追求的理想,需要我们后来者接过接力棒。

和谐的冬雪铺陈校园,笃行实践,厚积薄发,美好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我们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

国旗下,我庄严地发出倡议,做一个新时代的有为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珍惜我们美好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尊重他人,不忘师恩,珍视友情,关心社会,融入时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敬师长,勤奋学习,珍惜老师们一点一滴的辛勤劳动;我们要爱护校园环境,从每天的值日到校园环境的保持,都需要每位同学的积极参与;我们要珍视校园的人文环境,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都要与校园的人文气息生生和谐;我们要了解学校的历史,明确自身的定位,让每位同学都成为一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是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追求身心协调发展,追求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既要学习知识,又要学会沟通,不断提高情商;既要学习本领,又要学习施展本领的才能。课上要积极参与互动教学和参加同学讨论,课外积极参加校园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在各种实践中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让每一天的生活都丰富多彩。

三是要求真务实,勇攀高峰。建设和谐校园是我们的当下使命,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长远使命,而这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都要求我氓坚克难,勇攀高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真,真学,不哗众取宠,要勇于向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发起冲锋,消灭影响我们成绩提高的拦路虎,要合理利用我们的学习资源,勤于向老师学习,勇于向同学学习,善于向书本、网络等知识宝库学习,让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不虚度。

三年的岁月,我们的梦想在和谐校园中汲取养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总有一天,绚丽的梦想之花将开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谢谢大家!

【国旗下讲话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富我民族,强我中华》

富强这个词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富强。那么什么是富强呢?富强就是人民富足、国家强盛;富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期盼与祝愿。期盼的,是每一个普通人过上踏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祝愿的,是伟大祖国的强盛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1978年的冬天,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掀开帷幕,这注定是一场拉力赛,更是一场大决赛。当时,国际社会上,美苏冷战进入僵持阶段,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而国内,基本的粮食面临短缺,政治局势混乱,领导人仍在前进与停止之间无从选择。四十年后,如今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亿万人口成功脱贫,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更加自信和稳健的步伐走向实现全面小康,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促使先驱们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是对于人民幸福、国家强盛的期盼。这种期盼蕴含在商鞅变法毅然的决心中,蕴含在辛亥革命先驱的呐喊中,蕴含在抗日战争英雄视死如归的心气中。这份信念,是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统一,是华夏儿女几千年来绵延不断、奋斗不息的历史基因,是每一位炎黄子孙血脉中流淌的责任与担当。

春风杨柳千万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征程中走过的坎坷,斩过的荆棘,踏过的脚印,都是由每一位中华儿女亲手走过、劈过、踏过的。人民是历史的书写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坐在考场之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磨难的考验,正是为了日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实践者和缔造者,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们的历史使命,就是要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传承下去,要把炎黄子孙对国家富强的信念传承下去,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用每一滴汗水来证明和践行。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殷切期盼,更是我们青春旅程上拼搏奋进、自强不息的指路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今天我们的努力是为了自己心中那座独一无二的象牙塔,但更远处,当我们已变得足够优秀,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就要由我们来实现,民族信仰的火炬,也要由我们来继续传递。

富强要靠伟大的情怀。伟大的情怀,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坚定不移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伟大的情怀不仅支撑你我,更支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支撑着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富强要靠点滴的实践。知行合一,做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说出对青年人新的要求,就是要办好每一件实事,从点滴小事做起,终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我们来说,认真对待每一道题、每一节课,每一次考试,便是将实践做到尽善尽美,离梦想更近一步。

伟大情怀促进着我们更好的进行实践,点滴的实践又使我们对伟大情怀的信仰更加坚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代中华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的正确道路已经找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伟大的实践——改革开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每一个个体,都要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前进,用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单位编织起人民富、国家强的蓝图,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而无畏风雨,不息前行!

谢谢大家!

【国旗下讲话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让友善芬芳人世间》。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之一,它既是高尚的个人美德,又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规范。古往今来,友善在中国主流思想中总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论语》中多次记载了孔子对“善”的追求,比如:“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亚圣孟子则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自然亦是友善的象征。荀子虽然主张“人性恶”,但对善的价值也是肯定的:“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友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友善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

友善之于人,是浮沉于凡世中的一念温存。不知你是否想过:朋友清晨偶遇后的点头致意,父母叫醒你时的一声言语,奔向站点时公交的刻意停靠,临出门时邻居道一声“路上小心”……这便是人与人至简却至真的友善。友善的真谛便是如此——与其坐叹人生苦短,不如好好利用光阴的间隙去给明日的转角添入细碎的期盼;与其咒怨幸福迟晚,不如燃烧灵魂的碎屑去用自己的温暖填补人世的清寒。

友善之于世,是不逊于“铁肩担道义”的一份责任。我们生来便消费着人间给予我们的,近乎无私的且无尽的友善:风养万物,雨润苍生,天护四海,地载风尘——也许世间真的有无尽的爱,但那均是有着无尽的回馈,才能得以生生不息地运行。那么是时候善待我们的环境了——从今天起,丢掉过客这一冷漠的身份,去善待我们的朋友吧——去停止折磨草坪中那不堪一击却奋力生长着的生灵,去为盎然的草木摘去那些繁琐而危险的塑料“饰品”……去禁止工厂的烟雾没有礼貌地对着上空打喷嚏,去遏制厂房的管道不知廉耻地朝着河流吐口水,让天空的脸色不再阴沉,让江流的眼神恢复清澈,这是你我的责任,微量却高效。

友善对待万物,于己亦是心灵的一剂良药。友善无处不在,每当你付出了自己的善意,空气中都会漂浮着更多友善的因子,它会随你闯过四海八荒,护你免受一路讪笑哂嗤所伤。一个善待世界的人,世界会回以它最温柔的笑意和最舒缓的眼。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如此——与人为善是社会的需求,更是检验个人素质的一大量度。我以善心待世界,世界亦会回以暖意浸润的繁花那笑貌与歌。

落红缤纷坠入凡尘,那碾泥化土的最后一瞬旖旎是枯枝将友善继承给大地;莺啼哀恸声声不息,那春意逝前的最后一次显迹是候鸟将友善传递给往昔——友善细微,却无处不在。繁华落尽见真淳,友善总是潜藏在风里,融汇在雨里,舞动在空中,沉睡在土里,它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析、去创造。那么,从今天起,成为一个友善的人吧——友善于天地,万物亦会善待你。

谢谢大家!

【国旗下讲话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校园民主在我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树立民主教育理念的最佳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核心被精炼地阐述为二十四个字,其中顺位第二的,便是“民主”二字。在电视里,网络中,我们也经常能看见“民主”这样的字眼,这让我们不免好奇,究竟何为民主?

何为“民主”?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摇头,觉得“民主”是一个很严肃的概念,离我们太过遥远。其实,民主这一概念,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从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是人民做主。之所以说它大,是因为它作为一个政治概念体现在国家运行的方方面面;上至国家主席,下至村民委员会无一不是民主选举产生的,党与政府所做的各方面的决策也都是由民主决策产生的。而说它小呢,是因为它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作为一名高中生,民主这一概念更多的体现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并显得尤为重要。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何为校园民主?

稍稍回忆一下开学时的班干部评选,每一位班干部都是由同学们投票选出的。他们勤勤恳恳做事、懂得同学们的需要,与我们一同进步。课堂上,老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大家能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尽情的发散思维,做课堂的主人。这,其实就是校园中的民主,你身边的民主。它的价值,更是应当被我们重视。

校园民主的价值,第一体现在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上,随着时代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中国的科技进步,人才培养,更离不开民主的价值范围。第二,民主是法制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校园做起,推动校园民主与自由,将有利于国家的进步。既然这样,怎么样做才能做到校园民主呢?

作为民主教育主体的学生,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班集体的主人,是学校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翁精神,努力学习,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我校,师生之间互尊互爱,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深刻体现了校园民主。老师和学生在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在求知道路上什同探索前进的志同道合者。老师爱学生,善于聆听学生,走进学生,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我校刚结束的校运动会上,老师和同学共同为运动健儿加油,同学们积极为班级争光,体现了我校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实现校园民主的必然要求。在校园民主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民主主体尽到双向的责任;而在责任的浇灌下,校园民主的基石更加稳固;进而催生出更加璀璨的明天。

校园民主无止境,校园民主路漫漫。作为新时代的高中学生,我们要尊重民主风气,学习民主知识,在民主之路上且行且思,让民主精神在校园中传播,让一中更积极向上,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谢谢大家!

【国旗下讲话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让自由之花开遍校园》。著名思想家英格索尔曾这样说到:“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的确,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人类追求自由,就像享受阳光,呼吸空气一样,与生俱来。自由,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关键词,不仅高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承接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还体现了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然而这里的自由并不是我行我素,而是在遵守一定规章制度和法律的基础上,行使自己的权利。就像伯克先生说的:“与制度结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自由不仅要同制度和道德并存,而且还须臾缺不了它们。”

我们生活在乌一中这座富有文化底蕴的知识殿堂中,必须做到两个自觉,才能够自由的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一)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哲学家黑格尔曾告诫人们:“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也总结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如果人们不遵守规则,我们的社会将是一片混乱,学校也是如此。火车之所以能够飞驰千里,是因为它始终离不开两条铁轨;风筝之所以能飞翔于蓝天,是因为它始终情系着手中的线,的战斗力源于铁的纪律,企业的竞争来自于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样,学校的生命力则来自严格的校规校纪,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对于我们学生而言,遵规守纪是我们每一个同学的职责,也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学习的需要,成长的需要。

(二)自觉加强学习。学习是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增长才干的重要基础。中学生要珍惜青春时光,勤学苦研,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向英雄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通过学习不断磨练意志,锻造品格,提高明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通过学习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在学习中补充“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在学习中培育理性思维,摆脱愚昧狭隘,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同学们,让我们谨遵敦品修学,励志笃行的教诲,向世人展示乌一中学子们的优秀品质,一起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吧!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法院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元化, 社会问题也日渐凸现。

在政治领域方面,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进程缓慢, 群众合法权益遭到侵犯后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相对不顺畅, 方式单一。就经济领域来说, 我国进入改革攻坚阶段, 利益的多元化和各种竞争和冲突日趋激烈。从文化领域来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很好地起到制约、限制人们内心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与盲目冲动, 未能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从社会领域方面讲, 全国就业形势堪忧, 社会人口流动大, 产生了附带性社会治安问题。

在此后较长时期里,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矛盾激化, 甚至有国外势力渗透。而这些社会矛盾的解决都需要法院干警予参与, 同时各种社会思潮诱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干警产生影响。只有理念上的认同, 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因此, 司法审判机关更需要一种统一且具有凝聚力的法院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为法院文化建设提供了这样引领作用。

二﹑法院文化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审判机关的深刻内涵

( 一) 法院文化的内涵

法院文化一般是指法院自身在长期的审判实践活动中和管理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制度规则以及相关物质表现形式的总称。它一般分为三类: 物质文化, 包括审判大楼及设施标识、法徽、法袍、裁判文书等; 行为文化, 包括法官、司法警察、书记员等职业规范及与之相关的行为规范; 精神文化, 包括追求公平正义价值取向、为民司法的司法理念、法学思维方式等。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司法审判机关的深刻内涵

十八大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 字, 为当前法院干警职业道德修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但作为司法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 对如何认识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又具有特殊性。笔者认为必须以“四心”为切入点来进行把握。

常怀敬畏之心。“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 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 “然敬有甚物, 只如畏字相似, 不是块然兀坐, 耳无闻目无见, 全不省事之谓, 只收敛身心, 整齐纯一, 不恁地放纵, 便是敬。”广大干警应敬畏公民人权、敬畏民赋权力、敬畏宪法法律, 自觉把忠诚作为前进道路上的价值标尺和行动指针, 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爱国”应有之义。

常怀为民之心。“法的价值是法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 是人的需要的满足, 是人的法需要的法律化, 也是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这里包含着法律的人本主义价值观。诉讼服务作为一项司法活动, 应当将为民作为其基本的价值追求。这也是要求我们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与民为善。

常怀公正之心。法“它是自于正义, 实际上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它在司法审判工作中的要求是毫无偏见地适用公开的规则, 也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法官, 在行使审判职权时应不受外界干涉, 应当根据事实和法律依据公正裁量。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公正”、“诚信”相对应。

常怀律己之心。这就是要求法院广大干警做到严以律己。树立正确人生观和权力观, 不办关系案、金钱案、人情案, 弄清楚公与私的界限, 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院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人民法院文化建设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进行。

培育法院干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院文化建设重要内容。法院文化建设, 归根到底, 都是人的建设, 都要反映到法院干警的思想行为上, 法院干警核心价值观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院文化建设主体相同。法院文化建设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一样的, 两个活动应互相融入, 相互促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法院文化建设路径选择

( 一) 建立文化传播体系

建立内外部文化宣传阵地。对内通过自办报刊读物、优秀案例征集、先进表彰和文艺汇演等形式传播。对外, 要以法院对外网站为平台, 争取在《人民法院报》、地方党报、电视台等媒体对接, 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表现比较优秀的干警。

( 二) 完善审判制度

法院制度建设属于法院文化建设一部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到法院制度中, 建立完善的审判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

第一, 审判制度设计是法治行为, 尤其应当符合程序法治精神。法院在提供诉讼服务、行使司法权时, 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程序范围内行使, 而不能创制或突破法律程序, 出现违法服务, 做到忠于法律, 是“法治”的具体体现。

第二, 整合立案、信访制度方面功能。整合信访、案件查询、立案”三项诉讼服务功能, 探索成立诉讼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建设要考虑便民, 让群众感受到温暖之情。这是制度设计中体现的“为民”。

第三, 落实好相关审判机制。加大人民陪审员的参审力度; 加大裁判文书公开力度; 切实做好困难群体口头起诉工作。这是在制度设计中体现“公正”原则。

第四, 建立正确价值导向的绩效考评制度。把作风和廉政纪律纳入和业绩考核同等地位, 把平时思想道德建设考评由虚变实, 由软指标变成硬指标。在实际考评过程中, 可以邀请律师代表、群众代表﹑人民陪审员﹑人大代表等参与对法院广大干警的考评。这是制度设计中对“敬业”要求的反应。

( 三) 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通过公开招考、选调等方式吸引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理念的年轻人才充实到司法审判队伍。在招考的政审环节中, 对政审对象在德方面要加强考察。构筑人民法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机制, 不让人民法官为生计而发愁。

( 四) 加强司法能力建设

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司法为民, 而法院文化建设的要求就是“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为民”这一重要内涵, 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故应让加强司法能力建设成为助推法院文化发展的自觉行动。要增强法院广大干警的服务意识, 积极提升广大干警的业务水平, 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实务培训, 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审判技能, 努力增强为民司法、能动司法、和谐司法的本领, 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和价值所在。

( 五) 加强法院物质文化建设

法院的建筑、装饰和法庭布局可以融入法律元素, 如在立案大厅、诉讼服务中心、审判法庭等场所悬挂具有威严性, 并象征公平正义的雕塑以及法律名言警句; 建立健身房, 活动室, 图书室, 文体活动是法院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还可以建立荣誉室, 陈列历年获得的各种荣誉奖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新华网, 2013-12-24.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 2014-1-16.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N].人民法院报, 2010.

[4]韦红平.浅议法院文化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36) .

[5]邵天一, 王晓.法院文化建设——实现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支持[J].法制与社会, 2011 (26) .

[6]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344.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八

一、德育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课程与活动课程有机结合

传统的德育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这种方式,能高效地把知识体系,系统地教授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精准地道出了对个人、社会、国家的要求,言简意赅。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其一,这种高度凝练的概括,从中职学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看,不利于深入地理解。

其二,由于中职学校学生个体独立意识倾向明显,有效的价值观教育过程必须是学生作为体验者的一种道德认知活动、情感体验活动和道德践行活动的有机结合。其三,作为这一群体,他们也具备自省的所有条件,并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中。为此,我们可以创新德育课程体系,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加入活动课程。合理、科学设计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活动课程体系。

在活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我们要“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从本土现状上看,惠州志愿服务活动,已经越来越成为整个惠州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志愿服务的普及,其本质上与我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依托志愿服务这一载体。

首先,我们可以在学校各年级,组建各具特色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授德育知识,并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其中。其次,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在课堂上,宣传志愿者服务思想,观看志愿者服务视频,介绍惠州志愿者服务团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了解熟悉本土志愿服务团队及其主要的服务项目。其三,让学生依托自身的专业,探索志愿服务内容。从惠州工程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实际出发,我们可以把学校相关专业,结合志愿服务平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活动课程。比如,兽医专业,可以设置动物救助志愿者团队,让学生摆放固定摊位、定点上门指导等方式,通过实地帮助,普及动物保护常识;汽修专业,可以通过加强宣传的方式,普及汽车使用、维修、驾驶知识,同时,要将重心放在交通安全问题上,让交通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园林专业,可以通过对不同植物种类的分析,针对性提出养育、培育方面的知识,让保护树木的环保观念以科学的方式普及。

二、教学内容设计:立足本土,因地制宜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施行德育教学,让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我们要把本土文化融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之中。惠州文化的核心是东坡文化,而东坡文化的精神核心是爱民、亲民、惠民的情怀和超旷、豪迈、自强的人格意识。惠州这一东江地域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爱国、诚信、友善”等内容一脉相承。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营造真实的学习环境。

因此,在德育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依托本土文化,让学生在熟悉的土地上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我们可以把志愿服务等活动课程设置地点,定在本土传统文化浓郁的地方。惠州工程技术学校地处惠州,因此,我们可以在惠州西湖丰渚园,这一苏东坡故居所在地,开展园艺知识普及。让学生集中学习园艺知识,将园艺知识与西湖内植物、景观等结合起来,设计宣传手册,同时确定重点宣传内容,可以植物种类特点普及介绍、植物保护措施介绍等结合在一起,将艺术性与實用性结合起来。

惠州市工程技术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惠州本地人。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地上,推介本土文化知识,唤醒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乡土情结;同时,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素养。

三、教学过程:自省与互助

我们要以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为学校责任,通过创新学校价值观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践履习行”志愿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学校、指导老师及学生共同努力,以达到自省个体、互建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通过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方式,依托本土文化,让学生不排斥、不反感,主动体验和继承本土文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到,中职学生自省、自我分析能力较弱,容易在活动中迷失自我,忽视活动的意义,不能够从活动中完善自我,仍旧以自我乐趣为中心,无法在活动中得到观念上的提升。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唤醒学生自省意识,并对其进行进一步强化,通过组织活动让大多数学生运用自省分析,修正自己的某些偏激行为。可以通过活动总结、活动照片分享、活动日志、活动建议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困惑,并对其中出现的价值偏差进行总结。依托课堂教学,进行集中分析感染。

同时,可以通过榜样作用进行强化。对在活动课程中表现优秀、思想进步的学生进行表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鼓励。并让优秀学生写活动反思,让其他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表现优秀的学生,在思想层面上的先进性。同时,组建“一帮一”小组,让思想进步的学生,帮扶思想有偏差的学生。志愿者群体之间通过互相影响,共建群体价值观。

四、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授,如果只停留在课堂的教学,实际效果收效甚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其对学生的影响,只能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要珍惜中职学生在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善自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学生习得知识的场所,我们更要从校园氛围、教师言传身教等角度,真切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九

比赛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本次比赛得到了市教育局师德办领导的高度重视,宋xx主任亲自带队光临指导,为我校进一步做好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了动力和信心,在此我代表临城小学向各位领导表示崇高的谢意!

一年来,我校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认真学习领会习主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在校园内积极宣传和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充分发挥学校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中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校风、师风、学风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根据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让同学们都得到倾心关爱和真诚帮助,让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今天参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的四位教师,他们立足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承担起教育教学工作重任,以自己淡泊名利、爱岗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优良师德师风、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教育、感染、影响着学生,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传递“正能量”的使者,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重,留下许多感人的事迹。在此,我代表学校向本次演讲获得殊荣的各位教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一年来辛勤奋战在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老师们,立德树人使命崇高,教书育人任重道远。让我们一道静心治学,潜心育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修身立德、为人师表、勤学善思、躬身笃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学校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体现在师生每一天的行动中。我坚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仅能够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做到口诵、心传,而且人人能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践行,让核心价值观在我们的校园中处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十

校长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各位居民: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3月3日,再过两天就是3月5日,那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52年前,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从此雷锋和雷锋精神持续传颂在神州大地,成为一支不灭的火把,永远烛照人间。

近半个世纪以来,雷锋同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坚定信念,爱岗、敬业、创新奉献的崇高精神,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标志,影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少年学生奋身前行。

大家会记得去年的3月5日,我们也是在这个会场举行“寻雷锋足迹 传雷锋精神”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启动仪式。学校少先队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倡仪,市教育局、区委宣传部、区关工委、区教育局以及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同志也参加了活动。多年来,我校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的各级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

多年来,学校的各项工作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取得了诸多成绩。学校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和谐校园先进校、省优秀家长学校、市党建综合示范校„„成功举办了全市“学、颂、跟”庆祝建党90周年现场会和全市军警校共建现场会。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今天我们再次相聚在这里,举办“传承雷锋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目的就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再次重温雷锋同志的光荣事迹,深刻领会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雷锋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蕴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引领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雷锋精神已根植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十一

关键词:制度;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正义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2-0063-004

一、制度与价值观存在着相互统一、

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诺斯指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1]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也指出:“制度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这一体系确定职务和地位及他们的权利、义务、权力、豁免等。”[2]50可见,制度是建立在一定价值理念基础上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体系,它本身蕴涵着一定的道德伦理观念,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从制度的内涵来看,制度和价值观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一方面,价值观为制度设计提供重要的价值准则,是制度形成的基础,并引领着制度创新。“制度中蕴涵着文化基因,是人们的伦理关系、价值关系及其评判尺度的现实凝结物。”[3]比如,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体现的是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奋斗目标。可见,“每一制度的具体安排都要受一定的伦理观念的支配,制度不过是一定伦理观念的具体化,是结构化、程式化的伦理精神。”[4]

不仅如此,价值观还通过对旧制度的批判和对旧的价值体系的否定引领着制度创新。启蒙运动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我国的新文化运动更是为社会大变革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三次思想解放引领了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价值观的变革对制度创新总是起着先导作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另一方面,制度形成以后,会把伦理精神制度化,成为社会各阶层达成道德共识的基础,用以强制性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为价值观的实现提供基本保障。“制度建立的规范、惯例和做事程序,在长期的作用下,就会使人们形成行为习惯乃至内化为个人的自我价值取向,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而制度的强制惩戒性又使其具有遏制作用。因此,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强烈的型塑性和直接的匡正性。”[5]也就是说,通过制度的强制性作用,他律性的道德要求会内化为自律性的道德意识,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制度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要求。

所以,制度与价值观是正相关关系,二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准则,并不断引领着社会主义制度创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二、现阶段伦理精神缺位导致的制度

非正义性制约了制度支撑和保障作用的发挥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2]1为此,罗尔斯提出了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作为构建正义社会的基本制度所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力。”[2]4即“平等自由原则”。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分配权利和义务,以保障公民拥有平等的自由权利。第二,“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1)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2]84即“差别原则”和“机会平等原则”。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以及职务和地位的设计。其中“机会平等原则”优于“差别原则”。也就是说,应在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的条件下,来安排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而且这种安排应当以最少受惠者即社会弱势群体获得最大利益为前提,以此来保证即使在不平等条件下所有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提高。可见这一原则关注的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主张应当有差别地对待不同的人,以便在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中,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机会和利益上的补偿。

从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出发,笔者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正义性,但一些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一定冲突和背离。这种冲突和背离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们的社会体制对不同群体的社会权利给予不同的安排,导致社会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部分社会群体权利的不平等。“民生权利普遍性要求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6],而我国现行的社会体制,包括户籍制度、城乡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和人事制度等,均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它以单位制度、户籍制度、职业身份制度和档案制度为基础,在不同的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社会等级关系,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社会权利。比如,二元分隔的城乡体制使城乡居民在义务教育、就业用工、婚姻生育、劳动保护、医疗、社会保障、兵役,甚至政治权利等方面的待遇是不一样的。据不完全统计,城市居民与农民的差别待遇达47项之多。此外,在城市内部,也存在着类似不平等,比如,外来打工者很难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而在城市居民内部,公务员和企业工作人员、国企和民企就业者、垄断性国企和一般性国企职工、正式职工和非正式职工的待遇也存在着较大差别。以上由制度安排造成的不平等,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endprint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特权,制度性腐败现象时有蔓延。制度性腐败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特权现象来表现的,而特权产生的基础是对权力或权利的分配不公。比如,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中,官员在医疗、“三公”消费等方面享有巨大的福利待遇;更有一些官员,拥有设计制度的特权,为了使自己的谋利行为具有合法性,会事先把自己的利益设计在制度和政策中,这样,谋利的过程就堂而皇之地成了依制度办事的过程。特权阶层的存在,是对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公然否定,也是社会分配不公等不和谐现象的重要成因。

第三,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石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在一些领域造成收入分配公正缺失。从初次分配来看,其制度设计的缺陷在于起点和机会不公,造成收入差距拉大。不同的市场主体(主要指国有与非国有、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之间)在资源占有和配置、资金分配和融通、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待遇差别很大,而这些方面的制度决定着初次分配的起点和机会。不仅起点和机会不公,分配秩序也较混乱,表现在垄断行业收入水平高、增长快,一些不合理的收入没有得到规范。此外,由于我国劳动力的供给有余而资本供给严重不足,劳动力陷于被资本挤压境地。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各种要素的市场价值难以得到体现,又使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很难真正实现。

从再分配来看,制度设计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未能体现制度正义的“差别原则”。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收入再分配,其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体现公平性。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却带有较为浓厚的差别性,并未从制度正义的“差别原则”出发而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偏爱”和保护。首先是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别。其次,城市内部不同群体在社会保障的待遇上差距也较大。再次,社会保障制度带有地区分割性。因各地财政能力差异较大,故各地之间社会保障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着力推进与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相适应的制度正义性建设

制度是伦理精神的体现,但只有体现正义性的制度,才能得到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和遵守,其调节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否则,就会因民众产生抵抗心理而对社会核心价值观起不到支撑作用。因此,必须着力推进制度正义性建设,以制度的刚性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首先,要在价值的高度上设计和完善我们的制度,把以人为本作为制度正义性建设的价值基础。价值的认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利益的认同,所以制度只有能够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才有道德的合理性和伦理的正当性,才能够具备合法性基础,才能够称得上是正义的制度。所以,在设计和完善制度时,要有明确的价值导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以人为本体现在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中,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以人为本”的落实最终体现在关注民生上,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如果我们的制度体现不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怀,民生问题解决不好,人民群众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就会弱化,这样的制度也只会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其次,要增强制度的预见性,力争从根本上改变制度调节乏力的状态。这就要求制度的设计和完善不仅要立足于当前的经济社会状况,更要立足于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开征遗产税,就可以消除由私有财产继承权派生出来的与生俱来的不平等,把在可预知的未来会出现的机会不平等问题放在眼下解决。再比如,针对未来我国将高度城市化的预期,现在就要着手建立新的社会体制,打破单位制度、户籍制度、职业身份制度和档案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平等地安排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权利,以避免新的社会等级的衍生以及相关权利分化的加剧。现阶段尤其要在促进教育公平和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促进教育公平,可以让弱势群体的下一代们获得与他人公平的竞争能力和竞争机会,避免在将来继续处于贫困之中;而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变对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权利进行人为分割的状态,不仅可以化解眼下因收入差距加大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而且也能够有效预防高度城市化以后弱势群体权利保障问题的大量涌现。

再次,要完善制度正义性建设的内在机制。这种内在机制就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制度正义是通过制度分配权利义务、决定社会利益的划分方式这两大功能来实现的,所以,制度正义能否实现,由谁来主导和参与制度的设计和完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要积极构建群众广泛参与的制度正义性建设的内在机制,使制度的设计和完善过程走向民主化,以保证制度体现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制度制定者的利益或偏好。而落实和健全协商民主制度是最为有效的选择。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并特别强调要“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7]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去设计和完善制度,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才能在制度中得到充分表达,而制度制定者在制度制定中的“自由裁量权”也才能得到有效控制。进而从根本上遏制特权阶层的出现以及制度性腐败的产生,实现社会成员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才能够在制度中得到彰显。

第四,从制度正义的实现方式出发推进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设。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保证制度正义得以实现的最有效机制。而这个“利益”,最主要的是物质利益,物质利益是其他社会利益的基础。物质利益的取得又是通过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作用来完成的,因此,在利益分配机制建设中,必须把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作为重点。所谓“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其合理性就表现在能够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因为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得到有效协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就我国目前来说,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就是要做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8] 。为此,首先要继续完善初次分配机制。为了保证人们在初次分配中的起点和机会公平,国家要“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9]。要改变资本挤压劳动、剥夺劳动的状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7]同时,还要“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 [7],以提高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效率,焕发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与活力。其次,在再分配中要充分体现制度正义的“差别原则”,使利益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最大限度地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要针对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等问题的存在,着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7]此外,还要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此促进分配领域公平正义的实现。endprint

第五,积极推进道德规范法律化、制度化,以强制力改变制度调节乏力的状态。所谓道德规范法律化、制度化,就是将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以制度、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以强制力保证其贯彻实施,以增强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调节能力。道德规范法律化、制度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制度、法律的融合,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支撑的最为直接而有效的途径。这一点西方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国外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已经实现了法律化、制度化,其公务员道德规范,都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而得以强化的。如美国颁布了《美国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新西兰制定了《公务员行为准则》;英国制定了《地方政府雇员行为规范》;日本颁布了《国家公务员道德法》,并制定了更具体的《国家公务员道德规程》;韩国颁布了《韩国公职人员道德法》,等等。这些法律和制度,对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进行了详尽规定。应该学习这些做法,在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法》的同时, 尽快制定规范公务员道德规范的法律,使公务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92.

[4]杨清荣.制度的伦理与伦理的制度——兼论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90.

[5]王淑芹.信用伦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5:227.

[6]蔡金荣.对地方民生立法的几点思考[J].行政论坛,2012,(3).

[7]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2).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2).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十二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我国大学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历来是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重要目标。我国要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而西方敌对势力也在利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机会, 依托其经济、科技等优势, 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 大学生也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 可塑性较强。因此, 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使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增强自觉抵御西方反动文化思潮侵入的能力, 对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 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2.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好奠基工程。现在, 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生直接充实到现代化建设大军的队伍中, 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 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高校应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教育全过程, 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夯实基础。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也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其他社会成员, 对促进我国创建和谐社会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3.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看,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经过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不断提高,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价值观符合或趋近于社会倡导的价值观, 他们热爱党, 热爱祖国, 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坚信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能将现在的学习与将来为人民服务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联系在一起。但是, 大学生中还有少数人政治观念较模糊, 容易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左右。在一些学生中, 有的缺乏远大理想, 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有的诚信意识淡薄, 利己思想比较严重;有的文明礼貌较差, 缺乏社会公德。极个别的甚至违法违纪。

因此,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已成为一个需要高校高度重视并加强抓好的问题。高校党政组织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应本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切实做好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

二、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思考

1.加强领导, 狠抓落实措施。

高校党委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 切实加强领导, 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与时俱进。要认真组织各级领导和教师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题学习研究, 进一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理念。当前尤其要在“十二五”规划制订中体现落实, 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师和辅导员培训、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活动经费等。在实施中要加强工作指导, 抓好阶段总结, 依据新的要求不断给予指导。

2.加强宣传, 营造良好环境。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 加强宣传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向教职员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意义, 提高大家的认识。二是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旗帜鲜明地宣传主流文化, 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三是围绕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计划进行宣传, 明确意义、职责。按照上述目的, 学校根据不同的对象, 组织宣传的内容, 采用适当的宣传方式和方法, 使学校形成一个加强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舆论氛围。

3.加强师资培育, 适应教育要求。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最新理论成果已被写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教师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自身也要加强学习和实践, 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对“两课”教师要抓好授课之前的培训。要专门组织“两课”教师深入学习领会, 研究把握教学中应当注意的方面及教学方式, 组织集体备课、试讲、交流等, 使“两课”教师做好充分准备, “充满感情来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 还要重点抓好“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实践培训。要组织他们开展实践活动, 如开展社会调查、听报告、参观等, 帮助他们根据外界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使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符合社会的要求, 要争取做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3] , 为大学生做出表率。

4.加强探索创新, 提高教育效果。

一是要创新教育方法, 增强教育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显性教育就是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一些理论灌输, 强化说服教育。隐性教育主要通过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实现教育功能,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4]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可采用显性、隐性相结合。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 通过策划生动形象的教育活动,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 创建和谐班集体等, 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二是创新教育途径, 共同培育大学生。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巩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家庭教育不当, 将会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因此, 高校要拓展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共同教育的途径。例如, 通过在社会上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 组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体验, 提高接受的程度, 不断转化为自觉追求。要采取措施, 和家庭教育相配合, 例如, 可以建立家长代表委员会, 定期交流研究;可以通过开设家长信箱, 进行通报情况、探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可开展评选、表彰优秀家长活动等, 使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好地配合, 促进家庭成为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三是创新教育过程, 巩固教育效果。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要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要与创建和谐集体相结合, 要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这些结合教育活动中, 都要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根主线, 贯穿于一系列教育之中。

5.加强研究和检查, 促使该工作科学推进。

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也随着社会改革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 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重视研究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 不断调整充实, 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 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 要重视组织学习研究发展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 增强认识和理解;要组织队伍深入研究中西古今文化, 挖掘多元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支撑作用,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同时, 还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价值结构、道德追求和心理素质等,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周海波, 2008) 。为促进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不断增强, 高校和上级主管教育部门应当每年组织督促检查、总结交流、征求意见等活动, 以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科学地、深入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08.

[2]孙甫存.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J].江苏高教, 2008, (5) .

[3]陈镭, 王荣, 郭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江苏高教, 2009, (3) .

13.在国旗下的讲话之爱国主义教育 篇十三

桑枣一小 第四周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想给大家讲几个故事。

1910年春天,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课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李小龙,在60年代时,国人地位不高,很多演员总是淡化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李小龙却以身为中国人为荣,堂堂正正地说自己是中国人,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电影《精武门》中的“中国人,不是病夫”,带动了香港电影的一片爱国热潮,我们熟悉的《霍元甲》就是那个时代的电影。

作为青少年学生,虽然今天还不能直接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但可以通过为祖国的明天刻苦学习、关注改革和社会生活,为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等实际行动,表明自己诚挚的爱国热忱和赤热的爱国心。我们已经培养了、并且将要培养出更多的既具有报国之志,又具有报国之才的优秀人才,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老师的培养下,经过同学们的刻苦学习和积极努力,我们在场的同学都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栋梁之材。

14.核心价值观 自由 国旗下演讲稿 篇十四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自由》。

谈到自由,肯定有同学会认为,自由就是无拘无束,能够随心所欲。但,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真正的自由,既要有内在的精神归属,又不能失去外在的规则和公平。

有的同学在课堂上随意做小动作,不服从班长的管理,在操场上追逐打闹,高声喧哗。如果你说这是我的自由,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自由是相对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得到绝对的自由。

在学校,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由。在社会上,我们要遵守的是国家的法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但是自由绝不能建立在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基础上,并且自由是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作为孩子,我们是父母的期望;作为学生,我们就应该以学业为重,此时不学,更待何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应该肩负起繁荣祖国的使命!

没有原则的自由是可怕的。我们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盛世下的中国,人人有原则,有担当,有梦想,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富强!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十五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主要是从三个层面, 即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结合学生自身情况进行教学, 其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中国当前社会的建设目标,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层次最高。大学生通过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参与社会劳动过程中, 把自身对未来的设想和中国的国家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可以同时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实现双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对社会的总体规划, 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确阐释。结合社会层面的要求, 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各高校要采取不同方法, 宣传基本法律知识、阐述宪法精神, 逐渐使高校人才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 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身正当利益, 实现知法、守法、科学用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民个人的要求, 是每个中国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道德要求,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 讲诚信、爱岗敬业, 才能实现真正的爱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塑造中的引领作用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完善人格

在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不仅仅要重视各类人才的专业课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 还不能忽视学生为社会认可所必须的道德素质和完善人格方面的塑造, 实现德、智、体的综合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的三个层面, 囊括了学生适应社会道德需求的各个方面, 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完善人格塑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之一, 就是为社会和个人树立起各项准则, 塑造良好人格、提升公民素质, 教大家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发展。当高校学生学会将专业发展与人格塑造科学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而且当高校应用型人才具有完善人格时, 更能利用手中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祖国服务, 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而进一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应用型人才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描述了美好的社会前景和奋斗目标。应用型人才有了正确的理想和目标, 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把自身发展与祖国发展联系起来, 才会有发展的动力, 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双赢。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对未来发展的环境有良好预期, 会极大激发他们在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 也会促使他们在步入社会后敢于创新、敢于实践, 在公平、公正、自由、法治的社会氛围里, 逐渐地实现自己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道德和人格方面的支持。爱国, 为应用型人才与他人的合作提供了必要性, 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为应用型人才与他人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只有学会与人合作, 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性。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选择空间

(一) 结合应用型人才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高校对应用型人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专业技能培养是重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就要注意和学生的专业课相结合。专业课教师要发挥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作用, 在传授专业理论的同时, 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导入,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注重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水平, 扩大专业课的育人效应。

要发挥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讲解作用, 在专业课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价值观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用型人才一般在思想上具有明显的自我性和独立性, 有较强的行动和实践能力, 因此, 在应用型人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采取他们乐于易于接受的形式来进行。例如应用型人才专业实践活动比较多, 可以科学设计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 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专业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反过来, 提高的道德素质又会增强实践的效果, 互惠互利, 学生才会更乐意接受。

(二) 抓住主阵地, 打造立体化的应用型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型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 要科学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技术, 实现教学的现代化。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实事新闻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既能讲清理论知识, 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参与进来, 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为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与时俱进, 发挥学生主动性, 增强其参与意识, 为应用型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 要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在授课内容上要拓展知识面, 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书籍, 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 并要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普遍关心问题的思考, 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为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思维培养打下基础。教学中,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待,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联系学生的专业课、专业实训、定岗实习等方面, 持续进行教育, 力求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逐渐加强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和价值认同。

除了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阵地以外, 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习总书记曾经指出,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我们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 生搬硬套只会让学生反感, 产生抵触情绪。我们要把高校应用型人才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打造符合我国社会特色、当代特点和学院风格的校园文化, 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职业技能节等活动, 创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活动品牌, 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同样在高校各专业人才的锻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应用型人才作为切合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类型, 更加需要在其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引领效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余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管窥[N].理论导报, 2009, 11 (16) .

[2]吉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 2013.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 5 (05) .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十六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教育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实质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作为改良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对立。苏东剧变后,其影响力逐渐加大,目前在西北欧的一些发达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并被具体化为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概括说来,它的主要观点包括:

在社会指导思想上,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鼓吹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在政治领域,反对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鼓吹西方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和多党民主制;在经济领域,鼓吹混合所有制经济,否定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大力推行私有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否认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不承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认为共产主义只是一种价值取向,不具备现实性。

在评价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时,必须透过它的现象看到它的本质:民主社会主义所主张的既区别于传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不同于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所谓“第三条道路”并不存在,它在本质上只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的一种变种。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服务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其广泛传播,必然导致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动摇,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正确与否,不仅事关个人成长成才,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与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的兴起引起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淡漠与价值取向的混乱,亟需引起重视。

(一)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主张在不改变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基础上对其实行局部“改良”,客观上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而部分大学生未能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并受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丧失信心,理想信念淡漠,“意识形态终结论”、“社会主义过时论”等错误思想在大学生中甚嚣尘上。

(二)消解集体主义价值观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建立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之上,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对立。其所宣扬的抽象的民主与自由,致使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严重消解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生活、我国社会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

所以,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对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可能造成的冲击,在理论上作出说明,并在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三、引领社会思潮,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培育社会风尚,为我们正确认识、对待以民主主义思潮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消除其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指明了方向。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指出这些价值的具体内涵,在大学生中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弘扬主旋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加强对教材的管理,防止传播西方错误思潮的教材进入课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教师要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利用网络平台、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树立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模范人物,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同时要向学生讲解西方社会思潮的实质与危害,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其不良影响,努力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提倡多样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利于多种形式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三爱三节”、“创优争先”、“模范党员示范岗”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教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在一点一滴的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宣传,利用校园电视台、校报、展板、传单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舆论环境对思想的引领作用。通过开展宣讲会、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辨别西方错误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

(三)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最彻底、最鲜明、最本质地展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区别。继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领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大学生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大学生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进行价值判断的准则,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打牢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消除西方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是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徐大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陈红,张福红.西方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

上一篇:给宫老师的一封信500字作文下一篇:嘉年华搞笑主持人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