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科学原理及方法(精选8篇)
1.领导科学原理及方法 篇一
浅析提升领导干部科学素质的方法
摘 要:领导干部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其科学素质的高低,关系到能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党和国家的兴衰。提高领导干部科学素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社会稳健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领导干部 科学素质 方法
在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领导干部科学素质是否适应形势的要求、岗位的标准和群众的期待,直接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问题。对此,认识必须到位,措施必须有力,目标必须明确,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找出差距,重塑自我。提升领导干部科学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是“提高领导决策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有效前提。
一、提高领导干部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领导干部科学素质是领导干部在具备基本政治素质的同时,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增强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能力。提高领导科学素质,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和保证。
一是提高领导干部科学素质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完成各项任务的带头人。在发展的问题上能否实现新的转折和突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需要领导干部拥有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弘扬勇气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讲究系统分析,把握全局的科学方法和决策。
二是提高领导干部科学素质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科学素质,才能增强领导干部驾驭社会主义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才能切实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最终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三是提高领导干部科学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和保证。领导干部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运行的中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领头羊”,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法不仅对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有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对宏观驾驭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重大影响。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习,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科学素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是全面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把握全局的能力,将科学素质贯穿于体现于组织、管理和决策的全过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素质,确保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是科学发展观对领导干部素质的新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干部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形成决策的过程中要有宏观的战略思维;在处理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在选择价值取向上,要有正确的政绩观念。
二是领导干部要树立科学的学习观。科学的学习观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学习是为了人的进步和发展,鼓励通过各种方式、方法、途径,对各种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的一种学习理念。
树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领导干部应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虚心地向周围人学习,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向丰富的实践生活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领导干部才不会脱离人民群众,不会脱离实际,才会永葆一种谦虚谨慎的平常心态,才能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树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理念。通过科学的学习来提高领导干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判别真理的能力,增强服从真理、坚持真理的勇气,进而改变那种盲目服从的心灵和行为模式,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树立“温故而知新”的理念。知识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而且需要不断地巩固,过去学的知识如果不经常回忆复习,不经常用,就容易遗忘。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反思、经常总结,对新知识的学习要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对自己直接从事的行业知识要尽量做到学专、学精、学深,对与自己工作相关的知识要广泛接触,做到博学多才。三是领导干部要提升学习的境界。领导干部的学习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的学习,这种学习应该追求以下三种境界,即:学以致问的境界,学以致用的境界,学以致乐的境界。
追求学以致问的境界。领导干部的学习要紧密联系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包括自己的思想认识问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经常问一问为什么?怎么办?要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中找答案,到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找答案,到专家学者和广大人民群众中找答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有每事问。”只有多问,我们的学问才会更大,领导干部的工作水平、执政能力才会更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能动性,才会更强。
追求学以致用的境界。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做到学以致用,首先是要学好。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花苦功夫,学进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志、观点和方法,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学习要钻进去。然后要善于把我们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工作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指导实践,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要跳出来。钻进去是跳出来的前提、基础,跳出来是学进去的目的、结果。如果只钻进去了,不会跳出来,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追求学以致乐的境界。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成为视学习思考为快乐的人,工作累的时候,闲的时候就会想到学习,就会思考一些问题,就会从学习思考中找到快乐。领导干部肩负着国家和人民的重托,肩负着领导人民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一个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领导干部,当他从学习中找到了知识的闪光点,感悟到了人生的哲理,增长了执政的智慧和才能;从思考中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的领导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他们的工作实绩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
四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学习的管理。学习也是一门学问,学习的好与不好,是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学习的态度、方向和方式方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习,领导干部就要加强对学习的管理,严肃认真,有针对性地自觉地学习各项知识。
强调学习的严肃性。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政策,不仅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而且是领导干部必须严肃履行的法定义务。作为党校等机构,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严格监督考核,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学习要针对领导干部素质的现状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素质的新要求进行。我国现阶段领导干部队伍结构中,中青年干部越来越多。这些干部,整体素质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一状况,要求领导干部要从理论、战略和党性等方面加强学习。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领导干部学习的自觉性,源于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成于自己生活的严格要求和学习的自我管理。领导干部要把学习计划作为管理自己学习任务的军令状;要养成常读常写的习惯。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挤”主要是挤时间。领导干部事情多,不挤就容易陷入工作、会议和各种各样的应酬之中,就会没有时间用于学习。“钻”主要是对问题的思考要有“钻”劲,要有“问题没有搞懂,思想没有想通,事情没有办好”,就决不放手的精神。
四、提升领导干部科学素质,推进社会稳健持续发展。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发展的能力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渐进的过程,没有秘诀可寻,更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以孜孜不倦的精神、以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才能全面深入持久地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要把牢记使命、强化责任作为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素质的强大动力。使命强化责任,责任呼唤能力。党政干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组织者和积极实践者。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能力素质才会有无穷的动力。要牢记肩负的职责使命,不断强化“领跑”意识,始终抓住能力素质这个关键,努力打造领导科学发展的过硬本领。
二要把抓紧学习、刻苦学习作为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各级领导干部都应该成为学习的表率。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始终保持紧迫感,自觉把学习作为经常的、不间断的任务,当成人生目标、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融入工作、融入生活,推动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既要学习理论,又要学习履行职责所必需的各种知识,做到博采众长、厚积薄发,不断增加知识储备,改善知识结构,提高领导水平和能力。
三要把深入基层、躬身实践作为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的最好平台。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历来是我们培养和造就干部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要主动深入到艰苦的基层去锻炼,到改革发展的前沿去锻炼,到矛盾困难集中的地方去锻炼,才能更快地提升能力、增长才干。
四要把问计于民、求智群众作为提高推动科学发展能力素质的不竭源泉。人民群众中蕴涵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有真正放下架子,善于向群众学习,敢当群众的小学生,才能弥补能力素质上的不足。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群众当成最高明的老师,始终与群众站在一起,深入到群众中,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广纳良策,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力量、集中群众智慧、引领群众实践,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不断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醒民等.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02 [2]郭勇.提升领导干部科学素质的若干思考.常熟市科协.2009 [3]苏冰.部科学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理论建设.2008第3期
[4]高晓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2009 [5]彭向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莲山课件网.2009年9月3日
[6]向健.能力素质与科学发展.新华网.2009
2.领导科学原理及方法 篇二
关键词:领导干部,科学决策,失误原因,决策建议
一、影响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原因分析
1、缺乏批判思想的完全执行导致决策失误
这种失误容易出现在中低层领导在贯彻上级部门工作部署和上级领导工作思路的决策过程中,主要原因是个别领导干部存在 “无过就是功”思想和跟着上级思路走就不会惹来不必要麻烦思想, 因此表现出照搬照抄甚至盲目执行,导致本级工作决策缺乏创新性,甚至脱离本地的实际需要,不符合本地实际情况,造成工作得不到有效响应和支持,工作成果不明显。
2、失去民主基础的权力集中导致决策失误
科学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横向和纵向多层次、 多领域利弊的综合评估和考量,单凭领导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的知识、经验、阅历等很难考虑周全,很容易造成决策的片面性甚至决策失误。而实际工作中仍然有个别领导干部凭经验和直觉想当然的做决策,不愿意听也听不进群众的声音,没有群策群力和广泛民主的决策往往为决策失误埋下祸根。
3、缺乏理智控制的感情用事导致决策失误
人都有亲朋好友,存在人情往来,而领导干部必须做到公私分明。然而在工作中,仍有个别领导干部把握不好亲情友情与法律政策之间的关系,准则偏颇造成决策失误。还有个别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喜欢“跟着感觉走”,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和理性控制, 情绪化严重,思想浮躁、偏激,习惯于凭着个人喜好和主观臆想进行决策,缺乏理智的决策必定会造成失误。
4、脱离工作实际的经验主义导致决策失误
经验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正反两方面的规律,是改进工作的重要参考。这种经验积累往往带有时效性,要随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不断修正。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领导在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做出决策时不注重学习与研究, 喜欢从狭隘的个人感性经验出发,忽视客观实际与发展理论,把局部经验普遍化,生搬硬套,造成决策失误。
5、缺乏知识支撑的能力平庸导致决策失误
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步伐加快, 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新的社会矛盾纷纷涌现,领导决策环境日趋复杂,决策风险不断加大。当前还有部分领导不重视学习,知识能力的提高步伐跟不上社会发展变化,决策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不讲科学程序和方法,决策存在片面性,缺乏全局性考虑,容易出现不敢决策或决策失误。
二、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的建议
1、领导干部要强化学习,通过提高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科学决策需要。作为领导干部,尤其是处于决策关键位置的主要领导干部,其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对决策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要实现科学决策,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掌握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的新思想、新品质、新理论、新知识、 新经验、新观念,以此实现科学决策的新突破,最大程度发挥决策效益,避免决策的失误。实现科学决策,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养成学习的习惯,通过学习不断增强理想信念, 培养正直的人品和官品,既要敢于担当,更要讲究科学民主,运用科学的领导方式和科学的决策方法。要广泛涉猎知识领域,拓宽知识视野,以发展的眼光掌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培养全局思想和科学预测能力。
2、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通过调查研究和掌握一手材料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优良传统、 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可能聆听到群众心声、 听取群众意见、掌握群众及社会民生的实际需要。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提高工作针对性、预见性、 科学性和时效性的重要手段和工作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通过广泛、深入、多层次、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才能够把握决策的方向性和科学性。要注重调查与研究的辩证关系和有机结合,没有研究的调查是没有意义的,领导要善于广泛调查, 更要深入研究,调查目的不是走过场,是为研究提供原始依据, 要通过对调查发现的研究,把握决策方向,提高科学决策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3、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负责,通过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保证决策的科学正确性。敢于负责,勇于决断与讲究民主并不矛盾。 作为领导干部要在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指导下,敢于担风险、担责任。工作中,要在理性思维指导下拿出勇气和魄力, 关键时刻敢于坚持正确决定。领导干部的决策一定要出于公心, 尤其要处理好政策与法纪、亲情与党性、人情与政治的关系,要以为人民谋福、为事业负责为宗旨,具有高度的政治观念、政治觉悟,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牢牢把握政治方向、 把握科学发展定位,创造性的开展决策工作。要敢于面对问题, 理清工作思路,拿出科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领导决策一定要进行宏观的思考,做长远规划,考虑决策的延续性,不搞短期政绩效应。
4、领导干部要注重发扬民主,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和科学论证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弥补决策过程中参与决策者的知识不足、能力不足和思想偏差、动机偏失。因此,要使决策具有科学性, 就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意见,多做正反两方面的论证,通过权衡利弊,不断调整思路、计划和做法,保证决策科学、 执行有序、效果显著。领导干部要做到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就要充分相信群众、党员和干部,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民主氛围,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关心和参与重大决策的积极性,乐于了解他们的需求,善于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使非特殊重大决策做到公开、 透明,全程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保证决策正确,执行有力。
3.领导科学原理及方法 篇三
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是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灵魂
科学发展理念是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每位领导者努力追求的目标。领导者的发展理念是否科学,是领导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领导科学发展是领导者的神圣使命
领导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领导科学发展则是领导者的永恒主题。因为发展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既是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也是解决当今中国各种问题的关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虽然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问题仍然错综复杂,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必须靠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靠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要靠发展;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也要靠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还是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依然要靠发展。所以,每一位领导者都必须把发展作为自己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全力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
(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和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揭示了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毛泽东在发展理论上的艰辛探索。早在1956年,当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在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揭开了探索的序幕。1956年9月,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新的概括以及当前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出,是对中国发展基本问题的正确判断。从1956年提出探索任务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2年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发展道路问题上取得了积极的思想成果。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但这些探索与思考弥足珍贵,对中国后来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形成了以发展为主题的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坚持一切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一切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出发,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与挫折,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发展问题,诸如“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根据论、“台阶式”和“梯度式”的发展规律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发展动力论、稳定和发展的发展条件论、“社会主义整体发展”的发展模式论等等。他把发展问题提到时代主题的战略高度,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到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从而将发展升华到一个新视野、新境界。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领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上,作出了许多新的概括,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提出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诸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环境、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的领导力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思想,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发展理论的新飞跃。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总结了我党关于发展的思想成果,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而实现了我党在发展观上的理论创新。这一思想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核心,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性原则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不仅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什么发展”,而且科学地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一)“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性原则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统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又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并不在人的活动之外,而是在人的活动之中。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还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而且也是社会财富的享有主体。坚持以人为中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把发展的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生活资料无一不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仅创造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还以革命时期的历史主动性,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在阶级对抗社会的历史上,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都是通过阶级斗争,由人民群众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依然是改革的主体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纵观人类几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广大人民群众用辛勤劳动的汗水和智慧谱写的创业史。
(三)人民群众是领导者的智慧之源。领导者领导科学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事物、新矛盾层出不穷,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哪里?不是天上掉下来,也不是领导者头脑里固有的,而只能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来。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涌起的以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大潮,不就是安徽小岗子村几位农民的发明创造吗?谁能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善于向群众学习,谁就有智慧,有力量。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一定要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虚心向群众求教,善于总结群众智慧,勇于担当起领导科学发展这一伟大历史重任。
三、掌握科学发展的辩证方法是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唯物辩证法思想在科学发展中的具体运用。领导科学发展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中的辩证思想,正确处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
(一)坚持重点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领导者在领导科学发展过程中,必须努力做好“重点”与“全面”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可以防止工作中的片面性和形而上学。领导科学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发展中的重点,又兼顾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重视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也要重视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投入;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的指标、人文指标和资源环境指标。这样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才能真正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坚持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辩证统一。在领导科学发展中,既要防止只强调经济发展,而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发展失去目的和方向,见物不见人;也要防止只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而放松或忽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否则,人会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始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而坚持以人为本,则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最重要的手段。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应该围绕人的需要和自由发展来全面规划发展的内容和道路。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的“人”,不能理解为单个的“人”,而是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本”也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单个人的利益,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坚持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自然又是对立的。人是生命发展的最高形式,但人的发展和进化的过程却是以自然界为基础,以其他生命形式为中介的。所以,破坏自然,谋求一时的发展,无异于人类的自我毁灭。科学发展观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把发展作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强调发展中的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领导者要领导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辩证关系,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节约资源的观念、保护环境的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坚持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4.领导科学原理及方法 篇四
第一部分
1、何谓食品变质(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解释)? 可以食用消耗食物,引起变质;⑦光照破坏微生物等营养物质;⑧时间时间长短对微生物及酶、虫鼠寄生虫损害都影响;⑨机械损伤食物在运输搬运中的碰撞等机械损伤破坏外部乃至内部。第二部分
答:广义的食品变质是指检测到任何不利于食品质量的变化;狭义上指
1、动物性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变质过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食品从原料开始到使用之前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如温度、微生物答:主要原因是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主要矛盾是微生物的侵入与食品抗病性等)的影响,食品营养价值降低,引起色香味营养学的变化,若长期存之间的矛盾。
放,变得完全不能食用的变化。
2、你对食品保质期的含义是怎么理解的?
2、植物性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变质过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答:主要原因,自身的呼吸作用;主要矛盾,呼吸作用与乃藏性的矛盾。答:食品保质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食品保持质量的最大期限。在保质
3、简述低温导致微生物活力减弱和有些微生物死亡的原因?
期内的食品食用之后,应该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且色香味等外观上及答:减弱原因:低温导致酶的活力减弱,微生物代谢活动中的生化反应速度化学性质保持着较稳定的状态,该期限内食品品质的下降程度仍能被人减慢死亡原因:①破坏了微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的协调一致性;②低温接受。食品保质期长短取决于食品种类、加工方法、包装和贮藏条件。下,蛋白质凝固变性,胶体的分散性降低,使变性不可逆,另外低温冻结时,3、举例说明特殊的食品变质? 随冻结时间长,未被冻结的液体中氢离子浓度升高,使微生物死亡;③机械答:特殊的食品变质是指食品在外观、口感的外部感觉没有变化,但人损伤的破坏④生理干旱,水变成冰后不能被微生物利用;⑤质壁分离,细胞食用之后却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例如三聚氰胺奶粉,其在外观的萎缩,微小结构被破坏,导致微生物细胞死亡。
各个方面品质都和正常奶粉没有差异,却对人体有害,此处“变质”不
4、低氧浓度对植物性食品保鲜贮藏有何生理效应?
是指食品由于自身变化产生质变,而是有一定认为因素。
4、食物与食品的最大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减低呼吸强度和呼吸底物的消耗;②阻延成熟作用,延缓呼吸高峰的出现;③减缓叶绿素的降解(保绿作用);④减少乙烯的产生;⑤降低抗坏答:食物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天然或基本天然的可使用生物资源,食品血酸损失;⑥降低不溶性化合物及果胶的降解速度,保持硬度。
则是食物经过一系列人为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产品。其区别表现在:食品
5、植物性食品采前生理和采后生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是种商品,是有商品一样的流通性,食物则不同;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失答:采前生理是光能自养,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采后生理主要进行呼吸作去了原汁、原味和营养价值。
5、微生物是怎样引起食物变质的? 用,将化学能转化为生物能
6、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对植物性食品保鲜贮藏有何生理效应?
答:微生物在食品上生长繁殖,降低食物营养;由于微生物的繁殖代谢答:①降低导致成熟的合成效应;②抑制某些酶的活性;③可以干扰有机酸迅速,会分泌较多的代谢产物,产物中有毒性的,还有许多酶类,会加的代谢;④可以减弱果胶物质的分解,保持硬度;⑤可抑制叶绿素的分解;快食物的分解引起变质。
6、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变质? ⑥改变各种糖的比例。
7、缺氧呼吸是否对植物性食品保藏作用都有害?为什么?
答:首先尽可能保持食物的鲜活状态,依靠自身免疫性制约微生物,死答:否,原因:①正常的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二者偶联进行;②亡之后尽快清洗、包装、冷却;在贮藏运输中可控制温度、食物中水分、缺氧呼吸对有氧呼吸有补充作用;③缺氧呼吸的中间产物也可以彻底氧化,酸度、渗透压、氧气来制约微生物繁殖生长,也可以采用烟熏、添加防也是合成新物质的原料。但是若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则不利于植物性食品的腐剂、辐射来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进而防止食品变质。贮藏,因为a、缺氧呼吸会消耗大量底物;b、长期缺氧呼吸导致中间产物
7、按照食品保藏原理可把食品保藏技术分为哪四大类?简要说明各类大量积累,会使细胞中毒。的保藏原理。
8、乙烯生物合成的底物有哪些?控制乙烯生物合成的途径有哪些? 答:①维持微生物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在保持食品鲜活状态下,答:底物有蛋氨酸或者含有蛋氨酸的蛋白质。
利用其自身的免疫性和协调有致代谢,抵制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达到控制乙烯生物合成的途径有:①控制底物的量;②控制相关酶长时间保藏的目的。②抑制食品中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利用干燥、冷的活性;③氨基乙氧基、氨基氧乙酸、L-氨基酸可有效抑制有关酶及中间产冻、腌、渍、烟熏等手段,制造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从而减少微物的合成;④低氧浓度可抑制乙烯的生成。
生物对食品影响。③运用发酵原理的食品保藏方法。根据大多数微生物
9、水分蒸发过多对植物性食品正常的代谢有何影响?
对酸敏感的特点,利用乳酸菌、酵母菌等在食品中通过发酵作用产生对答:水分蒸发过多引起细胞脱水从而导致某些离子浓度增大进而引起细胞中人无害酸性物质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④运用无菌度原理保藏法。通过毒;原生质脱水引起酶和底物的浓度增大,加速植物性食品的衰老。一定技术手段,如商业杀菌、过滤、无菌包装等方法杀灭食物中致病菌,10、钙在调节植物性食品成熟、衰老中有何作用?
仍有部分对人体无害的微生物存在。答:①钙对呼吸作用有影响,达到一定含量可抑制呼吸高峰的出现;②高钙
8、简述食品从原料到食用之前过程中引起食品变质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可抵消高氮的不利影响;③钙对乙烯的形成有抑制作用;④延缓衰老;⑤钙因素? 对采后病害有影响。
答:①微生物微生物在食物上繁殖生长,分泌的代谢产物,污染食
11、名词解释
物,加快食物水解;②酶(食品天然酶)食物自身的酶会加快食物的(1)自然呼吸降氧法:利用水果本身的呼吸作用使密闭贮藏环境中的氧减生化反应,加快变质;③温度适当的温度可能促进微生物及酶的作少,二氧化碳增加。
用,加快质变,因此控制温度也可以控制贬值速度;④水分水是食(2)半自然呼吸降氧法(混合降氧法):为了降低费用,在开始时使用气体物中最重成分,是食物自身反应及微生物生长有很大影响。⑤空气发生器,使气调贮藏库的气体组成迅速达到既定要求,再利用自然降氧法加(氧化)氧化作用是食品变质的一个因素,控制氧气也可以控制变质以运行管理。
速度,此外,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繁殖也有影响;⑥虫鼠寄生虫生物(3)快速降氧法:在气体发生器内通过燃烧丙烷来迅速减少氧气,增加二
氧化碳量,燃烧后生成的气体经冷水冷却后再送入库内。
度时,能有效抑制缺氧呼吸作用。
12、简述一般气调和减压气调的异同点。的目的;②抑制水果中乙烯的生成作用 量降低是积累的、不可逆的。
1、名词解释 ①扩散:由于微粒(分子、原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物质迁移现象。②渗透:指当溶液与纯溶剂(或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在半透膜隔开的情况③低渗溶液:微生物细胞内渗透压高于细胞外的渗透压,把这种细胞外溶液(4)巴斯的效应:食品贮藏中,缺氧呼吸消失点之前,当提高氧气浓第三部分 答:相同点:①都是改变食品的贮藏环境的气体成分,达到延长贮藏期下,溶剂通过半透膜向溶液中扩散的现象。不同点:由于在低压条件下通风换气冷藏成本低,因此可以叫低渗溶液。
较频繁地通风换气,及时地将乙烯等气体排出而不会增加费用,减压还④高渗溶液:溶液中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外的渗透压,把这种渗透压的溶液叫能够大大加速果实组织内的乙烯向外扩散,减少果实内部乙烯含量,而高渗溶液。
一般气调无此特点。
13、举例说明冷藏食品的易变性。⑤等渗溶液:溶液中的渗透压等于细胞外的渗透压,把这种渗透压的溶液叫等渗溶液。
答:①冷藏柑橘时若冷藏温度过高,常发生果皮斑点病,冷藏温度过低,2、简述食品腌渍技术的原理。
则发生褐痂病和湿烂病。②香蕉的冷藏温度低于12℃时,果皮会发黑,答:食品腌渍是利用食盐或食糖对食品进行处理,从而达到降低水分活度,果心会变硬。③绿色蔬菜在相对湿度过低时,水分会迅速蒸发导致其萎提高渗透压等目的,而这些改变有利于食品保藏;食盐对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缩。
14、简述植物性食品呼吸的保卫学说。用,高糖产生的高渗透压也可以使微生物发生脱水、质壁分离等现象。
3、食盐对微生物细胞有何作用?
答:植物性食品收到机械损伤或病虫害侵染,其细胞氧化系统的活性会答:①脱水作用:低浓度食盐溶液产生高渗透压,导致细胞质壁分离;②离增强,以抑制外来酶的活性,破坏微生物分泌的毒素并且加强愈伤物质子水作用:食盐中钠离子、氯离子表面吸附一层水膜,降低自由水量,降低的合成。这一应激反应的描述便为植物性食品的呼吸保卫学说。
15、有些食品在冻结前为什么要进行漂烫处理?
灭食品表面部分微生物。
16、解释缓冻、速冻的温度曲线及最大冰晶生成带。介质的水分活度;③毒性作用:微生物对钠离子敏感,浓度较小时,可加快微生物的生长,但当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钠离子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和解酶失活;⑤缺氧作用:降低好氧微生物量(溶氧量下降)。
4、食糖在食品保藏中的作用? 答:①将食品中的酶的活性钝化,降低酶活性引起的不良变化;②可杀环境pH有关);④对酶活力有影响:NaCl与酶肽键结使微生物代谢产物水
答:曲线分为三部分Ⅰ、温度从初温降至食品冻结点,降温速度快,答:①高糖浓度能产生高渗透压,抑制微生物生长;②高糖浓度降低水分活冻结曲线陡;Ⅱ、温度从冻结点降至-5℃左右,大部分谁结成冰,放出度,使微生物生理干旱;③抗氧化作用,糖浓度增加,溶氧量下降,抑制好大量潜热,因此降温速度慢,曲线平坦;Ⅲ、食品降温至终温,此时热氧菌作用。
量一部分是冰降温,一部分少量水结冰,曲线也比较陡峭。图Ⅱ部分
5、怎样有效控制食品的自然发酵过程?
即最大冰晶生成带,大部分谁冻结为冰的、部分。
17、食品在缓冻和速冻时冰晶体才、大小数量分布有何不同?
形成的冰晶体小,数量小,分布均匀。答:①温度/时间调节发酵温度控制微生物生长速度;②酸度:不论是食品原有的成分,外加的或者发酵后产生的,都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③加氧的供应:适当地提供或切断氧气可以促进或抑制(发酵)菌的生长;⑤加答:缓冻过程中,形成的冰晶体答,数量少,分布不均;速冻过程中,食盐:蔬菜腌制中许多类型的腐败菌都不能忍受2.5%以上的盐液浓度;④
18、引起冻制食品发生重结晶的因素有哪些?重结晶对冻制食品质量有乙醇:防腐败菌。
什么影响?
6、正常的发酵作用包括哪三种类型?举例说明。
答:因素:冷藏室内温度波动,温度波动幅度越大,次数越多,重结晶答:①乳酸发酵a、正型:糖→2乳酸+ATP酸奶的发酵b、现象越严重。影响:重结晶现象会使冰晶体迅速长大,而数量变少,会异性:糖→(50%)乳酸+其他有机酸(醇、二氧化碳、氢)泡菜发严重破坏食品的组织结构。
19、对冻制食品的解冻有何要求?
可能回复水分在食品为冻结前的分布状态。
20、冻结对食品品质有何影响? 酵的中后期大肠杆菌分解糖;②醋酸发酵:生产食醋(利用醋酸杆菌的有氧发酵);③酒精发酵:工业上生产酒精。答:解冻就是使冻制食品内冻结的水分重新变成液态,解冻过程中应尽
7、丁酸发酵对食品的品质和保藏性有何影响? 答:丁酸菌分解糖类物质或乳酸产生酸、二氧化碳、氢气,丁酸使食品易腐败变质,不具保藏作用,且丁酸产生的不愉快气味降低食品品质。答:①冻结形成的冰晶体对细胞造成机械损害后,降低了其原有的持水
8、简述食品在发酵过程中色香味的形成。
能力;②冻结损害了细胞中蛋白质的溶胀力;③冻结使食品的组织结构答:①色泽:a、酶褐变酶促反应引起的褐色变化,b、非酶褐变氨基和介质的pH发生了变化。
21、简述微波解冻的原理。酸 +羧基化合物,c、染色,d、叶绿素;②香味:a、乙醇+有机酸→酯化反应b、烯醛类戊糖→4-羟基戊烯醛→香味物质c、双乙酯(主要答:微波加热时利用电磁波对冻结食品中的高分子和低分子的积极基团香味物质)d、外来香味物质e、芥末类香气;③鲜味:a、各种氨基酸起作用,尤其对水分子起特殊作用,它使积极分子在电场改变双轴分子(腌制食品中的鲜味由protein→AA产生)b、乳酸(微量)。的轴向排列,变化时分子之间相互旋转、振动、碰撞,从食品内部取热。
9、简述烟熏保藏原理。
22、简述T.T.T.理论的内容。答:通过控制烟熏温度,使制品产生特有的香味和滋味,且烟雾中许多成分答:T.T.T.的概念指在一段时间内,冻结食品的课接受性与冻藏温度,冻如乙酸、甲酸、甲醛、丙酮、苯酚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防腐作用,熏烟藏时间的关系,即冻藏温度越低,则食品的优秀品质保持的时间越长。中的某些成分(如酚类化合物)还具有抗氧化作用,使食品贮藏期延长。冻结食品的可接受性与冷藏温度、时间关系是确定关系,质
第四部分
1、名词解释
食品中的水分,包括化合水和部分胶体结合水。答:α-粒子电离能力强,射程短,穿透力弱,一张纸就能阻隔其通过;β-粒子具有连续能谱,穿透力比α-粒子强,可以穿透数毫米的铝箔;γ-射线①平衡水分:在温度、湿度一定的条件下,食品中含水量不发生变化时是一种电磁射线,和X-射线相似,不带电,但具有一定的质量和能量,穿透力极强。
②自由水分:能自由流动或加热能脱去的水分,包括游离水和部分胶体
2、解释辐射技术在食品应用中发展缓慢的原因。
结合水。
之比。答:①经过杀菌剂量的照射,一般情况下,酶不能完全被钝化;②经辐射处经高剂量照射的食品可能会发生不愉快的感官性质变化;③有些专家认为,③水分活度:指物料表面水分的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汽压理后,食品发生的化学变化从量上来讲虽然微乎其微,但敏感性强的食品和④水分率:一份干物质所含水的分数,即物质中水分质量与干物质的质辐射会诱发食品产生致突变、致畸性、致癌因子,后来的研究则证明这些是量之比。
m1:鲜物含水量
2、食品中水分以哪三种状态存在?不同状态的水分有何特征?
答: 食品中的水以游离水、胶体结合水、化合水3种状态存在。没有根据的。④辐射这种保藏方法不适用于所有的食品,需有选择地应用;物质,破坏营养物质,有使微生物发生变异的危险。
3、解释:Dm、De、吸收剂量
De值是指酶活性降低90%的辐射剂量值的变化。⑤干燥率:干燥率D=(100-m2)/(100-m1)m2:干制品质量⑤能够致死微生物的剂量对人体也是有害的;⑥辐射可能会使食品产生有毒游离水靠表面附着力、毛细力和水分粘着力而存在于湿物答:Dm值是指能减少90%菌群的辐射剂量。料中,因其结合力最弱,干燥室最易脱去。
胶体结合 水是指溶液和胶体溶液中,被溶质所束缚的水吸收剂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某点处,单位质量被辐射物质所分。这一作用使溶液表面的蒸汽压降低。溶液的浓度越高,溶质对水的吸收的辐射能的量。
束缚力越强。
4、有些食品在辐射前为什么要进行漂烫处理?
化合水是经过化学反应后,按严格数量比例,牢固地同固答:因为在辐射过程中要使存在于食品中的酶钝化就需要远比杀菌剂量高得体间架结合的水分,化学结合水在物料中含量很少,一般情况下食品物多的剂量。在辐射杀菌后的贮藏过程中,还会因残存酶的作用使食品质量下料干燥不能也不需要除去这部分水分。降。所以辐照前进行热处理,主要目的是破坏酶,还可以减小某些食品的体
3、干燥过程可分为哪两个阶段?各阶段相应受到何种控制?各阶段有积,方便贮运。
何特点
5、中等能量级的射线通过食品时,离子对和游离基是怎样产生的?
答:恒速干燥阶段:干燥速率大小取决于物料表面水分的汽化速度;水答:当中等能量级的电离辐射通过食品时,在电离辐射与分子级和原子级的分从湿物料内部向其表面传递的速率与水分自物料表面汽化的速率平食品粒子之间有撞击现象,当来自撞击的能量足以使电子从原子轨道移去衡。时,即导致产生离子对。当撞击现象提供足够多的能量使原子之间的化学键降速干燥阶段:速率大小取决于物料本身的结构、形状、尺断裂时,即发生分子变化,形成离子基。
寸;水分自物料内部移动,温度也不断上升。
4、干制对酶和微生物的活性有什么影响?
制微生物活动。
6、约束间接作用的三个途径是什么?并解释其原因,约束间接作用对微生答:①在冻结状态下辐射即使在冻结水中也会产生游离基,虽然程度可答:干制主要降低了食品中游离水的含量,从而使水分活度降低进而抑物有何影响?干制对酶的活性影响是先提高后降低,原因是干制初期水分能较轻。但是,冻结状态能阻止游离基的扩散和移动,降低了游离基与食品的减少造成基质浓度、酶浓度提高,当水分进一步减少时,细胞内离子组分的接触几率,可显著地约束简介作用对食品组分的影响。
浓度升高,pH发生明显变化,当达到酶的等电点时,酶失活。
5、空气作为介质时,为什么温度不是影响干燥速度的主要因素?②在真空中或在惰性气体环境中辐射氢基与氧起反应会产生过氧化物基,过氧化物基又可生成过氧化氢。若将氧从系统中除去,此反应答:空气作为介质时,食品的干燥速度主要取决于食品表面水蒸气分压则降低到最小限度,食品成分可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是,除氧和尽量与空气中水蒸气分压的大小关系,其外在表现为与空气的相对湿度有减少这些反应对食品中的微生物也有同样的保护作用,其辐射效果就会大大关,空气的相对湿度值越小,表示空气偏离饱和程度愈远,可接纳水分降低。
愈多,干燥能力愈大。
6、如何加快食品的干燥速度?
面积④降低介质湿度
7、在食品干燥过程中怎样控制食品的色泽变化?
过高,时间不能太长;③防止食品原料与贮藏或加工器具发生反应。
质和干制品的耐藏性有何影响?③添加游离基的接受体抗坏血酸是一种对游离基有较大亲和力的化合物,将抗血酸和某些其他物料添加到食品中,通过与之反应而导致
7、解释辐射抑制食品发芽的机理。答:电离辐射抑制植物器官发芽的原因是由于植物分生组织被破坏,核酸和答:①提高介质温度 ②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介质流动速度③增大食品表游离基的消耗,从而可保护敏感性色素、香味化合物和食品成分。答:①对食品原料进行热烫处理或硫处理,使酶钝化;②干燥温度不宜植物激素代谢受到干扰,以及核蛋白发生变性。核酸在分生组织中积累是贮藏器官脱离休眠状态的基本条件之线的敏感性很高,且辐射对植物激素的生物合成仅有某种形式的影响。但有
8、干燥品组织中的气体在干燥过程中被排除的程度对干制品的外观品一,而电离辐射对核酸代谢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一般认为植物生长素对放射答:干燥过程中气体被排出程度越高,食品的外观颜色越鲜艳。气体被关激素代谢对抑制植物发芽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排出,相应氧含量降低,增加了食品的耐藏性。
第五部分
1、简述α-、β-、γ-射线的性质。
8、辐射剂量由哪些因素决定? 答:①食品的耐辐射性②微生物的耐辐射性③酶的耐辐射性④辐射费用
9、简述有些食品可进行重复照射的原因及在哪些条件下可进行重复照
射?
12、为什么有些食品有控制性地蒸发部分水分有利于其保藏?
答:原因:①辐射产物的浓度时剂量的线性函数;②辐射后的一些产物答:①降低机械损伤率②使细胞液原生质浓度升高,渗透压降低,降低冰点的辐射浓度大量地迅速地减少;③根据毒理学和其他研究,在总平均剂温度,延长保质期③能够提高植物性食品抗病性(机理不明)
量之内重复辐射不会有害,不产生对营养和工艺性能的显著损害的情况
下,可以进行重复辐照。
过低剂量处理的食品;③要辐照的食品中含有少量辐照过的调味料。
10、影响食品辐照的因素?
答:温度、氧的含量、含水量
11、辐射伤害和辐射味的减少及或防止措施?
13、乙烯的生理作用:①乙烯浓度达到0.001~3.0uL/L时可促进呼吸高峰的呼吸而升高,外源乙烯消失 强度降低;④跃变型植物呼吸高峰后乙烯作用消失;⑤温度高乙烯合成加快,20℃最高;⑥缺氧气时,乙烯合成受抑制。
14、乙烯的作用机理是:①对细胞膜透性有影响(膜透性提高,酶与底物接条件:①是水分含量低的食品;②受辐照加工的食品中有受出现;②随着乙烯浓度升高,呼吸强度升高;③非跃变型受到外源乙烯影响答:①尽可能降低辐射时的环境温度,辐照后也采用低温贮藏;②照射触增多);②对酶活力有影响能增强或抑制细胞释放酶的速度/酶的活时排出辐射源产生的臭氧;③产品在辐照时用不透气薄膜包装,抽出内力;③对蛋白质有影响增强植物性蛋白的合成速度,衰老组织加快蛋白部空气或代之以惰性气体;④应用抗氧化剂等。
第六部分
1、食品的六大属性
答:外观、风味、营养易消化性、卫生安全性、方便性、贮运耐藏性
2、为什么植物采收、动物屠宰后酶的活性提高?
答:植物采收、动物屠宰后酶原来的稳态平衡体系破坏。
3、食品的短期贮藏(暂存)质降解,促成DNA的合成作用;④高度流动性。
15、采后处理:①预冷②愈伤处理③蜡处理(浸涂法、刷涂法、喷涂法、气泡法):a、适当堵塞表面气孔,防止蒸发;b、抑制呼吸作用,减少养分损失;c、可抑制微生物的侵染;d、可减少表面机械损伤;e、增加果面光泽度,提高商品价值。
16、气调贮藏的优缺点: <1>优点:①抑制果蔬中叶绿素的分解,保绿作用明显②抑制果蔬中果胶的分解,保持硬度效果好③抑制果蔬中有机酸的减少,能较好地保持果蔬的酸度④抑制水果中乙烯的生成和作用,从而抑制水果的成熟; <2>缺点:①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果蔬,有一定的局限性。②气调库对气密性二个原则:①尽可能保持食物原料的活鲜状态②对失去生命的食物原料要求很高,又要增加一套调整气体组成的装置,因而建筑和所需设备的费用进行清洗(降低食品表面微生物)、包装(隔绝空气,减缓变质速度)、较高,贮藏成本增加。
冷却(使酶、、钝化)
4、烟熏的作用?
生特殊的风味
5、食品技术原理按照食品保藏方法分类
⑦化学防腐技术
6、影响微生物低温致死的几个因素?
答:①温度的高低②降温速度③结合水分和过冷状态④贮藏期
7、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
关
碳⑤机械损伤⑥涂膜、植物激素
17、干缩度食品采用能透过蒸汽的保护膜包装,或食品无任何包装冰在冷空气中冷却时,食品表面除散发热量外,还有水分向外蒸发,使食品失水干缩,俗称冷却干耗。m。——食品在冷却过程中的水分蒸发量,m——食品的质量(kg)
18、露点温度:随着温度的下降,空气中温度达100%时的温度。优点:①形成的冰晶体颗粒小②细胞内水分转移少③对微生物抑制性和酶的抑制快 终点温度:终点温度须高于冻藏温度 20、冻藏温度{缓冻、速冻},区分的三种方法: 速冻,>30min缓冻 5cm/h 速冻,<5cm/h 缓冻 答:①熏烟中含有防腐性物质②加热能部分杀死表面微生物③失水④产Δg=(Δm。/m)×100%Δg——食品冷却时的干缩度(%),Δ①罐藏技术②干藏技术③冷冻技术④腌渍技术⑤烟熏技术⑥辐射技术
19、速冻的优点及终点温度 A:内因:①植物性食品的种类、品种②与果实的发育年龄、成熟度有①时间区分:食品中心温度从-1℃降至-5℃所需时间划分<30minB:外因:①温度(一般温度系数Q10=2~2.5)②相对湿度③氧④二氧化②距离划分:单位时间内-5℃冰层从食品表面渗向食品内部距离>
8、温度系数:酶的活性因温度而发生变化常用温度系数Q10来衡量③冰晶体:大小、数量、食品内部分布
Q10=K2/K1(K1——温度为t时的酶促反应速率,K2——温度为a、缓冻方法:-23℃~-29℃下3h~3day,空气静止进行冻结动物性t+10℃时的酶促反应速率)
9、机械损伤、病虫害可以导致“伤呼吸”,伤呼吸的原因?
植物性食品贮藏过程中正常的生理功能协调被破坏而表现出来的症状 食品采用缓冻,冰晶体对肉类破坏小 b、速冻方法:①鼓风冻结②直接接触冻结③间接接触冻结 心温差尽可能小④汁液流失小⑤卫生好 答:①与氧的接触面积加大②酶活性提高③愈伤应急反应
10、生理病害:
21、冻制食品解冻的要求:①解冻时间尽可能短②温度尽可能低③表面与中
造成生理病害的原因①呼吸代谢失调②气孔的堵塞或退化③贮藏环境
22、食盐质量与腌渍的关系:①溶解度氯化钙>氯化镁>氯化钠,故食的不适宜
11、哪些情况造成呼吸代谢失调?
答:不适宜的贮藏温度、有机体的衰老、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毒素)
盐质量过差影响NaCl的溶解性;②苦味食盐质量差,含氯化钙、氯化镁多会表现苦味;③质地钙离子、镁离子与食品中纤维素果胶等结合使质地粗糙④环境污染
23.、食品发酵时需控制的因素:温度、酸度、氧的供应、食盐、乙醇、<1>微生物 :①原料污染②耐热芽孢杆菌 发酵剂的使用 <2>化学变化:原料中酸与金属作用产生氢气
低温处→高温处③顶隙度过小
36、原料洁净度对杀菌效果及罐藏的影响
N=N。/e¤(注:¤ 代表kt次方)
——杀菌时间
24、温度对烟熏的影响:①30℃烟熏能显著抑制微生物的生长,60℃烟<3>物理变化:①外界气压变化高气压处→低气压处②温度变化熏能抑制所有微生物的生长;②烟熏温度越高,食品色泽越好
25、干藏主要使食品干燥脱水,分四种方法:(1)自然干燥(风干、晾干、晒干)地加工④能促进未成熟的原料达到成熟的要求
缺点:①干燥速度慢,难以加工品质优良的产品②受气候条件的限制(阴
雨)③需要大面积的晒场,大量劳动力,生产效率低④不卫生,易污染
(2)人工干燥两要求:①干燥后能耐久藏②复水性好(达到最
大可逆性)
26、干制的工艺要求
①对有害病菌进行杀菌处理;②对微生物药进行有效地控制;③干制品
含水量越低越好,但要最大限度保持还原性(复水性)。
27、食品内部水分向外扩散动力
①湿度梯度(表面水分汽化后,中心与表面形成湿度梯度);②温度梯
度(表面水分汽化带走热量,中心与表面形成温度梯度);③压力梯度
(物料内有空气)
28、食品干制中可能出现的硬壳、炸裂、焦化现象
措施:干制时,向外汽化速度应控制与内部水分向外移动速度相等,若
急于提高温度,可能出现上述现象。
29、影响干燥速度的因素
①干燥介质温度②空气流动速度③食品表面积④空气湿度⑤种类
30、表面硬化原因及其避免方法?
答:原因:①食品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的溶质随水分向物料表面不断
移动,即在表面积累产生结晶硬化现象;②由于干燥初期,食品物料与
介质温差和湿度差过大,致使物料表面温度急骤升高,水分蒸发过于强
烈,而使物料表面迅速达到绝干状态,形成一层干燥的薄膜,造成物料
表面的硬化。
避免方法:调节干燥初期水分的外逸速度,保持水分蒸发的畅通性,一
般是在干燥初期采用高温、含湿较大的介质进行脱水,使物料表层附近的湿度不致变化太快。
31、干制食品如何提高维生素C的保留率?
答:①糖渍(果脯)②降低pH(碱性环境加速Vc分解)③避光隔氧
32、包装及贮存要求:①低湿度 ②温度<10℃ ③光线要暗 ④堆放高
度<2.5m ⑤距墙壁>30cm ⑥中央处留走廊>1.5m33、防腐剂的要求:
①对各种造成食品腐败的微生物都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②对人体毒害作用低,效果稳定,不发生其他变化;
③无色、无味,使用方便,价格低。
34、常用的食品添加剂及其作用
①苯甲酸(安息香酸)及其钠盐
可抑制微生物呼吸酶系统的活性,环境pH越低,效果越好。
②山梨酸及其钾盐
作用效果比苯甲酸弱,但在代谢过程中能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无毒副
作用。
③二氧化硫
对霉菌的抑制作用>对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故在酿造行业中广泛应用二
氧化硫作为防腐剂,但食品行业中不能用二氧化硫防腐,原因是脱硫困
难。
35、灌装食品形成胀罐的原因
5.简述稠油的开采方法及原理 篇五
1)蒸汽吞吐采油方法又叫周期注气或循环蒸汽方法,即将一定数量的高温高压下的湿饱和蒸汽注入油层,焖井数天,加热油层中的原油,然后开井回采。
稠油油藏进行蒸汽吞吐开采的增产机理为:
(1)油层中原油加热后粘度大幅度降低,流动阻力大大减小,这是主要的增产机理;(2)对于油层压力高的油层,油层的弹性能量在加热油层后也充分释放出来,成为驱油能量;(3)厚油层,热原油流向井底时,除油层压力驱动外,重力驱动也是一种增产机理;(4)带走大量热量,冷油补充入降压的加热带,当油井注汽后回采时,随着蒸汽加热的原油及蒸汽凝结水在较大的生产压差下采出过程中,带走了大量热能,但加热带附近的冷原油将以极低的流速流向近井地带,补充入降压地加热带;(5)地层的压实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驱油机理;(6)蒸汽吞吐过程中的油层解堵作用;(7)注入油层的蒸汽回采时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8)高温下原油裂解,粘度降低;(9)油层加热后,油水相对渗透率变化,增加了流向井筒的可动油;(10)某些有边水的稠油油藏,在蒸汽吞吐过程中,随着油层压力下降,边水向开发区推进。
2)蒸汽驱
蒸汽驱采油的机理有:
原油粘度加热后降低;蒸汽的蒸馏作用(包括气体脱油作用);蒸汽驱动作用;热膨胀作用;重力分离作用;相对渗透率及毛管内力的变化;溶解气驱作用;油相混相驱(油层中抽提轻馏分溶剂油);乳状液驱替作用等。
3)火烧油层又称油层内燃烧驱油法,简称火驱。它是利用油层本身的部分重质裂化产物作燃料,不断燃烧生热,依靠热力、汽驱等多种综合作用,实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4)出砂冷采
(1)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网络,极大地提高了稠油的流动能力;(2)稠油以泡沫油形式产出,减少了流动阻力;(3)溶解气膨胀,提供了驱油能量;
6.《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及方法论 篇六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一、辩证唯物论(第二单元第四至五课)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二单元第四课P30)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⑴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⑵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⑶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1)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1)考虑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的;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促进伟大的事业;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求真务实。(根据当地„作„;分析实际„制定措施„)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的;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求真务实。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还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唯意志主义)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从“发展到科学发展”、“中国梦”、各种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吃一堑,长一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受益、满招损。
(1)哲学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①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2)现实意义【了解】:①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②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③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④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3、怎么办?(要求)
(1)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把握具体的实际,全面的实际,变化发展的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宿命论);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二单元第四课P33)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思想和行为。
(四)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第二单元第四课P33-34)
〖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人类改造自然及受到惩罚、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并顺利返回、嫦娥奔月计划、抗灾自救取得胜利、可持续发展问题、雾霾治理、求真务实。劈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审时度势;大型工程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揠苗助长。
难点:
【怎样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①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②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重、难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
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二单元第六课)
2、为什么?1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及其特点——略(第二单元第六课P42-43)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二单元第六课P44—46)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错误倾向〗: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4、【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学以致用;事实胜于雄辩;说了不算,做出来看;不打不相识;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木;吃一堑,长一智;神农尝百草;书到用时方恨少。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第二单元第六课P47-48)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之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方法论〗:(1)真理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同时要正确对待错误。
【应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具体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第六课P48-49)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认识(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部分(第三单元第七课至第十课)
(一)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点(联系观,唯物辩证法总特征之一)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七课P54-55)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统筹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载人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神舟飞船、嫦娥工程)。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七课P55-56)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反对〗:反对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七课P56-57)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各样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不同作用。同时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1)要全面把握事物的联系,尤其是把握事物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2)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3)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第七课P57-58)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二者相互依存,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②二相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一事举而三役毕;一箭双雕;一招不慎,全盘皆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两个大局;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维护中央权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实现祖国统一;“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的深化:系统观。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1)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和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2)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经济结构调整;国务院机构改革。
【提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二)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第二单元第四课P31-32)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反对〗:反对脱离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第二单元第四课P31-32)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运动、变化之中,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科学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三单元第八课)
1、发展的含义和实质(P63):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或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及方法论(第八课P63)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具体要求: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神舟系列、登月计划的发展演变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区域在发展;祖国在前进。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的途径)(第八课P64-65)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1)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2)又要看到道路是曲折的,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确看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中美关系的发展等。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的状态)(P65—66)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4)要重视量的变化,学会优化结构。
〖错误倾向〗 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态,起于垒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我国的载人航天经历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的发展过程,……;嫦娥系列工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
5、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的原理及其方法论(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材:P83课本: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方法论〗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反对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和变异;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孟母三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强不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等等。
(四)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第三单元第九课)
1、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及方法论(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P67-69)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联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产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1)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在认识事物时要在同一中看到对立,在对立中看到同一,在实践中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3)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①分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城乡之间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②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③分析科技进步(网络、信用货币等)对人类的影响。
【提示】哲学上讲的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而逻辑矛盾是人们主观思维上的前后不一致,二者有着天壤之别。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69-70)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又具有客观性,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必须坚持两点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①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②分析科技进步(网络、微博、微信、信用货币等)对人类的影响。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70、73-74)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万物莫不相异;对症下药、治之宜殊;量体裁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对任何事物的个性分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2)为什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哲学依据:矛盾特殊性
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意义: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3)怎样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二,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
第三,分析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矛盾。
第四,分析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以及同一矛盾中两个不同方面。第五,反对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一刀切”。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71-72)【提示】这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指矛盾的性质。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反对〗: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用于①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③先进经验的推广与运用;④改革试点与总结推广。
5、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72-73)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次要矛盾的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1)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①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以发展为中心不动摇,同时要注意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反对单纯以GDP的增长来衡量政绩的做法。②党和国家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③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第九课P73)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支流(矛盾次要方面)也能促进或阻碍主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发展,)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1)看问题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要着重把握主流和本质,但又不忽视支流。(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做法。
【应用】①“一国两制”下两制的地位不同,国家的主体和未来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②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④对互联网、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与评价;文化的双重性、网络文化;④对腐败问题的认识与评价。
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第九课P73)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一点论相对立。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这就是两点论。而一点论:是指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只看到一种矛盾情况或一个矛盾方面,而忽视甚至抹煞另一种矛盾情况或另一个矛盾方面。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否认了矛盾的存在。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而把各种矛盾或矛盾各方面平均看待或在实践中平均使用力量,会陷入均衡论的错误。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要求: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和支流。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8、矛盾方析法: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怎样用矛盾分析方法解决问题?
(1)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五)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第三单元第十课)
1、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P75-76)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否定观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肯定又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2)树立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反对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P77)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的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3、树立创新意识
(1)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规律客观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要求的。——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唯物辩证法角度](1)发展的普遍性、永恒性: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2)辩证否定观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和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认识的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创新的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六)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第四单元)
(一)社会历史观部分(唯物史观,第十一课)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证关系原理(第十一课P87-88)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从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原因;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民族精神的产生及作用。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第十一课P89-90)
〖原理内容〗: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如用它来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应用】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国务院机构改革、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改革。如用它来说明我国宪法修改、加强法制建设、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理论依据。
(整合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及方法论(第十一课P93-95)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1、坚持群众观点。(1)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2)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3)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注意:此原理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时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哲学依据。
〖反对〗:反对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者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决定的;或者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唯心史观;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二)价值观、人生观部分(第十二课)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P97-98)
〖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选择起积极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生活方式的选择起消极的作用。
〖方法论〗:(1)应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2)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先进人物的价值选择、贪官污吏的堕落人生;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原理
〖原理内容〗:(1)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因此,价值判断正确与否,价值选择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程度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评价价值观根本的衡量尺度,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才能保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原理及方法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第十二课P96)
〖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的自我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方法论〗(1)要认识到人生价值是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2)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奥运健儿为国拼搏的事迹;科学家为国争光、为国作贡献的事迹;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
4、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及方法论(P108-109)
【原理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5.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7.ARP攻击原理分析及防御方法 篇七
1 ARP协议简介
计算机通信中,网络层使用的是IP地址,而数据链路层则使用的是硬件地址也成为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地址,ARP就是用于将IP地址转化为硬件地址的协议。图1为ARP协议首部格式。
其中,硬件类型字段指明了发送方想知道的硬件接口类型,以太网的值为1。协议类型字段指明了发送方提供的高层协议类型,IP为0806(16进制)。硬件地址长度和协议长度指明了硬件地址和高层协议地址的长度,这样ARP报文就可以在任意硬件和任意协议的网络中使用。操作字段用来表示这个报文的目的,ARP请求为1,ARP响应为2,RARP请求为3,RARP响应为4。剩余的四个字段分别为6字节的发送方硬件地址、4字节的发送方IP地址、6字节的目标硬件地址和4字节的目标IP地址。ARP协议的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每台主机都有一个ARP列表,用于存储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当发送方需要将一个数据包发送到目的主机时,首先检查自己的ARP列表是否存在该目的主机IP地址所对应的MAC地址,如果有,就直接将数据包发送到这个MAC地址;如果没有,就向网内发送一个ARP请求的广播包,查询此目的主机的MAC地址。
ARP请求数据包包含发送方的MAC地址、IP地址和目的主机的IP地址。网络中的所有主机收到这个ARP请求以后,检查该数据包的目的IP地址是否和自己的IP地址一致。如果不相同就忽略此数据包;如果相同,该主机首先将发送方的IP地址和MAC地址填入自己的ARP列表,如果已经存在,则将其覆盖,然后给发送方法送一个ARP响应数据包,告知自己的MAC地址。
发送方收到ARP响应数据包以后,将得到的目的主机IP地址和MAC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并利用得到的目的主机的MAC地址开始数据的传送。
2 ARP攻击原理分析
ARP协议虽然是一个高效的数据链路层协议,但作为一个局域网协议,它是建立在各主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因此存在一些安全问题。
1)主机ARP列表是基于高速缓存,动态更新的。由于正常的主机间的MAC地址刷新都是有时限的,这样恶意用户如果在下次交换之前成功地修改了被欺骗机器上的地址缓存,就可以进行假冒或拒绝服务攻击。
2)可以随意发送ARP应答分组。由于ARP协议是无状态的,任何主机即使在没有请求的时候也可以做出应答,因此任何时候都可以发送ARP应答。只要应答分组是有效的,接收到ARP应答分组的主机就无条件地根据应答分组的内容刷新本机高速缓存。
3)ARP应答无须认证。由于局域网内的主机间通信基本上是相互信任的,因此,只要是收到来自局域网内的ARP应答分组,就会将其中的MAC/IP地址对刷新到本机的高速缓存中,而不进行任何认证。
`通过上面对协议的分析可以发现,利用ARP协议的漏洞就能够很容易的构造出ARP攻击,常见的ARP攻击主要有两种形式:中间人攻击和拒绝服务攻击。
2.1 中间人攻击
所谓中间人(man-in-the-middle)攻击是指攻击者插入到通信双方的连接中,截获并且转发双方数据包的行为。通过截获数据包,可以探测有价值的信息,破坏信息的机密性,或者对信息进行篡改,破坏信息的完整性。中间人攻击可以采用主动形式也可以采用被动形式。假设局域网中有三台主机,如图2所示,其中A、B为正常通信的双方,C为攻击者,三台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1)在主动攻击中,攻击者C主动向A发送ARP应答数据包,告诉A,B的IP地址所对应的MAC地址是CC-CC-CC-CC-CC-CC,从而使得A修改自己的ARP列表,把B的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修改为攻击者C的MAC地址。
2)同时,攻击者C也主动向B发送ARP应答数据包,告诉B,A的IP地址所对应的MAC地址是CC-CC-CC-CC-CC-CC,从而使得B修改自己的ARP列表,把A的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修改为攻击者C的MAC地址。
3)从而使得A←→B之间的通信形式变成A←→B←→C实现了中间人攻击。
在被动攻击中,攻击者C只在A或者B发送ARP请求数据包时,延时一段时间发送应答数据包,使得自己的应答包在正确的应答包之后到达,防止自己修改的相应主机的ARP列表被正确的应答包再次修改。
分析中间人攻击的过程,可以看出中间人攻击主要是利用了ARP协议的无状态和无认证的缺陷,即不管主机是否发送了请求数据包,来了应答包全部进行接收并利用它更新ARP列表(无状态);不管应答包是否是来自它所声称的那台主机,不进行鉴别全部相信并利用它更新ARP列表(无认证)。
2.2 拒绝服务攻击
所谓拒绝服务(deny-of-service)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耗费目标主机的资源或者提供错误的信息使得目标主机不能够为合法用户或者自己本身的上层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在ARP攻击中,攻击者通过主动的或者被动地向目标主机发送带有错误MAC地址的ARP应答包,将目标主机ARP缓存中的MAC地址全部更改为不存在的MAC地址。这样目标主机向外发送的所有以太网数据会丢失,使得上层应用忙于处理这些数据丢失所产生的异常而无法响应外来请求,导致目标主机产生拒绝服务。
拒绝服务攻击的一种延伸方式就是克隆攻击。攻击者首先利用拒绝服务攻击使得目标主机无法提供服务,然后利用自己的另外一台计算机,将它的IP地址和MAC地址修改为目标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成为目标主机的“克隆”,从而将所有与目标主机的通信都截获下来,达到窃取信息的目的。当然,克隆攻击的能够实现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使对目标主机实施持续的拒绝服务攻击。
3 ARP攻击的防御方法
网络遭受ARP攻击后经常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轻者网络不畅,重者会导致整个局域网的瘫痪。因此针对ARP攻击的特性,对ARP攻击的防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单个主机的防范策略。单个主机要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病毒库、及时下载安装操作系统补丁程序、关闭一些不使用的服务、使用个人防火墙等,除了这些防范一般性病毒和攻击的措施之外,针对ARP攻击,还需要考虑以下措施:
(1)设置静态ARP缓存,即利用arp-s命令在各主机上绑定网关的IP和MAC地址。采用静态缓存,主机在与其他计算机通信时,只要在自己的静态缓存中根据对方IP地址找到相应的MAC地址,然后直接发送给对方。攻击者若向主机发送ARP应答,目标主机也不会刷新ARP缓存,从而避免了ARP欺骗的发生。
(2)关闭ARP动态更新功能。除非很有必要,否则停止使用ARP,将ARP作为永久条目保存在对应表中。
(3)安装Anti Arp Sniffer、Arp Kill等软件,用来防止ARP攻击。
2)网络管理的防范策略。
(1)在网络中的交换机或者路由器中,绑定网络中各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
(2)使用ARP服务器。即在局域网内部的设置一台机器作为ARP服务器,专门保存并且维护网络内的所有主机的IP地址与MAC地址映射记录。当有ARP请求时,该服务器通过查阅自己缓存的静态记录并以被查询主机的名义响应ARP局域网内部的请求,从而防止了ARP欺骗攻击的发生。当然,采用这种方式的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必须采取可靠的措施首先确保该ARP服务器的安全。
(3)采用VLAN技术隔离端口。局域网管理员可以根据本单位的网络拓扑结构划分若干个VLAN,这样既能够在发生ARP攻击时减少所影响的网络范围,又能够在发生ARP攻击时便于定位出现的网段和具体的主机。
(4)在网络中使用监测软件,对于网内频繁向网关或者其他机器发送ARP数据包疑似染毒的主机,为了保证网络的整体安全,应立即封掉该主机端口并通知机主,直到其确已杀毒再行开通。
(5)若发现局域网中发生了ARP攻击,应首先定位ARP攻击的源头,比如利用ARPKiller扫描网内有哪些机器的网卡是处于混杂模式,这些机器就有可能就是源头。定位好主机后,将这些机器断开网络,进行反病毒处理,清除病毒后再连入网络。
4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ARP攻击产生的根源在于ARP协议自身的缺陷。通过采用上述的各种防御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ARP攻击起到抑制作用,保障局域网络的正常通信。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使用考虑更为全面的下一代IPv6协议无疑是最佳方式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Pv6必将取代IPv4,消除由于IPv4标准的协议的体系结构考虑不够全面的问题,从根本上消除ARP欺骗的根源。目前,防范ARP攻击的措施重点在于预防,这样才能确保局域网的稳定运行。
摘要:该文首先对ARP协议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分析了ARP协议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由此产生的两种攻击形式,最后提出了防范ARP攻击的一些具体方法。
关键词:ARP,中间人攻击,拒绝服务攻击,VLAN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4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陈英,马洪涛.局域网内ARP协议攻击及解决办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7):126-131.
[3]陆余良,张永,刘克胜,等.ARP协议在局域网类型探测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4,30(1):199-201.
[4]王坚,梁海军.ARP欺骗原理及其防范策略的探讨[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8(2):99-101.
8.果树病害防治的原理及方法 篇八
摘要:果树病害防治的目的在于保证果树获得高额稳定的产量和优良的品质。防治措施的设计依据主要是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各种病害的发生都有其特殊性,病害种类不同,防治措施也不完全一样。但是,病害之间也有其共性,因而一种防治措施常对多种病害是有效的。了解病害的个性与共性,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设计依据,就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消灭病害,控制病害的发展,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保证果树的丰产和优质。
关键词:果树;病害;防治;原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6.6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38
1果树病害的防治原理
防治果树病害,必须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预防为主”就是在病害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把病害消灭在未发前或初发阶段。“综合防治”是从农业生态体系的总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充分利用自然界抑制病虫的因素和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的条件,使用各种必要的防治措施,即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以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同时把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果树病害有两类,即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病害。防治非传染性病害的主要措施是改善环境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增强树体的抗病能力。传染性病害防治措施,应从下列三个方面考虑: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防止病原生物的传播、蔓延和传染寄主;创造有利于寄主不利于病原生物的环境条件。
2果树病害防治方法
2.1加强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工作是国家保护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它是有国家颁布法令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种子和苗木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对于已经确定为检疫对象或新发现的应该进行检疫的病害,必须充分发动群众,进行详细的普查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把已发生该病的地区化为“疫区”,没有发病的地区化为“保护区”;对于出口、进口或国内调运的种子、苗木、接穗、插条、果品等,进行现场或产地检验,或抽样进行室内检验,确定其不带有检疫对象时,才可允许其调运;对于可疑的、当时无法确定是否带有检疫对象的材料,要作进一步检查处理;对于大量输入或输出的农产品、果品或其他繁殖材料,由检疫机构抽取样品,进行检疫,并签发检疫证书。
2.2农业防治
综合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因素,创造有利于果树和有益生物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虫发生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抑制病虫的发生和危害,以保证果树丰产。
培育无病苗木:有些果树病害是随苗木、接穗、插条、根蘖、种子等繁殖材料而扩大传播的,对于这类病害的防治,必须把培育无病的苗木,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
选育抗病品种:果树本身具有对病害的多种免疫特性,而且不同的果树和品种间对病害的抗病性差异也十分显著。在引种、选种、育种时采取措施,充分利用种间抗病性差异,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加强田间管理:采取合理施肥、加强水分管理、适时合理修剪、清洁果园等措施提高果树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2.3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农、林病虫害。包括以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以微生物防治病虫害、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等。生物防治效果持久、经济、安全,可避免环境污染,便于推广应用等优点。
颉颃作用及其利用: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限制另一种生物的存在和发展的现象,成为颉颃作用。这种现象在高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广泛地存在着。利用颉颃作用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是生物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
交叉保护现象及利用:在自然界的许多病原物中,都有强毒体和弱毒体的存在。在寄主上先接种病原物的弱毒体能限制强毒体的侵染,减轻强毒体的危害,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保护现象。利用此现象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的另一重要途径。
抗菌素利用:利用抗菌素防治植物病害,是生物防治重要措施之一。抗菌素的特点在于能很好地进入植物体内,能对全株产生治疗作用。在正常使用剂量范围内,对植物无害,而且对人、畜较为安全。
2.4物理防治
利用各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
捕杀:利用人工或各种器械捕捉或直接消灭病虫害,如利用害虫的假死性和群集性进行捕杀金龟子类、苹果巢蛾幼虫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性,设计诱杀害虫。如利用灯光、性激素诱杀害虫。
种子、土壤处理:利用温汤浸种、药剂拌种杀死种子携带的病菌。高温闷棚也能达到消毒土壤,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2.5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药剂杀灭病原物,保护果树不受侵染,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其显著优点是收效快、防治效果显著。
喷雾:可湿性粉剂、乳剂、水溶剂等农药,都可加水稀释到一定浓度,用喷雾器械喷洒。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药效持久,防治效果较好。喷粉:是粉剂农药的使用方法,一般用喷粉器喷撒。其优点是效率较高,不需水源。种苗处理:用药剂处理果实、种子、苗木、接穗、插条及其他繁殖材料,防止带病繁殖材料传播病害,这种处理方法经济而有效。土壤处理:用药剂处理土壤,主要是杀死和抑制土壤中的病原物,使其不能侵染危害。其他方法: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其他一些杀菌剂,用来防治植物的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
【领导科学原理及方法】推荐阅读:
提升科学领导方法12-03
领导科学作业07-25
领导科学历年08-13
领导科学资料11-27
领导科学论文要求09-05
领导科学课程答案11-19
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07-19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10-10
如何科学界定领导干部政绩07-14
领导科学与艺术选择题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