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精品教案(共10篇)
1.2.1精品教案 篇一
第一节、电源和电流
一、预习目标
1.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 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 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二预习内容:
1.电源是能把电路中的 从正极搬到负极的装置。
2.导线中的电场是由、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在导线内共同形成的电场,导线内的电场保持和平行。
3.由 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称为恒定电场。
4.把、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恒定电流。
5.电流的 程度用电流这个物理量表示;规定 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单位是,符号是 ;公式为。学习过程
1.电流的分析与计算
(1)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3)电解液中正、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虽然相反,但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方向是相同的,此时Iq为正电荷总电荷量和负电荷总电荷量的绝对值之和。(4)电流虽然有大小和方向,但不是矢量。
2.电流的微观表达式InqSv的应用
在电解液导电时,是正负离子向相反方向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在用公式I=q/t计算电流时应引起注意.例1如图验电器A带负电,验电器B不带电,用导体棒连接A、B的瞬间,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有瞬时电流形成,方向由A到B B、A、B两端的电势不相等
C、导体棒内的电场强度不等于零 D、导体棒内的自由电荷受电场力作用做定向移动
例2在彩色电视机的显像管中,从电子枪射出的电子在加速电压U的作业下被加速,且形成的电流强度为I的平均电流,若打在荧光屏上的高速电子全部被荧光屏吸收。设电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进入加速电场之前的速度不计,则在t秒内打在荧光屏上的电子数为多少?
例3如图所示的电解槽中,如果在4s内各有8c的正、负电荷通过面积为0.8㎡的横截面AB,那么 ⑴在图中标出正、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 ⑵电解槽中的电流方向如何?
⑶4s内通过横截面AB的电量为多少? ⑷电解槽中的电流为多大?
四当堂检测:
1.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A.只要有电压加在物体的两端 B.必须保持导体两端有电压 C.只在导体两端瞬时加电压 D.只要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qt中,2.在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形成的电路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导线中的电场强度处处为零
B.导线中的电场强度方向跟导线方向平行 C.导线内各点的电势相等
D.导线内沿电流方向各点的电势逐渐降低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中的电流是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B.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等于电流的传导速率
C.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数越多电流越大
D.导体中越粗的地方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数越多电流越大
4.某电解池,如果在1s内共有5×10个二价正离子和1×10个一价负离子通过面积为0.1m的某截面,那么通过这个截面的电流是(A.0 B.0.8A
课后练习与提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导体中电荷运动就形成电流 B.电流是矢量
C.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内部场强不为零 D.只有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2.示波管中,2s内有6×1013个电子通过横截面大小不知的电子枪,则示波管中电流大小为(-6-1
3-6
2)C.1.6A
D.3.2A)A.4.8×10A B.3×10A C.9.6×10A D.无法确定 3.我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储存环是周长为240 m的近似圆形轨道,电子电荷量e=1.6×10-19C,在整个环中运行117的电子数目为5×10,设电子的速度是3×10 m/s,则环中的电流是:()
A.10mA B.1mA C.0.1mA D.0.01mA 4.如图所示,a、b两导体板组成一电容器,电容为C,带电荷量为q,然后用一根虚线所示的导线连接,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线中有恒定的电流 B.导线中有短时间的电流 C.通过导线的电荷量为q D.通过导线的电荷量为2q
2.2.1诚实守信教案 篇二
备课:八年级政治组 课型:新课 时间:10月8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诚实的内涵;懂得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能结合具体事例说明诚实与虚假、守信与失信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不同影响,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让学生在辨别是与非的过程中明确应该怎样做。
2、过程与方法:通过“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信义兄弟”,体会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通过诚信小故事或身边的事例知道分辨身边的诚实和不诚实的行为,体会诚实行为的重要性与不诚实行为的危害性;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诚信行为的对照、评价、反思,自觉培养诚实守信的品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以诚信为荣,以撒谎、失信为耻的意识,形成稳定的诚信道德情感。使学生认识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好品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诚实的内涵;诚实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怎样把诚信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诚信大于天、诺言比金贵。二十年来,孙水林用时间证明着诚信,在他罹难之后,弟弟孙东林继续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哥哥当初的承诺,“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
提问:孙水林、孙东林兄弟被评选为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们感动中国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认识到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引出课题“诚实守信”。)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一:我心目中的“诚实之星”
学校已经评选了学习之星、守纪之星、劳动之星,今年决定增加“诚实之星”的评选,但是评选标准尚未制定出来,请你们帮助学校制定“诚实之星”的评选标准,谈谈你心目中的“诚实之星”是怎样的?(学生讨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确诚实的内涵。)
归纳得出知识点1:诚实的内涵:诚实就是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说实话,做实事,不虚伪,不夸大其辞,不文过饰非。
活动二:“自我检测”
请你对照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作出评价。① 和同伴们的约定你是认真对待还是不当一回事?
② 面对别人的请求,你的习惯是先答应下来,做不做再说,还是认真考虑后才决定,一旦答应了,你就说到做到?
③ 对好朋友,你是有求必应吗?即使帮他掩饰过错? ④ 你曾经抄袭过别人作业吗?你觉得考试作弊是严重错误吗? ⑤ 当你做错事,别人不知道时,你能够主动承认吗?
⑥ 如果你被欺骗,利益受损,会不会得出不能做老实人的结论?
„„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都想做一个诚实的中学生,那“怎样做才是诚实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照自己,反省自己的行为,明确诚实的要求。)归纳得出知识点2:诚实的要求
①对自己:不自欺,内心坦坦荡荡,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②对他人:诚恳实在,不说假话,不做假事,言行一致,恪守诺言。
(三)教师点拨
1.诚实的地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美好道德的核心,是各种良好品格的基础。
2.诚实的含义:意味着实事求是,表里如一,说实话,做实事,不虚伪,不夸大其辞,不文过饰非。
3.诚实的意义:(1)只有诚实的心中才能生长出善良、正直、勇敢、谦逊。(2)只有诚实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3)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坚实的人生业绩。(4)只有人人诚实守信,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
(四)巩固复习,并感悟诚信
小小故事会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诚信的民族,诚信之事不胜枚举。请同学们讲讲有关诚信的故事。(如:商鞅立木取信、季布“一诺千金”等)
案例研讨
案例一:创办于1669年的同仁堂,虽经历了300多年的时代变迁和风风雨雨,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始终不变。这使同仁堂数百年不衰,并获得“天下第一中药店”的殊荣。
案例二:2001年中秋节前,著名老字号南京冠生园用上一年的陈陷做月饼,坑害消费者事件被曝光。‘南京冠生园事件’影响了6成多消费者购买月饼的意愿;有14%的消费者表示该年不会买月饼。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马谋超研究员说,这一事件还可能会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产生负面影响。一夜间冠生园的声誉扫地,不久便被迫申请破产。
请问:
1、同是百年老店,为什么同仁堂会名扬四海、生意兴隆,而冠生园会声誉扫地、申请破产呢?
2、以上案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正反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体会诚实的重要性。)⑤只有人人诚实守信,社会秩序才能有条不紊,文明进步才有可能。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诚实的人和不守信的行为,下面就请同学们戴上一双慧眼: 五 课堂小结
一、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1、诚实的含义
2、诚实的要求
3、诚实的重要性
4、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六、作业
1、找一找学校(或社会)生活中不诚实的行为,说说不诚实行为的危害性。(如:学校生活:考试作弊、借东西不还、抄袭作业、说谎等
社会生活:三鹿奶粉、染色馒头、地沟油、瘦肉精等事件)
2、查找一下在我们身边(或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诚信的现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学校生活和身边的不诚信行为,并树立正确的诚信道德观。)
说说你的真心话。
① 昨晚忘记做作业了,早上组长收作业时,你会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帮妈妈洗衣服,发现口袋有50元钱,你会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你发现地上有一部手机,周围又没有人,你会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这次考试不及格,回家可能会挨骂,你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 你约了朋友,妈妈却说要带你去玩,你会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行为,感悟到践行诚信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
七、教学反思
《诚实守信》
备课:八年级政治组 课型:新课 时间:10月11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诚信是交友之道、为人之道。正确理解诚实的内涵,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懂得与朋友合作交往要言而有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诚信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活中努力做诚实的人,积极践约守信;养成对事负责、注重信誉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老实人吃亏”的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并认识诚信的重要性,本课通过“走进诚信”这一环节的教学来达到目标。
2、教学难点:理解诚信的基本要求即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澄清在诚信做人方面的错误认识,通过“体验诚信”和“坚守诚信”两环节来突破难点,达到使学生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各位同学,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他是谁呢:(多媒体展示《木偶奇遇记》的人物——皮诺曹),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好!请听题:皮诺曹的鼻子和你的有什么不同(谁的漂亮?)为什么会这样?你有什么办法让皮诺曹的鼻子变短呢?(学生回答:要诚实,不说谎„„)
设计意图:把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皮诺曹引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做人要诚实,我们要把诚实作为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因为它是美好道德的核心,是各种良好品格的基础。我们小的时候要诚实,我们长大以后也要诚实,我们要永远做一个诚信的人,因为诚信是金。那么,我们是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说实话呢?如果我们说了实话却伤害了别人,这时候我们改如何选择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什么情况下我们说了实话反而会伤害别人,并总结一下诚实与隐私的关系。
三、教师点拨
诚实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隐私,同时也应尊重他人的隐私,我们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隐私的权利和尊重他人隐私的义务。
在生活中,存在一种“善意的谎言”。在某些情况下,出于善意的目的,需要对真实加以掩饰。这种掩饰是为了别人,而且不损害社会上其他人的利益。这种做法是出于对别人的关怀、体贴、鼓励、安慰的目的,是将心比心、与人为善,是美德的表现,而损人利己的谎言是丑陋的,是品德不良的表现,两者有本质的区别的。
四、巩固练习
1、有一次,我在网上与一个陌生人交流的时候,别人问我姓名与家庭住址等情况,我该说真话吗?
2、那次我做的比萨饼并不好吃,可同学却吃得很高兴,说我做得很好吃,同学是不是在欺骗我呢?
老师引导:各位同学,善意的谎言,是生活中的一道美丽景观,下面几句话也许能让我们更加明白其中的内涵。
如果开诚布公直截了当是一种错误,我选择谎言。
如果真情告白坦率无忌是一种伤害,我选择谎言。
如果是为了自己或他人不再痛苦不再忧伤,多一点谎言又有何妨?
五、小结
1.不撒谎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
2.撒谎的危害:(1)污染人格,使心灵变得晦暗;(2)使信用丧失,友谊毁坏;(3)最终将遭到朋友和社会的唾弃。
3.学会诚实做人,就要懂得承诺的重要性。
4.诚实与隐私的关系:诚实是拒绝谎言,却不排除必要的沉默。我们有权保留自己的隐私,也应该懂得在适当的场合和对象面前适当地说话。不分场合和对象,将不适当的话和盘托出,是愚蠢的行为。
5.诚实与“善意的谎言”的关系:出于安慰、鼓励、帮助他人的目的,将一些负面的事实加以掩饰,那是与人为善的行为。
6.我们要学会做一个诚实的人,诚恳地待人,诚实地学习、生活。7.坚守诚信的绿洲。
(1)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2)坚守诚信美德
诚实守信是最重要的交往品德,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树立以诚信为荣,以说谎、失信为耻的意识。
六、作业
3.§2.1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篇三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 2.1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2.1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教学目标:1.会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
2.初步的分类思想。
3.使学生主动的参与特定数学活动,通过实验猜测,自主探索,灵活选取适当的算法。
4.通过实验,猜测,互相合作,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及运用
教学难点: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以4∶1赢了3球,在客场以1∶3输了2球,那么两场累计甲队净胜多少球? 如果把赢球记为+,输球记为-,可得算式:
填写表中净胜球数和相应的算式:
赢球数
净胜球数
算 式
主 场 客 场
+3 +2 5(+3)+(+2)=5
-3-2-5(-3)+(-2)=-5
+3-2 1(+3)+(-2)=1
-3 +2-1(-3)+(+2)=-1
-3 +3 0(-3)+(+3)=0
0-3-3 0+(-3)=-3
你还能举出一些关于有理数加法的例子吗?
二、数学实验室:
1.如图,把笔尖放在数轴的原点先向正方向移动3个长度单位,再向负方向移动2个长度单位,这时笔尖的位置表示什么数?请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及结果.2.把笔尖放在原点,先向负方向移动1个长度单位,再向负方向移动2个长度单位,这时笔尖的位置表示什么数?请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及结果.3.仿照上面的做法,请在数轴上呈现下面的算式所表示的笔尖运动的过程和结果.1、任意两个有理数相加,和是多少?
2、两个有理数相加时,和的符号及绝对值怎样确定?
3、你能找到有理数相加的一般方法吗?
三、讨论、交流尝试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2)=5 同号相加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
(-3)+(-2)=-5 符号一致,和的绝对值等于两个加数绝对值之和.(+3)+(-2)=1 异号相加当两个加数绝对值不等时,和的符号与绝
(-3)+(+2)=-1 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中较大 的绝对值减去加数较小的绝对值.(-3)+(+3)=0 当两个加数绝对值相等时,两个加数互为相反数,和为零.0+(-3)=-3 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这样我们就得到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有理数加法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四、例题教学:
计算:(1)(-180)+(+20)(2)(-15)+(-3)
(3)5+(-5)(4)0+(-2)小结:
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一般步骤:(1)分类型;(2)确定和的符号;(3)确定和的绝对值.五、练习题:
1.计算:(1)100+(-20)(2)(-20)+(-15)(3)(-65)+(+15)
(4)(-8)+8(5)(-2)+0(6)(-24)+(+32)
2、计算:
(1)(-)+(-);(2)(2)+(+3);(3)(+19)+(-11);
3、解答题:
(1)已知 ⑴ 求 ⑵ 若又有 ,求.(2)某出租车沿公路左右行驶,向左为正,向右为负,某天从农工商出发后到收工回家所走的路线如下:(单位:千米)-8,+3,-9,+7,+2,⑴ 问收工时在农工商的哪边?距离农工商有多少千米?
4.2.1精品教案 篇四
一、拉瓦锡的研究。背景资料为解释燃烧现象,17世纪末普鲁士医生施塔尔提出了燃素学说。照他的理论,可以用下面两个简单的式子来说明燃烧反应:可燃物-燃素=灰烬金属-燃素=煅灰他们认为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这种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结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离方式存在。大量游离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显的火焰,它弥散于大气之中便给人以热的感觉,由这种火微粒构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燃素充塞于天地之间,流动于雷电风云之中。在地上,天上,海洋,陆地,动、植、矿物,和人的心中都含有它。大气中含有燃素,因而会在空气中引起闪电,而使大气动荡不已;生物含有燃素就富有生机;无生命物质含有燃素,就会燃烧。燃素不仅具有各种机械性质,而且又像灵魂一样,本身就是一种动因,是火之动力。物体失去燃素,变成死的灰烬,灰烬获得燃素,物体又会复活。物质在加热时,燃素并不能自动分解出来。而须外加空气将其中燃素吸取出来,燃烧才能实现;上好的空气是具有吸收燃素的性质的。腐蚀剂夺取了金属中的燃素,金属就被腐蚀;煅烧金属,金属失去尊贵的光芒而变成渣滓--当赋予它们以燃素,它们又变得不可一世。物体中含燃素越多,燃烧起来就越旺;含的燃素少,燃烧起来就弱。上好的空气是具有吸收燃素的性质的,因此物体必须在空气中才能燃烧;各种实体都是由物体所共有的基本物质(元素)和该物体所特有的灵气所构成.并可以用火炼的方法使其分离。当实体被加热时,灵气便从实体中逸出。由于金属等物质被氧化后质量增重,有的科学家认为燃素和灵气一样与地心是相排斥的具有负重量(即所谓轻量),因此金属失去燃素时,重量反而增加了。有人说,金属失去燃素,好比活着的人失去了灵魂,因此就象死体比活着的时候要重那样,死的灰渣自然就比活的金属重。燃素学说实际上是很不科学的,可是风行了一百多年。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如舍勒、普利斯斯特里、卡文迪许都拥护燃素学说。最终由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推翻了燃素说,建立起来了燃烧的氧化说。拉瓦锡的全名是安都昂·罗朗·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他于1743年8月26日生在巴黎,他一生的工作除了到外地参观视察以外,主要成就大都是在巴黎完成的。1794年5月8日他因当过征税官而被送上断头台,年仅51岁。因此没有发挥他科学上更多的专长,这是相当可惜的。18世纪七十年代,瑞典的舍勤和英国的普利斯特里,先后发现了氧气,但由于他们迷信燃素说,并没有利用自己的发现来推翻燃素说。1772年拉瓦锡观察到了氧化现象,这个现象使他迈出了化学革命的一大步。这个革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就是燃素说是错误的;此后拉瓦锡做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最终宣告了燃素说的破产,燃烧的氧化说被化学界所公认。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如右图,他将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红色粉末产生,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减少了约1/5。他通过对剩余的4/5气体的研究,发现这些气体不能供给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烧,他将其命名为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中名最早命名为淡气,后文字规范后,改为氮气)。拉瓦锡又把汞表面所生成的红色粉末收集起来,放在另一个较小的容器里再加强热,得到了银白色的汞和一种气体。这种气体的体积恰好等于原实验中减少的空气的体积。他把得到的气体加到前一个实验里剩下的4/5体积的气体中,结果所得的气体跟空气的性质完全一样。拉瓦锡还发现,强热后所得的这种气体,呼吸起来很舒服,小鼠等生物能在其中生存更长的时间,可燃物能在其中燃烧更旺。拉瓦锡将其命名为氧气(原义为酸的形成者,中文名最早称为养气,文字规范后,改为氧气)。通过以上实验,拉瓦锡得出空气是由氧气(o2)和氮气(n2)组成的结论。其中氧气约占1/5,氮气约占4/5。
二、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探究实验。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可粗略探究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在集气瓶中放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现象】红磷燃烧,发光放热,产生浓厚的白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进入集气瓶中,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大约是原瓶中气体体积的1/5。【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po2p2o5【探究反思】1.为什么要在集气瓶中放少量的水?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空气污染物,利用水吸收五氧化二磷,以防污染空气,教案《九年级化学2.1空气教案》。2.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该实验利用可燃物的燃烧,消耗其中的氧气,使气体的量减少,压强变小,从面水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就是被消耗的氧气的体积。3.该实验中对可燃物有何要求?由于该实验利用可燃物消耗氧气,因此,可燃物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⑴可燃物必须易燃,因此,像铁等可燃物不能作为该实验的材料。⑵木炭、硫粉等可燃物燃烧后,虽然能消耗氧气,但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其它气体,使气体的总量没有减少,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中,导致实验失败。故,可燃物燃烧后不能生成气体。⑶可燃物不能与氧气外的其它气体反应,如镁,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因此镁不适合做该反应的可燃物。4.该实验中生成的白色雾状物为什么称为烟,而不称为雾?在化学中,烟是指固体粉尘飘浮在气体中形成的混合物,而雾是指液体的小液滴飘浮在气体中形成的混合物。该实验中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其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当然是烟了。5.该实验中除去氧气后的剩余气体中,主要是氮气,由该实验你能得出氮气的哪些性质?由此,你认为氮气可能用于哪些方面?由该实验可知,氮气无色无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难溶于水。由此可知,氮气要以作保护气。6.做该实验时,有时发现进入集气瓶中的水不是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不到1/5的原因有:⑴装置漏气;⑵红磷的量不足,不足以消耗掉全部的氧气;⑶红磷本身不能全部消耗掉氧气,换句话说,就是反应结束后,集气瓶中还有氧气剩余;⑷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弹簧夹;⑸导气管中还有一部分空气,若导管较粗,则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差于1/5更加明显;…【注】该实验方案并不是最好的实验方案,改进方案参见本博客以下文章:
三、空气的组成。通过精确的实验,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这里需要指出两点:⑴稀有气体是指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这些气体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一般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以前把它们称之为惰性气体,目前已发现这些气体也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加之在空气中非常稀少,故改称稀有气体。⑵空气中各成分的分数是按体积计算的。即每100份体积的空气中,含78份体积的氮气,21份体积的氧气…。若按各气体的质量分数计算,其结果是别一个数值了。比如氮气体积分数为78%,质量分数为75.4%,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而质量分数为23.2%。
四、混合物与纯净物。像空气这样,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而其中的氮气、氧气等都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这类物质叫纯净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各成分仍然保持各自的性质,比如空气中的氧气仍然能支持燃烧等。而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都有专门的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氮气可用n2表示,氧气可用o2表示,水可用h2o表示,二氧化碳用co2表示等。【强调】能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均是纯净物,反之是混合物。【训练】以下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哪些,属于纯净物的有哪些?⑴海水⑵干冰⑶红磷⑷五氧化二磷⑸石灰石⑹生理盐水⑺汞⑻糖水⑼二氧化碳⑽冰水混合物【答案】属于混合物的有:⑴⑸⑹⑻属于纯净物的有:⑵⑶⑷⑺⑼⑽【说明】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冰和水是同种物质,都是由水组成的,只是两种不同状态的水在混合在一起,但它仍然只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氧气氧气是我们生活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的物质,一般来说,氧气的用途主要集中在两点:⑴供给呼吸:如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天、航空等。⑵支持燃烧:炼钢、气焊、火箭发射的助燃剂、气焊等。2.氮气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可以做保护气,如灯泡中充入氮气,可以保护灯丝不被氧化,延长灯泡的寿命;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可以防腐等。氮气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用于制化肥、炸药等。3.稀有气体稀有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故可以用途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用稀有气体隔绝空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等。稀有气体在光源、激光、医疗、超导等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5.2.1精品教案 篇五
一、本课题的地位和作用
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二、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三、本节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学生联系生活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是本节的一个关键。
本节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演示实验、质疑、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声速、回声的知识,我采用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初步的猜想或者判断,设立悬念、激疑,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讨论氛围,然后以“信息平台”、“信息快递”等板块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信息,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学生结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肯定或者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想法,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自学讨论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器材准备】
本节教学中,实验器材牵涉较多,要恰当合理正确地操作使用,增加直观性和可信度,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认真细致进行观察,让学生贴近生活,探索其中的奥秘。
真空铃实验装置、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
1.我等上课铃响后,边敲锣边走进教室。
2.利用PPT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这里可以在PPT中的录制旁白里面把把这些声音录下来。(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物体的区别。
2.探究实验
·实验1 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 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实验2 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紧挨着音叉。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乒乓球。
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 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子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 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问:去年,我国航天员_______驾驶的“________”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宇宙中航行5天的时间,并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了交谈。听到这一令人激动和振奋的好消息后,我禁不住要问大家:
你们知道在宇宙中,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吗?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学生讨论 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实验探究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放映水波的传播。
我现在拿一张纸,它没有发出声音,问:怎样才能让它发出声音呢?
教师挥动手中的纸,引起纸的振动,纸发出了声音。问:纸的振动会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吗?
问:水滴使水面振动,以水波的形式传播,振动的纸发出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形式传播呢?
我们可不可以用水波类比一下呢?从而引入了声波。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问:一根装满水的很长的钢管,在一端敲击一次,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同学们猜想一下,相互讨论交流自己的意见。(提示:有几种介质)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总结:
1.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2.常温时声音在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在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小。(填固体、液体、气体)
通过对声速的学习,评议刚才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进一步问:3次敲击声分别是沿着什么物质传来的?
(四)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的多? 学生讨论,交流意见。
老师说明: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使原来的声音得到了加强),这种现象叫回声。
五、回顾总结和板书设计 1.声音的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速
关键词:振动、介质、340m/s
六、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为两道题,第一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气体、固体、液体传声以及回声的实例,引导和强化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的学习意识。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二题设计为实践活动题,让学生两个人一组,以细绳(棉线、棉绳、金属丝)、纸杯(塑料杯、易拉罐、饮料桶)等为原料,制作一个土电话,两个人一组实验,验证固体能传声。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作业设计体现和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同时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
6.2.1精品教案 篇六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分类
教学目标:
1.借助情景图和生活经验,学习按指定的标准分类。
2.通过实际操作和自主练习,知道按不同分类标准分的结果不同。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能按指定的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录像吗?老师先放一段录像给大家看看,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衣服在床上,玩具到处扔,学习用品乱等)
师问:怎样才能使这些不乱呢?(整理)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分类(板书课题)。
(二)探究学习
1.活动一
教师指桌上凌乱的放着各种书、本子、粉笔等物品,问:桌子这么乱,怎么办?你来说,我来做,好吗?
学生会运用已有的经验一边说,一边和老师合作,把桌子上的东西分类整理好。师小结:
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揭示课题——分类。2.活动二
出示课本情境图,引导: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你看,小朋友和妈妈正在干什么?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1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找学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分组讨论:怎样帮妈妈整理衣服?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把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的衣服分开放。按上衣、下衣分。按颜色分。按季节分。……
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分类标准不一致,分的结果就不一样。3.拓展延伸,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师:这两天,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的书包有些乱了,你们能根据今天学习的分类的方法,整理一下自己的书包吗?
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交流一下,你想怎样给书包里的东西分类?指名交流(例如:书放在一起,本子放在一起,学具放在一起……)
下面,老师就请大家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整理自己的书包,好吗?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小结:大家真能干,一会儿就能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得这么好,真棒!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其实,分类的知识不仅仅在这些方面有用,还有许多用处呢!
(三)解决问题:
自主练习:
1.哪些是蔬菜?用圆圈圈出来。首先,指导学生读题。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2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第二,指名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是蔬菜,为什么?
2.分一分,说一说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说出自己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3.对交通工具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体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能够用到分类的知识吗?
(五)作业:
回家帮家人分类整理物品,并和家人说一说自己分类的方法,请家人给你评价,好吗?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7.2.1精品教案 篇七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简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2.简述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过程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在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2.通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同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2.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2.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2.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
二、教学难点 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现在正是春天,前几天刚刚过了植树节,如果我们说用棵小树苗,或者用某一植物的种子播种,希望得到完整的植物个体,那大家都会觉得很正常,但是如果我说我种下一朵花的花瓣,希望能得到一棵完整的该种植株,这可能吗? 生:可能。
师:请同学们看书本33页的图(微型繁殖的菊花),刚才我举的这个例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讲授】新课
引导学生观看专题的首页的三幅图,题图的寓意是表明细胞工程是在细胞水平的操作,它包含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等方面。在章引言中通过列举细胞工程的应用,把学生带进细胞工程的科技领域引出细胞工程的概念(多媒体展示)。
师:为什么植物的一个花瓣就可以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呢? 生:细胞的全能性。
师:对,是细胞的全能性。我们一起把我们学过的细胞全能性的知识复习一下。多媒体展示下列问题并请学生举手回答 1.什么是细胞的全能性?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3.细胞表现全能性的条件? 4.生物体内的细胞为什么没有表现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活动】学生探究活动一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中以下问题: 1.植物组织培养具体应该如何操作?请依据课本34-35页的实验过程,概括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简图。
2.在组织培养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所用器械的灭菌和实验人员的无菌操作? 3.什么是脱分化和再分化?决定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4.愈伤组织有什么特点? 5.为什么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中应避光培养? 6.为什么愈伤组织再分化需要光照? 7.为什么切取胡萝卜根的形成层,其它部分也能培养成小植株吗? 师:请小组学生代表将问题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流程图在黑板上板书以及回答问题2-7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并用多媒体展示。【练习】课堂检测 师:多媒体展示课堂检测题 生:举手回答
【活动】学生探究活动二
师:多媒体展示番茄-马铃薯图片引出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中以下问题: 1.写出植物体细胞杂交流程简图。
2.你认为两个来自不同植物的体细胞完成融合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什么? 3.植物细胞壁的成分由什么物质组成?用什么方法既可以除去细胞壁又不伤害细胞膜呢? 4.用什么方法促进番茄与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融合呢? 5.两个原生质体最终融合在一起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 6.植物体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7.新细胞壁的产生与细胞内的哪种细胞器密切相关? 8.得到杂种细胞后需要用哪种技术把它培养成杂种植株? 9.如果只考虑两两融合,会得到几种融合的细胞?是否存在未融合的细胞? 10.番茄是二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则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的杂种植物番茄-马铃薯为几倍体? 11.植物体细胞杂交未解决问题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师:请小组学生代表将问题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流程在黑板上板书以及回答问题2-11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并用多媒体展示 师:多媒体展示白菜-甘蓝例子
师:请学生看书37页异想天开,想想绿色奶牛可以培育成功吗? 【练习】课堂检测 师:多媒体展示课堂检测题 生;举手回答 【讲授】小结
师生利用多媒体共同列表比较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
2.1.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一、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板书)
8.2.1精品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分析和阐述一些物质发生变化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易拉罐两个;一个装有水的杯子和一个装有冰块的杯子;火柴一盒;两颗铁钉;
【教学过程】
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最近雨水频繁,上放学路上注意安全,更不要去攀爬山坡,以免发生意外。
一.导入,认识物质
1.谈话: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看我们教室都有哪些物品?(学生各抒己见)
2、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物品,而且这些物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际存在的,我们把这些实际存在的物体称为物质。(多媒体出示课件2)其实我们的教室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声音、电、光等
(多媒体出示课件3)我们把这些间接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也叫物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质方面的知识。(板书: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学习新课:物质在变化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构成我们世界的物质是一成不变的吗?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下面的例子。
(展示课件:铁丝的变化、公路的变化、房屋的变化、岩石的变化、人生长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
学生分析充分理解
教师总结: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其实构成世界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只是一种是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1、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多媒体出示课件6)
(把易拉罐压扁)
(多媒体出示课件7)(水结冰)他们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形状、体积、状态、······)
(这些变化只是物体的形状、体积、状态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改变构成物体的材料,即没有产生新物质,只是变化速度不同)这种变化我们称为物理变化。
2、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
1.(多媒体出示课件11)燃烧一根火柴,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交流(形状、颜色、温度、产生光、产生二氧化硫气体)
2.(多媒体出示课件11)铁钉生锈,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交流(颜色、表面产生氧化铁俗称铁锈)
物质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就把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小结:世界上没有不变的物质,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的只改变了形状和状态,而有的变化不仅仅是改变了形状和状态,还产生了新的物质。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我们所说的这些变化,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一下下面四种物质的变化吧。(多媒体出示教材27页四种物品的变化)
四.总结
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快,有的变化慢,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留意身边一些物质的变化,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
9.2.1精品教案 篇九
一、【课程标准】: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课堂探究:(1)你从这两幅画面中发现了那些文化上的区别?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事例吗?(2)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你能否解释这是为什么? ◇探究提示:(1)第一幅画是指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第二幅画是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或文化。反映出了东西方不同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等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例如,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国家传统节日的区别。(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相同知识水平的人对事物有着相似的看法或认识,而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或价值观的人,对事物则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因此,面对祖先创造的精关文化产品,美术家、将军、冶金学家,由于他们的文化素养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精美产品认识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有那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课堂探究:(1)你知道这些礼节的意义吗?(2)你还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礼节? ◇探究提示:(1)献“哈达”是我国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是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在西藏,大凡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节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迭,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当泰国人互相打招呼时,不会采用典型的握手方式,而以双手合十,状似祷告。一般来说,年幼的先向年长的打招呼,而年长的随后回礼。在一般的泰国人交往中,告别和见面时不是行握手礼,而是以双手合十于鼻前,略躬上身互相致礼。此礼可表示问好、告别、致敬、感谢、原谅等意思,同时互说“沙瓦迪卡”(泰语“您好”)。
在西方,亲人、熟人之间见面多是拥抱、亲脸、贴面颊等。夫妻之间是拥抱亲吻,父母子女之间是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的亲友都是贴面颊。一般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子之间是抱肩拥抱,男女之间是贴面颊,晚辈对长辈一般亲额头,男子
用心
爱心
专心
对尊贵的女宾往往亲一下手背(手指)以示尊敬。在一些欢迎宾客的场合,或祝贺、感谢的隆重场合,在官方或民间的仪式中,也有拥抱的礼节,有时是热情友好的拥抱,有时则纯属礼节性的。这种礼节,一般是两人相对而立,右肩偏下,右手扶在对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对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两人头部及上身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头部及上身向右拥抱,再次向左拥抱后,礼毕。
(2)朝鲜族历来重视礼节,以敬老爱幼为风尚。社会交往中对长辈必用敬语,平辈初次见面,也互致问候。日常生活中,一切以老人为先,晚辈不与长辈同桌而饮,不并肩而行。尊敬师长是朝鲜族的一个传统美德。称教师为先生,视教师为尊贵宾客。新疆少数民族有尊老爱幼的礼节。少数民族特别尊重长辈,在家里或毡房里做客,要让长辈和贵宾坐在首席,不可越位乱坐。随身带些糖果,分给主人家的小孩,主人会很满意的。
衣着:少数民族很注重衣着,男子讲究戴帽子,不管天气多热,他们不会穿着背心、裤衩上街或做客。我们到少数民族家做客,也要注意衣着整洁。
饮食:在城市里做客,比较容易讲究礼貌,在毡房里做客就有点特殊了。没有凳子,只能在毡子上席地而坐,这就要盘腿,不能把脚对着别人。没有餐桌,铺在地上的餐布就代表桌子,不可以从上面跨越。大块的饼子、大块的熟肉,要用刀子切成小块,不可整块用嘴啃。◇课堂练习: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A.文化创造
B.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C.人民群众 D.社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B项符合题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课堂探究:上述现象,有的属于交往方式的差异,有的反映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的 ◇探究提示:启示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可各抒己见,谈出自己的看法。
◇课堂练习:
1.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人们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的交往方式。材料说明了()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交往方式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封建社会等级伦理制度是错误的答案:C 解析:通过题意可以看出,封建伦理制度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A、B、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应该选C。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风俗习惯、文化程度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答案:C
用心
爱心
专心
解析:②说法不够恰当,风俗习惯、文化程度本身属于文化,④不符合题意,用排除法排除A、B、D项,答案应选C。
(二)、潜移默化的影响----潜移默化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一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思想的启示或困惑、精神的享受或失落,许多是发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课堂探究:(1)你认为游览泰山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吗?说说你的理由。(2)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其中一种文化形式对你的影响。
◇探究提示:(1)游览泰山是一种文化体验。泰山是一座人文景观丰富、历史蕴涵深远的五岳名山之一,有丰富的崖刻、寺庙、古迹文物、诗人墨客遗迹、历史名人趣事等。游览泰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让人深深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和历史的悠久。
(2)结合阅读的一本好书、观赏的一场好电影、参加的一次有意义的文体活动等,谈谈对自己有那些影响,是积极健康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影响。◇课堂练习:
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来实现③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④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文化消极地影响人的思想不够确切,文化影响人的思想应该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含④的用排除法排除,答案选A。
(三)、深远持久的影响----深远持久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二 1.深远持久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二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足深远而持久的。例如,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课堂探究:(1)你能补充一两个定居海外的华裔在生活方式和习俗方面仍然表现出受我们民族文化影响的事例吗?(2)能否谈谈你阅读这段话时的感悟,并用自己的理解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力? ◇探究提示:(1)启发同学们搜集材料,了解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海外华侨的生活方式受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
(2)通过阅读这段话,可以感受到,一段丰富的人生经历、一份令人心动的情感、一种远大的理想、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会深深地影响着人的发展。丰富的人生经历、令人心动的情感、远大的理想、催人奋进的力量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持久的。一段丰富的用心
爱心
专心
人生经历、一份令人心动的情感、一种远大的理想、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对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激烈深刻的。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课堂练习:
1.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哪一特点?()A.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对人精神愉悦的影响 D.文化对人健康向上的影响 答案:B 解析:“乡音无改”,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难以抹去的。A、C、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选B。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由此可以看出()A.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在长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C.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D.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答案:D 解析:A、B、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应选D。
用心
爱心
10.2.1精品教案 篇十
(一课时)
主备人:陈永吉
授课人:
备课组:文综组
授课班级: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教学重点、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人类哲学史上,各种哲学派别相互争辩,共同发展,哲学思想在曲折中前行。哲学争辩的焦点是什么?贯串哲学发展发展始终的是一个什么问题?这就是本课将学习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内容,并思考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内容,并思考什么是不可知论?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在“思维和存有无统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漠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0页“专家点评”“名言”内容,同时讨论、思考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都要面对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出发的问题,说到底都要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课堂总结、点评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学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BDDAADCB
二、非选择题:
6、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首先,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其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始终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