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以学为本论文

2024-09-04

教学要以学为本论文(精选7篇)

1.教学要以学为本论文 篇一

学习计划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和时间的统筹安排。切实可行的计划能够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

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刚开始,我就教学生作“日”学习计划和“科”学习计划,要求目标不可“过高”或“过低”,要结合个人实际。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要科学安排,文理交替、脑体交错、早晚侧重记忆内容,内容相近的学科不做集中安排等,并注意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操作。

2.教学要以学为本论文 篇二

关键词:以学为本,速度教学,理念,方法

物理教师首先是“人”的教师,然后才是物理学科的教师。具体到教学时,怎样将课程目标“三维并重”地落实到位,已经成了许多物理教师难解的困惑。笔者尝试在“以学为本”视野下设计和实施初中物理“速度”课堂教学(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5章第2节),有很多感悟,写出来供同行进一步研究斧正。

一、“引课”环节的价值观和选择性

笔者的教学设计是:课前观赏———感知“悠闲地爬”“生死时速”“移动的才是现代的”等物体运动快慢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播放网络下载并剪辑的近1分钟视频,呈现蜗牛、猎豹、羚羊和跑车的精彩运动片段。导课:“生活需要速度,悠闲缓慢的速度、闪电惊心的速度、持久合适的速度,有时它们是生命的追求,有时它们是科技的应用。要问现在我们班上有谁已经真正理解物理上的速度是怎样定义的,速度又是怎样测算的,速度对于人及自然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恐怕还不能得到肯定的回答,大家只能算是‘一知半解’。今天大家有机会来理解这些概念,愿不愿意积极、努力地学习?”(学生齐声:愿意)。

用经典的可视化学习情景涵盖整节课的学习主问题,能快速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使他们基本了解学习内容,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初中物理“速度”的教学是有基础的,小学科学学过速度,小学、初中的数学问题也常碰到“速度”问题。初中物理教什么?怎样教?笔者以为,速度概念的科学建构过程(含比较快慢定义法和比值定义法)、速度的测算和速度对于人与自然的意义是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凸显的三块内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它们视为重点和难点来把控。

二、“学习”环节的学本观和科学性

笔者进行教学设计时把学习任务切割为三项,课堂实施时的做法和课后思考一并综述如下:

学习任务一,思辨: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怎样理解“速度”概念?

(1)合作观察———两只不同颜色的纸锥,哪一只下落得更快一些?原因呢?

(2)品图画图———龟兔赛跑,开始时谁运动得快?全程比谁运动得快?你能按照要求完成画图任务吗?

(3)定义速度———1甲物体运动5m,乙物体运动8m,哪个快?

2甲物体运动10s,乙物体运动12s,哪个快?

3甲物体每运动5m都耗时10s,乙物体每运动8m都耗时12s,哪个快?

(4)速度之辨———从例图看,高铁和飞机相比,哪种交通工具更快?出行时,常速分别为300km/h和900km/h的高速列车和民航客机,你会选哪一种?

(5) 单位换算———熟悉教材速度表中速度的含义。比一比,哪一种单位换算的“速度”最快?

教学时,教师先示范性地举起1只染色纸锥,让它自由落下,并在放落另1只白色纸锥后发问:怎样比较两只纸锥下落的快慢?———请两人一组进行实验观察。在学生普遍得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的两只纸锥,白色纸锥先落地,白色快”的结论后,教师追问,有没有不同的快慢比较方法?少许学生随后会发现观察纸锥下落的过程也可分辨快慢。教师可引领学生用科学用语来描述观察方法,即教师说“第1种方法可以理解为‘相同路程比时间’”,再让学生体验思维迁移过程:第2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路程”。苏科版教材安排了第3个思考题,即分析不同的高度同时释放的纸锥如何比快慢,让学生通过思辨明白:速度=路程÷时间的本质就是相同时间比路程,或者速度=时间÷路程的本质则是相同路程比时间。

从竖直下落的纸锥实验到水平运动的“龟兔赛跑”,第2个主问题虽然简单,但却含有丰富的信息,在迁移中可进一步巩固思维方法的运用。另外,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初中学生,在看到这则寓言时,大多会习惯性地想到他们更熟悉的“新龟兔赛跑”。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展示了7幅图片,前3张是寓言中乌龟和兔子在起跑、途中和终点的情形,第4、5、6幅图则表现兔子不再松懈、赛跑需要过河及龟兔团结协作最后共同到达终点等“比赛后传”,第7幅图则是比赛评价(比聪明更重要的是勤奋)。播放后4幅图片的总时间不超过5秒钟,但却是教师用来进行励志教育和协作教育的好机会。在品析问题情境图的基础上画物理图像的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二是为后续s-t、v-t图像教学进行知识和能力的铺垫。

学生有了实验和思辨经验后,教师利用“定义速度”板块的子问题串,启动学生对速度定义方法(从比快慢的方法提升到比值法)的学习。有数学基础的学生一般很容易想到3个子问题的答案,但教师应该用“为什么要除而不是乘”“为什么是路程比时间而不是时间比路程”等问题,启发学生对本课核心问题“怎样定义速度”进行思考。“路程×时间”结果的随变性不符合物体运动速度相对稳定的特点(初中主学匀速运动),而“时间比路程”的结果也与物体运动快慢成反相关关系,所以,苏科版物理上把速度定义为“路程比时间”,也即“速度指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十分科学。

然后展示网络下载的高铁速 度指示牌“330km/h”和飞机空速表“260MPh”图片(在图片上应标明“英里/时”和“1英里≈1.6km”等解释语),要求学生关注速度的单位,并在比较快慢任务的驱动下,主动进行单位换算。设计高铁和民航客机的选乘问题,可以防止学生片面地从物理角度思考实际问题,进一步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接下来,教师可巧妙地过渡:“民航飞机的航速是否是最大的速度?”带领学生观察教材“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并顺势理解速度单位的物理意义。然后,教师用问题“如何将轿车的速度单位‘m/s’换算成常用的‘km/h’”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让他们两人一组开展单位换算比赛,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换算技能。

学习任务二,探究:怎样测量、计算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1)估测速度———1设计估测纸锥下落平均速度的方法,你注意到哪些细节?2比一比,用刻度尺、秒表测纸锥下落速度时,哪一组的表现最好?

(2)精测速度———据说,人们从墨鱼的运动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现代火箭。请你观察用气球模拟火箭的反冲运动实验,讨论:如何精确测量气球在反冲运动开始时的速度?

(3)去伪存真———怎样测月地间的平均距离,中央数据处理器需要采集哪些数据?之后又用什么公式处理?这套器材可以用来测量海洋的深度吗?

(4)阅读评讲———认真阅读教材第110页例题,你能针对“求解方法”或“过程要求”做评价吗?

(5)思路延续———题1估算:过隧道需要多少时间?题2求证:天鹅飞行得一样快吗?

学生都知道自己的测量不够精确,较为精确测量速度的方法应在本课以问题解决的形式呈现。笔者用气球、废笔管、笔尖套和鱼线做成教具,如图1所示。教学时,选择两位同性别的学生拉线放气球来辅助完成演示实验。用双面胶粘住笔管的气球在放气后将沿直线运动,但启动的水平速度很大,学生凭直觉知道他们用秒表已经无法测量精准的时间。在学生思索和交流“时间的测量问题该如何解决”时,教师展示相机的连拍功能和事先处理好的频闪照片,介绍利用频闪的方法可以较为精准地测量到物体的运动速度。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测算经验后,笔者提出挑战性问题:如何解决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月地距离的问题?在学生强化对变形公式s=vt应用的理解时,教师可顺势引发他们围绕“这套器材能否测量海洋的深度”进行讨论。水中的光速与空气中的光速不同、水面会反射激光、激光在水中会被东西挡住、水会吸收激光、光速太快而海洋的深度相对太小等真正发端于学生思维的课堂生成,使得经典的测量问题在学生的智慧碰撞中迸发出熠熠光辉。

初二学生有进行速度简单计算的经验,本课中,笔者把学习速度计算的重点落在“物理和数学进行速度计算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和“如何提高用速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这两个点上。阅读品析教材例题,学生会发现物理课程解答速度计算题时要更加关注公式和单位。

三、“小结”环节的育人观和艺术性

笔者利用基于问题的学习环节来完成课堂小结,艺术性地促成了知识梳理任务的完成与育人目标的全面达成。

学习任务三,感知:速度意味着什么?

(1)你说我说———奥运会上靠速度取胜的项目有哪些?先思考,再交流,最后观看教师提供的图片。

(2)观看视频———先看“夺冠时刻”短视频,再交流我国竞速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意义在哪里。

(3)超速危险———讨论:如果将来有机会驾车行驶,你会随意飙车吗?

(4)学以致用———知道了速度大小,人们就能感知物体运动的快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意义?

3.用“以学为本”理念引领物理教学 篇三

升华/凝华到底是怎样的物态变化?初中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实验探究难度不小,学习困难很大。笔者开设一堂颇受好评的特级教师展评课,较好地展示了用“以学为本”理念引领物理教学的基本流程。(教材版本: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一、心理导学

(一)设计与实录

①最近,咱们一直在学(师留白,生齐答:物态变化)。

②就学习方法及体验感受来讲,学物理与学英语有什么不同?(生:物理有实验)。

③说得好,到现在为止,你学过几种物态变化?(生梳理:汽化/液化,熔化/凝固)。④到底学得怎样呢?下面用一个特别的实验来考考大家,准备好没?(生齐答:准备好了!)

(二)意图与反思

好的心理导学活动,不仅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还能顺应学生的学习关切,激发求知欲。心理导学活动应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完善目标,增强兴趣,优化效果。

二、情境诱学

(一)设计与实录

图1①如图1所示,在支架上竖直向上固定一支大试管,试管里放些干冰。问:有什么物态变化发生?(生观察画面,齐答:没有)。

②将一只气球蘸点水套在玻璃试管的管口上,几秒钟后,发现气球胀鼓起来,同时,从镜头里看见试管外壁出现白霜,教师用直尺刮下少许。

论,而理论永远无法推翻实验。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回归生活和实验,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来说明物理原理,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源自生活,用于科学技术。在本节课中,新教材的“思考和讨论”对象是学生熟悉的“小汽车和火车”,用身边交通工具来比较速度增加快慢,通俗易懂。新教材增加三幅插图,编者用意明显: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由于现代教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所以要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也就比较容易实现了。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模拟图像使学生获得直观认识,从而为理性思考打下基础。

4.重视理解图像所表达的物理规律

我们知道,物理规律可用文字、公式、图像等方式来表达。对比新旧教材的内容,我们发现新教材更加重视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新教材用“从v–t图像看加速度”这个内容来强化图像的作用。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速度图像的理解,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图像的形成过程,同时让学生依据图像演示物体的运动过程,加深对图像的理解。例如对照下面这两个速度图像,让学生到讲台前展示运动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中表演的同学说明自己做什么运动,是否符合图像规律,由其他同学来判断。经过如此生动的活动展示,学生对速度图像的理解就会深刻持久。

新课改呼唤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能参与到这个活动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荣幸。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

4.以学为乐国旗下讲话稿 篇四

以学为乐国旗下讲话稿范文(一):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__-__班的__-_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快乐学习

荀子曾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在知识的海洋上自古以来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

人们常说:“学生时期是人生最苦的阶段,确实在理。清晨,闻鸡起舞,迎着晨风操练,伴着晨曦,诵读的是学生。晚上,更深夜静,挑灯苦战的也是学生,真可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题莫得人憔悴,苦不堪言呐。”

在场的各位,宽泛地说,“我们都是读书人,读书是我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对我们来说,读书更是学会生存,追求幸福的一条康庄大道。

诚然,读书学习,从古至今有许多世俗功利。古代就有“书中自有千钟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动人广告。但,如果我们仅仅是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工具、途径,仅把它当作是谋取物质利益和获得生活保障的前奏或序曲,而不是把它当作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看成是自信,积极和幸福同行的欣悦终身之旅,那么读书就只会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只会是一番无聊的劳苦,不仅没有生机,也必然没有趣味,当然也不会有理想的成效。

同学们,真的学习,从根本上说必然是自觉的快乐的,因为自己主动的自觉求知的人,他的眼里才会焕发快乐的光芒。

至此我给同学们几点读书小建议:

第一:培养读书学习的兴趣,养成习惯;

第二:学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

第三:做好读书批注,随时记录读书的感悟;

最后,祝同学门在今后学习的旅途上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以学为乐国旗下讲话稿范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初三0四班的梅琳。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有些同学可能觉得学习真是一种苦差事,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日复一日地上课,日复一日的背诵,……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与反感。

然而,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种乐学思想,告诉我们: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习者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学习中的快乐与否,其实就是一份心情。

当你认真思索攻破一道难题时,一定会很快乐,因为你收获了成功;当你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了同学时,一定会很快乐,因为你的存在使同学有了进步;当你用不同的方法寻求了答案,一定会很快乐,因为老师和同学都向你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原来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凡是热爱学习,刻苦攻读的人,都会乐在其中!语文课上我们领略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魅力,数学课上我们开拓思维,理化生课上我们揭示自然,英语课上我们了解世界,音乐课上我们陶冶了情操,体育课上我们强健体魄,在学习中,我们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快乐地成长。

快乐是幸福的源泉,学习是获得快乐的途径,唯有每天不断地充实自我、在知识上不断地撷取,才能让我们感到进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愿各位同学凭自己的辛勤汗水和真才实学,在考场上发挥出色水平,以诚信考试为荣,以违纪作弊为耻,弘扬求实学风。

同学们,愿我们每天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谢谢大家!

以学为乐国旗下讲话稿范文(三):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快乐学习》。

荀子曾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我首先想和同学们谈谈学习的苦和乐得问题。

“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在知识的海洋上自古以来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

人们常说:“学生时期是一生最苦的阶段。确实在理。清晨,闻鸡起舞,迎着晨风操练,伴着晨曦涌读的是学生;晚上,更深夜静,挑灯苦战的也是学生。

在安静的课堂上,大脑随着老师的讲解不停的转,眼看,耳听,手写,心记,全神贯注,不得松懈。

为了一道没解出的题,急的抓耳挠腮,下了课还在思考着难点、疑点,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考试成绩上不去,各方面的压力便随之而来……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题磨得人憔悴”,苦不胜言!

学习中的苦难以尽言。然而,学习中的乐却更多。

当你经过艰难的思索、推理,最后解出一道难题时,会喜形于色;当你在学习中取得优良成绩时,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当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解决了实际问题时,会乐在其中;当你中学,大学毕业,运用所学知识在祖国建设中做出贡献时,更会感到无限的幸福和欢乐。学习本身包含着权大的乐趣。凡是爱学习,刻苦攻读的人,都会乐在其中!

俗话说:“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上甜。”学习中的苦与乐就是这样的,要想掌握真知识,真本领,不吃苦中苦,是不行的。对于学习来说,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与乐是对立的统一,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苦,不被暂时的困难打倒,从而信心百倍,持之以恒,为获得学习中的“甜上甜”而艰苦奋斗。只有这样苦中寻乐,以苦求乐,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奋斗拼搏,才能享受到胜利者无限的幸福与欢乐。

我还想说说学习的方法问题。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学习任何知识,必须注重基本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鹜远,前面的内容没有学懂,就急着去学习后面的知识;基本的习题没有做好,就一味去钻偏题、难题。这是十分有害的。

学习必须勤于思考。中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个期间要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防止那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学习必须一丝不苟。学习切忌似懂非懂、不懂装懂。例如,习题做错了,这本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能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它。切不可奉行“拿来主义”,长此以往,思维能力很难有所提高。

学习必须善于总结。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学完一章,要做个小结;学完一本书。要做个总结。总结很重要,不同的学科总结方法不尽相同。常做总结可帮助你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形成较完整的知识框架。

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俗话说“水滴石穿”、“一口吃不成胖子”。因此,最好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常常自我监督,严格要求,每天或分阶段自己或让父母检查,是否完成了学习计划,为什么没有完成,怎样补救等等。总之,学习不能只凭一时热情,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是做不成大事的。

学习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正如医生用药,不能千人一方。同学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特长,摸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方法。

除了学习方法,我觉得还要善于激发自身的潜能,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

一是目标激励。每一个人在一生中,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奋斗目标,目标往往可以激励自己去拼搏,去进取,去追求。我们同学正处于人生中打基础阶段,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珍惜青春,挥洒汗水,为将来的发展积蓄力量。

二是要学会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爱你的父母,你的老师,你也会奉献爱心,你不仅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老师的付出,更重要的是会使你知道什么是责任,会使你拥有不竭的学习动力之源。

三是要经常进行生活体验,感受社会,认识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每一个人都要扮演一个角色。我们将来也要进入社会,登上社会大舞台,我们将会扮演什么角色,我们自己说了算,我们就要有自己的目标,找准自己的位置,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5.教学要以学为本论文 篇五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一、CAI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自从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从而宣告人类开始进入计算机教育应用时代以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曾有过三次大的演变:

⒈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次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从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初级阶段。由于早期的CAI是由“程序教学”发展而来,其创始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因此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的初期,其理论基础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打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刻烙印。在CAI课件设计中,基于框面的、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设计,多年来一直成为CAI课件开发的主要模式,并且沿用至今,就是行为主义影响的明显例证。

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次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阶段。经过廿多年的论战,在心理学领域行为主义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认知心理学已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在计算机教育应用中其理论基础也顺理成章地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转向认知学习理论。在CAI课件设计中,人们开始注意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开始研究并强调学习者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不再把学习看作是,对外部刺激被动地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而是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主动作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一时期将认知学习理论应用于CAI的著名学者是安德逊(Anderson)。他于80年代初期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提出一种思维适应控制方法(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简称ACT),该方法强调高级思维的控制过程,试图揭示思维定向与思维转移的控制机制和控制原则,安德逊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建造认知型学生模型,以实现对学生求解几何问题思维过程的自动跟踪与控制,并取得很大的成功。他所研制的“高中几何智能辅助教学系统”也就成为这一时期运用认知学习理论指导ICAI的杰出代表作。

⒊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第三次是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时间是从90年代初至今,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成熟阶段。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于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

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如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由以上分析可见,CAI理论基础的第三次演变有两大特征:一是学习理论由一般的认知主义演变为建构主义(目前心理学界公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二是不仅强调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而且也强调要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而在此之前(例如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前两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和发展阶段中)在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中是只强调学习理论(行为主义或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而往往忽视现代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作用。尽管在CAI课件的开发过程中(尤其是在CAI课件脚本的编写过程中)实际上离不开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但是在CAI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中,许多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包括CAI课件开发人员)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或者并未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这种状况开始有所改变,即认识到CAI课件设计应当重视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还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1986年6月美国“教育技术”杂志,第一次用专刊形式开展对这个学术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专家门一致强调,课件开发者应加强对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的研究,就是这种状况开始改变的主要标志)。真正确立教学理论在CAI中的指导地位则有赖于九十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的迅速发展。建构主义成为CAI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个事实,标志着人们对CAI的认识已日益深化、日益全面、日益成熟。

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

⒈ 以教为中心的课件设计原则

如上所述,在80年代后期(即CAI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设计理论)对CAI课件开发的重要意义,因而逐渐自觉地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作为CAI课件脚本设计的指导思想。不过,那时候运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理论设计的CAI课件也存在同样的弊病。这种以传统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的,即以教为中心的课件设计原则可概括如下:

⑴ 确定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⑵ 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是否具有学习当前内容所需的预备知识,以及具有哪些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等);

⑶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单元)和教学顺序(对各知识单元进行教学的顺序);

⑷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

⑸ 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进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

⑺ 进行教学评价(以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并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作出修改或调整。

⒉ 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原则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相应的教学设计理论与传统教学相比也有很大不同,对于CAI课件开发来说,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原则可以概括为:

⑴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于课件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至于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① 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② 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

③ 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以上三点,即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

⑵ 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⑶ 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⑷ 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Internet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思想指导下的课件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这是因为,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⑸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但是必须明确:这里利用这些媒体和资料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因此对传统课件设计中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这一部分,将有全新的处理方式。例如在传统课件设计中,对媒体的呈现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作精心的设计。现在由于把媒体的选择、使用与控制的权力交给了学生,这种设计就完全没有必要了。反之,对于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问题,则成为主动探索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内容。显然,这些问题在传统课件设计中是不会碰到或是很少碰到的,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则成为急待解决的普遍性问题。

⑹ 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在传统课件设计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检查最终教学效果和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但是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课件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课件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当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课件设计中,往往看不到教学目标分析这类字眼,“教学目标”被“意义建构”所取代,似乎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这种看法则是片面的,不应该把二者对立起来。因为“意义建构”是指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建构,而“当前所学知识”这一概念是含糊的、笼统的。某一节的课文内容显然是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但是一节课总是由若干知识点组成的,而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有的属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学目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有的则属于一般的事实性知识或当前学习阶段只需要知道还无需掌握的知识(对这类知识教学目标只要求“了解”)。可见,对当前所学内容不加区分、一律要求对其完成“意义建构”(即达到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是不适当的。正确的作法应该是: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选出当前所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或曰“基本内容”),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意义建构。这样建构的“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才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⒊ 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的方法与步骤应如下所述:

⑴ 教学目标分析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⑵ 情境创设

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⑶ 信息资源设计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有困难,CAI系统应给以适当的帮助。

⑷ 自主学习设计

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随机进入教学法”等。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① 如果是支架式教学,则围绕上述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并不相同),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② 如果是抛锚式教学,则根据上述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抛锚”)。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③ 如果是随机进入教学,则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

④ 不管是用何种教学方法,在“自主学习设计”中均应充分考虑上节所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

⑸ 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协作学习过程均由CAI课件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CAI系统提出。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 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② 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③ CAI系统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④ 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CAI系统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⑹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① 自主学习能力;

② 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

③ 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⑺ 强化练习设计

6.以学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篇六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宰,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笔者谈一下几点看法:

一、课前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环节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预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的学习效果, 这一环节虽在课前完成, 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教师要做好预习指导。

以低年级识字教学为例, 指导自学步骤:1.在文章中圈画生字, 读准字音, 根据已有的识字经验, 记忆字形。2.查字典根据字义组词、扩词, 理解记忆生字。3.初读, 对课文内容整体了解,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4.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和句子用固定符号标注出来。5.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课上要留心听讲。6.完成老师特殊布置的预习, 如:了解作品写作背景和搜集相关资料。相信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下, 学生一定会学会预习, 长此下去就会使这种自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能力。

二、课中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我们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自学中自我完善, 造就自我, 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并不能真正理解其含义, 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内化为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精心编写教案, 因此,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尤为重要, 教师要从“学什么, 为什么要学, 怎样学”的角度, 依据“学是做主导下的主体, 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 按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自学内容, 做到该扶则扶, 该放则放。

在识字教学中, 根据课堂中教师展示的自学向导, 先以学生自学为主,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读文中了解字义, 在字义中识记字形, 汇报学习成果时, 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教师只是对重点内容相继点拨、总结方法, 让学生学会记忆生字的新方法,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自学向导下读文, 完成自学内容, 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时, 教师尽量少讲、精讲以学生的感悟为主, 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加以点拨。例如:我在讲《乌鸦喝水》一文时, 让学生在读文后,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 教师只是在个别学生表达困难时及时点拨即可, 这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但大大提高, 同时对文章内容也有了整体的把握, 使重点内容得以落实,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显而易见, 学生也进一步体会到学有所获的愉悦。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和熟识一些基本规则, 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因此, 可在最初的学案中注明要求:如专心听人发言, 眼睛注视对方, 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 边听边想, 记住要点;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 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 如有不同意见, 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等等;另外, 在合作前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对讨论的问题有自己的想法, 才能在合作交流中展现求异思维, 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这些方法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随时校正, 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

三、课后自主学习方法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重视课后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培养学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学完一篇课文后可让学生读《拓展阅读》中相关的文章。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能力, 在读中陶冶情操。培养表演等综合能力。表演课本剧是语文课后自主学习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在表演中快乐的巩固了知识, 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积极主动的学习来获得新知识就体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特点。学生在校的学习不能一直由教师被动的来传授, 在家的学习不能一直由家长做监督, 学生的学习主要取决于学生, 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为重要, 俗话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讲的就是教授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道理。

摘要: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们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自学中自我完善, 造就自我, 依据“学是做主导下的主体, 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 按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自学内容, 做到该扶则扶, 该放则放。以学为本,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以学为本,自主学习,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卢明德.简论研究性学习与创造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04) .

[2]朱再娥, 桂林.怎样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05)

[3]刘丽娜, 张玉鹏.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山东教育, 2003 (35) .

7.以学为本 以导促学 篇七

一、“导入环节”的引领:激发内驱力,以趣诱学

“学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能主动地开展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主动学习意识弱,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主要靠教师的调动。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环节,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创设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拉开主动学习的序幕。教师在“以趣诱学”的引领中,力争做到“外趣”和“内趣”相结合,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以内驱力的激发为主。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有教师设计了一个“猜猜魔盒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的情境:第一次从魔盒里慢慢露出一个直角,让学生猜是什么三角形;第二次露出一个钝角,让学生猜是什么三角形;第三次露出一个锐角,让学生猜后打开魔盒一看,结果有三种情况。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前两次凭一个角就能判定,而最后一次却有三种情况呢?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判定是什么三角形的标准该怎样制定呢?这些情境加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的内驱力被激发出来了。

二、“独立学习”的引领:提供学习单,导航方向

“学本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因此课堂上学生会有比较多的自我学习的机会,其中独立学习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如果课堂上教师简单地布置学生看书自学或独立做题,学生的学习往往会成一盘散沙,效果不理想,再加上课堂时间有限,不允许漫无边际地进行探索。因此,在“独立学习”环节教师的引领作用表现在:给学生设计一个以问题串为主线的学习单,让学生在问题串的导航下,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开展独立学习,既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训练,又能保证自主学习能获得一定的结果。教师在设计问题串的时候,要注意问题空间大小的合适性,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里展开独立学习。

例如,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带分数)”一课时,有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串,来引领学生看书自学。

①怎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请找一个真分数并用图表示出来。

②什么是假分数?举一个假分数的例子,并用图说明它“假”在哪里?

③假分数有几种情况?分别举一个例子。

④和1相比,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大小情况怎样?

⑤什么是带分数?它的分数部分有什么特点?

⑥带分数和假分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该问题串空间适度,引领性较强,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独立学习会有不同的收获,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发展的课改理念。

三、“生生交流”的引领:深入合作组,参与讨论

“学本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学生学习的信息来源也是多种渠道的,其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是重要途径之一。当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学习,总会有所收获,但由于每个人的基础和能力不一样,收获是有较大差异的。因此,需要开展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一方面对正确结论进行强化,形成共鸣;更重要的是对有疑惑的地方进行合作攻关,寻求同伴的帮助。当学生在进行生生交流时,教师的引领作用体现在: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中,一方面可以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学生间的讨论,这样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成果;另一方面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学生的困难点在哪里,为接下去的提炼概括找到针对点。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一课时,教师出示“17×12”,让学生先独立尝试计算,在此基础上组织四人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到一些小组中进行讨论,下面是其中一个小组的交流情况——

生1:17×12=17×6×2。

生2:这种方法是可以的,还可以拆成“17×4×3”来做。

师: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这样拆呢,比如“17×13”能用这种方法吗?

生1:不能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时候就不能用这种方法。

生3:可以这样拆,17×12=17×10+17×2,所有两位数都可以拆开来的。

生4:我是用竖式来计算的。

师追问: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竖式的计算方法以及这样算法的道理吗?

生:(略)

在参与了几个组的讨论后,教师发现学生经过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能自己找到多种计算方法,但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以及方法之间的联系还讲不清楚,这就是下一个环节需要重点攻关的地方。

四、“师生互动”的引领:捕捉生成点,顺势提炼

当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经历了学习过程的锻炼,但学习结果的获得往往是比较零散、不系统的,缺乏条理性和概括性。“学本课堂”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获得。因此,当学生经过独立学习或生生交流等环节后,还要进行全班师生的互动环节。该环节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引领艺术,即教师如何顺着学生的动态生成情况,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及时进行提炼概括,使学生获得一个清晰、完善的数学新知结构。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一课时,在学生经历了自主“猜想—验证”的过程后,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全班的汇报交流——

生1:我通过举了很多例子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

生2:我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如果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也不变”。

师:谁对他们的发言有补充?

生3:这个数应该零除外,因为零不能做除数。

教师在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发言后让学生将这三位同学的发言连成一句话概括出“商不变的规律”。

师追问:在商不变的规律中要注意哪些关键词?

生4:我觉得“同时”“相同”这些词很重要,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商就可能变了。

在这位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一组填空题与判断题让学生巩固对这些词的理解。

生5:我在举例的时候还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如果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它的商是变了的。教师随即让大家举例来验证,进而深化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

五、“巩固应用”的引领:直面差异性,分层训练

根据数学学习的规律,当学生对新知经过探索,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后,还要通过解释应用来巩固新的模型。因此,数学教师还要做好巩固应用阶段的引领工作。“学本课堂”强调以生为本,体现在练习中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来设计不同的课堂作业,让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即采取分层训练的策略。为了让学优生“吃得饱”、大众生“吃得好”、困难生“吃得了”,在设计练习时除了一些保底的“必做题”外,还可以提供一些“自选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自我选择与发展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题:

①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②用两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③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两个一样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④用8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有几种拼法?每种拼法的表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一组练习题,围绕该课的目标,既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由易到难,由基本题到变式题再到拓展题,从封闭到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基础,从中选择两题或两题以上来做,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回顾总结”的引领:突出反思味,提升能力

“学本课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使学习的能力有所提升。提升学习能力一方面要给学生自我学习过程的锻炼,另一方面要对学习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通过反思,提高以后同类学习的借鉴能力。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课尾的几分钟时间,引领学生展开回顾反思,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定会有所提升。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在课尾引领学生展开反思总结:回顾一下整个学习过程,当我们遇到“除数是小数”这一新的除法时,我们采取了什么方法使它变成已学过的知识?在将新知识变成旧知识的过程中,你碰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总结?有哪些失败的教训需要今后注意的?经过反思——

生1:我们是将“除数是小数”变成“除数是整数”来学的,它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数学学习中好多地方用到这种方法。

生2:在转化的时候要用到“商不变规律”这一旧知识。

生3:刚开始学的时候,我遇到了一点困难,就是运用商不变规律移动小数点时,不知道先移被除数还是先移除数,后来我知道了要把除数移成整数才是目标。

生4:是的,被除数是跟着除数移的,特别要注意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的要添0。

总之,为了使“学本课堂”的实施扎实有效,教师在引领时一定要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辩证关系,该放手时要放得真心,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真正得到磨炼;该收手时就收得适时,使学生的学习结果得到保障。

上一篇:仓储与配送管理复习题下一篇:过年了四年级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