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

2024-10-24

积极财政政策(精选13篇)

1.积极财政政策 篇一

积极财政政策新议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政府连续几年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由于财政赤字日益膨胀和国债规模迅速扩大,人们忧心重重;由于扩大内需等原因,在最近几年内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今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有效作用的.条件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之适应并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作 者:张瑞恒 牛爱英 作者单位:张瑞恒(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牛爱英(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0)

刊 名: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年,卷(期):200225(5)分类号:F810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 问题 必要性和可能性 有效作用条件

2.积极财政政策 篇二

GDP=C+I+EX (C)

我们都知道, 中国经济拉动主要靠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内需”, 自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出口这驾马车受到20%以上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 中国政府一方面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另一方面出台了4万亿一揽子政府投资计划,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另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启动“家电下乡”的财政补贴政策来拉动内需。

据新华网:“家电下乡”是针对农村消费者定向研发、生产、销售指定家电产品, 并由政府财政部门给予一定资金补贴的一项农村家电推进工程。家电下乡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扩大农村消费、统筹国内外市场的一项重要举措。第二期家电下乡在第一期山东、河南、四川三省的基础上, 增加山东 (含青岛) 、河南、四川、内蒙古、辽宁 (含大连) 、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西、重庆、陕西等12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

一、家电下乡财政政策目的

政府选择“家电下乡”这一积极财政政策, 是由中国特定国情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 其目的在于:

1.受出口影响的主要产业是轻工业, 较大的产能过剩, 特别是中低端产品, 形成了较大的库存, 这一方面造成了产业经济效益下滑和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造成较大的就业压力, 这其中又以家电业最为典型, 而且家电业又具有一定的产业龙头作用, 能够带动上游钢材、有色金属、化工、IT众多相关配套产业, 促进下游物流、商业等繁荣。国家统计局曾进行过测算: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消费支出, 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一个百分点, 就可增加238万台 (件) 的消费需求。

2.农村家电消费需求相对强烈, 由于受收入水平限制, 家电普及率低, 尤其集中在空调、手机、电脑、冰箱、洗衣机等, 相对城镇居民对家电产品而言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更具敏感性;同时农村把家电视作家庭重要“资产”心理, 生活水平象征指数更高, 从而更能起到从众示范效应, 有助于提高财政补贴资金杠杆效应和内需拉动。

3.市场潜力巨大, 财政补贴惠及人口多。

4.农村市场启动有助于推进中国家电产业升级, 消化家电企业由于金融危机冲击造成巨大的产品库存, 特别是对于价格偏低的中低端产品需求旺盛, 政府拿出亿资金进行补贴, 选择农村能起到最大的杠杆作用, 事实也证明:根据商务部家电下乡信息系统数据显示, 截止到10月底, 中标生产企业累计出货量6587万台, 按销售均价测算, 这些产品可实现销售额1200亿元左右, 如果再考虑购买家电后的相关间接支持, 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更大。2009年1-9月, 家电产品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8.2%、国内城市市场销售与去年同期持平, 但在家电下乡政策的刺激下, 内需不仅没有出现萎缩还取得了增长, 家电行业仍然保持了稳健的发展, 效益也明显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国内销售中新增电冰箱的920万台, 主要来源于家电下乡产品, 农村市场销售增长40%以上, 家电下乡政策功不可没。1-8月家电业完成利税总额299.67亿元, 增长34.15%, 利润总额196.76亿元, 增长34.56%;其中家用制冷行业利税总额76亿元, 增长41.67%, 利润总额46.06亿元, 增长42.99%。

5.选择农村市场进行财政补贴, 有助于减少城乡差别, 促进相对落后农民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对于百户农民拥有家电数达113件的青岛, 农村市场的启动更多意味着家电的换代。青岛市经贸委数据显示, 在2008年之前, 青岛市农村与城市消费水平增幅的差距始终是5%左右, “家电下乡”实施后, 青岛市农村与城市消费水平增幅的差距已降至4%左右。

6.农村市场与城镇市场家电需求对比表

二、家电下乡补贴兑付流程及作用机制

三、家电下乡财政补贴的影响分析

家电下乡这一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我国积极探索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新的财政手段具有非常强的改革探索性, 突破单一的政府“铁公机”投资拉动型的积极财政政策, 为实现由投资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提供了经验;

本次家电下乡采用13%补贴比例, 其比例基本上等于企业税负比例, 或者说是出口退税率, 等于财政部把家电企业税收通过财政补贴方式转移支付给农民, 这比单方面对企业采用税负减免更具效率优势, 一方面起到了扶持企业增加就业, 另一方面让农民切身感受到财政倾斜, 又避免单纯减税弱化市场机制不足, 让家电企业在竞争中求发展, 同时促进了农村家电销售渠道网络建设。

当然, 我们也必须看到家电下乡局限性:

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家电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的紧迫性, 不利于促进产业升级, 如果能把投标企业与技术储备和领先度结合起来, 补贴资金与企业技术改造配套相结合起来, 特别在是在家电下乡政策得到众多企业认可后, 适当提高门槛甚至追加财政科技配套资金投入, 从而促进家电企业优胜劣汰, 加快产业整合进程。

家电下乡补贴操作上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何更加直接有效发放到农民手中, 如把资金兑付与金融机构下乡建设结合起来, 尽可能减少资金浪费,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包括在产品投标入围上, 更加标准化和制度化, 甚至把这一项政策一定程度的常态化, 视经济形势的变化扩大或紧缩, 但一定不要局限于一个产业, 衣食 (暂不考虑) 、住、行、信息、教育、医疗保健依次展开, 实现行业轮动螺旋提升, 可喜的是汽车下乡也在渐次展开。

政府必须注意到政策的时效性, 时间过短由于信息传播滞后性则效果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时间过长由于同质化造成的政策麻木则起不到补贴杠杆效应, 所以把时间长度放在10-18个月左右为宜, 对于一般家电消费时间跨度最好从第一年8月起至第三年2月底, 这样纵跨两个春节, 充分抓住农民消费需求旺盛和时间充足季节, 有助于消费达成。

受益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温饱以上家庭, 如何积极研究其他政策形式, 进一步提高其他家庭生活水平, 实现兼顾公平。

摘要:中国实施家电下乡两年以来, 重新审视政策目的、落实、影响,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更好地服务下一步拉动内需新政。

关键词:家电下乡,农村,内需

参考文献

[1]丁蕊.家电下乡青岛样本调查:补贴流程慢引农民担忧.新京报, 2009-04-08.

[2]国家统计网.

[3]商务部家电下乡信息统计系统.

3.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篇三

本届政府在3月5日做了上任以来第二次工作报告。虽然,2014年中国的经济情况并不那么令人振奋,但应该说本届政府总的来说做得还不错。

在除了美国都在使劲发纸币的世界中,由于担心外资的流出和房地产业的泡沫化会继续,中国政府一直努力保持着货币中性。在这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似乎着重强调这点,希望以此来消除那些期待2015年出现流动性泛滥从而挽救自己所在行业,和其背后的投机者。从M2的增速来看,金融政策制定者希望这个水平保持在12%,也就是基本在135万亿元这个当量。

在货币政策相对稳健的前提下,政府似乎希望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点可能会和2014年有所不同,在上一年,中国央行曾经非常精细化地通过货币手段来调整各个经济部门的理想状态,而财政产业政策发挥的作用似乎甚小—除了在2015年继续实行扩张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宣布中央财政的赤字将进一步扩大到1.62万亿元,赤字率从2.1%提高到2.3%。而且,决策高层在一些场合还表示,虽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预估了赤字规模,但是财政政策很可能会更加积极一些。这种态度主要是针对2014年很多地方的经济政策执行者由于反腐等问题的影响,对一些投资的实施表现并不积极。在此次政府报告中,对这类怠政情形也进行了“敲打”。

除此之外,报告中还公布了2015年地方政府的赤字计划规模—5000亿元人民币。虽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赤字规模一再表现出谨慎的态度,但是把地方政府赤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是一个重大变化了。在2014年相应的用词是“由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

去年采用这种说法的原因是,2014年中国还在沿用1995年的《预算法》,而这部《预算法》又根源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1994年之前,为了鼓励各地的改革开放,地方政府每年只要向中央交固定额度的税收。由于地方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形成了强地方弱中央的经济格局,此前中央财政还向地方财政借过两次钱。这种局面在1994年后发生了改变,中央政府通过改变与地方政府的税务分配获得了更强的财政权。与此配套的1995年《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赤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缺口由中央政府转移支付。

2015年开始实施的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财政问题有了新的规定。比如,经国务院的审核批准,省一级预算中心必需的建设投资中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地方政府独立发债融资。

中央政府希望通过地方政府适度举债来对冲掉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通过土地获得的财政收入减少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债逐渐到达峰值的问题。当然,地方政府直接举债要比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更加透明和便于管理一些。地方人大也可以通过财政监督更加有效地负起责任来。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的GDP增长目标定在7%左右,较去年的7.5%左右又有所下降。这表明经济决策层已经做好了应对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以相对低速增长的准备—这里主要涉及到就业率的问题,要在经济继续下降的同时提高城乡就业率—还有就是,也表示出为了让中国经济的投资收益率提高的转型获得成功,决策层会更加有耐心。

4.积极财政政策 篇四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2017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综合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于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而作出的科学抉择,也是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科学高效,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蕴含着提高治理效能的深意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新动能不断成长壮大。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各种风险隐患不少。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仍未散去,2016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降至7年来最低,世界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长进程仍未到头。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强化、经济全球化风向逆转、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民粹主义蔓延、地缘冲突增多等一系列国际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凸显,全球风险明显扩大。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需增强,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面临较多困难,金融、投资、外贸等领域遭遇挑战,人民群众对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妥善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解决预期不稳定等问题的难度在加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应了在复杂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实现更好发展的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完成各项既定目标的有效举措。“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的要求,蕴含着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深意,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财政领域的生动体现。所谓“积极”,就是要积极主动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增强财政政策的预见性和预防性,而不是被动应付、见招拆招。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财政,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国内外各种不确定性,化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风险甚至危机发生后才仓促应对。所谓“有效”,就是要抓住关键环节、关键问题,精准发力、对症下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当前经济增速换挡期,财政政策更要发挥“定海神针”作用,持续不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确定性”,稳住大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实现了财政政策思路的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重大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财政运行规律和我国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也刷新了我们对财政政策功能定位的认识,实现了财政政策思路的创新。

从关注总量性问题转向更加关注解决结构性问题。在宏观经济教科书和流行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中,都是把财政政策作为一个总量性变量来讨论的,把财政放到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中予以分析,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是扩大社会总需求。而当前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结构性问题。习近平同志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判断一针见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当前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着力点在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调结构的功能更强大。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从关注总量性问题转向更加关注解决结构性问题,所以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

从侧重解决经济问题转向综合施策。过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围绕宏观经济做文章,不是“拉”增速,就是“稳”增速。然而,经济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工具,积极财政政策只着眼于解决经济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在经济、社会关联日益紧密的新形势下,仅仅着眼于经济也难以解决好经济问题。积极财政政策只有把视野拓展到经济之外,注重综合施策,才能维护好经济、社会“双稳”的局面。习近平同志指出“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这是对民生与发展关系的精辟论述,也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指明了方向。财政加大对基本民生保障、扶贫、教育、文化、健康、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的投入,增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实际上改善的是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从这点来看,财政政策不只是经济政策,也是社会政策,通过民生保障和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基础;还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激励政策,通过税收、基金、补贴等政策手段产生分配激励、市场激励、行为激励和社会激励,既能激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和企业、个人创新创业,也能激励地方改革创新,还能激发社会活力,实现发展既“长个子”又“长精神”。

从倚重赤字和债务转向优化财政收支结构。过去,人们对积极财政政策往往以赤字率多高、政府债务多大来衡量。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形下,提高赤字率、扩大债务能有效扩大社会总需求。但要解决结构性问题,这一思路就不再管用。而且,如果过度提高赤字率和债务,还会加剧财政风险。结构性问题必须用结构性办法来解决,应通过财政收支结构的优化拓展财政政策空间。正是基于这种思路,2017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将保持3%的赤字率,在减税降费的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合理安排预算、盘活存量资金,确保重点支出强度不减。

从偏向宏观调控转向公共风险管理。从本质上说,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一种短期的、应急式的公共风险干预,是公共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仅要及时化解公共风险,而且要完善公共风险管理,防范公共风险的产生和累积。当前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跳出了传统的宏观调控思维,在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的基础上,把财政政策纳入国家公共风险管理体系中,从偏重于当期风险化解转向风险管理,在防范长期性风险和战略性风险的同时化解短期性风险。

在把握稳与进的平衡中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稳中求进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也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方法论。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在把握稳与进的平衡中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稳大局:注入确定性,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财政政策的重要作用是减少经济社会运行中的不确定性,防范化解公共风险,避免公共危机。注入确定性,是积极财政政策坚持稳中求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为市场运行注入确定性,减少实体经济内部、虚拟经济内部以及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不确定性,稳定国民经济;为社会运行注入确定性,降低消费、就业和社会心理的不确定性,保障民生,稳定民心;为改革注入确定性,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定位,大力推动改革。稳大局,还要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良好社会预期是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石。对市场和社会环境有良好预期,人们就会有动力、有耐心去从事创新创业活动。而悲观的预期则会导致市场主体行为的短期化,倾向于投机炒作赚快钱。要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首先要保证财政政策信号清晰,各项政策措施越明确、落实越有力,社会预期就越好。其次要精准施策,政策措施一旦出台就不能“翻烧饼”,也不宜频频出招,防止政策多变、频出而扰乱预期。最后要树立底线思维。充分考虑现实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有预案、有底线,给经济社会主体吃下“定心丸”。

谋进取:推动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结构性失衡的根源是资源错配、效率低下,产生大量无效供给,而优质供给不足。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施策、积极有效。一方面,积极支持“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落实,并着力做好职工分流、培训、安置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减税降费、鼓励研发创新、支持普惠金融、扶持中小微企业、改革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措施,为市场机制发挥自组织功能创造条件,通过市场力量来矫正结构性失衡。与传统的扩张性政策不同,当前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不是政府直接发力扩大需求,而是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间接发挥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优质供给;不是通过政策来替代市场,而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是单打一,而是认识和把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的系统联动关系,发挥财政政策在这些方面的整体效能。

深入理解当前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破除三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积极财政政策只是需求管理的一个工具。很多人谈到当前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往往将其放在凯恩斯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将积极财政政策作为需求管理的一个工具来看待。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当前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显然不是凯恩斯理论分析框架中的那种政策,而是一种涉及经济、社会乃至整个国家治理的多维度的财政政策,可称之为“结构性的政策”。从总量性的政策转向结构性的政策,与之相伴随的还有一个转变,就是从单纯经济政策转变为综合性政策。这使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更加丰富、实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如产业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盘活存量资金、打破支出结构固化等,都是作为政策工具来使用的。同时,当前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注重与全面深化改革协调配合,财政预算安排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着眼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见,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大大超越了需求管理工具的传统定位,成为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误区二: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会导致风险失控,甚至发生财政危机。2016年,我国年初预算安排全国财政赤字2.18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4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800亿元。考虑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隐形债务等,有人认为我国目前的实际赤字率和负债率已经很高,2017年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会导致风险失控。实际上,从2017年国家预算安排来看,财政赤字率保持3%的水平不变,财政赤字规模2.38万亿元,这一规模是适度的,绝非大肆扩张。在债务方面,2016年末,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约为27.33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GDP初步核算数计算,负债率约为36.7%。即使考虑或有负债,综合估计我国政府负债率约为40%。这在世界上属于较低水平,而且也在我们的承受范围之内。虽然地方的债务水平较高、还债压力不轻,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社保基金支付困难、财政压力较大的问题,但这属于短期和局部困难,谈不上发生地方财政危机。从资产看,地方债务形成了大量优质资产,虽然在财务上不是都能变现的资产,但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实实在在的作用,今天的债务将换来明天的增长,加上大量可变现的国有资产资源,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风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强化风险管理。加强地方债务管理,提高债务支出绩效,本来就是当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之一。

5.积极财政政策 篇五

促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开展的通知》

各市财政局,省直有关部门:

近日,财政部下发财金函〔2010〕101号文件,同意自2010年7月1日起给予我省中西部省份小额担保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为充分利用好中央财政贴息政策,进一步推动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开展,促进就业再就业,现就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及财政贴息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发挥财政贴息资金对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支持作用

(一)对小额担保贷款微利项目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小额担保贷款经办金融机构(以下简称“经办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新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其贷款利率可按国家规定,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其中,微利项目贷款,由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包括上浮利率增加的利息)。

(二)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经办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由财政部门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贴息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

(三)完善担保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持续补充机制,不断提高担保基金的代偿能力。对于担保基金规模当年增长5%以上的市,中央财政按当年新增担保基金总额的5%给予资金支持,全部用于补充担保基金。

(四)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奖励机制。对各市当年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总额的1%给予奖励,中央和省级各承担0.5%,用于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突出的经办银行、担保机构和信用社区等单位的工作经费补助。

二、积极利用财政贴息政策,促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开展

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和执行相关政策规定,抓紧开展各项工作。一是落实好有关资金和政策,保证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工作需要。各级财政部门要做好资金安排,及时补充担保基金,加强对贴息资金的管理,确保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的及时到位和专款专用。二是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沟通和配合,齐心协力做好工作。已经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市,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实施力度,积极做好扩面发动工作;尚未开展此项工作的市,要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加大政策宣传,尽快开创工作新局面。三是请各市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更好地发挥小额担保贷款助推创业带动就业的积极作用。

6.积极财政政策 篇六

09金融本科六班刘雪松

摘要:我国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3、调整国民收入的格局,增加财政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

4、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然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或 “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财政政策发挥预期的作用,因此我国今年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关键字: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

正文: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起人们的恐慌以及对未来形势的不看好或者说彷徨,导致消费需求和对实体方面投资需求不足。2009年政府的4万亿人民币的投入其中大部分流入央企和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拿到这些资金后并没有投资实体,为了避险大量的资

金流入了房市和股市。再加上银行房贷的优惠政策和政府的一些鼓励政策使地王频现,房价狂涨,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物价指数(PPI)也开始上升。然而金融危机前的扩大的产能未能被消耗掉,导致产能过剩。一旦产能过剩,经济将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企业很难找到更好的投资机会,投资需求下降,一些企业会破产或被迫裁员,这将反过来威胁工人的收入和工作保障,因而他们将减少消费和投资需求。而这无疑又导致生产过剩问题更加严重。从中我感觉到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刺激产能的消耗,经济的复苏并没有多大作用。

有鉴于去年和今年起初的疯狂房市以及起色稍弱的实体经济,我国今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3、调整国民收入的格局,增加财政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

4、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以下将对实行这几点政策作简略分析:

自2009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特别是加大对三农、农村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这些政府支出刺激过剩产能的消耗并通过乘数作用K=1/(1-β),投资

者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投资,进而使国民收入成倍的增加。

从今年开始税收优惠政策从以前的区域优惠(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的新区)发展到产业税收优惠,更大范围的为那些高新技术企业,环保企业,综合利用等企业减轻税收负担,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不仅如此我国对增值税的税收处理政策从原先的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对购进的物资主要指固定资产从原先的不能抵扣转为购进时一次性抵扣的方法),这将大大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更新机器设备。通过税收乘数的作用K=-β/(1-β)将刺激企业的投资进而增加劳务供应量,职工工资增多将刺激职工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这反过来又刺激企业增加投资,这样循环下去将数倍的增加国民收入。

我国今年提高了城乡低保补助水平、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农民的补助标准。各大省市根据自己的情况相应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同时加强了对垄断企业的监管,加大对中西部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可能是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因此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些政策增加了钱少的人的收入使他们更多的去消费进而拉动了投资增加了国民收入。

此次金融危机使我国充分认识到拥有自主品牌、提高品牌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建造自己的产业链的必要性。因为帮别的企业代工制造不是长久之道,增加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的呼声日渐升高而且势必如此。更是由于我国长期没有自己的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在议价方面总是受制于人。我们辛辛苦苦的付出有时只换来一点点的报酬更多的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我国的铁矿石谈判)。为此我国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因为这样才能增加我国的财富在面临危机时也有自救的能力。

当然实行这一切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货币的供应量。因为如果货币的供给量M小于货币需求量L将引起利率上升,那么投资者将减少投资;货币的供给量M大于货币需求L量,将引起利率下降,但如果M>>L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即通货膨胀;M<

而我国这次的财政政策将增大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资需求而如果货币供应量不足再加上我国的IS曲线形状较陡峭那么将导致利率较大幅度的上升,使储蓄需求上升,消费需求下降,发生较大程度的挤出效应从而使实施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大减弱。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将使一般物价普遍上涨即发生通货膨胀。人们手中的实际货币将减少,人们的消费需求将减少,厂商的成本上升,销售价格也随之上升但幅度不大与此同时销售量减少,因而厂商的投资需求大幅下降,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实际国民收入也随之大幅下降。

因此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7.积极财政政策 篇七

在3月22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上,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指出,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中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做出的积极而重大决策。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 将把握“五个注重”:即注重处理好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的关系、注重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关系、注重处理好减税增支与增收节支的关系、注重处理好财政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注重处理好政策落实与加强监管的关系。

新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顺时应势, 及时主动做出的政策调整, 体现了相机抉择的宏观调控原则。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需要, 相机抉择, 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 灵活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贴息、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工具, 以及财政支出增减变化的结构性安排, 调控社会供求总量与结构, 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8.中国经济呼唤积极的财政政策 篇八

有人说2008年对中国来说可能是流年不利,首先是雪灾,接着是“藏独”,然后就是地震。汶川大地震在两分钟之内令至少几百万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造成无数人间悲剧。出乎意料的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坚强、团结和忘我的精神,转瞬间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起码有越来越多的西方媒体也逐步领悟到,再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来看待在中国发生的一切,已经是多么的不合时宜。

今年也许是个多事之秋,但过了许多年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会否发现2008年恰恰是中国真正崛起成为世界超级强国的起点呢?

汶川大地震以来的发展,实实在在地让我们意识到,中国在改革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远。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各级政府竭力封锁消息。后来一个区里的干部坐着吉普车日夜兼程赶到中南海,才将实情报告给了最高领导人。这次地震发生仅仅2个多小时,总理已经在赶往灾区的途中。我们曾经批评决策当局过去几年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缺乏决断,但过去一周多以来的经历再次证明,一旦危机紧迫,中国政府依然非常果断和有效。地震以来的全民关注、捐款和救援也直接否定了过去社会上“物质至上”的倾向。

快速、有效的救助不但减少了人员伤亡的数量,也有利于控制灾难对经济的冲击。考察地震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资产损失和经济活动减少,二是投资重建。这次受到地震影响比较严重的主要是四川、重庆和甘肃的部分地区,但这些地区基本都不属于重要经济中心。我们估计,因地震减少的经济活动大约为750亿元,相当于2007年全国GDP的近0.3%。如果这些影响大部分集中发生在五六月,那么今年二季度GDP增长可能将减速1个百分点左右。

而损失中包括厂房、民居和基础设施等财产的价值,就要大得多。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四川、重庆和甘肃等地14000多家工业企业的直接损失大致为670亿元;全国的财产损失可能高达7500亿元,相当于2007年GDP的3%,损失惨重。但以后一旦开始重建,新增的投资则能够推动GDP增长加速。如果我们将上述经济活动减少和重建投资增加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地震对经济增长的净影响就可能不是非常显著。

但其实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并非地震造成损失的数量,而是帮助灾区重建的途径。过去一周来,国内外无数的政府、企业和个人纷纷慷慨解囊,捐助了上百亿甚至更多的资金和物资。毫无疑问,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将会用于帮助受灾百姓和企业进行重建,但这些还将远远不够。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制度环境下,政府必须在灾区重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可能需要修正一些先前的政策方针,首当其冲的就是政府实施数年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过去几年来,我们一直呼吁政府执行紧货币、宽财政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在流动性过剩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必须适当紧缩,以防范通货膨胀发生和蔓延。目前通货膨胀的水平连续创11年新高,中央银行必须坚持货币政策紧缩的方向。

但同时,财政政策可以适当放松。过去五年来政府的财政收入一直保持20%—30%的增长速度,国内外公共负债水平也非常低。因此政府完全有经济实力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而目前现实经济也迫切需要扩张型财政政策的支持。

第一,救援受灾民众和帮助灾后重建是政府天经地义的职责。今年中国连续遭受一系列灾难,如雪灾和地震的冲击,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非常严重。可惜的是,中国既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缺乏发达的财产保险市场,因此政府已经成为灾民维持生产、生活的唯一可靠后盾。假设地震灾害的损失分散到今后3年重建,那么政府每年需要增加开支2500亿元,大约为2007年GDP的1%,或当年财政支出的4%左右。这样的开支既能够承受也有必要,况且还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二,财政政策可以辅助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最近国内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工资、大宗商品价格、环境成本等稳步上升,原来一些充满活力的企业忽然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在珠江三角洲,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或关门或迁移。这样的现象其实反映的是很正常的经济规律,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完全有能力帮助降低经济转型的成本。比如协助研发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或者通过再培训,辅助工人再就业。这样的政策最终也有利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第三,中国需要提高投资的质量,但不应减少投资的数量。现在通货膨胀压力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断言经济已经过热,其实这是个误解。判断经济是否过热,只有一个标准,即增长速度是否超过了资源和要素能够支持的水平。中国去年经常性账户盈余占到GDP的10%以上,意味着国内仍然有庞大的资源剩余,国内需求显然不足。如果像有些专家所建议的减少投资,可能会令经常账户盈余上升到GDP的15%甚至20%。

9.积极财政政策 篇九

我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起人们的恐慌以及对未来形势的不看好或者说彷徨,导致消费需求和对实体方面投资需求不足。2009年政府的4万亿人民币的投入其中大部分流入央企和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拿到这些资金后并没有投资实体,为了避险大量的资金流入了房市和股市。再加上银行房贷的优惠政策和政府的一些鼓励政策使地王频现,房价狂涨,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物价指数(PPI)也开始上升。然而金融危机前的扩大的产能未能被消耗掉,导致产能过剩。一旦产能过剩,经济将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企业很难找到更好的投资机会,投资需求下降,一些企业会破产或被迫裁员,这将反过来威胁工人的收入和工作保障,因而他们将减少消费和投资需求。而这无疑又导致生产过剩问题更加严重。从中我感觉到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刺激产能的消耗,经济的复苏并没有多大作用。

有鉴于去年和今年起初的疯狂房市以及起色稍弱的实体经济,我国今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3、调整国民收入的格局,增加财政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

4、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以下将对实行这几点政策作简略分析:

自2009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特别是加大对三农、农村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这些政府支出刺激过剩产能的消耗并通过乘数作用K=1/(1-β),投资者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投资,进而使国民收入成倍的增加。

从今年开始税收优惠政策从以前的区域优惠(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的新区)发展到产业税收优惠,更大范围的为那些高新技术企业,环保企业,综合利用等企业减轻税收负担,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不仅如此我国对增值税的税收处理政策从原先的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对购进的物资主要指固定资产从原先的不能抵扣转为购进时一次性抵扣的方法),这将大大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更新机器设备。通过税收乘数的作用K=-β/(1-β)将刺激企业的投资进而增加劳务供应量,职工工资增多将刺激职工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这反过来又刺激企业增加投资,这样循环下去将数倍的增加国民收入。

我国今年提高了城乡低保补助水平、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农民的补助标准。各大省市根据自己的情况相应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同时加强了对垄断企业的监管,加大对中西部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可能是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因此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些政策增加了钱少的人的收入使他们更多的去消费进而拉动了投资增加了国民收入。

此次金融危机使我国充分认识到拥有自主品牌、提高品牌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建造自己的产业链的必要性。因为帮别的企业代工制造不是长久之道,增加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的呼声日渐升高而且势必如此。更是由于我国长期没有自己的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在议价方面总是受制于人。我们辛辛苦苦的付出有时只换来一点点的报酬更多的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我国的铁矿石谈判)。为此我国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因为这样才能增加我国的财富在面临危机时也有自救的能力。

当然实行这一切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货币的供应量。因为如果货币的供给量M小于货币需求量L将引起利率上升,那么投资者将减少投资;货币的供给量M大于货币

需求L量,将引起利率下降,但如果M>>L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即通货膨胀;M<

而我国这次的财政政策将增大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资需求而如果货币供应量不足再加上我国的IS曲线形状较陡峭那么将导致利率较大幅度的上升,使储蓄需求上升,消费需求下降,发生较大程度的挤出效应从而使实施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大减弱。如图所示: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将使一般物价普遍上涨即发生通货膨胀。人们手中的实际货币将减少,人们的消费需求将减少,厂商的成本上升,销售价格也随之上升但幅度不大与此同时销售量减少,因而厂商的投资需求大幅下降,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实际国民收入也随之大幅下降。

因此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或 “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财政政策发挥预期的作用,因此我国今年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0.积极打造优质服务型财政所 篇十

多年来,我所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服务发展、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工作原则,优化支出结构,努力将财力更多地投向经济建设和民生领域,让全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打造优质服务型财政所。

加强服务意识,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牢固树立为广大群众服务的思想理念,着眼于会计核算工作特点,进一步梳理工作流程,尽量缩减业务环节的时间,严格落实特事特办制、限时办结的制度,确保为服务对象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我所还要求所有干部都使用文明规范语言,做到业务熟练、微笑服务,高效便捷,让前来办事的群众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做到全天侯值班制度,即使是群众在下班时间需要服务,我们也可以随时有人接待。对办事行为进行规范化,并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扎实开展“文明服务岗”创建工作。

加强会计工作规范化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着力规范会计核算,资金核算行为,对报销单位凭证实行多人员、多层次的审核,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和高效。强化会计报表分析工作,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严格执行财务信息回馈制度,每月定期将财务信息以报表的形式反馈给各服务单位,使之能够及时掌握本单位资金变化情况,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料。

加强协调配合,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转。加强与各统管单位、局机关各职能股室的沟通、协调,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涉及会计核算业务的,及时贯彻落实。建立健全财政信息共享机制,协助做好各种财务检查、部门预算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年终决算等工作,确保财政财务管理等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转。

11.积极财政政策 篇十一

关键词:积极稳健;财政政策;信贷结构;优化策略

一、当代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稳健”财政货币政策的必要性

第一,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认为:“积极+稳健”财政货币政策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需要。谢旭人指出,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基本内涵包括:一是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二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三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四是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谢旭人部长明确地指出了:目前,我国之所以要继续实施积极与稳健的财政政策,既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需要,也是减轻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还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需要。

第二,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认为:“积极+稳健”有助于处理好发展经济、调整结构、管理通胀的关系。2011年11月10日,王军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第18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财长会议上指出,中国将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在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推动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并阐明四项基本主张:一是面对当前经济形势,中国将继续采取“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二是亚太各经济体在挖掘自身增长潜力、推动经济复苏和增长、促进金融市场稳定的同时,要推进结构、技术、制度和体制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夯实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三是亚太各经济体应加强团结合作,謀求互利共赢,深化贸易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增长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抵制各种形式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为促进亚太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做出共同努力;四是发达经济体应继续大力支持亚太发展中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其解决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困难。

第三,第18届APEC会议认为:“积极+稳健”有利于提振亚太市场信心,实现金融稳定和持续增长。APEC财长会议指出,当前发达经济体增长与就业疲软,许多经济体通胀率持续走高,资本流动大幅波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因此,各经济体应根据各自不同情况,采取果断措施提振市场信心。一是发达经济体应加大财政整顿力度,根据各自情况,或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支持内需,或推进改革,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提高汇率灵活性;二是各方应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改革创新,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推动实现经济复苏和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三是各方已认识到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推动复苏和拉动本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同意加大工作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动员更多私人部门投资,促进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合作;四是采取措施,增加面向中小企业、农村居民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供给,以拓宽经济增长渠道,促进经济增长。

第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认为:“积极+稳健”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节货币信贷供求,降低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从国内看,当前总需求比较稳定,货币条件回归常态,粮食生产形势较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国际市场流动性过剩依然突出,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2012年3月5日,温总理在11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了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必要性。温总理强调:要严格控制对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等“三公消费”,勤俭节约、精简会议和文件、降低行政成本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在财政支出上不但要突出重点,更要优化结构,要严格控制高楼大厦、殿堂、宾馆、大型运动会场馆或处所等高档建筑物的建设规模和标准,并增加向民生领域、科技创新、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水利建设、地质与采矿勘探等的建设投入力度;要实施结构性减税,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切实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

第五,国家主席胡锦涛认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从国际看,导致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加,各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保持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新兴经济体同时面临经济放缓和通胀压力,金融市场波动较大,资本流动方向多变,全球流动性不断扩张,国际经济复苏总体疲弱,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交替上升。面对这种国际形式,2012年11月4日,胡主席在党的第17届中央委员会第7次全体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二、“积极+稳健”政策下银行信贷结构优化策略

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表现为贷款质量提高、不良贷款占比较低,信贷资源配置合理、信贷资金流动性强、信贷资金从风险高、盈利低、资金运行质量差、社会贡献效率小的行业和单位向从风险低、盈利高、资金运行质量好、社会贡献效率大的行业和单位流动与集结。同时,通过更新生活理念,引导、创造和拉动国内有效需求与消费,银行通过各种优惠信贷政策增加对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的“惠农工程”的投入和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切实解决农民增加收入、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社会安定问题。这也是“积极+稳健”财政货币政策要实现的的终极目标所在。

第一,就银行信贷投资方向而言,商业银行应该把信贷资金投放到国家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低耗能、少污染和产能严重不足的产业和项目上,尤其是要加大对筹资条件不是太优越的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是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广大国内外市场需求、享受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业和企业,得到银行信贷的大力扶持和优惠贷款;通过对铁路、水路、公路、管道、机场、电力、水利、医疗卫生、学校(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娱乐健身、养老保健设施(包括敬老院、老年活动室)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建设项目的投资跟进和配套资金投入,优化商业银行信贷结构。

第二,就信贷结构优化途径而言,兼并重组培植目标客户、激活存量需求是银行成长的必由之路。我国的某些企业尤其是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比较大的企业,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生产与经营方面暂时出现一些困难,其中个别的企业不但不通过企业合并、产业整合、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债务重组,以及企业分立等进行企业重组。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上要以此为优化结构的契机,并以长远的发展眼光与战略思维,分析选择优质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信贷目标客户,增加对并购过桥贷款的投入规模与力度。比如,为了以较少的信贷资金拉动较大的企业重组和资产整合行为,激活潜在的国内外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消费需求(包括物资消费、服务消费、精神消费、心理消费、文化消费等),培育、巩固和发展商业银行赖以生存、成长与壮大的忠诚客户群体,达到银行信贷结构优化之目的。尤其是对我国当前那些竞争比较激烈的房地产经营企业、纺织企业、水泥生产与销售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煤炭等采掘企业、钢铁冶金企业、石油化工企业等,急需进行必要的企业重组。银行应该在信贷方面有所作为,以期实现优化信贷结构之目的。

第三,就优化信贷结构工具而言,银行应该综合运用利率政策,抵押贷款、担保贷款、信用贷款政策,贴现与转贴现政策,以及结算、代理、咨询类和信用卡业务等无风险业务,和贷款偿还担保、履约担保、票据承兑担保、备用信用证等担保类,贷款限额、透支限额、备用贷款承诺和循环贷款承诺等承诺类和与利率、汇率相关业务(如金融期货、期权业务、货币及利率互换业务等有风险业务。这些货币政策工具商业银行要认真研究并充分合理的加以利用才是。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这些政策与信用工具加大向关系国计民生工程项目、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险保障福利项目、以及关系农民生活、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三农”方面投资扶持与信贷优惠倾斜。在我国目前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并且农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和现代服務业,当务之急是通过“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提升农业效率,一方面可以改变农村经济货币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局面,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银行信贷结构。

第四,金融产品创新是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消费和优化信贷结构的源动力。在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增加理财产品种类,引导客户有效消费需求和提升消费者对金融产品消费层次。在人们可支配购买力不断增长的今天,人们对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体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不但提高,银行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大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以满足城市和农村不断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另外,在土地流转、物权抵押等政策法规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开发一些有关土地流转、农田改造、农业技术投资、住宅建设等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理财品种,在推动经济增长、拉动信贷消费中达到银行信贷结构优化之目的。

第五,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优化需求,重管理、重效益、重风险。银行通过优化需求,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在“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应该通过严格控制信贷风险、优选投资贷款项目和评审评议评估信贷客户,通过信贷资金科学的合理的投放助推宏观与微观经济持续快速(又好又快)地适度增长,谨防大的资金投入产生大的浪费、大的信贷投放出现大的不良资产、快速经济发展隐藏大的重复建设等非常奇怪的极其不合理的扭曲现象。在银行信贷上,绝对不要以扩大国内生产与消费需求、保证经济增长速度到达预定目标为由,而降低银行信贷标准与条件,更不能放松对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一定要重管理、重效益、重风险,以此促进银行信贷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R].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2012-03-0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党的十八大报告,2012-11-08.

12.积极财政政策 篇十二

一、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原因和特点, 只有科学分析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 正确处理这些问题, 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采取宏观对策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不健全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特殊原因

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是一种相当弱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过于强调发展, 为了发展拉低了生态环境的标准, 人为地减轻了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责任和义务。探究其中的原因, 除了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市场资源配置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外, 作为经济结构调整最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 显然应该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优化和调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 扩大内需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在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内需求总体上一直不足, 是经济发展中众多深层次矛盾不断积累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 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非常缓慢, 尤其是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得收入水平非常低下, 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就社会就业的不充分, 居民的总体可支配收入能力薄弱;

(2) 很多企业, 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 负债率比较高, 又由于央行的不断加息, 企业的成本压力增大, 盈利率比较低,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利息占用利润的现象, 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资本积累受到体制内因素排斥, 直接地导致了社会投资需求严重乏力, 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很大的活力;

(3)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比较低,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参差不齐和相当大程度滞后增加了居民消费需求和社会投资需求的不确定预期,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内需的扩大。为了不断地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和持续地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就成了宏观调控政策工具选择的必然。

3.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和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需要也要求我国有针对性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提出, 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同时今年一月份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会议上也指出“十二五期间已经到了工资分配改革‘必须破题’的关键时期”。这也就要求我国政府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和转移支付规模, 以便合理配置财富资源。另外国家不断完善和促进建立具有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税收体系, 通过税收调节来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收入公平的目的。

4.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是其他宏观调控工具的有益补充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手段常常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 单一使用某一种手段并不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手段协调运用。在实际中为了促进社会投资、引导合理消费、减轻企业负担常常采用货币政策, 但由于我国的金融体制建设和企业融资很难协调, 信贷机构的信贷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社会的储蓄-投资转化率相对较低, 同时货币政策的实施具有部分刚性作用, 其频繁的使用有时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其运行空间相对狭小不足, 这样就要求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来弥补其缺陷。

5. 在当前, 为了民生的保障和改善, 健全社会全面保障体系,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迫在眉睫

深化城乡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需要优化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和效率, 减少财政浪费, 加大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的力度和质量, 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增强居民对未来的生活信心和期望。就使得积极财政政策在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财政配置发挥充分的作用, 为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就业和住房等方面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

6. 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当前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尚不完全明显, 其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不确定因素比较多, 经济增长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性, 出口和对外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活力不足,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及其影响没有完全消除, 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能充分估计。

二、防范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建议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是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的, 为了预防这些风险的发生需要在很多层面上采取相适应的措施。

1. 优化积极财政政策措施

在政策方向、效应的分析和预估上, 必须统筹考虑短期与长期, 从原来将积极财政政策作为临时短期的政策选择逐步转向以启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为主要目的中长期政策, 应当把解决有关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的更大问题当做着力点, 借助结构性的财税政策, 来引导我国重要行业和企业加快技术升级和产业链提升, 培育和壮大民族工业。

2. 确立合理的国债规模, 提高国债资金利用效率和效益

防止中央和地方债务扩张速度, 确立国债的适度规模, 使之与经济发展承受力相协调。第一要严格有序地控制国债的发放规模, 应按立法程序对国债的发行规模进行合理控制, 逐步降低各级财政特别中央财政的国债依存度, 财政运行风险减少至恰当的水平;第二国债运行方式要做进一步调整, 国债品种多元化, 偿债期限保持弹性, 尽可能降低国债风险;第三要国债使用的管理进一步加强, 强化国债用于经济建设支出, 实行严格监督财政部门对经济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机制, 认真查处资金被挪用、挤占和损失浪费的现象。

3. 深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利用, 降低某一政策单独运行的操作风险

在宏观调控中必须紧密地协调配合财政和货币政策才能达到预期的调控目的。为此, 也需要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 强化银行的金融操作, 为中小型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氛围。另外, 要充分发挥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面给予与国有企业相当的待遇, 鼓励社会性企业进行多种方式融资。

4. 改变财政重心, 使得财政政策倾向于民生、新农村事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不仅要在短期内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更要重视扩大内需, 注重经济结构长远发展与国内有效需求增加相结合。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应该放到改善民生供给层面来。财政支出除了向与民生紧密相连的基础设施投入外, 应更加突出民生发展支出, 新农村建设走出和进一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支出, 使地区经济结构和城乡经济结构发展逐步良性化, 目的是为了使我国经济从外需导向型转向内需导向型, 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5. 防止税收造成的系统财政风险, 实施有增有减的税收调控

对于政策性减税, 要考虑与长期税制改革相衔接的方式, 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积极财政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会导致一系列减税政策的出台, 同时在短期内, 倘若税收与财政支出矛盾不断增大, 则有一定的风险。所以, 我国应当实行有增有减的税收调控政策, 这样会让财政收支矛盾变小。

6. 建设和完善对财政隐性债务和财政赤字风险的监督和观测机制

把银行不良资产、养老金、地方债务等三大隐性债务囊括到有效的监督和观测机制之中。控制和消化债务增加, 适当时候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对政府预算外内制度外收入整治和处理力度, 进一步减少财政管理的层次, 加强省级以下财政部门的地方政府财政统筹和支付能力, 避免地方财政风险的扩大。

摘要:本文重点就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原因、今后走向以及防范积极财政政策风险的建议, 做一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积极财政,原因,财政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红霞.经济危机后财政政策走向及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65) :12-15

[2]蔡宇平.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在原因[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999, (6) :43-44.

[3]贾康、刘薇.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9, (2) :52-57.

[4]杨宜勇.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N].人民日报, 2011-2-1.

13.积极财政政策 篇十三

充分运用金财工程积极推动财政改革2007-02-02 21:55:1

2充分运用金财工程全面推进集中支付转轨

按中央和省财政厅的部署,眉山市财政局于年正式启动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在集中核算和集中支付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现实选择

我市眉山建区设市几年来,市级财政运行中仍然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农业财政”、“吃饭财政”的财政特征十分明显。现行的财政管理模式与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财政支出管理上,还存在资金分散,政府财政应急能力弱,资金使用效益偏低、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加以解决,不仅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阻碍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源头。

现实呼唤改革,改革才是出路。按照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深化财政改革的要求,我市结合自身实际,年初,市本级进行了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成立了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到××年底,市本级、五县一区成立了支付中心,主要职能是会计集中核算。此外,有四个县的乡镇财政也实现了集中核算。

二、成功转轨

××年,市本级和区县全面启用省财政厅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综合业务系统主要以市县财政局内部业务科室和支付中心为载体,以省财政的金财工程业务系统为模板,通过“规范”和“并

轨”,达到“统一模式、统一支付软件、统一核算”三个统一,市、县、乡操作平台全部统一到省上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下。

(一)制度建设

根据省财政厅的工作部署,在总结我市支付中心试点的基础上,我局会同市人行制定了《眉山市市级财政国库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和《眉山市市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两个指导性的文件。建立了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拨付制度。规定了集中支付的范围、审批权限和拨付程序,实现了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分离,增加了资金拨付的透明度,减少了资金划拨的中间环节。

(二)业务培训

为使全市的国库集中支付中心顺利转轨,××年月初,市财政局召开全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动员会,市人行及代理银行,各区县财政局长、预算股长、支付中心主任及其业务骨干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全市的改革方案进行了统一部署。会后由省财政厅信息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专题培训。培训结束前,要求各区县现场进行初始化设置,并实现每个区县一一过关,由省财政厅信息中心进行了现场验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省厅信息中心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在各区县进行了启动时的现场业务指导,有效地保障了全市支付中心的顺利转轨。

组织了乡镇财政的专项培训。对全市个乡镇财政所的财政所长和会计人员进行了为期个月的集中封闭式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公文写作、会计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金财工程应用系统等全方位的培训,为金财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知识保障。

(三)核算嫁接

××年底前,我市使用的软件维护和升级难。为此,我们请省财政厅信息中心为我市开发一套新的核算软件,直

接构架到全省市州级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中。这样有效地利用了同一数据库的优势,实现了支付核算系统的无缝连接,使支付系统和核算系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市、县、乡镇齐动

××年月份,全省国库集中支付软件和业务培训会议要求全省各市州和个区县(我市有彭山县和青神县)在××年底以前全部按省上的模式规范使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年月,我市市本级和四个县财政正式按省上的部署启用集中支付系统。为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在××年的财政工作会上,要求各区县××年月日前,各乡镇在××年月日前全面启用金财综合业务系统,达到业务规范,软件统一,市县齐动的目标。目前,全市六个区县及其乡镇都统一到“金财综合业务系统”操作平台。

(五)配套参与

我市国库支付改革得以初见成效,与各相关部门的配套参与密不可分。人

民银行的带领下,各代理银行积极主动。市电信部门为改革提供的优质的网络服务。财政内部各科室齐抓共管,献计献策,从××年起,各业务科室全面启用新的指标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预算外资金也和国库资金一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支付和清算。下目前我市正在探索如何减少中间环节,通过人民银行金库实现财政资金的直接支付。

(六)网络构架

眉山市作为省财政厅“金财工程”试点项目的乡镇财政四级网络,区县财政部门到预算单位和金融部门的横向网络已经全面铺开,全市余单位组成的财政专网初步形成。全市各乡镇和预算单位统一采用适时在线的模式(兆带宽),接入市电信的金财工程专网。在省财政厅的信息中心的大力协助下,我市将在××年初组建区域数据中心,小型机服务器已经安装调试成功。

(七)帐户管理

按照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的基本要求,市财政局国库科在人民银行设立预算资金帐户、在商业银行统一开设非税收入专户,国库支付中心在工、农、中、建等家商业银行统一设立单位基本存款总户和财政零余额户,完善了市级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全面撤销单位银行帐户,××年再次清理整顿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下属机构管理的社团、服务部门、党费、团费、工会等余个帐户,清理资金达万元。

(八)集中采购

我市大多数乡镇没有计算机硬件设备,无法满足业务开展的需要,全市个乡镇财政和市县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个预算单位硬件配置、更换和软件培训,由市财政统一进行政府采购,大大降低改革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改革成效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改变了原来财政资金分散的局面,缓解了市

级财政资金压力,增加了对区县财政的资金调度;保证了全市工资发放、重点支出的需要,提高了政府的经济应急能力;有效地规范了各部门的支出行为,使单位不敢做假、无法做假、没人做假;加强了财政监督,变事后监督、间接监督为全程监督和直接监督,前移了财政监督阵地,从源头上堵住了财政资金的管理漏洞,为党风廉政建设筑起了反腐墙。

四、实践体会

(一)领导是关键

财政支付制度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推行这一改革,关键是思想统一,认识一致。我市在改革中,首先是领导魄力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改革高度重视,毅然作出了率先在全省实施这一改革的决策,并前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其次是财政部门意识强。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在革别人的命的同时,也革了财

政自己的命”,这就要求财政部门全体干部职工必须正确对待,积极参与,锐意改革。其三是各部门共识快。通过开会动员、媒体宣传,各部门都充分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自觉以大局为重,主动参与改革。

(二)配合是基础

国库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政府主导、财政主抓、部门配合、分工协作,才能少走弯路,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市在改革中,部门间配合十分默契,形成了改革的合力。人民银行严把单位开户审批关,各商业银行积极做好纳入集中支付单位帐户的注销及资金划转,有效地支持了单一帐户体系的建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更是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为己任,全力支持改革,用“不改革就违纪”的严明党纪、政纪为财政改革保驾护航;组织部门以“不换思想就换人”的要求,为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市电信局提供优质网络服务。

(三)创新是核心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实践。在尚未有成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我市积极探索机构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方式的创新。在改革中,针对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把集中支付和集中核算有机整合,建立了市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同时,把制度创新、建章立制作为首要任务,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出台了一整套改革措施和配套办法,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确保了集中收付改革的推进和支付中心的有效运行与监督控制。

(四)技术是支撑

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的,改革的效益越高、成本越低,阻力就越小,就越容易成功。建立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是国库制度改革高效率、高速度、低成本的有力支撑。我市在改革中,利用“数字城市”、“金财工程”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果,采用整合后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对每笔财政资金的运行进行有效的控制

和监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改革的成本。

(五)服务是保证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既是机制的创新,又是工作方式创新。不能运行的改革是失败的改革,不能高效运行的改革也是不成功的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求,支付中心必须迅速转变工作方式,快速适应工作程序,用高效的运行、优质的服务来确保改革的成功。为此,市上首先为支付中心配备了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二是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技能培训,练好优质服务的内功;三是支付中心建立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信息反馈制、报帐提示制等各项制度,确保了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优质化;四是针对支付中心人员年轻、女同志多的特点,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使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在获得国家级“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基础

上一篇:关于电影纸飞机的观后感700字下一篇:呼啦圈社团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