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图教案

2024-12-16

捣练图教案(精选2篇)

1.捣练图教案 篇一

在本周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同时期的中西方美术作品进行讨论与比较,使学生对仕女画有了较深的理解,同时也对唐代女性的生活风貌有了直观的感受。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人物画这一课内容多,年代跨度大,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展开介绍有一定难度,所以,我采取把内容的侧重点进行调整,把人物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缩短,略讲一下,避免学生厌烦,另外在课程内容顺序上也进行调整,把古代人物画的分类,技法放到前面讲,而把人物画的特点放后讲,讲绘画技法时选了两张有代表性的工笔画和写意画,一张是明代曾鲸画的《张卿子像》,另一张是宋代画家梁楷画的写意画《李白行吟图》,通过直观的对比让学生自己找出不同画法的绘画风格,一下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他们体会不同绘画的技巧方法,充分感受和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和艺术震撼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

不足之处:虽然课前做了大量的材料准备,但是学生学习鉴赏中国画的热情并不是很高,这说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没有准确把握,设置的问题 还是离学生较远,同时,在欣赏课中缺少学生练习,学生体会作品不深刻,这都是今后美术欣赏课我所要解决的问题 。

2.捣练图教案 篇二

社会美是指社会中的事物, 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活动中的美。它包含:日常生活中的美、人的美、环境美、生产劳动中的美等社会领域的美。其中, 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内容。人的美分两个要素, 分别是内在美和外在美, 内在美包括人的品行、修养等精神特质;外在美包括人的服饰、形体、仪容以及语言等。作为社会美中的核心内容——人的美, 它是人的内在美和人的外在美的有机融合, 既包含着个人的美也包括了人类群体的美。

二、从《捣练图》中发现社会美

《捣练图》, 唐代名画, 作者是唐代有名的宫廷画家张萱。张萱擅长描绘宫廷仕女、宫苑鞍马著称, 他描绘仕女喜欢用红色染耳垂, 画孩童既描绘出孩子稚气的外貌, 又能表现出孩童活泼好动的性格。描绘贵族游乐之生活场景, 注重环境背景和色彩的运用对画氛围的渲染烘托, 善画人物群体画的布局组合和构图。画中的人物衣纹线遒劲有力, 脸部线条纤细匀称, 赋彩绚丽富贵, 晕染净洁均匀。她绘制的女性人物表现出了典型的唐代仕女风貌, 为后人学习以及临摹此类画种的典范之作, 并且对后代的绘画风格起到了重大的引领作用。

《捣练图》为一幅工笔重色画, 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烫等种种劳作中的女性们的形态与感情, 展现出了贵族女性缝衣捣练的劳动场景, 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画中人物捣练时的场景劳作分工明确, 每个动作都自然, 生动。做同一工种的女性, 因为分工、年岁、身份各不相同, 所以她们的表情与姿势各不相同, 而且还充分表现了每个角色独有的动作与特点。女性容貌刻画精细, 表情惟妙惟肖, 画面表现的十分完整, 有头有尾, 赋予的色彩富丽堂皇但是不显俗气而, 表现出唐朝繁盛时期流行的丰腴健康的情趣审美特色, 反应出当时古代女性的妆容服饰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练”为一种丝质品, 制成初期手感粗糙且坚韧, 需要通过漂白、煮沸, 之后拿杵反复捣练, 之后就会洁白而质地柔软。这副作品完整体现了这一劳动程序, 表现了唐代贵族妇女的生产劳动中的美, 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此画画面中总共绘制了大大小小十二个人物形象, 并以长卷式的形式展现刻画。画中人物按劳作程序分为不同的工种, 有纺线, 有烫熨, 有捣练这几种劳作方式。其中一种绘制四个女性用杵反复捣练的场面;另一组描绘两个人物, 一个保持坐姿在地毡上捋丝线, 另一个侧坐在高凳上缝补, 这就自然形成了了织、纺线的劳作场面;最后一组为多人组成, 是熨烫这一程序的展现。画面中还有一个年龄较小少女, 正要从纺织的布下面钻过去, 很是调皮。此画很好的展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人们劳作时的分工明确等都体现出了社会社会美中人类群体的美的层面的意义。

画家注重对劳作场面中展现感情的细小微妙形态的描绘, 很好地展示出画面女性人物特有性格和心理活动。举例来分析一下, 捣练过程中人物的的袖子的挽起;扯线时稍稍用点力的后撤步伐;缝补织衣时的熟练灵动的捋线;其中一个少女蹲坐一旁用衣袖掩面煽动炉火和几个少女的构图错落有致, 还有一少女观看熨烫的出神的表情等, 表现出的女性人物无不生动, 无不真实, 无不意趣盎然。很明显, 此情此情正是画家非常熟知的, 认认真真寻找美, 并发现了身边本就存在着的普普通通的社会美。塑造出女性形象的端庄丰腴, 情态自然, 很好地体现了唐代妇女劳作中本就存在的简单美、社会美。

画中更小的女孩好奇地观看熨练的细节, 突出了劳动中的愉快的情态, 其他女性用力用心的捣练;细心的缝补职线;聚精会神的熨烫;端庄丰厚的身形仪态;艳丽且柔和的设色等也都描绘得十分活灵活现, 成功展现了当时社会形态特色。

三、《捣练图》展现中国画社会美的启发

中国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在世界美术领域里自成一派, 独树一帜。中国画运用独特的宣纸和绢作画, 特别是生宣的渗透与其晕染的性质, 更加发挥了它特有的具有偶然性的笔墨情趣, 中国画的艺术美, 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社会美的核心内容是人, 人既是审美的主体, 又是审美的客体, 人本身就是社会中最具赏析价值的审美对象。作为社会或单位的主体, 人的美就是社会美的核心体现。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它包括场景、人物、事件, 一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 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捣练图》是唐代劳动场景的真实再现, 让身处现代生活的我们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画中人物的劳作程序及情绪。画中的贵族妇女虽在干着体力劳动, 但她们的姿势、形态、表情、一颦一笑, 无不体现着醉人的美感, 是人的美, 是生产劳作中的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们的情绪, 少女的顽皮与好奇, 既体现了仪容形态的外在美, 也体现性格情感等的内在美, 很好地表达出了当时唐朝的社会形态。这幅作品是美的, 是震撼的, 是时代的经典, 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美在这幅作品中的完美体现。它的美不单单是在人物形象上, 绘画技巧上, 人的衣着是否艳丽上, 而更多的美体现在其深层意义中。她们的劳作中的美深深地打动着读画着, 让读画着真实地感受到了“劳动人民最美丽”这句名言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蒲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9.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第三版.

上一篇:连山县科技和农业局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下一篇:苏州培训心得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