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历程

2024-07-16

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共9篇)

1.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历程 篇一

经济寒冬更需党员发挥引领作用,基层党组织助企业逆势发展

一场由县企工委发动,以“企业有困难,我们怎么办?”为题的讨论在全县各企业中展开。正当金融危机蔓延、xxx企业的生产经营经受严峻考验的时候,全县各企业基层党组织纷纷发挥其核心作用,带领全体党员、职工积极应对挑战,帮助企业摆脱困境、逆势发展。

创业创新,党员带头

“铣削六角冲加工方法改进”、“油压机压制冲头自脱模装置”、“冷却水循环利用”……面对这一系列增收节支的小发明,xxx工模具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喜上眉梢:“要不是我们公司党组织的带动作用,这次‘职工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增效’和‘金点子、献一计’活动,肯定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果。”

这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在创业创新方面最重要的7名主要生产工段负责人中,有5名是党员、1名是预备党员。由党员夏益清设计的“油压机压制冲头自脱模装置”,预计每年可节约用水6万吨,获得了县总工会、县经贸局等单位联合授予的“优秀金点子”奖。

生产拉刀类产品已跃居全国第一的xxxx工具有限公司,党组织在创业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公司董事长xxx就是其中的顶梁柱,其研发的高速钢品种已获得国家专利,为2011年公司新产品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奠定了基础。

经营管理,党员引导

酒香也怕巷子深。xxx各企业基层党组织除了带头进行新产品研发、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外,还以更加广阔的经营视角,改进企业的管理思路,开拓更大的市场。

自金融危机以来,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多方出击,整合多种企业资源。“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很多企业倒闭只是因为管理不善,因此通过改进管理就可以救活过来,然后把企业做强做大。”公司董事长xxx告诉记者,在这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各项载体活动,帮助企业骨干和职工形成一种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实际的操作思路和办法。

现在,xxx集团已形成了包括生产、经营、办公、计划等在内的一整套高效管理系统,简化了管理环节,传递信息准确快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企业文化,党员营造

“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不会有发展后劲的。”面对金融危机,xxx工具有限公司党支部的成员们认为,只有全体职工全身心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公司才会渡过难关,取得更大发展。所以,他们又一次修订了企业精神,将“开拓创新、求实诚信、和谐严谨、勇攀高峰”定为企业员工的努力方向。

公司员工xxx被评为2011“浙江省优秀农民工”后,公司党支部就将其先进事迹在全公司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当危机阴云笼罩员工心头时,党支部和厂方向所有职工保证不裁员、不减薪,稳定了员工心态,同时,又联合工会举办了车工、铣工的技能比武,让选拔出来的优秀技师享受津贴,激发了所有员工的积极性。

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的还有xx集团和永固公司。xx集团推出了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骨干津贴制度,按工资总额的10%发放津贴,并进一步完善福利待遇;xxx公司则在当前业务销售和经济效益不很如意的情况下,依然保证职工的休假和收入,同时努力营造一种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职工的氛围,为公司下一阶段的发展做好准备。

2.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历程 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社会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民间组织在社会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56.1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9.4万个,基金会3736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6.4万个[1]。然而据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中心主任俞可平估计,在中国至少有300万未登记的社会组织,近9成民间组织处于“非法状态”[2]。“非法”民间组织中,包括无法通过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但为了生存或在工商部门登记为企业取得另类合法性身份的民间组织。此类民间组织因缺乏“合法”身份,无法获得相关政策扶持,面临着发展困境。

二、民间组织的合法性问题

“合法性”是一个内涵非常复杂的概念,当前文献关于民间组织合法性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从解读“合法性”概念出发,提出“合法性”概念的分类;第二,探讨我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现状及困境,提出合法性构建的路径探析。

在对“合法性”概念的解读中,以高丙中的理解最具代表性。高丙中从韦伯和哈贝马斯等人关于合法性的理论出发,将社团组织的合法性整合为社会(文化)合法性、行政合法性、政治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3]。

而对民间组织遭遇“法律合法性”困境的原因这一问题的探讨分为立法和执法两个层面[4]。针对当前控制型管理取向的双重管理制度,有学者呼吁相关法律的正式出台,也有学者根据典型民间组织案例的成长历程探讨合法性建构的路径[5][6]。

当前研究多数从宏观层面探讨民间组织的合法性问题,而从个案角度分析民间组织获取合法性的过程研究较少。本文选取Q特殊儿童教育中心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合法性及组织环境理论的分析框架,以一个草根民间组织的成长与壮大历程为蓝本,总结其行动策略,并探讨在现行制度框架下组织未来的可能性发展方向。

三、Q特殊儿童教育中心追寻合法性的历程

Q特殊儿童教育中心成立于2003年,组织发展早期主要开展自闭症儿童康复早疗服务(2-7岁),2012年开始拓展了学龄班教育(7-14岁)。2008年之前该组织一直处于无证经营状态,发起人A老师将组织定位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坚持其非营利特性,但在多年的努力下,组织的登记注册问题一直受限于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无法找到业务主管单位而一再搁置。2008年,Q特殊儿童教育中心最终未能如愿以民办非企业的身份跻身“合法民间组织”,不得已以个体工商注册的形式获得法律认可的身份。

1. Q特殊儿童教育中心的“实质合法性”建构

(1)实质合法性包括社会合法性与政治合法性,实质合法性是民间组织合法性建构的基础。政治合法性是指一个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得到政府承认或认可[7],即是“政治上正确的”。社会合法性是组织存在和发展需要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Q中心的成立与发展不仅反映了政府在自闭症儿童救助领域干预的不足,而且更回应了社会公众对于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的需求与关注。

社会需求——组织发起的“源动力”。“自闭症”属于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广泛性发育障碍,其核心特征有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行为异常[8]。目前中国自闭症患病率为1%,发病率逐年攀升,0-14岁的儿童患病者达200余万[9]。

据不完全统计,Q中心所在的城市自闭症儿童已达6000余人,全市仅有7家私立康复机构[10]。而在2003年,全市仅有3家医院及相关组织提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服务,自闭症儿童群体的需求与环境提供资源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Q中心创办人A老师曾在医院从事自闭症儿童的专业早疗康复教育,与医院合同期满后,在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呼吁与支持下,成立了该组织。

组织内部策略——提高组织专业化程度。2003年至2015年间,Q中心创办人A老师一直坚持组织的非营利性质,在组织成长过程中不断追寻正规化发展,不断加强组织内部建设,不断提高组织专业化程度,夯实组织社会合法性基础,以寻求法律合法性。

组织制度逐渐完善、服务建设跨专业团队。Q中心成立之初,只有创办人A老师及另外四位同事,创业压力加上A老师没有任何相关管理知识与经验,组织内部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组织管理主要通过“人管人”式的口头管理,员工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层级关系。

2006年开始,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2010年)》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等文件,不仅明确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而且就自闭症人群的康复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政策制度安排,帮助自闭症人士享有其应有的权利并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国家政策影响下,Q中心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支持资源,在热心人士的资助下,Q中心搬离了最开始创业的狭窄办公场地,迁入一栋三层楼近400平方米的教学园区。随后,退休幼儿园园长B老师加入中心,Q中心逐渐设立了清晰的组织架构,理清了员工岗位职责,并规划了中心发展与教师培养体系。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Q中心专职人员从初创期的五人发展为现在的百人团队。专职人员除了传统的康复教师、保育员、行政人员外,中心还设置了园区内社会工作岗位,建设跨专业服务团队以满足自闭症儿童及家庭的需求。

(2)组织目标逐渐明晰、服务内容逐渐多元化。Q中心在组织求生存期将组织目标定为两个层面。第一是稳定生源,对外寻求宣传与合作,扩大机构影响力。第二是结束组织无证经营状态,寻求合法登记注册身份,走正规化路线。在Q中心实现上述目标后,由于服务影响力的提升及社会需求的膨胀式涌现,组织规模逐渐扩大,在其所在城市另外开拓出三个服务点,总共场地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

组织进入高速发展期后,Q中心服务团队扩大到上百人,组织目标也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加大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第二是在原来早疗康复服务的基础上,拓展新的融合教育。

(3)组织外部策略——组织环境中的资源整合。资源依赖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组织不可能持有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实现自我供给下的生存和发展,大量攸关组织生存的稀缺和珍贵的资源都包含于组织的外部环境中[11]。在Q中心发展的历程中,从生存走向发展,必须要与组织环境建立良好的互动。

Q中心为了实现生存的需要,从建构“实质合法性”的需要出发,积极寻求专业力量的认可与支持,以获取专业合法性的认同。与此同时,发挥自身非营利事业的优势,寻求企业与高校资源的协助。

组织发展初期,Q中心以儿童医院康复科及著名三甲医院小儿神经科作为突破口,举办家长交流会,邀请主任医师前往中心实地考察,获得专家认可,最终保证了生源的稳定。Q中心通过获得医生的专业认同,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社会合法性基础。

在人力资源及资金支持方面,Q中心与高校志愿服务学生团体及周边知名企业合作,为大学生及企业社会责任部门提供志愿服务的岗位。在高校资源的深度拓展上,通过与两所高校特殊教育及社会工作专业建立实习基地的方式,与高校之间由非正式合作关系发展为正式合作关系。组织多次借助全国助残日及世界自闭症宣导日的影响,联合残联、医院、高校、企业及家长志愿者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声,提升组织知名度,扩大组织获取资源的渠道。

在同行支持层面,2007年组织加入了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自闭症儿童康复机构)建立的“心盟”行业联盟。“心盟”无论在组织能力建设培训、组织行动指导还是在教师专业知识培训上都给予了Q中心大量支持。

Q中心在整合环境资源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采取积极策略,适应当前服务市场需求,联合环境中的有利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抵消由于“无证经营”或“工商注册”带来的组织运营弊端。

2. Q特殊儿童教育中心“形式合法性”的获得

形式合法性包括行政合法性与法律合法性。行政合法性的基础是官僚体制的程序和惯例,其获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机构文书、领导人的同意、机构的符号(如名称、标志)和仪式(如授予的锦旗)等[3]。法律合法性指民间组织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获得合法性身份。

从“周旋”到“合作”——行政合法性的“承认”之路。行政合法性涉及官方组织认可及领导认同,在行政合法性的寻求过程中,Q中心主要与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医院及高校建立互动关系,在长期的“周旋”中,组织通过积累自身社会合法性基础,最终获得行政合法性的“承认”。

残疾人联合会认为自身并不是职能部门,因而拒绝成为Q中心的业务主管单位。随后Q中心将发展中心转移到自身服务质量上,以此保持着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在社会合法性不断建立的基础上,残联逐渐向组织提供较多资源,组织获得市基层残疾人文化基地头衔。在残联的帮助下,Q中心获得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专项资助。在与医院的合作中,Q中心的服务获得专家及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认可,在业内获得了一定的声望。在与高校的合作中,Q中心成为三所高校特殊教育及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基地,配合学校教学需要提供专业实践平台,其专业服务理念与服务质量也受到了高校师生的认可。

“工商注册”——法律合法性获得的无奈之选。民间组织要获得法律合法性,必须要遵循《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办理正式的注册登记程序。《条例》中规定,我国对民间组织采取“双重管理”的方式。Q中心若想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在登记前找到一个为其提供资质证明及监管职责的业务主管单位。Q中心在寻求业务主管单位的过程中,主要寻求市区两级教育局及残疾人联合会的帮助。

残疾人联合会与教育局在Q中心负责人不断地“周旋”下,均不愿成为其业务主管单位。一方面,残疾人联合会认为对于Q中心给自闭症儿童提供训练和康复服务属于特殊教育,应该由教育局担任主管单位。残联主要是呼吁对残疾人的关爱,做宣传和对社会的呼吁,残联不是政府职能部门,特殊儿童教育的管理问题应由教育局来处理。另一方面,教育局则以民办特殊学校需要申请、汇报及等待批复为由,无限制地拖延Q中心的请求。

为了获得组织的“合法”身份,Q中心在与民政局、残联及教育局的协商无果后,最终只能以工商注册的形式注册为企业。

四、反思与展望

民间组织在寻求合法性的道路上,遵循着一套类似“金字塔式”的逻辑,即民间组织总是迫于无奈,优先致力于社会合法性、政治合法性和行政合法性的争取,以寻求更大范围的活动空间。法律合法性位于金字塔的上层,这种发展逻辑也是迂回争取法律合法性的策略[13]。然而,法律合法性最终获得与否,并不掌控在民间组织手中,反而完全取决于政府对民间组织的容忍程度,这主要体现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出于组织自身发展需要,Q中心在优先发展社会合法性、政治合法性及行政合法性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以工商注册获得合法身份,但从组织定位中“非营利”的特征来看,Q中心并未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合法性。

3.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活力 篇三

一、以思想为先导,立足三个层面,构建和谐发展格局

宁通管理处有针对性地提出创争要求,围绕活动目标,喊响了“支部比发展,党员争先锋,岗位建新功”的口号。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基层党组织健全维护稳定工作机制,以稳定、创新、鼓劲为主题,对普通员工通过政治上引导、工作上指导、感情上联络、生活上关心等五个方面,认真处理和化解本单位存在的突出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构建和谐温馨、团结有序的干事创业氛围。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切实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主动关心员工生活,把员工的实际困难研究好、解决好,把员工的合法利益维护好、实现好,钝化矛盾,消除芥蒂,尽最大努力减少劳动争议案件,使新员工觉得温暖愉快,老员工感到心情舒畅。普通党员积极参与“畅行高速路,温馨在江苏”、“党员示范岗”等主题实践活动,总体上达到了思想认识、能力素质、工作水平、服务质量、表率作用等“五个明显提升”。

二、以制度为重点,建立三个机制,推进创争长效深人

宁通管理处牢牢把握“组织领导、宣传动员和活动推进”三个环节,不断健全活动机制,为创先争优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一是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将创先争优活动逐级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全面加强创先争优活动目标责任制落实,建立了以年度考核评先为主要内容的目标责任机制,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要求各基层党支部要就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开展年度工作述职和党员履职述职,并进行双向互评,支部书记点评党员履诺情况,党员群众评议支部创先争优活动情况。通过“双向互评”与“民主监督”,保证了活动目标责任的深化落实。二是建立信息宣传责任机制。为了宣传和弘扬创先争优先进典型,展示动态,分享经验,该处专门印发了创先争优信息宣传工作要点,大力开展舆论宣传,创办了《创先争优信息专报》,在内部刊物上开辟了《党建之窗·创先争优》活动专栏;各基层党支部纷纷采用主题演讲、信息平台、板报刊物等多载体、多阵地加强创争工作的宣传,及时反映工作进展和实际效果,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争创局面。三是建立活动运行机制。宁通管理处进一步细化完善了争创“四强”党支部争做“四优”共产党员实施方案和量化考核办法,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机关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分别提出具体争创目标,细分工作任务、细化工作职责,基本覆盖重点、难点和关键岗位,形成了主线贯穿、纵横联合的创争工作机制。同时,注重对各基层党支部活动开展方式方法与活动成效的监督检查,主要采用“三听、三看、三查”的方式进行,有效提高了督查工作的规范性与督查效果,即:听领导汇报、听党员意见、听群众反映;看宣传氛围、看争创现场、看实际效果;查相关资料、查活动进程、查整改落实,督促本处创先争优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以载体为要素,突出三个结合,全面夯实党建基石

一是注重面子与里子的结合。宁通管理处坚持将创争先进的“面子”与促进单位发展、夯实组织基础、提高党员和职工素质的“里子”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服务基层的措施,坚持做好“三必谈”、“两必访”(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发生矛盾必谈;员工受到批评和处罚必谈;员工申请入党必谈;员工生病住院必访,员工家庭发生意外事故、家属病重、办理丧事必访),做到“冷热有人问、疑惑有人解、困难有人帮”,全年共为民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49件,慰问困难职工20余人次,全处呈现出气正、心顺、劲足的向上向好态势。

二是注重重点与亮点的结合。结合实际,宁通管理处努力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和内容,切实加大党建工作的思想含量、科学含量、文化含量和信息含量,在抓好重点的同时,积极打造宁通“亮点”,认真组织开展了“安全保畅通温馨在宁通”主题竞赛活动、道路综合养护管理提升活动、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员工队伍素质提升活动、党组织创新活动,切实将做好党建作为提升全处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实现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双赢”。

三是注重个性与共性的结合。结合实际,宁通管理处在全处组织开展了“五彩宁通”系列活动,其中,金色历程纪念活动:以“回顾辉煌历程”、“弘扬时代精神”和“描绘美好蓝图”等为主题,组织开展党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及职工书画摄影展览等活动,提振自豪感、自信心。红色经典展播活动:在全处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听红色歌曲、看红色影片、读红色作品活动,弘扬革命传统,灌输红色信念,激发创业激情。橙色温情关爱活动:以“创先争优,关爱职工,主动为民办实事”为主题,分析解决和落实职工群众的实际问题,让职工群众在单位工作更安心、生活更便利、氛围更和谐。蓝色和谐共建活动:加强党群共建,形成党组织牵头、各部门配合,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文明祥和、和谐发展和共创共建的良好局面。绿色低碳节能活动:在全处引导和树立绿色办公理念,倡导低碳出行、环保办公,营造自觉实践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围,推进增收节支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以成效为目标,实施三大工程,积极拓展创争内涵

(一)实施龙头工程,推进领导班子建设。以“四好领导班子”建设为创建目标,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引领力、科学决策力、履职执行力、发展创新力与和谐凝聚力。深化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强化班子的团结协作,在班子中提倡“思想感情上合心,完成任务上合力,问题处理上合拍”,对涉及全局的重要工作和事项,坚持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形成讲大局、讲民主、讲团结,营造一心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激发班子工作的活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落实“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培养,工作在一线推进,服务在一线体现,形象在一线塑造”的“一线工作法”。强化廉政建设,树立廉洁班子形象,坚持教育、制度、监督、预防并重,以教育为基础,以制度为保证,以监督为手段,以预防为关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促进了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二)实施堡垒工程,推进标准化党支部建设。重点开展“四个标准化”建设,即:建立标准化的党支部组织机构、标准化的党支部班子、标准化的党支部工作机制、标准化的党支部活动载体。建立和完善了全处党建工作中管理、教育、活动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全面统一了基层党组织党建党务工作台账。在实践中,又因地制宜深入组织开展以“四强四优”争创活动、“五彩宁通”特色活动、“党员示范”亮牌活动、“服务群众”民生活动、“素质提升”学习活动等五大系列活动,大力开展支部党建园地、学习园地、党务公示园地、榜样示范园地等四大园地建设,促进基层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三化”水平提高。

4.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历程 篇四

系部名称:XXX 专业:XXX 年级:X

班级:X

姓名:XXX

学号:XXX 实践地点或单位:XX市XX乡乡镇府、同兴村、连棚村、枣林村、胡祠村、沈畈 实践时间:2011年八月四号——八月九号,共六天

报告正文:

我家在靠近农村的地方,在当地乡镇的各个村子有不少亲戚熟人,乘此便利我调查了我们当地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发展状况,并做了些思考。

我首先拜访了当地的乡镇府,询问了相关负责人陈店乡的基层党建情况,并获得了书面材料。接下来的几天我去了陈店乡管辖的几个不同的村子,并询问了当地的村干部、一些党员和农民,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了一些数据统计。

下面是具体调查情况: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情况

XX乡下辖26个村,有23256人。全乡共有30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26个;共有党员542名,其中农村党员464名。近年来,该乡党委始终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狠抓了村级规范化建设、党员先进性教育、“三级联创”、乡村干部管理等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了全乡第八届支部换届选举,使全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广大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大部分农民党员切实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此次调查显示,半数的农户认为党员在劳动致富方面有发挥作用,多数农民党员能积极参与村“两委”工作,绝大多数村支部能够代表群众积极参与村务管理,较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以下为党建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与成效:

1、强化管理,严格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建立健全了党员登记制度,村支部日常工作考核制度、中心组成员理论学习制度等。

2、对换届后的村组干部进行了法律法规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农村相关科技知识、党风廉政建设、党务知识等的培训。

3、不断完善和创新载体,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发展好党员。村党支部认真遵循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严把关口,同时积极疏通出口,纯洁党员队伍。今年该乡发展党员20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8名。

(2)加大了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工作。2010年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下,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此次活动,让党员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大部分党员在此次活动后对我们党的事业有了新的认识,都表示要把热情继续投入到建设美丽、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工作中去。同时,在该乡开展了大规模的信访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和村干部集中下访活动。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及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的宣讲、乡班子成员到村讲课、印发宣传资料到每户等多种形式,对各村广大党员进行了信访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同时对所有影响稳定、影响环境发展的矛盾、问题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摸底排查。

(3)开展了共产党员向组织和所在区域群众做出承诺的活动。此项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广大党员的支持和认同。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融洽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为该乡全年各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了的组织保证和舆论支持。

(4)乡党委制定了党委成员帮贫扶困制度,对该乡的贫困党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特困群众进行了走访慰问,实施了五大关爱工程。同时,对有一定特长的困难党员和农村乡土人才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适时培训,充分发挥其特长作用。

(5)认真开展了“双向培养”工作。拟定了今年的培养计划和明确了培养对象,并落实了具体责任人。要求将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同时将这部分同志作为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对象进行登记造册。目前该乡的“双向培养”对象有26人。

(6)该乡评选了党员示范户,并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各村共有党员示范户50户。

4、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情况。村组织活动场所相对简陋,设施较差,远远不能满足乡级系统化工作的开展。

5、党费收缴情况。目前该乡的党费收缴工作顺利,所有农村党员都能主动上交党费。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基本概况

1、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农村党员素质总体偏低,存在“一高三低”现象,即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科技水平偏低,“双带”能力偏低。

2、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不到位。部分农村党员组织纪律涣散、思想观念陈旧、党性修养偏低,一些农民党员包括外出党员对村党组织活动不感兴趣,很少参加甚至不参加组织活动,消极对待组织分派的工作,不愿交纳党费。

3、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形不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一些农村干部素质低,业务水平差,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履行职责不到位,使上级的政策、精神在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造成政令不畅,群众有怨言。

4、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到位。相当一部分村无集体经济来源和积累,无钱办事问题突出,党员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老、弱、病、残、困难党员关心帮助不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

5、村级民主管理部到位。部分村党务村务公开较少,特别是财务方面不够透明,财务管理机制有待尽快健全完善。

(2)具体问题及成因

在新农村改革和发展向纵深推进同时,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反映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滞后及其执政能力不足的问题不容忽视。

1、党员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是老龄化问题严重。全乡464名农村党员中35岁以下仅32人,占7%;55岁以上有206人,占44%。二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农村党员中女党员只有64名,仅占14%。三是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农村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120人,初中文化220人,小学文化124人,分别占26%、47%、27%。此外,少数党员还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个别党员涉及赌博、盗窃他人财物、滥伐林木等违法犯罪活动。致使党员结构性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基层党组织不重视发展农村党员,乡党委在发展新党员时,往往向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倾斜;部分支部党书记思想保守落后,担心优秀人才进入党组织后,会影响和分化自己的威信,进而“夺权”,所以不热心发展新党员。另一方面是农村群众素质偏低,而素质偏高的年青人,大都倾向于发展经济,政治意识不强,向党组织靠拢的愿望不突出,发展新党员也是“矮子里面挑矬子”。

2、基层支部阵地建设落后。全乡26个农村党支部中,只有同兴、伍店、胡祠村、连棚、刘店6个支部拥有较规范的办公室,其他支部是利用村小学作为支部办公和党员会动的场所,其中上周、枣林等村的小学教学楼还是被禁止办学的危房。这些不规范的阵地大都是村子两委办公室、计生和综合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为一体,比较简陋、狭窄;办公设施简陋不堪,一般只有陈旧的桌椅板凳,除了伍店、连棚、陈店主镇这三个地方拥有现代远程教育终端外,电话、电视、电脑等现代化设施一概全无;办公室应备有的制度、记录、图表等各种资料残缺不全。同时,大部分支部的“三会一课”等活动流于形式或很少开展,有的甚至不开展,各支部队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很少。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客观上是乡财政困难、村级经济薄弱,财力有限,无力投入的原因;客观上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党建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不愿投入的原因。

3、优秀的支部班子产生较难。一是干部队伍青黄不接。许多支部平时不注意培养后备干部,一旦换届选举时就没有合适的党支部候选人,如:东罗和饶湾,原支部书记因违反计划生育未能继任后,现任支部书记分别是一名基本无工作经验的同志和一名55岁的已卸任村主任六年的同志;高岗和中桥等村多年来村主任、村书记由几名党员轮流担任。二是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下降,优秀人才不愿意当村官。由于村干部官小责大事多少薪,还经常被群众误解受气,致使农村年轻有为的“能人”经济意识强于政治意识,宁愿外出闯天下也不愿当村干部服务群众;部分村干部由于工作及生活原因也不安心任职,如枣林村原支部书记任职期间两次书面要求辞职,松林、何胡等村几名历任支部书记辞职去经商、务工。三是选举环境有待改善。如双河村,原支部书记是一名工作能力很强的党员,由于配合乡党委、政府工作被部分群众误解,在今年的换届选举中,个别党员进行串联使其落选。

4、支部执政能力偏弱。一是维护大局,确保一方政令通畅的能力偏弱。目前农村党支部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群众信任降低、威信降低的情况,讲话群众不听、许诺群众不信、指挥群众不从,在向群众宣传上级的方针政策,把党的政策交给群众,把党的方针落实到实处时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发展经济,带动一方共富的能力偏弱。许多支部工作时思路不清、经济意识不强、发展方法不多,在发展村级经济,带动群众致富上,支部的领导和带头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三是维护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能力偏弱。当前农村正处于体制和社会的转型期,经济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问题和矛盾多发,一些村干部嫌麻烦,群众有了矛盾纠纷不想去处理,一些村干部担心得罪人,群众的矛盾纠纷怕去处理,群众有诉求、甚至有涉访问题了也不积极处理,而是寄希望与上级解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较多,从当前的形式看,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群众对基层组织和村干部的依赖小,在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方法没有太大改进,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从思想认识看,部分村支两委及其成员思想认识落后,班子不团结,只想当和事佬、太平官,工作不积极主动;从党员自身素质看,当前的农村工作政策性、操作性越来越强,部分村干部由于个人综合素质不高,在执政时,不能很好的贯彻意图、把握关键,工作质量差强人意。

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我参考了陈店乡乡镇府对自身发展的总结及相关行政人员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想法对党建中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建设党建工作办公经费支出保障制度,确保农村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首先,建议乡委将村级党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支出预算,从而有效保证农村党组织有足够的经费开展党建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其次,村级党组织要切实做到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章理事,把农村党建工作抓出成效、抓出特色。

(二)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农村党组织执政的经济基础。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从而加快发展;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实力,对于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要把加快发展作为中心任务。个村党支部除集中力量抓好符合我村总体规划发展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充分分析和认识到我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围绕“产业活乡、工业强乡、商贸兴乡、和谐稳乡”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鼓励更多农民向科技含量高,收益较好的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各村支部还应该坚持以机制创新做大集体经济,通过多种形式盘点村集体资产,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为民办事的能力。

(三)紧紧把握好加强村党支部建设这个关键,发展壮党员队伍,优化党员结构,达到“五好”目标。一是发展壮大党员队伍,要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围绕加强能够在生产中带头致富的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培养锻炼有潜质的年轻党员队伍,充分发挥其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注意总结和推广做好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和发展青年入党工作的经验。还要加强对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帮助共青团切实加强农村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做好“推优”工作和加强在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奠定基础,使共青团员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来源。二是继续坚持“双向培养”的要求,加强对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力度,进而培养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三是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要接续推进以乡党校和村党员活动室为依托,以党员活动日为基本形式的“校、室、日”党员教育网络,不断扩大教育的辐射面。教育要突出重点,要讲究方法,注重实效。教育内容上,着力解决好个别农村党员思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薄、愚昧落后、信奉封建迷信等问题,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形成党支部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另外还要着力解决好一些农村党员政治法律水平低,应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功差、缺乏致富能力和本领问题。

(四)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党支部的执政活力。首先要建立其富有活力的村级工作机制。鼓励村“两委”干部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乡党委要充分保护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着力于放权给村“两委”,努力解决对村级“统的过多、管得过死”的问题,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强化村“两委”的职能;要着力于减负村“两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为村干部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其次是建立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高度重视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建全议事规则,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用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尽量避免和减少失误,同时建立群众对决策实施监督的机制,让群众依法行使自治权利。再次是建立村“两委”分工责任制、“两委”联席会议、民主评选“两委”干部等制度,形成“两委”协调一致,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

这次的调查让我感触颇深。农村基层党组织并不容易,有好的领导、正确的方针、群众及各级基层干部的配合才能让其真正健康发展并保持良好势态。农村的发展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此外部分村子的贫穷状况及人员流失令人心中伤痛。一些村干部只说些官话、摆架子,只想让上级领导满意实则害己且害了这个村子。不过也有不少接受采访的人实话实说,向我说他们村的情况。

5.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历程 篇五

一、转变思想观念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前提

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主动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树立新理念,确定新思路,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一要强化发展理念。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思考、谋划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放到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放到全县科学发展、率先发展、转型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确立大党建思路,找准农村党建工作的切入点,使党建工作渗透、延伸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努力以农村党建工作的新成效,促进农村文秘杂烩网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以新农村建设的新成果,开创农村党建工作的新局面。二要强化服务理念。服务是党建工作的活力和生命力所在,也是全面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主基调。要牢固树立服务农村、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和服务功能,切实转变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用党建工作去推动服务,用服务来检验党建工作,不断丰富党建工作的内涵。通过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农村服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为群众服务,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三要强化管理理念。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改革日益深化,农村就业形式、生产发展、利益群体等都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要适应这种新形式、新变化,就必须彻底打破就党建抓党建的思维定势,学会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来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积极倡导项目运作、科学管理、规范运行的党建工作新机制,强化工作的预见性、系统性、层次性,实现工作方式由经验化向科学化、规范化转变。

二、建好班子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

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必须建设高素质的村级班子。一要立足农村发展建班子。紧紧围绕农村主导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等综合因素,在总结和完善“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积极探索在创业致富青年中“选”,在实践锻炼中“培”等多种方式,畅开村干部选拔使用的源头活水,着力把政治素质好、“双带”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优秀党员群众选进村班子,努力打造“能人型”村干部队伍。在把优秀党员致富能手培养选拔为村干部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突出 “三个注重”的用人标准:一是注重思想素质,即宗旨意识强,作风正派,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强烈愿望;二是注重能力本领,即有较好地致富项目,有一技之长,懂经营,会管理,富有开拓进取精神;三是注重群众基础,即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热心公益事业,关心群众,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具有较高的群众威信。同时,要结合“百乡党建整推”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积极选派年轻干部、大学生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后进村任职,优化班子结构,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二要立足农村发展抓培养。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将优秀农村致富能手作为党员培养和发展的重点,对他们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宗旨意识教育,使他们端正入党动机,保证先从思想上入党。有计划地给致富能手党员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接受锻炼,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条件成熟的,通过组织调整、“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方式,及时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真正实现能人治村、素质强村、科技兴村。三是立足农村发展强机制。进一步完善村级党组织民主议事机制,坚持村部值班办公经常化和制度化,简化办事程序,方便服务群众。持续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村干部“交叉”任职制度,精减村组干部职数。落实村党支部书记党建工作年终述职、其他村干部问责制度,并采取党员群众评议、考核组打分、乡镇党委会议评定的考核办法,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村干部实行待岗,连续三年考核不合格的辞退,使村干部自我加压,求真务实,创新有为,切实提高广大村干部引领农村改革发展的能力。

三、提升素质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

农村党员干部处在农村生产最前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者和贯彻者,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决定性因素。一要

用科学的理论塑造人。大力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突出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等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真正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坚定

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二要用先进的科技武装人。在充分利用县乡党校、农广校、职业教育中心等教学资源进行集中培训教育的同时,利用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党员电教播放点、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紧密结合农村产业开发,劳动技能提高等,开展多层次,多方式,全方位,大规模地培训。要结合实际,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邀请专家学者、产业大户到田间地头、产业基地现场讲解、现身说教,示范引导、提高技能。组织党员群众外出到产业发展好的省、市、县参观考察学习,借鉴经验,丰富实践,拓宽致富视野,努力提高广大党员致富带富能力。三要用广阔的舞台锻炼人。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为平台,整合“双培双带”、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和党员承诺制等载体,建立党员年初承诺、年内践诺、年底评诺的运行机制,形成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真正把农村党员锻炼成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和促进农村和谐的模范。

四、机制创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

开拓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关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用创新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基层组织建设体现时代性,赋予创造性。一要建立城乡联创机制。在进一步强化县、乡、村三级党组织联创活动的主体地位和责任的同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着力构建县、乡、村“三位一体”联创工作新机制。坚持联责任、联目标、联奖惩,深化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工作,在持续推动“三帮三联三增”活动和目前我们深化科学发展观实践“三问下乡村”主题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城乡党组织、城乡党员互帮互助的有效形式,广泛开展城乡结对帮扶和文明共建活动,进一步放大以上带下、以下促上、上下联动的创建成效。二要建立创先争优机制。积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以创一流业绩、建一流队伍为目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争先创优活动,形成互赛互比、共同促进的农村党建工作新局面。着眼于巩固基础,增强活力,深入推进“五好”村党支部和省市党建综合示范点创建活动,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完善目标体系,严格督查考核,加大奖惩力度,实行动态管理。着眼提高素质,发挥作用,针对农村党员干部、无职党员、流动党员、能人党员等不同类型党员特点,分类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提高创优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要建立关爱激励机制。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同时,把关心爱护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建立农村贫困党员扶助基金,解决好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生活难、致富难问题。在持续落实好农村老党员生活补贴和慰问贫困党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在政治待遇、教育培训、政策落实等方面优先照顾。通过县上补助、乡村自筹、社会捐助的方式,建立党内关爱基金,及时对农村生产生活困难党员开展救助,使广大党员都能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不断增强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建立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政治激励制度,注重选拔政治素质高、议政能力强的农村干部,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特别优秀的,提拔到乡镇领导班子中,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在持续推进村干部工资财政全额发放的基础上,建立村干部工资定期增资制度,落实村干部养老保险,切实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度保障,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敢想、敢干、敢带头”。

五、保障服务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

6.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历程 篇六

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11年以来,河南省登封市不断适应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探索实施以“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为标准,以 “五位一体”(服务队伍、服务场所、服务制度、监管平台、考评体系)工作机制为支撑的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和谐稳定,推动了科学发展。

一、产生背景和动因

1、党建面临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登封市位于嵩山脚下,这里山区景区矿区叠加,农村人口占77%,农村山区占总面积的96%,农村党员占党员总数的49%,群众居住分散,党员教育管理难度大。这里自古以来佛儒道三教荟萃,群众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基层组织建设压力大。这里长期以来社会矛盾多发,曾被列为全省信访稳定“强管县”,经分类剖析,属乡村两级组织没有及时化解的信访问题占70%,反映基层组织自身建设的信访问题占15%。新的形势,迫切需要思考研究如何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让群众永远跟党走”的目标。

2、破解党建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在社会生活多样化、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新形势下,农民群众对党组织和村干部的要求已经更多地转移到渴盼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上来,而现实中农村党组织和村 干部普遍存在着群众观念淡薄、服务理念缺失、民主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等问题,有的村级阵地似有实无、活动场所功能不全,有的干部为富不仁、与民争利,有的不能依法办事、缺乏公平正义,有的不能洁身自好、群众反映强烈,出现了“经济活了,思想乱了;生活好了,人心散了;吃得好了,睡不稳了”及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新的问题,迫切需要探索加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3、落实中央新要求,迫切需要把服务群众作为农村基层党建的根本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求,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构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工作体系。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是“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重要职责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来指导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2013年5月,刘云山同志在河南调研时强调,“基层党组织要把服务群众作为鲜明主题,贯穿于基层党组织工作全部实践,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造福群众中履行好职责、实现好使命”。2013年3月,赵乐际同志在江西调研时指出:“要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关键是要 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要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水平,真正做到有能力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中央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把农村党建的目标调整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上,把农村党建的核心定位到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上,把农村党建的重点落实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思考和研究,登封市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了以“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为标准的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二、基本内涵

实践中,登封市把服务群众与推动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村级组织带头人和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标准明确为“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使中央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职责要求具体化、通俗化,使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易于理解、便于操作。

1、“服务能力强”。科学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良好的社会服务来创造;良好的社会服务,需要由服务能力强的村干部来实现。要做到“服务能力强”,就要求村干部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道处事的职业操守,有服务群众和做群众工作的热情和愿望,有较强的贯彻执行政策能力、依法依规办事能力、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和协调化解矛盾能力。既突出了新时期村干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又强调了责任意识、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的要求,同时还强调了服务群众的工作成效。提出这个标准,就是要强调村级党组织和村干部必须身体力行“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 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的朴素真理,主动承担热心服务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核心任务和基本职责。

2、“发展能力强”。既吸收了九十年代村干部“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基本要求,又与时俱进进行了丰富、拓展和深化。“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仅强调了村干部自己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初级发展理念;而“发展能力强”则上升到对农村发展规划、整体目标、发展思路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布局等高级层面。既包括了村党组织和村干部科学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又强调了其引领农村全面科学发展的主体位置,负有示范带动、规划引导、持续整体推进的责任,使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更明确、责任更具体、思路更明晰。

3、二者关系。把“服务能力强”放在首位,充分强调了新形势下村党组织和村干部职责任务的重大调整和丰富,更加符合新时期农村工作需要,更加贴近中央的要求,顺应了群众的期盼。“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造福群众,目标方向一致,是属性统一的关系。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只有做好群众工作,才能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只有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之下,才能有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反过来说,也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两者互为促进、融合发展。

4、具体内涵。登封市把“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标准进行了细化、具体化。就村级服务型党组织而言,具体细化为 “三高两低一满意”(服务群众制度落实率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产业化发展程度高,信访量低、刑事治安案件发生率低,群众满意);就村级组织带头人而言,细化为“一热心三善于”(热心为民服务、善于化解矛盾、善于依法办事、善于公道处事)和“三突出一有力”(科学发展意识突出、自富带富本领突出、经济发展成效突出、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措施有力)的具体要求,使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目标更具体、方向更明确。

三、主要措施

登封市立足于建立创先争优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坚持“务实、管用、管长远”的原则,着力构建以“服务队伍、服务场所、服务制度、监管平台、考评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工作机制,努力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化解、权益保障渠道,逐步树立并形成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标和试金石。

1、建强服务队伍,解决什么样的人来服务的问题。登封市充分利用“登封党务通”手机报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引导,使“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标准在广大农村干部中形成共识,树立了村干部“服务为先”的理念。充分利用市乡两级党校、远程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阵地,帮助村干部强化服务群众的观念,提升推动发展的能力,使村干部由以往传统的“管控命令型”管理向以服务为引领的社会管理创新转变。在换届选举中,坚持以“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标准选人,切实提升了村干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整体水平。

2、打造服务场所,解决在哪里服务的问题。近年来,登封 市累计投入3200多万元,按照“五室七有一中心”的标准,加强村级服务场所建设,在全市行政村(社区)实现了有人员职责、有服务指南、有工作台账、有文件阅览处、有联网电脑和打印机、有热线电话、有便民物品的“七有”标准和一个“柜台式、开放式、一站式、标准化”村级为民服务中心,使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有了固定的服务场所。

3、建立服务制度,解决服务什么、怎么服务的问题。登封市把与农民群众关系密切的证照办理、社会救助、卫生健康、惠农补贴、党员服务等七大类、48个项目,在村级实行代办服务。建立了村干部每天轮值服务、周二村干部集中服务、周五市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接访服务和周六市直干部下沉网格服务等服务群众制度,实现了“农事村办”和“农事周结”制度化、村干部履职常态化、村级组织运行规范化。

4、建设监管平台,解决服务群众如何确保落实的问题。登封市投入40多万元的党建专项经费,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建立了覆盖全市乡、村两级的为民服务在线管理平台,通过网络信号传输、平台软件整合,全天候对各村(社区)服务群众情况、便民服务中心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管理,实现了“一个镜头一根线,互联网上随时看;履职尽责有人管,群众事情立即办”的“小成本、大成效”建设目标,保证了村级组织服务群众制度真正得到落实。

5、健全考评体系,解决服务效果怎么评判和奖惩的问题。紧扣“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标准,坚持民生和发展良性互动的原则,从民生保障、经济发展、信访稳定、计划生育、环 境保护、安全生产、党的建设等近200项指标中,提取生成了分属服务性和发展性两大方面的六项指标,即 “三高两低一满意”(“三高”,即服务群众制度落实率高于9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于所在乡镇平均水平、产业化发展程度高于所在乡镇平均水平;“两低”,即信访量低于上年水平、刑事治安案件发生率低于上年水平;“一满意”,即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作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评定依据;把“一热心三善于”和“三突出一有力”具体化服务群众制度落实率和群众满意率,作为“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村级组织带头人的考评指标。每年年底,按照分级管理、重在日常、逐级考评的原则,对“三高两低一满意”和“两率”实行“两考两评”。“两考”即:考服务成效、考发展实绩。“两评”即:群众满意度测评、上级党委综合评定。依据评定结果,实行绩效管理、评优评差,与村干部绩效报酬挂钩,与评优表先挂钩,有效激发了村级组织服务广大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初步成效和意义

(一)初步成效

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导向的确立,四项服务群众制度的出台,“五位一体”工作机制的建立,已在全市农村基层得到了广泛认同,并逐步成为广大村干部的工作习惯和行为自觉。两年多来,全市农村共排查问题、受理诉求6.7万件次,办理6.58万件次,办结率达到98.2%,信访量同比下降13.1%,刑事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获得“河南省平安建设优秀县(市)”荣誉。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5.7万 亩,发展核桃14.6万亩,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5.7万亩;种植、养殖、加工、休闲观光四大产业发展迅速,带动农户总数达9.7万户,带动农户年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提高800元;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1个,完成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6700余户居民搬进新居。

(二)实践意义

1、创新了农村基层党建“务实管用管长远”的工作模式。登封市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探索和实践,突出特点是“务实管用管长远”。这些实践和探索,是在对农村党建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基础上的科学选择,既紧扣了中央的要求,又通俗易懂,让理论创新在群众中得到了直观表达。对“服务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标准进行细化界定,使活动载体由无形到有形,易于理解。构建的“三高两低一满意”的评价体系和“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使载体抓手由虚变实,便于操作,并有了科学饱满的机制制度作支撑。从形式到内涵,从推进措施到实践成效,既有定性要求,又有定量标准,从而保证了实践的长效性,保证了农村党建科学化水平持续提升。

2、探索了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登封市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实践,始终坚持将“服务群众”作为鲜明主题,始终坚持将群众欢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注重村级组织和村干部服务理念的树立,特别注重强化和完善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特别注重发挥村级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创新并固化了村级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方法、措施和运作模式,初步构 建了基层党组织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矛盾有效化解机制,逐步形成了一套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长效机制,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具体、体系完整,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进行了积极探索。

7.浅谈基层妇联组织发展滞后的原由 篇七

关键词:农村基层妇联组织 妇女群体 发展滞后

自建国以来,妇联组织作为全国性的妇女组织,在贯彻执行国家和各级领导部门有关妇女政策的法律、法规、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完善妇女工作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妇联组织是我国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系统。2003年8月26日由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改通过的《妇联章程》第五章明确规定:乡镇、街道、社区建立妇女联合会。农村的行政村、乡镇企业、农林牧渔场、城市的居民委员会、街办企业和专业市场等设立妇女代表会。这两者就是基层妇联组织的核心。

一、基层妇联组织的发展现状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桥梁,基层妇联组织在组织妇女参与社会管理方面具有宣传和组织优势,应该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组织的这一功能。

(一)基层妇联组织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建设基层妇联组织是政治的需要。随着中国民主法治的健全及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设置基层妇联组织是实现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有效措施。为了更有效地表达国家、政府对妇女群众的关注,建设基层妇联组织及其网络化成为将妇女工作推向基层的必然选择和要求。

其次,妇女群体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有其特定的利益需求。妇女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妇女特殊的需求。尤其是在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妇女,更需要我们关注基层妇联组织的发展。基层妇联组织可以根据广大妇女的实际情况,给予她们特殊的关注,维护她们的利益,真正地实现男女平等。

最后,基层妇联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层妇联组织主要的职能:一是加强妇女的“四有”、“四自”教育;二是组织妇女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发动妇女参加“双学双比”活动,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创建文明家庭。因此,维护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离不开基层妇联组织。

(二)农村妇联组织的发展现状

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基层妇联组织,但其发展的现状令人堪忧。

1.基层妇联组织有名无实。基层妇联组织本应有严格的组织体系,而基层妇联组织早已名存实亡。多数基层组织只设一名妇女委员,与标准基层妇联组织相比,前者更多是象征性地完成了国家政策的上传下达,对于广大妇女的真正需求并未给予太多关注。大多数基层组织经费不足,各项政务开支及干部工资仅靠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有限资金迫使工作人员锐减,更有甚者配置妇女主任只是应付上级,从不安排工作。

2.基层妇联组织职能弱化。基层妇联组织存在职能弱化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管理与指导。受经费制约,妇女委员一般不会主动开展活动,她们大多是按照乡镇妇联的要求做事。妇女工作缺乏活力、动力、放任自流、创新不足,妇女组织辐射作用不够强,缺乏号召力。因此,基层妇女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轰轰烈烈在上层、热热闹闹在中间、冷冷清清在乡村”的状况。

3.妇女委员综合素质偏低。基层妇联工作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要求的能力也很强。如:维权工作涉及法律知识,科技知识,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而目前我国少数妇女委员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部分年轻妇女委员工作经历单一,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独立自主、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还不够强。这些降低了他们在妇女群众中的威信,削弱了妇女组织的凝聚力。

二、基层妇联组织发展滞后的原因

基层妇联组织未发展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公民社会发展不健全

我国公民社会还不成熟,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政府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都还在政府的控制之中。总体来看,我国女性尤其是农村妇女依然缺乏群体意识和主体意识。基层妇联组织具有官办性质,其运作仍依赖于政府,缺乏公民社会里社团应有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长期的依赖和受制于各级政府的领导、管理、资源的配置,使得基层妇联组织的发展缺乏应有的活力和

动力。

(二)传统文化观念制约

在中国农村,男女的社会地位仍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在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还是参与能力及参与渠道方面,妇女都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旧传统在现代却演变成人们所接受的诸如“男主外、女主内”等社会规范,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了新的社会舆论环境,压制了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潜能。尤其是在许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男性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留守村里的多数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如何确保他们的利益,这就需要发挥基层妇联组织的功能。

(三)基层妇女精英稀少

基层妇女精英主要是指乡镇、社区或村庄的女党员、村委会妇女干部、村民小组妇女干部。她们往往拥有较多的资源和较强的能力,具有较高威信,在动员其他妇女参与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现代化民主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发挥基层妇联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妇女精英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培养妇女精英,基层妇联组织不仅要宣传、更为重要的是将这些妇女精英纳入乡村社会管理的正式权力体系。特别是作为弱势和边缘群体的欠发达地区广大妇女,更需要依靠组织力量来提升她们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否则,她们就可能被削弱在社会管理中的功效。

(四)物质资源严重匮乏

政府大力的提倡男女平等,并辅助建立基层妇联组织。基层妇联组织具有贴近家庭、贴近妇女的政治优势,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在农村由于资源不足,基层妇联组织的发展道路曲折。留守妇女在当前农村占有重要的比例,如何解决留守妇女问题是确保社会安定团结的关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在发挥妇联组织宣传、组织、教育、服务妇女的优势的同时,加大财政支持,给予相应的资源配置,为基层妇联组织创建妇女学校等培训基地、科技指导中心等服务机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等,以提升基层妇联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妇女的能力,提升妇联组织在基层服务和管理中的规范性。

8.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历程 篇八

黔西支行党委

基层党组织是农行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面对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黔西支行党委始终围绕‚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队伍,使之成为战斗堡垒,在经营中充分发挥效用‛这一中心,把加强班子建设及党支部的思想政治领导,增强党支部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和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八大基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夯实组织建设基础,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一、加强班子建设,发挥堡垒作用

近年来,黔西支行党委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领导班子建设的首位,以创建‚四好班子‛为契机,不断强化班子成员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注重提高学习思辩能力。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记‚两个务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道德观,价值观。同时,不断强化以现代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知识学习。二是注重提高

要求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认真落实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对重大事项的决策、干部选拔任用等都要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根据工作特点分别按营业机构、支行机关、退休人员建立了党支部。选配好党支部领导班子,尤其是选配好党支部书记。无论专职还是兼职党支部书记都集中精力抓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加强队伍建设,发挥模范作用

近年来,黔西支行党委把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强化组织生活制度和党规党纪的约束,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努力做到‚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干部一根标杆‛,取得一定成效。一是加强支部班子建设。2005年,全行共有党员人80,其中机关在职党员人36人,离退休(含内退)党员44人,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支行党委根据上级行有关文件精神,紧紧抓住机关支部分设第一、二支部和退休支部的换届选举这一有利时机,在配强选优支部班子上下功夫,加强对各支部换届及选举工作的指导。通过换届选举,逐步形成支部班子团结协调,分工明确,既各负其责又通力协作,整体功能发挥较好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求各支部认真履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指定优秀老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子,确保新党

二是健全民主集中制,完善考核机制,对机关党支部实行考评制度,进一步完善机关党支部活动保障制度,继续全面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员工双向选择的‚双聘‛制度。

三是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和实行发展党员预审制。凡吸收新党员、预备党员转正都要向党内外群众公示,预审内容包括入党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与总结、考察登记表、党内外群众意见、参加培训材料等,从而有效地把好新党员质量关。

四是健全机制,形成合力。支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 ‚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创建领导小组,并明确领导分工,确定具体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形成以党委书记负总责全面抓,机关党组织负责同志、党办具体抓,其他成员配合抓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人员到位。

五是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全面加强组织建设。支行党委把促进体制改革和发展作为检验支部工作成效的主要标准,强化支部书记素质培训工作和考核制度,把党支部建设纳入党委目标管理工作。党支部要切实履行职责,把贯彻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来抓,认真学习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决维护党章,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八项基本任务,努力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四、抓党建促发展,工作跃上新台阶

验收。

——2005各项经营指标超额完成上级行下达的计划,为全区农行完成全部大项指标的屈指可数的支行之一,被黔西县委、县人民政府评为‚黔西县2003—2005‘九创一平’工程文明单位‛;2005年5月,省总工会毕节办事处授予‚毕节地区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称号;黔西县总工会授予‚黔西县2005年工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9.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历程 篇九

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许昌县基层组织建设汇报材料

许昌县辖14个乡镇,2个社区管委会,357个行政村,4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70万,其中农业人口60万,总面积802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档发加工出口基地、腐竹生产集散地,是河南省首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首批对外开放重点县和发展开放型经济先进县。现有基层党委33个,党组42个,党总支33个,党支部916个,党员30219名,其中农村党员19016名。

近年来,我县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研究分析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办法、新途径,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抓关键、求突破、创特色上下功夫,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抓认识,建机制,形成党建工作合力

县委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摆上了重要位臵,采取得力措施,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是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的思想认识。县委始终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保持全县改革、发展、稳定,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引导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意识,坚持不懈地把党建工作定位在“凝心聚力快发展,顽强拼搏争一流”上,着力强化“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是本职,抓不好是不称职,不抓是失职”的责任意识,切实从思想和行动上去重视这项工作。

二是不断强化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领导。县委专门成立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长为副组长,并明确提出县委书记是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是具体责任人,同时,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明确任务,压死责任。从而在全县形成了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人人有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是机制保障到位。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乡联村制度。每名县级干部都包乡镇、包重点村,明确任务,责任 到人。规范了党委定期研究党建工作制度。县委常委会每年都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情况汇报,分析工作,解决问题。乡镇党委至少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党建工作。坚持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制度。县委每年至少组织召开两次以上的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或观摩会,总结推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从而调动了方方面面抓基层组织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了县直部门与农村支部党建工作共建制度。近年来,先后开展了“委局联百村”、新农村建设对口帮扶、机关干部驻村、下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等活动,形成了部门与农村党建工作的联动,促进了农村党建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抓典型、攻难关,推动全县基层组织建设平衡发展

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为了进一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促进农村小康和新农村建设,我们以强县富民工程为载体,围绕“抓重点、育亮点、攻难关”的整体工作思路,从两头入手,中间突破,推动了全县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培育先进典型,树立基层组织赶学标杆。我们以 “三级联创”活动为总抓手,借鉴市委实施的农村党建“十百千”工程经验,以“好中选优、重点培育、示范带动、整体提升”为工作思路,每年在全县筛选一批有潜力的乡镇、村,进行重点帮扶、培育,逐步培育出了一批党建先进、小康示范的先进典型,为其它基层党组织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和标杆,并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全县农村基层组织的先进面逐步扩大,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如近年来,我们以农业生产为重点培育的陈曹乡和陈曹乡后孙汪村、苏桥镇禄马村、椹涧乡蜜蜂张村等先进典型,先后迎接了温家宝、徐光春、陈全国等中央和省委领导视察,得到了充分肯定。以工业为重点培育的尚集镇和蒋李集镇寇庄村、尚集镇西街村、张潘镇前汪村、将官池镇湖徐村、河街乡陈胡村等先进典型,多次被评为省、市级“五好党组织”。在此基础上,我们每年还结合“七一”庆祝活动,筛选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大力弘扬先进、树标杆、做示范,带着群众做、领着群众干,在全县形成了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

二是加大后进村整治力度,消除基层组织建设“短板”。我们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发现,每年都会有一些班 子软弱涣散、社会不稳定的后进村发生。为此,我们专门建立了基层组织建设预警机制,每年按照5%左右的比例,倒排后进村,采取一村一策措施,下派工作队进行集中整顿。为保证整顿工作扎实开展,我们每年都制定下发《关于对后进村党支部进行集中整顿的意见》,并建立销号制度,保证整顿一个,消灭一个,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近三年来,全县先后排查整顿后进村75个,其中整顿班子软弱涣散村35个,阵地建设薄弱村7个,发展党员空白村11个,社会不稳定村14个,财务管理混乱村8个。

三是强化激励引导,推动中间基层党组织上档升级。为保证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我们专门建立了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尤其是对中间状态的基层党组织,每年年初要求所在党委负责,逐个进行讨论,帮助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提出新的发展方向,落实工作责任。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分包联系,帮助他们理思路、定目标,促进其尽快上档升级。

(三)抓培养、育“双强”,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高低,自身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本领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党在群众中整体形象。近年来,我们以培育“双强”党员为目标,积极实施“换脑工程”、“换血工程”、“先锋工程”、“金桥工程”,促进了全县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一是实施“换脑工程”,加大党员培训力度。县委把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党员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关于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以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切实加强党员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在抓好村干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对广大农村党员进行市场经济、农业产业化、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为保证培训效果,县委还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拓展培训渠道,通过各级党校、职业学校、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再就业培训中心,建立起了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的“三个课堂”,即以各级党校、农广校为主的“政策理论课堂”和以龙头企业、涉农学校、技能培训中心、再就业培训中心、科技示范基地、小康示范户为主的“实践技能课堂”,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三农”信息服务中心为主的“现代信息课堂”。在培训中,我们还注意整合各种培训 资源,不断加大培训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和互补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网络。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县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1100多期(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150万余份,目前,全县共有12280余名农村党员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二是实施“换血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针对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老化问题,积极实施“换血”工程,引导各类人才向党内汇集。为此,我们专门建立了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推行了“321”帮带制度,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出击,及时把农村各类优秀人才和其他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要求乡镇党委按照不低于1:3的比例,建立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动态管理。实施“双推一评”推优机制,即群众推荐、党员推荐、组织评定,确定发展对象,每年每村至少发展一名党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有效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

三是实施“先锋工程”,激发农村无职党员活力。为切实解决农村无职党员任务不明、职责不清、评议无据等问题,有效提升农村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我们通过 在全县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较好地树立了党员新形象。我们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因村制宜、合理设岗、自愿选择、统筹安排”的原则,科学、合理、灵活地设臵了政策宣传、文明新风、治安调解、科技致富、信息传递、新农村建设示范等无职党员岗位,并通过个人自我认岗、支部审核定岗、向群众公示明岗、参加培训上岗、制定措施履岗等环节,规范了广大无职党员的履岗程序,激发了他们履岗的积极性,提高了履岗能力。同时,制定下发了无职党员履岗监督制度、考核制度等,确保了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截止目前,全县共设有农村无职党员岗位7200多个,各支部累计开展评岗活动300余次,超过一万名党员和4.3万名群众直接参与了履岗评议,评选表彰各类“示范岗”1523个。通过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实现了党员责、权、利三者的有机统一,激发了广大农村无职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形成了农村无职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新机制,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四是实施“金桥工程”,引导流动党员干事创业。县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导外出务工党员所在乡镇党委建立完善了外出务工 党员台帐管理制度、定期汇报制度、组织关系接转制度等规章制度,促进了外出务工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按照“便于加强教育管理、便于过党的组织生活”的原则,不断探索在外出务工党员比较集中、符合组建条件的地方建立党组织,先后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党组织3个,确保了外出务工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坚持对外出务工党员进行政治理论、法律知识、致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外出务工党员素质。同时,引导、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外联广泛和信息丰富的优势,回乡自主创业或介绍外地客商到家乡投资,积极为家乡经济发展献计出力。小召乡斜店村党员周学安在广东经商致富后,毅然回村投资400余万元建起了许昌县建安机械有限公司,并安排本村20余人进厂就业,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四)抓创新,出特色,积极探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不断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是确保党建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们结合全县实际,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取得了一定实效。

1、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 党组织作用。我们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和党员活动范围发生的变化,在五个方面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设臵方式进行大胆探索,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一是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突破单一按行政村设臵党组织的传统模式,积极探索在产业链上、专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模式。先后建立了禄马村养猪协会支部、世纪香食用菌协会党支部;二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化的需要,积极探索村村、村企、村居联建党组织的方式。如在汽车玻璃加工集中的寇庄村建立了党总支,在腐竹生产比较集中的陈胡村设立了联合党支部;三是适应打工经济蓬勃发展、农村劳动力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的需要,积极探索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如陈曹乡在天津成立了务工人员党支部,张潘镇在郑州成立了务工人员党支部;四是适应村组规模和党员数量的变化,积极探索在村一级设立党委或党总支,在村民小组设立党支部。如针对枪杆刘村党员人数较多的实际建立的枪杆刘村党总支;五是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农村社区化管理的需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区党组织及其运行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组织格局。如将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内的村党支部统一改为社区 党支部,提高了党支部服务群众的意识。通过改变党组织设臵模式,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提高了党的工作覆盖面。

2、探索建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基层组织有序运转。县委把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作为激发农村基层组织内在动力,增强村级班子和干部队伍活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实际,积极健全制度,完善规章,狠抓落实。一是围绕“民主选举”,建立“有人办事、选能人办事”的干部选拔机制。县委专门出台了《村级党组织规范化管理意见》,明确提出,任村“两委”成员,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的,除具备思想好、作风正、党员群众公认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四有”的条件,即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有经营管理本领、有自身致富技能、有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同时,为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能人”选进村级班子,我们在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制度的基础上,开展了农村党支部“四荐直选”试点工作,把“两推一选”扩展为“四荐直选”,即个人推荐、群众推荐、党员推荐、组织推荐,党员大会直选,从而形成了村级党组织民主选举、平等竞争、公开承诺的新机制。二是围绕“目标管理”,建立“积极工 作,干好工作”的激励机制。我们着力从三个层面建立督促党员干部“积极工作,干好工作”的激励机制。对村“两委”和村级各类组织,严格实行目标管理。建立了绩效管理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并定期考核,加强督导,明确奖惩,从而形成了“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的良好工作局面。对一般村组干部,推行岗位责任制。要求村党组织结合每个村组干部岗位实际,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为每个岗位划定职责,并在村务公开栏上公示。同时,与每个村组干部签订岗位责任书,成立干部履岗情况监督小组,把村组干部的工作臵于党员群众监督之下。另外,要求村党组织对村组干部履行职责情况每季度检查落实一次,并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评先评优的依据,从而督促村组干部履行职责,不断进取。对广大党员,实行分类管理。把党员按照是否任职分为任职党员和无职党员。无职党员中又按经济收入、生产状况、年龄结构、地域分布等情况,划分为一般务农党员、富裕党员、贫困党员、外出党员、年迈党员等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党员提出共性目标和个性目标,完善结对帮扶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党员服务承诺制度等配套制度,引导广大党员为群众搞好服务,在为群众服务中树立良好形象,从而建立了促进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开展。三是围绕“监督公开”,建立“有章理事,按章办事”的监督机制。我们针对过去制度不少建,但大多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放在桌上、流于形式的问题,把抓好制度落实作为推进基层组织长效机制建设的重点来抓。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协作制度,进一步明确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各类组织的工作职责;建立了村委会、村级各类组织定期向党支部报告工作制度、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村党支部成员联系分包村级各类组织制度等,确立了村党支部在村级各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了各类村级组织在村党支部领导下,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齐心合力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村内各项工作的良好工作局面;建立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按照“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将重大村务决策规定为党内酝酿形成决议、村委会讨论、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决定三个步骤,既体现了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村委会的“四有”作用,又改变了各自强调自身作用的状况,理顺了村“两委”关系,保证了村级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同时,普遍推行了村级民主例会制度和议事恳谈制度,完善和规范了村级党务、事务决策程序,推进了决策民主化;规范了村务 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对村务公开的时间、内容、程序、公开栏设臵等进行了进一步明确,要求各村加大村务公开力度,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要及时向群众公开。同时,建立健全了以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监督会、民主理财小组为重点的“两会一组”等群众性监督组织,形成了全方位公开、规范化运作、立体式监督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真正做到了公开内容全面、公开时间及时、公开程序规范、公开形式灵活,监督有力;推行了村民听证会制度。要求各村每半年要举行一次村民听证会,对重大村务活动和党员、干部的工作进行民主评议,从而真正落实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围绕“培训提高”,建立“培育人才,育好人才”的人才保证机制。县委围绕市委提出的“提高党员政治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大目标,积极建立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党内生活机制,增强党性意识。全县各级党组织普遍建立健全了党的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领导干部上党课制度、党员思想汇报制度等,使党员的党性意识通过党内生活得到增强。建立党员学习机制,提升综合素质。桂村乡水道杨村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行星期 二播放日制度,集中组织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学习农村实用技术、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致富信息、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等;建立党员教育机制,增强服务能力。面对新形势下“老办法不适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能用、软办法不管用”的实际,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培训制度,通过经常性的教育培训,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干部中存在的党性观念不强、工作方式不适应、法制观念淡薄、工作积极性不高、政策水平低、廉洁自律不够的问题。

3、探索农村党建制度建设,推进基层组织规范化管理。县委专门出台了许昌县《乡镇党委规范化管理意见》、《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意见》,将农村基层组织的职责、任务等进行细化、量化。另外,我们还制定下发了《许昌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许昌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限期整改制度》,在全县形成了工作规范、监督有序、群众满意、干部积极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取得的成效

(一)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明显增强。近年来,通过“三级联创”、农村党建“十百千”示范工程等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明 显增强,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县402个行政村党支部中“双强”型支部达到328个,占总数的80%以上,有112个村获得了省、市“五好”村党支部称号。

(二)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通过不断加大培养、培训工作力度,使全县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作风得到明显转变,致富带富能力明显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70%以上的党员干部达到了“双强”标准,有了自己的致富项目,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相继涌现,他们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树立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三)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县委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同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使全县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发制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汽车传动轴、玻璃制品、桐木板材、纺织印染、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成功地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型,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形成了一个个工业聚集区。全县生产总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创汇、财政 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呈现出了社会大局稳定,各项事业繁荣的良好局面。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在市委的领导下,通过全县上下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在充分肯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社会转型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少数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还不适应。一些农村干部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不能全面把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一些经济富裕的村,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有自满情绪、松懈情绪;一些经济落后的村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改变面貌的信心和决心;部分农村干部对新农村建设有依赖心理,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这些思想观念和认识,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是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还不适应。通过实施“双强”工程,我县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党员干部队伍 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目前,全县农村党员中50岁以上的占到三分之一,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部分农村党支部书记虽有致富项目,但技术含量、应对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随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不断增加,一些文化程度高、致富能力强、有经济头脑的年青人纷纷离开农村,选村干部难、发展年轻党员难,村级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三是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方式方法还不适应。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在催粮收款等传统的工作职能取消以后,不能迅速适应农村经营方式的转变,科学定位基层党组织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不知道如何为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提供有效的服务。部分基层干部还一心沉缅于过去那种“管理型”的领导方式上,习惯于“吹哨子”、“喊号子”,搞强迫命令、行政干预,存在着“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问题。

四是一些村级组织的民主政治建设还不适应。建立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制度是实行依法治村、村民自治,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保证。但是,目前一些村级组织还存在制度挂在墙 上、说在嘴上、放在桌上,抓落实不够,甚至流于形式的问题。一些村村级重大事务决策随意性大,村务公开、民主监督落实不到位,村民自治、依法治村缺乏制度保证。

五是农民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还不适应。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但是,目前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教育重视不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比较薄弱,重视经济发展、轻视农民素质的问题普遍存在,农村社会风气和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直接影响了农村的改革发展步伐。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不断探索实践,与时俱进,努力把全县基层党建工作再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适应新情况,提高党建工作标准。县委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在巩固现有党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探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要在创新上做文章,真正在工作方法上创新、工作机制上创新、活动载体上创新,不断提高全县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标准。

二是加大培育力度,使典型更亮。对确定的基础较好的乡镇、村,继续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倾斜,对他们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培养,使全县各级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并通过典型引路,推动全县基层党建工作整体上台阶。

三是加大投入,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要有重点地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才干。要充分利用县乡党校和各级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发挥好远程教育等各类培训媒体的作用,搞好对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全县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是围绕发展,不断探讨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新机制。要围绕发展做文章,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引导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发展经济、促进改革、保持稳定上来,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来体现党建工作的成效。

上一篇:软件经理述职报告下一篇:三年级防震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