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共13篇)(共13篇)
1.文化与文化的力量 篇一
文化的力量
听了这么多同事关于企业文化的讲解,请跟我感受一下文化的力量。对,文化是一种力量,靠你我的领悟来开发它、利用它。
2001年骄龙从桃花山路上那家火锅店一路走来,经历了龙凤火锅香飘华夏的辉煌,经历着豆捞时代的华丽转型。骄龙的一路征程引来业界高度评价,称赞我们是餐饮界的奇葩。虽然我们开启豆捞时代还不足四年的时间,但是我们的骄龙豆捞已拥有4家直营店,近三十家品牌加盟店,以及更多的技术加盟店。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所有骄龙家人的辛勤努力,但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骄龙品牌之中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什么?它并非虚无飘渺,此时此刻这场骄龙家人的聚会,会场秩序井然、人人彬彬有礼这是文化;楼上,我们店内雕龙画凤、韵味悠长这是文化;墙上的规章制度是文化,迎宾小姐端庄美丽的笑容也是文化。文化就像空气围绕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离不开。
企业文化是一面光辉的旗帜。它是企业的灵魂,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骄龙的使命表达出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推动餐饮进步的决心,它将所有家人团结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骄龙的愿景给我们描绘了广阔而美好的发展前景,让我们明确奋斗的目标。每天的例会上当大家齐声喊出这些激动人心的词语时,不知各位是否感到热血沸腾,激情四射。对,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有人说企业文化其实是老板文化,所以我们骄龙是一家更有文化的企业。因为苏总的意识和战略眼光明显走在时代前列。十年前,很
多人还不明白加盟是怎么一回事时尽管当时我们只是一家门店,但我们已经用制度和目标凝聚起所有追随者的力量,用统一的骄龙品质托起1百余家蒙古王火锅店的辉煌。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引航企业远行的灯塔。骄龙的事业不仅将广大员工凝聚于这项伟大事业,也吸引着无数有志从餐饮淘金的人。骄龙的事业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能够带动畜牧业、农产品、水产品、调味品、酒水饮料以及陶瓷业、装修业、服装业等等产业的发展,多少合作单位跟随骄龙的足迹一路发达。
诸城店员工在来稿中说到,诸城店开业之初所有供货商小心谨慎每日一结帐,诸城店开业不久,便用其美食和服务赢得了广大诸城人民的欢迎与支持,于是供货商开始一月一结。事实证明,是企业用实力和诚信征服了众多供货商,相信随着诸城店的发展,众多供货商将与骄龙一起步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企业带给社会的印象、员工之间约成俗成的行为方式都是文化,而隐藏在菜品和服务背后深深的饮食文化对每一地消费者更是一次洗涤和征服,可以说骄龙用文化的魅力赢得了诸城人民的喜爱。
文化更是企业靓丽的名片。文化海纳百川,企业的每处细节都体现着文化的印迹。我们的标识、我们店面、我们每一个骄龙人都是企业的名片,而这些综合在一起便是我们的文化。在章丘,人们看到梳着优雅贵妃头的女士都知道是骄龙豆捞的人,可以想像每一位骄龙的女士走在街上代表的是企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企业的代言人。那天听培训部徐娜老师的课,她讲到在出租车司机眼中,我们骄龙的人打
车都会说谢谢。这便是骄龙员工长期受企业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相信我们骄龙每个人都是窈窕淑女,谦谦君子,我们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同时就会提升了企业形象。这更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积淀需要时间,文化的发扬需要在座的每一位。让我们时刻铭记作为骄龙人的责任,用每个人的努力滴水成海汇聚成骄龙文化的狂潮。用文化的力量成就骄龙新的辉煌!
2.文化与文化的力量 篇二
“文化是一种由精神价值、生活方式所构成的集体人格。”[1]余秋雨先生将中华文化的最后成果与民族集体人格相联系。文化氛围对人的发展、对民族个性的形成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紧张的生活让人们难有闲暇时光静下心来消化文字。书对人们的影响开始减小, 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有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影响, 作为呈现和反映文化形态的媒介之一, 电视节目在传承和建构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形式多元化的电视节目中,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可以说承载着传播文明和文化的重要使命。
我国的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一经推出就得到了观众的大力肯定与支持。百家讲坛即是最典型的例子, 观众通过文化讲坛类节目认识了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著名专家和学者。观众跟着孔子学为人处世, 跟着司马懿学管理, 跟着刘心武重游红楼, 跟着马未都品鉴古玩。专家学者们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观众传达中国文化经典, 对晦涩的知识进行深度阅读, 去粗取精, 又以大众最能接受的耳熟能详的方式, 给人们说着历史、说着文化、说着为人处世。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创新趋势
中国电视人这些年的努力颇有成绩, 《百家讲坛》、《大家》等品牌节目一经推出即受到大众的追捧。地方电视台相类似的节目也开始层出不穷。在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已经日臻成熟之时期, 受众的文化视野逐渐开阔, 观众对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需求进入了更高层次。中国电视人旨在此基础上对这类文化型节目进行创新与升级, 以多元化、多形式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各类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也由此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 文化讲坛类节目的内容变化。
传统讲坛类节目主要由专家学者站在讲台上向人们诉说文明历史故事。新型的文化讲坛节目除了古代经典、大家轶事外, 也开始关注“社会和谐与文化选择”、“世界眼光与文化思维”、“传统文化的现代活法”、“网络时代的文化激荡”、“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传统文化的现代理解”等对当下有启发意义的主题。如央视的人物访谈节目《大家》, 就常借大师们的慧眼识世界, 在介绍大师的成长过程的同时, 展现当代知识巨子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从多个视角向观众阐释文化的含义, 这对构建新的文化体系大有裨益, 在陶冶民族情操方面给予的关注令人拍手称快。
以往的文化讲坛类节目普遍呈现模式化, 深度有余而广泛度不足, 说教气息严重, 缺乏交流和真实感。现今的这类节目有了明显的改善, 讲坛与访谈相结合, 除了邀请大家学者外, 也开始邀请青年学子和普通大众作为嘉宾或现场听众。嘉宾与观众在节目中迸发智慧, 交流人生心得, 共同探讨人生真谛。
(二) 文化访谈类节目的新形式。
在电影电视剧热播背景下, 催生出的影评剧评类文化评论类节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型电视剧评类节目。最近出现的“翻拍热”, 《新红楼梦》、《新水浒传》、《新西游记》等翻拍四大名著等古代经典的电视剧在各地方电视台和卫视热播。这些作品引起了网络观众的热评。影视文学作品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或文学经典人物重现, 这是扩大历史研究影响的有效手段, 本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值得注意的是, 万不能为了追求娱乐效应而忽视了对历史、对原著的尊重。有些剧目对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处理方面不够严谨, 甚至有失真之处。比如《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 本是一部据《史记》内容, 还原历史的正剧, 但还是有一些历史事件发生了张冠李戴的情况, 将汉文帝的功绩算在了汉景帝身上, 把发生在周勃身上的事情写到了周亚夫身上。在舆论发达的今天, 对电视剧节目的肯定与反思不止于网络, 电视剧节目的热播催生出的剧评类节目就承担了这一任务。如在去年各大卫视都热播的《新水浒传》推出后, 有不少地方卫视和电视台借此推出了《水浒传》评论节目, 如《今夜有水浒》、《非得看水浒》、《水浒三人行》这几档典型的衍生节目。这类剧评类访谈节目不仅讨论原著故事, 也评价新老版本的拍摄情况与演员技巧, 不同的主持人和嘉宾往往也能够提出自己对剧目的中肯见解, 很好地体现出我国电视传媒开阔公正客观的评论氛围。在剧评节目中, 还有不少嘉宾由经典著作和电视剧节目说开去, 谈到国家与社会、人生与理想、家庭与工作。
(三) 传统的访谈类节目大多访谈明星名人, 新型的访谈类节目开始有了专门的商业访谈节目。
如波士堂, 也开始访谈网络红人和有社会影响力的普通人, 对某个焦点物件展开文化层面的探讨。
新型访谈类节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 捕捉大师智慧:
与一位科技文化领域的专家级人物交流, 现阶段的访谈节目有不少港澳台地区名人访谈, 有些节目甚至已经跨出国门, 开始与世界范围内的大师对话。如央视的《大家》栏目。
2. 追踪热点人物:
通过对热点人物的采访, 知晓其生活背景、成长经历、未来规划, 从而引导观众对热点人物有更全面的认知。如《张越访谈》、《可凡倾听》、《背后的故事》。
3. 探讨社会现象:
通过对特殊时期、突发事件、焦点人物的访谈, 展现人生社会百态及多种文化现象并与观众共同分享。对热点现象和话题的深入探讨, 比如“健康养生”、“物价”、“传销”、“安居房”、“地沟油”等百姓关注的社会现象都可以是主题。最经典的代表是央视的《焦点访谈》节目。
传统文化访谈类节目往往对人们的成功秘诀、生存智慧加以关注, 新型的访谈类节目也开始对世界观价值观和情感心灵方面有了观照。比如央视主持人张越做的一档谈话类节目, 由网络上爆红的《老男孩》电影开始说起, 关注了普通人的梦想问题, 甚至特别追溯了小乡村里普通女人追寻梦想的过程。这些谈话类节目的主题较多, 也有对网络上走红的人和事进行筛选后做出值得探讨的话题与观众分享, 其中对于人生的细节观照无不令人感慨良多。文化访谈类节目借助于现代传播媒体, 将人们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话题, 以自然、真实的方式呈现于观众面前, 呈现“人文关怀”的趋势。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创新力量
不少娱乐类节目为了追求新奇刺激和收视率, 在节目中哗众取宠, 表现出低级趣味, 其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2]。在泛滥的选秀和相亲类节目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 不难发现这其中涉及的低俗和拜金内容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心理暗示, 尤其是对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有负面影响。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整治下, 近日的选秀以及相亲类节目在嘉宾选择上已日益严格, 有个人品德方面问题的嘉宾已经在此类节目中逐渐消失, 这对提高此类节目的艺术品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婚姻综艺类节目中炒作边缘题材的现象严重, 在节目价值取向上有审丑的趋向。电视荧幕上频现家庭纠纷和婚姻破裂, 有些节目为了博取收视率, 将“小三”也请到节目现场。家庭纠纷和婚姻矛盾被扩大化和戏剧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不少年轻人纷纷表示出“恐婚”心态。
《北京晨报》曾发文评价娱乐类节目, 其中引用到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的评论, 值得我们深思:“今天的电视节目不能以牺牲人文关怀、文化品位为代价来获得收视率, 对于电视台来说, 可能会获得不菲的利益, 但从整个文化产业来说, 是非常可悲的。”[3]正在不断完善与创新的文化访谈和文化讲坛类节目相对于选秀类娱乐节目, 有着对文化的更深层次的思考。若干年后, 其产生的文化价值将会远远超过纯娱乐类节目。
在经济极其发达的今天, 网络势力强大, 但在网络信息的筛选标准和监管仍不够完善的背景下, 这股新媒体势力每天向大众传播的大量信息中难免会出现有失偏颇的价值取向。科普人文类访谈讲坛节目承担着校正扭曲的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网络传播的某些信息让网民们对扑面而来的各色社会现象感到迷茫惶恐, 整个社会容易出现信任危机。简言之, 网络缺乏对人们的正面引导力量。但电视作为受众面最广的媒体力量, 其对人们价值观的正面积极影响不容小觑。上自八旬老妇下至垂髫儿童, 难免会接触到电视节目。因此电视节目应当以一股正面的媒体力量呈现在观众面前, 承担传播中国文化、陶冶国人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一档好的文化访谈类节目和电视讲坛类节目往往能让人们在每日匆匆前行中停下脚步, 对人生做些思考, 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心态与集体性格。
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 一方面要以正面力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媒体的运作机制和竞争机制决定了这类节目也要有一定的生命力, 才能在芸芸众节目中立于不败之地。简言之, 就是这类节目如何能做得更好看, 文化访谈和讲坛类节目的受众群体范围如何从知识分子扩充到全国普通大众, 也是电视制作人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从主题选择、嘉宾邀请、现场互动等多方面都在不断创新发展, 多方位、多元化去迎合不同的受众群体需求。专家学者走出故纸堆与象牙塔向大众传播知识, 对求贤若渴的大众大有裨益, 同时对电视制作人和学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如何深入浅出地将所学知识筛选后呈现给大众?选择哪类知识传播给观众?选择哪个角度切入社会问题从而给观众以正面的引导力?要回答好这些问题, 需要对所传播知识有独特的视角和前沿思维, 更需要良知与高度的责任心。电视传媒平台上播出的每个节目、每段话, 都是对观众的人生引导, 让百思莫解的人豁然开朗, 既对中国古代圣哲的怀念, 也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
文化访谈、讲坛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变化让我们看到中国电视人在公共传媒平台上对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领域的认真思考。大众对于这类文化访谈、讲坛类节目的变化发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支持, 这也正是中国电视节目不断改革不断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
茶余饭后, 打开电视, 看节目。妙人妙语, 荧屏交锋, 话收获。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M].岳麓书社, 2011.[1]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M].岳麓书社, 2011.
[2]何军, 吴明华.中美电视谈话节目比较[J].新闻前哨, 2006 (12) .[2]何军, 吴明华.中美电视谈话节目比较[J].新闻前哨, 2006 (12) .
[3]周怀宗.口水为何淹向“湘军”[N].北京晨报, 2011-08-31.[3]周怀宗.口水为何淹向“湘军”[N].北京晨报, 2011-08-31.
3.文化与文化的力量 篇三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生产经营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部,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展和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在我国整各经济的提升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更是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强化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带动企业前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一个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从而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人们一般会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文体活动相等同,并认为提出几条口号和标语便就是企业文化。多数企业没有全面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更没有建立内部企业文化实际操作的机构,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不单单是党政工团的任务和责任,更是企业领导的工作。现阶段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企业文化咨询体制和专家咨询队伍,更是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领导没有提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企业领导的认识是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瓶颈,尽管现在企业领导已经意识到了建立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但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高层管理者的任务,文化沟通的作用并没有在企业内部得到发挥,企业和企业员工之间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结盟,也都需要企业文化进行沟通和合作,当前企业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影响了整个企业的沟通和运行。
(三)企业文化的稳定性和创新性没有完美结合。我国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为了达到企业战略目标,或者是特定的目的,会选择让企业文化去适应社会和政策的变化,进行其内容的变化。企业文化经常变化变更其自己的内涵,这样一来势必会缺乏内容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当然企业文化内容如果一成不变的话也势必会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过程也需要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更新、创新和充实。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更是要提升自己成为学习型组织,用学习型文化进行支持,不断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确保企业自身特色的条件下顺应当前潮流发展。
二、加强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命脉,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国有企业不仅仅为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实现了我国民族经济的壮大,强化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更新企业理念对员工价值理念进行塑造。企业文化是提升整个自身凝聚力和激发员工创造力的源泉,企业理念优势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理念更是在多个方面体现和展示着国有企业的价值,全方位落实企业理念,将企业理念变成企业员工的理念,将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让员工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提升企业员工主人翁责任感,确保企业员工的使命、社会责任和发展目标与企业相一致,全面发挥现有企业价值理念的导向作用。只有确保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理念相一致,才能更好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企业员工的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更新企业工会工作模式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只有企业工会组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原则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企业工会组织全面推动工会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以及作风建设三个方面,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企业工会组织的工作模式,实现企业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二者有效的结合,发挥二者的工作的作用,实现企业革新和企业发展。同时全面的工会工作模式有助于企业管理和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进而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企业工会组织能够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两者紧密的结合,做好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地参与到企业各项活动中来,解决企业内部一些矛盾和问题,使得企业文化建设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现有企业制度,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国有企业强化自身制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制度层面的建设充分展示和体现出了企业文化的精髓和内部需求。首先要全面健全国有企业的激励和约束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充分明确国有企业员工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激发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其次就是要完善国有企业工作分析,做好岗位分析工作,明确企业内部各岗位员工工作的任务、目标以及需要的能力等,这样确保企业员工工作的质量达标,实现组织目标,带动企业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二者相一致。最后就是要建立企业特殊制度,发挥企业特殊制度的积极作用,如,企业可以安排给予企业员工过生日的补助,制定相关的休假制度以及鼓励员工对自然灾害的捐赠制度等一系列制定,辅助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三、小结
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今后长远发展过程中发挥中重要的作用,需要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一个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提升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做好企业各项活动的设计工作,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更好的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永胜,欧日亮,王永刚等.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J].中国矿业,2014,23(4):34-36.DOI:10.3969/j.issn.1004-4051.2014.04.008.
4.企业文化的力量 篇四
企业的文化建设体现的是企业的一种内涵。纵观渭化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从表层的物质文化建设到深层次的行为文化建设,再到更深层次理念文化建设的延伸,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渭化人“诚信、务实、团结、奋进”的核心理念。渭化集团也正是在这种文化的感召和牵引下,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飞速发展。
渭化集团公司实施品牌战略,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加强工艺改进,尿素产品全部过筛,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发展煤化事业,造福人类社会”。渭化集团公司依托现有装置和主业,加快发展,加大投入,不断延伸煤化工产业链,二期工程年产 20 万吨甲醇、6 万吨二甲醚项目已建成投产,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的支持下,三期醋酐联产醋酸及配套甲醇项目也已启动。渭化将成为一个效益显著、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打造成西部著名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和技术应用基地,为陕西西部强省建设增添光彩。
“渭河牌”尿素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和上海化肥质量监督中心(上海)鉴定,质量符合GB2400-91国家标准,尿素产品相继荣获杨陵农博会“后稷金像奖”和亚细安化学工业科技成果博览会国际金奖。由于产品质量稳定,信誉较高,“渭河牌”尿素的销售覆盖到了斯里兰卡、越南、韩国等东南亚数个国家和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河北、山东、上海、浙江、陕西等地工业用户,还纷纷把“渭河牌”尿素作为其首选工业原料。
“双甲”产品项目是渭化集团公司建厂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发
展项目,是陕西省重点项目。它的建设将进一步改善渭化的产品结构,使现有装置的综合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综
合竞争实力,对我国新一代煤化工事业的积极开拓发挥出良好的产业
示范作用。
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企业的立足之本,企业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渭化自1988年7月成立
以来,始终把着眼点放在人上,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每年都会组织各系统的大培训。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大潮中,这
种力量越发明显。渭化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有企业,也越来越深切
地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并已逐渐将企业文化纳入企业管理的一部
分。现在,每一个渭化人都明白,企业文化建设在自身上的体现,是
一种责任和义务;每一个渭化人也都知道,只有良性的企业文化才能
更长远地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而企业发展也势必带来企业文化的不
断革新。
计控电仪部王明伟
5.企业文化——沉默的力量 篇五
友泰咨询UTC 涂方根 杨凤仙
永煤,从2000年时的亏损企业,到2006年的销售收入200亿;从单纯的挖煤、洗煤、卖煤,到目前业务涵盖煤、煤化工、铝工业、有色金属开采加工、机械制造、国际商务等领域;从偏居豫东一隅,不为人知,到成功牵手两家世界500强名企,这样的速度,怎不是中国煤炭工业史上的一大奇迹?……
蒙牛,三年时间,从千名之外跻身行业四强,打造“中国驰名商标”,完成销售额19.5倍的增长;国内第一个向奥组委捐款的企业;“航天员专用乳制品”;借助“摩根”,在香港成功上市;策划“超级女生”“全家总动员”事件营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蒙牛靠的是什么?
华为,一家在国内相当低调的企业,却让国际竞争对手刮目相看,并成为专家的研究课题,也成就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多次荣获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而掌声和荣誉的背后暗藏着什么法宝?
东风日产,2004年乘用车销量只有6万辆,同比下降6.6%,市场占有率只有2.6%,第一次跌出了行业“十强”,甚至逊色于出生不过五六年的本土汽车企业奇瑞。2005年前8个月,局面逆转,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162%。东风日产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 ……
近年来,中国市场的舞台上,好戏连连,虽然它们的形式各式各样,可能是中华民族的、古典的、现代的、流行的,也有可能是带有西方烙印的,甚至是中西合璧,但是总有一种沉默的力量在幕布之后支撑着它们,那就是:企业文化。理论界认为:产品竞争力来自技术竞争力,技术竞争力来自制度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来自理念竞争力。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沙因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关系到企业前途命运的大事;是做好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确实存在、真实可感。正如所有人在实践中看到的,文化并不能解决企业怎样生存以及如何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的问题,但是它却可以解决企业如何长期发展的问题,使企业基业长青,成就百年老店。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文化就是企业的基因,基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后天的成长和发育。
如果说企业的管理制度对员工的约束是刚性的,就像法律一样,凌驾于所有人的权利之上,那么企业文化的太极式管理就是柔性的,就像道德一样,以柔克刚,约束所有人的行为于无形之中。文化更像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枷锁,但就是因为这种枷锁,有些企业被牢牢锁住,而有些企业却可以戴着“镣铐”翩翩起舞。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在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文化可以成就永恒,但是文化并不是永恒的,不是驻足不前、固步自封的,文化总是伴随着企业的历史发展、战略定位、领导作风、行业文化、区域文化、品牌文化、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尽管如此,文化也不是变幻莫测的。友泰咨询UTC认为,文化是空中悬浮着的一粒种子,要想文化在企业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种子必须要落地。所以,文化是无形的,而建设是有形的,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从空中到地面的落体运动。
当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大多数企业便开始“随波逐流”,认为搞搞活动、开开联欢、贴贴墙纸、喊喊口号,文化就会应运而生。其实不然,文化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建设出来的,文化是需要孕育的,是需要历史积淀的,是理想照进现实的漫长过程,所以历史悠久的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更能够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他们通过调研、访谈、文献搜集、历史研究等方法和手段提炼出企业精神层面的精髓,再加以汇总升华,并采用宣传手册、报纸杂志、动员会、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进行广泛传播,然后管理层通过管理制度匹配度审查、生产流程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员工行为规范等进一步渗透文化,让文化彻底“风靡”起来。这是企业通常采用的一种企业文化建设模式,即从天上到地上,由上至下,变虚为实,从理念到制度再渗透到行为层的过程。
友泰咨询UTC在企业管理咨询的实践中看到了另外一种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与前者相比,可谓逆道而行,但却殊途同归。这种模式解决了历史不够久远的新生企业或者兼并重组、文化多元的企业建设企业文化“难”的问题。
中国烟草行业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国家烟草专
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对全国烟草行业“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近两年来,中国烟草行业紧紧围绕“做精做强主业,保持平稳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深化改革,推动重组,走向联合,共同发展”的主要任务,积极推进行业内部改革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狠抓整顿和规范烟草市场秩序,同时在企业联合重组中坚持以名优品牌扩张为支撑,通过实施百牌号战略,明确重点扶持发展牌号,有效促进了产品结构调整和卷烟牌号整合。
烟草生产企业C就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由分居两地的烟草企业A和B共同建立的。烟草生产企业A是当地独具规模、历史悠久的烟草生产基地,由于企业自身产品品牌在烟草市场不具绝对优势,所以企业为了自身的良好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与行业内品牌已发展成熟的烟草企业B联合出资建立了一个新的烟草生产基地C。此时,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员工文化、不同生产流程和工艺的两家企业如何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合、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摩擦就成了双方顺利合作的关键。
A企业员工拥有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勤劳朴实、忠于职守、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在合作初期,因为舆论的压力以及对原厂怀有的深厚感情,A企业员工对B企业的文化十分排斥,多数人仍然按照固有的一切制度和流程行事。而B企业并没有因此对合作失去信心,也没有因为自己的品牌优势,就对A企业施加压力,或者在合作中“炫耀”自己的强势地位,更没有为了加快文化融合,给A企业强行注入文化变革针,将自己的企业文化填鸭式地硬塞给A企业的员工。相反,他们有条不紊,从细处着手,首先改良烟草生产线,派驻专业技术人员,指导A企业烟草生产技术的改进,加强生产工艺流程管理,提高工艺环节生产温度、湿度、配方比例等参数的标准要求,同时增设质检员、质管员两个岗位,加强生产监控,实现生产的标准化、严格化、制度化。其次,B企业常常在本部对A企业人员进行技术与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看到B企业生产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A企业充分显示了其谦虚谨慎、追求卓越的品质,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开始接受、学习、吸收、融合B企业的文化,并且开始提炼新的企业文化,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对员工进行宣传,就这样,双方文化实现了完美对接。
由此可见,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融合,不一定必须采用从天上到地上的落地战略,也可以尝试由地面到天空的起飞模式,即用无声的手法、沉默的力量从
企业的流程入手,缓缓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建设卓有成效时,企业再回首,可以更精更准地提取文化精髓。友泰咨询UTC认为这种模式成败的关键是选好爆发点,而很多企业乐于拿人力资源管理“开刀”,希望以员工的利益为“抵押”来置换文化的推进,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而B企业从生产流程——烟草行业重要的竞争力、合作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入手,撕开了双方文化融合的突破口,通过给生产一线员工灌输文化、传播思想,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将文化融合深入到企业的各个环节,让企业文化扎根企业,让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双赢,将企业做大、做强。
大张旗鼓,从上到下,百年企业可以彰显历史本色;激流暗涌,由下至上,用“润物细无声”的手法,书写“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迹,小企业也能找回真实的自我,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我们不得不承认:企业文化,沉默的力量,不容忽视的力量。
6.千亿钢企的文化力量 篇六
董才平坚信,流淌在每一个中天人身上的文化血液,一定能够促成这家千亿钢铁帝国的长青基业、百年企业目标的实现。
在中国钢铁全行业亏损的当下,中天钢铁集团(下称“中天钢铁”或“中天”)无疑是逆势增长典型:过去十年里,这家位于长三角的钢企,实现了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到一个千亿产值钢铁豪门的蜕变。关注中国钢铁业发展进程的人们不禁会问,是什么成就了中天年销售超千亿元的目标?中天的逆势突围究竟有什么独到的秘钥?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可以从其内在的文化基因中找到答案。
合上薄薄的蓝色《中天九条文化宪章》,记者不再纠结中天钢铁成长的经验与路径,从厂区满眼绿植花草里感受到绿色的环保魅力,从车间钢花飞溅中感受到造福社会的幸福滋味,从进进出出的年轻脸庞上感受到蓬勃的青春律动。
当高耸的炼钢高炉和流淌的红色钢水贴上文化标签的时候,人们不再关注千亿元营收这个数字概念。正如中天钢铁董事长董才平所言:“我现在修桥铺路、办学育人,想得更多的是做点流芳百世的事情。”这既是慈善的行为,更是文化的力量。
发展战略规划
――履行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天九条文化宪章》是金字塔结构,顶层设计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发展战略,中坚部分为经营管理模式,基础部分为着重于未来的团队建设。
塔尖部分为顶层设计,是中天文化的核心所在,中天的核心价值观便是履行社会责任。
一个企业的成功在于管理层前瞻的发展眼光、落实规划的执行能力,中天亦是如此,并逐步成长,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但董才平在此基础上又补上了一条:“迅速纠错的勇气”。这个“勇气”便来自中天的核心价值观,即社会责任。
汽车板材曾经是个好项目,中天为了尽快达到1000万吨产能目标,就启动了这个项目。当签好合同、订好设备,董才平发现,汽车板材市场已经饱和、产能严重过剩,继续上马项目钢厂将面临困局,终止项目既要损失7个亿还关乎决策失误的“颜面”。为了以免更大的损失,董才平毫不犹豫踩了“急刹车”。
董才平和中天的管理团队在成长过程中,多次遇到需要纠错的抉择,比如整合、收购、设备和技术引进等,在他们发现问题的时候,都有“勇气”去纠错和改正,虽然丢下的是“颜面”,但捡起的是“责任”。
这个文化价值的核心在企业创业初期便根植在董才平和中天管理层的心中。
1997年,董才平出任中天前身――濒临破产的武进钢铁集团董事长时,领导交待了“三项任务”,一是千方百计复工把工资发出去,二是千万不能让员工上访闹事,三是坚持两年平稳破产。
1999年,董才平在稳人心、抓管理、跑资金的同时,瞄准市场,迅速建成并投产80万吨高速线材项目,使钢厂起死回生,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领导交待的任务,董才平从来都是不打折扣的完成,但这次,“三项任务”只完成了两项,还有一项“平稳破产”的任务变成了“超常发展”,到2013年底成为江苏省常州市第一家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当年贡献利税10.1亿元,实现就业1.5万人。
对于这个未能完成的任务,董才平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现在搞资本的不搞房地产,搞房地产的不搞实业,我们六十年代生的人受传统教育还能踏踏实实搞实业,我们传承的理念是实业报国,实业增加就业。当年领导把我放到这个岗位上,我就得对这个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
董才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中天发展过程中,始终围绕“坚持自主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工厂”的目标,肩负企业社会责任,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用于生产线技改提升,超过15亿元用于产品升级,投入超过5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目前,中天厂区绝对化面积已达30万平方米。为了向社会和公众展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绿色钢城的形象,中天积极推进绿色钢铁主题公园建设,并向市民开放。未来,中天钢铁将抓住当前钢铁环保门槛不断提高的发展机遇,持续提升节能环保水平,确保节能环保指标优于行业标准,努力创建一流的节能环保企业,把中天钢铁打造成全国钢铁行业的绿色示范企业。
经营管理模式
――树立尊重市场的服务管理理念
经营管理是中天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企业营收的重要支撑。
中天多年传承的“市场为先、客户至上”经营理念,使中天的所有员工能够尊重市场规律,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开辟营收阵地。市场需求始终是企业产品开发与生产的方向,先有市场后有工厂。客户永远是企业尊重的上帝。员工们自觉为市场和客户做到“服务全方位、质量零争议”,树立中天钢铁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
而“以人为本、发展共赢”也逐渐规范为员工效益激励机制。中天按照“心理契约理论”,提出“经营员工的心”的工作方针,坚持“发展企业与成就员工”双赢模式,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一致的价值认同。
同时,“管理规范、权责分明”的管理模式得到员工的赞成。其中,精准管理是中天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效果明显的管理新模式,这个模式不仅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管理精细,目标精准,而且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推进数字化、程序化、无纸化的计算机软件管控。
这是一种文化与生产经营、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的模式,激发了员工的主观创造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中天充分尊重市场的服务管理理念,在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攻坚战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从2011年下半年起,由于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钢铁行情持续走低,价格连续下跌。在全国大多数钢铁企业面对大量积压的库存一筹莫展之时,中天却逆势增长,实现“产销百分百、资金回笼百分百”的“双百”佳绩。2012年,中天钢铁产量实现千万吨目标,2013年,中天营业收入达到1050.9亿元,传出“双千”捷报,在江苏常州顺利登顶。
中天文化始终尊重市场主体的地位、探索市场主体的规律、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正是中天逆势增长的制胜法宝。
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中天销售模式看似很简单:“订单富余20%至30%,销售打八折,先收款后发货”,其实里面全是“市场”:市场的供求关系、市场的消化能力、市场的风险等等,董才平一句“中天没有一分钱应收款”,圈内圈外都得竖起大姆指。
面对钢铁微利时代,这位钢铁大佬已经转行当起了“保姆”。在大家疲于应付钢铁行业低迷之时,董才平早已率领他的钢铁航母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套用小品里的说法就是,“中天的走向,取决于市场的走向和客户的需求”,上升到《中天九条文化宪章》里的说法,还是那句话,“市场为先、客户至上”。
董才平所谓的“保姆”其实就是“服务”,为市场服务,为客户服务,只不过是服务态度、服务方式和服务效果更细致、更周到、更精准。中天钢铁时刻要求生产与市场高度吻合,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生产与销售高度一致,力争利润最大化;完善售后服务,为客户解除后顾之忧。
未来团队建设
――打牢德才兼顾的团队精神基础
作为中天钢铁航母的掌门人,董才平的心中有两个目标,一是把中天做到千亿规模,二是把中天做成百年企业。第一个目标已经在他的手中实现,第二个目标要靠一代代年轻人实现。如何把一代代年轻人扶上马、送上征程、实现企业的百年理想呢?董才平邀请专家学者,结合创业功臣的成功经验,深挖企业文化内涵,制定了《中天九条文化宪章》,他要把中天最宝贵的企业文化留给一代代的年轻人。
细心的人会发现,《中天九条文化宪章》的基础部分,几乎就是针对中天年轻员工的。再往深里琢磨,谁把握了中天文化的灵魂,谁就把握了中天钢铁的明天。
事实也是如此,董才平要的就是能够把握这个百年企业明天的人。
《中天九条文化宪章》在基础部分,对年轻人提出“职守必忠、进取必勤”的道德要求,“德才兼备、以效分配”的用人要求和“激励有方、沟通有效”的团队建设要求,符合这些要求的年轻人,一定能够撑起中天的明天。
2013年6月8日,中天钢铁实现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跨越,一群30多岁的年轻人怀揣勃勃雄心走上企业领导岗位。
这不单单是组织构架上一次变革,也不单单是企业权力上的交接,在董才平看来,这是一次文化上的传承,是百年中天明天的希望。
中天董事会全体成员主动让贤,退出企业经营层;37位50岁以上的中层干部从领导岗位退出,把钢铁主业交给中天年轻人。
通过这次变革,企业决策层与经营管理层明确分离,细化权、责、利并落实到位,把日常经营管理权交给年富力强的年轻干部。企业管理流程得到优化,管理体系日趋科学,生产指标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改善。
中天新一代年轻人高举中天文化的旗帜,怀揣“建设绿色钢城,打造常青企业”的理想,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
新鲜血液的注入给中天带来新的活力,中天钢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在生产、经营继续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创新思维充分体现,创新举措不胜枚举:国内最大的600mm断面连铸坯热试成功;第三条精品优棒生产线正式投产;中天钢铁电子商务平台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天钢铁传统营销向创新营销的转变;公司范围内各生产、管理、经营条线广泛开展“企业品牌建设大讨论”,掀起品牌建设活动新热潮。
7.文化与文化的力量 篇七
吉利的发展得益于吉利的“元动力”文化。吉利的董事长李书福先生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创业之初就确定了“以人为本,以文化带动企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元动力”文化的提出
吉利集团的领路人—一李书福董事长深知企业成功的关键,就是人才和创新。他认为,只有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使全体员工自主自愿地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正是从帮助员工不断地成功并使他们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的主导思想出发,李书福提出了“元动力”文化理念。
“元动力”的“元”是指企业的元气,是企业生命体的力量源泉与核心要素。李书福认为,企业与人一样,生命力是否旺盛要看其元气是否旺盛。元气不足的人,生命力不会旺盛;元气十足的人,则一定有旺盛生命力。企业的生命力是否旺盛,主要由企业的员工来决定的。没有员工的努力,就没有企业的凝聚力,就不可能形成企业的战斗力。因此,员工是企业真正的主人,是形成企业战斗力的核心力量。
企业员工,是一个整体概念,全员概念。无论是一线生产人员、研发人员、还是一线销售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无论是办公室普通员工,还是主要骨干员工,都包含在企业员工概念里,这意味着他们都是企业的主人。
全体员工的心,构成企业的元气。伤害了员工的心,就是伤了企业的元气。“元动力”文化建设,就是要理顺员工的气,凝聚员工的心,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把员工的所思所想化为企业的发展动力,化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元动力”文化的实践
“元动力”文化如何在吉利集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呢?吉利启动了“元动力”工程。具体做法是:
1、明确提出吉利集团的管理思想为:“领导为员工服务、部门为一线服务、员工考核领导、一线考核部门”。传统的管理思想是领导发号施令,员工被动执行,而吉利人认为,你之所以是领导者,只是因为你拥有更多的资源,为此,你就有义务提供资源给你的下属,为员工服务。
2、实施GPS——吉利精益生产方式;推行“我的质量我做主”的自主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推进员工提案,创造了《问题解决票》的现场问题解决方法,即员工提出的问题,领导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给予答复,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解决,一线员工提出的问题要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此外,还建立了员工民主评议机制,对领导干部的管理方式、工作态度、能力等进行评议,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
3、推进“快乐经营体”建设。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真正感觉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从2013年起,吉利在研发、采购、制造、营销等核心价值链推进“快乐经营体”建设。将组织划成一个个小的团体,通过独立核算制加以运作,让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努力,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与团队经营目标双赢。用吉利人的话说,就是“把市场搬进企业,让每个业务单元、每个员工都当家理财,快乐参与企业经营”。
4、确立“有多大本事,给多大平台”,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的用人原则,打造以任职资格为基础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构建了管理通道、专业通道和技能通道,并相互打通。以此保障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
5、把“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作为“元动力”工程的重要工作。要让员工想企业发展大计,就要“领导想员工生活琐事”。吉利把关心员工生活当做大事来抓。在生活区造了商品房,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员工;与当地最好的幼儿园合作,在生活区开办幼儿园;创办老年活动室,给员工家里的老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开设“心灵绿岛”,为员工进行心理干预和引导;还推出亲情日、节日慰问等暖人心活动。为了把关心员工落到实处,集团建立了员工满意度考核制度,各子公司每年必须针对上一年度员工满意度考核中的弱项,提出下一年度“为员工办十件实事”计划。
“元动力”工程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企业思员工生活琐事,员工想企业发展大计”。
“元动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社会进步,文化也需要创新发展。“元动力”文化工程也是如此。推进“元动力”文化发展,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元动力”文化工程必须长抓不懈。“元动力”文化不能停留在理念层面,要不断结合企业发展实践,调整、完善工作思路、工作内容、方式方法,使之成为一柄真正的力量之剑,助力企业,冲破各种难关。
二是“元动力”文化建设需要兼容并蓄,枝繁叶茂。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会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可以称之为“阶段文化”,要吸取其精华,不断丰富和创新“元动力”文化的内涵。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吉利的工厂已经遍布大江南北,甚至扩展到了海外,由此衍生出不同地域文化,或称“子文化”。例如,宁波基地就开发出很多具有自身特色的“子工程”,如发动机一厂的“家文化”,总装一厂“谈话制度”,涂装二厂“心桥工程”等。“母文化”对“子文化”应兼容并蓄,吸收融合,行成以母文化为主体、同时兼有各具特色的子文化的吉利“元动力”文化体系。正如一棵参天大树,光有躯干还不成,枝繁叶茂才会显出勃勃生机。
三是“元动力”文化需要在企业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总部的职能作用,建立共享平台,吸收各基地的优秀成果,密切交流,积极合作,共同推动“元动力”文化建设遵循导入一学习——实践一汇总——推广的规程,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持续发展。
8.东洋文化的力量 篇八
人生哲学
东洋文明就像已经建成了的屋子那样,基础巩固,是成熟了的文明;而西洋文明则还是一个正在建筑当中尚未成形的屋子,它是一种基础还不牢固的文明。
欧洲人没有真正的文明,因为真正文明的标志是有正确的人生哲学,但欧洲人没有。在中国,把真正的人生哲学称为“道”,道的内容,就是教人怎样才能正当地生活,人怎样才能过上人的生活。有“文以载道”这样一句话,“文”即“文学”,在中国,文学可以说是教给人们正确的人生法则的东西,西洋人长时间内为了寻找这真正的人生道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至今未果。
个人生活
作为个人,我们必须首先考虑的是人生活目的,即人应该做些什么?什么是人?对此,英国思想家弗劳德说:“我们欧洲人,从来没有思考过人是什么?”作为一个人,是当一个财主好呢?还是去做一个灵巧的人好呢?关于这个问题,欧洲人没有成型的看法,由此可见,说欧洲人没有正当的人生目标,不是我一个人,欧洲第一流的思想家也持与我同样的意见。
相反,我们东洋人则早已全然领会了人生的目的,那就是“入则孝,出则悌”。即在家为孝子,在国为良民。“孝悌仁之本”,是中国人的人生观,也是东洋人的人生观。
关于人生观方面,欧洲人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运动。而我们东洋人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生活。西洋人为运动而生活,东洋人则为生活而运动,他们是为赚钱而活着,我们则是为享受人生而创造财富,我们不把金钱本身作为人生的目标,而是为了幸福而活动。孔子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西洋人,尤其是美国人,为了赚钱连命都不要,这就是东西方人的差异之处。
西洋人贪得无厌不知足,而东洋人则是知足者常乐。为了东西方能真正地走到一起,他们西洋人必须改变自己的做法,而采取我们的办法。
成功与成仁
孔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就是发明人们当中所固有的辨别道德的能力。必须成为一个为社会所推崇的人,成为一个聪慧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了明德,在于为了创造一个新的更好的社会而培养人才。《大学》中的“作新民”之“民”不是指人民,而是指社会,创造新的更好的社会是高等教育的目的,这才是孔子的本意。诸位,共同努力为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新的社会而奋斗,努力做一个更好的法学家、良好的工程师,共同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社会。
其差异在东西洋教育方法上。 在中国,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有一个清楚的划线:在初等教育阶段,主要是教孩子们使用他们的记忆力,而不注意让他们使用判断能力,首先让他们通晓祖先留下来的东西。而在西洋,从孩提时代起,就对他们灌输艰深的哲学知识。在中国则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方才对学生讲授深奥学问的。我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办法,把像哲学那样深奥玄虚的东西讲给孩子们听是不合适的。
对于政治,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卡莱尔就说:“欧洲社会是混乱加上警察”(即警察统治的无政府社会)。他的意思就是说,欧洲政治如果放弃强权,第二天就会乱作一团。然而,在我们东洋,我们既没有那样的对神的恐惧,也没有对警察的恐惧。那么我们怕什么呢?那就是良心!那就是廉耻和道德观念!正因为忌讳这个,我们才不干非礼之事。在中国,归还借的钱,并非因为怕律师,也不是怕法院的追究,不还所借之钱,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耻辱,是因此而还钱而非为别的。我服从中国的天子并非出于害怕,而是出于尊敬,也就是说,我们遵守的是三纲五常,一旦有了这个,就不用警察了。当然,在中国也并非满街圣人,人人君子,坏人还是有的,所以警察也还是要的。我只是说,一般的纠纷,依据礼义廉耻就可以解决,所以警察用不着那么多。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欧洲人好好学习的,而我们则没有向他们学习的必要。
在孔子的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叫“责备贤者”。它的意思就是高尚的人,领导社会的人,站在社会前列的人,应负有更大的责任。
9.文化的力量优秀作文800字 篇九
当日军的铁蹄踏上中华大地时,当中国人的鲜血染红这一片大地时,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了面对侵略,铸就了了一段辉煌。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日、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的团结一致面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那一次次战争中,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华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团结在这一次战争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当地震袭来,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在了一起,当地动山摇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学生,而自己却壮烈牺牲;当被埋在废墟下时,人们互相鼓励;当地震过后,灾区的人们互相安慰、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帮助灾区的人们渡过难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团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正是这种来自中华文化的力量,是中国人团结在了一起,正是这种[]团结,才使得中华儿女在困难中凝聚到了一起,在灾难中凝结到了一起,共同面对困难,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赞歌。
当浙江省温州市甬温线发生特大交通事故时,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爱心,人们纷纷去献血、出租车司机免费接送客人、一股股爱心的暖流在城市中传播,彰显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助人为乐,发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时,当中华文化已经进入中华人民的血脉时,它会迸发出一种力量,去增强中华儿女对困难的勇气,去领导中华儿女战胜中华民族战胜一个个困难,创造新的辉煌。
中华文化力量如春雨,滋润中华儿女的心田;如火炬,可以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如一盏明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正是因为这种力量的,中华人民才可以笑对困难,才可以团结到一起,共同去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10.文化与文化的力量 篇十
我们常常听说企业文化就是领导文化或者老板文化,我理解主要是指或因企业处于成长期、或因企业处于变革期,人治的作用超过法治的作用而形成的企业文化。这种现象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企业开创或变革初期,一切从零开始,领导者在企业管理的许多方面都需要亲历亲为,管理团队骨干也都是由主要领导亲自选定的,因而企业的方方面面无不留下了领导者个人的烙印,企业文化的原始基因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而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又会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自身的成长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的内容,使之日趋稳定、成熟,从而反哺企业发展;当然这类企业中还有更多的不太成功甚至失败倒闭的企业。那些各领风骚三五年的企业,因为企业领导者的管理能力和判断能力等原因导致企业文化落后于时代和业务发展需要,又没有及时根据变化做出改进,因自身的局限而掣肘企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企业在市场搏击中走向颓势,最终被市场淘汰,那些在中央电视台广告黄金时段叱咤风云的企业如今已经销声匿迹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作为国有大型煤矿骨干企业,则与上述的企业不尽相同,煤矿旗下的诸多组织机构,都是伴随共和国的成长和改革的推进,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历程,汇聚到煤矿这个大家庭的。我们的企业文化雏形,形成于火热的共和国创业年代,1南征北战,拼搏奉献,为国分忧,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和国煤矿开路先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大潮,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形成过程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蕴涵了集体智慧,很难说是哪位具体的领导者发挥过哪些决定性作用。当现任领导者进入这个企业时,它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企业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并相对稳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任何领导者都不可能对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颠覆性的改变,而只能是立足于继承发扬,同时根据时代要求和企业发展实际,赋予新的内涵、新的释义。如果现任领导者提出的企业文化理念与企业文化传统有较大的差异,不仅存在新的文化理念落地、推广难的问题,而且容易造成企业价值体系、人际关系环境的紊乱,导致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产生反作用力,并形成发展瓶颈。
毛主席曾经讲过“路线确定了,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领导者不但能够通过决策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制订重要的管理制度等,而且更能通过他的人格和地位影响职工价值取向。领导者的自身素养和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推进程度,对全面深入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领导者要提高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文化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靠某个部门进行自我循环、闭门造车。实际上,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
思想,可以说是运用文化手段来管理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全体员工、各个系统的共同使命。因而,领导者在任职之初,就应该了解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学习领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来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
二是领导者要亲自领导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主要领导者,要亲自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策划、监督实施。我们的许多企业都拥有值得称道的历史沿革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我们有意识地进行企业文化的梳理和塑造还处于启动阶段。煤矿的企业文化元素还像一颗颗散落在各处的珍珠,迫切需要我们去归集、精选、加工,再用一根红线把这些珍珠串连起来,成为一条精美的企业文化项链。而这条项链将成为企业的象征,并最终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一项重要的工作,必须要由企业主要领导者来主导,这样才在高起点上全面深入地展开。
三是领导者要做企业文化的传播者和体现者。领导者在深刻领会了本单位企业文化内涵的前提下,要利用各种场合宣传企业文化。如接待来宾、主持各种庆典时要注意体现企业文化的形象要求,制订、审定各种制度时要看是否有悖于企业文化的基本精神,在各种会议上讲话时要体现企业文化的要求等等。领导者的言传身教,必将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促进企业文化生根开花。
在我们的企业中,绝大多数领导者都是从基层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练逐步成长起来的。身为企业员工,只有认同所在企业的文化,才能融入到企业当中。而只有融入企业,才能对企业产生感情,进而培养出领导者所必需的对企业的高度忠诚;同时也只有在企业文化传承中发展并创新,才能形成企业内部良性的管理氛围,巩固职业发展的基础。
实际上,在我们的选拔领导者的工作实践中,总是优先考虑那些在本企业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我们选拔领导者时,在考虑其能力、素养的同时,更要考虑其群众基础。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派出考察组,广泛征求各个方面的意见。这充分说明我们十分重视拟任领导者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我们选拔任用的领导者经营理念、处世风格只有与我们的企业文化相一致,他提出的要求、主导的决策才能符合企业实际,为下属和广大职工所接受,并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企业文化既然作为企业全体员工的行动指南,自然也对领导者有重要的指引。这种指引主要体现在企业精神的激励、工作作风的传承、发展理念的约束、管理机制的规范等方面。
企业文化建设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企业发展理念以及在此指导下的规章制度,这方面对领导者的决策有较强的约束和引领作用。领导者一般应该在企业既有的发展理念下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战略思考,确立和完善企业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等战术层面的规划。在我们已建立现代化企业治理结构的情况下,领导者更应该在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尊重企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监督和制约。
“煤炭企业”的文化内涵,源自于广大职工和历届领导对传统文化的倡导和传承、发展和丰富,成熟的企业文化又反哺了一代代矿工,使他们在具有煤矿特色的文化氛围中不断成长。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善于用科学发展的眼光、严谨务实的态度、不断学习的精神去不断呵护、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成为煤矿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构建和谐煤矿做出更大的贡献。
内部市场办
展召春
11.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 篇十一
大学精神是一个很难讲透的题目,各位朋友如果查一下教授们的著作或者文章的话,大概也会看到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什么叫大学精神?我想从我们北大的几位前辈讲起。大家知道,北大的蔡元培校长曾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有记者问我,许校长你到了北大以后有什么新招没有?有什么发展?我坦率地讲,我所做的,只是传承了当年蔡校长的理念。北大一百多年来的传统。是由蔡元培先生奠定的。不久前,我到上海来,参加为纪念蔡元培先生而建的图书馆的落成典礼,那次我讲了这个事情。蔡校长非常伟大,他给北大留了8个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是北大精神的核心。
大学是培养人的,它是一个研究学问的地方。从这个意义来讲,大学必须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以使我们的教员们能够静下心来,研究学问。同时,大学还必须有一种包容的思想。北大一百多年来,像毛主席讲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是贯彻这种思想的。北大提供了一个比较宽容的学术环境,但是它又很包容。说实在的,北大的教授各种情况都有,有各种各样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北大得以不断成长。这是第一点,我引了蔡元培先生的话。
第二点呢,我想引一句鲁迅先生的话。鲁迅没有在北大当过教授,但他前后在北大教过很多年的课,对北大非常熟悉。他给北大留下~句话,他说: “北大是常为新的。”说起历史上的北大,大家会更多地讲北大对中国革命起的作用。从传播马列主义,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大在历史上作了很多贡献。实际上,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政治上、思想上,还是在学术上,北大都在不断地创新。鲁迅先生这句话就说明了,北大在历史上永远在追求新的东西,或者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在追求一种创新、追求一种卓越、追求一种杰出。
另外,我还想引一句马寅初校长的话。马寅初校长是北大历史上一个骨气非常硬的校长。他讲过。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他的意思就是说,作为北大来讲,为了追求真理应该舍得牺牲一切。这方面,他本人为我们北大人树立了一个非常卓越的典范。从他当年提出的“新人口论”,我想可以看到我们马校长的一种骨气。
由于历史原因,当时他受到了批判。我1959年考上北大不久,全校就兴起了批判马校长的政治运动,批判他的人口论,说他的新人口论是马尔萨斯的翻版。我还记得马校长在全校师生的批判会上答辩的情形,当时他讲的是浙江话,很多北方人都听不懂。他讲:“我的‘马’是马克思的‘马’,不是马尔萨斯的‘马’。”
可以看到,我们的马校长确实不一般,并没有在批判的潮流中屈服。因为他觉得真理在他手里。我记得,他当时还在一本杂志上写了一篇文章。他讲他当时已经年近80岁了,大家还批判他,他只能单枪匹马出来应战。但他讲,他从年轻时就开始洗冷水澡,已经练得清醒的头脑,不怕出来应战。我想,从马寅初先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骨气。虽然那场批判让他从校长的岗位上下来了,但是他并没有为这些事所屈服。他依然坚持真理。最终,他的人口论、新人口论,他主张的计划生育,还是得到了政府的采纳。当然,很多人认为如果当年就开始执行计划生育,我们人口至少会少3亿,就会解决中国今天的很多问题。所以,我在北大对文科的教授们讲,我们应该有马校长这样的精神,为了真理,为了国家的发展,应该提出我们的思想。
我想,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它特别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我们都讲,一所大学好不好,不是看它有多少大楼。过去北大的蔡校长、清华的梅校长,这方面都有过很精辟的见解。他们认为,一所大学名望的树立,是靠学校里有一批对社会发展很有影响的教授,最终,由于这样一批教授使得学校能够培养一批学生,当学生们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能够对社会各方面有很深刻的影响。这正是一所大学之所以能够存在、能够赢得社会声誉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怎么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中國的大学能不能培养这种创新型人才?我想,这个和我们大学的精神是直接相关的。很难设想按照目前的教育体制,我们的小学、初中到高中这种应试教育的导向,能培养出创新的人才。如果大学还是照这种方式引导的话,我觉得中国就没希望了。大学的创新从这个意义来讲,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真正的创新。所以我认为,作为大学的领导者,应该不断地反思我们目前的体制、政策和方针,是不是有助于启迪同学的创新思维?是不是有助于教授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浅的事情,社会上各种现象都会在大学里有所反映,或者使大学受到影响。作为大学。怎么真正形成一个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使我们的教授能够倾心研究,同时对我们学生来讲,也有一个比较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学习,这是我们教育的任务。
这几年。北大在这方面也在不断地探索。举个例子。我记得几年前有一位女学生写信给我。她说自己非常苦恼,原来她在理科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又是学生干部,可她却希望转系。所在院系领导觉得很奇怪,她各方面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转系?系里怕影响大家,没同意她的转系申请。她没办法,就写信给我。说她对理科实在没有兴趣,说她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在北大图书馆里面看文科方面的书籍,她真心希望转到文科去。我就和我们的教务商量,这么一个女孩子。与其让她在北大再苦恼两年,学习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让她转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去呢?
大家知道北大的“元培”实验班,入学时只分文理科,不分专业。到二年级下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自由选择专业。去年第一届学生毕业了,我找他们座谈,问他们四年下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们告诉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选择。
大家可以想象,今天我们的高中毕业生到大学,到我们学校后问他们为什么要考北大,他们讲不出,说是爸爸妈妈叫他们考的,是学校的老师叫他们考的,因为北大是名校。所以,很多的同学到我们学校之后一年两年,都不知道要学什么。当然,这是我们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得不放到大学来解决。
所以每年新生人学,我们坚持开座谈会,听听他们的意见。我都跟同学们讲,如果你到北大来再要计较自己要不要考99分、100分的话,那太可悲了。我当然希望你们每个人好好学习,能够功课学好,但不是考99分、100分,不是争取班上考第一名。在大学。应该更多地注重培养自己的素质,培养自己的能力。
我们一直讲,大学是在为国家生产一些人才产品,但大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产品的工厂。我不希望大学生产的产品是一样的。我更希望大学是个花园,我更关注生物界的多样性。我想大学应该是一个花园,我们每位教师都是园丁,花园里面应该生长着不同的花草,有乔木,有灌木,我们园丁的责任是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使这个人在校园里得到最好的成长,但是每个人又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的话,那么我们今天的大学就成功了。
谢谢大家!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第五届“文化讲坛”上的演讲)
编辑
12.文化与文化的力量 篇十二
赛事赞助是各大体育品牌营销推广的重要突破点, 有着迅速提升知名度、巩固升级品牌形象、借助赛事鲜活品牌理念等诸多优势。细数我们熟悉的众多知名品牌, 很多都通过、甚至依靠体育赛事赞助而名声大噪, 从而在市场占领一席之地。世界体育用品界两大巨头阿迪达斯和耐克, 在赞助营销方面的竞争似乎从未停止过, 阿迪将精力集中于整体赛事和团队赞助, 2012年伦敦奥运会更是花费1亿美元营销费用, 大手笔赞助11支国家代表团。对手耐克则是瞄准体育明星, 赞助了1000多位个人运动员, 其中便有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刘翔、易建联等。赞助形式自然有利有弊, 但值得肯定的是, 通过各种赞助营销活动, 两大品牌的形象在不断稳固提升, 当季收益也是十分可观。将视线转移至国内, 我们就不得不分析李宁品牌。现如今的李宁早已不单单是国人敬佩的体操王子, 而是有着独特营销理念的商业哲学家, 近年来李宁早已突破了赞助体操竞赛的小圈子, 而是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 赞助CBA就是一个极为正确的选择, “我们通过联赛平台要求自己能够设计和制造世界一流的篮球产品, 这对一个专业体育用品公司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李宁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 体育赞助营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特别是民族品牌在国际化道路的历程中要顶得住来自舆论、回报率等多方面的压力。2014年, 361°斥资亿元成为仁川亚运会唯一运动品牌赞助商, 随之而来的争议让这次赞助活动不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商业营销。大批韩国民众谴责组委会将这次宣传本民族品牌的大好商机拱手相让于中国企业, 特别是361°在赛前还制作了凸显民族主义的广告, 也引起了韩国体育迷的不满。笔者认为, 民族品牌走上国际化道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 此过程绝非一个简单的商业拓展, 体育品牌必须要具备兼容并包、宽广博爱的运动精神, 国际化赛事赞助耗资大、运作周期长、回报率预估相对困难, 需要眼光独到、策划周全的投资方案, 同样品牌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是立足于世界的根本所在。
随着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中国传统精粹武术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升华, 各类精品赛事吸引了来自政府、武术业界、民间团体的积极参与。香港国际武术节作为传承中华民族武术文化将其推广至全球的重要赛事, 迄今为止, 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 而其唯一赞助商“獬豸服饰”十年来为赛事提供了各类服装赞助, 品牌始终秉承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 致力于打造“高性价比的运动品牌”, 从面料选择到成衣裁剪都以用户体验作为首要标准, 为广大参赛选手和武术爱好者提供优质的专业服饰。獬豸服饰的国际化道路是以本土营销为稳固根基的, 其多次赞助香港武术队参与世界武术锦标赛, 多次赞助国内多个省份的武术套路锦标赛等, 率先在国内开拓了广阔市场, 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和口碑, 坚实的品牌之本为其登上国际舞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赛事赞助并不仅仅是资金投入以博取市场回报, 特别是在武术界, 品牌赞助一方面是将优秀的产品推广给大众, 另一方面则是将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推向世界, 在香港国际武术节这个聚合人才、传承文化的赛事平台上, 赞助商必须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和更加坚定的文化使命感来迎接八方来客。
13.文化与文化的力量 篇十三
一、确立反映时代需求和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思想,为学校发展指明方向。确立反映时代需求和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思想,为学校发展指明方向。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思想
一所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审时度势地清晰地定位好学校的办学指导 思想。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对教育教学改革 的深刻思考,锐意进取,形成了“以人为本,培育红色革命接班人,教学相长,共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的办学理念,确定了“创新 创优 创特色”的
办学思路,提出了“校园环境优雅;教学设备一流
;教师素质过硬;学生行为习惯良好,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办学目标。这集中体现了我们的办学思想和 精神,是我校发展的理想追求和理论提炼,是我校精神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 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展示了我校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在办学思想的指引下,我校充分挖掘办学资源,进一步整合优化办学力量,以师生发展为本,以教科研为引领,以常规教学为轴心,努力落实新课程,促进 教师广才博学,发展专业,努力打造名师队伍,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坚持以人 为本,因材施教,让探究性学习走进课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办学 质量,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办学之路。秉承红色娘子军精神,铸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奉献、二、秉承红色娘子军精神,铸造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奉献、开拓创 新的校园精神。新的校园精神。我校地处的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阳江镇,以琼崖革命先驱——王文明烈 士的名字命名,是一所充红色文化色彩的学校。红色娘子军在琼崖革命史上写下 了彪炳千秋的光辉篇章,在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中形成的以“勇求解放,敢为人 先,殊死奋战,坚贞不屈”为主要内容的“红色娘子军精神”精神。这一精神给 予了我校全体师生无穷的精神滋养,成为我校办学过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 挖掘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校利用“清明节”“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日、、子,定期组织师生们祭扫阳江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王文明烈士墓,请老红军战士、退休老干部到我校讲述红色娘子军斗争史,组织全体师生观看红色娘子军电影。不仅使师生们在学习英雄的活动中受到革命理想、顽强意志、拼搏精神、奉献意 识等多方面的教育,同时也使革命先烈们精神深深的根植于我们全校师生的心 田,并在实践中不断光大,形成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的 校园精神。这一精神成了激励我校师生迎难而上,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强大精 神力量。2005 年,我校开始创建省级安全文明生态学校,当时,我校面临起点低、
资金紧张、气候严重干旱等不利条件,但全校师生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困难中谋 发展,甘于奉献,负重争先。平整场地,种树,植草皮,粉刷墙壁等,经过全体 师生的近一年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学校的校园环境明显改善,学校面貌焕然 一新。2005 年,我校通过省安全文明生态校的评比并获得了一等奖。同年,海 南省遭受了“达维”台风的袭击,我校损失惨重,很多师生的家庭也遭受了较为 严重的损失,但台风过后的第二天,全体的
师生就纷纷回到学校参加灾后自救活 动,进行灾后重建,修复被台风破坏的供电、供水线路,扶正被大风吹倒的树木,砍伐残断树枝,清除风灾垃圾,仅一天就将遍地狼籍的校园恢复了原貌,当天晚 上就恢复了正常上课。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生活工作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困难,我校全体 师生正是靠着这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的校园精神迎难而 上、团结合作、战胜困难,一次又一次完成了各种艰巨任务,一步一个台阶地实 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三、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文化精髓,倡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和发扬儒家思想文化精髓,倡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 问题,使我国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中学生中存在许多与社会 发展不相符的思想和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要改变 这些不良现象,就必须在中学生中倡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儒家思想作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已内化为一种人文品格,深深地积淀在我们的精神血脉 之中。特别是其中的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公而忘私、勤劳节俭、严己宽人、谦虚 礼让、尊老爱幼、见义勇为、自强不息、爱国如家等等,这些更是值得我们加以 继承和大力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孔子提倡的“仁” “义”“礼”“智”“信”、、、、的思想与学说,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并成为规范人的行为、净化人的心灵的 精神食粮。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精神思想完全一致,在 塑造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行为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利用和挖掘的地方。为了让儒 家文化根植于校园文化之中,让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都将从中受到美好传统文化的 熏陶,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我校以学校走廊、楼梯、文化墙为宣传阵地,做到了让校园的每一块 墙壁都说话,让《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文明理念传递到师生们的心中。、、
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如组织学生 “读论语,背论语”,使学生 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儒家思想;开主题班会,以做人篇中的“与之相交,言而有 信”为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交友,以学而篇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为指导,使学生明白学与思是不可分开而论的,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指导,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应该进行换位思考。充分发挥了校广播站、宣传 栏、国旗下讲话等宣传阵地作用,
用孔子的箴言替换现代语言的浅薄教导,让儒 家文化气息弥漫于全校,进一步引导让师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教育和启迪,使校 园文化真正起到既陶冶又教育的作用。
【文化与文化的力量】推荐阅读: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企业家力量12-10
河洛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11-13
浅论企业文化与老板文化的关系07-05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12-04
谈经济文化与行政文化的互动关系--揭示文化对经济与政治有效结合的中介作用09-27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文化的对比11-26
消费文化传播与新媒体责任的文化论文07-12
文化创意与文化城市10-04
西藏的历史与文化01-09
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