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阅读教育心得

2024-06-20

英语文学阅读教育心得(精选14篇)

1.英语文学阅读教育心得 篇一

有学者认为,小学语文是文字教学,初中语文是文章教学,高中语文是文学教学,大学语文是文化教学。小学语文姓“小”,应当重在“文字”。此类观点在我看来是以偏概全,看是治标,但实难治本,它忽视了童年语文教育的全息性和系统性。

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在语文教育的母体内如血肉相融,切不可人为切割,机械教学。更有一些老师矫枉过正,孤立地看待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所指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视人文精神、诗意感性为“洪水猛兽”,陷入改革非此即彼的“钟摆现象”。

课标的真实语境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怎样让感性与理性和合相融,怎样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这是童年语文教育必须正视的核心问题。与人文性相对应的诗意感性正是语文课程呈现的基本特点。

优质的童年语文教育,无论是教学载体、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的过程,无不闪烁着以言语为载体的诗意感性的人文光辉。这也是核心素养时代的语文教育更加需要正视的问题。

汉语的表达极其灵活和自由,语意、语用远高于语法。其文字具有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信息冗余性。许多语言材料意思无法定量或外延不够明确,不能给出绝对精确的定义,而语义的朦胧也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因此理解运用语言很多时候需要孩子的意会与顿悟。

如《雪孩子》中“化”字的教学。

师:这里的“化”字你估计是什么意思?

生1:“化了”就是没有了。

生2:就是雪孩子变成了云,不见了。

生3:雪孩子是雪堆起来的,家里着火后,雪受热后变成了水,这个就是化了。

师:你还见到过什么化了?

生1:我家厨房里妈妈烧菜用的白糖,时间长了,白糖变成了糖水了,这也是白糖化了。

生2:我吃糖块时,放在嘴巴里,糖块慢慢变小了,这也是化了。

生3:我家附近有个黄金加工店,那工匠把金块放到火上一会儿,就变成了水,这就是金子化了。

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化了”是一个抽象静止的语言符号,但教师并不死抠词解,而是通过联系、比较、揣摩、想象等方式,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让他们在意会中诱发语感,领悟诠释“化了”的丰富内涵。

小学教材大多是文学作品,其中尤以儿童文学作品居多。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形象鲜活、富有质感,大都经过千挑百拣,极具人文价值。同时,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也决定了其对感性材料、感性认知的依赖。

再如《秋天的雨》中“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一句中“勾住”的学习,一位教师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小朋友的脚”怎会“常被那香味勾住”呢?

生:果园到处都是水果,有红红的苹果,香香的梨,……

师:哦,是闻到水果的香味舍不得走了。那同学们,你们的脚有没有被什么东西勾住过?

生1:我被肯德基里的香味勾住过!

生2:我和妈妈上街,路过一家奶茶店,我的脚被奶茶的香味勾住了,要进去 买。

师:是啊,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一些东西的诱人香味勾住脚。我们教室窗外常常有老师走过,我们该用什么去勾住老师的脚啊?

生1:用我们好听的读书声。

生2:用我们精彩的回答。

师:真好,小朋友们,我们试试用上“勾住”把刚才说的话句子写下来。

文本语言在未进入学生个体的话语系统时,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意义的。当“勾住”一词与学生的生活、精神领域建立了联系后,它就具有了感性的、可以触摸的个人涵义,它就能被学生运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语汇。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以这种感性的方式让学生把静态的文本语言读成个体言语,从而让学生的个人话语系统经常得到高品位的文本语言的补充和修正。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暗合了了儿童的精神特质——自由与想象。

真正的教育还应当与人的灵魂有关。因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雅斯贝尔斯语)。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语文教学未能触及到孩子的灵魂,未能让孩子的灵魂变得更加“清澈”、“温暖”。这显然不是好的童年语文教育。

如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中“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一句时,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扬科是最后一次听村子里的演奏了”?为什么不写成“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是最后一次了”?

教师从语用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探讨文本如何表达的秘妙,显然,这是有价值的一问。学生在交流了表情达意上的特殊用意和效果后,教师并没有简单收场,而是用了饱含深情的语言进行渲染:

“是的,扬科听燕子的唱歌,这是最后一次了,奄奄一息的扬科,他是多么想再听一听燕子那动听的歌声啊,但是,这是最后一次了;是的,扬科听姑娘们的歌声,这是最后一次了,酷爱音乐的扬科,他是多么想再听一听姑娘们那美妙的歌声啊,但是,这是最后一次了;是的,扬科听笛子的演奏,这是最后—次了,可怜的扬科,他是多么想再听一听笛子那嘹亮的演奏啊,但是,这是最后一次了。”

这样具有复调美的语言流转,已经具有了诗性的人文价值。当学生面对教师这样的教学独白时,没有一个人能不动容,没有一个人能忘记文本后置“这是最后一次了”而产生的直抵心灵的悲剧意味。

美德和精神的诞生需要土壤,我想有温度的童年语文教育应当就是这样的土壤。当然深情并不是煽情,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深情当是适切第一。

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缪斯性存在,儿童文化是缪斯性文化。这种缪斯性文化主要表现为充满旺盛的想象力,具有诚挚的情感,怀着艺术化的生活态度。 语文课堂是孩子重要的生命旅程,他们有权享受诗意感性、充满意趣的课堂生活。 让语文教师多一份诗意感性的教学情怀,让诗意感性真正成为童年语文教育的核心认知图式,我想这应当是童年语文教育坚持的方向。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2.英语文学阅读教育心得 篇二

(一)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标》) 指出, 高中学生学习外语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程爱民 (2002:17) 认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而不仅仅是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这很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广大英语学习者。

因此, 在高中阶段, 一方面, 教师从英语教学方面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课堂中渗透英美文学不但能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 降低跨文化交际的焦虑。另一方面, 英美文学作品是英美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学生接触到这些作品时, 首先大量生动、优美的语句和地道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语料, 在一定量的语言“输入”之后, 学生的英语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二) 高中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英国心理学家Botzlar在谈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时说:“要不断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虽然在高考的压力下, 学生早已厌倦了无休止的语法灌输和乏味的填鸭式教学, 但是当代的高中生, 他们对新鲜事物依然充满好奇, 内心感情丰富, 对新知识的学习拥有很强的接收能力。事实上,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对获知英美文学的强烈渴望, 他们尤其喜爱原版小说, 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穿插讲解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他们希望在阅读、欣赏英美文学的过程中, 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极大丰富。因此, 英语课堂教学除了主要围绕考点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渗透, 更有利于培养有独立意识的学生个体,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程设置的作用和意义

根据《课标》的指导思想, 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 提高跨文化意识, 要求学生通过中外文化的学习和比较, 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 养成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 初步具备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逐步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指导思想, 在高中阶段将英美文学设置于英语阅读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 丰富语言知识, 拓宽国际视野

语言学习的关键是有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 (input) , 而不是一味地把句子拆开, 逐一分析。如果目的是“应用”而不是“研习”, 按语法程序安排的课程不仅不必要, 而且不足取。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更应该着眼于句子、文章, 了解它在表达什么, 再通过大量的积累去总结单词和语法的使用规律。

例如, 课堂教学中, 指导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文章, 学生就记住了“All the word’s a stage, and all the ma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世界是个大舞台, 我们都是演员) , 学生便将此句用在演讲结尾时, 不但升华思想的深度, 而且还会与听众引起共鸣。阅读《傲慢与偏见》, 学生牢牢记住书中第一句话“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这是一个世人通晓的共识:一个有钱的单身汉一定想娶个好老婆) , 它的引申就是“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这个以“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的句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自然而然背下来。写作文时, 他们经常借用这个句式, 不但有气势, 而且便于开门见山地引出话题。学英语, 并非学习语言本身, 而是把它当作一门工具, 利用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主动地收获快乐。

这样的教学渗透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促进文学知识的普及,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净化学生的心灵, 最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英美文学教学中, 同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课件、视频、音频材料等教学资源, 引起学生的兴趣, 更好地实现文学教学目标。如白可和白德铭 (2010:91) 提出, 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建构以教师言语解读文本为主, 以视听解读文本为辅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 此种模式可以保证文学教学相对稳定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英美文学作品时, 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 作品的时代主题和意义,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 分组合作, 利用网络等资源, 搜索相关影像资料, 翻阅相关评论报导, 更深入挖掘作品的价值。例如, 对作家和作品人物进行简单介绍时, 利用Power Point将演示型课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运用幻灯片覆盖、隐藏、层叠等技巧, 并加以精练的文字介绍, 形象直观, 使学生易于记忆和掌握。另外, 很多英国文学名著被多次拍成电影、电视剧,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选择不同版本, 例如, 夏洛蒂·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 的《简·爱》 (Jane Eyre) 这部作品就被改编多个版本, 而由乔治·C·斯科特 (George CScott) 和苏珊娜·约克 (SusannahYork) 饰演的版本被认为是最好的。该片忠实于原著, 故事结构更加紧凑, 爱情主题更加突出。乔治·C·斯科特的精湛表演, 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的爱情故事演绎得凄美动人。饰演简·爱的苏珊娜·约克, 外表沉静, 含蓄内敛, 也被公认为最接近原著的精神气质。这些多媒体元素的加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热情。当堂呈现, 资源共享, 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 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得到有效融合, 教师用较少的语言就帮助学生领悟到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作品主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 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英语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能用艺术的语言去滋润每个求知的心灵, 学生才会被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所展现的魅力所感染和折服 (张春开2012:11) 。

例如, 笔者在讲解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的西风颂 (Ode to the West Wind) 时, 先当堂诵读这首诗歌, 当提到学生最熟知的最后一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behind?” (假如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时, 要求学生一起背诵, 顿时激起学生对这首诗歌学习的期待。接下来, 让有准备的同学介绍这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师生互动, 课堂和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撰写读后感, 将优秀的学生习作向报刊杂志投稿, 带给学生成就感的同时, 学生也用更大热情和动力去学习英语。当然, 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 如果以历史为脉络要求学生去阅读年代久远而文字生涩的文学作品, 学生不但理解起来困难, 而且学生也质疑作品本身与他们生活的联系, 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丧失兴趣, 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大打折扣。另外, 考虑到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课程在一个学期总课时占有课时量较少, 教师只能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甚至是里程碑式的作家和作品, 选读篇章不但要最富代表性, 而且篇幅适中、内容生动, 学生们更有乐趣去阅读。

三.结束语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英美文学的阅读教学为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条更有意义、更有效的教学途径。本文基于高中生的英美文学学习现状, 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做法, 就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的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探讨。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 学生也认同这样的学习方式, 但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上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英美文学作品本身, 采取何种方法更有效, 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总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设置英美文学相关内容, 这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白可, 白德铭.2010.文本·言语·声像—试论多媒体时代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1) :91-93.

[2]程爱明.2002.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1) :14-18.

3.高中英语文学分级阅读选材研究 篇三

【关键词】 高中英语;文学作品;分级阅读;选材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系统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高中英语教学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尽管最近几年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但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是学习效果却不是很好。为了有效解决英语教学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不高的现状,最近几年,有研究学者提出了开展英语文学阅读的想法,但是这种阅读工作如何开展,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国外关于英语文学阅读的研究比较早,文学作品在选择过程中也有了一套比较合适的选择标准。英语文学阅读教材应用性和适合性研究是开展文学阅读工作的关键,近些年我国借鉴国外很多经验和办法,出版了一些高中英语文学分级阅读材料,在一些高中推广应用,但是应用效果并不是很好,我国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国外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就我国高中英语文学分级阅读选材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影响高中英语文学分级阅读选材因素分析

一篇英语文学作品从低层次到高层次是由语法层面、语体层面、内容层面和主体层面以及历史层面五个部分构成的,读者在阅读构这篇文学作品过程中,基于不同层面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阅读视角。在高中英语文学分级阅读选材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和考虑:首先,要充分分析好英语文学作品语言难易程度。一般说来,所选择的文学作品不要有太多生词,保证语法难度适中,避免因为生词过多以及语法难度过大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其次,选材应该充分分析英语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能力分析语体方面存在的差异性,选材时要充分分析透彻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时还要照顾到不同的文学体裁,避免选材过于单一,尽量少选择语体过于正式的文学作品;再次,要充分考虑英语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体裁内容。我国高中英语教学都是采用汉语英语交替使用的教学手段,课堂缺少自然的外语环境,而一些文学作品却能营造出真实的语言环境,让读者通过阅读走进故事内容,以主人公的身份去阅读整个故事,这种阅读形式超越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效果;第四,要充分分析透彻外语文学作品所要表达出来的一些主题是否适合高中生阅读。结合学生的外语水平和生活体验,保证学生能够在语言上、思维上和情感方面读懂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在提升自身英语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要充分考虑到英语文学作品在国家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文学作品的选择应该从文学高度去看待和评价这个文学作品,将作品和近现代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文化背景,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把握和理解。

二、高中英语文学分级阅读选材的原则分析

高中英语文学分级阅读选材过程中,应该按照以下几方面原则进行选材:首先,趣味性原则。高中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学生智力方面的活动主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大,缺少了兴趣,学生对一个事物的学习动力不足。因此,高中英语文学分级阅读选材过程中,文学作品应该选择那些描绘人物、事物或者情节的,对学生来说容易看得懂、容易感兴趣的,并且要保证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够充分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其次,原汁原味原则。在高中英语文学分级阅读选材和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循选材的多样性,多体裁性的经典英语文学作品作为分解阅读的读物。一般选择知名童话作家、国外作家改写的,国外著名出版物出版的简易本,这些书籍既保证了语言方面的原汁原味,价格也比较合理;最后,经典性原则。目前我国出版社出版较多系列的图书主要包括英美童话故事、小说,这些英语文学作品是语言方面的经典,文章中的故事情节鲜明突出,人物个性饱满,既包含了悬念联想,又有文学意境可以感受。

三、高中英语文学分级阅读选材的方法分析

4.英语文学阅读教育心得 篇四

在那里,恩里科感受到了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和最真诚的爱。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爱,从一个个的细节流露出来感动着恩里科,也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合上这本书,回忆起人世间对爱的看法:有人说,爱是妈妈给你送来的一杯水并送上一个温馨的笑容;有人说爱是老师为你讲解题目时眼神里的耐心和温柔;有人说,爱是朋友为你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你的真诚;还有人说……我说,爱不需要比喻,也不需要修饰,它永远是最朴素也是最华丽的东西。爱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刻都环绕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给我们温暖和力量。太阳底下,暴晒了一天阳光的花草树木,需要雨露的滋润,才会长的更加茂盛茁壮。同样,我们一样需要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才会生活的更加幸福!

生活中,我们几乎所有人每天都沐浴着爱呀!爸爸妈妈的疼爱,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朋友们真挚的友爱、、、、、、这不是我们几乎都拥有的吗?幸福和爱这两个词语是有关连的,只要有爱的地方,幸福一定会随处可见!

当然,现实中也有一些人,他们无法拥有幸福的父母之爱,快乐的儿女绕膝之悦。在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有多少人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夺去了幸福,但社会给予了他们殷殷关爱,世界上的人们都在以自己的力量在支援他们。这种来自于全社会的爱,比任何爱更无私,情更真,意更切!这种爱,时刻包围着这些遇到灾难的人,时刻给他们以力量。让许多断肢残臂的人们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5.英语文学阅读教育心得 篇五

杨帆

前一个月复习文言文,进行到八年级的大篇目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遇到一件小事。下课回办公室的路上,一个学生拦住了我的去路,说自己在做课外资料时遇到了问题。我低头看题,是关于“泉香而酒洌”的释义。孩子答的是:“泉水透着芳香而酒色清澈。”补课班老师在“芳香”和“清澈”上各打了一个叉。我不解,孩子告诉说:正确答案是“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并转述老师的解释,说这是文言中常用的词序颠倒法。

我立刻疑惑了。欧阳修明明是说“泉香而酒洌”,为什么偏要解释成“泉洌而酒香”?或者我们相信别一种说法,欧阳修原来写的不过是“泉清而酒洌”,是苏轼大笔一挥改成了“泉香而酒洌”。那么,苏轼为什么这样改,而我们既然接受这改动,认为它比“泉清而酒洌”、“泉洌而酒香”好,在解释的时候,为什么又认定“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才是对的呢?

认为“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为正确,理由大概是泉没有香味。然而泉真的不能有香吗?以科学思维的观点看,大概确是如此的。然而以文学思维的眼光,则泉有香味并不是什么特例。不但泉可以有香,花还能闹——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山、月也会冷——所谓“淮南皓月冷千山”,太阳也可听得声音——所谓“羲和敲日玻璃声”,声音也可有形而圆——所谓“呖呖莺歌溜的圆”。这就通感吧:感觉之间的混而相通,在一种感觉印象中交错着别一种感觉印象。通感的心理基础在于人的感觉本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在感觉的世界里,它们其实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统摄于一个统一的、全体的人。因此,通感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经验,所以颜色有冷暖之分,声音也有明暗之别。

只是可能在文学中,通感的表现更精微、新奇、独特。只有在科学的、分析的态度中,人的各种感觉才分裂为彼此隔绝、互不相关的领地。正是因为科学的“分而治之”的态度,破坏、瓦解了人之为人的统一感,把一个统一的、整体的人分析为许多彼此隔绝、排斥、分裂的人的碎片。

文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解放、重整、醒觉,重新恢复人之为人的统一感。欧阳修所说的“酿泉人”,地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地方,那么野芳的幽香不就是泉水的幽香吗?怎么能说泉无香?“酿泉为酒”,酒既有香,泉又怎可无香?这是感觉的、感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全体、整体的思维方式,也是文学的思维方式。

《醉翁亭记》是抒情的文学,不是科学的说明。所以,我们读它,首先以感觉、感性的方法领悟它、感受它、喜爱它,而不应该仅仅以科学的、逻辑的方法说明它、分析它、解剖它。

我在语文路上走的时间并不长,拿不准是否真的有文言翻译中的“词序颠倒法”,如果真有,我浅白的以为语法的这种设置在这里是不适用的。事实上,如果真要从语法上为之解,能不能说“泉香而酒洌”也应该是互文——“泉香而酒洌”者,泉又清又香,酒也又清又香也——所以,仍然不能回避泉是不是香的问题。

教语文第八年,我才开始尝试以教育叙事的方式思考和整理这些错位的问题,可能确实比其他许多老师晚了许多也浅了许多,但我也确实略略想了如下问题:

1.语文课缺少魅力,效果不佳是初高中孩子,尤其是毕业班的孩子的共识,视语文为一门尴尬的学科,是为了什么?

2.语文课,理应有人文教育乃至伦理教育的功能,但是这里的人文功能、伦理功能是不是都应该作最广泛意义的理解?我以为,语文课的人文性,其着眼点在通过开发学生的感受力,特别是对于语言的感受力,养成正确的趣味,从而激发出学生身上美好的人性。

3.科学思维在语文课堂上的大行其道,是不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学趣味的普遍堕落?每年到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中国人总少不了抱怨一回,疑心人家歧视我们。然而,回头检视一下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语文思维的缺失,是不是让我们错过了许多文学感悟力很好的孩子?

前些年,许多语文人在一起研究“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个歌名是不是正确,我们的语文课堂,某种程度来说,一直在延续这个问题的讲解。我还是希望,自己作为老师,能够在语文课堂为学生保留那美好的一刻,那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充溢着丰盈而统一的感受力的一刻,哪怕它短暂、哪怕它转瞬即逝——因为,除了在语文课堂,这样的一刻已经毫无容身之地。

6.英语阅读心得体会 篇六

沂水县的尚庆联老师分享了她的语音教学法,看似简单但对我来说我感觉收获很大,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虽然对语音教学有些自己的心得但却不是很系统,听了尚老师的报告让我对语音教学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利用教材从初一抓起,全面熟练掌握英语中的各种拼读规则,并通过语音教学,使学生尽量多地掌握英语学习策略与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英语的畏惧情绪,始终保持学好英语的热情和毅力,为初一初二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郯城县的李才华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了他在九年级一、二轮复习中的一些成功的做法。通过报告,我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立足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课文的篇幅增加了很多,阅读量大,课文的信息量也随着话题内容的多样化而不断加深扩大,涉及语言知识也较多。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首选材料。教师可以密切地联系教材,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课文,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调动各种感官,做到动手,动口,动脑。熟读,背诵,复述都是一些训练学生阅读的好方法。但如果只是把课文作为一篇语言材料来对待,把阅读过程看作语言文字或言语的学习过程,不仅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还大大加深了学生的负担。除此之外,要求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保证一定的英语阅读量也是必不可少的。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英语文章读多了,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师正确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至关重要。总之,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适量的课外补充是必需。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结合课内外的阅读训练实践,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通过学习更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临大附中的颜鹏老师则从动词时态这一项目入手使我发现自己平时在教学中的存在不足,提醒我对于各个时态的教学不但要严谨更要灵活。平邑县的汪运喜老师的报告让我对中考英语有了更科学的认识,“三分考智力,七分考心理和习惯”等,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优秀老师之间的差距。

最后,我们的市教研员周育英老师做了总结发言。她要求我们不仅要认真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还要了解国际形势,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课堂质量就是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就是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

7.英语文学阅读教育心得 篇七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要求

根据高中英语教学课程标准“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 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而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取信息、欣赏语言、了解内涵、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从一个新的角度, 将文学鉴赏融于阅读教学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深入认识文章的内涵, 欣赏文章生动丰富的语言并能提高文学修养。

二、什么是文学鉴赏

那么, 什么是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它是文学发挥和实现其社会作用的重要环节。人们欣赏文学作品从形象感受开始的, 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 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 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 分析鉴赏艺术形象引起的激动、理解和认识, 能使学生受到教育。

三、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入文学鉴赏的可行性

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 学生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单词、句型和语法知识, 对于简单而趣味横生的阅读短文饶有兴趣;而高中阶段生词量逐步扩大,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多体系中得到迅速发展, 因而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判断、推理能力明显增强。同时进行的高中语文文学鉴赏教学更为我们英语阅读融入文学鉴赏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如何将文学鉴赏融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一) 口味英语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的语言是丰富多彩的, 引导学生去欣赏灵活多变、生动形象的语言,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 也启发学生在作文中用多种表达方式, 避免呆板和一成不变。

例如, 在the Rescue一课, 作者将洪水的肆虐和主人翁面对洪水的不懈斗争及心理变化的描写细致生动, 当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首先我让学生归纳出关于洪水侵袭作者所用的动词。学生归纳有:advance, sweep, swallow, flow, go down, strike, move up, cut down the trees, destroy等。通过这种练习, 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多彩, 并要求学生在作文中有意识地采用多种表达方式, 避免一成不变。

然后要学生找出有关人物心理的描写句子, 认识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学习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

例如:She was so surprised that she couldn’t move.

Jeff and Flora liked into each other’s face with a look of fright.

这些心理的变化随着洪水的态势而变化, 通过这些心理的刻画及细致的描写, 让读者感受角色的心理状态, 和剧中人物一起去面对变故, 故事就更扣人心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共同去体会欣赏语言美。

(二) 把握词义

所谓把握词义, 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比较难懂的词在课文中的词义选对选准, 尤其应留心词的偏义的使用, 注意词义的引申和转义。

在一些文学作品的学习中, 引导学生去读懂挖掘文章字内行间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透过表面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促使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例如, 在English Poetry一文中, 应用了一些images (意象) ,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是必要的。

例如:open the door to finding new ways;

bridg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Quietly, we embrace;

In a world lit up by words.

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 学生读出了字里行间的含义, 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阅读起来就更有兴趣。我们在感受语言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 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

(三) 引导感受

高中英语阅读文章中有很多是通过叙述事情描写心理触及到人类情感的感悟。教师就应该利用好这些素材, 引导学生去欣赏体会, 感受作者传递给我们的有关人性的启示, 并进行深入的探讨, 剖析人生, 净化心灵, 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修养。

教学案例:Unit 1 Reading Chucks friend

活动目的:通过对文章的理解, 找出作者要传递给我们的情感, 并深入探讨, 剖析人性,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活动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过程: (1) 先理解文章内容。

设问:What does Chuck learn on the island?

通过搜寻信息, 学生会逐渐找出答案。

He learns to survive all along.

He learns a lot about himself.

He learns that we need friends to 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

He learn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someone to care about.

He learns that he should have cared more about his friends.

He learns that friendship is about feelings and that we must give as much as we take.

这样自然导入friendship的主题。

(2) 对文章主题的挖掘, 把握作者对这个主题的观点态度。

设问:What’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friendship?

学生们会在文章的高潮处找到揭示主题的句子, 即最后一句话点题:Friends are teachers.Friendship helps us understand who we are, why we need each other and what we can do for each other.

(3) 明了作者的观点后, 对这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让学生陈述自己的想法。

讨论:about friendship

评述: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主人翁经历的学习, 了解他对情感的变化, 体会他对人生的感悟, 并产生共鸣, 深入思考, 正确认识人类的情感, 树立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8.英语文学阅读教育心得 篇八

【关键词】英语专业 英美文学 自主性阅读 材料选择

长期以来,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英美文学类课程一直在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学类课程不但可以帮助英语专业学生了解英美国家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还可以提升学生们文学鉴赏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英美国家文化的敏感度。在英美文学类课程的讲授和学习过程中,传统教学法侧重于教师的“讲”,即以教师的既成的教学材料为主要学习内容,教师通过讲解把既定的文学知识教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只能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把文学常识“倒”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被动的死记硬背文学常识,既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也不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在了解英美文学史上代表作家和作品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是新时期英美文学课程面临的挑战。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自主性文学阅读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那么什么是自主性文学阅读?自主性阅读为什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能力?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又该如何选择自主性文学阅读材料呢?

首先,什么是自主性阅读?自主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外时间内,学生们选择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其他材料进行阅读。而英语专业学生自主性文学阅读就是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讲授的文学知识相关的其他文学类书籍进行阅读。其中包括,小说、诗歌等的原著文本,相关文学评论,文学理论书籍等资料。以上资料既可以来自传统书籍,也可以来自网络等媒体资源。那么在如此繁多,林林总总的自主性文学阅读材料中教师和学生如何进行选择,进而达到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呢?可见,英语专业学生自主性文学阅读材料的选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解决英语专业学生自主性文学阅读材料的选择这一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自主性文学阅读的功能和目的是什么。如上所述,自主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外时间内,学生们选择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其他材料进行阅读。那么自主性文学阅读的功能和目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对相关文学原著文本的阅读,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兴趣。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以介绍主要作家生平和写作风格,代表作简介和选读,这就缺少对英文原著的全面认识,因此需要学生在课下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阅读,而对英文原著的阅读,不仅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词汇量,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第二,自主性文学阅读不仅仅包括对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还包括相关文学评论,文学理论书籍等。阅读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书籍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作家的时代背景、文学流派、写作特征。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学分析、文学评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学生完成相关研究和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摆在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学生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弄清英美文学阅读材料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类阅读材料的阅读方法。那么,英美文学相关阅读材料到底可以分为几类呢?一般来说,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不同英美文学相关阅读材料大致上可以分为英文原著;文学理论相关阅读材料;针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评论,以上各类阅读材料都分别包括英文和中文两种版本。另外,根据阅读材料的来源不同,又分为来源于网络的阅读材料以及传统的书籍等纸质的阅读材料。根据阅读材料种类的不同,阅读者的英语水平,鉴赏水平,和阅读兴趣、阅读目的的不同,又可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英语的阅读方法大致可以分为浏览、略读和精读。对于一般的作家作品介绍的阅读材料,可以采取浏览的阅读方式。而对于英美文学作品原著,阅读者可根据自身的英语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选择英文原著或者是汉语译本进行略读。而对于与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相关的文学评论,大部分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只能阅读汉语版本。 对于文学评论类文章,要采取精读的阅读方式。只有经过细致的阅读和思考才能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中的人物特点,写作手法以及作品所反映的主题。由此可见,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不同种类的文学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同时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与文学相关的阅读材料当中,如何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同时又对学生学习英美文学有较大帮助的相关阅读材料是每一位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进行自主性文学阅读材料的选择时,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所选自主学习材料应以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为主要目的。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选择自主阅读材料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呢?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以学习者的阅读需求为基础,以学习者的选择标准为准绳。在进行阅读材料的选择之前,应尽可能地对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期望、语言水平、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趣味性、难易度、信息量等方面的要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做到有据可循,有的放矢。

第二,教师和学生所选择的材料应紧密围绕教师授课内容也要密切贴近教材。如上所述,进行自主性文学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因此,所选择的阅读材料应该与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学习息息相关。选择教材、课堂所学文学知识相关的阅读材料,可以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所学文学知识有更深,更好的理解。当然,自主阅读的其他目的还有提升学生英语鉴赏能力和通过文学作品陶冶自身情操。而我们的教材大多收录了英美文学史上较有影响力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因此,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文学阅读材料绝对能够达到提高学生鉴赏力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第三,教师所选择的材料应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本准绳。因为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英语专业的学生要想顺利地读完所有与教材相关的英美文学家的原著作品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这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当中的指导作用,依据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选择较为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英美文学作品。高校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教师可以在讲授某一位英美作家的时候,推荐学生阅读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时推荐与此作家作品相关的文学评论。而文学评论类的文章如果是英语原著对于本科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对于文学评论类的文章,还是阅读汉语的比较有实效。如果仅仅依靠授课教师一个人选择阅读材料,因为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鉴赏水平,和阅读兴趣不同,难免会出现众口难调的局面。因此,在教师选择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每一位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阅读水平,鉴赏水平,和阅读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英美文学阅读材料。

结语:综上所述,英美文学类相关阅读材料种类繁多,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不同种类的相关文学材料,可以帮助英语专业本科生有效地理解教材中的出现的作家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等。同时还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各种与文学相关的阅读材料的选择上,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所选自主学习材料应以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第二,教师和学生所选择的材料应紧密围绕教师授课内容也要密切贴近教材。第三,教师所选择的材料应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基本准绳。只有坚持以上三个原则,才能使学生在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的同时,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9.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之心得 篇九

邱陂中学尹小娟

[ 摘要 ] :本文针对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薄弱问题进行分析,评析了阅读教学薄弱带来的不良后果,并对如何改进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薄弱状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 :英语教学、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策略、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理解究竟是什么?阅读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一个信息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通过阅读过程传递的,在这个过程中,头脑经过接收分析和猜想,把信息获取过来,这就是阅读理解过程。怎样让学生轻松自如地阅读呢?

一、英语阅读教学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应用一种语言离不开对于该语言文化背景的了解和掌握;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背景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教育可以贯穿于整个教学。我认为教学能力包括以下方面:

1.生词问题

在中考和高考的阅读理解中,生词是考查的必要内容。因此,同学们应该用一种平常心对待生词,而不应恐慌。生词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人名、地名或对文章的理解不产生影响的词,只要知道它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地方或某样东西就够了,不会影响对整篇文章意思的理解。第二类:合成词或通过掌握的构词法能猜出的词。第三类生词:对文章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而又不能运用构词法猜出其意。

2.背景知识

在阅读中,掌握背景知识、了解英语文化在理解该篇文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比理解生词还重要。例如,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个句子中没有任何生词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但就是很难理解。如: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正在下倾盆大雨。)You have all thumbs.(你笨手笨脚。)He is a green finger.(他是一个新手。)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必要的,这样能使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能根据掌握的知识猜出文章的意思。

3.从阅读到理解

阅读理解的前提条件是阅读者具有所需的语言文字辨别能力,同时阅读者已具备的阅读理解心理认知图式。阅读理解的本质是阅读者基于自己的阅读图式,从阅读材料中辨别作者预设的信息建构阅读者阅读材料的理解的语言与心理的认可。所以老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大量课外阅读,从而丰富学生的心理认知图式。所以我从七年级时就要开始有意识地布置学生阅读一些课外的短文,有意识地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二、阅读习惯

有许多阅读好的习惯。第一种:阅读时眼界宽点。实践证明,人的视线一次可以同时扫视两、三行,而很多学生一次只能看半行,他们有的甚至用手或钢笔指着单词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阅读,或一句话一句话的翻译。这些阅读方法大大的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第二种:可回读但不可频繁回读。一般来说,为了思考标题与该篇文章的关系,回读是必要的。但是频繁的回读会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效果。第三种,默读,即不出声的读。朗读在阅读中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这种方法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使学生感到疲倦,影响基本单词和词汇的理解,大大的减慢了阅读速度。第四种,眼、脑并用。把眼睛看到的东西迅速反应到大脑中来,通过大脑及时敏捷地思维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在原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观点,三、高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1.阅读前的情境创设

在学生阅读前,老师给予相应的指导是必要的。在指导过程中,应给学生们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英语文化,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而且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文章。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理解力。有创意的导入会增强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更好的进入文本。

2.精通略读技巧

略读是快速浏览文章找到主旨的一种阅读技能。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不必读完整篇文章或逐字翻译的去理解文章,只需快速略

读全文,抓住文章的大意和主要内容;可以跳过文章的细节和不重要的内容,只需关注开头、结尾、文章的结构和有用的插图或图例。在讲授阅读时,老师应先给学生们三、四分种的时间扫读全文,然后用一些题目(如:Ture or False)检查其阅读效果。

3.掌握查读技巧

像略读一样,查读也是快速阅读的一种方法。掌握查读这一阅读技巧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的阅读技能。但是,它不同于略读。略读的重点是通过快速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而查读的目的是对细节(如:数字、时间表、日程表、电话号码、新闻标题章等)的了解。

4.精读的精髓。

精读是扫清阅读中语言障碍的最重要的方法。经过略读、查读,学生已经基本理解文章的大意,但对于含有复杂句型和生僻词汇的句子仍无法理解。因此老师必须对此部分的内容做详细的解释。

首先,老师要在学生们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语言点和重点语法的讲解。在语言点的讲解时,会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同源词汇的学习、语法基本义的理解和运用。这样能够解决阅读中语言点或语法的障碍,但是,在课堂上单纯的词汇、枯燥的语法讲解令学生们厌倦,使他们对阅读失去兴趣,课堂气氛沉闷。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语感,应该让学生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语言特点、语篇结构、更深层次的语言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老师应设计有启发性令学生产生灵感的问题。

5.其他的一些阅读教学策略。

合作阅读策略、交互阅读策略、同伴阅读策略、图片故事策略和质疑作者阅读策略。

不良的阅读习惯将会大大的影响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因此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①默读而不是朗读。

②在阅读中有着明确的目标(带着问题阅读)。

③一段一段的读而不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或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翻译着阅读。

④把注意力集中在主旨句和重点内容上,扫读其余内容,忽略不重要的部分。⑤针对不同的阅读任务使用不同的阅读速度和高效的阅读策略。⑥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观点而不是凭经验主观猜测。

⑦通过上下文或构词法猜测生词词义,不重要的生词可以忽略,不要因生词而产生心理恐惧或逐一查字典。

⑧多学习背景知识和西方文化知识,并正确运用,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阅读教学模式

①自下而上模式——字、词、句,属于纯粹的语言教学。

②自上而下模式——文章的整体认知。

③互动模式又称图式理论——低层面与高层面相互作用。一个人在大脑中的图式越多越完善就能越好地理解材料。图式理论可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三种。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Step1.Presentation(导入介绍)

介绍一些和课文有关的必要理论知识,尽量用英语。

Step2.Skimming(粗读或略读)

提出大意,主题句。

Step3.Scanning(跳读)

围绕when、Where、who、why等问题,也可以提出根据短文填空。

Step4.Intensive reading(细读)

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或明白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字典、参考书;所提的问题可以分组讨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Step5.Listening and Reading(听读)

注意在听时要注意语音、语调,可打开书听也可以关上书听。Step6.Retelling(复述)有些学生理解力强的可以让他们来复述短文内容。Step7.Inference(推测)根据短文内容推测作者的表达的意图。

Step8.Discussion(讨论)

就短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就此进行讨论,可以分组以小组竞赛的方式。For example:Are ads good or bad?Why?让学生讨论。

Step9.Summary(小结)

可以让学生来总结本课内容。

总之,抓好英语阅读训练,尤其是初中入门阶段的阅读训练,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巩固甚至熟练掌握初中阶段常见的句式,扩大词汇量和知识面,也扩大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学到现代英语;而且还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其学习英语的动机和信心,体会到学习英语的意义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压力,对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Mark, Ellis and John Christine.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Smith, F..Understanding reading:

10.爱的教育阅读心得 篇十

《爱的教育》讲述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故事中有对祖国和人民的爱,有对父母和兄弟的爱,有对老师和同学的爱。这些爱就像永不干涸的河,流淌在我的心田。

《爱的教育》中我最喜欢的要数卡隆、可莱蒂、波列科西。为什么喜欢他们呢?因为他们个性鲜明,很贴近生活,从我们身边的同学中往往能找到他们的影子。卡隆沉默寡言,但他真诚对待朋友,还特别关心同学;可莱蒂勤奋好学、体贴父母,用幼小的肩膀担起整个家;波列科西深爱着父亲,即使作业本被烧、被酒鬼父亲打,还是顾及父亲的脸面,告诉别人受伤都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所以我才喜欢他们。

读了一个个爱的故事,我一次次被他们的爱心感动,让我常常热泪盈眶。再想想自己平时的所作所为,顿时觉得无地自容。在此之前我总把活儿丢给爸爸妈妈,自己享清福,好像干活就是爸爸妈妈的事情,我坐享其成是天经地义的;看到妹妹摔倒了,我也只是朝她那边望望,然后冷漠地头也不回的走了,那时我心里想着的都是以前我们吵架,她摔坏我东西的事……

11.英语文学阅读教育心得 篇十一

一、含蓄的语言美

文学名著的重要特征在于其语言美,而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同样需要从品析语言开始。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在语言上就有其独特特征,拥有大量近似白话的语言,但尽管如此这些语言仍然和现代汉语意思有很大差别。这篇名著的人物对白突出显示了古典小说名著在语言上的缜密和个性,对人物形象以及环境的描写都十分含蓄,具有含蓄的语言美,从而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这篇文章是《红楼梦》当中的经典片段,其中在描写王熙凤的语言中就体现出了名著语言的含蓄之美。王熙凤在初见林黛玉时,用夸张的语言对林黛玉进行夸赞,而对于林黛玉的美她用了“标致”一词。这个词语虽然简单,但是却涵盖了多方面的意思。就整体而言,这一词语除了说林黛玉外形美之外也体现出人物的气质之美,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用它来形容林黛玉不仅恰到好处,也符合该人物的实际身份。另外王熙凤的话比较夸张,使得这一词语拥有感叹的语气,符合王熙凤说话风格和性格特征,从侧面体现出林黛玉真的是美若天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名著语言的含蓄之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深刻体味语言的力量。

二、独特的人物美

每一部文学名著都包含着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不同的人物有其特征和个性,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就能深刻地体会到独特的人物美。就《红楼梦》而言,这部名著当中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而且每个人物都是美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人物美并不仅仅是外表美,最具特色的是作者为大家呈现了病态美,这也是这部名著中十分独特的地方,更是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特殊的人物美。这部名著当中对林黛玉的描写总是病怏怏且非常瘦弱,但是正是这一种病态美吸引了大量读者,从而让林黛玉的整体形象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林黛玉进贾府》当中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刻画,突出了文学名著独特的人物美,也使得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更具审美内涵。首先,林黛玉身世很苦,在经历了自幼丧母的打击之后,父亲也离他而去,使得她只能选择寄人篱下。林黛玉得到了老祖母的喜爱和关怀,但是林黛玉骨子里非常自卑,在日常生活中也一直愁眉不展。其次,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并不顺利,在薛宝钗介入两人感情之后,让林黛玉变得更加苦闷和惴惴不安,也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林黛玉呈现出的是一个病美人形象,不仅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引起读者的同情心,使得人物对形象美的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实现阅读能力的升华。

三、丰富的文化美

中国文学名著是文化的结晶,所以文学名著无不透露出文化之美,这对于在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能够通过阅读教学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红楼梦》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这部名著当中描写的建筑、服饰、饮食等无不叫人啧啧称奇,也能让人在认真阅读后感受到丰富的文化美。文学名著中将内容丰富的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语言文字当中就能够感受到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开展文学名著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的目的也不单单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

《林黛玉进贾府》虽然仅仅是《红楼梦》的片段节选,但是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审美意蕴。例如,林黛玉初次进入京城并进入贾府就深刻感受到了贾府的繁华和建筑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贾府有大量的规矩,哪怕只是简单的漱口和喝水都要按照规范,于是细心敏感的林黛玉为了避免出错都会认真观察和学习周围姐妹的做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文化之美。贾府中的老祖宗、夫人、小姐、丫环等的穿着打扮和小细节都能够体现出人物性格和地位,这正是服饰美的体现。

审美教育视角下的高中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能够在阅读教学中将审美观念和意识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增强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2.英语文学阅读教育心得 篇十二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给我们授课的是Andrea和Terry 两位老师, 她们教给我们许多非常实用的英语教学游戏和活动, 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就是Literature circle, 下面我谈谈我对Literature circle的一点肤浅认识。

阅读是学生主要的英语输入渠道。阅读可以校正听, 巩固听;阅读可以引导说, 充实说;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范例, 启动写作;阅读可以增长语言文化知识, 促进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阅读还可以在较大程度上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其推断、思考能力。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不够的,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课内外相结合。进行课外泛读, 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技能, 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 开阔知识面, 提高他们对阅读各种文章的适应力。阅读是一种思维过程, 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是阅读的两个基本特征。所谓“文学圈”, 就是以小组学习为模式, 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后开展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性课外阅读。学生根据不同的分工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后, 小组再进行集中式、分享式交流,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由此达到较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学习效果。文学圈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模式。

二、传统阅读教学与Literature circle 阅读教学的区别

Literature circle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 (student-centered) 小组合作阅读教学方式, 每一组4—7人, 每个人挑选自己的角色进行分工阅读, 如:discussion director, illustrator, connector, summarizer, vocabulary enricher等。

三、Literature circle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1.自主学习理论

(1) 学生自发组成合作小组。

Literature circle不是按照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进行分组的, 而是以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文本作为依托, 小组成员是一群对同一本书或同一部作品喜爱的“志同道合”的人。其人数以4—7个为最佳, 这样小型的安排有利于小组中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各抒己见。小组中成员的知识背景、能力技巧、个性特征等不尽相同, 这样的多样性使小组本身蕴涵着潜在的学习资源。

(2) 学生自主选择角色。

在自读准备阶段, 小组中每位成员都要认真、独立地阅读选定的材料, 然后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能够胜任或者希望尝试的角色。自主选择角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发掘自身潜力的机会, 赋予了学生特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合作学习理论

Literature circle中让学生分工合作扮演不同角色来参与讨论, 这样不仅使各成员各司其职, 有明确的承担任务责任的意识, 也可帮助学生用多元的方法, 从各种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在自主选择角色的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怎样协调小组内部的各种关系。由于个人所承担的角色不同, 使小组成员意识到要对自己所学东西负责, 懂得聆听多种争论与观点。Literature circle成了学生分享、切磋、学习、体验、孕育并呈现思想的欢乐谷。学生们通过Literature circle里的合作学习成为一个个细致的倾听者与诚实的合作者, 教室就成了一个充满民主化与多样化的学习空间。

3.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在其1983年出版的Frames of Mind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其才能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性的。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在小组中, 有的学生擅长口头表达, 有的学生有绘画才能, 有的学生喜欢书写, 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 减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焦虑, 同时这也是学生彼此之间相互观摩的好机会。

四、Literature circle阅读教学具体实施

实施Literature circle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在于角色分工。一般而言, 一个Literature circle阅读小组应具备以下6个角色:

1.领导者 (discussion director)

即阅读小组的讨论的领导者, 负责提出思考性的问题, 让小组成员发表他们的意见和见解。

2.联系者 (connector)

将故事中的有关内容与自己或现实生活相联系, 发表自己的感想和体验。

3.绘图者 (illustrator)

主要是在阅读文章之后, 将重要的信息 (如:人物、地点和主要情节) 绘制成图片, 先让小组成员猜所绘图片的意义, 然后自己叙述。

4.总结者 (summarizer)

负责向小组其他成员对所阅读文本的梗概作简短报道。

5.单词解释者 (vocabulary enricher)

负责解释阅读文章中的新词, 并将所学的单词用于真实的句子中。

6.名句发现者 (luminary)

负责找出一些特别有意义的句子或段落, 然后和大家讨论分享, 并说出它们的特殊性。

Literature circle每一个成员都要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 每一个成员都要做重新的整理, 以便于互相讨论交流, 同时训练了语言的四种基本技能 (reading, writing, listening, speaking) , 更重要的是这种课程活动形式是一种极好的思考训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Terry老师把我们44人分成7组, 每组6—7人, 阅读内容为Looking for X, 限定时间30分钟, 其中角色分工10分钟, 小组讨论分享20分钟。

五、Literature circle值得商讨的地方

1.所需时间较长

Literature circle阅读教学虽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读书学习中不断提升对阅读的兴趣, 以及培养较强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但其教学持续的时间较长, 一般需一个学期甚至于更长时间才可能初见成效。Literature circle阅读教学提倡以学生为基础的学习, 让学生自行控制自己的学习以提高能力, 然而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会有副作用, 如果教师未能适时加以引导, 学习者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因此, 它需要师生共同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坚持精神。

2.选材问题的困惑

学生所选读物的难度应符合其独立阅读水平, 还是符合需要教师指导的水平?如果符合其独立阅读水平, 他就不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帮助这一优越条件;如果符合需要指导的水平, 那么每个小组学生阅读的书不同, 都需要教师的辅助, 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小组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

3.各讨论组进度不一

由于Literature circle中各讨论小组成员的能力存在着差异, 因此, 各讨论组的进度也是难以划一的, 这样就会导致在规定的时间里, 有的小组提早完成任务后无所事事, 另一些小组却拖拉在后难以收场。针对这样的情况, 就需要教师在通过自己对各个小组的细致观察后从中给予适当的协助:对于那些进度快的小组, 教师可建议他们再将讨论进行得深入透彻些;而对于那些进展慢的小组, 教师要帮助他们寻找“慢”的原因, 突破“症结”, 以提高讨论的效率与速度。

参考文献

[1]姚家锐, 王国均.文学圈——一种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模式[DB/OL].http:∥zpywjy.zjnu.net.cn/n335c3.aspx.

[2]刘淼, 金艳峰.文学圈——阅读教学方式的变革[J].语文建设, 2006 (8) .

[3]Samway K.D., Whang G..Literature Study Circles in A Multicultural Classroom[M].Portland:Stenhouse Publishers, 1996.

13.阅读《新教育》心得 篇十三

在我看来教育本身首先是爱的教育,它是教育力量的源泉,也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反省我自己在教育一线执教二十余载,对教育事业的爱,爱学生的心是始终不变的,但是却不曾认真的去思考怎样在教育过程中付诸我的爱,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爱,总是执拗的认为:给好心不能给好脸,声言俱厉,以命令、独断的言辞威武学生,用严厉慑服学生。而实际上这种震慑只会筑起愈来愈深的鸿沟,无法走进学生的心里,也无法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爱,学生也不会发自内心的爱我,他们也不会有感恩之心。我认为爱的缺憾才是教育最大的失败,不管是在家里还是教育事业中。正如书中所说的,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师,能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心里的教师。教育离不开爱。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是要相信学生。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才能解决好问题,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教师的职业本就普通平凡,我们不可能体验轰轰烈烈的成功,如雷般的掌声,但也能在平凡中成就不一样的有色彩,充满内心喜悦的满足与幸福。在细读中我佩服于朱教授作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一名卓越的教育学家的渊博知识,更钦佩他对教育的至深领悟和挚爱,我深感读一本好书胜过与优秀的人交谈,使我受益匪浅,今后还要不懈地学习教育良著,提升自己的思想,开阔心胸,不失遗力的做学生喜爱的教师,这就是我一生的职业追求与梦想。正如同书中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就是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学生。多点时间和学生交流,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我,了解我,喜欢我。

我相信并借鉴书中所提倡的完整的教育,即:身、心、灵统一的的教育,追求的是回归教育的本真,注重心的教育,注重对每一颗生命的呵护关爱,注重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真心灵的理解和尊重。新教育希望通过塑造美好的人性,进而建设美好的社会。新教育深刻理论的背后,期待的是心灵世界的美好,而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纯粹、博爱、人文的教育本真才是新教育所追求的。

★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 幼儿园小班新老师教育随笔

★ 新老师每周教育教学随笔

★ 我们的成长之路作文精选

★ 我的成长之路演讲稿

★ 我的成长之路400字范文

★ 我的成长之路作文

★ 教师的成长之路随笔

★ 平面设计师的成长之路

14.英语阅读课的反思心得体会 篇十四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很多,在这一认知活动中,学生的语言基储学习方法、文化背景知识、阅读习惯、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等都是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语篇等不同层次,是理解语言的基矗要教给学生在阅读时不能一个词一个词地理解,有效的阅读,应该更多地关注关键词和语意群。背景知识是影响阅读理解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学生的已有知识、经历、概括能力、理解模式、情感、情绪以及其他种种非智力因素构成了学生的认知模式,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我们教师就要通过有效教学逐渐缩小这种差距,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把重点放在词汇意义上,课文常常被看作是用来教给学生词汇及其用法的,读文章就是为了记住所有的单词、词组以及语法结构,结果学生形成了在阅读中一个个词、一句句话读的习惯。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使学生不要过多地关注每个单词的词义,而是要引导学生识别意群和关键信息。这样,在阅读中,他们才能读得很快,更好地记住关键的信息。老师可以教学生练习划分意群或拿一些已经划出意群的短文给学生读,关于基本句型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长难句中的重要信息。英语基本句型的知识在高中开始阶段应教给学生,并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强化巩固,这是能够准确分析理解长难句的基本前提,而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长难句的增多越显示出这一点的重要性。另外,长难句的分析也离不开主从复合句的相关知识。我们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多设置针对性较强的阅读理解题帮助学生强化这种阅读技巧,当然,一定量的词汇是阅读的前提,只有在扫清词汇障碍的前提下才能讲求方法和技巧,但只有词汇短语句式的理解与记忆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强化指示词、连接词的知识和练习也是必要的,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与句、句与篇的关系。教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了解到一篇文章是怎样通过不同方式使众多的句子以及多个段落构成一个完整的、有一定主题的篇章。掌握了这些,对高考题中的段落大意、主旨大意题就会迎刃而解,也有利于做阅读填空题,即七选五这类题,同时有利于学生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一举三得。

再次,语篇知识对阅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老师应通过讲授或练习教给学生常见的篇章结构和模式,平时教学中多练习写纲要或缩写,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高中英语课本中有许多的对话形式的文章,多要求学生改写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最后,学生应学会识别文章的功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写作此文章是为了描述、议论、劝说还是仅仅是为了娱乐?他是在摆事实还是发表个人看法?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观点还是通过正话反说或双重否定等方式?所有这些问题对于理解都是很关键的。老师必须教给学生常用的标识符号以及怎样通过各种暗示识别作者的意图。

总之,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学生拘泥于一词一句的习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更高的语言层次上,学会从客观上把握文章的意思。

二、教学中注重阅读技巧的训练

阅读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化,一个高水平的读者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速度。一成不变的阅读方法只会在很多时候浪费过多的时间,而且会由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抓不住真正重要的信息,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阅读的信心和兴趣,导致无法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老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并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运用不同的策略应对不同的文章。

常提到的阅读方法有预读、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策略,而且要使学生自如地进行策略的切换和综合运用。也要教给学生不同的文章使用不同的阅读技巧,比如带有小标题的文章的阅读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灌输给学生,因为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这样的文章,这类文章也是高考常见的文章之一。再比如阅读细节题可用找关键词法返回原文中找依据或答案本身。另外,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方法和技巧不能只是停顿在理论层次,要有大量的实践,即多练习,尤其注重限时阅读才能真正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阅读教学中要把背景知识融入

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由老师来灌输,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本身给出。背景知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专业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介绍相关专业、文化知识以外,社会背景也不能忽视,因为阅读中造成误解的往往就是由于欠缺相关背景知识引起的。同时要求学生在平时要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来拓宽知识面,多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在讲课前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经验。如高中课文中涉及中美文化交流所碰到的问题,围绕着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在访友、道谢、恭维时的不同做法,谈到美国人习惯于从小到大、从特殊到普遍的思维方式,如写信就是一个例子。另外美国人个性独立、不拘礼节、言谈直率也是众人皆知的,以及英国人的绅士风度等。学生头脑中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再理解相关文章就比较容易了。

四、教学中融入情感、社会等其它非智力因素

新课标要求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竞争等,老师要在教学中适时鼓励并组织小组活动,使学生在合作竞争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与此同时,老师也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比如,告诉学生遇到生词或难句时不要慌张,保持冷静,也不要急着查字典,应该采取恰当的猜测、断句、推断等技巧来解决具体问题;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设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记录自己的学习成绩,适时地从正反两面鼓励自己等等。

上一篇:一级医疗机构产科建设与验收标准下一篇:初中一年级班主任个人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