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教育工作总结(共10篇)(共10篇)
1.适应教育工作总结 篇一
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教育总结
开学伊始,学校领导对新生的入学工作做了非常精心的安排。首先对一年级所有教师进行了开学适应教育的集中培训。适应教育的真正落实者是一线的教师。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引导他们接受新的理念,校召开了全体一年级教师会议,布置“适应教育”的具体工作。会上周学珍副校长要求一年级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多样活动,重点围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师生的情感交往等,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产生愉悦情感,让学习充满快乐。
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而言,刚入学的前两周是十分重要的入学适应阶段,它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校园健康、快乐地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因此,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小学适应阶段,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经过第一周紧锣密鼓的入学适应教育,我的教育措施和成果如下:
一、落实习惯的培养
九月是我校每年的习惯培养教育月,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养成一套新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其今后适应校园生活十分重要。
一方面,要把习惯落实到细微处。课上,如何站,何如坐,如何读书,如何写字,如何听讲,如何举手;课下,如何打水,何如换课本,如何在楼道走路,如何在教室控制音量;中午,如何端饭盒,如何排队盛汤,如何用抹布擦桌椅,如何扫地、擦地,如何去书架拿书、放书;放学,如何收拾书包,如何摆桌椅,如何站队,如何出校门,没见到家长如何做,等等。
另一方面,要把习惯常挂在嘴边。因为孩子的年龄较小,记忆力相对较弱,不能要求学生一次性记住全部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不断地重复这些日常的点滴细节。经过一周的习惯培养,学生已经对学习习惯和校园生活习惯十分熟悉,大部分孩子都能做到无需老师提醒,只有个别学生需要稍作提示,但均能马上自我纠正。
二、树立主动的意识
从开学第一天,我便给学生树立要主动与老师打招呼的意识。无论他是否认识这位老师,都要主动去喊“老师好”。一句主动的问候,不但能够在潜意识里提醒自己的角色已经转变为一名小学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主动探索校园和主动融入校园生活的自信心。
多数孩子比较腼腆,习惯于被动地认识陌生人。但经过一周时间的锻炼,几乎班里的每一位孩子都有了向老师主动问好的意识,也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做其他事情的主动性,如主动问老师用不用擦黑板,主动为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文具。
三、把教室交给学生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当你为做好一件事付出了辛苦和汗水,你变会倍加珍惜。我认为,让学生爱上他们教室的最快方式,就是一起动手为教室进行打扫和管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我先从指导他们擦桌椅和柜门开始。吃完午饭,便是孩子们打扫教室的时间。有的孩子做得快,会主动提出擦门、擦窗台、擦墙壁的请求。
当做卫生成为了一件集体性的事情时,就成了一件十分令人期待的任务。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下打扫卫生,不仅提高了对教室的管理意识,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熟悉校园文化,建立班级文化
我校在第一周根据我校特色开展了“讲文明,懂礼貌,争做纯真儒雅小公民”的活动,使一年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我校以文明、儒雅为主的校园文化,并逐步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为一年三班的班主任,我根据自身所教学科的特色和孩子们率真的性格,建立了本班的班级文化,为本班起名为“金星班”,旨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勇敢地在任何讲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小小演讲家。第一周,我班的演讲主题是“自我介绍”,班里的每一位孩子都走到讲台前,面向大家进行自我介绍。通过这样的活动,能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在课堂举手的数量在增多,孩子们的自信度在提高。相信在这样的班级文化下,每个孩子不仅能够成为小小演讲家,还能成为优秀的听众。
五、勤与家长互动
开学前的家长会,我便申请了一个QQ群账号作为班级群,并要求家长加入该群。从开学第一天,我便争取一切机会抓拍学生在校园的精彩瞬间,并做到每个孩子都在镜头里,包括上课的坐姿、做操的专心、课余时间的看书、中午的打扫、吃午饭的模样,等等。几乎每一天,家长都能通过微信群相册查看到孩子们在校的照片,很多家长都表示在知道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轨迹后很放心,很满意。
此外,我会利用群通知功能将重要通知放进群里,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有任何情况也利用聊天功能进行沟通。
抓住第一周的时间与家长做好密切、及时的联系,不仅提高了家长对学校与教师的认可度和信任度,还为以后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支持与便利。
2.适应教育工作总结 篇二
在实际上的教学过程中, 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整个工作过程的能力呢?我们以化工专业学生做为化验员完成一例仪分实验进行说明。学生的整个工作过程如下:1) 试样分析:主要工作是分析试样各种要求, 找出定量分析的措施。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可以学习该样的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的特点识读 (试样成分、精度要求、与化学反应的环境及其他的要求) 了解该仪器的基础知识 (性能、操作方法、数据的处理方法等) 。2) 设备状况及试样分析:主要工作是了解设备、不同分析方法能达到的精度等级、典型分析方法等)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可以了解试样的化学基础知识、分析过程及实验基本操作。学会选用实验方法及基本实践技能。3) 国标的要求及实验精确度的要求:主要工作内容是确定该实验的可能性及检验性。仪器、药品选用及设计等。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可以学习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全部过程, 每个步骤可能发生的预案、或其它选用等知识。学会使用最佳分析方法保证实验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做出判断, 解决一些常见的分析问题。4) 实验过程准备: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可以学习实验设计、仿真、调试等。了解误差的产生, 可以进行一些实验故障排除。5) 实验过程监控:主要工作是在实验过程中监控试样全部过程, 采取合理分析方法保证试样的准确分析。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可以学习各种实验参数的合理选用及各种分析方法的使用, 强化仪器的使用。
在上述的工作过程中, 以前完整的学科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药理基础》、《化工制图》、《仪器分析》等课程不再按学科体系, 进行系统讲授, 而是按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需要, 针对每一个工作过程对相应的专业知识点的进行讲授,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这里要求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够用”为度, 强调在工作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把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上, 而不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专业知识的载体是是项目任务, 它能体现工作过程的各项要素, 各专业知识环节贯穿整个工作过程, 并反映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在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中,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学习并掌握工作过程中问题的解决, 借此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和经验, 而不仅仅是操作技能。这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过程有更好的适应力, 使学生在面对与学校生活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时有更多的自信。
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在小组中进行的, 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分工协作进行工作。在小组中学生还学习到了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工作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在进入社会生活时, 能够更融洽地与人相处, 并能够用积极的方式处理工作中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促进学生健康向上, 进步成长。
职业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1) 忠诚———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忠诚是一个人品德的最起码表现, 要诚实守信、踏实肯干;忠诚就是要热爱企业、爱护企业、爱岗敬业。企业是员工生存活动的舞台, 任何时候员工都应该考虑到企业的利益, 以企业目标、利益这个大局为重, 以企业为家, 与企业共存亡。2) 责任心———强烈的责任心, 是做好工作的基础。责任是做好份内应做的事, 尽职尽责。责任心是自觉把份内的事情做好的心情。自己的责任, 不能推卸给别人。在工作中不但扎实认真, 而且要想办法克服困难, 积极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对各自岗位的工作有一颗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就会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 从而使企业以及个人都能有所建树。3) 上进心———是做好工作的动力。上进就是向上、进步, 追求进步的心态和做事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干劲。有了上进心, 人生就有了目标, 有了上进心, 就会超越自我, 力争上游。不断超越自我, 取得更好的成绩。4) 事业心———是做好工作的恒心和毅力。事业心是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 而对社会发展有一定影响的恒心和毅力。具有事业心的人能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 确立相当困难、然而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这样的员工不拒绝合乎法理的物质报酬和享受, 但事业成功的振奋和喜悦胜于他所获得的这种报酬和享受。5) 服务———是工作的具体体现。作为一个企业, 就必须要创建经济效益, 作为现代企业, 必须以优质的服务赢取效益, 所以企业员工都要有全员服务意识, 树立为生产、营销一线服务的思想, 一切工作以满足外部客户需求为标准。6) 合作共享———是工作的条件。合作共享包括诚实正直和主动合作, 有什么好经验、好的做法应及时与他人分享,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 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共同出主意, 能主动承担工作并积极推进;在工作中多沟通、互相协作, 不但工作要主动, 同时同事之间工作要密切配合, 紧密合作, 真正做到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合作, 共同完成各项工作。
3.适应教育工作总结 篇三
一、军队院校努力推进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军队院校开展继续教育,是对经过院校正规学历教育、已经进入军队工作岗位的在职人员,进行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补缺、拓展和提高的一种教育活动,目的是完善在职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现阶段,军队院校必须大力推进继续教育。
(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军队院校必须努力推进继续教育
院校是传播、生产和转化知识的重要力量。知识经济的崛起,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社会的职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受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因此,许多发达国家把继续教育作为有效地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战略和策略。据权威人士估计,到下世纪初,现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技术60%将过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知识老化的速度至少为每年7%,而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工程技术人员80%仍将继续工作。这些数字说明一次性的大学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一生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接受终生教育,更新和补充知识才能确保自己的生存。军队院校开展继续教育,不论对军队建设还是对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顺应形势发展、适应岗位要求的积极策略。就军队建设来说,开展继续教育就是要造成一个不断充实、更新知识:提高素质的环境,不断推动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个人而言,接受继续教育能够提高应变能力,满足岗位任职与发展需要,适应各种变化,并有所创新。总之,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越来越重要。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传统的院校教育已不能一劳永逸,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因此,江主席指出,“要加大院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力度,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使院校教育逐步从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以继续教育为主。”以知识技能的更新、补缺、拓展和提高为目标的继续教育越来越成为军队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
(二)推进继续教育是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未来战争对军队院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的军事革命使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现代战争的高技术化特征日趋明显,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趋势,全纵深作战、非线式作战,陆、海、空、天一体化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作战部队高度合成,趋于新型化、轻型化和多样化,指挥体制纵向层次减少,更加灵活、高效。面对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院校教育要主动适应部队建设对军事人才的新要求,必须大力加强继续教育,提高部队各级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素质。近年来,我军装备现代化建设速度加快,一大批新型武器装备系统陆续装备部队。部队战斗力的形成要靠武器和人的最佳结合,必须要有一大批能够驾驭新装备的指挥和技术人才,进行新装备的训练组织和技术保障。而这些人才的培养,要靠继续教育来完成。
(三)开展续教育是军队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教育条例》规定,院校教育基本制度是“实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主要包括任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干部培训使用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即:严格落实“不经院校培训不能提干、不经本科培训不能进入相应领导班子”和“先训后提、训用一致”的制度,确保干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适应岗位任职和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出要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指挥军官的培训,要在实施排、团、军三级重点培训的同时,探索排、营、旅、军四级重点培训模式,逐步实行重点培训和逐级轮训相结合的任职培训制度;专业技术干部的培训,要试行继续教育学分制,建立转换工作岗位、晋升中高级技术职务重点培训制度。发展函授教育和自学考试,积极开展网上教学,增强官兵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
二、继续教育发展思路和对策
(一)转变继续教育观念
知识经济的到来,会对继续教育教学观念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和未来的继续教育都要从单纯的传递性转向开放性和创造性。因为在现代社会,人的创造力的强弱将成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最终决定因素。继续教育不仅在于培养人的认识能力,重要的在于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开发人的潜能。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认识世界;学会做事——掌握多种技能,以不断适应职业和社会的变化;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协作;学会发展——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以能充分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并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四大支柱”反映了知识观念的一种转变,核心是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军队院校现代和未来的继续教育应突破原有着眼点的制约,切实把军事人才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放在首位,这种知识观念的转变是加强继续教育的关键。
(二)做好继续教育总体规划
江主席指出,“军队生长干部要逐步走开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从更大的范围选拔高素质人才。”今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基本实现军队的军地通用专业技术干部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并选拔适量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补充到指挥岗位,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军特点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院校训练任务中,在职干部继续教育将占越来越大的比重,中级指挥院校、综合性院校要切实履行起在新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做好规划,使继续教育成为“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重要途径。要把继续教育列入学院发展规划,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
(三)探讨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
继续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针对部队建设实际情况,要积极探讨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如干部高科技知识系统培训、新装备培训、干部在职轮训、专题研修、高层次岗位培训、高级访问学者、研究生课程班等,充分发挥院校的职能。
(四)实现继续教育手段多样化
针对继续教育内容“新”的特点,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面授、函授外,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开发远程教育的技术和课程,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网络等技术,建立起“虚拟课堂”。通过先进的教育技术,可以与学员相互交流,教员可以在网上组织教学资料,把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观点引入教学;学员可以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使教育社会化,解决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达到传统教育方法无法比拟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效果。
(五)加强国内外、军内外继续教育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4.适应教育工作总结 篇四
2000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0] 28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更是教育战线的一件大事。
《意见》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下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明确提出了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面临的紧迫任务;突出强调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社会共同努力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意见》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特别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对指导新形势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认真学习和领会《意见》精神,结合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大意义。我们要以宣传贯彻《意见》为契机,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加强科学研究,努力探索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途径。要把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和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结合起来,全面规划和部署新形势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开创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结合德育工作实际,针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在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等方面还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广泛拓展德育工作的渠道。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总结和推广德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经验。
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继续与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相互配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综合社会实践基地和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
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研究制订贯彻《意见》的具体意见和方案,要依据《意见》精神,检查本地区、本单位已有的有关文件、规定和制度与《意见》精神是否一致,凡是与《意见》精神不符的,要及时修订。
根据《意见》的精神我们今后要认真务实地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进一步增强搞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四、全社会共同努力,各部门通力协作,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5.高一新生适应性教育探讨 篇五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春天,是从童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错综的时期,极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要求的提高和青春期的发育,使许多同学产生了适应不良综合症。这种症状表现为:新生进入新的学校后,由于和周围环境不适应、不协调,由此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一种迷茫、困惑、痛苦。
根据调查统计,有1/3以上的高一新生入学一个月后尚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突出表现为:
(1)面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会产生陌生感和不适应。初次住校的寄宿生普遍想家;怀恋初中旧友,面对新环境中的陌生脸孔和各种新感觉不知所措。
(2)难以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由于高中课程增多,学科的系统化和综合性要求高,会产生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和对学习广度、深度的不适应,导致内心焦虑和不安。体现为一方面不能很快适应新知识的结构安排;另一方面难以很快适应新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仍沿袭过去的老路子。
(3)不能正视进入新环境后角色转变的巨大反差。特别是考进重点高中的学生,大多是原初中的学习尖子和主要学生干部,甚至是班级、学校的“明星”人物,但进入新学校新班级后,在强手如林的情况下,笼罩在头顶的光环一下子黯淡下去了,多数同学因地位变化而心理失衡,产生很大的挫折感。
(4)陷入孤独寂寞的心灵误区。进入新环境后,一些社交活动能力较差的同学在入学一个月后尚不能与班里其他同学相熟,由于彼此不了解,在各种活动中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所以,新生入校后,会有一个心理适应问题。适应是指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要符合客观条件或需要,也就是处理需要的过程。这是个体积极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状态,以获得需要的间接满足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
必然要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不同环境中多多少少会感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这是十分正常的。我们一时无法改变环境,但个人可以通过不断改变和调整自身以适应赖以生活的社会环境,从而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
而高一级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脱离父母的时期,有不少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如果教育者们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重视并给予正确的引导、纠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其高中三年后的成才,甚至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者必须充分认识,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顺利度过这一特殊的转折期。
首先,教育者需要了解处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15岁左右的青少年,在心理发展层面上,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注意具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识记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敏锐,具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点盖面,比较偏激。
2、情趣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对未来生活有美好的憧憬,但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及不计后果的冲动。
3、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我评价也比初中充实和客观,但有时会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在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
4、交友热情高,重视同伴之间的友谊,渴望生活在一个温暖和谐的集体中,但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缺乏足够的交际技巧,常常导致一方面渴望与人交往的开放性与另一方面自身内心的封闭性的矛盾的激化,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高一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比其他的群体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此外,在高中一年级这个学习阶段中还存在着一些主客观因素,使新生普遍产生了适应不良症。
(一)环境改变。
来到了新的环境,人生地不熟,学生看到的不再是朝夕相伴的同伴,而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面对新的集体、新的老师、新的同学,需要重新构建自己新的人际关系系统。而一些学生第一次离开家寄宿学校,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生活自理能力。面对这许多不确定因素,往往感到孤立无助,碰到一些小问题常常会不知所措。
(二)学习课程变化。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有了新的特点。在内容上,不仅课程的门类增多,每门学科的内容增加了深度和难度,而且各科体系化和综合化的要求更高。在方法上,要求学生比初中时更有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外举一反三的训练练习比重加大。不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初中时那样得心应手,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非常紧张惊慌。
(三)气质、性格差异。
一般来说,热情奔放、开朗活泼的学生,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而有些同学相对含蓄、沉静,不善于与人交往,融入新环境的速度慢一些。另外,从性格上说,外向型性格的学生一般也比内向型性格学生适应快一些,效果好一些。
(四)心理准备不足。
部分学生事先没有充分估计升入新学校的各种变化和可能,仍用旧眼光来衡量和评判新环境中的人和事。比如:过去的同学亲切,现在的同学形同路人;过去的老师喜欢自己,现在的老师并不在乎自己,等等;这种不合理的比较,会使同学们感到异常孤独难受。同时,进入重点高中的同学,常把将来的发展理想化,没有估计到可能存在的种种困难,所以容易产生失望和泄气。
总之,以上众多新环境新阶段带来的问题,给高一学生带来的挫折感,必定是高中生走向身心健康、走向成功成才的阶梯或难题。学校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努力调整其心理状态,培养他们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首先、引导学生尽快熟悉环境,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新生入校后,应及时的组织新生们参观校园、校舍,介绍校史,学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他们对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增加感性认识,消除陌生感。创造一个干净、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让新生们感到亲切、心情舒畅。
同时,建议学校在高一新生入学后为他们实施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预防有心理偏差倾向的学生产生心理危机,为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有切入点地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其次、教育学生正视新环境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迈好踏入新生活的第一步。
新生入学后表现出来的不良心理反应,主要来源于其对新环境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一般来说,乍一入学的新生开始时大都踌躇满志,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
而一旦理想与现实脱节,发现实际的学习生活与自己想象的并不那么一致时,便会垂头丧气,学习热情骤减。再加上对周围环境不熟悉,同学之间还没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内心的烦恼得不到适当的宣泄、排解,就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因此,新生入学后,学校有必要在新生中开展适应性教育,进行集体心理讲座,对同一反应的学生进行团体咨询或个体辅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进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鼓励学生正视困难,帮助新生树立起面对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做到未雨绸缪。同时,因为新生的很多问题与家庭密切相关,可开设相应的家长培训班。
第三、加速班集体建设,指导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较快地融入新的集体。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之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新同学来到一个陌生的班级,特别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班主任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尽快构建新的群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亲切的气氛,带动班级每一个成员积极热情地投入到集体中来,促进新生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在团结互助中提高自己。
第四、分析新教材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知识体系的传授方式。
与初中课程相比,高中课程的理论性提高了,知识量加大了,综合性和系统性也增强了,而刚刚升入高中的新生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仍沿用学习初中课程的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因而常常感到摸不着门道,在学习上显得很被动,因而担忧、恐慌。
为了帮助学生迅速适应新知识的传授,教师在上新课前,应简略介绍有关科目的结构、内容,课时安排等情况,使学生对该科目的特点、教学要求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学习方法介绍,帮助学生寻求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提高自学能力和学习时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教师要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创设轻松愉快、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第五、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确定新的目标。
进入新学校的学生,特别是考入重点中学的学生,原本对自己的能力、才华和未来充满信心,但在新班级中,面临新的竞争和分化局面,突然间失去了优越感,心理落差很大,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困惑中,由自信自负转向自卑。因此,有必要引导新生根据新群体中的实际情况,抛开过去的成绩,重新客观地审视自己,选准参照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结合自己的能力、个性特点,定出新的奋斗目标。
评价高一学生适应性主要拟定为以下几个指标,教师可以据此了解学生是否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
1、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情绪稳定、乐观,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2、能与新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热爱生活、热爱集体,能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
3、乐于学习和工作,有恰当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较强的学习自主性。
4、自尊、自信,有合理的自我观念,悦纳自我,并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6.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篇六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掌握英语这种重要的交际语言显得日趋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英语教学理应有比较高的要求。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各大专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专科院校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出现了许多新情况,这就要求英语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以
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在实践中,由于我们对高职的英语教学经验不足,对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了解不够,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多数教师觉得不是很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技能也是差强人意。
一、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现在的学生。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三年英语,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面对这种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教学内容也偏深,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教材方面,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符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层次不一,比较难找到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在设备方面,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亟待充实和提高,使其在提高整体英语教学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师方面,我国职业技术学院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在那些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英语教师同时兼任英语专业课程和公共外语的教学工作,任务繁重。
二、我国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英语教学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直受到各类职业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青睐。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英语学习成为各个专业的必修课。毫不夸张地说,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着职业学院教育的声誉和培养质量,关系着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因此,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导思想不明确,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别,就是培养目标不同,前者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后者以培养普通专业型人才为主。目前,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已经逐步形成特色,其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逐步趋于规范。但是,英语教学要达到什么水平,课程怎么安排,实践中有的照搬大学专科计划,有的沿用中专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理论研究与探讨也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和影响教学质量乃至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英语教学的模式(TeachingModel)落后,与英语教学的目标(TeachingAim)相左
我国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于有关专业技术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现在高职英语教学一直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一味地依赖于教材和老师,缺乏思考,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并且局限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三)硬件(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和软件(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足
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中技或其他中等院校升格的,英语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升格后投入的资金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导致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师资队伍表现无法完成现有的英语教学任务,而且许多英语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难以适应高职英语教学。
(四)强调手段,忽视基础
现在的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一方面学生的基础不扎实,进行高一层次教学有难度,而另一方面教师为了防止学生产生厌学、畏难情绪,只有在“兴趣”上下功夫,采用的教学手段可谓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对于进入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中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教师在上课时过多地重视手段而忽视基础,可能一开始学生会因为新鲜,产生一定的兴趣(其实这里所谓的兴趣并不是对英语的兴趣,而是对一些新鲜事物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不可能持久,只有当学生能基本听得懂,说得出,写得对的时候,才会真正喜欢英语,对英语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而要达到以上所说的“基本”,必须从一开始就艰苦地、踏踏实实地打基础。
三、对策研究
(一)转变办学理念,端正
办学思想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现有条件,在实践中正确处理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学校应从长远目标出发,始终把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点,在质量中求效益,在效益中上规模,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信誉,让社会理解、认识和关心高职教育,为高职教育的良
性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立足当前条件,以发展专科层次为主,逐步提升教育层次,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一方面,职业技术院校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索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同时,各院校应鼓励英语教师去争取做外销员、商务师、导游、翻译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学校教学要求。另外,严格教师队伍管理,制定相应教师管理条例,采取激励机制,奖罚分明,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平庸不称职者给予批评、教育、缓聘或低聘,而学校也要提供教师继续教学、深造的机会,不断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学人才。
(三)改革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技能,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转变传统难破、习惯难改的定型论观念,树立标新立异的创新观念;把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课堂内外多采用启发式,通过机械和模仿的语言技能训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游戏式、小组讨论、报告会、演讲、竞赛、辩论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等,把教与学弄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地把学生拉到社会上去(如涉外企业、交易会等)进行实践锻炼,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改革英语教学内容
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的英语课程,改革英语课的教学内容、使其真正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一个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如工艺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及现代设备的操作人员等,到底要学什么内容的英语,只有到有代表性的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生产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意见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生产现场使用英语的机会日益增多,如进口设备、仪器的说明书和使用手册,国际通用技术标准,正在使用的成熟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原始资料等。另外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人机沟通能力成为必备的职业素养。英语教学对有关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提示信息,通用和专业软件的使用说明,互联网络调用命令等都可纳入教学内容,成为高职英语教学十分实用而生动的教学内容。
(五)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颇。英语教学在整体规划和科学性、系统性方面欠佳,教材、教法有待改进。在教改中应该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改革的重点,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实验设计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强化作业的设计性、连续性和复杂性,倡导研究性学习。在考试方法上,改变一统天下的闭卷考试为开闭卷相结合。目前就英语教法而言基本达成共识,即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来取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
(六)做好教材的选择工作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工具。好的教材可以起到鼓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队伍的不断扩大,高职专业英语教材也陆续出版了。这些教材较之以往的教材,在科学性和实用性,特别是选材的先进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选教材方面,首先应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为职业英语,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材应该在考虑到其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突出其岗位特点。教材的设计上,可以增加大量的学生毕业后将接触到的诸如产品简介、操作说明、维修指南等方面的素材,并辅以相应的课堂活动安排,而不宜过于专业化和学术性。其次,教材的内容应该避免与基础英语教材内容相重复。专业英语教材在选材及体例上,应突出交际性原则,其设计应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交互活动。虽然在目前的条件下,还很难做到由任课老有些教材为了使专业英语教材更具实用性,增加了一些与专业无关,但对学生就业有益的内容,如,英文招聘广告、简历和求职信等,而这些内容在高职基础英语教材中就有相应的范文和习题。这样的编排看似是特色,实则削弱了教材的统一性,并且还影响了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夏纪梅.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外语界,2000.4
[2]连淑能.与外语学生谈综合素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9
[3]王初明.正确认识外语学习过程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
[4]周燕.英语教师培养亟待加强.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5]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1(9)
[6]张迎雪.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7]梁悦.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4.4
[8]金亚秋.新世纪高职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成人教育.2004.2
7.适应教育工作总结 篇七
为了解大学适应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笔者于2009年6月在扬州大学开展了《大学生适应性状况调查》, 调查在大学工科一、二年级进行:一年级发放试卷382份, 回收356份, 回收率93.2%;二年级发放试卷287份, 回收222份, 回收率77.4%。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和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总结和思考, 笔者从大学生的不适应表现和原因, 以及高中增强学生大学适应性的内容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大学生不适应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一) 专业方向不适应
学生在不了解专业相关知识的情况下, 凭感觉或人云亦云地选择填写了高考志愿, 进入大学后才逐渐了解到所选专业应修的课程、将来从事的工作方向和就业前景。有的学生对就读的专业丝毫不感兴趣, 有的甚至反感, 在无法调换专业的情况下, 部分学生能调整好心态, “入乡随俗”,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始终走不出后悔和失意的阴影, 他们在悲观失望、逃避或者恍恍惚惚中度过大学时光。
(二) 思想意识不适应
高中阶段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与大学应有意识的不协调。“高中有老师对学生说, 上了大学就轻松了, 你认为这对考取大学的学生会造成误导的效果吗?”选择会的有409人, 占70.7%;选择不会的有85人, 占14.7%;选择“希望高中老师不要继续对学生传输这样的观点”的有311人, 占53%;选择“我的老师没有讲这样的话”的有39人, 占6.7%。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普遍持这样的想法:“考进大学就好了”, 大学可以不用再那么努力和勤奋, 读大学很轻松;上了大学就等于求学道路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大学很重视入学教育, 学校老师、班主任和学长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提醒大学新生, 大学是新起点, 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能够很快转变, 但相当多的学生思想转变不过来, 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不踏实, 不善于钻研, 导致成绩不理想。
(三) 目标缺失不适应
原有目标已实现但新目标未建立或无法建立, 造成目标缺失。在大学之前, 绝大数家长和老师习惯了用考取大学作为学生长期学习的主要目标和奋斗动力, 考取大学的目标一旦实现, 原有的动力就随之消失。“进入大学后你有明确的目标吗?”174人选择有而且很明确, 占30%;321人选择有但比较含糊, 占55.5%;71人没有目标, 占12.3%。“你为自己制定好职业规划了吗?”169人已经制定, 占29.2%;407人还没有制定, 占70.4%。“你有短期或长期的学习计划吗?”117人有并实施了, 占20.2%;278人有但没有实施, 占48.1%;122人没有但打算制定计划, 占21.1%;57人没有也不需要制定计划, 占9.7%。调查结果显示:30%左右的学生有目标、有职业规划, 学习目的性很强。而大多数学生则处于目标不明确的状态。
(四) 学习方法不适应
对大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应有的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大学和高中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教法和学法截然不同, 高中强调学生服从老师的安排, 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也可以, 只要将老师反复讲透的知识点牢牢掌握, 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而大学则要求学生能跟上很快的教学进度, 课后自主地对知识进行复习、深化和训练。“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不同, 你适应了由‘填鸭式被动学习’向‘主动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了吗?”224人已经适应, 占38.7%;53人不适应也不想去适应, 占9.2%;299人不适应但正在尝试着适应, 占51.7%。“对大学生来说, 假如不会很好地安排学习, 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学习比高中学习显得更难。你赞成这样的观点吗?”461人赞成, 占79.8%;117人不赞成, 占20.2%。由此可见, 学生如果不能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大学就不可能轻松, 也不会取得好的成绩。
(五) 学习和工作关系处理不当
大学新生锻炼自身管理协调能力的热情普遍比较高涨。入学不久的大学社团联合会、学生会、班支委会等学生组织招聘的场面异常火爆。有的学生懂得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有重点地选择岗位, 而有的学生选择的部门和岗位偏多。岗位的多与少无可厚非, 关键之处在于:工作热情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工作时间投入要做到心中有数。近几年来, 尤其是在工科院校出现了不少奇怪的现象:大学第一学期结束, 新生班的班长团支书一门或多门功课考试不及格现象不再奇怪, 为了严正学风, 不少学生干部因成绩被一票否决。有的甚至成为后进生, 长期一蹶不振。究其原因, 部分学生干部不会合理分配时间, 不能做到工作状态与学习状态的平稳转换, 工作热情高, 时间投入多以牺牲学习为代价。
(六) 空余时间使用和分配不当
高中阶段, 学生基本没有空余时间, 进入大学后, 学生在高中前长期被压抑的种种欲望开始膨胀。比如, 尽兴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 学习如何上网、畅游游戏世界, 逛街, 交友旅游, 睡懒觉, 等等。在回答大学空余时间一题时, 334人认为不知道做什么好, 稀里糊涂就过去了, 占57.8%;126人认为过得很充实, 感觉不够用, 占21.8%;116人认为大学空余时间太多, 不适应, 占21.8%。“你的空余时间主要用于什么?”选择锻炼身体的是162人, 占28%;选择消化已学知识、预习新知识、做作业的有118人, 占20.4%;选择看课外书的有129人, 占22.3%;选择交友、参加兼职工作的有53人, 占9.2%;选择上网聊天、游戏的有111人, 占19.2%;选择睡懒觉的有65人, 占11.2%。“你认为少数学生带电脑到学校, 主要是用来做什么事情?”87人选择查资料、做作业, 占15%;53人选择浏览新闻, 占9.2%;282人选择打游戏、聊天, 占48.8%;164人选择看电影、听音乐, 占28.4%。总而言之, 大多数人没有充分利用空余时间, 3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沉迷于网聊天、游戏、睡懒觉, 空余时间主要用于专业学习的学生只有20%。
二、高中教育的“五化”误区
目前, 我国的高中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追求“五化”:一是“功利化”———直击高考录取率, 而非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短视化”———看重高考结果这一点, 而非学生整个人生的目标和发展;三是“唯一化”———只看重学生的成绩, 忽略了学生个人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四是“复杂问题单一化”———对青少年来讲, 他们正常合理的需求和关注点很多, 但学校老师和家长要求学生放弃其他, 全部精力倾注高考, 代价是昂贵的:学生正常成长成熟的进程被部分缺失;五是“高层次问题最低化”———人才的衡量标准首先是德、其次是能、最后才是分。德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人生态度和理想, 能包括思维才能、思考决策才能、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情商等, 而分数只能考查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智商水平和学习的态度。在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时, 起更关键作用的往往是徳和能。以上教育的误区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不适应状况找到了答案。人们常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若人为地跨越或省略学生成长的过程和锻炼机会, 学生就必然会在另外一个人生路口走弯路。
三、高中应重视学生的大学适应能力教育
当然, 大学适应性问题是社会的产物, 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高考制度、教育背景、家庭教育都有关系, 绝不仅仅是高中教育的责任。但是如果让高等教育去弥补, 这与“水被污染了再治理”的道理一样, 是不合理的, 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次调查中, 选择题“进入大学后你感受到最强烈的是什么?”其中, 89人选择兴奋、充满干劲, 占15.4%;257人选择感到迷茫和困惑, 占44.5%;66人选择失望和忧虑, 占11.4%;156人选择没有什么干劲, 过一天算一天, 占27%。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 大多数学生考取大学后, 反而变得迷茫和目标不清。显然, 大学适应性问题不是大学通过入学教育就能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 充分发挥高中教育的作用, 增强学生的大学适应性,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 高中生心理生理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这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较好时期。其次, 高中作为向高校输送人才的教育机构有义务增强学生的大学适应性。再次, 这是巩固高中教育成果的必要途径。最后, 随着高考录取率的大幅提高, 高中阶段增强学生的大学适应性,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
四、高中增强学生大学适应能力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思考
如何在教学和学习压力都很大的高中阶段, 通过适当的途径, 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大学适应性, 使学生收益最大化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 高中增强学生大学适应能力教育的内容
1. 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目标观教育。
高中阶段的教育应紧紧围绕“点亮一盏明灯, 让学生在人生道路走得更健康、更久远、更宽敞”为指导思想, 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目标观教育。在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强国政策等大方向的同时, 结合日常工作和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 用学生听得明白、听得进去的角度和语言进行人生观的引导。必须让学生明白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明确的目标对他们的发展极其重要, 这种重要性如同鸟儿只有插上了坚硬的翅膀才可以飞得更远, 鱼儿只有来到了海洋才可以自由冲浪;如同肌体增加了免疫力, 可以轻松搏击病魔和挫折;如同人们获得了持久的信心和动力, 可以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力, 创造美好的人生。高中和高考只是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几步, 现在的奋斗是为了将来有更高的起点, 并不意味着这几步走好了, 将来就一帆风顺。要引导学生学会制定人生各阶段的目标, 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和计划, 各阶段的目标有机衔接、相互联系。人生观、价值观和目标问题解决了, 学生的学习动力才更强, 学习成效才更明显。
2. 增加专业方向教育。
专业方向教育不仅是高中毕业生顺利填报高考志愿的必要准备, 还是学生未来从业方向的启蒙引导。理论上来讲, 这个工作主要是学生的事情。但是, 我国的大多数高中生来自农村, 家长受教育的水平和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都比较低, 因此这部分学生的信息来源非常有限。同时, 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对专业教育也涉及很少, 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不够, 以致高中生在填写志愿时不知道选什么好、举棋不定。在大学校园, 不了解所选专业, 因为觉得专业名字好听、对专业一知半解就选择并就读某专业的学生比比皆是, 对其中一部分学生来说, 专业思想无疑成了用大学四年时间来跨越的障碍, 少数大学生毕业后毅然选择跨专业择业。所以, 了解专业很重要, 了解适合自己的专业和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更重要。高中学校应开设专门的辅导课或讲座向学生介绍各专业相关知识。
3. 传授互联网技术和引导形成正确上网观。
互联网技术作为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交际的必备手段, 也应成为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大部分大学生能正确使用网络, 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一下子被游戏或网聊吸引, 很容易造成网络成瘾, 荒废学业, 甚至停学退学。学生上网成瘾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教育难题, 在上网问题上应以“引”换“堵”, 尤其是在初上网期间的引导是最有效的。高中学校应以课堂的形式讲授互联网技术知识, 教学生学会使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 等等, 讲透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和可能的危害。这个对网络逐渐认识和熟悉的过程, 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观和正确使用网络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4. 引导学生提前完成“大学准备”。
一是思想准备。大学是知识的殿堂, 在这思想交融、人才汇聚的校园, 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人生跑道又一个激烈竞争的起点, 也是一个充分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大舞台。高中生要做好努力奋斗、勤奋学习的思想准备。制定大学的学业计划, 确定明确的目标, 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 让自己的大学更加精彩和充实。
二是学习方法准备。高中阶段, 尝试着用大学的学习方法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锻炼他们的自控能力。对那些必须在严密监督下才能认真学习的学生, 要明确指正, 督促其改进。
三是择友思想准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选择朋友很重要, 好的朋友使人一生受益。现在的大学比较开放, 课余活动丰富多彩, 加上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 大学生有很多机会结交同性的或异性的朋友。在独生子女为主流的校园,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很重要, 要帮助他们培养判断良莠、分辨是非的能力, 让他们学会借助朋友的力量优化自己的性格, 克服不良习惯, 培养积极的情感, 养成互帮互助的可人品质。
四是能力锻炼准备。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结构, 帮助其发现能力的薄弱环节并且有意识地改善。学生要尽早对大学期间的能力锻炼做出计划和安排, 比如, 确定大学阶段学生组织的某个部门或职位最能锻炼自己;从事哪种性质的社会兼职能锻炼自己。同时, 充分培养兴趣爱好也是能力锻炼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五是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的心理准备。大学阶段的课余时间比较多, 学生可自由分配。合理使用课余时间的首要原则是:时间花费的价值和效益最大化;次要原则是:个人发展的弱项优先支配时间, 兼顾个人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课余时间都放在学习或锻炼身体或娱乐休闲上都不对。要指导高中生对大学的课余时间的安排做出合理的预置, 保证实现时间花费的原则, 使课余时间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高中增强大学适应能力的途径
一是培养师资。采取“送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每学期派老师到大学实地考察和进修, 了解专业设置等基本知识。高中学校也可以按照本校的现状聘请大学教师作为“校外辅导员”, 定期到高中开设辅导课, 等等。同时, 政府教育部门应促使高中与大学联姻, 由大学派老师到高中去做相关讲座, 对学生进行选择专业和增强适应性的指导。
二是促进高中生与大学生的交流。在高中与大学联姻的前提下, 由大学根据高中的需要选派优秀大学生深入高中的课堂和学生当中“言传身教”, 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 这不仅让大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而且增强了高中生考取大学的信心和动力, 对提高学生的大学适应能力大有裨益。
摘要:大学的适应能力教育是学生经过高考挑选后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适应不适应、适应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学生大学四年学业的成败, 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大学生适应性问题调查和分析, 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向了高中教育, 阐述了大学生的不适应现象和原因, 并对高中阶段增强学生大学适应能力的内容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适应能力教育,高中教育,内容,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张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
8.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刍议 篇八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 适应过程 适应教育
适应是种重要且常见的心理现象,每个人一生中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适应。环境的改变是适应产生最基本的原因,大学新生为了求学梦想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接触陌生的人、体验陌生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时间安排、面对多才多艺的同学,普遍出现适应困难的问题。适应是个熟悉环境、由被动参与到主动融入的过程,如果辅导员老师能够主动探求大学新生的适应心过程,并采取行之有效、丰富多样的适应性教育,进行积极地思想和行为引导,势必能缩短大学新生的迷茫期、困惑期,促使大学新生主动拥抱大学生活、少走弯路。
一、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
(一)适应
适应现象是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没有环境的变化也就无所谓适应或不适应。人的一生要经历幼年、青年、中年、老年的阶段,所处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人际环境总是处在不间断的变化中的,生理、心智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每个人总是面临适应的问题,会产生不断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可以说,适应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的一生中随时都要面临的任务,也是人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大学新生适应是人生全部适应过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适应,它是指进入大学的学生(入学到第一学期结束)在脱离原来熟悉的环境,进人大学新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根据新环境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达成与新环境的平衡。1从文献来看,国内对大学生适应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对大學生学校适应和社会适应的研究。本文所探讨的是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问题。文献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地域及城乡的大学新生在适应能力方面都有所差异。笔者认为,大学新生适应障碍是普遍存在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适应快慢与人生体验、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外部教育等因素有关。因此,要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缩短适应期。
(二)大学新生的适应障碍
高中生经过寒窗苦读,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大学,地理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学生不能适应进入大学后的剧烈变化,表现出困惑、迷茫、焦虑等不良心理。
1.学习适应障碍
进入大学后,新生要先经历为期2周的军事训练,然后面对科目众多的课程,再加上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新生面对最初刻苦学习考入大学的目标缺失,感到很茫然,学习方面最主要的困惑在于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怎样学、学了也白学不如不学。
(1)专业课“千呼万唤不出来”带来的专业困惑。
每位进入大学的新生都有一个录取的专业,当初填报志愿时也许对所报专业缺乏认识,也许是听从父母的安排、老师的建议、同学的诱导所填报的,也许是有明确的职业定位非所报专业不上,也许是被调剂的专业。最终录取的专业遂不遂愿、合不合意对新生的学习心态有很大影响。新生急切想了解本专业是学什么的,怎么学,急切想弄清楚自己适不适合所录取专业。然而,入校后经过入学教育、军训进入正式上课之后,所开设的也仅是基础课,很少有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专业课“千呼万唤不出来”使得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另外使得相当一部分新生认为开设的基础课无用“不是专业课不重要”。
(2)学习松懈心理。
高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就是努力考上大学;上了大学之后,有学生认为进了保险箱了,没有继续奋斗的目标了,听信高中老师所说大学是何等地美好何等地自由,甚至道听途说地相信“60分万岁”,一些同学旷课,在课堂睡觉、玩手机,课后专注打游戏、上网。
(3)对大学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困惑。
大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信息量大,讲授重点难点部分,而不像高中时老师满堂灌,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学,教材内容全部讲解,批改课后作业。大学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理利用课后时间预习复习拓展。在我所带新生中,开学2个多月后一些同学还在幻想老师能批改作业,讲解课后习题。这说明他们还没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还没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4)不重视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
基础课程和选修课是大学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必要环节。一些同学认为这些课程没意思没有用处,“学了也白学不如不学”,比较典型的是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教师在上面讲,下面鲜有人听,很少有学生回应老师提出的问题。
2.生活适应障碍
(1)生活自理能力差。
在大学之前,学生衣食住行由家长包办,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进入大学,管理财物,购买生活用品,一日三餐,一切要自己操心。新生报到时家长代办报到手续的情景很常见。娇生惯养的一代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的问题。
(2)不适应气候、饮食。
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有不同的气候、饮食习惯,虽说大学食堂食物品种丰富,还是有学生为吃饭发愁,甚至长期拉肚子。
(3)对校园环境不熟悉。
学校教学楼的坐落、学校职能部门的办公地点、学院管理人员、教研室人员的联系方式、生活服务场所等等是每位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所要求知晓的。
(4)对时间管理的困惑。
高中时高负荷的学习任务都被老师安排满满的,而进入大学后有大量的自主掌握的时间,大部分新生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好这些时间。一些学生盲目地从事兼职和第二课堂活动,没有能平衡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
3.人际适应障碍
大学生从祖国各地汇聚在一起,兴趣各异,生活习惯也不同,同学朝夕相处,难免会产生分歧或矛盾,部分新生就容易出现恐惧、冷漠、孤僻、自我封闭等现象。同学之间的差异性更大,贫富,内向外向,是否多才多艺,都影响着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nlc202309020003
(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的改变
适应起因于环境的改变。进入大学,由同地域同乡音同习惯的熟人社会进入到大融合的陌生人社会,大学新生要了解、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做出调整。
2.能力要求的提高
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家长一站式地生活服务,没有了教师主导的学习方式,没有了熟悉的乡音环境,没有了昔日熟悉的老师朋友,这些变化要求大学新生应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往沟通能力等能力。
3、急功近利,未领悟大学“大学”之精神
一些新生进入大学后,急切地想学习专业知识,急切地想成为专业技术人才、身怀绝技之才,幻想教授课程的都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专家、教授,忽视对提高人的修养、境界、思想大有裨益的人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因此,大学新生面对课表上众多的“无用课程”,面对枯燥无味的课程,自认为上这些课程没有意义,觉得是在“浪费生命”,旷课者有之,到课者睡觉、玩手机有之。大学不仅仅是传授技艺,更是要“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兼容并蓄地“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四)大学新生适应心理过程
适应是个心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大学新生适应心理机制和过程,有助于高校选择针对性的适应教育。贾晓波教授认为,“心理适应的机制是由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等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 也即遇到不适应现象时改变认知,进而转变态度,最终改变行为以适应环境。
1.大學新生适应是熟悉环境、克服障碍的过程
大学新生对环境不适应,到被迫接受环境的变化,进而改变固有的、幻想的看法。随着新生对学校环境更加了解,同学之间逐渐熟悉,适应过程逐步加快。
2.大学新生适应是被动参与到主动融入的过程
在入学初期,新生听从老师的安排,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和学生活动,随着对学校了解加深,知道了学校和班级的激励机制,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这时,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融入,完成了适应过程。
二、开展适应教育,提高新生适应能力
为了让高中和大学顺利接轨,帮助新生度过迷茫困惑期,要解决新生的各种不适应问题,除了学生主观努力以外,学校应积极地开展新生适应教育活动。
(一)在学习方面,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和新老生经验交流会
对于新生的专业困惑,首先,各学院应在开学之初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会议和新老生经验交流会,由专业课老师和学长为新生进行培训和交流,讲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业情况等信息,让新生稳定专业方向,辅导员要努力使学生走出误区,尽快弥补认知上的缺失,适应所在学校和所选专业。其次,要帮助新生树立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技巧,增强专业技能。要让学生了解学业始终是大学生的主旋律,专业课的学习是今后提高工作技能的根本途径,同时也不能忽视能提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基础性课程。
(二)在思想上,开展学校规章制度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爱国爱校爱班教育、入党启蒙教育
90后大学生身上有闪光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共性:不知道尊重他人,不喜欢被束缚,不知道感恩把别人的关怀看成理所当然。对此,要开展学校规章制度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爱国爱校爱班教育、入党启蒙教育,让高中生的价值观念尽快转变到大学的价值观念上来。
(三)在生活中,熟悉环境,开展心理摸排和心理辅导,关爱“四生”,注重行为塑造
对环境陌生的问题最恰当的解决办法是一入校即组织新生参观校园及校史馆,这样可以尽快让新生了解一所大学,减轻陌生感,增进感情。对于贫困生、心理问题生、学习困难生、身体残障生,要多加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利用晚点名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对学生加强生活指导,逐渐让学生形成学习和生活有规律性、有序性和计划性,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增强独立生活能力。还要注重行为塑造,对听课、自习、集体活动、交往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期望,引导大学生文明规范行为的养成。
(四)人际方面,加强班集体建设,鼓励学生表达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体活动,给学生创造沟通、表达的机会和场合,帮助新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交流主动性等问题。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和互助意识,让来自祖国各地的新生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结语: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是高校学生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每位新生都存在适应问题,只是适应期时间长短的问题。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障碍、生活适应障碍、人际适应障碍。大学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应对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展开研究,汲取好的新生适应教育方法并运用到90后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中来。
【参考文献】
[1]吕素珍,程斯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3]宋斐.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教育干预模式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吕素珍,程斯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9.适应教育工作总结 篇九
1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意义
社会适应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其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下调整自己行为和观念,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过程[1]。人们只有在做到社会适应的前提下,才能让自身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这也是社会适应区别于生物适应自然环境的重要方面。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的培养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并不只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大学生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并随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态,以此来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因此,社会适应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2体育教育对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2.1增强生理适应能力,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不同,它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教育形式,通过适当的运动,让人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发生积极的适应性反应,从而达到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体健康的目的,并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态度及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2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快融入社会
体育作为一项校园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形成伙伴关系、朋友关系、互助关系、竞争关系等交往活动。体育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微型社会,其能为学生提供重要的人际交往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协调人际关系,并在比赛中,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从而让学生步入社会后,更快的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
2.3提高团结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处理集体关系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现代人需要具备强烈的个人效能感,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在高校体育教育活动中,一个集体性活动、游戏、比赛的进行,往往需要个体与群体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并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这让团队成员在共同努力下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使学生树立好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而这种精神,在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上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通过体育教育能有效的培养大学生在竞争合作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2.4培养意志品质,提高应对挫折的耐受力
当前社会上的竞争愈发激烈,各种挫折在学习、工作甚至生活中出现是在所难免的,一个人若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就会对挫折产生抵抗情绪,久而久之,就会诱发心理疾病。在体育教育中,各项比赛的进行,让学生切身了解到“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犹豫不前,他们能够在一次次比赛与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最终能够抱着冷静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上所有将会出现的困难。
3体育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现路径
3.1创造和谐体育教学氛围,增强思想道德教育
在大学体育教学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相互交流的过程,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加强彼此之间的友谊,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为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发表出自己的意见,促进民主课堂的创建,营造和谐互助的体育教育氛围。同时,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将体育和育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能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3.2优化体育师资队伍,健全体育教学方法
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将对体育教学成果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21世纪的大学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具备一定的社会知识结构,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持着沉着冷静的心态。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当加深自己的理论修养,顺应时代的发展掌握好新知识、新信息,从而不断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改善与发展,以此适应当前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
3.3加强竞争合作意识,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
社会上的竞争无处不在,就算在学校也避免不了竞争。体育运动鼓励人追求胜利,但也在追求胜利的过程中,培养人不怕苦、不怕失败、勇于正视失败的精神,而后者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来说显得更有意义。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对这方面疏于教育,这使得众多青少年受不了挫折的打击,无法勇于承担困难。他们从小对竞争失败的承受力低,一心只想着胜利,这使得他们在工作者无法适应这个激烈的社会,也无法与同事进行团结合作,不懂得分享与承担。在体育活动中,学生有着角色扮演的机会,在这过程中,他们能够体会到各种事件,由此,体育活动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2]。
3.4重视生存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现阶段,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教育都将体育教学停留在健身或竞技等活动上,这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效果并不显著。因此,要高效的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育教育应当增加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定期的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教育。而开展野外体育活动就是进行生存意识教育的最好形式。野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还能让学生增加知识,促进良好道德思想素质的培养,并获得独立生活及实际操作能力。近年来,野外体育活动已被部分高校体育教育所接收,并有了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教学课程,这一举措的实施,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体育教育只要结合实际情况,按照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从而促进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程锟.学校体育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06):42-44.
10.适应教育工作总结 篇十
开学第一周的时间,大部分孩子都还处在“娱乐模式”,很难进入到学习状态。龙文教育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学生开学期间需要对学习环境、课程进度和作息时间进行适应,从“被学习”进入到安心学习的时间少则两三天,多则一两周。因此龙文教育建议家长应在开学前一周,根据学校老师的教学安排和要求,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提前克服不良习惯早收心
在暑假许多孩子习惯了晚睡晚起,饮食和生活不规律,容易造成生物钟紊乱。开学前一周,学生就应该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好体力储备。暑假学生处于放松状态,如果突然施加过多压力,很容易导致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等现象,更有甚者出现抵触情绪,对开学产生恐惧心理。因此龙文教育提醒同学们预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学期,给老师留下新印象
许多学校都会一开学便举办入学考试,这是对孩子在暑期的学习状态最好的检查。对同学来说,这也是一次重新树立形象的好机会。新的学期是新的开始,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过去的优秀与失败都已经翻篇。相信新的学期每个孩子都很想给新老师留下好印象,这是孩子改变自己很好的机会。
升学仅是人生一小步
与升学班的神秘感不同,毕业班的孩子面临的将是更大的压力。面对压力,毕业班的孩子要调整好心态,最好的办法还是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潜移默化中放松压力。龙文教育认为,调整毕业生的心态还需要从毕业班的特点开始,毕业班的知识是过去多年知识的总和,还要学习新的知识。升学仅是人生一小步,家长更要注重的是孩子未来的发展。
【适应教育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适应07-28
探讨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管理模式07-15
军转干部适应06-13
谈谈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改制后的企业07-31
改变环境与适应环境07-26
岗位适应性范文07-31
适应初二生活班会教案09-19
主题班会适应新环境09-21
高一新生适应辅导个案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