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2篇)
1.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一
关于现代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县农机合作社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更注重质量的提升,并找出问题,规范发展,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现代农机合作社的高效运营,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d0i.10.14031/j.cnki.njwx.2016.05.016
为了推进现代农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我们对青冈县现代农机合作社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1.合作社基本建设情况
全县2009年开始组建现代农机合作社,目前发展到29个,其中农开发1个,总投资3.69亿元,农机装备投资3.06亿元,场、库、棚建设投资O.63万元。中央和省财政投资1.956亿元,自筹1.104亿元。全县29个农机合作社共购置大型拖拉机229台,玉米收获机339台,配套农具577台,其他机械155台。
2015年新建农机合作社3个,其中500万元规模合作社2个,300万规模水田合作社1个。又被批准省级规范社两个,全县省级规范社总数已达到4个。2015年,合作社入社土地达到23.9704万亩,入社成员4225人,总盈余达到14778万元。到目前已有6个合作社已建设日烘干能力300t的烘干塔5个,800t的1个。
2.合作社规范发展情况
2.1整章建制,促进规范发展
根据《青冈县农机合作社管理办法》,我们对合作社组建、经营、管理等活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个农机合作社经股东大会讨论通过了农机合作社章程,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了资产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
一是提档升级。对规模经营一般、基础较好、经营组织健全、有信心有一定实力的农机合作社,由农业、乡镇政府出面协调,帮助解决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小,机具闲置和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机械力量最大利用,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实现扭亏为盈;对基础建设好,经营土地面积有一定规模,机具状态好,作业能力强,分配机制合理的合作社,重点推进打造省级规范社。
二是整顿规范。对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农机合作社,坚决采取兼并、转移、重组、分割等方式进行整改。第一采取以大带小,组建联合社;第二采取分立重组的方式,把一千万的合作社拆分成两个或三个新的小型农机合作社,如昌盛、兴安、新中等农机合作社,刚刚启动;第三对于永安农机合作社,采取和农场剥离的方式,划分职责,产权明晰;第四对管理不善、无经营土地、不按时偿还贷款、国有资产不量化的农机合作社,依法收回农机装备。对于收回的合作社,将其与符合标准的种植业合作社对接,县政府从产粮大县中拿出部分资金对这些合作社进行机具更新补贴,切实发挥合作社应有的作用。沃野合作社已和种植合作社对接完毕,法人已更换。奋斗合作社正在清产核资阶段,国明合作社正在走法律程序。
2.2履行职责,促进规范发展
我县把农机合作社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落实合作社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切实提升了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各乡镇、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各负其职。农机总站从业务角度对合作社机务管理、经营管理、收入分配等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对农机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进行指导,提高合作社运营水平,全力打造规范社、示范社。农业局充分发挥指导、扶持、服务职能,统筹指导合作社规范发展,在合作社土地流转、规范化建设、项目资金扶持等方面具体帮扶,做到规范提高一批、示范培育一批,引导发展一批。经管总站依法对合作社进行了规范、指导,帮助合作社建立财务账簿,健全内部组织机构,建立“三会”制度,完善内部决策、经营、收益分配等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把国家投入的扶持资金或形成的固定资产折算成使用权股份,量化到每个成员个人账户,合作社没有无主财产。合作社必须按规定比例提取机具折旧费。同时,科学合理制定土地流转指导价格,引导土地流出户和流入户理智交易,保障双方利益;财政部门积极履行对国家投入资产所有权的监管责任,定期对合作社的财务账目、资产运营、分配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各乡镇政府作为合作社的具体监管主体和主要责任部门,加大国有资产管理力度。要想方设法增加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引导乡村干部带头将土地流转给农机合作社,鼓励外出打工者、农户将带地入社。同时,在农机合作社自身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各乡镇政府切实承担了属地管理责任,主动帮助研究,尽快予以解决。
2.3精细管理,促进规范发展
在合作社内部管理上坚持从细、从优、从严。财务管理从细,各合作社配备了专职会计,健全明晰了各类账目。机务管理从优,建立健全了机具档案,所有机车都安装了GPCS智能终端系统,机具日常维护与检修严格执行农机合作社农机具技术保养规程(长期停放机具达到“净、齐、垫、松、卸、涂、封、美、全、好”十字标准,动力机械保养达到五净、四不漏、六封闭、一完好)。安全管理从严,所有驾驶操作人员和机车证照齐全,配齐配全消防设施。
2.4扩大规模,以增加效益保障提升
合作社健康良性发展,核心是扩大规模经营面积。为此,我县通过“四推进”。一是鼓励农民入社,带地推进。按照人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鼓励农民带地人社。通过教育引导、政策引导、效益引导、信誉引导等措施,做好农民思想工作,打消思想顾虑,提高农民人社参股的积极性。二是扩大自营耕地规模,租地推进。鼓励有实力的合作社采取租地的办法,扩大规模经营。三是深化耕作制度改革,统一耕作模式推进。在合作社范围内实施大机械深松整地作业和全程机械化,推行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模式,统一种植品种,实施连片种植;建立相对稳定的耕作制度,更好地发挥合作社大型机具的作用,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稳步提升。四是合作社进入示范园区,共建推进。有针对性地就近安排合作社参与高产创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现园区建设和规模经营共同发展,合作社服务区域逐年扩大。今年,农机合作社大型农机具完成标准化作业面积能达到550万标准亩,通过标准化作业,大垄双行亩增产可达到20%以上,亩增产粮食100kg以上。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建设用地困难
受土地性质及用地指标不足制约,适合建设地点少。导致合作社建设用地困难。
3.2土地经营规模不够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地价过高。农民租给合作社的地价要比租给其他农民的地价高出50~100元,合作社难以承受。二是连片很难。一块地连成片往往涉及几十户,其中有一两户不愿意就难以推进。三是农民参与的主动性不够高。农村租地都是“上打利”。带地入社,虽然能让更多农民受益,又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但目前农民基本不认可。部分群众存在心里没底不敢流转、待价惜售不想流转、小富即安不愿流转等思想,需要逐步加以引导。四是平台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虽然成立了相关组织,但由于部分相关人员认识不到位、服务意识不强,还存在宣传引导不到位、合作社与流出户沟通渠道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3.3资金不充足
建合作社主要以农民为主,组建1000万的合作社需要自筹资金400万元,再加上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需200万元,要一次性出资600万元现金非常困难,自有资金有限。
3.4技术水平有限
这些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虽然大部分都是农业专家,但对农机管理、应用都不是很专业,农机技术水平有限。
4.下步工作
4.1继续“四推进”及规范建设
继续“四推进”的做法,奖励规模经营,出台政策推进。制定全县推进合作社规模经营奖励办法,对规模经营达到一定数量的合作社给予奖励;对农民带地入社的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规范建设上,要达到“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的“五化”标准,示范带动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跨越式发展。
4.2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政策倾斜。对创办小型农机合作社农民购买农机具放宽标准,优先满足需要。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对发展前景好,运行规范的小型农机合作社优先给予项目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服务手段强化。三是优先把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和农机深松整地补贴资金对农机合作社给予作业补贴。
4.3加强培训
除了农机的常规培训外,依托现代农机合作社大型机械新、科技含量高等优势,聘请农垦专业人员,采取和劳动、职教等部门联合办学的办法,加强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驾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
5.保障措施
5.1建立领导机构
成立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县长担任,农机总站、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机总站,负责对合作社申报审核、经营管理、资产管理,制定联合社的业务发展规划和自律条例,协调成员社间的关系,加强合作社建设领导工作。经常深入农机合作社,具体指导生产运营,开展技术服务,调查和研究新情况,及时解决新问题,做好各阶段总结。
5.2强化监督管理
县农机总站负责农机装备、场库、体制机制和专业队伍建设;负责落实土地规模及经常性管理等服务工作。农机、财政部门对合作社建设和经营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乡镇政府负责对合作社进行全面监管。
5.3抓好项目落实
农机、财政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好项目申报、审定、验收和资金等项工作;严把质量关,新建合作社符合省方案要求,基础设施建设和总体规划符合设计标准,确保建设质量。
2.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二
关键词: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现状,重点,措施,河南驻马店,驿城区
驻马店市驿城区地处市郊, 城市规模的扩展加剧了人地矛盾, 怎样利用有限的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能, 从而进一步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已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通过多年来对农业发展的总结, 着眼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打造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已成为郊区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立足驿城区区位优势, 重点应放在推动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和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上。
1 发展现状
1.1 粮食生产现状
驿城区是河南省产粮大区,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9.33万hm2左右,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万t以上。驿城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 农业项目顺利实施, 粮食生产步入了良好的循环轨道。农业部门积极开展精播半精播、深耕、宽窄行、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的推广利用, 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10年获得丰收。
1.2 蔬菜生产现状
目前, 全区蔬菜生产面积0.21万hm2, 年产蔬菜12万t, 经济效益1.5亿元, 拥有大中温棚2 300座, 设施蔬菜面积566.67 hm2, 效益达4 600万元;栽培品种有番茄、黄瓜、豆角、辣椒、茄子、萝卜、白菜、大葱、甘蓝、马铃薯、韭菜、芹菜、西瓜、甜瓜、草莓等。栽培模式有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以及露地栽培。食用菌年产能力4 500 t, 经济效益850万元, 主要品种有香菇、平菇、木耳等。
2 存在的问题
2.1 粮食种植存在的问题
一是科技含量不高。由于体制问题,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技术力量薄弱, 新技术推广速度慢, 手段落后,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速度较慢。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投入不足, 农田基本建设滞后,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品质不能保障, 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体制, 当遇到突发重大的农业病虫害时, 缺少有效的应对组织措施, 不能达到应有的防治效果[1,2]。
2.2 蔬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产规模小, 总产量低, 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蔬菜品质不高, 大路菜多, 精细菜少, 无公害以上品牌蔬菜更少。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 加工、冷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及手段落后, 产业链短, 附加值低。
3 发展重点
3.1 粮食生产发展重点
一是着重抓好标准粮田建设。在水屯镇、顺河办、板桥、沙河店等乡镇办重点开展标准粮田建设。二是着重抓好高产田创建活动。在水屯镇、古城乡、板桥、沙河店主要开展高产田创建活动。三是着重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水屯镇、古城乡主要开展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3.2 蔬菜生产发展重点
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 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狠抓蔬菜总量。一是加强蔬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园区建设标准, 改善园区生产条件, 重点抓好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和争取项目力度。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加大对蔬菜产业建设的投入, 推动蔬菜生产快速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精细菜、特色菜和食用菌, 抓好蔬菜生产的“绿色”认证、产品认证、“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 提高蔬菜产品知名度, 创建知名品牌。
4 保障措施
4.1 小麦生产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一是全面推广小麦生产保优节本栽培技术。二是抓好小麦标准化生产, 确保小麦品质的一致性与稳定性。三是在小麦生产过程中要具体做到:选用高产、稳产、优质、综合抗性强的小麦良种;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培肥提高地力;加深耕层, 做好土壤处理;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强麦田早、中、后期管理;及时有效地防治小麦病虫害;科学适时收获。四是充分利用省、市、区农业信息网络, 建立驿城区小麦生产科技咨询和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服务[3,4]。
4.2 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保障措施
一是合理布局。根据驿城区蔬菜生产现状发展条件, 按照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的目标, 合理布局蔬菜生产区域。二是产业带动。加强与省内外蔬菜生产加工企业和高科技示范园区的联络、合作, 力争共同开发建设一批深加工基地, 发展蔬菜精深加工业, 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附加值。三是品牌提升。进一步完善蔬菜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的标准体系, 大力推广国家和地方各类蔬菜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发展绿色、有机蔬菜, 提升蔬菜质量, 打造驿城区蔬菜品牌。四是科技支撑。要按照“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的原则, 抓好节能、高效、简易、实用栽培技术的推广[5]。农业科技部门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等措施, 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为蔬菜生产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蔬菜管理部门要建立蔬菜生产服务热线, 完善服务内容, 改进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 解决农民在蔬菜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五是流通增效。以大华、建业、华康、天龙等大中型蔬菜批发零售市场为依托, 以市区超市、小型农贸市场、便民店为支撑, 积极发展蔬菜批发零售网点, 促进蔬菜产品快速流通。要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扩大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量, 拓宽市场信息服务覆盖面, 及时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 降低市场风险, 提高蔬菜生产效益。要加强扶持和引导, 建立完善各类蔬菜生产专业协会, 培育蔬菜生产加工、运输和市场营销的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 扩大市场的延伸能力。六是资金保障, 落实惠农政策。政府要拨出专项资金, 对种菜农户进行帮扶与支持, 提高菜农种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文小才.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30-34.
[2]邱美, 樊新民, 徐海云, 等.驻马店市驿城区郊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7) :396, 398.
[3]张兆敏, 赵阳, 任子君.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初探——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8) :5-9.
[4]涂起红, 雷建国.江西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 2006 (5) :165-166.
3.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三
欧宇均
海油发展油田建设深圳分公司
【摘要】:机械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是一切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结合当前机械工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应采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机械工业现状问题对策
机械工业又称机器制造业,它作为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决定着一切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如何,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一、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现状
自1986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机械工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借鉴并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和国内的技术资源,有计划地推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发展本土经济、繁荣国内市场、推动进出口贸易做出了很大贡献。
据统计,目前在全球所有销售或使用的工业产品中,无论是服装还是玩具,无论是家用电器亦或是飞机、轮船,无不带有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标志。这些标志直接反映了我国机械工业的迅猛发展。因为,没有机械工业的发展,以上列举的各类消费产品就失去的最基本的生产工具。
二、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械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机械工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由来已久,期间虽被意识并加强整改,但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如在产品结构上表现为中低端产品超需求生产,高端产品却供不应求;在分布结构上表现为东部和南部地区密集,中西部地区缺乏;在人力资源结构上表现为一般制造加工人员丰裕,而创新、杰出的高科技人才和杰出企业家严重不足;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企业较少,散乱弱的小型企业占主体地位;在形态结构上表现为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现代制造服务业比重过低。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中国虽然是世界机械工业大国,但仍无法摆脱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命运。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无法有效支撑产品升级。加之政府和企业过分关注眼前经济,轻视长远利益;重视工业生产、轻视科学研究;依赖技术引进、轻视学以致用。以上种种不合理的政策理念和思维模式导致对机械工业的本土性研究资金支持少,用于研发的软硬件条件简陋,加之缺乏经验的积累,使得我国机械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3、机械工业的基础性发展较为落后
与主机产品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等指标对应比较,我国机械工业在基础性零部件、高品质专用材料、智能化数控机床以及其它基础性装备、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等方面发展明显滞后。由于缺乏基础性产品和材料的研发制造,直接导致大量的主机产品过分依赖国外进口,如高速轨道列车、超高压变配电设备等与主机配套所需的大部分高端零部件越来越受制于国外进口,由于国内市场的发展,对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国外市场瞅准机会,坐地抬价,不仅大大增加了主机的成本,并且在数量、交货期限等方面也越来越没保证。
4、机械工业的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受地域广、人口所等因素影响,我国机械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华丽的外表下并不能掩盖其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对机械工业发展缺少
科学的宏观调控,导致同类型机械产业重复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低。因此,必须促进机械工业的发展模式改革,把提高机械工业的质量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三、整改问题的主要对策
结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的关于“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的发展战略,推进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新高潮,确保当前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1、主攻高端战略
中国不再做世界的廉价劳动力和简单或小零散产品的加工车间,未来中国的机械发展要向着高端技术产品发起总攻,改变当前高端产品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的现象。要致力于高质量、高精度、高品质的精品开发,解决传统产品定位低的特点,努力打造中国机械产品的国际化品牌,提升其市场形象,增强其世界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借助国内的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实现技术向国际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2、创新驱动战略
传统的机械工业理念多从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工业技术改革与发展,这种理念严重束缚了现代科技在机械工业发展中的应用和拓展,“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要求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要更加尊重科技创新、更加依赖管理体制改革,更加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等内容,鼓励增加机械产品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强行业体系的创新建设,依靠人的智慧和现代科技手段推进机械工业的本质发展。
3、强化基础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机械工业在很多时候采取世界采购,国内组装的发展路线,不仅缺少本土技术,更导致发展规模和产品效益受制与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的机械工业发展,导致很多机械制造业在某些领域的止步不前。为此,“十二五”期间应抓住契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强化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和基础性产品的开发,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实现主机与零部件行业同步发展,相互配合,相互推进。
4、两化融合战略
智能化和数字化是“两化融合战略”的核心内容,这是当前科技发展的产物和需求。“两化融合战略”要求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机械产品向发展速度,提升传统机械产品的功能,增强传统机械产品的功能有效性。通过建立促进机械工业深入发展的崭新理念,促进机械产品的研究发明提升产品水平、扩大市场模式、完善服务体系等,实现机械工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5、绿色为先战略
4.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四
题 目: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07年3月首批村镇银行在国内6个首批试点省诞生。截至今年6月底,全 国正式营业的村镇银行达到214家。村镇银行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 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 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 行作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拥有机制灵活、依托现有银行金融机构等优势,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局面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农民融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但是当前村镇银行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其本身经营成本高,成立时间短,盈利空间小,筹集资金困难,风险控制难,还面临同业竞争威胁 等问题,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将严重阻碍其发展,不利于改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结 构,缓解决农村资金供需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本文将着重其发展过程中所遇问 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更好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解决三农问题。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国外相关研究
1.农村金融市场及其供求关系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 Hugh T.Patrick(1995)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农村金融模式:一是 “需求先于供给” 模式,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导致农村金 融组织及相关金融服务供给。二是 “供给先于需求” 模式,强调农村金融组织及相 关服务的供给先于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而这两种模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 段适应,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有顺序问题。
此后的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农村金融市场及金融供给和需求。Mark Drabenstott 和 Larry Meeker(1997)指出资本在农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并 提出美国农村资本市场存在的缺陷,并从扩大社区银行的可贷资金、发展农村二 级市场、开发农村股票资本市场等三方面提出如何发展农村资本市场来提高农村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Junior R.Davis、Angela Gaburici 和 Paul G..Hare(1988)从定量与定性两个方面对罗马尼亚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的决定因素进行了 分析,定量方面着眼于影响贷款和储蓄的因素:农民收入、资源和贷款的使用; 定性方面着眼于金融服务供给者与农户的关系,同时也考虑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过程中农户参与或者不参与的动机。
2.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及供给主体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R.L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aw)出版了《经济发 展中的货币与资本》(1973)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1973)这两本书,提出 了“金融抑制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集中表现为经济中 实际利率过低甚至为负,主张放弃国家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过度行政干预,扩大金融体系的规模和容量。他们对非正规金融持不欢迎态度,认为非正规金融 的存在是对正规金融的抑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合作金融体系的社会性质逐步消淡化,市场型合 作金融理论成为目前金融合作金融理论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对农村金融组织体 系的研究已经突破了合作金融的范围,学者们把更多的眼观投向农村商业性金融 以及各种非正式金融组织。如Wyn Grant和Anne Mac Namara(1996)通过对农 村专门金融机构和银行的访问分析了英国和爱尔兰农户的外援资金提供者的情 况,讨论了两国农业贷款机构的发展及其随后的商业化,同时指出,大农户往往 能更好的利用借款机会及新的金融工具。Brian P.Cozzarin(1998)创立了农业部 门两大契约关系的概念模型,从而得出最优化契约和一体化组织形式是比合作金 融更重要而且更有效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的结论。Korotoumou Ouattara Douglas H.Graham(1988)研究了贫困国家农村金融互助组织在金融服务、存贷款方面 的优点和不足。他肯定了乡村银行集体借贷的优点,但也具有产权不明、规模过 小的缺点。在对农村非正式金融组织的研究方面,Hans Dieter Seibel(2001)指 出,随着货币经济的膨胀,非正式金融机构进入了农村金融市场,但在规模、延 伸和持续性上都受到了限制,他认为应该帮助非正式金融机构改进管理并整合到 更广阔的金融市场,提出了使非真实金融正规化的观点。Shahidur R.Khandker 和 Rashid R.Faruqee(2002)通过对巴基斯的农业信贷调查分析指出,正规贷款机构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贷款远高于非正规贷款。当给农业项目信贷予补贴时,和印度两国农村金融组织的研究表明,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明白这些项目是否值得支持。Kelless。Tsai(2004)通过对中国和印度两国农村金融组织的研究表明,微观金融的潜在客户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正式金融组织,他将非正规金融组织存在的原因归结为:正规贷款的有限供给、国家执行贷款政策能力有限、地方政治经济分隔趋势严重、许多微观金融组织存在制度缺陷。⒊社区银行存在的合理性研究
在对小型银行的研究方面,Hauswald和Marquez(2002)从信息成本的角度说明了社区银行存在的合理性。认为大银行一般座落在远离中小企业借款人的位置,从而使得其难以获得这些潜在客户的关系型信息,并论证了关系型贷款将随信息距离或生产关于借款人的特定信息的成本的提高而缩减,而上述成本一般与物理距离相关。
对于社区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优方面,Berger和Udeu(1998)认为,大银行在向大企业发放贷款上拥有优势,而小规模的社区银行由于其地域性和社区性特征,它们可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近距离接触来获得各种信息,因而在向这些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而Berger、Udell(1995、2002)从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内部权利配置方面分析了小银行对关系型借贷的适用性,认为大银行喜欢硬数据且不大愿意向信息获取困难的借款人放贷,而社区银行由于具有处理软数据的能力,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借贷上拥有比较优势。同时Berger,Klapper Udell(2001)以及Berger和Udell(2002)从关系型贷款独特的处理程序及代理问题的存在入手论证了社区银行存在的合理性。在盈利能力方面,Berger(1995)通过对银行规模与银行赢利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规模并不能算作银行盈利的充分条件。
Keeton、Harvey、Willis(2003)认为在过去10年中,相对于大银行而言,社区银行整体保持着自身良好的盈利能力,虽然他们的盈利水平在最近3年也有一些下滑趋势,但是除极少数机构外,社区银行依然独立运作、盈利良好增长迅速,并且吸引大量的新进入者。
(二)国内相关研究
村镇银行的设立改变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模式,其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村镇银行的改革实践,我国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⒈村镇银行设立的意义
关于村镇银行设立的意义方面,大部分学者一致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在体制上是一种探索和创新,完善了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一是设立村镇银行属于一种增量的改革,通过适当降低门槛,充分调动各类民间资本、城市金融资本甚至是外资到农村地区创业发展,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设立村镇银行提高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三是设立村镇银行可以激活农村金融市场,通过竞争来提升当地整体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而李莉莉(2007)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是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创新之举,为农村金融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机构的构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的矛盾,并为民间资金提供良性发展渠道,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而张鸣鸣(2007)则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有利于完善农村服务,加速推进了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制度改革、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正规金融。何广文(2008)则认为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中国农村金融史上的重大突破,农村金融将从增量角度改善农村金融的结构和布局,然而仍需多角度创新。
⒉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困难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其面对着复杂的农村金融环境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国内的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徐希龄(2007)认为组建村镇银行最大的困难在于发起人制度,国家规定必须有一家银行作为发起人,且必须占20%的股份,而我国大型银行基本不管,中型银行认识不清,小型银行条件又不具备,因此严重阻碍了我国村镇银行的设立。
高凌云、刘钟钦(2008)指出了由于农业生产易受自然条件影响、信用制度体系不完善、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以及银行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使村镇银行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并据此提出了灵活确定贷款期限、逐步完善信用制度体系、增强农户信用意识以及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等防范信用风险的对策。
李长健、卞晓伟、张磊(2008)支付结算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村镇银行,支付结算不畅严重制约了其业务开展,部分村镇银行截至目前尚未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和征信系统,没有在人民银行开户,致使银行之间的清算、客户资金的跨行汇划只能通过当地农信社才能实现。此外,由于没有得到当地人民银行开户允许,存款准备金无法上缴,结算不畅通,企业基本户无法开立,难以发展大的客户群体,存款增长缓慢,资金来源受限,各项业务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徐瑜青仅009)通过实地调研得出村镇银行的发展面临吸收存款困难、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受限、对公业务受限以及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并指出要实现村镇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因地制宜选址、审慎经营、立足县域服务“三农”、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注入资本以及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
杜晓山(2008)认为:不少村镇银行在人才和管理上、股东之间的协调配合上、资金来源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村镇银行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仍然按照传统银行的理念与业务实践来经营;在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方面,一些村镇银行与普通银行没有太大区别,业务创新能力不足;村镇银行的贷款规模一般很小,许多农民、企业往往拿不出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或业务与财务报表;村镇银行的主要定位是解决小企业、微小企业以及一般农户的贷款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多倾向于种养业和专业大户以及规模较大的企业,“放大不放小”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信用环境和制度建设、农业保险等配套措施不完善,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等。
秦晓晴(2008)则通过2008年7月在湖南湘乡的实践活动调研成果的分析总结,研究发现村镇银行的诞生在其目标地位上与实际是有偏差。由于村镇银行经营和发展面临的瓶颈,村镇银行的服务范围难“一心为农”。村镇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必须要满足其自身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目标,因而就存在社会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冲突。一些村镇银行在服务上就逐渐偏离三农的服务目标,主要为当地的大企业和对外出口企业服务,普通的农民需求更为旺盛但却在金融服务中较为缺乏,疏漏的中小型企业以及更多的农业大户的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而在社会利益和商业利益上如何寻求平衡是其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
而王学忠(2008)也认为金融资本远离小农经济,导致了农户与村镇银行之间的资金供求矛盾,使村镇银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存在内在冲突,危及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这些冲突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政府应承担相应责任。为此,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优化村镇银行经营环境,降低村镇银行经营成本;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资金需求;逐步改变农村小农经济状态,以达到缓和冲突,营造适合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环境之目的。
(三)评述
从目前国内外对村镇银行的已有研究来看,一方面村镇银行的研究己经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关注和重视,认识也逐渐深入,各种研究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参考,但是另一方面,大多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农村金融结构组织体系大体框架的分析,缺乏经济学方面的理论论证,或只强调对现有制度进行修正;对农村银行业金融结构的进入方、投资主体或控股股东的性质、来源和控股程度缺乏深入的研究;在应对措施上往往只是泛泛地强调金融创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多元金融供给主体等,很少从政府和非正规金融如何联动、如何具体进行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化配置、如何从农村内外资源的整合、如何研究市场化农户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对进一步放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条件缺乏深入的研究。
我国国内现在的研究中也还存在许多不足,巫待深入研究。如缺乏对村镇银行发展存在问题的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对村镇银行的运行机制、市场定位、以及核心竞争力培育方面的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并且已有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属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因此为本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将深入研究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5.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五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永州市各地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3.79亿元,增长5.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9.05亿元,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3911元,增长15.1%。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6.27亿元,增长6.0%;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45亿元,增长5.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078.89元,增长12.1%。
一、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永州市从抓重点工程建设入手,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农田耕地质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2008年,全市多渠道投入建设资金3.17亿元,完成水利工程67221处,其中修复水毁工程5383处,新增灌溉面积3.9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38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4.19万亩。完成了岭口、高岩、立新等7座中型水库和136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完成了2620口重点骨干山塘的整治。目前全市水利工程总蓄引提水量32亿多立方米,其中蓄水量17亿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51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72万亩。全市农村基本上形成了大中小工程相配套,蓄引提水相补充的水利工程体系和灌溉网络,为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二是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加大。以建立高产稳产农田、提高土地产出率为目标,大力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沃土工程,扎实开展耕地质量监督管理,耕地得到有效保护。2008年,全市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3861.42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0.99万亩。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永州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机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促进了传统农业升级换代。200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6万台/375.7万千瓦,同比增长15.5%,其中有联合收割机2025台、耕整机78824台、旋耕机7467台。机耕面积达到331.63千公顷,机灌面积220.15千公顷,机收面积89.44千公顷,机械化植保面积62.02千公顷。
2、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一是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0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65家,新增366家,其中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龙头企业29家。金浩茶油股份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龙米业公司兼并两家省级龙头企业后,三年内大米年生产能力可望达到26万吨。恒惠公司与香港锦程公司合资兴建的、年加工能力100万头的生猪深加工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94亿元,增长32.76%。二是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高。金浩茶油公司新上了一条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油茶籽深加工项目,在生产系列食用植物油的基础上研发茶皂素、茶籽洗发水等新产品;天龙米业公司新上了一条年加工10万吨大米(碎米)的淀粉糖生产线,将大米加工链条进一步延伸。冷水滩地源化工厂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红薯淀粉表面活性剂生产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三是农产品基地不断扩大。
在政府的引导推动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所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都参与了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种植面积达到440多万亩,其中2008年新增办基地企业24家,新办基地30多万亩。
3、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近年来,永州市努力克服资金不足、体系不够完善、农民素质低等困难,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水平。一是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了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推广体系,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活动,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全市每年引进示范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100多个,基本上实现了三年内更新更换一次品种。水稻抛秧、平衡施肥、地膜覆盖、牛羊冷配等一批重大集成技术得到广泛运用。2008年,全市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优质品率达到75%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74.6%。二是扎实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坚持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积极整合各类涉农培训资源,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培训网络。大力实施绿色证书、新型科技、创业提升、劳动力转移、远程教育等农民培训工程,年培训农民保持在25万人次以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正在迅速成长。三是强化农业科技试验示范。为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的示范带动作用,2006年市委、市政府在冷水滩伊塘镇、零陵区邮亭圩镇和接里桥镇启动了“永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该项目总面积76万亩,核心区
3.7万亩,已被省里列入8个县级科技开发实体之一。目前园区总体规划已通过了省农科院专家评审,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抓紧进行,部分项目已开始实施。全市各地也加大了办点示范力度,创办各类农业示范点200多个,示范面积50多万亩,培育科技示范户12万多户。
4、农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8年,永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628个,有成员19.69万个(户),带动农户43.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5.8%。全市涌现出了像祁阳的优质稻协会、蓝山的黄花梨种植协会、江永的水果销售协会、江华和新田的蔬菜产销协会等一批管理规范、覆盖面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二是搞好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为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永州市围绕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全市已建成各类集贸市场310多个,建成了江永城关水果批发市场、江华涛圩蔬菜批发市场、宁远天堂牛市等33家大中型农产品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建成农产品产地市场114个。三是积极推广新型流通业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期货等新型流通业态,推动农产品基地与超市、农产品销售公司对接,促进了农产品销售。
5、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粮油、果蔬、竹木、烟叶、畜禽、药材等传统主导产业,区域特色更加明显,产品品质稳步提高。一是传统主导产业稳步提升。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810万亩左右,总产310万吨,其中水稻面积630万亩,产量270万吨。2009年全市优质稻面积达378.09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58.81%,其中以“天龙一号”、湘晚籼13号等为主的高档优质稻面积达135万亩。2008年全市出栏生猪739.5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达20339个,其中千头以上猪场906个、万头以上猪场17个。2008年全市养殖业总产值133.1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6.1%。2008年蔬菜种植面积213.8万亩,总产量388.57万吨,其中商品蔬菜达到130万亩,产值32.61亿元,建立了以江华、新田、江永为主的30万亩外销蔬菜基地,以冷水滩、双牌为主的20万亩加工型蔬菜基地。烤烟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收购烟叶55万担左右,生产规模排全省第二,仅次于郴州市,占全省总量的20%。二是特色产业渐成规模。以牛、羊为主草食动物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出栏牛22.21万头,出栏羊56.48万只。道县已建立起清塘---久佳---营江沿线和上关---蚣坝----四马桥沿线两条草食动物生态养殖带,年发展牛、羊、鹅等草食畜禽200多万头(羽)。以西瓜、脐橙、黄花梨、大五星枇杷为主特色优质水果发展较快,脐橙作为全国的优势产业带,面积已达10万亩。以桉树、马尾松、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发展到150万亩,以厚朴、杜仲为主的药材发展到20万亩。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永州市农业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科技水平普遍提高,产业化经营长足发展,现代农业初显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差。永州市是一个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水资源利用率低,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主要依靠水利设施进行灌溉。多年来由于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大部分灌排设施存在老化失修的问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二是农业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精深加工水平不高。永州市现有的七大特色主导产业中真正有规模、有品牌、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产业很少,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龙头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大多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粗加工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且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明显。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三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脆弱,农民现代经营观念滞后。由于机构编制不能落实,乡镇七站八所工作经费和工资待遇无法落实,大量农技人才流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处于“人散、线断、网破”的艰难局面。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体,必须具有驾驭市场经济的决策能力。由于永州市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创业意识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需要。四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在市场建设方面,永州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还偏少,还没有一家功能设施齐全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大市场。在市场监管方面,还没有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一些不合格产品得不到有效控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与市场对接的主要平台,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普遍存在资金不足、信息不灵、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运作不正常的问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仍较低。五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难于支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近年来,虽然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在持续加大,永州市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也在明显增加。但由于农业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上长期欠帐太多,加之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发展滞后,就目前而言,对“三农”的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主要表现为政府投入不足,金融支农乏力,农民自身积累能力差,多数农业生产领域和农户的积累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三、加快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对策及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动力,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推进农业大市向经济强市跨越。为此,我们建议:
1、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加强道路、水利、农田、通讯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是推进现代农业进程的基础。一是要鼓励广大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加大农业投入。二是各级财政要抓住当前国家加大农村投入的有利机遇,逐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的比重,同时加强对各项资金的监管,确保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不被挪作他用。三是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个体、私营、外资企业及个人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2、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认真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逐步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培育和发展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品牌整合力度,通过比较、调整、改进、提高,每个产业着力打造1—2个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大力推动农户与企业联手,做大做优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逐步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传播网络;大力实施“优种工程”,加快动植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繁育和推广;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应用,重点推广一批重大集成、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生产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扩大机耕、机播、机收农机作业面积;积极完善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加快农业信息化步伐。
4、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面向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认真实施好“百万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者。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农村能人创办现代农业企业。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农技推广员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5、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点在条件成熟的县区兴建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逐步对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加强生产资料市场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家店”改造和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6、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认真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支持有能力的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有盈利能力的专业
协会改造成合作社。同时,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监督与管理,规范运作程序,健全财务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7、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永州农村劳动力和农业资源等优势,搞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种养殖业,不断提高其生产、加工的起点和层次,逐步培育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出口创汇支柱产业,建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生产基地。要突破“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思维定式,把视角转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以自己的优势产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与竞争,引进内地及国外优质廉价农产品,促进区域间要素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培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从而推动永州现代农业大发展。
6.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六
1 发展现状
武隆位于重庆市东南部, 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型农业县, 传统产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全县幅员面积2901 km2, 辖26个乡镇, 187个村, 1378个农业社, 农业人口29.77万人, 农村劳动力19.5万个, 林地面积15.07万hm2, 森林覆盖率59.2%, 耕地面积6.40万hm2。
近年来, 武隆县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 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大, 经济结构日益优化
2013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3亿元, 粮食总产量16.8万t, 实现畜牧业深加工销售收入3.9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10.61万人, 劳务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1.2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农村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 2013年农村公路畅通率达到100%。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得到加强, 基本农田建设步伐加快。
1.3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生活水平较大改善
2 0 1 3年,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6 3 3元,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中, 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1.41%, 农村医疗条不断改善,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6%,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45%。
1.4 特色农业基地初具规模, 产业化经营体系日趋完善
蔬菜种植面积2.22万hm2,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示的“三标一品”认证总量达78个, 成功创建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重庆市高山出口蔬菜区域标准化示范区。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积极发展了蚕桑、茶叶、烤烟、金银花、地道中药材、猪腰枣、甜柿, 以及养蜂、大鲵养殖等特色产业。
1.5 科技意识不断增强, 科技兴农成果显著
重点实施农作物、畜禽种养殖技术换代升级, 万亩脱毒马铃薯、优质水稻等示范区建设, 农产品优质率达到62%, 农业科技贡献率45%。水稻机插秧、节水农业、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水产成套养殖等一批重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普及, 农业机耕面积达6.386万hm2。
2 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基础条件差
(1) 自然条件差, 生产规模小而散。我县是典型山区县, 地势崎岖, 耕地资源少, 耕地规模小, 地块分布散而乱, 土地贫瘠, 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 (2) 科技含量低,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由于自然条件受限, 农业生产的科技化手段难以实施, 目前我县农业科技化率仅为0.09%, 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 (3)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大部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功能老化, 县、镇 (乡) 财政困难, 维修管理难度大, 泄洪排涝能力减弱, 保障能力明显下降, 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靠天吃饭的状况依然突出。 (4)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目前虽然双河、黄莺的高山蔬菜有2.22万hm2的规模, 基本上实现产业化, 但羊角的猪腰枣、文复的甜柿、天池坪的茶叶、浩口的杨梅、火炉的大鲵养殖等规模都还比较小, 稳定性差, 真正要实现产业化还有一定差距。
2.2 农业现代化经营的手段跟不上
(1) 农业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仅有642个, 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不多。农民单打独斗、分散经营仍然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组织化程度低导致现代科技成果推广的成本高、收效小, 市场控制力差, 生产专业化水平低。 (2) 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龙头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强, 多数处于发展初期, 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及产权单一、管理粗放等问题, 抵御风险和辐射带动力不足。 (3) 农村土地流转难度大。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和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 客观上造成了农村土地流转难, 现行的土地分散经营模式,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2.3 农业现代化管理的水平需提高
(1) 农业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缺位。近年来, 随着中央对农业项目资金的投入逐年增加, 出台了许多惠农强农政策, 但一些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打着龙头企业的幌子, 钻政策空子, 骗取项目资金, 加之政府部门对这些项目的管理难度大, 导致大量项目资金流失, 这些强农惠农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2) 农业项目资金没有形成合力, 整合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受到政策、法律、审计等方面制约, 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整体推进十分艰难。 (3) 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农业科研机构和研发团队严重缺乏, 像双河蔬菜研究所、鸭江金博生猪养殖实验室这样的科研机构不多, 且科研成果很少, 创新力度不够, 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4) 农民素质不高。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 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他们对新技术、新品种缺乏必要的接受和操作能力, 农业科技的推广难度大, 他们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使农业发展必然出现实用人才和带头人匮乏,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4 农业现代化销售的渠道不畅通
(1) 缺乏现代物流中心。对外宣传力度和营销方式需要更加网络化, 运输方式更需要高端物流中心支持。 (2) 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 市场竞争力不强。虽然注册成功的商标品牌不少, 但有名气、影响力大的不多。 (3) 农超对接、农商对接力度不够。过多的中间环节导致农民的收入减少。
3 对策建议
3.1 科学合理搞好农业规划
(1) 扩大规模。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 按照不同区域要素资源状况, 搞好功能定位, 通过引入龙头企业流转土地的形式扩大规模经营。 (2) 突出重点。根据规划的布局特点, 抓大放小, 重点培育1~2个优势产业, 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功能区域的比较优势。 (3) 搞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园区是农业现代化的集中体现, 特别是要把双河乡、仙女山镇、土坎镇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好, 重点倾斜政策、项目和资金等。
3.2 搞好农村基础设施
(1) 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 改变现有的田地块分散的耕作模式。 (2) 改善排灌条件和田间道路, 做到田成块、树成行、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 提高农业抗灾能力。 (3) 加大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 加大对农机的购置补贴, 提高农机普及率。
3.3 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
(1) 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制订政策, 创造环境, 选择优势项目, 扶持壮大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通过“基地+农户+企业”的合作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 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 围绕农业主导产品和优势农产品, 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3) 加快土地流转速度, 按照“平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放心的将手中土地的经营权交给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这样可以推进农民由传统走向现代, 由世袭走向职业, 由兼职走向专业, 成为真正市场主体和现代化的主人。
3.4 加大对农业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把好农业龙头企业准入关, 对实力不强、带动性不强的要拒之门外。纪委、审计、农业、财政等部门要根据项目要求及时对项目和资金进行跟踪检查和审计, 对故意套取项目资金的企业或经济组织要严肃处理, 追究责任。
3.5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1) 建立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 不断增加农业科技产品的有效供给。 (2) 健全农业推广体系, 完善运行机制,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民技术员创办服务实体, 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农业推广组织,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3) 引进农业科研机构和人才, 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 提供优良环境和条件留住人才。
3.6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1) 减轻农民负担, 对年长农民, 落实农村养老保险, 解决他们基本生活问题, 促使其尽快退出田间地头。 (2) 加大培训力度, 利用“阳光计划”、“雨露计划”等, 对中青年农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培训, 针对性地授技术、洗脑子。 (3) 利用好大学生村官和西部志愿者这支队伍, 让他们在农村真正起到提高农民意识、传播现代农业知识的作用。
3.7 开拓更加广阔的销售渠道
7.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七
浅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 力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近两年“物流热”在中国蓬勃兴起,但总体上看,中国的物流产业还处于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初级阶段。文章通过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在管理、专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探讨了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物流;物流效率;专业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F252.24
8.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八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xx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XX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XX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的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它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势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争光添彩。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众无不喜闻乐见。
##的汉剧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又一奇葩。汉剧在全国来说,既是一个大剧种,同时也是一个稀有剧种,在陕西仅次于秦腔,为第二剧种。据统计,##初步纪录汉剧的各种板腔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250余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积累汉剧剧目达1000多个,收集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400多个,比京剧和秦腔还要考究。XX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了##汉滨区为“汉剧之乡”称号。
##的民间舞蹈以“小场子”最为著名,流传于全市大部分区县,其它如“狮子舞”、“龙灯舞”、“彩莲船”、“地围子”等亦流传甚广。
##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绣、编织、石雕、木雕、土陶、印染、面花、皮影雕刻等,遍布一区九县。
##的民间文学如神活、寓言、谚语、歌谣、故事等,以及民居建筑、民间节日庆典活动、民俗礼仪活动等,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魅力。
目前,全市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遗址、石刻造像等文物点共3500余处。包括正在挖掘、推崇的龙舟文化、女娲文化、鬼谷子文化、“三沈”文化、“太极”文化以及茶文化、蚕桑丝绸文化等,加速运作,都将会成为##颇有价值、独具魅力的文化产业资源。
2、发展现状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从八十年代中期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利用阵地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创收经营起步,经过全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在文化产业方面,创出了一些路,取得了初步的发展。近年来,社会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异军突起,主要有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印刷业、演艺业、图书报刊业、民间艺术工艺业等。已占据相当的社会投资份额,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52个,从业人员830余人,在文化部门登记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经构850余家,从业人员近6000人。非公有文化产业单位经营收入近2500万元,上缴利税400余万元。国办文化事业单位收入100余万元。
在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建设“绿色##”战略的重要内容。市文化文物局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及时提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重点、发展特色、规模经营、持续发展”的方针,出台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讨论稿),下发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组织专人制定了“一县一品”绿色文化格局实施的初步方案。各县区经过不断实践和充分论证,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品牌文化:汉滨龙舟文化、石泉鬼谷子文化、汉阴“三沈”文化、紫阳民歌文化、平利女娲文化、旬阳太极城文化、宁陕子午道文化、岚皋生态旅游文化、镇坪中草药文化、白河秦楚边城文化,初步形成了“一县一品”的绿色文化格局。为我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开拓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矗
3、存在问题
整体来看,我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比差距还很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陈旧,体制僵化,产业意识缺乏。
文化系统内许多单位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由于体制陈旧僵化,造成市场观念淡薄,经营管理乏力,生产与消费脱节。“以文养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观念还比较浓厚,大多数单位还停留在出租房产收取租金的被动状态,对文化的生产属性
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产业意识不强,真正走向市场的单位还不多。
(2)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从产业本身看,这种倡导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以及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提出概念阶段。
(3)规划缺位,投入不足。
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构成文化产业外部环境极为重要的部分,投融资政策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投入才有产出”,这对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尤其需要资本血液的文化产业来说,无疑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各类文化经营小打小闹,短期行为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文化市场粗放,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
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强势的文化产业微观主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5)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不足。
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同时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另外,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
(6)民间艺术品市场亟待开发。
我市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大多数民间艺人是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深,只知坐等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二是组织形式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三是当前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四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是对外宣传不足,作为民间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7)宏观调控亟待加强。
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市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亟待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形成合力。
(8)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稀缺。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目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思考与对策
1、政府的经济计划部门应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将文化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计划,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领导;有利于增强对各个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保证文化产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
2、加大机制改革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机制,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制度,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法规,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明确跟进的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政府有关部门在列计划和预算时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逐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政府可采取授权或部分授权文化部门搞文化资产运营,建议政府国有资产、国土资源等部门尽快将文化资产授权或部分授权给文化部门,使其通过文化资产运营的方式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产生效益哺育文化艺术生产。
4、立足资源普查,尊重项目评价,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业态规划。
由于我市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起步期,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所以,必须对全市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对全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彻底普查。通过普查,对我市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摸清家底,评估有形无形资产,建立全面反映##民间文化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搭建新型文化产业创意平台,依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区域竟合要素,按照“需求细分→资源整合→区位竟合→产品设计”的思路,进行业态整体规划。
5、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重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构建区域和城市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将释放国有文化资源的存量潜力,与放开民营文化资本的增量实力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又要坚持锐意创新,适时融入时代精神,培育出我们真正的名牌精品。文化资源具有其它资源
所没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而文化生态又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因此,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要积极稳妥、不留后患,反对掠夺式的经营和践踏式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7、激活旅游市场活性要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实践表明,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文化是旅游的引力来源,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文化则是特色的基础,民俗是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努力将地方文化优势尽快转化为旅游优势,同时,借助旅游事业的繁荣,将我们蕴藏于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向市常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俗文艺,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现代高新科技,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魅力不减的重要精神支柱。
8、制定民间文化产品整体发展规划,健全民间文化保护机制。
要本着“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鼓励竞争”的原则,制定民间文化产品的整体开发规划。成立必要的研究机构,指导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既通过产业化生产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又确保民间文化产品不因产业化生产而丧失原汁原味的个性特色。政府应通过对产业组织、资金、政策、市场推广等作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扶持,丰富地方文化吸引的内容和语汇,提炼地方文化的多元象征要素。
9、组建文化产业专项基金。
应不失时机地组建文化产业投资专项基金,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出资,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股,设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对有市场前景的文化资源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10、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构。
应尽快成立发展与管理文化产业的专门机构,实现政府由“办文化”的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管文化”的转变。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情,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1、积极引导、扶持和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
健全文化产业类的行业组织协会,使其成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这对于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协调和自律、防止恶性竞争、建立信息通道和交易平台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12、切实加快文化产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
文化产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因而对文化产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有巨额回报的。文化产业部门可以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到国内名校、研究机构学习、进修,还可以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及中短期培训和举办文化产业论坛等方式,培养一批营销策划、文化生产和经营管理人才。继续探索对民间艺人的使用模式,加大对本土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建立一套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优秀人才、特殊人才的使用与激励机制。
9.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九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 简单地讲, 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 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人、提供劳动力就业和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 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 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 由现代知识性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的一体化、多功能产业。它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内涵和领域, 形成了由多部门组成的, 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技术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紧密相联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与传统农业相比, 现代农业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大多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局限性, 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生产。
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城乡界限分明的局限性, 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 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 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
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条块分割、管理粗放、信息闭塞、技术服务落后的局限性, 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 建立一个全方位、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微利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 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开放化、全球化的局面。
二、发展优势及现状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东岸, 黄土高原东部边沿。南北两端是中条山、恒山, 南北狭长, 横跨6个纬度。东西两侧有太行山、吕梁山。山区丘陵面积占到80%以上, 崇山峻岭, 沟壑纵横。狭长复杂的地形使我省有3个气候带、7个气候区、64个气候类型, 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小气候群体。而且拥有广阔的黄土层, 看似荒漠, 其实土质深厚肥沃, 十分适宜耕作。
山西省良好的生态条件, 加上悠久的农业文明史, 不仅造就了农业物产的多样化, 而且孕育了一大批特色农产品。特别是一些干鲜果品、杂粮杂豆、地道药材等, 是我省也是全国的精品。我省农业资源约有6大类9个系列580余种。这些资源种类多、品质好、经济效益高、开发潜力大, 而且具有天然、保健、营养的特点, 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优势和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农业基础条件差、生产水平低
我省十年九旱, 耕地中中低产田占80%、旱地占70%, 一半以上耕地有机质含量不足1%, 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粮食、蔬菜、畜牧业和加工业发展水平低, 与全国差距大。
2. 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不发达
现代农业要求农产品具有较高的商品率。但是, 由于目前我省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传统小农式经营, 农产品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深加工, 农民难以获取加工、流通部分的价值, 多数都以原始形式进入流通领域, 经济附加值较低, 市场销售比较困难, 因此农产品生产的风险较大, 影响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现代农业是一种生态农业, 在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 必须要考虑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 我省的种植业、养殖业的病虫害和药物残留、粪便污染严重, 同时荒山、坡地无序开垦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现代农业即生态农业”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 各部门及农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
4. 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
全省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不快, 经营规模“小而散”, 年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总量的45.9%, 农业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的较少。农业产业化市场体系还不够发达, 市场培育“难而低”, 缺乏大型综合农产品交易中心。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 利益联结“松而软”, 多数加工企业与农户停留在简单的买卖关系上, 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尚未全面结成。农村相关职业技术教育缺位, 经营人才“少而弱”。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生产周期长, 既有市场风险, 又有自然灾害的风险。尽管近些年加大了农业投入, 兴建了一批农田水利等基础工程, 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差距仍较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农业信息化装备落后, 农村污染物治理工程难启动, 新型农机具引进、研发滞后, 农业投入和建设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
6. 农业机械化推进难度大
农机化新技术研发仍相对滞后。虽然晋南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已经成熟, 收割机械化技术也已被农民所接受, 但是我省机械化和其他主导产业的机械化新技术研发和引进的力度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农机产品的综合性能不高, 而高性能农机产品的价格与相关产业的经济效益不相适应。产业开发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大, 地理、区域的规划性不强, 不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农业机械化发展。
7.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较低
随着山西省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从事种养业的农民中有一半以上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素质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由于农业主体对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的内在动力不足, 不少农业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科技人才和研发实力, 示范带动农户的作用较有限, 新技术引进、开发难度较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存在应付中心事务多、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少、人员结构老化、专业知识退化等诸多问题, 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后劲不足, 农村信息化基础也较弱。
四、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1. 增加农业投入, 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仅靠现有的财政投入, 难以大力发展。因此, 要不断扩大和拓宽建设现代农业的投资渠道,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连续多年, 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 农业投入要做到“三个优先”。我们要用足用好中央、省里的政策, 及时研究跟进措施, 力争各级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持续投入。二是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根据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的20条意见, 学习借鉴长治建立以煤补农专项基金的做法, 引导煤、焦、铁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和农村公益设施建设。三是引导金融资本支持现代农业。落实中央放宽农村金融准入的相关政策, 健全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总结推广平遥小额贷款公司、榆社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方面的经验, 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采取担保、贴息办法, 用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投资现代农业。
2.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我省特色现代农业
按照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以“发展农村经济、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 以“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和示范工程”为总抓手, 强化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体系支撑, 加快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创新,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品牌农业, 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
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有效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要抓住国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的有利时机, 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业技术体系、推广体系和培训体系建设, 力争取得较大突破。一是加强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分产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试验基地, 设置岗位专家, 组织技术攻关。启动建设玉米、小麦、蔬菜和水果四个产业技术体系。把良种作为突破口, 实施良种培育工程, 引进、培育优质、高产、高抗、耐密玉米品种, 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和设施蔬菜品种。引进、改良和繁育畜禽良种。支持种子企业自主创新, 加强与科研单位联合, 尽快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二是推广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农科教、产学研、人技物紧密结合的农技推广机制, 围绕主导产业, 确定一批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 以科技示范园和示范户为抓手, 组织科技进村入户, 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三是培训体系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培训基地, 重点培训科技示范户、农民企业家、专业合作社带头人、村级防疫员、农机手等农村领军人物和实用技术人才。
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现代农业生产条件
一是中低产田改造。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渠道不变、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 全省努力实现13.3万hm2的中低产田改造。二是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依托汾河流域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等项目, 加快沙化、碱化和退化草原治理, 落实好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 充分发挥好草地资源支撑畜牧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作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逐步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和监测网络。三是以沼气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建设。近几年, 我省沼气建设成效突出, 今后应继续按照“完善推进结合, 多能互补发展, 建设服务配套, 数量质量并重, 注重综合利用”的思路, 在提高质量、完善体系和综合利用上下功夫, 倡导和扶持在规模养殖厂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 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等循环农业。
5. 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服务监管水平
重点强化三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注重提升能力, 健全制度, 强化责任, 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落实各项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措施, 加强疫病监测和疫情预警预报, 完善突发重大疫病应急反应机制,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应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 提高病虫害检测预警和快速反应能力, 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应加大质量安全检测力度, 重点建设一批省、市、县三级检测中心。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三品”认证及产地认证, 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制度, 切实解决标志混乱、标准不严等突出问题, 保证产品质量持续提高。切实加强市场监管, 坚决遏制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三是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原则, 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 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 以产地市场为骨干, 以集贸市场为支点, 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为纽带, 以大中城市直销直供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销售网络, 完成一批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和物流仓储设施建设。扩大农超对接, 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 保障农产品安全快捷上市。
6.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加快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应积极推进城镇化, 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和输出转移, 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快城镇化步伐, 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协调配合有关部门, 按照大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的思路, 构建山西特色县域城镇乡村新布局, 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拓展农民就业空间,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二是加强技能培训, 促进农民工输出就业。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 整合培训资源, 规范培训工作, 提高培训效果。抓住经济回升和企业用工增加的良好契机, 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已有的输出渠道和服务站, 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就业。三是协调有关部门维护农民权益, 解决农民就业后顾之忧。推动中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 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切实解决好农民工进城入镇后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问题,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7. 深化农村改革, 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10.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十
目录
目录„„„„„„„„„„„„„„„„„„„„„„„„„„„„„Ⅰ 摘要„„„„„„„„„„„„„„„„„„„„„„„„„„„„„Ⅱ 前言„„„„„„„„„„„„„„„„„„„„„„„„„„„„„1
1.目前我国酒店人力资源面临的现状和问题„„„„„„„„„„„„1
1.1 结构框架的不合理„………………………………„„„„„„„„1
1.2 全面提高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先决条件„„„„„„„„„„„„„1
1.3 招聘问题„„„„„„„„„„„„„„„„„„„„„„„„„1
1.4 流程制度,激励机制的问题„„„„„„„„„„„„„„„„„2
2.成功案例的学习和分享„„„„„„„„„„„„„„„„„„„„2
2.1 培训体系的成功实施„„„„„„„„„„„„„„„„„„„„2
2.1.1 希尔顿„„„„„„„„„„„„„„„„„„„„„„„„„2
2.1.2 万豪„„„„„„„„„„„„„„„„„„„„„„„„„„3
2.1.3 香格里拉„„„„„„„„„„„„„„„„„„„„„„„„3
2.2 机制——激励、制度„„„„„„„„„„„„„„„„„„„„4
2.2.1 变革——转折的动力点„„„„„„„„„„„„„„„„„„4
2.2.2 人力资源管理下人性化与标准化的落实„„„„„„„„„„„4
3.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5
3.1 职业经理人的舞台„„„„„„„„„„„„„„„„„„„„„5
3.2 沟通——未来属于用心做事的人„„„„„„„„„„„„„„„5
3.3 高星级酒店——我们的起点和落脚点„„„„„„„„„„„„„6 结论„„„„„„„„„„„………………………………………………6 参考文献„„„„„„„„„………………………………………………7
保定科技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摘要
论文是作者通过对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及个别酒店成功经理人的交谈等众多资料的总结和精心筛选的结果。通过对我国目前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研究进而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管理之路。力图通过理论性的说明和亲身经验的体会来证明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某些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开发的任务;酒店人力资源更是一项处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努力与世界接轨的独特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的长远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
因此对于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发展,就要求我们能够调整心态,正确对待我国现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出现的曲折和问题。我们更应该自觉形成一种意识、努力培养一种习惯、坚持塑造一种形象。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开发者!
无论从何处出发,结论终将回到原位。我们对理论的再三研究,不过是希望对日后的作为有所指导。论文的说明也只是浩瀚海洋中的冰山一角,尤其对于人力资源这样一个庞大的论题。在此,谨为有机会更加系统、完善的整理三年所学提供了条件,巩固基础的同时也为日后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如果还有,那就是以此成为鞭策自我继续前进的动力了吧。
同时,也由此对本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并力求站在前人肩膀上寻得一种能够有利于促进现状改观的而又易于让业内人士接受的变革。真正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学有所用,能够用其所长;真正对身边的改变起到一点作用;“真正起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的作用”就是作者最为欣慰的了,也正是作者的本意所在。
11.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十一
三亚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阐述了海南省三亚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的对策.
作 者:王爱群 作者单位:海南省三亚市农村经营管理站,三亚,57200 刊 名:中国西部科技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年,卷(期): “”(24) 分类号:F3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产业结构 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组织12.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十二
一、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大连市农业已经具备了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社会服务功能迅速发展,农业生态功能稳步提升。大连市农业生产已经全面超越城郊型农业发展阶段,步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1]。
1.以“五大”优势产业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功能迅速发展
大连市积极采取推广蔬菜品种选育技术、加强蔬菜保护地生产、加大农业设施建设及发展无公害蔬菜等措施,使蔬菜生产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全市蔬菜总产量259.9万吨,反季蔬菜产量已占85%以上,农业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全市农业优良品种率提高到95%以上。大连市已建成蝴蝶兰、菊花、东方百合、兰花、红掌、仙客来和草花七大花卉基地,跨入全国10大花卉生产城市行列。大连市加快调整、优化果业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水果品种。2009年,全市果园面积为8.4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5%,水果总产量148.3万吨。大连市努力提高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重点实施了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标准化规模饲养小区和良种繁育基地三大项目建设。2009年,全市规模化饲养,肉蛋鸡达到95%以上,生猪50%以上,牛羊30%以上。大连市进一步调整海洋渔业结构和布局,实施以养(增)为主,养、捕、加工并举的战略举措,加快转变渔业增长方式,水产品总产量呈平稳增长态势。2009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34.4万吨,养殖面积达37.2万公顷。
2.农业生态功能日趋完善
2009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5%,林木绿化率达42.9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3平方米,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2009年全年,大连市区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达115天,占31.5%;良为244天,占66.9%,优良率为98.4%。
3.农业生活功能不断强化
大连市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和现代农业园区,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和风情为重点,建设了一批集观光、休闲、科普、度假等为一体的体验场所,大力发展园区观光型、参与体验型和休闲度假型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旅游农业圈、休闲农业带、旅游农庄带、农民文化(农家美食)带、山水生态旅游区的休闲农业旅游新格局;大连市现已建成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并在东北率先实行了农产品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开通了“大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查询系统”[2]。
4.都市现代农业保障体系日益推进
大连市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由于从国内外引进畜牧、水果、蔬菜、花卉等优良新品种和先进技术,到2009年全市农业优良品种率提高到95%以上。大连市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市财政支持“三农”资金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递增,均高于同期市级财政收入增长水平。大连市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61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省级龙头企业56家。农产品加工能力和储藏能力分别达到700万吨和113.7万吨,分别占农产品总产量的78%和12.6%。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已发展到1172家,带动全市80多万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链条,90%的农田有稳定的订单[3]。
二、制约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大连市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首先,农民综合素质低,与现代农民的要求差距大。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断增多,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远不适应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需要[4]。其次,服务都市的功能不够健全。大连市能够满足人民需求的农业主题公园数量较少,民俗旅游村的文化内涵不深,档次不够,生态观光景点没有得到及时的开发。大连市农业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较少[5]。最后,农业融资渠道较少。农民拥有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等都不能作为银行贷款的抵押物,严重地影响了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投入能力。
三、发展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1.积极发展新型农业业态
因地制宜拓展农业的功能,由单一的食品供给保障向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致富、生态保育、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等功能转变,开发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
2.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鼓励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合作组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实行跨区域联合经营和生产要素大跨度优化组合,并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相连接的行业一体化合作组织。
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早日实现农产品的质量可跟踪、责任能追溯。加强市、涉农区市县两级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完善乡镇质量检测室设施,逐步形成以市、涉农区市县两级质量检测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检测室为骨干,以生产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产地检测网络。
4.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遵循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保证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同时努力拓展支农资金新的来源渠道,探索利用补助、贴息、保险、担保等手段建立投入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增加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
5.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
围绕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农产品,培育一批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区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壮大一批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具有深厚产业基础和较强竞争力的支柱出口产业。
摘要:虽然大连市农业生产已经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但仍然存在农民综合素质低、服务都市的功能不够健全、农业融资渠道较少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大连市应采取发展新型农业业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等措施。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大连,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爱玲,秦向阳,文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20-24.
[2]李娜,徐梦洁,王丽娟.都市农业比较研究及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3):69-72.
[3]丁圣彦,尚富德.都市农业研究进展[J].生态经济,2003,(10):9-11.
【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现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12-12
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与对策06-10
河南重点发展驻马店08-21
毕业论文《浅析现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08
现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12-15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10-07
中国现代电影发展现状06-11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07-10
驻马店市实验幼儿园11-24
现代政府行政职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