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知识更新(精选9篇)
1.公务员知识更新 篇一
2013公务员更新知识培训 考试答案
1.(3分)“十二五”发展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中错误的是(D)
A.强调可持续性
B.保证改善民生
C.突出环境约束
D.减少进口出口
2.(3分)“创新”一词的基本含义是(D)。
A.引入新概念或固守传统
B.创造新概念并制造出成品
C.固守传统思想但制造新产品
D.引入新概念或制造变化
3.(3分)创新的程序如下(B)。
A.寻找机会—实施创新—提出构想—总结反馈
B.寻找机会—提出构想—实施创新—总结反馈
C.提出构想—寻找机会—实施创新—总结反馈
D.提出构想—实施创新—寻找机会—总结反馈
4.(3分)下列关于创新的论述,正确的是(B)。
A.创新就是独立自主
B.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C.创新不需要引进国外新技术
D.创新与继承根本对立
5.(3分)郝劲松诉国家林业局假虎案、法大博士诉广电局“色戒”案,对于推动司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提醒广大公务员要增强(D)的意识。
A.程序正当
B.公平合理
C.依据合法
D.民主参与
6.(3分)以下是对中国节能减排战略成果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C)
A.城市污水处理率明显提高
B.空气质量明显提高
C.碳排放强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D.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7.(3分)逆向思考的方法是(B)。
A.顺序反向、顺序正向
B.顺序反向、结构反向
C.结构反向、顺序正向
D.结构正向、结构反向
8.(3分)200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纲要》,纲要明确了要用(B)
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A.15年
B.10年
C.20年
D.5年
9.(3分)所谓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其“新”的内涵是指(C)。
A.时间意义上的新
B.观念意义上的新
C.知识产权意义上的新
D.地理意义上的新
10.(3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A)方略落实的关键。
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依宪治国
D.以道治国
11.(4分)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哪些改善? ACD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D.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12.(4分)我国目前立法存在的缺陷有(ABC)。
A.立法程序不完善
B.立法民主参与度不够
C.部门立法影响立法质量
D.全国人大的立法的范围太小
13.(4分)创新的特征有(ABCD)。
A.风险性
B.动态性
C.高价值性
D.创造性
14.(4分)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依旧较为粗放,其主要体现在(AB)
A.投入结构粗放#内需结构不稳
B.出口增长粗放
C.收入分配失衡
你的答案:ABC得分:2分
15.(4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在于(BCD)。
A.是落实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方面
B.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
C.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保障
D.是推进民主政治,维护人民主权原则的要求
16.(4分)和司法方式相比,信访解决行政诉讼存在的缺陷有(ABD)。
A.难以最终解决
B.不公平合理
C.直接有效
D.缺乏稳定性
17.(4分)目前,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其特点是(ABCD)
A.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机制中权利增大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份额上升
C.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D.多国集团发生重组
18.(4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面临的任务有(ABCD)。
A.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B.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决策,提高立法质量
C.推动法治GDP,保证法律的实施
D.推动司法改革,树立司法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9.(4分)(ACD)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A.产业升级空间受挤压
B.加强部门间的合作
C.外需总量增长放慢
D.西方国家不断打压
20.(4分)根据中科院专家研究,当今中国科技创新的特点可概括为()
A.绿色
B.耗能
C.可持续
D.智能
21.(3分)中国的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已不需要进一步拓展外需。×
22.(3分)“十一五”期间,中国单位GDP能耗出现下降。√
23.(3分)政府的职权是有限的,所以政府在有触犯法律的风险下可以放弃执法、不作为。×
24.(3分)根据世界银行统计,近十年内,内需占我国总需求的比例始终呈下降趋势。×
25.(3分)当前,很多国家提出了振兴制造业战略。√
26.(3分)目前,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趋势是产业间的分工,而不是产业内部的分工。×
27.(3分)逆向思维法就是从相反的、对立的、颠倒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8.(3分)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29.(3分)行政过错责任人没有成陈述权和申辩权。×
30.(3分)灵感思维是一种突发式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又称顿悟思维,在在创新中处于关键性阶段,表现了创新的高峰期,是人脑的高层活动。√
2.公务员知识更新 篇二
据介绍, 培训对象为具有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采取网络函授与网上面授相结合的方式, 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只参加网络函授72学时 (12天) ;具有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网络函授60学时 (10天) 和网上面授12学时 (2天) 。
培训实行单科结业制, 每5年为一个培训周期, 累计管理, 具体学习时间由专业技术人员自行掌握, 自愿参加。凡坚持参加学习, 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均取得及格以上成绩者, 可获得由省人社厅统一制发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公需、专业科目合格证书。
3.营养知识:更新和纠偏 篇三
新概念:植物化学物
目前已经证实人类需要的营养素有40多种,它们分布在各种食物中,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维生素(包括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以及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水、植物化学物)等。
在这些营养素中,需要更新的知识是植物化学物。植物化学物是经过近年来国内外营养学的多种研究和调查后,在今天提出的一种概括,也是人体必需的新营养物。这些营养素是过去所没有意识到或关注不够的。它们来源于植物,对人体健康极为重要,特别是有预防慢性病的作用。这些植物化学物包括萜类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如异硫氰酸盐)、类黄酮、植物多糖等。
植物化学物质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抗氧化作用、调节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抗感染、降低胆固醇、延缓衰老等。它们的总体功能是,维护人体健康,预防许多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和各种各样的癌症等。
萜类化合物
主要存在于柑橘类水果(特别是果皮精油)、香料、食品调料、植物油和黄豆等中。而柑橘类水果所含有的人体保健物质目前已分离出30余种,其中主要有:类黄酮、单萜、香豆素、类胡萝卜素、类丙醇、吖啶酮、甘油糖脂质等。萜类化合物的主要功能是中枢神经镇静,能减轻人的应激反应,使人消除疲劳,同时对肿瘤有抑制作用。
有机硫化合物
主要存在于西兰花、甘蓝、菜花、卷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葱、蒜中,它们中所含的芳香性异硫氰酸酯等是以糖苷形式存在的主要抑癌成分,因而具有预防癌症的作用。而且,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常食用西兰花、甘蓝、菜花、卷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的居民,胃癌、食管癌和肺癌的发病率较低。
类黄酮主要存在于柑橘类、苹果、梨、红葡萄、樱桃、黑莓、桃、杏等水果和胡萝卜、芹菜、西红柿、菠菜、洋葱、西兰花、莴苣、黄瓜等蔬菜中,而谷物、豆类、红薯、茶叶、葡萄酒、咖啡豆和可可豆中也含量丰富。大量研究表明,类黄酮类化合物有抗氧化、抗过敏、消炎等作用,有利于防治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
植物多糖可分为,香菇多糖、银耳多糖、甘薯多糖、枸杞多糖等,菌、藻类也包含较多植物多糖。许多植物多糖都有生物活性,具有包括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辐射、抗菌抗病毒、保护肝脏等保健作用。例如,植物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T和B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系统、补体和促进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生成来完成的。植物多糖的抗癌作用也主要是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来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即抗癌作用经过宿主中介作用,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作用,而非直接杀死肿瘤细胞。
“食物酸碱平衡理论”似是而非
在养生类科普图书中充斥着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谷类、肉类、鱼和蛋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生;而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疾病。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需要从酸性和碱性食物的称谓和原理说起。
许多食物经过代谢后,会产生少量矿物质残渣,即灰分。含有磷、硫、氯元素较多的灰分溶于水后生成酸性溶液,故称为酸性食物。而钾、钠、钙、镁含量较多的灰分则生成碱性溶液,故称碱性食物。
这种情况主要用于评价食物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在食物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中使用较多。另外测定食物的灰分还可用来判断一些谷类食物的加工精度。只有高度精制食品,主要含脂肪、碳水化合物,不产生灰分。这类食物的加工过程除去了矿物质元素,只含有碳、氢、氧等元素,经代谢后生成水、二氧化碳和能量。
一些科普文章主张“选择食物要注意酸碱平衡”,并且特别强调酸性食物对健康有害。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不值得提倡。
食物灰分是食物燃烧后剩下的一些元素的氧化物,与食物在体内代谢产物的性质是不同的。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吸收和各种复杂的代谢反应,形成数以千计的产物。这些产物有酸性、碱性,还有很多呈中性。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不是仅仅由食物燃烧后剩余的几种矿物元素就可以决定的。
另一方面,虽然食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但人类在长期适应膳食条件下,体内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以保障内环境(主要是血液)的酸碱平衡。健康人血液的pH值恒定保持在7.35~7.45的范围,一般不会受摄入食物的影响而改变,除非在消化道、肾脏、肺等器官发生疾病造成人体代谢失常时,才有可能受到影响。迄今,既没有从医学文献查到因为日常摄入食物不同引起健康人血液pH改变的记录,也未见到因为血液pH变酸而致有关慢性病增加的科学证据。
实际上,蔬菜水果能够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发生,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而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以及对健康有益的植物化学物质,而不是所谓碱性的作用。按照“酸碱平街论”,如果纠正“酸性体质”就可以预防慢性病,每天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按照“食物酸碱平衡论”,将鱼、禽、蛋和瘦肉等食物都归类为“酸性食物”,将使广大居民在选择食物时无所适从。上述食物都是人体能量、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食物来源,缺少了这些食物,必然会造成居民营养素摄入不足或缺乏,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以及成人的营养状况将无从保证。所以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强调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建议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还提出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正常情况下,人们没有必要去注意食物是酸性或是碱性,因为血液的中性由肾脏来维持,肺给以适当的帮助。然而当患有。肾结石病或。肾功能受损时,则有必要选择特定的食品以使尿液呈酸性、碱性或中性。由钙和镁的磷酸盐、碳酸盐和草酸盐组成的肾结石易于在碱性条件下形成,因为这些盐类在碱性条件下不溶解。
研究表明生成酸性尿的饮食有助于减少肾结石的生成。医生可能会建议病人一天饮用几次酸蔓果汁(含有不能代谢的有机酸)以使尿液保持酸性。
减肥的误区
减肥已成为现代生活的流行
语和生活方式之一,与此同时也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减肥理论。例如,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两种相似的说法:一是认为主食吃得越少越好,主食越多越容易发胖;二是认为吃碳水化合物容易发胖。
这两种说法经不起科学验证。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相当多的人中流传着多吃菜少吃饭的观念。人们以为米饭和面食含碳水化合物多,摄入后可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并生成能量,因此为了限制高血糖而限制主食的限入。尤其是美国的阿特金斯教授认为低碳水化合物可快速减肥,便流行一种不吃含高碳水化合物的减肥膳食“理论”,在一些减肥女性中尤为甚行。
其实,这是错误的。碳水化合物在体内释放能量较快,是红细胞惟一可以利用的能量,也是神经系统、心脏和肌肉活动的主要能源,因此正常人合理膳食的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比例应达到55%~65%。而且过去医生对糖尿病病人推荐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仅占总能量的20%,总是让病人处于半饥饿状态,对控制病情不利。现在的研究已经证明,这种饮食方式不科学,对糖尿病病人应放宽碳水化合物的量,而健康人更应多吃主食。
美国阿特金斯提出的低碳水化合物可快速减肥并非真正减肥。因为在食用低碳水化合物的起始阶段可快速减肥是加快了体内水分的流失,其后这种膳食减少体内脂肪的作用与其他低能量膳食并没有多少差别。而且这种减肥膳食的副作用更大,如导致口臭,容易腹泻、疲劳和肌肉痉挛,并能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险,使糖尿病患者更容易产生并发症。
虽然碳水化合物是血糖的惟一来源,但蛋白质、脂肪等非糖物质也可以在体内经过糖异生的生物化学途径转化为血糖。阿特金斯等人主张严格限制主食,并大量食用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盲目鼓励多吃动物性食物。但是,这种做法只注意到了即时血糖效应,却忽略了总能量、脂肪摄入量增加的长期危害。把这种备受争议的减肥膳食模式推广到正常人会产生很大的负面效果。
另一方面,近年来很多人认为富含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如大米、面制品、马铃薯等会使人发胖,这种观念也是似是而非。其实,造成肥胖的真正原因是能量过剩。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三类产能营养素中,脂肪比碳水化合物更容易造成能量过剩。1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在体内可产生约17千卡能量,而1克脂肪就能产生38千卡能量,因此,同等重量的脂肪是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的2.2倍。所以,吃米、面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不容易造成能量过剩而致人发胖。(文章代码:0912)
4.知识更新 篇四
盘县水塘镇中学刘英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教育的世纪,知识经济对我国教师提出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挑战,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教师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精神风貌、政治态度、言谈举止,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格,在教学实践中又能用自己高尚的思想熏陶感染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那么,他就是一个典范,一个榜样,他这种高尚的思想品格就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正面影响。
未来的经济发展与教育息息相关,未来的教育产业正向着综合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今天的教师不仅应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外语、计算机和其它相关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有关教育基本理论和社科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及现代教学的创新模式,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播 知识也有保质期。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
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这种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知识更新对于教师来说总体分为几类:
一、课本知识、科学知识、医学知识等的更新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
三、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
四、教育教学方式的更新
霍金史蒂芬·霍金是英国著名的天文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霍金的成就可以概括为:
第一,奇性定理。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被科学界公认为最美丽的科学理论。但是霍金和彭罗斯一道证明了广义相对论是不完备的。第二,黑洞理论。
第三,无边界宇宙理论。霍金在80年代初,创立了量子宇宙学的无边界学说。他认为,时空是有限而无界的,宇宙不但是自洽的,而且是自足的,它不需要上帝在宇宙初始时的第一推动。
对于奇性定理、黑洞面积定理、黑洞霍金辐射和无边界宇宙理论,一个人生前拥有其中的任何一项成就,就足以名垂不朽。而霍金却拥有了这些理论的全部。
斯蒂芬·霍金最为人所知的也许就是他在1974年发现了黑洞放射以及1983年与圣塔巴巴拉的吉姆·哈特尔(Jim Hartle of Santa
Barbara)共同宣布的无边界构想而出名。他出版了许多书籍,包括与G F R 艾里司(G F R Ellis)合著的《空时的大型结构》,与W 伊斯瑞尔(W Israel)合著的《广义相对论述评:纪念爱因斯坦百年诞辰》和《引力300年》。他还出版了两本通俗读物:最为畅销的《时间简史》,还有后来的《“黑洞和婴儿宇宙”及其他论文》。霍金教授共有12个名誉学位,在1982年获得了高英帝勋爵士头衔以及在1989年获得了大英帝国荣誉爵士头衔。
他拥有众多奖章和荣誉头衔,是皇家学会成员,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在斯蒂芬·霍金享受着充实的家庭生活(他有三个孩子),继续着对理论物理学研究,同时周游世界发表演讲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
他因患“渐冻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
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几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1988年仍出版《时间简史》,至今已出售逾2500万册,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著作之一。他被世人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宇宙之王”。在对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告诉他们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知道的科学前沿及新的科研成果对于我们的学生将会是一种很大的触动。再加上对于斯蒂芬·霍金先生身患重病却坚持工作的精神的宣传,将会鼓舞一群学生。
在知识融汇的相关学科中老师经常提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也会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作为老师自己来讲我们感受最深的应该是计算机的普及及应用,让我们很多事都得以快速的解决,比如:成绩册,统计相关数据;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进行教学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也要不断的更新知识。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意识上的转变
教师职责认识上的转变
这些都是我们经过知识的更新与学习再结合教学中的实际不断反思
总结得出的。
教师的一行一动一招一式都体现着自己的底蕴,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所以教师必须具备不断更新文化知识的能力。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知识也如世间万物一样,遵循着新
5.知识更新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本人从2011年5月份起,开始在网络上按黑龙江大学的网络教学课程安排在网上在线学习了“黑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公需科目和专业课程的全部内容。
1、公需科目: TRIZ理论知识,TRIZ理论是最先进的创新理论知识。TRIZ理论是人类已有科技知识与创新思维规律、方法的完美结合。它是对人类创新活动规律和原理更深入和系统的揭示,为更好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是认识和推动人类创新活动的一个突破性成果。积极开展和加强对TRIZ理论的培训活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青年优秀人才成长的最佳途径。一旦中国现有的高校师生和科技人员都能学会运用TRIZ理论,国家提出的“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创新,民族要复兴,国力要崛起,要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宏伟目标必将迅速成为现实。
近年来,职业院校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保障上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总体状况还是不能尽如人意,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职业院校学生而言,主要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创新意识差。职来院校学生习惯于在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缺少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都很缺乏。二是创新能力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关键有三点:(1)教学模式落后。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传授,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远远不够。目前,我校倡导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的项目化教学法,既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又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2)创新型教学队伍不成熟。教师大部分是从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经验不足。尽管一些教师具备创新实践的经验,但将创新实践内化为教学实践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却不足。(3)对创新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院校各级领导及教师对创新教育还仅停留在理念的理解上,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许多途径开展工作。而且,课堂教学创新永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启迪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但是,这种层面上的教育过程,并不能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创新的技法及创新的规律。TRIZ理论在科技界盛行,为创新教育领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系统的方法。
笔者认为,TRIZ理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点主要在“教”和“学”两个方面。
“教”具有双层含义,既是指“教师”,又是指“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施教者,需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深入学习理解TRIZ理论,掌握创新技法;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一阵地,直接决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程度。TRIZ理论在高职院校中怎样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一般以专业课渗透TRIZ理念,选修课和社团课系统学习TRIZ方法论。
“学”同样也有两个意思,既指“学生”又指“学习过程”。学生作为受教者,接受各项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需要发散思维,甚至需要“异想天开”。同时,系统学习TRIZ理论时,更应耐心品味,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学习过程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包括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自主实践”。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既在创新思维上得到训练,又在创新方法上得到提高。
2、专业科目 :中等职业教育的近代历史及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发展新趋向、外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感觉受益匪浅。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提出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就要根据未来职业的需要进行定向培养,满足特定职业的需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各个方面均反映特定的职业特色和风格,带有该职业的烙印。职业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将潜在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能在职业活动中完成任务的劳动力。随着社会发展,任何职业岗位都需要掌握相应能力素质的从业人员,我国实行的“先培训,后就业”的劳动政策、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都表明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素质有较高要求,不具备某项职业技能的人,就不能从事该项职业活动。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工艺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它直接担负着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移植到生产上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中、初级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他们处于行业、工种、产品的生产技术岗位、工艺操作的实践岗位。因此,职业教育所追求的不是理论水平,也不是学历文凭,而是一种能满足某一职业或工作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重视与未来工作相衔接,特别重视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里进行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顺利地适应未来工作需要。
职业学校教学对象的复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教学对象年龄、阅历层次复杂,有青少年学生,也有青年从业者,还有工作多年的成年人;其次,当今社会还存在鄙视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进入职业学校尤其是初、中级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动机、职业适宜性以及对所学专业(工种)的认识都不相同,存在各式各样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需要教师解决。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就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走势,常使其就业岗位经常变更。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和工作的更动将会达到6~7次之多。社会成员正由“单位人”逐渐走向“社会人”。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熟悉的社会现象。社会人员的这种就业需求也必然对职业教育产生影响,现代职业教育应包括职前就业准备教育、职中在职提高教育和转换职业所需要的教育。职业学校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第一次就业需要,而且要为其再学习提供基础,应着眼于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涯。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对于提升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职业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是搞好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其次要解决的就是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学生的学习障碍主要来自于对学习不感兴趣,而不是智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当一个中职学生对某项活动感兴趣时,他就可以做得很好;当他对某一门课感兴趣时,他就可以学得很好。这就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我们中职教师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第三,需要有齐全的实训设备。动手操作能力,是中职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脱离的实训设备,那就成为一纸空谈。我校现在的实训设备还是偏少的。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教师有更高的课堂掌控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操作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增设设备,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训时间。第四,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教材也是一个关键所在。一本好的教材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的需求,开发校本教材也是当务之急。做为一名中职教师,我们需要在管理、教学、技能和科研等方面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6.财务人员知识更新之我见 篇六
跨入21世纪,由于现代信息技术飞跃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网络时代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写纸张、笔墨和算盘传统信息的历史。由此,也动摇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框架。使财会人员最先体验到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深刻革命。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飞跃发展,财务人员将成为新世纪“被淘汰者”。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革命对会计的影响是巨大的,传统会计理论对这一新的情况几乎是束手无策。财会人员只有较好的专业功底,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良好职业道德,才能立足。继续拒绝和排斥知识经济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对知识经济环境下各种会计用户对会计的不满这一客观现实视而不见,竭尽全力地继续维护旧的会计理论的主体框架,抱着那些早已过时的专业知识,不原去更新,有些财会人员也因此养成了趋于保守的心理习惯。据有关专家测算,即使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人,通过学历教育所获得需要的知识也只占10%,其余的90%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接受再教育。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了同样的趋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而近10年大约每3年增加一倍。知识更新频率的加快,加速了旧知识的淘汰速度,也加快了产品淘汰的速度。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飞跃发展财务人员将成为新世纪就成为“失业者”。由于使传统的业务日趋简化,使会计人员专业优势减弱;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全球流动日益加速,网络信息新兴产业兴起,计算机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开发财务软件的出现,让会计人员确确实实成为“电脑操作员”。一切经济业务只要将数据输入电脑,其余的工作便在几分几秒钟内完成。这样一来,非会计人员就会有大量的人员挤入财务队伍也同样能够胜任,如果不尽快转换角色,传统会计人员将被取代,财务人员就将成为“失业者”。
近年来,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脱颖而出。我国会计理论界进行了大胆探索与改革,充分借鉴国际惯例,大胆采用为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使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止境,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对于中国的执业会计师队伍来讲,不仅要向身边的高水平者学习,更要向外国高水平的同行学习,努力向国际化标准迈进,从根本上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资料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正因为会计人员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间环节最为重要的角色,财会人员应该怎样才能在网络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呢?
适应知识经济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打破旧的会计理论框架,积极探寻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发展新路,创造出一套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全新的会计理论框架,推动会计理论向前发展才是一条创新的道路。这就要求财会人员要转变观念,不断的更新知识。具体方式为:
一、会计人员更新专业知识,重心转向管理
从先进国家与我国的产业发展来看,社会的投资愈来愈着重于高科技的领域,或是传统产业的科技化,以及对于高级技术人力的需求,此种趋势都反映出“知识型经济”的成长。知识资本占主导地位,知识具有可享性和可转移性,使得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而深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渗透生活各领域的数字化浪潮。计算机技术正在日益影响着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秩序,并使得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正在变为现实。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上网”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趋势。争当企业的管理者,为更好地履行其职责,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在会计工作中,由于使用计算机而富余的会计人员,不是无事可干而失业,而是要不失时机地转向会计的管理工作,会计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计算
机网络无法替代的方面。最大限度地挖掘消费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提供尽可能完善的信息服务。用知识进行管理,使会计管理工作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会计的职能由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
二、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熟悉相关学科知识
未来社会所渴求的财会人员将是兼容科技与管理知识,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复合型的人,社会呼唤高级的管理人才。企业意识到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员工队伍,形成最佳知识结构及良好的知识流动秩序,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有了获得财富源泉。因此,具有丰富社会知识,不仅要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通过学习还懂得本企业的业务知识、法律、税收、金融、审计、财政、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外语以及电脑网络知识等现代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本专业知识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成为全方位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会计行业是高智商行业,人才资源是重要的资源。复合型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会计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的一般的财务人员需求量大大减少,但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却仍在增加。眼下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财务人员业务单一,核算分工太细,企业实施网络财务软件以后,如果没有高层次、高技术复合人才的支持与运作,网络财务、电子商务始终是一句空话,企业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对相关的金融、法律、税务审计知识也只略知一二。外语以及电脑网络知识就更是少之又少,有财务经验的人多数不懂得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有些甚至连起码的应用软件也不会;而具有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人往往缺乏财务经验。要使大批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财务事业的中坚力量,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
三、财务人员不断学习,争当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
目前社会上就业竞争加剧与复合型人才增加有关,人才市场最近出现了一种新概念:由原来的高学历、高职称就是人才转向有需要才是人才。仅仅拥有高学历、拥有实践经验其一者是远远不够的。高学历者在未能为社会创造出效益前,也会成为知识性失业队伍中一员。来自各地人才市场信息表明,科技一日千里,市场经济千变万化,人才的需要也随之不断改变。单一技能的高薪地位岌岌可危。各类复合型人才炙手可热,掌握多种专业技术的高学历人才正成为企事业单位争相聘请的对象,与此同时,一股暗藏的潜流知识性失业也悄然浮出水面。美国职业专家指出: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需5年就会跌入低薪。因此,未来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要死的人(因为工作和学习),另外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外语和计算机已经由原先的专门人才转向为复合型人才的必备两大工具。正如:当10个人中只有1个拥有电脑初级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存在的,而当10个人中已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有的优势便不复存在,表明他又应该去学习一些新知识和技能了。正是这些原因,专家忠告,人才处于不断折旧中,而学习是防止人才折旧的最好方法。
四、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1、从政策法规上看,规定会计人员应接受继续教育。《会计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应该如何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财政部在1998年1月发布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此作了具体规定。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情况的检查与考核。根据规定,每一位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完成规定学时的继续教育。如果未按照规定完成必要的学时,又无正当理由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管部门将督促其接受继续教育。
2、从经济发展速度上看,强调会计人员应接受继续教育;财政部长项怀诚强调,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力发展会计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他说,我国有会计工作者大约1200万人,队伍不可谓不强大,但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我们还缺乏大量高质量的中高级
专业会计人才。江总书记曾经要求我们培养30万个合格的注册会计师,目前我国只有注册会计师13万人,其中执业会计师只有5万人。这个数字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江总书记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不断强化会计的执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从国中加入世贸组织看,会计人员必须接受继续教育;世贸组织运行规则的需要,我们要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并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后续教育,从而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一支精通会计业务,通晓会计基本理论,熟悉国际会计商务惯例,了解世界主要会计模式异同,懂外语和计算机的国际型、复合型会计职业队伍,促使我国会计业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从上述各项内容上看,财务人员必须时刻警示自己:我们正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积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要素的开发,社会生产的潜在产出水平也会增加,增加的质和量事先无法预测、事后也难以测算。接受和适应知识经济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打破旧的会计理论框架,积极探寻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发展新路。有知识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流,知识的权力正在代替财富的权力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它可以为所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按知识或按经济要素分配财富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选择。
7.公务员知识更新 篇七
当下作为一名环境设计师不单要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 更要广泛地涉猎其他知识领域, 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加深自己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学习, 努力提升自己知识更新的速度, 这才是在业内能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没有思想和知识底蕴的设计师只能被称为工人或力工而不是设计师, 更文明一点的说法是软件操作员。个人认为当下环境设计师在知识更新方面的不足或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抄袭对设计师创新思维的影响
互联网飞速发展, 信息时代来临, 只要稍微动一下手指头, 网上各种各样的资源库层出不穷, 各类作品满目皆是。虽然作品的品质良莠不齐, 但拼凑起来对那些不爱学习的人却是得心应手。网络抄袭、拼凑设计等恶习增加了环境设计师的惰性, 严重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挥, 同时这也恰恰伤了设计师的“元气”, 由于对网络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 所以使自己的思维越来越懒惰, 一旦沉迷于抄袭, 那么创新思维及设计灵感将永远和设计师无缘。
二、设计作品与市场脱节
对市场了解不透彻, 设计作品与市场脱节, 空洞乏味是当下设计师的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设计师知识更新速度过缓的具体表现。设计师应该不断地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市场进行调研, 探讨受众群体的需求有何变化和新的趋势。网络的出现使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为便捷, 所以各种感官的刺激不断加强, 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不断提升和呈现出多样化, 所以这也给环境设计师的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市场上的装饰材料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新材料不断会取缔旧材料, 这就要求设计师要不断地踏查材料市场, 把掌握新材料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 去学习材料学, 甚至要学习材料的环保认定方法和国家要求的细则等等相关的知识。环保要求和实际材料不相符, 对环保材料的标准认证有难度这也是设计师要攻克的难题, 有些事情是不能一交方案就万事大吉的, 自己“分外”的事情也要做一些, 这样自己的作品才会勇立潮头, 经得住推敲。
三、不能准确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
对国家的相关要求了解不够透彻, 是设计师对客户和施工方的不负责任。这也需要设计师们不断学习国家在环保、消防、节能、资源再利用等方面不断推出的新政策和要求, 把握国家的政治方向, 有敏感的政治嗅觉, 这对环境设计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崇尚个性是有特定范围的, 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是不切实际。
四、文化传承缺失
文化传承和知识更新的有效结合会使你的作品更有品位和内涵。没有文化传承把自己祖宗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的作品不能称为作品, 这种作品是不会有精神内涵的, 是没有灵魂的, 是没有支撑的;没有新的思想的作品谈不上有创意和创新, 是不会发展的, 不会有市场的, 只有这两点结合得恰到好处, 才是一件完美的作品, 才会有内涵, 有品位, 经得起推敲, 才有可能成为经典的作品。
总之,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并不代表设计师的作品也要一天一个样, 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发展节奏至关重要,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 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这会使设计师的作品羽翼丰满, 超凡脱俗。勤奋博学, 热爱生活是环境设计师的立业之本,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设计的灵感来源, 是我们的资源库。会品味自然和生活的设计师一定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师, 同时他也一定会创作出传世的经典之作。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 知识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作为一名环境设计师, 不单要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 更要广泛地涉猎其他知识领域, 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加深自己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学习, 努力提升自己知识更新的速度, 这才是在业内能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本文对当下环境设计师在知识更新方面的不足或落后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做了简单论述。
8.论编辑知识结构的调整与更新 篇八
[关键词]编辑;知识结构;学科交叉;调整;更新
[中图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132-03
当今社会各门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呈整体化、全面化趋势。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日益发展,使得编辑不但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即所谓的“专家”与“杂家”的融合。否则,仅凭一门学科知识是无法衡量一篇作品的好坏,也难以胜任编辑出版工作的。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成为必然趋势,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每位从业编辑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更新和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一编辑知识结构的新特征
(一)编辑知识结构的内涵
编辑的文化素养主要体现在编辑的知识体系上。知识体系作为编辑认识定势的组成部分,它本身也是有结构的。著名学者欧阳维诚在他所著的《编辑知识结构的界定与评判》中指出:“任何一个编辑,不管他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面如何广泛,但仔细分析,总不外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起根基作用的知识,可以称之为基本域,记作A;另一部分是枝叶一类知识,称之为生成域,记作B。编辑的知识结构,应该对A是专家,对B是‘杂家’。A部的知识是本质,宜苛求;B部知识广泛固然很好,即使稍弱,只要A部知识扎实,也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应该说欧阳维诚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确实,编辑为了完成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复杂任务,在知识结构方面,他不仅要有达到时代性水平的广博的、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多方面处于时代领先水平的精深的专业知识。
(二)编辑知识结构的新特征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分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一方面学科迅速分化,新的分支越来越多,学科越分越细;另一方面,边缘科学、综合科学却又不断出现,许多极不相同的学科在深入一步的层次上携起手来,相互渗透。这对于任何一个编辑来讲,所涉及的科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相当可观的。
1业务内容交文化
应该说,知识广博而又兼有某一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混合型”、“综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是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最佳人选。我国的编辑出版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才在高校中开设本科专业的。由于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学科理论尚处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缜密的系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编辑出版学历教育是一种偏重理论知识的教育,该专业大多由原来的新闻、中文专业或者是印刷专业发展而来,其专业基础课以汉语语言文学课程为主,专业主干课以编辑类课程占主导地位,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所占比例较大,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因此,很难针对具体的编辑工作以及分工日渐明晰的编辑工作岗位培养人才。加之实践训练普遍不足,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构单一、适应面不广,很难得到社会用人单位和出版业界的承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走上编辑工作岗位后,由于知识面不广,导致选题思路受限制,对一些本专业之外的选题难以取舍,对一些跨专业的书稿难以驾驭,因而很难适应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
2业务手段现代化
与传统的编辑业务手段主要依靠纸和笔大为不同的是,新形势下网络、电子计算机、高科技通讯及编辑设备将当前的编辑业务手段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水平。通过电子邮件传送稿件、与作者交换修改意见成为目前编辑业务中的常用手段;电子版本稿件已逐步取代纸质稿件;现代化手段应用在编辑业务领域为快捷、高效、准确的编辑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技术平台。网络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编辑业务领域的应用,给编辑业务工作带来全新的形式…。随着学科的发展,对编辑手段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网络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也将会在编辑业务领域得到越来越全面和深入的应用。但现在的编辑界还存在许多不注意知识结构优化的现象,显然,这将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出版要求。
3素质全面化
在编辑业务内容交叉化、业务手段现代化的趋势下,编辑素质的全面化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要求。为了把握现代学科发展的动向,编辑不仅要熟悉一般的编发业务,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学科发展前沿,把握好选题方向;清楚专业发展方向,把握好研究内容;具备较高的业务和学术水平,能够与作者展开交流、探讨,帮助作者深化选题、提高水平…。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然要求编辑素质有一个全面的提高,要求编辑具有更为宽广的视野,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
二编辑知识结构调整与更新的意义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和文化传播工作的中心环节,在由编辑、印刷、发行三者有机联结的出版联合体中,编辑工作是出版过程的开端。编辑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制约着编辑的行为,编辑只有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不断调整和更新,才能实现知识优化,才能向社会输送优质的精神产品,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知识的飞速发展需要,适应社会知识状况。有人说编辑部是出版社的发动机。作为出版工作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是由编辑人员承担的,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直接关系书刊的质量,虽然编辑人员有许多类别之分,如以职责分有文字编辑、美术编辑、技术编辑;以专业分有文艺编辑、古籍编辑、教育编辑、科技编辑、辞书编辑等,因而对其学识修养要求、知识结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但知识结构的问题是提高编辑人员业务素质和出版物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总的来说应是博与专的有机结合,即既专又博。人们把这种结构形象地比作T形知识结构,T的一横代表横通,即博学;T的一竖代表纵深,即专而精。所谓博,是说编辑应有广博的知识,知识面越广泛越好,懂得的东西越多越好。一是因为编辑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来稿,没有很强的文化适应性是不行的,即使是固定编辑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书,书稿所涉及的知识也绝不会是仅仅限于本学科狭窄范围之内,何况并不是任何一个层次的编辑都只限于处理某一学科的书稿,同一个人也未必一生都只作有关某一学科书籍的编辑;二是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这更促使编辑知识要博,倘若缺乏广博的知识,就难以完成一个编辑应负的职责。对人员较少的编辑部而言,一个编辑身兼数职,“博”尤其显得重要。每位编辑都应从严要求自己,宁肯高要求而不低要求,只有博学才能把工作做好。在编辑、出版的实践中也往往是“法乎上者得乎其中,法乎中者得乎其下”,只有努力使自己的学识广博才能较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所以博学是十分重要的。所谓专,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编辑人员要学有专长,专于某一门学科。二是要求编辑人员要专于编辑学,
专于出版学。这是过去人们常常忽视的。编辑的知识结构要求编辑既要有博的一面,又要有专的一面;要博中求专,以专促博。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已然成为社会知识创新的主要特征,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程度越来越高,整体化、全面化趋势愈加明显,对人才的博识和新知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会向着更“专”的方向发展。现代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新的学科方向层出不穷,在这种知识爆炸增长的新形势下,编辑人员应该不断地调整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才能有利于编辑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增强对社会知识与信息变化高度的敏感性,才能多角度、多方向地鉴定和评价出版作品,从而确保出版物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编辑知识结构调整与更新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编辑是出版物的直接参与者和组织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出版物质量的好坏。因此,作为编辑工作者要努力学习,不断调整和完善自我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要通过重组建立专业精深、知识广博的知识结构,并使之不断更新发展。为此,编辑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编辑,必须努力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在自己的本专业下功夫,做学者型编辑,重点加强对专业知识和方法(计算机、外语等)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专家、学者们的理解和尊重,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掌握了专业学科的专业知识,才能搞好专业期刊的组稿、选题、审稿和稿件的修改加工,才能保证期刊文章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期刊的质量。
牢固编辑职责,强化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学习主体进行学习的原动力,它与主体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和所要实现的目标以及主体的竞争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主体的认知程度越强,所要实现的目标越高,竞争意识越浓,其学习动力也就越足。责任感作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人们对所承担的道义的认同和积极的态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决定着个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
更新学习观念,创建学习型组织。观念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支配其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传统的学习观念中,学习者对学习的理解往往具有一定的负面性,影响了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首先,是把学习看作是一次性过程,当作是职业生涯的前奏,如果对知识的衰竭和更新认识不够,就会缺乏学习主动性和持续性。有资料表明,即使一个人接受了大学教育,他所学的知识也只占他一生所学知识的10%,其他90%的知识是本人终身不断地学习或接受外界教育而获得的。由此可见,一个人一生分为“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任何阶段的学习都不再是个人接受教育的终结,而只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
其次,不能把学习仅仅看作是个人行为,不能缺乏组织学习的意识。个人学习虽然是个人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缺乏集体合作,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组织学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立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如欧盟1998年为其所属国家发出的白皮书要求各国都要建立学习型社会。编辑部应努力把自己建设成学习型编辑部,通过构建共同的远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和谐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不断增强全体编辑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从而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促进编辑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加强编辑业务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编辑业务知识是编辑工作的根基,充分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必要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多次下文,明确指出要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工作,同时出台了具体措施要求采取多种方式落实对编辑专业的教育和学习。这些措施的出台对改善现有的编辑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未来编辑队伍的培育和建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利用培训、短训、交流、参观、调研等途径来增强自己的编辑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要虚心向资历老的编辑学习,请教各种专业知识,加强实践,爱岗敬业,积极参与编辑方面的科研活动。加强与作者、读者的交流,多参加一些编辑方面的学术会议,通过沟通、交流来认识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从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知识结构是编辑学术业务实践活动必备的科学知识层次结构体系,这直接影响到期刊质量。在现代化、数字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编辑的意识构成是多方位、立体的,既要求专,又要求杂,编辑需要不断地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优化编辑队伍。
[参考文献]
[1]蒋滔.当代社会条件下编辑业务的特点及其创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74—76.
9.公务员知识更新 篇九
1.公文格式分几部分?每部分具体包括哪些项目? 答:公文的格式分为眉首、主体、版记三部分。
眉首部分包括
1、公文份数序号
2、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
3、紧急程度
4、发文机关标识
5、发文字号
6、签发人
7、界栏线
主体部分包括
1、公文标题
2、主送机关
3、正文
4、附件说明
5、公文生效标识 6附注 版记部分包括
1、主题词
2、抄送机关
3、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4、版记线
5、页码
2.如何理解按“件”整理文件? 答:
一、整理单位的一般情况
归档文件整理以件为单位,进行文件级整理。件是指自然件,即单份文件。一般每份文件为一件。
二、整理单位的特殊情况
为保证归档文件完整,方便利用,对密不可分的文件可作为一件,成为整理的基本单位。文件正本与不同稿本:文件的正本与定稿为一件
正文与附件:为一件,如附件数量多或厚不易订,也可各为一件。
正文与文件处理单等:文件处理单、拟办单、发文稿头纸、领导批示的签批条等真实地记录了文件的形成、办理过程,是归档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文件作为一件。
原件与复制件:复制件包括复印机制作的复印件以及手工誊写的抄件等,应与原件作为一件。转发文与被转发文:是一份文件的不同部分,前者包括贯彻意见及执行要求,后者是具体内容,在发挥文件效力方面难以分割,应作为一件。
报表、名册、图册等:报表、名册、图册等一般每册内容都相对完整,具有独立检索价值,应按照其本来的装订方式,一册作为一件。
来文与复文:包括请示与批复、报告与批示、函与复函、通知与报告等,根据检索需要不同,此类文件可以作为一件,也可分别各作为一件。
3.如何检索数字档案图像?
答:建立数字图像档案目录数据库,扫描与存储纸质/照片档案,并将目录与图像挂接,数据库应包含对数字图像的编辑、处理、检索、显示、打印等功能,并及时维护数据库。检索可通过数字图像档案的说明、时间、分类等十多个条件或这些条件的组合来进行。
4.试述电子文件管理原则 答:
(一)全程管理原则
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对电子文件整个周期全程管理。
(二)前端控制原则
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文件的形成为前端,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实行前端控制。
(三)真实性保障原则
指对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进行鉴定,确认与形成时原始状况一致。
(四)完整性保障原则
指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无缺损。
(五)有效性保障原则
指电子文件应具备的可理解性和可被利用性,包括可识别性、存储可靠性、载体完好性。
(六)凭证性保证原则 采用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签名、电子签章、数字证书等。
(七)多种载体保存原则
需永久保存的电子文件,如没有纸质件,必须制成纸质文件或缩微品等。归档时同时保存。
(八)多套保存原则
永久保存的电子文件一式三套:一套封存一套供查阅一套异地保存。
(九)动态保管原则
动态保管原则即动态地保管电子文件信息。因其载体寿命有限,要经常传输复制、迁移等。
(十)安全保管原则
指电子文件载体安全和电子文件信息安全。载体安全是确保存储系统可靠;信息安全是内容完整无篡改。
2010 第二次
1.对密不可分的文件材料如何进行排列?
答:密不可分的文件作为一件整理时,装订前需要对其进行排序。排序方法为:文件正本与不同稿本为一件时,正本在前,定稿在后。其他历次修改稿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在定稿之后。正文与附件为一件时,正文在前,附件在后。
正文与文件处理单等为一件时,文件处理单等放在文件最前面,这样可以作为首页加盖归档章,从而更好地保护正本的原始面貌。
原件与复制件为一件时,原件在前,复制件在后。
转发文与被转发文为一件时,转发文在前,被转发文在后。来文与复文为一件时,复文在前,来文在后。
不同文字文本为一件时,如无特殊规定,则汉文本在前,少数民族文字文本在后;中文本在前,外文本在后。
2.电子文件有何特性?
一、电子文件档案与纸质文件档案管理对象的差异
二、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特性的差异纸质文件档案管理的对象是纸质文件“原件”;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的对象是则是“原始电子记录”。1.电子文件“原始电子记录”是记录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中的“原始电子记录信息”,体现的是信息属性。2.电子文件的信息形态性则是二进制数字信息编码。3.电子文件信息的非直读性。4.电子文件设备的依赖性。5.电子文件标准的复杂性。6.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可分离性。7.电子文件的更改性。8.电子文件的记录信息性。9.电子文件信息存储的分散性。体现以下两个方面:⑴ 电子文件信息的物理结构和逻辑结构并不一致⑵ 电子文件超链接信息的分散性10.电子文件的信息存储密度性。11.电子文件的利用性。
3.试述文书处理程序。
文书处理程序是指文书从登记到立卷归档各个环节运转的工作程序。它包括收文处理程序和发文处理程序。
一、收文处理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签收
指收文机关收到文件,在发文通知或登记簿上签字、盖章的过程。该过程一般由文秘人员办理。签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核对2)检查3)签字2.拆封及登记。文稿启封,是秘书的职责。拆封要求不损坏封内文件。、3.分办和传阅。1)分办2)传阅3)催办4)注办4.归卷、二发文办理程序。1.拟稿2.审核:这个阶段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审查行文的必要性;2)审查文稿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和已有文件是否矛盾,文件的措施、要求是否明确和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3)审查是否涉及其他职能部门以及是否经过协商一致和会签;4)审查拟办的公文用语是否符合相关要求。3.签发4.缮印5.校对6.用印7.发文登记8.封发9.归卷。
4.如何永久利用电子文件?
答:
一、信息设备储备策略人们必须通过信息设备才能读取电子文件信息,这就是电子文件对信息设备的依赖性。
二、信息系统仿真策略⒈ 计算机硬件仿真策略:就是指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新型计算机的新型操作系统上仿真旧型计算机,然后在仿真的旧型计算机上安装旧型操作系统和旧型应用软件来读取旧格式电子文件信息。⒉ 软件仿真策略:就是指在新型操作系统软件中仿真旧型应用软件,以解决新型应用软件不能读取旧格式电子文件的问题。
三、电子文件信息非电子化保存策略人们必须通过信息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才能利用电子文件信息,这就是电子文件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
四、电子文件图像化保存策略
就是指将文字类电子文件格式转换为图像格式永久保存。这就相当于给文字类电子文件拍摄数码照片。
五、电子文件通用格式保存策略所谓电子文件通用格式应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通用文件格式应当是开放的标准(即通用文件格式的技术规范要公开,其著作权不专属于设计该文件格式公司或机构);二是通用电子文件格式为大多数同类软件所支持(即用大多数同类软件都可以打开通用格式的电子文件)。
2011第一次
1.简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依据其内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第二,由于文件价值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①文件的运动过程呈现出阶段性。但无论怎样划分,文件运动现象的阶段性是应该达成共识的。②文件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③引起文件运动过程出现明显阶段性的主要因素是文件价值形态的规律性变化;第三,文件在每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而与服务对象、保存场所、管理形式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表明,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连续统一、前后衔接的运动过程。它要求把整个文件运动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采取统一的工作制度、程序和方法来控制各有特点但又相互关联和前后衔接的整体过程。只有从组织制度、管理方式到工作程序都实现相互融合和统一,从文件到档案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管理。此外,文件生命周期还强调档案人员要积极的参与到文件的前端控制之中,确保档案从其制成那天一直到归档保存这个阶段,文件的质量及与文件相关程序达到规范化,避免由于前期工作的失误或混乱,给后期档案工作带来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2.简述来源原则的内涵及其实质。答:1.来源原则的理论内涵
“来源”在档案术语中有着特定的含义。“来源”就是通常所说的档案形成者,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即法学意义上的“法人”与“自然人”。
来源原则的含义可以表述为:档案馆按照馆藏的来源进行整理和分类,要求保持同一来源的档案不可分散、不同来源的档案不得混淆的整理原则。2.来源原则的实质
来源原则是在与事由原则的较量中逐步赢得了档案专业的核心地位的。来源原则与事由原则的较量,实质上可以说是一场历史主义与逻辑主义争夺档案实体管理领域的战斗。来源原则的最终胜利表明历史主义的分类思路更适用于档案实体的整理和分类、更符合档案本质属性的要求,这正是来源原则成功取代事由原则并被确立为档案专业基本原则的实质。
就来源原则的基本内核而言,要求保持全宗的不可分散性和不容混淆性实质上就是尊重档案形成的客观过程和现实状态。具体说来,来源原则的基本内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历史主义精神。来源原则要求同一来源的档案组成一个全宗,全宗是特定机关、组织或个人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整体,这一整体具有内在的有机联系。
3.不记述本机关(单位)活动的文书档案如何鉴定? 答:可以按照其作者划分确定其保管期限。1.上级和不相隶属单位来文
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政策和规范性档案。在其有效期限内固然必须保存,即使在其失效之后也有一定的保存价值。第二类是参考型的档案,即上级和不相隶属单位发来的不反映本单位情况的简报、通报等类文件。2.下级单位来文。大致上有三种情况:
①贯彻执行本机关文件(或会议)精神的汇报。这类文件可以作为本机关指挥性活动的反馈信息,其中少量特别重要的并且与本单位文件有相互依存关系的,可以与本机关相关文件一起长期或永久保存,绝大部分文件只需短期保存,有的可以不归档。
②报请备案的文件。这主要是下级单位自己制订的重要文件,包括指挥性的和契约类的文件。其中按照行文规则理应备案的可以短期保存,不必备案的文件可以不归档。
③请示性文件。这类文件凡主送本单位的均应办理批复,与本单位的批复文件一起保存。但在实际工作中常见有口头或电话答复,有的甚至不予批复的,对于这些文件均应短期保存。
4.浅析以职能机构个体为核心的双轨并行的文档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答:该模式的流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政府文档的高度集成管理
所谓集成是指电子文档管理活动内容相互交叉,甚至合二为一,一项文件管理活动完成另一项或几项活活动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在该模式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集成:(1)文件形成阶段与保存阶段的集成。(2)归档与鉴定的集成。(3)技术维护活动与其它管理活动的集成。2.著录工作的全程化
之所以说著录工作全程化,是因为著录工作与文档管理的每项环节都发生关系,即著录工作贯穿整个文件生命周期。这是纸质文档时代不曾具备的。3.鉴定工作的自动化
这种自动化的批量鉴定有三个方面的优点:其一,永久和不需保存的文件在其产生后便被打上标记,节省了后续鉴定工作量;其二文件产生后及文件归档后双重鉴定有效的保证了重要的文件进入归档的范围;其三,上文所述,文件的鉴定和归档集成,使档案工作提前进行,有效的维护了文档的完整性。
4.文档保护的全程化和细致化
(1)对于文档载体和其所活动环境的保护。(2)对文档信息内容安全性的维护。
2011第二次
1.新来源观提出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答:重要意义为三个方面。1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充分证明,通过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来源原则在电子文件时代仍然可以发挥更加广泛的指导作用。这种作用在电子文件的检索和鉴定领域表现得最为突出。2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充分证明,尽管对来源概念赋予新的理解,来源原则的基本思想不会动摇。新来源观的最大变化是对来源的理解从实实在在的机构来源转变为抽象的形成过程来源,因为在纸质档案时期形成机关与其文件群体具有惟一对应关系的情况下,传统的机构来源是来源联系的最佳表现形式,但在电子文件环境下只有相对抽象的文件形成过程才能最有力地揭示文件形成中的本质联系。尽管来源的理解需要概念化和抽象化,但这样一种事实是无法掩盖的,即来源联系始终是文件形成中有机联系最根本的一种。3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充分证明,以历史主义为指导、植根于档案本质属性的来源原则在电子文件时代仍然是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来源原则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档案专业的基本原则,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以历史主义为指导、符合档案本质属性的要求。
2.简述人事档案鉴定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1.人事档案材料鉴别的主要方法鉴别一份人事档案材料的真伪和价值,确定它是否归档,需要经过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过程。它的主要方法是:1)判断材料是否属于人事档案内容。2)核对材料是否属于该人的档案材料。3)查明材料是否处理完毕。4)检查材料是否完整。5)核对材料是否重复。6)判定材料是否有保存价值。7)检查材料是否手续完备。2.对不需归档材料的处理。1)转送有关部门保管和处理。2)退给材料形成单位或个人。
3.浅析以职能机构个体为核心的双轨并行的文档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
答:该模式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政府文档的高度集成管理。所谓集成是指电子文档管理活动内容相互交叉,甚至合二为一,一项文件管理活动完成另一项或几项活活动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在该模式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集成:1)文件形成阶段与保存阶段的集成。2)归档与鉴定的集成。对重要的文件打归档的标记,这是对文件保存价值的一个判断。3)技术维护活动与其它管理活动的集成。2.著录工作的全程化。之所以说著录工作全程化,是因为著录工作与文档管理的每项环节都发生关系,即著录工作贯穿整个文件生命周期。这是纸质文档时代不曾具备的。3.鉴定工作的自动化。对于纸质文档的鉴定是文档管理活动中难度最大,风险最高,任务量最大的工作。4.文档保护的全程化和细致化。对于文档的保护技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对于文档载体和其所活动环境的保护。2)对文档信息内容安全性的维护。
4.政府信息公开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政府文档管理,使其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文档利用的诉求。答:整个政府文档机构群中所有终端机构的数据库与图中所指定的文档信息主控中心的数据库相连,主控中心操作平台由政府文档信息资源库、信息筛选平台和政府文档信息利用服务平台三个部分组成。终端文档机构的数据库与政府文档信息资源库相连,文档机构产生文件,在资源库中找到相应的位置进行存储,存储的代码和空间由主控中心预先设置和规划。前台工作与主控中心的数据库相连,并通过信息筛选平台,将部分能够对公众开放的文档信息通过超链接的方式与数据库中的文档信息位置相连。经过信息筛选后的文档信息实质上是可以归档保存的信息。总前台进行文档信息利用服务,后台进行文档综合管理和维护的运作方式集机构群体资源与一体,经过信息的综合加工和筛选反馈给社会公众,这一方面解决了政府在日常行政办公之余还要兼顾信息利用的问题,提高了政府机构自身的行政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增大了政府同一系统内机构的信息量,有助于进一步深度开发文档信息资源和开发信息产品,这是个体化文档管理方式所做不到的。
2012 第一次
1.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相异与各国的特点有哪些?
通过比较,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相异与各国的特点包括:
(1)档案事业管理机构设置的完备性、权威性,档案管理的高度集中(就全国而言)与自成体系。(2)档案机构设置的层次性、专业性与复杂性融为一体。
(3)党、政档案工作统一领导。
(4)档案行政管理的范围、侧重点、方式方法颇具特色。就范围看,我国涉及到了所有区域和系统,范围极广,其他国家相对有限,分散式管理体制则更有限;就侧重点看,我国侧重于机关、单位的档案机构,其它国家侧重于各类档案馆;就方式方法看,我国主要为业务指导,外国主要是以监督为主。
2.简述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
1、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档案工作实现统一归划和有序管理。如档案法归的贯彻实施、档案执行的贯彻执行、档案机构的合理布局可以在国家范围得到实现,这是分散式体制难以做到的。
2、有利于建立和协调各类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档案局的设立及权限设置,各类档案机构的纵向隶属关系或是横向业务联系均可得到明确规定,这有助于档案机构实现职责分明,也有利于档案馆藏建设的优化、避免重复。
3、有利于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集中式体制的组织和有序化使得档案工作各个环节建立的制度和标准更易于推广和实施,从而更有利于档案工作的现代戏化建设。
3.简述各国关于档案封闭期的不同规定。
档案封闭期长短不同,按照国际档案理事会的规定,档案封闭期通常情况下为30年,大多数国家都遵守这样的规定,我国就为30年。有些国家短于30年,如西班牙为25年,匈牙利等为20年,而美国虽然也为30年,但要求满20年尽可能开放,如不能开放,到30年期满就自动解密,必须开放;有些国家长于30年,如瑞士为35年,意大利等为40年,丹麦、荷兰等是50年,世界上档案封闭期最长的国家,就是国中之国——梵蒂冈80年。有些国家依据档案内容的不同,档案封闭期也有区别,如在法国,涉及国家安全、司法、人事、医疗等文件的封闭期分别为60、100、120、150年。
4.试比较中外档案鉴定体制。试比较中外档案鉴定体制。
档案鉴定工作体制实际上就是关于档案文件的处置批准权的归属和组织管理问题。1.从档案文件处置批准权的归属看。我国的档案鉴定权属是比较分散的。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受所在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应的档案专业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即条块结合,多头管理。
国外档案鉴定权属多是集中的,无论档案管理体制的类型如何,只要在其管辖范围内,档案的鉴定就具有集中统一性。
2.从档案鉴定组织管理看。我国档案鉴定工作既无专职的领导机构,也无固定专业人员。档案鉴定工作都是由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的鉴定小组或委员会来组织,鉴定工作完成后,自然解散。当再次需要进行鉴定后,重新组织人员。
世界上许多国家大多设置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档案鉴定工作。如俄罗斯、美国、意大利、韩国。由上述可见,我国的档案鉴定在各自部门分别进行,不同部门档案鉴定标准出发点和侧重点势必不同。对国外而言,档案鉴定批准处置权的集中,有利于保证对文件价值评判的全面性、专业性,特别是专门的鉴定机构与人员的设置,也有利于对档案鉴定工作的宏观控制。
2012第二次
1.简述集中式与分散式档案管理体制的特点。
集中式档案管理体制的特点:指的是全国的档案事业统一接受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领导或监督,地方档案机构接受中央档案机构的领导。承担这种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或者是专门的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或者是中央级档案馆。作为全国档案事业指挥中心的档案行政管理机关,依照法定权力对国家档案事业系统进行管理、指导、监督,从而使整个管理结构实现组织化和有序化。
分散式管理体制的特点:指的是国家不设置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统一掌管全国的档案工作,中央和地方的档案工作实行分权管理、各司其责的原则。换言之,就是中央档案机构无权过问地方档案事务,地方档案机构不受中央领导。
2.简述档案开放的意义与影响。
一是利用性质和权利变化,档案由封闭走向开放,档案利用由少数人特权转变成公众的权利;二是丰富了利用目的,拓宽了利用范围,增加了利用类型;三是档案工作人员、档案馆与档案工作的性质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档案工作人员由特权保护人转变为面向大众的服务员,档案馆由政权的“武器库”,转变为科学研究的“粮仓”、档案工作由统治阶级的附属工具转变为国家一项独立的科学文化事业。
3.试分析中外档案鉴定实践存在差异的原因。
1.对档案鉴定的认识和定位的不同。欧美国家将档案鉴定赋予非常现实的意义,认为档案鉴定是最具有挑战性的领域。我国改革开放前,档案鉴定通常只被看作档案管理业务环节之一,并没有突出特殊地位和作用。2.档案鉴定理论与标准发展水平不同。我国档案鉴定理论与实践呈现静态的、被动的、迟滞的态势。欧美国家的档案鉴定理论呈现动态的、主动的、发展的态势。3.鉴定工作的组织管理不同。欧美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对档案鉴定进行有序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我国既无专门机构也无专业人员对档案鉴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我国档案鉴定未做到经常化、制度化。4.文件与档案界限划分的标准不同。欧美绝大多数国家认为文件进馆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标志,我国把文件归档看作两者转化的标志。5.文件归档与进馆的具体比例规定不同。我国没有对文件归档和进馆档案的具体比例做出规定。欧美各国对文件归档和进馆档案的具体比例做了规定并严格加以控制。
4.试分析影响电子文件鉴定的主体性因素。
1.鉴定主体的组织涣散与鉴定人员素质低下,对于鉴定的影响由来已久,可以说,这是由影响传统档案、文件鉴定进而蔓延到电子文件鉴定的障碍性因素。
2.法规、标准支持不足。法规、标准支持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缺乏电子文件的管理规则。其二是缺乏鉴定电子文件的专项操作标准。我国目前对于电子文件的鉴定,只能继续沿用传统文件与档案的鉴定标准,无专项标准。
3.理论研究不够。不唯对于电子文件鉴定,对于传统文件与档案鉴定亦然,理论研究呈现诸多缺陷,突出的表现:一是研究务虚多,基础研究多;二是与实践结合不够。
2013 第一次
1、如何理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含义?
(1)明确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推动力量。由于信息技术水平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也应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使档案工作实际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相适应。
(2)明确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提高档案工作现代化水平和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服务的基本框架。
(3)明确了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重新思考档案管理的原则、理论与方法。(4)明确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公众满意的档案信息社会化服务。人类推进信息化进程的理想目标是在建立良好信息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公开(特别是政府信息的公开)与信息利用中的社会公平。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而言,这一目标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档案数字化的涵义与主要内容是什么?
档案信息数字化即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形式的档案进行加工处理,将其转变为数字形式的电子媒体并制成档案信息数据库,并以数字编码的方式揭示档案所蕴涵的丰富信息资源,使之能够通过光磁介质进行保管保存与提供利用,进而拓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时空领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广泛利用,为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内容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其目标是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是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著录标引,并科学选定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二是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档案全文信息数字化可以采用扫描录入方式将档案全文按原貌逐页存储为图像文件并为其编制目录索引,或是经OCR识别后采用文本格式存储档案内容,辅之以全文检索数据库两种不同方式。
3、简述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原则有何实践意义? 答:事实上,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本质是对档案的整理过程,因而,在分析现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实践原则,对于保障档案信息数字化最终“产品”的质量、效能具有指导作用。
“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安全保真原则”要确保档案原件的安全、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内容与档案原件相吻合,以满足对档案进行真伪辨证、文字校勘、原件对照以及文物鉴赏等方面的利用需求。“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内容整理原则”在侧重追求信息内容保真而非外在形式保真的前提下,对经过数字化过程的档案信息实施消除利用障碍的整理加工,为档案信息数字化“产品”的利用者提供便利的条件。
“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注重效益原则”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人力条件有限,而档案历经年久、数量巨大。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地组织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活动。
“档案信息数字化的有利共享原则”也可称之为标准规范原则。在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观念、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工具系统的开发研制等诸多环节,为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作用功能奠定基础。
4、简要分析数字档案馆与实体档案馆之间的关系。
答:1)实体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是数字档案馆形成的基础。数字档案馆建成后,实体档案馆仍应努力加强馆藏建设,数字档案馆所提供的档案信息的原生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必须以实体档案馆馆藏的相关档案作为保障。
2)数字档案馆对实体档案馆的馆藏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实体档案馆的馆藏档案经过数字化处理并上网提供利用,使各档案馆上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各具特色,互不重复。
3)数字档案馆为实体档案馆提供了新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实体档案馆采用的是一种实体化、过程化和机构化的管理机制。这样可以极大地延伸实体档案馆的档案信息服务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开展社会化服务。因此,数字档案馆与实体档案馆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没有实体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源泉;反之,没有数字档案馆提供的信息环境,实体档案馆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工作局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档案信息服务。可见,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以实体档案馆作为基础,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也可为实体档案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2013 第二次
1、如何理解档案机构信息服务创新的含义?
答:档案机构信息服务创新是各类档案机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履行职能、发展壮大的基础,也是当前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的必然要求。档案机构信息服务创新涉及到档案机构的职能拓展的内容、方法以及不同档案机构的实践要求等问题。
档案机构信息服务创新包括几个构成要素:社会公共属性是档案机构职能拓展的逻辑起点;以人为本原则是档案机构职能拓展的价值取向;政府信息公开是档案机构职能拓展的有利契机;档案信息共享是档案机构职能拓展的目标追求;信息技术手段是档案机构职能拓展的基本依托。
档案机构信息服务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的重要举措,是档案工作改革的有效载体。
2、简述档案机构信息服务创新的核心内容
答:档案机构必须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主题开展服务创新。
(1)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是档案机构服务创新的基本任务
档案机构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奉行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理念,关注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通过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平台,开展以人性化、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档案信息服务,形成公共性、普惠性和社会公平特点服务体系。
(2)加强和改进档案机构的管理机制,完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是档案机构服务创新的重要目标
加大投入,改进管理机制、改善服务条件、完善服务体系。建立服务窗口,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更加集中、规范、系统、权威、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发挥档案机构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3)创新档案机构信息服务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是档案机构服务创新的关键环节
档案机构要完善信息服务决策机制、创新信息服务方式,力求以最低廉的“成本”,向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实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目标。
3、档案机构职能拓展的着力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档案机构职能拓展的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和公众需求为导向,从管理理念、运作机制、服务方式上解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同步发展的信息服务模式。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服务理念
由于受传统档案馆管理机制影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政治经济领域轻社会公众领域的问题。随着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日益增长,客观要求档案机构信息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2)切实提高档案机构的信息服务手段
借助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提高信息服务的手段与能力:一方面要建立全国性的档案信息公共服务系统应用平台;另一方面要整合分散在社会及档案资源,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3)培养造就档案机构的信息服务人才队伍
开展信息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需要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档案信息服务实践要求对内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对外研究社会公众的需求,以追求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为根本。同时建立人才管理办法,使信息服务创新能力得到加强。
4、简述企业档案机构信息服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答:企业档案信息服务创新关键在于深化企业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制度建设。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生产、经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从管理理念、运作机制、服务方式等方面解决问题。(1)确立共享利用理念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利用信息化、网络化优势,使企业档案信息管理更好地服从、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信息需求。(2)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完善档案信息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存储、共享利用与交流互通能力,完善数字信息安全标准,保障档案信息管理服务稳定有序、安全可靠。
(3)注重人才队伍培育
研究制定提升档案信息管理人才素质与业务技能的培养办法、培养内容和培养制度,切实使档案信息服务创新获得良好人才条件支持。
(4)加大资源建设力度
【公务员知识更新】推荐阅读:
公务员综合基础知识10-31
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07-17
公务员民法知识点总结09-29
机关公务员学法用法知识测试答案10-03
2022新疆遴选公务员必备知识点10-25
公考基本知识——公务员的素质要求08-13
公务员论文:公务员 绩效考核 研究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