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慢性鼻炎(精选20篇)
1.中医怎么治疗慢性鼻炎 篇一
1、肝胃气滞型 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 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方用柴胡疏肝散。
2、脾虚胃热 型 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 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方用半夏泻心汤。
3、脾胃虚弱型 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4、胃阴不足型 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方用益胃汤。
2.中医怎么治疗慢性鼻炎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计患者40例, 均为笔者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门诊收治的慢性腰痛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12例;年龄32~59岁, 平均年龄49.3岁;病程3个月~3年。
1.2 诊断标准
(1) 腰部慢性持续性疼痛、腰部有明显的压痛; (2) 臀部、腹股沟区及下肢也会出现疼痛; (3) 腰椎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4) 下肢活动受限、症状严重程度不一、常因天气变化、劳累等因素致疼痛加剧。
1.3 辨证
中医学辨证治疗方法在对疾病进行诊断过程中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将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中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 督脉并于脊里, 肾附其两旁, 膀胱经挟脊络肾, 故腰痛与肾和膀胱经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医学中常将腰痛分为以下三型[3]。
1.3.1 寒湿腰痛
多因汗出当风或久居湿地、冒雨涉水、寒湿之邪客于经络、气血阻滞。以腰部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下肢、时轻时重、患部怕冷、寒冷阴雨使之加重, 舌苔白腻, 脉沉。
1.3.2 瘀血腰痛
每因负重闪挫、经络受损、气滞血瘀或弯腰劳作过累、气血运行不利。以腰部强直酸痛、痛处固定为主症。
1.3.3 肾虚腰痛
肾气虚亏, 精血不足, 筋骨失去滋养, 寒湿之邪客于经络, 气血阻滞。以腰部重、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 或痛连下肢, 起病缓慢, 隐隐作痛。若腰膝酸软、肢冷乏力、舌淡、脉细者、为肾阳虚;伴虚烦、尿黄、脉细数、舌红少苔者、为肾阴虚。
1.4 治疗方法
1.4.1 治则及方药
(1) 寒湿腰痛:祛风散寒、除湿止痛。药用甘草、干姜、丁香、白术、陈皮、苍术、云苓, 可根据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加减用药。 (2) 瘀血腰痛:活血化淤、行气止痛, 药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没药、灵脂、地龙、香附、牛膝。 (3) 肾虚腰痛:偏阳虚者宜温阳止痛, 药用熟地、当归、枸杞子、山萸肉、菟丝子、山药、杜仲等。偏阴虚者宜滋阴补肾, 以左归丸为主方药用熟地、菟丝子、枸杞子、山萸肉、龟板胶、牛膝、鹿角胶等。
1.4.2 灸法
取穴: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命门、腰阳关。每次选2~3穴, 可根据症状选择不同的灸法 (艾条温和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 。
1.4.3 针法
以足太阳经、督脉为主、取阿是穴、夹脊穴、昆仑、委中、关元俞、大肠俞及肾俞等。对肾虚者可在以上穴位的基础上增加命门、太溪穴, 劳损者可加次缪、膈俞等穴位, 寒湿作痛者可加腰阳关穴等。
1.4.4 按摩法
患者俯卧位取与针灸法相同的穴位进行按摩, 每穴持续30s左右;并在背部使用滚法, 一般持续约10min。
2 结果
治疗3个月后40例患者中痊愈者36例, 占90%, 显效2例, 占5%, 总有效率为95% (有效者包括痊愈、显效) , 由本组所得结果可知, 中医方法治疗慢性腰痛疗效显著,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表1) 。
3 讨论
慢性腰痛的致病因素复杂多样, 但主要因寒湿、血瘀及肾虚等所致。本组患者均因上述3种致病因素作用导致腰部肌肉、膜性结构及韧带、关节囊等结构发生病变, 最终导致了慢性腰痛的发生。古代医学中关于该病的记载很多, 如《丹溪心法腰痛》中写道:“腰痛生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素问痹论》有[5]“风寒湿三气杂致, 合而为痹也”的记载。
慢性腰痛是痹症中的一种, 痹症患者中多数患者具有腰部扭伤、骨折、挫伤、手术病史等。慢性腰痛主要有3种, 治疗方法为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本组中所用的药物干姜、陈皮、苍术等均据有此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本组中所用的药物桃仁、红花、香附等均据有此功效。滋阴补肾、温阳止痛, 本组中所用的药物熟地、枸杞子、杜仲等均据有此功效。相关研究证明:寒甚痛剧、拘急不适, 肢冷加附子以温阳散寒;湿盛阳微、关节沉重胀闷、肢冷不温者加霍香、木通宣通经络, 利水除湿;疼痛游走不定者加桂枝、独活、羌活, 以疏风散寒。
摘要:目的 探讨并分析应用中医学方法诊断及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效果, 以便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笔者收治的门诊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中应用到的中医学技术及方法。结果 40例慢性腰痛患者应用中医学的相关方法和技术2个疗程, 获得显著治疗效果, 其中痊愈36例, 治愈率为90%;2例患者治疗显效, 有效率为5%, 总有效率为95%。结论 中医学相关方法和技术治疗慢性腰痛效果显著, 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关键词:腰痛/慢性,中医辨证,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钢.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腰痛7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9) :4681.
[2]刘岩松, 刘万英.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痛[J].世界中医骨科杂志.
[3]何大昌.中医治疗慢性损伤性腰痛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07, 26 (4) :108~109.
[4]刘艳霞.手法结合针罐治疗慢性腰痛临床体会[J].2008, 23 (12) :1983.
3.探讨慢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篇三
【关键词】慢性肝炎;中医治疗;发病原因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98-01
1 引言
根据古代的中医理论研究,慢性肝炎具有的临床表现及症状均从属中医“胁痛”、“黄疸”、“虚劳”以及“郁证”等疾病的范畴。古今中外,多数学者均在深入研究慢性肝炎的病理及病原学,而我国传统中药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但还处于初步探究的阶段,因此,在古代医学的各种类型上并无慢性肝炎的病名[1]。慢性肝炎包括慢性的迁延性肝炎与慢性的活动性肝炎两种类型,是由于体内湿热的停留时间过长、情绪郁闷而造成正气虚弱、邪气入侵,最终导致体内的气血运行不畅、气血淤积等。
2 慢性肝炎的发病因素
2.1 长期卧病及气血、肝血淤积
首先体内的肝气淤积而使肝气无法畅通,体内的机能运行不畅,造成体内的毒素难以正常排出,进而引起气血淤积、肝血受阻。其次,这种疾病的病因复杂、病程较长、症状多变等,少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显著,通常表现为全身乏力、饮食不畅、腹痛、腹胀等症状。第三,病患经常感到肝脏部位疼痛,肝脏肿大,用手轻轻按压便疼痛剧烈,特别是当病患出现疲劳时,以上的病症均会加剧。对此,根据上述的描述得知,慢性肝炎的发病原因就是体内的正气虚弱、邪毒滞留所致。
2.2 过度操劳
长时间的伏案工作,过度操劳,将使体内的正气逐渐衰退。加上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最终造成体内的残留毒素无法彻底排出。湿气受阻、脾气虚弱等均是慢性肝炎发作的重要病因,对此,健脾利湿则是治疗慢性肝炎的首要选择。利用茯苓、党参、大枣以及陈皮等药材一同煎熬服用,有助于恢复脾气、健脾。而金钱草、黄芩、黄连及茵陈等则是清热利湿的首选药物。患者长期卧病,机体的各脏器均有所损伤、肝肾阴虚等,因此,在给予中药治疗同时,应结合病患的病情,适当添加养阴柔肝、滋补肝肾等中药。
2.3 正气、药物以及饮食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病患体内的气息不足、面色惨白、身体严重虚弱以及肝脏功能的运行不畅等,造成体内的剩余毒素无法正常排除体外。第二,少数药物将对肝脏功能有所损害,长期使用则不利于肝脏功能的健康。第三,患者饮食不当,过多食用高热量、高脂肪或者油腻的食物。另外,养成嗜酒的习惯,将使体内的湿热郁结,进而引发疾病[2]。
3 慢性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3.1祛邪治疗
湿热邪毒入侵,将引起慢性肝炎的病发。因此,在祛邪治疗的过程中,应选择凉血解毒、清热利湿的方法,谨慎使用苦寒燥湿的药品,选择甘寒利湿的药物治疗。对于苔黄腻的患者而言,是由脾气亏虚、湿气滞留、热化等因素所致,应服用香砂六君汤,以起到健脾益气的功效。采用香椽、佩兰、佛手等药材煎服,舒展气机,芳香化湿,有助于化解湿气,促使气体正常运行。而采用金银花、土茯苓、蒲公英以及白花蛇舌草等甘寒药材,甘有利于养脾,寒能清除热气,具有顾护营阴的功效,最适合毒热劫阴的患者。甘寒药材,深入血气、清凉血气,能清除毒素,保持血气畅通[3]。此外,联合搭配一定的清热利湿药材,比如车前子、金钱草、茵陈等,有助于化解湿气、消除热气,使毒素随着小便派出体外。最后,搭配丹皮、白茅根、水红花子、小蓟等凉血活血药材,则有助于发挥清热解毒的功效,疗效更佳。
3.2 注重食疗护理
(1)合理搭配饮食。慢性肝炎病患可食用含有蛋白质较多的食物,比如鸡肉、牛奶等,多摄入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食品,并且适当食用水果蔬菜。(2)保持心情平静。病患应保持淡定的情绪,注意患病期间情绪过于郁闷便会加剧病情。(3)用药谨慎。由于少数药品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而慢性肝炎病患的肝脏抗毒功能薄弱,用药时应尽量不用或者少用具有较大毒副作用的药品。(4)避免操劳过度。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应适当安排自己的休息及劳动时间,避免过度操劳。(5)禁止酗酒。
3.3 化解脏腑气体的郁结
脏腑功能的严重失调是一种慢性肝炎最显著的临床表现。三焦作为人体中各种气体运行的必经之路,而具有枢调及疏泄作用的内脏器官便是肝脏,其对三焦通道上的各种脏气体具有一定的发挥作用。肝肾关系密切,原因在于来源相同,肝气受阻将使气机失调,而肾具有蒸腾人体气化的作用。因此,在慢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应兼顾健脾、疏肝及温肾的中医治疗,并发挥其功效。肝气淤积对慢性肝炎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影响,虽橘皮、柴胡以及香附等药材具有一定的解郁功效,但不宜使用过多,应结合滋柔甘缓等药材一同煎服[4]。
4 结束语
总之,在治疗慢性肝炎患者的过程中,应重视祛邪治疗的方法,加強饮食护理,化解脏腑气体的郁结,唯有如此,才能帮助患者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从而恢复健康的生活。
参考资料
[1] 李开细.慢性肝炎患者的治疗对策及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03):89-93.
[2] 黄建东.健脾柔肝汤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2):69=72.
[3] 温艳东.养阴疏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肝炎10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04):45-48.
4.中医如何治疗鼻炎 篇四
方用温肺止流丹加减。处方用苍耳子、白芷、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桔梗、鱼脑骨。
2、健脾益气
方用补中益气汤。处方用黄芪、炙甘草、党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
3、疏肺清热,宣肺通窍
方用银翘散合清胃散加减。方用金银花、连翘、当归、瓜蒌、薄荷、白芷、桔梗、辛夷、黄连、苍耳子、升麻、生甘草。
4、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用黄芩、龙胆草、栀子、柴胡、辛夷、菊花、生地黄、藿香,当归、薄荷、苍耳子、车前子。
5、清热利湿,化瘀通窍
5.中医怎么治疗痔疮 篇五
选择土茯苓、丹皮、蒲公英、黄白、白芷以及桃仁还有赤芍,然后放入锅中煎煮服用,每天按照三餐使用。煎煮的方法很简单,首先需要将所有的药材弄干净,然互放入锅中烧开,最后去除掉渣滓留下药液。
将药液趁热的时候熏洗患有痔疮的位置,每次进行二十分钟左右。这种治疗痔疮的偏方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以及活血散瘀的作用。对于多种原因所导致的身体出现痔疮的情况,使用这种方法都能够取到不错的效果。
第二:
将雄黄以及硫磺还有樟脑准备好,然后将三种材料研磨成为粉末,最后用适量的芝麻油搅拌均匀,将药材涂抹在患有痔疮的部位。
这种治疗痔疮的偏方适用于一些由于身体湿热所导致的痔疮情况,对于其他原因所导致的痔疮治疗效果一般。
第三:
将炮山甲、煅牡蛎、捂被子、射干以及乌梅还有苦参、火麻仁等中药材准备好,然后用水煎煮,每天两次服用这种药液。
这种治疗的偏方并不是进行熏洗,而是用来口服,主要的功效就是清热解毒,不仅能够治疗痔疮,同时也可以治疗便秘的情况。
第四:
将适量的浮萍准备好,然后放入锅中加入清水进行煎煮。获得的药液趁热擦洗患处,这种方法适合那些痔疮被抓破出血了,但是没有流水的患者。
第五:
减侧柏叶、仙鹤草、怀化、旱莲草、黄岑、地榆以及枳壳、胡麻仁等药材准备好,然后煎煮服用药业,每天服用两次。这种治疗痔疮偏方不仅能够用来口服,同时也可也熏洗患处,双管齐下能够令身体更加快速的恢复健康。这种偏方的主要通就是止血、利湿以及清肠,令身体原理痔疮的折磨。
第六:
将柞树叶洗干净,然后捣烂敷在患有痔疮的位置,最后用保鲜膜包裹好。第二天拆除。这种治疗痔疮偏方来自于民间,虽然操作简单,但是治疗痔疮的效果却非常的不错。
第七:
将生豆腐放在干净的锅中翻炒,直到翻炒成为粉末之后取出。每次豆浆这种豆腐末和白糖水一起服用,每天服用三次,能够有效的治疗血疮以及痔疮。
第八:
将南皿籽取出十克,然后和清水一起煎煮。药液趁热的时候熏肛门以及痔疮的位置,每天最少进行两次连续熏洗几天,痔疮很快就能恢复健康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道方子不仅对于我们常见的痔疮具有不错的效果,同时还能治疗内痔。不过,想要获得最好的效果,在使用这道偏方期间,患者最好别吃一些鱼类食物,避免效果打折。
第九:
6.中医怎么治疗肝病 篇六
乙肝多因郁、瘀、毒形成,“郁”为气病,有木土之分。“瘀”为血病,在经在络。而毒为实邪,是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故贯肝病之始末。肝脏是一个强有力的解毒器官,能将人体代谢过程的有害废物进行解毒,排出体外。如肝功发生障碍,其解毒功能降低,有毒物质即对机体,尤其是特适性的肝脏产生损害,在治疗上“不离于肝、也不止于肝”——扶土抑木,佐金平木,滋水涵木,泻火疏木。重在利胆,因肝胆相照,胆为肝脏排泄胆汁,为肝排邪泄毒。在上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在胆者自当利之。
2、气滞血淤,活血化瘀
几乎所有的乙肝患者的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的病理改变,大多由气滞血瘀造成,情绪不畅,并非肝郁的唯一原因,湿热痰浊、瘀血阻滞、经络气机不畅可以致郁致瘀,肝之清阳被遏,也是一种郁滞,气为血帅,气滞血瘀,血脉不通,则瘀血内生,临床上两胁疼痛,肝脾肿大,肝掌、蜘蛛痣,舌质暗有瘀斑,面色黑或晦暗,皮肤发硬甚至开裂说明瘀血阻滞,是乙肝的基本病机之一。
3、脾气易虚,顾护脾胃
7.浅谈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篇七
首先, 久劳疲惫、思虑过度是导致慢性胃炎的起始病因。《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形体劳役则脾伤, 病脾则倦怠嗜卧, 四肢不收, 大便泄泻。脾即病, 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 故亦从而病焉”。脾、胃一主受纳, 一主运化, 二者更虚更实, 相互配合, 完成消化吸收过程。胃通降失和, 往往引起脾运失健。其次,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素问·痹论》) 饥饱失常, 饮食湿痰停积胃腑, 导致胃失和降。再次, 情志恼怒, 紧张焦虑, 导致肝气疏泄失职, 肝气横逆, 肝木乘脾。脾虚则运化不及, 胃实则通降不畅, 反之也会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 导致肝气壅塞, 胃实气滞久则导致脾虚, 脾虚则气化不畅, 水液反成痰, 而变生气滞痰湿。因此, 病变常涉及脾、胃、肝三脏。胃病责之于痰湿、食积, 脾病责之于中气亏虚, 肝病责之于气机阻滞, 三者在慢性胃炎发病中常合并出现, 或在不同的阶段三者的主次有所不同。慢性胃炎, 病史较长, 久病成虚;另一方面, 胃病则功能不足, 和降失司, 胃中常有气滞, 加之每日仍需进食, 易导致食滞, 且因寒邪、郁热、湿浊、血淤等病理因素存在, 故有实证的表现。又胃虚易受邪, 阳虚则易受寒邪, 阴虚则易受热邪, 故本病的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多见。本虚主要是脾气虚和胃阴虚, 标实主要是气滞、湿热和血淤, 故脾虚、气滞、血淤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治疗上可虚实兼顾, 扶正驱邪。
1 中医辨证治疗
1.1 脾胃虚弱证
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 绵绵不休, 喜温喜按, 食少纳呆, 食后脘闷, 倦怠乏力, 气短懒言, 大便溏薄,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治当健脾益气, 运中和胃, 可选用六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为主方加减, 药物:黄芪、党参、炒白术、干姜、茯苓、半夏、陈皮、砂仁、炙甘草。
1.2 脾胃湿热证
胃脘痞胀或疼痛, 嘈杂灼热, 口苦黏腻, 恶心, 头重如裹, 身重肢倦, 大便不畅, 小便色黄, 舌质红, 苔黄厚或腻, 脉滑数。治当清热化湿, 宽中醒脾, 可选用黄连温胆汤 (《六因条辨》) 为主方加减。药物: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苍术、厚朴、佩兰、黄芩、滑石。
1.3 肝胃气滞证
胃脘胀闷, 攻撑作痛, 脘痛连胁, 胸闷不舒, 嗳气频作, 大便不爽, 常因情志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质淡, 苔薄白, 脉弦。治当疏肝解郁, 理气和胃, 可选用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书》) 为主方加减。药物: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甘草。
1.4 肝胃郁热证
胃脘灼痛, 痛势急迫, 心烦易怒, 反酸, 口干口苦, 大便干燥, 舌质红, 苔黄, 脉弦数。治当疏肝和胃, 解郁清热, 可选用化肝煎 (《景岳全书》) 合左金丸 (《丹溪心法》) 为主方加减。药物: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牡丹皮、栀子、甘草。
1.5 胃阴亏虚证
胃脘痞闷不适或隐隐灼痛, 嘈杂如饥, 饥不欲食, 口燥咽干, 形瘦食少, 乏力, 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 苔少, 脉细。治当养阴生津, 益胃和中, 可选用沙参麦冬汤 (《温病条辨》) 为主方加减。药物: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百合、乌药、石斛、佛手、生甘草。
1.6 胃络瘀阻证
胃脘痞满或刺痛, 痛有定处而拒按, 纳差, 多纳则胀、嗳气、嘈杂, 面色暗滞, 黑便,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 脉弦涩。治当活血化瘀, 理气通络, 可选用丹参饮 (《时方歌括》) 合失笑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为主方加减。药物:丹参、檀香、砂仁、蒲黄、五灵脂、香附、延胡索、三七粉。
随证加减:胃脘冷痛, 喜温喜按, 得食痛减者加桂枝、白芍;胃脘灼痛、嘈杂反酸者, 加黄连、吴茱萸;郁热反酸嘈杂者, 加乌贼骨、浙贝母、瓦楞子;便秘者, 加瓜蒌仁、火麻仁、枳实;伤食者, 加神曲、 (炒) 莱菔子;呃逆嗳气者, 加柿蒂、沉香;痞满明显者, 加紫苏梗、香橼皮;脾虚便溏者, 加 (炒) 白术, 炮姜炭;气滞腹胀者, 加厚朴、大腹皮;湿热偏盛者, 加蒲公英、虎杖。
2 中成药治疗
香砂六君丸:每次9 g, 每日2次;人参健脾丸:每次12 g, 每日2次, 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香砂养胃丸:每次9 g, 每日2次;附子理中丸:每次6 g, 每日2次, 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摩罗丹:每次55~110粒, 每日3次, 和胃降逆, 健脾消胀, 通络止痛, 适用于本虚标实证。
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 g, 每日3次;胃苏颗粒:每次15 g, 每日3次, 适用于气滞证。
阴虚胃痛冲剂:每次10 g, 每日2次, 适用于胃阴不足证。
保和丸:每次6 g, 每日2次;山楂调中丸:每次12 g, 每日2次, 适用于内积食滞。
3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 可减轻胃脘痛、胀满、嗳气反酸、纳呆等症状, 各证型均可配合应用, 尤其适用于胃动力障碍引起的疼痛或胀满, 及寒性、急性胃痛。基本取穴: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辨证配穴:肝胃不和加肝俞、太冲、期门;中焦郁热加天枢、丰隆;脾胃虚弱加梁丘、气海;胃阴不足加三阴交;气滞血淤证加太冲、曲池、合谷;气虚血淤证加血海、膈俞。脾胃虚寒者, 可用灸法, 选取上、中、下三脘, 足三里。
4 饮食治疗
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和证型特点, 提出饮食宜忌, 并应用食疗方等进行调养, 如选择食物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护胃气, 毋令更伤, 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同时, 饮食宜规律, 忌食刺激性食物, 进食时应保持心情舒畅, 而使肝气条达, 以助胃气下降。脾虚腹胀反复难消, 可以健脾和胃之食物, 胃阴亏虚应注意多予滋润生津之食物, 促进疾病恢复, 体现中医食疗特色。
5 精神心理治疗
8.慢性胃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篇八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301- 01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首先发生胃窦胃炎,然后逐渐向胃近端扩展为全胃炎[1]。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根据其主要症候当属祖国医学“胃痛”“嘈杂”“吐酸”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也包括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十二指肠液返流、胃黏膜损伤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认为与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长期饮酒、生冷过度而损伤脾胃或情志因素反复刺激、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火耗气伤阴。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根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7种症型:
1 寒邪客胃型: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散寒止痛,方以良附丸加味,常用药物高良姜、香附、枳实、神曲、鸡内金等。
2 脾胃虚弱型:胃脘部胀满隐痛,得温则减,纳入无味,泛吐酸水,嗳气,喜温喜按,气短神疲,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稠,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胃,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合共芪建中汤加减。常用药物党参、黄芪、木香、砂仁、白术、半夏、陈皮等。
3 肝胃不和型:胃脘部胀满疼痛,食后尤甚,痛连两胁,痛无定处,嗳气频作,每遇情志不遂而加重,泛酸、嘈杂,口干,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治疗以疏肝和胃,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芍药、苏叶、枳壳、甘草等。
4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部灼热疼痛,嗳气,口干、口苦,泛酸、嘈杂,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治宜疏肝清热,和胃止痛。方以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常用药物柴胡、黄芩、佛手、青皮、陈皮等。
5 肝胃湿热型:胃脘灼痛,口臭、口渴不多饮,口苦心烦、泛酸、嘈杂,大便稍溏,小便黄,舌质红,舌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宜疏肝和胃,清热化湿。主以甘露消毒丹、三仁汤、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药物藿香、砂仁、蒲公英、茵陈、木香、黄连等。
6 肝郁脾虚型:胃痛不甚,惟饮食稍一不慎胃痛加重,無嗳气,微作逆,口干不甚,大便稍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治宜疏肝健脾和胃,方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当归、炙甘草、白术、扁豆等。
7 胃阴亏虚型:胃痛隐隐,口燥咽干,渴而少饮,大便干,舌质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柔肝,通络止痛。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百合、白芍、丹参、玉竹等。
根据胃镜描述可随症加减:胃镜见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可加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湿;若见散在点片状糜烂,黏膜易脆,可加乌贼骨、大贝母、白芨护膜生肌;若见膜变薄,色泽变淡,可透见血管纹,考虑萎缩性胃炎,可加舌蛇草、半枝莲、仙鹤草清热解毒;若见胃黏膜有新鲜或陈旧性出血斑点,可加白芨、茜草、仙鹤草以止血生肌;胃内有胆汁潴积及附着,可加黄连、竹茹、代赭石清泄胆火,降逆止呕,促进胆汁下行。
讨论:胃在中焦,主受纳、濡熟水谷,体阴而用阳,喜润而恶燥,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阳明燥土,得应则安”。对慢性久病胃病患者,胃阴亏虚是根本,使用甘凉滋润,滋养胃阴,使胃阴得养,虚热得清,胃之通降正常。胃喜温煦,体阳为濡熟之根本,十胃九寒,寒邪是脾胃病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采用甘辛温补,建中通阳亦是慢性胃炎的一大治法。肝属木,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分泌有关,与脾相表里,在五行中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只有肝的疏泄调畅,才能保证脾胃受纳,腐熟和运化功能的正常。综上所述,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可靠,中医辩证治疗可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使胃病逐渐趋于稳定,减少复发,增强胃抵御饮食不慎和寒冷等促发诱因的能力,彻底消除和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9.痴呆中医治疗该怎么治疗呢 篇九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是发生在老年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在老年人的疾病谱和死亡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病情较轻者可出现智力减退、神情呆钝、情感淡漠、寡言少语、言语错乱、健忘等症状,病情较重者可出现终日不语、闭门独居、喃喃自语、言语颠倒、喜怒无常、不欲饮食、数日不知饥渴、生活完全依赖别人帮助等症状。
中医认为,老年痴呆症属于“呆病”、“善忘”、“癫证”、 “痴呆”等范畴。该病是由于精气亏损,清窍失养或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火、瘀等诸邪阻滞脑窍,导致脑的智能活动发生严重障碍所致。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可将老年痴呆症分为7个类型:髓海不足型、肝肾亏虚型、脾肾两虚型、痰浊阻窍型、瘀血阻窍型、肝阳上亢型、心火亢盛型。笔者对此病研究多年,发现中医对治疗此病有明显的优势,下面就介绍一下各种老年痴呆症的特点及如何用药治疗。
10.中医怎么治疗儿童尿床 篇十
1、中成药
桑螵蛸、益智仁各50克,水煎服。连用3服。
车前子30克,包煎服或代茶饮。
益智仁24个(研碎),食盐少许,水煎服。
桑螵蛸、韭菜子各30克,益智仁40克。共为细末。每服3-9克。一日3次。
炒鸡内金9克(冲),炙桑螵蛸4克,煅龙骨1克,浮小麦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敷肚脐
五倍子、五味子、吴茱萸各30克,共研末。每次取5-10克用醋调糊敷脐。每晚1次。连用3-5天。
五倍子、何首乌各3克,共研细末,醋调后敷脐部,纱布覆盖,每晚换药1次,连用3~5次。
五倍子、肉桂各等分,研细末,以葱汁调和均匀,敷于脐部,纱布固定,每2日换1次。
硫磺6克,葱白1根,共捣如泥,敷于脐上。每2日换1次,一般连用5~6次即愈。
生姜50克,捣烂成泥,然后浸泡在100毫升白酒中(度数高者为佳)。3天后,用白酒擦在小儿肚脐正下方,摩擦皮肤至微红。连用7天可见效果。
丁香三粒磨成粉末,与米饭调制成饼状。 将丁香饼贴放于孩子的肚脐眼上,外面用胶布封住固定好,以免掉落。
3、敷足心
麻黄2份,益智仁1份,肉桂1份,共研细末,用瓷瓶或玻璃器皿贮存,勿令泄气。
每次取3克,以少量食醋调成饼状,敷于足心,外用胶布固定,36小时后取下,间隔6~12小时再以上药填脐。
敷3次后改为每周填脐1次,连用2次,以巩固疗效。
4、药袋
牡蛎6克,陈艾叶15克,百部9克,花椒6克,共研细末,装入布袋内即成。
也可用公丁香10粒,八角3个,桂圆核3个,益智仁lO克,共研细末,装入布袋内。
11.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近况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K697.+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1-0053-02
慢性前列腺炎是泌尿男科的常见病,约占科室门诊量的25%,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缓慢,病情顽固,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临床主要表现为:排尿异常、局部疼痛不适、性功能障碍,甚或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白浊”、“精浊”等范畴,究其成因,乃多由过食肥甘辛辣之品、嗜烟酒、久居湿地等导致湿热下注;或纵欲过度,房事无节导致肾气亏损,湿热下注,壅遏气机,日久则致血瘀,出现本虚标实之证。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在改善患者主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临证中采用辨证与辨病、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以及物理辅助等法的综合运用,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笔者就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情况综述如下。
1 辨证施治
徐福松将本病分为湿热、瘀血、中虚、肾虚、混合5个证型,并认为临床以肾虚湿热者为多见,以验方萆菟汤为主方加减治疗,临床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贾金铭将慢性前列腺炎分为3个证型论治:湿热毒蕴型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排浊,常用黄柏、半枝莲、土茯苓、马鞭草、白花蛇舌草、车前子等;气滞血瘀型治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常用药为当归、川牛膝、三七、延胡索、川楝子、乳香、没药等;肾气亏虚型治以补肾益气,常用枸杞子、淫羊藿、山茱萸、黄芪、太子参等,疗效显著。翟亚春将本病分为4个证型: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利湿,方选程氏革蘚分清饮加减;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降火,方选玉女煎加减;肾精亏损证,治以益肾固精,方选缩泉丸加减;气滞血瘀证,治以理气活血,方选复元活血汤加减.李日庆等将该病分为4个证型:湿热下注型,治以清热利湿,药用龙胆草、黄柏、滑石、车前子、茯苓等;气滞血瘀型,治以理气活血,药用丹参、青皮、川楝子、王不留行、乳香、没药等;肾阴不足型。治以滋阴补肾,药用生地、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泽泻、丹皮等;肾阳虚衰型,治以温肾补阳,药用附子、肉桂、淫羊藿、杜仲、牛膝、熟地等,并辅以,临证加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鲍严钟从前列腺触诊和症状相结合辨证,将慢性前列腺炎分为湿热型、结节型、肿胀型、潴留型、出血型、硬化型、萎缩型,并以相应方药治疗,临床疗效满意。何映提出本病主要矛盾和中心环节是湿邪为患,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湿伤肉,风胜湿”理论,提出从风论治;杨晓玉等在此理论创立复方风灵颗粒,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5例。总有效率89.2%。
2 专方专药
孙佳成用暖肝煎加味,药用:当归、肉桂、乌药、沉香、川牛膝、穿山甲、赤芍、小茴香、菟丝子、枸杞子、茯苓、生姜,治疗该病23例,仅1例无效.曾汉东用益肾清浊通瘀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10例,基本方;菟丝子15g,生黄芪15g,牛膝15g,革蘚15g。车前子15g,生苡仁15g,丹参15g,昆布15g,大黄6g,蒲公英30g,生甘草6g。随症加减:湿热偏重:加黄柏,大黄加量;脓细胞多:加野菊花,败酱草;前列腺质硬或有结节:加炮甲片,王不留行;疼痛明显;加玄胡索,川楝子;性功能下降:加仙灵脾,肉苁蓉。日1剂,水煎早晚服,15天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0.9%。邹建安等采用清利益肾化瘀方(组方:黄柏、车前子、龙胆草、生熟地黄、枸杞子各20g,山茱萸、白术、乳香、没药各12g,益智仁、丹参各15g,地龙9g,大黄5g),小便频急不畅加山栀子、荔枝草、扁蓄;会阴、腰骶痛加木香、延胡索、穿山甲;尿道口滴白加瓦楞子、桑螵蛸;尿道口阴茎不适加当归、甘草梢;神经衰弱加黄连、夜交藤;阳痿早泄加锁阳、淫羊藿、五味子,并且口服西药可乐必妥100mg,每日2次,疗程最短2周,最长6周,对照组仅口服西药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组146例中治愈57例,有效74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89.7%。对照组140例中治愈18例,有效46例。无效76例,有效率为45.7%,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吴宁光用补肾化瘀通淋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0例,基本用药:黄精、肉苁蓉、山萸肉、菟丝子、王不留行各20g,丹参、川牛膝、车前子、萆蘚各15g,桃仁、香附、生甘草各10g,土茯苓、败酱草各30g。气血虚弱者加黄芪、党参、当归;小便终末余沥者加益智仁、桑螵蛸;会阴及少腹痛重者加元胡、乌药;血精者加生地、白茅根;性功能减退者加仙灵脾、阳起石;小便涩痛、频急明显者加蒲公英、琥珀;伴前列腺增生者加穿山甲、三棱、莪术。每日1剂,水煎分服,20天为1疗程,停药7天再治疗第2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普乐安片4片,每日3次口服,20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7天,共2个疗程。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李瑾用自拟化瘀导浊汤(败酱草30g,泽兰15g,皂刺10g,丹参15g,益智仁10g,枸杞10g等)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70,结果总有效率90.1%。
3外用药治疗
高海峰治疗该病72例,运用中药三棱、莪术、穿山甲、延胡索、川牛膝、赤芍、丹皮、败酱草、紫花地丁、蒲公英、黄柏、全蝎。水煎取汁灌肠并配合应用KF-JC直流电治疗机进行理疗,总有效率97.2%。谢建兴运用口服通列舒胶囊,药用三棱、黄精、荔枝核、延胡索等。配合直肠纳入前列安栓,药用黄柏、大黄、虎杖等,治疗慢性前列腺炎96例,总有效率90.3%。陈卫东等用黄柏10g,车前子(包)10g,丹参log,王不留行15g,赤芍药lOg,怀牛膝12g等,每日1剂,煎煮2次,取浓缩液100ml过滤后经肛管经肛门注入直肠,并将药液保留30min~1h。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共治疗42例,治愈30例,好转8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0.5%。郑陆骋用清瘀热、利湿浊、补肾阴、通络脉中药加微波治疗,对照组口服美满霉素治疗,30天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1.2%,总有效率91.5%,对照组治愈率27.3%,总有效率69.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P<0.01。何裕杰选取慢性前列腺炎患者9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采用微波治疗结合口服阿奇霉素、中成药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口服阿奇霉素结合中成药治疗。结果:经过连续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临床治愈率60.7%,总有效率94.6%;对照组临床治愈率36.6%,总有效率82.9%,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2组相比P<0.05。
4 针灸治疗
于漾等将符合慢性前列腺炎(CP)诊断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前列腺液中的白细胞及卵磷脂小体、前列腺被膜及内部回声和触诊时前列腺的压痛及弹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CP患者的临床症状、前列腺液检查、超声波检查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与针灸组与口服前列康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何天有等将9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三阴穴”治疗组与内服前列康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0%,与对照组有效率60.0%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王铠应用针灸辨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0例,并与口服前列康、氟哌酸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1。刘喆以关元、会阴、次髎为主穴,并随症加减配穴。在针刺关元时要求使针尖向斜下30°角进针。使针感到达阴茎或会阴部;针会阴穴时针尖应朝向前列腺方向;针次髎穴时应使针感传达到会阴部。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1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共治66例,痊愈36例,显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6.36%。
5 心理治疗
12.中医治疗慢性宫颈炎疗效观察 篇十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宫颈炎患者80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35.1±1.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6±0.4年。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宫颈刮片以及阴道镜检查确诊,同时无其他的病变。宫颈糜烂患者39例,宫颈肥大患者27例,宫颈息肉患者4例。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以及疾病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停用药物,给药时间在月经后4d后。治疗期间患者需要禁止游泳、洗浴以及性生活,避免宫颈受其它因素影响[2]。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西药治疗,使用爱宝疗进行清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应用1%的新洁儿消毒外阴,之后使用窥阴器充分暴露宫颈,应用消毒干棉擦拭宫颈分泌物,之后把浸有爱宝疗的棉签插入患者的宫颈,转动数次后取出[3]。最后使用浸爱宝疗的纱布敷贴在病变位置,持续10min,患者的病变组织变白之后取下。观察组患者应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其中药物主要成分如下:山药20g、益母草15g、苦参10g、墓头回10g、黄柏10g、熟地黄10g、白术10g、生地黄10g以及甘草5g[4]。这些药物有着止血止带、清热燥湿以及渗湿利水等方面的功效。通常情况下药物用量需要依据患者病情辨证用药,比如接触性出血患者需要联合使用白及以及三七粉,从而发挥止血生肌的疗效。临床合并有腹痛的患者,需要联合使用白芍以及当归,从而发挥调经止痛的疗效。采用水煎服方式用药,1剂/d,3次/d。连续用药5d之后停2d。外敷药物主要成分如下:白矾50g、儿茶30g、硼砂50g、血竭30g、五倍子30g、蛇床子20g以及冰片20g[5]。将上述药物碾压成粉末之后放入容器当中,应用棉球把粉末敷在患者的糜烂面,1次/d,连续用药5d之后停2d。
1.3 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的疗效判断标准如下。无效:治疗之后患者各项检查结果显示病情无明显变化;有效:治疗之后患者痒痛以及阴道分泌物异常当中一种症状恢复正常;显效:治疗之后患者症状有显著好转,无阴道分泌物异常。痊愈:治疗之后患者阴道内部痒痛症状完全消失,同时阴道异常分泌物消失。以痊愈、显效以及有效统计患者的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检测的数据用统计学专业软件数据包SPSS18.0进行分析,以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结论
妇科疾病由多种因素诱发,主要因素是患者的性生活不洁以及免疫力低下,从而导致细菌有机可乘。不过从生理方面而言,男性生殖器官往往携带不易感染的传播性疾病,因为男性忽视个人卫生问题或者是并不知情,从而在性生活过程当中传染给女性。妇科炎症危害严重,容易导致患者精神不振,同时病情往往反复发作,如果无法彻底及时的清除,还会诱发其他的病变,给女性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西药治疗该病方面,通常是应用抗生素药物。抗生素药物能够改变病原菌的新陈代谢,从而将其消灭。不过治疗过程当中药物作用于人体细胞中,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毒副作用比较明显。
慢性宫颈炎在中医理论当中属于“带下病”的范畴,成因包括肾虚、脾虚以及外界侵入导致任脉不调。中医在治疗慢性炎症的过程当中,主要是补充各种蛋白成分,从而参与到细胞新陈代谢,恢复细胞的本来功能。中药能够作为人体蛋白被吸收,从而恢复新陈代谢。由于中医理论认为慢性宫颈炎是湿热邪气所诱发的,所以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化瘀解毒以及健脾和胃。不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结果显示,单纯使用中药内服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不过起效比较慢,同时消除宫颈糜烂的幅度也比较小。所以本研究当中,研究组患者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外敷治疗,内服药物主要是苦参、白术以及墓头回,有着杀虫止痒与清热解毒的作用。外敷药物主要是白矾、儿茶以及五味子,有着消肿止痛以及燥湿止痒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应用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宫颈炎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宫颈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西医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治疗,西医治疗,慢性宫颈炎,疗效,妇科炎症
参考文献
[1]梁菊清.中医治疗慢性宫颈炎阴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5,26(10):231.
[2]何博娥,李忠德.中医治疗妇科慢性宫颈炎的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4,5(1):75-75.
[3]黄红玲.外用溃疡散治疗利普刀术后慢性宫颈炎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11(3):274-275.
[4]李慧.中医治疗妇科慢性宫颈竞阴道麦疗效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3(2):103-104.
13.中医怎么治疗鱼鳞病 篇十三
外治法:血虚风燥证可用杏仁60g,研碎煎汤外洗,然后将胡桃90g,乳汁10g,捣烂和成膏外用;瘀血阻滞证可用大黄15g,桂枝20g,桃仁30g,煎汤外洗,然后外搽当归膏(当归20g,香油50g,黄蜡6g,先将香油熬开,入当归煎至焦枯,去渣令温,加入黄蜡成膏)。
偏方:
1、小儿鳞体(皮肤如蛇皮鳞甲之状,亦称胎垢工蛇体,或鱼鳞病)。用白僵蚕,去嘴,研为末,煎汤洗浴。方中亦可加蛇蜕。
2、药物:白僵蚕适量。制法:白僵蚕去嘴,研为细末,煎汤备用。用法: 取药液洗浴,数次后,即会如蛇蜕脱去而愈。主要用于治疗婴儿鳞体。出处:《奇法妙术》。
14.中医怎么治疗不排卵 篇十四
组方:菟丝子、砂仁、熟地黄、人参、桑寄生、阿胶、何首乌、艾叶、巴戟天、白术、党参、鹿角霜、枸杞子、续断、杜仲。
功效与主治:温肾补气,养血调经,适用于肾精亏损型排卵障碍。
用法:水煎服,1天1服,分2次服。
八珍丸
组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等。
功效与主治:补气益血,适用于气血两虚型排卵障碍。
用法:水煎服,1天1服,分2次服。
启宫丸
组方:川芎、白术、甘草、茯苓、香附、神曲、半夏曲、橘红等。
功效与主治:暖宫散寒、理气调经,适用于寒凝胞宫型排卵障碍。
用法:水煎服,1天1服,分2次服。
补肾活血汤
组方:熟地黄、杜仲、枸杞子、补骨脂、菟丝子、没药等。
功效与主治:补肾活血调经,适用于肾精亏损型排卵障碍。
15.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篇十五
1 临床资料
1.1 病因病机
CAG的常见病因为饮食不节, 劳倦所伤;脾胃虚弱, 运化无权是决定性因素;七情所伤, 气血不和, 经络瘀阻是常见病机。外感寒邪, 中阳不振, 运化失常导致胃气不降, 湿阻于内;久病则热, 热邪伤阴, 耗伤阴血;情志不畅, 气机失调, 气滞血瘀, 胃络瘀阻;气血两亏, 胃失濡养。另外, 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是脾胃运化的根本, 肾阳不足亦可导致脾阳不振, 运化无权, 所以肾阳虚亦是本病的发病因素。总之, 正气虚是本病的关键, 气滞、湿热、阴虚、邪毒、血瘀是本病基础。CAG的发生部位在胃, 与脾、肝、肾关系密切。
1.2 辨证分型
现行中医药高等学校所用的六版教材《中医内科学》CAG归为胃痞范畴, 并提出了5种分型。属实痞的有邪热内陷、饮食停滞、湿热内阻、肝郁气滞;属虚痞的有脾胃虚弱。有的学者根据胃镜表现把CAG分为3种临床证候类型: ①脾胃湿热型。 胃镜征象:黏膜变薄、 苍白, 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 胃壁蠕动减弱;②脾胃湿热型。胃镜征象:黏膜红白相间, 以红为主, 局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分泌物有臭味;③胃阴不足型。胃镜征象:黏膜光滑, 变薄变脆, 颜色以红为主, 分泌物少。结合胃镜所见, 胃黏膜充血与CAG活动期有密切关系, 胃黏膜糜烂点状出血, 以湿热为重;胃黏膜肥厚水肿以湿因痰凝多见;胃黏膜苍白可见血管纹理, 以阴虚表现为主;胃黏膜增生并伴肠化生, 大都为血瘀痰凝所至。一般CAG以肝郁气滞及脾胃虚寒多见, CAG中期以湿热内蕴及胃阴不足者多见, 末期则见气阴两伤及津枯血瘀。综合临床表现及胃镜所见, 笔者把CAG分为七型, 即脾胃气虚型、脾胃阳虚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痰阻中阻型、肝胃不和型及胃络瘀阻型。
1.3 治疗原则
因CAG始终存在着本虚标实的病理基础, 故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贯穿始终, 治疗上以益气养阴、理气活血为主。
2 治疗方法
2.1 脾胃气虚型, 温中益气健脾
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木香10 g, 砂仁10 g, 党参10 g, 云苓10 g, 白术10 g, 甘草10 g, 内金10 g。
2.2 脾肾阳虚型, 治宜温补肾阳, 益气健脾
方选黄芪健中汤和附子理中汤加减:黄芪15 g, 桂枝10 g, 白芍10 g, 附子10 g, 人参10 g, 白术10 g, 干姜8 g, 炙甘草10 g。
2.3 胃阴不足型, 治宜益胃养阴
方选益胃汤加减:生地15 g, 麦冬12 g, 沙参12 g, 玉竹10 g, 香橼10 g, 石斛10 g, 花粉10 g。
2.4 脾胃湿热型, 治宜清化湿热, 理气和胃
方选半夏 泻心汤加减:半夏10 g, 黄芩10 g, 黄连10 g, 干姜8 g, 党参10 g, 柴胡10 g, 甘草5 g, 大枣10枚。
2.5 痰浊中阻型, 治宜除湿化痰, 理气和中
方选二陈汤和平胃散加减:苍术10 g, 厚朴10 g, 陈皮10 g, 半夏10 g, 黄芩10 g, 甘草10 g。
2.6 肝胃不和型, 治宜舒肝解郁, 理气和胃
方选柴胡舒肝散和枳术丸加减:柴胡10 g, 枳实10 g, 白芍10 g, 香附10 g, 川芎10 g, 香橼10 g, 佛手10 g, 元胡10 g, 丹参10 g, 白术10 g, 甘草10 g。
2.7 胃络瘀阻型, 治宜化瘀通络和胃
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 g, 红花10 g, 当归10 g, 川芎10 g, 赤芍10 g, 枳壳10 g, 桔梗10 g, 黄连10 g, 蒲公英10 g, 甘草10 g。
3 讨论
通过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CAG疗效可靠, 中医治疗CAG从补虚入手, 补益脾胃, 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临床中医宏观辨证与胃黏膜病理及中药药理结合取得一定进展, 但中医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 医者判断疗效的标准也不相同, 故而应在中西医双重理论指导下处方用药, 以有效的改善微观病理异常和宏观病症为目标, 制定出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 并进一步加强实验研究, 从分子学角度探讨中医药对CAG的治疗作用。
16.浅谈慢性心衰的中医药治疗 篇十六
【关键词】 心衰;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41.6+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23-01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危重阶段所表现的症候群,病因较多且错综复杂,以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为主症,临床或伴喘促、乏力、腹胀、纳呆、尿少、浮肿、颜面唇甲紫黯、颈脉怒张、胁下癥块,甚或咳吐血色泡沫痰、昏厥。本病在祖国医学惊悸、喘证、水肿等证中多有论述,相关临床表现《内经》中最早提出,《素问•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害也。”《素问•水热穴论》曰:“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首次提出心衰一词,曰:“心衰则伏。”,《圣济总录•心脏门》曰:“心衰则健忘。”,《医述•脏腑》曰:“心主脉,爪甲色不华,则心衰矣。”此心衰与现代医学之心力衰竭本质实一。近年来,中医药在心衰的研究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经多年对心衰的研究,总结用药心得,刍议如下;
1 补益心气是心衰治疗的根本
心主血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心气虚则心动无力,久之则心力内乏,乏久必竭,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心衰之虚,涉及五脏,而心气虚是心衰的基本病理,因此补益心气是心衰治疗的根本,每多用诸参(人参、党参、太子参、沙参等)、黄芪。人参大补元气,能改善缺血心肌合成代谢,减少心肌对氧和化学能量的消耗,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在心脏机能衰竭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黄芪补气升阳固表,还能利水消肿,现代研究证实黄芪有加强心肌收缩的作用,并能利尿,减轻心脏负荷。如邓铁涛治疗心衰用四君子汤加黄芪为主,若见畏寒肢冷等阳衰证候加熟附子,或用四逆汤加人参;汗出不止者重用黄芪;阳损及阴者用生脉散加沙参等;病情重,气急喘促,烦躁者,急用独参汤合真武汤。[2]
2 温阳利水是心衰治疗的大法
心衰是本虚标实之证。其标为痰浊水湿,本为心肾两虚,而虚又以气虚、阳虚为本。心阳虚则脾阳不运,水湿内停;肾阳虚则膀胱气化不利,聚而为痰为饮。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以温阳药治之,药用制附子、桂枝、茯苓、白术、干(炮)姜等。附子上能助心阳以通脉,下能温肾阳以益火,能改善心功能,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并有利尿之功。在应用附子,尤其是大剂量应用时,应注意久煎以减低其毒性。附子无姜不热,与姜配伍具有很好的协同效用。桂枝甘温,能温阳化饮,化气利水,温通胸中阳气,现代研究证实了桂枝的强心、利尿作用。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能利尿,能增加心肌收缩力,能缓解心悸。
3 活血化瘀贯穿于心衰的治疗
心衰与血瘀互为因果,心衰无力运血可成血淤,心血淤滞,心脉不畅可致心衰。活血化瘀药多属味辛苦而性温,辛能散瘀行滞,苦能泄利通降,温可通行血脉,促进血行,大多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药用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泽兰、郁金等。如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变血液流变性,提高耐缺氧能力,促进心肌细胞修复。川芎功擅通行血脉,现代药理证实了其强心、扩冠、扩张外周血管、抗凝等作用。丹参、川芎等已被制成多种剂型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田文博治疗肺心病心衰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结果疗效优于对照组。[3]
4 化痰平喘是心衰治疗的常法
气短是心衰的主证,心气虚则胸阳不展,肺气失宣;或饮邪上逆,凌心壅肺,不同程度的咳喘从而成为心衰的常见症状,化痰平喘也就成了心衰治疗的常法。药用葶苈子、桑白皮、瓜蒌、前胡等。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能使心缩增强,临床上配伍扶正药物治疗肺心并发心衰,喘促浮肿多有报道。瓜蒌既能清肺胃之热而化痰,又能利气散结以宽胸,能明显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抗缺氧,并有降血脂作用,尤适于冠心病心衰。如刘金宝用瓜蒌薤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胸阳不足阴寒瘀阻型冠心病心衰取得较好的疗效。[4]
参考文献
[1] 任继学.悬壶漫录.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95~196
[2] 邓铁涛.现代著名老中医临床诊治荟萃.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 田博文.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心衰疗效观察.四川中医,1995(5):28
17.中医怎么治疗肺结核 篇十七
治法:滋阴润肺。抗痨杀虫。
方药:月华丸加减。方中北沙参、天冬、麦冬养肺阴;阿胶、生地、熟地滋肾阴;三七化瘀止血;贝母化痰止咳;服苓、山药补脾助肺;百部獭肝抗痨杀虫。阴虚较甚者加百合,玉竹、羊奶。咳嗽痰少而粘加甜杏仁。痰中带血加白芨、仙鹤草、藕节收敛止血、加白茅根,丹皮凉血止血,加蛤粉,炒阿胶滋阴止血。低热加柴胡、地骨皮、功劳叶、青蒿。乏力纳谷不香加太子参、服苓、白术、鸡内金、生谷芽以益气健脾。
(2)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百合固金汤和秦艽鳖甲散加减。前方滋养肺肾,用于阴伤阳浮,水亏肺燥,咳嗽痰中带血,烦热咽干等症。生地、熟地、元参滋肾水、百合、麦冬养肺阴,芍药、当归平肝养血,贝母、桔梗、甘草清金化痰。秦艽鳖甲散功能滋阴清热,主治肺痨阴虚骨蒸潮热盗汗等。方中鳖甲、知母滋阴清热,秦艽柴胡解肌退热,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乌梅敛阴止汗。肺肾阴虚甚加天冬、玉竹、龟板、阿胶、冬虫夏草以保肺滋肾。火旺较着者加胡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泻火坚阴;痰热蕴肺,咳痰黄稠酌加桑白皮,知母、海蛤粉、鱼腥草清热化痰。咳血配丹皮、栀子、紫珠草、醋大黄、凉血止血;血色紫暗成块伴胸胁掣痛配三七、血余炭、花蕊石、广郁金等化瘀和络止血;盗汗配乌梅、瘪桃干、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敛阴止汗;失音,声音嘶哑配诃子、凤凰衣、胡桃肉、白蜜润肺肾、通声音。
(3)气阴耗伤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保真汤与参苓白术散加减。保真汤主治三阴交亏,气阴两伤,形瘦体倦,咳而短气,劳热骨蒸等。方中人参,服苓、白术、甘草。黄芪补益肺脾之气,培土生金;当归、芍药、熟地滋阴养血;天冬、麦冬养阴退热;柴胡,地骨皮、知母、黄柏清热除蒸;五味子敛肺滋肾;莲心清心除火;陈皮理气化痰;生姜、大枣和营卫、参苓白术散功为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主治食少、腹胀、便溏、面浮神倦、咳而短气痰多清稀。人参、服苓、白术、甘草、山药、扁豆、莲肉补脾益气;砂仁和胃理气,苡仁理脾渗湿,桔梗载药上行。肺体损伤加百部,白芨补肺抗痨;咳嗽痰多质稀气怯加紫菀、冬花、苏子温润止咳;挟有痰湿加陈皮,半夏燥湿化痰。咳血加山萸肉、仙鹤草、煅龙牡、三七以摄血。劳则自汗,畏风加桂枝。白芍、 大枣调和营卫配合补气药益气固表。阴伤明显见骨蒸盗汗加鳖甲、牡蛎、乌梅、地骨皮、银柴胡补阴配阳,清热除蒸;食少、便溏腹胀明显加谷芽、鸡内金、桔白甘淡健脾,忌用生地、阿胶、麦冬等滋腻药。
(4)阴阳两虚:
治法:滋阴补阳
18.中医怎么治疗甲亢 篇十八
(2)抗甲状腺药物治疗:主要用硫脲类的抗甲状腺药,如甲基或丙基硫氧嘧啶和他巴陛唑、甲亢平。其它抗甲状腺药物如碳酸锂、过氯酸钾等已很少用。用药的适应证:①病情较轻、甲状腺较小的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②年龄在20岁以下;③手术前准备;④甲状腺手术后复发且不能做同位素131碘治疗;⑤作为同位素131碘治疗的辅助治疗。
(3)甲状腺手术治疗的适应证:①毒性弥漫性中重度甲状腺肿,长期药物治疗无效;②甲状腺很大,有压迫症状;③胸骨后甲状腺;④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⑤毒性甲状腺腺瘤。
(4)同位素131碘治疗的适应证:①毒性弥漫性中度甲状腺肿,年龄在30岁以上;②抗甲状腺药物过敏或治疗无效;②不愿手术或手术后复发;④毒性甲状腺腺瘤。
19.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治疗临床观察 篇十九
1 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理研究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 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 多由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及阴道内手术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多个性伴、宫内节育器尤其带尾丝宫内节育器的广泛应用等因素有关。因慢性盆腔炎大多由急性盆腔炎转化而来, 并常有急性或亚急性发作, 部分盆腔炎没有急性炎症过程且有久治不愈的特点, 所以应考虑与其有关的不同病原体的致病特点, 故在认识盆腔炎的发病原因之前, 应了解主要病原体及致病特点。
诊断要点:首先应结合病史包括分娩或流产史宫腔操作史根据下腹疼痛的性质程度带下的量色质气味月经的异常情况等及其它全身伴随症状病人所处的不同年龄段以及妇科检查等来进行综合分析。
2 治疗方法
首先要根据其临床表现分清寒湿、湿热、瘀血等病因, 分别施治。根据病人体质虚损情况, 予以祛邪兼顾扶正, 或扶正为主, 兼顾祛邪。
2.1 中药内服
慢性盆腔炎以湿热型多见, 宜清热利湿, 活血化瘀为主, 湿热奎阻证, 治以清热利湿, 祛癖散结、方用银甲方 (金银花, 鳖甲、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茵陈、桔梗、墟拍末) , 发热者, 加柴胡、大黄等;大便干结者, 加桃仁、大黄。
2.2 清化汤外敷大黄末治疗慢性盆腔炎236例, 方由败酱草、公
英、当归、红藤各15g, 丹参、连翘答30g, 赤芍、惹该仁各20g, 三棱、我术、泽兰各2馆, 木香10g组成。并随证加减;大黄末90g以醋调糊状, 外数下腹部或两侧下腹部, 用绷带包扎固定, 上压热水带外敷, 1d1次, 次日早上去除。连用15d为1个疗程。
2.3 中药红藤败酱汤保留灌肠, 方药为红藤、败酱草、蒲公英、鸭
舌草、地丁各20~30g, 浓煎成100m L, 药温约39℃以导尿管插入直肠内14cm以上, 缓慢注入结肠, 保留30min, 有炎性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g, 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5g。
2.4 西药
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或病变广泛者, 常规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盆腔有包块或组织粘连严重者肌注糜蛋白酶或透明质酸酶以利粘连松解和包块吸收。
2.5 针灸、穴位注射
对于盆腔炎的外治疗法中, 除了常用的中药灌肠、热敷、离子导入等, 近年来亦有不少医生使用针灸、穴位注射等疗法, 在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穴位注射是按照穴位的治疗和药物的药理作用, 将适量的药液注入穴位、压痛点或反应点中, 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刺激经络、穴位, 以充分发挥经穴和药物对疾病与人体的综合效用, 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3 疗效标准
痊愈:指疼痛消失、肿块消散;基本治愈:疼痛消失, 组织增厚明显减轻, 包块基本消散;好转:疼痛及组织增厚明显减轻。
4 结果
第1个疗程治愈6例, 第2个疗程治愈30例, 第3个疗程治愈22例, 第4个疗程治愈9例, 第5个疗程治愈2例, 基本治愈7例, 好转4例。共治愈69例, 治愈率85%, 基本治愈率10%, 好转率5%, 总有效率100%。
5 结语
慢性盆腔炎多由平素卫生条件差、卫生习惯差, 特别是经期、产褥期卫生重视不够, 性生活紊乱, 医务人员宫腔操作无菌技术不严所致。综上所述,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病因为寒湿瘀滞, 热瘀互结, 气滞血瘀或气虚血滞等。西医病因与多次人流、节育环的应用有一定关系。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上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以观, 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即为湿热邪毒感染, 痪血内结, 所拟治法多为清热、利湿、解毒、理气、活血等。其清热解毒药无论内服、外治与灌肠、中西医结合, 或综合治疗疗效都很好, 其总有效率在100%。对慢性盆腔炎中医中药效果好, 无毒付作用, 治疗前景广阔。为了进一步确立和提高其疗效, 笔者认为尚须进一步加强治前和治后的现代理化检侧, 并设大样本的对照组.进一步筛选更有效的中草药, 以便做出新制剂, 造福于妇女。
摘要:本文统计了2005~2009年3年中我院妇产科门诊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疗效观察, 发现中药重楼汤、红藤败酱汤、乌头暖宫散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时通过不同途径给药连续治疗1~5个疗程, 平均3个疗程, 治愈率85%, 基本治愈10%, 好转5%, 总有效率100%。结果 提示, 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手段, 运用中医的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软坚消症之法必要时配以西药治疗, 能明显提高慢性盆腔炎的治愈率。
关键词:慢性盆腔炎,中医药疗法,综述
参考文献
[1]缪江霞, 廖慧慧, 刘显磊, 等.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癖结证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01, 33 (5) :26~27.
20.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分析 篇二十
【关键词】中医 慢性阻塞性肺病 临床分析 黄芩 黑苏子 太子参
【中图分类号】R563.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68-01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呼吸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也是高发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咳嗽,喘息,以及胸闷等等。在临床治疗方面,主要就是西药治疗和中药治疗,不同治疗药物的效果不同,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针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采用的是中药治疗的方式,以期待寻找有效的治疗方式,促进患者的康复。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自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67例,其中有男性患者30例,年龄在29岁到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1岁,女性患者37例,年龄在32岁到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岁。67例患者的病程在3天到10天不等,平均病程为4.2天。
1.2 治疗方法。对67例患者采取自拟中药配方进行治疗,中药配方的组成药物有,黄芩5g,杏仁10g,黑苏子8g,太子参9g,茯苓10g,将上述药物进行煎煮,每日服用1副[1]。临床治疗期为2星期,在临床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观察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情况,并且做好详细的记录。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患者的咳嗽,喘息以及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显著消失。有效:患者的咳嗽,喘息以及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消失一大部分。无效:患者的咳嗽,喘息以及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有所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知,6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采取中药治疗的方式,显效41例,占临床总人数的61.2%,有效25例,占临床总人数的37.3%,无效1例,占临床总人数的1.5%。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5%。
3 讨论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空气污染也日趋的严重,进而导致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严重的威胁到广大患者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患者更好的生活和工作[2]。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并且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其主要的发病人群为中老年患者,对患者的身心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病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由于患者小气道的狭窄,导致阻塞性通气障碍,进而诱发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二,患者体内的弹性蛋白酶增多也是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原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患者在短时间内,连续咳嗽,气短,胸闷,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喘息,对患者身体的危害非常大,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
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针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采取中医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采取该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中药温和,具有长期的作用机制,尤其针对于一些慢性疾病,与西药相比,中药的治疗效果更好,中药有效的弥补了西药没有长期药效的劣势,进而有助于患者疾病的良好康复。在中药处方上,本次临床研究主要采取自拟的中药处方,既,黄芩5g,杏仁10g,黑苏子8g,太子参9g,茯苓10g,黄芩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杏仁补气养身,黑苏子清肺化痰,太子参健脾养肾,茯苓具有清肺热的功效,上述诸药合用,能够有效的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从本次的临床研究结果上看,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8.5%,这说明该种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效果非常的显著[4]。另外,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针对于临床治疗中的观察,67例患者没有发生任何的不良反应或者发生并发症,这说明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在临床上是安全的。根据对患者出院后的随访发现,有3例患者出现了复发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生活环境导致的,因此,需要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有效的指导。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容易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人群主要是吸烟的人,并且烟龄越大,患者患病的几率就越大,这也提示患者,要想很好的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病应该减少吸烟量,最好是不吸,全面的减少由于吸烟导致该疾病的可能性。另外,医生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由于患者在住院之间治疗效果非常的显著,但是患者出院后,疾病又出现了复发的情况,这主要就是由于患者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做好防护,患者应该远离油烟的地方,加强身体的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进而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医生还应该注意一点,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属于慢性疾病,很多患者在疾病的初发阶段认为咳嗽等临床症状就是感冒,自己购买感冒药物自行治疗,这种做法是非常的不可取的,给患者容易造成很大的伤害,临床医生应该告诉患者自行治疗容易造成误诊,耽误了病情,浪费了金钱,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良好康复。因此,患者应该在发现临床症状之后,应该到医院进行就诊,当确诊之后,根据患者的疾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患者的康复。
由此可见,针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采用中药进行治疗,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高达98.5%,并且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由此得出临床结论,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效果显著,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宏永,金翠青,林亚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12(26):121-122
[2]刘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医治疗优势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0(02):140-141
【中医怎么治疗慢性鼻炎】推荐阅读:
中医怎么治疗眼袋09-12
中医怎么治疗阑尾炎06-13
面瘫通过中医应该怎么治疗08-28
中医怎么治疗神经功能紊乱11-19
中医怎么治疗抑郁症11-23
中医怎么治疗肺结核12-01
中医怎么治疗干燥综合症12-05
中医脸红怎么治09-05
中医怎么治哮喘01-10
中医怎么治风湿性关节炎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