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思路(共12篇)
1.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思路 篇一
200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年。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领会新精神、明确新要求,分析新形势、抓住新机遇,确立新思路、推动新实践、把握新特点、采取新举措、总结新经验、提供新保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总体思路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原有试点的基础上,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扩大试点示范面,在三条二级公路沿线(河谷线、南部线、北部线)每个县(区)分别选择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屯作为新的试点,推进面上新农村建设,连点成线,以线扩面,逐步形成点、线、面整体推进。
二、建设目标
试点村屯要实现“十个一”建设目标,即有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一个合理科学的村庄建设规划;一个具有优势特色的主导产业;一个为民办实事、能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村民自治组织;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处健康文明的活动场所;一块内容丰富的宣传阵地;一个带动力强的经济合作组织;一批标准较高的文明户;一个创业致富的“双带”领头人。
三、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完善提升原有试点建设。
1、继续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已做好计划、落实好资金的项目工程建设加快完成,继续加强试点基础设施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新上一批项目,尽快完善生产、生活及农村事业设施建设;
2、狠抓产业培植。尽快完善操作性强、较为全面的产业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提高试点农产品质量,力争达到无公害标准以上,努力打造试点品牌;
3、健全新农村自治组织。规范新农村建设管理委员会、专业协会等新农村自治组织运作方式,尤其是加大对农村专业协会扶持力度,切实发挥其带动作用;
4、完善落实各项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执行民主管理制度的有效办法,用制度来管理人和事,把制度具体落实到户到人,规范化村务公开和档案管理。
(二)调整试点布局,扩大示范面。
各县(区)要在三条二级公路沿线(河谷线、南部线、北部线)分别重新选择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屯作为新的试点。新的试点要以下几方面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大力培植主导产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产业发展放在新农村建设首位。着力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培植开发,明确1-2个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具体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同时抓好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屯内的道路硬化、饮水工程、沼气池建设等,有条件的地方在群众自愿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新建房屋和旧房改造。在抓试点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科学做好各项建设计划,对群众建设热情较高的村屯,以群众投入为主体,政府采取以奖代拨的形式给予适当的补助,要做到量力而行而不盲目攀比,民主协商而不强迫命令,引导扶持而不包办代替,要注重面上推广效应,不搞大拆大建。
三是抓好村容环境整治。各地要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着眼于改善村容屯貌,科学规划,充分显现农村风貌,体现农村特点,方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逐步建立农村居民自我管理的村庄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四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健全专业协会组织,每个试点要有1个以上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社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的专业协会组织;切实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使农民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是着力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注重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改善村级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村务管理,规范村干部工作行为;完善保障激励机制,稳定村干部队伍;培育“中心农户”、“骨干农民”。开展以“农村党员大培训”、“农家课堂”等形式的农业生产技能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精心组织实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切实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从基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抓起,分清轻重缓急,抓住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加以突破,推动面上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进一步整合帮扶力量。2008年市级试点不再扩大,原有8个重点试点中,村部所在地(包括田东县下东屯、田林县平旺屯、靖西县旧州街、德保县窑庄屯、乐业县火卖屯)的5个试点,原来联系的市直责任单位不变;其余3个重点试点(包括右江区濑浩新村、田阳县那生屯、平果县下甫新村),每个点只保留两个责任单位;那坡、凌云、隆林、西林四县的四个试点,每个安排5个责任单位;田东县作为全市的试点示范县,进一步加强帮扶力量,其它剩下的责任单位整合到田东县中平村。
(三)充分
尊重群众意愿。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收入水平不尽相同,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分阶段进行,先从解决好当前农民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尊重群众的意愿和能力,充分调动群众的意愿和能力,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四)进一步完善机制。一是完善政策推动机制,切实加大投入。各级财政要把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列入预算,要积极研究和制定财政支持的政策措施,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今后要改变资金投入的侧重点,要从重点投入改善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发展产业上来,加大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培植开发。二是完善工作激励机制,保证有人干事。要制定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奖惩措施,引导民间资金积极介入。三是完善检查考核机制,保证有序推进。要坚持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和考核督导,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导工作开展,努力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每年全市要召开1-2次现场动员会,组织开展2次以上的督查工作,各县(区)也要定期不定期的开展督查工作。
(五)强化指导服务。要经常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切实转变工作方法,不断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尽可能减少行政命令,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重点用好政策扶持、信息引导、典型带动、技术服务等工作方法,指导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转移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引导农民自主决策、自主经营,提高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
2.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思路 篇二
1 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的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是党中央、国务院最为关心的问题,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和今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
1.1 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能否为九亿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素质,缩短城乡差距,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体现了政府的责任
县市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全国九亿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力军,是做好农村卫生工作和保障农民身心健康的有生力量。十七大报告中明确了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和每个乡镇一所卫生院。可以讲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迎来了改革与发展的春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
1.3 近百万从事农村卫生工作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期望
在政策上和保障机制上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倍受鼓舞,必将激发出他们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坚守农村卫生工作的信念。
1.4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得以实现
“以农村为重点”,就是要更加关注农民健康问题。衡量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成果,最终要看农民能否同城镇人口一样享有基本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才能顺利实现。
2 目前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县级医院包括县级市、区医院和卫生院发展极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东西部地区、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中部平原与偏远山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医院管理意识差距太大。主要问题有:
2.1 网络体系不健全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体制、机制等原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被破坏,特别是作为三级网底的村卫生室大都名存实亡,乡镇卫生院已失去骨干和桥梁及纽带作用,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医院更是举步维艰。
2.2 功能定位不清楚
在补偿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超范围和超自身能力提供医疗服务。县级医院的功能定位是什么?卫生院的功能定位是什么?怎样为当地农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做的不好。盲目引进大型检查设备和开展高端医疗技术,不能把常见病、多发病和适宜技术防治与使用提供给当地农民群众。
2.3 卫生技术人才匮乏
大中专毕业生羡慕都市生活,经不住艰苦环境的考验,不愿到基层工作,有的还受政策影响进不来。部分乡镇卫生院近十年来未招收一名中专以上卫生技术人才,而经过招工、聘用等形式安排的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增多,形成了恶性循环,“人多才少”现象比较突出,卫生技术人才匮乏成为目前最大的问题。
2.4 卫生资源流失严重
卫生院医疗用房有的被乡政府卖出或小城镇建设拆除;有的被卫生院职工占为住房使用;有的年久失修已成危房。有设备,却没有符合资质的医技人员,有些设备被卖出或被私人占用,还有一些设备因长期不能妥善维护,不能正常使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其经济效益普遍下降,往往入不敷出,濒临倒闭和已经解体的卫生院数量逐年增多。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收入下降,有的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不稳定因素明显存在。有些卫生院卖给个人后,政府再想买回来重建体系,所花费的资金远远高出卖出时的资金,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其教训惨痛。
2.5 预防保健不到位
由于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功能的缺失,造成了农村卫生防疫工作和妇幼保健工作发展困难甚至逐渐退化。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得不到落实,传染病的防治、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管理存在诸多隐患,某些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直接影响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
3 安徽省定远县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模式
定远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医疗资源十分有限,1/2以上的乡镇卫生功能不全,村卫生室更是难以生存。县委、县政府为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把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让改革成果与群众共享的头等大事,创新工作思路,采取了以下措施。
3.1 组建以县医院为龙头的医疗集团网络
在中国医院协会县市医院管理分会、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克服“等、靠、要”的被动局面,真正发挥县医院的龙头带动优势,通过各种渠道、方式扶持乡镇卫生院,由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全面推进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3.2 明确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
县财政在基建、设备等硬件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配置。着力发展卫生院的内、外、妇、幼、儿以及防疫、保健、急救功能,并为其配套相关的技术力量,做到技术有用、设备会用。村卫生室做到一般常见病的治疗、接种和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找准切入点,以切实提高卫生院的医疗救治能力为目标,加强对三级网络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做好考核评估工作,实现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共同进步,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
针对人才短缺,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落后的现象,由县医院组织实施,先后召开了“定远县乡镇卫生院院长管理培训班”,“各级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班”,派出技术骨干到卫生院工作。通过组织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症和死亡病例的讨论等多种临床带教形式,逐步提升农村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不走过场,依据各自提供基本医疗的功能定位服务范围展开培训,做到每个人、每个岗位有事干、有活干,不但能干,还要干好。把引进人才和自己培养人才相结合,明确先有事干,再有报酬,干好自己本职工作,不但留住人才,还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干的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 把信息技术作为三级网络管理的支撑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是建设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基础。它将患者、医生、财务及医院物流信息等都整合为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全系统共享信息。管理人员在县医院即总部可以对系统内所有医院运营状况、医生医疗行为、财务流程、患者信息及群体疾病特征进行实时监管,并做到人机对话,随时帮助基层医生作出合理的决定,降低医疗成本,并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估。探索信息化支撑建设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创新模式。定远县委、县政府工作思路上大胆创新,把信息技术引入三级网络管理之中。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三级网络。通过信息网络整合全县卫生资源,用管理工具提高管理水平。在软件开发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新兴农村合作医疗、当地常见病、多发病变化,侧重经营管理和数据统计,同时,能够在线教学,病例讨论和网上会诊,提升医务人员的管理水平,降低农民看病成本。
4 建议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农村卫生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和谐社会的构造;关系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体现;关系到国富民强、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一个大市场,未开发的领域还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卫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1 全面推行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要抓住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行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更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在工作中,不断创新,锐意改革。不创新,则死亡,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因为观念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最可怕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观念落后。地处偏远地区的同志,更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运用好现在的政策,转变观念,借鉴定远县经验和其它地区的做法,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符合当地社情的三级网络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
4.2 科学制订和不断完善制度设计
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稳定、有限竞争的公共服务环境。我国地域经济差距很大,在制度设计上要因地制宜,既不追风赶浪,又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明确功能定位。县级医院作为网络龙头,乡镇卫生院作为骨干承担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任务的主体,必须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分工明确、技术适宜、防治结合、运转有序,方便群众合理就医。在制度设计上还要考虑到激励机制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定位明确后就是要求干好工作,从医疗质量、服务热情、完成任务、技术水平等方面量化考核,形成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培养人,使用人。
4.3 制订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管理规范指南
全国共有2000多个行政县、市、区,每所医院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硬件设施上可以统一规划、统一配置,但在软件方面要有统一标准和管理指南。政府应当委托行业协会组织专家,研究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规范,制订指南及评估考核标准,使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中国医院协会县(市)医院分会正在着手做好这项工作。
4.4 做好创新成果的推广工作
要及时将实践创新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在全国范围内给予推广。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创新模式,加以总结和提高,抓住在网络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抓住广大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和农民最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努力在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推广和带动全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定位明确、科学管用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加快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还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还不少,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努力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3.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思路 篇三
一、“后撤点并校”时期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重新反思
农村学校的“小微化”是城镇化进程出现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由于小微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带来办学成本高、学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学校的撤并成为农村教育资源重组的必然结果。2001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启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撤点并校”的布局调整工程,这在当时对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效率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基层政府的功利主义,这种撤并逐步演变为追求政绩和效率的重要目标。据统计,从1999年到2012年,我国农村小学由468527所减少至155008所,减幅达66.9%,我国农村教学点由165374个减至62544个,减幅达62.2%。在政绩和效率的双重刺激下,有些地方政府过高、过快、过急地进行撤并,带来学生上学成本提高、家庭负担加重、路途安全隐患增多、辍学率上升,以及教育资源浪费等诸多社会问题。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意见》,标志着政府层面对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由鼓励撤并到叫停撤并的重要转变。但值得我们反思的是,2012年后的恢复农村学校网点的行动,又沦为一场矫枉过正的政绩竞赛,撤并与恢复大起大落的现象背后,实质上遵循的仍然是政绩和经济效益至上的非理性逻辑,相当部分教学点恢复的背后,掩盖着当地功利化目的的推动。例如,为了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运转问题,2012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对学生数量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对于那些现在仍不必要的教学点也不愿意主动撤并,却又恢复了一些本不该恢复的教学点。在有的行政村,多数村民并不愿意送孩子去教学点上学,当地村委会却对申请恢复教学点非常积极,甚至把教学点恢复当作政绩,导致一些完全可以撤并的教学点得以恢复。为了得到更多的公用经费,教育主管部门、乡镇学区(中心小学)仍然坚持保留了那些学生人数过少、很难维持正常运转的教学网点。从表面上看,这虽然保障了农村孩子就近入学的权利,但实际上造成了教育资源过于分散、难以保证教育质量等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这部分群体对好的教育的需求更加难以满足。
上述情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一)学校布局过于分散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2012年的农村布局调整新政策是对以往非理性撤并行为的理性回归,但这绝非意味着学校布局调整就是完全否定“撤点并校”,更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归到以前那种资源分散且效率低下的乡村教育时代。教育不能追求规模效应,但是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的背景下,适度的规模仍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事实上,一个教学点不管人数多少,哪怕只有1个学生,至少也得聘请一位教师。以江西省为例,全省现有10人以下的教学点2635个,学生总数12205名,校均在校生数4.63人,师生比是标准数的5倍。中部某省的一个县级市,2014年10人以下的教学点共有178个,其中仅有“一生一师”的竟达14个。有的教学点随时可能因为没有学生而撤销,造成“建成即闲置”的状况。
(二)“托底”的农村布局政策显然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
在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和交通等公共设施落后的背景下,合理布局农村学校,保留一些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对于保障学生享受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当全国义务教育的入学普及率和巩固率均已超过90%的时候,教育公平更多地体现在普及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义务教育上,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诉求从“有书读”转向“读好书”,也就是由“教育机会公平”转向“教育质量公平”。在办学成本过高、地方财政有限的状况下,“托底”政策的实施、低水平的维持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现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态下,只能保证他们获得公平的入学权,而难以保证他们在教育质量层面享有公平权利。然而,保障这部分学生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权利,关系到义务教育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因此,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通过调整农村网点布局政策,改变农村学校过于分散的现状,应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新思路
当社会条件发生改变,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内涵也应该与时俱进,绝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学校的撤并。“上学距离”“服务半径”“覆盖人口”等作为学校布局调整中的核心指标,一直是推动基层政府学校撤并的重要依据。但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农村交通、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决策者应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把握,绝对不能片面化、固定化地解读这些指标。学校网点布局本来就是一个动态过程,撤点并校只能是布局调整中的一种形式,绝不能将它与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完全画等号。在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中,任何“一刀切”的思维模式都是不适宜的。撤点并校本身不仅仅意味着学校撤和留的问题,而是应该包含学校的重组、新建、拆分以及改造等多重行为。应当超越城乡二元结构的思维方式,顺应新型城镇化大趋势,统筹农村人口变化趋势、地理环境、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等多重因素,坚持农村学校网点布局的动态调整,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适应新型城镇化大趋势,按照“适度集中”原则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从长远来看,随着农村学校生源的持续下降,农村小规模学校将是农村学校的主流。但是,规模过小,不仅存在资源浪费问题,而且不利于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要适应农村人口变化新趋势,合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网点布局,确保学龄儿童就近入学;同时加大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布局义务教育学校的力度。这实际上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布局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我们应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向交通便利和服务成型的中心村、镇学校适当集中。尤其对于只有1~3名学生的微型校,除了有特殊原因确需保留的,应尽行撤并。针对可撤并的村小、教学点,在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可由他们选择到中心学校或者邻近村小就读,让这部分“空心”小学自然消亡。同时,对撤并学校学生给予交通、家长看护等补偿,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成长,又可以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允许部分地方进行试点,扩大学生公用经费使用范围
如何才能防止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演变为地方政府对于功利的追求,防止政府在撤并学校过程中转嫁成本,这些问题是决定学校布局合理调整的关键。在制度设计上,应尽量防止基层的功利主义和效益主义。为了避免政策变化带来的震荡,可以鼓励地方以县为单位开展网点布局适度集中合并的改革试点,并在这一过程中,做好被撤并学校学生的上学成本补偿工作。为了防止基层在撤并过程中因为教学点的公用经费而不愿意撤并的现象,可以按照某个年度(例如2014年)为准实行两不变,即学校网点数不变,财政对于所撤并的教学点公用经费拨款不变,让基层吃定心丸,解决因为钱而不愿意撤并网点的问题。建议省级政府、教育、财政、审计等部门部分调整有关政策,扩大学生公用经费的使用范围,允许公用经费用于补偿教学点学生因撤并到中心校寄宿,或租住房屋及管护,以及学生交通、低龄儿童家长陪读等产生的费用。如此既不增加学生家庭因撤并带来的上学成本,也可以遏制地方为争取教学点公用经费而不愿意撤并网点的问题。
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定额核定工作、确保学校正常运转有关问题的通知》及财政部颁发的《中小学财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的范围包括学校维持正常运转所需开支的业务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费用等方面,不允许用于人员经费和基建投资等方面的开支。事实上,当前基层有相当部分公用经费被用作聘请代课教师的做法,已经不符合现行政策规定。与其默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如从政策上予以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建议扩大公用经费的使用形式,允许其使用于补贴学生交通成本、学生家长陪读、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适当的学校合并,一方面可以避免出现大量聘用代课教师的局面,减少教师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集中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增强其吸引力。
(三)加大乡镇中心小学的建设力度,完善寄宿制学校的设施与条件
4.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思路 篇四
思路
关于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思路2007-12-16 23:14:47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于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关于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思路(2)文章标题:关于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新思路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妇女作为半边天,在农村也充当一半劳动力的重要角色,是新农村建设中少不了的一支主力军。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联干部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妇女工作和妇女发展的重大意
义,统一思想,把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以更加有富有成效的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贡献。
在发展新产业中显身手。创业是财富之源、发展之基,创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对女性而言,创业是实现自身进步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镇村两级妇女组织要积极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开展以促进农村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为主要内容的“双学双比”活动,培养“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创业女性”,扶持“妇字号”重点产业,为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镇中墩村“三姐人家”农家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0月,年均创收近20万元,其总经理胡彩霞女士是当地土生土长却小有名气的一位创业女强人。公司经营餐饮业的同时,也对外销售当地农产品,既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发
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要以带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顺应时代要求,树立创业理想,拓宽致富渠道,走科技型、集约型、特色型发展之路。要积极发展高效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禽饲养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等产业,努力培育壮大一批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致富项目,真正使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在建设新村镇中有作为。我镇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西文村的金华鸽业就是典型的“妇字号”重点产业,走的是一条家禽饲养与生态循环相结合的致富之路。金华鸽业的大胆尝试与脱贫致富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其他养殖业的发展。新洪村的庞秀英承包桑田30亩,发展养蚕业,今年收购蚕茧2300多斤,产业也初具规模。
生态良好、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妇联组织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积极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净化、绿化、美化环境,倡导绿色消费,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我镇的新洪村、中墩村位于103省道,村容村貌尤为重要。每年农闲时节,村妇女干部就会组织本村各个村民组的妇女小队长集中清扫村主干道。要引领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发展循环农业,以农村饮水安全、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要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家庭为阵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家庭创卫活动,重点治理污水乱流、杂物乱放、柴草乱堆、鸡狗乱跑等问题,努力实现健康理念进家门、健康生活方式进家门,形成优美、整洁、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
在培育新农民中走前列。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也必将培育出一批思想素质高、经济意识活、创业能力强的新农民。各级妇联要把促进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和提高妇女素质、促进男女平等作为统筹城乡妇女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新农村
建设和妇女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在农村免费开展技术培训、提供致富信息和就业机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就我区的具体情况而言,一方面是区工业园区各企业的定单积压,产品供不应求,急需劳动力,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外流,留守儿童日益增多。镇村两级妇女组织就要及时提供相关信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更加注重对农村妇女的培训教育,通过农业技术、创业理念、市场经济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等各类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创业致富的水平。在抓好培训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广大农村妇女树立不懈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坚持自觉学习,勤奋学习,切实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发展能力、适应能力,使广大农村妇女逐渐成为学习型、知识型、创业型的新型女农民。
在打造新组织中树形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
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妇联组织作为党委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在“党建带妇建”原则的指导下,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认真解决妇联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机构弱化、覆盖不全、工作方法单一等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总体规划,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实施,保证基层妇联组织有人员、有阵地、有载体、有经费。要选派年纪轻、有文化、懂经济、讲政治、热爱妇女事业的优秀女干部充实到基层妇联工作,进一步增强基层妇联组织的生机和活力。要围绕群众需求做工作,不断增强妇联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使妇联组织真正成为妇女群众信任、拥护、爱戴、满意的群众性组织
5.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思路 篇五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任务重大。当前,关键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基础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目标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林局作为主管农口的职能部门,将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容和基本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进程
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妥善处置村级集体资产,是当前农村工作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区农村中出现了一批镇中村和拆迁村,这些村都具备撤队转居的条件,全面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将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与组织成员个人的关系进行量化、固化,已显得十分紧迫。实施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明晰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村集体资产中的产权和权益,有利于消除农民对自身利益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民的非农化转移,完成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历史性转变。更重要的是,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后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就可以向具有法人地位的市场主体转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走资本经营之路,继而打破城乡壁垒、地区分割,促进城乡经济相互融合渗透、优势互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两个率先建设。全面推进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
1、强化培训,加强宣传。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任务重、要求高,是一项法制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改革中每个条款、每个方案的制定必须有法定的依据,尤其在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的审核、认定等方面,必须通过规范性操作和审核把关,才能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业务、政策培训工作就显得紧迫而必要。近期我们将分批组织镇(街道)经管站及村负责人进行政策及操作技术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举办股份制和合作经济知识培训班。通过培训,达到宣传政策、规范操作、推进改革进程的目的。
2、分类指导,按序推进。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先固化、分阶段量化”的内容有两项,即清理核实集体经营性净资产和界定本村范围内的村民股东资格。先固化、分阶段量化的对象是:以村为单位,村组两级集体经营性净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按照常新委(2005)107号文件精神,全面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区共有72个村,要求在4月份制定改制方案,年底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对村组两级净资产在500万元以下的村,要求全面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固化工作。具体内容是:清产核资后的集体经营性净资产,暂设为集体股,待集体经济改善后再明确股值,并量化到社员,进行股份制改革。时间安排为:四月份形成成员资格界定和清产核资方案,六月份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十月前固化确认结束。
3、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是继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后的又一次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工作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目前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主要有资产保护型、存量折股型、增量扩股型三种类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民意,严格执行常新委(2005)107号文件规定程序和改制内容,突出抓好清产核资、股权设置、股份量化、制定章程、组建机构、办理登记等6大核心环节,在明晰产权主体、合理界定股东资格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集体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经营管理制度,提高合作社民主管理的透明度。
4、以人为本,健全制度。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是一次全面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由全体村民广泛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改制方案、清产核资结果、股东资格、股份设置、股份量化、制定章程等环节都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协商讨论,并将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股份合作社成立后,要充分依靠全体股东,开展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工作,建立和完善股份合作社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股份合作社的规范运作。对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和收益分配,要做到规范、合法,做到依章程办事和依法办事,同时要积极探索股份合作社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运行新机制,妥善处理股份合作社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做到协作共事、互相支持,共同创建农村工作管理新模式。
6.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总结 篇六
均衡城乡教育发展 铸就教育公平丰碑
江夏现辖6街(办事处)、5镇、2乡和1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2008平方公里,总人口64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全区共有中小学校134所,学生7.93万人。近年来,在市教育局和江夏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伴随着江夏社会经济的迅速腾飞,全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得到强力推进。今年9所学校共新改扩建校舍15981㎡,其中学生宿舍10257㎡(新建4512㎡、改扩建5745㎡)、食堂3068㎡(新建832㎡、改扩建2236㎡)、教学用房2656㎡(改扩建2656㎡)。完成总投资920万元,其中土建828万元、设备购置92购置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全面推进了全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中,我们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为宗旨,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明确“先行试点,逐步铺开”的工作思路,严把工程建设标准,坚持做到布局上高起点、建设上高规格、配置上高标准、管理上高要求、服务上高质量,全面提升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服务的档次与水平。
一、建设上坚持“三个统筹”
1、统筹布局规划
在寄宿制学校的布局上,我们坚持全面统筹、科学规划,做到高起点、高规格,避免过去“普九”建设中的学校布点散、重复建设多的现象。科学制定“十一五”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确保寄宿制学校是今后将长期保留的中心学校,确保建设的规模效益。在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我们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要求,牢牢把握“两个原则”:一是够用与实用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建设校所在地生源变化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不搞超标准建设;二是“不举债建设”的原则,将寄宿制学校建设与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机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建设投入的效益最大化。所有建设项目全部实行预算管理,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项目学校在整个建设工程中不超支、不欠债。
2、统筹建设领导
为确保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真正将这项工程办成“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我区成立了三级领导机构,统筹寄宿制工程建设:一是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刘庆香亲自挂帅,区发改委、财政、土地规划、教育、卫生、建设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江夏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纳入全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定期召开会议、现场视察,及时协调解决建设工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确保建设工作的落实;二是成立由教育局长王松林任组长、分管副局长陈必林具体指导、相关职能科室为成员的寄宿制建设领导小组,对全区的寄宿制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科学制定建设方案,及时督办项目建设;三是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项目学校建设工作专班,全面落实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全面监督工程建设质量。三级领导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层层把关,确保了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
3、统筹两个建设
在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上,我们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坚持公正招投标制度,从源头上确保工程建设质量。规范施工流程,每个项目都必须做到规范操作、安全施工,实现工程的“三个确保”,即确保质量、确保工期、确保安全。在当前建筑材料和人力成本猛增的情况下,我们宁可增加建设成本,也要确保工程质量。如今年按市级预算标准,新建校舍为500元/平方米,但我们实际砖混造价在750元/平方米左右,高出市级标准50%。
在加强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不断加强寄宿学校蔬菜副食基地建设。各寄宿学校经济争取当地政府支持,采取无偿划拨或租赁土地的方式,支持寄宿学校建设蔬菜副食基地,基地收获全部用于补贴学生生活,在当前粮食和肉食大幅涨价的情况下,保证学生就餐质量不降、份量不减、价格不涨,并为学生提供劳动和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如金水寄宿制小学,原属国营农场子弟小学,在学校收归江夏区并建设寄宿制学校后,教育干事林军同志多次找办事处领导汇报工作,终于争取到14亩无偿划拨的熟地,建起厢成垄、菜成片的蔬菜基地,每天供应学校蔬菜达上百公斤,生均每天补助生活费1元;大屋陈寄宿学校在合并大屋陈小学后,充分利用其闲置校舍养殖肉鸡,并深耕废弃操场8亩,全部种上蔬菜。
全区20所新增寄宿制学校,共利用闲置校舍(园)57.5亩,开辟蔬菜基地111亩,鱼塘15亩,猪圈60间,形成地里有菜、塘里有鱼、圈里有猪(鸡)的立体种养格局,种养收入每年达43.7万元,资助每名寄宿学生达90元/年。
二、管理上做到“三个加强”
农村寄宿制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小学是新生事物,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生活能力较差,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带来全新挑战。我们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步骤,不断摸索寄宿制学校科学规范的管理举措,实现管理的“三个加强”:
1、加强制度建设
在2005年三所寄宿制试点校较为成功的管理经验基础上,区教育局责成体卫站深入每所寄宿制学校,广泛征求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意见及建议,并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统一制定《江夏区寄宿制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制度》、《江夏区学校寄宿工作管理制度》和《江夏区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手册》等管理制度,内容涉及学生在校饮食、住宿、学习、课外活动、心理健康、回家返校安全等各个方面,形成寄宿工作项项有目标、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各学校在贯彻区级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对各环节管理进一步进行细化,从每天学生起床、就餐、学习、活动、就寝等提出分时段工作要求,实行精细化的一日流程管理,实现德育工作目标化、思想教育情感化、安全教育经常化、日常管理规范化、宿舍管理星级化、医疗保障科学化、餐厅管理人文化、生活管理优质化、检查考核持续化的目标。
2、加强安全管理
学校工作,安全第一。为确保寄宿学生在校安全,我们不断强化学生安全管理。一是加强学生安全教育,通过每学期安全教育周、举行安全知识讲座和安全应急演练、组织寄宿学生观看安全知识影片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学习安全常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护能力;二是每所寄宿学校都实行严格的封闭式管理,每周一早上学生到校和每周五下午学生离校,都实行标牌交接手续,即按时到校交黄牌,家长接走交绿牌。对未按时到校学生和未及时履行接送责任的家长,学校及时通过电话进行联系,确保每一个学生安全;三是抓好校园学习活动安全,每天值日教师在校园四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四是对食堂和宿舍定期消毒,保育员住进学生宿舍楼,夜晚对寄宿学生进行巡床,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和就寝安全。
3、加强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石。在寄宿制管理工作中,我们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深入推进养成教育。一是在正常教学基础上,充分利用每天夜间活动时间,教师对寄宿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尽快跟上班级学习步伐;二是保育教师对寄宿学生洗漱、吃饭、内务整理等方面进行手把手辅导,培养学生自主生活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三是在每个学生寝室任命寝室长,让学生作为保育员的助手参与寝室管理,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四是为寄宿学是特别是“留守孩子”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及时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学校领导老师的悉心培养下,不仅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而且大部分孩子的自主生活能力、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养成。家长们高兴地说:“与以前相比,孩子住校后变得爱学习、爱劳动、懂礼貌了,我们很满意!”
三、服务上实现“三个优化”
我们确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在寄宿制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满意化服务,着力推行“三个优化”,实现“四个确保”(即确保学生安全好、吃得好、住得好、学得好),不断提高寄宿服务质量。
1、优化学生寄宿环境
我们以“管理精细化、服务满意化”为工作目标,不断完善设施配套,优化学生寄宿环境。区教育局为所有寄宿学校统一配置了锅炉、蒸饭车、冰柜、彩电、DVD、洗衣机、消毒柜、电风扇等配套设施,设置了宽敞明亮并富有文化氛围的餐厅,统一为学生定制木板床。良好的设施和环境,让学生吃有可口的热饭、洗有温暖的热水、睡有舒适的木床、看有精彩的电视节目。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各寄宿学校还为孩子们添置了电脑、图书、球类、棋类等文体用品。孩子们在每天晚饭后,或阅读图书、或学习电脑、或打球、或下棋、或看电视,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沉浸在欢乐的游戏里,很快都将学校当作了自己的家,爱上了愉快的住校生活。
2、优化保育教师配置
高素质的保育工作队伍,是落实寄宿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的保障。区教育局在《江夏区寄宿制小学建设与管理(试行)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学校保育员与教学一线教师同要求、同待遇,激励身体健康、责任心强的教师转岗到后勤服务岗位,以保证保育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全区所有寄宿学校都严格按照区教育局的要求,挑选骨干教师从事后勤服务工作。全区从撤并学校抽调校长 11人、教师140人从事寄宿制管理与服务工作,如大屋陈中学工会主席黄明、山坡乡小学校长戈光荣、张良初等10多名校级领导主动承担寄宿管理工作,五里界小学全国优秀教师郑春香等一大批优秀教师承担保育员工作。各校保育员与寄宿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既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又要辅导孩子们的学习,还要为年幼的学生洗脸、梳头,担当起教师、父母、保姆的三重角色,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快乐成长默默奉献爱心与责任。
3、优化学生伙食质量
学生正是长身体的阶段,拥有的健壮的体魄就拥有了美好的未来。为确保寄宿学生饮食质量及身体发育需要,区教育局明确要求各寄宿学校千方百计提高饮食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一是所有食堂不许搞承包,实行零盈利,确保将学生的生活费全部用到学生头上。严格执行财务公示制度,每月向学生及家长公示食堂运营情况,接受社会监督。二是落实定点采购制度,各寄宿学校安排专门人员到质量好、信誉高的市场批购蔬菜、米面等,降低采购成本、确保食品安全。物品采购回校后,安排专人核查验收,并记好台帐。三是全力搞好学校蔬菜副食基地,将基地收获全部用于补贴学生生活,提高生活标准。如土地堂中学有寄宿学生近千人,学校利用剩饭菜养猪,每周宰杀一头,全部无偿提供给学生食用,深受学生和广大家长好评。
制度严明促规范,措施得力见成效。全区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虽然实行的每生每天5元的低生活费标准,但学生一日三餐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根据不同季节和学生的不同口味,每所学校食堂都提前安排出一周菜谱,确保每餐一荤两素一汤,并每餐变换菜肴种类。在校吃得卫生、吃得便宜、吃得营养,不仅学生们感到满意,许多家长在学校现场考察后,也都露出满意的笑容。他们说:“孩子比在家里吃得还好,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咧!”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区实现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上从试点起步到全面铺开、管理服务上从不断摸索到规范优质,将近5000名农村远路学生和“留守”孩子从跋山涉水、啃冷饭喝冷水的艰苦走读生活中解脱出来,让他们享受到吃得好、睡得好、学习好的优质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铸就了我区均衡城乡教育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公平的丰碑。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
遂川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工作调研报告钟书先编辑: 朱曼 来源: 江西政协新闻网 : 2009-11-18 10:07
为了解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工作情况,最近,遂川县政协社会发展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该县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遂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工作,狠抓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和危房改造,农村中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效显著。2004年该县第一批寄宿学校建设启动,当年有9所中小学列入建设,中央投入390万元,建筑面积9794平方米,解决了1000多名学生的住宿问题。2007年以来,连续3年争取中央投入共计1659万元,建筑面积23213平方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中校舍和寄宿制学生的住宿问题。二是寄宿制学校管理规范有序。从2004年起,遂川县教育局着手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各项管理,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系;对刚入住的学生,班主任和生活教师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耐心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并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校树立“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理念,切实把学生的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各种措施,保证了寄宿制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花园式学校创建工程稳步推进。从2005年起,遂川掀起了校园建设的新高潮。县教育局提出“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迈上新台阶,五年实现新跨越”的目标,在全县中小学实施花园式学校的创建工程。大多数学校根据现有的场地建设篮、排球运动场地,积极创造条件建环形跑道,为寄宿制学生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运动场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遂川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建设达标难度大。按照国家《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基本指标,该县中小学校建筑面积应达64.6万平方米,而实际面积相差13.36万平方米。二是运动场地普遍不足。多数学校无环形跑道、无球类和器械等运动场地,学生体育运动只能在拥挤的场地内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多数学校无集中绿地和学生劳动种植园地,学生课外文体生活单调。三是学校周边环境差。一些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赢利性场所对学生的诱惑相当大,有些学生放学后沉迷于网吧、游戏厅,没有心思读书。四是经费紧张,人员紧缺,基础设施薄弱。公用经费紧张,农村寄宿制学校比其它学校要多支付一笔较高的后勤保障费用,生活设施的添置维修,水电费、燃料费、工友工资等费用的支出占了学校公用经费较高比例;寄宿制学校教师待遇不公,因上早晚自习,寄宿制学校教师比其他学校老师每天多工作两三个小时,且无任何补助;人员紧缺,寄宿制学校承担了学生托管功能,但目前一些学校教师不足、有编无人,更没有保育员、工勤人员、生活老师编制和岗位,造成寄宿制学校后勤服务功能缺失;多数学校缺少音体美专职教师,音体美课程无法开足或质量不高;设施不足,许多寄宿学生的宿舍都是老教室改建的,几十人挤在一起,食堂卫生条件差、设施不足,存在着安全隐患,学生宿舍、教师住房、食堂设施、功能室等需要改善。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研组就如何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加大投入,加快寄宿学校校舍和运动场所建设步伐
要充分利用遂川是国定贫困县的有利条件积极向上争资跑项,继续积极争取上级对遂川县教育事业的投入;要抓住国家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机遇,争取国家拨款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争取希望工程、社会资金加快寄宿制学校校舍、运动场所建设步伐;对建设寄宿制学校积极性高的乡镇和学校,建议县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同时,新建学校选址要有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其地理位置、气候、交通、污染状况等因素,面积要达标,至少几十年不落后。学校应尽量配备完善的设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如电教室的配置、图书馆图书的更新、食堂设施的改善、校园的美化绿化等,以良好的环境保障师生的身心健康。
二、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
建立奖惩机制,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设立山区教师教育津贴,给山区寄宿制学校任课教师适当的山区津贴,稳定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建立寄宿制学校值班津贴制度,对值班人员给予适当补贴。树立先进典型,每年结合教师节庆祝活动,评选一定数量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尊师重教的单位和个人,由政府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三、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安全管理
各寄宿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形成寄宿工作项项有目标、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对各个环节的管理要进一步细化,实行精细化的一日流程管理。进一步健全校内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和防险救灾应急预案;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及时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运行中出现的治安、卫生、饮食、交通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寄宿制学校的宿舍、食堂等建筑用房和使用标准严格把关,认真抓好学校防火、防盗和学生食堂、宿舍的管理,不留安全隐患;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坚决防止火灾、集体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四、配足任课教师,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素质教育
要切实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不足的问题,通过招考录用教师等途径,及时补充因退休、考学、报考公务员等流失教师的空缺,以保证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同时,学校不仅要安排教师到教室为学生进行答疑、咨询、辅导,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办文艺、体育等多种兴趣班,定期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条件。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自我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改善食堂管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努力提高学生在校的生活水平,保证学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
五、倾斜公用经费,保障寄宿制学校的正常运转
7.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思路 篇七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对于提高劳动者的择业技能, 促进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集约型农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培训内容应主要抓好4个方面。
1.1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1.1.1 要注重培训的实用性和系列化
开展区域性培训, 培植规模优势。对不同作物区域的农民、基层干部, 采取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组织区域培训, 分类指导。
1.1.2 开拓提高性培训增加科技含量改变过去重课本轻实践, 重说教轻示范的做法, 突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
1.1.3 开展开发性培训发展新兴项目
把“新、特、优”等发展前景看好的新项目作为农村实用技术的重点之一。要充分发挥农技推广专业技术力量, 把培训工作办到田间地头, 送到千家万户。
1.2 职业技能培训
对外出就业的农民分层次、分对象进行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 培训内容以实用技能为主, 专业设置多种多样, 如家政、礼仪、保健、美容、财会、汽车驾驶、建筑、缝纫、电脑等内容。在确定培训内容时, 一定要与农民工的实际和就业状况结合起来, 按照就业市场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就业人员的需求, 开设专业和培训项目。
1.3 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农民工乡土观念浓厚, 注重亲情、家庭和宗族关系, 做事往往从血缘和亲戚关系开始考虑, 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对于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 不是诉诸于法律, 而是采取非法手段解决问题, 因而触犯法律。有的农民工贪图省事, 不遵守劳动部门的规定, 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要求与用工单位签定劳动合同, 导致自己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因此, 对这方面的培训非常重要。
1.4 思想道德教育培训
首先要加强对他们进行组织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农民工具有自由散漫习惯, 在农民工向工人转化过程要加强对农民工组织纪律性教育, 增进他们的组织观念。要引导农民工爱岗敬业, 正确对待“跳槽”问题。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进行, 而不能为了自己的个人私利而损害单位的利益。其次要对农民工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不可否认, 由于历史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原因, 农民工确实素质不高, 缺乏城市文明生活的常识, 因此, 要加强对他们的社会公德教育。同时, 要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公共财政的支持范围, 增加各级政府用于劳动力培训的投入。通过培训, 帮助进城务工农民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增强农民进城的能力。并要整合教育资源, 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要实行“培训、就业、维权管理”一条龙式的服务, 帮助农民尽快致富。
2 切实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
2.1 继续支持农村二、三产业和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渠道, 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 进一步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要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逐步试点推进省县直辖, 加快改革市管县体制;要培育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促进工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增强县域经济的内在活力和潜力。
2.2 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一要对现行的一些政策措施进行彻底清理, 清除农民进城的障碍, 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 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二要依法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应当把进城务工农民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范围, 制定相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细则, 在法律上规范劳动关系, 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三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 解决城市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四要在公共卫生领域给农民工市民待遇;五要调整城市建设思路, 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条件。城市的财政支出和各种公共服务不能仅考虑城市户籍人口的需要, 应该有效服务于全社会。城市政府应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住所的进城农民视同常住人口对待, 应把外来人口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要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和定居的条件。
3 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
3.1“以税惠农”让农民长期休养生息
在取消农业税以后, 不要急于对农民开征新的税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 长期以来农民负担重, 应该给农民一个长期休养生息的机会。“以税惠农”应该成为今后国家财政对农民支持的一项重要政策。
3.2 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
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要继续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要大幅度向“三农”倾斜。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要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 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 建立并坚持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 比如种粮、优种、农机具购买补贴等制度。要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在取消农业税以后, 要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 要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在实践中把握好有关政策界限, 严格控制标准, 严格规范, 防止重新加重农民负担。
3.3 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的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
在扶贫救助方面, 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 要实行社会救济。要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 逐步提高供养、救助制度, 完善救助方式。要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 在有条件的地区, 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4 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注重大病医疗保障的同时, 也应包括补偿部分门诊费用和免费预防及卫生教育服务, 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要。要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医疗救助的支持力度, 近期内, 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应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为重点, 对于确实贫困的农民, 政府应减免他们每年上缴的大病统筹费, 使这部分人看得起病, 用得起药。当前, 私人医疗机构是农村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村级医疗服务的一个大问题是医生的文化素质低, 技术水平低, 服务设施差, 政府要对村级医生实行免费培训, 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质量。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帮助改造农民卫生所 (站) , 购买一些最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设施。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 重点用于预防性措施, 确保参保人员享受免疫接种和早期疾病检查和常规体检等服务。同时, 要加快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 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4.1 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机制
在农民到城镇落户未取得稳定的就业、收入保障以前, 要保留这部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 防止大量的无地农民集中于城市, 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明确界定农民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 使农户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完善有关法律, 保证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运用征地权。征地补偿必须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 实行公平补偿, 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完善征地程序, 保证在征用农民土地过程中, 土地权利人有充分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强化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 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土地市场进行交易, 做到“两种产权, 一个市场”, 统一管理, 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同样用途、同等价格、同等收益的目标。允许和鼓励农民以租赁等办法参与土地收益的二次分配, 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 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障。
4.2 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法律上应明确其财产关系和责任形式, 明确其与政府的关系, 明确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既有社会团体法人公益性的属性, 也有企业法人经营和营利的属性, 不可按现行法律强制其削足适履, 阻碍其生存和发展, 应当赋予农民合作组织独立的合作社法人的法律地位。为了使合作社能在经济上逐渐自立, 各级政府必须给予必要的扶持。一是税收优惠。在其发展初期, 应当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 以推进它的发展;二是财政补助。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人员培训、农产品促销等, 财政给予一定补贴;三是金融支持。应建立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贴息贷款机制, 通过贴息等措施, 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民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贷款, 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融通提供更多的便利。
4.3 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 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 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 推行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
4.3.1 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
评价信用社改革是否成功, 首先要看改革后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农村金融服务是否有显著改善, 信用社会对农户的贷款覆盖面是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次要看信用社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是否真正解决了。在改革试点中, 地方政府为了能得到国家的支持, 提高信用社资本金充足率, 纷纷进行增资扩股, 不少地区普遍存在要求职工入股的做法。增资扩股不能成为套取央行支持资金的一种手段, 更不能成为一种单纯的“集资”手段。增资扩股后, 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根本目的应该是真正改变信用社的内部管理结构。在下一步的改革过程中, 要进一步明确提出对产权关系和内部治理的要求, 真正解决“一人说了算”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4.3.2 扭转农业银行近年来出现的“离农”倾向
切实加大中国农业银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业银行要办成全面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性银行, 使其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农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必须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农业信贷。国家应通过税收等政策引导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
4.3.3 适当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发展、培养民间金融机构, 放宽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的限制。
4.3.4 建立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
可以采取强制邮政储蓄购买农业发展银行债券、中央银行将邮政储蓄上存资金以再贷款方式转借给信用社使用、让邮政储蓄业务成为信用社或农业银行的代办点等方式, 使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留在农村, 从而实现农村资金的体内良性循环。
4.3.5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将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和保护农业的一项政策措施, 运用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 政府决定农业保险供给的方向和数量, 制订统一的制度框架, 各种被批准的组织机构在这个框架中经营农业保险和再保险。同时, 政府对规定的农业保险产品, 根据可能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和其他支持。
4.4 加快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改革
从根本上巩固税费改革成果, 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必须推进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改革。改革过程中应该把握好以下4个方面:一是乡镇基层政权的改革不能削弱以对农民的公共服务的提供, 改革过程中需要加大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二是农村事业单位的改革不能简单市场化, 应该充分考虑乡镇事业单位的性质进行分类改革;三是必须将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与调整政府的行政构架进行通盘考虑, 加快自上而下的行政体制改革;四是扩大乡镇民主, 这是乡镇基层政权组织改革的根本方向。在目前乡镇民主建设中, 除了要继续推广和做好政务公开、发扬基层党内民主并加强乡镇人大的监督作用外, 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将直接选举制从村级推进到乡镇一级。这是解决乡镇政权运行中仅仅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问题的最具根本意义的举措。
5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根据有关方面的预测, 在2020年以前, 我国粮食产量增长在总体上还不能满足消费增长的需要, 每年均有缺口, 产销自给率将会下降。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粮食供给不能过度依靠国际市场, 尤其是口粮, 粮食自给率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可承受的水平上。因此, 要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粮食供求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 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应主要归结为“三调”, 就是调优 (调整和淘汰劣势产业、劣质产品, 优化结构, 发展特色产业, 形成竞争力优势,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调大 (利用示范带动的典型来调整壮大优势产业、优质产品规模、规模效益和比较优势) 、调强 (把人无我有、市场前景好的强势产品做精做活, 在市场上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
5.1 树立主导调优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注重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尚处于一种农民自发状态, 区域发展规划滞后, 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在农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必须处理好高产、优质、高效三者之间的矛盾, 以争取尽可能多的收益。
5.2 龙头示范调大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建设现代化农业, 必须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而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就离不开农业生产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的培育。众所周知, 龙头企业辐射面广, 带动力强, 是联结市场和生产的纽带。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 既可以延长产业链, 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弥补初级农产品价格下跌的损失, 又可以促进当地主导产业扩大经营规模, 带动农民增收。同时, 还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因此, 龙头企业在投资规模、经营档次、思维取向等方面都是改变农村小农经济现状的示范点。
5.3 开拓市场搞活流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8.用国际化的思路建设新农村 篇八
迎接我们的是个三四十岁的东北汉子,操着浓重的大连口音,快人快语,看上去就是个年富力强的爽快人。他就是大连开发区得胜镇缸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许玉铃。
许玉铃接待我们的地方是个大樱桃园,一棵棵樱桃树经过了寒冬,已经开始舒展开枝丫,可惜的是气候尚早,我们无缘看到果树开花、长叶、结果的繁茂景象。许玉铃指着满山遍野的樱桃树对我们说,这些树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大果樱桃,产品远销香港和东南亚。
责任感:带领村民共同富裕
许玉铃从小就生长在缸窑村,但却没有当过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去了部队当兵,复员后又开始经商,他有自己的企业,也成了缸窑村里数得上的几个致富能人之一。经商使他远离了农村的生活,而这种生活让他过得也很充实。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改变了他的想法。
缸窑村在2000年前一直是全镇的贫困村,村里不但没有企业,集体经济也没有来源,并且还有几十万元的债务。前些年村里把土地重新划分时,村干部认为许玉铃不会回村里种地便把最差的十几亩山地给了他家,许玉铃的老母亲面对这块贫瘠的山地束手无策。许玉铃看了地后,决定在这里种果树,但是种什么果树他心里没底。而在考察种地的过程中,唤醒了许玉铃对土地的感情,也唤起了他对村里父老乡亲的关怀,他此时已经是有些家底的商人了,但村中的百姓还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他决定回村领着百姓们共同致富。
许玉铃很快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向村民表示,不辜负全村党员和广大村民的选择,要改变缸窑村贫穷落后面貌,并把对父老乡亲真挚的热爱化作勤奋工作的动力。他不计前嫌,依然让当年分给他家最差的地的村主任担任副主任,还重用了懂得栽种果树的技术能人担任他的助手,大力发展果树种植产业。
许玉铃积极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群众,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六年过去了,缸窑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不仅带出了一支坚强的党员干部队伍,还使得这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许玉铃也因此荣获2003年度大连开发区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青年星火带头人、2004年度大连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思路新:引进先进生产理念
许玉铃领导的缸窑村共有527户共计1580多位村民,果树面积2991亩,农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果树。多年来,农民一直延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种植水果,出力不少,收入很低。许玉铃感到,再沿用这种落后的种植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他和村班子成员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专家论证后,确定了以盛泽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辐射带动全村果农发展优质水果的致富新思路。
从2002年,盛泽现代农业园区开始规划建设,园区占地1500亩,到了2005年累计投资1400多万元,栽植了从中科院、美国、加拿大等国内外科研单位引进的名优樱桃新品种20多个,共5.6万株,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强,园内架桥1座,铺柏油路6000平方米,围铸铁栅栏3000米,建专家实验楼600平方米,建方塘、200吨高位水池各1座,新铺下山主管路3000米,新建管护及操作房1000平方米。为了使园区向生态型发展,2003年,新建设500吨沼气池1处,建设猪舍30栋,养猪500多头,一个绿色循环生态园区初具规模。
眼界宽:开拓国际广大市场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位于大连开发区的得胜镇缸窑村气候条件适宜种植樱桃,但以往的品种个头小,口感也一般,为了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大连市外国专家局为缸窑村聘请了来自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外国专家3人、大连市的果树专业技术人员5人,对果农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专家们定期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指导果农大樱桃管理的每个技术环节。三年来,全村共聘请国内外专家为果农授课12次,技术指导20次,組织全村果农进行技术培训5000人次。
不久,引进的樱桃品种便有了收成,专家、果农及前来购买的商家都一致认为农业园大樱桃个头大、口感好,一直在商海里打拼的许玉铃则盘算着,种出樱桃的目的是为了把这些果子卖个好价钱。许玉铃整天跑市场、看行情,通过各种渠道推销自己的樱桃。品质是产量的保证,好酒不怕巷子深,缸窑村的樱桃很快就享誉各地,并远销中国香港和泰国等地。
比种樱桃树更难的是樱桃的保鲜。为了解决樱桃保鲜的问题,许玉铃经过多方考察,引进了澳大利亚一家公司的先进技术,这项技术是国际最先进的储藏与保鲜技术,许玉铃通过与澳大利亚共同开发海外的樱桃销售市场,与这家公司达成了共建保鲜库的合作协议。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很快与澳大利亚投资商达成了共同开发保鲜市场的意向,总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占地60亩,2万平方米600吨保鲜库,还建成了包装厂房和相关配套设施。保鲜库的建成,方便了果农,节省了运费。广大果农尝到了引智的甜头,5000多农户直接受益。2003年,缸窑村规划建设的盛泽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大连市市级农业园区。缸窑村也在2007年被辽宁省评为引进国外智力示范村。
许玉铃还成立了缸窑村果树协会,如今的缸窑村,已有近90%的农户从事水果种植,水果产业已经成为该村响当当的致富品牌。2003年至今的三年多时间里,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600元直线上升到现在的8000多元。
爱家乡:共同建设新农村
农村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而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能随着经济的好转而有了更高的追求呢?这是摆在农村基层领导班子面前的又一道新课题。
经常出国考察、谈生意的许玉铃眼界是开阔的,在抓好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同时,他非常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村公益事业投入,他坚持对党员和村民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从源头上杜绝迷信和赌博活动,使学科技、思发展、崇尚文明蔚然成风。
2004年3月,村里投入了110万元新建了总建筑面积860平方米的村办公室、幼儿园、卫生所和农民文化活动室,配备了电脑、电视、音响和桌椅,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医疗卫生水平和幼儿的受教育水平,特别是农民文化活动室的建成,不但为群众娱乐、健身提供了活动场所,而且为群众提供了学科技、靠科技致富的舞台。从2003年起,村里每年都为全村15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养老补助金,组织70岁以上的老人外出参观,重大节日还进行慰问走访,每年仅投入在养老事业上的资金就达10万元以上。全村没有一例计划外生育,没有一起重大治安、刑事案件,社会治安良好,村民安居乐业,成为大连开发区远近闻名的新农村。
9.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思路 篇九
目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财政局:
为改善全市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教育公平,根据《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全省农村中小学校生活用房(浴室)建设工程试点项目计划申报工作的通知》(云教财[2011]80号)精神,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决定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项目计划省级配套资金中调整安排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全省农村中小学校生活用房(浴室)试点建设(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现将试点项目建设计划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各县(区)所报试点项目学校必须是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规划中长期保留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公办中小学校(含全寄宿制学校和部分寄宿制学校),包括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
二、申报条件
(一)目前面临较大困难,需要且没有浴室或浴室设施落后,卫生条件差,急需解决突出问题,完善生活设施功能条件的学校。
(二)所申报试点项目学校要求小学现有在校生规模300
人以上,住宿率达到40%以上,2015年规划在校生规模达到600人以上;初中现有在校生规模600人以上,住宿率达到60%以上,2015年规划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在校生规模600人以上,住宿率达到50%以上,2015年规划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
(三)所申报的试点项目必须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具备开工条件,项目一经下达,即能开工建设,确保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前能够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申报要求
(一)请各县(区)在摸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中小学校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按照给定的项目申报资金控制额度(见附件1),统筹考虑申报试点项目学校。原则上每县(区)申报试点项目学校投资总额不得突破资金控制额度。试点项目学校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寄宿制学生较多、困难较大、项目管理工作到位的学校纳入试点。同时,要求对申报项目学校以县(区)为单位,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市级将按各县(区)上报项目学校排序情况,审核后安排下达项目投资计划。
(二)项目建设内容为浴室及锅炉房、太阳能等配套设施建设,并配置相应的设备。
(三)关于项目建设规模(标准),根据《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按以下标准确定浴室建设规模:小学按寄宿学生建筑面积0.07-0.08平方米/生,即每60-70名学生设置1个浴位,每1个浴位建筑面积为5平方米;初中按寄宿学生建筑面积0.08-0.1平方米/生,即每50-60名学生设置1个浴位,每1个浴位建筑面积为5平方米;九年一贯制学校按上述标准,分小学、初中分别进行测算。
(四)各县(区)要充分考虑学生规模,避免造成浪费或使用不便;要充分考虑经济效益,避免运行困难;要充分考虑建设位置,避免污染学校或周边环境;要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合理选择供热方式;要充分考虑售后服务,避免建成后运行成本高等多种综合因素,确保浴室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
(五)有关供热设备设施系统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负责,并纳入建筑工程设计,确保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设备制作、加工、安装、调试、验收等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要求及实际需要。同时,各地要做好管理、使用人员的培训工作。
四、其他事项
(一)各县(市、区)按照要求遴选符合条件的项目学校,并填报《云南省农村中小学生活用房(浴室)试点建设项目计划申报表》(附件2),同时上报电子文档。于2011年7月13日前上报市教育局、财政局。
(二)省、市教育、财政部门将组织有关人员,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实用、效益明显等原则进行论证,并实地查看试点项目前期准备情况,择优安排下达试点项目建设计划和资金预算。市教育局电子邮箱:bsjc126@126.com;市财政局电子邮箱:bs_jkwk@126.com。
附件:云南省农村中小学生活用房(浴室)试点建设项目计划申报表
保山市教育局保山市财政局
10.学校校长工作思路 篇十
一、总体思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新课程改革标准,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抓落实,重过程,促效率,提质量”为指导思想,坚持德育首位和教学中心,推动规范管理、有效管理和精细管理,促进学校在和谐持续发展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预期目标
出台符合学校实际的绩效考核细则,完善各项制度;力争会考合格率和优秀率有显著提升,高考上线率和上本率有重大突破,上重点率有所提升,制定德育教育方案,让德育工作目标更加细化,管理方法更加科学有效,真正实现“全员德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落实“四项工作”:
——管理工作。以“绩效工资”为契机,做好岗位设置,规范管理,完善制度。增强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生本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为学校发展提供保证。
——德育工作。遵循刚性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融合的德育理念,管导并举,以“智慧经营学校德育,深入推进全员德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教学工作。遵循“夯实基础、整体前移、课程构建、创出特色”的工作目标,强化“服务、引导、协调”的思想意识,强化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研究,转变教学观念,以实施“有效性教学”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和谐稳定工作。深化党团、工会的建设,重视安全工作,促使学校和谐稳定发展。积极创建江西省二级重点普通中学,打造品牌学校。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规范科学管理,提升学校品质内涵
继续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理顺管理关系,强化服务观念,构筑团结协作精神,做到依法治校,完善学校规范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绩效工资改革为抓手,完善教职工聘任制度,并出台相应的考核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成长档案,完善教师定量考核评价机制,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以达到科学管理之目的。
(二)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学校发展活力
以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以岗位设置为契机,完善学校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考核,提高工作力。增强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树立学习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勤廉意识,形成一个理论学习好、精神状态好、团结协作好、工作实绩好、廉洁自律好的强有力的团队。
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提高模范引领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继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和党员要牢固树立服务学校、服务社会和服务师生的意识,进一步提升服务理念,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凸现服务成效,以党风建设推动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增强教书育人的生本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师德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人格修养,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从业准则,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生本意识为出发点,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鼓励和引导教职工不断增强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忧患意识,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全校教职员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三)塑造良好校风,提升德育品位
坚持德育首位,建设文明校园,塑造良好校风,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改变工作理念,彰显人文特色。坚持教育和管理结合,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由“刚性管理德育方式”向刚性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融合的德育方式转变。
拓宽德育队伍,夯实工作成效。继续推行全员德育,拓宽德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教处、团委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班主任、德育导师、任课教师和学生干部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的辅助力量,形成全员德育合力。开发德育工作平台,完善德育管理机制,提高德育工作力。充分利用班主任工作平台和班主任论坛的渠道,强化班主任内功修炼。继续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指导、检查、督促,完善考核机制,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
对学生实行分阶段、针对性教育,增强德育有效性;组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以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能力为主线,分层次推进校园人文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进一步做好星级团支部的评比工作,进一步重视学生会等群众性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德育工作的作用。
(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调研,创建良好教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质量观,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新教师真正从学习型到创新型,老教师从经验性到科研型的转变。加快推进新课程的研究和建设,研训处和教务处联合组织课堂教学质量调研,提高课堂的教学氛围和教学质量。重视分层次教学,创建有效课堂。逐步建立教师教学管理系统,分别在教学业绩和教学常规工作两方面如实记录各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其管理过程。进一步重视教研组建设,重视集体备课,发挥团队功效。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的开发和建设,提高效率。
落实学生主体,形成良好学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发挥榜样作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通过学习小组、各科兴趣小组及体艺美术班等活动,使学生愿学、乐学、能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五)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办学条件
树立为教育教学主动服务,为师生主动服务的理念,做到后勤不后。深入了解情况及时搞好日常教学的后勤服务,确保教学需要。严格校产登记、保管、使用、赔偿制度,做到物尽其用。严格财务制度,按规定收费,定期清帐理财,做到财物相符,开支合理,帐目清楚。制定并实施开源节流方案,加强食堂、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抓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建设工作和校园规划,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加强校医室的管理,加强常见病、传染病的宣传教育,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做好防疫工作。做好校园扩建一期工程。
(六)维持和谐稳定,促进学校发展
加强工会工作的开展。加强工会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各项有益活动,活跃教职工文化生活。关心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职工的心理健康,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深入推行校务公开,完善学校民主化格局,增强教职员工主人翁责任感。
11.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建设思路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职业学校 班主任 能力建设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当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它不仅需要完成普通高中教学当中基础性知识的传授,而且也需要针对不同的方向和专业向社会输送实用性操作的人才。这种教育面向的学生参差不齐,他们有的是在考试失利之后迫于家长的压力而进入职业学校的,有的是为了延长自己的学生生活而进入这些学校当中,因而他们许多人都有着一定的厌学情绪。这也就给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当然,班主任在管理学生的时候,首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才能够对学生各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如今的职业学校当中,许多教师并非是师范类学校毕业,没有一定的教育和心理学以及教师管理方面知识的基础,这也是班主任工作开展的一大挑战。因而,在班主任能力建设当中应当充分注意到对其进行教师能力的提升。
一、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
(一)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性,具体到班级活动当中他们也不再愿意受到过多来自班主任的约束,因而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和管理权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因而在班级当中,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建立网络化的管理方式,也就是学生应当参与到班级具体事务的管理当中。在内部首先采用竞争的方式定期进行班干部的选举,这样可以使所有学生都有主人翁的意识,当然竞争的方式也可以促使能者多劳。此外,在班级管理当中对于班级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和班级奋斗目标的制定都应该在班主任的领导之下由学生来完成。班级活动的策划和方式也可以下放给学生,这样能够促进他们积极性的发挥。这种提高学生自主性,加强他们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也就是班主任学习和实践放手教育方式的过程。这也是改进和践行新型教育管理思想的一种方式。
(二)加强学生职业化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它是一个培养社会准建筑型人才的场所,因而也就具有更多的专业能力的要求喝竞争。对于建筑方面的教育来说,学生们的思想都是停留在对于资金、质量和外观上,对于其具体内容并没有过多的了解。因而,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应当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后对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提升。比如,将生活当中会面临到的实际问题作为练习来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如可以对建筑当中经常会遇到的工程量清单,某工程室外排水管道WSI,工程量80m(含窨井),采用外径450mm水泥涵管直铺。工程设计室外地坪标高-0.45m,交付施工场地标高-0.55m,管底(外壁)平均标高-2.35m;管间有砖砌窨井6只,井底垫层尺寸1.3m×1.3m;开挖土方三类,无地下水,管沟内原土回填夯实,余土现场运距120m。试编制该管沟土方开挖工程量清单。这样能够在平时教育中就向学生传达出建筑实用性的思想,从而也可以引起学生对于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提高班主任自我能力
(一)专业培训
对于班主任来说,他不仅仅需要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更新,同时在建筑专业知识方面也需要有定期的培训来进行提升。因而在加强班主任能力的过程当中,教师们除了参加由教育部门所举办的专业技能讲座和论坛之外,在职业学校内部也应当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比如可以针对我们平时所见的一些小问题来由各个老师进行创新和改进。如针对学校当中的工程采用C30钻孔灌注桩80根,设计桩径1200mm,要求桩穿越碎卵石层后进入强度为280kg/cm2的中等风化岩层1.7m,入岩深度下面部分做成200mm深的凹底;桩底标高(凹底)-49.8m桩顶设计标高-4.8m,现场自然地坪标高为-0.45m,设计规定加灌长度1.5m;废弃泥浆要求外运5km处。由此来根据工程量确定项目清单,在确定之后再由教师们进行创新和改进,针对这一小问题可以进行单项工程造价和总工程造价的计算。最后在教师之间确定出较优的预算来进行工程的安排,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也会利于学校内部工程的开展与管理。
(二)科研引领
科研的开展是为了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同时也会成为他们成长的动力。对于班主任而言,许多教师认为他们本身班级管理任务就重,加上科研任务的话会无法负担。实则不然,班主任可以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在科研当中进行具体的探索,同样对于科研当中遇到的工程问题,教师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延伸任务进行探讨。这样可以做到双方面的改善和提升,因而是可以有效促进教师和学生专业能力发展的。比如,在工程造价当中不免会遇到一些成本与质量需要两者协调优化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可以将实际问题给予学生,让他们制定出方案来进行选择,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班主任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小结
本文是基于我对于职业学校相关知识的了解展开的,首先从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和加强学生职业化教育这两个方面论述了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能力。而后又从专业培训和科研引领这两个角度论述了提高班主任自我能力的方式。然而,宥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本文当中我并未能够对职业学校当中班主任能力建设的问题进行全面详尽的论述,仅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丽君.中职学校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方法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1,(07).
[2]陆小海.悉心辅导广交流 创新培训共提高——中职班主任远程培训辅导员偶得[J].北方文学,2011,(05).
[3]曲杰.班主任工作方法在职业教育中的探讨[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
[4]周钰.关于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一名新班主任在“小Z事件”后的感悟[J].科教文汇,2009.
[5]谢涌潮.横向联系,纵向实干,打开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的发言[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
[6]张丽萍.如何做好中职班主任工作——基于效能理论的若干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5,(03).
[7]佘春燕.百年树人 道德为本——在素质教育中以道德教育为先导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1,(02).
[8]赵林凤.浅谈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师的素质[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
[9]胡氢.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
12.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思路 篇十二
网格化管理源于对水、电的管理与运用方式, 例如, 用户只需拧开水龙头即可使用自来水, 而不用弄清楚水龙头后面的管理与运营机制等。 (1) 在我国, 将网格化管理思想运用于城市管理起源于北京市, 从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网格化城市管理方法以来, 我国多个城市纷纷展开了社区的网格化建设。至今, 社区网格化建设的发展在我国已有十年的时间, 截至2013年8月1日, 我国已有160个地级行政单位采纳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 (2) 其间出现了北京市的“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7+X”力量配置模式、上海市的四级联动网格化模式、浙江省舟山市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等, 可见, 城市社区的网格化建设已经较为成熟。
1. 网格化社区的含义
网格化社区是指采取网格化管理方法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方法是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的创新, 即基层政府将所辖区域划分为数个网格, 对每个网格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不同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工作人员, 以有效解决各个网格内的基本公共事务, 并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的公共服务的方法。网格化社区是一个静态的概念, 而社区的网格化则反映了基层政府将社区划分为数个网格、进行基础建设与发展的动态过程。
2. 网格化社区的管理特点
传统的社区管理往往存在着政府部门权责划分不清、人员冗杂、效率不高等诟病, 而网格化社区管理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其独特的管理特点缓解了上述弊病。
⑴组织结构扁平化。在我国网格化社区建设的实际操作中, 基层政府往往将管理职能直接下放到社区, 社区的各个网格中配备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 由他们直接与社区居民沟通, 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参与社区管理。例如, 北京市东城区各个网格中就是“七种力量”的直接管理: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力量和网格消防员; (3) 厦门市网格化社区则是在总网格长领导下, 采取“7+N=1”的模式, 其中“7”是指下派到网格中的7名工作人员, 即网格长、网格管理员、社区民警、司法调解员、消防员、城管、市环卫, “N”指在社区管理中引入的各种社会力量, 如专家、志愿者等, “1”则代表工作的圆满完成; (4) 网格化社区中的这种扁平化组织, 降低了信息成本, 提升了工作效率, 进一步落实了基层公共服务。
⑵管理方式数字化。在社区工作过程中, 网格化社区工作人员借助于统一的信息系统, 采用数字化的管理方式, 有利于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北京市网格化社区建设为例, 北京市东城区通过动态编码对各个网格实行动态化管理, 顺义区启动了市容市政信息化管理, 朝阳区与西城区则形成了整合各个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 (5) 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保障的政策信息的及时性与可靠性, 推动了网格化社区的标准化建设, 确保了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
⑶管理资源整合化。网格化社区建设, 打破了传统科层制的部门局限, 有利于多种管理资源的充分整合。如在浙江省舟山市“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中, 针对各个网格不同的需求, 配备不同知识与技能的网格管理人员, 具有管理知识与能力的相关人员参与网格管理工作, 能够提供基层服务的工作人员则参与网格服务工作等。 (6)
⑷职能责任明确化。网格化管理厘清了基层政府与社区的关系, 明晰了各自的职能与责任, 作为网格化社区的管理者, 网格长、网格员等具有不同的职责, 有利于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的工作效率。以上海市网格化社区工作人员的分工为例, 信息员负责受理网格居民反映的问题, 值班长负责对其进行立案, 再由指挥中心将各个问题派遣到不同处理单位, 由信息员核查是否解决, 最后由值班长进行结案。在整个问题提出到解决的过程中, 均由监督员对每个环节进行监督。 (7)
二、农村网格化社区的建设
1. 网格化与农村社区
相较于城市网格化社区的起步早、发展快, 我国农村社区的网格化建设则表现出起步晚、发展慢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 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相较之下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提供则显得较为落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社区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要求也逐渐增多, 传统的村委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处理、协调利益关系、缓解多方矛盾等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 从而促使基层政府开始探索农村网格化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2. 农村网格化社区的实践
⑴管理主体多元化。随着农村居民经济条件越来越改善, 其积极性与创新性也日益增强, 基层政府在网格化社区的建设中逐渐需要借助多方力量。如福建省长乐市梅花镇就在网格化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构建了一个多方合作治理网络, 该网络覆盖了政府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社会团体以及当地有威信与影响力的团体及个人等, (8) 多元化的管理主体不仅能够弥补政府工作的不足与局限, 而且有利于增强地方凝聚力, 促使网格化社区中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⑵管理手段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农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多, 为了满足农民日益增强的物质文化需求, 各地基层政府充分学习城市网格化社区的建设, 逐渐发展出了多元化的农村网格化社区的管理手段。如浙江省舟山市岱西镇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理念指导下, 探索出符合农村特色的“协同服务”模式。岱西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为数个网格, 并对外来居民实施“双网格”管理, 即将租住在本地居民家中的外来居民并入该网格, 将集中居住的外来居民单独归入一个网格。同时, 为各个网格配备一支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队伍, 吸收多方力量, 为各个网格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与此同时, 岱西镇在网格化社区的建设过程中, 探索出了三种创新性的服务方式:集体走访, 即网格的专业队伍定期对所负责的网格进行走访, 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与意见;委托代理, 即网格专业队伍接受居民的委托, 根据自身专业素养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在网格管理员也无法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时, 及时寻求更专业的帮助;协同服务, 即网格管理员积极与网格内居民交流与沟通,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9)
在农村网格化社区的建设过程中, 多元化的管理手段不仅有利于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而且能够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的感召力, 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发展、社会稳定。
三、农村网格化社区建设的局限
管控性高不利于积极性。农村网格化社区建设能够迅速了解社情民意, 从而避免矛盾激化, 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而正是这种网格化的管理方式, 容易使农村居民感觉处于较高的管控程度下, 阻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成本较大不利于长久性。农村网格化社区自身经济发展程度不高, 而多个网络的分化则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 这无疑增加了管理成本。以重庆市巫溪县为例, 尽管巫溪县的网格化社区建设与发展过程较好, 但是作为国家级贫困县, 当地政府财政压力本身就比较大, 在这一背景下, 网格化社区的发展显然受到威胁。
专业化低不利于高效性。农村网格化社区中, 各个网格配备有一支专业队伍, 然而由于农村经济、地理区位等限制因素的存在, 导致网格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 相关专业技能的缺乏会影响工作效率, 不利于网格化社区的高效运转。 (10)
四、对策与建议
农村网格化社区管理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 缓解管控程度, 才有利于激发农村居民对公共事务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在农村网格化社区中营造轻松、积极的发展环境, 促进农村网格化社区的和谐发展;基层政府应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社会团体对农村网格化社区进行投资, 或者激发居民自主“造血”能力, 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 加大对居民基本技能的培训等, 进而缓解网格化社区建设的成本压力, 使农村网格化社区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基层政府应加大与当地高校的合作, 吸引大学生志愿者, 提高网格管理成员的专业化程度, 进而提高网格化社区的工作效率。
注释
1赵语慧.网格化管理与政府职能定位[J].人民论坛, 2013 (02) :66-67.
2杨代福.我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扩散现状与机理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 2013 (06) :77-85.
3曾媛媛, 施雪华.北京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 2013 (03) 93-97.
4陈振明, 吕志奎, 耿旭, 郑曾, 林民望, 李连华, 黎剑峰, 毛万磊.厦门综改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及其特色[J].东南学术, 2013 (04) :68-76.
5熊炎.北京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的推广与完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3 (03) :65-68.
6杨逢银.需求导向型农村社区服务网络化供给模式研究---基于浙江舟山“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分析[J].浙江学刊, 2014 (01) :209-216.
7池忠仁, 王浣尘, 陈云.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01) :40-43.
8黄宁莺, 柯毅萍, 赵豫生.参与式治理视角下的乡村网格化管理服务研究——以福建省长乐市梅花镇为例[J].东南学术, 2013 (05) :57-66.
9卢福营.“协同服务”: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模式——浙江省舟山市岱西镇调查[J].学习与探索, 2012 (01) :64-68.
【农村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思路】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学校工作亮点10-26
农村学校科普工作计划10-25
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08-19
农村偏远山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点思考08-30
农村小学学校工作总结-2010范文08-21
关于加强农村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08-20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思路探讨论文10-24
某县农业农村工作思路06-08
乡镇2014年农业农村工作思路08-24
农村学校修路申请报告范文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