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残疾人调查报告

2024-06-29

社区残疾人调查报告(共12篇)

1.社区残疾人调查报告 篇一

陈家墩社区2011年残疾人工作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同事以及居民代表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社区残疾人协理员葛海,自2007年任职陈家墩社区,以来我积极与社区其它同事,通过走访辖区残疾居民家庭,了解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情况,及时向市、区残联、唐家墩街办事处、居委会领导反映残疾人情况并提出工作建议,切实照顾好社区残疾人的生活。做好社区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工作,可以激励残疾人朋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今年在市、区残联、唐家墩街办事处的科学指导下,在社区残联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在社区同事们的鼎力帮助支持下,以实现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我积极进取、认真工作、充分发挥一名专职残疾人协理员应尽的义务与职责。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使社区残疾人工作取得明显成绩。

一、积极走访、关心残疾人生活状况

我社区2010年12月止共有在册残疾人66人,其中肢体残疾人36人,智力残疾人6人,视力残疾人8人,精神残疾6人,听力言语残疾10人。新增残疾人2名,其中重残疾人员39人。今年,我积极走访社区残疾人家庭户,了解我辖区内残疾人员的生活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我通过主动走访对我社区56户,残疾人员的生活情况逐一进行了全面调查,对他们的需求做了认真的记录,并向社区、街办事处、上级残联组织和有产部门进行了汇报,确实的解决了我社区残疾人朋友遇到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在区残联的帮助下,一月,为我辖区重度肢残困难大学潘京生申报了困难残疾人免费助残器,并免费为他安装了一只义肢。为我社区12户贫困残疾低保特困残疾人员申报,发放特困临时救助金4500元,二月,为6名低保边缘户放发慰问金1200元,为2名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员申报发放扶持金8000元。特困残疾人子女大学生学费补助1500元。三月,盲人节为5名盲人残疾人员发放过节金200元,四月,看望住院困难残疾人员洪庆送去慰问金100元。五月,为特困残疾户熊华君申报慰问金2000元。六月,看望住院特困残疾人员金生并送去慰问金100元。下半年七月,为3名精神病人员申报发放免费精神病用药。八月,全国盲人节发放油5壶,九月,为辖区2名残疾人员申报办理了残疾证,为3名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员申报发放扶持创业金12000元,3户特困残疾人子女大学生申报发放学费补助4500元,十一月,为辖区2名重残特困人员发放预寒棉袄、棉被2套油2壶。十二月,为6名盲人和17名肢残人员办理发放了2011《武汉市下肢、盲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公汽、电车、轮渡、轻轨、专线)车船证》。

二、康复服务相关保障制度

坚持以康复机构为骨干,社区康复站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建立和完善残疾人档案及社会化康复服务体系,了解残疾人对康复的需求,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利用社区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康复站及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向残疾人朋友宣传康复知识,传授康复训练方法,让残疾人感受到“康复在社区,服务到家庭”的优良环境。我们还提倡残疾人及亲属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训练。为确保精神病残疾人能够长期接受治疗,保持病情稳定,解决贫困精神患者就医困难,我社区积极联系辖区优抚精神病医院为6名精神病残疾人员建立了康复档案,同时也为我辖区4户特困残疾人员办理了家庭病床康复服务,并建立了个人康复档案。社区协会组织经常在辖区卫生康复站进行器械、智能训练,我们会同十一医院专职医生上门为残疾人免费义诊。通过多渠道的康复途径使他们不仅在身心上得到了康复,更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三、认真做好残疾日活动宣传,开展丰富多彩残疾人活动

为了让残疾人员充分展示热爱生活,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的亮丽风采,我们在“爱耳日”、第十九次“全国残疾人日”、第二十次世界残疾日,组织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助残帮扶活动,免费义诊,给残疾人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展示自我的平台,活动中残疾人员参与情绪高涨,氛围热烈。在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中,通过我的推荐报名,我社区多名残疾人员积极报名参加,为提高和不断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残疾人平等共享物质文明生活,共享美好人生,构建和谐社区是我们的目的,让每位残疾朋友享受大家庭的温暖是我们的心愿。

四、认真做好二实工作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二实工作和人口普查工作是是今年武汉市的一件大事,也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人人有责的事情。此次人口普查工作也是我自走上这个岗位以来的第一次,我能亲自参加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感到无比的神圣,同时也深知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人口普查涉及每家每户每一个人,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工作量大、环节多。我主要负责4个普查小区的普查任务,抄写短表和光电表工作,虽然我的腿脚不大方便,但经过我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几个月的辛苦工作,人口普查工作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工作在基层一线,人口普查给我们提供了了解老百姓生活的平台,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深入地了解到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和所盼,为以后更好地服务群众奠定了基础。

五、社区老年人工作 老年人工作今年共为我辖区67位老年人办理新的老年证,老人节发放油2壶,并走访慰问了6名辖区孤寡老人。今年老年证的年审工作都转移到了北湖的正街社区,虽然我们在辖区张贴了通知,但还是有不少老年人来询问,对此我都耐心的解答,对有些记性不好的老人,我还用笔帮他们写下年审的时间和地址,并留下社区电话,方便他们询问。一年来,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不分份内份外,能够积极参与街里布置的各项活动和社区的其他工作,受到社区领导同事及残疾人的信任。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打算

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残疾人做了一些工作,但与领导的要求和残疾人的需求还差的很远,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学习还不够深入,仍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二是工作中有急躁情绪,处理问题不够细致,还需要加以磨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三是忙于事务多,调研摸索规律少,埋头工作多,深入开展调查少,有待于进一步克服和改进。

今后,我决心在区残联的领导下,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政策水准,认真履行职责和义务,勤奋工作,为辖区残疾人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以上是我一年来的工作述职报告,关注社区残疾人工作,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已成为我们残疾人工作的当务之急。把党和政府关怀及政策贯彻到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进一步加强业务知识学习,要用真心、热心、耐心、爱心来对待残疾朋友,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进取,认真落实好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葛 海 陈家墩社区 2011年12月15日

2.社区残疾人调查报告 篇二

“二抽”数据显示, 中国现有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 296万,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34%。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虽然享受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但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原因以及他们自身的障碍导致他们普遍缺乏政治、经济和社会机会, 在改革中也受到了较之健全人群更大的冲击, 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付出了更多的改革成本。

残疾人社区康复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动员社会力量, 使残疾人在家庭和基层康复机构得到康复的训练和服务的一种康复形式[1]。由于社区康复具有就近就地、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等特点, 成为残疾人康复一种新型、经济、有效的康复服务形式。在中国, 社区康复又称为基层康复, 内涵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 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卫生人员、教育人员、民政人员、社团、残疾人及其家属亲友等参加的社区康复系统, 在社区进行残疾的普查、预防和康复的工作, 使分散在社区的残疾者得到基本康复服务, 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2]。

一、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界定调查范围是北京市海淀区的部分街道, 随机选取五个社区进行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生活在各个社区的残疾人, 最终共完成问卷50份, 其中有效问卷43份。

2.实施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对问卷题目的编制, 建立在前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社区残疾人的基本信息、残疾状况、社区提供康复服务现状三个方面。

3.分析工具。本研究主要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 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来查看残疾人康复服务现状以及问题, 并且运用多元统计回归, 来考察康复服务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

二、统计分析

1.残疾人基本情况。 (1) 性别:本次调查获取有效样本43份, 在这43份有效问卷中, 男性27人, 占样本总数62.8%;女性16人, 占样本总数的37.2%, 男女比例约为6∶4。“二抽”数据显示, 全国残疾人口中, 男性为4 277万, 占51.55%;女性为4 019万, 占48.45%。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 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为106.42。 (2) 年龄:从年龄分布状况来看, 绝大多数残疾人处于劳动年龄阶段, 主要分布在30~60岁的区间内, 43个调查对象中, 30岁以下的10人, 占23.3%;30~59岁之间的有26人, 占60.5%;60岁及以上的7人, 占16.3%。“二抽”数据显示, 全国残疾人口中, 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 占4.66%;15~59岁的人口为3 493万, 占42.1%;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 416万, 占53.24% (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 755万, 占45.26%) 。 (3) 文化程度:从文化程度来看, 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残疾人5人, 小学文化程度4人, 初中文化程度的9人, 高中文化程度的20人, 大学或大专学历的5人。受教育程度略呈左偏分布, 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残疾人占一半以上, 可见调查的残疾人受教育程度良好。“二抽”数据显示, 全国残疾人口中, 具有大学程度 (指大专及以上) 的残疾人为94万, 高中程度 (含中专) 的残疾人为406万, 初中程度的残疾人为1 248万, 小学程度的残疾人为2 642万。 (4) 婚姻状况:从婚姻状况来看, 已婚残疾人占51.2%, 未婚残疾人比例为37.2%, 离婚残疾人比例4.7%, 丧偶的残疾人约占7%, 可见超过一半的残疾人处于已婚状况。“二抽”数据显示, 全国15岁及以上残疾人口中, 未婚人口982万, 占12.42%;在婚有配偶的人口4 811万, 占60.82%;离婚及丧偶人口2 116万, 占26.76%。 (5) 就业:在43份问卷中, 有33个调查对象有工作, 占76.7%;10个人没有工作, 占23.3%。这说明了被调查的残疾人中能够就业的人占绝大多数, 残疾人的整体就业情况良好, 绝大多数都能够获得工作。“二抽”数据显示, 全国城镇残疾人口中, 在业的残疾人为297万, 不在业的残疾人为470万。 (6) 收入:43份问卷中, 收入情况这一选项有32个有效数据, 其中, 月收入在600元以下的有5人, 占11.6%;月收入在600元~1 000元之间的有15人, 占34.9%;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有12人, 占27.9%。“二抽”数据显示, 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2005年人均全部收入, 城镇为4864元, 农村为2 260元。12.95%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低于683元, 7.96%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全部收入在684元~944元之间。

2.社区康复对残疾人生活影响分析。在调查中, 我们设计了“您认为康复服务对您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如何?”这一问题, 43位调查对象中, 选择影响积极的有14人, 占32.6%;选择没什么影响的有26人, 占60.4%;选择影响消极的有3人, 占7%。这表明大多数残疾人不认为社区康复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由于考虑到问卷中出现了大量的分类型数据, 简单的回归变量无法满足分析要求, 故把所有的分类型数据通过虚拟变量进行转换, 得到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到, 社区康复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不大, 平均数为2, 在问卷中表现为没有什么影响。但是, 我们也需要注意到, 关于社区康复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这个问题的方差达到0.937, 是非常大的。说明关于这个问题, 大家的答案差距很大, 个人的看法有很多不同。再对社区康复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作相关分析, 对上述指标 (社会团体、医院、企业、个人 (包括亲属) 、专业医师、家属协助、社区设施、其他、社区康复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 进行分析后得到相关分析的结果, 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 可以看到与残疾人生活影响相关性最大的是服务提供形式中的“其他”选项和服务提供主体的“企业”这两个因素。但是结合以上的频数分析, 可以看出, 造成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这两个选项选择的人较少, 选择的差异量少, 在总体分析中, 得出的同质量则高。但是, 可以想到, 这样的问题出现大概是因为所选择的样本量太小, 如果扩大样本容量, 应该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另外, 可以看到医院这个变量的影响是负的。

以下分析康复对残疾人影响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我们采用强制进入的方法。从对模型的总结可以看出, R平方达到0.286, 并不是很高, 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不是很好。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数据。从对方程的检验结果来看, 方程的显著性水平并不高。最后的总体方程为:Y (社区康复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 =1.75+0.142X1 (专业医师) +0.145X2 (家属) +0.596X3 (社区设施) +2.25X4 (其他) +0.357X5 (社会团体) -0.384X6 (医院) +2.108X7 (企业) -0.346X8 (个人) 。这个方程表明, 服务主体为“政府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的情况下, 对残疾人康复的影响为1.75。说明这两项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很大, 仅这两项都达到了康复服务对残疾人生活影响的平均水平。我们还可以发现, “医院”的参与和“个人”及亲戚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参与可以提高康复服务对残疾人生活正面的影响。此外, 从方程中可以看出社区服务中, “社会团体”这个服务主体和“社区设施”这项服务活动的影响相对较高, 在今后社区康复服务中应大力发展这两个方面。最后, 我们从社区康复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的残差累计概率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数据离标准线的分布还有一定的规律性, 说明残差不是完全的离散的, 线性回归的拟合方式不是最合适的。

结论和讨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第一, 当前的社区康复服务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还十分有限, 残疾人普遍觉得社区康复服务对其生活没有什么明显的帮助。第二, 在社区服务中, 政府主体和志愿者服务的形式对残疾人帮助较大。应更加注重政府责任和更多的开发服务形式, 寻找更适合残疾人的服务方式。第三, 社会团体这一主体的参与和社区提供康复设施的影响也比较显著, 应大力发展这些服务形式。第四, 医院提供的专业性服务和家人亲属的帮助可以明显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 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也反映出此次调查研究的一些局限的地方:一方面, 问卷逻辑性不够强, 很多实际问题在调查开始前没有考虑到, 致使很多数据没有从问卷中表达出来。另一方面, 问卷样本量较小, 这使得很多结果有较大的偏差。

参考文献

[1]江立华.论中国城市社区福利产生及其运作机制[J].江汉论坛, 2003, (10) .

3.社区残疾人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社区;残疾人党建;和谐社会;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76-02

随着我国社会及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党员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残疾人党员有自己特殊的需求并能在改革开放及党的建设事业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城市社区中建设专门的残疾人党组织,有利于残疾人党员更好地开展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由于残疾人党员的特殊性,城市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的开展也有着与一般社区党建不同的特殊意义。

第一,开展城市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和发展,是对我党基层组织建设理论的进一步丰富。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所说的人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在城市社区中建立残疾人党支部,把残疾人党员组织起来,开展残疾人党建活动,让这个组织服务于残疾人群体,发挥残疾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得到党的关怀,体会到社会的力量,使残疾人这个通常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够得到发展的机会,在推动社会发展以至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开展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充分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的实践活动。党的基层组织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是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基层建设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直接关系到党的肌体的健康运转。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基层党建理论,基层党建理论的性质始终是与时俱进,理论的终极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社区残疾人党组织的建设正是随着基层党建理论的发展应运而生,又因其组织工作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党建理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属于基层党建的一部分,社区残疾人党组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残疾人群体服务,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送到残疾人的家门口,为那些希望参加组织生活的残疾人党员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园。服务型党组织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反映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要求,更具有凝聚性、向心性。残疾人党建工作体现的正是这种服务型政党的精神实质,它顺应了我们党当今基层党建理论的要求,同时又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使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

第二,开展残疾人党建工作有利于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高残疾人群的政治影响力。广大残疾人生活在基层,城市中的残疾人生活在社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重在基层,基层残疾人党组织建设,是残疾人事业的基础所在,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保证。不断加强残疾人基层党组织建设,逐步规范各机构、健全组织建设,有利于推动社区基层残疾人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社区内的广大残疾人提供直接便利的服务,对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社区中的残疾人党员,他们以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向社区中的残疾人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社区残疾人党支部为那些希望参加组织生活的残疾人党员建立起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

不仅如此,通常情况下,残疾人党员比普通党员更容易接近残疾人群众,可以很快地融入到他们中间,因为他们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同时残疾人党员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残疾人群众的需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依靠社区残疾人党组织团结和带领残疾人群众去贯彻落实,同时,残疾人群众的各种意愿和要求,也可以通过社区残疾人党组织及时反映到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中来。社区中有能力的残疾人党员可以经常走访社区中的残疾人群众,为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以及和残疾人相关的惠民政策,帮助他们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从而更好地凭借这些政策为残疾人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开展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丰富残疾人的精神生活。残疾人群众也可以通过残疾人党组织表达自己的意愿,为我们党制定更加符合残疾人实际的政策方针提供真实的资料,同时可以提高残疾人的政治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第三,开展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有利于幸福社区的建设,继而有利于实现幸福中国的目标。“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中的论述,体现了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残疾人是社会最底层、最困难、最脆弱的群体,关注和发展弱势事业,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残疾人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认识与对待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成立社区残疾人党支部,开展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通过残疾人党组织的各种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有利于幸福中国的建设,只有提高残疾人的幸福指数,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幸福中国的设想才有可能实现。开展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因素,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残疾人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建设和谐、美丽、幸福的生活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共同走向美好未来。

第四,在社区中建立残疾人党支部,有利于我党吸收考察残疾人新成员,便于加强对社区残疾人党员的科学化管理,有利于我党的不断壮大,并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创新。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活动的具体执行者、承担者和体现者。因此,发展党员和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是党的队伍新的基础工程,是党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十八大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社区中不乏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残疾人,但以前很少真正能够成为中共党员。社区残疾人党支部的设立为那些有意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残疾人提供了机会,社区残疾人党支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和其中残疾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感染和吸引党外残疾人积极靠拢党组织,并对他们进行严格慎重考察,通过相应的程序把优秀的残疾人吸收入中国共产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更好地为社区残疾人群服务。社区残疾人党支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壮大残疾人党员队伍,有利于我们党保持活力,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社区残疾人党支部的成立丰富了基层组织建设,开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残疾人党组织从残疾人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探索出了富有特色的组织建设工作模式。不但保障了残疾人的生活无障碍,关怀温暖无障碍,同时做到了精神和政治生活上的无障碍。在社区设立残疾人党支部是残疾人党建工作中的一次有益尝试,它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有力推进了残疾人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第五,开展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有助于凝聚人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才能拥有强大的力量。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的一个赖以执政的强大而巩固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心和重点应当而且正在向社区转移,社区显然是党的建设更为巩固、更为稳定的载体。新的实践表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对于加强社会稳定,增强社会的向心力,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社区活动的中心是人,是人的生活。社区管理应是围绕人的生活开展的。因此,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也应落在人这个中心上。在社区成立残疾人党组织,让残疾人党员找到了家,他们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力量,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帮助和鼓励更多的残疾人自强自立,尽到了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把社区中的残疾人凝聚在一起,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让残疾人感受到党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和温暖,拥护党的领导。社区残疾人党组织不仅是残疾人群众认识、了解党的窗口,而且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了解残疾人民情、民意的主要渠道。不仅如此,通过社区残疾人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让更多的人了解残疾人、关心残疾人,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凝聚民心,使群众与党组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区残疾人党建对于如何的凝聚党心、凝聚民心,增强党自身凝聚力和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提供了好的措施和方法。

总之,在社区中建立残疾人党组织并开展残疾人党建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在残疾人事业中的实践运用,丰富了基层党建理论研究,同时也有利于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幸福中国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刘辉.基层党建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4]王长江.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0,(5).

[5]刘迎雪.残疾人党员的家[EB/OL].北京朝阳新闻网(2001-

06-30).

4.残疾人社区康复 篇四

1、康复管理网络融入和谐社区建设发展目标。制定了《江湾镇街道“创建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街道”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主任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任务融入和谐社区发展,工作任务分解到街道相关科室及社区卫生中心、派出所、社区中小学校等相关单位。建立了“定岗、定员、定时”的管理模式。定岗,根据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根据各科室、各单位工作重点,制定岗位职责,实施目标管理;定员,明确社区康复措施的岗位责任人,逐一落实管理服务队伍;定时,根据社区康复工作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康复主题活动。形成了街道主导、社区单位协同、齐抓共管促进残疾人康复的工作局面。

小贴士:本文由“工作帮手网”收集整理,想看更多文章请在百度搜索“工作帮手网”。转载时请保留此版权信息。

2、康复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平台。街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构筑融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助残康复平台。为改善残疾人活动康复条件,今年专门辟出1100平方的场地,建立集社区阳光之家、残疾人活动室、残疾人治疗护理为一体的的残疾人之家。目前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工作已完工,近期将启用,至此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服务平台在江湾镇街道全面建成。

3、康复指导网络深入助残工作各个领域。成立由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牵头,卫生中心、康复、教育等有关机构专业人员参加的社区康复技术指导机构。依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对卫生中心6名社区医生和3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康复服务、功能评定、训练计划、心理沟通、言语训练、上门调查”等康复知识的培训,带动了一批社区康复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结合“送康复服务上门”,组织社区康复需求调查专题培训;结合养护工作,进行了养护调查数据库管理培训;结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开展了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培训,使培训工作做到了学以致用,在助残康复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实施四项康复工作

近年来,江湾镇街道持之以恒地实施四项康复行动计划,把助残康复工作做到残疾人心坎上。

1、举办“阳光行动”――温暖智障人士。从2007年开始,街道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在新市南路建立了100平方米的“阳光之家”。目前68名16-35岁的智障人士在这里参加培训,街道为他们成立了智障人士腰鼓队、舞蹈队、图画小组、编织小组、英语小组和兴趣小组,丰富智障人士文化生活。在去年世界夏季特奥会社区接待期间,“阳光之家”学员与特奥代表团成员们共同开展了文艺联欢、体能训练等活动,充分诠释了特奥运动的深刻涵义。

2、“照料行动”――关怀精神病残疾人。为了使精神残疾人在康复期有良好的康复环境,街道创建了“温馨护理站”,承担帮助患者定时服药、开展精神护理、与家长联系沟通的职能。护理站制定作息制度、康复内容,建立学习园地,开展卡拉ok、户外文体等活动。经过“照料行动”,实现了护理站学员们零肇事的目标。街道组织表演的配乐诗朗诵――《温馨护理站,幸福的港湾》,在参加上海市精神病防治中心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3、“上门行动”――温馨残疾人家庭。街道组织助残员对残疾人开展康复

需求调查,通过上门调查,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摸清底数。江湾医院选派有责任心、经过正规培训的康复医生定期为残疾人提供因人而宜的服务,除了提供《约定书》上的服务内容外,还提供饮食营养卫生指导、慢性病康复指导及健康档案跟踪随访等服务。“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开展两年来,深受残疾人与残疾人家庭的好评。2009年全年送康复上门××*人次。目前,江湾医院已与146名残疾人签约。

4、“养护行动”――关爱重残无业人员。街道高度重视市府实事工

程――“为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养护服务”,2008年至2009年两年共落实重残无业养护人员23名,每人每月给予400元补贴。纪念居委倪某是重度智障残疾人,母亲患有轻度老年痴呆,连看病也要把残疾儿子带上,经助理员上门宣传,倪妈妈把儿子送进街道“金色晚年养护院”,儿子受到养护院无微不至的关怀,倪妈妈逢人就说:“多谢党和政府对我们残疾人家庭的关心”。

三、营造助残社会氛围

街道积极宣传普及残疾预防、康复的有关知识和相关政策,在社区营造助残的社会氛围。

我们通过抓契机,促宣传。以“爱耳日”、“爱眼日”、“助残日”、“精神卫生日”等宣传活动为契机,向社区居民宣传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рĀ堀뿽㳰预防知识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把康复政策和康复知识宣传送到残疾人家中,让更多的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抓载体,造氛围。创办了“”社区

康复简报“。搭建了一个宣传政策、传递信息、交流经验、解答疑难、引导方向的宣传教育平台,对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政策讲解、方法传授等方面工作起到了舆论引导、政策引导、典型引导的作用。

本月的工作即将结束,现将本月本职劳站的具体工作汇报如下,敬请审阅。

1、本月初,向密云课题组上交了关于我校“智障青年劳动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实践”的汇报材料,同时通过邮箱邮寄了课程教案、案例各3篇,完成了上交的任务。

2、完成“乌鸡白凤丸”外包装盒200个的任务。

本月因为王梦然、王大伟两位学员外出寻找工作,因此糊盒采取的是集体统一做,由教师抓关键环节,没有分开的方式。在大家的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工作量,同时,本次糊的盒质量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说明我们的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逐渐走入了正轨。

3、承担的楼道清洁任务顺利进行。

本月开始,学员分层承包楼道楼梯的清洁:王梦然、王聪负责一层;武亦、曹旭光负责二层;张东兴、张扬负责三层;张小安负责西侧楼梯,刘银华负责东侧楼梯;高兴、赵小辉负责劳动站内的卫生。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持楼层的卫生清洁,我们还安排张小安、刘银

华、赵小辉三名糊盒技术相对较差的学员专门负责课间楼道的清洁任务,这样保证了我们的楼道和楼梯在任何时间都是干净整洁的,为学校教职员工能有个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的工作也受到了来访的客人的赞许。

4、向输送一名学员。

在我站进行劳动康复训练的学员王大伟,经过数次的寻找工作,现已在我区一汽车修理厂从事保安工作。这是与我劳动站对学员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训练分不开的。王大伟学员在我站不仅进行劳动康复训练,还参加平谷特教中心组织的垒球训练和滑旱冰训练,他参加了XX年年在上海召开的特殊奥林匹克,并作为中国垒球队副队长,和队员们一起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他还是我“绿谷艺术五团”的主要成员,参演的“中国功夫”受到了市民们一致的好评。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才使得他迈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第一步。这也是我职劳站工作人员集体努力的结果。

5、继续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让学员走入社会,感受社会。

在4月3日,我们安排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发给每位学员5元钱,让他们练习购物,通过前几次的社会实践,学员们都能够较好的完成自己预设的任务。

4月16日,我们带学员一起乘坐环城公交1、2、3路汽车,让学员体验公交带给大家的快乐,很多学员是第一次乘坐,兴奋的心情是大家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为了更好的让学员们感受到幸福的生活,我们还为每位学员办理了旅游年卡,共花费了900元人民币,我们准备进入五月后,带学员到各旅游景点游玩,感受春天的美好和欢乐。

6、工作开展的艰辛与希望。

本月,因为培智部赵新华老师怀孕请假,学校将刘雪莲老师抽调走,使本来就很紧张的工作更加艰难,我一个人要应付很多事情,没办法,只好让负责生活管理的朱燕明和我一起,对学员进行管理。糊盒、值日,忙前忙后。忙碌的工作并没有打消我们的工作积极性,因为我们都坚定着为这些残障人士奉献的信心,再苦再累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7、整理劳动康复训练档案。

本月,开始对学员康复档案进行了书写和评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将陆续完善这一工作。做到大家满意,领导放心。

8、为学员购买水果,改善工作环境。

我们坚持每星期为学员购买两次时令水果,如:苹果、香蕉、梨、橘子等。通过分发水果,让大家体会到一种亲情和关爱。同时,在分发水果的过程中,让所有学员体会到谦让也是一种美德。这一举动,有力的促进了我们内部的团结和互助。

9、关于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

1)继续做好乌鸡白凤丸外包装盒的糊盒任务。

2)楼道环境卫生的清洁整治工作,做到自己勤查,互查,保证学校的环境良性发展。

3)承包学校涌路内、外侧的绿化任务,学习

对绿化树木进行剪枝。

4)安排一次去北京动物园和海洋馆的游玩活动。

5)安排2次去实践基地的劳动,让学员走近社会实践大课堂。

5.社区残疾人工作总结 篇五

12年上半年已经过去,我社区残疾人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帮助和社区工作者的努力下,基本完成上半年的工作任务。按照我社区年初工作计划和上级残联制定的工作要点,结合我社区的实际情况,我社区09上半年做了以下工作:

一、入户走访、调查、通知和办证工作。

09年上半年走访残疾户50余户60人左右,电话问讯62人次,白内障手术通知3人,办理第二代残疾证入户通知34人,电话通知30人,填写二代残疾人证申请表100份,基本完成第二代换证任务。

二、节日期间的活动。

09年上半年我社区协助残联及各专门协会,组织开展了各个节日期间的活动,带领我社区残疾人参加了如“元旦联欢”、“庆三八联欢”等活动,使他们感受到了残联和协会大家庭的温暖。“爱耳日”、“助残日”期间,我社区出设咨询台,走上街头发放宣传单、康复手册等,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康复及残疾预防知识,使广大社区居民及全社会更进一步了解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节日期间还走访了残疾人张帅、耿福贵、葛眩东、侯晓龙、张延旭等。

三、学习、培训。

09年上半年,为了能让更多的残疾人自主创业,带动更多的残

疾人就业,了解如何创业。市残联、市就业局培训中心3月10日联合举办了“一传十带百”即“创办你的企业”培训班。我社区的徐文君、张海波、孙少军、张慧娟参加了培训。通过两天的培训使他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了如何去创业,创业会遇到那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为他们今后自主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自身素质09上半年参加了“全市残疾人工作者培训”等多个培训班,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

6.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事迹 篇六

——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事迹材料

2001年,25岁的夏旭君因为勤快又热心,被公开招选进了古城社区,当了一名社区主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与残疾百姓息息相关的平凡岗位上一干就是四年。这些年来,夏旭君心中时刻装着残疾人,同残疾人交朋友,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她把爱心无私奉献给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社区残疾人哪里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她是操持社区残疾人这个大家庭的主心骨,大事小事都操心。她的仁爱温暖着每一位辖区残疾人的心坎,大家都亲切地称她“小老夏”。

一、她以诚心为残疾人安了一个温馨的家

残疾人是社区人群中最需关爱的弱势群体,小夏深知“家”对于社区65名残疾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为了给残疾人安一个温暖的家,她多次主动和县残联联系,取得了县残联的大力支持。2002年初,松阳县第一个“社区残疾人协会”在古城社区挂牌成立了。“残疾人之家”建起来了,小夏时刻不忘如何让这个家充满温馨和暖意。每天到社区走街串巷的转一圈成了她的“必修课”,她发动社区居民去关心、帮助残疾人,逐步建立了40余名社区建设积极分子参与的残疾人工作网络,全面摸清辖区内65名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建立了规范的残疾人数据库。每逢节日,小夏都把残疾的孤寡老人接到残协共度佳节,并组织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在此之余,为了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小夏又跑社区共建单位,购置了残疾人文体娱乐用品和电视、VCD等电器,建立了社区残疾人活动室,经常组织残疾人开展如游园竞赛等各种文体活动。同时,为了便于残疾人与自己联系,她还专门制作了“爱心服务卡”,上面印有她的手机和电话,残疾人只要有困难,她是随叫随到,毫不含糊。如今,社区残协被残疾人亲切地称为反映情况、交流信息、倾吐心声的一个温暖的“家”。她,成了这个家真正的“主人”。

二、她以爱心为残疾人伸出一双温暖的手

过去,社区残疾人有什么事都得跑镇政府或县残联,自小夏担任了社区残协主席后,他们有什么就直接找小夏了。小夏以“心系残疾人,奉献爱心”为宗旨,为了提高社区单位和广大居民“扶残助残”的积极性,小夏想方设法整合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了社区残疾人“爱心超市”和“爱心基金”。哪位社区残疾人亟需生活物品,只要他们看中了哪样,小夏就会将物品主动送上门;哪一位残疾人遇上棘手的困难或资金问题,小夏就慷慨解囊或启用“爱心基金”为他们解燃眉之急。2004年6月,社区70岁残疾老人张大妈因心肌梗塞住院,家中困难,交不起医疗费,小夏了解情况后组织了一次捐款活动,社区居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次性捐款近3000元。张大妈眼含热泪说:“夏主席的爱心感染了大家,我生活在这个社区感到无比温暖。” 老人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夏旭君处处关心残疾群众,心系残疾百姓生活的高尚情怀。她,用爱心为残疾人编织了一条“爱心纽带”。

三、她以热心为残疾人撑起一片温暖的天

“悠悠万事民为先,百姓才是头上天,我们要以平常心对待每一位残疾人,任何事情都要说到做到。”这是小夏常说的一句话。近几年,社区残疾人的就业一直是夏旭君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掌握全面情况,她进张家,出李家,对社区每一位残疾人的家庭状况、年龄和特长等基本情况做到了然于胸。然后跑上跑下拓宽门路,掌握信息,并在社区建立了残疾人与用工单位供需信息网、求助簿,利用社区与辖区单位和县残联的协作关系,创造就业机会。早年丧父又患小儿麻痹症的年青人叶峰,心理比较闭塞,几经就业都干不下去,总觉得自己很没用,针对他的这种思想,小夏用心理帮扶的方法以其身边典型的残疾人事例来说服和鞭策他,使其心绪稳定,并通过县残联劳服所安置其到浙江恒逸聚合物有限公司就业。几年来,小夏帮助残疾人和残疾人的亲属(儿女)落实就业16人,占社区有劳动能力残疾人总数的47%,为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解除了后顾之忧。在小夏的工作轨迹里,还记录了一则则为残疾人帮困助学、落实社区残疾人生活保障、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等等而忙碌奔波的事例,不胜枚举。她,为残疾人撑起的是一片蔚蓝而温暖的天。

7.中国残疾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 篇七

残疾人群众体育是以体育锻炼为运动手段, 促进身体康复、改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为目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多年来, 党委和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体育工作, 力争提高残疾人体育的参与, 通过制定法律政策、投入资金、兴建体育场馆等方式加大对残疾人群众体育的投资兴办,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实行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和保障残疾人权益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制保障。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今后残疾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以上政策纲领的提出, 为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进一步促进了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 是实现残疾人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由此可见, 现阶段残疾人体育健身工作已纳入全民健身事业大局, 做好中国残疾人群众体育事业, 对于推动全世界残疾人事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 我国残疾人群众体育现状

1.1 我国残疾人群众体育参与统计现状

就目前的残疾人群众体育参与的人数而言, 男性的比例大于女性, 其中参与体育锻炼16~45岁的男性的比例较多, 而对于女性的参与现状而言, 主要是受到自身身体状况和参与意识的影响, 参与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现阶段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参与时间多为上午9点, 下午4点, 参与的时间尚不明确, 参与的动机不确定;我国目前残疾人群众体育的锻炼形式多数以间接的体育参与者, 多为体育比赛的观看者, 而直接进行体育参与的人数比例很少。

1.2 残疾人群众体育参与活动场所

调查我国残疾人实施群众体育活动场所, 以公园里锻炼、街道路旁居多;其次是在免费的体育场所锻炼、在家里锻炼、楼前后的空地、道边路旁。目前残疾人选择体育锻炼的场所放映出残疾人在参与体育锻炼时受到其自身的身体缺陷的影响, 多数残疾人选择在居住比较方便的公共场所。

1.3 残疾人群众体育参与活动的内容选择

在我国的残疾人体育锻炼内容是上选择多以居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为主, 健身跑、健身走排在前两位。其次为棋牌、钓鱼、健身操等。由此可见残疾人体育参与的活动多为一般性体育项目, 而且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多以进行体育康复训练及力所能及的训练为主, 听力言语残疾人更钟情于球类活动, 视力残疾、肢体残疾和综合残疾人由于行动不便, 则多选择器械性力量练习作为他们主要的活动内容, 智力残疾人则多选择舞蹈和秧歌等有氧体操活动。因此, 各级各地在开展残疾人群众体育应以残疾人残疾的身体特点, 有组织有目的的选择性开展符合残疾人体育锻炼特征的体育项目, 发展残疾人体育的残疾意识, 带动残疾人群众体育开展。

2 制约残疾人群众体育参与的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 我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进入了新阶段, 随着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泛需要, 群众体育已成为人们健康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残疾人作为群众体育参与的一部分, 其参与的目的上附有特殊的意义, 残疾人的群众体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重视。然而, 社会的舆论、个人的身体条件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制约和限制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

2.1 个体因素

2.1.1 自身的身体状况

就目前残疾人参与体育的现状而言, 由于个体的身体特征, 使他们在选择参与体育活动时, 害怕面对旁观者给予的冷嘲热讽及自身不能独立完成体育活动, 已成为残疾人放弃参与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因此, 个体的体育参与意识是直接影响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针对于此我们应加大力量宣传残疾人体育教育, 培养残疾人运用体育锻炼达到自我保健、康复锻炼的目的, 从而提高残疾人群众体育锻炼的意识。

2.1.2 残疾人的体育锻炼意识

从心里学角度出发, 动机是个体内部存在的迫使个体采取行动的一种驱动力。而体育锻炼意识是在体育锻炼动机的需求下产生的, 因此残疾人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存在与长久压抑在体育锻炼的意识之下的, 所以改变残疾人体育锻炼的意识, 培养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促进残疾人进行体育锻炼。我国目前现有的残疾人群, 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性单一, 参与目的局限性和实施可行性差, 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明确。因此, 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激发残疾人群锻炼的意识, 带动残疾人群参与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

2.2 社会因素

2.2.1 残疾人体育的运动场地不足

现阶段我国服务于残疾群众体育的健身场地缺乏, 直接影响到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参与现状。就目前而言, 我国一线、二线城市应用于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场馆仅局限于在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专门的体育运动场馆, 而社会上收费的高档体育运动场馆的设立只是少之甚少, 虽然近些年国家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开办符合残疾人特点的无障碍体育设施, 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原因并不能完全满足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 造成绝大多数残疾人选择在家中、街道、公园进行体育活动的开展, 造成现阶段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缺乏一定的场地选择。

2.2.2 我国的残疾人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不规范

我国目前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体育部是中国残疾人群众体育管理的核心部门, 承载着全国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组织管理运行的核心职能, 负责指导并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当今,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开展残疾人体育参与的组织形式多为竞技体育为主, 而针对与群众体育的开展, 只是以开展少数的残疾人群众体育的活动, 并没有专项组织残疾人群众体育的普及与推广, 因此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开展与实行受到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

3 促进中国残疾人群众体育发展的对策

3.1 改善传统观念, 构建中国残疾人群体育锻炼网络管理体系

在全国范围开设残疾人体育锻炼服务管理体系, 来保障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参与, 体系以改变社会对残疾人群的歧视、偏见的思想观念为出发点, 以提高残疾人群自身对体育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 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 各省市区要建立专门的康复医院和集康复、托养、技能训练等功能为一体的残疾人养护中心及防治康复基地。成立由残疾人联合会、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组成的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机构, 通过对残疾人的体育监测, 建立残疾人参与体育康复锻炼的运动档案, 并及时对残疾人参与的运动效果及康复手段进行跟踪, 以确保残疾人群众体育锻炼的实施, 达到运用网络体系监督、监测残疾人参与群众体育的现状, 并对产生的问题及时纠正。力争使残疾人体育在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中发展, 从而促进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开展。

3.2 兴建残疾人体育康复路径, 促进残疾人群众体育参与

目前全民健身路径的建设, 是以提高我国体育人口的现状的基础上开展的, 残疾人群众体育最为特殊的体育人口参与的一部分, 我国需要加大力度建设残疾人群的体育康复路径, 为满足不同残疾程度的人群提供最简便有效的体育健身器械, 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不同程度的残疾人共同参与群众体育可行性。

3.3 实行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投资方式, 改善残疾人体育经费投资模式

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投资方式, 是在我国社会转型以我国的经济发展背景为模式提出的投资方式, 改变了传统的政府管理为主, 社会为辅的体育经营管理模式的弱点, 加大了社会团体参与体育投资的力度, 增加残疾人体育投资的费用, 改善残疾人体育资金紧缺的现状, 到达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统一管理模式。

3.4 大力加强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育, 提高科学的健身技能与方法

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为残疾人群众体育提供了坚实的人力保障, 为残疾人参与群众体育提供科学的锻炼指导, 负责残疾人体育的康复、治疗等多项运动技能的学习, 组织残疾人实施体育比赛、运动训练, 并结合不同残疾人的生理特点, 制定行而有效的运动训练计划, 到达激发残疾人参与体育的热情, 带动残疾人群众体育的开展。因此, 政府应加大力度, 推行残疾人健身指导员的队伍建设, 能够胜任从事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周芳.我国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05 (1) .

[2]庄茂花.论黑龙江省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 .

8.社区残疾人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残疾人;运动器材;建议

我国的残疾人数量十分庞大,2008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指出: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党和政府历来都十分关心残疾人,高度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改善残疾人身体状况,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残疾人专用体育运动器材对促进残疾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首先,新乡市目前的(体育场地及器材) 器材几乎全是针对正常人的,而这些设施大多数是不适合或者完全不适合残疾人进行体育运动的,几乎没有任何针对残疾人的运动器材;其次,几乎所有体育场馆设施及社区体育设施均为金属质体,质地坚硬,容易发生意外损伤,从而降低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是以新乡市卫滨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凤泉区、卫辉市、辉县市、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的残疾人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450份,回收426份,有效率94.7%。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走访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需要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新乡市残疾人进行运动所用器材的现状

1.构造的不合适。新乡市现有的体育设施针对的群体都是正常人,因此这些器材也全是按照正常人的身体结构和动作习惯进行设计制造的,这些器材的结构特点根本不能顺应残疾人的运动习惯。

2.材质的不合适。残疾人由于身体的某些生理功能缺失或者不足,致使在进行运动时是较正常人更加容易发生意外。

3.数量不足。根据调查,我们新乡市的活动场地很是欠缺,很多小区都没有建设体育活动场地,更不要说体育器材了。

(二)残疾人对现有体育器材的态度

根据调查,有89.3%的残疾人认为现有器材不适合他们进行活动,有6.8%的残疾人认为勉强能够接受这些器材,只有3.9%的残疾人(主要是轻微残疾)对此没有感觉。由此可以看出残疾人对现有的体育设施非常不满意,认为其不适合自己从事体育锻炼,在没有合适的体育器材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局限于几种简单枯燥的运动项目,这样大大降低了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所以,建设残疾人专用的体育设施对残疾人体育事业会有很大帮助,是提高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的良好途径。

(三)残疾人对体育设施的需求度

在调查过程中,认为很有必要對残疾人建设专用体育设施的人占90%,仅有10%的残疾人对残疾人专用体育设施没有特殊要求。

(四)合适的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影响

残疾人在没有合适的体育设施从事体育运动的情况下,多数有运动观念的残疾人都从事跑步、散步等枯燥的体育运动。这从另一方面大大折扣了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对于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更加不利。

三、结论与建议

1.目前的体育设施从其构造到材质都不适宜残疾人从事体育运动,希望政府加大对残疾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快有关科研人员的培养,促进残疾人转用体育设施的研发,建造适合残疾人的体育设施,提高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我国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我国实现全民健身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2.针对残疾人的需要在相应的体育设施场地建设残疾人从事体育运动的专区,供残疾人从事体育运动。

3.对现有的体育设施进行改进,如在钢质外部加装棉质保护层,不仅仅是避免残疾人出现意外伤害,而且也防止老人小孩在健身过程中出现意外。

参考文献:

[1]孟林胜.智力残疾者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D].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毕业论文,2005.

[2]孔凡镕,袁锋,王美春.残疾人康复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7).

[3]徐成立.我国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作者简介:谭支内(1990.1-),女,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9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张 鹏(1988.7-),男,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9级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

9.社区关爱残疾人活动方案 篇九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生存发展条件、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目标,以满足残疾人托养服务基本需求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托养服务功能,健全完善以社区为基础、家庭邻里互相帮助残疾人的体系,推动社区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解决急需,着力改善处于就业年龄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状况;注重帮助特困残疾人家庭。

三、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方案,利用项目资金为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提供资助和志愿者服务,对享受低保待遇的家庭给予补贴。

四、申请资助条件

1、依法建立,手续完备;

2、服务对象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第二代);

3、属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或符合规定标准的困难残疾人家庭;

10.社区残疾人工作计划 篇十

一、宗旨

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保障残疾人以平等的权利、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即“平等、参与、共享”。

二、基本任务和工作职责

(一)基本任务

学习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残疾人保障法及其地方性法规;及时掌握本社区残疾人情况与动态,了解和反映社区残疾人的呼声和需求,及时通报社区残疾人工作情况和问题,团结教育残疾人,义务为残疾人服务,主动配合残疾人协会做好社区残疾人工作。

(二)工作职责

1、在残疾人协会的领导下,按照上级残联的要求开展工作。完成本级社区残疾人协会和上级残联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2、向残疾人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残疾人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鼓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教育残疾人遵纪守法,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密切联系残疾人,经常走访残疾人家庭,掌握本社区残疾人基本情况,建立残疾人档案。

4、开展需求调查,及时向社区残疾人协会转达和反映残疾人的诉求和愿望,充分发挥助残志愿者组织的作用,帮助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5、协助社区残疾人协会完成上级下达的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康复、扶贫、维权、无障碍环境建设、志愿者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任务。

6、以“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国际聋人节”、“国际盲人节”等节日为载体,宣传残疾人事业,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工作要求

(一)是要切实加强自身政策理论水平的提高。

残疾人工作政策性强,各项工作的落实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法律法规的保障。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具体工作中就会缺乏预见性,执行政策中就会出现片面性,处理问题时就会出现盲目性。因此,要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关键在于学习,通过看电视、听广播、相互交流,网上浏览等都随时随地地学习。学习内容也要广泛,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要掌握,法律法规也要了解,有关残疾人工作的政策规定更要把握,学习要注意的放矢地,要切合实际,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水平,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水平,不断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本领。

(二)是要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

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直接面对残疾人,工作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工作触角延伸各个领域。做好社区残疾人工作首先要树立奉献的精神,培育敬业的思想,牢记服务的理念。残疾人专职委员是是残疾人工作的实践者,也是残疾人自强自立的`示范者。生活在社区,与社区居民和残疾人朝夕相处,要用实际行动赢得社区残协的支持,赢得社区居民的帮助,赢得残疾人和残疾人亲属的信任。所以,要注重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不断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加强家庭美德教育和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做团互助的模范、做自强奋进的模范,做勤奋工作的模范,用较高的道德水准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的形象,热爱残疾人工作,关心残疾人,把残疾人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时刻将他们的冷暖挂在心上,想残疾人之所想、帮残疾人之所需、解残疾人之所难,耐得住艰辛和劳累,受得住误解和委屈,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甘于奉献;

(三)是要提升服务水平。

社区残疾人工作情况复杂,问题繁多,具体情况需要具体解决,只有热情和精力,缺乏工作技巧和服务能力,就不能胜任这项工作。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才干,丰富工作经验是一个方面。同时,还要在实际工作锻炼中不断探索,在点滴小事上逐步积累,在彼此之间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服务技巧、掌握丰富的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一名合格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应该是精通业务的里手,解决问题的高手,协调各方的社会活动家,宣传发动的演讲家,帮扶解难的慈善家。在工作上要真心帮助残疾人、细心服务残疾人、耐心教育残疾人、知心结交残疾人。用诚心为残疾人营造一个温馨的家,认真倾听残疾人的意见和呼声,全面掌握社区残疾人家庭情况,主动反映残疾人的愿望和需求,让残疾人情有所系、心有所依、所归;用爱心为残疾人伸出一双温暖的手,积极调动社区方方面面力量,尽其所求,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及时解决社区残疾人生产生活困难,使残疾人感受党和政府的关爱,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用热心为残疾人撑起一片晴朗的天。将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贯穿于为残疾人服务的每个环节,积极倡导扶残助残社会风尚,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建设人文环境,使残疾人在社区能够平等参与各项活动,共享社区物质文化成果。

(四)是要严格工作程序。

11.社区残疾人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循环互助;社区养老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2-111-2

0 引言

调查分析显示,十堰城区老年人口在2030年将增长至40.7万人,因而十堰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本项目通过社区实地调查,在掌握了十堰市居民养老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调查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认识,对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市开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十堰市养老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1 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项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十堰市区5个小区和3个人口集中场所中年龄在20岁以上的市民。5个小区和3个人口集中地分别是:三堰燕林社区、二堰富康小区、52厂小区路北社区、太和小区、吉祥小区和火车站广场、赛武当广场、六堰人商广场。由于“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是一个新的概念,在问卷调查之前,我们团队首先在小区内进行了相关的宣传,通过团队成员认真细心的讲解宣传后,多数居民表示对这种养老模式十分期待,从而使我们的问卷调查开展得更有意义。

2 调查内容与结果

2.1 被调查居民的一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的男女比例各占一半,性别比例客观全面。被调查人群的年龄分布为:25-45岁人口占34.40%,46-60岁人口占26.32%,60岁以上人口占27.63%,调查主体为正在面临养老或考虑自身、家人养老问题的人群,符合问卷调查的主要群体。被调查人群的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下的占83.00%,被调查群体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这种新的养老模式认识和接受以及固有观念的转变比较困难。被调查主体的职业分布为:机关企业单位人员占24.56%,专业技术人员占19.41%,商业、服务人员占18.42%,其他21.49%。职业分布较全面。被调查人群的年收入普遍集中在3万以上,达到十堰市平均收入水平,基本的生产、生活、医疗等得到保证,使居民能更好地参与到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中,从而推动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发展。

2.2 居民参加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意愿

2.2.1 居民参加志愿活动的意愿调查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愿意参加志愿活动的有160人,占70.18%。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都乐于去帮助身边的人,尤其是正在走向老龄化的群体,希望从众创、众帮、众扶、众筹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满足。显现了十堰市民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美德。不愿参加志愿者活动的68人,占29.82%,主要原因一是工作和家庭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参与。二是部分被调查者因为自身身体状态差而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但这部分人群中大多数人还是表示有帮助身边人的意愿。

2.2.2 居民参加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意愿调查

性别与意愿呈正相关,男性比女性更愿意参与到时间银行养老新模式中来。究其原因,一是从社会学角色理论来看,我国的男性传统上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社会责任,是强者和社会家庭的支撑者,对社会公益服务义不容辞;二是我国家庭结构运行传统上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在退休后主事业告一段落,如果身体状况良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继续投入到社会活动中来。

2.3 居民养老方式调查

目前在十堰市居民的养老方式中,家庭养老模式占63%,社区养老模式占24.56%,养老院模式占12.28%。这应该是目前中国养老形式的缩影。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敬老养老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逐渐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因此,目前中国的家庭养老出现问题。需要有新的养老方式进行补充。

2.4 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认知

2.4.1 居民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知晓程度调查

83.3%社区居民表示没听说过此种养老模式,15.79%表示了解一点,仅有0.91(2人)表示比较了解。了解较多的人群集中在25-45岁年龄段。针对年龄与了解程度两个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出:r=0.320, p= 0.000 (P<0.05)。表明年龄与了解程度的呈正相关。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对这一模式的了解程度没有明显差别,但不同职业、年收入,尤其是不同年龄的受调查对象对这一种模式的了解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2.4.2 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可行性的认知

居民普遍认为,这种模式主要有助于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影响青年人养成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品质、利于邻里关系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问卷设计的4个选项的比重均相差不大,可见“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从全面的角度阐释了实行这种模式对全社会影响程度远大于它解决养老问题的本身,是一种比较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群众对它的期望较高。

关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缺陷”,26.05%认为“参与人数少,普及程度不高”,21.63% 认为“存在管理的随意和无序现象”,18.60%认为“兑换方式困难,无法实质运行”。可见,加强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宣传、加大法律保障力度、完善管理方式和存储方式是推行这种模式运行的主要解决的办法。

2.5 居民对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运行主体的认识

调查显示,居民认为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运行主体应是政府的占71.05%、民间公益机构的占20.61%、企业主的占8.33%。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收入的受调查对象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差异不明显。绝大多数受调查对象认为政府应是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运行主体,说明民众仍然认为养老问题是政府的主要责任;接近1/4受调查对象认为该模式由民间公益机构运行,是因为时间银行的性质是互帮互助的公益服务,由民间公益机构开展能更好地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少数受调查对象认为企业主应是该模式的运行主体,体现的则是健全、高质量的第三产业性質完善的养老服务的重要性。综合分析,居民普遍希望时间银行是依托政府主导,社区开展,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养老服务机构。

3 分析

3.1 加强宣传,转变社会观念,促进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推行

调查显示,由于“时间银行”是个引进概念,国内对于时间银行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集中在时间银行的观念分析和理论阐述,缺乏对具体实施时间银行的实践指导。很多居民对这种养老服务模式的理念认识存在偏差,观念仅停留在“帮扶老人”这个层面,忽视了志愿服务需求和供给主体的多样化。此外,我国志愿服务队伍的构成局限于少数几个群体中,而且志愿服务对象也只是简单地定义为弱势群体,这种对供需多样化的忽视抑制了中国式“时间银行”的全面、健康发展。建议加大宣传,开展试点,探索建设中国特色“时间银行”,一方面从志愿服务资源供给角度考虑,鼓励各阶层的公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事业中。另一方面从志愿服务资源需求角度考虑,了解并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阶层对志愿服务的需求。

3.2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明确运行主体,保障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运行

养老保障服务是政府社会保障的重要工作内容。一是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激励志愿者参与时间银行的政策措施,保证志愿者能够得到相应的奖励或优待政策。二是加大法律法规的建设。三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投入。

3.3 健全完善时间银行社区循环互助养老模式运行的体系和管理机制

3.3.1 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注册管理方式

①量化方式

劳动不分贵贱,劳动让生活更有价值,每个人的工作价值都是平等的。所以以时间为单位量化志愿服务的价值(1T=1H 注:T表示time H表示 hour)。以时间币的形式储存在“时间银行存储卡”。“时间银行存储卡”里面有储户姓名、签发日期、单位、服务时间、存入支出等,志愿者每次参加完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经核实后由管理人员签名认可,将服务时间(1Time=1Hour)存入服务者的时间银行账户上。

②兑换方式

用时间币的形式进行交换,储户可以采用“时间币”积分形式。积分5分息的形式计算,志愿服务或公益服务越多,积分越多。储户也可以到相关的服务机构或公益机构进行积分兑换。

③激励制度

根据志愿者个人“时间银行”记录和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业绩,用志愿服务的积分来进行会员级别的划分。共设置5个星级,分别以200T、500T、1000T、1500T、3000T的标准来进行年度评奖,先从社区再到乡镇、县机构、省国家依次评奖,颁奖。另一方面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还必须考虑到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复杂动机,根据志愿者的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以鼓励各年龄阶段的志愿者都能积极参与公益服务,从而保证志愿服务的持续供给。

3.3.2 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循环互助养老模式的管理机制

要制定时间银行的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及服务反馈等管理制度,统一标准。同时,要加强硬件建设,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化程度。因为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循环互助养老模式是建立在会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服务委托和接收任务信息的基础上,因此,要建设一个便捷化、大众化、及时化的信息系统平台,这样会员的时间存取活动才能打破社区的局限。

4 调研总结

关注社会,发现问题,探索创新是新时期大学生的责任。作为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开展此项调查,目的是在学习的同时关注时事,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养老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新形势下,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稀少的养老资源,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社会的需要,探索寻求新的养老模式已迫在眉睫。时间银行的新兴的养老模式在美国以及我国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取得成功,能否将此种方式在全国推广,需要更多的调查研究。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和暑期,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收获颇丰。一是了解社会,二是对这样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进行了宣传,三是思考了如何更有效的在我国城市开展此种运行方式。无论是研究本身还是自我提高都是很有益的。但由于知识结构和研究水平的限制,研究还存在着缺陷,我们小组的全体成员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文.“农村公益养老时间银行”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50-51.

12.社区残疾人调查报告 篇十二

关键词: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就业

提高我国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是提高残疾人就业率的最重要途径, 我国残疾人工作在一系列国家政策的指导之下取得了可喜成果, 但仍然存在较大问题, 缺少相关社会关注和支持。面对新时期的挑战, 本文从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入手, 层层研究和分析, 从而探讨出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加强残疾人教育来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

1 我国残疾人教育与就业工作依然严峻

我国残疾人口基数过大, 覆盖面积广, 残疾人工作开展实施难度与欧美国家相比要高的多。根据国家人口调查局发布的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残疾人总量8502万人, 残疾人数量过大、种类多样, 对国家政府加强残疾人教育, 提高残疾人就业率造成很大障碍。具体数据如表1:

2 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调查与分析

2.1 我国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根据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 (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 得到很大提高, 数据显示, 与1987年相比, 每10万残疾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87人上升为1139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665人上升为4893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6156人上升为1503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24268人上升为31861人。15岁以上残疾人文盲率与1987年调查结果59%相比, 下降了15.71个百分点。在残疾人总人口中, 具有大学程度 (指大专及以上) 的残疾人为94万人, 高中程度 (含中专) 的残疾人为406万人, 初中程度的残疾人为1248万人, 小学程度的残疾人为2642万人。15岁及以上残疾人人文盲人口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 为3591万人, 文盲率为43.29%。通过纵向比较我们发现, 我国的残疾人教育工作较以往取的了显著成果, 残疾人受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2.2 我国残疾人教育形式严峻

通过横向比较我们发现, 我国残教水平与非残疾人教育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实际上我国的残疾人教育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根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 我国6~14岁各类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全国残疾人受教育状况检测显示:2010年全国学龄残疾人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在学比例为71.3%, 仍有28.7%的学龄残疾儿童没有条件或机会接受义务教育。2010年, 18岁及以上残疾人4.9%从未上过学, 35.2%为小学文化程度。2010年, 全国有近2000名残疾人被普通高校录取, 近1300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录取学习。截止2006年4月, 全国15~50岁青壮年残疾人文盲比例为29.3%.根据“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 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99.4%, 初中阶段净入学率99%, 高中教育净入学率为24.2%, 总规模达2979万人。19—50岁青壮年文盲率为3.58%, 与此相比, 残疾教育水平差距明显。同时, 就整体而言, 特殊教育课程与教材陈旧,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教学设备落后, 缺乏质量评价标准和监督评估机制等, 这一系列因素都制约着我国残教的发展。

3 残疾人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总体上来看, 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根据2005年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 从残疾人就业总量来看, 处于就业年龄段且有一定就业能力的残疾人为2400万人, 其中城镇为426万人, 农村1974万人。目前, 城镇残疾人已安排就业人数430.4万人。其中, 集中就业113.7万人, 按比例就业130万人, 个体就业186.7万人, 未就业残疾人数119.4万人;农村残疾人就业人数1763.2万人, 未就业人数330.9万人。2004年, 新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37.8万人, 其中:集中就业10.9万人, 按比例就业8.8万人, 个体就业18.1万人。城镇残疾人就业率81.5%, 农村残疾就业率86.7%, 全国残疾就业率84.1% (如表2) 。

3.2 与非残疾人相比, 残疾人就业形势严峻

3.2.1 残疾人与非残疾人的就业差距不断缩小。

在各个年龄段中, 残疾人的就业率差距最大的是在20~24岁和25~30岁的青壮年阶段。之后, 这种差距随着残疾人就业比例的逐渐增加而缩小, 在40~44岁阶段, 两者均达到了就业率的顶点;在此之后, 由于非残疾人的就业率大幅度下降, 而残疾人就业率的下降幅度较小, 因此残疾人与非残疾人的就业差距不断缩小。

3.2.2 残疾人就业状况在城乡、地区、不同残疾人类型以及性别之间都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农村残疾人就业率与城市残疾人就业率差异较大。在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残疾人经济活动人口内部。居住在城市的残疾人总体就业率为16.93%, 而居住在农村的残疾人总体就业率大约是城市的两倍, 为35.65%。而且, 农村残疾人退休年龄会比城市残疾人晚。与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压力在40岁以前并不明显。从40岁开始, 尤其是从45~49岁年龄组开始, 由于城市残疾人就业率急剧下降, 农村残疾人就业率下降幅度较小, 甚至最初略有上升, 所以导致40岁之后。城市残疾人的退休年龄大约是从40~44岁开始, 45~50岁正式进入退休年龄高峰期。而农村退休年龄要晚, 一般在60~64正式进入高峰期。

二是各种残疾人就业率不平衡。在残疾人内部, 各类残疾人之间的就业率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 言语残疾人的就业率最高, 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就业率居中, 多重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的就业率最低, 状况最差的是多重残疾, 其就业率只有22.92%, 低于言语残疾就业率32个百分点。

三是男女残疾人就业率不平衡。与男性残疾人相比, 女性残疾人的就业率更低, 职业构成更差, 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男性残疾人比女性残疾人就业率高13.27%, 农村则高于17.83%。在职业构成方面, 女性残疾人较男性残疾人更多的从事农林牧渔等生产性行业活动, 较少的从事商业、服务业、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职业。

四是残疾人就业结构不合理。从残疾人就业从事的产业结构来看, 我国残疾人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水利公交运输邮电等行业, 1995年 (第八个五年计划) 以前, 这些行业的残疾人占已就业残疾人总数的93%以上, 其中, 农村牧渔劳动者占81%, 生产运输, 邮电工人占10%, 商业服务人员占81%, 生产运输, 邮电工人占1%, 商业服务人员占6%, 专业技术人员占2%, 其他人员占1.5%, 在这些职业中, 97%的残疾人员是体力劳动者。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残疾人受教育的普及和按比例就业工作的开展, 残疾人就业领域不断扩大, 就业结构明显改善。2001、2002年新安排就业的残疾人中, 近30%是在国家机关, 企业事业单位和教育卫生等行业实现就业。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科研、文化等领域就业。另外, 非全日制临时性, 季节性, 弹性等灵活就业形式也成为残疾人就业的重要领域。

4 从残疾人教育到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对策分析

4.1 进行有针对性的残疾人教育

通过上文中对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及残疾人就业水平存在的问题分析可见, 我国残疾人在接受义务教育或是职业培训中遇到过一系类各种类型的具体问题。针对残疾人遇到的以上具体问题, 笔者认为国家及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残疾人教育是十分有必要和十分有效的教育手段, 也是实现效果的最便捷方式。

4.1.1 加大残疾人教育经费在农村地区的比重。

农村残疾人比重占全国残疾人比重的75.04%, 成为我国残疾人教育工作的重头。与此同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等条件较差, 残疾人在农村成为了弱势群体, 政府加大在这一地区的投入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受教育及就业问题。

4.1.2 加强男女平等观念的宣传与教育。

相关政策适当的向女性残疾人方面倾斜, 就业方面国有及政策型企业适当向女性残疾人倾斜, 加强男女平等观念的宣传与教育。使男性残疾人与女性残疾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4.1.3 城市残疾人向周边郊区或农村转移就业。

城市残疾人就业率低于农村, 其原因在于城市就业压力过大, 多从事第二、三产业, 不适合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 农村多为第一产业, 只是水平较低, 就业压力较小。城市残疾人大多受过良好教育, 知识丰富, 将各城市地区的残疾人转移到相关合适的周边郊区或农村对于残疾人来说可谓扬长避短。

4.1.4 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

政府应将残疾人职业培训纳入整体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政府各有关部门职业培训机构, 开展残疾人随班培训, 单独培训, 更多的开展残疾人的特长职业培训 (如盲人按摩) 。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在普通培训机构中难以接受培训的残疾人提供培训。减免生活困难残疾人的培训。2003年, 全国共有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4143个人, 教育与培训残疾人50万, 这一数据有待更新。

4.2 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提升残疾人综合素质和劳动能力, 使之成为普通企业需要的人才。教育水平是用人单位招聘雇员时用来衡量其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 很难进入劳动力市场, 受教育状况较差使得很多残疾人在求职时被拒之门外。为有效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4.2.1 当地政府加大对受教育残疾家庭的财政投入。

残疾学生家庭经济普遍困难, 残疾人教育是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残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大多需要康复, 需要配备学习和生活辅助器具。同时, 残疾学生生源分散, 特教学校多集中在中心城镇, 残疾学生大多需要寄宿, 需要承担额外的食宿费, 交通费等。目前国家助学体系还不能完全解决残疾学生的上述“特需”和特殊困难 (中西部农牧区尤为明显) ,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残疾学生的就学。为此, 当地政府应加大对受教育残疾家庭的资金投入, 通过减免残疾学生的相关经费等措施, 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4.2.2 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 缩小各类型残疾人教育不平衡现象。

目前在基础教育, 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 特殊学校发展相对较快。特殊学校以外的特殊教育机构, 随班就读, 盲、聋、智障三类传统特教对象之外的脑瘫、自闭症、多重残疾等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状况受关注程度不高。西部地区、农村和牧区特殊教育发展较为缓慢, 水平较低。同时, 学前教育, 高中教育, 职业教育与培训, 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更为薄弱, 整体规划与管理, 机构建设, 师资培训培养, 资费投入等各个方面都亟待加强。

4.2.3 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

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 我国特教学校专任教师34990人, 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0753人, 仅占31%。学历层次整体较低, 有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更少, 总体专业对应性不高。同时, 特教师资培养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国家至今没有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证资格制度。不少地方特教津贴几十年不变, 甚至无法落实, 特殊教育专业师范院校较少, 层次低, 培养学生人数少,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后职中培训缺乏专业性、系统性。特教学校普遍缺少从事语言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康复等工作的专业教师。近些年, 进入特教学校的学生残疾程度越来越重, 教学与管理难度不断加重, 特教教师工作强度大, 待遇低, 心理压力大, 职业吸引力不强。

4.2.4 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改善和规范办学条件。

有的仍与普通学校一样, 多数特教学校教学仪器设备陈旧, 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缺乏支持保障条件, 普遍存在“随班混读”与“随班就坐”等现象;中央财政对面向全国招生的地方高等特教学院投入很少, 影响了各地招收盲、聋等残疾新生的积极性。

5 总结

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与就业状况的好坏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不仅有利于残疾人权益的保障、残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还有利于政治文明、社会安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国残疾人教育与就业工作自建国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由于我国基本国情的限制, 我国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不高, 残疾人就业率偏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国家应加强残疾人教育建设, 根据我国残疾人现状, 克服相关阻碍与不足, 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从而提高残疾人科学文化素质, 真正实现残疾人劳动能力提升, 从根本上促进残疾人自主就业, 提高残疾人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亚栋, 中国残疾人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就业, 2006, (01) .

[2]高大成, 论我国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01) .

[3]赵燕潮, 中国残疾人[J].2012, (04) .

[4]赖德胜, 廖娟, 刘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J].2008, (01) .

上一篇:预算业务管理制度 内控下一篇:古代诗词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