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025-01-06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共14篇)

1.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篇一

胡锦涛: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核心任务

中新网4月24日电 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2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胡锦涛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胡锦涛指出如下四个“必须”: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工作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教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既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设计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要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要积极推动系统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系统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要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着力推动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要自觉参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进程,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新空间。要自觉参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需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科学普及,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服务。要深入开展政策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能团作用,努力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做出积极贡献。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胡锦涛表示,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促名师、育英才、创一流。

胡锦涛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所有受教育者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胡锦涛指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是我们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

2.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篇二

关键词:《教育规划纲要》,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

一、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本文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规定: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1]《教育规划纲要》还指出了到2020年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结构更加合理, 特色更加鲜明,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 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三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四是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教育规划纲要》将提高质量作为未来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发展任务, 没有将规模扩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甚至在整个《教育规划纲要》中也较少提及规模扩展。这一规定有其特殊的背景。

自1999年起, 中国高等教育开始迅速的规模扩展, 当年新招收的本、本科人数比1998年增加了47%。从1998年到2009年, 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从340.9万人增加到2144.7万人, 研究生在校学生数从19.9万人增加到14.5万人, 高校在校生总人数从360.8万人增加到2285.2万人。

在1999~2009年的11年间, 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增加了5.29倍, 研究生在校学生数增加了6.06倍, 高校在校生总人数增加了5.33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招的速度,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也是较为罕见的。

20世纪80年代初,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3%, 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 当时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8年,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但是基本上是平稳地发展。自1999年以来, 在短短的11年间, 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 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3]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2979万人, 在校生达2826万人, 毛入学率达24.2%。[4]

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展的同时, 一系列问题随之而生, 尤其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学者认为, 在大众高等教育时代, 不能用精英高等教育阶段的质量观来评价教育质量, 而必须用多元的、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相适应的质量观评价教育质量。[5]事实上, 国内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 扩招带来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定量分析。但是, 更多的学者, 特别是广大高校领导和教师认为, 由于短期内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导致生均教育经费逐年下降, 办学条件紧张, 生师比不断上升, 最终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许多高校教师表示, 1999年以后入学的本专科学生的生源质量明显不如扩招以前, 有的硕士生导师甚至不愿意招收2003年以后毕业的本科毕业生做研究生。

在高等教育质量受到质疑的背景下, 政府和高校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组织本科教学评估, 实施“精品课程”计划, 继续推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 要求学校重视教学工作和加大教学投入, 要求教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 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 加强示范高职院校建设, 等等。对政府而言, 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组织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本科教学评估。2004年, 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成立。在随后的五年间, 该中心组织对589所公立普通高校进行了本科教学评估。绝大多数其他高校, 包括高职院校、民办高校乃至军事院校, 也由有关部门参照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指导方针、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对它们进行了教学评估。对于本科教学评估, 不同的机构和人员态度截然不同, 赞成者有之, 批评者亦有之。[6]

高等学校参照政府的要求, 采取了一系列保障教学质量的措施。例如, 高校迎接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组织的教学评估, 贯彻实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教学的政策。在保障教学质量方面, 高校普遍采取的另一项重要措施是组织学生评教。[7]通常的做法是, 在学期末, 由高校教务部门组织修课学生对教师开设的课程进行评价。为了保障科研质量, 许多高校对教学科研人员进行科研评估。高校根据学术人员在一年或某个评估周期内发表论文数量、出版专著数量、申请课题数量和级别、科研经费量、所获奖励和等级, 进行评估。一般而言, 科研评估结果比学生评教结果对教师晋升、奖励或是否续聘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在科研产出评估中, 高校特别强调教师在SCI、SSCI、EI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 尤其强调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科研评估既有积极影响, 也有消极影响。消极影响是高校科研产出数量繁荣, 但科研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未来十年我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 并提出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目标:从2009年到2010年,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在校生人数、研究生人数、毛入学率、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比例这几项分别从2009年的2979万人、2826万人、140万人、24.2%、9830万人和9.9%达到3550万人、3300万人、200万人、40.0%、19500万人和20.0%。[8]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以一定的高等教育规模作为基础, 特别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比例要达到较高的程度。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规划, 从2009到2020年,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比例都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增加约一倍。当然, 实现这一任务并不难。这是因为, 我国18~2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从现在的1.23亿人下降到8700万人, 因此即使维持目前在校生规模不变, 毛入学率也会自然提高到34%。[9]根据规划,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和在校生人数增加幅度不大, 从2009年到2020年分别只需要增加551万人和474万人, 各增长18%和16%。

在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十余年快速的规模扩展、高等教育入学率和总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重点从规模扩展转向了质量提高。对于这一点, 并不存在多少认识上的分歧。实际上, 在《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过程中, 高等教育专题组在2009年初研究报告中提出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发展目标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工作任务, 都得到了采纳。主要差别是, 高等教育专题组预测2020年的18~2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为8350万人,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360万人, [10]而一年半后的《教育规划纲要》规划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3550万人 (增加了190万人) , 并且进一步明确地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及相关观点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质量提高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还与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在高等教育质量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关。实事求是地说, 除了在扩招初期许多高校的本专科教育质量和部分高校的硕士生培养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还是不断得到了提高。但是, 即便如此,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高等教育在质量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高等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不但表现在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社会服务水平方面, 而且表现在我国缺乏世界一流大学、缺乏世界级学术人才方面。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 (McKinsey&Company) 在2005年的调查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中指出:2005年中国有310万名高校毕业生, 是美国的两倍多, 但是其中只有不到10%的毕业生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 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应实践技能和糟糕的英语水平;未来十年, 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一些国际经验的管理人员, 但目前 (2005年) 只有5000多名;中国高等教育注重理论训练和书本教育, 无法提供实践技能和团队工作能力;中国每年有60万名新工程师“诞生”, 比美国高出9倍, 但仅有1.6万名新毕业的工程师具备了在外国公司工作的实践技能和语言能力。[11]麦肯锡公司这项调查的结论不一定准确, 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的问题, 说明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大力提高。

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为此感到忧心忡忡, 曾当面向温家宝总理提出这个问题。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9月4日的《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讲话中特地引用钱学森先生的这一困惑时指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形势很好的时候, 还要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原因。”[12]目前, 我国的科技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仅次于美国。但是, 在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中, 大师级科学家和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十分匮乏。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大师级学者微乎其微。我国科技人员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已经超过德国、英国和日本, 仅落后于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但是, 在中国大陆科技人员中, 高被引研究人员相当少, 远远低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和法国, 其中高校的高被引研究人员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表2-1) 。

1998年开始, 政府启动“985工程”, 旨在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迄今为止, 已有39所高校进入“985”高校的行列, 并得到中央财政的巨大投入或中央—地方的大量共建经费。有的高校如清华大学, 在其90周年校庆时曾提出到其建校100周年 (2011年) 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有的高校如浙江大学, 经过四所高校“强强合并”和十余年的建设, 到2008年, 以该校教师和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达4000余篇, 超过哈佛大学的3700余篇, 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在全球高校中位居第一。

与清华大学的宏伟目标和浙江大学的SCI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一形成对照的是, 2010年4月12日, 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在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中直言:“中国目前没有世界—流大学。”[14]这无疑揭示了中国研究型大学的真实状况, 也道出了建设中国世界一流大学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世界大学排行中, 北京大学在2010年排名第37 (这一排名在中国大陆高校居第一) , 但在同年的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 北京大学排在第151-200位之间。[15]在许智宏院士看来, 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 但是目前中国的大学还不具备这个条件。许智宏院士认为,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些功利、急于求成, 大学的经费投入、硬件建设和论文发表量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在不断缩小, 但是软环境建设还是“很差”, 而软环境建设与资金投入同样重要, 乃至更加重要。

2010年9月初, 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二十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 与世界一流水平相比, 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刘延东指出, 当前中国有2600多所高校, 学生总规模达2980万人, 每年毕业生600多万, 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 这样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举世瞩目的, 我们必须充分肯定;但是, 也要看到, 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 我们的教育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16]

总之, 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一点上, 并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这种质量差距可以说全方位的差距, 体现在多个方面。正因为此,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表现为: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 特色更加鲜明,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过程中要突出重点, 也就是“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 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最终的发展任务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7]

2004年至2009年五年间, 教育部侧重通过本科教学评估来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 将保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突破口。这是一种“以点带面”的教育质量保障方式。与之不同的是, 《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 并不是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或某一方面中的一个部分。《教育规划纲要》还体现了一种新的立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 不能仅仅依靠建设几所或少数世界一流大学, 而是要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高等教育系统;在重点大学之外, 地方高校、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都必须得到大力发展和不断提高, “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18]

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举措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三大战略举措。

(一) 组织实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重大项目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重大项目是在2010~2012年将组织实施的十个重大教育项目之一。这一重大项目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并且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重大项目具体包括以下项目: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支持建设一批高等学校产学研基地;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 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组织实施这一系列项目, 一方面是为了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向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争取更多的专项经费。

高等职业院校目前已近占我国普通高校数量的一半, 招收的本专科学生也占高校全体本专科学生的一半, 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重大项目没有涉及高职院校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建设被纳入到“职业教育能力建设”这个重大项目之中。实际上, 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 教育部和财政部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重点建设100所办学水平高的示范性高职院校, 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经费。这个项目俗称“小211工程”。

(二)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实际上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重大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要求, 到2020年, 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 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教育规划纲要》还要求, 要加快创建的步伐, 目的在于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 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最终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加快建设也就是要缩短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科水平的时间, 这意味着政府加大对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财政支持力度。实际上, “985工程”第三期项目已经启动, 该期项目的经费比前两期有了大幅的增长。

与以往的“985工程建设项目”相比, 新一期“985工程建设项目”有四个新的特点:一是不但建设若干所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还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二是不但建设一流大学, 还建设一流学科, 并且对“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的建设都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三是改进管理模式, 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绩效评估, 进行动态管理;四是鼓励高校的优势学科面向世界, 支持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的科研国际化。

(三) 组织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上特别指出, 要“大力培养造就具有世界科研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高层次领军科技人才, 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19]

3.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篇三

关键词:师资 教学质量 均衡发展

一、“高质量”受制于“高师资”,实现教师均衡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建设高素养的教师队伍。因为只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有可能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关键在于均衡发展学校,而均衡发展学校首先要均衡发展教师。

笔者所探讨的“高师资”包括下列内容:(1)毕业于正规师范院校的教师;(2)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市等均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均潜心教育教学、均乐于奉献的教师;(3)懂得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技能与教学规律的教师等。学校要均衡发展,首先就得教师师资的均衡,做到每个学校均有懂教育的好领导,全校全是好老师,班班都有优秀教师,全校教师齐心协力等。如此,教师质量一定日渐提高,学校一定会办出特色。

有一位老教授的原工作单位是吉林省农村教育科学研究所。这位老教授任教于农村中小学32年。因为教学认真且教法得当,教出来的学生几乎均考上大学。他不仅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注重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所以,他教过的学生均品学兼优。

因此,不论农村学校还是城区学校,高师资的教师资源均衡,做到“一校一策、一校一品、一校一景”,百花齐放,即使再教学条件有差距的学校,也同样“酒香不怕巷子深”,自然没有找名校、选名师的两难问题了。

学校应以“质量兴教,人才兴校”为目标,打造校长团队、名师团队、教师团队三个维度,积极构建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以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学校教育共同体的发展积淀丰厚的人力资源,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做好充分保障。

二、有了“高质量”,学校才能持续发展

阻止农村学生流失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迅速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与家长觉得在外地读书与在当地读书、在城市读书与在农村读书、在A校读书与在B校读书差别不大,感觉到每所学校都办得 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这样就会吸引大批学生“回流”,不会流失了,这也确保学校生源稳定,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中,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措施,要考虑到资源整体的均衡配置,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才能缩短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悬殊问题。

2.加强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建设。在加快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道路上,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应加大培训教师的力度,加大培训骨干教师的力度,加大分层培养青年教师的力度,以此建设科学的师资队伍梯队。

(2)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工作。校长是学校的引领者,是学校办学方向之魂,是学校办学思想之魂,一位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从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所以,校长的培训工作是不能忽视的,必须多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强度,并且能均衡配置校长的岗位制度,实行“能者上,劣者下”的制度。这样,教育质量得到提高,教育也得到均衡的发展。

3.加强优质生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生源的配置均衡就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源流动,缓解“择校”压力,保障生源均衡公布。

4.加强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当务之急,政府要在教育经费上,要加大对办学条件、办学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差,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的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让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一样将有的信息资源和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同成长进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学习力度提高学历程度的投入,来提升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

总之,师资与质量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师资”素养的高低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决定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教育均衡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做为校长一定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投入当前改革与发展的潮流之中,以科学的态度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杨慧文.义务教育发展新的里程碑——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江西教育,2006,(10).

[2]毕正宇.论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关系.天中学刊,2004,(04).

4.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篇四

——浅谈高兴小学“班班通”管理经验

华蓥市高兴镇小学

吴启军

近几年来,尤其是2012年,教育局一次性投入 60多万元,购置了“班班通”设备27套,保证了每个教室都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教育局领导、教仪站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学校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建设积极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开展师资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承办市、片区级各类教学竞赛及研究活动,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在我校由普及、应用逐步上升到了探索与创新阶段,起到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经过近两年的使用,我们深切体会到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对学校管理与教学的促进,可以说,“班班通”教学设备的使用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更是对我们教育意识、管理思想的深层次的推动。

一、健全组织机构,促进“班班通”管理工作科学化。1、建立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班班通”工程实施的前提。我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技术培训小组。现代教育技术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全面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决策、组织实施及经费保障等工作。技术培训小组由“班班通”管理员、微机教师、信息技术特长教师、学科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组成。负责对教师进行“班班通”技术培训、指导,设备维护及使用检查。学校教导处

全面负责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学校教科室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形成了“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师”齐抓共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管理网络。

2、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程序。抓好制度建设是适应现代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班班通”教学设备是高价值的教学设备,设备精细、复杂同时具有易损性。使用时又具有一定危险性。为了让“班班通”教学设备正常使用,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在设备使用前就分别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签订了《“班班通”教学设备使用责任书》。学校挑选了一名具有丰富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经验的教师为“班班通”管理员,以年级为单位挑选具有一定基础的老师为年级设备管理员,并签订相关责任书,明确责任。同时参考相关规章制度,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制订了《“班班通”设备管理制度》《“班班通”设备使用规范》《“班班通”设备维修制度》《“班班通”设备安全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管理与使用的各项规范和必须注意的相关问题,特别是在安全使用方面,我们制定了每天检查的制度,值周领导和值周老师每天早晚两次检查,发现线路、设备安全隐患及时汇报,及时解决。同时下放“班班通”教室使用日志,要求每天任课教师都要在日志上写明上课内容、设备运行情况等。每周例会,“班班通”管理员都会对设备使用情况及发现问题进行总结,使设备的管理使用日趋科学规范。在班级量化考核和教师量化考核中,都相应增加了的“班

班通”设备管理与使用的分值,使爱护“班班通”设备,使用“班班通”设备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二、强化教师培训,为熟练使用“班班通”提供技术保障。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的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搞好这项工作关键在师资。教育终身化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学校作为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与提高,把“班班通”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班班通”教学设备安装伊始,老师们同学们都充满了新鲜感和极大的兴趣。能在自己的班里,用自己制作的课件进行上课,是每一名农村教师多年的梦想。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也好像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充满了神秘与好奇。“班班通”教学设备对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鲜事物。为了避免盲目操作给“班班通”教学设备造成损害,保证设备日后的科学合理使用,我们采取“以点带面”、“经常化、制度化”的原则抓好教师“班班通”技术培训工作,将其纳入校本培训的范畴。2012年暑假就在各年级组内培训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年轻教师,通过他们在开学之后带动其他教师。2012年9-10月开展了三次全校性培训,之后建立年级讨论小组,每月集中收集处理一些教师们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为使老师熟练使用“班班通”“软件,学校更是为每位教师配备U盘,让老师们在家里也能使用“班班通”软件备课。通过规范培训和校本培训,做到“校长懂、骨干精、全体通”。培训学时及考核情况均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统计和教师绩效考核。要求所

有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吃透教参,而且要熟知本学科教学最前沿、最先进的理念和最先进的经验。

三、提高教师认识,让教师们使用新设备成为自觉行动。利用“班班通”教学是新生事物,限于教师的技术水平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的影响,开始教师觉得不习惯、麻烦。通过培训、引导和尝试使用,教师逐渐认识到使用的好处,尝到应用的甜头,从而从强迫使用到自觉使用,从不习惯到离不了。尤其在设备出现故障时,教师们总是非常着急地找到“班班通”管理员汇报情况,要求排除。事实证明:教师的认识提高了,尝到了使用的甜头,就会大大加快使用步伐,提高使用的自觉性。

四、加强资源建设,充分应用现代教育化课程资源。“班班通”教学设备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不断运用的直接结果是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越来越丰富,种类越来越多。近年来,我校为加强现代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作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建网。学校接入了4兆光纤,连通了因特网,建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网,自筹资金添置了网络硬盘,保证了网速和扩容空间,保证了每个教师用机、学校管理用机、学生机房、各功能室之间都有效链接,实现多媒体班班通、资源共享机机通。

2、建站。学校开发了自己独立的校园网站,精心制作学校主页,通过校园网站传达上级政策、发布学校现代教育、展示学生作品、交流教师研究成果,进行校际交流与对外宣传。

3、建库。学校重视教学资源积累,正逐步在建立学校资源

库。通过自主开发、网上接收与下载、校际交流、学校购置等途径,不断充实学校的资源库,教育资源分类存储,及时发布,供教师方便选用。

五、抓实应用研究,提升“班班通”使用水平。

“班班通”工作的重点就是应用,而应用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组织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人人参与的“讲、评、说、做”教学教研活动,使教师逐步做到网上学习、电子备课、网上教研。二是大力拓展现代教育辐射空间,2012年我校成功创建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在周边学校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1、加强资源收集。学校通过远程教育设施收集、参加外派培训购买、通过网络下载等渠道,收集丰富的教育资源,存放在教导处(教科室)和上传到校园网,使每个教师都能学习借鉴名校名师的优质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以此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2、加强设备运用。学校要求所有教师自觉运用班班通设备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同时,召开家长会、聆听专家讲座、教师集中培训、资料上交等都充分利用智能广播系统和校园网站,逐步达到无纸化办公要求,增强设备的使用率。

3、加强应用研究。学校以《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课题为载体,以常规教研为手段,以考核奖惩为激励切实加强应用研究。全校90%的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在课题研

究中提高了自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4、参加各种竞赛。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参加上级组织的课件制作大赛、电脑活动制作大赛、论文评选和教学竞赛。近三年,师生获省级奖10人次,获华蓥市级奖7人次,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中起到了很好的区域示范作用。

5承办各类活动。近两年来,学校多次承办市级、片区级教研活动。如华蓥市“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竞赛片区赛、华蓥市“优质主题班会课”片区竞赛等,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在活动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教仪站领导也多次深入我校指导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工作。仅2012年,华蓥市教仪站领导和新华文轩公司技术人员一行到我校进行“优课资源”使用培训两次,培训教师160人次。此外,华蓥市阳和小学、邻水高滩小学、武胜桥亭小学等市内外兄弟学校领导和老师都来校观摩了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通过交流活动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兄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共同发展,带动了区域教育的发展。

普及“班班通”设备,推进教育教学现代化,是教育形式不断发展和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班班通”工作是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管理是关键、培训是前提、学习是根本、建设是保障、研究是动力、应用是核心,做好这些工作,必会使我们的课堂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让学生们学得更轻松、更有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学习家园。

5.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篇五

从片区督学的讲话和校长、主任的讲座中,进一步认识到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特别是怎样育人、育什么人、为谁育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不错,“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意为教诲培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被赋予时代的含义,具有时代的任务。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生为本,顺“其”自然。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德为才之帅。师以师德为第一标准。古人有云:“师者,人之模范也。”因此一位好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生以立德成才为根本。人无德不立。加强思政学习,注重品格、品行与品位的塑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教师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特点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将讲、学、练有机结合,组织课堂活动,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将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材施教,告别唯分数、唯升学、唯排名论。

体育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健康的体魄,强壮的体质,是学生全面发发展的生理前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高了体育中考在升学中的分值比重,强调体育的重要性。

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着学生的想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影响学生的意志和性格。

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实践精神与能力。“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强调劳动教育,在学生心中播下劳动的种子,用心培育,减少“啃老族”和“社会寄生虫”的现象。

6.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篇六

来源:问法网法律数据库

颁布机构:国家教育委员会1993-03-2

4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

教育质量的指示

教基[ 1 9 9 3 ] 3号

各盛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

当前,一些地方小学和初级中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儿童少年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妨碍着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宗旨的落实。为了九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切实解决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教委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教学计划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授课时数,不得搞突击教学,提前结束新课。

各科要严格按照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不得任网址:http://-1-

意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要求。

如因教学改革试验或教育发展基础的特殊需要,对课程、授课时数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整时,应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二、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必须经过国家教委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未经审定的,一律不准在教学中使用(实验教材按有关规定办理)。教科书的选用,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小学一般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初级中学由省或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并应积极创造条件赋予学校选用教材的权利。

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一律不准组织学生购买练习册、习题集或其他各种名目的复习资料。教育、出版发行以及其他部门也不得采取强行搭配等办法向学生推销这类图书资料。

教学中如必须补充习题或其他资料,可由教材编写单位编入或附录在供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中(出版单位应在书的封面写明“供教师使用”)。初中毕业年级如需补充练习,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编写、审定,限在本省(区、市)内使用。

三、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实际,认真备课,精心

授课,因人制宜地选择和布置作业。作业的份量和难度要适当。小学一年级一般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每日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以上均按中等水平学生完成的时间测定)。不要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更不得以多留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应负责控制、调节学生每日课外作业的总量。

四、认真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开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以及活动课程。

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课外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做到时间落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使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要积极安排集体教育活动,如组织运动会、远足、参观、社会实践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的管理,严格控制竞赛的次数。

五、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认真完成小学劳动课和初中劳动技术课的教育教学任务。要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在适当阶段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和职业预备教育或劳动技艺教育。

六、必须保证学生在课间、节假日和寒暑假的休息,指导学生自主地支配好课余时间。学校和教师都不得占用假日给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

七、改革考试办法,严格控制考试的科目与次数。学生的学习成绩应以平时考查为主。考试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着重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把考试权交给学校(农村小学亦可由学区中心小学负责)。除初中毕业年级的毕业考试外,废止其他年级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农村小学毕业考试可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学区中心小学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命题。

要采取措施减少学生留级现象,并积极创造条件在义务教育阶段取消留级制度。

八、努力办好每一所小学和初级中学。义务教育阶段不应当分重点学校(班)与非重点学校(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各类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出特色。要注意指导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在教育改革中起示范作用。

九、改革初中招生制度。在基本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地方,学生读完小学后就近升入初中一年级学习,不另举行初中招生考试。

十、应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制订办法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从德、能、勤、绩几方面,全面考核教师;根据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要求,全面考查学生,鼓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单纯以学科考试成绩或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和教师,更不得给学校,或给教学班和教师下达学生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的指标,不得以此排列学校、班级和教师的名次。学校也不得按考试成绩排列学生名次,张榜公布。

国家教委过去颁发的有关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规定,凡与以上各项无抵触的,均应继续执行。

应该指出,造成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综合治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订贯彻本指示的具体

办法。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要统一教育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合力。要引导校长和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管理,改进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7.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篇七

《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看成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做强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成为高教战线崇高的历史使命。今年4月24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因而, 我认为, 中国的高等教育又到了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 这一关键时刻的关键就是提高质量。

提高质量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认为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际有三件事至关重要。

一、重新认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 其中“育人为本”是核心。重新认识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是大学办学的指导思想, 是衡量大学办学方向是否正确的试金石和标准, 是大学文化的精髓。

(一) 大学的根本是培养人

大学的根本是培养人。这一点, 无论是《教育规划纲要》还是中央文件, 都讲得很清楚。在2010年7月13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胡锦涛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温家宝强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今年4月24日,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现在有不少学校丢失了这个根本, 淡化了这个根本, 甚至忘掉了这个根本。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的诱惑也太多, 学校办学也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难。如何端正办学方向, 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实在是当前大学建设、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大事, 或者说是根本大事。

(二) 发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文化育人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如何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呢?我认为途径之一是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努力提高两个自觉, 即提高大学文化自觉和提高学校素质教育自觉。

大学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三个功能。而这些功能的背后有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从历史的长河来看, 大学的重要功能就是传承、实践、创造文化。大学如何来发挥她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呢?一方面, 大学通过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通过直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来实现;更重要的一方面, 大学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实现她的这种功能。大学正因为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 满足了国家、社会和人们永恒的需要, 大学才得以源远流长, 大学也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传承、创造了文化。

大学培养人, 不仅在于知识和信息的传递, 更在于她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 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然而一段时间以来, 大学出现市场化、庸俗化、功利化等倾向, 这与大学应该具有的高品格、高品位相去甚远。要让大学的文化熏陶力量发挥积极的育人作用, 必须提高大学文化自觉, 建设一种追求真善美、有使命感和社会担当的文化精神, 并把这种精神自觉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培养人才是大学文化的精髓。

大学践行文化育人, 还要努力提高素质教育自觉。我国高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是以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多年来与人文素质教育同时使用, 应该说, 文化素质教育开始提出时还引起一些争论和质疑, 但这个时间很短, 原因就在于它以人文教育为基础, 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和熏陶为内核, 引起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兴趣。在许多高校, 优秀传统文化报告几乎场场爆满, 从而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思索。文化素质教育之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引起轰动, 同时又久盛不衰, 其关键就在于“文化”二字上。

文化素质教育经过十五六年的实践, 今天回过头来认识, 不仅切中时弊、顺应潮流, 而且还应加上四个字——“涉及根本”。涉及根本就是涉及大学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 即如何培养人;涉及大学如何传承文化、实践文化、创造文化。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大学在特定历史阶段, 在育人中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的重要探索与实践。

目前有一种倾向, 即以“知识教育”来代替“文化素质教育”, 实际上是贬低了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不对的, 也是不可取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精髓在“文化”二字, 它的魅力也在“文化”二字, 特点也在“文化”二字。大学校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与格调也正是源于文化, 源于高雅、厚重的文化。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融文化, 特别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于素质教育之中的, 是以优秀的文化培育、塑造人才的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三注”→“三提高”→“三结合”→“战略主题”的发展过程。

1994年, 针对时弊,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提出“三注”, 即“注重素质教育, 注视创新能力培养, 注意个性发展”。“三注”的提出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引入高等教育。

1998年以后, 文化素质教育进入一个推广和提高的阶段, 我们提出“三提高”, 即:提高学生的素质, 特别是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素养, 特别是文化素养;提高学校品位, 特别是文化品位。“三提高”把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纳入到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中。

2005年,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0周年, 我们又进一步深化了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提出“三结合”, 即: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三结合”的提出把文化素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2010年,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周年, 《教育规划纲要》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战略主题”的高度。战略主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点:第一, 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第二, 从根本上来说, 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牵涉民族素质的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 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也是体现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这些认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也为素质教育实施历程所证实。因而, 要重新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 提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自觉, 这是育人的根本途径。

二、建设一支高水平、能奉献的师资队伍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教学改革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 教师是主体。没教师积极发挥主体作用, 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是不会成功的。当前, 由于种种原因, 这支队伍的素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离大提高的要求还相去甚;这支队伍对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 对教学改革还没有完全兴奋起来。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关键中的关键、根本中的根、大事中的大事;教师队伍建设, 可能也是当前高等育改革教学发展中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会有改革的动力, 就会有高水平的改革;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会有高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就有了高水平的科研, 就有了高质量的保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 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

(二)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途径

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做方方面面的努力, 我结合当前的师资队伍实际, 谈以下几点: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今年教师节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谈到了这样两组数据:

第一,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34.3万人, 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的比例从2000年的31.3%提高到现在的57.1%;具有教授、副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教师达到了52.6万人, 是1978年的64倍。

第二, 高校集聚了大批的高层次人才。目前全国高校中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10人, 工程院院士278人, 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4%和37%;全国高校有“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0人, 占全国总数的54%;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当中有357位专家来自高校, 占总数的67%。这是师资队伍建设令人欣喜的一面, 说明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 我们依然缺乏世界一流水平的顶尖教师, 众多教师的素质、教学水平依然有待提高, 依然缺乏鼓励教师醉心于教书育人的氛围和环境, 依然缺乏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体制机制。这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相去甚远。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强调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 提升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地位, 改善教师待遇, 关心教师健康, 形成更加浓厚的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当务之急。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重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师队伍素质最核心的指标。要把重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作为师资队伍建设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在平时的调研中, 很多教师反映, 学校的评价导向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现象, 很多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也多以科研为中心, 并不重视教学, 以拿了什么级别的科研项目、得到多少项目经费为荣, 对教学则应付而过;那些花了很多精力用于教学、花了很多时间指导学生的教师在考核、评聘以及实际工作中却得不到应有的鼓励。针对这些, 教育部也出台了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学生评教等一系列制度, 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倾向。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有待提高, 灌输式教学、以教代学等情况依然普遍存在。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强师德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方向, 教师身为人师要有高道德水准的道德规范。在社会各个群体中, 教师是道德水平最为高尚的群体, 因而师德是其灵魂。由于我们有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 同时, 我们的高等教育又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向, 加上在改革进程中各种思想甚至各种道德观的侵入和影响, 教师群体近年来在师德方面有所滑坡, 所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非常必要。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我认为是必要的, 并且是适时的。

三、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带动师资队伍的建设, 能带动学校的管理和改革。抓教学方法的改革, 可以带动很多的东西。教学方法改革是可以抓住的牛鼻子, 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要抓住这个牛鼻子。

我曾经把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四个投入不足”, 即经费投入不足、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对学习的精力投入不足;把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归纳为专业设置过窄、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培养人才模式单一、外语水平偏低、人文教育过弱。并且, 自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以来, 我们围绕着这些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应该说, 这一系列的改革均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如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目录的几次调整, 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的提出, 推动文化素质教育, 一类课程、精品教材的建设等等, 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2007财政部教育部推出“质量工程”, 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改革的基本经验之一, 就是坚持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把教学改革当作核心, 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 把教学工作看作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 甚至, 提出教务处是“天下第一大处”。教学改革是核心这一重要理念, 激励和推动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但回顾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历程, 教学方法改革依然相对滞后。我曾经说过, “我国教学方法、教育方法不先进甚至比较落后为国人所共识, 为世人所议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一种经常说、经常写、很难做的常用词”。现在, 我们是不是到了要来一次教育方法大改革的时候了?如果我们的教学方法不来一次大的改革, 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2009年以来,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开展了“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 并在5大可比指标上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做了比较。总体结论是, 有一个指标高于美国同类大学的水平, 有三个指标总体上持平, 有一个指标与美国同类大学的水平差距较大。这个差距较大的指标是师生互动指标, 表现为清华学生较少的提问、被提问和口头报告, 较少参与讨论。研究人员认为, 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更多讲解的是成熟的体系知识, 注重知识的传递和灌输,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只是简单的接受, 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教师缺少对学生高级思维模式, 如分析、综合、判断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研究还发现, 只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环节, 比如课下学习、课外的拓展性学习, 清华的得分都高于美国的大学, 而在课程目标达成和课堂教学上则与美国大学存在较大差距。清华学生不仅在知识、能力和自我评价上与美国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而且学习更为刻苦、努力, 更具备雄心大志。存在的问题是, 课程过度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 导致课堂教学沉闷、单调, 效率不高, 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用课下更多的付出弥补课堂内的学习不足, 造成教育浪费。清华的优势是非课程的、很多可以归因于学生的特质, 比如刻苦学习、对自我的高期待等;而美国的强项是课程的、可以归因于学科和教学的优势。调查结果非常说明问题, 我们的学生素质很好, 但是教育教学方面别人比我们好。

另有对北京市、湖北省、浙江省等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学情调查情况表明, 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一是大学课堂依然盛行填鸭式教学方法, 只有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二是学校存在严重的“重教轻学”倾向, 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开展得很不够, 教学改革也主要是“教”的改革, 很少有人关注“学”的改革;三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并没有带来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积极作用, 反而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四是大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评价不太高, 对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态度有不少意见。

还有学者从近年来大规模教学评估和教学工作实际中, 感受到我国教学方法落后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说教式的教学过程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限制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三是不少课程多媒体教学手段被扭曲, 从“人灌”走入“机灌”误区, 满堂放幻灯片, 没启发学生思考, 也没有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四是重理论, 轻实践, 对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国长期以来不断抓教学方法改革, 为什么没有取得整体性的、突破性的进展, 怎样才能取得这一进展?我认为, 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观念, 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为世界名牌大学, 大多由于有独到的办学理念, 因而创立了闻名于世的教学方法。所以, 我们要把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先导, 同时又把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作为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过程,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8.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篇八

党的十七大报告多次提到教育问题,不仅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还提出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高校党委书记,张秉义对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分敏感:“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是两点,一是要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二是要提高师资和科研的水平。如果学校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对学生而言是极不公平的。”他认为,现在培养大学生,除了要求他们具有创新的能力、创业的能力之外,还要注意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把学生人格的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部分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等重要内容,让教育系统代表感到非常振奋。去北京参加党的十七大会议之前,张秉义一直在思考高校建设贷款数额过大对高校的持续发展不利的问题,听完总书记的报告后,党和政府对办好高等教育的思路让他倍感激动。张秉义认为,加大财政投入这一政府行为,解决了高校发展的后顾之忧,非常振奋人心。财政部和教育部也明确了对高校的短期贷款转变成长期贷款的政策,这将大大减轻高校的还贷压力。

作为地方院校,河南大学如何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促进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创建全国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是摆在学校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张秉义说,河南大学秉承“以教育致国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的立校理念,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努力增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栋梁之才。经过广泛论证、深入思考,河南大学党政领导班子对学校新的办学思路达成共识,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动员全校师生紧紧把握有利的发展契机,积极探索河南大学独特的发展之路,做到“学科立校、人才兴校、科研强校、特色靓校、环境美校”,力争在各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努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张秉义介绍说,河南大学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随着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健康发展,河南大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说,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此,张秉义有着深深的感触。他说,河南大学将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突出自身特色,提高科研队伍建设水平,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创建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安排全校师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是近期一项重点工作。张秉义认为,学习理解党的十七大精神,全校师生都要积极行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结合会议内容进行深入讨论,深刻认识和把握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历史任务。在此基础上,全体职工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落实到建设和谐校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

9.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篇九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我校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省委、省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精神,进一步推进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制定本办法。

一、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一)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根本要求;是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构建云南现代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本质要求;是从源头上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厅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职、广犬中小学校依法治校的基本职责;是解决好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一系列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科学切入点和有效措施。

(二)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根本任务是:明理、明治、明成。明理,就是要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在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中小学校及师生员工中统一思想,坚决纠正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错误思想和片面认识,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学生主体观和质量效益观。明治,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全面加强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工作的基本规则建设,明确减轻学生负担的重点内容、工作要求和措施,不留余地,按基本规则要求逐步建立高效、规范、有序、诚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明成,就是要在讲清道理、明确规则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各项工作要求,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做好督促检查、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

(三)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基本方法是:区域统一,内外结合,整体推进.全校范围内统一工作要求、工作制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采取统一的奖惩措施.坚持全面治理,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家庭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四)全面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土要日标是:让中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快乐生活,七.八年内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减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此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面先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作为教育阵地的学校,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境。

二、加强学习,更新理念,改变方法。

从课程改革抓起,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全面发展。我们组 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县教育减负工作的会议精神,学习了《省教育厅关于减轻中小 学生课余负担增强青少年体质的规定的通知》及楚雄州《中小学生“减负”工作 十六禁》的相关精神。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课堂 教学的师生互动,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发展。要求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立与学生自身的经历和经验的联 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 师建立新的教育质量观,不再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取得怎样的学科成绩作为教 育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而是以学生在学习中能不能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知识,发 现、探讨和解决一些诸如学科、社会、学习中不断产生的问题,培养少年儿童的 创造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制定措施,落实到位,加强管理。

本学期一开学,我们特制定以下措施,以保证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

1、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严格控制学生 在校时间和课外作业量不超1.5小时。

2、确保学生早晨的睡眠时间,外活动任何学科教师不得随意占用讲课,否 则按违纪一次处理。

3、各科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课不得拖堂。拖堂一次按违纪一次处理。

4、各年级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任何学科不得给学生排名次。学生考 试成绩应作为学生隐私不得在家长会和其他集体场合公布等等。发现一次按违 纪一次处理。

5、音、体、美学科教师的课时不得自行转让给其他学科的教师,否则按空 堂处理。

6、各科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7、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取消期中考试,不得擅自提前复习迎考和延长学生 上课时间。

8、教导处不定期地对学生减负情况进行调查,及时掌握学生负担情况,反 馈于教师,以便改进。

9、组织全校师生学习州县两级所发文件并进行公示。

10、严禁任何班级,任何教师,任何学生以各种名义向学生推荐除免费教 材以外的课外参考书籍和资料。

11.严禁教师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占用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锻炼身 体发展兴趣和特长的时间。

12、学校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不随意增减课程时间、课程,不允许教师 随意增减内容和增减难度:

13、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让学生减轻精神压力,有郊 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14、学校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四其它

1、在学生能承受的情况下,可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空余的时间 去进行探究,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作业有所区别,有不同的要求。

3、多与家长联系,与家长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样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教育现状,必须正本清源,确立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原则,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宽松、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禄丰县猫街中学

10.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篇十

新年伊始,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我们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共营山县委、营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文件,深刻的领会到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学校的重点和中心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每位学生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位敬业、关爱学生、有较高的教学能力的教师来教。那么如何才能成为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师呢?我认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做到。陶行知说过: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必须密切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一定要跟上自己所教学科的发展趋势。只有通晓专业知识,才能选择、计划并实施最有效的教学。通晓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才可能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学,以取得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基础。“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这是教育的古训。我一直深信: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都具备的情况下,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之一,尊师爱生是师生对话的感情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上好每一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而上好每节课的前提是:不备不教,是课就要备,而且要做到精心备课。每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处教师要进行强化、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使教学内容得到提升。

四、要求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每次作业

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每次作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认为做到布置必做、做好必批、批完必讲评,讲评完必清,清完方罢休。一旦这个作业布置下去了就一定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对这个作业是很重视的,这个作业也是很重要的,是一定要完成的。

五、做好培优扶差的工作

培优扶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头戏。要提高教学质量,培优扶差这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老师要时时刻刻做到关注优生和学困生的成长状况。

六、要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

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的过程。这其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拥有非常健康的身体,师生双方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得到强而有力的保障。

当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方法也有很多很多种,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不论何种方式、方法都需要我们倾心倾力去完成、去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成效。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最重要的是用心地去做教育,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1.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篇十一

本次年会和论坛的主题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加强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法学教育质量。

会上,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飚,江苏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林祥国作了重要讲话。林祥国介绍了江苏坚持率先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和谐发展的情况。他说,江苏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包括法学教育和研究在内的法治建设,把建设法治江苏作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法治江苏”已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品牌和一大亮点。刘飏对六年来法学教育研究会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她说,研究会6年来努力奋进,开拓创新,完成了预定的工作计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会的自身建设也不断得到加强;相信新一届理事会一定能够推动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继续奋进,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做出更加出色的成绩。

张文显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贯彻十七大精神 发展改革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报告,对十七大报告有关教育的论述和部署的解读,有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解读,给与会者学习、理解和贯彻十七大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以极大的帮助;对2007年教指委在深入研究中国法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新法学教育的思想理论,修订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探讨法学教育的分类指导和分类评估,积极参与国家精品课程推荐和评选工作,参与组织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评选,积极开展法学对外交流与合作,编辑出版法学教育论文集、法学教育通讯等,以及教指委自身的组织建设等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他代表教指委提出的2008年主要工作计划包括,认真学习和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教育的重要思想理论;认真学习十七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思想、重大战略部署:各个专门委员会要在工作中有所作为;推进法学教育教学分类指导的调研工作:完善法学本科专业一般评估指标及分类评估指标体系:在2010年以前尽快制订出法学专业规范;继续研讨示范性法学院标准以及确定示范性法学院的工作程序,拟定示范性法学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规划,向教育部高教司提出将示范性法学院建设列入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建议:完成教育部高教司等布置或委托的其他工作等。会议批准了张文显教授的工作报告。

大会听取了曾宪义教授所作的第一届法学教育研究会工作报告。报告中说,法学教育研究会成立以来,在中国法学会的领导下,在教育部、司法部的指导和中央各政法部门的支持下,与法学教指委紧密配合,依靠和团结全体理事和全国法律院校,广泛联系法学界和法学教育界的同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教育体系,更新法学教育理念,推进法学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此期间,我国法学教育事业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在全国各个学科中,法学学科是发展速度和改革深度最快最好的学科之一。法学教育研究会成立以来,启动了“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完成了《中国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繁荣法学教育研究、促进法律院校交流合作:建立健全教学评估体系、努力提高法学教育质量;拓展了法学教育国际交流空间,扩大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影响。报告提出,做好法学教育研究会工作,一要团结和依靠全国法律院校,与法学教指委密切配合,繁荣法学研究,推动交流合作;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法律实践,密切与实务部门的联系;三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与会代表完全赞同曾宪义会长的工作报告,高度评价第一届理事会的工作。

会议期间,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终身教授李龙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教授、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大法官公丕祥教授作为特邀报告人就中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发表了精辟见解。李龙教授分析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里程,新时期、新世纪面临的三大矛盾,着重强调要关注法律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制,强调给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教育、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话语体系的建设。朱苏力教授围绕什么是合格的法律人、如何培养合格的法律人这一法学教育的重大主题进行分析,强调培养法科学生的法治中国意识、法律生活经验和法律实践能力。公丕祥教授从法律职业素质的能力和法律教育的要求角度,阐述了法律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改革发展的步调。在大会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畅谈了大学管理的理念以及如何当好法学院院长的体会,对与会代表深有启发。

教育部高教司财经政法与管理教育处李静调研员介绍了“质量工程”的概况,特别是教育部高教司实施“质量工程”法学教育领域中有关特色专业、精品教材、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双语示范课、第三届教学名师奖、国家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工程重点教材等项目的情况。法学院系如何做好申报和建设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她还就法学院系如何做好“质量工程”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作了说明。她建议,在教指委2008年的工作中,应加快法学专业规范的制定工作,确定工作时间表和相关计划;同时要完善法学本科专业一般评估指标及分类评估指标体系,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形成对综合性大学法学教育、财经类大学法学教育、理工类大学法学教育、农医类大学法学教育和其他大学法学教育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案。

司法部司法考试司丁露司长总结了实施统一‘司法考试六年来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经验,分析了司法考试面临的突出问题,并从政法队伍建设、社会需求,优秀法学毕业生选拔、司法考试的定位和司法职业准入标准层面,探究了司法考试的许多重大实践问题,并就法学教育如何加强法学理念教育、法治理念教育、法律基本素质教育提出了鲜明的反馈意见,值得认真对待。

会议期间,法学教育研究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曾宪义教授再次当选为会长,张文显教授当选为常务副会长,一批年轻的学者、法学院院长、系主任当选为常务理事、理事、副会长,使研究会增添了新的活力,更有利于法学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协调发展。

会议,举行了第一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的颁奖仪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教授报告了第一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的申报情况和专家评审组评选结果。“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共同设立的全国性法学教育研究奖项。根据申报成果的学术性、创新性、独创性、代表性、对法学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我国法学教育的整体布局等诸多因素后,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一等奖获得者王健教授、霍存福教授、孙笑侠教授向大会汇报了法学教育研究的心得。

会议组织了四个分论坛的讨论。第一分论坛的主题为法学教育的理念,涉及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法学院的国际化以及如何看待目前法学教育的规模扩张和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等问题。第二分论坛主题为法学教学方法的创新,讨论了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发展的时代机遇和挑战、教学与学习方法的培养、诊式教学模式、学生读书、写作和学生就业等问题。第三分论坛的主题是法学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主要讨论了加强法学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必要性(如法学教育的泛化、实践教学的弱化、法学教育教学缺乏质量标准)和如何建立健全中国法学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的问题,大家普遍认为要进行法律专业的评估、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调法学教育的质量监控进行分类监控。第四分论坛的主题是法学教育与司法职业,提出了由于司法职业需求的模糊性对法学教育带来盲目性、法学教育忽视质量产出、陷入功利化困境、与立法和司法实际脱节等问题,强调要科学界定法学本科教育的性质、要建立法律本科教育刚性准入机制的合理机制、强调法律本科教育要加强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强化技能教育等建议。

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开展广泛交流,增进了友谊,扩大了联系,增强了合作。

本次会议在民主团结、和谐发展自由研讨的气氛中进行,是党的十七大之后法学教育界的一次盛会。会议体现了中国法学教育在反思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的特点,充分总结了迄今为止中国法学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同时也敏锐地看到了法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法学教育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12.质量管理是教育管理的核心 篇十二

一、校长对学校的管理, 主要是对人的管理

目前, 中小学通过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都已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当前, 如何抓好学校的质量管理, 是把这一改革引向深入的中心环节。结构系统科学的整体优化原理, 为实现学校质量管理目标, 使构成学校管理的要素和结构优化, 保证各个组成要素按着一定的方式结合而发挥出整体功能。

要提高学校办学的整体水平,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必须依靠全体教师, 着力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 学校管理者必须寻求到一种科学考核评价教师的方法, 以改变过去工作无目标、考核无标准的落后状况。在考核评价教师工作时, 必须特别重视解决好教师工作的量和质相结合, 在量的基础上体现出质的水平问题, 才能使科学评价发挥出导向、激励的功能。

二、开展教师科学评价的基本思想和目标

学校实行了教师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 特别是结构工资的实行,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 比较好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推动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发展。但是在改革初期根据学校结构工资实施方案, 较偏重于教师工作量的计算, 忽视了教师工作质的评价, 没有把教师质量和结构工资挂上钩, 评价体系不够科学、不尽合理。特别是年终奖金的发放暴露出的弊端更多, 只按出勤情况、缺课多少等象征性的简单数量指标分出档次, “大锅饭”的现象仍没有彻底打破。因此, 一些教师为了提高某些指标的增资额, 单纯追求工作数量, 而忽视了工作质量, 这背离了改革要达到的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开展教师工作科学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一) 评价的准备阶段

认真学习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的基础理论, 提高全校教师的认识, 明确管理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教育质量, 强化全体教师质量意识的保证。学校管理者要围绕学校管理, 对教师工作过程和最终的质量状况做出评价, 并应用评价手段作为管理和控制教育质量的主要方法。

全体教师认识明确了, 我们便开始着手拟定评价方案, 编制教师工作量和工作质量评价量表工作。由于评价考核与结构工资挂钩, 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 因此有必要对方案取得共识, 培养教师主动参与评价的意识。同时, 我们听取了有关专家对方案的意见, 最后形成了现行的《教师工作量和工作质量评价方案》。

(二) 教师评价的组织和实施

我们对教师的评价的全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做了配套设计, 注意了评价的层次性、责任制、信息收集和资料归档等工作的具体安排, 具体做到了评价指标具体化, 评价方法科学化, 评价过程系统化, 调整矫正经常化和考核评价制度化。

1. 评价指标具体化

制定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应力求客观、准确、公正, 充分体现教师工作“量”和“质”的统一, 突出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评价要求应简单、可行、可测, 便于在评价中操作。关于工作量依据本校的具体情况, 班主任可视为满工作量, 科任教师每周18—22节视为满工作量。超越工作量的可适量加分, 工作量不满的适当减分。

2. 评价方法的科学化、系统化

坚持评价的层次性, 评价具体可分为:一是教师自评。即由教师本人按照评价项目和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并写出报告 (填写评价量表) 。二是他评。即在学年组或任课组长的主持下, 教师互评。三是学校考核评价, 小组综合评价。最后综合成教师的评价总分和等级。

教师对考核评价是十分关注, 十分敏感的。由于评价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因此有些人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成绩, 而过低地估计他人的成绩, 造成自评或他评缺少可信度和可参考的价值。为了更加公平、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成绩, 可进行分阶段评价。具体分为:月评、期中评、期末评、年末综合评价。也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管理者可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平时由各有关人员及学年组长、科任组长提供有关资料, 交评价小组或评价资料员, 进行常规纪实, 由教导处组织好评价工作, 汇总后填写评价总表, 装入教师业务档案。

3. 调整矫正要及时

(1) 集体矫正。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可利用教师例会、学习机会进行总结、教育, 以提高教师的认识。

(2) 个别指导。对于从听课、活动等日常考核中发现的问题, 可通过个别谈话等方式对教师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指导。

(3) 自我矫正。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作用, 培养教师对工作结果的自我反馈能力, 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纠正工作中的偏差, 不断改正工作。如教师可运用同一学年组或同一学科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矫正。

4. 考核评价制度化

有了评价目标, 具体的考核工作就要跟上。我们实行全员考核评价, 各级干部层层分工负责。校长、教导主任、学年组长等分别担任了考核评价任务。同时强化了教导处的检查、考核、调控的职能。每学期对各项常规检查2—4次, 把检查结果记载在教师的业务档案中。但是, 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还要注意不断调整本方案中的某些要素, 使之不断完善。

四、教师工作科学评价的成效

通过对教师工作的科学评价, 增强了全体干部和教师的评价意识, 促进教师树立了质量观念和效益观念, 同时, 也促进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13.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篇十三

——在2017年全县教育管理工作会暨校长论坛上的汇报交流发言

新化乡小学校长 吴正祥

尊敬的局领导、各位校、园长:

大家上午好!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为认真贯彻落实新平县教育局2017年教育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及《新平县教育系统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形象确保校园安全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新教发〔2017〕32号)文件精神和全县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我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强化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现就我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所做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做以下简要汇报交流:

一、规范常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每学期,我校都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常规管理制度,完善常规管理办法;加强课程计划管理,按照国家和省定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认真实施《新平县教育局教学常规管理要求》,把常规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中,并且加强一系列的过程管理,通过精细化的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每学期初教务处、村校教研组、任课教师各自制定好教学计划和教师发展计划,学期中写出阶段性总结,并交流教学经验,学期末撰写教学经验总结。

日常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教学“五认真”:1.认真备课。努力做到“超前”备课。每周按时在“玉教云平台”审阅教案,对教师的教案、作业批阅情况教务处每月督查一次,每学期学校集中检查不少于三轮;2.认真上课。要求教师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村校长、村教研员对教师上课情况每周不定期巡查两次以上,并就巡查结果在次日的教师晨会上及时进行总结反馈,指出优劣之处,提出改进意见;3.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凡是设置的学科作业,要求教师布置作业要少而精,必须及时进行全批、全阅,并要求学生及时改错,做到错题不过夜;4.认真辅导学生。对基础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求教师要热情耐心地进行个别辅导。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循循善诱。5.认真考核和认真组织课外活动。认真进行单元复习,认真严格地进行检测补救,及时进行质量分析和试卷讲评,认真填写、下发家校联系手册、学生素质报告单,并注意家长的反馈意见。并且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领导始终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工作上,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参与上课、听课(包括推门听课)、评课活动,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加强业务学习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向教师要质量 学校十分重视在职教师的学历培训和业务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并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如:争取培训指标、报销培训经费等,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学历培训以及校本培训和业务自修,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2017年我校有15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25名教师参加了市级培训、70名教师参加了县级培训。学校在2017年暑期,组织一年级语文、品德教师参加了县级部编版语文、品德学科教材培训。学期初,学校召开教职工大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内容;组织各村教研组教师扎扎实实学习了相关学科的新课程标准。

三、搭建平台,促进教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 加强教研工作,是我校提高质量的主要策略之一,我们明确提出了“向教研要质量”“走教研促教,教研兴校之路”的口号。为此,我校采取多种方法,多渠道、多途径促进教研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一是结合“新化乡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开展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的片区系列教研活动,以促进全体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本学期,学校安排了各学科部分有丰富教学

经验的教师和语、数、科、品骨干教师开展了“构建高效课堂”的示范课、观摩课,并安排了青年教师的学习提高课及新调入我校教师的请教课,还组织部分教师积极参加片区教研活动及到外校学习取经等活动。每学期初都组织召开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推进会,得到了所在地乡党委政府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和较高赞誉;二是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向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投稿发表和参加各种教育教学论文评奖活动。本学期,学校将重新修订《新化乡小学管理手册》第四辑,以此激发老师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一年来,我校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共有480多篇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一位教师获得“玉溪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一位教师获得“新平县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19名教师分别获得“新平县优秀班主任”“新平县优秀教师”“新平县教学能手”的荣誉称号,21人分别获得“新化乡优秀班主任”“新化乡优秀村校长”“新化乡优秀教育工作者”“新化乡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三是认真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参加新平县教育局举办的小学教师教学成果评比活动获县级二等奖;“十二五”规划申报的县级课题“‘一课多人行’校本教研基本模式研究”课题研究,获县级课题研究二等奖。

四、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向人才要质量 青年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对学校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针对我校目前青年教师比例较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促使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尽快成为教学中的骨干力量,以此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培养对象为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的青年教师。具体措施是 :

第一,全员培训。利用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校内业务培训,我们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员培训,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撰写两千余字的培训心得体会和教学实践反思材料,潜移默化地

提高教科研理论的整体水平,择优发表在《新化小学教育》校刊上,供全校教师学习领会。

第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一是聘请县市教科研所专家为全校教师做《课程·课堂》等专题讲座;二是由学校教务处做“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专题培训;三是观看课堂实录,参加远程网络研修。除了出外学习培训时购买一些专题实录片外,我校还经常到县教科所、县电教室等单位,借来一批教育科研的专题讲座录像和课堂教学实录,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并要求教师结合本人实际,按“一看、二议、三学”的步骤进行观摩研讨,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四是要求青年教师上好汇报课、学习课、提高课,从而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水平,适应山区农村的教学环境。

第三,注重后续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定在职培养计划。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结合学科发展的需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学校教务处制定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青年教师在职培训。充分利用假期、周末安排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基本技能培训,要求参加培训、学习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须将培训所得及培训工作总结报教务处备案。

五、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多措并举提高质量

一是认真落实了《新平县教育系统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形象确保校园安全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新教发〔2017〕32号)文件精神和新平县教育局2017年教育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以及赖局长在全县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二是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两提一保”大行动,认真制定了《新化乡小学“两提一保”大行动实施方案》和《新化乡小学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方案》,撰写了“提高质量,从我做起”的心得体会;三是进一步加大教学常规检查力度,完善了学校领导包村校、包年级、包学科的教育质量分工负责制;四是召开了教学质量分析研讨会,认真剖析了上一年度一至六年级的教学质量情况,通过树立典型,营造了人人争当优秀的浓郁氛围;五是紧紧围绕以质量为中心,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教师评价考核方案和管理制度。六是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敬业精神,不断提高教师自觉献身教育事业的意识和内驱力,努力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两提一保”大行动、“教育扶贫攻坚”和“教学质量提升年”为契机,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县教育局在2017年教育工作重点中提出的“抓作风、树形象,抓规范、建机制,抓管理、提质量,抓项目、促发展,抓安全、保平安”的“五抓”工作思路,坚持我校“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助推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遵循“和谐管理,和谐育人,和谐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创建特色学校为抓手,群策群力,团结协作,为把我校打造成全面加特色的农村品牌学校而继续努力!

以上汇报定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新化乡小学

14.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篇十四

学习三维十度立体评价体系心得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期盼;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必须优化学习负荷;必须优化教学方法。双有效: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

双有效课堂评价体系:三维十度课堂评价体系,是在实践层面落实“双有效”课堂要求、构建和谐新课堂的典型的较为成功的路径和模式。

二.三维十度立体评价管理体系

三维十度立体评价管理体系以“和谐教育”为核心,以“双本”教育思想(教学管理以师为本、课堂教学以生为本“为理论支撑,形成了全新的学校管理模式。

内容体现:教的基本模式、学的基本模式和评价的基本模式 校长观:充满理想、思想新颖、人尽其才、公正公平教师观:师德高尚、充满激情、业务精湛、育人教书 学生观:充满活力、习惯优良、善于沟通、关爱他人 课堂观:激发学能、以学定教、学习有效、教学有效

教的重心在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是不是形成了;学习的兴趣、动力、意志等是否得到激发而形成自身的品质。

三.践行教学改革,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实线教学改革的目标 传统教学的利与弊:

传统教学中,多轮教学与反复复习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容及应用得到了训练,学生机械的重复过程得到了熟练;但在学生自身接受知识的能力及创新的意识、质疑和进取心却受到了遏制,缺少了批判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改革的目标:1)让每个学生都进步,都学会学习;2)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路径和知识认知结构,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品质;3)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机、意志等学习动力系统。

三维十度引领的学习方式: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的学习方案,一次完成一下学习1 任务:读书感悟、构建知识结构、练习寻疑、答惑解疑、展示创新、梳理总结学习成果。

实现这一教学改革的目标,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优化教育环境、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学生,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课堂。实现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现代教育对新课堂的要求:

1)进一步确立全面的质量观、人才观; 2)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着眼于课堂教学文化的创新建设 现代教学课堂的目标:

1)是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地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以学习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

四.三维十度立体评价管理体系

所谓三维,指的是评价和谐课堂的三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引领作用和课堂文化(师生、生生互动的体现方式)。

所谓十度,是将和谐新课堂的三个维度分为十个观察评价视角并能具体的进行考评。

三维十度的综合展现:

对于学生学习维度设置六个观察视角:预习程度、合作参与度、学习有效度、思维创新度、课程标准转化度和情感价值体现度;

对于教师引领维度设置两个观察视角:导学巧妙度和教学有效度; 对于课堂文化设置两个视角:课堂氛围学习度和综合能力发展度。预习程度的表现指标: 1)学生学习目标明确 2)小组展示预习成果 3)检查完成情况

合作参与度的表现指标:

1)全体学生(小组各成员)参与活动的次数和时间(记录时间的意义何在)2)学生之间有相互学习的时间和活动 3)合作、交流、学习是否有效 学习有效的表现指标:

1)学生感悟知识,经历学习过程

2)课堂学习内容由学生生成,有自学、互学、对学交流的学习过程 3)有拓展、创新、练习、提升 思维创新度的表现指标

1)学生有主动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有思维感悟并能呈现出来 3)师生、生生思维有碰撞 课程标准转化度的表现指标:

1)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2)关注差异生的学习目标

3)学习目标由学习活动推动完成,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实现课程标准的转化。情感价值体现度的表现指标:

1)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发挥,生命活力得到释放 2)教师有享受学生成长的欣喜感,学生有收获知识的成就感

教师导学巧妙度的表现指标

1)教师导语准确,巧妙引导课堂环节 2)课堂生成的问题引导得当

3)教师精讲、少讲,答疑解惑、指导点播及时准确 教学有效果的表现指标

1)学习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预习情况整合而成的 2)有问题和知识生成

3)教师提供有效的自学和交流学习的方式,创设感悟知识生成的情景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课堂氛围学习度的表现指标

1)形成以学习为中心的有序课堂氛围,实现教围绕学 2)共享利用学生错误,只教学生不会的

3)师生、生生之间有互评互赏,实现师生、生生、人与文本的和谐 综合能力发展度的表现指标

1)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锻炼口才展示能力 2)训练创新思维能力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

一.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不善于预习,往往流于形式,表现为:粗略浏览,看不出问题和疑点;过于简略,没有深度;照抄照搬,缺乏创新和质疑。

解决方法: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评价,创设师生、生生交流预习成果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一个分享成果、展示个性、表现自我、体验成功喜悦的舞台,让自己的劳动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刺激学生深入预习,开动大脑,寻疑找惑。

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等。二.学习方案、目标的设定

三维十度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读教材,并能从教材中找到自身感兴趣的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

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一定的知识,更是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和常规教学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种结合,必须有规定性的、一定形式的载体,这种载体通常称之为学案。

编制学案常采用五步教学法,即:第一:读课本;第二:找重点、难点;第三:尝试做基础练习;第四:创新和质疑;第五:预习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及时调整学习目标。(在课前可以预设学习目标,学生已经达到的和不能自己实现的学习目标,需要教师精细的引导。即:教学生不会的东西)

编制学习方案要注意突出学生的差异性。三.各学科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实现

对导学案的批判

从学生视角看,导学案存在的弊端: 1.导学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导学案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3.导学案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个性学习的自由 4.导学案容易喧宾夺主,让学生忽视了对教材的研读 5.学生对导学案学习的深度不够,往往浮于表面 6.导学案给学生适应学案的思路、掌握知识带来难度

7.导学案很容易使学生缺乏新鲜感,课堂近似对答案,产生疲劳性厌倦 8.导学案违背因材施教,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 9.导学案违背教育规律

从教师的角度看导学案带来的困惑 1.集体备课与学案处理在时间上有冲突 2.学案对不同教学班的学情有差异 3.学案限制了教学个性的发展 4.导学案的权威性值得怀疑

我个人认为:教师指导学生预习,要有形与无形结合,所谓的有形,就是把教材学习的目标、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课堂上需要预习的内容告知学生,并提示学生紧张高效的展开预习,将预习中遇到的困惑疑难记录在案。

学生一旦开始预习,教师就不再提示、说话,知识要不停的观察每位学生预习的进展情况,学生遇到的疑问做到心中有数。

有效学习本

教师是学生与书本发生关系的一种媒介,有效学习本就是实现这种关系的载体。

教学设计的实施与改进

传统的教案设计:要求备课要“吃透两头”,教师备课时实际上就是以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参为教案设计的基本依据,学生只是一种格式化了的抽象。

教师的教学预设,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应当以学生的有效预习为蓝本,应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而展开。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优化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知结构。

三维十度有效预设案,要求教师从备理念、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方面进行预设。备课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

所谓备理念,即为:教师要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准确的定位,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和激励赏识者。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给学生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来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实践,使学生能富有个性的学习。

所谓的备学生,就是:把握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千方百计地了解学生的学情,落实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所谓备目标,就是将课程标准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实现二次转化,(个人认为就是将笼统的、抽象的课程标准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可检测的学习目标)。

所谓备教材,就是变教教材为用教材,首先要熟悉本节课的新课程标准,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充分分析学生、教材、环境、教师及课程内容后,将各种因素进行整合并加以创新。

备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就是针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教师采取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学互学,有学生自己学习的机会和充足的学习实践和空间。

备教师的引导语言和时间分配:做好导语预设和时间分配,既可以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使学生紧张高效的自主学习和互学,做到有的放矢。

备课堂生成:课堂问题的预设和学生可能的回答及提出的问题。(课堂生成是师 6 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的思想碰撞的火花,是学习者创新灵感的闪现,这才是一个课堂的精髓,课堂生成的问题处理的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说课方案的改进 一.以往说课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说课: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等方面来进行。这种说课形式不同程度的存在“四化”现象: 1.说课过程形式化 2.评课内容表面化

3.评课结论两极化(虚假、讲好话的评课方式;否定为主、伤害自尊的评课方式)

4.课堂效果随意化(表面上看,评课从目标、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师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方方面面全方位兼顾到了,实际上是缺乏明确而集中的关注焦点——学生的收获即课堂效果。

二.三维十度课堂下教学目标的拟定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都有自身的特异性和自身的智能,因此,在教学课堂上,应多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须采取各种手段搜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高效地引领学生获得求取真知的学习能力。

查有梁老先生曾提出教育的三个原则:生存与发展、适应与超越、继承与创新。

预习寻疑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体现:现代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合作解惑是学生自身发展与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学习提高的体现,在课堂上放飞学生思维的翅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是教学相长、学思结合、开拓创新的必由之路。

三.三维十度引领下观、评课的内容、取向和特点

四.三维十度的反馈及和谐新课堂效果的呈现

和谐新课堂的诠释:以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发学生思维为目的,营造有利于学生自由想象的民主氛围,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自学、互学、合作探究等手段,让学生能够心情愉悦、畅所欲言,在欢快而不失紧张、平等而守护课堂礼仪的情境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和谐互动,构建和谐课堂,实现和谐教育。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富有激情,朝气蓬勃,充满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憧憬;老师欣然地融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一起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和学生一起感悟知识的真谛,不失时机地拨正学生思想的航向,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学生的奇妙想象,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在自己的引领下学生点滴成长的喜悦,憧憬着自己培育下的一棵棵小草长成参天大树的辉煌。(有感而发)】

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动脑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提升、生命活力展示、特长的发挥、个性的张扬、充分的自由发展。

三维十度课堂评价体系引领下的和谐新课堂,是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在和谐新课堂上,学生的 “学”在改变:

学生找到了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自己设问自己想办法解决,和同学沟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和谐新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观在变:

和谐新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权威主导的课堂,转变为现在师生平等、民主的课堂,这是教学观念的巨大转变,实现了建立师生新型关系的民主氛围。

在和谐新课堂中,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老师 8 开始把教教材变成用教材,开始由研究教材转变为研究学情,开始把教的课堂变成学的课堂。增强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一般的教书匠转化为研究型教师。

四.三维十度和谐课堂引领下的学校管理 三维十度和谐新课堂立体管理把道德放在首位 教育质量提高战略对学生的发展要求:

六性:全面性、个体性、专业性、创造性、社会性、协调性。六维:具体介绍了关于“六性“的内涵: 全面性:包括一德、二智、三体、四美、五劳。个性:包括个人兴趣和个人特长

专业性:包括专业知识和理论、专业技能、专业和职业基本素质等 创造性:包括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新颖成果

社会性:包括参与社会、社会化程度、社会责任感与贡献等 协调性则是指上述各维度发展的均衡性

双有效三维十度学校管理表解读 一.学生管理 二.教师管理 三.文化管理

把这些管理转化为可操作的、可考评的、细化了的管理目标,形成学校的日常管理规则

教师:只要你能想到的,相信学生就能做到;只有你能想到,才能很好的引领学生;只有你自己在奔跑,才能带动着学生一起奔跑;你的激情会感染学生。教师的备课程度,可以在课堂上体现的一览无余:

1.知识讲解生硬,学生就会感觉索然无味,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一个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的课堂,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坐姿歪二趔

三、精神的 9 在下面窃窃私语、迷糊的在神游天堂,有的同学很是光明磊落,干脆直接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有的老师总是抱怨学生不好好学习,可能有学生意志力的因素,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自己。学生在玩游戏时的情景会是什么样子? 2.上课教学目标不明确,上课漫无目的,缺乏有效的组织学生学习。

3.教师由于课备的不太充分,上课时心里发虚,言行拘谨像个小脚丫鬟,自顾不暇,更不用说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了。

4.课堂上处理突发性问题、生成的问题不果断,教师往往被学生绑架。

5.教师上课的随意性不仅仅表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上课缺乏时间观念,没有了时间观念,课堂就会从一开始就很松散,开始松散、这一节课就很难再紧张起来。而且这会使学生养成一个懒散的习惯,没有足够的紧张度,做什么事情都是拖拖拉拉的。

6.教室上课一言堂:一言堂的内在原因我认为有两个:一个就是害怕学生说话,课堂不能把控,正所谓的给点阳光他就灿烂,那是你的光辉不能足够照耀它的眼睛。这个原因是不自信的表现。另一个原因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做和尚我撞钟,钟响不响随它去。这样一来,老师天马行空,学生云里雾里。

团结紧张在和谐新课堂中的体现:

和谐新课堂要求教师要有效引领学生高效的自学、互学、合作探究、谈论交流,而不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学生无论自学还是互学、还是谈论交流,都必须遵循课堂礼仪,而不能无视课堂纪律,自己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学生要尊严,老师也要尊严。互相尊重,共同学习。

三维十度和谐新课堂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设想:

将课堂分成了三块:

新知识的第一节课,是学生知识框架的形成课,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完成 10 知识框架的初步形成,在这节课上,老师主要讲解本课新知识与以往学过的旧知识的联系和新知识的对以后学习的影响,以引领学生本次学习涉及的旧知和研究的方法,并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在以后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会发表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体会,通过表述自己的体会在学生自己形成的知识体系中增加血肉,并给学生留下基础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做练习时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第二节课就是对新知识的应用过程,老师会给学生制定一些练习题,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基本知识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做练习,然后让学生小组谈论并让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做题的思路、步骤。学生讲的叫透彻的,老师就不再讲解,学生展示不到位的,老师做点评即可。然后让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知识的应用进行整理。

第三次课(学生的自习课)使学生的限时练习阶段,此阶段主要是每个学生要抽出3-5分钟的时间,温习一下基本知识和应用要求,然后再做限时练习题,做限时练习题时要求高度紧张,过程中不能再翻看任何书籍。老师需要把每一次的限时练习题当作一次考试将成绩做好登记,并张榜公布。

上一篇:我们为你喝彩的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四边形复习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