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之心得体会

2024-12-09

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之心得体会(精选11篇)

1.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之心得体会 篇一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自我完善为宗旨的经济改革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和具体化。但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它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在哪里等等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的阐述,虽已愈来愈清晰,却并非已无疑问,有的甚至更为模糊,思想更为混乱。因此,当我们已比较全面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历史与现状及其经验教训之后,为了更好地吸取其有益成份,为我所用,就很有必要在此作一番讨论,以求正本清源,更好地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指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任何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必然要求。但如何实现这一按比例发展要求,即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则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国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指引下,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克服过去单纯依靠计划调节的片面性,而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取二者之所长,补二者之所短,而不是要用市场去取代计划从而根本否定计划的积极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14 大报告中所说的:“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又说:“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是说,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一刻也没有忘记要强调运用计划手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当我们把计划和市场看为配置资源手段的时候,对计划和市场二者的关系,则只能理解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而不能视为后者对前者的替代或否定。改革开放以来,正因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才使我国经济有了较为迅速、稳定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最后都逐渐发展到使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阶段上,这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所不同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是由片面市场调节走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之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是由片面的计划调节走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之路,二者殊途同归。这个事实再次说明计划与市场,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替代的关系。

必须指出,现在有一种倾向,企图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鼓吹市场经济万能,把市场机制吹嘘为人类最好的配置资源的手段,并认为,要实行市场经济,就要根本否定经济计划性,谁说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强计划性,就要被扣上要走回头

路,再搞计划经济那一套的大帽子。这种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近些年来的事实表明,每当国家放松了宏观调控的时候,社会经济就出现不同程度混乱,每当加强宏观调控的时候,社会经济就趋向于稳定。如1993 年以来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正确决策下,逐步取得“软着陆”的胜利和“高增长、低通涨”的大好局面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也必须看到,在这大好局面下,迷信市场万能的倾向还远未清除。如有些地方、部门、企业抵制宏观计划调控,任由市场调节,以致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经济结构失调,企业开工不足,加重了工人失业下岗的问题,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就是其明显的表现。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无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经济都需要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存在市场经济。但这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区别,事实上二者是有原则性的本质区别的,有的企图否认二者有本质区别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所谓市场经济,是指在商品经济已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用以配置资源和维护人们一定经济利益关系的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两种不同性质社会的基本制度本来就有本质的区别。这两种社会的基本制度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的经济关系或经济利益,从而也就不能不影响到两种市场经济各自维护着不同人群的利益,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要以维护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以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这种本质区别在现实的操作运行上,主要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的。

1.两种市场经济各自与之相结合的社会基本制度不同。这里说的社会基本制度就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必须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多种成分共同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则根本不存在公有制的成份,而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之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根本之点就在于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坚持公有制,就意味着从事社会化生产的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成了企业的主人,能自觉地充分发挥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生产力发展;放弃公有制就意味着劳动者或迟或早将要重新陷入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境地,使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压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勿宁说仅仅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马恩选集第4卷,第303页)。这里说明公有制乃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基本特征。一切修正主义者最根本的错误之一,就在于放弃了对实现公有制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我国目前由于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要求又还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只能实行

坚持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

第二,公有制为主体的内涵是既是一个量的概念,也是一个质的概念,即在量上要求公有资产必须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据优势,当然,这个优势不应该只计算纯公有企业部分,同时也应把融入非公有企业中的公有资产部分一并计算在内。这是十五大所明确提出来了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同时在量上,既然是„优势‟,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就不能只占少数或50%以下,也不能只是简单多数或50%以上,而必须是60-70%以上或2/3以上。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否则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是难以保证的。十五大报告中还指出这个公有资产的„优势‟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区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就是说,十五大不仅重申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在公有制经济占有量的优势,而且进一步明确必须把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部门的控制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或导向作用也要纳入公有经济“主体”内涵之内,作为它的一个组成部份。

第三,非公有经济的性质问题。我国现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或所有制结构,乃是由我国现实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既有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成份,也有居于非主体地位的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份。可见把非公有经济成份纳入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之中,绝不等于说非公有经济就已变成社会主义性质的了。所以十五大在提出了上述“基本制度”概念之后,紧接着又解释性的强调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却从没有说,也不可能说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或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份。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份。如果把非公有经济也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那么,我国目前就已经不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是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了。其实,客观的情况是很明显的:个体经济属于小生产经济,具有两重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但本身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它可以被引导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或者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但本身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都是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因此,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或者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2.两种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的是按资分配或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因而必然带来收入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的制度,因而会兼顾公平与效率,防止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消费品的分配自然要以按劳分配为主,它充分体现了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在还存在非公有制经济的条件下,产品的分配自然还须相应地存在其他分配方式。所谓其他分配方式,包括有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者的产品,全部归个体劳动者自己所有(除去交纳的税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产品除按劳动力价值支付雇佣劳动

者的工资和奖金外,其余都按出资的多少,分配给投资者所有,或者说实行按资分配原则。由于企业资本的来源不同,有的是企业主自有资本,有的是借入资本,因此这按资分配的剩余价值部份,往往划分为利润、股息、利息等各种不同形式分给各个资本持有者。此外土地所有者也需分得一份地租。这样在非公有经济中的分配就有了作为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和作为剩余价值各种具体形式的利润、利息、股息、地租以及个体小生产者的劳动产品等各种形式,而这各种形式的收入都是以各自提供不同的生产条件或生产要素为依据的,因此,这“其他分配方式”又可较具体地表述为“按要素”分配。

还需着重说明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习惯于把技术、信息、品牌和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能也列入生产要素之中,在产品分配中它们自然也应得到一定相应的收入。

3.两种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重大差别。

在运行机制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需要把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结合起来,但二者结合的程度和方式却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应的宏观调控和计划调节的作用就比较薄弱,即一般都限于间接的调控和参考性、意向性的计划。国家约束力比较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因而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还更有可能加强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由于宏观计划反映的是国家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市场机制的调节只是以个别企业眼前的、局部利益为依据的,因此,要使整个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在宏观计划的主导之下把宏观计划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之所长,避免二者之所短。从而使企业的眼前、局部的利益与国家长远、整体的利益结合起来,并使前者眼前、局部的利益服从于后者长远、整体的利益。

三、对抹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区别的各种观点辨析

1.认为市场经济只有一种,而并不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市场经济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说早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已经解决了,认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提出了市场经济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

2.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需要考虑姓„公‟姓„私‟的问题,并认为这是自1978年以来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思想。前已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相联系并以之为基础的,这也是保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条件。邓小平同志在回答论证深圳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据时说的深圳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他还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3.以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概念,偷换“公有制形式”的概念,为混淆两种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者一向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不言而喻,这里说的两种公有制形式,是就公有制的公有程度和范围,或者说公有性的强弱而言的。全民所有制或国家所有制公有程度较高,公有范围较广,包括了全民;集体所有制公有程度较低范围较小,只包括部份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制所有制。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则是十五大的新提法,意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它与“公有制形式”的概念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

以上详细地剖析了上述种种混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目的无非是使人们进一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区别,从而更好地建立和完善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至于究竟怎样才算建立和完善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是需要从实践中去继续探索的问题,现只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市场经济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如下几个要点: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认真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与以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非公有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同时并存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反对主次不分和假公贩私的种种观点和措施。

其次,认真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或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的收入分配体系。坚决防止、缓解和消除两极分化和贫富悬殊,切实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再次,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宏观计划主导下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以最有效、最合理地配置资源,防止、消除失业与大起大落等等消极因素,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最后,要建立起完善的商品、要素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财政金融体制和价格体系,以保证充分发挥在宏观计划主导下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2.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之心得体会 篇二

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 只有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毛泽东说:“我们的党从一开始, 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 这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邓小平说:“我们搞改革开放, 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 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江泽民同志说: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一点, 要坚定不移, 不能含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 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29年来的实践证明, 坚持以发展为主题, 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通过学习, 使我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 就是坚持它的科学体系, 它的基本原理, 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因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 它揭示的是客观规律;作为意识形态, 它反映的是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服务的, 是他们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一脉相承的哲学之脉。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来说, 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才能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正确的方针政策。所以,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最基础的东西, 是贯穿一切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观点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而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是普遍管用、长期管用、根本惯用的东西, 是马克思主义150多年一脉相承的世界观方法论之“脉”。毛泽东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方法论用中国的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江泽民同志强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二、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同志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认识论上说, 客体具有无限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既表现为它具有无限多的方面, 又表现为它具有无限多的层次。这就是认识论发展的无限性。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 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而这只能是一个过程。人们总是首先接触客体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 然后再逐步认识客体的更多方面。不断以更全面地认识补充原来不够全面地认识, 是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什么是与时俱进。时, 就是时代, 就是实践;进, 就是发展, 就是创新。与时俱进, 就要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又不是盲目的, 要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的基础上, 在掌握历史主动性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推动历史前进。时代、规律、创造, 是与时俱进的统一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创新进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上, 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今天,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提出和确立科学发展观, 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科学发展观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加以认识和把握, 是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发展中, 深刻认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离开发展, 就无所谓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根据新的发展要求, 集中全党智慧, 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个继承与发展有机统一的历史。继承前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作出新的发展, 从而构成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 就是这样一部科学理论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有机统一的历史。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牢牢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 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 既强调要时刻铭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强调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 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学习, 我进一步认识到:党的理论不但需要结合具体实践使之具体化, 而且需要结合实践的发展使之时代化。科学的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 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我党历来十分重视发展问题。20世纪50年代, 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实行统筹兼顾的原则。在改革开放时期,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制定了“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则提出了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和政策。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要求,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 强调全党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 紧密结合中国实际, 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首先,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条件;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逐步健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从经济制度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为人民平等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 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 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其次, 科学发展观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 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强调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 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既要把全国发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实行全国一盘棋立足全局, 统筹兼顾, 又要把地方、部门和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发展系统工程的子系统。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强调全面的各方面协调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坚持全面发展,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要抓住主要矛盾, 同时也要注意解决次要矛盾。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3.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之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传播;研究

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80-01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始传入我国,我国人民也对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经过不断的分析,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取到了较大的成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但我国在发展中也有很多的问题,众多研究者也在不断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世界各界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入

早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已经传入了我国,但在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才开始传入我国,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进行转译和介绍,随着《近世社会主义》一书的发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文艺倾向的态度在我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后,周扬、陈受颐等人开始对经典的著作进行评注阅读。随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这次胜利让人们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所以马克思文艺理论在当时能够受到人们的追捧,因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和传播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欧洲、日本、苏联三个国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入我国的重要途径,它们三个国家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使我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同时也为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我国文艺理论开始蓬勃发展,我国文艺史上出现了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一批支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这时,其他国家的文艺理论也开始传入我国。因此造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相对立的局面,但20世纪40年代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始成为主流。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构成体系进行探究,主要是分为两种探讨,一方面是针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否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的问题,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哲学、经济等其它方面进行分析之后,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个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而另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的探究,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在西方人看来,大家都在实行不肯定政策,而且对此持有否定态度。而这些使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僵局,随着一些新的文学现实的出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入了一种焦热化的状态,进入了一种逐渐退化的境地。很多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都已经逐渐的甩开了传统的规定,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重新面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太强大,众多研究者都希望从中找寻一些更加新奇的思想,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和某些谈话的形式结合起来。但同时,有的研究人员也表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也理应从西方的文学理论中得到点什么启示,进而提升我们自己的理论结构意识。从别的方面来看,还有人觉得,在意识形态和意识形式上也应该有一些发展,而这些,不单单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得到拓展,而且还使它的各种性质得到了强化,整体来说,各方面都在为马克思的发展助力。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与影响力

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大家都可以看得出,论著不是从以前到现在,从我们的角度去看国外的角度,更不要坐井观天,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发展下,融会贯通各个方面,采取相互学习和吸收的模式,逐渐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文化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直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干,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结合当今时代面临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问题的前提,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而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断的在发展其多元化和不同性质特性,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断做出创新。

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通过把当今西方社会的发展现状和文艺现状联系起来,逐步的吸取其中的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的去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各种文学派别。虽然,众多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方面有着不同看法,不过,比起传统马克思主义,它显得更新颖。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众多研究者不断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为了走向未来,进而不断的创造新的思想来丰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综合了我国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这方面的所有想法,归结了众多研究者的实践经验,从其中不断的总结规律,把实践经验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去,进而解决这么多年来在探究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些都能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面对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解,更重要的是,这些有效地帮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在当今时代下的顺利建立。

参考文献:

[1]钟家栋,王世根等.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李合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3]李衍柱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与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之心得体会 篇四

经典散文之《被信仰复燃的生命》

奶奶,六个孩子的母亲;体瘦,发白,善良是她的本性,因为在她内心,唯只装着一本书,那书名便是《圣经》。

儿时在奶奶家住,她总是起的很早,待我睁眼时,她已将饭做好,那时我即认定:她就是勤劳与朴实的化身。

奶奶不识字,字更不会写,甚至连她的名字。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学会看那砖块般厚的圣经书的,在学现代简化字的我们看来,她认识繁体字的功夫比我们更有内涵,因为,对于一种即将被淘汰的字体,我甚是羡慕她从右往左颂读经文的习惯。

奶奶白天在田间劳作,种绿豆,收麦子,掰玉米;摘红枣,采果花,烧佳肴,她似乎乐在田地间忙碌,家务事她也拿手,她是如此的深爱这片土地,但她更钟爱她心中的信仰,因为,信仰才是解放她疲惫与劳苦的生命良药。

由于村里的田地既远且陡,以致让她的双膝现在落下了风湿的老病;每每走路,她总得先站起缓和一会,方能走路,我能看出她走路的痛楚与艰难,而每次我打越洋电话问候她,她总是说:

“我的腿好点了,不疼了,你照顾好自己就行了” 我晓知她在为我宽心,为的是不让我在外为她多操心。

幸运的是,村里的教会就在奶奶家,每逢周日,村里前后左右的邻舍们都齐聚一堂,大家一周未曾碰面,彼此见了甚是欣喜;周末的天气大都格外清朗,可能是受圣灵的庇护,风和日丽的上午,数十人坐上炕头,每人手捧一本圣经或赞美诗,歌声响亮、浑圆,让每一位经过家门口的锄田路人都会不自然地看上一眼,这大概是大家共同祈祷的一种无形恩赐,也是对一种信仰文化外在的无限珍留。

之前曾听母亲说,我的名字亦是奶奶所取,我不晓知,一位不识字的花甲老人,缘何能有此般才气?这智慧源自哪里?这灵感发自何处?这意念是谁给予?每当安坐在奶奶身旁,我就觉得分外幸福,似乎有一种说不清的无言美感环绕着自己周身,我唯觉得她只是在用一颗心在做事,在唱赞歌,在默念,不论是饭前虔诚的就餐祈祷,或是晚间安睡前静默的跪拜祈祷,对圣灵的虔诚祈祷,已俨然成为她的一种生活,自然又欢快地行进在生命中的每一页,她的善良在时光的长河中在向我辈默默播散,晶莹剔透的露珠正静静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而在我们内心干涸时,那窗外恍若总亮有一盏明灯,灯光煌煌,光亮夺目,我似乎仍能听到奶奶在祈祷,因为,祈祷才是她对生命最好的忠诚仪式。

开始在外工作,奶奶听说我的工作是航海家,范围是七大洲,环境是四大洋,于是,她的祈祷又加增了新的佑护内容,每晚都在闭目中默念完满腔希冀才稳稳入睡,她一遍又一遍地祈祷海上风平浪静,船儿安全,我能身体健壮地平安回家,可自己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一位整天在田地中劳作的老人,不管生活给了她多少的苦,多少的痛,她都在努力地坚守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她仿佛是一位行者,徒步在信念的旷野上,头顶有明星照亮她脚下的路,身旁有棕榈树在风中为她翩翩起舞,那是黎巴嫩香柏树的浓浓心意,亦是天道对生命恪守的一种惠赠。

一次回老家探亲,夜住乡村,村中的晚上,星空璀璨,四下寂静,只有热情的蟋蟀在不停地唱着夏天的歌,我和爱妻阿妮则依偎在炕头的被褥上,听奶奶翻开圣经给我们讲故事。奶奶读字慢,书就放在她蜷盘着腿的双膝上,她左手拿书,右手则用食指指着文字一一从上往下,自右往左颂读,她的认真堪比我高考前,然她的双眸已被岁月改变,厚厚的老花镜架在她的鼻梁上,远看更有一种读书人的风范,她边读边解说,生怕我们不理解,我们在她的颂读声中陶醉,冥想,体念生的善良与爱的伟大,而这一切,此刻只发生在一孔详静的窑洞中。

5.论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篇五

11月9日上午,很高兴能参加应用数学学院和经济与贸易学院共同举办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理论培训班。其中第二节课是由政法学院的刘国建教授给我们讲述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价值》为主题的理论课程。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

本来中国是个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封建社会,按照正常的发展,中国也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但是,中国正常的社会发展道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中断,中国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强国,先后对中国的发展的道路进行探索。先后有地主阶级的探索(地主阶级抵抗派如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等,这些探索在中国都失败了,证明其探索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最后探索中国发展道路历史性的重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解放后,共产党发现,虽然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但是也有不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地方,像马克思说社会主义只有在很发达的国家才能实行,但前苏联列宁证明了社会主义在不很发达的国家也能实行,毛主席证明了社会主义在很不发达的国家也能实行.再如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在发达国家进行,所以要实行城市包围农村的路线,列宁也这样认为,但之前中国照搬这条路线结果以失败告终,毛主席说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因为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所以,在解放后,中国革命要走向胜利,中国要走向富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革命路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坚持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随着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创造性的科学。

其次,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调整政策内容,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仍适合于当代资本主义弊端的解决。

再者,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对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一般规律的探求,它的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学说,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的科学,对分析当今资本主义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现象仍然有指导意义。

6.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之心得体会 篇六

摘要:我们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恩格 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以具体化的 马克思主义指导自身的发展道路, 便是每个时代和每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任务, 也 是我们当代研究生所应当肩负的使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社会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 1000年中,思想大使群星璀璨。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表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马克 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 160多年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 日益深入人心, 显示出巨大的生 命力。正像邓小平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 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上 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的角度, 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 同的回答。从它的阶级属性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 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 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它是完整 的整体。其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理 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中心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就是围绕着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开展的。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理论 联系实际, 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才能掌握马克 思主义的实质, 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并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

素质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 求。

只有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 从根本上 说, 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 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 规律, 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依据。因此,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 义,也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才能加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 推动文明进步, 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 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 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 随着时代主题的 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 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马克 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它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 本的观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 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 义。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也包括列宁等对其 的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即中国化的马 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 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是毛泽东同志。1938年 10月,毛泽东在中共 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 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 的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 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这个“结合”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说,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 行;二是说, 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只有用马克思主

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 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一言以蔽之, 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而 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 就是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形式和内容分 开,比如说,把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 而把形式看作是中国化。另一方面它是道路和 形态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又是中国经 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同样作为反映客观的主观也应该是不断变化 的。视认识和改造世界卫己任的马克思主义, 也必然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 否则就会 落后于时代而失去真理性。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那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本身就内含创新性意义:一方面, 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 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另

一方面, 它批判 地改造了中国的传统思想, 吸取其精华, 摈弃其糟粕, 使中国传统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使传统思想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要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路。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实事 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要向前看,就是要及 时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能胜利前进”;并告诫我们“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 ,我觉得这就是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的真谛,也是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共同思想基础, 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生命线。通 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 相继诞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 即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不仅成就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伟业,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希望。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群众性

首先, 马克思主义不是某个人凭空想出来的, 而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 总结, 它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其次, 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 义的正确性不是某个人确认的出来的,而是经过人民群众的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的。最后, 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就一点用处也没有, 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了人民群 众, 才能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因此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得到了完全的体现。这个体现 的集中点, 就是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人民群众的解 放不是靠神仙和皇帝的恩赐, 而是靠人民群众自己, 这个思想化作理论观点, 就在于毛泽东 提出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另一方面,要把这些观点化作现实,就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只有在这

个观点中, 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 众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 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的结晶和伟大 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事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活的灵魂。而构成 这个灵魂的要素是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在这里,首要的因素是时间,而这个时间,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性的演进来说, 就是时代问题。邓小平同志参与了毛泽东思想的创 造。但我们现在所说的邓小平理论, 则是另一个新时代的产物, 这个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

展,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潮流,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坚 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新路。邓小平理论就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紧密相联的, 马克思称自己的哲 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的哲学, 这个哲学的历史任务就是用革命的实践改变资本主义的旧世 界,创建共产主义的新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改造世界,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 包括改造主观世界, 即改变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我觉得这个思想的一个基本含义就 是要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 向前进。

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 1.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要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 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不断赋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 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 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 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也是我们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 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 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 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 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 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 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2.坚持立足中国国情

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 色。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 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在 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体现 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 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 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要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 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 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 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决不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 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 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3.坚持与时俱进 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 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 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

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 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 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 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 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广阔空间。4.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开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推动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 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 造者。我们党提出的各项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人民群众 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

7.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之心得体会 篇七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 社会主义正义是指对社会价值进行分配行为的合理性, 是对人民是有益的符合历史潮流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 与人民的实践步伐一致。马克思主义认为, 正义是一种基于实际的生产力, 寻求公平正义不能以牺牲公平和正义的实现水平和生产力发展为条件;另外, 实现公平正义, 必须对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保护和增进[1]。并且,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不同发展水平上, 在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思想认识的人, 不同阶层的人, 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2]

二、社会主义正义的发展和原则

1. 经济领域

经济发展是缔造物质财富的范畴,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要在经济建设领域坚持正义的发展原则, 首先, 要创建权利、机会和规则平等的环境;其次,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政策;最后, 着重考虑再分配的公平性, 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2. 政治领域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不可能满足平均平等的要求。但是, 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却不被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限制, 人民当家做主有利于激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在政治建设领域坚持正义的发展原则, 一是, 要加快确保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各项制度;二是, 要保证各项与民主相关制度的实行;三是, 要有机地结合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3. 文化领域

首先, 树立尊重人人平等、尊重人的尊严、尊重法律等价值理念, 促进社会正义的思想支持。其次, 建立利他主义和不损己的思想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 社会领域

一是, 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消除目前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在所有制、行业和地区存在的差异, 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建立自成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正义的当代价值

社会主义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是实现和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的物质权利、民主自由、发展机会的基本依据, 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存续和发展的保证。在中国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新的历史时期, 实现社会主义正义主要表现为, 社会各方利益已得到了妥善的合理的协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已得到了正确的有效的处理。

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义观, 需要以公平正义原则作为指导, 公正正义原则是一种通用的价值标准或一种核心价值观念, 为社会各领域的普遍约束力。

四、结语

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社会存在面临着文化焦虑、价值多元化等现象, 面临着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自由民主权利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焦点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要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为指导, 不断推进各项具体制度的落实, 在物质生产、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社会和谐方面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8.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篇八

【关键词】资本主义;发展;长期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会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前一个社会形态,它最终要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已经存在和发展了几百年,仍然没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1 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人们社会发展方面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就是“两个绝不会”。两个绝不会,也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这个论断可知,资本主义和以前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是一个单独的社会形态,它的发展也会有一个很长的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并非不会出现暂时的停滞,但是停滞状态的存在不能成为我们否认资本主义发展更快的理由。放眼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发展是长期的、绝对的,而停滞只是相对的、暂时的。这种发展的长期性和绝对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就资本主义现在的发展阶段来说,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最后阶段

资本主义最初出现在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城市,距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而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不到一百年,比资本主义的发展时间要短许多。可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相当长的,而且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因此,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里也还是一个小片段。毫无疑问,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到垄断阶段。但目前是处在什么阶段,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开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些学者把这个阶段称之为资本主义中壮年时期,有些学者称之为后工业化社会,还有学者称之为资本主义晚期阶段。尽管如此,当代资本主义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思想文化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中还发挥着很大作用,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最后阶段。

1.2 就资本主义统治的现状来看,资本主义的统治还很有力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尽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激化和尖锐化,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国家可控的范围,反而由于其自身的变革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资本主义政党牢牢掌握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工人阶级政党的影响并不大。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等进步力量还不足于动摇或威胁资本主义统治的合法性,革命意识在工人阶级中有所衰退,传统的工人阶级革命高潮并没有任何出现的痕迹,社会主义运动依然处在低谷中。

1.3 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地位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二战后,一大批亚、非和拉美国家走向独立。这些经济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国家没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民族主义政党带领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依附于发达国家,使得在世界体系内占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非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2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主要原因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性的原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原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产生影响。

2.1 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科技革命密不可分。目前已经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和变革有直接的关系。发源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巩固,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得以确立;发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二战以来开设目前还在进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的强大动力。

2.2 经济危机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和解决的,它将会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际上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会使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并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当这些危机无法解决时,资本主义就要灭亡了。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经济危机确实一直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生,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却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发生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消除或减小危机的影响,使危机没有造成不受控制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说,经济危机大大提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适应能力。

2.3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否定,是人类民主发展的一个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后,资本主义为了避免无产阶级革命的出现,又完善了自己的政治制度。此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4 当前的世界格局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产生之后,迅速向世界扩展,最终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虽然社会主义在二战后也曾扩展到较多国家,但是自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的力量被削弱,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样的格局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科技优势向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价值观,加强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景浩,王丙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三重危机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

[2]沈鑫雨.刍议当代资本主义改良的实质[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

9.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之心得体会 篇九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使我感慨万分不能平静。下面对照学习心得自我检查。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检察干警作为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中的司法力量,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运用这一理念指导执法行为。如何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并自觉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实践呢?笔者认为:

首先,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准确把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基本内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市场经济利益法则也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司法队伍难免受到影响。司法干警思想上的任何偏差和动摇,都可能使执法目标和方向发生错误,手中的执法权力都可能被错用和扭曲,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检察干警应该努力提高法律素养,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把监督制约作为推动和改进工作的动力,保证和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其次,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检察干警要立足实际,扎实勤奋地工作,实实在在地为人民谋利益,对人民群众最具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求,要给予最及时、最方便、最大程度的实现和满足。作为人民的公仆,在工作中要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妥善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清正廉洁,确保权为民所用,做到文明执法。

第三,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做到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合法。检察干警在工作中要出于公心,态度公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把证据关、法律关,排除私利,坚持秉公执法,同时在执法中应努力追求公平与效率的最佳结合,实现公正与效率并重。

第四,树立服务大局理念,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司法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检察干警要把本职工作干好,把各自的职责履行好,把职能作用发挥好,自觉主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第五,牢固树立坚持党的领导的理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检察干警要切实增强党性观念,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法律。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胡锦涛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理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只有全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涵。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

法治有两项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有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二是这种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所谓“良

好的法律”,就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法律。所谓“普遍的服从”,就是法律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都得到全面的实现。现代法治既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高度重视、科学分析、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至关重要。解决公正问题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持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的原则,采用教育、协商、调解、司法等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社会主义立法要体现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使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实现正义的途径程序化、公开化。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由于我国封建传统的影响,人们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实体公正、轻程序公正的观念,特别是在执法环节,一些执法人员片面追求事实真相,重口供、轻证据,违反法定程序,甚至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和强调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全面的公正观念。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人权是人之作为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对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的最低限度的确认。人权来源于人的理性、尊严和价值。基本人权则是当代国际社会所确认的一切人所应当共同具备的权利。人的主体地位、尊严、自由和利益之所以被宣布或确认为权利,不仅是因为它们经常面临着被侵犯、被否定的危险,需要社会道德的支持和国家强制力量的保护,而且是因为人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和动力。现代法律就是保护人权的一种制度安排和强制力量。正是人权体现了现代法律的精神,正是人权保障奠定了现代法律的合理性基础。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一切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就是为了争取和实现人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社会利益多元化和社会矛盾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突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理论,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高度重视和维护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把工作重点从调整对立的阶级关系转移到承认和保护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等权利义务关系上来,转变重政权轻民权的观念,克服“防民”思想,提高人权保障意识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当前,在刑事司法领域,一些执法人员还存在着重打击犯罪、轻人权保障的观念,习惯于有罪推定,忽视刑事司法的人权保障功能。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提倡打击与保护并重的观念,增强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意识。

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任何社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求有一定的权威,而法治社会的政府权威是置于法律权威之下的权威。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权威则是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关键。在现代法治国家,有的宣布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的宣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都把树立法律权威作为实现法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立法建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的法律制度。如果法律可以随时随需而改,因人因地而异,那就根本没有法治可言。另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保证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特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有效地防止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实质内涵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我国宪法第五条对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当前,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要特别强调维护法制统一、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反对把个人或组织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工具

主义。

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

法治的意义就在于,既能充分地利用国家权力促进和保障公民权利,又能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腐败,保证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正确行使权力,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社会主义法治防止权力滥用和保证权力正确行使的基本措施就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把决策、执行等环节的权力全部纳入监督制约机制之中,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运行。任何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实行法治就是要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防止国家权力的异化。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我们还要努力拓宽民主监督?

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自由是人从自然力和社会关系的束缚下获得解放,人的内在尺度与客体的外在尺度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进步状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创造实现和保障人类自由的社会前提。社会主义法治就是创造和保障这种不断发展着的自由的社会控制系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才能保证人的尊严、价值和主体性得到尊重,保证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古代法治的根本缺陷在于,普通公民没有成为法治的主体,法治只是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工具,“依法治国”演变为“依法治民”,难以跳出人治的范畴。现代法治的优势和成功之处在于,国家不仅要依靠法律的强制力、规定性来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用法律来限制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权力,以平等地保障公民的权利,使普通公民成为法治的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我们必须把公民权利(个人自由的法律表达)作为构成社会关系和法律秩序的本位性要素。公民权利的平等保护不仅是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的体现,而且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近二十多年来,每一项重大制度的改革实质上都可以归结为重新认识和调整权利义务关系、加大平等保护公民自由和权利的力度。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法治发展的进程就是公民权利要求和权利意识不断增长的过程,是公民权利平等保护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权利本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平等地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的意识,摆正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反对官本位和长官意志。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反映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现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进的法治理念的进步性,又有立足现实、强调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性。忽略其进步性,容易导致迁就人治的现实倾向;忽略其具体性,则容易导致超越现实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乱。

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逐步建立了加强人权保障的基本法律体系,并且从组织形式上也建立了相应的人权保障机制。但是,重义务、轻权利观念对人权保障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修订后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政法工作涉及到对公民的人身自由、生命、财产等基本人权的限制与剥夺,更应当牢固树立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与保障人权并重的观念。

加强刑事诉讼中对诉讼参与人的人权保障,一是要严禁刑讯逼供、超期羁押以及体罚虐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加强对司法工作中侵犯人权的违法犯罪的查处和责任追究,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部分执法、司法人员头脑中固存的“有罪推定”观念,防止随意抓人、伤害无辜。严格贯彻《刑事诉讼法》第12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规定。三是要完善健全律师辩护、代理制度,充分发挥律师在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维护司法公正方面的作用,坚决纠正违法限制或剥夺律师履行职责的权利的做法。四是要确立和贯彻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坚决把以刑讯逼供、诱供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证据排除在指控犯罪和定案的证据之外。五是要在执法中切实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当事人及其家属的人格尊严,体现人文关怀,文明执法,防止扰民害民行为。

四、加强领导,精心筹划,扎实开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

如何把这次教育活动搞扎实,确实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调研中大家认为,应当遵循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借鉴以往教育活动好的做法的同时,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突出理论武装和正面教育。这次教育活动,一定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着眼于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警、激励队伍,着眼于对广大政法干警进行正面教育,立足建设,重在疏导,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议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出版“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作为此次教育活动的主要读物。在开展教育活动中要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本质和内涵是什么?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个中心议题,采取集中学、分系统学、个人自学与座谈讨论相结合等形式,分层次、分专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政法干警紧贴业务、紧贴实际深入学习讨论,真正把“执法公正,一心为民”作为根本指导方针,牢固树立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二是要紧密联系政法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执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开展这次教育活动,必须确立明确的主题思想,使当前政法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可采取专题辅导、组织执法思想研讨、走出去请进来广泛听取意见等多种形式,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引导各级政法机关注意发挥正反两方面典型的教育警示作用,以案释理,用身边鲜活的案例教育警示干警。同时要严肃执法纪律,对查摆出来的违法违纪现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治理。

三是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这次教育活动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涉及面广,必须周密部署,精心安排。首先,要强化责任,加强领导。教育活动宜在各级政法委的领导下,由公、检、法、司分别牵头进行,各级各系统“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切实负起责任,亲自组织实施和检查落实。其次,要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各级政法机关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和推广好的做法。第三,要抓紧抓实,确保不走过场。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做法,分段组织,一段一小结,哪个阶段不合格,都要按要求重新补课。要制定出科学、具体、操作性强的检查验收标准,结合年终总结,自上而下地对教育活动进行检查验收,防止搞形式主义、走过场。

四是要注意搞好结合。主要搞好“四个结合”:一是要把教育活动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职业道德教育等活动结合起来。二是要把教育活动与推动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在学习教育中推进业务工作,用业务工作的成果来检验教育活动的实际成效。三是要把教育活动与推进司法改革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创新业务工作机制和队伍管理机制,推进政法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四是要把教育活动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应本着边教育、边建设的思路,针对在教育活动中发现的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环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健全完善各项工作规范,巩固和发展教育活动的成果,积极探索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

理念是指“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类型。”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观念,是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对法律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因此,在执法思想上,必须使广大民警有新突破,切实树立党的领导的观念。司法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赋予的,必须理所当然地要坚决服从于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党的领导的观念,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保障人权的观念。司法机关既要做到坚定不移地打击犯罪和维护稳定,又要做到坚定不移地服务和保护人民。公正执法的观念。公正执法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是劳教执法工作的永恒主题。讲究效率的观念。广大民警牢固树立效率观念,迅速、及时、认真地履行法定职责,努力提高执法工

作效率。

务执法为民之实,求执法水平新提升。民警执法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执法工作质量的优劣,而且关系到司法机关的声誉和队伍形象,关系到“执法为民”思想的具体落实。加强对执法民警的法律教育,作为改进和加强劳教执法工作的重要内容,促使民警养成自觉守法严格依法办事的习惯,自觉地加强对各种应知应会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水平的培养,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的能力。

对于司法机关来讲,坚持党的领导,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改革越是深入,开放越是扩大,就越要把这个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在人的多层次需要中,除了生存需要外,第一要紧的便是安全需要。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拥有财富的逐渐增加,对安全需要也与日俱增。安居才能乐业,乐业也会推动安居,安居与乐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很难设想在一个安全毫无保障的社会中,人类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安居乐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环境保障,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安居乐业,并非司法机关本身的职责所能涵盖,也不是公安机关一家所能达成,但司法机关在这个环境的培育、实现和发展过程中,任务无疑最重。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安定、康乐的生活环境,能够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必将凝聚人心,融洽党群和干群关系。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必须全面发挥职能作用,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安全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随着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逐渐加快,公共事业发展方兴未艾,人民群众对提供新型的服务有不可抗拒的需求。毫无疑问,司法机关职能的定位,也应该随着人民群众需要的发展而发展。司法机关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主力军,而安居乐业的实现要靠我们坚定地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应该看到,司法机关为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人民群众期望安居乐业,这本身就为我们走好新时期的群众路线开创了广阔的途径。我们常说,我们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让群众满意,而没有群众的安居乐业,我们就难以让群众满意。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诸多方面。其中,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司法机关的使命和任务无疑更加繁重而艰巨。公安机关作为政府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坚定不移地把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公安工作的第一要务。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要树立指导型、服务型、沟通型的执法理念,学会运用便民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体现民主精神的法律规范,创造性地开展公安执法工作,切实提高行政执法效率,真正做到便民、利民。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公安机关不仅要做到传统意义上的爱民、助民等服务,而且要自觉地、优秀地依法行政。所以,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题中重要之义,我们才能自觉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党的奋斗目标。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队伍,要用“三个代表”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党的领导的要求落到实处。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当前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是进一步加强检察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认真学习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人民检察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指导方针的一项重要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重大命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此,院党组决定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要求开展全院检察干警自我查摆活动,本人按照教育活动的总体部署,根据会议精神,对照自我,重点从思想意识、纪律作风、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检查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学习了有关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活动教育材料,对深入开展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和提高。总体来讲,在院党组的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能够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

高政治素养,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持了政治上的鉴别力和敏锐性;能够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立足本职积极开展工作;能够忠于职守,顾全大局,坚持原则,比较认真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能够遵守院党组关于廉洁勤政的各项管理规定,加强自我监督和管理。本人重点从思想、作风、纪律、能力等方面,认真检查和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剖析如下: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业务知识不足,理论业务学习不够。参加工作以来,本人虽然一直比较重视学习,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具备的业务水平,还远远未达到新时期人们检察干警的要求。认为自己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应付目前的工作了,满足现状,对业务知识的掌握求精求深不够。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比如对《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还很肤浅,一些检察业务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业务技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同时,我对理论武装头脑的紧迫性认识不足,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存在实用主义,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才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甚至不学。学习停留一般化,学习专题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不分层次,一般通读多,重点精读少,虽然能完成读书笔记,但不够主动认真。平时虽然经常学习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的书籍,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脱钩,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用脱节,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联系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导工作、提高工作水平。

(二)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不够牢固。没有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认为公务员要为人民服务,但不可能全心全意,更不会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认为自己虽然是一名国家干部,但能力有限,职位有限,只能过一种平平静静、平平安安、平平淡淡的日子,只能是既没有大作为,也不会轰轰烈烈。政治思想认识不能紧跟形势的要求。每次除了参加上级和单位组织的学习外,只是看文件,连报纸,电视新闻等也很少顾及,更谈不上学习政治理论书籍。因而,世界观的改造也就不能及时与党的理论要求相结合,存在的私心杂念也就不能及时清除。因此,在工作生活中虽然与民警 职工们有一定感情,但亲民爱民的思想树立得并不牢固。不能始终与群众心贴心,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不能牢记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绝不能变成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工具,时不时也在想着用自己这点权力为个人和亲戚朋友办点事,为单位谋点利。

(三)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开拓创新意识不够,领导艺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本人以前往往是领导安排什么工作就干什么,临时性的工作和活动较多,主动考虑工作还有欠缺,对自己的工作缺乏系统的考虑和研究;在处理领导与同志们的关系方面,为顾及面子往往自我批评多一些,忽视对同志的批评,存在“老好人”思想;埋头干工作多,主动向领导汇报工作和思想少;与同志们谈心交流不够,谈思想、交流业务较少。表现在:对待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由于私心作怪,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态度,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省得惹祸上身。

以上是我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剖析材料,不足之处敬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10.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之心得体会 篇十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这一重要论述,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变化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而客观规律又是由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构成的。从社会规律的存在范围、所要求的条件与具体作用来看,普遍规律是对人类社会全部历史过程及所有国家都起作用的规律,特殊规律则是对人类社会某些阶段和一定国家起作用的规律。作为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既要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要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特殊规律。无论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还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贯穿其中最基本、最本质、最核心的是“发展”。人类社会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的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它既指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内容,也就是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第一要务”,是相对于其他各种要务而言的。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表明在我们党所面临的各种繁重任务中,处于首要地位和中心任务的是发展问题。正是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间这种内在的有机统一出发,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本质揭示,是历史和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战胜种种风险和经受住各种考验的迫切需要,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途径。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和主动精神,善于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善于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是一项全面、协调的系统工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必须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若干重大关系。当前特别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的关系

11.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之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女权社会主义思潮,中国女性,启示

西方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 它由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两大思想流派所构成, 自兴起就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它不单单是考察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妇女问题, 而且将妇女发展的前景与社会主义的命运前途联系在一起, 为各国女性的解放指明了道路。而我国“男尊女卑”的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 女性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至今屡见不鲜, 认真分析和总结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的精神实质, 结合当下中国女性发展的现状, 可以得到相应启示。

一、女权社会主义的思想内涵

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的思想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内部派别的不同其思想内涵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女权社会主义者在前期比较关注女性在家庭领域的发展并作出相应分析, 而后期开始更加注重对意识形态中非经济领域的探讨;美国的女权主义者较多地从事探索性的宏观研究, 英国的同行们则一般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传统[1]等等。即便如此, 从女权社会主义中可以总结和提炼出共同的思想内涵,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男女平等”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

男女平等, 一般是指男女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的各个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履行相同的义务。尽管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和技术的发展为妇女的解放准备了前提条件, 一大批妇女解放运动也使妇女争得了相应的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权利, 但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改变女性在社会中受压迫的地位和现状。首先, 家庭仍是绝大多数女性的主要活动领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女性在工作领域中职位相应地增多, 她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劳动中, 但其在家庭领域仍需要付出和之前一样的心血, 这就相当于女性要承担双重的压力和负担;其次, 女性对于家庭的牺牲较多, 却仍处于从属的地位。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着最主要的家务劳动, 为家人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似乎已经理所当然地被视作是妇女应当履行的义务, 而也有很多女性是家庭暴力的承担者, 这显然对女性不公;第三, 女性在社会劳动领域处于弱势地位。表面上看起来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机会和人数越来越多, 但实际上劳动市场上存在较多歧视女性的现象。很多企业在招工时限制女性, 甚者女性怀孕会面临辞退的风险, 大多数女性限定在售货员、护士、小学教师等工资较低的职业范围内。让更多的妇女去参与社会劳动, 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大力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理念, 使妇女获得真正的平等和自由, 是女权社会主义者追寻的信念和目标。

2.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结合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女性的地位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但是其受压迫的情况依然存在, 其中有生理方面的原因, 也有社会层面的原因, 不是单一的, 而是具体的。毋庸置疑,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 而在资本迅速集中, 经济高速发展,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同时,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社会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私有制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造成妇女地位低下的首要原因, 而比较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则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父权制。女权社会主义者把两者结合起来, 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不仅在于资本主义, 还在于父权制, 在于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结合。[2]而男性利用了这一点来强化他们的权力, 使妇女从经济根源上对他们形成依赖。

3. 妇女解放是以经济解放为主的整体性解放

女权社会主义者所强调的妇女解放是使其获取经济来源, 从根本上实现解放。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只有经济上实现了独立, 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妇女解放亦是如此。如果让妇女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使其与男性享有同等的经济基础, 那妇女的话语权、社会地位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女权社会主义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 不断与时代的发展趋势相结合, 提出了妇女解放的三个方法:第一, 妇女进入劳动市场, 从中赚取一定的经济收入, 逐渐改变经济依赖性;第二, 家庭劳动以工资的方式计入;第三, 家务劳动社会化, 将妇女部分家务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提高其工资待遇与社会地位。这些都是实现妇女解放的重要路径。

二、中国女性发展的现状

自“女娲”之后, 中国已基本进入父系社会。纵观历史, 虽也曾出现过一些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 譬如吕雉、武则天、慈禧等, 她们一度成为权倾天下、左右中华历史的大人物, 但总体来讲, 中国依然是一个极其讲究“男尊女卑”的社会。在新世纪里, 这种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越来越注重男女平等, 为女性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 但妇女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 依然有许多地方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1. 女性在社会公共领域的现状

虽然我国一直在倡导“男女平等”, 也鼓励女性进入公共领域工作, 但是, 女性在公共领域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并没有改变。例如, 一些工作岗位会直接或间接地拒绝接受女性员工, 因为他们认为女性更适合去从事加工类工作, 如电子、纺织等, 而这些工作的薪酬往往并不理想;在机关事业单位中, 即便是同男性在相同条件下去竞争, 女性也总会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 因为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绝大多数的家务劳动, 她们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照顾老人和孩子, 当要获得一项职务或职称时就要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努力——虽然从情感上讲女性对于家庭的付出是她们所愿意的, 但这确实造成了男性与女性在竞争上的不公平[3];行政岗位中, 虽然近些年社会上关于“拓宽干部选拔路子”的呼声一直很高, 但不难发现, 我国行政单位里女性官员所占比例依然极小, 无论各级人大代表还是各省、市、县、乡政府单位, 女性官员的数量都只能算是总体中的点缀。

2. 女性在家庭领域的现状

中国父权制的价值观念由来已久。比如我国婚姻中自古有着“郎才女貌”的说法, 且绝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 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父权制”的价值观念。因为“貌”是先天的, 而“才”是可以后天获取的, 对男性来讲, 先天长得丑并没有关系, 可以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来弥补, 貌丑但有才的男性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物质财富, 而女性往往被认为“无才便是德”, 这种观念无形中将男女双方放在了极不平等的位置上。又如, 我们经常说:女主内、男主外, 故而女性在家庭中往往要承担繁重的家庭劳动,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老人和孩子, 并且这种付出还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再如, 结婚的男女双方中男性会有着较高的学历, 这并不是男性比女性更聪明, 而是男性倾向于找一个学历低于自己且年轻漂亮的女性作为妻子, 他们天生不愿处于被驾驭的地位, 这就不难解释国内频繁出现的“女博士找对象难”这一中国特色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在农村, 重男轻女现象很严重, 当第一个孩子是女孩时, 妻子有可能会被公婆逼迫再生一个男孩, 甚至有的家庭在妇女怀孕时做B超性别鉴定, 一旦查出胎儿是女性便堕胎, 直至怀上儿子为止。中国人自古重视生育男孩, 并冠冕堂皇地称之为“为了延续香火, 传宗接代”, 殊不知女性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样重要。

三、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

西方女权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压迫奋力反抗, 不断追求女性的解放, 她们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一股左翼思潮, 这股思潮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生理等不同的方面都对当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分析她们受到压迫的原因, 尝试寻找使妇女获得解放的实际策略, 而事实上他们在很多方面确实已经做了相当深入的探索。[4]在一定程度上西方女权社会主义同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很多分歧, 但不可否认, 她们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角和先进的意识形态依然远超其他女权流派, 其思想理论对于我国女性认识和解放自己有着较高的借鉴意义。

1. 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

“人人生而平等”, 作为一名女性, 如果要想得到应有的权利和自由, 必须要从意识上觉醒, 不能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同样的, 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解放, 首先要在意识上解放自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女性很容易产生一种人格上的依附心理, 潜意识里会以男性为中心, 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在新世纪, 男女平等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而是切切实实被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女性要树立足够的自信心, 志存高远, 心怀祖国, 勇于担当, 积极进取,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扮演好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角色,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充分发挥女性“半边天”的作用, 做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2. 争取经济上获得独立

“男女平等”不能只是一句空话, 要实现男女在方方面面的平等, 就要注重将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到同男性一样的高度上来, 经济上的独立是男女平等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环节。女性只有愿意参与, 并且能够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去, 获得独立的收入, 才能摆脱经济上的依附性, 提高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经济报酬不仅是每个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履行的社会义务, 而且是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中女性应当享有的权利, 因为只有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才能在家庭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并进一步在社会职业的竞争中占有更加公平合理的地位, 获得自身的独立和解放。

3. 追求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 无论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还是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 女性都应同男性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其中政治权利是女性首先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女性应当更多地被允许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 享有相同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同男性一样平等地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 女性应该被给予公平的机会, 以便她们投身于国家建设、投身到社会政治领域中去, 真正实现法律上的男女平等, 发挥她们的潜力和作用, 从政治上实现解放。

美国《独立宣言》开篇即讲到, 人生而平等, 都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纵观人类历史, 女性在推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同男性一样重要的作用, 她们的贡献性并不弱于男性。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女性地位问题, 勇敢地为实现“男女平等”而奋斗, 不断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以早日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

参考文献

[1]段中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20.

[2]李丹, 陶思璇.女权社会主义思潮对中国女性发展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0 (11) .

[3]刘晓芳.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看现代女性的发展[J].学术交流, 2004 (11) .

[4]张梅娟.从女权社会主义思潮看当代中国妇女问题形成的原因[J].绥化学院学报, 2005 (4) .

上一篇:金版学案2017春高中政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练习下一篇:向领导汇报工作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