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地理教学论重点

2024-07-31

新理念地理教学论重点(8篇)

1.新理念地理教学论重点 篇一

试论化学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论文摘要:本文就中学化学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了初步实践,结论是教学效果明显,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几年了.我们对于新课程理念已不再陌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师生之间几乎没有沟通和交流,只有要求与管理。这样的教学关系,教师明显是教学的核心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仅极大地束缚了教学的发展空间,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导致学生学习范围狭窄,学习方法死板、机械。在化学学科上的表现就是学生偏重于会解题,不能灵活变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动手实践能力极差,思维僵化,缺乏创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化学的学习,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也不利于其全面发展。

新课程理念要求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这样的过程是动态的交流过程.更是典型的“教学相长”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师生是平等的,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会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能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彰显自己的个性,体会到化学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重要的辅助工具,许多重要的规律和知识点,在实验的直观显示下,简单清晰,容易接受,还能激发学生对未知现象的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但是在以往的实验教学和实验教材中存在的一大问题直接制约着学生兴趣的深化和主动创造能力的发挥.它就是实验只是对已知结果的重复性验证.数量少,覆盖面小,没有学生参与实验内容的设置.有些实验大部分学生不感兴趣,缺乏创新性和对未知的探究性。知道结果限定路线的探险还会让人有激情吗?在学习了新课程理念后,我开始换位思考,从14—15岁学生的心理出发.并和他们经常交流,添加了很多相关的实验。一方面增加他们实验的机会,特别是学生很有兴趣但实验教材没有的,加强他们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多做实验。增强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兴趣,培养他们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思考。很多时候我提前安排实验内容,让学生考虑生活中还有哪些是相近相似的,也可以放到课堂或实验室中来进行的实验(限制有危险的实验)。做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是最能激发他们兴趣鼓励他们自信心的办法。比如在做稀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时,我让学生做浓盐酸和石灰石、稀硫酸和石灰石、稀硝酸和碳酸钠粉末等的附加实验,从而得出:酸和碳酸盐可以反应生成气体,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符合结论的物质或现象。最后很多学生提出食醋和纯碱也可以发生相同的现象.我让他们在班上做这个试验,并自己讲解整个过程.效果非常好,学生都积极参加。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有兴趣点.关键是找到它。

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验的各种能力,在进行实验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方法,引导学生利用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觉器官,细心捕捉各种直观、细微的变化现象,及时总结观察的结果.若认识不足,就及时改进。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加强学生实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练习一些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拓展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更难能可贵。如:常有一些骗子在英雄山文化市场用钢片冒充银圆,我就此设置了一个题目,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鉴别真假白银。以下是学生设计的一个方案:

实验目的:鉴别钢片和白银。

原理:铁(钢的主要成分)遇酸冒泡溶解变黑,而白银遇酸不反应。

所需仪器:烧杯,浓盐酸。

所需药品:假银圆,银片。

用心爱心专心 1

实验步骤:略。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并设计出方案进行实验,做好记录,完成实验报告,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能力。

在知识的教学上我非常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采用了分组制.分层制等多种教学形式,根据不同学情、班级采用不同的方式.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新授课时,让学生先预习,了解基本的情况。上课时让不同的学生回答本课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其简单说出重点所在,相互补充,最后我总结他们的得失,并逐步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得失,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综合能力。在复习阶段。让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习题,并提出自己的方法。在考试复习阶段,让每个学生能出一些简单的考试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相互点评,能够共同提高。创造力是人类向前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是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源泉。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学化学必须在着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我在化学教学中采用这样的办法:1.联系实际,开发创新。例如:我市佳宝牛奶在全国打出了品牌,促进了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大量的牛粪如何处理却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有的堆放在农田里.造成农田无法耕种;有的不经处理直接排进小溪、小河,随后流人大河中,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我便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处理牛粪,学生都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如:修建沼气池.将牛粪作为制作沼气的原料;牛粪中有很多纤维.可用作养鱼的饲料;将牛粪晒干作燃料等。这样既避免了污染.又实现了有效合理利用,一举两得。通过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能灵活运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注,参与和适应社会活动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实现教育的最根本目的。2.打破成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具体的可以给学生提一些能启发其想象力的问题,如在区别亚硝酸钠和食盐氯化钠.除了考虑化学性质区分,还可以考虑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等等。这样可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培养。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与人格形成的过程。无德有才的学生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才是社会发展的栋梁。化学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对学生的道德与人格进行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人格升华.也获得道德理念的熏陶,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如酸雨的形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水华、赤潮等水污染,方便袋等白色污染,红心鸭蛋、面粉加增白剂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加强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培养学生的良心和道德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还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认为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表现是不同的.是各具特色的。总而言之,我们应根据时代的需要,研究和制定周详、有效的教学方案,改进和创造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真正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我通过初步实践,在中考中取得了很理想的成绩,更坚定了对新课程改革的决心。我相信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改进以前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用心爱心专心 2

2.新理念地理教学论重点 篇二

关键词:数学,教师,新理念,思想

日益加深的教育危机感和科技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推动了当前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单纯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更本质的任务是为受教育者打下受益终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万事万物是灵活多变的, 绝没有一定之规, 在解决问题时, 也不会有什么固定的方法,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探究式学习, 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任何的知识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想象力、创造力更为重要。在老师的教学中时刻注意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 逐步锻炼学生的开拓性思维,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一、数学教学思想和方法新理念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欧、美等国提倡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根据我教学的经验和从书籍中得到的数学教学思想方法, 大致有以下几种:数形结合思想方法、集合的思想方法、对应的思想方法、函数的思想方法、极限的思想方法、化归的思想方法、归纳的思想方法、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这几种教学方法对每一个数学教师来说并不陌生, 只要能够将这些教学方法灵活应用, 数学教学一定会达到一个新阶段。

数学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 还应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这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感情交流

教师和学生是互为载体相辅相成的,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学生的成长和教师有密切关系。在成长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是关键, 有人把教师称为传教士, 他们为学生指明方向、纠正错误,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为默契的应该是相互之间要有心的交流和心的互动,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和教师的“感情”交流。

青少年是一个思想上很不成熟但有着强烈独立愿望的特殊群体, 有着很强的逆反心理, 很多孩子在思想上、行为上的错误很难向家长和老师当面说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交流是彼此间信息的交换, 其一般使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两种方式。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 通过高超的语言、肢体技能的灵活运用, 凝聚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使学生不但注意接受、乐意接受, 而且热切地盼望接受, 从而高效率地完成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 还应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爱国主义教育; (2)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 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师可以在教课过程中通过选择应用题等等方法来指导和激发学生的品德、素质。

在教学中, 我们还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 提出问题, 提高学生课堂上听课的激情, 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 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四、数学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实质就是一门培养思维的科学。发展学生的思维和空间观念, 并初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而数学学习又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反思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 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总之, 要搞好初中数学教学,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分析总结初中数学教学的各种规律, 并能在有效的教学方法上面灵活运用, 同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下快乐的学习, 并且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智力, 也要提高学生素质, 还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唐瑞芬, 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林六十, 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年。

[4].孙瑞清.《数学教育实验与教育评价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3.新理念地理教学论重点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改变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绝不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做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在课堂教學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自己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在“绝对值”一节的教学中,我按四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零的绝对值是零;(3)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l)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2)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3)若a>0,则a=___;若a=0,则a=___;若a<0,则a=___。(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思考探索,学生自己总结出绝对值的重要性质。

三、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觉得苦。

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然后按每两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愉快地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另外,教师也可利用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4.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 篇四

摘 要:现代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发展的新理念是强调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现、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均衡化的课程设计现、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现、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关键词:课程;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课程实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回归生活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可持续发展、个性化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创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等等的强调,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尽管各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并不完全相同,但却有很多相似之处,诸如大都强调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均衡化的课程设计现。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现、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等等,使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一、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课程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因而必须遵循一定的价值原则。任何课程建构如若不优先考虑价值取向问题,如若没有哲学价值论的引领,都将陷入盲目和混乱,从而以失败而告终。

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学生与作为客体的课程之间的需要关系的反映。由于这种主客体之间的需要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而课程价值的内容和水平也是不断变化的;又由于这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因而课程价值的表现形式和类型结构也是多样化的。

在课程发展史上,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人们的政治立场、哲学倾向各异,导致了对课程价值的不同认识,从而出现了不同的课程价值追求。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课程价值取向是:

第一,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这种课程价值取向主要反映了社会统治阶级对于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例如孔子设置课程和选择课程内容,首先是出于“复礼”(即恢复周礼)的需要。所谓“礼”,是指维系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人伦关系和等级制度。在孔子看来,“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周礼,便不能站稳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不能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孔子特别强调“伦理政治”内容在学校课程中的核心地位。由孔子整理、加工、规范化了的课程内容,经孟子和后世儒家代表人物的充实和完善,形成了以伦理政治为价值取向的中国正统封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课程体系,其影响~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逐渐减弱。这种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在欧洲封建时代也有突出表现,只不过它是以封建伦理与宗教教义相结合的面目出现的。

第二,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这种课程价值取向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范围的扩大,以及社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而产生的。它主张课程要着眼于学生适应当前和未来生活的需要,要为成人生活做准备。由于其注重课程的实际价值,具有功利主义的倾向,因而特别强调实用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这方面,最有代表

5.《语文课程教学论》重点 篇五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从夏到清)

语文教材:

1、识字类:“

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韵语知识类:《昔时贤文》《名物蒙求》等;

3、经史类:“五经”、“四书”;

4、文选读本: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昭明文选》。其后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机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影响最大、流传最久),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二、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898年至1949年)

1、语文单独设科:1898年要求废科举,1905年完全废科举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产生新的学制“壬寅学制”,但没有实行,语文课程从经学课程 中分立出来,专设一课程;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曾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癸卯学制”,标志着“语文”正式成为一独立学科。——“读经讲经”、“中国文字”(初等小学)、“中国文学”(高等小学和中学)

2、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小学一律开设“国文”课,这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第一个正式名称。

三、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1949年开始到20世纪末)

1、语文课程文件(了解)所指

指国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中学语文学科有关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文件名称有“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

2、特级教师

于漪: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书育人;钱梦龙:三主教学思想(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宁鸿彬:发展创造性思维 魏书生:语文教学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语文知识树,学生自学)

四、语文教师素养论

1、构成。

人格素养——发动机 专业素养——油

教学素养——其他设备有良好性能+开车技术 科研素养——锦上添花(1)人格素养

a尊重自我、尊重事业。爱教育、爱语文、爱语文教育(不贬低自我和语文)b独立人格——语文教师的主体性。

c尊重他人——平等对话、以仁爱之心待人。包括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编者、尊重学生、尊重同事。“一千个读者,一千哈姆雷特”

(2)专业素养(包括语文知识素养和普通文化知识素养)①语文知识素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三大板块:a语言学板块:文字学、现代汉语、古汉语基础、语法与逻辑、语言学概论等;b言语学板块:语用学、广义修辞学(包括辞章学)、写作学、讲演口才学等;c阅读学板块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史论、作品导读与读法指导等(各类的文学课程均可包含其中)。

②普通文化知识素养。思维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⑶教学素养

①优秀教师的教学素养体现: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和领悟、懂得教学规律、深知学生学习心理、巧于驾驭教学过程、善于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人。

②具体表现: a基本教学理论:

洞悉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即教学论、心理学、课程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

b基本教学能力

构成的四要素:教学能力=(教材把握力)×(学生把握力)×(指导技术力即教学设计力+教学操作力)×(精神能量)

各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互补。如果一个要素的值小了,作为总体的值也会变小。

●指导技术力,即教学设计力+教学操作力

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语言的表达——尤是问题的表述、教学互动的灵活度、教学机智的敏捷度、教学过程的组织

(4)科研素养

教师应学者化参阅书目:李海林 《语文教学科研十讲》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语文教师的教育科研以从写教育手记或教学日记开始。如李镇西。

2、教师角色定位 各种说法:“园丁” “春蚕” “蜡烛”“灵魂工程师”“导演”“红娘”“教练”“主持人”“摆渡人” “一桶水” “传声筒”“搬运工”“个体户”

应有的教师角色定位:引导者,对话者,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建设者和开发者,研究者。

五、语文学习论

1、学习方式的转变 内涵:又可称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先提出。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

(1)过去学生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单独学习,追求标准答案

(2)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协助性学习。”

探究学习: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重在体验过程而不在研究结果。

(3)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原因

时代赋予的任务——知识更新速度快、创新人才。

个人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独立人格和个性的文明人。

学习过程的科学认识——主动建构,语文尤其如此,个体间相互弥补

(4)新课改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主体间的平等性,主体间的对话性,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

(5)如何实现新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是需要转变观念——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 二是激发学生积极的内在学习动力:动机、兴趣、情意; 三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6)当前新学习方式运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说话算数,教师无作为; 二是合作的形式化和无效;

三是探究的架空化、求新化和结果化。

2、学习习惯的培养

(1)意义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高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内容

包括识字写字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口语交际学习等四大子系统。

(3)原则

计划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4)过程。一般包括明确意义、掌握知识和认真实践等三个步骤。

a明确意义:如默读:对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阅读的效率;可以不受阅读环境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阅读。可以培养尊重知识热爱学习的感情。

b掌握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基本要求等几方面。如默读,其多种方法——通读、摘读、快读、思读、品读、浏览、跳读等,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读,快速的读,边读边思,边读边写,不带音动嘴,不指读等。

c认真实践。

六、语文的二重构成因素(语言与言语)

1836年洪堡特提出“言语”概念。20C初索绪尔系统研究了“语言”与“言语”的区别,提出“语言----言语分立学说”。

语言是指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言语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其结果。

1、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1)语言是社会性的,言语是个人性的

(2)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是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言语由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构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3)语言是有限的,其意义是相对固定的;言语是无限的,其意义是不固定的

2、语言与言语的联系 从历时的角度看,言语先于语言;从共时的角度看,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态。(1)言语是语言的历史前提,语言是言语的逻辑前提(2)言语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语言也推动了言语的发展(3)语言潜存于言语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

七、“语文”的内涵

●就词解词———“语言”的角度

语言文字说:口头语+书面语,强调书面语

语言文章说:语言+文章(结构、层次、章法和中心思想)、语言文学说:语言+文学的审美性,甚至主张语言、文学分科 语言文化说:反对训练观,主张教育观

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综合说:综合性、广泛性和多样性

总评:相互间不构成内在的冲突,都认为“语文”的根本含义为“语言”: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章是语言的组合,文学以语言为工具,文化内蕴于语言,特别提出“文”旨在强调和突出

●语言功能观的解释———“言语”角度

1、“口头语+书面语”(不同凭借)说,包括听说读写(行为方式)---------叶圣陶

2、“言语”说——对语言的运用-----李海林

3、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认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阐释:即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化之物不可避免会含有人的情感、意志、态度和思想观念的成分。

八、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九、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素养:

1、“语文素养”的内涵(1)“能力”、“素质”和“素养”之别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素质是指人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二者都重在“功用性”和“结果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既重结果又重过程。“养”为动词性词素,反映了“素养”的形成是后天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主体具有主体性。

(2)“语文素养”的内涵及与“语文能力“之别

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语文学习活动,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的一种新价值或所达到的一种水平,包括多种内容。语文能力包含于其中。

语文素养呈现为一种开放式结构,使语文教育在实用功能之外,重视在 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底蕴,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2、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概言之,包括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3、语文素养的内容丰富之因

(1)选什么文章,即在进行文化选择,构建一种理想文化,必受价值追求的引导;

(2)如何解读文章,涉及对文化的再认识。

在讨论文学作品、评价文章水平高低的时候,往往涉及思想观念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陈腐,而不仅仅是单看其构思、布局、语句。

(3)语言是文化的化石。评价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会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词语和各种表达方式中蕴藏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积淀,既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包括思想观念文化。

要准确深入地理解他人的言语,往往需要透过语义的表层,透视其中蕴涵的思想观念;

要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意,首先要有好文风,同时少不了要为词句斟酌费力。要能在习以为常的说法中发现品位、情趣、情感、态度、观念的意蕴,寻找恰当的表述,自然离不开富有批判性的思维品质,当然也涉及人的知识视野。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1、“共同性”和“基础性”。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首先要有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完成所规定的学习内容,达到所规定的课程目标。

2、“多样性”和“选择性” 高中阶段,差异加大。个性的差异;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及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为此,应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以及多样化地发展创造条件。

3、开放、有序

突破学科本位,加强综合性,按原定计划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地学习。沟通语文与生活。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行。

十、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

1、指导思想

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关于课程结构:必修,选修;模块;学分;系列

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每个学期分两段,每个学段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将选修课程中相同内容的模块归为一个系列。各个系列包含的模块数不固定。

目的: 灵活安排课程;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包括选学或重学某个模块。

(1)必修和选修

必修课程突出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协调地发展。

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也要体现基础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应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a 必修课程:

五个模块:语文

1、语文

2、语文

3、语文

4、语文5 模块的综合性: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高一至高二两个学期半,也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b选修课程:

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

有选择地设计、开设选修课,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

模块的内容组合、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2)高中语文课程的学分(18——24)

基本要求:共计“18学分” 必修课程:10学分——最低要求。

选修课程:8学分——学生根据兴趣、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从五个选修系列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

最高限制学分:24学分=10(必修)+14(选修)(即8+6)——6学分: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从五个系列里可再任意选修3个模块,2学分/模块

十一、语文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在课程标准中,整个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语文课程的内容内蕴于语文课程目标中。

1、义教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

显性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学习方式 隐性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

★显性:总目标——积累·整合感受·鉴赏

思考·领悟

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

具体目标 : ①必修 包括阅读和鉴赏,表达和交流

②选修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隐性

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 ①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当今时代教育观念;

从基础教育课程特点出发,提出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重视学生发展方向、学习方法的个性特点和选择性。

②专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

语文学科专有的内容与目标;

多门学科共同追求,内容交叉,结合语文学科特点; 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综合。

③指向性、过程性和层次性

有“达成度”要求,有对理想目标的指向和关于学习过程的要求; 目标设计有弹性,分层次

十二、语文课程的内容

三个与“内容”相关的概念(包括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

 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教什么”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语文素养目标,语文课程研制者建议“一般应该教什么”。从大的方面看,有两方面: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及其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 语文教材内容

它是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它主要面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为了使较为广大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语文教材编制者提供“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建议。

 语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它逻辑地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

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

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

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

●通俗地说:

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语文教材内容是指语文教学“用什么去教学这个应该教的什么”,语文教学内容是指语文教学“实际要教什么”“教学了什么”。

●语文课程目标最终达成,有赖于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解决,理想的状况是:

语文课程目标内容化,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化,语文教材内容教学化。

十三、语文教材的含义、结构类型、教材的选文类型及功能发挥方式

1、“语文教材”的内涵(1)、泛指的语文教材

指一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产生影响的书面和非书面的材料,这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基本一致。

(2)、特指的语文教材

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材料。包括文字性材料(如教科书、习题集等)、图像材料和电化教学材料;包括学生使用的材料和教师使用的材料;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材料及课外阅读的材料。

(3)、专指的语文教材

即指语文教科书或称之为语文课本。

2、结构类型(构成要素,教科书类型,版本)(1)、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

-----两条线索和四个系统 两条线索:知识线索和能力线索

清末及之前几乎都由相互间无逻辑关联的选文构成

清末刘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以语言文字知识为纲。开打破文学读本为纯粹选文荟萃之先河。

1963人教版12年制以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顺序为主要线索。

四个系统:a根据内容性质: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导学/助读系统

b根据能力性质:阅读系统、写作系统、口语交际系统、知识系统(+综合性学习)

●范文系统的范围:

体裁范围:实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文艺文: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童话、寓言等

2、题材范围:“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美化、净化学生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能力

3、语体范围

从语言方面来看:文言文和白话文

从风格方面来看:谈话语体和书卷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4、章法范围:记叙文:顺序、描写方法

说明文: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议论文:论证过程、论证方法

5、作者范围:古今中外代表作家

●知识系统:

读写听说方面的方法性知识、文体知识、语文基础知识 ●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作为教科书的一个结构要素始于20世纪20年代穆济波《高级国语读本》,于文后附设“本篇研究”(即思考性问题)。根据功能有:理解性的、记忆性和应用性的 ●导学系统:

编辑说明,目录(表),单元学习要求,课文预习提示,课文自读提示,课文注释,参考资料,某些附录材料等(2)语文教科书的类型

(一)根据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

1、分编型:指将各个系统分开来进行编制,或是在一本书里分成几大板块,或是分成几本课本来编。

民国初谢蒙《国文教本》首次尝试以文体分编之体例。★多分法,如1982年高中:(课内部分)——《写作与说话》;《文言读本》(高一)《文学读本》(高二)《文化读本》(高三);(课外部分)——《现代文选读》《文学作品选读》《文化著作选读》 ★两分法:文言与白话分编

文学与汉语分编

阅读与写作分编——1982的初中《阅读》和《作文●

汉语》

2、合编型:指将各个系统混合在 一起进行编制。单元编排的首创——夏丐尊、叶圣陶《国文百八篇》

3、无逻辑关联的独立文选型

4、有逻辑关联的单元型

组织单元标准:文体、语体、内容(主题)、话题、知识、能力等

现代意义上以一组文章为范例、有较严密的助读和作业系统,有教学法功能的单元型始于20C三四十年代,当时以1935年夏丐尊、叶圣陶合编《国文百八课》、1945年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为典型。●夏丐尊、叶圣陶合编《国文百八课》 1935年开明书店出版——单元组合的成熟 特点:★108课——108个单元

★文言、语体混编,以语体文为主

★用单元目标即“文话”串联“选文”文法或修辞“习问 ”

★文话——写于“课前”的话,相当于单元说明

★选文——每课两三篇选文

★文法或修辞——每个单元配有语基类识

★习问

——课后思考、练习题

(二)从编制的线索来看

1、文选型:以范文为主体,一般以汇编的范文为学习内容的中心

2、理规式:以现成的知识为中心,主要是写作或听说的教科书或教科书中的写作和听说部分。民国初庄庆祥《共和国教科书文法要略》,将一部分语文知识抽取出来另编教科书。开理规式之先河。

如高原、刘朏朏的《三级训练体系作文课本》 ●教科书的版本:

一纲一本:建国至文革

一纲多本:清末至建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 多纲多本:21世纪

第一批:初中——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

高中——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山东人民版

3、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及其功能发挥方式(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

(1)定篇与文化、文学素养

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通常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必学篇目。

掌握以定篇身份进入语文教科书的世界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学作品,本身即为语文课程目的之一,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要提高学生的文化、文学素养的途径之一就是以明确规定的定篇来呈现。

(2)定篇的课程内容

a从进入教科书的方式来看,作为定篇的选文应直接地原汁原味地搬进,并且选文应是该部分的教材其他内容的环绕中心。理解和领会作品本身就是目的,其他围绕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应服务于“理解和领会”这一目的。b对于“定篇”的选文,能成为现实课程内容的并非诗文本身,通常最终落实为“理想的读者”对该诗文的“权威的阐释”—表现为注释、导读、提示、旁批、总评及课后习题的指向。

c对“定篇”的分析和评价应是有“标准答案”的(但不是唯一的)。所谓的“标准”通常是当前学术界所推崇、所认可的。(3)定篇的功能发挥方式

在于彻底、清晰、领会作品,其他围绕该选文的所有教材内容都应服务这一目的

● 例文(1)“例文”的实质

旨在学习选文生动形象显现出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的点来作为例子,即为“例文”的实质。

它是为相对外在于选文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态度和策略等服务的,相当于“直观的教具”。(2)“例文”进入教材的方式

1、“例文”不要求是完整的篇,有时可能是一段话、一句话即可。

2、为了达到多角度地例证“概念(知识)”,可以用不同的变式、用多篇“例文”来充分展示知识的内涵。

3、“例文”所例证的课程内容是确定的,课程内容不会因为学生等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样本(1)“样本”的实质

旨在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读写技能和方法。关注的是“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怎样读”“怎样写”首先是知识,但这类知识是会随着学习技能而有不同的呈现,而技能的掌握是随选文而实现的。

这一类性质的课程内容的学习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体验,而非预先确定的。(2)“样本”进入教材的方式

a作为“样本”的选文,与“定篇”一样,也是同时教学与“样本”相关的多个方面,但这多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主要不是来自选文本身或权威的阐释,而是在根据选文的特点 的基础上,主要取决于学习者读写或鉴赏水平的现实状况。

b在“目标”取向上,通常是“表现性目标”,难以量化和标准化。●用件

(1)“用件”的实质

“用件”类的选文,教学时关注的是选文自身的内容,即选文说了“什么”,对“怎么说”只关注其逻辑的合理性,说得对不对、通不通,而不关注其说得好不好。

其实质在于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了解所讲事物。

(2)“用件”的功能发挥方式

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借助于选文所讲的内容去从事与该选文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最突出的特点:可随意更换(3)“用件”选文的种类 a语文知识性的文

如:《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怎样写总结》《语言的演变》

b提供资料文

如:为研究性学习提供资料

c引起议题文

议题可是语文方面的,也可是社会、政治、人生方面

如:《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

十四、语文教学中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

1、内涵

“语文课程资源”即在语文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切可资利用的、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有利于实现语文教育目的或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实质上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开发是利用的前提,利用是开发的目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的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增强课程资源帅意识。各地区、各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除此,“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对语文教师,《课程标准》要求其“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特点 ● 多样性。

(1)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的不同,可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2)按空间分布的不同,语文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和校外

(3)按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划分,可分为非生命载体形式和生命载体形式(4)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语文课程资源可分为显性和隐性。显性:能感观的实物资源,如教材、自然和社会资源中的实物等。

隐性:以潜在的方式影响,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5)按照性质,可以将语文课程资源划分为自然性、社会性、人文性和网络性。

●具体性。

因地域、文化传统、学校以及师生各自的差异而不同,因而又呈现出具体性的特点。●多质性

同一资源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间接性——价值潜在性

需要经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加工。●语文味

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探寻语文课程资源所应具有的“语文味”。(1)文化性、思想性。如,将孔庙里的石刻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出来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儒家经典(如《论语》),了解儒家文化;将一些抗日时期的照片和现代化建设的照片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出来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爱国诗篇(如《我爱这土地》),培养民族自豪感。

(2)言语性、工具性。

应从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应用维度来进行开发,比如,广告语的开发是为了让学生依据自己习得的语文知识来进行评定,报告会、演讲会的开发更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结合运用。

3、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1)促进语文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语文化

(2)实现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密集化(3)凸显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性

4、开发和利用的原则(了解)

(一)目的性原则——利于教学目标实现

(二)开放性原则————类型、空间、途径等丰富、多样

(三)科学性原则——包括针对性、适应性教学主体——教师、学生

教学中介——课文

教学环境——区域、地域、学校

教学时间——课时

教学条件——人力、财力

(四)优先性原则

物质层面:语文教材(专指层面)优先

人力层面:内行优先

筛选维度:利于教学目标实现(与教学内容的吻合度、与师生的适切度,如

《灯〉定位于情感教学之备课

(五)经济性原则(时间、空间、人力、财力、效果)

(六)灵活性原则(难易程度,课程意义,教学价值,应用倾向)

十五、教学目标设计

1、内涵和作用

(1)“教学目标”的内涵:是指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2)地位和作用: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 支配、调节和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策略、使用教学媒体以及调控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

2、确立依据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单元章节的要求、课文的具体特点、课时教学的任务、教学对象的实际)

3、教学目标的类别

★知识目标:包括知识的回忆与再认识。

★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如观察、比较与分析、阅读与写作、口头交际等。

★情感目标:包括兴趣、态度、思想、鉴赏能力和价值观等。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并自发地在课后去关注有关知识,甚至爱上这门学科,乃至选择相关

专业作为自己的事业。语文学科还要注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欣赏真善美,陶冶其情操。

4、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表述方式

a、认知观:通过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多用含义模糊的动词,如“懂得、理解、掌握、领会、形成”等; b、行为观:以可观察、可量化的外显行为来描述。c、内外结合法

(2)目标表述的要素

★一般说来表述规范、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情境、行为标准五个部分,通常把它们叫做具体行为目标的五个要素。

★ 一个规范而完整的行为目标的陈述如下: 学生(行为主体)在通读完全文后(行为情境),找出(行为动词)至少找出三种(行为标准)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行为对象)。

十六、单项技能(导语、提问、板书)

1、导入

也称导语,即在一堂课的开头3分钟左右,教师在讲新课前的为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而所设计的相关教学活动。

●导入意义和基本要求(1)意义

★ 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承上启下,架桥过渡。

★明确学习目的,突出重点。

(2)基本要求

求精,要有概括性;求疑,要有启发性 ;求巧,要有趣味性;求准,要有协调性 ●导入结构

引起注意——激发动机——组织指引——建立联系 ●导入类型: 激情型、激趣型、激思型

●导入方法: 经验导入,激趣法——讲故事、讲笑话、谜语等,借助音乐创设情景,借助诗意语言创设情境法,设疑导入,新旧联系导入法,引用名诗、名句、名言,移植相关知识导入,背景介绍导入,直观/实验演示法,释题导入

2、提问

●问题类型:

对应语文阅读能力的水平层级(由低到高)

认知性——理解性——评价性——创造性 ●有效提问的策略

目的性策略、发散性策略、系统性策略(相互联系,有序循序;问题排列有总分和串联式)、明确性策略(问题明了确凿——关注问题的合理性;问域边界清晰——关注问题的明确性)

启发性策略(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问题应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问题的“问点”角度要合宜。两个基本策略:矛盾策略和具体策略(易忽略处提问,深题浅问、化大为小))

趣味性策略(采用曲问策略,抓住关键处提问)多样化策略(问题的水平层次应多样化;表述方式应多样化;角度应多样化;主体应多样化:教师、学生)民主性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使答者与非答者全体得益;注意避免“关系户”现象,)

★其他发问技巧:

表意连贯:语气连贯、句式完整、一气呵成,忌中途插说。语速适中,注意停顿。候答、理答

3、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要求

鲜明的目的性:板书一定要为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而设计,不能无的放矢,乱写一气。

明确的针对性:板书设计既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维定向,与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步反应,提高他们理解、记忆的效率。

高度的概括性:板书应是对课文内容、结构、写作特点等的高度概括,要用最浓缩的精炼文字表达。如《故都的秋》

清晰的条理性:

周密的计划性:教学目的、什么形式、什么时机

适当的灵活性:教学中,及时修改、增减甚至重新设计,因文因人因时制宜。

整体的艺术性:字形的正确工整,均衡又不单调的板面排列,板书内容与所授课的吻合,前后出现的顺序,板书时机的掌握。

●板书类型

1、从板式的外在表现形式上来分 ★提要式板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注意:

1、提要须准确;

2、提要具有概括性。

★流线式板书:适宜于情节复杂的小说等课文,可再现曲折多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灵活多变,富有流动的美感。《促织》 ★对比式板书:突出比较对象的异同点。

★回目法板书:最适于教学叙事性强的小说,它采用工整、巧妙的对偶句式,简洁地概括每部分的情节内容,清晰地显示故事发展的脉络与过程。《群英会蒋干中计》

★列表式板书:条理清晰,事物间的联系和从属关系分明,学生一目了然。尤适用于人物、事件间关系较复杂的课文。《药》 ★表情式板书:抓住主要人物的表情来设计。

《卖蟹》文中,小姑娘是一位单纯、活泼、美丽的渔家少女,她在蟹市上卖蟹,与众多买蟹者交往,始终公平交易,以诚相待,笑脸相迎,文中共写了她面部表情的十“笑”,每次“笑”的内容又各不相同。小姑娘是美丽的,她的“笑”更是心灵的写照。

★回环式板书:趣味性强《食物从何处来》

★图示式板书:直观明朗,一目了然,多用于实体性说明文,尤是建筑物说明文。如茅盾《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点睛式板书:文章关键字词。《卖蟹》

2、从板书内容切入方式来分

依据文章思路,依据课文线索,依据课文结构,依据课文题目,依据课文内在关系

十七、语文教案设计技能

●编撰教案

1、教案类型

训练项目:阅读教案、写作教案、口语交际教案、语文基础知识教案 形式:文字式教案、图表式教案、习题式教案等 容量:单元教案、单篇教案等 详略: 详案:内容全面、具体

简案:只展示基本内容,除必要项目外只对二级编写项目做大致记述

微案:只有最基本的教学步骤和必要的板书 ●教案编写格式(要素和步骤)

课题:课文标题或训练内容题目,一行正中;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型: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讲评课、复习课、考核课、活动课;教学方法;教学用具;课时安排:所需课时数;教学过程(即“教学程序”)(主体);练习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后记,又称教学小结、教学回顾

●教案编写基本要求

6.作文教学论重点和难点 篇六

(一)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有哪些新观念和新动态

1.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作文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一种引导作用。

2.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引进电脑多媒体方式,是一种教学改革的尝试。

3.注重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在信息时代,应用文写作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

4.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阅读与写作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它们是分则两伤,合则俱荣。

5.培养使用电脑媒体写作规范化文章的能力。

(二)关于作文命题的规范和自由问题

1.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命题,要强调灵活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作文命题的灵活性,是指要给学生在作文时留出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允许学生在命题的范畴内,对文章体裁、题材内容、表达手法、语言风格等因素,有充分的个性表现。命题形式可以是全命题作文,如“由克隆技术所想到的„„”、“我心中的电脑网络„„”等。也可以是半命题方式即提供材料的形式,由学生自己拟题。

2.作文命题的规范性,是指在文体、题材、格式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作文训练。学生对这种方式常常不甚满意。然而,这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生在走向社会后,经常需要写作具有特定规范的文本。它要求写作者必须严格符合领导或雇主所规定的写作规范,不得擅自逾越。它绝对不允许学生在规范之内的自由创造,它限制作者写作个性的张扬。可以说这种写作方式像是“代圣立言”,而不是自我风貌的展示。学生必须接受这种具有严格规范的写作训练,这是时代和社会所要求学生掌握的一种基础的核心技能。

(三)语文教学改革中应采取的作文批改原则与方式

学生作文的批改,应该尽量发现文章中的“亮点”,充分肯定其积极因素。

还有一种传统的说法就是“多就少改”。

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和“积极因素”:

1.可以指习作中鲜明醒目的标题制作;

2.赏心悦目的文面设置;

3.新颖深刻的结构布局;

4.多样化表现手法的独特组合;

5.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再现。

6.文章中所展示出的独到新颖的感悟和见解;

7.积极向上的格调和情操;

8.匠心独具的表达技巧等都应该敏锐而不遗余力地去发现和肯定。

所谓“多就少改”,就是要多维护和肯定学生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不要以教师自己的眼光和视角去干涉和影响。这对于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完全不顾学生习作的主体意图而删改过多,致使红色的修改符号充满视野,那必然会给学生的作文心理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然而“多就”并不意味着不改,还必须强调突出重点、抓住要领、启发引导的“少改”。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改,不要“授人以鱼”,而是应该“授人以渔”。

(四)作文讲评的基本的内容

1.体裁

就是学生作文是否“得体”或“合体”。古人曾说:“定体然后可以言工拙。”可见文体问题是作文讲评的首要问题。离开文体因素,其他方面的讲评就会失去准绳和参考标准。

一是看习作是否符合教师规定的作文体裁规范。这是对明确要求特定体裁样式的作文而言。学生习作的立意、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是否符合这种文体的规范要求。

二是学生自由选择的文体样式是否符合这种文体样式的规范。这是对不规定作文体裁样式的作文而言。其方法同上一种情况相同,不过教师将面临学生丰富多样化的体裁选择,从而做出因人而异地评价。

2.立意

主要指学生作文中的主题思想是否正确深刻,情感格调是否积极向上,文章的整体性色彩是否鲜艳亮丽,给读者以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同时还要充分肯定一些求异思维、反向思维的看法和观点,鼓励学生主体性和多元化的思考和体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否则,文章形式技巧再好,也会使文章的阅读价值大打折扣。而学生作文中的一些偏颇观点、消极的生活态度、暗淡的生活色彩等问题要给予正确引导,从而来净化学生心灵,提升生活境界。

3.结构

就是要看学生作文的条理是否清晰,基本结构部分如开头结尾、脉络线索、过渡照应等是否和谐统一。尤其是行文脉络是否畅通,它往往体现出学生作文思路的质量,是学生思维状况的反映。如果结构条理不清,应该从学生思维角度寻找问题的根源。

4.表达

主要看学生能否选用适合表现对象特点的表达手法和技巧,以及它们的独特艺术组合。一般来说,表达手法和技巧的多样性,常常会使文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相反,如果表达手法和技巧过于单一,就会使文章平板呆滞、缺乏变化。

5.语言

评价作文的语言,要看学生是否具有富于个性的独特语言。精彩的语言常常是精粹思想和立意的再现。如果文句语病过多,应指明病症所在,引导学生从文思上寻找原因,自己去加以改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风格能够反映出作者整个心灵的状态。“风格即人”。

6.文面

文面格式如何,也可以反映出作者的语文素养。文面的赏心悦目,是强化突出文章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文面的局促和杂乱,常常是文章内容含混和模糊的表现。追求文面的审美效果,能够加深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接受和理解。

二、阅读与写作(2)期末终结性考试的基本方式和题型

1.写作论考试的基本方式

这门课程本学期的考试,还是强调能力评估的素质测试,采用开卷方式。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测教材内容的识记,而是突出学习方法论的引导。考试内容应该摒弃那些单纯识记的内容,增加学生易于发挥、表达见解的因素,注重对学生运用、创造知识能力的综合检测。要给学生某种选择的空间和余地,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写作水平。考试应该成为学生本学期学习的一种向导,而不是学习的终结。素质测试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自我评价、肯定的方式。学生应在一个非对抗性的氛围中,来接受多侧面的写作能力和理论水平的评估。

2.写作论考试的题型

①论述题

论述题的范围主要在写作论。论述的内容一般来说无法从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进行创造性的阐述发挥,实现知识结构的重组。它不要学生复述教材上的现成内容,而需要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观点,阐释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还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进行阐释。

②写作题

写作题主要侧重实用性的非文学作品,一般不要求写诗歌、小说和戏剧。它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实际来写。文章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格式规范,文字在800字左右。

这学期主要考论述题和写作题,分别为40分和60分。

三、形成性考核作业册问题

这里重点讲一下认真做好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作业册问题。

一是形成性考核原来只有四次作业,从这学期开始根据中央电大的总体部署,实行新的形考办法,形考成绩占40%。四次作业基本上按照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思路、方法,主要侧重于同学们的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同学的思辨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落脚点是能力的提升宗旨上。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这门课程的平时形考练习,通过它辅助我们的主教材的学习,使我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40分的形考作业里面还有很多的题,它是与我们的考试的题型相近的,这是给大家一个如何学习、如何复习、如何心中有数地面对终结性考试。

大家拿到的是新的形考作业册,这里不仅仅提高了形成性考核的分数,由20分变成了40分,终结性考试的分数由80分变成了60分,这里更主要的不是分数的简单的变化,而是学习方式的变化,是适合于成人业余在职自主远程学习的方式的变革,学习模式的变革,所以这个问题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如果说20%还停留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试点用远程教育方式培养人才的初始阶段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经历了六年的实验,已经感觉到了业余在职远程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特别是教师教育,我们大家都是在职的教师和校长、管理人员,我们更需要什么,是不是和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到了大学一样的学习方式、一样的理解呢?如果停留在那样的话,我们的教育改革可能就流于形式,甚至是失败的。所以根据我们近六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实验,我们感到成人业余在职学习有他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个特点和规律就违背了教育的基本的出发点,也就违背了教育整个过程应该遵循的规律,它的结果显而易见就会是失败的。谁都不愿意看到这个失败的结果,怎么办?我们一定要根据成人业余在职学习和远程教育的特点,要更多的把关注点和关怀点投入到我们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们。可以说他们是我们中国教育的基石,他们不可能脱产到大城市学习,但是他们也需要得到提升,因为教师职业的特点就决定了我们教一辈子学一辈子,教一节课前要学三节课、五节课,就是给我们学生一杯水的时候我们自己一定要有一桶水,没有这样的浇灌我们就没有符合于当下要求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难免流于形式,走向失败。所以电大的教师一定要把我们的关注点多投入于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老师。

新的形成性考核有40分,有10分是平时的四次作业,我们把量减小一些。

二是阶段性学习测验:写作理论与实践思考(5分)。

要求:1.根据下编:写作论第七章《文章写作过程》教学内容作思考论述。

*(篇幅不低于500字)

2.用钢笔或圆珠笔手写,不许打字粘贴;

3.同班或同学习小组的同学不可选择相同题目的文章,更不可有相同的分析文字,否则均无分数。

三是教学实践活动:创作任意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或写作任意体裁与题材的文章1篇(字数不限),约占10分。

要求:1.主要根据下编写作论各章的教学内容选择作品体裁;

2.用钢笔或圆珠笔手写,不许打字粘贴;

3.同班或同学习小组的同学不可选择相同题目的文章,更不可有相同的分析文字,否则均无分数。

四是专题研讨

(一)讨论题目

1.谈谈你的写作经历。

2.谈谈你对记叙类、议论类和说明类文体在教学和生活实践中运用的理解。

3.谈谈你对日常应用文作用和意义的理解。

4.谈谈你对电脑写作的地位、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意义的理解。

5.谈谈你对本门课程如何开展实践教学的想法。

6.你是如何进行写作(作文)教学的?

(二)要求

1.从上述6个问题中选择其中2—3个题目发言;

2.不许照抄教材,否则为零分;

3.原则上在网上进行,教师以下载的讨论发言文字为准评定成绩;

4.农村及边远地区无法上网的学生,按照上面所布置的讨论题作书面发言,由当地电大责任教师或辅导教师批阅并确定成绩。

(5分)

五是小组学习

要求:由学生组成3人以上的学习小组,经过讨论形成个人学习总结(1000字左右)。(5分)

六是学习记录

要求:先由学生所在电大通过“纸质记录袋”或“电子文件夹”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后将学生一学期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参加面授辅导情况、参加小组活动情况、参加网上学习讨论情况以及动笔写作情况等)登记在此存档。(5分)

轩沛:历史故事的特征是什么? 张瑞麟:请看教材,写的很明确。问:如何学好这门课程?

张瑞麟:一是一定要把主教材认真地读一至两遍,全面了解主教材的要求。二是一定要参加当地电大的辅导。三是一定要做好形成性考核的六个步骤的训练。四是要有平时的积累,要多读书,多练习。每读一本书,每学一种体裁就要练习一次,写一篇小文章,不要指望最后期末一次突击式的练习,这肯定是达不到效果的。如果这四个步骤做到了,我想你这门课程是能够通过的。

同学们,我们结束了阅读与写作(2)的讲授,我们仅仅从重难点、思路方法、考试等做了总结,更多的需要我们同学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学习这门课程不应是教条、呆板的,而应该是主动、灵活、创造性地领会、掌握和运用,希望在我们的每个人生中看到自己眼前亮丽的风景,都能再现在我们的文章中,在我们的作文中展示出亮丽的文章色彩来,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和归宿。希望我们的学生向这方面努力,希望辅导的老师们也引导学生向这个方面努力。

7.试论现代企业管理新理念 篇七

人类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文明史。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社会经济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再到知识经济;社会交通由人力车、马车到火车、汽车、飞机;企业管理从泰勒时代把人当作机器一样对待,到现代企业管理的“以人为本”,都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立足创新,包括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以开拓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以科技为主导的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子。实践证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成功之路。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争生存,求发展。企业竞争首先是产品适销对路,质量要高,成本要低,服务要好,即按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经营企业。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在技术、经营、管理、制度、组织等方面实现创新;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广大职工要全面提高素质,包括思想理念、技术能力、道德素质以及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力等。

二、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理念

科学技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达85%;在我国的经济发达省、市,如广东省的深圳市,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5%;在现代工业园,如苏州现代工业园,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0%;实践表明,现代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主要推动力。企业要抓好五个环节,实现科技创新:一是增加科技投入,每年投入经费不少于企业销售收入的5%;二是要引聘、培养高科技人才。高科技企业是高科技人才成就和创造的,没有高科技人才,就没有高科技的企业;三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目标,主要是开发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努力创建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提高市场占有率;四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重奖有特别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五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使传统产业上一个新台阶,提到一个新水平。

三、树立资本经营理念

所谓资本经营,是指把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本,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变为可以流动、可以交易的价值资本,通过重新优化配置进行有效运营,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

资本经营的最大特征就是资本流动性,资本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实现增值。资本流动的原则是指把企业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作为可流动的经济资源,实行动态整合的营运。通过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利润,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资本的增值积累。通过资本活动,实现横向经济联合,发挥资本联合的优势,扩大生产能力,产生新的生产力,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资本经营不仅要充分利用自有资本,而且要尽可能多地支配和使用社会资源。所以,除了管好用好自有资本,企业还必须善于利用一切融资手段、信用手段或其他方式扩大利用资本的份额。如果是上市公司,可以发行股票、配股等方式,扩大吸收社会资本,扩大企业经营规模;也可以用横向兼并办法,实行规模经济。上市公司在高成长期间,应当通过对企业内外的资本运营和资产重组达到资本扩张的目标。上市公司对其他企业进行部分的股权收购或整体兼并,以达到同行业内提高竞争力和在某类产品上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企业兼并是实现规模扩张的好办法。兼并要坚持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为原则,防止为兼并而兼并。不断进行资产优质化,不断剥离和淘汰不良资产,注入优良资产,加强劳动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坚持自主经营的基础上,拓宽投资渠道,把资金投到那些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品领域,积极开发高附加值和拥有独特技术的产业。

四、树立风险危机经营理念

8.再论房地产营销新理念 篇八

[关键词] 房地产营销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的需求越来越高,房地产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房地产开发商只有迎合这些变化,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针对目前的消费者需求,房地产开发商应树立以下营销理念:

一、品牌营销

所谓品牌,就是房地产楼盘和企业形象的含金量。品牌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可以为企业带来超额的收益和无穷的发展动力。从目前来看,品牌营销在楼市竞争中并不十分激烈,但一些精品社区走俏市场的现实告诉我们,随着房地产业进入市场和人们住宅消费观念的提升,品牌正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房地产商品的高价位决定了消费者在购买住宅时投入的不仅仅是货币,还倾注了极大的情感希望,包含着对开发商的信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知名度低、口碑差的开发商将越来越“窘”,而一批宣传到位、知名度高、品牌好的开发商开发出的品牌房则备受青睐。如在深圳,万科“四季花城”以其准确的市场定位、新颖的规划设计获得市场热烈反应,被评为“国家康居示范小区”,“全国物业管理优秀示范住宅小区”,继深圳万科四季花城成功后,短短几年,万科四季花城系列迅速在全国主要城市遍地开花,武汉的万科四季花城、上海的万科四季花城、沈阳的万科四季花城、南昌的万科四季花城还有成都的万科四季花城,牢牢建立和巩固了四季花城的项目品牌,也建立了万科的企业品牌,并有助于万科企业的其他产品品牌的建立,如其后的城市家园等项目。现在,人们只要听说是万科开发的产品,就会产生高品质的概念。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形成,实施品牌战略既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服务营销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莱维物曾经指出,新的竞争已不是发生在各个企业在其工厂中生产什么产品,而是发生在其产品能提供什么附加利益。作为房地产业主要服务环节的物业管理,是“寓经营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完善经营管理”的以服务为核心的行业,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优劣已成为决定开发企业物业营销业绩的重要因素,处在激烈竞争环境中房地产项目,无不依赖于更高层次的物业管理以提升其营销品位。

国外和我国香港地区特别注重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经营概念。以美国为例,经历60多年市场磨练的美国物业管理行业,大多数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租赁、估价、交易、咨询等项服务,美国注册物业经理的职责也首先要求要保障管理物业的租售,在此基础上做好物业维护工作。在他们看来,优秀的物业管理可以为业主、租户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而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使物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在香港地区,物业管理公司大多采用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就物业管理的内容来看,不仅包括传统物业管理的七大方面,还包括小区内商业、学校、娱乐、饮食等配套设施的管理;就制定物业管理措施来看,通过确定物业管理活动中可以控制和影响的因素,判断对业主影响的程度,制定相应的措施;就物业管理的目标来看,除了包括常规的治安、清污等,也有完善的各种应急措施。近年来,由于香港地区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为了增加物业价格抗跌的能力,业主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物业管理上。聘请一家专业程度高、信誉良好的物业公司负责管理楼宇,已经成为物业交易的一个卖点。

近年来在内地迅猛发展业务的香港物业管理企业,无论是戴德梁行、怡高还是第一太平戴维斯、欧思诺,无一例外地以房地产服务综合优势占领市场,寓经营、管理于服务之中,体现出卓越的专业水准和竞争实力。进一步考察香港仲量行、魏理士、保柏等公司的业务领域,不难发现,香港地区规模较大的物业管理企业都以提供物业经营管理综合服务为特色。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物业管理市场作为房地产市场体系中的要素市场还远未成熟,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率先认定服务营销观念,贯彻服务策略,有利于其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三、文化营销

房地产,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加设备器具的组合,它已经成了业主本身的追求、业绩、理念、归宿甚至一种精神的映射。房地产文化营销的操作,可以发掘历史渊源和传统,塑造楼盘的品种和个性,渲染楼盘的艺术氛围和情调,以迎合特殊消费群体的心理和物质需求,并以此提升产品的价格。文化品牌又可以细分为三种。

1.打“人文文化牌”。即借助于人文环境,促销其楼盘。上海新明星花园就是一个典范,开发商把目标定位在让居民能愉快地生活在一个处处满意的、充满美好情趣的高质量的生活空间上。它们不仅利用名人效应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创建“文化园区”,同时也在项目的总体规划或每一个细节的设计上成分体现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先进的理念和文化营销战略使新明星花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打“金融文化牌”。外滩是上海最早的金融一条街,这里集中了欧陆风格建筑的精品,金陵路、延安路、外滩的延安大厦“金融文化街”,延续了万国建筑博览的风格,在设计上煞费苦心,使整幢大楼与外滩融为一体。

3.打“商业文化牌”。这不仅体现在一些老商业街,更体现在一些新崛起的商业街。如北京的新东方广场、西单文化广场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使人们在购物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北京古都的历史文化氛围。

一张张“文化牌”无疑提升了楼盘的价值,也说明了房地产产业正不断走向成熟。这不仅使房地产产品的品位提高了,对居民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生态环境营销

围绕住宅的绿色环境开展营销活动,从原来简单的绿化率、绿地面积,上升到请专业园林设计部门做环境规划设计,并详细标明花木品种、名称、数量和种植位置,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环境概念,这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时尚,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强调住宅的生态环境,实质上是追求一种高效、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生态平衡的居住环境,它不仅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住房的生态环境将成为房地产开发项目评价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目前在国内虽然没有实现标准的住房生态化或生态化住宅,但是从住房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强调生态环境或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房地产项目都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五、知识经济营销

21世纪呼唤知识经济,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住宅业也体现出了知识经济的理念。

1.“学区”的概念。“学区”对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我国,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学有所成,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买房置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便是教育环境。开发商在项目规划阶段,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建学校,且学校的硬件设备要全面、方便、设计合理。

2.“社区文化”的概念。将社区办成学区,自然会产生相应的社区文化。因为社区中有学校,而学校中也会有社区,学校与社区相互开放,资源共享,再加上功能齐全的公建和大面积的绿化,人、自然、知识这三个元素就构成了典型的社区文化。学校的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必将影响社区内居民的思想行为,社区的教育环境所产生的浓郁的学习氛围与文明、优雅的学校风尚,将对社区的每个居民产生良好的影响,学校精良一流的硬件设施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也为居民的各项教育提供了可靠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社区居民中有专长、有才干的人也可以成为学校无偿的教育资源。社区文化不仅是一种氛围,也体现着开发商的实力和项目的品牌。

3.“智能化”的概念。人类进入21世纪,只有智能化住宅理念才能支持社区的文化氛围。尽管智能化住宅的投入非常大,但住宅中智能化的含量越大,今后所得到的回报也就越高。这不仅是由于它所蕴涵的新住房消费理念可以满足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其超前的投入迎合了市场发展的要求,具有增值的潜力。目前,国内对智能化虽然尚无明确和标准的定义,但其核心却是公认的,即适应信息社会的各种需要,给投资者和使用者带来经济效益,这是信息时代房地产业所提出的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叶建平:《房地产市场营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2]吕萍:《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上一篇:小学停车管理规定下一篇:钻探队岗位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