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第七节 超重和失重(精选3篇)
1.第七节 向心力教案 篇一
长兴金陵中学
孔启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及其表达式的确切含义及其特点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知道向心力不是物体受到的一种力,它是以力的效果命名的,由其他性质的力来提供,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4.了解圆锥摆的圆周运动情况,在凹面上的圆周运动的情况。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实验来了解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具体“做一做”来理解公式的含义.
2.进一步体会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并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理解匀速圆周运动、变速圆周运动及一般曲线运动的各自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会实验的意义,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向心力上的应用.
2.明确向心力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教学难点
1.圆锥摆实验及有关物理量的测量.
2.如何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逻辑推理、实验
教学建议:在向心加速度确实掌握后,再上向心力,因为上了向心力就意味着与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结合,难度会增大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牢牢的以前一节的向心加速度为突破口,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追究加速度的来由,从而引出向心力,再而分析向心力的特点,应该说这节是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融合的一节,用向心加速度带向心力,以此作为本节的线索,可使本节显得连贯,紧凑。
[新课教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向心加速度,必有合外力,即
F合 = M a F合 =mrω2 或F合= m v2 /r
而F合 = M a是矢量式,还包含了方向关系,合外力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既然加速度始终指向圆心,那么合外力也始终指向圆心,所以可以以其特殊的效果给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命名——向心力
向心力方向:总是指向圆心(变力),与速度方向垂直则其效果:(趁热打铁)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向心力指向圆心,而物体的运动方向沿圆周上该处的切线方向,两者相互垂直,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在这个方向上无加速度,速度大小不会改变.所以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进一步强调向心力不是物体所受到的一个力,而是由其他性质的力来提供的。
举例,以最简单的在光滑水平桌面上的小球,在轻绳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试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重力与支持力平衡,绳子的拉力即合外力,其方向始终指向圆心,得到向心力。
再将示例加深,以圆锥摆为例,这一例子可以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来由,也是一个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的例子,可以双管齐下。
探究活动: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锥摆运动。先理论分析,对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再让学生阅读书本上的“实验”,动手进行实验验证一下向心力的表达式;
再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让学生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使小球运动的向心力),在下述几种情况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 增大或减小,向心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改变半径r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变化;换个橡皮塞,即改变橡皮塞的质量m,而保持半径r和角速度 不变,向心力又怎样变化.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再而可以体验书本上的“做一做”,让学生体验需要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提出控制变量,进行比较的方法。
经过两个例子的巩固,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对向心力的初步理解,再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我们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并请同学进行分析。为增长学生的物理见识,课件中还拓展到在球面内的圆周运动,并进行了分析。
最后通过板书在对向心力进行小结。
[布置作业] 完成P55“问题与练习”中的l~5题.
板书设计
7.向心力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2.向心力的表达式
3.向心力的特点(方向、效果)
二、向心力的实验验证 1.圆锥摆的实验
2.向心力公式的实验验证
3.感受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必须受到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控制变量
2.第一册超重和失重 篇二
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实例分析:
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
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
b:分析题意:
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
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支-G=ma
则:F支=G+ma
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
F压=F支=mg=500N
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e:总结:升降机加速上升的时候,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比人实际受到的重力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超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超重现象呢?
(3)用投影片出示练习题:
一个质量是40kg的物体,随升降机一起以2m/s2的加速度竖直减速下降,求物体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大小,是大于重力还是小于重力?
学生自己分析得到:此时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F=480N,大于人的重力400N,即也产生了超重现象。
2:总结得到:
(1)当物体也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现象;
(2)产生超重现象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增大。
3、用类比法得到:
(1)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现象(包括匀减速上升,匀加速下降)。此时F压或F拉小于G。
(2)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现象,此时F压=0或F拉=0;
(3)产生失重和完全失重时,物体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
4、巩固训练:
质量为m的物体用弹簧秤悬在升降机的顶棚上,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弹簧秤读数最小:
A:升降机匀速上升;
B:升降机匀加速上升,且a=
c:升降机匀减速上升,且a=
d:升降机匀加速下降,且a=
5:解答本课上的思考与讨论:
三、小结:
1: 叫超重; 叫失重; 叫完全失重。
2、产生超重、失重及产生完全失重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3、产生超重和失重时,重力、压力、拉力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
四、作业 :
课本练习六
3.初中生物第七节哺乳动物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描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动物及其栖息地的重要性。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提高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强化“动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观点。2.提高爱护动物的意识.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教学重难点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
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
三、学情分析:哺乳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好理解,可以先自学、后教师点拨。
四、教学准备:课件,图片,食物(饼干)
五、教学用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有人说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导学释疑】
环节一:比比看!
预习检测:观看图片,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是哺乳动物,哪些不是哺乳动物?
环节二: 观察图片,共同探究:
(一)仔细观察图片,阐明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自主学习课本P38观察与思考,思考后并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下列问题。
1.兔和狼的牙齿有什么共同点?
2.兔子和狼的牙齿有什么不同点?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 3.牙齿的分化对摄取食物和消化有什么意义?
(三)描述哺乳动物人类的生活有那些关系?
七、小结:本节内容要点
八、板书设计:
第七节:哺乳动物
一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1)体表被毛;(2)胎生,哺乳;
(3)牙齿有门齿、犬齿和臼齿的分化。
二 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利:食物,助手,稳定等
有害:合理防控
九、课堂反馈检测:
1.兔、牛、羊是食草动物,下列与它们食草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①门齿像凿子 ②犬齿锐利 ③臼齿宽阔 ④消化道长 ⑤消化道短 ⑥盲肠发达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⑤⑥
2.与其他动物相比, 哺乳动物后代成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用肺呼吸 B.胎生、哺乳 C.心脏四腔 D.体表被毛 3.属于哺乳动物的是()
A. 鲸 B 娃娃鱼 C.甲鱼 D.鱿鱼 4.哺乳动物与鸟类的共同特征是()
A.两者都有羽毛 B.两者都是恒温动物C.两者都是胎生 D.两者都有翅膀 4.哺乳动物与鸟类的共同特征是()
A.两者都有羽毛
B.两者都是恒温动物
C.两者都是胎生
D.两者都有翅膀
5、作业:课本P39页第1、2、3、4题
【物理教案-第七节 超重和失重】推荐阅读:
超重与失重教案汇总06-09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案10-17
高一物理运动空间和时间的教案07-26
物理:1.1《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10-04
高一物理物理实验教案09-17
物理教案范文08-13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06-22
高二物理电场教案08-11
初中物理电压教案09-04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