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水污染)

2024-11-30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水污染)(15篇)

1.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水污染) 篇一

清洁发展机制与环境污染防治

摘要:本文在介绍清洁发展机制这一温室气体减排市场手段和环境污染防治的概念基础上,探讨了两者在可持续发展、废物处理和节能减排项目融资、固液气三废综合防治和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对工程实践的意义,并在环境治理领域上开展CDM工作给予了具体的指导.作 者:杨莉 蒋栋 作者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石家庄,050021期 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Journal: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年,卷(期):2010,35(1)分类号:X3关键词:清洁发展机制 环境污染防治 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

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水污染) 篇二

关键词:岩土工程,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0前言

基本建设和建筑工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项规模浩大、旷日持久的频繁生产与生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还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研究岩土工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污染的原因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就是要竭尽全力控制它的污染程度,并采用组织的、经济的、技术的和法律的手段将不可避免的污染予以治理,从而使环境得以改善,把对人类的危害程度减到最低。

建筑行业是一个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比较明显和突出的行业,是世界各国重点关注和管制的行业之一。我国建筑行业在环境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更为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量是世界发达国家的2~3倍,能源负担沉重、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建筑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1 岩土工程污染的种类及其危害

岩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污染物构成了当地的重要的环境影响源,其中包括空气、噪音、水、废弃物污染。

1.1 水污染及其危害

岩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施工方法往往因地而异,因此造成水体污染途径和形式也各有差异,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⑴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无序排放。钻探或桩基施工作冷却和护壁使用的冷却水和泥浆水随意排放,导致水体污染。尤其是泥浆护壁的水体污染严重,所取水样经测试Cl-或SO42-往往偏高,侵蚀性二氧化碳增大,对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程度的腐蚀性,泥浆护壁前后采取水样分析结果见表1。

泥浆护壁前后采样结果分析对比表1

⑵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随意弃置。主要是工地产生的固体废物及填漏工程产生的淤泥被抛弃于农田或海洋,污染了地下水、河流或海域。

建筑工程的水体污染,就其毒性和种类而言往往较其他工业活动所发生的污染物相对轻微,但由于施工工期漫长,排放的污水总量却相当庞大。

建筑施工应用的泥浆、水泥、有机化学品及清洁剂等均为易溶化学物品,这些化学品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溶于水中进入地表水体后会导致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类、鱼类、植物、地下建筑材料产生不同的危害。

1.2 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⑴工地内物料的搬运与堆放。水泥、石灰料、土料等均为极易生尘的物料,在其扰拌、搬运的过程中极易扬尘造成空气污染,尤其遇风会加大污染的程度。

⑵挥发性有机化学品的使用。沥青含有多种有机物,其加热后会产生多种挥发的气体。另外,油漆稀释剂,基坑围护栏油漆模板油等挥发出的有机物气体等均会造成空气污染。

⑶内燃机机械施工污染。建筑工地内的机械 (柴油发电机、空气压缩机、推土机、挖掘机、起重机等) 多为燃料燃烧推动,这些机械排出的废气 (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及未完全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微粒会直接造成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对人类最直接的影响是危害健康。人们吸入或皮肤接触这些有害物后会导致多种疾病,污染后果严重。

在西北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中最常采用灰土垫层或灰土挤密桩法处理地基,石灰料的使用量很大,在灰土垫层和灰土挤密桩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污染影响范围广。另外采用柴油爆发锤沉管成孔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尘粒,污染工地和周边环境,对人体呼吸系统造成很大的伤害。

1.3 噪音污染及其危害

⑴施工机械噪音污染。施工中噪音主要来自施工机械 (打桩机、柴油机、打磨机、挖掘机) 的操作,其声动率级可达130分贝,对周边的环境影响极大。

⑵处理和加工材料噪音污染。主要为加工木板、瓦砾、钢条、棚架等以及内装修时产生的噪音,尤其是旧房内装修时产生的噪音,直接影响左邻右舍,甚至整栋楼居民的正常生活。

不论以任何方式产生的噪音,都直接干扰到人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并危害到人们的身体 (生理、听力、心理) 健康,影响到周边的环境。

2 建筑工程污染防治对策

2.1 水污染防治

⑴减少在施工过程中产生污染物。采用新的施工方法、先进的施工设备,选择毒性小的有机化学物等,减小施工对环境的污染。目前最常用的是布覆盖和湿法作业。

⑵循环再利用污染物。循环再用污染物是指将工地上产生的污染物在该范围内妥善利用,将原有需要被处理的水体废物重新调配及利用,污染物由原本的“废物”性质转化成“非废物”。

在工地上常因施工制造大量污水,例如磨桩、钻探、洗屋面等,要是将有关的污水循环再用,使污染物在工地内自行消化吸收,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亦大大节省水资源。工地上常见的循环再用污染物例子包括有循环使用磨桩水、钻探冷却水、洗屋面水以作浇湿工地作降尘之用和作清洗出入车辆之用等等。

⑶集中处理污水。排放点或末端处理是指在污染物排放前的最终点作处理,改善污水的质量后才排放,这是工地常见的污水治理方法。排放点处理方法虽是一种补救措施,但可以立竿见影,有明显经济和环境效益。

⑷污水及弃置物的有序排放。

⑸防止液 (固) 态有机物的泄漏。

2.2 空气污染防治对策

⑴改良扬尘物料的表面性质。堆放和搬运扬尘物料时,采用植物、水、布覆盖的方法,可有效的防止扬尘物料的污染。城区某工地基坑开挖的土方采用布覆盖的方法防止扬尘(见图1)。

⑵选择污染小的环保施工机械。现代的施工方法往往使用繁多的机械,这虽然将施工效率提高,同时亦带来了大大小小的气态及固态的空气污染物。为避免或减少空气的污染,妥善或减少使用施工机械是其中减少废气的良方,在施工的整体规划上,妥善安排及研究有关施工的机械数目及型号,以减少燃油的使用量。如以电力电源代替柴油发电,可避免因燃烧柴油而排放废气造成空气污染。

⑶避免使用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物料。工地上物料繁多,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产生污染物 (诸如燃烧含硫的燃油及使用含哈龙的灭火筒等) 。为此,工地环境管理须识别有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物料,进而减少或避免使用,例如选择含硫量低的燃油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选购不含有如哈龙或CFCs的手提式灭火筒,以防止损耗臭氧层。

⑷围堵隔离法。围堵及隔离法是指将污染物局限在一个范围内,避免其污染物扩散,并分隔污染物与外界环境,避免外部环境受到影响。有关围堵及隔离法的例子,包括把易生尘埃物料堆放在顶部和三侧面有围护、掩蔽的地方,清拆石棉时将该地区围封,在棚架上设置棚网,工地外围设置至少高逾2.4m的围档等。

2.3 施工噪音污染防治对策

⑴改善设备结构及选择静音设备。建筑业除了追求高质量的建造产品外,更需要肩负保护环境的义务。在彻底控制噪声的工作中,从声源上减低噪音是比较困难的,且受到各种条件和环境限制。因此,一般的噪声源控制方法往往集中对噪声源进行技术改造,例如建筑工地使用较静音型的机械设备。近年来,随着材料科技发展,各种新型材料应运而生,高阻尼合金及高强度塑料生产机器零部件以取代旧式的金属零件,对减低噪音产生起着显著作用。风机配以最佳叶片形状或将叶片的长度减少,亦有助降低风机噪音,同时,把风机叶片由直片式改成后弯形,可降低噪音10分贝。

关于旋转的机械设备,改用斜齿轮或螺旋齿轮,可降低噪音3~6分贝,若改用皮带转动代替一般齿轮转动,由于皮带能起减振阻力作用,因此可降低噪声16分贝,对于齿轮类的转动装置,通过减少齿轮的线速度,选择合适的转动比,也能降低噪音。

⑵改善施工方法。使用较新及较宁静的方法施工,取代传统的高噪音施工方法及设备,可降低在施工时产生的噪音。如使用油压式破碎机以代替传统的破碎机进行拆卸工程,以降低噪音;部分地下公共设施工程,使用较宁静的顶管法以代替明挖法;在考虑施工机械时可选择较宁静的机械 (柴油打桩机在15m外其噪音达到100分贝,而压力打桩机的噪音则只有50分贝) 。

⑶机械定期保养及加上适当的润滑剂消除噪音。

⑷设备加装防音罩及灭音器。

⑸设置隔离墙或防音屏。

3 结语

总之,工程施工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到水、空气和噪音。如果以单个和有限数量的多个建筑工程项目去观察和分析,所造成的威胁和损害不是太大太严重,但由于地球上人的数目不断增加,目前全球人口已达65亿多,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还在快速增长。人类为了生存、生活,势必大兴土木,建筑工程的总体规模十分庞大,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损害的总量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所以,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环境监控、环境管理、环境保护将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而迫切的艰巨任务。鉴与此,笔者建议:

⑴在建筑企业内宣传环境保护法,普及环境保护教育,形成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⑵增加技术投入,研制出更多更新的环保施工机械和建筑材料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⑶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确保环境政策法规的实施。

⑷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施工中选择噪音低、震动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及施工方法,同时采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

⑸尽快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加快ISO14000认证与运行工作。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赖以发展的唯一空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对环境的索取日益增多,逐步超越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使环境的自然形态过快的改变,自身再生能力越来越慢,生态的脆弱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问题愈来愈被人类所关注。

建筑工程在自然环境所产生的破坏可分为损耗环境资源及污染环境两种,两种问题均威胁全球的环境状况。建筑业的环保工作是先了解有关“建筑工程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两者对立的关系加以调节、控制、利用与改造。意义是要通过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保护、发展和建设环境,使环境永远为人类社会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环境共存并得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先成.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浅议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 篇三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保护

一、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现状

随着我们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各地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关系着国民生计的重大问题,影响着我们身心健康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保护环境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已经成为了需要我们解决的迫切问题。近年来,因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有一下几种形式。

(一)大气污染。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离不开空气,空气质量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废气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而产生的,对人类的身体有着严重的危害,长时间在生活在废气超标的环境下,会使人们患上肺炎,呼吸道炎,鼻炎等,严重的甚至会引发癌症的产生。废气对人类有着各种各样的危害,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地方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气,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如在大气污染最严重的河北,因经济发展的需要修建了很多大型的炼钢厂,煤炭发电厂等,在这些钢铁厂和发电厂中随处可见的巨大烟囱向大气中直接排放着滚滚黑烟,据统计发现,从1995年到2000年这几年时间,河北因经济发向大气中直接排放的废气量从1995年的7370亿立方米到2000年56324亿立方米增加了几十倍之多,伴随着废气排放量的增加的还有河北各地呼吸道疾病的患病率,可见大气污染对我们生活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不能因为经济的发展而致环境与不顾,致我们的健康与不顾。

(二)水污染。水是生命之源,人身体的百分之六七十都是由水组成的,水污染同样是关系着我们生命健康的一个严峻问题。水污染的来源主要包含:工业废水的排放,农业废水的排放,未经出来的生活用水的排放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水资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在农业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被投向了农田中,而这些未经处理的农业用水又排向了河流和地下水中,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在工业上,因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修建了大量的化工厂,而因为国环境保护法律的不完整,导致这些企业将污染水直接排放到人们生活用水的河流和水坝中,对附近生活区的人们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在生活中,由于人们对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如洗衣服或洗菜过后的污水直接排放进下水等,这些生活中我们忽略的小事也对水资源造成着严重污染。

二、环境保护的一些建议

环境问题不光对我们生活健康有着巨大的危害,还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癌症村等因環境问题而导致的种种危害,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环境已迫在眉睫,我们必须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去保护我们自己的家。

(一)控制污染源头。面对环境问题我们应直接从源头去治理,治标不治本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只有从源头上去切断污染源才能真正的改善环境,在这方面,国家应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对企业实行污染监督,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应依法强行取缔。同时,还应倡导使用清洁能源等,从源头上切断污染源。

(二)健全法规加大污染惩戒力度。由于我们相关环境法律的不完整,部分企业的污染行为在法律上没有明确支出,这就导致这些企业为了自己经济的需要更加肆无忌惮的排放污染物,对于这种情况,国家应通过立法,在法律上指出随意排放污染物的违法性,加大力度,对污染企业实行严格的执法。同时,对于绿色的环保企业国家和各地政府应给予经济和行政支持,鼓励环保性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全民参与。环境问题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

益,保护我们共同的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爱护环境其实不需要我们出多少钱,出多大力,只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注意我们的生活细节,如,在生活不使用煤炭等污染性能源而改用天然气等清洁性能用,能走的路程不开车或骑自行车,这些虽是小事,却也关系着环境的健康和我们的切身利益。

三、结语

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果经济增长的前提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蓝天白云,细雨微风,清澈溪流,这些都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不能因为追求片面的经济增长而去毁坏它,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家,我们不能一味的去向她索取,而不知道去爱护她保护她,趁现在还不晚,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去保护我们的家园,为我们的将来,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片美丽的蓝天白云。

参考文献:

[1] 周慧丽.从大气污染谈环境额保护[M].法制与社会 ,2015.

4.关于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篇四

【摘要】介绍了世界环境现状,分析了环境恶化成因,指出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恶化原因。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资源日益遭到破坏,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对环境破坏进行了成因分析,深入研究环境变化的特征,分析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遏制环境污染的目的,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可靠地理论依据。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运动的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遵盾这些客观规律,自觉的改造世界。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绝也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展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利的目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改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句话蕴涵着一定的必然性,然而滔滔江河水是泛滥成灾还是造福人类,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作为。人们可以拦河筑坝,发电灌溉,可以植树造林,既美化三川,又防止沙尘肆虐。因此我们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的思想。

二,世界环境现状

全球十大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我国环境状况 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剧。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成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中,黄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大淡水湖泊总磷、总氮污染面广,富营养化严重。四大海区以渤海和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并呈加重趋势。城市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呈恶化趋势。绝大多数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全国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

三,环境污染概述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四,环境恶化的成因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从内容上看,可持续发展不是孤立的指某个单一要素,而是指诸多要素全方位的协调发展,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单一要素的统一运行;从时间上看,它是长期恒久的;从代际关系上看,它不仅能满足当代人发展的要求,而且也同样能满足子孙后代的发展的需要;从涉及的范围上看,他指的不是个别,局部的问题,而是整体的全局问题,它不仅是个别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更多区域的,甚至是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六,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5.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水污染) 篇五

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关于田新镇环境污染调查的思考

201

2级行政管理

黄小龙

摘要:环境污染不但使农村的生态环境恶化不断加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这必将影响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避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处于真空状态,是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农村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环境保护

一、田新镇环境污染的调查

田新镇位于高明市西南,地处二市(新余、高明)一县(高丰)交界处,距高明市区55公里,距新余市区36公里,距高丰县城24公里。全镇总面积98.89平方公里。2001年撤乡建镇,辖剑村、付圩、邹家、刘家、田新、上屋、留城、大历、桥头9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89个村民小组,人口19491人,其中流动人口1540人。农村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且各村组人口居住区不集中,主要集中在田新街和相隔8公里的付圩街,经济条件也有很大的差异,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各个村的人口生活水平不同,各村环境受污染的程度不同。田新镇环境污染有以下几种:

1、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是田新镇农村垃圾最主要的来源。生活垃圾主要是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塑料袋、废旧日常生活用品、废纸、煤渣、废旧衣物、碎瓷片、废旧电池等。据测算,田新镇日产生生活垃圾13.3吨,这些垃圾主要来源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品,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产品在农民生活中不断增多,农村的生活垃圾已经由过去的菜叶、瓜果皮逐渐被塑料袋、废旧电池、农药瓶等所代替,垃圾中的难降解有机物迅速增加。这些垃圾还有大量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在农村,随意找个空地如公路旁、江河边、沟壑里等倾倒,任其在自然条件下分化和分解,这些垃圾长期露天堆放产生了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不仅严重污染了大气,而且在堆放腐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目前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已有一定基础,但远不能满足农村垃圾处理的实际需要。由于我镇所属村庄分布分散且部分村庄位置偏远,目前已建成的垃圾填埋场只能满足

田新街旁边的1个居委会和3个村委会,其余6个村委会尚缺乏垃圾填埋场地。同时许多村的垃圾池(桶)的配置只有象征性的几个摆设,数量远不能满足群众的真正需求。

2、企业污染物

近年来,田新镇工业企业得到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镇共有企业85家,涉及化工、建材、食品、纸制品等行业,这些企业在生产或经营过程中产生了有毒气体、污水、固体垃圾,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近年来,建材市场的火爆发展,在田新镇政府的东南面先后建起了瑞丽、中金、铭瑞三家陶瓷 厂,它们排出的气体破坏了周边的生态平衡,树木枯萎,水稻、花生减产,旁边的85亩葡萄因为不结果而搬迁,街上的居民呼吸到刺鼻的气味。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有食品加工企业、养殖业、医疗卫生、造纸厂、轮胎翻新厂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由于该类废弃物大多都含有有害物质,所以长期不处理将严重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破坏农村生态系统。

3、农作物废弃物

田新镇以种植蔬菜、水稻、油菜、花生等农作物为主,年均产生农作物废弃物13000吨,其中仅10—20%的农作物废弃物被综合利用,其余农作物废弃物均未能得到有效处理,常常被随意堆放,长期无人清理以及被焚烧的秸秆会产生污水或浓烟,对农村生活用水体、大气、土壤造成污染,影响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使农民居住环境变差,农业环境污染加剧,直接危及广大农民群众身心健康。农作物废弃物长期堆放被微生物分解,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气体,腐烂的废弃物会随着雨水渗入地下水和流入河道,污染农民的日常生活用水水源,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健康。

4、农药化肥造成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经济观念上越来越重化肥,轻有机肥,化肥的大量使用改变了土壤原来的结构和特征,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被农作物吸收并沉淀,危害人体健康;化肥中的废氮流失到农田之外,会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导致水藻营养过剩,水体缺氧,水中鱼虾死亡。近年来我国不少江河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部分地区的营养化十分严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还直接污染着地下水源,使地下水的总矿化度、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氯化物和重金属含量逐渐升高。农药的大量使用同样对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对农产品和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一些有机化学药品会残留并积累在农产品中,致使人食用后在体内聚积并引发疾病。被有机化学药品污染的水难以净化,威胁人类饮用水的安全。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还会引起部分害虫产生抗药性,形成恶性循环。

5、畜禽养殖污染

田新镇共有37家养猪场、4家养鸡场,多为无序分散状况,而且数量较多,特别是刘家行政村有20多家养猪场,大量猪粪尿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极易造成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在人口密集的集约化养猪场,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集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二、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通过对田新镇的环境污染的调查,我觉得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

与城市系统、严密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相比,我国目前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规划在农村难见身影,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因此要改变并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大框架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同时要提高认识,加强治理,强化监管。

(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和环保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一是通过全方位、大力度,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宣传,使农民意识到各类污染的危害,认识到污染直接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紧密相连,使其不断提高环保意识,避免只顾追求经济效益,以“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方式发展经济,忽视了农村的环境保护。二是对重点农户进行有组织的环境教育,开展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绿色食品生产的各种专业户和种粮大户为基础开展生态文明农户建设活动,引导农民在系统学习环保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生态农业技术,从事绿色食品开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三是以污染防治和预防为主要内容,组织乡镇企业法人学习污染防治基本知识,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整改,查找污染源,提出减污治污措施。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生态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个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任务。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生态农业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更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改变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调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对受损生态进行恢复和重建,对农田、林地和草地逐步实施优化的生态-经济-社会的人工生态设计,建立防灾减灾的监测预警系统,从源头和过程防治化学、生物化学

物质的污染。发展绿色农业,一是禁止使用高度残留农药和生长激素,改变传统的大量播撒氮肥的习惯,提倡使用是以各种农作物生长的小剂量复合肥、有机肥,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平衡施肥、生态农业等农业新技术;二是发展无公害农作物,从生产组织上按标准化、无公害化培育更多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集约化生产,确保农作物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绿色养殖,禽养殖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多用天然饲料和木包,养殖污染物治理达标。渔业养殖全部实现生态养殖,研究开发优质饵料和科学投放方法,减少养殖过程中饵料浪费对水域的污染,同时开发相应的养殖水域净化处理技术。

(三)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和长效机制

一是结合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开展区域性的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活动;二是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辖区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三是建立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把农村的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当地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四)统筹规划、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做好农村发展的统筹规划,彻底改善农民生存环境。要加快农村环卫设施的建设,做好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垃圾回收等工作。通过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优化能源结构,推广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加快普及户用沼气,以沼气池建设推动改圈、改厕、改厨,引导和帮助群众切实解决住宅和畜禽圈舍混住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改善生活环境,推进农村文明卫生创建工作。

(五)科教兴农,提高农业建设水平

建设生态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教育。要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与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项工程,推进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扩繁,组织重大技术的科研攻关和协作推广,搞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把科技企业培育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逐步增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6.化学与环境(化学污染论文) 篇六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化学污染

xx

(xxxxxxxxxxxxxxx)

摘 要 建立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转向治本。为此,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物料,化学反应的绿色化。关键词 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生物技术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1.1 原料选择

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既不降低人类的生

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我们必须研制并采用对环境无毒无害又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以塑料为例,据统计,到1989年美国在包装上使用的塑料就超过55.43亿kg(20世纪90年代数量进一步上升),打开包装后即被抛弃,这些塑料废物破坏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掩埋它们将永久留在土地里中;焚烧它们会放出剧毒。

我国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而且在农村还广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例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经投入生产。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

1.2 溶剂的选择

大量的与化学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最常见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在传统的有机反应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较好地溶解有机化合物。但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因此,在无溶剂存在下进行的有机反应,用水作反应介质,以及超临界流体作反应介质或萃取溶剂将成为发展洁净合成的重要途径。

1.2.1 固相反应

固相化学反应实际上是在无溶剂化作用的新颖化学环境下进行的反应,有时可比溶液反应更为有效并达到更好的选择性。它是避免使用挥发性溶剂的一个研究动向。

1.2.2 以水为溶剂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许多试剂在水中会分解,因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应介质。但水作为反应溶剂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为水是地球上自然丰度最高的“溶剂”,价廉、无毒、不危害环境。此外水溶剂特有的疏水效用对一些重要有机转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可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更何况生命体内的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水中进行的。

水相有机合成在有机金属类反应,水相Lewis酸催化的反应现都已取得较大

进展。因此在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开发利用以水作溶剂是大有可为的。

1.2.3 超临界流体作为有机溶剂

超临界流体是指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的流体。在无毒无害溶剂的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项目是开发超临界流体(SCF),特别是超临界CO2作溶剂。超临界CO2是指温度和压力在其临界点(31.10℃,7 477.79KPa)以上的CO2流体。它通常具有流体的密度,因而有常规常态溶剂的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它又具有气体的粘度,因而又具有很高的传质速度。而且,由于具有很大的可压缩性,流体的密度,溶剂溶解度和粘度等性能可由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来调节。其最大优点是无毒、不可燃、价廉等。

1.3 催化剂的选择

许多传统的有机反应用到酸、碱液体催化剂。如烃类的烷基化反应一般使用氢氟酸、硫酸、三氯化铝等液体酸做催化剂,这些液体酸催化剂的共同缺点是:对设备腐蚀严重,对人身危害和产生废渣污染环境。为了保护环境,多年来人们从分子筛、杂多酸、超强酸等新催化材料入手,大力开发固体酸做为烷基催化剂。其中采用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乙苯液相烃化技术较为成熟,这种催化剂选择性高,乙苯收率超过99.6%,而且催化剂寿命长。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为了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合成效率成了当今合成方法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合成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选择性(化学、区域、非对映体和对映体选择性),另一个就是原子经济性,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为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的转变为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弃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为此,化学化工工作者在设计合成路线时,要减少“中转”、增加“直快”、“特快”,更加经济合理地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减少中间产物的形成,少用或不用保护基或离去基,避免副产物或废弃物的产生。实现原子经济反应的有效手段很多,在些不作赘述。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工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它将成为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重要产业体系。采用生物技术已在能源、采油、采矿、肥料、农药、蛋白

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的制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从发展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它最大的特点和魅力就在节约能源和易于实现无污染生产而且可以实现用一般化工技术难以实现的化工过程,其产品常常又具有特殊性能。因此,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倍受青睐。

绿色化学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7.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水污染) 篇七

1 乡镇发展进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特点

1.1 污染范围大

国内乡镇企业数量庞大, 分布零散, 大大小小的乡镇企业零星分布在国内各个农村乡镇, 导致环境污染问题遍布全国。

1.2 污染情况复杂且难以管理

以机械制造和加工, 电镀, 食品, 养殖业等为主的乡镇企业通常都是小规模的生产模式, 生产模式变化快, 产品变动频繁, 这就导致“三废”的数量以及种类也在不断变化, 给环境监管与治理工作造成非常大的困扰。

1.3 循环污染, 对居民危害更为直接

大部分乡镇企业通常都是依附在乡村的水塘、小湖、小溪以及小河的周边, 在同一个水源取水排水, 对水资源进行循环污染, 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用水与饮用水的质量。虽然已划分了饮用水源保护区, 但保护起来仍然困难.与此同时, 大部分乡镇企业同时又聚集在乡镇居民的所在地, 其与居民区、医院、商店、学校交织在一起, 其生产所带来的污染, 对于广大居民的工作与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 并且危害到居民的身体健康。随着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由于环保措施跟不上, 在给当地农民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 畜牧养殖所形成的污染也成了农村的一大公害, 带来了严重后果:一是大量高浓度臭气的长期存在, 会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二是粪便、尿水和污水的任意排放会破坏附近河流及地下水水质, 严重威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三是极容易传播人畜共患病, 因为由动物传给人的人畜共患病有90余种, 这些人畜共患病的载体主要是畜禽排泄物, 养殖区与居住区混杂, 一旦发生疫情, 后果不堪设想。

1.4 乡镇污染治理困难

国内乡镇的地域非常广阔, 污染源十分分散, 并且没有对应的规则,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而乡镇在财力、人力与物力都十分有限, 治理环境污染非常困难。

2 导致乡镇污染的主要因素

2.1 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薄弱

虽然乡镇设置了环保员, 但国内大部分乡镇领导对于环境污染的认知存在偏差, 通常都认为乡镇企业的规模非常小, 并且较为分散, 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无伤大雅, 再加上这些领导对于环境污染这个世界性难题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够, 往往忽视对于乡镇环境的保护。所以, 这些乡镇领导根本没有注重乡镇环境的保护, 通常都是坐视不理;部分领导知道乡镇企业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生态污染, 然而急于发展乡镇的经济, 片面的认为可以先发展, 再治理, 导致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没有受到应有的监督与惩罚;一些领导在厂址选择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居民区、风向以及水源地, 导致农田与居民遭受污染的危害[2]。

2.2 环保法制观念薄弱

国家与各地政府都先后颁布了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然而部分乡镇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却没有按照这些章程办厂, 再加上乡镇相关执法机构的疏忽, 导致污染进一步加剧。

2.3 有关部门指导和管理不力

一些乡镇企业的主管机构通常只重视项目的审批, 对于该项目对于乡镇环境的污染没有进行细致的考虑;部分乡镇工商行政机构只管发放营业执照, 对于“三同时”的执行情况过问较少, 导致一些污染严重在投入使用之后, 环保机构才知晓, 再加上部分乡镇环保机构的技术水平有限, 对于乡镇企业在环保技术方面的支持明显不足。

2.4 环保资金不足

乡镇企业的投资基本上都来源于贷款、集资、自筹等方式, 并且很大一部分都是用在生产方面的投资, 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就明显不足, 致使环保方面的设施“欠账”越来越多。

2.5 国外或城市工业污染向乡镇转移

最近几年来, 人们对于国外以及城市方面的环境污染越来越重视, 国家对于这些城市企业的限制越来越多。导致这些企业不能在本国或者城市继续生产, 通常采取技术转让、合营、合资以及投资的方式向乡镇转移, 而部分乡镇为了发展自身的经济, 接纳了这些污染严重的企业, 导致国外和城市污染逐渐向乡镇区域转移。

3 乡镇环境污染的治理策略

3.1 宣传环保理念, 提高广大群众环保素质

环保并不单是政府机关以及相关教授的事, 其关系到生活在这个环境的所有居民。环境的质量关系到每一个人, 广大居民应当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从自身做起, 从而带动身边的人, 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环保的工作中来[3]。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方面的宣传工作, 倡导居民参与到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中去, 让大家自觉抵御各种污染, 才可以在根本上杜绝乡镇环境污染。

3.2 做好乡镇园区规划管理, 引导乡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地方政府规划机构必须提前对乡镇做好对应的规划, 对饮用水源进行区划并切实保护, 对乡镇企业要进行分类规划, 从而将乡镇工业园区进行有效的集中, 进而实现成片开发、集约化经营、建污水处理厂, 达到污染设施共享的目标。与此同时, 乡镇工业园区应当努力发展循环式的经济, 鼓励养殖和食品加工类乡镇企业进行循环式的生产, 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共同发展的目标。

3.3 发展生态农业

农膜、农药以及化肥随意使用的农业生产模式对于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在当前的大环境下, 生态农业才是发展的方向。相关机构应当向农民宣传生物防治害虫的办法, 从而有效的控制农业污染。要鼓励农民采用纯天然的肥料, 降低化肥带来的污染, 对养殖业进行合理规划, 禽畜类的粪便要进行综合处理, 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3.4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应当按照持续发展的要求, 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企业, 持续加强环保的意识, 健全各项环保工作的制度, 提升环境监管的水平, 避免之前“先发展, 后治理”的歧途。此外, 环保机构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以及建设环境影响的评价[4]。

3.5 加大对乡镇固废物的集中处理力度

乡镇应当加大建设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以及垃圾转运站的建设, 加强对于工业三废以及生活垃圾产生、储存、转移以及处理进程的监督力度。

3.6 增加绿化覆盖率

乡镇要在荒地、公路, 河流两边以及居民住宅周边种植植被, 有效降低噪音污染, 并且能够预防水土流失、改善土壤品质, 从而营造美观的生态环境。

4 结语

面对污染日益严重的乡镇环境, 必须找到根源, 分析特点, 对症下药, 标本兼治才能有效的遏制这种局面的恶化。应该充分认识乡镇环境污染的现状, 加大污染治理的力度, 营造健康和谐的乡镇环境。

参考文献

[1]黄韬, 高宏, 梁润霞.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21) .

[2]肖焰.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治理乡镇企业环境污染中的作用整合[J].生态经济, 2005 (06) .

[3]林真, 李卫华, 丁洪.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 (01) .

8.分析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制的发展 篇八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治理机制;治理污染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发商将工厂建在乡镇带动了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同时接着出现的就是令人担忧的环境污染现象。环境污染治理机制是解决大环境问题的先决条件,建立有效的、健全的、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促进环境问题得到改善,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们想到之前的饮水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农村环境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已经高度重视并在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就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体制展开了探讨,力求能够找到合理的适合农村环境的管理体系机制。

一,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现状分析

1.1对环境污染和治理的认识不足。

由于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认识不足,缺乏一定的经验,相关的管理部门无法尽快地进入到治理工作进程当中,同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民生活所产生生活垃圾以及进行农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垃圾的数量逐渐,为垃圾处理再回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多数农村村民缺乏对环境治理问题的意识,导致了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加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村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意识,在村民中进行广范围的宣传,灌输环境恶化对生活居住方面的影响的相关思想,促使并鼓动村民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1.2政府治理方面的长期缺位。

就目前情况而言,政府职能部门对于环境问题的专注只局限于城市地区,对于农村地区则缺乏关注度,同时,农村的政府职能部门缺乏这一方面的经验和意识,这两个主要原因致使农村环境机制不能得到完善,相关意识薄弱。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在环境保护资金方面,未得到大量资金的投入,所以无法开展相关的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1.3存在控制手段和控制过程的二元化。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渐出现与以往不同的治理机制,二元化机制则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城乡二元化机制的出现使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于社会人相适应的城市化社区。在农村地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得到普及,但是并没与于此相结合的现代社区组织,因此,在规模上或者组织、实力上,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都存在着二元化的特点,从某种程度来说,农村地区并没有外部控制条件去对环境问题进行维护,更别说社会性质的团体、组织在农村地区进行环境的保护,正因如此,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进行高度重视。

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制发展的必要性

2.1农村地区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导致地区的整体环境进一步恶化。

对于整体情况来说,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以及农作过程中产生的农业垃圾只是一部分,农村的养殖企业、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致使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越积越多,从而形成了情况严重的污染来源,这一污染问题逐渐取代农作过程以及生活过程产生的污染问题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从环境问题整体情况来看,城市环境问题的治理要优于农村环境问题的治理,逐渐得到了控制,因为城市人群在这一方面上的意识要强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在环境问题上的意识较为薄弱,同时缺乏相关的治理经验,不懂得运作机制,所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恶化。

2.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所需。

统筹城乡发展情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目前构建和谐社会最为需要的。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情况,是政府职能部门正着手于解决的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内容。政府职能部门应在这些发展问题上进行高度重视,缩小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范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范围将越拉越大,污染问题得不到改善。

三、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机制的主要途径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职能部门在环境污染的治理过程中,依赖现有的不完整的管理机制,致使环境问题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现有的环境解决机制尚不健全,未经过系统的完善,不能够很好地作用于环境污染的现状。与之不同的是,城市地区的环境治理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工业污染、环境污染情况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不仅是政府职能部门在此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多,更是城市地区在此方面的治理机制较为成熟,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在运作方面能够有效地将环境恶化这一问题进行有效地控制。这种完善的、健全的治理机制是值得农村地区借鉴并学习,可以引用过来,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使最终结果适用于农村整体环境。总的来说,政府职能部门在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占全部过程的主导地位,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在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相关产业政策,不能一边治理一边污染,应确保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以浪费、破坏环境资源为代价,否则农村环境治理的进程将停滞不前,同时,不能因眼前的利益而透支日后的环境资源。

3.2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是否能发挥其在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上的最大作用是问题得到解决的先决条件,最终要实现的是环境污染情况有所改善,在优化环境的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建立相应的有效的治理机制,还要培养农村地区的人员在这一方面的意识,再由这些人员进行信息的传达,将治理机制带到农村中去。农村并不是城市的环境问题解决场所,二者应是独立的发展个体,不应将大型化工工厂大批量地建设在农村地区,这样会导致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加剧,形成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的两极分化现象。另一方面,应将城市与农村的环境治理放在同一高度上,并将城市中优质的治理措施带入到农村地区,凝聚社会的各方力量,改善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应将环境公平理念作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制度的根本理念,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形式虽然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但污染环境治理是综合性的工作,因此更应该加强环境公平的理念宣传,用可持续的发展观念来实现农村环境公平,并通过对农村环境资源的保障,从思想层面上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

3.3重视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积极型。

市场机制同样是环境保护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在管理过程中,市场机制掌握了环境资源的所有权,能够对环境资源进行管理、交易与定价,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与政府职能部门密切相关。企业部门是环境资源的主要使用者,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因此变得严重,作为主要的管理机制,市场机制应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乡镇企业运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工作过程的操作技术,更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并参加到治理污染的进程当中。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体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不能停滞在以前的只污染不治理的状态下,需要建立相应的治理机制确保乡镇企业不会以经济发展为代价忽视环境问题,农村的环境治理问题是需要长久解决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到改善的,政府职能部门应意识到环保问题需要城乡一体化,不能存在相异性。在日后的治理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出适合农村发展可行的方案。(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平县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曹喜萍,马玉彪,浅谈乡镇环境污染与治理,[J],现代园艺,2013(2)

[2]陈健鹏,李佐军,新世纪以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回顾与未来形势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2)

9.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 篇九

措施进行控制,是能够消除或减轻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噪声、振动和光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就成为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也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建筑施工中施工污染的类型

我国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噪声污染、废水污染、废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光污染以及其它污染。

1.1 噪声污染 噪声是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噪声污染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从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到工程装潢阶段都会产生噪声污染。在工程准备阶段,大型卡车的马达声、汽车装运钢材声等;在施工阶段,挖土机、推土机等的马达声、打桩机声、混凝土搅拌声,其中打桩机声音最高可达90分贝,混凝土搅拌声音最高可达80分贝,这些机器在同时工作时,混合噪声可能超过100分贝;在施工结束后的装潢阶段,材料切割声、电锯声等也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噪声污染是居民反应最强烈、也最受争议的环境问题。

1.2 废气污染

废气污染在建筑施工污染中主要表现为建筑粉尘污染,建筑粉尘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拆迁过程中的粉尘、运输车辆所携带的粉尘、挖掘土地所带来的粉尘、建筑材料堆放所携带的粉尘等,这些粉尘在天气干燥和大风条件下,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尤其严重,严重时会造成城市居民出行困难和呼吸困难。粉尘污染是城市废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1.3 废水污染

建筑施工所需要的水量较大,产生的废水也较多,这些废水主要来源于挖沟渠时地水泥浆、工程排放的废水、冲洗建筑管道的废水、石灰坑渗透到底下的碱性较大的废水,建筑工人生活排水等,这些废水在建筑工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经常会堵塞工地附近的下水道,污染城市周边的河流,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1.4 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建筑施工方面主要是指建筑垃圾,包括建筑物的拆迁、碎石、木头、废弃水泥、玻璃、建筑工人生活垃圾等,建筑垃圾一般占城市垃圾的30%左右,严重增加了城市的负荷量。

1.5 光污染

建筑施工的光污染主要包括建筑工地上的杂散光、建筑涂料、电焊所产生的弧光,大理石和玻璃所产生的反光,这些强烈的杂散光和反光会刺伤人们的眼睛,引起视觉上的混乱。尤其是在夜间,建筑工地上探照灯彻夜不息,建筑车辆强烈的灯光透过窗户照进居民的室内,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休息,影响居民的健康。但现在的环境保护法中还没有光污染的条款,所以建筑施工的光污染尤其要受到重视。

1.6 其它污染

建筑施工的其它污染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导致城市绿地减少,城市开始出现“荒漠化”。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打桩容易破坏生态绿地;建筑工程不符合规定的开发导致生活用地、绿地很大程度上被占用,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的自我修复能力。而建筑垃圾的处置不当、回收率较低也会对生态造成一定影响,也会造成城市的二次污染。

2 建筑施工中施工污染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2.1 噪声污染的防治

一般在85分贝下的噪音是可以接受的,夜间要求控制在55分贝以下,白天控制在85分贝以下。为降低噪声污染,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第一,改良和更换施工设备。对大型设备如挖掘机、推土机等,设备体积加大,产生的噪声难以避免,可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安排在白天时工作,在居民休息和晚上的时间停止作业,也可以增加工地周围的隔音设施,减小噪声污染;对切割机、电锯等小型设备,可改用组合模板和脚手架,避免对钢板的切割,也可以转移切割地点,将这些工程移到底下或空旷地进行,减少对周围的干扰;对混凝土施工设备,尽量使用商品混凝土,减少混凝土搅拌机的使用,采用隔震板、隔震墙等技术对混凝土施工设备产生的噪声予以消除。第二,更换施工方案。对打桩引起的噪声,可以更改桩型或者采用静力压桩等办法避免噪声的产生。

2.2 废气污染的防治

第一,采用先进设备,提高建筑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间接地较少了废气污染;第二,在高层建筑物要设立专门的建材运输通道,不得在高空抛洒废弃灰尘;第三,对运输 建材的车辆要严格要求,尾气排放超标的车辆严禁使用,要对车辆进行定期清洗;第四,合理安排建材的放置位置,防止大风干燥天气产生的灰尘;第五,开发新技术,加强对施工地面的硬化,防止地面灰土的飞扬。 2.3 废水污染的防治 第一,工地前可设置一个污水沉淀池,把废弃污水和泥浆引入沉淀池内,防止外流而堵塞居民

下水道;第二,建筑工人的生活用水要合理排放,严禁排放到附近河流等地方;第三,要有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水源的再利用;第四,节约建筑用水,减少污水的排放。

2.4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 第一,严禁在运输和施工过程中倾倒垃圾,在施工结束后要对建筑垃圾进行有效清理和回收再利用,如钢筋、木头、塑料等;第二,对日常生活垃圾要及时清扫,防止垃圾成堆难以处理的情况发生;第三,实现某些材料的循环利用,比如建筑废渣可以制作成新型的建筑材料;废砖头可以用于填料等。

2.5 光污染的防治

光污染在目前的防治还不是很完善,因此要严格对待。第一,对于墙面的反光,可以采用新型材料代替原有材料;第二,对于电弧焊产生的弧光可以采用围墙来拦截光线;第三,对于在夜间建筑车辆的灯光,可采用新型的灯光处理技术,采用新型的车灯;第四,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施工作业,减少火灾的发生,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

2.6 其它防治措施

第一,提高建筑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到文明施工,提高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减少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第二,提高建筑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对施工人员和设施进行规范管理,加大对施工环境保护的重视力度,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第三,统筹安排,科学施工,要对施工进程进行合理的安排,防治对施工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把施工地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事宜安排在施工项目中,促进施工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进行;第四,改进施工技术,采用新型的施工设备和新型的施工设计,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对周围居民的影响;第五,在建筑行业建立环境保护评级制度,对表现较好的施工单位给予物质奖励,对破换环境的施工单位给予一定的惩罚。

3 总结:

10.3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 篇十

一、大气的组成

1、N2、O2等气体

3、冰晶和固体微粒(如尘埃、花粉)

2、水滴(如云滴、雾滴)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第一节 大气概述 高度(km

二、大气的分层 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5℃ N2 O2 Ar CO2 Ne He Kr H2 Xe O3 层 越往上氧、氦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 紫外线的强烈照射,N2和O2产生不同程度的离解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 与环境问题有关的 大气成分 二氧化碳: 来源:呼吸作用,有机体的燃烧与分解。现状:在大气中的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影响: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引起温室效应的加剧。臭氧: 来源:高空通过光化作用,低空通过闪电 或有机物氧化及高空传输。作用: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面生 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灼伤。分布:自然大气中含量很少。随高度分布 不均匀,也随纬度和时间而异。水汽: 来源:海洋和地面蒸发与植物蒸腾。分布:随时间、地点变化很大。在铅直 方向,一般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影响:形成云、雾、雨、雪等大气现象。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有重要影响。微粒: 种类:固体微粒与液体微粒。影响:影响太阳辐射传输,使能见度 变低,有的能起凝结核的作用。大气边界层: 在对流层下部靠近下垫面的1.2~1.5公里 范围内的薄层大气。由于贴近地面,空气 运动受到地面摩擦作用影响,又称摩擦层。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湍流运动、风、温度的垂直分布 第二节 大气污染

一、大气污染

(一)概念: 基于传统的公害概念的定义: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 引起大气中某种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 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植物、材料、大气特 性或环境美学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就是大气污染。延伸定义:人类活动导致物质和能量(如热能)引起释放进入大气,使大气中某些组分变化而产生 的不良影响。

(二)大气污染的类型

1、按范围大小分: 局部性 区域性 广域性 全球性

2、按污染物的化学性质 还原性 氧化性

3、按污染来源 煤炭型 石油型 混合型 特殊型

二、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污 染 源 天然源: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人为源: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火山 雷电造成的森林大火 燃煤 汽车 空调 按来源,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进入大气的一次污

染物之间或与正常 大气组分发生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下 引起光化学反应而 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 对环境和人体的危 害更为严重。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按存在状态,分为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 常表示为总悬浮微粒物(TSP)、飘尘和降尘。主要有一次污染物: SO2、H2S、NO、NH3、CO、CO2、HF、HCl、C1—C12化合物。二次污染物: SO3、H2SO4、MSO4、NO2、MNO3、醛类、酮类、酸类。其粒径绝大多数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它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目前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飘尘指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分为PM10(粒径<10μm)和PM2.5(粒径<2.5μm)。PM10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PM2.5的危害则更为严重。降尘是指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一般直径大于30μm,由于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单位面积的降尘量可作为评价大气污染物程度的指标之一。

(一)煤烟型污染—硫酸型烟雾 主要污染源是燃煤。主要污染物是SO2、CO和 微粒物质,它们遇上低温、高湿的阴天,且 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 物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伦敦烟雾事件

三、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二)交通型污染-光化学烟雾 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汽油车和柴油车)和机动船。主要污染物是CO、NOX和HC。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 季睛天,交通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典型的二 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它对人体、动植物、材料 均会产生破坏作用,并且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酸 雨

(三)酸沉降污染 它是指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迁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 迁移到地表。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是人为和 天然排放的SOX(SO2和SO3)和NOX(NO和NO2),其天然源一般是全球分布的,而人为排放的 SOX和NOX则具有地区性分布的特点。

(四)室内空气污染 污染原因: 建筑材料及装潢材料、涂料中有害物质 的挥发、人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苯、甲醛、氡 多开窗换气,戒烟,正确使用家庭化学剂,增加户外活动,摆放室内花卉植物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三)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四)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三、大气污染的

危害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A、呼吸道吸入; B、随食物和饮水摄入; C、体表接触侵入。1、大气颗粒物

4、氮氧化物

5、光化学氧化剂

3、一氧化碳

2、二氧化硫 颗粒物的大小决定其沉积于呼吸道中的位置; 化学组成决定沉积位置上对组织的影响。损害肝脏。且由于SO2通常与多种污染物共存,吸入之后产生的复合作用危害更大。NO2对呼吸器官有刺激性,可引起肺水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若与SO2共存,则危害更重。所有大气污染物中散布最广的一种,严重阻碍血液输氧,引起缺氧中毒。臭氧:对鼻子、咽喉、肺等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运动时吸入则更严重。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此外,还会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减弱输送作用与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1、二氧化硫 症状:在各种植物叶片的叶脉间出现伤斑,伤斑由漂白引起失绿,逐渐呈棕色而坏死。产生 伤斑的叶片首先是功能叶片,危害严重时,其他 叶片也受损害。反应灵敏的植物:大麦、小麦、棉花、大豆、梨、落叶松等; 有抗性的植物:玉米、马铃薯、柑橘、黄瓜、洋葱等。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2、氟化物 症状:主要是在嫩叶、幼芽上首先发生。在叶上发生伤斑的部位主要是叶的尖端和边缘,伤斑由油渍状发展至黄白色,进而呈褐色斑块在被害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显现稍浓的褐色或近红色条带,有的植物表现大量落叶。敏感的植物:玉米、苹果、葡萄、杏等; 具抗性的植物:棉花、大豆、番茄、烟草、扁豆、松树等。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1)臭氧: 症状:主要是从叶背气孔侵入,通过周边细胞、海绵细胞间隙,到达栅栏组织,使其首先受害,然后再侵害海绵细胞,形成透过叶片的坏死斑点。同时,植物组织机能衰退,生长受阻,发芽和开花受到抑制,并发生早期落叶、落果现象。敏感的植物:烟草、番茄、马铃薯、花生、大 麦、小麦、苹果、葡萄等; 具抗性的植物:胡椒、松柏等。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2)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进入植物叶气孔后易被吸收产生危害,最初叶脉出现不规则的坏死,然后细胞破裂,逐步扩展到整个叶片。(3)PAN是光化学烟雾的剧毒成分。症状:叶子背面气室周围海绵细胞或下表皮细胞原生质被破坏,使叶背面逐渐变成银灰色或古铜色,而叶子正面却无受害症状。敏感的植物:番茄和木本科植物; 对PAN抗性强烈的植物:玉米、棉花等。

(三)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大气污染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古迹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性质的变化,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对物品的危害 经历了60年,德国的这座雕像已经彻底被酸雨毁坏了。

(四)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大气污染会导致降水的增加或减少,它对降水化 学的影响表现在酸性化合物的输入,即出现酸雨。大气污染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大气中CO2等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人们大量生 产氟氯烃化合物等导致的臭氧层耗竭等。第三节 全球大气环境变化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沉降

一、全球变暖 原因:温室效应的加剧 温室效应: 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 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 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 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CFC11、CFC12、四氯化碳

1、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排洪不畅,土地盐渍化,海水倒灌等。

2、对动植物的影响:一些地区某些物种将会消失,而 有些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

3、对农业的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 的改变,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变化。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减缓全球变暖的对策 主要是控制CO2

1、排放控制对策: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以抑制CO2的排放;

2、固定化对策:使已生成的CO2变为其他物质,以防止其向 大气中排放;

3、适应对策:在已发生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采取相适应的 对策以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臭氧层破坏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特别是UV-B辐射对生物有较 大的伤害。而阻挡UV-B辐射的就是臭氧。(紫外线辐 射按照其波长的不同,可划分为UV-A(315~400nm)、UV-B(280~315nm)和UV-C(280nm以下)三个波段)1、1984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

2、NASA的“Nimbus-7”卫星测定出,近年来南极上空的 臭氧洞有恶化的趋势。

3、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一个相对周围地区浓度 较低的区域。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CFCS)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CFCS 于1930年由美国杜邦公司投入生产,二战后 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等)臭氧

层中存在着O、O2、O3的动态平衡,CFCS非同 寻常的稳定性使NOX、Cl、Br活性物质很容易在臭氧层 中聚集,使平衡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转移。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臭

氧层破坏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破坏DNA,皮肤病,白内障等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产量和质量下降,间接影响

3、对材料的影响:加速老化

4、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生产力,影响幼体 主要是控制CFCS的使用。目前各国都在加紧替代物品的开发,从长远看,采用 生物圈中固有的、对环境不起任何破坏作用的物质 是制冷剂发展的方向。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99年11月29日《北京宣言》 臭氧层的保护 第四节 大气污染控制 无论是大气污染源、污染物、污染类型 还是大气污染的危害,都具有多样性。多种手段 五律协同 清洁能源 绿色交通 末端治理 环境自净 清洁能源 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 世界一次能源替代趋势 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1、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主要包括煤炭洗选、加工、转化、先进发电技术、烟气净化等方面的内容。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2、西气东输 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3、西电东送 它有南、中、北三大通道。一是将乌江、澜沧江、红河水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二是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它是从根本上实现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性工程,是一项东西部“双赢”的战略。绿色交通 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的大气污染类型正在由煤烟型向交通型转化,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重要污染源。合理的交通规划、发展清洁汽车 绿色交通的典型案例

1、上海的新世纪交通蓝图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地铁、城市轻轨、新型有轨电车等多种方式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约65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路:实现15分钟上网、30分钟互通、60分钟抵达的“15、30、60”目标。公交优先: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优化调整地面交通,适度发展小汽车,限制摩托车,逐步替换助动车。绿色交通的典型案例

2、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是全部或部分由电能驱动电机作为动力系统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

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三种类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我国电动汽车技术群体性突破的时期已经到来,电动汽车将迅速、大规模地进入市场

11.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水污染) 篇十一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责任强制保险;实施困境;发展建议

一、环强险实施的必要性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它是一种特殊的责任保险,是在二战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诞生的。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关系中,保险人承担了被保险人因意外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赔偿和治理成本,使污染受害者在被保险人无力赔偿的情况下也能及时得到给付。

二、我国环强险发展的现状及实施困境

早在2007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就联合印发《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89号),启动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政策试点。各地环保部门和保险监管部门联合推动地方人大和人民政府,制定发布了一系列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引导保险公司开发相关保险产品,鼓励和督促高环境风险企业投保,取得积极进展。

但由于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赔偿责任不明确;缺乏国家政策上的激励、扶持机制,企业与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不高,通过这么几年的发展,环境责任保险在我国一直处于尴尬状态。2013年1月,相关机构根据上述《意见》又出台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虽然出现了“强制”字眼,但究其内容上看,与2007年的《意见》相比,可谓是换汤不换药。即便在一定程度上又掀起了环境责任保险热潮,但由于内容粗糙,过于宽泛,可操作性不强,最重要的是没有法律上的强制,可以预见其结果也将是无疾而终。

通过对我国目前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分析,会发现其实施还存在以下困境:

(一)从政府角度来看,目前对于环强险还缺乏法律强制性规定,政府执法监管不力。我国目前还有专门针对环境责任强制保险的法律法规或条例,唯一可循的是环境保护部和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的《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但由于目前国内法律并未对环境责任险作出强制投保的规定,单从政府部门的文件来强制推行的效果恐怕不乐观,要在全国推行更是难上加难。

另外,由于企业(特别是某些污染性企业)对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地方政府在会考虑到这些因素从而执法和监管不力,这也导致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二)从保险公司角度来看,由于缺乏经验数据,保险公司在厘定保险费率以及制定保险合同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保险公司保险成本过高,影响保险公司的参与的积极性,实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初始阶段缺乏经验数据,对哪些企业实施强制投保,对哪些企业实施鼓励投保以及如何定价都将是主要问题。如果没有进行细节性调研就草草实施强险,很可能增加企业的成本,而不是降低企业的成本。

(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旦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开始实施,必将提高企业生产成本,这就导致企业在申报环境污染数据时,会有做出虚假信息申报的动机。而且,一些被强制购买该保险的企业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问题。这样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就会有更多的疏忽。这就违背了环强险意在环境保护的初衷。

三、对于我国环强险未来发展的建议

根据上面对于我国环强险的实施困境的分析,对于我国环强险的未来发展有如下的建议:

(一)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在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是新险种,要使其得以建立并健康地发展,必须完善环境保护及其纠纷解决的相关立法,理顺法律关系,规范保险市场,拓展环境损害民事赔偿责任的社会化途径,为环境责任保险的构建和运行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将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写入法律,将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涉及的事项加以具体细致地规定。二是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惩处力度,加强环境损害赔偿的监管。三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的“公众诉讼”制度、德国和法国的“团体诉讼”制度等,建立适合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的框架体系,更可以借助公众的力量去抵制环境侵权,并最终达到损失最小化,诉讼成本最低化和责任负担最佳化的理想状态。

(二)组建专门的承保机构及第三方评估公司

我国““环强险””起步较晚,理论与经验都有欠缺,各个地方环保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企业和公众环保意识不高,如果由一家或几家保险公司单独承保不是理想模式,建议根据保险事故的不同,分类选择不同的保险机构。如对于突发、意外的环境损害,可采取英国的方式由现有的财产保险公司承保;而对于持续性的环境损害,可借鉴美国的方式组建专门的政策性保险机构开展相应的业务,或者借鉴意大利模式,由环保部与保监会协商,筛选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建立共保联合体,联合承保““环强险””。

另外,成立第三方风险评估公司,这样就可以知道哪一类企业的环境污染概率和二级定价概率后,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向面上推广才是合理的。环保局及政府应大力配合保险公司获得企业的历史污染事故损失、污染风险管控能力等方面的真实数据,弥补保险公司在风险评估、标的定价、事故定损等专业环节技术力量不足。

(三)提高企业与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的推行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公众、生产企业、保险公司和政府都是这项工程的参与者,只有将各个参与者充分调动起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才能发挥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的最大效能。事实上,如果没有企业和公众的配合,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也不可能顺利开展。因此,必须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扩大宣传,积极培养公民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为环境责任保险的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泓祎.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强制化及其路径选择[J].求索,2011(09).

[2]马宵鹏,王慧.基于聚类分析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研究[J].上海保险,2013(01).

[3]袁毅阳,景思江.我国强制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12).

[4]董文福,傅德黔.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7):75-77.

[5]王哲.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供需不足成因及解决策略[J].保险研究,2009(5):89-93.

[6]文慧.÷绿色保险,何以遇冷[N].湖北日报,2008-12-14(03).

[7]别涛.国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J].求是,2008(5):60-62.

12.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水污染) 篇十二

(一) 数据选取

21世纪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时代, 舟山作为以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港口工业、港口物流共同发展为目标的海洋经济强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升中有降。可见, 舟山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仍需控制。

笔者通过建立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计量的模型, 结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分析, 选取合适的指标对舟山的经济与环境关系做出分析, 为舟山发展提供参考。环境指标选择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分析的关键, 文章选取舟山市1995-2010年工业废气、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作为研究对象, 并参照舟山人均生产总值 (人均GDP) 进行分析 (见表1) , 所选数据来自舟山市统计年鉴。

(二) 模型及其框架的建立

本文在实际建模中, 考虑到对影响收入的其他因素的忽略不计, 以及参考其他学者的建模选择, 通过统计软件SPSS分别对模型 (1) — (4) 进行模拟, 根据模型汇总和参数估计值结果来选取模型。

式中:Y—环境污染指标, t—人均GDP, bk—系数, a—误差项。

(三) 拟合结果分析

人均GDP与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拟合结果见表2和表4。根据表中数据, 三次函数的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R2均最大, sig.值显示这些指标的回归方程总体上是显著的, 故选择三次函数作为人均GDP与三废指标的回归曲线和模拟曲线。

由图1所示, 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回归曲线为倒U型, 由于舟山积极开发风能和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同时, 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影响, 1998-2005年工业废气排放量随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 2005年之后出现拐点, 开始呈下降趋势。尽管如此, 2005-2010年间的工业废气排放量仍居高位。笔者查阅了近16年的舟山排污费征收数据统计 (自舟山统计年鉴) , 发现企事业单位治理废气的污染治理资金一开始就缺失数据, 2008年之前废气的污染治理资金处于较低水平, 之后废气的污染治理资金翻了近九倍。从这方面可以发现, 企事业单位治理废气的资金不合理, 导致废气的积存量达到较高位。

图2所示, 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曲线仍为倒U型, 1996-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随人均GDP的增加而呈快速上升趋势, 这是由于舟山早年以渔、农业等传统工业为主, 导致水污染严重, 而后期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和改善, 舟山向港口物流、旅游等方面发展使得舟山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之后出现拐点, 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当然, 这与舟山本土水资源缺乏、用水困难等地理因素引起政府和群众的关注有一定联系。

由图3所示, 舟山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与人均GDP的回归曲线不再是“倒U”型, 而是少有的S型。在1995-2001年, 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先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快速减少, 并在2001-2006年间开始回升, 小范围波动;在2006年之后, 出现拐点, 其产生量再次明显下降。但是, 本文在收集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数据时, 有部分数据是缺失的, 所以这个污染指标与人均GDP的关系仍可以进一步研究完善。

(四) 结论

通过对舟山市工业“三废”污染指标与人均GDP之间进行模型的建立和拟合, 得出以下关系: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都为倒U型回归曲线, 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与人均GDP之间为S型回归曲线。虽然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出现了拐点, 但这两年工业废气排放量的数值仍居高位。再从舟山市环境污染的综合状况来说, 三个回归曲线中都已经出现了拐点, 但是拐点所对的人均GDP值超出EKC理论中的拐点峰值 (人均GDP4000~5000美元) 。笔者以为,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 舟山物价高, 资源成本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拐点出现偏迟;但从政府的角度看, 说明舟山的环保工作一定时间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从而推迟了拐点的出现。因此, 从本文的研究领域来说, 尽管舟山市已进入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但环保措施仍旧需要积极改进和落实。

二、促进舟山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调整政府投资, 改善舟山本地现状

舟山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人均GDP于2011年突破10000美元, 但城乡居民收入不高, 消费意愿低, 消费增长总体不快。可见, 在舟山经济发展中, 消费对它没有起到充分的作用。此外, 舟山整体的社会设施不够, 比如, 舟山存在老龄化严重, 但相关的老年服务却不多;公交路线长, 班次不多;市中心夜市时间短;垃圾焚烧、填埋工程几次扩建等问题。以上种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舟山市民的消费倾向。笔者以为, 舟山政府应针对这些现象, 有效增减政府的投资, 增加对舟山市民及外来人员的服务力度, 逐渐加强舟山商业中心的打造, 延长夜市时间, 调整交通路线, 带动消费增长。另外, 应加强科研力度, 规划可循环的更环保的垃圾处理方案, 改善舟山环境, 改善舟山人的生活品质。

(二) 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海洋新兴业发展

舟山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一个低经济水平、高物价水平的二线城市,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舟山流失了一大批人才。然而, 舟山发展海洋经济这种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综合性经济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 合理制定舟山招纳外地高素质人才及吸引本地大学生的优待政策极其必要和重要。另一方面, 由于舟山土地资源、水资源的短缺, 造成舟山地价高、水价贵, 不利于招商引资。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海洋新兴业的发展所需科技含量的提升和资金资源的供应, 阻碍了优化产业结构的速度。

对此, 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改善现状:第一, 利用媒体和网络宣传。通过这些传播速度快且广的途径, 将舟山的知名度打入国内国外市场, 以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前景吸引外商投资, 也为部分海洋产业做宣传。第二, 丰富舟山的文化文明。创新舟山的品牌活动, 例如舟山景区摄影赛、舟山手工艺创新、舟山海鲜美食节等。利用大型的活动, 吸引目光, 推广舟山品牌、舟山文化, 树立独特鲜明的舟山形象, 提高舟山的城市品味。第三,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 调整商务政策。其中, 港口设施和交通设施不全较为明显。相关部门应及时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 并对舟山跨海大桥过桥成本高、岛间交通方式单一等问题做出调整。通过人才资金的成功引入,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 推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 加强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

舟山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长江口南侧, 杭州湾外缘的东海洋面上, 具有区位优势, 整体环境质量较优。然而, 在目前舟山的环境管理中仍存在不足。例如污染减排未实现预期目标, 能源无法最优化循环利用。因此, 政府需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切实加强污染整治, 从大局突破, 从小处排查, 并积极促进企业转型, 落实节能减排的措施。

充分利用舟山的优势资源, 对工业废物资源综合利用, 实现废物资源化, 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继续增加社会对环保工程的投入, 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构建生态园区和生态系统, 发展生态经济, 建立生态经济系统, 促进舟山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面临个体企业清洁和环保工作的局限性时, 应灵活采用企业与企业间的互利发展, 即以各种工业类型的企业集聚为前提, 以某个工种企业为中心, 其他企业通过物流、贸易等方式利用其产生的废弃物、次产品等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 从而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活动运行模式, 以逐步达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摘要:本文在了解有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简介和理论内涵的基础上, 选取舟山近16年的工业三废数据, 建立模型分析舟山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发现拟合得出的回归曲线基本为倒U型。笔者通过结合舟山本土的经济与环境政策, 分析拐点的出现原因, 希望为舟山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EKC,经济,环境,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Grossman, G., A.B.Krueger.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A].NBER.National Bureau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C].Cambridge M A, 1991.

[2]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环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2.

[3]Panayotou T.Empirical Testsand Polic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Working Paper P238.

[4]赵珍.舟山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北方经济, 2009 (14) .

13.室内环境污染预防与控制 篇十三

室内环境污染预防与控制

摘要:阐述了室内环境污染物甲醛、氨、苯系物、TVOC、放射性氡来源,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作 者:罗四国    田一平   LUO Si-guo    TIAN Yi-ping  作者单位: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武汉,430072 期 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30(z1) 分类号:X32 关键词:环境污染    控制    室内   

 

14.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问题 篇十四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性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是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性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滞后期数的影响,而且这两者对对方的影响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经济增长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滞性,是一种长期的、渐进的影响;而环境脆弱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时滞却较短,是一种短期的、非渐进的影响。

正文:

环境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挑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发展经济既是人类持续生存和社会日益进步的前提,也是实现保护环境的物质保证。但经济发展不能脱离和超越环境的承载力,否则,就会发生环境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制约因素。因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也是一个能源需求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改革开放20年中国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0%,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日益显现。能源、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经济增长需要能源供应支撑,能源消耗带来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反过来又造成经济损失,破坏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据世界银行按“人力资本”方法估算,1995年中国的大气和水污染损失高达240 亿美元,占当年GDP 的3.5%.最近世界银行发表了新的研究报告《增长的质量》估计,1997年发展中国家国内储蓄率为 25%,但是减去对自然资本过度开采之后,真实国内储蓄率只有14%,中国则由42% 下降为32%,减了10个百分点。报告呼吁各国关注增长的质量,其中环境质量被视为增长质量的重要方面。当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从10% 以上降到目前的7%到8%,关注增长的质量便显得尤为重要。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环境质量和增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是环境质量和增长路径不是唯一的,经济高增长、低增长和负增长都可以带来环境高破坏,但也存在环境低破坏和经济高增长的可行路径,中国和印度均被列为经济高增长、环境高污染的国家。这就提出中国的增长模式转变问题,即中国如何从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高增长转向低资本投入、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高增长。问题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转变,促使国民经济服务化、信息化,传统产业资源利用集约化,单位GDP 能耗大幅度下降,能源结构清洁化,能源消费低增长甚至负增长。能源结构的转变对环境质量至关重要,并且直接促进增长模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和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恰是这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15.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水污染) 篇十五

关键词: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内生增长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 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 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或弱可持续性发展[1]。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 然而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情况, 甚至影响到了人类社会发展与生存。因此探讨环境污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确定环境污染约束下的经济发展规律, 则对于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和应对方案, 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 经济学家展开了大量研究。在国外, 早在20世纪80年代, Dasgupta[2]和Stiglitz[3]就采用新古典增长框架, 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开采路径加以分析, 认为在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速度均为正的条件下,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可被技术进步抵消, 且能够实现人均消费持续增长;Bovenberg[4]和Stokey[5]分别将环境因素引入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 研究了污染外部性与经济持续增长问题, 讨论了污染是以流量还是存量的形式出现在效用函数或生产函数中;Ligthart[6]认为开展污染治理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文献[7]则进一步指出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污染必将加快环境恶化, 迫使政府加大治理污染的投资力度, 并且讨论了可持续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保护和谐的最优化条件;Barbier[8]在RomerStiglitz模型中增加了资源稀缺性、人口增长特征;Aghion[9]和Grimaud[10]则分别在新Schumpeter模型中引入环境污染和不可再生资源, 考察了环境资源限制问题和环境外部性对经济平衡增长路径的影响。我国的相关研究则起步较晚, 王海建[11]通过将耗竭性资源纳入生产函数, 讨论了人均消费与环境质量在长期增长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及模型的平衡增长解;李广名[12]还应用Lucas人力资本外部性内生生产函数, 基于人力资本损耗建立带有环境污染影响的人力资本存量计量模型;杨万平[13]则构建了一个考虑能源持续利用与污染治理的五部门内生技术变化经济增长模型, 将能源与环境同时引入生产函数及效用函数, 揭示了能源消耗速率、污染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增长之间应该满足的动态关系, 证明了基于能源和环境双重约束下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李仕兵[14]通过建立带有环境污染约束的内生增长模型, 讨论了各经济、环境参数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效应;文献[15]则分别在新古典和内生经济增长的框架下考察了环境污染、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 认为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环境恶化, 可持续发展是有可能实现的;彭水军[16]将环境质量作为内生要素同时引入生产函数与效用函数, 构成三个带有环境污染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 系统地分析了环境污染外部性、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开发以及内生技术进步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纵观上述研究模型, 在将污染引入到生产函数的过程中, 大多使用一个类似污染强度的量, 缺乏对环境资本的分析, 并未建立明确的环保技术相关变量, 也未探讨环保技术和环境资本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此研究借鉴有关文献[15,16], 利用内生增长理论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路, 将环境污染引入效用函数, 在Lucas模型的理论框架下, 构建了一个环境质量和人力资本内生且带有环境污染约束的内生增长模型, 并通过对理论模型的最优增长路径分析, 探讨了社会总效用最大化目标下的环境污染外部性、环境资本投入、环保技术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经济、环境参数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1 生态环境约束下的内生增长模型

1.1 基于环境因素的生产函数

考虑一个由具有无限期寿命的同质消费者组成的封闭经济体。在整个经济中, 存在无数个同质的个体, 每个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经济中人力资本的供给不带弹性, 为了便于分析, 将人口规模标准化为1, 从而经济中所有的加总变量又可解释为人均量, 依照Lucas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经济仍旧分成两个部门:在第一个部门中, 每个劳动者根据其拥有的物质资本 (与产品同质) 和一部分的人力资本生产消费品;在第二个部门中人力资本自我形成。假定每个劳动者能力和他贡献给人力资本的时间决定了他进一步获取知识的速度。据此经济中有三种基本投入, 物质资本K, 人力资本H, 技术水平A。

在此基础上, 我们引入两个量θ和ε来表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θ表示环保技术投入率, 它是生产力技术中在污染防治技术或清洁技术方面所投入的比率, 其主要体现在调整生产结构, 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 重点污染物防控技能, 污染事故应急方法, 污染治理策略, 清洁生产先进技术以及烟尘、污水处理技术的改造等方面。显然在环保技术方面的投入量大则θ值越高, 所产生的单位最终产品所引起的污染量越低, 但也相对的降低了单位技术在消费品生产的投入量。ε则表示环境资本投入率, 它是物质资本中用于环境设施、环境材料以及清除生产垃圾、工业废水、污染物等环境保护方面所投入的比率。εK=KEF+KEI+KED表示为环保而发生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支出或耗费的环境资产, 是经济中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带来环境利益的资源。KEF包括企业污染物预防和治理的专用设施、环境材料、长期待摊环境费用、累计折旧、累计摊销;KEI为环保无形资产, 指代绿色产品标志认证费、环保研发支出中可资本化部分、外购的排污许可证费等;KED则为污染物防治过程中使用的人工费、动力费, 企业日常发生的排污费、绿化费及因违反清洁生产有关规范而支付的罚款支出, 以及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补偿和治理而发生的支出等。因此考虑环境因素的总量生产函数为:

式 (1) 实际是一个省略了时间下标, 呈现出对物质资本K和人力资本H的不变报酬的新型CobbDouglas生产函数, A、B、α、β、θ、ε、μ都是正的参数 (α、β、ε、μ均在 (0, 1) 范围内) , Y是最终产品产出量, K是物质资本存量。H则是人力资本存量, 是人力资本中用于生产的部分, (1-μ) 是用于人力资本形成的部分, 此处定义μ为常数, 则有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决定式:

1.2 物质资本积累函数

依据文献[16], 新的产品品种或设计方案被R&D部门发明出来以后, 一单位任何一种类型的中间产品x (i) , i∈[0, N]的生产正好耗费一单位的最终产品Y, 那么x (i) =Y (i) , 因此经济中的物质资本总量可表示为K=∫0Nx (i) di, 其中N为封闭经济体中的中间产品种类数, 为避免整数约束, 设N是连续而非离散的。与新古典增长模型一样, 不考虑物质资本折旧, 假定折旧率为零, 且由于物质资本的折旧不影响平衡路径上的增长率, 因此在一个时间点上经济中物质资本存量的净增加等于总产出Y减去总消费C, 即

其中为物质资本的增量, 即单位时间内人均资本的变动量, C为消费总量。文献[13]中认为 , 其中V为污染治理投入, 是属于本文θA和εK中的一部分, 但由于V实际也是一种在环境资源消费, 若将其看作消费总量C之外的量, 则在生产函数中便不能直接使用K作为资产, 故本文采用 作为物质资本积累函数, 从而避免了在消费总量计算中的矛盾。

1.3 环境质量方程

环境污染是产出水平、环保技术和环境资产的函数P (Y, θ, ε) , 随着产出量的增大而逐步增大。若以γ>0表示环保技术和环境资产所提供的生态维持功能对环境污染的消减能力, 亦即环保技术和环境资产对污染量的影响程度, γ越大则对污染的控制力越强, 从而在给定产出水平下污染量越小。故环境污染可定义为:

污染函数表明, 如果加大环保生产技术上的投入, 或提留较多资本作为环境资产, 则可以降低污染的总量, 但其所能降低的污染量/产出量比是有限的, 因为如果期望经济迅速扩张而超负荷生产, 其产出的大量产品则势必带来严重环境污染。

经济系统的运转脱离不了环境资源的参与,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资源存量或加总的环境质量E, 受污染P的影响而导致环境恶化, 并随着环境污染而耗尽, 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 但另一方面环境具有自净能力, 如图1所示, 可以通过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 对污染物实施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作用, 将部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 降低污染物的浓度, 减小甚至消除污染物的毒性。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和生态平衡不受到危害的前提下, 自净能力存在限度, 环境所承受的污染量不应超过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则与环境空间的大小、各环境要素的特性、污染物本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关。环境容量越大, 环境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就越大。环境的绝对容量WQ表示为:WQ=WS-BV。

WQ代表一个生态系统E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 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若超过这个限度经济将终止。WS为环境标准的规定值、BV则为环境背景值。若设η为自净系数, 则环境污染P的增量可表示为生产活动形成的污染量减去当前环境存量 (E-P) 通过自净能力所消除的污染量:

1.4 效用函数

环境污染作为内生要素引入到生产函数后, 则效用函数也发生改变, Ramsey模型中追求尽可能高的消费效用水平作为唯一福利目标的假设不再适用。为此, 本文将效用函数看作一个二元函数, 其由产品对典型消费者分别产生的正效用和环境污染对消费者产生的负效用来组成, 设环境污染为纯粹的公共物品, 影响到每个消费者的效用, 因此可采用如下可分瞬时效用函数来表示:

其中U为瞬时效用函数, C为人均最终物质消费量, P为t时刻环境中的人均污染存量, σ表示相对风险厌恶系数 (跨期替代弹性的倒数, 亦称为风险回避系数) , π为环境认知参数, 表示对环境污染的偏好程度。在环境资源相对丰富而人们改造自然和生产能力还比较低的时候, 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并不足以破坏区域内的环境体系, 此时人们对环境认知非常低, π趋近于零, 而当人口增加、开发能力提高导致对环境过度利用、进而减少甚至枯竭时, 或者人们对环境资源的逐步认知提高时, 环境相对人类需求的稀缺性将进一步体现, 此时π逐步增大。

2 可持续经济最优增长路径分析

将环境因素引入到经济中后, 最终产品部门的总量生产函数由 (1) 式给出, 人力资本的增长率根据Lucas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由 (2) 式给定, K和P的运动方程分别由 (3) 和 (4) 式描述。若设ρ为贴现率, e-pt则作为复利贴现方法的折现因子, 起收敛因子的作用, 从而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在资本、能源和环境 (1) ~ (4) 式的约束下, 如何选择C和P而获得最大化消费者跨期总效用U, 即通过选择适当的路径使得跨期效用最大化, 因此可得到代表性消费者在无限时域下经贴现后的社会总效用动态优化问题为:

该动态最优化问题可利用Pontryagin极大值方法进行处理, 为此建立Hamilton函数M为:

这里控制变量有C、θ和ε, 状态变量有K、P和H, λ为Hamilton乘子。最大化M的一阶条件为:

欧拉方程:

2.1 θ-ε曲线

上述一阶条件、欧拉方程和横截性条件, 完整的描述了系统的最优动态过程。最优增长路径的选择实际上是如何确定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 使代表性消费者跨期效用最大化。由一阶性条件 (9) 式和 (10) 式, 将Pπ+1消去可知环保技术和环境资本的合理调配规则:

进而由1>θ>0知ε>γ/ (2+γ) , 又根据式 (14) 的对称性易得θ>γ/ (2+γ) 且满足约束条件的 。图2为γ=0.5时的θ-ε关系曲线, 图中出现的无穷值点为ε=γ/ (2+2γ) , 但由于ε>γ/ (2+γ) , 因此θ-ε曲线的前半段ε≤γ/ (2+2γ) 时无意义, 而后半段则反映出θ-ε呈反向关系: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 环保技术的增强可减少环境资本的投入, 如降低KEF中长期待摊环境费用、累计折旧、累计摊销, 大幅消减环保无形资产KEI以及KED中因违反清洁生产有关规范而支付的罚款支出;而增大环境资本的投入则可以弥补环保技术的不足, 维持低清洁技术、污染处理技术条件下经济的可持续性。但这种关系在θ达到γ/ (2+2γ) 时逐渐变的非常不明显, 此时θ-ε曲线的曲率和θ值均较小并趋于稳定, 这说明无论消减能力γ大小如何, 若环保技术过于低下, 而无休止的提高环境资本在总投资中的比例所获得污染消减优势并不明显, 这也说明通过提高环境资本来弥补环保技术的不足, 在环保技术较低时则意义不大, 可见提升经济中的环保技术则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另外, 若经济中γ增强则能够改善θ对ε影响力, 即在较大的γ下, 只要较少的环保技术投入便可以避免在环境资本上投入的不足, 如图3所示, 在γ在0.1~1范围间隔0.1情况下, 随着γ的增大, θ的稳定值越来越大, θ-ε曲线的曲率的稳定位置ε也越来越大。

2.2 消费增长率

在均衡增长路径上, 变量Y、K、C具有相等的增长率, gc=gK=gY为常数[14]。定义符号 表示任意变量x的增长率。则根据一阶性条件 (8) 式可知 , 且由一阶性条件 (9) 式和欧拉方程 (11) 式得

据此可知, 经济中消费者的时间贴现率ρ越小, 对将来的贴现越少,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越强, 人们在更加关心子孙后代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越容易满足;跨期替代弹性1/σ越大, 消费的增加引起消费的边际替代率的降低幅度越小, 消费者则更容易体会到环境因素带来的消费效用波动, 从而细微的环境状况的改善为消费者带来的效用越大, 投资于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所获得社会报酬就越大;从gc表达式还可以看出, 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环境意识π并无必然联系, 由于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存在, 因此综合考虑环境因素的消费者效用并不以人对环境污染程度的认知而转移。另外, 要使得gc>0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则至少γ-θ-γθ>0, 故γ/ (2+γ) <θ<γ/ (1+γ) , 进而根据式 (14) 得γ/ (1+γ) <ε<1, 故有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环保技术投入率和环境资本投入率的限定条件:

这表明经济中环保技术投入必须至少占据生产力技术的γ/ (2+γ) ×100%以上, 且环境资本投入必须至少占据物质资本投入的γ/ (1+γ) ×100%以上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3 环境质量变化

由式 (1) 、 (2) 、 (14) 可建立可持续的最优增长路径存在的临界条件:

其实际是一个隐含gC、gH、gε、gθ的约束关系, 联立求解可知又由式 (4) 知gP=gC+γ (gθ+ogε) , 从而依靠式 (17) 得到环境污染量增长率为:

对于式 (18) , 令则gP=gC+ (gH-gC) φ, 代入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环保技术投入率和环境资本投入率的限定γ/ (2+γ) <θ<γ/ (1+γ) 和γ/ (1+γ) <ε<1以及是式 (14) , 求解三元函数最大值可得φ≥ 0。据此可知, 要使得gP<0以逐步减少污染, 则必须要求人力资源增长率小于消费增长率, 即使在经济稳定社会和谐人力资源不发生变化时, 也仍要合理的调配θ或ε以确保gH/gC<1-1/φ, 才能使得在环保技术和环境资本支撑下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步缩小, 进而瞬时环境质量E-P才能得到进一步改善。

2.4 污染消减和环境资本投入

若将εK整体看作一个环境资本变量, 则 由于θ-αε无法确定其正负特征, 因此环境资本在经济中难以确定其增减状况, 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消费持续增长的前提下降低环境资本, 则必须确保较小ε的同时使得ε>θ/α。且由gP和gεK的表达式可以看出, 这两者存在某种程度的对立, 要使得gP<0污染逐步减少, 则gH-gC<0是前提, 而此时要获得逐步减少的环境资本则必须要求ε>θ/α, 且满足gH/gC<1-1/φ, 但将式 (14) 、 (16) 等代入后, 满足条件γ/ (2+γ) <θ<γ/ (1+γ) 的θ并不存在, 故污染的逐步消减和环境资本投入的逐步降低是一个矛盾体, 经济中污染的消除必须以环境资本的消耗为代价, 当然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与环境资本比率相对应的清洁技术的投入。另外, 由于环境污染必须在环境容量所承受范围之内 (P

3 结论

上一篇:温馨的午安心语QQ下一篇:木府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