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024-09-09

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共12篇)

1.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一

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体育的“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鉴于这种转变形式,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一、创造力与体育教学

创造力就是指一种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是揭示事物内部新的联系,处理好新的关系的能力。创造力应包括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人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它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的创造力与认知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之为“左脑功能”性认知,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则称之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在一定的时空内学习体育动作技术,完成这些技术动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恰恰是由右脑的认知来完成的,这对我们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能力,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3.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

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创造力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之间,既有其内在的联系,又有其本质的区别。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负“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特征,增加动作形象的刺激。因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是提高想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做示范,采用动态的图片、影视等,并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2.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二

一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的设计素描教学模式仍有传统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压缩版一说, 沿用的是“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 这种传统的教学法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 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 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艺术生对此表现消极, 势必影响素描教学效果。传统的绘画性素描仅作为造型手段已远远落后, 它还应肩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责任, 高职院校设计素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实践证明高职的学生富含巨大的创造潜能, 亟待激发。

二高职院校设计素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与实践

1. 在教学计划中相对缩短再现素描的教学时间, 同时在再现素描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尝试, 以短期作业为主

传统的再现素描训练, 以往一般是老师摆组静物, 同学直接写生, 训练以长期作业为主, 过度侧重技法训练, 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现转向学生布置静物、寻找绘画素材, 是走出枯燥乏味的纯技法训练的新尝试, 在不违背课堂教学目标的情况下, 在画什么方面, 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教师辅助筛选训练对象, 在表现方法上给予指导。长期作业训练往往使兴趣被磨灭, 相反短期作业易激发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对技法与技能的追求。

2. 创新案例教学法的尝试

如何教会学生发现美是我们一直探索的教学难点。笔者的教学方法是“DO”带动一切,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个人心得, 学习素描, 如同“学习游泳, 必须先下水再说”, 否则如“隔岸观泳, 不知水中之况味”。这要求教师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具体方法: (1)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分析具体作品。 (2) 教师针对性指导、示范、点评, 重选择到完成, 直观感受作画过程。 (3) 创新教学尝试之一:空间切割与表达训练环节——苹果切割表现为例, 经过学生大量切割与组合, 教师辅助同学选出10~12个空间形式美感较强的组合, 指导学生进行绘画表现, 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表现。艺术教学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都可以通过此环节实现。在此教学环节设计中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体现在多切多组合到优选过程。 (2) 创新思维:切割后要与别人的不同, 并要求保持苹果本身的形态。 (3) 解构重构能力:把本身的空间切割组合成更具美感的空间关系, 启发学生进行设计创新。 (4) 构图形式美感:这一点也体现在切割组合后的选择, 包括选视角, 用什么表现方法。

3. 进行创意素描教学, 并结合以赛促学

创意素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形式美感的创造和作品创意的表达与思考。创意素描的学习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核心能力即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元素联想、元素代替、幻想、创意、仿生等。以赛促学, 以广告会展专业为例:由笔者指导的学生作品《开源节流》获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水文化创意大赛获三等奖, 《吃不了兜着走》获江苏省“我的绿色小创意”环保公益广告作品大赛 (平面类) 三等奖, 其直接使用的是创意素描。在比赛过程中从创意草稿到最终的作品形成, 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设计素描重要性。素描不仅是担当提高造型能力的重任, 且有“素描思考”的作用。创意素描与艺术设计均可以找到很好的案例来证明设计素描的不可替代性, 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设计素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与实践, 应把它当做设计素描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 具体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深入探讨, 这必将深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设计素描的教学现状为切入点, 以广告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来讨论高职院校设计素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以具体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近几十年来,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 因此, 研究在高职院校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设计素描,创造性思维,高职,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林家阳、冯俊熙.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颜铁良.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造能力 培养

写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一提到写作,好像就是专指的文学创作。其实不然,写作是指将客观事物、社会生活通过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而转化为文章。所以,事实上作文也是写作。作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尺度。[1]那么,作为一个教师,究竟应该怎样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从而提高语文素质,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我们先从中、小学作文发展的情况来看。作文形式由最初的看图作文到仿写、续写、缩写、扩写、改写以及以后的独立作文。作文体裁也是由记叙文到说明文,然后再到议论文而逐步发展的。各种作文方式对创造力的培养都有一定的作用。[2]但是,从我们过去的作文经验来看,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模式问题。虽然说作文也可以适当地虚构,但首先还是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只要愈新颖、愈独特,就愈能显示出学生的独特见解,因而也就更能发挥出学生的创造性精神。所以,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就是要改变过去这种作文的模式问题,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要谈创造能力,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创造。所谓创造,就是不仅要有首创性、独创性,而且还要具有社会意义。它是多种心智因素的结合,既包括敏锐的观察、惊人的记忆、丰富的联想、发展的求异思维、创造性的想象等智力因素,又包括好奇心、求知欲、浓厚的探索兴趣、创造的动机、巨大的热情等非智力因素。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简单地谈谈求知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是提高学生质量的保证,也是探索科学秘密的钥匙,是创造性学习的先驱。古代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着对这个问题穷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欲望,就必须燃起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启发学生质疑,也是创新的前提。

下面,我们着重要谈的是从智力因素方面来看。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从观察、思维、联想等方面来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目的。

在学生的作文中,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材料贫乏、内容空洞,写得不具体、不生动,而且喜欢生编硬造,材料不真实。鉴于此,我们应首先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材料积累。还要通过思维将它转化为书面文字。在观察训练之后,还要进行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又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就是大家的思考向着同一目标前进,要寻求与书本、教师的讲解、众人的观点相一致的结论。这种思维很容易束缚人的思想,不利于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见解。而求异思维就不同了,它是指大家的思维各自分道进行,以达到多种不同的目标,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方向去进行思考,力求提出多种多样的见解。这种思维能打破思维限制,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有利于创造。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的,它们共同促进作文能力的提高。

学生作文,由于是个人书面表达,应有个性,因而应趋异求同。但又不能只是求异,也必须求同,也即是要求基本规律求同,具体写法求异。因此,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打开思路。要想得广阔,想得长远,特别要注意把思维引向人们尚未采用的新角度、新途径去积极活动。只有这样,才会使思维有创造性。另外,还要善于把思維引向无限的时间领域和空间领域。这样,人们的思路就宽阔无边了。思路一旦打开,创造性也就发挥出来了。求异思维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作文的能力。特别是针对当前作文的模式固定化东西,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是很有用途的。

在观察的基础之上,要将感知的材料通过思维转化为书面文字,还要通过联想训练和想象训练。联想是作文能力创造的因素,能够帮助学生打通作文思路,深化认识。但是,想象才是作文的能力最有创造性的因素。它又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其中,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描述或现存描述,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创造想象则是独立创造新形象。

在作文当中,模仿对创造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毫无例外地说,任何作家、艺术家,在最初的写作阶段,都经过模仿,都是从模仿走向创造的。所以,模仿是基础,创造是成果。鉴于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有意识地先让学生进行模仿,从而发展到创造性地写作。作为一个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以达到创造性的见解。

参考文献:

[1]朱伯石.写作与作文评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4.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四

【摘要】:创造力一般是指产生新的想法,发现和制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指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类能够创造而动物不能。”“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谈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而在新时代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研究。

【关键词】:质疑、发现、鼓励、创新。

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注入者,而是思考力的培养者。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肩负起历史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才能使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创造力的实质是对现实的的超越。创造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表现,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所谓创造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是“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创造力与人们一般所言的创造力有所不同,学生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教师引导下,以课程教材(间接经验)为认识客体,其具体方式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发明”。因此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

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1、巧妙揭题,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沉浸于课间活动,不易集中于学习活动中。如果在短时间内学生能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将对

第 1 页 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上课伊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雪花》一文时,先让一朵朵小雪花“飘满”黑板,学生顿时兴趣盎然。我趁热打铁,学生上黑板“添砖加瓦”——画画小雪花。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还使学生的记忆、思维进入了最佳活动状态。

2、精心提问,点燃思维火花

教师精恰合理的“导”能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如教学《狼和小羊》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上游和下游分别在什么地方?水是怎么流的?即使小羊弄脏了水,狼会喝到吗?通过思考、讨论,结合板书,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纷纷提出了许多小羊对付狼的好建议,这些建议闪烁着学生创新的绚烂火花。

二、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吉尔福特在研究智力结构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了聚合和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或传统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有组织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既无一定方向,又无一定范围,不墨守成规,不因循传统,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思维而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一定的情境,给他们“移情”的机会,使学生融入角色,设身处地去领会、去感悟,让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土壤中生根长叶。如教学《认识标志》一课时,认识了左转弯和右转弯标志后,学生模仿驾驶员,看到标志转动手中的“方向盘”。学生在操作体验过程中,对标志有了深入而全新的认识。并做创造性的练习,设计一个“儿童赛车场”的标志。同时,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切不可只注重发展发散思维,而忽略了聚合思维的培养。并且,创造思维是大脑左右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从创造思维的产生的过程来看,在创造性“灵感”产生期间,右脑的功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于左脑的利用和训练,忽视了右脑功能的开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增加一些左侧肢体的活动,挖掘右脑潜能,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第 2 页

三、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和课堂教学相比,课外的时间多,空间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思维自由驰骋,更易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也指出: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我对此深有感触,因此常常广劈领域,给学生创新的机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1、尽情玩耍 丰富感知

玩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孩子去野外钓龙虾、挖野菜、吹草叶……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学生保持愉快开朗、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从而激活大脑思维,提高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为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学科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了生活的经验,小学生写作时就不会觉得无处着手,无话可写了。例如,班队活动组织钓鱼后,一个学生在写《一件有趣的事》时,有一段这样写道:过了一会儿,我感觉到钩子上有动静,用力一甩,没想到钓起来一只鞋子。真气人,怎么鱼没钓到,钓到了一只鞋子。这时,从鞋子里爬出一只龙虾,我顿时兴奋起来……生活成了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因此,玩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动手实践 体验乐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特别乐于动手。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解放他们的双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体验了乐趣,还培养了能力。例如,《动手试一试》一课,科学家做了两个实验,并下了一个结论。那么科学家说得正确吗?请小朋友动手做做实验,自己总结实验结果。通过实践,引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有时权威的话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对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入了催化剂。

3、自由发挥 弘扬个性

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一句话,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美需要去体会、去感悟。课文中插图只能欣赏,难以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第 3 页 自己动手画一画,效果就大相径庭了。如《云房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教师要求学生把这情景画下来,并发挥自由想象,出人意料的是,有的学生竟然画上了飞翔的小鸟,七色的彩虹,放飞的风筝……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自然美,还表现出了丰富的创新潜能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创造并非高不可攀,它就在我们身边。爱迪生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跟她母亲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任。从点点滴滴做起,学生的创新火花如涓涓细流,日积月累,终将汇入滔滔大河。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力,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能使学生爱学语文,进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最后,用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尔德《创造性与心理成长》

2、布鲁纳《教学过程》。

3、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4、《新课程标准》

5.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五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不仅如此,它也是工业设计学习过程中的灵魂。创造力是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品的开发和使用,从而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本文首先从工业设计专业和创造力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接着介绍了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以便更好地掌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最后综合分析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培养创造力,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策略。关键词:工业设计学生创造力培养

一、工业设计和创造力的关系

要想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掌握工业设计和创造力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工业设计的概念和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工业设计和创造力的关系。工业设计一般从狭义的内容上来解读,也就是指产品设计。所谓的产品设计是指通过多种元素如线条、符号、数字、色彩等方式的组合把产品的形状以平面或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1]。产品设计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拿设计观念来说,如果产品的设计缺乏生产观念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设计效果得不到好评,导致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经济效益不尽人意。所以,要想提高产品的设计效果,必须提高设计者的创造力,吸引消费者的眼光,以独特的造型来获得人们的喜爱,从而在市场中立足。一般而言,产品设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社会发展要求、经济效益要求、使用要求和制造工艺要求[2]。就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让他们掌握这些要求的理论要求上,关键是要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师和学生应该本着创造的目标,以使用为原则,明白创造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把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创造能力。

二、创造能力的组成要素

洞察能力:洞察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创造的前提是洞察。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所接触到的食物是不同的,所以事物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即使人们接触的事物是相同的,那么他们的领悟也未必相同,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洞察力不同,所领悟到的东西也就不同。事物往往具有变化性,随着事物的变化,有的人就能觉察到不一样的东西,往往这些东西也就是事物发展的方向,也就是透过变象看到本质,所以洞察力强的人要更容易成功[3]。记忆能力:记忆能力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记忆强弱程度。记忆的内容包括很多,书本的知识,自然界的规律,甚至你的人生经历等等,这些都可以间接转换成你记忆的内容。人不可能再犯同一次错误,这就是因为你经历了错误,并且在错误中获取了经验,经验被你吸取并成为你记忆内容的一部分。这些经验就会为你的创造和成功奠定基础,慢慢不断地吸取记忆内容,就会使你的创造力得到提高。

想象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部分记忆内容是想象内容的前提。想象是建立在实物的基础上的,一般以实在的物体为基点,通过各种方式来想象,来创造新的事物。不仅如此,想象和记忆之间是可以转换的,通过想象创作出的事物成为实物中的一部分,转换成为记忆内容,从而再在记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创造,如此循环往复。想象能力是创造力的重中之重,它凌驾于知识之上,丰富世界的知识,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是很难培养其创造力的。

分析能力:人们要想对现存的事物有个正确的理解,并正确运用现存事物,就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通过事物给外界呈现出的外在现象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分析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在此基础上,预见事物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改造事物,利用事物去创造新的事物,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事物的分析和探究。

实践能力:只有洞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这还是不够的,在洞察、记忆、想象、分析的基础上去实践才是最关键的。所有新事物先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然后经过实

践,将大脑中的事物转变成现实的事物。所以,要提高创造力,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能力,把创造性的成果得以展示。在实践环节,可能存在很多困难和很多挑战,我们要培养不畏挫折的勇气,披荆斩浪,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阻碍,最后实现创造性的突破。

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培养创造能力的策略

1、培养利于创造力生成的心理

创造力的生长必须依赖于好奇心理、突破心理、开放心理以及坚定心理,这四种心理是培养创造力的沃土[4]。想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就要提高对“沃土”的重视,认识到这四种心理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

好奇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地引领学生用好奇的眼光去看世界,看每一事物,不管这一事物是陌生的,还是已经熟悉的,都要静下心来,去领悟去体验去观察。这样就会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促进创造力的提高。

突破心理:每一次突破都是创造的一次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产品突破,不受传统的限制,将自己的思维落实下来,使自己的产品设计不断添加新意。

开放心理:开放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思维,二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对于思维来说,就是要学生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不拘于前人的经验,打破原有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多地接触国内国外的产品,掌握他们的思维方式,对原有的思维过程进行创新。另外就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开放,这里的意思是指学生在形成设计模型的过程中要多途径地获取信息,通过网络、社会、人士等多方面的力量,而不是仅仅依赖书本的知识和教师来进行产品设计。

2、开展工作室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工作室制在国外比较盛行,经过时间验证,它发挥着巨大的优越性。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我国也开始实施工作室制。原有体制的缺点是影响工作室制顺利开展的不可小觑的阻碍力量,为此我国要加大力度对工作室制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建立不同的各具特色的教学工作室。所谓的工作室制就是指由教学团队组成,承担一定的课程组群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研究、实践任务的教学基本单位。除此之外,还有设计教学工作车间,学生完成设计后,根据设计方案来这里进行创作。同时,每个教学工作室还要设立校外实践基地,以供学生造型研究与实践使用。

3、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师教学模式中,要多添加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力的养成一方面是自身后天的锻炼,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指引。尤其是教师的指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任凭学生去摸索、探究,很有可能方向发生偏差,教师的引导能够及时纠正偏差,防止方向的偏离。所以,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课题形式来设计教学内容,通过通过课题阐释、研讨、方案制定、收集素材等环节,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最终使学生的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为产品的设计提供了素材基础和无限的创意。

6.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六

何墨荣(北京东城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特级教师)

本课学习要点:

● 针对目前美术教学中在培养创新精神方面的困惑 ● 认识美术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性 ● 借鉴有成效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方法

● 寻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

视频“吹画”。同样是吹画,教师先考虑: 1.吹画适合表现什么。2.怎样让画面更好看。于是先考虑底纸颜色,画出背景,找出主体的位置。作品具有美的效果。我们可以对照自己的教学,思考自己的差距和受到的启发。

一、把培养创新精神贯穿教学始终 世纪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美术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课改以来,在美术教材、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方方面面,引导学生学会将创意理念和方法与美术活动相结合,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把构思、创意转化为设计、效果图、创作构图。

通过综合探索实践课,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美术课程 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教材的亮点,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善发现。发现美、发现事物的关联、发现形体的特征、发现色彩的美。二是勤思考。遇事多问为什么。美术课的思考体现在:怎样让画面饱满,怎么让灰不单调。

三是多实践。

四是敢创新。鼓励学生另辟蹊径,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头脑风暴。

联想思维,由一个想到另一个、由此及彼。逆向思维,反向思考。

各个版本教材都十分重视创新思维。在这些课程中,有思维方式的引导,有平面转立体的设计,有材料的开发与利用,有多角度思维等。

美术教学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艺术的观察,艺术的思维,艺术的表达;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各类课程达到发展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标。

教材给老师、学生都提供了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把创新思维与实践渗透在教材的版面、板块,作业活动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大胆假设,勇于实践和敢于表达不同想法等精神。

二、构想体现创新性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问是关键 课例:小学“月饼盒设计”

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你观察过月饼盒的包装设计吗 ?(引导学生回忆)然后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探究:什么图案最能体现出中秋节的特色 ?(装潢设计可用有中秋特色的图案,如圆月、玉兔,兔儿爷、莲花、吉祥纹样等)。什么色彩最能体现中秋节的特点 ?(色彩效果,红色代表吉祥,黄色、金色代表富贵等,选出表现中秋节团圆喜庆的颜色)教师展示出图案,配合不同造型的月饼盒,分析月饼盒造型设计的特点。(包装形状与图案外形的关系)这时,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分析月饼盒制作方法。每组选择不同造型的月饼盒,拆开来分析包装盒用哪些插接的方法。教师进一步演示包装盒的设计构思、图纸的画法等。学生之间交流月饼盒的制作方法。学生观察月饼盒包装设计的过程。自己分析月饼盒的多种设计,如提袋、外盒、内盒等。这个过程,学生从了解特色图案到认识有代表意义的色彩,了解月饼盒的结构设计,不同造型的月饼盒的插接方法,全面认识月饼盒的包装设计。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在逐渐生成创新意识,学习继承、汲取改变,再到突破,到设计出色彩、纹样、造型独特的月饼盒。

(二)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建构知识 课例“线材造型”课例

突出学生在探究后建构知识、形成技法。教师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先尝试,能用铁丝制作一件造型美观的便条插吗?能用线材制作一件方便实用的学习用品吗?能用铁丝制作一件造型美观、实用的 CD盘架吗?能用线材为案头设计一件造型美观的工艺品吗,能用线材为校园设计一件富有时代感的雕塑吗。这当中的每一个效果都与生活紧密联系,有的实用、有的现代,每个主题都蕴含着线材造型不同的知识与制作技能。学生在摸索体验中收获,在制作中找到规律。

课例“百变团花”

为什么有的老师的课上学生作业千姿百态?为什么有的老师教的学生作业千篇一律?关键与是否教师给学生指出可以走的路径。请看一个“百变团花”课例。一个小小的团花,讲出大大的学问。老师教师提问:你喜欢哪幅作品 ?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观察分析,把团花从民间剪纸中挑出来,说团花的特点。学生欣赏两幅团花作品,教师问,你发现它们在外轮廓上、外形上、图案上有什么不同,你手中的团花作品的外形和图案是怎样的,欣赏三朵团花,找一找它们是由几层图案组成的。你们手中的团花是几层图案组成的。学生交流后,动手实践探究,这时,教师让各小组按照2、3、4、5种折法,并按照直线剪法做一个实验,看一看结果会怎样,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小组动手实践并讨论,全班交流经验。展示团花作品及纹样,想一想从哪儿开始剪,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实践讨论,全班交流经验。教师拿出团花制作步骤图,让学生说出团花制作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在作业之前,教师提示学生,你想剪什么样子的团花,外形是什么样子的,图案是什么样子的,把你的想法和小伙伴说一说。这时,学生就不会是盲目的一两剪子完成任务,而是要考虑顺序、方法、形状等,这课在探究团花造型、制作的方法中,体验的是创新制作的乐趣。最后,教师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团花的用途,你想把团花装饰到哪里,把装饰生活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下课前,开始展示国外团花邮票,说说团花形象出现在什么地方。并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团花的形象还会装饰在什么地方,把你搜集的信息告诉我们。这堂课上得深入、有层次,学生的作业效果多样。本课的评价点一是学生对本课教学是否产生兴趣,二是学生对本课知识和技能是否掌握,三是学生作品是否有所创新并具美感。

(三)教师要为学生创作搭建阶梯 课例“连环画”

首先介绍连环画是一种用多幅画面连续展开,叙述一个故事过程的绘画表现形式。然后,分小组来介绍。第一组,说一说,你看的连环画用了几页篇幅讲述了一个故事?第二组,连环画主要由几部分组成?第三组,怎样根据一篇文章创作出一幅连环画作品?学生了解了长篇连环画在百幅以上;中篇连环画在二、三十幅以上,百幅以下;短篇连环画在二、三十幅以下,连环画在报刊上发表时,多采用四格连环画或六格连环画的形式。画面的组成包括两个部分——画面和文字,这 时老师准备了一个故事——“冬天的早晨”。老师念故事,由学生找出 故事中的主要情节,找出主要情节中的关键内容,给每个情节段落配上相应的画面并设计出文字的位置,设计出连环画的封面。这一步是学会画连环画最关键的步骤,也就是把文字变为有连续性的画面。紧接着,老师问,每一页连环画中的主要人物应该有相同之处吗?来了解连环画中人物的衣着要一样。为发展学生的能力,老师准备了几幅画,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添画,这样学生就不觉得难了。这几个环节,充分体现出教师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性的途径。

三、教师创新思维对学生作业的影响

(一)技能学习与绘画创作结合 课例“立体与明暗”

罗丹说过“世界上有多少艺术家,就有多少种素描和色彩”。我们说,世界上有多少位教师,就有多少种教素描和色彩的方法。

新课程“立体与明暗”一课,让学生明白明暗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明暗变化的规律,再通过演示和展示明确明暗表现的基本技法,通过实践,使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和表现方法,完成一张或几张以明暗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素描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的形式千变万化,教师要有自己的创意,要鼓励具有个性的作业,就要发现和尝试不同视觉效果的明暗表达,包括使用什么工具,表现什么内容,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教师自身做起。如表现内容,人物、动物、静物、风景,想象,故事书中的画、意象中的事物,鼓励学生搜集画册、图片,上网查询下载等,给学生指出创作题材内容的来源。从学生作业确实可以看出教师观念是否新。只有教师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才能使艺术教育有生命。这位老师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认识用明暗调子可以表现立体感,然后把重点放在画面的组织上。再进一步画出有主题的创作,最后的效果是用色彩的明度变化表现,丰富的立体感,表现层次关系、主次关系。

(二)挖掘材料特性,培养立体造型意识 课例:小学和中学的线材造型

用线材造型是学生非常爱上的美术课,小学、中学都有这个内容。

小学课例:课的创设是让学生了解到,艺术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定只通过绘画这一种方式,生活中的线材有电线、铁丝、铜线、漆包线、麻绳、纸绳等,可以灵活、自由地去表现人物活动的姿态。学生可以尝试新颖有趣的造型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可以应用于线材造型的各种各样的媒材,发现线材的美感并进行艺术创造。了解线材的基本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和创新的精神。

这课的难点在于处理好线材的连接点,巧妙地制作出人物生动的动态。而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拘泥于真人的动作、比例,不敢大胆概括和夸张。我们来看一个课例:教师先分析教材中的学生作品,问学生喜欢哪一件,为什么喜欢。引出“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快乐的?怎样的造型,才能突出表现出快乐?”学生欣赏书中作品,思考这些作品是如何表现快乐的。学生看后,提出自己认为的什么地方是难点。这时教师启发学生:“像螺丝钉、铅笔、曲别针等本不属于线材,他们能与线材有机地配合使用吗?这又启发了你哪些想法?”这句话对学生的启发性是非常大的。发挥材料的特性,相互组合就能弥补单一材料的不足。在课的最后,教师问学生,在创作中遇见过什么难题,是怎样解决的。在评价作业时,提问,谁的造型最大胆,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建议,这些都是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

初中的“线材造型”课例。教师首先问学生:“你能用火柴棍、牙签、筷子、铅笔、塑料管等摆出正方形、矩形、三角形、梯形吗?你能用手中的线材,排列构成一个面吗?你能使这个面看起来更富有动感、韵律感或错落感吗?你能用手中的线材及固定材料像橡皮泥、橡皮筋、泡沫板等,组织构成立体形态吗?”这串提问,一步步引导着学生从简单的拼摆,到有美感的排列,再到三维立体造型,解决了从线、平面到立体的过渡。教师或利用示范作品或利用幻灯片、投影片或利用课件展示线材构成的立体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吗?用了什么构成方法?”通过欣赏,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了解线材构成的方法及规律。看到了线材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开阔了创作的思路。教师让学生总结出:“你所使用的线材有多少种成型的方法?”并通过教师制作的一两件线材构成的作品,再次达到打开学生的思路,强化学生对线材成型方法的理解的目的。线材还包括吸管、木条、、用彩色复印纸借助铅笔或其它材料搓成的纸卷、纸棍等,“用什么方法可以将手中的材料变成立体雕塑 ?”并请各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到讲台前摆一摆。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总结其构成的方法,讲解其运用的渐变排列、发射排列、自由排列或规律叠积等硬质材料的造型方法及规律。

本课的作业是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线材造型,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的案头小摆设或为校园、社区设计环境雕塑,如根据“奋进”、“生命”等主题,制作线材立体造型。

四、探讨提高作业质量的教学策略

(一)为学生做正确的美术学习启蒙

绘画启蒙从“用画表达”开始。小孩子喜欢画画,往往是从用画面说话开始的,手里画着画,心里想的是一个场景或者一个过程。引导低年级学生用画面记录事情,画出想说的话,自己对物象的感受。尝试用各种材料“说话”,就能认识材料的差异对画面效果的影响。用画讲故事是很好的启蒙,要让学生敢于落笔。绘画从“想表达”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逐步学习“造型·表现”的基本方法,如空间的处理色彩关系等。

(二)屏弃 “概念 ”,画出生活真实感受

表达从“观察”开始。教学中引导学生画画,不是把书上的图临摹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重要的是学生是否能观察生活中真实物象的形、色以及材料,说出自己感受到的美。自然界一草一木、天空、牲畜,不同的气候、季节,生活中的服饰、建筑、民俗活动场面 „„学生只有不断观察,才有愿望去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现在学生的创作,普遍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树木是三角形的,叶子是绿色的。人是圆脸。而有的学生把叶子画成蓝色的,黄棕色的,有的画出了受光的影响的效果,或画出不同角度观察的效果,这些都应该提倡。

(三)循序渐进的训练很重要

教师要根据教材课程,安排有目的的训练。

如:怎样把草变成大草原、怎样把树变成森林。学习几种处理物象之间组合关系的方法。

训练一,物体近距离的观察、联想与表现 训练二,物象在画面中的组织、排列 训练三,物体近距离的观察、联想与表现 训练四,观察特征,理解想象与表 训练五,同一形象不同效果、不同色彩

7.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七

教育实际上是分为两方面的,一方面是老师,一方面是学生。在当今的讲台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这个舞台是属于教师的———这里的学生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正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现代的社会发展和教学体制要求,舞台的中心应该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必然的趋势和今后教育工作者着重探讨的重点。

现在高校教育实行人性化、个性教学,无论是哪个学科和专业,学生逃课和老师罢课的现象都屡屡发生,即便是受制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强制性地完成教学的任务,如果没有很好的兴趣培养和良好的个性化沟通,也往往是流于形式,无法收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教师按照习惯的模式讲授书本上规定的重点,但是学生并不感兴趣。设计教育更是如此,它不像物理、数学有固定的公式,而是一个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学科。设计者的脑子,必须像一个陀螺,需要不停地转动,因为一旦你停下来了,就意味着你被淘汰了。没有什么是永恒、固定不变的,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强迫学生去学,去听呢?接受与否是学生个人的主观事情,教师是无法干涉的,鉴于此种情况,“填鸭式”的教学是毫无价值的。

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最根本的就只有一个:随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知识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方式,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

1.《关注残疾人》主题招贴授课形式探索

教学《招贴设计》之前,我曾经咨询过很多同学、老师,询问授课之道,他们大多数都告知我:这门课是创意性很强,同时也是“idea”激励诱导课程。

21世纪是图形语言时代,现代招贴也大都是以图形的形式来实现的,但是至于如何去诱导和激励学生产生好的创意和构想是我一直思索的重点。考虑到图形的范畴广阔、种类复杂,我们练习图形创意是为了在设计中拓展思维,巧妙运用绘画工具和技巧,使图形在形式上既创新又结合主题表达深刻寓意,从而使图形语言更丰富和贴切。

结合本课程的教学课时,我决定以《关注残疾人》这一主题做公益海报,通过对学生的草图、想法的讲解和分析探讨主题图形实现的途径,使他们找到图形设计和视觉表达的最根本的方法。

1.1 突破瓶颈,问题激发创意。

“关注残疾人”是司空见惯的、再平常不过的一个题目,这样的题目虽然容易做,但不容易做好,要好得不同寻常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因为最常见的主题往往是被咀嚼得最久,玩味得最深的东西,而要想出奇制胜,不同寻常就更很难了。从另一方面来看,人类正处于新世纪之初的重要时刻,人的心态、生活方式、文化趣味等都面临迅疾而深刻的变化。残疾人的生存状态也是如此,关心残疾孩子的教育问题,以怎么样的心态和思想去面对残疾孩子这个群体,便由一个当然的既成常识变成了一个全新的问题。这个现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我们的课中却是一个机会,一个突破想象的瓶颈的机会。以这一主题为作业,不是为了找到答案,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找寻突破常态的可能。这种刺激而令人疲惫的找寻,自然是以图形的方式来实现,效果自然也最佳。

因为是高年级的课,所以概念性的东西一带而过,大量的时间用来讨论,研究学生的具体想法。在开始阶段,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想象问题,“想象”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概念、心理机制的讲解和幻灯片的解说的层次,而应想方设法地以具体的可操作路径使学生迅速地进入状态。

善于激发学生提问,设计总是伴随着问题开始的,提问题的内容、角度及水准往往决定整个设计的思考方向和深度,成人的困惑往往在于无问题可问,事情已经天经地义的以常态紧系于我们的心灵之中,这种思维中的习以为常是进入状态的第一道屏障,要拒绝概念的常态,就应该向幼童学习,心无羁绊地提问,然后像面对幼儿般给出答案,让答案尽可能单纯,富于视觉特征。

在影片《宝莲灯》里,有这样一段对白:

小沉香:妈妈,幸福是什么?

妈妈:幸福?喔,幸福就是妈妈和沉香在一起。

沉香的妈妈用单纯有效的方式解答了“幸福”这样一个普通而难以确切回答的概念。“在一起”赋予了“幸福”这个概念以可视的人性色彩及完满状态。整个影片就是小沉香找妈妈的幸福过程———也就是找寻和妈妈在一起的过程。诉求单纯,传达才会明晰有效。

1.2 关注日常事物,让其成为作品中的主角。

在作业开始阶段,我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自问自答,面对任何事物,都要问:这是什么?因为在逼近一个特定主体的过程中,事物只有褪去既有的外衣,才有可能化身为全新的象征。

有位学生交来一张草图,是一个街头的三角形交通标志和传流不息的都市背景,大家都认为挺有意思。我便开始提问:

“那么这警世提醒人的三角标志出现在繁华而忙碌的街道又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要关心注意残疾人。”

在最后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着一字,却表达出关注现代生活中的残疾人的基本概念,三角形交通标志被演绎成对“注意残疾人”的警世。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却是作品中意义深刻的主角。

鲁道夫·阿恩海姆曾说过:“一种真正的精神文明,其聪明和智慧就应该表现在能不断地从各种具体的事件中挖掘出它的象征意义和不断地从特殊之中感受到一般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赋予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事物以尊严和意义……”

阿恩海姆这句话的含义是呼吁我们要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中发现其内在的象征和相似性,从而用于我们设计主题和思想的表达。

1.3 相似性是创意的灵感和火花。

关于相似性,詹姆士·韦伯·扬曾经说过:“所有的科学从观察开始,从观察到分类,并发现相关现象中透露的相似性和规则,从思考这些相似性和规则,产生出创意的跃升再成为一个假设。”

一个音符和残疾人的拐杖相距甚远,但有个学生却看到了其中的相似的可能,一个看似平常而实则奇异的图形传达了一个有力的概念:“残疾人的心声。”

1.4 简化形象。

阿恩海姆说:“简化的形象就是被记住的形象”,这一基本的信念来源于对人的基本视觉经验的考察,眼睛需要看到完整的东西,完形是人的生物本能。因此,简化的原则依然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但简化的图形不能只存活在理论的真空中,事物周围的流行因素是图形传达中的情感、趣味取向,甚至是认知、认同感的强大背景,简化一旦脱离了这些感性的背景,便会被剥离成单调、乏味、无人理睬的抽象结构。

经过5周的提问和发现及深化,学生都能从日常的事物中发现和抽出其具有象征性的特征,用于主体的表达,基本都是采用简化、明晰的形式完成了作业。虽然有些学生的表达还是不够大众化,传达不够明了,但是都具有其图形本身的思想和内涵。简化不易,用最简约的视觉语言来达到概念表达的最优化,从而图形单纯、明晰、隽永,一直是创意人员努力的方向。

另一方面,现世的流行因素强有力地左右着受众的视线,无止境地唤起受众新的欲望,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正在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资讯共享时代,流行浪潮翻新的速率越来越快,新面孔、新形象在一瞬间就被下一拨取代,在一个失去恒常的波动时代,视觉形象该以怎么样的面目面对受众成为一个难题。

2. 另类的思维

2.1 反常设计。

包装的基本功能是保护,包装箱上的每一个警士符号都是一种防护性的提醒,小心轻放注意防雨,请勿倒置……有位同学以《里面是个残疾人》为题将包装的防护性概念转化为一个关注残疾人生存状态的公益概念,独特的选材,反常的表达,营造了一个平易而异样的意象氛围,包装所具有的那种“保护”与“封闭”的双重性质,赋予了残疾人问题以复杂变幻的矛盾内涵。反常态的表达会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有助于具体的视觉传达从信息洪流中凸显出来。然而,单纯的以形式的怪异来刺激神经,而不论形式是否传达了某种观念或思考,都不在乎观看之后的后果的评估,这种反常对于设计来说是不够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图形中的反常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旨在利用逆向或异向的思绪求得形态的变异,以期出奇制胜,先声夺人,对图形进行不同寻常的演化与推敲,是“反常”成活的基础。

反常是反一般之常,以立意的奇特来传递某一特定的思考,看似反常,实则理性、科学,其目的是要震撼人心,加强记忆,更需要对引发的后来结果加以预期和控制,获得良性的传达评估。

2.2 另类思维。

另类的表达来自概念的全面翻新、转化,而不是单纯的形式的非主流的变化,这是一位同学的《孕育新生命》给我们的启示。在创作的流量出现瓶颈的时候,我问学生:难道关爱残疾人就只能是体贴、呵护和帮助吗?让残疾人也拥有正常人的情感和精神生活,让他们同样感受时髦和潮流,充满刺激、紧张难道就不可能、不可取吗?逆向的提问,希望得到全新的答案,《孕育新生命》就是其中的答案之一。

结语

很多时候,老师不经意的一两句话,会在学生心中埋下觉悟的玄机,假以时日,昔时小小的蛹儿便会画做花翅的彩蝶,但是也很有可能埋下的是狭隘、自闭的种子,于是,另一种成长就令人忧心忡忡。

创意活动,很少有什么绝对的是与不是,绝对是暂时的,相对是永恒的,教师有这种思索,学生就会有开放无碍的心态。做学生的朋友、参谋,而不是做了断是非的判官,让教学在交流的笑声中度过,笑声中有每个学生的声音,让作业五花八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摘要:现今招贴设计课程教学中出现忽视创造思维培养, 依赖传统教学模式, 缺乏动手及独立思考能力现象, 造成招贴作业质量逐步下降, 设计作品缺乏生动和感染力。针对此类情况, 我们要重新认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加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能力的培养, 注重开发和诱导学生的自我独立思维能力。

关键词:招贴设计,创造性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侯立平.招贴设计[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1]李轶, 贾志宾, 董艳.招贴设计中的“少即是多”——简约主义[J].安徽文学, 2009, 02.

[3]陈颖.图形创意教学案例[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

[4]毛德宝.图形创意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5]庞黎明, 高山.建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体系——对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立体思维[J].北方美术, 2003, 02.

[6]梁新建.没有设计, 如何设计, 如何教设计——谈艺术院校的设计教学[J].艺术探索, 2003, 02.

8.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八

一、创造力与体育教学

创造力就是指一种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是揭示事物内部新的联系,处理好新的关系的能力,创造力应包括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评审和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人的创造力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它受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体育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人的创造力与认知风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倾向于分析性和逻辑性的称之为“左脑功能”性认知,而倾向于视——空形象性的非逻辑化的则称之为“右脑功能”性认知。科学研究表明右脑与人的创造能力呈正相关。体育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在一定的时空内学习体育动作技术,完成这些技术动作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恰恰是由右脑的认知来完成的,这对我们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认识、研究某事物的带有积极主动倾向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激发人们创造性的直接动力。所以,大学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求知的欲望,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采用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在给学生传授丰富多样的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造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性能力,在传授知识、技术时,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3、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

9.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九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

(一)阅读中学生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2

(二)善于挖掘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3

二、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意识„„„„„„„„„„„„„„„4

(二)鼓励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引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4

(三)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5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6

(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 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6 1、积疑,勤问„„„„„„„„„„„„„„„„„„„„„„„„„„„„„„„„7 2、能疑,善问„„„„„„„„„„„„„„„„„„„„„„„„„„„„„„„„7 3、敢疑,穷问„„„„„„„„„„„„„„„„„„„„„„„„„„„„„„„„7

(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8

(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8

(四)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9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10

(一)诱发学生的猜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的猜测力„„„„„„„„„„„„10

(二)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力„„„„„„„„„„„„„„„„„10

(三)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10

1、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11

2、利用故事中主人公未来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想象„„„„„„„„„„„11

(四)开展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11(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12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创造热情„„„„„„„„„„„„„„„-„„„„„12(3)在自由驰骋的想象中,培养生学的创造能力„„„„„„„„„„„„-„„„„„„13(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13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摘 要: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我认为只有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关键词:阅读教学;创造;意识;能力;培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的对话关系的中心应该是以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的心灵对话。因此新课程标准又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鉴于此,阅读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决不能取代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应该给学生个体的阅读营造一个良性的语言环境,提供某种条件,而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我觉得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更多的应该是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要谨记不要喧宾夺主,只要恰到好处地起点拨作用即可。

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对此,笔者就从事一线教学中的一些积累拿出来谈谈,觉得主要有下面两点:

(一)阅读中学生要善于发现作品的不同寻常之处

1、看似多余的偏偏写出。

人们仔细阅读一篇作品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些看来似乎是多余的东西。这些看似多余之处,却往往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多余之中有着某种更深刻的含义。

例如课文《春》中,有这么一段话: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学生在阅读中若是粗读这一段,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认真的一想,就会发现这里却有不寻常的地方。《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这是一幅满贮诗意的风景画,既是风景画,为什么要写人们迎春的景象呢?

在发现了这一不寻常的现象之后,教师就可进一步提问题了,课本中写人活动和描绘生机勃勃的春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样一想就会明白,这迎春图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是为了歌颂充满无限的活力和希望的春天。

2、应写的略而不谈

有些作品中还会有这样的情形,若是把某些内容写出来,表达得会更完整、更连贯,可是却把它略去了。这也常常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写的是他童年的经历,文章写了两部分内容:“冒险”和“脱险”。由“冒险”到“脱险”,没有安排专门的过渡,马上就写到父亲跟着杰利来到崖上,至于父亲怎样跟着杰利来到崖下则略去不写。课文为什么不交代父亲是怎样知道“我”陷入困境这一情节的呢?

经过思考分析,就会明白,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第一,写出父亲怎么跟着杰利来到崖上,不是一两句话可以做到的。若详细写来就会乏味了;不写,读者通过前后文也能明白。第二,不具体写出,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设想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品位的余地。

(二)善于挖掘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阅读

矛盾既互相排斥又相互对立的。如果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文章,就会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现象之间确实存有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常常是有意的安排,体现着特殊的用意。因此,善于从文章中发现这样的矛盾现象,并就此进一步追根问底提出几个“为什么”,的确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阅读。

所谓创造性阅读,笔者认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收集和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智能和情感,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阅读习惯。这样的创造性阅读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前提。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呢?笔者就平时阅读教学中的一些积累和实践经验拿出来谈谈,觉得主要有下面三点:

(一)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意识

任何一种创造,都离不开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毫无兴趣,学生就不可能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兴趣越浓,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就越强,智能潜力的发展就越大,创造热情就越高涨。比如在讲《春雨》的阅读题时,我先板书题目然后就问:“看了题目,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有的说春雨沙沙响;有的说春雨细如牛毛;有的说春雨飘飘洒洒„„我进一步问:“春雨有颜色吗?”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我不急于下结论,反倒故意激起悬念:“我们平时看到的雨是透明的,没有颜色,但如果老师说‘春雨的颜色美’这里头有什么奥妙呢?春雨又会有什么颜色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在兴趣盎然中一下子打开了,开始兴致勃勃地学习起来了。待学完课文,学生都明白到春雨滋润着万物生长,使大地万紫千红,所以说春雨是有颜色的。而且还是五颜六色的。我再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想象:“春雨还有什么?”通过点拨引出学生的独特见解,如:“春雨不但有颜色,还有香味。因为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树木舒展着嫩绿的枝叶,树哇,花啊,处处散发着诱人的清香。”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诱发了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萌发了创新思维的嫩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初步的煅炼。

(二)鼓励怀疑,敢于标新立异,引发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事生于虑,成于作。”学生要敢于怀疑,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不盲从,不唯书,要唯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身创造的才能。在阅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文章时,我们看到伽利略正是因为不拘于权威的既定论断,大胆设疑,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定论。这是一种追求真理,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不盲从、敢疑、会疑的创造意识。

每学一篇课文,我都启发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质疑,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敢于对课本、老师、同学质疑的挑战者。如在阅读《飞夺泸定桥》的文段中,就曾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敌人不把铁索炸掉,而只抽掉木板呢?”在《凡卡》一课中,就有学生问:“九岁的凡卡是个孤儿,在黑暗的沙俄社会里,他怎么会认得那么多字,还能写出一封催人泪下的长信呢?”又如在《月光曲》一课时,又有学生问:“兄妹俩穷得连一张音乐会入场券也买不起,怎么会拥有昂贵的钢琴呢?”你看,学生多会思考啊!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测,即使学生猜想错了,教师也只能加以引导,绝对不能讽刺、挖苦,否则会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热情对待学生的提问,使其解除心理顾虑和思想束缚,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其创造才智,培养其创造能力。

(三)引导发现,诱导想象,培养学生阅读的创造能力

教师要坚决地跳出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圈子,要清楚地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把手中的“金钥匙”交给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规律,获得方法,指导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宝库。脱离“一问一答”式的被动教学模式。与其我们千方百计地设疑问难,还不如交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每一类知识一些能举一问三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可以就自己事先精心设计好的几个问题贯穿全文,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如问:“读了这篇阅读,你想知道什么?”或:“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多鼓励,多诱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展开讨论,引导他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他们相互启发,思维互补,圆满地解决问题。并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诱发出学生的创造意识。

而创造的翅膀就是想象,爱恩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不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教材中往往有一些语言表达空白处,蕴含着大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素材,它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好好发掘利用它。如在阅读《黄山奇石》中,教师就可根据“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一句话,要求学生根据“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三块奇石的名字,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姿势,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凭借自己直接或间接的生活体验去“补白”。又如在《狼和小羊》一课中,学生一般都会走进“山羊被狼吃了”的思维定势中。为了打破这种学生认为小羊一定会被狼吃掉的思维定势,敢于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我紧紧围绕着“小羊会不会被狼吃掉”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当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小羊会被狼吃掉时,我便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这是一只聪明的小羊,它会想出办法来解救自己的。这样,就把学生从“山羊被狼吃了”的思维定势中引导出来,进入了“羊会想办法解救自己”的新思维空间。学生的视野因此而开阔起来,有的说当狼向小羊扑过来时,小羊猛地一闪,让狼扑个空,掉进小溪里,羊弟弟得救了;有的说当狼扑过来时,小羊一闪,拔腿就跑,把狼引向猎人设计好的陷阱,狼掉进了陷阱里,小羊蹦蹦跳跳地唱着歌儿回家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就要充分考虑提供更多求异思维的机会,引导学生善于多方面思考,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有关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文段阅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还有什么方法?哪个方法最好?”如在阅读《跳水》文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船长急中生智用枪指着孩子,迫使孩子跳水脱险的方法后,我问学生:“你还有其他方法使孩子脱险吗?哪个方法最好?”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发展性思维和创造意识。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多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想象,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我们教师要确定全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找准教育与创新的结合点,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造、富有个性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创造意识,训练创造思维,传授创造方法,提高创造能力是中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其中创造意识的培养又是重点。正如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自我的实现,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可见培养创造意识,提高创新者心理素质多么重要,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没有创造意识的人难以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关于创造、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问题。非智力因素几乎都是后天培养的,它们可以在创造、创新中起到发酵的作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首先要培养事业心,树立创新的理想,同时,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克服习惯心理和迷信心理 培养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

问题意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不放过任何疑点,养成爱琢磨,爱钻研,勤学好问的习惯。巴尔扎克有句名言:“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发明创造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需要思考,学习才有主动性。思维是由矛盾引起的,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是学习不深入的表现;能提出问题是肯于动脑的结果。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人们熟视无睹,而有人却善于观察,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发现问题,有所创造。苹果落地,谁也不在意,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水开了锅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处处留心皆学问,凡事能问个为什么,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怀疑意识和问题意识有相通之处,但怀疑意识更强调对权威的挑战,对书本、对老师、对标准答案的不盲从。有些学生奉书本为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怀疑。这些都是阻碍学生创造的壁障。

朱熹说得好,“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钥匙,也是创立新学说,启迪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可见问题意识和怀疑意识对学习和创新多么重要。

培养问题意识与怀疑意识,对学生来说,应做到三点:

1、积疑,勤问。积疑,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收集、记录生活学习过程中随时冒出来的疑问的习惯,一般要准备一个专门记录疑难问题的笔记本,随时记录。每天要抽出几分钟时间整理疑难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或请教同学、老师,并将思维结果记录在案。许多学生一个学期还提不出一两个问题,或者有了问题,等老师来了,他又忘了问题是什么,半天想不起来,这些都不利于学习和创新。

勤问就是要多问,首先是问自己,其次是问别人。要敢于不耻下问。许多学得好的学生都有勤问的习惯,他们注意经常给自己提问题,因此对事物理解就比较深刻,思想也比较活跃。许多人发现,在学习中,凡是哪个地方自己以为懂了,没有什么好想的,却正是自己理解不够深刻的部分;凡是发现问题多的,倒是自己理解较为深刻的地方。心理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性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也反映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具有同样积极的意义。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疑,善问。能疑,是指要加强学习,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掌握一定的创造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善问,是指问也要注意一些方法和技巧。问人之前,自己先要细想,尽量做到有准备的问问题,否则,即使别人解释得很详尽,你也可能仍感到若明若暗,所得肤浅;问人之后,要认真研究对方的答案。想一想别人解决问题的理由和根据是什么,要充分重视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别人处理问题的途径;要善于从比较中学习。要把别人的想法和自己原来的想法进行一些比较,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发现问题的根由。

3、敢疑,穷问。敢疑,是要有坚持真理,挑战权威的勇气。不论是老师、书本、或是其它权威,只要自己有疑问,就要敢于怀疑,不要怕人笑话,不要怕挨骂。有了怀疑,再去求证,去向别人请教,也许会有所创造;即使证明自己错了,也会得到经验,获得进步。在求证的过程中,要敢于穷问,对自己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请教别人时,也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穷问,是思维深刻的表现,也是创新突破的重要一环。在问的过程中,甚至还可以开展争论,争论可以激发灵感,促进思考深入。法国有一名言,“真理是从各种意见的冲突中得来的。”通过争论,发挥集体智慧,互相启发,相得益彰。

另外,对于教师来说,课堂中要创造宽松的适应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问的环境。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从而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过程中思想上的矛盾,细心地寻找学生的“疑点”。发现“疑点”,也就等于找见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要改革课堂教学,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问堂”,变单纯的教师“问疑”式教学为诱导学生“质疑”,教师“答疑”为主的的他创新教学,建立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通过预习发现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要包得过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提问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假设,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看来好笑的问题要理解,宽容,鼓励那些以独特方式来理解事物的学生。

(二)克服惰性心理,培养捕捉机遇、灵感的意识

灵感,是指研究者在创造活动中所出现的豁然开朗、思路突然贯通的顿悟状态。其特点一是灵感引发的随机性,指灵感在何时、何地出现,受什么启迪或触媒而发生,都是不可预期的。二是显现的瞬间性,如不及时抓住,会转瞬即逝,三是灵感爆发的情感性。是指灵感爆发的瞬间,创造者出现的迷狂、惊喜、和情绪高涨等心态。机遇和灵感在创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常常是导致创新突破的导火索。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是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机遇是指“导致科技突破的原定研究进程所未料到的偶然事件或机会。”(见《辞海》)》

它们都只亲近有准备的头脑,它是深思熟虑的必然结果,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只有热烈而顽强地致力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灵感和机遇才会光顾。同样重要的,你还要时刻准备着,有善于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否则,哪怕灵感出现的次数再多,也会被视而不见,白白错过。要克服惰性心理,当灵感的火花闪现时,要及时追踪记录,当机遇来临时,要认真观察反复思考,否则,灵感和机遇就会稍纵即逝,永难找回。培养捕捉机遇和灵感的意识,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断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置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要教导学生做创新的有心人,当灵感光顾,机遇来临时,要及时捕捉,记录在案。要对新想法,新发现进行认真研究,从中受到启迪,有所创造。

(三)克服依赖和盲从心理,培养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

创造性最讲究独一无二,不喜雷同。因此培养创造意识,要注意独立意识的培养。对中学生来说,包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获取知识,独立钻研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依赖别人,不盲从别人的意见,独树一帜。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总喜欢跟从大多数人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一遇到问题总是依赖于别人,不去独立思考;有的人妄自菲薄,因而谨小慎微,唯唯喏喏。这些都是缺乏独立意识的表现。

同时,创造性是指对现实的超越,它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因此培养自主意识十分重要。自主意识包括自我激励,自我控制和自主发展意识。学生依靠自己的意志而不是受外界的控制,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所选择的事物上,并且克服困难,百折不挠,这实际上就是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发展的主人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只是辅助而不能替代。同时,要尊重学生,视学生为主人,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自主活动,自主发展。

(四)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合作意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也相对有限,要进行创新,光靠个人的力量有时极难完成任务,人们必须学会协作。合作意识在现代创造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开展一些活动,如分小组布置一些单靠个人很难完成,只有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还要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树立创新思想,培养创新兴趣,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创新的事业心和紧迫感;要加强意志锻炼,克服懒惰、习惯和思维定势等障碍,做到有胆、有识、有略、自信,好强,自主。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而且对培养未来创造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说得好,学校教育应该是呵护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摇篮,而绝不应该成为扼杀学生创造能力及其精神的场所。曾有这样一个教例令人反思:一个教师要学生谈谈自己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想当解放军、科学家、医生、教师„„最后一个学生却语出惊人,他最想听花开的声音,结果教师对前几位同学大加表扬,而对最后一位同学则简单粗暴地否定。岂不知,我们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经历过三度创造:一是作者撰写文章,二是教师编写教案,三是课堂上师生合作生成一堂课,这一切充分说明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

当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仅有创新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创新之法,否则,就必然会重蹈知识传授之辙。下面我就自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会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诱发学生的猜读兴趣,优化学生阅读的猜测力

歌德小时候,母亲经常给他讲故事,但每当讲到最精彩或紧张的情节时,就会嘎然而止,他母亲就让他自己去猜测故事接下来将如何发展了,而不再告诉答案。第二天,她才续讲故事。

从歌德母亲育子的故事中我们应当受到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猜读的兴趣,来优化学生的猜测力。高斯说过,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上的进展的。

教师首先可以根据题目让学生进行猜读,让学生看看题目,然后认真想一想,要是自己去写会写些什么,再去看看文章是怎样写的,最后加以比较,使学生的阅读猜测能力不断优化。其次,可以抓住课文中的某些情节进行猜读。如《赤壁之战》中有一封黄盖给曹操的假降信,内容非常简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当时当地的局势写一封假降信,并尽力使得曹操见信后要信以为真。再如学习《鲸》时,可让学生做一回有经验的渔民,根据鲸喷出水柱的粗细高矮猜猜鲸的种类和大小。在练习中,学生的阅读猜测力得到了煅练,创造能力也在萌芽。

(二)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尽力避免重复机械性的读写练习,而要灵活运用语文材料改变语言方向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阅读时,教师可凭借题目中的“借”字,让学生发问。学生一定会提出“草船借箭”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诸多问题,教师可乘机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把以上的问题答案连起来说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变换记叙文六要素的顺序,用一两句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在丰富多变的语言环境中反复感受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伟大、灵活;另一方面,这些变式训练,也使学生能够灵活多变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三)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富有想象性的语文教材,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空框艺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1、利用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展开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看月食》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去告诉奶奶”,教师可借助课文中这一故事发展中叙述上的空白点,要求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想象,“你怎么说,才能说服奶奶”,并师扮奶奶,生扮孙女开展对话训练,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学生想象到的情节表达出来。

2、利用故事中主人公未来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展开想象

许多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结果会怎样都没有明确的定论,例如:《穷人》中的桑娜一家,《凡卡》中的凡卡,《鲁班学艺》中鲁班,《幸福是什么》中的三个青年人„„有一次,我在教学《凡卡》阅读时,就曾引导学生想象凡卡以后的命运会怎样,并将想象到的写下来,然后阅读学生的续写之作,最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想象竟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让人激动。其中,有一位同学展示了这样的一幅情景:只披着一件破皮袄的凡卡光着脚哆哆嗦嗦地往乡下跑,雪地上留下了渗着血渍的小脚印;跑着跑着,凡卡似乎回到了家乡,他看见了可爱的小狗——泥鳅,来到暖炕上,紧紧地抱住了朝思暮想的爷爷;第二天,人们发现凡卡竟抱住一棵小枞树冻死在冰天雪地里。虽然学生的笔触很稚嫩,但想象并不比童话大师安徒生逊色多少。

(四)开展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所谓主题,即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只将教学参考书中文章的中心思想硬塞给学生,因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真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围绕文章的主题展开争辩,因为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一根弦,会发出自己的调子,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在阅读完《跳水》一文后,我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思考:读了文章,你知道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船长机智勇敢、冷静果断,有的说小猴子不要太任性,有的说玩笑不要开过头,有的说做事要三思而行,有的说风平浪静不尽是好事„„以上诸多答案都应该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人物上获得的不同体验罢了。

这使我想起了周一贯老先生的一段话:土地容纳了种子,才有了丰收;海洋容纳了江河,才有了浩瀚;天空容纳了彩霞,才有了绚丽;人生容纳了遗憾,才有了希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策略是众多的。只要我们以现代课堂教学的新理论,新观念作指导,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下面我就自己的体会来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几点做法: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性思维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比如:老师在课堂中故意装不懂,让学生当“小老师”,为自己解决疑问。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言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表明自己能宽容学生的“错误”,从而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燃起创造欲望的火苗。

(2)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激发创造热情

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前提是学生尽可能的质疑问难。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基础,是富有创造意识的人所必须的一种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把“带着问题读课文”变成“发现问题读课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放手让他们大胆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采取表扬、鼓励、保护等措施。对于提的价值问题,要给予肯定、表扬。对于提的问题比较浅显,甚至不该质疑的问题,也给予鼓励、适时加以引导,逐渐学生提问题。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比如:“教《可爱的草塘》一课,讲到狍子跑得那么快,用棒子能打到吗?难到鱼那么好捉,可以用瓢舀?野鸡飞到饭锅里更是不可思议,我认为这句话写得不真实”。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提得问题很有价值,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7—14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样可以使人人参与,各抒已见,集思广益,最大限度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挖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朗读、讨论,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草塘鱼多,所以要用标舀,冬天狍子跟不快,用棒子可以打到,野鸡冬天冻得睁不开眼,很容易逮到,所以这句话写得真实”。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读鱼多和狍子、野鸡很好逮的句子,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了课文。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那种思维的灵活性令人吃惊。刚才提问题的同学,接着站起来问:“既然野鸡好逮,为什么不直接写呢?还要写飞到饭锅里?书上不是写野鸡往雪地里扎吗?怎么会飞到饭锅炉里的?我还是认为这个地方写得不真实”。我惊异于他提出的问题如此精彩,不禁为他暗自叫好。于是我也故作不明白的问:“是呀,这样写不就不真实了吗?”这一问勾起了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欲望,于是通过我和学生再深入地读课文后,学生终于明的:这只是作者运用的一种夸张和写法,来说明野鸡多,而不是真的飞到饭锅里。学生通过读—思—疑一问层层深入理解课文,既颔略到了北大荒的物产丰富,了解了作者的写

作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地通过课堂这一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由不解到质疑再到自主地探索最终解疑,加之老师适时地鼓励、引导,使学生感到自悟自得的喜悦,学习热情高涨。

(3)在自由驰骋的想象中,培养生学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就要爱护并帮助他们大胆发挥想象。正如英国诗人雪莱说:“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学生丰富的想象,往往闪烁着个性、自由和独创的火花,因为他们的头脑中很少有清清规戒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本身提供的形象传递给学生,激起学生的想象力,我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训练的:

1、审美想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抓住课文中自然风光、生活情景和人物形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感觉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展开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如阅读《可爱的草塘》第五自然段,在学生理解了草塘的大和美后,引导学生欣赏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闭目想象,渐渐进入情境,展开了创造想象的翅膀„„沉浸在幽美愉悦之中。

2、虚拟想象。依据课文中对某些不可能出现的发展结果提出的假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划落空了,结果又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3、求异想象。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的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更为广阔而深刻的想象。如教学《称象》一课时,在学习完称象部分之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假如你也在场,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一个学生说:“如果我在场,我会就地取材;河边是泥土,就把泥土挑上船代替石头:如果河边是沙子,就用沙子代替石头。有人说:“可以用河水代替石头”。还有的说:“可以用人代替石头”„„这样学生在展开求异思维的同时,进行了更具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而形成的。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方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发展创造能力。

1、练笔实践。如果学生仅有浅显创新印象,只能是昙花一现,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消极地对待创新,创造意识也人随之消减。因此,加强练笔活动,让学生的创新跃然纸上,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比如:前面提到的运用几种想象形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只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结果如何很好地体现呢?除了让学生口头表达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落实在写上,以巩固这独有的“灵感”。

2、表演课本剧。在阅读《苦柚》一课时,为把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我让他们把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创造性的编排故事情节。学生演得逼真生动,酷似真正的小演员。上演了一出对灵魂进行洗礼的好剧,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使学生快乐学习中,增强了创造意识。

3、创造性复述。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练习让学生创造性复述。比如:学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我让学生复述,可以以原文为依据展开想象,添加一些情节,可以说一说人物的心理活动等,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通过以上几点做法使我体会到要培养学生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具有创新思想。无论是培植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土壤,还是开辟学生心灵自由的天地,都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否则,没有主动地创新,犹如无果的花,只能看,缺乏实用。因此,只有积极探索新课标语文教育,不断改进自身实施阅读教学的方法,努力向创造型、科研型教师转型,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注释:

[1]《春》,朱自清,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2001年3月第1版。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苏教版,七年第一册,2005年4月第8版。[3]《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朱凤琴,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2001年6月第2版。[4]《飞夺泸定桥》,浙江版,选自《七年语文阅读与训练》,2002年4月内蒙古出版社。[5]《凡卡》,苏教版,契柯夫,初中语文第二册,2001年3月第1版。

[6]《月光曲》,路德维希·范·贝多芬,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7]《黄山奇石》,李朝纲,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8]《狼和小羊》,吕建国,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9年5月。[9]《跳水》,列夫·托尔斯泰,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9年5月。[10]《赤壁之战》,罗贯中,选自《一课一练》,新疆儿童出版社,1998年6月。[11]《草船借箭》,罗贯中,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2001年3月第2版 [12]《看月食》,吴淑萍,选自《语文阅读训练》,汕头大学出版,1997年5月。[13]《穷人》,列夫 托尔斯泰,选自《语文阅读训练》,汕头大学出版,1997年5月。[14]《幸福是什么》,埃林-彼林,选自《阅读杂粹》,汕头大学出版,1996年7月。[15]《可爱的草塘》,刘国霖,选自《一课一练》,新疆儿童出版社,1998年6月。[16]《苦柚》,叶向阳,选自《初中阅读金典》,海南出版社,2000年7月。

[17]《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人教版,八年语文第三册,2004年5月第3版。

参考文献:

[1]、《语文门外谈》 钱理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

[2]、《中学新课程资源库——语文卷》 部《基础课程》编辑部组织编写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2月第1版

10.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篇十

教育提倡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创造力是个体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可能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及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的`能力.

作 者:徐红岩 陆静 作者单位:徐红岩(徐州医学院药学院,江苏徐州,221004)

陆静(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徐州,221004)

11.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小学生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66-02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归根结底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时代的要求,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当前我们的教学还严重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特别是较落后的山区学校,还存在着重考试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素质,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1、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有所获。

3、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应用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随着校园信息化环境的改变,教学的方式也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小学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依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教育更具现代性。如在学了《轴对称图形》后,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样的知识?”于是,教师可将预先搜集到的一些有名的建筑图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对称美,亦可让学生自己搜寻有关此类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内化。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要学的新概念、新知识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大胆进行联想和猜测,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和冒险性;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树立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优良品质等。

四、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1、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2、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总之,创作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应该成为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一项最基本的目标。为此,教师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学法的指导,更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英.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J].河南教育.2007年05期

12.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篇十二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同时还具有区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 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参与的机会。地理教学中, 只要教师能够适当地加以引导, 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 便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 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内部动力。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 才能思维敏捷, 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获得自主的、有益的发展。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首要条件。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放松心情, 只有在宽松的、无拘无束的氛围下才能最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因此, 应倡导教师能够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 共同研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视为完整独立的个体, 给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见解的机会;尊重学生的选择, 让学生敢想、敢说, 激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拓展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养成、提高的引导者、促进者, 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应立足现状, 不断地学习, 更新观念, 积极掌握最新的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

(一)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 开发创新灵感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 不仅仅要结合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讨论, 还要把平时上课时所学的科学知识, 尽可能多地与现实联系起来, 加以思考和想象, 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面, 能够教学生用书本所学过的知识和掌握的研究方法来解释、分析、判断、评价一些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自然现象, 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 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做到学以致用, 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打破思维定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要有不同的建议和理解, 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 组织讨论, 广开思路, 让学生自己提出独特的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同时, 教师打破学生思维定势的技巧还有巧设质疑。质疑是学生求知的需要, 思维的开端, 创新的基础。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巧妙性的问题, 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激励“小创造”活动

地理教学涉及宏观上的时空知识, 与其他学科相比, 有更多、更丰富的教学渠道。地理教学不仅仅在课堂上, 还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社会生活,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如:组织学生开展地理小模型的制作活动, 举办地理墙报、地理讲座, 组织地理活动小组, 特别是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参观等。这些活动的开展, 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又为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因此, 第二课堂教学更适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 应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激励学生踊跃参加地理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观察天文、气象等现象;调查工农业生产布局、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等状况;参加探险、制作标本、地理摄影、撰写论文等活动, 使地理教学与自然相结合, 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与当地建设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迸发出创造灵感的火花。

(四)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 拓展思维空间

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能够使教学过程显得轻松、愉快、生动、形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创造出更佳的教学效果。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过程中复杂的, 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脑力活动,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教材内容, 把创造性思维方式有机地融入科学知识讲授及实践学习环节中, 恰当地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和方法, 使学生在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 创造性思维又能得以形成和发展, 为把其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受到挑战, 教学中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重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形式, 来应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

关键词:创新教育,地理教学,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姚晓燕.地理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 2002, 1 (4) :155-156.

[2]李钢.试论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品质[J].福建地理, 2000, 15 (1) :54-56.

[3]赵卿敏.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148-151.

上一篇:银行监管研究下一篇:关爱是落叶对根的情意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