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

2024-09-25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共16篇)

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 篇一

关于小学语文课堂论文: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摘要:为大力发展和弘扬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教育便是一重要主题。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少年强,则国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现在语文教师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策略

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也是需要教师终身研究的课题。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将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发展,是教育工作的一大立足点。本文将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提出几点看法:

一、正确引导,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护学生学习动机,达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这就需要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入,让学生感受一种新意,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讲《司马光》,可以放一段“救命”的呼喊声,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去,接下来便是引来司马光砸缸的课题。再如教学《海底世界》,可由提问导入“大海是那样的辽阔美丽,可大海的深处是什么样子?海底究竟什么样呢?”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咨询企鹅:242-32-352-80电话:185-151-211-67)

二、分层教学,激发主动

新课标的教材内容一方面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尊重个体的差异,让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这就要求教学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创造条件。

江苏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很好地发展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致力培养学生敢于展示自我,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行为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推动了课堂发生质的变化。一堂课,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好中差的学生组成,每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领下,根据“活动单”的要求,开展1-2个活动,每个活动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然后进行展示交流。所有学生都能针对某一个问题,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和创造性的思路。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小组内成绩好的学生会对他们进行帮助,互相交流学习经验。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并且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进步。当然,教师也可采用补课的方式,利用课余时间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这样的语文教学能因材施教,促使广大学生去主动接受知识,并且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能思考出新的东西,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

三、科技手段,激发情趣。

单调的黑板教学,只会让学生们感觉枯燥无味。每节课都一成不变的面对着黑板,就严重压制了他们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设备越来越发达,多媒体课件、优秀的教学资源光盘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质量有效策略。教学设备资源的优势还能激发同学们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有一点,多媒体教学毕竟是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忽略学生们的自我思考。教师应了解他们的需求,备好课,利用辅助工具将重点难点一一讲述给学生听,最重要的是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经历过程,获得更多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四、课外阅读,激发拓展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斋式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孩子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许多未知的东西,并且这样的知识是开放式的,无穷无尽的,因此学习语文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知识,更重要是的加强课外阅读,激发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增加自己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兴趣,教之以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可以给学生推荐比较好的作品,可以针对一本名著让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可以召开一个讨论会,或者举行一场演讲会,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语文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也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

一个孩子一旦有了课外阅读的行为习惯,就会不由自主地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阅读,这无疑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可以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五、融洽关系,激发能量。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勇于发言,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去。我们总会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不喜欢语文课,问其原因便是不喜欢语文老师,语文课也不愿意学了。本来成绩挺好的,就因为不好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这样看来,师生关系确实不是一个小问题,相反是却是极其很重要的。总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很重要的,策略也有很多。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让学生获取知识,学有所成。教无定法,贵在创新。每个教师都应该摸索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把握教材特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

[1]杨刚华.略谈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课堂导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2)[2]赵学进.走进生活 快乐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1.(16)[3]施雨红.“真”,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命所在[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09)[4]黄华.语文课堂精彩背后的思考[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10)[5]米玛卓玛.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J].成功(教育).2011.(07)

2.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 篇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力求做到让知识变得鲜活, 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 我在课前精心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 在导入新课时, 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 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朋友, 然后出示鸟的图片, 把它们贴在黑板上, 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 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 学生易入情入境, 展开想象, 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 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 点拨学生的思路, 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 获取知识。所以说, 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 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 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 揭示课题后, 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 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 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因此, 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 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 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 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 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 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 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 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 课堂气氛活跃, 其间, 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也充分鼓励学生去思考、争辩, 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 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 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回答的却不同, 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 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法。最后, 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 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 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使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地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其语境描述的美妙, 语言运用的精妙, 思想表达的深邃, 见解阐述的独到, 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 如朗读比赛, 组织读书会、朗诵会, 写读后感等, 以挖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 理解内容, 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 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 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 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 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 自编自演课本剧, 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 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 进行具体表述, 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 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美”的眼睛, 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 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 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而一旦丧失自信心, 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 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 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 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 即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 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 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 就立即加以表扬, 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 提高训练要求, 让学困生在不断地训练中获取点滴的进步, 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 对于学困生我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 只要多一些努力, 你一定会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 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 只要努力, 你完全能学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 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 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 并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 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 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 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飞扬。

3.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浅谈 篇三

一、在语言环境中训练词句

词句的理解不能留在字面上,满足于字典和《词语手册》的解释,而要着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的语言环境,不仅要懂得词句的表层意思,还要理解其中隐含着的意思。

如,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的两句话:“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两句话中都出现了一个“才”字,这两个“才”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理解这两个“才”字就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第一个“才”表示时间漫长。为什么半个多钟头,会让我们感到时间是那样的漫长呢?因为这半个钟头邱少云是在烈火中度过的。烈火烧身的痛苦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而对于半个多钟头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烈火中度过的邱少云来说,不是度分如年、度秒如年吗?怎能不让人感到时间是那样的漫长呢?而第二个“才”却表示时间很短。因为三九一高地像一颗毒牙楔入我军阵地,而战士们在邱少云伟大精神的鼓舞下,在不到20分钟时间内就把这颗毒牙拔掉了,可见时间是很短的。同一个“才”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却表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意思。如果不结合语言环境就得不到这种理解。

二、在比较中训练词句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比较中理解词句也是一种好方法。同样是《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一句话“(邱少云)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也没发出一声呻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句话让学生比较:“(邱少云)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地方,没发出呻吟。”我首先向学生提问:“这两个句子在表达程度上哪句更深呢?”学生回答都说第一句要深。我接着问:“为什么多了‘一寸’‘一声’这两个词表达程度就更深了呢?”学生回答说:“因为‘一寸’是很短的,‘一声’是很快的。”我又问:“邱少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没挪动一寸、没呻吟一声呢?”学生回答:“在烈火烧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时。”我继续设疑:“可见,加上这两个词更有力地说明了什么?”学生答:“说明了邱少云严守纪律的自觉性很高。”通过比较,学生不但认识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而且透过这两个词体会到邱少云严守纪律的自觉性是很高的,从而实现了由词到句到文的理解过程。

三、运用电教手段训练词句

课文中有些词句很难讲清楚,学生也不易于理解。倘若能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七册课文《观潮》中有这样一句话:“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写出了大潮来时壮观而美丽的景象。但如果仅靠教师空洞的讲解,是很难建立起这个印象的。在教学中,若能把大潮来时的录像放映一遍,就能给学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对大潮的壮观有清晰的理解。再如,第三册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个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自言自语”这个词,我边演示投影边提问:“种葫芦的人说这话的时候旁边有没有人?”学生回答:“没有。”我又问:“那这话是说给谁听的呢?”学生答:“说给自己听。”“这就叫什么?”我问。学生答:“这就叫自言自语。”这样,词句训练就落到了实处,理解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

四、变换句式训练词句

同一个意思可以通过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在教学中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进行词句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

如,第三册教材中《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题“叶子上的虫________治。”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并和第一句的意思要相同。直接理解反问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这样变换一种句式,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总之,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抓好词句的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很值得继续探讨的。

4.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篇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语文教师的角色把握。

一、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

1.多元开放、自主学习

我们在评价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时,要准确把握:看是否彻底摒弃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是否能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我们的观摩课上看到的是:课堂成为老师和个别“尖子生”的舞台,其他学生只是配合参与的角色。而我们倡导的自主合作学习,所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每一位孩子在课堂上都要被关注,都要在课堂活动中“动”起来。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能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进而达到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与同学相通,与教师相通,即“三者对话,心心相通”这就要求学生、教师的内心是开放,无拘无束的。师生之间深入地交流,自由的表达,形成畅所欲言的教学氛围。语文教学仅仅局限在课本上是不行的要建立多元、开放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的小小天地里随时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新鲜气息,这是开放的教学,活的教学,是学生喜欢的学习生活。学习生活的主体是学生,学习必须有自主性。教师的一切引导要经过学生的判断、认可、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骑作用。教师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不要强迫、命令学生,不能以“权威者”身份居上。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学习方式,选择学习伙伴,自主表达学习感受,教师允许学生课堂上“百花齐放”交流、思考、表达、独到的见解,深度的思考,激烈的辩论,课堂应让每位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到彰显。

2.相互学习会客观评价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的有生命力的群体。他们有思想、有意识。在课堂上,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了同伴之间的互相评价。传统教学的课堂评价,一般都是教师承担的,但在新课程实施中,这个角色必须让位给学生。其实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学习的主动权、评价权还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敢于尝试。利用集体的智慧和互补作用相互促进和发展。语文课上朗读展示、研读课文、习作赏析我都充分让学生参与并“动”起来:“你来评价一下同伴的朗读” “你对这位同学的发言做个评价”“假如你是小老师如何评价这篇习作?”学生对同伴的发言只有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客观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会赏识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

二、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习状态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焦点和出发点。课堂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首先我们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体参与学习过程,是否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其次,我们要看学生课堂上的思维状态:是否独立思考;是否主动探索;是否自由表达;是否善于合作;是否富于想象;是否敢于否定。第三,我们要看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否兴趣浓厚,有轻松和愉悦感。如果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争先恐后地发言;小脸一个个涨得通红通红的急于表达,一双双小眼睛放着光芒……这样的课堂是灵性的、有生命的,是孩子们喜欢的。我们应该把这样的评价作为“杠杆”,促进教师从备课开始就重视“知识”的载体功能,在每一堂课中关注学生,积极创设和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

三、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三方面考虑。该掌握的知识学得如何?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掌握多少?学习习惯具备了吗?语文素养积累了吗?学生喜欢语文吗?平时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语文情趣的培养,让他们热爱语文,喜欢语文。一次语文课上执教《不用嗓子的歌手》一课,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我又设计分角色朗读,创设情境,老师和学生一起饰演小黄莺、小蜜蜂、小青蛙等角色,学生兴趣高昂,发言积极,读书投入,课堂气氛情意浓浓。学生在课上表现积极,对文本的理解到位。看到学生们的精彩表现,我惊叹道:“你们真是一个个小天才,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掌、喝彩吧!”这样的全班性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关注他的,他们的表现令老师满意,今后自己会更加努力,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更加出色。学生在课堂上能畅谈自己的想法,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一份快乐,一份成长的快乐。学生的快乐就源于教师那一句句激励性的评价,虽简单,但意味深长。在这样宽松愉悦的课堂上,学习效果自然会凸显,学生的个性会张扬,能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教师的角色定位

如今课堂提倡导“以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师生应是平等、互助;课堂应是宽松和谐,而非沉闷、压抑的“灌输”。教师要杜绝“专制”行为,“蹲下”身来和学生平等沟通、交流,构建民主、温馨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课堂上的评价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获得进步的动力。对那些学困生教师要注意,评价重在鼓励他们敢读、敢说、敢展示。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你能行的,勇敢一点!读吧!”这样学困生生也会有自信心。对那些优等生,教师要注意评价重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再想想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样会增强他们探索的决心,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委婉地指出:“你的想法似乎有些不妥,再想想你会说得更棒!”学生的回答不够完善时,应引导一下:“想一想还需要补充吗?你的回答有一点不完美。”这样的评价鼓励优秀,激励后进,指出不足,使评价用到实处,恰到好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起着不容忽视的导向功能,教师的引领会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当然,教师赏识评价在运用时要把握好适度,要恰到好处,避免夸张、虚浮、不切合教育环境。课堂上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到温馨,感到信任,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这样平等的氛围中倾吐心灵的声音,无拘无地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喜悦。

5.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四法 篇五

贵港市覃塘区黄练镇中心小学 陈蓉祯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即要求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学习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后,我认为: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引导,培养,实践”这四法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一、激发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力。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精心设置,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气氛。哪怕一幅画,一个小故事……只要有的放矢,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了。

在激发兴趣同时,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找课外书或到网络查找最小的哺乳动物,把最感兴趣的一点写出来。让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联结起来,开拓知识视野,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优良契机,把握好这一契机的“火候”,就为培养学生的“要学”与“会学”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引导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

课堂上,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乐意去学;不感兴趣的,如果强制他们去学,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由讲述,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意见,就变成了逐步提高阅读、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能结构,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为了更好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还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由表达中。本人认为:课堂上,教师不要作任何限制,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好。“质疑”与思考密切联系,不会思考的人难以提出问题的。对此,教师要运用教育机智,善于为学生解决问题,并能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素质。也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提问,自由发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自主锻炼思维,拓展思维,使思维素质产生发散和迁移。

三、培养审美情趣,熏陶道德情操。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美好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美,体味美,弘扬美,从而熏陶、培养优良的品格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达到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而审美情趣不仅来自视、听等高级感官的感受,还要使这种感受贯穿到想象、情感、思维以及个性心理之中。

这种贯穿性会使意识活跃起来,多种心理因素的自由相互作用,产生出一种轻松的愉悦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有很多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景物,美好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升腾起崇敬之情,对祖国山河的壮美为之赞赏,对不幸人们的同情……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的情感(包括审美情感),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这得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培养。

四、注重实践活动,提高阅读能力。

6.浅谈如何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篇六

姓名:蒋昌珲 工作单位: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下蒋学校 联系电话:*** 邮编:425300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语文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但是写教学反思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写好教学反思可以帮助老师更好了解自己的教学不足之处,发挥自己的教学优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如何写好 语文课堂 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

2. 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7.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 篇七

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 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改革。但是,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有。

1.教师仍然以讲读教学为主, 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发展不平衡。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 阅读成了附属, 可有可无, 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阅读教学的训练没有落在实处, 影响了学生整体语文学习成绩。

2.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为了应付考试, 学生埋头于茫茫题海中, 无形中失去了在阅读中形成扎实的基础学习的过程, 导致学习辛苦, 但是学习效果不怎么理想。

3.语文书本的阅读内容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的阅读量。就入选的阅读教材看, 无论从教材内容、课文形式、课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面都不太丰富。这些阅读教学的状况促使语文教师要将阅读教学作为重点, 发挥其在培养学生方面的作用。我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进行阅读探究, 掌握具体学法

指导学生深读课文, 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深读当然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由于有初读的铺垫, 教师应当相信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 自主地完成深读任务。当然, 学生要较深地理解课文, 不能不对课文以语言为存在形式的情节作透彻的分析。但是, 这种分析, 同样应当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 教师可以从旁点拨引导, 但不可包办代替。这一阶段“质疑问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感情朗读, 围绕整体和重点质疑问难, 准确地扣词扣句, 及时地读写练习和必要的小组讨论等方法突破难点, 以教师的有机指导, 学生自觉主动地深入学习, 来达到更高层次的整体把握。这充分体现了“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首先, 指导学生分析文章和重点段的内容、结构、因素, 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如分成几段?这几个段落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入选课本的文章在句型结构上语法严谨, 逻辑性强, 因此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并了解文本的结构特点, 分清文本组织知识的结构,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按课文的不同结构去进行阅读。对于这一水平的问题设计, 要着眼于训练学生搞清课文的言语结构, 直接提炼出其中的框架和要素, 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结出学习方法。最后, 以书面训练及时总结。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一是渗透, 即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中渗透各种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多读多练中自我领悟, 不断提高。二是直接传授。一定的方法反映一定的知识体系, 组成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中某些阅读方法, 应该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一定方法的学习或运用作为课程目标。但是对此绝对不应只当作单一的方法, 因为方法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 方法也只能存在于一定情境和内容中, 否则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二、进一步综合阅读, 更深地整体理解课文

通过说、读、写、思的训练, 对课文的各部分作分析性理解, 体现了从总体到部分的深入。在此基础上, 还必须凭借复读的各种训练, 再由部分回到整体, 达到更深地读懂课文, 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归纳出文章的中心, 从而达到最高层次的整体把握, 发展阅读能力。

在复读阶段, 一般安排以下环节。

1. 复述, 强化学生对课文优美语言的感受。

复述是在多样读、反复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既是对读的检查, 又促进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发展了阅读和表达能力。

2. 对课文主旨的讨论。

在复述之后, 再组织学生对课文主旨进行讨论。课文的主旨必须让全班每个学生都懂, 都会表述, 达到训练的下限要求。

3. 情感熏陶。

以求联系思想感情实际, 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主观评价, 进一步激发情感因素。

本阶段的问题设计多为综合水平、评价水平的。综合水平的问题, 旨在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性进行理解,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按一种新的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 形成一种新的关系, 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法, 养成多向思维和在比较中思考的习惯。评价水平的问题是让学生对于一些观念、问题的解决办法或伦理行为进行判断和选择, 并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根据一定标准来判断材料的价值, 也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从而训练学生从具体文章出发, 抓阅读的重点。还可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 鉴赏文章的能力。

三、开展课外阅读, 建立开放的阅读空间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为养成阅读习惯, 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 也非多读不可。”由此看出,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陶冶情操的途径。课外阅读扩充了学生的阅读资源,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开阔了眼界, 拓宽了思维, 丰富了知识的积累。教师向学生推荐积极向上的阅读书籍。由于小学生辨别能力有限, 而社会上很多书籍思想内容不健康, 容易腐蚀学生的心灵。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向, 推荐好的读物, 比如, 科普类、寓言类、童话类等, 像《上下五千年》《安徒生童话》《西游记》等。

8.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浅谈 篇八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众说纷纭,从三维目标的制订,到课堂教学的实施,各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以新课标为依据,以三维目标为纲,以文本内容为目的,让学生通过感受情境、互动生成、精于练习等与编者、作者、文本对话,是走向有效、高效的制胜法宝。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三维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现在有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仍旧不能依据新课标开展教学,仍旧存在少、慢、差、费现象。表现为填鸭、灌输、包揽一切,缺乏启发、引导、激励等方法,这样,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改变教学观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不揣浅陋,谈谈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粗浅看法。

一、制订科学的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关涉教学内容,关涉教学程序,关涉教学效果。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愿景。科学制订三维目标,要做到:(1)要正确理解其内涵,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三个维度的统一,它们只有协作整合、相互转化才能达成教学的优质与高效。(2)三维目标的行为动词不能含糊其辞,应该以“说出”“找出”“学会”等明明白白地表述,而不能以“了解”“体会”“认识”“熟悉”“关注”等含糊不清地表述。(3)行为主体不能混乱,不能一会儿一个“培养什么(教师主体),一会儿一个“找出什么(学生主体)”等。据此,制订《少年闰土》教学目标时,笔者定为:(1)学会扭、胯、厨、套、猬、畜、窜7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它们的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堂背诵第一自然段。(3)与同学交流:课文记叙了“我”和闰土的哪几件事?你对閏土的印象如何?(4)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5)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抄写下来,再体会。

上述五个目标:(1)(2)关注的是知识与能力。(3)(4)(5)关注的是“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设定,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二、品读教学内容,等待“质”的飞跃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要深入钻研文本。在研读文本时,既要关注整篇,又要关注各段,甚至每个句子、每个词语都要反复咀嚼,仔细品味。例如,《童年的发现》整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先是梦中飞行;引出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文本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五年级的学生如何理解,教师如何理解,能不能找到师生都能理解的交点?这是难摘的“桃子”,有效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做到学生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秉持这一教学理念,我对这一教学内容如此设定:有时,学生的“情不自禁的笑声”或其他异常现象,不一定就是一种“不怀好意”,也许学生的“笑”或其他异常现象就潜藏着一种科学的发现。同时,文本提醒我们,在推进教学内容过程中,对“突发事件”教师要有一个等待的环节,等待学生的解释,课堂教学或许能带来“质”的飞跃。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

三维目标及教学内容确立后,重在教学中落实了,兹拟三点:

1.创设课堂情境。学生的思维是由提出问题开始再由解决问题发展的,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例如,笔者在执教《诗经·采薇(节选)》这一课时,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提问,这里有什么景?表达什么情?学生兴味盎然,小组讨论后,达成共识:主人公很忧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我”当年离开家乡时,正是春天,柳丝低拂;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重回故乡,却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行路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就这样,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鉴赏文本时获得“快乐丰收”的体验。

2.预设与生成齐飞。课堂教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两者的联结点是学生。因为,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弹性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融合。例如,某教师执教《惊弓之鸟》有一段对话:

师:如果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能否把那只大雁射下来?

生1:不能。魏王不是射箭能手。

师:不是射箭能手,就不能吗?

生2:能,因为那只大雁受过箭伤。

师:受过箭伤的大雁,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也能射下来。有依据吗?

生3:魏王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听到弦响,以为是箭又射过来了,心里很害怕,拼命往上飞,伤口裂开,飞不动了,就会掉下来。

……

这样,教师从学生的认识出发,触摸文本,亲近文本,鼓励学生以文本为依托,参与对话之中。他利用自己的精心预设,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主动地学习,自主地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悟作者的用意,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巧妙练习,深化课堂。课堂练习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能使学生记忆犹新,永久难忘。例如,教学《伯牙绝弦》训练:“绝”字由“糸、刀、卩(跪坐的人形)”三个偏旁组成,怎么会意的?对理解全文有什么帮助?学生讨论后,有的答道:“人用刀将一束丝全部斩断。”有的答道:“我好像看到伯牙依然斩断所有琴弦的情景。”有的答道:“我体会到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震撼人心的悲痛心情。”就这样,巧妙练习一个“绝”字,深化了课堂教学。因为它落实了文本的知识点,抓住了精练点,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动性,实现了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总之,科学制订三维目标,认真研磨文本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注重预设与生成,巧于练习等,这是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林忠港.“三维目标”的现实困境与理性突围[J].语文学习,2015(4):53-55.

9.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篇九

论文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创新教育必须以教师的思想转变为前提,以趣为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创小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创新教学 创新理念 探究性学习以人为本 教育资源 课程改革 合作精神 角色转变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已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且以它诸多的优势与长处,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各种个样的教学流派,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并且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无论是这流派还是那思想,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关键。笔者认为要实施创新教育应努力做好以下五点。

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基本素质,更新教学观念与角色转变相结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 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第一,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资源,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如,进行课文《四个太阳》教学时,光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学生讲述四种季节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好处,是远远不够的,何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丽的景色呢?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二,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逐篇教会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 呢?笔者认为 :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习,以求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二、课堂教学中摒弃繁琐分析、串讲串问的旧模式,实现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繁琐分析把生动感人、充满情趣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情感、情趣和魅力,这样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儿童学习的规律。在阅读一篇语言文字材料时,老师提出“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查阅有关资料,认真地阅读思考,梳理好自己读懂的内容;再提出“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仔细的阅读思考勾画和记录疑难问题,做好和同学交流的准备。不是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当一个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听到一个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对阅读材料 的不同理解和感受,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吗?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掌握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

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当孩子掉进水缸爬不出来,情势十分危急时,司马光除了用砸缸的办法救伙伴以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使孩子获救?于是乎,学生想出众多的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相比较、选择。经过讨论探究,学生就会自然明白,在当时的特定形势下,只有司马光的办法才是最佳的。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将众多的假设集中而求出解决问题现实方案的能力。

四、以趣为径,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引导 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合作精神相结合。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还有的学生说:“书上说章鱼是软件动物,可是高级贝类科学界对此还有分歧呢。”这些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中国的语文教学这些年来,遭到非议不少,尤其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读书不给时,训练不落实,目标不现实,基础不扎实。因此,造成教学走入误区,陷入低谷。而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注入学习情感,利用学习意志,这将是我们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可悲局面。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几乎为零。而当今这个“适者生存”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光有理论知识是寸步难行的,我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那就从母语课堂教学中开始吧!“抱着的孩子长不大!”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与网络时代相结合。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为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后羿射日的有趣传说。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总之,语文教学要注重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施教,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师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质量观,新的评价观,就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向深入并获得成功。新世纪的帷幕已经拉开,社会的巨变已初露端倪。新世纪的教师要做一名在21世纪的土壤中培养健康花朵的园丁,就要以全新的教育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祟高的敬业精神为躯干,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尚的智能品质作四肢,精心呵护株株幼苗,使他们长成参 天大树,支撑起祖国蔚蓝的天空。愿新世纪的教师们努力塑造自己,为21世纪中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0.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十

——培养学习兴趣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老师要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创设意境,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兴趣 创设 质疑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一节好的语文课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更能让他们得到语文艺术的享受,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性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兴趣可以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主要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制约他们能否学好功课的关键因素。培养兴趣,强化兴趣,把兴趣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在不断强化的基础上转变为学生对学习持久坚持的习惯,是学生学好功课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谈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和谐气氛,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直接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兴趣”作保障,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决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全方位调动了小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才能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参与合作等学习方式的改变。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如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能对课文逐段分析后,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这篇以事记人的文章,多次描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到底是为什么呢?读了这三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你有什么全新发现和感受?”然后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处,认真读、认真感受、认真体会。接着将喜欢夏日阳光下的爬山虎,喜欢黄昏中虎虎生气的爬山虎,喜欢最后一处爬山虎的同学分成三组,进行合作探究。每组同 学由于有共同喜好,就有了合作的基础,在小组探究过程中,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这种教学设计,给了学生选择内容的空间,给学生合作的空间,给了学生发言的空间,因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不但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总之,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兴趣阀门,就能诱发学习兴趣,促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理论学者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过程中的情境设置必须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注重真实、有效、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情境,能诱发及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学习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如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在课堂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力求把课堂教学设计得生动活泼,有吸引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火烧云》时,我是按照跨越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上课的。上课时,我先为学生提供优美的图片,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学习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质疑解难,激发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 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要是学生认识深入,就要启发学生多疑多问。例如《蟋蟀的住宅》一文中,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要用“随遇而安”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小组经过合作交流、讨论,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选择干燥的地方安家;有的说能隐蔽的地方安家;还有的说排水好的地方安家,最后老师总结说:蟋蟀从不随随便便就安家,而是选择适宜的地方,就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到了较满意的答案。可见在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的给与鼓励,并循序渐进的诱导。学生不但乐于发现问题,而且还会善于发现问题。在学生提出的一个个问题中,你会看到他们在思维中闪耀的灿烂火花。

四、朗读贯穿,激发兴趣

学习语文的基本大法就是朗读,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一节好课。只有对课文的深刻解读,准确地读,才能点石成金、游刃有余。文通字顺地读、比较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入情入境地读、齐读等等,让有效地朗读贯穿全文,让琅琅书声溢满课堂。学生在读中领悟、读中想象、读出理解。学生掌握文本情况如何,完全体现在理解文本后的朗读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抓住重点语句、段落进行品读是学生感受、理解语言的前提和途径;而学生又依靠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之后才能读出景、读出情、读出味来。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例如:在指导学生品读《搭石》第三自然段中的“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时,我把这两句话变成琅琅上口的诗句,用大屏幕投影出来,并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反复吟诵,从而感受“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那样的“协调有序”,感受“踏踏的声音”、“ 绰绰的人影”。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的优美画面,重点词“协调有序”、“绰绰”和句子的意思就自然的理解了,然后指导学生读出美的情感。这样,通过一次次品读,将文本的理解、意蕴的体会有机地统一在文本语言的品读之中,达到了品读语言与理解感悟语言的相互交融。

除了多种形式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悟、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如学习《和你一样享受春天》一文时,我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 象你心中的大海、沙漠、夜空、草地的样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将自己地想象抒发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读出了那种美好的意境。

五、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不仅是优化语文课堂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语文老师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状况和生活实际,营造情境课堂,将呆板枯燥的讲解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鲜活有趣的表演,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充分体现。如《火烧云》一文,我指导学生去观察火烧云,了解它的姿态万千,变化多端,领略火烧云的美景,感受自然景观的奇妙。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又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先是让学生画一画大榕树、树上的小鸟,再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愿做一只什么鸟?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说的很好,在这样的动手动口中既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讲的内容,又懂得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呈现语文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

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1.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浅谈 篇十一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语文的学习实际上与文化素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语文功底深,也就说明这个人的文化素养是不错的。一般来说,小学语文的学习也是一个逐渐形成良好文化素养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人文性和语言性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小学所学的科目中,语文是最基本的一门学科。由于教师主观性的原因以及其他因素的原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语文的综合性特点就没有得到重视。所以,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就会出现障碍,课堂上的气氛也活跃不起来。除此之外,教师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掌握到位,所以,导致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因此学生理解也不到位。最后,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接受能力都不相同,所以,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了解每个学生。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症下药,以学生为主体,起着引导者的作用,鼓励学生,帮助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为了体现新课标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一样和学生探讨问题。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营造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让学生自主讨论。学生在分享和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互相增进感情,还能够收获新的知识、新的感受。这样一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得到丰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2.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死板、不单一,要灵活地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因此,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只顾着讲解课文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3.课堂教学内容上要有趣味性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手段

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之后再适时地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认知水平科学地、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一味地“教学”。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全面地调动、激发起来。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才会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具体、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3.注重教学评价

小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稳定,因此他们的内心非常脆弱。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表扬学生,鼓励学生,肯定学生。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学生在犯错误之后,教师要有耐心地对其进行疏导、规劝以及教育。

4.善于沟通,弥补不足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省”,并且还要善于沟通,尽量和学生成为朋友。在新课标的教育背景下,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性格特点等要熟悉并掌握好,之后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方面的训练。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够开阔视野,还能够发展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学好语文还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学习需求告诉老师,老师就可以适时地转变教学手段,从而与学生共同进步。不仅如此,学生学好语文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能够锻炼自身较强的接受能力。教师要在与学生沟通的基础上充分取得家乡的信任,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来与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把学生的最新情况告知家长,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

参考文献:

[1]索朗顿珠.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55-58.

[2]黄碧玉.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朗读与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6).

[3]陶尚德.在高中数学“互动、协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6(16):20.

12.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课堂教学 篇十二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地投入,也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从课堂的趣味性着手。趣味教学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呢?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别出心裁的课前导入

读书贵有疑。明代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只有有了疑问,才会去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索。而课堂的导入环节,提出质疑,让学生明确要学的内容,如此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举两得。

例如,教学《拉萨的天空》片段。

师:大家喜欢旅游吗?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有许多旅游胜地。在我国的西边,有一座出名的日光城,它的名字叫“拉萨”。(板书:拉萨)

师:你知道拉萨吗?(生答略)

师:那里有别具风情的迷人风光,那里有与众不同的天空。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拉萨走一走,看一看,想去吗?

生:想!(齐读课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上课,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后,再和他们谈学习就轻松多了。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初读之前,让学生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去读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二、游戏教学的设置

小学生都是喜欢做游戏的,那么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可以巧妙地选择合适的游戏引入语文课堂。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就来猜一猜吧!(出示第一条谜语: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请同学们猜猜它是谁呢?

生:铅笔。

第二条谜语:有方有圆又有长,生就一副好心肠,发现有人写错字,牺牲自己来帮忙。

生:橡皮。

第三条谜语请在笔者的描述中学生抢答:它是我的好朋友,每个同学全都有,笔墨书本帮我拿,可我还得背它走。(书包!)

游戏环节的设置,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地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三、运用实物演示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人们通过感官获取的信息对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常常给学生准备各式各样的图片(一般情况下都是他们自己画的)、实物。

例如,在教学《石榴》一文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加上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城市,对石榴的感性认识还不足,如果一味地照本宣读,空洞讲读,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肯定不深。因此,课前笔者就布置学生将石榴带到教室里来,并在课上一起观察、讨论。

师:同学们,你看到的石榴是什么颜色的?

生1:我看到的石榴是青绿色的。

生2:我看到的石榴是青中带黄的。……

生3:我看到的石榴是黄里有点带红。

看到学生学得那么开心,笔者的心里也充满了喜悦。

师:这么多石榴长在树上会是什么样的呢?

生4:它们有的笑破了肚皮。

生5:它们有的笑歪了嘴。

师:它们像一个个胖娃娃挤在一起。

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就容易和作者产生情感上共鸣,就能准确把握朗读时喜悦的情感基调。笔者选了一个最大的石榴,用刀一切,淡红的汁水立刻流了出来。

接下来笔者请学生起来说说石榴子儿的颜色和样子。

生6:我看见的石榴子儿是红白相间的。

生7:我看见的石榴子儿是透明的,而且挨得紧紧的……

笔者给每名学生都发了几颗石榴子儿,让他们都亲口尝一尝,有的学生说是“甜甜的”,有的说“有点酸的”,还有的说“有股香味的”……这时再讲石榴的滋味,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四、多媒体电教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电教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特点,它能够利用图文声像来传递信息,将原本平面、静态的文字通过转化变成立体、动态的图像。多媒体电教技术的使用,能有效刺激小学生的学习欲望,满足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森林的重要性,笔者结合一些相关的音像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沙漠的形成过程。笔者和学生在形象的画面里感受沙漠化的过程。同时笔者给学生看了一段洪水泛滥成灾的视频,并将教学内容通过生动的课件再现出来,这些画面给学生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让他们有感而发,并与作者发生情感共鸣,以此表述心中的愿望。

总之,语文趣味课堂教学,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希望趣味教学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能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能真正激发学生热爱语文、享受语文的激情。

参考文献

[1]李申申.简明外国教育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冯秀影.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探讨[J].吉林教育,2013(4).

[3]钟提提.小学趣味教学策略分析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3).

[4]郑春苗.点燃学生课堂兴趣的火花:浅谈如何激活课堂的点滴体会[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5).

1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 篇十三

所谓德育教育就是在日常的教学内容中,通过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掌握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之下,小学语文教师把握不到德育教育的精髓,不能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使得德育教育的进展不是很显著。因此,明确德育教育的意义进而采取针对性对策促进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结合工作经验并加以反思,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并没有停留在认识字词句段篇上,而是要求通过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在作者思想的熏陶渐染下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渗透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进而实现自我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德育教育在丰富小学语文素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将语文的内涵理解的更加深刻。比如,一些人生哲理、生活常识,在德育教学中都会有所渗透,学生对这些内容有所掌握,在课上理解相关知识或是进行作文练习的时候就会容易的多。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推行德育教育,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学生理解起来也会容易得多。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1.情景渲染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德育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情景渲染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自然的引入,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不会特别突兀。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忘了课堂的重点是课本知识,德育教育只是辅助,不能造成班门弄斧的效果。

2.体验教学法。体验式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本上的德育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课本上的很多内容都生动形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征。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充足的准备,将课本内容变得更加灵活。不仅让学生学的到知识,还能掌握一些相关技能。体验教学法以表演、情景再现的方式将德育教学的内容展现的更加直观。比如,《掌声》是一篇记叙文,文章通过描述一位残疾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出她自卑的心理特征。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勇敢的暴露自己的缺点,展现自己的特长,克服心理障碍,受到了同学们的赞扬。这其中传达出来的德育内容就是学生要关注弱者,与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对于他们尽早摆脱情感的束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相当重要。

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这其中的内涵,教师就可以组织学习对这篇记叙文进行排练、表演,通过真正的体验,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

3.合作学习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内容往往更能得到?_发,一些隐藏的德育知识在小组交流讨论中会得到展现,促进学生对于自身的思考以及今后的规划。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以及教师讲解只能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以为文章就是表达了作者对于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但是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在多人的讨论和“头脑风暴”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知到作者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从对某个地点的赞美拓展到对祖国的热爱,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报效祖国的决心。

(二)以文字、阅读和写作为载体进行德育的渗透

1.以文字为载体。文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培养学生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相当重要。让学生意识到祖**亲的伟大,从而能够努力学习,不断将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这个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的更加充分,教师要注意对文字的由来、演变和发展都要讲解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探究兴趣。

2.以阅读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读一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以及经典美文,学生在领略作者思想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接近生活的文章会产生共鸣,从而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无形之中。

3.以写作为载体。写作就是学生展示自己德育成果的过程,这是整个德育教学的最终阶段。学生只有把自己学到的内容展现在纸面上,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把它发扬到实处,进而展现出德育知识的价值。这对于提升学生自我表达能力也相当重要。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他们准备适宜的德育教学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4.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 篇十四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课程改革的钟声已敲响,那理想化的理论体系,严谨缜密的课题方案,热热闹闹的示范课......的的确确冲击着传统教育的壁垒,刷新着我们那些陈旧的观念。但由于功利性思潮的肆虐蔓延,有多少是真真切切地贯彻落实?有多少是真真切切地让学生受益?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中看,科学的评价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对教学活动的得失及时作出诊断性的评价,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案,从而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是“怎样评价?”即评价方法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话题。所谓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下面就从“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中谈一下个人体会。

一、从发展性评价中看------雾里看花

发展性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评价。在课改实验中,我们非常惊喜地看到,教师过去那种冷面孔少了,那种简单、粗暴、挖苦的评价语言少了,更多的是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学生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拥有自信,挖掘潜能,最大可能性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在课堂上也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

镜头一:老师手里拿着许多的小红花,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开始还很奏效,小朋友们坐的规规矩矩,小脸绷得红红的,小手举得高高的,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教师也满心欢喜,将那一朵朵小红花不断地飘到小朋友的头上。得到小红花的同学,小手摆弄着奖品,转脸向别人炫耀,真是眉飞色舞,哪里还听得进别人的声音。不一会,小红花“飘”光了,没有得到的小朋友发出失望的叹息,刚刚发动的那股劲儿一下子泄光了,或无精打采,或嬉笑打闹。

镜头二:教师说:“下面请小朋友读课文,看谁读得好!”学生纷纷起来读书,教师总是说:“你真棒!”“我们来鼓励一下!”小朋友机械地拍拍手,齐声喊到:“棒!棒!你真棒!”一节课下来,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如果哪个学生读得让教师稍不满意,便说:“那个同学比他读得更好一点?”当然,教师也没有忘记组织学生互评,当小朋友只会说“有感情”或“没有感情”,教师也只是随声应和。

镜头三:一节课下来,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不少,即使同一个问题出现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也只是说“你说得很正确!”“说得还不错!”“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等等,教师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

通过上面的几个镜头,我们不难发现,教师试图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激励性的奖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从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激励性的奖品过多,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这样很容易使教育走向另一个误区,这样发展性评价变成了一种物质诱惑,学生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奖品,而不是关注学习的内容。语文课堂表面热热闹闹,但只是一种“泡沫”而已。奖品过多过滥,学生也变得无所谓,不稀罕。从“镜头二”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评价语言除了“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似乎就再也没有别的语言了。那么,学生到底好在哪?棒在何处,谁也弄不明白。只能是“雾里看花”了。

二是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没有起到提升的作用。教师的评价只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仅限于层面上的对与错。如镜头二中“你说得很正确!”“说得还不错!”“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等等,教师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错,但学生的这种“体验”真的都是完美的吗?否定学生的回答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吗?我认为,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讨论,反复修改,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的深入思考,“体验”才会更深刻,才会更“独特”,这是不是比那些简单的处理学生的回答更“尊重”学生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贯彻新课程理念时,如果只是从概念上理解,从形式上改变那是非常肤浅的,我们应着眼于语文教学的本质,从文本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这样,新课程理念才有可能真正落实,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是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关注到学生发展的全面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并且受到同等的重视。如果我们把前面“说得还不错”变成“你解释得非常精彩,比老师说得更有道理!”对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如果我们把“哪位同学比他读得更好”变成“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再读一遍会更棒!”这种评价无疑更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鼓起自我挑战的勇气。

二、从形成性评价中看------想说爱你不容易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要实现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方法必须多样化,即除了考试、测验等量化方法外,还要注重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学习日记等评价方法。如采用语文课堂观察表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分别对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喜欢学习语文,学习语文是否积极,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观察评价。教师要求学生对照观察表进行自评,根据自己的实际表现进行回顾、总结......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既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又把评价变成了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会欣赏、学会鼓励、学会接纳,课后教师进行评价,把学生的各种因素都考虑到,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并记录下来。再如采用成长记录档案袋的评价方法,记录了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通过展示学生档案,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既是对学习活动的回顾与总结,也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成长记录档案的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在于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证据;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评价材料,尤其是学生参与表现性活动的信息,能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的评价学生,反映学生的完整面貌;能够个性化的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从中获得激励。但是,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也无法回避存在的一些弊端: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评价的效度难以保证,很难达到客观、真实;主观性太强,很难保证公平、公正,容易“走后门”。特别是形成性评价不能给学生和教师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决定着学生和教师“命运”的还是那张试卷,所以不足以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即便有些学校轰轰烈烈地做了一些,也受着功利性思想的驱动,或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让学生得到益处;或昙花一现,做些表面文章,给上级主管部门看看,走走形式,走走过场而已。因此,对于形成性评价我们也只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三、从终结性评价中看------涛声依旧

书面考试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改革已成 2 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我们翻阅了些小学语文书面试卷,从试题的设计思路来看,仍然是过去的那一套,真可谓是“涛声依旧”。考试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课程改革的“指挥棒”,引领教师深入进行语文课程改革。但是我们发现,由于考试改革的滞后,让许多教师非常茫然,不知语文课该怎样上了。有人听课了,就体会一下新课程理念,没人听课了就依然如故,还是老一套。因为这一套对考试非常“管用”。所以我认为小学语文考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打破“书面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加强考察学生在生活中用语文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两个板块是很难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的,而应该通过考察学生在特定表现任务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他们以演讲、对话、欣赏、表演、操作等形式进行,根据考核的内容展开情景化考核、实践性考核、自造型考核、展示性考核、体验性考核,在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判断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

二是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在书面考试中如何体现这个观点,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应不断地探索、实践。如,在阅读短文、回答问题中的“读了这篇短文,赞扬了什么”,变成“说说你读了短文的感受”、“你想对他说点什么”等。这样是否能考察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呢?

三是为学生的言语理解与表达搭建一个生命的舞台。试题更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意蕴,倡导学生独特的体验与个性化的理解。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试题:(1)我漫步在校园里,看到花园里的景色真美啊!(请写出四个描写花园美的成语)(2)走在校园里,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昔日的情景:我们和老师一起游戏、一起朗诵、一起歌唱、一起堆雪人......(请任选一个难忘的情景写下来)。

1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课堂结尾 篇十五

在课堂教学设计时, 很多教者通常会利用多种方法、各种手段进行导入设计, 引领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的亢奋状态。真可被称之为“凤头”。更多的教师注重课堂过程的衔接, 精心设计教学板块, 并在各个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使得整个课堂犹如音乐, 既有前奏、协奏, 又有变奏, 抑扬顿挫、节奏明快。堪称“猪肚”。很多老师往往忽略课堂的收尾。然而, 从理想的教学效果来看, 课堂收尾也是同“导入”与“授知”一样重要的。一堂课的开端不好, 给学生最初的印象不佳,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挽救和弥补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看, 收尾似乎比比开端更为重要。如果收尾糟糕, 即使开篇时“凤头”, 中间是“猪肚”, 课还是不成功的。这好比, 吃一盘花生, 满盘花生都是香的, 最后一粒却是霉的。那么, 留在舌苔上的滋味, 不会是前面几十粒、几百粒的香味, 而只可能是最后一粒的苦味。

那如何做好语文课堂的收尾, 达到“课虽尽, 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呢?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思考的:

第一、总结归纳法。一堂语文课要注意完整性。因此, 教师在结尾时要针对课堂内容进行简要归纳, 点名要点, 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如教学《九寨沟》一文时, 我是这样收尾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难怪作者感叹“一进入景区, 就像到了童话世界”。这样的收尾, 不仅让孩子记住了九寨沟一文介绍的主要景物, 还让孩子把握了作者写文章所表达出对祖国秀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第二、设疑引思法。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 留下悬念, 以便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如《太阳》的教学, 课文以说明文的形式介绍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告诉读者:“没有太阳就没有人类”。课至结束时, 有一名学生质疑:“太阳给人类带来那么多的益处, 那太阳会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啊?”这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立即议论开来, 这时老师立即引导:“问得好!请同学们查阅资料, 了解太阳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 再想一想, 我们如何克服或解决这些问题。”抛出新问题, 激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体现“小语文, 大课堂”的教学理念。

第三、诵读积累法。教学《第一次包母亲》时, 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中母亲的伟大之处后, 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古往今来, 歌颂母亲的诗词名言有很多, 像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你还积累了哪些诗词名言?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教学《九色鹿》一文结尾时, 让孩子诵读“人无信不立”、“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等这些关于诚信的名言。这样的收尾,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第四、充实留白法。留白, 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 讲究着墨疏淡, 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 起到“无形胜有形”的效果。语文教学如同绘画, 也需要“留白”, 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 乘上思想的翅膀, 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补白”, 去演绎, 去创思。教学《九色鹿》一文, 抓住课文最后一段“国王非常惭愧, 斥责了调达的背信弃义, 恩将仇报。并下令全国人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引发学生想像:国王会怎样“斥责”调达?他下达了什么样的命令?让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行充实填补。

《金子》中, “彼得.弗雷特埋头苦干……”他是怎样“埋头苦干”的?彼得.弗雷特“不无高兴地说: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 我的金子就在这片土地里……”让孩子说一说“金子”是什么?大胆想象彼得是如何通过精心培育花苗, 获得财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有“留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掘, 训练孩子的能力, 发展孩子的思维。

第五、迁移仿写法。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积累和迁移。我们应该以课文为范本, 引导孩子学会迁移, 学会运用。教学《九色鹿》一文时, 一般老师都会让孩子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进行结尾。我是这样处理的, 出示“言必信, 行必果”、“诚信比生命更为重要”等名言, 让孩子颂读后, 师引“如果调达懂得诚信, 知道遵守诺言, 当他见到皇榜, 又会怎么想, 怎么做呢?”让孩子自由想象, 大胆创编“诚信版”的《九色鹿》。这样的设计, 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写作兴趣, 并且让孩子有“法”可依。像《乌鸦喝水》、《狐狸和乌鸦》等故事都可以让孩子尝试改写。

第六课外实践法。语文阅读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育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它可以使人博学、使人睿智、使人顿悟, 还可以由此养育出一种能力, 或是指导人的正确行为。我一直认为“学语文即学做人”, 并且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行为上的指导。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后, 我留下了这样的作业:文中的“我”用“抱母亲”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你呢?你想为父母亲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来表达对他们养育之恩的感谢?赶快行动吧, 并将自己的行为和感想记录下来。

第二天, 从孩子们的日记上我看到了“当我给妈妈端好洗脚水时, 妈妈微笑着竟流出了泪水!”“妈妈抚摸着我的头, 说‘我的孩子长大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对妈妈说‘我爱你’, 还有点不好意思, 但是一想到妈妈为我付出那么多, 便鼓起勇气……”我想, 孩子都是善于教化的, 用课文中向上向善的人物作为榜样, 去唤醒学生, 去感染学生, 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16.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95-02

作者简介:邹春(1977-),女,本科,曾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更是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应当思考的问题。结合我校语文教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想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目的是总结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所谓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遵循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尽可能多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2 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

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主要有六个。一是课堂教学设计因素,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资源、教案设计。其中,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教案设计是教与学的结合点。二是课堂教学环节因素,包括教学导入、新知探究、强化巩固、总结提高。其中,教学导入沟通联系,新知探究质疑创新,强化巩固由浅入深、总结提高画龙点睛。三是课堂教学行为因素,包括讲授、对话、演示、指导。讲授不越位,学要到位;对话轻松,思维积极;演示重视感知。建立表象;指导关注差异,合理有效。四是课堂管理行为因素,包括小组合作、个别教学、课堂评价。小组合作要集思广益,共同成长;个别教学要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课堂评价要真诚尊重,促进发展。五是课堂教学类型因素,包括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活动课。新授课导放结合,授人以渔;练习课主体参与,个性张扬;复习课沟通联系,编织网络:活动课应用教学,走进生活。六是课堂教学策略因素。包括任务驱动、问题切入、最近发展区。其中,任务驱动是学习的“催化剂”,问题切入要顺其自然,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3 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我认为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是实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重点,以“教师有效地教”来促进“学生有效地学”。

3.1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首先,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心里有学生;二是学生的发展,也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三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次,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是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情感的发展。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学生要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要给学生创设表现和展示自己的空间和平台。

3.2 课前认真准备:一是精心备课,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二是注重课前预习的指导,使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之所以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效率差,畏难情绪重,主要是因为课前预习不到位,对学习内容比较陌生,不能适应老师上课的正常节奏,不能很好地掌握老师所教的知识,从而导致听课效果差。因此,要重视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帮助学生降低课堂听课难度,增加课堂听课的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3.3 有效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有效教学”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教材是学生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实践中首先要用好教材,在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的同时,应迈向更广阔的课外课程资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充分利用好教学中生成的课程资源,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不要走教案。要立足课程的主教材,充分开发、利用课内外生成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指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学习。

3.4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学生在轻松、和谐课堂中的学习状态最理想。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把小游戏纳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玩中学;多用鼓励性语言,慎用批评性语言,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不要以权威自居;尊重学生的看法,容纳不同的见解。要自觉改进教法、学法,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内容与目标,选择能引发学生思维或情感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3.5 加强课堂管理:在空间管理上,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空间设计,将每个学生置于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在时间管理上,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把握最佳时机优化教学过程;保持适度信息化,提高知识的有效性,并提高学生的专注率。在问题行为管理上,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人的大脑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兴奋——抑制——兴奋相交替的。因此,课堂的节奏也应该是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安排内容要错落有致,分配时间要大体适当,平缓中偶有高潮,准确定位教学各环节,把握好活动的“度”。教学中,务实、务本的东西要多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要少一些。

3.6 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要求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组织教学的手段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活动灵活变动,要注意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教学环节中来。学生讨论前,教师应该给每组指定中心发言人,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一定要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讨论状态。要突出知识重点,增强学生的感知。一节课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学生感知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反复强调、重复这些重点和难点,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防止感知对象淹没在背景之中被淡化,这样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7 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于其直观性、能动性、交互性,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认知主体的发挥,在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辅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8 及时评价反思:主要是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的研究,对于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来说,教学评价的过程就是反思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做不同的理解和解答。要把反馈集中于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包括课始反馈、整体反馈、感悟反馈、总结反馈等。教师要用不同的反馈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系统地开展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努力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努力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心红.农村有效教学策略[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9

[2] 黄小莲.语文课,怎么上?[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小班语言《小兔子找太阳》下一篇:党员星级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