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居民社会

2024-11-26

中国农村居民社会(精选8篇)

1.中国农村居民社会 篇一

关于会泽县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情况调查提纲

----以**乡**村为例

思想政治教育1班曾内荣2012112113

5一、调查主题:会泽县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情况调查。

二、调查对象:**县**乡**村村民

三、调查时间:2014年寒假假期间

四、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法

1、以结构式访谈为主,通过设计好的访谈提纲,在村里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并进行记录。

2、通过网上或资料查询获取统计资料,查找具有权威性的调查结果,尽最大的努力获取相对确切的结果。

五、调查目的:学习贯彻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基层的政策落实情况,充分了解农村生活,锻炼自己。

六、调查背景:

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领导下,中国即将开启新一轮改革窗口,社会保障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尤其是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本次调查以十七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依据,以**村为例,进行实地调查。

七.调查组织:

我们跟学校相关老师联系,取得老师的支持,利用假期时间,给被调查者说明调查意图,取得他们的支持,实地访谈,并记录收集调查信息。

八.数据处理:

分析并整理问卷调查结果

运用SPSS中文版等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加工处理,得出结论。

九.调查结论:总结此次调查,并报告结果

十.调查效果:总结这次调查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十一.调查心得:体验与收获

开头(称呼)!你好,我是**的大学生,想跟你了解一些关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这方面的问题。(本次调查对象是农村居民,话语要通俗易懂,要了解当地人的语言)

1.您知道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等这些政策吗?

2.您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了没有?或者你参保了之后享受到理赔了吗

3.您购买以上保险的原因是?(比如说买一份安心,防止意外。

4.你是通过什么渠道参保的?(自愿、政府宣传或强制要求参保)

5.如果让你自愿参保,你会参保吗?

6.你觉得现在的保险费收费合理吗?

7.你感觉现在的保险政策合理吗?

8.你对现在的保险政策满意吗?

9.你希望政府有什么惠民政策?

10.你对政府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等政策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以上是对村民的访谈提纲,为了获得更多的数据,还要对当地的村民代表进行访谈。

你好,不好意思打扰您工作,我是**的大学生,想跟你了解一些关于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这方面的问题。

1.我们村目前的社会保障政策(医保、低保、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落实的怎

么样啦?

2.我们村参保人员有多少?或者我们村享受到低保的人有多少?

3.你对党和政府的这些政策了解吗?

4.你觉得这些具体政策实施起来有什么困难吗?

5.村民们是主动参保的吗?你有主动参保吗?

6.你对目前的政策有什么建议?

7.在你任职期间,你有什么期望?

2.中国农村居民社会 篇二

居民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 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居民的消费心理是他们内心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 消费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与传统观念相联系, 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居民在长期的消费行为中逐渐积累演化出来的。消费心理一旦形成将直接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决定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因素主要为:自发性消费心理、消费传统及社会消费环境。由于受这些影响因素的改变, 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1、自发性消费心理。自发性消费心理是人作为一个自然人为了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所进行的消费, 它是建立在人的生理需求基础上了。需求在整个消费过程中起到主导的作用, 可以说消费者作出的任何消费动机都是介于一定的消费需求基础上的, 但是对社会上层和高收入人群来说消费往往并不局限于需求层面。我国现阶段虽然基本实现小康, 但是小康水平还不高, 还不全面, 特别是转型期整个社会两极分化明显增大, 社会断层逐渐凸显。农村作为两极分化的另一极, 处于刚刚起步发展阶段, 经济水平普遍不高, 就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来说, 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生产数据生活必须品等基本生活需求及家电、农业书籍等发展性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说是社会学研究家庭消费最杰出最有特色的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自发性消费心理正是人们为了生理和安全需求而有目的、有安排的一种消费状态。

2、消费传统。消费传统是一个地区或国家长期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消费习惯, 不同地区或国家由于社会发展历史不同, 习俗各异,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消费传统也多种多样。消费传统在促成消费心理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费传统有时能够内化成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起到指引作用。在中国特别是农村, 人们对传统风俗习惯非常重视, 如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 十一黄金周和春节等都会形成巨大的消费高潮, 这些传统节日的消费不仅对农村而且对整个中国来说都形成一股巨大的内在支配作用。除了这些用于节日消费外, 红白喜事大件物品的购买, 如购买耕牛, 拖拉机等都会请朋友来欢庆。除此之外, 农村居民消费还与农耕生产活动有紧密联系。在播种季节买化肥, 在防虫季节买农药等都带有很浓的季节性。

3、社会消费环境。社会消费环境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另一方面是整个消费品的空间布局对居民消费带来的便利程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 体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和他们之间平等合作的关系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经济原则。这种制度的实施就使劳动者在整个社会中有平等的机会去获得消费品。正是在这种制度的保障下, 农村居民才能抛弃几千年来卑微的消费心态, 以一种和平, 自由, 乐观的心态去消费, 这是当前中国农民整个大的一个消费心态环境。

其次, 由于我国经济的强劲增长, 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 再加上中央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 农村居民的消费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这样就逐渐改变了农村居民有钱不愿花, 不敢花的心态, 农村居民的存款率和贷款率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农村居民贷款率的提高说明居民的消费方式有传统的保守逐渐向积极开发的方式发展。农民愿意拿更多的钱用于消费, 用于扩大再生产。同时由于我国始终强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在转型期很好的处理好稳定、发展的关系, 政治发展稳定, 政治制度不断健全, 人们群众都政府政府有信心, 社会凝聚力空前高涨, 这都对居民的社会消费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最后, 由于我国大力推进小城镇的建设, 农村居民逐渐向城镇集中, 城镇不断沿着道路向外扩大。原本无人居住的道路边逐渐形成居民点, 这种点与点的窜连逐渐现场片, 而这些地方往往会形成一些小型的集市, 由于地缘优势这些小型集市则会成为农村居民消费购物的首选。这些市场新兴商品的引进、推销和出售, 往往能在这些市场的覆盖范围内及周边地区产生一种购物流行。某种商品的价值一旦得到村民的普遍认可, 人们便会争相购买, 群体模仿心理在农村居民消费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如今城镇地区逐渐建立了一些中小型超市, 甚至一些大型超市的分店也在此安家落户。加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扶持, 家电下乡实行的补贴优惠, 可以说在农村正形成一股新的消费热潮。

消费需求、消费传统和社会消费环境这三个要素在农村居民长期的生活中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居民的消费心理。从上面对农村居民消费心理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转型期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特征是:在传统与现实的碰撞中,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带动, 收入增加的刺激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 农民兄弟正摆脱传统的落后消费心理, 在日常的消费中正以积极健康, 敢为人先的新面貌出现。这种消费心理的逐渐改变势必将为我国扩大内需, 打开农村市场带来非常有利的形式。

摘要:本文从自发性消费需求、消费传统以及消费环境三个方面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进行了阐述, 说明了转型期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特征。

关键词:消费需求,消费传统,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彭华民, 消费社会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2]、尼古拉·埃尔潘, 消费社会学, 孙沛东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12月

3.中国农村居民社会 篇三

本文拟以国内旅游消费市场中的主力——农村居民为对象,以各地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为样本,对其国内旅游消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探讨当前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规律和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内旅游发展提出对策。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收入

1992年至2005年间,我国居民消费年均增长13.2%,低于期间GDP年均增长(14.6%)1.4个百分点;居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快于同期GDP增幅4.4个百分点;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为13.5%,低于同期GDP增幅1.1个百分点。由此看来,近十年来,我国居民消费低于经济增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稳增长,是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居民消费增速减慢加速了旅游消费的增长,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的放缓又抑制了居民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

对2000年到2005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旅游人次、旅游人均花费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农村居民的家庭可支配收入越高,他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也越大,出游的次数也越多。

(二)住房消费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增长,主要的消费水平贡献率体现在城镇居民上;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不明显,自2000年的1969元到2004年的2531元,增长率为28.5%;同期的城镇居民消费自7113元到9393元,增长率为32.1%。由于二者在2000年的消费基数本身就存在明显差距,故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存在分化的现象。

2000年至2005年,农村居民在住宅方面的投资基本情况:2000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的住宅投资增长不明显,社会住宅总投资主要体现为城镇住宅的增长;2004年和2005年农村住宅投资分别较上年增长13%和6%,同期城镇住宅投资分别较上年增长28%和16%。由此可见,城镇居民在住宅方面的投资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领先于农村居民。

运用SPSS13.0,对农村居民的住宅负担能力和他们的整体出游人数分别做相关分析。农村居民的住宅负担能力和他们选择出外旅游都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住房负担能力越强,他们选择旅游的机会越多。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农村居民的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其旅游消费和出游次数成正相关关系

农村居民的家庭可支配收入越高,他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也越大,出游的次数也越多。保证和促进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的稳定和快速增长,是促进旅游消费增长的必要途径。

2、农村居民的住房负担能力与他们出游的次数成正相关关系

农村居民住房消费与社会总消费进行比较,比例达到1∶5;与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比较,比例达到17.07%。

农村居民的住宅负担能力和他们的出游次数的相关系数为0.962,P=0.002,显著性水平极其明显。即:农村居民的住宅负担能力和他们选择出外旅游都存在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住房负担能力越强,他们选择旅游的机会越多。

(二)对策

1、加快消费政策创新,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

目前,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与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有关,我国国内旅游消费力低的最根本原因也是收入太低,因为收入水平决定着感知空间和出游空间大小、消费水平高低和消费结构是否合理;收入结构又制约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增加居民收入,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结构,进行消费政策的创新非常必要。

2、增加有效旅游需求,促进国内旅游消费升级

一是适度增加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的有效购买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旅游消费不属于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它是社会经济实力、人们收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据一些从事旅游经济研究的学者研究表明:人均年国民收入达400美元时,就会萌发国内旅游的欲望并具备必需的经济条件;人均国民收入达800美元时,出国旅游就提到生活日程上来;达到1000美元时就有出国旅游的要求。居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在基本生理需要满足的前提下,开始倾向旅游消费。

二要挖掘农民旅游需求潜力。一方面鼓励旅行社开拓农村旅游市场,另一方面鼓励成立一些以农民为旅游服务对象的旅行社,让广大农民享受较低价位的旅游服务。农村旅游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旅游市场。改革30年来,广大农村土地经营责任制的实施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普遍有了较大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已经不再是为其温饱而整年累月地劳作奔忙,富而思文,富而思乐,就近旅游一般是他们的首先选择,他们渴望到外边看看精彩的世界,交流和吸纳外面的信息,但是由于广大农村相对闭塞,加之过去对农村的旅游市场很少组织,使农民的旅游活动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农村的旅游市场基本处于自由分散状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将是我国国内旅游的一支庞大的旅游大军,刺激农民的旅游消费,开拓农村的旅游市场,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三是改变居民的消费结构。按照Abraham·Maslow对需求层次的解释,旅游消费是处于第三层次的需求。这一层次上的需求是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都较显著的享受发展型消费。随着经济增长,人们消费结构中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物质享受基本上得到保证,相应地,人们精神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必然逐渐上升。当代经济学中的恩格尔原理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旅游消费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精神消费为主的高级生活方式,将成为现代消费中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消费方式。

4.中国农村居民社会 篇四

这次会议非常重要,有两个议题:一是总结交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经验;二是研究部署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09年8月,国务院召开会议部署新农保试点工作,当时考虑到新农保制度建设的创新性和复杂性,曾设想先行试点,再稳妥推进,逐步实现全覆盖。试点工作开始后,效果和各方面反映非常好,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参保积极性很高,没有试点的地方也迫切要求试点,工作进展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27个省、自治区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的大部分区县纳入试点范围,其中有9个省区市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全国已有1.9亿人参保,领取基础养老金的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了5170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决定加快新农保试点进度,并决定从今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从现在开始,两项工作同步推进,今年内覆盖面都达到60%,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这是党和政府的又一重大惠民政策,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解决城镇非从业居民养老保障问题,与两年前我们建立新农保逐步解决农村居民养老保障问题一样,都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

首先,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要内容。没有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很难说建成了小康社会。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重点是建立覆盖不同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制度从无到有的问题,同时对已有制度进行完善、提高保障水平。一是新建立了几项重大制度,如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医疗救助、新农合、新农保等。二是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如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保问题、老工伤待遇问题、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问题等。三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连续七年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在新医改中大幅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标准等。

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城乡居民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是最重要的三项制度,前两项都实现了全覆盖,现在我们就要着手解决养老保障全覆盖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从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开始的,经过一段时间探索,在90年代后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全面推开,近年来又进行了一些重要调整和改革。2009年建立了新农保制度并在全国部署试点,现在开始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进行试点,加上已有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构成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是开创性的。有了这两项制度,可以说,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建立这两项制度,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朝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重大进展。

第二,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今年是建党90周年。无论是过去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和流血牺牲,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开辟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 们党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了让人民平等地过上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礼记·大同》中讲:“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描绘的就是一幅社会化保障人们生活的图景。建立社会化的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两年前我们部署新农保试点,主要目标就是要构建一个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人人平等享有的养老保障制度,这次部署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并提出两项制度试点同步推进,也是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的努力。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制度。不仅可以为人民生活一视同仁地公平提供基本保障,同时也是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覆盖的人群大都是低收入群体,通过这两项制度建设,可以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他们倾斜,更好地促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要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社会安定,最根本的就是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城镇非从业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低而且很不稳定,有的甚至没有收入,靠个人积累养老十分困难,政府有责任建立一套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分担他们养老的经济风险。这一方面可以增强老年人经济自立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生活的自信心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子女赡养的经济负担,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因经济利益引发的家庭矛盾,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 风气和更为和谐的家庭关系。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社会成员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尽快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业化、城市化顺利推进,降低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风险。

应当看到,我们已经具备了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良好基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级财政能力大大增强,各方面承受能力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有了更高要求。可以说,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央有决心、群众有期盼、财政有基础、社会有共识、实践有经验。我们一定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这项试点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扎实做好试点工作。

二、试点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要点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都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社会保险制度的性质、政府责任和基本国情考虑,我们提出了12字的基本原则,即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这既是建立健全这两项制度的基本思路,也是工作要求。这里我强调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低水平起步、广覆盖,重在制度建设。这是这些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一条基本经验。社会养老保险必须与国情和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国家和城乡居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这样才能做到可持续,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得实惠。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而且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国家和绝大多数居民并不富裕,随着户籍制度放宽,每年都有上千万人进入城市,如果把保障标准定得过高,不仅财政压力大,城乡居民缴费也有困难,保障面就难以扩大。因此,当前重点是先把全民养老保障制度建起来,解决制度全覆 盖的问题,为全体人民提供公平的制度环境和选择空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再逐步完善制度和提高保障水平。

特别要强调一点:就是要坚持群众自愿参保,不搞强迫命令。要认真总结新农保的经验,运用好财政补贴这个政策引导措施,搞好经办服务,吸引更多居民参保,努力扩大覆盖面。

第二,坚持政府和个人共担责任,政府要确保责任到位。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都是政府和个人及家庭共同承担责任的制度。现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有不同模式,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政府包办的福利型养老保障;一类是分担责任的社会养老保险。这两类制度最大的区别是筹资方式不同,即资金来源不同。我国明确要实行的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特征就是个人及家庭、政府、企业分担责任,而且要明确划分各自责任。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覆盖的城乡居民没有用人单位,责任就由个人及家庭、政府两方分担。个人获得保障的基本前提是承担缴费义务,因此首先要调动个人及家庭缴费的积极性。每个人从年轻时起就要为养老积累资金,承担起应负的责任。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建制度、保基本、扶贫弱。

保基本,就是保证向所有参保的老年人提供基础养老金,保障他们晚年的基本生活。同时,政府要承担基金“兜底”责任,缺口部分由财政补贴。现在两项制度初建,对达到60岁的老年人,由政府发放基础养老金,对将要达到60岁的人也提出了解决办法。扶贫弱,就是对无力承担个人责任的困难群体,由政府代他们缴纳应由个人承担的费用,帮助他们参加保险,确保他们晚年养老的权益。即使将来国家更加富裕了,政府的责任也只能是保基本、扶贫弱,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保障标准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现在中央规定的新农保和城镇居民 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都是每月55元,地方可根据实际适当上调标准,但不能低于这个水平。对于个人缴费部分,地方政府要给予适当补助。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地区压力会比较大,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宁肯少上几个项目,也要确保这方面的支出。在两项新制度初建阶段,政府责任必须首先到位,否则制度就建立不起来,建立了也无法正常运行。个人要享受高于基础养老金的养老保障待遇,必须依靠本人及家庭早缴费、多缴费、多积累。现行制度已为不同人群搭建了制度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及家庭多积累。

第三,坚持城乡统筹,搞好制度和政策衔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是在新农保取得经验基础上实施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政策与新农保基本一致。这样做的考虑:一是与当前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统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二是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有利于城乡居民身份转换、参保衔接。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与新农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道,共同构成了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主体框架。这三项制度之间如何衔接转换,特别是两项新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之间如何衔接转换,要深入研究、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探索提出具体办法。此外,还有一些涉及养老的制度和政策,例如城乡居民低保、农村“五保”、社会优抚、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也要在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推进过程中做好衔接工作,以提高社会养老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权益。

第四,坚持多层次、多渠道解决养老问题,继续发挥好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积极作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现在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78亿,预计“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亿人。为老年人提供更好保障,不能完全靠政府,个人、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都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在社会养老保险之外,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建立个人和家庭养老计划,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挥好家庭在经济供养和情感慰藉等方面的作用。还要充分发挥社会慈善在养老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总之,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种方式的保障措施,让老年人更加幸福地安度晚年。

三、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工作

两项制度试点覆盖面今年都要达到60%,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任务十分艰巨。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已经建立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这两项试点工作,各地也要抓紧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试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按照中央部署,制定具体试点计划,排出工作进度,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按时完成试点任务。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二要确保财政补助资金按时足额拨付到位。试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键要看政府补助能否及时到位。资金不落实,其它工作就难以落到实处。中央财政对两项试点的补助资金已经作出了安排。地方政府也要根据试点工作进度要求作出相应的财政安排,保证资金及时拨付到位,不打折扣。两项新制度都没有历史包袱,一开始就要把个人账户做实,财政补助要到位,同时要加强基金监管,决不允许借支、挪用,还要研究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为制度长期健康运行夯实基础。

三要加强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建设。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是一项长 期的日常工作,量大面广,涉及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也会直接影响群众参保积极性。要大力推行社保卡,方便参保人缴费、领取养老金和查询本人参保信息。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要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纳入“金保工程”建设,对参保人要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试点地区要合理整合现有社保管理服务资源,加强工作力量,但不能盲目扩张机构和增加人员。充分发挥商业金融机构作用,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经办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保险基金中开支。

四要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实行属地管理,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政策,地方因地制宜地制定实施办法。在试点过程中会发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会涌现不少好做法、好经验,各地各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广大城镇居民对养老保险可能有一个认识、认可的过程,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特别要让群众看到实惠,引导他们积极参保。

5.中国农村居民社会 篇五

保险宣传活动的总结

建立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实实在在解决广大居民“老有所养”的重大惠农民生工程。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我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到位,克难攻坚,此次宣传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狠抓宣传和舆论,增强缴费积极性。

一是在常规宣传上,我们以电视等新闻媒体为阵地,以街头巷尾、单位社区为舞台,采取诸多方式促宣传。包括编印内容全面、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通知、宣传单;在广场设立咨询台、张贴社会保险宣传标语等,广泛宣传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知识。

二是在集中宣传上,我们采取了“百条标语、千份宣传单”措施。﹡﹡区下辖 镇、镇、办事处、办事处 等 个镇街。每个镇街发放宣传单 余张,共计达 余张;按各镇街、政府所在地悬挂横幅不少于 条,各村(社区)悬挂条幅不少于 条标准,墙体标语各镇街,各村(社区)不少于 条标准,全区 个镇街共 个行政村及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悬挂横幅共计 余幅,制作墙体标语 余条。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造势,取得了全社会对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认可和支持,极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达到了使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知识家喻户

晓,人人皆知的效果。

6.中国农村居民社会 篇六

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情况汇报

乡人民政府

年月日

自月日全县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后,我乡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迅速行动、精心部署、统筹推进,确保我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早谋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绩。为强力推进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几点:

一、统一部署,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按照全县的统一要求,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纳入领导重要议事日程,调整充实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加大组织领导工作力度,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副乡长人大副主席等为副组长任副组长,其他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养老保险工作纳入单位目标管理,纳入领导班子成员任务分解表中,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作抓、工作专班常年抓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因单位制宜,分层次提要求、作安排,于15日上午召开党政负责人会议,16日上午召开全体机关干部、站所办干部职工、村组干部和党员群众骨干大会,就如何做好新型农村养老保

险工作做安排,会上各村场签订责任状,发动全乡干部全员参与,大力营造浓厚氛围,有效调动了各个单位、机关干部职工参与该项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提升水平,形成了全员参与的良好条件。我乡为明确养老保险工作主题,精心制定《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方案》;为让群众知晓政策规定,广泛宣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要求,开辟宣传专栏1个,并要求悬挂横幅10条,张贴宣传标语80张;为提高工作效率,全乡共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人,村场(居委会)协办员个,为提升硬件水平,在财政艰难的情况下,乡政府划拨2万元作为前期工作经费,严格按照县政府6有的要求添置相关设备。同时注重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规章制度,把该项工作与与评先表模、考核挂起钩来,形成了你追我赶、各具特色的可喜局面。

7.中国农村居民社会 篇七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4年1月16日,浙江省率先正式实施,其后各省市也相继执行。不少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皆认为,此举标志着中国将逐步放开严控生育政策,向 “全面二孩” 过渡。2015年两会上,多地代表也提出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的建议。然而当前是否适合全面放开生育政策,还是只是适合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首先需要了解现阶段的生育率水平、生育意愿。尤其是长期以来生育率较高的农村,需要切实关注其现阶段生育意愿到底怎样?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约为1.44,这一水平远低于更替水平的2.1。农村居民的现实生育水平是否是意愿生育的反应?如果不是,其差距又有大多?本文将对此进行研究。尤其是在当下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否对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有影响?影响程度怎样?对此本文将着重考察。

关于生育的影响因素,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就对此进行了研究。Becker从 “效用最大化”的视角对家庭生育意愿进行研究,提出了孩子质量替代数量的成本抉择理论。〔1〕Leibenstein也指出生育意愿取决于生育的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他认为,孩子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即生活、教育、娱乐等费用)和间接成本(即父母的受教育机会和增收机会的减少,又称 “机会成本”),并引入 “边际孩子理性选择模型” 进行具体分析。〔2〕此后不久,Hoffman等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3〕Easterlin结合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进程,运用生育的供给和需求理论来分析生育的决策问题。〔4〕以上研究皆显示:随着收入的提高,家庭更倾向于少生。国内部分学者的研究也都显示:家庭收入或者经济状况与生育之间有着显著的负向关系,经济发展,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改善是妇女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5~7〕

有不少学者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来研究生育意愿,Mcdonald认为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妇女的生育意愿下降,并且低生育意愿有从高学历人口向低学历人口扩大的趋势。〔8〕一部分研究学者也从不同代际的生育意愿进行研究,发现教育无论是对年轻人,还是年长的人在生育方面都有抑制作用,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倾向于低生育。〔9〕〔10〕尤其是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后,劳动参与率大大提升,社会地位也大为改善。这不仅减少了妇女生育孩子的时间,也改变了妇女的传统婚育观念,使其从热衷于生育变为倾向于少生,从而使得生育意愿下降。〔11〕〔12〕职业也是影响生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职业人群的生育意愿有显著差异。李彩霞对不同职业的女性农民工的生育意愿进行调查,研究显示从事较累、较苦、待遇较差职业的女性偏向多生,且偏好生男孩;而从事较为轻松,待遇较好职业的女性更倾向少生,且性别偏好不明显。〔13〕李波平和向华丽的研究也显示,随着时代的进步,职业对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作用逐渐显著。〔14〕伍海诚和乔天宇对农村一孩户再生育意愿的研究显示:职业为经商的育龄妇女意愿再生育一孩的可能性最低,务工的其次,务农的可能性最高。〔15〕此外,还有不少学者从人口流动迁移、妇女的社会交往、生育政策、户籍、婚姻状况等角度对生育意愿进行研究。〔16~23〕

尽管学者们从以上多方向进行了生育意愿因素的研究,但是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来研究的学者还很少。已有的相关研究往往只是简要提到社会保障可以改变人们传统 “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念,但是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如何却缺乏具体的实证研究,相关定性研究也不多见。研究认为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保障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在城市生活的融入程度,进而影响他们对城市生育文化观念的接纳程度,使流动人口缺乏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有效支撑。〔24〕〔25〕同时,根据以往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调查数据的实际情况,本文将着重研究居民生育意愿的生育数量和生育性别。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11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该问卷采用概率抽样入户访问方式,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的128个县(区)、256个街道(乡、镇)、512个居(村)民委员会开展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7026份,其中农村样本4294份。样本具有广泛的地域代表性和大样本性质。

2.研究方法与变量设定

本文首先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了农村居民的意愿生育数量和意愿生育性别,其次采用多组Lo- gistic回归方法研究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具体分析中,本文采用SPSS中的Binary LogisticRegression模块进行分析。

本文的因变量为农村居民的意愿生育数量和意愿生育性别,意愿生育数量分为意愿生育1个、2个、3个及以上,由于农村意愿不生的统计样本不到1%,因此不加以考虑。意愿生育性别分为:偏好男孩、偏好女孩和男女无所谓。本文将偏好男孩界定为意愿生育中男孩数量大于女孩数量;偏好女孩为意愿生育中女孩数量大于男孩数量;男女无所谓是指意愿生育中选择无性别偏好或意愿生育男孩数量等于女孩数量。关注变量为: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和是否参加医疗保险。参加了赋值为1,未参加赋值为0,后者为参照组。

根据以往的相关文献,本文还选取了以下控制变量进行研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情况、家庭人口数、婚姻状况、兄弟姊妹数、家庭年收入等变量。性别变量中,男性赋值为1,女性赋值为0,即女性为参照组。年龄变量中,将调查对象(皆为15岁及以上的人群) 分为三个年龄段,青年组:15-39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岁及以上,并以老年为参照组。文化程度变量中,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三个层次,并以高中及以上为参照组。工作情况:以有工作为1,无工作为0,即无工作为参照组。家庭人口数变量中分为三个类别:家庭人口数为2人及以下、家庭人口数为3人和4人,家庭人口数5人及以上,并以后者作为参照组。婚姻状况变量中,以有配偶为1,无配偶为0,即后者为参照组。兄弟姊妹数变量中,以独生子女为1,非独生子女为0,即后者为参照组。家庭年收入变量中分为三个层次:0~19999元、20000~49999元、50000元及以上,并以后者为参照组。

三、农村居民意愿生育的描述分析

1.农村居民意愿生育数量

农村居民的意愿生育数量约为1.94,其中仅有0.31%的居民不想生育子女,17.99%的居民意愿生育1个子女,73.29%的居民意愿生育2个子女,意愿生育3个或3个以上子女的居民占8.42%。总体来看,大多数的居民想生育2个子女,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单位:个、%

不同特征的农村居民理想子女数有较大差异,本文关注的社会保障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与平均理想子女数就存在一定关系,有养老保险的居民理想子女数比无养老保险的少0.23个;无医疗保险的居民理想子女数比有医疗保险的人群少0.1个。从性别来看,女性比男性的理想子女数多0.07个。不同年龄组的差异也较为明显,60岁及以上的老年组平均理想子女数最多,为2.20个;40~59岁的中龄组其次,为1.97个;15~39岁的青年组最少,为1.83个。受教育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的居民平均理想子女数最多,为2.05个,初中最少,为1.88个。有工作和无工作居民的平均理想子女数都一样,为1.944。家庭人口方面,家庭人口数5人及以上的居民平均理想子女数较多,为2.03个;家庭子女数为3人和4人的平均理想子女数最少,为1.86个。有配偶的居民理想子女数更多,为1.97个;无配偶的少,仅为1.83个。调查者为独生子女的,理想子女数少,为1.78人;非独子女理想子女数多,为1.95个。家庭收入越低者倾向于多生,越高者倾向于少生,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2.农村居民意愿生育性别

从意愿生育偏好来看(如表3),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对子女的偏好不强烈,86.19%的人认为生男生女无所谓,偏好男孩的人群比重仅为8.66%,偏好女孩的比重仅为5.15%。其中,52.4% 的农村居民明确表示生育男女各一个。通过意愿生育男孩数量与女孩数量之比,得到农村意愿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约为104,比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的农村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122低18。可见,生育政策的调整有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

单位:个

单位:个、%

四、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生育意愿的实证研究

1.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意愿生育数量影响分析

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意愿生育数量影响分析的实证结果,如表4所示。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意愿生育数量是否为1个孩子的影响显著,有养老保险的人与无养老保险者相比,意愿生育1个孩子的机会比率Exp (B) =1.472;而有医疗保险的人与无医疗保险者相比,意愿生育1个孩子的机会比率Exp(B)= 0.714,即说明有养老保险的人生育1个孩子的可能性更大,而有医疗保险的人生育1个孩子的可能性更小。在意愿生育是否2个孩子的居民中,养老保险的影响不显著;医疗保险的影响显著,有医疗保险的人生育2个孩子的机会比率是无医疗保险者的1.385倍。而在是否生育3个及以上孩子中,无论是养老保险还是医疗保险的影响皆不显著。

此外,本文还发现其他控制变量对意愿生育数量有影响。与女性相比,男性生育1个孩子的机会比率Exp (B)=1.287,即男性意愿生育1个孩子的可能性更大。年龄段对意愿生育数量影响显著,与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相比,15~39岁的青年生育1个孩子和2个孩子的可能性都大,而生育3个及以上孩子的可能性小很多,机会比仅为前者的0.317倍;40~59岁中年组的研究也得到和青年组类似的结论。由此说明年龄越大的人倾向于多生,越年轻的倾向于少生。文化程度方面,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相比,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生3个及以上孩子的机会比率较大,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生2个孩子的可能性更大,分别提高了1.094倍和0.254倍。与无工作的人相比,有工作的人生育1个孩子的可能性更小, 机会比为前者的0.830倍。与家庭人口为5人及以上的大家庭相比,人口越少的越倾向于生育1个孩子,生育3个及以上孩子的可能性更小。婚姻状况方面,有配偶者意愿生育更多,生育2个孩子和3个及以上孩子的机会比率分别比无配偶者提高了0.266倍和0.384倍。独生子女更倾向于生育1个孩子,机会比率为非独生子女者的1.556倍,生育2个孩子的机会比率比非独生子女者少0.328倍。与家庭收入5万元及以上的高收入者相比,家庭收入2万元下的低收入者生育1个孩子的机会比率Exp (B)=0.803,说明高收入者生育1个孩子的可能性更大。

2.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意愿生育性别影响分析

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意愿生育性别的影响,如表5所示。养老保险对是否偏好男孩有显著影响,与无养老保险的居民相比,有养老保险的居民偏好男孩的机会比率Exp (B) =0.422,即无养老保险的居民更偏好生男孩。医疗保险对意愿生育性别偏好无影响。与女性相比,男性偏好女孩的可能性更小,比前者少0.269倍。年龄组中,与老年人相比,青年群体更喜欢女孩。文化程度方面,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相比,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居民性别偏好明显。家庭人口在2人及以下的居民与家庭人口在5人及以上的相比,偏好女孩的可能性更大。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生育性别偏好更明显。家庭收入在20000~49999元的中等收入家庭与50000元及以上的高收入家庭相比,生育偏好更明显,尤其是对女孩的偏好更强。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根据2011年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的生意意愿,并重点研究了社会保障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描述统计分析显示:大多数(73.29%) 的居民只想生育2个孩子, 只有8.42%的居民希望生育3个或以上。从不同特征来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婚姻状况、家庭收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变量对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数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意愿生育性别偏好方面,大多数的家庭没有明显偏好,一半以上的居民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一男一女。但偏爱生育男孩的比率还是略高于生育女孩的比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意愿生育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医疗保险的作用则相反,有养老保险的人倾向于生育1个孩子的可能性更大,而有医疗保险的人倾向于生育1个孩子的可能性更小。在意愿生育性别方面,无养老保险的居民更偏好生育男孩,而医疗保险对居民意愿生育性别无明显偏好。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数量已经处于更替水平之下,有必要放开二孩政策,但是从什么时候放开,还需要进一步研究。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44。如果当前全面放开二孩,必将导致人口的严重堆积。由于单独二孩政策已于2014年开始全面执行,通常有3~5年的堆积期。因此,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建议从2018~2020年开始执行,未来三年可以进一步做深入的调研论证。

第二,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做好农村养老保障,可以改变居民传统的 “养儿防老”观念,从强调生育孩子的数量到质量的进一步转变,这也证实了贝克尔的生育抉择理论。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在少子化的时代,农村医疗保险的设计也应有所完善,实现从单一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到多种类型的保险,比如推广农村长期护理保险等。

8.中国农村居民社会 篇八

在人口迅速增长以及城乡逐步趋于城市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城镇医疗体系迫切的需要做出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卫生服务体系的有效衔接。公开、合理的搭建乡镇的医疗体系格局,从而更快更好地连通城、乡、村的三大医疗保险衔接。尽管新型农村的医疗合作体系与城乡卫生服务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衔接阻碍。但在未来的日子里,相关人员通过不断的对我国部分城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居民的医疗保险以及工人的医疗保险的建立标准进行改革,以及实时的搭建好中国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居民医疗保险的衔接路径,完全可以把我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目前存在的体系代沟彻底消除。

资金的统筹衔接

资金的统筹衔接是我国目前的医疗制度体系的发展核心以及关键所在,例如在中国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居民医疗保险二者之间的筹资环节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居民、工人的公平合理性,并在筹资过程中,所有的医疗保险、卫生服务的相关体系对居民时刻保持公开性。在居民的缴费形式以及缴费标准上,合理并且有效的设立筹资结构,在对中国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居民医疗保险二者的相关衔接搭建的同时,实现全民公平、公正、公开的规范化医疗体系。待遇挂钩以及缴费形式可以通过居民或者工人的个人生活状况,结合实际情况出发,给予相应的缴费标准以及资金补给。另外,我国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居民医疗保险的发展空间在不断开拓的同时,相关人员还需对其进行持久化发展的加工与优化。单一的规章制度无法满足人民的医疗需求以及卫生服务满意度,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相对来说比较众多的民主大国,在人口流动较大、种族较多的情况下,我国医疗机构需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状况的差异程度给予设定不同制度的相关医疗体系。由于我国城镇地区以及乡村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不尽一致,不论是工人阶层、领导阶层、以及普通民众阶层都有着不同的经济状态,所以我国医疗机构在此方面还需做好相关医疗工作。在设立医疗制度的同时充分考虑城镇与乡村地区的经济差异,将二者的优势进行互补,劣势予以摒除。在两种类型的医疗用户存在较大差异时,我国医疗机构需进行针对行的搭建衔接,设立筹资标准。将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完成中国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居民医疗保险的统一管理体系。

管理层级的统筹衔接

管理层级的统筹衔接在我国医疗领域中具有最高的执行效应。我国城乡医疗保险以及卫生部门的服务体系需要相关部门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层级的统筹衔接就在时刻扮演者相关人员的重要角色。在我国推行健康绿色两大原则的医疗领域中,管理层级统筹衔接是加快我国城乡居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及发展条件,近几年来,我国的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居民医疗保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化,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其拥有的制度不统一,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两者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在医疗领域的经济体系不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我国医疗领域的管理層级的统筹衔接没有做好,或者说是我国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居民医疗保险没有完善且合理化的医疗经济体制。针对这一问题,在结合实际情况探讨后,我国医疗部门通过相关文献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我国医疗领域的管理层级目标不一致;我国医疗领域的管理层级的医疗体系以及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我国医疗领域的管理层级出现多头管理的矛盾情况;我国医疗领域的管理层级处于分散管理的松懈状态。以上几点原因需要我国医疗机构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我国医疗领域的管理层级人员,针对居民的自身利益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医疗体系模式以及监督政策,从而达到逐个问题层层击破的有利局面。

支付系统的统筹衔接

支付系统的统筹衔接是我国医疗领域最终的发展愿景以及发展目的,由于我国在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居民医疗保险两大方面的医疗体系存在漏洞的基本原因,改善我国医疗行业的当前现状,做到居民能够健康、实时的享受到我国医疗领域的优惠政策是我国医疗机构多年来的研究愿景。改进、浓缩、加强健康管理是维持我国医疗领域在行业中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国外很多国家的支付系统统筹衔接大部分侧重于居民在医疗问题中的补偿方面以及缴费方面。同时在此两方面之间会建立一个良好、公平、公开的缴费标准体系。在我国近几年来国家医疗机构所推行的医疗体系中,大部分规章制度都是围绕居民的缴费标准以及医疗补偿方面来进行阐述的,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国医疗领域中有关支付系统统筹衔接方面的问题,完全可以适当的借鉴海外的医疗经验,根据国外有关医疗领域中支付系统的相关规章制度来搭建我国医疗领域的支付系统统筹衔接。

上一篇:乡级下一篇:商务通知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