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2024-10-13

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共15篇)

1.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一

浅析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摘要] 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揭示了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作用。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政府不仅承担着保卫国家的主权职能,保障社会安定的社会职能,更重要的是国家还承担着经济管理职能,或称为经济职能。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职能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在日益加强,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稳定经济是政府的必要责任

政府要保一方平安,必须坚持严格执法,推进依法治国,确保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国内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即使不能在短期之内拉动经济,也足以稳定市场信心,因此,政府会否出台新的刺激消费的政策,以改善需求,将决定中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和质量。在经济总量均衡,实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宏观目标实现上,市场机制的作用有着重大的局限。因为市场本身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分散性的特点,使总量均衡目标的实现成为不确定的事情,经济常常处于一种不稳定和周期性的波动状态。我们不否定市场经济具有自动恢复到平衡状态的力量。然而,从丧失的产出和人们遭受的这种痛楚来看,等待经济的自动恢复,其成本是巨大的,政府必须承担起稳定经济的职责。

二、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调控职能

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当把主要精力用于制定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杠杆、采用经济措施、运用法律手段、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和进行收入再分配等调控措施,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由政府化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不能靠行政命令。由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即在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时,实施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而在经济增长速度过慢或停止时,实施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烫平经济增长的波峰和波谷,使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状态。

在社会物品一定的情况下,政府提供物品的增加,就是市场生产物品的减少,政府提供物品的多少是衡量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公共物品是人们生活享受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内容,作为外部性的极端例子,市场往往体现出提供的不足,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市场失败要求政府直接参与经济或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失败又要求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和调节,削减政府规模,政府就在这市场失败与政府失败的互动中,时而扩大,时而缩小。然而无论如何,政府在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职能将日益增强。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没有市场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市场都是无法想像的。离开了市场,现代社会将难以持续健康地发展;离开了政府,市场正常运作的制度前提也将无法保障。现代市场制度得以确立的产权保护、损害赔偿等规则,公平有效的竞争环境,仅仅靠市场交易双方的合意约定和自我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具有强制力的政府是提供相应制度安排的最重要的制度供给者。当然应该注意,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这种共生关系不应是亲密无间的,而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三、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管理职能

社会管理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提供基本的法律与秩序,组织提供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1.要将大量的社会性服务事务下放给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和城乡社区。

2.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职能,全面协调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强化危机管理。

3.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应坚定不移地朝着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公正有序的方向努力,重点是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的政府集体决策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的调研、专家咨询、听证、公示、职责追究责任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

4.全面清理现有行政法规,完善社会管理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处理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不越位,不缺位。处理好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关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服务职能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靠经济主体强化内部管理,但也离不开政府有力的服务和支持。政府转变职能很重要的是增强服务职能。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作为政府,有责任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平的市场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政府形象,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1.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着力改善软环境。

2.增强为民意识,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尽心尽责,心系群众,扎扎实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坚持在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塑造政府新形象。

3.加强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及科学技术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改善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建设学习型政府。

4.政府通过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

5.提出科学的中长期规划,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6.政府通过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管,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保持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7.经济信息是最重要的经济性公共服务,政府要及时、公开地向全社会提供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

本文作者(谢倩)

2.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二

物流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枢纽, 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 物流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 随着物流系统的建设和完善, 其逐渐向着集约化、环保化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给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意义和价值。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的重头产业之一, 它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石油化工行业与物流是密切相关的。当前, 我国的石化产业正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兴旺之势, 极大的促进了石化物流行业的发展。石化业与物流业在通过资源整合, 确立协同与创新的共生关系, 逐渐成为了我国石化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 石化产业和物流产业的调整振兴将继续得到完善, 石油化工产品的物流体系的建立, 不仅促进了双方之间的和谐发展, 更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石油天然气运输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直属的大型专业化运输物流企业。该运输公司取得了国家一级道路货运企业、涉外运输、危险品运输、国际国内海陆空货运代理、进出口贸易、建筑安装、路桥施工、境外投资与对外承包工程等经营资质, 通过了国家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是位列“中国百强道路运输企业”前3强, 并被评为国家5A级运输物流企业, 是行业内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公路运输物流企业。近年来, 该公司建立了全面的、现代化的物流网络服务系统, 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服务于石化行业领域当中。该公司以“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为宗旨, 坚持为中国石油的油田、炼化、销售、管道、燃气等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的运输配送服务, 对实现我国石油化工领域的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是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产生的, 随着物流技术和理论的逐渐完善, 物流行业进入成熟期, 特别是在传统的物流管理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以后, 物流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更具有了现代化经济的特征。目前, 我国的现代化物流发展还处在起步的发展阶段, 我国现代物流的规模还比较小。近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流行业的发展, 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利于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使物流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总的来说, 我国现代物流呈现着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 目前企业物流是整个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我国的物流开始迈进了专业化的水平。

其次, 我国现代化的物流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 我国传统的以运输、存储和批发等方式转变而来的物流企业, 在客户和经营网络方面存在较大的优势, 他们通过不断的开发和扩展, 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国际市场的发展, 国际物流企业涌向中国, 给我国的物流行业带来了新的力量。可以说, 我国的现代物流正迈向了多样化的发展。

►►三、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 区域经济是一种积聚人流、物流和商流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规模化生产, 在这一生产环节中, 如果没有足够商业贸易做保障, 区域经济就会被中断, 因此, 物流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首先, 现代物流降低了运行成本, 改变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现代物流由诸多的节点和网络体系构成, 各个要素之间构成了紧密联系, 实现了高速高效的运作方式, 有效的减少了企业使用资源的成本。同时, 现代物流的发展, 使得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多, 在这一过程中, 有效的减少了相关的交易费用;另外, 由物流带来的交易双方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

其次, 现代物流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现代物流通过集中和发展物流企业, 使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得到发挥, 促使区域经济向着合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 物流行业作为第三产业,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对优化产业结构带来了极大的作用。

2.区域经济对现代物流的作用

首先, 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一般来说在一个城市里, 区域经济中心是商品和加工的中心, 一二产业发展优势巨大, 同时, 其物流设施齐全, 人才资源丰富, 而且对集中消费的需求量大, 但是城市和周边地区却存在不对称的情况, 正是这种非对称结构将其他的区域极化成为商品的流通整体, 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其次, 区域经济的不断增长, 刺激了对现代物流的需求, 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随着区域经济外向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区域经济对现代物流的需求也就不断加大, 区域经济规模越大带来的基础结构的空间也随之提高, 使得现代物流的内涵和空间得到了不断的丰富, 同时也使得现代物流系统的外延不断扩展, 加快了现代物流一体化的进程。

总的来说, 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圈, 依赖于各个生产环节的合理有效进行, 这就对物流产生了需求。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现代化的物流手段, 而现代化的物流又极大了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摘要:石化物流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产业, 对石化领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石油运输公司的物流发展实际出发, 利用相关理论和实际, 研究了现代化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现代物流,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3.

[2]河北省工经联 (省经团联) 现代物流行业调研组:《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现代物流报.2006年6月30日, 第B01版.

3.浅析公路运输现代化发展走向 篇三

【关键词】公路运输;现代化发展;经济

1.公路运输现代化的含义与特征

我们根据现代化的特征,将公路运输现代化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概括,即静态和动态条件下公路运输现代化的概念是不同的。在运输需求一定的情况下(静态),从社会资源最佳配置的角度考虑,公路运输现代化是指通达性与运输效率的一种均衡状态。当这两种效用相同时,公路的社会总成本最低,此时的公路里程就是实现了基本现代化的公路规模,这时公路建设的社会资源配置最合理。当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运输需求和公路总里程都随时间而变化时(动态),将公路的人口密度和运输强度先后达到极值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达到满足当时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要求的状态称为公路运输现代化。

2.公路运输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公路交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开始于1949年,因为在那之前的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公路对国民经济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表现为数量少、等级差、不完整,国内机动车保有量太少。因此,本文研究的公路运输发展的时间段是从建国以来,直至实现公路运输现代化,分为三个阶段。

2.1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

20世纪50、60年代,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和条件,公路建设基本是在原大车道、便道上修补改造进行,也有相当部分是人民解放军在进军途中一边行军一边施工的应急公路。之后,根据战备国防需要,依靠国家边防公路建设投资和“民工建勤”等方式,全国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较快,达到89万km,其中干线公路23.7万km,县乡公路58.6万km,企事业单位专用公路6.6万km。虽然公路等级普遍很低,但与当时国内汽车工业水平相比,特别是与缓慢的经济发展要求相比,总体上尚能适应。

2.2 1978~2020年的转型期

本文将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定义为:公路运输周转量和运距持续快速增长并最终达到公路运输现代化各个指标的过程。

(1)客运周转量分析。从1978~2007年,中国公路客运周转量从1978年的521.3亿人km,增加到2007年的11506.8亿人km。增长了21.1倍,远高于整个客运业的平均发展速度。现已稳居运输产业客运周转量的老大地位,在整个客运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

(2)货运周转量分析。公路的货运周转量从1978年的274.1亿吨km,增加到2007年的11354.7亿吨km,增长了40.4倍。虽然远远高于货运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但到2007年,公路货运周转量也就仅占整个行业货运总周转量的11%。

(3)平均运距分析。公路的客运平均运距从1978年的35km,增加到2007年的56km。货运平均运距从1978年的32km,增加到2007年的69km。分别增长了60%和115%。通过以上对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期几个重要指标的定量分析,我们将转型期分为三个阶段。

①初长期。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较快,对公路运输的需求迅速增长,各种交通紧张问题凸现,交通运输系统内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突出的问题除了公路里程仍然不足以满足国民经济的增长需求之外,公路等级低、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所有这些造成了中国公路运输业转型的初长期发展缓慢。

②成长期。由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运输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竞争加剧,加速了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国家明确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③完善期。14490亿人km,公路货运周转量将达到10687亿吨km;到2021年,公路客运的年周转量将达到28313亿人km,公路货运周转量将达到15946亿吨km;这时的客运市场将进一步饱和,增长速度变慢,远景的市场容量已经基本上等于逻辑上界。

2.3本世纪中叶将实现公路运输高度现代化

到2021年,我国的公路客运和货运周转量几乎均达到上界,因此,从2021年到21世纪中叶,我国公路运输现代化水平将缓慢增长,到2050年将与那时的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3.公路发展的规律

3.1发展进程

前面已经将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大致分了三个阶段,也阐述了这三个阶段各自的特征,因此可以刻画出我国公路运输整个发展阶段的曲线。若将公路运输现代化的转型期作更细致的划分,可以看出在公路运输现代化转型阶段,表现出跟整个公路运输发展阶段的自相似性。自相似现象直观的表现为整个时间范围内的结构相似。

3.2发展规律

通过前面对我国的公路发展历史进程和所具备的特有转型期的特征描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公路运输发展规律。第一,公路规模初期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公路的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第二,公路运输的发展一般总是要经历一个人口的增长速度或客货运强度的增长速度高于路网增长速度的阶段。第三,若公路运输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基本上就会缓慢增长;若滞后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就会“拖”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等的发展;即公路现代化是没有止境的。

3.3公路发展的各阶段作用

规律一是在公路运输转型阶段的初长期中体现出来的,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路规模增长速度高于当时公路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规律二适用于转型阶段的成长期,这个阶段是公路运输高速发展的阶段;规律三适用于转型的成熟期,因为在这个阶段,我国公路运输网络的规模已达到了一定程度,要继续高速发展公路运输,唯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规律四则适用于转型的完善期,因为那时影响公路运输发展的已经不是速度、能力、范围等,而是是否符合那时的生活要求,因此要以提供更为舒适、更为方便的交通条件为目标去发展公路运输;规律五则适用于整个公路运输发展阶段,因为此规律可以作为指导公路运输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发展内容的理论原则。

4.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 篇四

公路交通通常是指以公路作为基础设施、以汽车作为主要载运工具的运输方式,涉及市内、城乡、城间道路旅客、货物运输等方面。公路运输以其快捷灵活,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区域内或区域之间实现全方位联系的纽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公路交通运输带来了机遇

20xx年10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20xx年《中原经济区规划(20xx―20xx年)》也正式出台,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原经济区承载着科学发展的新使命、新希望,是国之大事,省之大计,民之大业,将会极大的促进河南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经济发展速度。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战略定位:“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将投资20xx亿元,重点完善高速公路网,改造干线公路网,打造内河航道网,提升农村公路网。到20xx年,形成以6600公里高速公路为骨干、2.7万公里干线公路为支撑、25万公里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四通八达、衔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这为河南公路交通运输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

二、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因素

公路交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沿线地区间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转速度和相互作用,相对缩小了生产、居住和流通的空间范围,扩大了人们的社会往来,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诸小城镇分工协作的相互补充的集合体,促进了沿线地区大城市的增长,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从而保证整个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中原经济区建设强调走“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新型工业化以发展产业为基础,以提供就业为根本,建设产业集聚平台,承接东南部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

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运输化,它作为一种经济过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产生;在运输实现的过程中,现代运输工具的使用促进了人与货物空间位移的规模的急剧扩大,交通运输逐渐发展为经济进入现代增长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基础结构和环境条件。

(二)公路交通运输是全面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和商品流通,人们对交通的需求逐渐提高,而交通权也成为了人类的基本生存权。而交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和先导产业,不仅支撑经济发展,而且在引导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国家和区域经济竞争力,以及在城乡一体化、保障国家安全和抢险救灾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只有通过发展公路交通,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大发展,为全面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三)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

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战略资源,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据专家测算,每1元公路建设投资带动的社会总产值接近3元,相应创造国民生产总值0.4元,每1亿元公路建设投资可为公路建筑业创造20xx个劳动日就业机会,同时为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近5000个劳动日。因此,只有发展公路交通,才能带动沿线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条件,从而拉动当地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

三、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改变区位优势格局

一个地区的区位状况,尤其是经济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在宏观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在区域开发中的时序、水平、结构和组织等。公路的修通和运营,首先提高了沿线地区的可达性,从而改善其经济地理位置,使区位优势发生变化。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不可能在各地区同时出现或按同一速度平衡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使整个中原经济区内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等区域经济发展必备因素向落后地区进行扩散,从而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公路建设项目能推动与之有关的各项生产的发展,公路建设项目资金的投放,必然会在社会生产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带动一系列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公路项目建成后,还可以带动流通和分配领域中经济,公路项目建设增加了所需初级产品的需求,促使其生产达到―种规模经济,在各个领域引起连动,推动其它行业的进步。比如公路建设中直接、间接消耗品的生产为当地建材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对当地经济具有明显拉动作用;同时也为工商、土地、建筑、金融、电力、税务系统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闲散劳动力,安置下岗职工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于产业集聚区建设

新型工业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河南省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体现在建设产业集聚平台,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新型工业化不仅是工业部门的工业化而且还是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包括农业的工业化。

公路作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它本身就置身于第二产业,通过公路交通的建立,一则可以有效地调整作为第二产业的工业,建筑业内部结构;二则可以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流通、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是以第一、二产业为基础的,并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服务的。通过大搞公路建设,就能加快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从而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河南省的180个产业集聚区有114个布局于县城,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

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粮食优产高产,以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提升有力支撑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农村公路建设,改善了城乡交通,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此外,农村公路的建设,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带动了公路沿线农业特色产业带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在节约了运输成本的基础上,推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生产。

(4)促进城镇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良好的陆路运输条件是促进城镇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研究表明,城镇的实体空间倾向于沿着它的对外联系方向延伸,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是决定空间资源条件优劣的决定性要素,处于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上的空间是最有可能率先发展的地区。

公路交通的建设,推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生产,使农村经济向集团化和优质、高产、高效发展,为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创造了条件,也为农民从传统农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高附加值农业转变创造了条件;且还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速度,特别是把农民从小农经济中吸引出来;通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实现大规模的非农转移,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同时,通村公路还缩短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距,向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迈出了一大步,大大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以及地区经济均衡发展。

(二)消极影响

5.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五

一、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理论的发展与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但是要探索中国改革开放路径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的渊源,不能不回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其间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理论探索的历史。

(一)改革开放以前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到1978年底,我国的经济体制采用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反映到经济理论上,就是以“苏联范式”为基础。这种经济理论的生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其弊端逐步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它只注重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忽视了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其二,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和设想作为惟一的理论来源,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排斥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经济范畴、机制和规律。其三,它排斥和否定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性,把一些本来是现代市场经济共有的东西归结为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进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割断了社会经济运动的连续性和相关性。这一点对近现代经济史研究有直接影响。其四,它从生产关系出发研究生产关系,使研究概念化和抽象化。在理论体系上从生产资料公有制出发,推论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并且引伸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计划发展规律和按劳分配规律,而这些推论和引伸,都是为论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这个宗旨服务的。这样,在客观上,它就难以对社会生产实践产生有益的和有效的指导作用。(注:参见资料

韩志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新中国50年经济理论研究评述》(《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日)。)在改革开放以前,关于商品流通与市场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一种商品经济?对此,理论界曾进行两次大讨论。第一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在毛泽(论文库)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指导下展开的;第二次是1959年在总结“大跃进”历史教训的背景下,围绕对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等问题再次展开的。在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进行了第三次大讨论。前两次讨论中形成的主要观点大致有三种:1.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商品经济虽然当时学术界一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商品经济,但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交换关系,学术界在认识上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看法:(1)商品形式说。如王思华认为:“调拨物资是国营企业内部的产品分配,它们是由国家统一地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它们既不改变所有者,又不是自由买卖的对象,„„但是为了估价,为了进行经济核算,它们还不能不保存着价值形式,也就是不能不保存着商品形式。如果把这种新的产品分配关系,仍然看作是旧的商品关系,那就是只从形式上看问题,而不是从本质上看问题”(注:王思华:《我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的几个问题的一些看法》,《经济研究》1959年第1期。)。(2)产品交换说。如骆耕漠认为:“可以把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的这个非商品交换称为‘产品交换’,这就是社会产品可以不再特殊地作为商品来交换,而只作为单纯的产品(回到本来面目)来交换。这种产品交换是不同于商品交换的更高一级的交换,在社会主义阶段,是在劳动直接社会化的基础上,直接遵照按劳分配和按劳换算的关系,采取‘等价交换’的形式进行的”(注:骆耕漠:《论商品和价值》,《经济研究》1959年第10、11期。)。(3)内部周转说。有学者认为,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交换,是生产条件的交换,是属于生产内部周转的性质,它们之间的交换关系,既不是两个各自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者在进行交换,而且也根本不发生产品所有权的转移,因此,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实质上不是商品交换关系(注:骆耕漠:《论商品和价值》,《经济研究》1959年第10、11期。)。(4)统一支配说。如雍文远说:“有一些人,力图使国营企业有权转让或出卖这些属于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否认物质技术计划供应的任何必要性,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这些供应统统纳入一般商业轨道,以便让他们自由买卖。如果这种意图得逞,那么,不仅统一的生产计划,由于没有生产资料计划供应的相应保证,而必然要受到破坏,而且社会主义国家将因此而失去生产资料的统一支配权,为资本主义的复辟活动打开大门”(注:雍文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关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61年第6期。)。2.社会主义经济是从商品向非商品过渡的经济。如张翼飞说:“商品量的方面的发展过程是和商品质的方面的消亡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认为商品的质将随着每一步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改变,随着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地改变着。“到社会主义进入共(论文库)产主义时,商品也就最后趋于消亡了。”(注:张翼飞:《社会主义阶段商品的发展和消亡问题》,《经济研究》1959年第1期。)薛暮桥也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论文库)产主义,是商品生产的发展和逐步消亡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交换在数量上仍将继续增长,但这时候,在质量上则正从商品过渡到非商品,商品所包含内容正在逐步消失。”(注:薛暮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红旗》,1959年第10期。)3.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已故经济学家卓炯和顾准,是中国老一辈经济学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重要代表。卓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初创于60年代初,形成于70年代末期,成熟于80年代中期。1957至1964年,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等一系列范畴,奠定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他在1961年11月18日写道:“商品经济的集中表现形式是市场,而市场是人类经济生活一种进步的表现,从市场的大小和规模,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我觉得建设共(论文库)产主义的任务并不是要消灭市场,而是要把无政(论文库)府状态的市场(也就是自由市场)改变成为有计划的市场。”(注:卓炯著:《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页。)在此期间,他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计划市场、自由市场、国内市场、农贸市场、生产价格、市场价格、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价值规律、资金循环等属于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注:李炳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9~41页。)。顾准早在1956年就已经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进行了研究,1957年撰写了《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注:《经济研究》1957年第3期。),同时孙冶方也发表了著名的《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于光远也于1959年对于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国营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也是商品关系,加入这种交换的产品就

是商品。因为“企业之间的交换还有一定意义的所有权的转移,„„各个企业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你我界限,在各企业之间进行交换时的条件对各个企业的职工还发生物质上的利害关系”(注:于光远:《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的讨论》,《经济研究》1959年第7期。)。樊弘也认为:“物质的鼓励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仍不失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为了贯彻鼓励,„„在国营企业内部的物质调拨的关系上也要继续保存商品的关系。”(注:《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418~419页。)

6.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六

1995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两个转变:一是要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实现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既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也关系到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而如何实现两个转变,则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其中物流的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中国,物流的发展及其现代化,与所有国家的发展历程一样,是经济发展从粗放走向集约的必由之路。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问题,物流体系及其管理体制既是改革的对象,又是改革的条件和动力,因此与经济体制的改革也息息相关。

一、经济体制的转轨为物流现代化创造了巨大需求

物流现代化的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时序是先有生产的快速发展再有物流的发展,而后才是生产与物流的并行发展。因为物流的现代化需要相应的资金投人、应用技术的成熟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市场压力随着生产发展不断增大,迫使生产者转而向提高流通效率寻求经济效益的结果。因此可以说,物流为社会和企业家所重视,从一个方面表明了经济的发展从粗放转向集约。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互8年的改革和开放,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迅速发展,已经将物流的现代化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收效。

中国物流的特点在于中国是一个大国,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在这样广阔的国土上资源的分布又很不均衡。多数自然资源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以及北方地区,而人日多集中在中部和沿海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历史上就形成了原材料采掘、粗加工等基础工业远离加工工业的产业布局。“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曾经作过改变这种状况的努力,但是变化并不大。旧体制造成的“条块分割”,形成物流设施的部门所有,自我封闭体系,使得现有的物流体系难以形成真正的社会化大物流系统,大大浪费了物流资源,降低了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长期以来,政府和民间对物流设施及管理的投人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物流系统基础设施陈旧,科技水平和组织管理落后。物流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历史上无论理论上是否已经引人物流概念,事实是经济发展与物流的相关度一直很高。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产生了对物流新的巨大需求。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80―1995年间,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持续快速增长。经济长时期的稳定快速增长为物流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从社会需求来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产品大量增加,居民收入迅速提高。投资需求及消费需求同时增加。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518亿元,1995年达到58261亿元。1995年为1980年的近4.3倍。社会总消费1980年为2976亿元,1995年已达到34962亿元,1995年是1980年的11倍还多。其中1986一1991年平均增幅为19.7%,1995年增幅达25.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95年是1980年的近22倍。可见无论是消费品需求,还是投资品需求,都有大幅度的增长。高速增长必然伴随对物流的需求的急剧扩张,首先表现为对改善国民经济大物流体系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改革以来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所加剧,政府对此一直非常关注,并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加快大物流体系的建设,如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的建设,以加速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交流,带动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商品需求总量增长的同时,需求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生产者尽量增加产出品的差别化。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的趋势。出现了市场的细分化,形成不同的消费层次和群体。因此,商业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些新的、现代化的零售方式,如超级市场、方便连锁店、仓储商店等近年来在中国市场迅速发展起来,并已渐成规模。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无疑会对物流产生新的需求,如配送的需要就日渐紧迫。在生产领域,随着改革的推进,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计划所建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的联系,改革以后大部分要通过市场实现。因此,经济活动对流通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经济的发展既对物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也为物流的迅速发展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经济增长由粗放转为集约为物流现代化带来强大动力

中国政府之所以要把经济的增长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是针对从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高投入、低产出增长模式而言的、这种粗放式经营体现在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而相对于物流的发展来说,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偏重于数量增长,不注重质量,不注重经济效益,因此,长期以来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重生产轻流通,将大量的资源投人生产领域。却忽视了相应的物流发展,结果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包括部门和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最突出的表现为物流能力不足和物流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经济增长较高的年份,运输能力不足、仓储能力不足等物流环节的供给短缺往往成为最突出的制约因素。不得不以运力定生产、限消费的情况屡见不鲜。二是由于大部分国有经济的预算软约束,导致管理粗放,在物流管理方面,出现一方面是物流资源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普遍的浪费。最突出的是“大库存”现象,就是不注重存货管理的经济核算,以尽可能多的存货保证生产对投人品的需要,或者防止商品经营中出现缺货。其次是在供应和销售活动中不重视降低交易成本。这些情况的存在造成了物质资源和资金的极大浪费。物流落后反过来又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

调整经济结构,克服“瓶颈”制约,保持经济均衡高效增长,是促进政府和经济部门改善社会大物流体系的根本动力。要使有限的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必须保持经济发展的均衡。因此,经济结构的调整一直是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政府通过经济政策的引导和直接投资,积极改善和发展国民经济大物流体系。如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主要的运输大通道,近几年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对现有的交通运输设施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1995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就达1587.5亿元。在全国建成的大中型项目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项目占18%,完成的投资占全部投资的17.6%,大大加快了物流现代化的步伐。近年来陆续联通和建成了亚欧大陆桥。京九铁路、南昆铁路等大的铁路运输通道并对现有铁路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运行速度和质量。公路建设促使汽车运输迅速崛起。仅就建成了高速公路11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258公里,比1990年增加575%。公路营业里程达到118万公里,比1990年增加15%。航空港。水运港口,包括一些大型的现代化集装箱码头的建设,都大大改善了国民经济大物流体系的状况,提高了现代化水平。对于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特

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缩小地区差距,保持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对经济发展需要的满足程度,而且也使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严密控制下的运输等物流业逐步进入市场,形成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市场机制对今后物流的发展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逐步实现物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市场需求扩张的吸引力和激烈竞争的压力是企业改善物流状况的内在动力。改革的`逐步推进使市场机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调节作用,市场迅速发展并成熟。随着商品市场由短缺转为过剩,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逐步走向理性。一些生产部门和企业的产品市场迅速饱和,市场上供过于求的商品大量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服务、价格等都提出了更高,甚至苛刻的要求。所以,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相比,生产者所面对的再不是为购物而不得不忍受无尽的排队的消费者,生产企业只要完成计划就可以高枕无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所承受的越来越沉重的市场压力迫使它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经营管理,寻求提高竞争力的可能途径。包括改善物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加速资金的周转、节省资金占用。例如,几年以前,由政府推进发展配送一直进展迟缓,很少为企业所接受。而近一、二年以来,由于各种连锁经营的发展,配送就自然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日渐兴盛。可以说配送制约着连锁的发展,连锁带动了配送的普及,两者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得到共同发展。

三、中国物流发展面临的课题及发展前景展望

(一)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中国的物流理论和实践在最近的十多年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系统化的推进阻力较大,困难比较多。其次,是企业物流现代化推进仍然滞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体制原因。我国物流体系的建立,是在新旧体制转换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旧体制的影响和约束。鉴于旧体制下物流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独立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不同的经济和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和管理方面的“条块分割”状况比其它产业和部门更为严重。要实现系统化,就要打破条块的界限,重新配置资源,调整管理权限。这当然要涉及权力的重新分配。同时因为物流的社会化往往导致原来生产和流通企业从事同类工作的人员失去传统的工作,成为企业的冗员。在当前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都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部门和企业宁愿继续自己承担物流职能,而不采用社会化的物流服务。

第二,物流模式转换的普遍问题。从分散的物流到进入社会化的物流体系是企业物流模式的重大转变。从整体和长远来看,经济效益将得到提高,但是对当前或短期的影响却不一定都是正面的。一方面,企业需要废弃一些不再需要的设备和设施,同时又需要增加适应物流一体化所需要的新的条件,前者是资源的浪费,后者又需要增加新的投人。所以企业往往不选择社会化物流。从物流服务的供给方来看,在物流业形成的初始阶段,一时达不到经济规模,成本比较高,导致较高的服务价格,使用户难以接受。服务也还不够完善,使用户感到不满意,不放心。也就是说,供求双方要相互接受,相互信任,建立正常的产需关系,还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磨合”期。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

加速中国物流现代化既要遵循物流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以解决中国物流发展中遇到的特殊问题。

第一,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虽然目前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市场远未成熟,经济发展实际上的数量扩张还存在相当大的空间,大多数企业还远没有产生出必须挖掘“第三利润源泉”的动力。物流的社会化、系统化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大都来自!日体制、企业机制的转换,物流系统内的部门、条块分割都有待进一步的改革加以解决。

第二,政府的支持和干预。就物流发展的一般进程而言,各国物流的发展都少不了政府的支持,而对于中国来说,政府的推动更是必不可少,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无论是体制还是促成物流模式的尽快转换,都需要有政府的支持和一定程度的干预。既需要有政策的指导,也需要行政和法制的强制,以及必要的财政支持。从目前的情况看,几个方面的力度都还很不够。政府在发展规划和经济政策方面对大物流体系虽然有所倾斜,但是对于物流的系统化。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推广则需要进一步推动。

第三,加强物流教育。从总体上说,我国经济界的物流意识还不是非常浓厚。在经济活动中对物流的作用重视不够。例如在关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讨论中,如何提高经济的集约化程度,绝大多数意见都集中在生产领域,极少把提高物流现代化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实际上还没有走出重生产。轻流通的误区。在实践中,全面的物流人才也倍感缺乏。

第四,努力提高物流科技和物流管理的水平。在这方面,一要重视研究开发,二要重视推广作用,解决好科研成果的商品化问题。

(三)中国物流发展的前景展望

从各国物流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流通的发展是与生产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发展的时序上会相对滞后。中国的物流在最近的十几年间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因而实现物流现代化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国家和企业经济实力的积累,以及改革的深化,将为物流的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条件。中国物流现代化的过程可能会如同改革一样呈现出渐进的特征。但是在最近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一段集中快速发展时期。

7.现代美容经济发展现状浅析 篇七

1. 值得重视的现代美容经济

1.1美容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2 0世纪9 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以每年7%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大幅度递增,收入的增加和观念的改变使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其中美容经济的发展速度更高达15%以上(数据来源《2 0 0 5中国美容经济年度报告》)。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的转变,美容业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它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而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目前,中国的美容服务业直接就业者约1200万人,美容就业机构总数近180多万家。如果美容服务业总营业额按照每年15%的速度增长,美容服务业总营业额将在2010年达到3050.478亿元,比2001年的总营业额增长179.3%。这一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未来美容服务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经济助推器的作用。

1.2美容经济仍没有摘掉“草根经济”的帽子

与美容经济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相对的是,美容经济仍属于政府部门监管不严,行业结构不平衡,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草根经济”。这一点和温州民企初期的“草根经济”发展历程极为相似,中国美容行业同样经历了一个相对艰难的自发发展过程。但不同的是,由于很多部门对于美容行业基本不了解,甚至存有一些偏见,导致中国美容行业却不能像温州民企那样引起重视和关注,甚至得不到企业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所以美容行业至今仍没有摘掉“草根经济”的帽子。美容经济的发展仍需要更多的关注的支持。

2. 现代美容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现代美容经济发展现状

现代美容经济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步发展至今已经接近20年,这一时期以来,美容行业经历了从初级阶段的摸索性成长到中级阶段的思考性发展。市场规模从小到大,从业人员由少到多,生产企业和专业美容化妆品品牌已经一大批地涌现。

产业基本概况

2002年,《中国美容时尚报》社委托调查公司对中国美容业总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当年10月份完成的《中国美容业就业及行业现状调查报告》,2001年美容服务业的推算数据如下:

1)、全国美容业从业人员总数约1 120万人,全国城镇美容机构总数约154.2万家。

2)、全国城镇美容业总营业收入1680.4亿元,全国城镇平均每个美容就业者创造的营业收入为2.14万元(注:此处的营业收入指在店内的所有收入,即占绝大部分的劳务加少量美容品销售收入)。

3)、全国每万城镇居民平均拥有美容店32家,每家美容店平均就业人员5.1人。

4)、全国城镇平均每家美容店年营业收入为10.90万元。

5)、全国城镇平均每个美容就业者年工资水平1.16万元。

6)、美容业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1.80%。

7)、美容业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5.21%。

8)、城镇人口月平均美容花费21.33元/月。

9)、中国城镇平均每位美容业职工目前承担着5 2位城镇人口的美容消费需求(含20%的城镇流动人口)

中国美容产业是完全竞争的成长型产业,是颇具发展空间、产业延伸广阔、内涵丰富、供求弹性度强盛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产业宏观前景。在创造社会精神文明、解决全国就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定社会秩序、交纳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作出了突出贡献。

行业发展基本特征

1)、良好的自律性

全国美容美发业是完全市场竞争化行业。其发展历程中,明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单一赚钱阶段。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劣质服务,蒙客宰客等不良经营趋向。典型事例如:用碳素墨水给顾客文眉、用发霉的护肤品掺水后为顾客做皮肤护理。第二个阶段,转化阶段。一些优良的经营者脱颖而出,单店良性发展为综合经营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第三个阶段,发展阶段。一批优秀的经营者再次脱颖而出,又一批素质良好的投资者进入行业,单纯赚钱和拓展愿望转化为强劲的健康发展执业追求。

2)、观念的更新性

经过业界长年的耕耘和自新,欣慰的是美容美发师职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不再是伪劣、欺骗、色情的代名词,有了靓丽的时代色彩,成为社会关注的新兴时尚行业,吸引了消费者越来越多的信赖目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型生活方式。在这个进程中,业内人士做出了不懈的甚至忘我的努力。

3)、强大的需求性

亚洲是全球美容消费普及率最高的区域,中国的消费市场是其中最可观的市场。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传统、丰厚的审美观以及相对一致的审美共性,成为中国美容行业市场定位的坚实基础。有专家预测,21世纪最火的不是计算机、不是基因工程、而是美容业。未来5年内老百姓消费支出将翻一番,美容业的产值也将翻一番。

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许多资金流入行业来充沛行业发展的综合实力。

4)、快速的成长性

全国全国美容行业发展20余年,无一产业拥有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成长规模,这种发展态势还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行业的完善和成熟,继续保持下去。根据奥肯法则,GDP (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美容人数则增加0.08%。

值得业界人士关注的是在快速成长状态的背后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隐患和劣势,为此各级行业协会、业界优秀品牌和企业,业内人士需要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强力提升推动发展。

5)、稳步的可持续性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成长,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人们的尚美追求日愈强烈。全国美容美发业获得天然和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同时,行业在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经济实力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经验积累,已经培育了一个坚实的发展平台。

全国美容业正以更新的姿态,良性转化的发展环境,蓬勃的创业激情,走向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2.2现代美容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1)、全国美容业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全国美容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几近空白,工商、税务、卫生、物价、技监、公安、特业、消防、劳动保障等各部门的归口管理较为混乱。行业管理尚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态度。

2)、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尚待加强

各级行业协会距承担起“完善、规范、提升、促进”行业发展的历史使命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何建立健全协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构、如何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标准规范,还未成为协会的核心任务和重点工作。

3)、全国美容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全国美容业尚无服务技术的鉴定准入机构,服务项目尚不规范,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资质名称、技术名称较为混乱,消费者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

4)、行业诚信度较低

美容业诚信问题较为突出,社会诚信度仍处在较低水准,美容业的诚信缺少社会和行业的约束离,虚假宣传、虚假炒作现象较普遍,相当大程度损伤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损伤了行业信誉,一些不良从业者的非行业行为干扰了正常的市场发展秩序。

5)、从业者素质亟待提高

相对于行业快速发展速度,职业教育水准明显迟缓,从业者素质明显参差不齐,职业培训时间明显不足,培训标准亟待提高。

3. 发展趋势及消费热点预测

3.1美容经济发展趋势

1)、中国美容业目前正处于市场发展的较快增长期,仅最近无年的新开店数就占了总数的78%,其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也高于全国GDP增长速度。美容业在GDP和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以及就业认输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均呈增长态势。这种快速发展态势表明:该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其产业的延伸内涵丰富,供求的弹性空间较大。

2)、美容业是投入少、进入门槛低、民营资本占绝对比例的新兴服务产业。美容业必然将是国家下一步启动和激励民间投资的重要领域之一。

3)、美容业是典型的青春产业,是吸纳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最可观的就业门路。

4)、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使整个美容业目前的发展水平及不平衡,除一、二级城市之外,三、四级城市的美容业发展还相对迟缓,或说是方兴未艾。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中国美容业还将有更长远的市场前景。

5)、作为从传统服务项目中生发而来的新兴美容产业,其服务的深度和附加价值具有极大的拓展和想象空间。

6)、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美容意识越加明确。与此对应,美容消费在家庭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必将逐年提升。

7)、将对社会就业具更强的吸纳能力,并将为相对弱势的女性劳动力和受教育程度便低的农村与城镇低端劳动力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8)、国家扩大就业的重点摆放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中新兴的美容业如果顺乎逻辑地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扶持,这将给中国美容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更大和全新的行业机会。

美容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一个以“服务性”为主导的行业。因此,美容院必须突出服务的重要性,而非沦落为单一销售产品的战场。目前,行业内各大美容化妆品品牌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导致市场可操作性空间越来越狭窄。美容院作为终端资源,成了专业美容化妆品品牌争夺的对象。美容院的经营者和从业者在这种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单店投资盈利的增长性越来越差。

3.2中医美容成为未来美容消费热点

目前世界美容界以“返璞归真”为美容时尚。以纯天然植物成分为主的“绿色化妆品”、“纯天然化妆品”、“环保化妆品”将成为化妆品市场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绿色”、“纯天然”成为统治美容界的新时尚。其中中草药和海洋生物在化妆品上的应用,将成为绿色化妆品的主要生产方式工,中医中药这颗璀璨的明珠将在美容化妆领域大放异彩。这也将为我国民族美容企业的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契机。

8.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八

摘 要 高速公路具有灵活性,它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运输的速度,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运输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了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但是,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对于其管理上也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因而,如何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发展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高速公路 经济 社会效益 策略 分析

公路运输具有门到门直达运输的灵活性,大大地提高了运输的速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意义

(一)提高高速公路经济的意义分析

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缓解紧张的交通运输状况,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也使得运输的结构和法师发生了转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其建设原料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建筑行业和机械行业的进步与革新,大大增加了就业需求;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高速公路网的日趋形成和逐步完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对于社会经济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得到基本上的解除,对于我国当前的市场分布格局和投资环境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促进了我国市场的完善,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者,从而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和改革的进程;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进而带动周边经济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

(二)提高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意义分析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促进了高速公路产业的升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了完善交通运输结构,形成多样、高水平的运输法师,促进运输领域的拓展和运输结构的完善;其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形成了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对于高速公路自身的纵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于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现代物流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加快了其一体化运输的进程,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外出的机动性和选择性。

二、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策略分析

(一)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

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高速公路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其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更是不可缺少。任何一项工作的实施都应当依据相应的规章和管理措施来进行具体的规范,从而保证其能够顺利的开展。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是一种新兴的行业,制定与之运行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对其运行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而使得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充满活力、规范运行及顺利实施,以最终实现其收费还贷和创造最大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结合高速公路的实际营运情况,其管理规章的制定应有准绳和依据,并严格按照其制定的规章行事,尽可能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奖罚分明,一视同仁。加强高速公路管理制度的完善,做到数据化和规范化。

(二)从营运管理成本着手,实现增效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可以从营运管理的成本入手,通过挖潜增效、精简机构等形式来降低其成本。在实际的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运用合理的人力资源,开源节流,开发潜能,并尽可能选用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这些要点的实施对于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成本的降低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高速公路企业中机构的简化,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工作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出现。第二,对于人员的精选,应注重对多方面人才的使用,使工作人员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技能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从而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为本单位作出更大的贡献。人员的精选和机构的精简从不同程度上对高速公路企业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缓和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从服务入手,提高经济效益

优质的服务质量,往往能带来好的服务形象,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高速公路的服务不仅仅是为了人们出行的方便,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要求。因而,当前营运管理的服务质量是否优良,直接关系着交通行业的整个形象。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应当对乘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环境,以在广大的服务人群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从而实现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管理部门应进行各项文明工程的开展,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做到服务的标准化和服务内容的详细化,且做到奖罚得体。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四)从通行效率着手,提效节支

当前,高速公路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相比于以往的的高速公路投入了更多的内容。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一种联网收费的方式已经成为高速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联网收费,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达到管理水平提升、运营管理现代化和交通通畅安全的目的。这种方式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减收费站的数量,对收费行为加以规范,且一些贪污作弊的漏洞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成本降低的同时,人流和物流效率都得到了提升。人们的出行方便了,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进一步提高啦。在实际的联网收费当中,应遵循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结算、统一发卡的原则,对一些收费站进行撤销,来降低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成本。

三、总论

9.浅析乡镇经济的发展与对策论文 篇九

新形势下,乡镇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和巨大的竞争压力,给乡镇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更进一步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下面笔者谈几点初步的认识。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实践证明,围绕“农业经济产业化,二三产业民营化”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的,突破性发展集约型、科技型、效益型农业,从承包农田人手,在农业综合开发,规模经营上寻求增长点,是发展乡镇经济的有效思路。

一是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大面积的示范性基地。与此同时,突出品质特色,引进优良品种,变原来的生产力水平低、松散的低效益种植,为高科技含量、集中的高效种植。成为发展乡镇经济的宏观政策导向。

二是着力拓展深加工领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和现有的加工企业优势,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加工工业,开发小包装食品、净菜上市、直销配送等生产经营形式,以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大龙头,因此,要依托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有计划地发展市场,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点,大力扶持和鼓励农户兴办各类专业协会和农民运销队伍,使农产品货畅其流,形成产供销、贸工农,“公司+(乡镇)政府+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

四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建立健全农场、农业公司、农业大队三级农技服务网络,对农户实行了面对面的指导,加强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工科技素质。从科研院校中聘请专家教授为农业现代化献计、献策。利用“公司+(乡镇)政府+农户”组织体系所具有的“整合”功能,保证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和科技创新。

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生产环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如大水坑镇政府投资高标准地对泵站进行维修、改造,还加强了闸、站、堤、沟等配套建设,水利用工程,逐步推广形成了滴灌、喷灌、管灌的节水农业。

六是坚持党的农村基本政策。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贯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以按劳动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鼓励扶持能人,进行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纳人法制轨道,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乡镇经济的发展。

二、深化企业改革,致力二次创业

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是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正确选择,是乡镇经济发展再创辉煌的重要举措。大多数乡镇企业是由集体独资或由乡镇政府出面担保靠银行贷款创办的,这不仅使乡镇企业再生产规模受到资金的约束,而且因为缺乏不同的投资主体的相互约束和有效监督,经营者的行为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企业管理粗放,经营效益滑坡。次者,无法清楚地界定投资者的所有权与企业法人的财产权,由此而引发一些企业行为短期化、干部家族化、决策随意化的倾向,严重地压抑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再者,乡镇政府既是企业的投资者,又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领导,这一双重身份,使乡镇企业很难完全按照市场的导向,突破区域界限,合理经济地配置生产要素,往往要从本地区的利益和资源出发,形成过度的竞争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致使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不善,效益下降,亏损严重,管理失控,资产大量流失,乡镇企业的发展面临一个新的转折点。

基于此,我们以思想认识为突破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破除“企业出售就是搞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动即流失”等旧思想的约束,本着“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原则,一厂一策,规范运作,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尊重基层群众的创造性和选择,采取股份制,整体出售,关门走人等形式,对集体企业实行改制,解除了职工躺在企业身上,企业躺在农场身上,事事找农场,“等、靠、要”的依赖关系,使他们自由自在地搏击于市场。讲求方法,强调改革的可操作性,实事求是,强调改革的时效性,使原来技术、设备产品大部分比较落后,规模小,生产社会化程度低的企业,通过引进、改制、资产的重组配置,达到了技术、产品、市场、规模、劳动力素质和成本的优化,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职工先下岗,后上岗,解决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工资能高不能低,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象,取得了“不改三愁,一改八收”的效果,即企业不改,农场无时不为企业的发展愁市场、愁人才、愁资金。企业改制后,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收获:一是扩大了就业,稳定了一方;二是引进了名牌,扩大了知名度,吸引了增量投人;三是理顺政企关系,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资本营运,盘活了存量资产;四是更新了思想观念,引进了技术人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五是实现了战略重组、壮大了骨干企业,增强了发展后劲;六是增加了地方财政收人;七是促进了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

三、改善环境,营造乡镇经济发展的氛围

要从以下方面人手,切实营造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分期分批组织人员到发展较快的地区学习考察,更换脑筋,邀请专家对社会的热点、难点和当前重大理论与实践等问题进行讲解,使广大干群深刻地认识到不改革死路一条,发展才是硬道理,焕发开放引进、深化改制、人人争当创业者的热情。

二是制定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和优惠政策,鼓励本地和外地民营以及个体工商户在镇域内发展经济,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尽可能地将国际、国内名牌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吸引进来。

三是搞好硬件建设。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成败。因此,要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经济信息的渠道,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

四是优化执法治安环境。执法监督管理部门全面开展承诺服务,对扰乱经济发展的违法分子从重、从快地进行有力打击。

五是改善宏观管理环境。政府要转变职能,为乡镇经济的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在政策上,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在信贷上,要按照“择优扶持、效益优先”的原则进行资金投放。用法律手段,坚决遏制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现象。加大税收力度,培植、优化税源,以此更好地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

10.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十

我国启用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一统计指标,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增量概念,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经过10多年的统计,我们发现,虽然社会融资规模各项指标的融资量每年都在增加,但表内业务、表外业务以及直接融资的占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学者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关系或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等方面。

2实体经济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

2. 1社会融资规模分类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包括人民币贷展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一项指标。为简化分析,我们首先将}一类指标进行分类。将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归为表内业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归为表外业务,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归为直接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归为其他类。

2.2实体经济社会融资结构变化的原因

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小断增加,各项指标每年融资数量小断增加,表内业务占比下降,表外业务和直接融资的占比上升,造成社会融资结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1)我国金融改革的导向作用。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改变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推进直接融资的发展,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资金的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直以来,实体经济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进行融资,20银行贷款的占比仍高达95.5%。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我们看到表内业务的占比逐渐下降,表外业务和直接融资的占比不断上升。

(2)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要求,控制表内业务和发展表外业务。根据《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的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小能低于800,从表2的数据中,我们看到,在,银行新增表内贷款为105207亿元,到累计新增表内贷款为350698亿元,考虑银行留存等因素,银行需要将近3. 6 5万亿元的资本以满足-20的贷款增长,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小能支撑银行如此庞大的融资数量面对这一现实,银行只能收缩贷款规模。贷款收缩降低了银行利润,也使其面临转型压力,因此,开展表外业务小仅可以使银行开展风险较低的金融中介服务,而且可减少银行的资本占用,降低经营成本,也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并使经济更稳定发展。

11.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区域公路运输;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前言

区域公路运输在社会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公路运输是一个服务型的行业,它既要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益,最后还要实现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公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想要实现的目标,只有让两者相协调,才可以促进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让经济稳定发展。

二、区域公路运输和社会经济发现的研究现状

在展开这一研究前,必须确立区域公路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并以其为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同时认识到两者之间也是互相推动对方发展,互相合作的关系。除此之外,还要利用相关理论,对区域公路运输发展进行分析,找到发现停滞的原因,接着根据得出的结果,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增加社会经济与区域公路运输的适应程度。

最近几年,很多地区纷纷制订了相应的评价机制,推出适应性指标,并进行研究,得到了很多初步的研究成果,让其他地区根据这些研究成果调整区域公路运输机制。但目前,我国对于两者适应性的研究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收集的数据有限,无法深入研究。

三、区域公路运输与社会经济适应性的分析

区域交通运输指的是通过空间的移动,让人、物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而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提供物质服务,可以让社会活动中的生产到消费的数个阶段连在一起,让社会经济稳定进行。同时,区域公路运输和社会经济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互相成为发展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

因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分析:

根据供需平衡的原则思考问题。区域公路交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仔细考虑社会经济和交通的关系,根据当下经济的增长,从利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其引导作用。

建立区域公路网络必须以经济水平为基准。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公路网络的建立,但网络的建立必须以当下的社会经济水平为出发点,根据各区域资源分布的多少、人口的密集程度以及城镇发展情况等,决定是否在这一区域修缮公路,变成公路网络的一部分。

区域公路发展水平要符合社会经济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区域公路运输的发展必须符合经济发展形式,而对于公路建设投资多少、发展速度的快慢等,都要与社会发展水平持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会让区域公路运输为社会经济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建立指标体系

1.建立指标体系的思路

要想建立具有可行性的系统协调发展的指标,必须根据以下三点原则,分别是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目的及可行性原则,其中,系统性原则是指要调整好每个母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以及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用指标体系得出科学的理论结果;可比性原则指的是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都可与各城市两者的协调发展情况作比较,和历史资料做比较;目的及可行性原则指的是让自身的发展满足社会可能提出的需要。

2.制定评价指标的标准

当制定不同地区的评价指标时,不可以只参照我国的历史数据,还要参考国外的相关资料,发现两者发展的差异,从而确定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以我国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京津冀城市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靠近东部沿海,可以用多种运输方式进行运输,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没有明确的交通运输体系,各区域的交通发展水平与当前社会经济不匹配,运输机制缺失服务性,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评指标的确定。在参考这一地区的目前的数据,与历史数据和国外城市数据做对比,确定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发展阶段。

3.设置区域公路运输指标

协调性评价体系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由很多单项指标组成。它可以从两方面说明区域公路运输体系,即公路网路的建设与运输水平,以“里程”为主要规定指标,以及对公路网络的密集程度进行审查,算出可以运货的数量和载客人数,以及运转周期。在得出数据后,研究人员通常会用货运与客运的运转周期作为评定运输水平的标准,得出不同区域的运输水平,从而调整政策和方针。

五、总结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不断发展,而起到引导作用区域公路运输也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对适应性进行准确的分析,建立指标体系,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确定所属的的发展阶段。同时,还有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大对公路网络建设的力度,以此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的推进,让两者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华. 浅析公路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 经营管理者,2013,25:185.

[2]木平原. 公路交通运输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J]. 北极光,2015,10:49-50.

12.浅析公路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篇十二

关键词:公路交通,经济发展,作用

一、前言

经济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核心,是人们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首要条件。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发展经济就成为了全国人们的首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要有一个活跃的物质交换基础,而实现物质交易就需要运送。这就和公路交通密不可分。可以说,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公路交通便利了,经济发展也就能够快速的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公路交通的特征

现在的交通方式比较多,比如铁路、飞机、轮船等各式各样的都有,而其中主要方式之一的公路交通,更是引人关注。经过各种交通的事实中观察和比较可以看出来,公路交通有其自身的特征。

1、公路交通机动灵活

相比其他几个重要的交通方式,公路交通是比较灵活机动的。比如一列火车和一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而在中途因为特殊原因导致交通中断,那么火车就只能停滞在原地,等待交通恢复;但是汽车却可以调转车头,要么将人或者物送回到七点城市,要么改道到达目的地。由此可以看出,公路交通的比较灵活的。

2、公路交通的适应性强

因为公路交通的运输中分为了大车和小车,货物多就用大车运送,货物少就用小车送,同时,各类车都是比较灵活方便,可以将货物直接送到需要者的家门口,这就为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这个不像火车和轮船,必须要送到固定的位置,才能够装货运送。

交通运输不需要中途倒装等现象,这样加速了货物的资金周转,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货物的质量与提高客货的时间价值。

三、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提倡这么多年,而且也得到实施的验证确实是有道理的。从这话可以看出来,修路就是发家致富。然而,只有了有了足够的经济才能够富裕起来。而这句话就是一针见血的点明了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1、公路交通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在很多贫困的地方有很多资源的优势,但是却没有便利的公路交通运不出去。这样就只能让资源优势隐藏在深山之中,而当地的百姓也跟着受穷。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贵州,那里有许多民族聚居的穷山区。山上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和生物等资源,但是当地的交通极为不便,这些资源根本运不出去自然也就换不成钱。于是,这些地方的人民抱着一个金娃娃却穷的饭都吃不上,导致经济如此落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交不便利。

只要将公路交通修好,将当地的特产运送出去就可以换成金钱,这样也就可以让人们的日子好起来。为此,公路交通就能够将资源优势变为了经济优势。

2、交通利百姓福

如今,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对公路交通的需求以及依赖性是与来月严重。从各种实例可以看出来,人们致富完全离不开公路交通了。公路交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开发、开放以及脱贫致富的先决条件。

百姓福最大的就是经济条件提高了,让人民的生活也提高了相当的档次。这些都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才能让人们全面奔向小康水平。然而,要让人们走向富裕那首先就是要经济活跃,经济流通快,这就要人和物质进行频繁的活动。现在的人们出一步大门都要看看有没有车,没有车是哪里也不想去。

现在的人们非常依赖于车,而车又需要公路交通才能正常运转。就从这一个纽带关系可以看出来,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相当大的。

四、公路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直到现在,公路交通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标志,一般都是公路交通便利经济肯定也就发展快。为此,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生活,就必须认清公路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让公路交通对经济和文化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1、经济要与时俱进的发展必须依赖公路交通

国家一再提倡要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可是这个不是几句话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此,这就需要对经济进行大的发展。然而,公路交通正在全身心的为这个发展提供平台,以及提供厚实的发展载体。

从各种事实来看,公路交通现在已经成为了时代律动的脉搏。要是公路交通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就会让物资和人都不能正常流动,那么就会让经济流通受阻,也就会全面的制约社会的经济发展。

2、公路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

现在很多地方都弄出了大幅标语:要致富必先修路,经济要发展交通必先行。这里的交通绝大含义指的是公路,同时也体现出了公路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从这些话语中就可以看出,公路交通在加强经济法中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越来越重要了。

过去,农业的经济一直原地踏步,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一大绊脚石。经过多年的观察和证实才发现,这主要就是公路交通建设没有跟上,导致农业优势不能展现在人们眼前。经过这些年修建了公路交通网络之后,农业经济确实推动了一大步。

工业更是离不开交公路交通。工业中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总不能一生产出来就放到火车和轮船上去吧,必须要灵活机动的汽车将其运出去。由此可以看出来,公路交通已经成为了工业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

五、结束语

路通民兴,路通民富,路通民强,路通民和。字字都体现出了公路交通的重要性,体现出了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全国共同奋斗的目标,成为了实现全国小康生活的基础。而公路交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条件。只有全面理解公路交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才合理科学的规划公路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快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爽.论经济与交通协调发展策略.交通科技.2009年

[2]蔡士喜.公路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趋势.建筑出版社.2008年

[3]孙志超.公路交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测算方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3.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经济,发展,收入,不公

引言与前人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总量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创

[1]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增长的“奇迹”。这与新中国在发展经济学中采取的战略有着密切联系[2]。

但是,在经历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后,过去奉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因为

[3]发展经济学是摆脱贫困的经济学。即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经济增长绩效具有决定性、

甚至是唯一性贡献,但在实践中需要警示的是, 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包含了总量增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结构优化、分配正义等多重内涵。[4]

就中国的现行的发展状况来说,李稻葵认为在全球化的压力下,经济社会体制和政策应向左转,更加强调分配的公平性,强调对市场机制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约束,同时,对社会高收入人群的税收也会有所加强[5]。李杨认为,中国经济如果想有所突破,要完全调整旧的经济结构,进入一个新的经济结构[6]。郭熙保认为,将注意力转移到收入分配上可以调节经济结构,但必然会牺牲一些增长速度。但为了社会的和谐和中国长期发展,牺牲暂时的增长速度也是必要的。因为经济增长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福祉,为增长而增长是没有意义的[7]。张占斌等认为,为了顺应发展趋势。经济的增长速度应由高速向中速转换,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8]。魏杰和谭伟认为政府部门“权钱交易”的存在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平等,降低社会福祉[9]。高帆认为,就经济运行方式而言,单纯强调公有制、平均分配和中央计划经济的“苏联范式”在短期内可以实现赶超战略,但长期来看会无法解决信息发现,经济激励和资源配置,从而导致低效率[10]。因此中国制定出适合自己国情的收入分配政策对于经济发展十分有意义。

一、中国发展与收入分配

1.1中国发展模式与收入分配

在收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是正确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温饱问题未得解决时,经济增长须放在首位,那时促进经济增长比收入分配公平和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30年之后,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但与此同时,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在这种形势下,增长优先的发展模式就必须要转变到增长与公平并重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重视社会公平,尤其是收入分配的公平性。[11]

1.2中国现行发展模式中由收入分配引发的问题

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问题的两个主要表现。收入分配不公是指人们获得收入的机会和过程不公平。假如人们取得收入的机会不均等,可利用一些特权或初始资源禀赋的不同获得额外收入,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制度可为此例证。因此政府干预正常的收入分配的行政力量即为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是对人们拥有的收入水平进行对比而定义的,如果人们的收入不同,我们就认为存在收入差距,这种差距可表现为全国总体的差异、地区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城镇居民内部的差异、农村居民内部的差异等,所有这些差距都应有一个合理的区间,高于合理的收入差距就认为是收入差距过大。

这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以下问题:

(1)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贫富悬殊加剧,社会矛盾在聚集和加深。

(2)由收入分配而导致的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平衡、需求结构不平衡、供给结构不平衡的态势恶化。

(3)对外依赖性越来越强,受外部冲击和对外部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变得越来越脆弱。

因此,中国必须适时转变发展模式,以解决新形势下所遇到的经济、社会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可持续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首要的就是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为更加关注人民福祉,以人为本; 其次是要解决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方案

与收入差距过大相比,分配不公是现阶段收入分配的首要问题。因为收入分配不公强调的是收入分配过程的不平等,而收入差距过大反映的是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平等。如果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长期存在,而分配制度得不到改善,会使一部分人利用制度的`庇护,不断积聚财富,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不断受到侵害,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恶化。因此,收入分配不公会引起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收入分配不公还可能成为影响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因素。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政府可进行宏观调控。

2.1公共财政促进公平正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伴随经济的起飞,只有部分人可首先占据稀缺资源富裕起来,他们一旦起步将占据更多的资源。而更多的人尤其是农民在经济发展中处在后发位置。这时则需要政府协调资源,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面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基本医疗、基础教育、公共交通、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差距,缩小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差距,使他们都享受到与发达地区和城市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城乡居民在医疗、养老等方面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三是实现全面义务教育,使就业结构与教育结构相匹配。

2.2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权钱交易”行为的存在,造成了收入分配制度的严重不平等。人们付出同样的工作量,就因为占据比较重要的部门,拥有行政权力,就比其他人的实际收入高出很多,造成人们心理失衡。而那些拥有权力相对较少的人们会尽力扩大行政权力,处处设卡。那些处在政府之外的人们,会有不满情绪,怨声载道。最终导致基于行政权力的非市场化分配成为分配制度的一种主导,正常的收入分配既不能体现人们的付出,也不能反映人们的实际收入差异。

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政府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向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发展,逐步取消各种行政审批权,清除计划经济残留思想的影响,进行市场化操作,减少政府官员寻租的机会;二是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提高腐败及其他非法行为的成本,阻截寻租行为的发生,防止“权钱交易”的非法收入逍遥法外,维护正常的分配秩序。

2.3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改革以来实行先富起来的群体基本上是依靠资产收入和经营收入的资本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由此产生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之间差距的明显扩大。面对这种日益扩大的差距,初次分配领域不只是讲效率,也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由于初次分配基本上是在企业中进行,因此兼顾公平应该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提高劳动报酬率的比重是公平分配的基本途径。

2.4消除行业垄断

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逐步放开很多领域的经营权,促进市场竞争,但在某些行业政府的行政垄断却严重干扰甚至限制市场,造成许多不平等竞争现象。而这些获得行政垄断企业的员不用担心企业的亏损,因为垄断利润足以让他们获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收入。为此,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调控。一是加强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12],通过企业内部机制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二是制定消除垄断引入竞争的法律法规,监督和约束企业行为,确保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三是加强对这些特殊行业的监管,,完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三、结语

公平正义不是要拉平收入,而是要克服权利不公平造成的分配不公问题。权利的不公平除了以权谋私的现象,也包括垄断地位维持高收入和资产分配不公平问题。我们在推行一种公共政策时,首先应考虑自身的实力和承受能力,认清政府到底有没有充足的财政实力保证公共政策实施。其次,我们要认清这种公共政策推行的条件,不能盲目照搬。因为经济结构的调整会牺牲经济速度的增长并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如拉美经济在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后,财富过度的集中,不充分就业形式严峻,导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他们为缩小差距,缓解社会压力,这些国家过早的引入发达国家的一些社会福利制度,包括高税收高福利的政策等。结果导致高收入者的投资减少,各种经济增长因素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速度迅速下滑,收入来源也不断减少,低收入者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同时国家外债不断增加,出现财政赤字,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拉美的经济陷入一个不增长的陷阱中。

这主要是因为拉美在推行高福利和税收的政策时,并没有与自己的国情相比较。欧洲的高福利政策为是建立在所有人收入差距不大的基础上,同时拥有完善的法律体制。而拉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一些既得利益者会反抗高福利政策,同时收入差距过大,高税收会触动很多高收入者的利益。

因此,只有正确选择调节收入差距的公共政策,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新的发展水平上找到动力,在公平基础上实现社会和谐从而减少发展的摩擦。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蔡P,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郭熙保:《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章

[3]洪银兴:中国的发展经济学需要与时俱进――兼论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经济学动态》

第11期。

[4]美$ 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 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李稻葵:《什么是中国与世界的新常态》,《新常态改变中国》,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版,第 10-12页。

[6]李扬:《理解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解读中国经济新常态――速度、结构与动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第11页。

[7]郭熙保,马媛媛: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研究”(项目号:10JZD0016)的阶段性成果。

[8]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常态》,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版,第47-82页。

[9]魏杰,谭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经济纵横・第6期。

[10]高帆:《如何理性审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载《学术研究》第8期。

[11]洪银兴,2011:<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发展理论创新>,<学术月刊>第4期。

14.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十四

一、发展现状

**镇农家乐发展主要以双峰片为主,分布在**、**、里**和**四村。自2005年至今,这四村有6户人家,20人经营“农家乐”,经营场所已达500多平方米。农家乐经营初具规模。为了使“农家乐”健康发展,2008年6月到10月,镇成校与农技服务中心对各经营户进行了经营方式、烹调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并在10月下旬组织他们到四明山实地考察学习,提高了他们的经营水平,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目前,**镇农家乐的主要客源是来自**、**、**等周边地区的客人,年游客量达到2万人次左右,经营利润5万余元。因这些游客大都是自带干粮为主,很少在“农家乐”场所就餐,故经营状况不甚理想,这些游客大多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来双峰游玩,欣赏自然美景,感受农村气息,体验农家生活。

二、发展农家乐优势

(一)自然风光“原汁原味”

双峰风景明丽,林木繁茂,翠竹漫山,山中混交林形成了一个天然氧吧,空气纯净。境内有清水溪与混水溪,两条溪流相邻,泾渭分明,穿境而过。螺丝潭潭水清澈见底,清幽秀美。

(二)农家资源丰厚多样

“农家乐”以丰盛可口的农家菜吸引众多的游客。农家菜主要有笋干菜、马铃薯、山芋、家鸡、野味等。游客多来自城市,喜欢品尝这些“土生土长”的菜式。各经营户也注重在烹调方式上“出奇制胜”,尽量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潜在市场十分可观

随着现代人对重返自然的渴求进一步增强,随着交通的进一步便利,随着自驾游的进一步盛行,喜欢到山村体验农家生活的人们越来越多。从长远来看,**离**、、**等城市的距离也较近,只要经营得当,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观光。

三、存在问题

(一)经营不够规范,缺乏科学管理。营业执照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制约了农家乐的良性发展。经营者注重农家风味的特色,但人居环境和服务质量并没有跟上。经营者的组织及管理能力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作出决策,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在农家小院环境美化、服务人员培训方面的投入也相对较少。

(二)布局不够合理,缺乏准确规划。在镇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农家乐总体规划还可以,但由于休闲农业具有分散的特点,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统一、适用的规范标准和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开发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开发缺乏创新意识,就着眼于在原有基础上经营,装修不够有特色,卫生设施也不够完善。

(三)资金准备不足,缺乏保障支持。农家乐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要求更多的资金投入以进一步建设配套设施,改善环境。农家乐经营场所都是由经营户自身居屋改建而来,本身投入有限,对高要求的建设资金显得有心无力。

(四)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品牌效应。在吸引客源上,经营户往往是被动地进行宣传,如在经营场所前竖立招牌,向游客分发传单(名片)等。宣传方式不够新颖,不够吸引人,不够规范化,宣传范围也仅仅局限在各自的接待范围内。“走出去”的意识不强,利用媒体、网络做大宣传,参加旅游节进行促销等要求还不明显,没有利用品牌产业带动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管理,强化对农家乐发展的服务。党委、政府要把农家乐生态游当作该镇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从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角度出发,理顺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全面激活“农家乐”旅游发展,城建、农办等部门要积极对这一产业进行把关、帮扶,发展好这一农村经济新亮点。

(二)以农为本,夯实农家乐发展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同时提高农民的经营组织技能,利用农家乐集“吃、住、游、乐”于一体的窗口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

(三)加大投入,建设农家乐发展的设施。一是要改善农家乐服务场所的环境,改变卫生状况,如清洁消毒设备要配齐,排污排水通道要通畅,服务人员要有必要的健康保障,要定期进行检查。二是要提高安全保障,要对老化的电路进行检修和改造,建设好必要的消防设施,拓宽道路,保障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扩大宣传,打造农家乐发展的品牌。通过各种媒体推介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及相关“农家乐”系列品种,突出“健康、绿色、休闲”三大主题,进一步拓宽市场,扩大**镇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影响力。

农家乐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其农耕文化、乡土气息、民俗风

情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极具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该镇的自然风光和乡土资源为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提供了重要的基础,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布局,通过积极的投入和广泛的宣传,在近几年内,“农家乐”将可持续地发展起来。通过这一纽带,农村可以接受更多的新观念、新思想,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到市场信息,农家乐将成为农民了解市场的“

15.公路运输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篇十五

1 公路运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公路运输与经济增长之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在相互促进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方面经济增长了,就会有经济实力去进行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说,公路运输的不断完善,使运输条件更加便捷,降低了企业发展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增长。

所以我们说公路运输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公路运输影响着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的同时又为公路运输提供了资金保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循环之中,国民经济得以快速增长。所以我们要对公路运输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的完善公路运输系统,使公路运输对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公路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公路运输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经济增长产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公路运输的发展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成本的降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企业租金成本的降低,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候,很多企业考虑到市场的因素,会选择把工厂建在市中心人流量密集的地方,市中心处于繁华地段,它的租金无疑是非常昂贵的,这在无形中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随着城市内公路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交通的便利使得相关企业能够迁往城市郊区或者周边的村镇等租金较低的地方,降低了租金成本。第二是降低了运输成本,公路运输更适合短距离的运输,这样的运输如果是采用其他的交通运输方式,价格贵,速度慢。公路运输更加经济实惠,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

2.2 公路运输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公路运输的发展,使得区域之间的交通运输更为便捷,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都知道,在城市化发展的初期,重工业是在市中心的繁华地段进行集聚,这种重工业占地广泛,严重制约着其他产业的聚集。随着公路运输的不断完善,重工业逐渐迁出城市,这就为其他产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也是吸引高新科技产业聚集的一个重要的有力条件,便捷的交通对高新科技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外联系的便捷和产品运输的便利,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 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

公路交通运输对企业效率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增加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快了各地方之间的人才流通,会吸引沿线地区的人才向企业聚集,比如郑汴一体化的发展,因为公路交通的便捷,越来越多的开封人会考虑到郑州来发展,这就能增加郑州企业的劳动力资源利用率。第二是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企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流通速度不断加快,使得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的时候能够快速地获得有效的资源,提高了企业的组织效率和生产效率。

(一)促进公路沿线的资源合理配置,增强沿线地区的竞争力。公路运输的发展使得公路沿线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一个地方的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缺少有利的利用条件,这样就可以通过公路运输将资源运往资源匮乏的地区,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北煤南运。交通便捷程度是投资商在进行资金投入时要考虑的首要条件,地区内公路运输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投资,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二)优化企业的生产布局。在公路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候,企业在进行生产之前需要综合考虑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之间的距离,在这两个距离中的合适位置投资建厂,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随着公路运输系统的完善,这个距离的因素影响力也在逐渐下降,优化了企业的生产布局,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布局。我们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看出,在交通便捷的地方往往会形成一个经济发展带,正是交通的优势使得这些企业在这里聚集。这就可以证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国家的公路交通网络还很不完善,很多偏远的乡镇或者是山村,公路运输还覆盖不到,加剧了这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困难,对这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尤为不利,公路运输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的公路运输事业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 公路运输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探究

公路运输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公路运输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能够协调发展呢?我们来一起共同探究。

3.1 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公路运输战略

我们所说的公路运输战略是指差别战略。我们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在详细分析经济发展和公路运输关系的基础之上,制定符合该区域发展的公路运输战略。要充分的发挥公路运输的积极作用,使区域内公路运输设施的建设能够和经济发展速度灵活对接。想要实现公路运输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必须制定符合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战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现经济发展的稳步增长。

3.2 推动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的一体化

交通运输发展的速度要和经济增长的步调保持一致,实现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统一。通俗来讲就是交通运输要适应经济增长。著名的脉冲式理论告诉我们在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渐变期和巨变期,在渐变期时交通运输发展的速度较慢,只能通过扩大规模来支持经济的发展,在巨变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速度较快,交通运输发展的水平超过经济发展水平,拉动经济的增长。当交通运输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时候,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我们的交通运输在规划过程中往往是想当然的进行规划活动,不能适应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两者之间的发展极度不协调,发挥不了交通运输的主动性,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降低。所以我们必须加强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稳步增长。

3.3 要对交通运输进行合理的分工

想要实现交通运输的合理分工,就应该遵守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各级政府都应该明确自身在整个体系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建立一个良性的交通运输体系。就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分工来看,我们的交通运输分工还是依靠政府的宏观条件,完全没有考虑到现实情况,使分工协作的费用远远高于组织费用。在政府统一的调控下各个地区的交通运输分工趋于雷同化的割裂状态,使交通运输的发展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境,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我们要对交通运输进行合理的分工,使各个交通体系能够安全、高效的运行,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主动性,拉动经济增长。

3.4 将临近地区的交通运输资源进行整合

交通运输是一个整体系统,所以在对交通运输资源进行整合的时候,在利用自身资源的时候,如果自身的资源不够充足,也可以将临近地区的资源考虑进来。但是要注意的是要合理运用资源,不能盲目地争抢,建立一个完整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我们对公路运输和经济增长的合理分析,详细地了解了公路运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进而明白发展公路运输的重要性。公路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我们要顺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轨迹,积极进行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增强公路运输的安全性,实现高效运输,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付春丽.新形势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的探讨[J].福建质量管理,2016(04).

上一篇:福建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验收办法下一篇:哀悼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