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学概论要点总结(精选4篇)
1.物流学概论要点总结 篇一
《物流学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是广播电视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和探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服务的。“开放教育试点专科”物流管理专业是广播电视大学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为实现岗位从业能力而设置的。《物流学概论》是物流管理专业专科的专业必修基础理论课程。
培养目标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从事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和实务的人才。
二、本课程的任务
《物流学概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通过教学使学员掌握物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决策思路,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物流学基础。
三、教学对象
具有国家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及以上文凭的从事物流管理和经济、管理工作的成人学员。
四、课程的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计划90学时,5学分,第一学期开设。
五、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进行。
了解:要求学员对有关内容知道是什么,对其中关系到物流学基本理论的创立、人物、事件要把握;能够正确加以表述;
掌握:要求学员对有关内容能够理解为什么,把握决策思路;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有关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正准确地应用。
六、教学环节
1.IP课: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结合我国物流学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以重点讲授或专题形式讲述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学习思路和方法,帮助学员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员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2.面授辅导: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学员接触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弥补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缺少双向交流的有效途径。面授辅导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结合IP课件,通过讲解、讨论、座谈、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辅导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和熟悉远程教育规律,研究成人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3.自学: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是远程开放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学生系统获取学科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的目标之一。
4.实践教学(习题作业):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各地电大及时布置和完成习题作业,要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实地参观、社会调查并进行交流,撰写参观体会或社会调查报告。
5.考核: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手段。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员对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检测学员运用物流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4次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80%。没有完成平时作业者不能取得本课程的终结性考核资格或本课程的学分。
七、课程的媒体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IP课件、CAI课件、网上资源。
第二部分 媒体分配
本课程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IP课件、CAI课件等形式。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式;IP课件是主教材的配套资源,主要讲授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辅导教材和CAI课件主要起到帮助学生自学和自测,加强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学时分配
序号
章目
学时数 第1章
物流基础第2章
物流的基本理论认识
第3章
物流活动的基本范围
第4章
物流网络第5章
企业物流
第6章
物流企业第7章
物流管理
第8章
供应链管理
第9章
电子商务物流第10章
国际物流
第11章
物流相关法规与国际公约第12章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物流基础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物流的定义、分类及特性; 2.掌握物流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物流的发展、物流系统的构成及物流学的形成过程。第一节 物流概述
一、物流的定义
二、物流的分类
三、物流的行业构成
四、物流的若干特性
五、物流的目标
第二节 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物流在宏观层面上的作用
二、物流在微观层面上的作用 第三节 物流的发展
一、物流的发展阶段
二、物流技术的相应发展 第四节 物流系统一、系统
二、物流系统 第五节 物流学
第二章 物流的基本理论认识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物流创造的基本价值及基本理论认识; 2.掌握物流标准化的基点;
3.了解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及原则等。第一节 物流创造的基本价值
一、时间价值
二、空间价值
三、加工附加价值
第二节 物流的若干理论认识
一、商物分离
二、黑大陆说
三、物流冰山说
四、第三个利润源说
五、效益背反说和物流整体观
六、成本中心说
七、服务中心说 八 竞争战略说 第三节 物流标准化
一、物流标准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
三、物流标准化的原则
四、物流标准种类
五、物流标准化的基点
六、物流的尺寸标准
第三章 物流活动的基本范围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物流活动包括的基本范围内容; 2.掌握各功能要素的作用和特点; 3.了解各功能要素的合理化方法。第一节 采购
一、采购的功能
二、采购活动与采购模式
三、采购合理化 第二节 运输
一、运输方式的分类
二、运输方式的选择
三、运输合理化 第三节 储存
一、储存的作用
二、储存的分类
三、储存合理化 第四节 包装
一、包装的作用
二、包装的种类
三、包装材料
四、包装容器
五、包装技术
六、包装的合理化 第五节 装卸搬运
一、装卸搬运的作用
二、装卸搬运的特点 三.装卸搬运的分类
四、装卸搬运的合理化 第六节 流通加工
一、流通加工的作用
二、流通加工与生产加工的区别
三、流通加工的类型
四、流通加工合理化 第七节 配送
一、配送的特点
二、配送的作用
三、配送的基本环节
四、配送合理化——准时供应 第八节 物流信息
一、物流信息的分类
二、物流信息的特征
三、物流信息的作用
四、物流信息技术
第四章 物流网络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物流网络的构成和线路与结点的作用; 2.掌握物流结点的分类;
3.了解物流信息网络安全与物流网络规划。第一节 物流网络的内涵与特性
一、物流网络的内涵
二、物流网络的若干特性 第二节 物流实体网络
一、物流线路
二、物流结点
三、物流结点的分类 第三节 物流信息网络
一、物流信息网络的作用
二、物流信息网络的安全 第四节 物流网络规划
一、物流网络规划的必要性
二、物流网络规划的内容
二、物流网络规划的分析步骤
第五章 企业物流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企业物流的构成;
2.掌握企业物流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和物流特点;
3.了解企业生产物流的MRP方法及几种企业物资的回收方法。第一节 供应物流
一、供应物流过程
二、供应物流模式
三、供应物流系统的组成
四、供应物流服务新形式 第二节 生产物流
一、生产物流的特点
二、MRP和MRPII 第三节 销售物流
一、销售物流渠道和模式
二、销售物流的主要环节 第四节 回收物流
一、企业回收物流的物资种类
二、企业回收物流的特点
三、组织回收物流的意义和方法
四、企业几种主要物资的回收利用 第五节 废弃物物流
一、企业废弃物的种类
二、废弃物的几种处理方式
三、废弃物物流的管理
第六章 物流企业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物流外包的动因及第三方物流; 2.掌握第四方物流的概念及功能特征; 3.了解第四方物流的实施条件。第一节 物流业务外包
一、物流业务外包的动因
二、物流业务外包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第三方物流
一、第三方物流的特征
二、第三方物流的优势
三、第三方物流增长的障碍
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实施 第三节 第四方物流
一、第四方物流的功能
二、第四方物流的特征
三、发展第四方物流的条件 第七章 物流管理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物流管理的内容和步骤; 2.掌握物流质量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3.了解物流成本管理的方法。第一节 物流管理的内容和步骤
一、物流管理的内容
二、物流管理的步骤 第二节 物流管理的组织
一、物流管理组织设计的依据
二、物流管理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三、现代物流管理的组织创新 第三节 物流质量管理
一、质量的概念与内涵
二、物流质量管理概念及主要内容
三、物流质量管理的特点
四、物流质量指标体系
五、加强物流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 第四节 物流成本管理
一、物流成本的构成
二、物流成本的分类
三、物流成本的特征
四、物流成本管理的内涵和方法
五、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的思路 第八章 供应链管理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2.掌握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供应链的演变过程及新发展。第一节 供应链
一、供应链的定义与结构
二、供应链的特征
三、供应链的类型
四、供应链的四个流程
五、供应链的主要活动 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二、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三、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第三节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一、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模式的联系
二、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物流管理的区别 第四节 网络经济下供应链管理的演变 第五节 供应链的新发展
一、虚拟供应链
二、敏捷供应链
三、绿色供应链 第九章 电子商务物流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物流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掌握电子商务物流的实现模式; 3.了解电子商务物流的运作。第一节 电子商务概述
一、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二、电子商务的特征
三、电子商务的交易内容
四、实施电子商务需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相互影响
一、电子商务对物流活动的影响
二、物流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三、电子商务物流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节 电子商务物流的实现模式 一、一体化物流模式
二、第三方物流模式 第四节 电子商务物流的管理
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内容与特点
二、企业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业务操作
三、电子商务物流的运作流程 第十章 国际物流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国际物流的基本活动与特点; 2. 掌握国际物流的相关业务; 3.了解国际物流货物运输方式。第一节 国际物流发展背景 第二节 国际物流的基本活动和特点 第三节 国际物流环境 第四节 国际物流业务
一、国际贸易术语
二、进出口业务
三、商检
四、报关
五、保险
六、国际货运代理 第五节 国际货物运输
一、国际货物运输对象
二、国际货物运输方式的选择
三、国际货物运输方式介绍
第十一章 物流相关法规与国际公约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法规与公约对物流活动的影响; 2.掌握物流中法律问题广泛性和多样性的原因;
3.了解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及国际惯例文件。第一节 法规与公约对物流活动的影响
一、物流活动中各种行为受法律规范
二、物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 第二节 物流中法律问题的广泛性与多样性
一、物流活动的范围可以很大
二、物流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
三、物流活动有众多的参与者
四、物流法规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多样性
五、物流的针对性立法有相当难度 第三节 物流相关的法律框架概述
一、与厂商供货和销售相关的部分
二、包装、仓储、流通加工相关的部分
三、装卸、搬运相关的部分
四、与运输相关的部分
五、口岸监督与管理的部分 第十二章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绿色物流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2.掌握物流企业整合与联盟的方式; 3.了解现代物流的更多发展。第一节 物流业的整合与集成
一、功能的整合与集成
二、资源的整合与集成
三、市场的整合与集成 第二节 物流联盟
一、纵向物流联盟
二、横向物流联盟
三、外部第三方物流联盟 第三节 绿色物流
一、物流对环境的影响
二、绿色物流的内涵
三、绿色物流的实现途径 第四节 现代物流的更多发展
2.物流学概论要点总结 篇二
(×)2.采购量多,价格就便宜,所以采购越多越好。
(×)3.配送中心的上游是物流枢纽,下游是零售店或最终消费者。
(√)4.实体产品物流网络和非实体物流网络(主要指物流信息网络)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完整的物流网络。
(×)5.物流活动是伴随着企业的投入一产出而发生的。
(×)6.从供应链管理的内涵来看,供应链管理只是一种管理理念。
(×)7.全面防震包装方法是指外包装全部用防震材料填满进行防震的包装方法。
(√)8.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
(√)9.集成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之一。
(√)10.总体上看,物流活动中所涉及的法律面非常广泛,有关的法律、法规、公约在内容上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1.物流从在经济中的运行角度可划分为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
(×)12.流通加工不仅是对生产加工的代替,而且是一种补充和完善。
(√)13.物流冰山说是说明物流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潜力。
(√)14.供应物流因不同企业、不同供应环节和不同的供应链而有所区别,这个区别就使企业的供应物流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模式。
(×)15.第四方物流是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的进化和发展,第三方物流比第四方物流服务的内容更多,覆盖的地区更广、技巧更复杂。
(×)16.为了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内的部分企业必须克服它们各自的功能障碍,采取一种流程的方法。
(×)17.电子商务的协调性在于它能规范事务处理的工作流程,将各种事务的处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8.商品检验对保护卖方的利益是十分重要的。
(√)19.运输中承运人因拥有不同的运输工具,而从事不同运输方式的经营,在国内受到国内法律法规的制约,在国外要遵守国际公约的规定和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
(√)20.当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潮日益席卷整个世界的时候,物流企业将向集约化、协同化、虚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1.自从人类社会有了剩余,就开始有了多余产品的储存和交换,这些可以说是最早期的物流形式。
(×)22.物流联结多个生产企业和用户,随需求、供应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经常发生变化,但从长期看是稳定的。
(√)23.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就是整合力的竞争,系统整合是现代物流的必然趋势。
(√)24.企业在决定是否将物流外包前,应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探讨物流是否为其核心能力,能否为企业带来外部战略利益。
(√)25.“先进先出”是一种有效的保证被储物存期不至过长的方式,是储存管理的准则。
(×)27.企业内物流管理的成功实施必然以成功的供应链管理战略为基础。
(×)29.物流活动按照其发生的逻辑顺序分类便于分析物流各阶段的成本发生情况,比较适用于专业物流企业或综合性物流部门的物流成本分析与控制。
(√)30.企业将传统印刷订单搬到网站上作为网上订货单,其实这是错误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物流订货业务必须进行相应的系统设计与信息处理,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它为物流服务。
(×)31.物流中的“物”是指有形的实体产品。
(√)32.降低物流费用比增加销售额相对要容易些。
(√)33.在全部物流时间中,运输时间占绝大部分,所以,运输时间的缩短对整个流通时间的缩短有决定性的作用。
(×)34.如果把企业物流看成是一个微观物流系统,这个系统就无法再划分为若干物流子系统。
(√)35.现代企业越来越专注自己的核心业务,即那些企业独自掌握的、能够为企业带来高额利润的业务,而把没有竞争力或者很平常的业务或者本企业不擅长的业务外包 出去。
(√)36.电子商务为物流业创造了一个虚拟运动空间,改变了物流的传统模式。
(×)37.在订单跟踪管理中,不允许客户查询订单、处理订单的最新状态以及有关订单的其他问题。
(×)38.国际多式联运是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单一运输方式。
(√)39.物流法规是一个相关法规的集合体,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40.“物流是一片森林而非一棵棵树木”。
(×)41.现代物流网络系统环节众多,涉及面广,许多环节之间还存在“效益背反”现象,因此不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物流规划。
(×)42.电子商务下企业成本优势的建立和保持必须以可靠和高效的信息沟通为保证。
(√)43.在采用装运地、装运港交货条件而主要运费已付的情况下,应采用C组术语。
(×)44.海上承运人应当承担相应的义务并可以享受责任限制的权利,承运人任何想要解除自己的基本义务或降低损失赔偿的最低标准的做法都是有效的。
(√)45.物流学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不再孤立地、局部地考查物流活动,而能够更全面地、更系统地、更广泛地研究和观察总体的物流活动。
(×)46.产品是无形的,服务是有形的。管理人员可为有形的产品确定精确的规格,采用量化标准,衡量产品的质量。
(√)47.在现代物流系统中,每一个结点都是物流信息的结点。
(√)48.物流质量管理的关键点之一就是突出强调“预防为主”、“事前控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质量管理原则。
3.物流学概论要点总结 篇三
1.( D)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表现为物流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2.(A)是指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
3.(E)是指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
4.(C)是指同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就物流管理达成协调、统一运营的机制。
5.(B)是指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由生产企业、经由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是指物流业发展的高级和成熟的阶段。
A.效益背反 B.物流一体化 C.横向物流联盟 D.物流成本 E.供应链 题二:
1.(D)是“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存在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创造的价值。
2.(E)是指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
3.(A)是指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
4.(C)是指同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就物流管理达成协调、统一运营的机制。
5.(B)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表现为物流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A.供应链 B.物流成本 C.横向物流联盟 D.时间价值 E.效益背反 题三:
1.( B)是指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
2.( E)一种围绕企业经营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3.( C)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
4.( A)指与物流要素活动有关的、实现物流目标的所有专业技术总称。
5.( D)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方式。
A.物流技术 B.物流信息 C.供应链 D.虚拟物流 E.企业物流 题四:
1.(E)是指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连贯运输方式,它一般是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陆、空各种单一运输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种国际间的连贯运输。
2.(B)是指以物的动态流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现代经济科学、运筹学、管理科学、技术科学和系统论的研究成果来实现物流的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揭示采购、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客户管理等物流各要素在各种物流活动中的内在联系的学科。
3.(D)是指供应链的集成者、整合者和管理者,是在第三方物流基础上的进化和发展,比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内容更多,覆盖的地区更广、技巧更复杂。
4.(A)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5.(C)是指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
A.物流系统 B.物流学 C.供应链 D.第四方物流 E.国际多式联运 题五:
1.( D)是“物”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存在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创造的价值。
2.(E)是指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
3.(A)是指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
4.(C)是指同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就物流管理达成协调、统一运营的机制。
5.(B)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表现为物流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
A.供应链 B.物流成本 C.横向物流联盟 D.时间价值 E.效益背反 题六:
1.(D)就是按照货物流通的规律,用最少的劳动消耗,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来组织货物调运。
2.(A)是指企业为保证本身生产的节奏,不断组织原材料、零部件、燃料、辅助材料供应的物流活动。
3.(E)是指世界范围内一种超越国界的物流方式,是全球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也是全球供应链的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通过它来实现。
4.( C)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联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
5.(B)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流活动。
4.物流学概论要点总结 篇四
作者:孙逊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者 第一节管理者与组织
组织:组织是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目的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的特征:1 每个主治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2 每个组织都是有人组成的,这意味着组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3 每个组织都建立了一种系统性结构,可以规范和限制组织成员的行为。第二节 管理和管理的职能
管理:管理是各级管理者在执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项职能的过程中通过优化配置和协调使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职能: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组织:是对为了完成某些特定目的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是指一种由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的结构的实体。
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的能力。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程序、技术、知识和方法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即与特定的工作岗位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第二章 管理发展史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亚当斯密 ——英国古典经济学——《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经纪人”“劳动分工” 工业革命:它开始于18世纪的英国,在美国内战结束后又传到了美国。在工业革命中,机械力代替了人力,在工厂中制造商品更加经济。机械力的引入加上劳动分工,使得在大型工厂中采用动力驱动的设备进行高效率的生产成为可能。第二节 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书中提出科学管理四原则。
科学管理:是以工厂管理为对象,以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在对公认的工作和任务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标准的操作方法,并用此法对工人进行指导、训练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四原则:1 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科学的方法,用以代表经验方法。2 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并使之成长。3 与工人衷心合作,以保证所有工作按已提出的科学原则去做。4管理者和工人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管理者应承担比工人更胜任的各种工
作。
2。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A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管理活动b倡导管理教育c提出五大管理职能d提出十四条管理原则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韦伯
A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b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控制的体系c人与工作的关系d成员的选用与保障e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d成员的工资及升迁 4亨利甘特创造了甘特图
5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动作研究之父” 二 行为科学理论 1。福利特的工作
玛丽-福利特被称为“管理理论之母”,她关于管理和管理者对员工应采取何种行为的著作,很多内容是针对泰勒对人性的忽视。2。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运动
梅奥的“霍桑试验”主要结论:1 企业中的员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以提高士气,从而 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霍桑实验为基础形成的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后人称之为“人际关系学说”,是行为科学的早起理论。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组织中人类行为的理论”研讨会上,“行为科学”正式定义 三 管理科学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是指以现代科技成果为手段,运用计量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信息、资源作系统定量的分析,进行规划和决策优化的理论。
管理科学包含很多分支:运筹学、系统工程、运作管理和定量决策等。第四章 计划职能 第一节 计划概述
计划:是未来行动的蓝图,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未来行动所做的综合的统筹安排。它是未来组织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提供从目前通向未来目标的道路和桥梁。
计划包括:定义组织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制定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和协调各种活动。
计划工作的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创新性。
计划的类型(按形式分):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规划:是为了实施既定方针所必需的目标、政策、程序、任务分配、执行步骤、使用的资源等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短期计划一年以内,长期计划五年以上。第二节 计划制定的程序
计划制定的程序: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拟定备选方案、评价各种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拟定辅助计划、编制预算。第三节计划工作的基础
目标:目标是组织使命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况。
目标的性质:a目标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b目标的层次性c目标的网络化d目标的多重性e目标的可考核性
目标的作用:a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b激励作用c凝聚作用d目标是考核主管人员与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
目标管理:是通过一种专门设计的过程是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这一过程一级接一级地将目标分解到组织的各个单位,组织的整体目标转换为每一级组织单位的具体目标,即从从整体组织目标到经营单位的目标,再到部门目标最后到个人目标。
目标管理的特点:a明确目标b参与决策c规定期限d反馈绩效
目标管理的过程和步骤:a制定目标b目标实施(1上级对下级委以权限让下级在“自我管理”下进行工作。2信息交流3上级要为下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督促下级主动承担义务。4加强诊断5为了使目标管理贯彻到日常活动中,每个职工在每天工作一开始首先要自问)c成果评定(1自我评定2民生评定3上级协调评定)第四节战略性计划
战略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结构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是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计划。
战略计划的步骤:1确定组织使命与目标(a确定业务领域b确定主要目标)2外部环境分析(a行业内的竞争对手数量b潜在入侵者的威胁c购买者的力量d供应商的力量e替代产品的威胁)3组织内部条件分析(a组织结构分析b企业文化分析c资源条件分析dSWOT分析与战略形成 一 制定公司层次的战略
公司战略的主要内容:1业务设计范畴及组合情况2中心业务3资源在各业务间的分配
公司战略的基本类型:维持战略 发展战略(集中战略 集成战略 多角化战略)榨取战略 退出战略 二 制定业务层次的战略
业务战略的主要内容:1依照公司战略的指示,各业务单位须作出的贡献。2确定竞争方式 3对各职能部门的要求4业务单位内的资源利用 适应战略模型 1管理问题2战略类型3竞争战略模型 三制定职能层次战略
战略实施:1领导2结构设计3信息与控制系统4人力资源5实施全球攻略
战略:是为实现组织的长远目标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所确定的行动路线以及资源分配方案的一个总纲。政策:也是一种计划,它是组织在决策时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和行动方案的明文规定。规则:也是一种计划,只不过是一种最简单的计划。它是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下,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预算:预算作为一种规划,是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也被称为“数字化”的计划。第五章 组织职能
第一节 组织概述
组织结构:是描述组织的框架体系,即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组织结构三个特点:复杂性、正规化、集权化。第二节 组织设计的原则
组织设计的原则:劳动分工、统一指挥、权责对等(一定的职权应当与一定的职责相一致)、层幅适当原则、部门化原则。
管理幅度:一个单位的负责人能够直接而有效地管理的下属的可能人数。组织层次:是组织内部纵向管理系统所划分的等级数。
随计算机技术发展,组织中的管理幅度变宽,组织层次减少,组织也日益由高耸型走向扁平化。第三节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 一机械式与有机组织 二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 1战略与结构 2规模与组织结构 3技术与组织结构 4环境与组织结构
第四节 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
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简单结构、职能型结构、分部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战略联盟和网络结构。矩阵型组织形成纵横两套管理系统,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一套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横向的产品或项目系统。
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优点是促进一系列复杂而独立的项目取得协调,同时又保留将职能专家组合在以其所具有的经济性。缺点是放弃了统一指挥,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又隐藏着权力斗争。组织结构三特征定义:a复杂性:是指组织内部结构的分化程度。
b正规化:是指组织依靠制定的工作程序、规章制度和规则引导员工行为的程度。c集权化:是指组织在决策时正式权力在组织层次集中的程度。
d组织设计:是指对一个组织的结构进行规划、构造、创新或再构造,以便从组织结构上确保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战略、规模、技术、环境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多个公司为生产或销售某种产品而交换或共享资源的一种正式协议。
网络结构:是一个组织为生产和销售某种产品而与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结成的一系列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将各个独立的、片段的事件联系起来,以发现其内在的互动关系的思考方式。这五项修炼中,改善心智模式和团队学习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是向上的张力,系统思考是核心,好比是火箭的发动机。
学习型组织的定义:以五项修炼为基础而建立的学习型组织可以界定为组织中的所有员工都致力于识别和解决问题,并促使组织持续的进行试验、变革、改进,以不断提高其成长能力、学习能力和实现其目标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善于不断学习,有四点含义:
1、终身学习
2、全员学习
3、全过程学习
4、团队学习
第六章 领导职能 第一节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者的特性:1进取心2领导欲望3正直与诚实4自信5智慧6工作相关知识 第二节 领导行为理论 一、三种极端理论(专制作风、民主参与作风、放任自流作风)
二、领导行为的连续统一体理论
三、管理系统理论
四、领导行为四分图
五、管理方格理论
管理方格理论用横坐标表示领导者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用纵坐标表示对人的关心程度。有贫乏型管理(11)、乡村俱乐部型管理(19)、任务型管理(91)、团队型管理(99)第五节 激励理论
激励: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员工的需要和动机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挥个人潜能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二 早期的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
较低级的:生理需要、较高级的: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人性假设理论
A X理论:人性为恶理论(1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2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强制的措施或惩罚的办法,迫使他们去实现组织的目标3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4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B Y理论:人性为善理论(1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样快乐自然2如果员工对某项工作作出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3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承担责任。4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管理者具备这一能力。激励——保健理论
保健因素:指那些和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公司的政策、管理和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地位、安全和生活等。
激励因素: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和工作内容有关,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因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三 当代激励理论
1。三种需要理论:大卫提出: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公平理论 a改变付出b改变所得c离职d其他一切恢复公平的办法集中在改变他人所得与付出的比率d人们还可以改变对付出和所得的看法来回复公平期望理论 努力——绩效的联系 绩效——奖赏的联系 奖赏——满足个人目标的联系 第六节 管理群体和团队
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满足特定需求而组成的集合体。
团队:也是群体,其成员间紧密合作以实现一个特定的、共同的目标。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群体并不一定是团队。
团队区别于群体的特征:成员间的紧密合作和特定的、至高无上的团队目标。1。群体和团队的协同效应 2。群体和团队对客户的响应 3。团队和创新
4。作为激励因素的群体和团队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方针和规则。
群体的类型:1高层管理团队2跨职能团队3自我管理团队4特别任务小组5虚拟团队
群体动力:群体动作的方式及最终体现的群体小略都取决于一系列的群体特征和过程,这些特征和过程被称为“群体动力”
因素:1群体规模任务和角色2群体领导3群体的发展4群体规范5群体凝聚力
高校群体和团队的特征:1清晰地目标2相关的技能3相互的信任4一致的承诺5良好的沟通6谈判技能7恰当的领导8内部和外部支持 第七节沟通理论
沟通:它是信息交流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伴有激励或影响行为的意图。沟通的方式:口头沟通 书面沟通 非语言沟通 电子媒介沟通
沟通的渠道:一正式沟通渠道(轮型模式 链型模式 环形模式 全通道型模式)
二非正式沟通渠道(1非正式沟通效率较高2非正式沟通信息交流速度较快3非正式沟通渠道的建立与个性的相似点有关4非正式沟通是正式沟通状态的晴雨表)
单串型 饶舌型 集合型 随机型
一要高度重视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的小道消息,一定要究其原因,因为他可能反映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管理者不能置之不理
二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利用非正式渠道为自己服务。
三对待正式沟通信息中的错误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更正旺旺效果更好。
有效沟通的障碍:1语意曲解2选择了错误的沟通渠道或信息发送媒介3信息表达能力不佳4信息发送者的权威获荣誉5减少沟通的计划6部门之间需求和目标的差异形成了对沟通的干涉7缺乏正式沟通渠道削弱了沟通效率
需要加以检查的四大沟通网络:1属于政策 程序 规则和上下级关系的管理网络或同任务有关的网络2解决问题,提出建议等方面的创新活动网络3包括表扬奖励提升以及联系企业目标和个人所需事项在内的整合性网络4包括公司出版物,布告栏和小道消息在内的新闻性和指导性网络。
领导行为四分图中:建立制度:指的是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领导者界定和构造自己与下属角色的倾向和程度。
关心下属:指的是领导对下属信任,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情并与之建立相互信任的程度。
需要层次论中:自我实现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潜力并取得成就,实现自我价值。
简述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假设人有五个需要的层次,较低级的是生理和安全需要,较高级的是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高级需要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低级需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
简述人性假设理论:X理论:人性为恶理论,对人性作如下假设: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逃避责任,安于现状,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必须对他们采取强制的措施或惩罚的办法,迫使他们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Y理论:人性为善理论。对人性作如下假设: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样快乐、自然,能够承担责任。如果员工对某项工作作出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管理者具备这一能力。
管理群体和团队的优势:群体和团队对组织取得竞争优势是非常有利的,他们有助于组织取得优良的业绩,加快对客户的响应,促进创新,增加成员的激励和满意度。
群体动力:群体运作的方式及最终体现的群体效率都取决于一系列的群体特征和过程,这些特征和过程统称为“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的五个关键要素:群体规模、任务和角色、群体领导、群体的发展、群体凝聚力。群体角色:指根据群体成员在群体中的位置,期望由他来执行的一系列的行为和任务。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相互吸引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
第七章 控制职能 第一节 控制的概念
控制的作用:一方面起检验作用,它检验各项工作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同时也检验计划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起调节作用,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改,并调整整个管理过程。控制的目的:1是对经常发生变化的而又直接影响组织活动的“急症问题”2是对长期存在着得影响组织素质的“慢性病症”。
控制:是通过制定计划或业绩的衡量标准,以及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检查实际工作的进度和结果,及时发现偏差以及产生偏差的原因,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一系列活动。第二节 控制的过程
【控制的过程四个阶段】:1。确定控制标准 2。衡量实际成效 3。鉴别并分析偏差 4。采取校正措施 控制标准应满足的需求:1要使标准便于对各部门甚至每个人的工作进行衡量,当出现偏差时,能找到相应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2建立的具体标准都应该有利于组织整体目标的实际3标准应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应有利于组织的长期兴旺发达4标准要根据工作而定,不能根据完成工作的人来制定5标准应是经过努力可以打到的,标准过高,人们将因为无法实现而放弃努力,标准太低,人们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6标准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有一定的适应性,特殊情况能够做到例外处理
出现偏差的原因:1计算操作原因2外部环境发生重要变化3计划不合理
控制标准出现的三种情况:1控制标准不存在问题,环境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偏差是由于组织和领导工作不力等原因造成的。2控制标准本身没有问题,但由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原本适用的标准不合时宜3控制标准本身不合理,过高或者过低。
第三节 控制的类型 一 控制的基本类型
控制的基本类型:预先控制 过程控制 事后控制
过程控制的内容:a向下级指示恰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过程b监督下级的工作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c发现不合标准的偏差时,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过程控制的弊端:1运用这种控制方法容易受管理者的时间 精力 业务水平的制约。2过程控制的应用范围较窄3过程控制容易在控制者与被控制着之间形成心理上的对立,容易损害被控制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张性 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
其他控制类型:1正式组织控制2群体控制3自我控制
1、预先控制:是在问题发生前作出预测,防止问题在随后的转换中出现。
2、过程控制:是在系统进行到转换过程中,即企业生产或经营的过程中,对活动中的人和事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便管理者在问题出现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事后控制:当系统最后阶段输出产品或服务时,来自系统内部对生产结果的总和和系统外部顾客与市场的反应,都是在计划完成后进行的总结和评定。二 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
1、反馈控制:是以系统输出的变化信息作为馈入信息,其目的是防止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
2、前馈控制:是以系统的输入或主要干扰的变化信息作为馈入信息,以此来预测由于外部干扰和输入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系统行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并据此对系统的输入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实现有效控制。第四节 有效控制系统的基本原则
有效控制系统的基本原则:
1、控制要反映计划的要求
2、要与组织结构相适应
3、应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4、应具有及时性
5、客观性
6、准确性
7、灵活性
【物流学概论要点总结】推荐阅读:
农业工程概论复习要点06-29
《环境学概论》考研知识要点11-25
体育学概论复习思考题09-18
食品物流学论文11-27
助理物流师三级考试(含答案)要点07-28
现代物流学教学大纲08-25
物流部十二五规划及2011工作要点06-17
物流管理双创能力多维的促学培养研究08-15
民航概论总结08-18